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禅 宗 篇>>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正信的佛教》
2008年03月13日14:3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468 字体: 繁體

 圣严法师思想行谊 作者:曹仕邦 , 林煌洲等
           
  《正信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
  ——圣严法师流通最广的著作
  杨郁文
  中华佛学研究所研究员

  提要

  二十多年的阿含教学中,发现中华、法光两个研究所及法鼓山佛学推广中心的学生们,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提到阅读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而信佛或者确立三宝为皈依处;可见本书影响知识分子的深远与广泛。也促使笔者研读本书,而有本文的写作,报导法师的思想对当代佛教弘法的贡献,以学者的良知及良心向一般大众乃至佛学专家推荐研究本书。凡是阅读《正信的佛教》一书者,都能够符合法师发行本书的愿望,人人都成为正信的佛教徒。

  《正信的佛教》书中目录并无分类,可是作者自始胸有成竹地分类呈现相关问题在一起,或有几条特殊者随后增补其间。为方便读者研读,笔者首先,将所有问答概略分类为十五项目,如下:

  (一)正信的佛教,(二)佛陀,(三)佛教,(四)佛教徒,(五)一般宗教行为,(六)成佛,(七)佛教的世界观,(八)佛教的修行,(九)佛教的家庭观念,(十)佛教的社会国家观念,(十一)佛教的宗派,(十二)佛教的法宝,(十三)佛教的僧宝,(十四)异教外学,(十五)其他。

  然后,将书中七十个问答,间次鸠集各项目中,如内文表列。

  复次,一一问答的内容,提示阅读者注意到圣严法师杰出的说法;法师并非空口说白话,凡有所说,悉数引经据典而著述。本书用通俗说法方式呈现,也不必符合学术写作的规范(一一注明出处),法师已对特殊的内容有概略的提示经本、律藏;本文为方便专家研究时,减少检索工具书,法师的重要法说,未指明出处者,根据「三藏」引用相当的经、律、论,证成法师之所说出自三藏。

  其次,答案里法师大部分引用大乘者的说法,或者中国佛教的传统说法,小部分也采用声闻乘早期的法说;笔者以自己熟悉的范围,提供《阿含》有关的资料,给有心人参考。

  最后,冀望阅读本文、研读《正信的佛教》一书者,能转凡成圣,成为正信的佛教徒。

  关键词:1.正信 2.佛陀 3.佛教 4.佛法 5.佛教徒

 

  第一节 序言

  笔者担任阿含教学已满二十年,为了解学生的根性,选修学生必须填写数据卡;其中,学佛的经历——1.首先接触到的佛经或佛书,2.受益最多的佛典,两个项目是我注目所在。中华、法光两个研究所及法鼓山佛学推广中心的学生们,三分之一以上的同学,在上述两个项目会提到《正信的佛教》;可见本书影响知识份子的深远与广泛。

  圣严法师在〈自序〉里提到:「根据个人的研究所得,配合时代思想的要求,并参考了太虚大师及印顺法师的一部分见解,想到了七十个看来浅显而实际重要的问题,期能帮助读者,略窥佛教的真貌。本书的主要对象,虽是尚未信佛的知识分子,但它也是今日一般佛弟子们应当明白的佛教常识。」1本书确实达成作者流通的初衷。

  「初版单行本问世,是一九六五年元月,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发行。在迄今的十七个年头之间,由于受到教内外及海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有许多印经会及佛教关系书店,包括台湾、香港、南洋等地,将之大量原版影印、打字照相及排字重印,多系赠送结缘,亦有订价流通,总计约十数万册上下。在我写的二十多种著述之中,乃是流通最广的一种。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华佛教文化馆及天华出版社,同时再版,所不同者,文化馆加了附注十七条,印了三千册,虽也订价流通,多半仍是赠送。以如此长的时间,尚未被人遗忘,已经值得告慰,但以总发行量而言,仍不能算是一本畅销书。由此可以了解,大家的读书风气还不够旺盛,佛教徒中具高昂求知态度的人,依然不够普遍。」2〈再序〉写于民国七十年(1981),其时,圣严法师自信《正信》一书,必定成为畅销书;果然,在民国八十年(1991)十二月,即印行到第二十九版,其中第二十九版,农禅寺三宝弟子附印即达五千册,可见《正信》影响海内外的佛教徒,乃至一般人;以选修「阿含经研究」课程的大学生、研究生,肄业生、毕业生,大部分都阅读过本书。

  本文之叙述目的之一,即在推荐介绍《正信的佛教》给还没阅读过本书的人们,甚至曾经阅读者宜再三复习之:其二,提示阅读者注意到圣严法师杰出的说法;其三,引用经、律、论证成法师之所说出自三藏。

  圣严法师于民国九十一年(2002)一月十八日在中央研究院学术活动中心,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开幕典礼主题演说,发表〈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功能及其修行观念〉,内容精彩又重要,可担当新世纪的佛教宣言,广播全球;也可以成为「二十一世纪正信的佛教」的宣示。部分内容与《正信的佛教》有关者,本文以批注解方式呈现,提供读者参考,并劝导大家详细研读〈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功能及其修行观念〉一文。


  第二节 分类

  本书以问答式进行,共有七十个建立正信、破除迷信的重要问题及其答案。首先,提出「正信的佛教是什么?」此后连续经历六十九问答,如实了解才能够成为「正信的佛弟子」。本书初稿刊于民国五十二、三年间(1963、1964)的《菩提树月刊》,按月连载刊出;虽然目录并无分类,可是作者自始胸有成竹地分类呈现相关问题,或有几条特殊者随后增补其间。概略分类如下:

  (一)正信的佛教,(二)佛陀,(三)佛教,(四)佛教徒,(五)一般宗教行为,(六)成佛,(七)佛教的世界观,(八)佛教的修寺,(九)佛教的家庭观念,(十)佛教的社会国家观念,(十一)佛教的宗派,(十二)佛教的法宝,(十三)佛教的僧宝,(十四)异教外学,(十五)其他。问题表列如下:

  (一)正信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


  (二)佛陀

  佛陀是什么?

  佛陀是创世主?


  (三)佛教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什么?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


  (四)佛教徒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


  (五)一般宗教行为

  佛教相信忏悔吗?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

  佛教相信阎王吗?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

  佛教崇拜神鬼吗?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

  佛教重视神迹吗?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

  佛教徒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


  (六)成佛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


  (七)佛教的世界观

  劫是什么意思?

  大千世界怎么讲?

  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


  (八)佛教的修行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

  六根清净怎么讲?

  四大皆空怎么讲?


  (九)佛教的家庭观念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

  佛教徒必须要行佛化婚礼吗?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

 

  (十)佛教的社会国家观念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的工作吗?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什么?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


  (十一)佛教的宗派

  什么叫作大乘和小乘?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

  唯识就是唯心吗?

  禅宗就是禅定吗?

  什么叫作顿与渐?

  最好修学哪一宗?


  (十二)佛教的法宝

  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


  (十三)佛教的僧宝

  和尚、尼姑、居士是什么?

  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

  罗汉、菩萨、佛陀是什么?

  菩萨怎么讲?


  (十四)异教外学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

  佛教徒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


  (十五)其他

  佛教有统一的行政组织吗?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

  第三节评论

  (一)正信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是什么?(1)3

  佛陀的教授、教诫皆是谛说——第一义谛、世俗谛——《清净经》曰:「如来于过去、未来、现在应时语、实语、义语、利语、法语、律语,无有虚也;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4释尊的教示都是真理与事实,所说人、事、物的真实具有普遍性及永恒性。因此,本书第一节就道出:「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正信和迷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5

  其次,圣严法师给予「佛教」简单、扼要、明确的定义:「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世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的教团形态,便是佛教。」6

  复次,对「正信」定义:「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7为适应现代人的了解,法师用上述「五正」「五信」的复合词来说明「正信」的定义;已扩大了《中阿含经》对佛法的「生忍、生乐、生欲」8,《成唯识论》对三宝的「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得清净,对治不信、邪信。」9的说法,给予善巧方便阐明。

  「正信的内容」应当具备的主要条件有三,否则必生迷信。圣严法师如是说:  第一,必须有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处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禁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10


  (二)佛陀

  佛陀是什么?(3)

  佛陀为梵文「Buddha」的汉字音译,意译:觉者。圣严法师如是介绍佛陀: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

  佛陀,简译为佛,是在我们这个世界,距今二千五百八十九年(公元前六二三年)生于印度迦毘罗卫城的释迦太子,成道之后,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是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是印度古代对于圣者通用的尊称,意为寂默。这就是佛教的教主。11

  教主,在此不同于一般他力宗教创教的救世主,如穆罕默德为回教主,耶稣为基督教主。佛教的教主,如《中阿含水喻经》:「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12,《杂阿含24经》:「世尊为法主、为导、为覆」13,指明世尊是佛法的主人、佛法的根本,14因法由世尊开示:世尊为引导众生入涅盘而说法者;15世尊为覆荫者,因为以释尊所说法,依法奉行则得自力救济故。佛教徒当以释迦牟尼如来为本师、导师、教主,遵奉遗教:「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16

  佛陀是创世主?(2)

  圣严法师首先斩钉截铁地否定,再加以一连串的说明:

  不!正信的佛教,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能觉悟世间的一切原理,但却无能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虽能化度众生,众生的能否得度,尚须由众生的能否自我努力而决定。  佛陀是最好的良医……佛陀是最好的向导……

  佛陀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佛陀只能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佛陀自己虽已离苦得乐,但却不能代替众生离苦得乐。

  佛陀是大教育家、人天导师,而不是幻术家及魔术师,他用不着骗人家说「代人赎罪」,他是教我们一切要自己对自己负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7

  上述说明,读者能具有如是正见佛陀的功德,才能够称呼自己是正信佛陀而「自皈依佛」,自己是一位「正信的佛教徒」。

  (三)佛教

  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吗?(7)

  佛教不是氏族的宗教(如犹太教)、阶级的宗教(如婆罗门教)18,佛法即为一切人的宗教。19针对此问,圣严法师亦如是说:

  是的。因为佛陀不是某一民族的保护神,佛陀是宇宙的正遍知觉者,佛陀是属于宇宙之所共有,佛陀的正遍觉性,是遍满宇宙的,佛陀的慈悲之光,是遍照一切的。所以,佛教的本质,就是世界性的,乃至是宇宙性的。

  因此,二千五百多年以来,佛教已在世界各处,渐渐分布开来。20

  法师对南北传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教、西藏佛教、印度佛教、西洋佛教,都有概要陈述。21

  佛教的基本教理是什么?(8)

  佛教典籍汗牛充栋,三藏十二部经,单以汉文译述经典,用《大正新修大藏经》来表现,编辑成第一册至五十五册另外第八十五册,每册一千页上下。南北传各宗各派虽有其特别重视的佛经,所谓「经王」22,然,圣严法师指出佛教的基本的教理:

