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云门宗
云门宗
作者:
云门禅师,讳文偃,姑苏嘉兴人也,欲姓张氏,受具游方。初参睦州陈尊宿,发明心要。州指见雪峰存禅师,再蒙印可。初至灵树,开法嗣雪峰,后迁云门光泰寺,其道大振,天下学者,望风而至,号云门宗。
云门宗风,出语高古,迥异寻常,北斗藏身。金风露体,三句可辨。一镞辽空,超脱意言,不留情见,以无伴为宗,或一字或多语,随机拈示明之。
云门示众云: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作么生承当,众无语,自代云:一镞破三关。后德山圆明密禅师,遂离其语为三句: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
云门三句
作者:
函盖乾坤句:本真本空,一色一味,凡有语句,无不包罗,不待踌躇,全该妙体,以事明理,体中玄也。
如何是函盖乾坤句?
三山来云:总在里许。颂曰:函盖乾坤事莫穷,头头物物露真风,顶门亚竖摩醯眼,万象森罗一镜中。
截断从流句:本非解会,排遣将来,不消一字,万机顿息,言思路绝,诸见不存,玄中玄也。
如何是截断众流句?
三山来云;不通一滴。颂曰:截断众流意若何,算来一字已成鑫,推排解会徒劳力,肯把要津放得过。
随波逐浪句:许他相见,顺机接引,应物无心,因语识人,从苗辨地,不须拣择,方便随宜,句中玄也。
如何是随波逐浪句?
三山来云:一叶扁舟。颂曰:随波逐浪过前川,绿笠青蓑把钓闲,一曲渔歌江际晚,高低棹破水中天。
云门宗八要
作者:
一玄:一玄者,凡有用处,玄妙难思,不在寻常语句内,无容测度,不可思量,故名为玄。毗卢顶上起寒涛,没手泥人斩怒蛟,瞆耳千程闻蚁斗,失明万里见秋毫。
如何是一玄?
三山来云:灯笼骑露柱。颂曰:几度乘风泛小舟,彩云影里漫撑篙,举网撒破虚空面,又向山头钓巨鳌。
二从:二从者,凡有指点,皆随机拈弄,或因者见解而接引之,不另标特解,故名为从。万顷清风雨后山,暖莺莺语巧喧喧,溪花野水不知数,总在春风和照间。
如何是二从?
三山来云:柳絮随风。颂曰:桃红李白斗芳妍,一夜东风色更鲜,猾蝶狂蜂何处去,惯寻香气到花前。
三真要:真要者,就其本体,真实切要,而言不属玄微奥妙,支离蔓衍,故名真要。看尽云山雨翠深,秋霜助日梦魂清,有人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
如何是真要?
三山来云:六月日到处热。颂曰:脚底茫茫路转赊,东西南北心尽天涯,风尘踏遍无闲思,竟毕回头始是家。
四夺:四夺者,随所拈弄教是刀枪,就机夺机不容拟疑,任彼千般知解一味抢搀,故名为夺。一阵白苹一叶风,满池零落玉芙蓉,巨鳞吸尽沧溟水,留得珊瑚照日红。
如何是四夺?
三山来云:不遇无情霹雳手,扫荡烟尘净属谁。颂曰:拓土开疆也大难,几回血汗染征衫,可怜三尺鱼肠剑,漫假雄才手靖边。
五或:或者,疑而未定之辞,或隐或显,或东或西,用无一定,语绝方所,此机窍之,不容捉摸者,故句为或。把定要津路不通,路殊不复辨西东,梅花玉片开晴岸,柳絮金丝遇晓风。
如何是五或?
三山来云:我到者里却不会。颂曰:习习香风过树头,去来何处觅踪由,行人无数空惆怅,几度寻思恨未休。
六过:过者,用到极头,十分孤峻,无你挨拶处,无你转身处,回避不及,忒煞无情,故名过。古德擎叉过也难,雪笼台顶衲衣寒,是非得失俱收拾,分付诸方仔细看。
如何是六过?