  有一个基本原则,那也是释迦世尊对于宇宙人生的特别开悟,悟到一个缘生的道理。

  所谓缘生,就是因缘所生,也就是由于各种关系的结合而产生各种的现象。……事物的出现,是由于因缘的聚合,事物的消失,是由于因缘的分散,这就叫作缘生缘灭。23

  「缘生缘灭」为「缘起法颂」24所要传递人、事、物所以存有与变化的真理实相;此偈非以知识、学识认识,需要法眼开悟。悟得,则具足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nupassana-bana)25,方便于行道、修道、证道。由于现观缘起性,才能够现观无常性、苦性、无我性、空性,乃至现观无生性,作证涅盘。所以,圣严法师有是说:

  佛教讲缘生性空,是着重于本质的分析透视,从而警惕我人是生存在幻妄的境界中,不要为了幻妄的名利物欲而变成名利物欲的牺牲,这就叫作看破、叫作放下。看破的是现象的幻境,放下的是名利物欲的贪得无厌,而不是否定了现象的存在,所以佛教徒讲本体是空,但仍不能离开幻有现象而存在,因为若无能力解脱生死,终究是在业力的造作与受报之中,业力也是幻有的,但却能够牵引生命的升堕而感受苦乐。

  在这里,不要忘了:一切现象的幻现幻有,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之所感化。因此,若能悟透了缘生性空的道理,便能不受一切幻景的诱逼;不做一切幻景的奴才,而得自由自在,那就是一种解脱生死的工夫。人,一旦不受外在的境界所转,他就可以不造生死之业而能解脱生死或自主于生死了。

  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理。26

  佛教的根本教条是什么?(9)

  如果,以「教条主义」指以一定之传说或教义为立论依据,而未从学理上深思察者,烦琐哲学的看法是教会相承之宗义为必不可争之真理。27所以圣严法师如是说:「从原则上说,佛教并没有什么教条。」28释迦牟尼如来成佛转法轮,一会圣众千二百五十人,最初十二年中,出家徒众无有一瑕秽;但以一偈为禁戒——教授波罗提木叉:「护口、意清净,身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29迦兰陀子比丘与故二行不净行(与俗家妻子行淫),释尊始施设威德波罗提木叉——戒条;30此后僧团内有新秽行发生,立即随犯随制——施设——戒条,后辑录成为「戒条集(波罗提木叉修多罗)」乃至佛灭后结集成《律藏》。如此,佛陀的教诫条例成自律修身、修道的波罗提木叉(戒条)以及他律的团体生活规约(律则、犍度)。所以圣严法师如是说:「如果说有(教条)的话,那就是戒律。」31又概述不同身分佛教徒的戒条: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虽然,佛教的教徒由于修持层次的不同而分有在家的五戒十善、八(关斋)戒,以及出家的十(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有大乘的菩萨戒,但是均以五戒十善为基础;也可以说其它各戒都是五戒十善的升格或详细的分科。所以,如能把五戒十善守完善了,其它的戒也就不太困难。32

  依据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33为佛教徒的道德准绳,所以法师如此开示:

  佛教对于戒的要求是诸恶莫作与众善奉行,凡是有害于身心、家庭、社会、国家、人类,乃至一切有情众生的事,都要在这五戒十善的范围之内,尽量不做,否则,就要尽量去做。作了恶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34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66)

  圣严法师根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持瑜伽处真实义品》所说四种真实义:「一者、世间极成真实,二者、道理极成真实,三者、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四者、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35说明世俗与胜义所理解的真理,以及心解脱者与慧解脱者所实证的实相。又有如是说明:

  佛教的真理,是我空及法空以后所得的结果。我空了,烦恼障断除;法空了,所知障断除。我空之后即解脱生死,法空之后即不住涅盘。《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便是说明我空的境界;「烦恼即菩提(正觉),生死即涅盘(寂灭)。」便是说明法空的境界,非空非有,不落两边的中道妙理,也只有证了法空之后的人才能亲自实证。36

  (四)佛教徒

  信仰佛教必须吃素吗?(11)

  释尊在《四分律药揵度之一》提出三种净肉此丘可食——不曾见杀、不曾闻杀、无有为我杀之怀疑;然而做大祀处肉不应食,因为此等肉专为彼等来索取者杀,所以不应食。37因此,圣严法师对上述问题如是答:

  不。素食虽是佛教鼓励的事,但却并不要求所有的佛教徒非得一律吃素不可。素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是为慈悲一切有情众生的缘故,所以在南传地区的佛教国家乃至出家的比丘,都不坚守素食;西藏的喇嘛,也不守素食。但他们不亲自杀生。38

  佛教对于烟酒赌博的看法怎样?(11)

  「佛教的戒律中并无戒烟的规定,甚至为了防止热带性的疾病,佛陀也准许比丘吸烟。」39《波罗提木叉修多罗——戒本》无明文禁止吸烟,《律藏》听许烟草作药用。40

  「有害身心的麻醉品及刺激品,佛教禁止,所以酒是五戒之一,饮酒的本身并非罪恶,酒精的刺激,使人在饮酒之后,却可能引起罪恶的行为。根据这一观点类推,佛教也不容许染上鸦片及海洛英等的不良嗜好。」41《四分律》指出:「若沙门、婆罗门不舍饮酒……能令沙门、婆罗门不明、不净、不能有所照,亦无威神。」42《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说:「饮令心乱痴无所识,由此方便而致命终;或由醉故,欲令王贼、怨家而断其命,得波罗市迦。」43

  《沙弥十戒法并威仪》亦说:「沙弥之戒,尽形寿不得饮酒、无得尝酒、无得嗅酒、亦无粥酒、无以酒饮人、无饮药酒、无止酒舍;酒为毒水,众失之原,残贤毁圣,招致祸殃,四等枯朽,去福就罪,靡不由之。宁饮洋铜,慎无犯酒,有犯斯戒非沙弥也。」44

  「赌博,根本是劳神伤财与败家丧志的东西,故在佛经中严格禁止(《长阿含·善生经》)。」45《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指出比丘不得赌博:「佛言俗人讥耻诚是合宜,苾刍不应赌物,作者得越法罪。」46

  信仰佛教必须出家吗?(12)

  圣严法师明确地回答:「不。佛教的宗旨虽在解脱生死,出家虽是解脱生死的最佳途径,但是,出了家的如不实修或修不得法,未必能够解脱生死;不出家的,如能修持,也未必不能解脱生死。」47佛世出家者,皆是「信家非家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48指佛弟子为自作证漏尽、涅盘故,正见俗家之过患、否定俗家之功德,具足正信而出家修行。佛世在家者多有成就沙门果者,如《长阿含阇尼沙经》:「如来弟子摩竭优婆塞,命终有得阿那含,有得斯陀含,有得须陀洹者。」49甚至在一地有五百位成就阿那含果。50具名在家阿那含有:质多罗长者(大2,159b22)、给孤独长者(大2,269b13-14)、达磨提离长者(大2,270al3-14),婆薮长者(大2,270  bl7-18)、耶输长者(大2,270c13-14)、摩那提那长者(大2,271a24-25)、娑婆世界主(大2,323b18-19)等。

  佛教的信徒共有多少等级?(3)

  按照第一义,「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51众生平等,随顺因缘皆可成佛;以佛教的立场,在世俗谛里,以佛教的立场有外凡、内凡、贤圣之别。贤圣之中,具足「五出世根」的程度的不同,有「七种人施设」,修习「三无漏学」就有「四双八辈」之分。52圣严法师根据一般的说法,言:

  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教徒便有男女的九种等级,那就是: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至于受了菩萨戒的人,不在等级之中,任一等级乃至异类的傍生,也可受持菩萨戒的。」53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沙弥及沙弥尼;受了持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称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佛制由沙弥尼至比丘尼之间的必经过程,……。此阶段为时两年,目的是在察验女子曾否怀孕,以及能否习惯于出家的生活而设。54

  怎样成为一个佛教徒呢?(14)

  法师指出:

  若要加入正信的佛教,成为佛教的教徒,必须经过「三皈」的仪式……一种渴仰的祈求、一种生命的新生、一种虔诚的皈投,所以这在佛教看得极其重要。……这对于信仰心理的坚定与否,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皈的仪式,简单而隆重,主要是使自己一心一意地皈投三宝、依仰三宝,获取圣洁而坚贞的信心。佛是佛陀,法是佛的言教,僧是弘扬佛法的出家人,从这三大对象的皈依,可以得到现前的身心平安,以及未来的解脱生死乃至成佛之道的无上至宝,所以称为三宝,所以信仰佛教也就称为皈依三宝。55

  佛教徒在理性上需要实际地了解三宝的功德,纔有信忍;依此,发动感情与意志的作用,就有信乐、信求。面对三宝功德能生忍、生乐、生欲,自发地求授皈依,经过僧伽主持如法的仪式,接受并证明皈依,构成「实质的皈依」;不了解三宝的功德,不知皈依的意义,如童稚参与皈依,只是徒具「形式的皈依」而已。

  佛教为什么要信仰三宝?(15)

  佛是两足尊、法是离欲尊、僧是众中尊,三者功德无上、尊贵无比,犹如众生赖以为生的宝贝。佛是大医王、法是妙药方、僧是善护士,三者为罹患三毒恶疾的众生所依怙,得以治愈。圣严法师指出:


  佛教的发明者虽是佛陀,佛教所重视的,与其说是佛,倒不如说是法;佛不能代人解脱,法能够使人自行解脱。……但是,佛法的流布,必须仰赖佛的干部,那就是僧。

  佛法的发明是佛陀,佛教的重心是正法,佛教的住世是僧众。正因如此,佛教尊称佛法僧为三宝,主要的是有离苦得乐的法宝,法宝是由佛陀所证所说,由僧能持能传,所以也都称之为宝。56

  娼妓、屠宰、渔猎、贩酒等人可以信佛吗?(16)

  答案是肯定的:

  可以。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进入佛门,成为三宝弟子。57

  国家允许的职业如屠宰、渔猎、贩酒、公娼等,以佛教的观点,此等行业仍属非正命。「如果由于这些唯一的求生存的理由,佛教并不要求他们首先放弃了原有的行业再来信佛。不过,当他们一旦信佛之后,如果能够设法改业的话,佛教是会积极地鼓励他们的。因为佛教的宗旨,是在鼓励大家都能从事于善良而正当的职业。何况那些行业的本身就是一种罪恶,不受戒者,虽无破戒之罪,但仍有其根本性质的罪过。」58

  (五)一般宗教行为

  佛教相信忏悔吗?(17)

  答案是肯定的:

  是的。佛教确切地相信忏悔的功能。

  佛教认定罪过重大的杀、盗、淫、妄等四大恶业(犯者具有性罪),已遂行者必定随业受报,才能够消除罪业。四恶未遂者,以及违反佛陀施设的戒律(如破戒、破威仪)者,可以如法羯磨,发露表白,殷重忏悔,更不重造;如此,可以消改乃至消除罪业。59

  佛教相信天堂与地狱吗?(18)

  答案是肯定的:

  是的。佛教毫不怀疑天堂与地狱的存在,因为天堂与地狱,都在生死范围的轮回之中。佛教相信,只要不出生死的界限,天堂、地狱,人人都有经验的可能,甚至可说,人人都曾去过天堂、地狱。修了上品的五戒十善生天堂,造了十恶五逆的大罪下地狱。……

  生天堂下地狱,都是由于各自的业力所感,业力倾向天堂就生天界享福,业力倾向地狱便生地狱受苦。60

  生天堂下地狱,都是由于各自的业力所感:

  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壤命终必升善处,乃生天上。61

  地狱、天堂的众生活在各自的有情世间而受苦、乐。如《杂阿含209经》所云:

  有六触入处地狱,众生生彼地狱中者,眼所见不可爱色,不见可爱色;见不可念色,不见可念色;见不善色,不见善色。以是因缘故,一向受忧苦。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见不可爱,不见可爱;见不可念,不见可念;见不善法,不见善法。以是因缘故,长受忧苦。

  诸比丘!有六触入处(天),其有众生生彼处者,眼见可爱,不见不可爱;见可念色,非不可念色;见善色,非不善色。以是因缘故,一向长受喜乐。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所识法,可爱、非不可爱,可念、非不可念,见善、非不善。62

  佛教相信阎王吗?(19)

  法师根据《中阿含64天使经》说:从大体上说,佛教是相信有阎王的,因为,在许多的佛经中,都可见到阎王的记载。63

  《天使经》指出:

  若有众生生于人间,不孝父母,不知尊敬沙门、梵志,不行如实,不作福业,不畏后世罪;彼因缘此,身坏命终生阎王境界。……阎王以此(第一乃至)第五天使善问、善捡、善教、善诃已,即付狱卒;狱卒便捉持,着四门大地狱中。64

  其实地狱、阎王、狱卒,悉皆造恶者心、意、识所现的有情世间;阎王的审判乃自己良心所为,狱吏之惩罚亦是良心自责。

  佛教相信超度亡灵的功用吗?(20)   圣严法师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利益存亡品》65指出:

  佛教是相信超度作用的。不过,超度的功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超度只是一种次要的力量,而不是主要的力量。所以修善的主要时间是在各人的生前,若在死后,由活人超度死人,虽以修善的功德回向给死人,《地藏经》中说,死人也仅得到七分之一的利益,其余的六分,乃属活人所得。66

  再依中国传统的水陆斋会、经忏法事,说明有关超度亡者的种种正确观念:   所谓超度,乃是超生乐土而度脱苦趣的意思,是仗着家属亲友们为其所修善业力量的感应,并不是僧尼诵经的本身有着超度的功能,乃是借着超度者的善业及诵经者的修持而起的感应。

  因此,正信的佛教,超度工作的主体不是僧尼,而是亡者的家属。亡者的家属,若能在亡者临终之际将亡者心爱的东西,供奉三宝,施舍贫穷,并且使得亡者明白代他做了如此的功德,那对亡者的死后,有着很大的帮助。

  超度的期限,最好是在死了七七四十九日之前;因为佛教相信,就凡夫而言,除了福业特别大的人,死后立即上生六欲天,定业深的人,死后立即上生禅定天,罪业特别重的人,死后立即堕地狱,至于一般的人,死了之后尚有四十九日的缓冲期间,等待业缘的成熟,再决定轮回的去向。在这期间,如有男女家属以供养三宝及斋僧布施的功德为之回向超度,亡者便会由于善业功德的感应而得到超生的帮助,促成生于善道如人间天上之因缘的成熟。过了四十九日之后,已经随着亡者自己的业力而去投生,那时再做超度的功德,只能增加他的福力,或减少他的苦难,但已不能改变他已经投生的处所了。67

  《阿含经》针对业报,有如下说明:故思作善业、不善业已遂行者,属「决定报业」者,因缘具足时必受报,而且自作自受、共作共受,承受果报不能由别人暂代亦不能由别人究竟替代;「不定报业」者,起增上信,生惭愧心,厌恶弃舍恶心邪行,殷重忏悔,更不重造,加上结善缘、造福田、修般若慧,如此可以转重报成为轻受。68

  佛教相信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吗?(21)

  圣严法师根据净土宗、密宗及传统中国佛教的说法,如念佛者将其念佛之功德回向于净土,或回向于他人、亡者,所谓「念佛回向」;《回向轮经》以诸善根回向一切众生,而消灭彼等恶业重罪之陀罗尼;做如是开示:

  佛教确切相信,自己所修的功德,可以回向给他人。……因此,凡是正信的佛教徒,每做一桩功德,都会发愿回向给一切的众生,这也正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69

  早期佛法对「发愿回向」的用心,在于作业形成有效的结果,加强「故思作业」,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所示:

  有业能令众生得决定报者,若人于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业,发愿回向,即得往生,是名决定报业。复有业能令众生得不定报者,若业非增上心作,更不修习,又不发愿回向受生,是名不定报业。70

  我们行善造福的功德,如财物乃至肉体器官组织,可以如法回向布施与众生;修习三无漏学,成就五分法身的功德等等,纵使发心赠与一切众生,然无一有情可获得此等功德。因为见道、修道、证道,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证,悉须「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71「不余依止」指不能依赖佛、菩萨乃至任一有情,亦不能依靠任何邪法得以消灭惑、业、苦。可是,在菩提心的熏习,仍然需要将自己修福、修慧的功德,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回向净土;「发愿回向」的用心,主要在于督促自己早日成佛,有实际的能力教化一切众生。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22)

  圣严法师的答案是肯定的:

  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熏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72

  人身难得,然而行善、作恶,六道轮回的枢纽即在人道;人类的善、恶行,左右三善道、三恶道的提升与堕落。法师指出命终决定后世「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善、恶的分量重),第二是随习(特殊强烈的习气),第三是随念(临死时的正念或邪念)73。

  佛教相信灵魂的实在吗?(23)

  佛法的重点在缘起、无常、无我,灵魂为我的代名词,它是非缘起,它是常存、永恒、不变易法。因此,圣严法师如是回答:

  不。佛教不相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如果相信了灵魂的实在,那就不是正信的佛教徒,而是「神我外道」。74

  佛教崇拜神鬼吗?(24)

  无色界、色界、欲界天人为虚空神,人间有地居神、林神等,其它有龙神、夜叉、罗剎及饿鬼趣众生,不为人类肉眼所对,并非不存在;众生平等,佛教徒对天神及多财鬼尊重彼等福报,对护法鬼神感恩,对饿鬼同情思及超度。所以,法师如是说:

  很明显的,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唯有崇拜佛、法、僧——三宝,绝不崇拜神鬼,但是,正信的佛教并不否认神鬼的存在,因为神鬼也是六道轮回的两大流类。75  佛教徒相信祈祷的功能吗?(25)

  异学外道向造物主、神明祷告,祈求降福,能够身心平安,得以明理处事等等,祈祷「他力」完成愿望。其实,如果没有坚强的一份信心(自力)在,也无法满愿。由于虔诚的祈祷,有所寄托、得到安心,而老实做人、行善不断,自然增长福慧;但是祈祷的内容不能违背良心、违反善行,更不能乖违缘起法。76圣严法师以一般世俗宗教的共同立场而回答今问:

  是的。佛教深信祈祷的功能。事实上,从灵验的程度及灵验的比例上考察,佛教远比其它神教的祈祷功能更显著、更有力、更可靠。……

  不过,佛教虽然深信祈祷的功能,但也并不强调祈祷的万能。77

  佛教是主张焚烧纸库锡箔的吗?(26)  圣严法师直接回答:

  不,佛教中没有这一项迷信的规定。……

  这种低级的迷信,几乎是各原始民族宗教的共同信仰,以物器、钱财、珠宝、布帛,乃至还有用人及畜牲来殉葬的。……

  共实诵〔往生〕咒的功效,与烧纸〔往生咒的纸钱〕的作用,根本是两回事。78

  佛教深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吗?(27)

  人、事、物的真理实相即「法性」,以第一义说为「缘起性」,以世俗义说为「因果」;贤圣的佛教不仅深信不疑,并且需要如实知之、如实见之。法师因此说:

  是的,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

  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定命论,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论。佛教如果落于宿命论或定命论的泥沼,众生成佛的理论,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运都是前世决定了的,人生的修善,岂不等于白费?

  总之,佛教的因果律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而又连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现世承受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现世的行为造作,既然即是后世的业因,也可加入先世的业因,成为现世的业果。79

  佛教徒都愿往生极乐世界吗?(28)

  避苦趋乐、趋吉避凶是众生的常情;解脱此岸有漏的惑、业、苦的三轮转,度到彼岸究竟涅盘——所谓无漏的常、乐、我、净的解脱境界,为正信佛教徒的正见、正志。往生十方诸佛净土(凡、圣同居土)是为了学佛、成佛、度化众生,并非贪图避开人间苦难,如外道般享受天堂的快乐。因此,圣严法师说出: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不会希望以生天为最终的目的,这是很明确的,因为除了五净居天及弥勒的兜率内院,生天尚在轮回生死的凡界。……

  如果是悲愿宏深而信心坚强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愿往生他方的佛土,而愿生生世世在〔娑婆〕人间度化〔众生〕的。80

  佛教重视神迹吗?(29)

  鬼神没有人类肉体限制精神的发挥,所以有超越人类的精神活动的表现;也有某些人报得异禀,或修得异能,具有天眼、天耳等神通力。神通的表现,可以感化某些人,也容易误导许多人。佛陀及俱解脱阿罗汉的身、口、意具足「三种示现教化」(tini  patiharyani三示导)的功能,面对下根者以「神足通示导」,中根者以「他心通示导」,对上根即以「教训示导」——但用言语说法,教诫、教授而已。81圣严法师对此问如是答:

  神迹,在佛教称为神通。佛教承认神通的事实,也承认神通的功用,并且,佛教的神通境界,远在其它的一切宗教之上。……

  可是,佛教并不以为神通是万能的,在因果律的原则下,众生的生死祸福,都是出于善恶业力的自作自受,神通的功用虽大,却不可能破坏因果的律则。82

  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吗?(30)

  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乃至公元后一世纪熏迦、案达罗王朝时代之遗物有山琦(Sanchti)、巴赫特(Bharhut)、菩提伽耶(Buddhagaya)等塔或塔之栏楯,此一时代,菩提树、法轮、足迹、塔等皆为佛陀之表征,然亦未直接表现出佛陀形像。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二世纪时(迦腻色迦王时代),西北印度佛教之犍陀罗(Gandhara)美术兴盛,其题材以佛菩萨像及其他佛陀传记的图像居多。稍后,中央印度之秣菟罗(Mathura)及南印度之阿摩罗婆提(Amaravati)亦盛行佛像之雕刻。83佛教徒面对佛像,引发念佛(Buddhanussati),随念佛陀的功德、随念法宝及僧伽的功德,发心学佛、成佛,自作证涅盘,亦教化众生入无余涅盘而灭度。84佛教徒对象征佛陀的佛像礼拜,是尊敬佛陀成就一切善的智德、敬仰佛陀的消灭一切恶的断德、感激佛陀教化众生的恩德;并非向偶像祈求福慧。圣严法师对此问题,如是说明:

  是的,佛教徒对于佛菩萨的圣像,有着崇高的敬意。不过,佛教徒对于佛菩萨圣像的崇敬与顶礼,并不像基督徒所以为的那样幼稚、那样罪恶!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并不会把塑昼雕刻的圣像,当作就是佛菩萨的本身(《增一阿含经》卷二八,以观空为礼佛)85,所以也绝不同于低级信仰的庶物崇拜。86

  佛教徒是反对自杀的吗?(31)

  杀生为五戒、十恶业之首,佛教反对杀生,包括手自杀生、教人令杀、赞叹杀生、见人杀生心随欢喜;……乃至自行邪见、教人令行、赞叹邪见、见行邪见心随欢喜。如是,成就四十恶法之一,身坏命终下生恶趣、地狱中。87因此,法师说:  是的,在戒律之中有着明确的规定,佛教徒不可以自杀,那是有罪的。88

  佛教徒是厌世与出世的宗教吗?(32)

  圣严法师法师认为此问宜分别答: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种答案:一是肯定的,一定否定的;从表面看,应该是肯定的,从通体看,应该是否定的。89

  「世」为「世间」之略,「世间」又分为「器世间」与「有情世间(众生世间、五阴世间)」;以上为有情生存的时空及其生活的范畴,非善非恶,纯属无记。然而,众生生存的方式、有情生活的态度,若以违背正觉、远离涅盘或随顺正觉、导致涅盘的价值判断,凡夫处于有漏、有取的模式存活在惑、业、苦限制的时空里,依佛正法律,特别命名为「世间」;圣人处于无漏、不取的状态,超越惑、业、苦的时空里自觉、觉他地生活着,佛正法律,命名为「出世」、「出世间」。90「出世」、「出世间」是指无漏、不取,超越惑、业、苦而生活,并非脱离无记的「有情世间(五阴世间)」,也不是远离人类社会。正如《中阿含青白莲华喻经》所说:「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华,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所以者何?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出一切世间。」91

  「厌世」指积极地厌离有漏、有取的模式存活在惑、业、苦限制的时空里,并非讨厌个人自己、厌弃一切众生;是不堪忍自、他之身心,充满惑、业、苦的成分,由觅道而见道——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八支菩提道(解脱道、清净道)——修习、多修习之,乃至自作证涅盘,解脱一切惑、业、苦,究竟净化身、心,圆满人格。92

  (六)成佛

  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33)

  圣严法师根据一般的说法:

  从信佛到成佛,共需三大无数(无数并非没有数,而是不容易数)劫;一个劫,就已很长了,何况是三大无数劫?在这漫长的时间过程中,广利众生,行菩萨道,若能特别精进努力,也可以把时间缩短,否则也可延长。总之,不到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不能把教化救济的恩泽遍及十方,充满法界,便不能够成佛。93

  立地成佛是真的吗?(34)

  或有长期造作恶业者,认为悔改也没用,继续作恶不断;传统的中国佛教徒即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浪子回头金不换」,劝慰他人弃恶行善。如前一问答(33),从信佛而发心学佛到究竟成佛需三大无数劫,怯懦的有情就不敢发心成佛;佛法中为接引一类夸大之众生,或激发一类懈怠众生,施设「即身成佛」、「立地成佛」等假名劝慰诱导。94圣严法师此一问题,指出:

  佛教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只是从正面的自性——佛性上作的肯定,不必就是真的当下成就了无上的正等正觉——佛的果位,……

  由此〔天台宗的六即佛〕可见,「立地成佛」的佛,大概是指第一种的「理佛」或第二种的「名字佛」,而不是第六种的「究竟佛」。因为从「放下屠刀」的时候起,已是佛性圆成的起步点,称为「立地成佛」,等于是说「回头是岸」。事实上,放下屠刀并非马上就是佛,苦海回头也并不立即就在岸上啊!95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勉强可以《杂阿含1077经》央瞿利摩罗(Anguli-mala指鬘)为例来说明。央瞿利摩罗欲杀千人每人切一指成鬘,尚欠一指;遇佛追杀不得,释尊为之开示佛法,当下消除杀人之心态,成就三菩提(sambodhi),作证阿罗汉果。成就三菩提的人就是「三佛陀(Sambuddha正觉者)」,是广义的佛陀,阿罗汉、辟支佛、如来皆是;狭义的佛陀是「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Anuttara-samma-sambuddha无上正等正觉者)」,如释迦牟尼佛陀。96

  (七)佛教的世界观

  劫是什么意思?(36)

  圣严法师根据经论,说明佛教随顺印度人固有的时间计量方式,以及计算当今属于贤劫的时代,如下:

  「劫」是梵文劫簸(kalpa)的音译,它在印度,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单位的通称……通常所称的劫,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佛经中所说的劫,分为三等:   (一)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八万四千岁的长寿,每一百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十岁时,称为减劫;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称为增劫。如此一减一增的时间过程,总称为一小劫。  (二)中劫:经过二十小劫,称为一个中劫。……

  (三)大劫:经过成、住、坏、空的四个中劫,便是一个大劫。……   住劫共有二十小劫,目前是在第九小劫的减劫时期。……弥勒下生地球成佛,是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八万岁时,大约距离现在是五十六亿年(以千万为亿计算)。97

  大千世界怎么讲?(37)

  佛教假借印度古老传说说明宇宙观,圣严法师如是说明:

  小世界的范围,既是一个日月系,那该是指的太阳系或恒星系了……

  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每一小世界的范围,是由一个须弥山至色界的梵天。

  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净天。

  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每一大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音天。    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进千倍为中千,再由中千累进千倍,一共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98

  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4)

  我与世间,或者宇宙与生命,其来龙去脉,为中外古今好思者追问的重心;其实是我、我所见作祟下,为求自我安身立命,为求安心过日而已。一般的神教,以拟人的上帝或造物主创造万有——宇宙与众生;一般的玄学者,以为有一实在的原理或本体,由此实在的本体,产生一切现象,显现一切现象。99佛世,围绕「我与世间」衍生的十四问,释尊对根机不足者,一概以「无记」置答;100对有情一念无明的开始,生死从何而有?以「无始生死」101作答。凡夫还是渴望得到宇宙和生命是从哪里来的答案,圣严法师说:

  佛教既然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102

  以有情及众生世间,依「业感缘起」来说:

  佛教相信:宇宙情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l03

  业,又分为「共业」及「不共业」,由于共业,地球上的生物同受地球的环境所左右;由于不共业,每一有情感有不同生活能力,感受到不同的苦乐。104

  佛教对于现实人间的前途是悲观的吗?(35)

  佛陀初转法轮开示苦、集、灭、道四圣谛法门——众生染、净的因果实相;首先说明有漏的生命究竟即是「苦」,以果推因而发现「集」苦之因;因此,肯定苦因、苦果皆由缘生亦可从缘「灭」,找到正确消灭苦因、苦果之「道」,依法行道而作证苦边。苦、集、灭、道,虽然围绕苦之杂染与净化如实观照;追究苦及导致苦之因缘是非常现实的,实行灭苦的方法并且作证惑、业、苦尽是非常积极的。异学外道不知者,难免误会佛教是消极的、佛教徒是悲观的。圣严法师提到人间可以改善,如当来下生「弥勒佛」出世、转轮王名「螺」治世时,人间犹如西方极乐世界;105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如是回答:

  凡是正信的佛教徒,对这个问题,他会坚决地回答一个「不」字。106

  佛教的修持方法是什么?(38)

  佛道之一期——信、解、行、证,能否入道尚须通过「四入流分」——亲近善男子、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l08由于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思惟,产生「信、解」之后,继续「行、证」如法修习,修行圆满,才能够自作证究竟涅盘。因此,圣严法师如是开示: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定、慧。l09

  佛教是主张苦行的宗教吗?(39)

  释尊初转法轮时,首先提出舍离「苦、乐两边」的修行模式,实践「中道」而完成佛道。110所谓「两边」,指两种极端,即唯有承受乐受的行法,否则采用唯受苦受的行法:乐行道者,于修行过程中任何有苦受的方法都避免;苦行道者,于修行过程中任何产生乐受的方法都放弃。中道行者,于任何正确、正当的修行中,随顺因缘受苦、受乐,悉皆不迎、不拒;修习戒、定、慧,一开始,不熟练时往往有所苦恼,一旦熟习时即有喜行、乐受。有关苦行,圣严法师法师提到:

  有的是盲目的自苦,有的是有理想的自苦。盲目的自苦,往往都是指的盲修瞎炼……有理想的自苦也有分别:一是迷信的,一是理性的。迷信的自苦是指以为持了牛戒吃草;持了狗戒吃屎、持了鱼戒浸水,便可以在死后生天。理性的自苦也分为两种:一是以合理的修持方法,寻求自我解脱;一是利用可资自我解脱的身心,协助他人(众生)解脱。111

  佛教不主张极端的苦行,非迷信而有理性的行法,或有苦受亦不放弃。

  六根清净怎么讲?(40)

  六根为人类的六种官能,接受外来的刺激,身、心反应到外界,都是透过六根,当然,行善造业皆须动用六根;「守护六根」、「六根门头好修行」,「六根清净」,皆是注意到在日常生活及宗教生活中,关切「六根」的动静。一般人并不清楚需要「六根清净」,甚至不知「六根」;因此,圣严法师如是说明:

  其实,六根清净四个字中,大有道理。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乃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所以,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

  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防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一旦到了六根清净的程度,超凡入圣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

  一般人的观念,总以为僧尼们只要不犯淫行,不贪非分之财,不介入人我是非,便算六根清净了,事实上,凡是贪逐于物境的受用,总是六根不净,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只要有了贪取不舍的情形,就是六根不净。……

  六识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六根清净的目的,便在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112

  四大皆空怎么讲?(41)

  一般人以为不耽溺于酒、色、财、气,就是已经四大皆空;纯属误会。圣严法师说: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113……