三山来云:一会心悻一分慈。颂曰:狼毒心肠何太孤,提刀伏剑忍于屠,命根断处难思算,几个男儿是丈夫。
七丧:丧者,随人上下,丧失天真,不见本来,痴迷狂走,又或执着己见,丧却目前如此之类,皆谓之丧。刻舟求剑真云昧,待兔守株何太迷,可叹几多无目汉,也随人脚走东西。
如何是七丧?
三山来云:贪观眼前浪,失却手中桡。颂曰:弱丧穷儿实可哀,家珍抛却自何来,自从别去娘生面,落落长途唤不回。
八出:出者,脱体传身,不拘一处,不守一隅,承随机应用,八面四方,都有出身之路,故名出。南辰北斗只西宫,火里生莲奋目红,野色更无山隔断,月交直与水光通。
如何是八出?
三山来云:天上人间自在飞,颂曰:鸟道羊肠路太多,脚头脚底任蹉跎,随他曲折芒鞋滑,步步如龙畴奈何。
云门三种病
作者:
(动止因三种,偏估落二边。)
一未到走作:避影劳形无是处,离阴灭迹枉徒然。
三山来颂云:东去西来无了日,南奔北走到何年。红尘扰扰忘归路,梦断家山实可怜。
二已到住著:幸然弃有方回首,却例沉空不转身。
三山来颂云:长安虽乐实难居,到处优游任卷舒。莫教门门高枕卧,养成个疾倩谁除。
三透脱无依:走南进北无方所,尽日优游不到家。
三山来颂云:不入尘牢不受缠,抛枷打锁许多年。谁知作个长流客,荡荡无依去不还。
古尊宿总颂:未到家山灯水秋,归来那更不回头,就中透得无依止,此病阎王替汝愁。
云门二种光不透脱
作者:
(疑情犹未尽,回道到家迟。)
一切处不明面前有一物是一:闻声风色随疑转,驴粪从他换眼睛。
三山来颂云:白云朵朵翳双睛,一线青天也是尘。拨尽黄金知何日,不愁寂寞不愁贫。
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个物相似,亦是光不透脱:遇物临机生见解,是非卜度自狐疑。
三山来颂云:梦破方知一物无,法尘尽处亦何孤,谁知暗里相逢处,依旧从前障眼珠。
古尊宿总颂:十处逢缘九不通,疑情一片滞顽空。何劳拣择寻宗旨,来意还他去意同。
云门一字关
作者:
僧问云门:如何是云门剑?门云:祖。如此之类,凡有所问,但以一字酬之是也。
三山来云:云门恁么道,谓是齿不关风,谓是舌头太短,有人透得此关,许你亲见云门。
三山来颂云:一字关一字关,何不成双独成单?单单一字诚难测,一字诚难测也难。难难,目前隔个须弥山。
抽 顾
作者:
云门见僧来,每以目顾之,即曰鉴,或曰咦,而录者曰顾鉴咦。后来德山密禅师,删去顾字,丛林目之,为抽顾。
三山来云:非父不生其子。颂曰:云门鉴咦,德山抽顾,方便机关,父作子述。扰扰丛林卒未休,而今犹在欣相慕。
巴陵三句
作者:
僧问巴陵,如何是提婆宗:陵云:银碗里盛雪。
三山来颂云:银碗盛雪,内外明彻,不是巴陵,有口难说。
如何是吹毛剑?陵云:珊瑚枝枝撑着月。
三山来颂云;珊瑚枝枝撑着月,一道寒光照不歇。大鹏一口吸沧溟,惊起鱼龙皆恶发。
祖意教意是同别?陵云:鸡寒上树,鸭寒下水。
三山来颂云:鸡寒上树鸭寒下水,信尔自然忘其彼此,一般景致两般看,红是桃兮白是李。
云门闻语乃云:他日老僧忌辰,只须举此三转语,供养老僧足矣。
三山来云:巴陵三句,可谓得云门血脉者,若但以此供养,犹觉未在,何故?不见道智过于师,方堪传授也,不得匆匆草草。
云门宗旨颂
作者:
睦州炉鞴雪峰机,打就金毛狮子儿,三句楷磨区法则,十门规度别机宜,树雕叶落西风急,云淡天低晚日迟,情见到头窥不得,离心意识始方知。
五、法眼宗
法眼宗
作者:
法眼禅师,讳文益,余杭鲁氏子,得法于漳州罗汉桂琛禅师。初住抚州崇寿,次住建康清凉,大振雪峰玄沙之道,周显行五年闰七月间示寂,江南李后主谥曰大法眼禅师。
法眼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句里藏锋,言中有响,三界惟心为宗,拂子明之。
眼初同绍修洪进,过地藏院,阻雪,值围炉次,藏问:“山河在地,与上坐自己,是同是别?”眼云:“是别。”藏竖两指,眼云:“是同。”藏亦竖两指,便起去。次日送至门首,藏指庵前太古石,问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且道,此石在心内住心外?”眼云:“在心内。”藏云:“行脚人著甚来由,安片石在心头?”眼无对,遂解包,依度决策,一曰呈见解说道理,藏曰:“佛法不恁么?”眼云:“某甲词穷理尽民。”藏曰:“若论佛法……”眼于言下大悟。后因行脚话,不知最亲切,始悟彻,作偈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不到耳声,眼触何色?耳声难成,眼色何立?色心不二,彼此无差。有人会得,腾焕吾家。乃立华严六相义。
华严六相义
作者:
此乃华严六相义,举一齐收,于一一法中,有此六义,经中盖为初地菩萨说也。
三山来云:六相即不无,还出得者个么?
三山来颂云:桃李枝头色色新,红如脂抹白如银,虽然笑破东风而,都是园林一样春。
法眼华业六相义颂
作者:
华严六相义,同中还异,异若异于同,全非诸佛决,诸佛意,总别何曾有同异,男子身中入定时,女子身中不留意。不留意,绝名字,万象明明无理事。
三山来云:法眼恁么道,未免裂破舌头。颂曰:六眼由来义不同,不同同处妙相通,同中有意同无异,两岸芦花对蓼红。
六相总论
作者:
若究置欲免断常边邪之见,须明华业六相义门,则能任法施为,自忘能所,随缘动静,不碍有无,具大总持,究竟无过。此六相义,是辨世间法,自在无碍,正缘显起,无分别理。若善见者,得智慧总持门,不堕诸见。不可废一取一,双立又忘,虽总同时,繁兴不有,纵各具别,冥寂非无。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无心会。详法界内,无总别之文,就果海中,总成坏之旨。今依因门,智照古德,略以喻显六相者:一总、二别、三同、四异、五成、六坏。总相者,譬如一舍是总相,椽等是别相,椽等诸缘和合作舍,各不相违,非作余物,故名同。椽等诸椽,递相互望,一一不同,名异相。椽等诸缘,一多相成,名成相。椽等诸缘,各住自法,本无作,故名坏相。则知真如一心为总相,能摄世间出世间法,故约摄诸法,得总名。能生诸缘成别呈,法法皆齐,为同相,随相不等,称异门,建立境界,故称成,不动自位,而为坏。又云:总相者,一合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故。异相者,多义不相似故。成相者,由此诸义缘起成故。坏相者,诸缘各住自性不移故。此上六相义者,是菩萨初地中,观过世间一切法门,能入法界之宗,不堕断常之见,若一向别逐行位而乖宗,若一向同失进修而堕寂,所以位位即佛,阶墀宛然,重重炼磨,本位不动。斯则同异具济,理事不差,因果不亏,迷悟全别。如论大旨,六相还同,梦里渡河,若约正宗,十地犹如空中鸟迹,若约圆修,断惑对治,习气无非,理行相资,缺一不可,是以文殊以理印行,差别之道无亏,普贤以行会理,根本之门不废。
三山来云:种种譬喻,可谓明惺,若信纸衲僧分中,似觉未在,何故聻,本来无位次,谁敢强安名。
总别同异成坏之相,互换投机,句意超脱,而后学辈多渣滓其语,何啻如牛毛耶!殊不知总则举体分别,别则法法不滥,同则同一法性,异则功用自异,成也无法可成,坏也无法可坏,若能体用纯真,一即六,六即一,如金作器,器器皆金,虽炽然分别,而无丝毫可现之相,如是则十处十会,尘尘尔,刹刹尔,念念尔复可疑哉,便是透脱十成百了知,当不我金刚王宝剑来。
三山来云:者多口阿师,未免性命,落在五云手里,随喝一喝云:还知痛痒么?若也知得千零百碎,依旧面目团圞;若也不知团圞面目,总被千零百碎,这里更有为五云出气的么?试出来道看。
宗要偈七首
作者:
即物契禅:勤求胜积功,理契古今同,同得妙,何处润松西北风。
示机:吾有一言,天上人间,若也不会,绿水青山。
毗卢顶上:一真收不得,万类莫能该。蚊子生头角,泥锹上舞台。