  (九)佛教的家庭观念

  佛教徒是不孝顺父母的吗?(42)

  圣严法师指出我国有些人士:

  他们在褊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的。114

  法师例举《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增一阿含经卷十一》《五分律卷二十四》《根本尼陀那卷四》《梵网经》等经文左证,要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父母;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115

  释尊成道后第五年回故国度父净饭王得道证;116第七年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使母摩耶得法眼净:117第十五年在迦维罗卫尼拘类树园允许集姨母、乳母、保母、养母为一身之瞿昙弥大爱出家完成阿罗汉果。118从释迦牟尼佛陀教化父母成就须陀洹果,以报答父母生养之恩;开导养母成就阿罗汉果,以回馈乳母、保母、养母之养育之恩;是为佛教之「大孝」。佛陀认为仅仅以孝养、孝顺父母超过一生一世,也无法报答父母生身之恩。119

  佛教是重男轻女的吗?(43)

  佛世印度是父系社会,一般社会是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可是,佛法强调众生平等,纯正的佛教徒其实质并无重男轻女。因此,圣严法师说:

  从学佛证果的观点上说,男女是平等的,女人除了必须转了丈夫身才能成佛之外,至于成罗汉、成菩萨,根本是没有男女差别的。120

  佛教是反对家庭制度的吗?(44)

  要成就漏尽、心解脱、慧解脱,出家并非绝对必须的条件,只是充分的条件;因为在家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如《中阿含146象迹喻经》所说:「在家至狭,尘劳之处;出家学道,发露旷大。我今在家,为锁所锁,不得尽形寿净修梵行。」121佛教也很重视健全的家庭生活,如圣严法师所举《善生经》是一部指导完美的在家生活的经典。又说:

  佛教绝不勉强改变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家庭才是佛教建设的根基所在,如果反对家庭制度,佛教的僧尼也将无以为生。

  佛教徒可跟异教徒通婚吗?(45)

  犹太教及回教规定不能与异教徒结婚,佛教并不然;圣严法师说明:

  佛教不像那些民族化或家族化的宗教,佛教没有这种种族歧视或宗教歧视。宗教信仰虽与家庭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婚姻又是组成家庭的基础,但对一个佛教徒而言,并不要求首先改变了对方的宗教信仰然后再行结婚。但是,一个正信而有修养的佛教徒,必定能在婚后的夫妇生活中,促成对方来改信佛教。……

  如果没有把握感化对方,最好选择同一信仰的配偶,如理组成佛化的家庭,否则,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导致婚姻的悲剧,那是很不幸的。122

  佛教徒必须要行佛化婚礼吗?(46)   圣严法师指出:

  佛化婚礼,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找不到明确的根据。所以,佛教并不强调佛化婚礼的重要性,凡是公开的婚姻,都会受到佛教的认可。佛教严禁止私通,私通在佛教称为邪淫,是犯罪的行为。

  至于佛化婚礼,在佛化家庭的建设上说,是有必要的。123

  佛教徒可以离婚吗?(47)

  佛教推广「四摄法」,冀望人际关系良好,家庭和谐美满。所以法师说:

  佛教主张婚姻的美满及婚姻的责任,既然结为夫妇,结婚之后,应该相亲相爱,互相尊敬,各守各的本分,各尽各的责任。……男女的离婚,对于彼此的心理,都有不良的影响,尤其对于儿女的抚育,更要负起道德上的责任。根据这一论点而言,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不过,佛经中也没有说离婚是犯戒的行为。124

  佛教以为婴儿可以信佛吗?(48)

  信仰三宝而皈依三宝,须知佛、法、僧为「宝」,值得皈依,自发自动之下要求皈依;首唱三皈依的优婆塞——尊者耶舍之父,首唱三皈依的优婆夷——尊者耶舍之母,两人皆于法眼净之后,自动皈依三宝。或者,是经由他人教导,明了皈依三宝的功德而后皈依;如初唱二皈依的Tapussa与Bhallika两位商人。125严法师因此如是说:

  婴儿期间,尚没有自我判别的能力,信仰佛教的皈依仪式,必须是出于自我意志的宣誓,否则便不算皈依。佛教主张,七岁以上的儿童才可以出家,准此而言,皈依三宝的仪式,也该到七岁以上并且有自我判别的意志之时,才可以举行。126

  佛教反对节制生育吗?(49)

  佛教主张护生,严禁杀生亦禁止堕胎,佛世尚无节制生育的社会问题存在。

  所以圣严法师指出:

  这在佛教界中,尚是一个未经讨论的问题。根据佛教的基本的原则来说,只要不犯堕胎杀生戒,节制生育是不必反对的,为了子女的教养及生活的负担,节制生育是道德的。

  佛教反对以堕胎作为节制生育的手段。127

  为了防止遗传病及人类不良基因之蔓延,节育是道德的。以阻止排卵或防止精子与卵子结合的各种方法节育,全然不犯杀生。

  (十)佛教的社会国家观念

  佛教徒有国家观念吗?(50)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开示:「世、出世恩,有其四种:一、父母恩,二、众生恩,三、国王恩,四、三宝恩;如是四恩,一切众生平等荷负。」128所以圣严法师说明:

  佛教是崇恩主义的宗教,父母、众生、国家、三宝,称为四恩,孝养父母、广度众生、爱护国家、恭敬三宝,不是为了求取什么,完全是为了报恩的动机。所以对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容怀疑他的国家意识。129

  佛教徒能够参加军政的工作吗?(51)

  佛世,有许多国王、大臣、大将军皈依三宝,佛陀接受他们。圣严法师也指出:

  政治的原则是治理众人的事,佛教徒既然也是众人之一,自亦不能脱离了政治而生活。……

  在家的佛教徒们,从事车政的实际工作,乃是应当的。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忱的在家佛教徒,应当要向各方面的各阶层去贡献出自己。130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是什么?(65)

  圣严法师分五方面来回答:

  在文学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字母的翻译,启悟了中国文字〔语音〕的反切,由反切产生四声,由四声而把五言与七言诗改进为律绝。……文法学……弹词小说……变文……由于佛典的翻译,也为中国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新语。

  在艺术方面: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形态……塑像的艺术……书法……刻板印刷品。

  在科学方面:中国之有完整的论理学,却自佛教输入以后的因明学开始。中国从唐朝至明朝,皆是用的一行禅师所定的历法,那是根据印度的天文学而来。

  在哲学宗教方面:〔魏晋〕道教典藉……宋元明的儒家理学……近世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中,比如康有为、谭嗣同、章炳麟、粱启超、胡适、粱漱溟等,虽然未必信仰佛教,他们却都受了佛教思想的启发。

  在民间的风俗方面: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的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以及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了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恶;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而且深,实在无法估计。131

  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吗?(52)

  佛教主张慈悲、不害(avihimsa)132,甘地即以佛陀「不害」的思想,领导印度人使用「不抵抗」的手段驱逐英国外来的强暴压制。世界史中有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回教的「圣战」,从来没有佛教徒引起的战事。圣严法师亦指出:

  从佛教的本质上说,从佛教的史实上说,佛教确是世界各宗教中最爱好和平的宗教。133

  (十一)佛教的宗派

  什么叫作大乘和小乘?(6)

  释尊在《长阿含游行经》134《增一阿含高幢品第七经》135《四分律》136教诫佛弟子们同一水乳,勿生诤讼,勿破和合僧(分裂教团)。早期弟子们维持近百余年和合一味,由于「大天五事」终于形成部派分裂。西元前后菩萨乘兴起,依符合佛法为原则,大量纂集经典;首先有「大乘非佛说(指大乘经并非直承佛金口所说)」的评论,而反讥「阿含经为小乘者说」。从此两边的一般拥护者,诤论不休。对此,圣严法师如是说:

  本来,在佛的时代,并没有分什么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137

  印顺导师在《佛法概论·序》,说到:「佛法的如实相,无所谓大小,大乘与小乘,只能从行愿中去分别。」在《佛法是救世之光》提到:「若修学声闻乘,赞叹声闻乘,而说大乘非佛说,即是谤法。若学大乘而呵斥小乘,认为不应该学,也同属谤法罪。」因此,不能说大乘经不是佛法,也不要贬抑声闻乘者为「小乘」;小乘之「小」字在梵语,巴利语同为「hina」,有「卑俗、下贱」义。具有菩萨心肠者焉能出口称呼同为佛声闻弟子们为「卑贱行者(小乘行者)138」!「菩萨乘(大乘)」指信奉大乘经典者,「声闻乘」指信奉阿含经典者。  佛教共有多少宗派?(54)

  声闻乘从佛灭后第二个一百年开始根本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此后两三百年间一再分裂。圣严法师如此说明:

  佛陀涅盘后的四、五百年间,单是印度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个部派之多,他们往往仅是为了一个很小的问题的争执,动辄就结成一团,分成一派。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统一教化的依准力量之际,马鸣、龙树的「般若空」的大乘佛教,便在印度境内应运而兴。

  到了佛陀涅盘后约一千年之间,由于无著、世亲以至清辨、护法的「唯识有」的思想抬头,印度的大乘佛教,也就分成了空有二宗;稍后一些,由密宗的兴起,又将大乘佛教分为显密二教,把空有二宗,归入显教一类。

  中国佛教的宗派,最先成立的是由于东晋时代鸠摩罗什译介的三论或四论宗,这是印度空宗的法脉,到嘉祥大师而集大成。同时依据小乘的《成实论》而有成实宗;依据小乘有部的《俱舍论》而有俱舍宗;依据《涅盘经》而成涅盘宗:依据《十地论》而成地论宗;依据《摄大乘论》而成摄论宗;由达摩西来,传佛心印,而成禅宗;由唐代道宣专弘《四分律》,而成(南山)律宗;依据《法华经》的综合与开发,至智者大师而成天台宗;由玄奘大师西游归来,据《唯识论》而成法相宗(又称唯识宗);依《华严经》的综合开发,至贤首大师而成华严宗;自慧远大师倡莲社专修持名念佛,至善导大师而成净土宗;最后由于唐代开元年间,西域来了善无畏等三位密教的高僧,译传了密部的经法,而成立了密宗。这样算下来,中国佛教,共有十三宗之多了,其中除了成实与俱舍两宗属于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

  佛教的分宗分派,是属于支节的分门别类,而不是根本思想的左右出入。正因如此,不久的将来当可见到统一的佛教,在世界上出现。139

  唯识就是唯心吗?(55)

  圣严法师依据太虚大师《法相唯识学概论》所提西洋哲学的主观的唯心论、客观的唯心论,意志的唯心论、经验的唯心论、直觉的唯心论、存疑的唯心论,不外乎自我执取的妄见。佛教的唯识论——三界是唯识所现,有情世间为赖耶缘起——绝不是教外哲学的唯心论能够相拟相比的。140

  禅宗就是禅定吗?(56)

  圣严法师直接肯定地回答:

  不。禅宗和禅定是有分别的,因为,禅宗固然主张参禅习定,凡是禅定,却未必就是佛教的禅宗。

  「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当佛陀的时代,并没有禅宗一名,而只有禅那的工夫和禅的内容。佛教的解脱道的修持法,是以戒为起步,以定为重心,以慧为目的,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三者缺一不可,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助长,成一螺旋形的状态——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起修——直向解脱之道上升。其中的定,就是禅定。

  事实上,中国的禅宗,乃是重于悟而不重于定的。……

  因禅定未必就是禅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验的,无非是从禅定的工夫而来,不论他们是用持咒也好、祈祷也好、礼拜也好、诵经也好,所得的结果,多是禅定的作用。141

  有禅定的作用,或许能得安心、安慰,并不能净化身、心惑业;然而禅宗的开悟,依法奉行,纔能确实净化身、心,而得究竟解脱。

  什么叫作顿与渐?(57)

  有些佛教徒对法门分别为顿教、渐教,学人有顿入、渐入之差别,往往以己所学为顿教,所修能顿入佛法第一义,产生我见、我爱、我慢而不自觉。释尊在《杂阿含435经》明白地指出如实知众生的染、净因果,是对四圣谛渐次现观,并非一顿现观。142有关修、证的顿与渐,圣严法师如是说:

  顿渐两种法门,乃是一体的两面:顿是由渐而顿,渐是因顿而渐;没有渐,绝没有顿,有了顿,必先有渐;渐是顿的成因,顿是渐的结果。……

  反过来说:顿也是渐的开始,渐乃是顿的实践,顿是渐的启发,渐是顿的延续。

  顿悟是悟的理体法性或佛性,顿悟并不就等于成佛;渐修是修的事相功德,唯有积于渐修,才能真的成佛——理以顿悟,事以渐修——这是顿渐问题的又一答案。禅宗的顿,就是这样的一个范型。143

  换句话说,内凡的佛教徒,由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随法行、见法涅盘(由觅道、闻道思惟修习而见道),开法眼顿见菩提道,是由于一连串如法的次第熏习所成就;须陀洹在正念正知下,能顿见、顿断「三结」,然而要成就「贪、瞋、痴淡化(斯陀含所完成)」、「五下分结断(阿那含所完成)」、「五上分结断(阿罗汉所完成)」,尚须再三修习多修习三无漏学,才能够渐次断除烦恼结,次第分证沙门果。印顺导师在《中观今论》页232提到:「依大乘佛法的共义,应该是从渐修到顿悟,再从顿悟到圆修。」

  最好修学哪一宗?(58)

  佛法要求成圣、出离有漏世间的众生,在第一义谛「与空相应」,在世俗谛「与缘起随顺」144;学佛、成佛悉数需要契理、契机。圣严法师为适合现代人的理解,如此说明:

  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它对佛教的重要性来说,正像《六法全书》对于全国,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不过,到此为止,我们应该注意,中国的大乘八宗,已经归纳成了三宗,八宗的门户,应该不复存在,乃至大小乘的界限,也当一律铲除,俾使整个的佛教,重归统一。145

  (十二)佛教的法宝

  佛教徒对于全部佛经的态度怎样呢?(59)

  圣严法师要求: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经,应该具有极崇高的虔敬,但却不必要求毫不拣别地字字接受。佛教的正法,应向佛经之中探求,对于佛经的记载,却可保留各自的审察态度(是指如有审察能力的话)。……

  如果要看佛经,对一个初阅读佛经的人来说,佛法概论及佛教史等的入门书籍是必须看的,入门性的书籍,会告诉我们进一步的工作是什么?146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吗?(60)

  佛法含蕴两种层次的真理实相,依两种语言叙述人生(有情)与宇宙:一者、以「法的语言」开示胜义谛法,二者、以「世俗通用的语言」教导世俗谛法。用世俗的聪明才智,可以明白佛陀随顺世俗假名说明如何建立善根,成为好人,相信因果,业报;进而培养信根,随顺「四入流分」——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成就随信忍或者观法忍,对有情生命的染、净因果四圣谛法门,欢喜信受。以上,属于世俗谛法。可是,没有法眼、慧耳,则不能透视「第一义」,不能听懂「法的语言」,即不能随顺「三无漏学」的思惟修习;不依慧地(阴、处、界、根、谛、缘起诸法门)的学习、慧根(戒清净、心清净)的修习,依慧根、慧力开法眼,如实知无常、苦、无我、无生诸法门,次第修习、作证慧体(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分证四沙门果。147

  佛教的典籍真是难懂难读的部分,只是以法的语言开示的「胜义谛法」——缘起的此缘性、诸行的无常性、有漏行的苦性、诸法的无我性、涅盘的无生性;其它以世俗语言所说的「世俗谛法」——因缘、果报、独处、待人、处事、接物,修身、修心等说法,内容并不艰难,可说是浅显易知。圣严法师对此问题,如是说明以及肄议:

  这个问题应当分作两面来讲:一面是否定的,一面又是肯定的。……

  如果真想看佛经,应该先由《阿含经》看起,接着看《法华经》、《华严经》、《涅盘经》、《般若经》,那么我敢保证他绝不会觉得佛教的经典比耶教的《新约》、《旧约》更加难懂而更加使人厌烦。148

  (十三)佛教的僧宝

  和尚、尼姑、居士是什么?(67)

  佛教徒中非常通俗的名词和尚、尼姑、居士,能够确实了解其本义者不会太多:所以圣严法师特别提出说明:

  「和尚」一词,纯由于西域语言的音转而来,在印度,通称世俗间的博士为「乌邪」,到了于阗国则称和社或和阇(khosha),到了中国则译成了和尚。……

  佛教的律藏,称剃度师及传戒师为邬波驮耶(upadhy-aya),「和阇」一词,就是根据这个而来,「和尚」一词,更是汉文的讹误,最早见于汉文中的,可能是石勒149崇信佛图澄而号佛图澄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别于流俗的讹误,因为,依照邬波驮耶的原意,应当译为亲教师,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并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后,才有资格为人剃度、为人授戒,而被称为邬波驮耶。这既不同于印度俗称博士的乌邪,更不同于中国误传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弥是小和尚。

  「尼姑」一词,也是中国人的俗称,并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谓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弥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及女比丘。

  「居士」一词,也非佛教的专有,在中国的《礼记》中就已有了「居士锦带」一语。……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于佛教所创,梵语称居士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150

  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68)

  对于有专长的出家师父如何称呼,圣严法师如是说明:

  在《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分为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一共五类。151长于诵经的为经师,长于持律的为律师,长于论义的为论师,长于说法的为法师,长于修禅的为禅师。152

  罗汉、菩萨、佛陀是什么?(69)菩萨怎么讲?(5)

  佛教贤圣的称呼,信佛多年的佛教徒们也有不清楚的,所以法师加以说明:

  〔声闻乘〕解脱道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简称罗汉。……

  菩萨,这也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并且是简译,全译是「菩提萨埵」。它的意思,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菩萨是觉悟的有情,并且也能觉悟一切众生的痛苦,同情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解救一切众生的痛苦。153

  菩萨,有凡夫有圣人,菩萨共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的五十加等觉、妙觉两个阶位,十地以前的四十个阶位,全是凡夫,从初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才是圣人,……佛典中通常称的菩萨,如不标明地前菩萨,也多是指的地上圣位菩萨。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果位是菩萨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将佛陀称为究竟菩萨: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脱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将佛陀称为究竟阿罗汉。……佛陀是自觉觉他觉满或无上正遍知觉的意思。154

  圣严法师特别指出,中国人往往把不修边幅、不守律仪的出家人,称为罗汉型,视为罗汉化现,属错误的观念,需要纠正。155

  (十四)异教外学

  佛教徒禁看异教的书籍吗?(61)

  法师如是说:

  在原则上,不但不禁止,甚至还鼓励。因为佛教相信,佛教的信仰是合乎理性的,凡是信仰佛教并且已对佛法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之后,纵然要他改信其它的宗教,也是办不到的。……又因佛教不是独断信仰的宗教,所以不否定异教的应有价值。

  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知识,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说出佛教的信仰优胜于其它宗教的信仰,岂能使人心悦诚服地信仰佛教?156

  正信的佛教徒由于如实知见佛、法、僧三宝的功德,确立「信根」;以具足「信力」而于三宝成就不坏净(信),能断知异学外道的邪见、戒禁取见,乃至天魔下凡威胁利诱,亦不改变正信。

  佛教徒以为异教徒是罪人吗?(62)

  佛教不相信人类有原罪,也不说:不信佛教就有罪:所以法师明确地说出:

  不。佛教虽将一切佛教以外的宗教一律称为「外道」(是指不向内〔个人自己〕求明心见性而朝外求神鬼的赐予),但是,佛教并不否定各该宗教的应有价值……依照佛教的尺度衡量,除了佛教之外的一切宗教,都属〔有漏的〕人天的范围;能为人天的善业而努力,当然不能看作是罪人了。……

  所以,佛教虽然鼓励异教的信徒改宗佛教,佛教却从来不用排他的手段去摧残异教,这在二千五百多年以来的世界史上,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157

  佛教的苦相当于基督教的罪吗?(63)

  佛教说明惑、业、苦三轮转,是自作自受;见道、修道、证道而解脱有漏的惑、业、苦,也是自修自得。异教说:上帝创造人类祖先并给予诫令,犯戒而获罪,从此子孙皆有原罪,有罪及赦罪皆属上帝的权柄,人类无法主张。因此,圣严法师如是说:

  一般无宗教信仰的学者,的确是作如此观的,他们以为佛教也好,基督教也好,劝人为善,总是一样的。从这劝人为善的基础上,他们就顺理成章地推想到,佛教的苦和基督教的罪,当然也是一样的了。……

  事实上,佛教所讲的苦,与基督教所讲的罪,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不过,佛教求解脱,并不是仅靠佛菩萨的救济,佛菩萨只能教导我们如何解脱,却不能代替我们解脱,这与耶稣代「信他的人」赎罪,根本不能相提并论。……佛教的脱苦,绝不等于基督教的乞怜上帝代为赎罪。158  佛教相信上帝的存在吗?(64)

  「上帝」是有歧义的,因此法师首先说明:

  上帝这个名词的定义,非常广泛,有宗教的上帝,有哲学的上帝,宗教的上帝有好多,哲学的上帝也有好多。总之,站在什么立场看上帝,上帝就会变成什么立场所要求的那个样子。……

  佛教的确承认〔宗教的〕上帝的存在,但却不相信上帝是宇宙的创造主。至于哲学上的上帝,根本是出于推想的假设,是一种假定的观念,并非实证的现量,所以,佛教不会相信它们的存在。159

  (十五)其他

  佛教有统一的行政组织吗?(70)

  佛教虽然注重团体的互动,可以增进个人的修养、教团之组成、布萨之举行、羯磨的作业属是;僧团乃至四众弟子的结合,并非为对抗外道异学,或是政治实体,是为了佛法的广播及传之久远。圣严法师指出:

  在根本佛教的教团社会,乃是彻底的无政府主义,并没有主从及隶属的分限,大家在佛法的原则之下,人人平等,在佛法的范围之内,人人自主(自由作主)所以,纵然是创立佛教的释迦世尊,到了将入涅盘时,还对阿难尊者说:「如来不言我持于众,我摄于众。」160佛陀往往也说「我在僧中。」161而不以领袖自居;佛自称是「法王」,这个王字是「于法自在」的意思,不是统领的意思。

  我们佛教,迄今为止,尚谈不上世界性的教会组织,即使同在一个国家之内,也有派系,各个派系之下,也不统一。尤其是中国的佛教,在历史上虽曾有过「僧官」的设置,但那是政府为了对于僧尼及教产的控制而设,它不是佛教本身的组织,如今虽有一个中国佛教会,下面设有各省各县市的分支会,但它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各寺产不属教会所有,各寺的寺职也不由教会调遣。

  佛教不是一个政治型态的组织体系,所以迄今为止,尚未有过梵谛冈式的统一教会,但已有了一个象征性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那是由于中国已故的太虚大师的发起而产生……于一九五O年六月六日,在锡兰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迄今的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虽已有了六十个国家及地区的会员单位,第七次出席大会的即有五十三个单位,可是,对整个佛教及全人类的贡献,实在有限。162

  佛教是主张人性本善论的吗?(53)

  倘若人性绝对是善、绝对是非善(恶)、绝对是亦善亦非善,或者绝对是非善非非善;上述「四句分别」之四种边见,如圣严法师指出中国人都有此等主张:

  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扬雄主张人性是善恶混合,公孙子主张人性无善无恶。163

  佛教认为一切法「无自性」,并没有固有的人性,也没有善的自性以及恶的本性。六道的有情皆是「空相应、缘起随顺法」164,并无不变易的人性,永远为人;十善业、十恶业之造作无常性,三善趣、三恶趣虽说六道轮回流转,但是升、降随缘而定。随顺缘起,善、恶并非有其绝对性,也没有常、恒、永住、不变易性。所以圣严法师说:

  佛教既非性善论,也非性恶论。……

  正因为佛教的善恶观念,是没有永恒性的,是要彻底废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给佛教加上一个关于人性的什么论,那就只好勉强地叫作善恶解脱论吧。165


  第四节 结论

  圣严法师对佛教、佛法深思熟虑之后简择浓缩为七十个核心问题,提供足够确立正信的答案;由「外凡」转入「内凡」的信徒需要阅读它,内凡的佛教徒要转凡「成圣」更必须研读它。笔者及受教的学生们,从《正信的佛教》一书,得到甚多利益,因此特别推荐本书给宗教界、学术界、教育界、政治界乃至一般人士;冀望读者们阅读本书之后,都能建立佛法及佛教的正信,由信根成长「五出世根」——信、进、念、定、慧根,展现「五力」,作证正觉、涅盘,逮得人格圆满,共同建设和乐的人间净土。

  [注释]

  1.《正信的佛教·自序》页3-4(台北:法鼓文化,1999年12月法鼓全集版);后出略作《正信》。

  2.《正信·再序》页5。

  3.(1):括号内阿拉伯数字为《正信》问题提出的顺序;后出同例。方便对照原文阅读。

  4.《大正藏》第一册页75下栏行6-9。

  5.《正信》,页13。

  6.仝上所引,页13。

  7.仝上所引,页13。

  8.《中阿含说处经》(《大正藏》第一册页565下栏行6),指信佛法要有理智的信忍、情感的信乐、意愿的信求。参阅《阿含要略》页63
      「增上信学表解」。

  9.《成唯识论》:「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大正藏》第三一册页29中栏行22-23)。

  10.《正信》页13。

  11.《正信》页16一切智人(Sarva-jna),正遍知觉(Samyak-sambuddha正等正觉者),释迦牟尼(sakya-muni能仁的寂默者)。

  12.《大正藏》第一册页424中栏行5-6。

  13.《大正藏》第二册页5中栏行8-9。

  14.「佛法的主人、佛法的根本」,类似现代人所说,佛法的原创者,有佛法的「著作权」。

  15.《杂阿含110经》:「世尊为涅盘故,为弟子说法。」(《大正藏》第二册页37上栏行5)。

  16.见《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五册页66下栏行5)。

  17.《正信》页15。

  18.圣严法师(2002年1月18日)在「佛教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功能及其修行观念——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开幕典礼主题演说」(后出,略作:「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主题演说」)根据《中阿含154婆罗婆堂经;212一切智经》《杂阿含1184经》《增一阿含八难品第4经》《长阿含5小缘经》等说明佛教主张四姓平等,种族阶级的信仰是不合理的;现代社会必须建立在人权平等的基本要求上。

  19.参阅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170。

  20.《正信》页26。

  21.《正信》页26-31。

  22.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正法华经》《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大宝积经》《菩萨念佛三昧经》《金光明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等经,各皆提出其经为「经王」。

  23.《正信》页32-33。

  24.《佛本行集经》:「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大正藏》第三册页876下栏行2-3)《大智度论》:「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说。」(《大正藏》第二五册页136下栏行4-5)。

  25.《清净道论》页639-640。

  26.《正信》页33-34。

  27.见《辞源》页949。

  28.《正信》页35。

  29.见《增一含经》(《大正藏》第二册页787中栏行4-8)。

  30.《四分律》(《大正藏》第二二册页570上栏行22-中栏行29)。

  31.《正信》页35。

  32.仝上所引。

  33.《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页551上栏行13-14)。

  34.《正信》页35。

  35.《大正藏》第三O册页486中栏行12-15;《正信》页144-145。

  36.《正信》页180。

  37.《四分律》(《大正藏》第二二册页872中栏行11-17)。

  38.《正信》页37。

  39.仝上所引,页38。

  40.《四分律药揵度之一》:「有比丘患风,医教用烟;佛言:听用烟!」(《大正藏》第二二册页877上栏行13)。

  41.《正信》页38。

  42.《大正藏》第二二册页619中栏行10-14。

  43.《大正藏》第二三册页661下栏行27-29,波罗市迦(parajika波罗夷罪)。

  44.《大正藏》第二四册页926下栏行20-24,又《佛说目连问戒律巾五百轻重事》:「问:『药酒得着自房中不?』答:『病得七日。』」《大正藏》第二四册页979下栏行28指生病需要服用药酒时,可以服用七天,超过七天则禁止。

  45.《正信》页38,参阅《长阿含善生经》(《大正藏》第一册页70中栏行25-27)。

  46.《大正藏》第二四册页296上栏行18-20,「越法罪」指恶作。

  47.《正信》页39。

  48.《杂阿含14经》(《大正藏》第二册页3上栏行11-13)。

  49.《大正藏》第一册页35下栏行3-5。

  50.《杂阿含854经》:「有五百优婆塞于此那梨迦聚落命终,皆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大正藏》第二册页217中栏行27-29)。

  51.《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九册页465下栏行29)。

  52.参阅《阿含要略》页450-451。

  53.《正信》页40。

  54.仝上所引。

  55.仝上所引,页41-42。

  56.《正信》页44-45。

  57.仝上所引,页48。

  58.仝上所引,页48。

  59.仝上所引,页50。参阅《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大正藏》第一册页893下):《阿含要略》页189-190。

  60.仝上所引,页52-53。

  61.《中阿含天使经》(《大正藏》第一册页503中栏行28-下栏行4)。

  62.《大正藏》第二册页53上栏行13-24。

  63.《正信》页54。

  64.《大正藏》第一册页503下栏行22-页504下栏行14。

  65.《大正藏》第一三册页784上栏行29-中栏行28。

  66.《正信》页56。

  67.仝上所引,页56-58。

  68.参阅《佛为首迦长苦说业报差别经》(《大正藏》第一册页893中栏行13-下栏行21)《中阿含盐喻经》(《大正藏》第一册页433上栏行14-页434上栏行9);《阿含要略》页42-51。

  69.《正信》页60。

  70.《大正藏》第一册页893中栏行13-18。

  71.《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五册页66下栏行5)。

  72.《正信》61-62。

  73.《正信》页62。

  74.仝上所引,页64。

  75.仝上所引,页69。

  76.《中阿含伽弥尼经》:「世尊叹曰:『善哉!伽弥尼!所以者何?彼男女等,懈不精进,而行恶法,成就十种不善业道——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乃至邪见。若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身坏命终得至善处,乃生天上者。是处不然。伽弥尼!犹去村不远有深水渊,于彼有人以大重石掷着水中;若众人来,各叉手向,称叹求索,作如是语:「愿石浮出!」伽弥尼!于意云何?此大重石宁为众人各叉手向,称叹求索,因此缘此,而当出耶?」伽弥尼答曰:『不也。世尊!」」(《大正藏》第一册页440上栏行15-25)。

  77.《正信》页71。

  78.仝上所引,页73-74。

  79.仝上所引,页76-77。

  80.仝上所引,页78。

  81.《中阿含伤歌逻经》:「世尊复告伤歌逻曰:『有三示现,如意足示现、占念示现、教训示现……于三示现,此(教训)示现最上、最妙、最胜。』」(《大正藏》第一册页65「上栏行7-下栏行7)。

  82.《正信》页81,参阅尊者大目揵连受报灭度的故事,见《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页639行11-下栏行28)。

  83.《佛光大辞典》页2739及页2219。

  84.《杂阿含930经》:「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入法流水……乃至涅盘。」(《大正藏》第二册页237下栏行21-29)。

  85.《增一阿含36品第5经》:「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大正藏》第二册页707下栏行24-27)。

  86.《正信》页83。

  87.《杂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页275下栏行4-8)。

  88.《正信》页84,参阅《四分律(卷2)四波罗夷法之一》:「人者从初识至后识而断其命,杀者若自杀,若教杀、若遣使杀、若往来使杀、若重使杀,若展转遣使杀、若求男子杀、若教人求男子杀、若求持刀人杀、若教求持刀人杀,若身现相、若口说、若身口俱现相,若遗书、若教遗使书,若坑陷、若倚发、若与药、若安杀具自杀者,若以手、若瓦石刀杖及余物而自杀,杀者波罗夷。」(《大正藏》第二二册页576下栏行1-8)。

  89.《正信》页86。

  90.参阅《杂阿含1307经》:「何等为世间?谓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受阴、想受阴、行受阴、识受阴,是名世间。何等为世间(「世间」高丽本作「色」)集?谓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着,是名世间集。云何为世间灭?若彼当来有爱贪喜俱,彼彼染着无余断、舍离、尽、无欲、灭、息、没,是名世间灭。何等为世间灭道迹?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间灭道迹。」(《大正藏》第二册页359上栏行29-中栏行7);《杂阿含783经》:「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其它七支圣道,亦如是说。(《大正藏》第二册页203上栏行21-页204上栏行14)。

  91.《大正藏》第一册页575上栏行4-7。

  92.佛学之「学」,三无漏学之「学」,都是指厌恶、远离、灭尽一切烦恼结。《杂阿含344经》:「彼此丘厌、离欲、灭尽向,是名为学。」(《大正藏》第二册页95中栏行20-21)。「厌」指厌恶三结而断它,「离欲」指舍离五下分结,「灭尽向」指向灭尽五上分结而行道;「厌、离」是厌恶而脱离有情的「惑、业、苦」并非讨厌「有情、众生」。

  93.《正信》页88;参阅《增一阿含24品第一经》释尊言:「如我于三阿僧祇劫,所行懃苦,成无上道。」(《大正藏》第二册页630上栏行2-3)「阿僧祇」为asalkhya(难数)的音译。

  94.参阅印顺导师《华雨香云》页331。

  95.《正信》页90、92。

  96.《大正藏》第二册页280下栏行18-页281下栏行2;参阅《增一阿含38品第6经》「鸯掘魔」(《大正藏》第二册页719中栏行21-页721上栏行8)。

  97.仝上所引,页96-98。一小劫为人间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一大劫为人间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参阅《俱舍论》(《大正藏》第二九册页62下栏-页63中栏)《长阿含世记经》:「如二十中劫,名一大劫。」(《大正藏》第一册页126上栏行12-13)。

  98.《正信》页100-101;《长阿含露遮经》(《大正藏》第一册页114中栏行25-下栏行8)。

  99.参阅印顺导师:《中观今论》页201。

  100.「婆蹉种出家相应」——杂.957-964经——别杂.190-198经——「Avy   kata-salyutta(无记说相应)」——《S.44,1-11经》。

  101.「无始生死」,《杂387经》作:「无际生死」;指无明有漏的生死久远,无有边际,其思不可思、其始勿思(anamatagga[ana-mata-agga])」。参阅「无始相应」。

  102.《正信》页18。

  103.仝上所引。

  104.仝上所引,页19-20。

  105.参阅《中阿含说本经》(《大正藏》第一册页510中栏行7-页511上栏行29)。

  106.《正信》页94。

  107.圣严法师在「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主题演说」提出「二十一世纪修行观念」的睿见如下:「佛教的修行观,主要是以解脱为着眼的,也就是从认知四圣谛的苦、苦集、苦灭、而修灭苦之道,这是佛法的根本思想和基本功能。修灭苦之道,便是解脱道。若以修行解脱道而为自己完成灭苦的目的,称为自利行,若以解脱道协助他人也都完成灭苦的目的,称为利他行。

  我一向以为:关怀人间的种种社会问题,是属于人天善法;自求出离的四谛法门,称为解脱道;以六度及四摄等法门,来利人利己的,称为菩萨道。如果不以解脱为终极目标,仅修人天善法,从事社会关怀,便成随顺世俗的福利事业,不合佛法救世的宗旨。如果只顾修行四圣谛法而自求解脱,便成缺少慈悲心的自了汉,不合佛陀说法化世的本怀。必须将出离生死之苦、证得涅盘之乐的解脱法门,结合了人天善法的社会关怀,落实于人间,分享给大众,才是正确的修行观念。

  大乘佛教,贬斥小乘,正因为小乘偏于自求解脱,不合佛陀的本怀。如果佛陀也偏于自求解脱,世间就不会有佛教,我们也不会听闻到佛法了。小乘人仅注意到佛陀所说的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修持解脱道的道品次第及其果位次第,却忽略了佛陀是为关怀人间大众的种种苦难,而修道、成道、弘道的。此由佛陀的一生事迹可以看出,佛陀本人便是最具体的大乘精神的亲身示范者。所以在《阿含经》中,就处处呈现了人间性的大乘佛法。例如,大乘佛法的六度及四摄,早在《增一阿含经》及《杂阿含经》中,就已经见到了。

  ……

  新世纪的修行观,必须回归到佛陀的本怀,那就是契合社会大众的需求,提升布施的精神层次,落实于解脱道及菩萨道的普遍推广。如果是没有解脱道的菩萨行,其实只是世俗化的人天善法;如果脱离了人天善法而光修解脱之道,那就背离了佛陀应化人间的宗旨。」「菩萨摩诃萨行四法本,具足六波罗蜜,疾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法门」记录在《增一阿含等趣四谛品第五经》见《大正藏》第二册页645上栏行倒数第2-中栏倒数第5行。「最胜四摄事」记录在《杂阿含668经》见《大正藏》第二册页185上栏行数第2-11。

  108.参阅《佛光大辞典》页760,《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表。参阅《杂阿含843经》(《大正藏》第二册页215中栏行19-21)。

  109.《正信》页102;参阅《阿含要略》页63-432 「增上信学」、「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

  110.《中阿含经(二O四)罗摩经》:「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着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盘,谓八正道。」(《大正藏》第一册页777下栏行26-页778a2);《相应部56相应第11经》SN第五册页421;《律藏2a1,6》第一册页10。

  111.《正信》页104;参阅《阿含要略》页151-166【中道行】修道上的二边行。

  112.《正信》页107、109-111。

  113.仝上所引,页112-113。

  114.《正信》页115。

  115.仝上所引,页115-117。

  116.见《普曜经》(《大正藏》第三册页534中栏行28-页536下栏行24)。

  117.见《增一阿含听法品第三十六第五经》(《大正藏》第二册页705下栏行1-14)。

  118.见《中阿含116瞿昙弥经》(《大正藏》第一册页605下栏行14-页606下栏行25)。

  119.《增一阿含善知识品第十一经》:「世尊告:『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报恩。云何为二?所谓父母也。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癯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大正藏》第二册页601上栏行11-19)。

  120.《正信》页118。

  121.《大正藏》第一册页657上栏行5-7。

  122.《正信》页120-121。

  123.仝上所引,页122。

  124.仝上所引,页124。

  125.南传《律藏大品》第一册页4、16、18。

  126.《正信》页126。

  127.仝上所引,页127。

  128.《大正藏》第三册页297上栏行12-14。

  129.《正信》页129。

  130.《正信》页131-132。然而,圣严法师在「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主题演说」指出:「政治与宗教分离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否则的话,由于政治体制与宗教结构的挂钩,会为政治人物带来操纵宗教群众的弊端,也会为宗教团体带来腐败及俗化的危机。」根据《增一阿含结禁品第六经》说明:「比丘不得亲近国王,否则可能会有十种负面的问题发生,对比丘不利,也于佛教的团体有害。」法师也提醒大家:「身为佛教徒也要关心政治的良窳治乱,若遇贤王良相,亦当适时给予建言。……出家的佛教徒在任何国家,都是爱国的,关心政治的,但不左右政治。至于在家佛教徒,不仅关心政治,也应参与政治,唯不可利用教团的群众,作为政治的工具。」

  131.《正信》页174-178。

  132.《杂阿含458经》指正确的志向是:「不害想、不害欲、不害觉、不害热、不害求。」(《大正藏》第二册页117中栏行18-19)。

  133.《正信》页133。圣严法师在「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主题演说」根据阿含经教,呼吁:「宗教宽容。文化多元与宗教的包容,已是新文明的必然趋势。……佛教是『求同存异』的宗教,所以能包容异文化,甚至运用异文化的优点来帮助佛法的推广,」

  134.《长阿含游行经》:「汝等宜当于此法中和同敬顺,勿生诤讼,同一师受,同一水乳;于我法中宜勤受学,共相炽然,共相娱乐!」(《大正藏》第一册页16下栏行11-14)。

  135.《增一阿含高幢品第七经》:「世尊告彼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斗讼,莫相是非;诸比丘!当共和合,共一师侣,同一水乳,何为斗讼!』」(《大正藏》第二册页626中栏行14-16)。

  136.《四分律》:「汝当与僧和合,不斗诤,同一水乳,于佛法中安乐住。」(《大正藏》第二二册页594下栏行11-12)。

  137.《正信》页23。

  138.指称声闻乘四沙门果的贤圣为「小乘行者(卑贱行者)」,显然具行诽谤圣僧之过失。

  139.《正信》页138-139、142。

  140.仝上所引,页143-144。

  141.仝上所引,页145-147。

  142.「佛告:『(须达)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大正藏》第二册页112下栏行24—25),

  143.《正信》页148-150。

  144.《杂阿含293经》(《大正藏》第二册页83下栏行2-10)。

  145.《正信》151-153。

  146.《正信》页158-159。

  147.上述,概括《阿含要略》整本的「阿含学」的六个学习次第:1.增上善学、2。增上信学、3.增上戒学、4.增上定学、5.增上慧学、6.正解脱学;以及「阿含道」的一行道的两个阶段:1.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的八正道,2.圣、出世、无漏、不取、作证苦边的八支圣道。页38-458。

  148.《正信》页160。

  149.后赵明帝石勒(在位西纪319~333)。

  150.《正信》页182-185。

  151.《中阿含周那经》:「比丘持经、持律、持母者。」(《大正藏》第一册页755上栏行17)相当于:经师、律师、论师。

  152.《正信》页186。

  153.仝上所引,页21。

  154.仝上所引,页191-194。

  155.仝上所引,页194-195。

  156.《正信》页164。

  157.仝上所引,页166。圣严法师在「第四届中华国际佛学会议主题演说」说明佛教是宗教宽容者:「不像是若干一元论二分法的宗教,把异民族异文化的其它教派,一律视为魔鬼,而认为必须予以歼灭,因此造成宗教与种族的世仇大敌,怨怨相报,杀伐不已!新世纪的地球村中,类似从一九九六年起至最近为止曾统治阿富汗的神学士政权,那样极端一元论者,势必会被时代潮流孤立而失去生存的空间。」  158.《正信》页167-168。

  159.仝上所引,页170、172。

  160.《长阿含游行经》(《大正藏》第一册页15上栏行28-29)。

  161.《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佛言:但以施僧,我在僧中。」(《大正藏》第二二册页110中栏行2-3)。

  162.《正信》页197-200。

  163.仝上所引,页135。

  164.《杂阿含292经》(《大正藏》第二册页83下栏行5)。

  165.《正信》页136-137。

上一篇:圣严法师思想行谊-寻求菩萨戒的新典范
下一篇:圣严法师思想行谊-《浅论释圣严博士的律学与史学》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