迦叶门前:觌面露堂堂,全机不覆藏。刹竿头倒卓,红日上扶桑。
三界唯心:三界唯心万澄,盘镮钗钏一山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万法唯识:不曾出世立功勋,万国文明草木春。野老不知尧舜力,冬冬打鼓祭河神。
总颂:不移寸步越河沙,地狱天堂混凝土家,佛祖位中消息断,何妨尽赏洛阳花。
又有四机
作者:
箭峰相柱:机峰相敌也。
三山来颂云:两阵交锋莫可当,弯弓架矢岂寻常。箭头的的相逢处,脱却征衣笑一场。
泯绝有无:不存朕兆也。
三山来颂云:大用临机不可窥,卷舒出没妙相随。并夫面目教人见,谁向虚空强画眉。
就身拈出:当面直提也。
三山来颂云:自从辟破祖师关,掣电轰雷任往还,不识当机拈弄处,低头已隔万重山。
随流得妙:即境设施。
三山来颂云:祖意明明百草头,相逢到处逞风流,随家待客无丰俭,把箸拈匙一笑休。
天台韶国师,初自疏山来,自谓得旨,令徒众入室,自不入室,一日法眼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眼云:“是曹源一滴水。”韶在众闻之,忽然大悟,以所悟闻于眼,眼云:“汝向后为为王所师,吾不如也。”
三山来云:父闻子健,恨不杀身。颂曰:曹源一滴水,洗尽耳中尘,座前龙象客,几个是知音。惟许通玄解报恩。
韶国师四料拣
作者:
闻闻:放。
三山来颂云:万籁传声,无彼无此。放开耳门,都在里许。
闻不闻:收。
三山来颂云:猿啸鸟吟,落花流水,是声非声,归真亦尔。
不闻闻:明。
三山来颂云:刚到长松下,又从幽涧过,蹉跎泉石里,逐处演摩诃。
不闻不闻:瞎。
三山来颂云:四方咸阒寂,八面不通风,小鼾天地老,一枕梦周公。
法眼宗旨颂
作者:
即欲明真总万方,法身从此露堂堂。山河大地皆标的,草木丛林尽发扬。秋雨遍催梨叶老,春风齐拆杏花香。义天觉海周沙界,窥管持蠡试测量。
附 录
三 身
作者:
三身,谓法报化身也。法身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报身卢舍那,此云净满。化身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在众生身中,好寂照用也,寂即法身,照即报身,用即化身。金光明最胜经云:一切如来有三种身,具足摄受阿耨菩提。化身者,如来在昔,修行地中,为诸众生,修种种法,得自在力,随众生意,随众生果,现种种身,是名化身。应身者,谓诸如来,为诸菩萨,说于真谛,令其解了,生死涅槃是一味。故为除身见,众生怖畏欢喜故。为无边佛法,而作本故。如实相应智本原力故,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顶背圆光,是名应身。法身者,为除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惟有如如法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种身,是名假有,第三种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离法如如,离无分别智,一切诸法,无有别法。复次,诸佛利益,自他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又璎珞经云:五分法身,以识性别,戒香摄身,定香摄意,慧香摄乱,解脱摄倒见,度知摄无明,是五分香,璎珞其身。
三山来云:诸经解说,甚是分明,祖师门下,觉大远在,良久云:唤作法身得么,振身云:唤作应身得么,顾视左右云;唤作化身得么,五分真香即不无要,问诸人鼻孔在什么处?
三山来颂云;话到本来一物无,无生面目何曾殊,只因者个婆心重,别相安名总一如。
四 智
作者:
大圆镜智:如大圆镜,现众色相。
平等性智:观一切法,悉皆平等。
妙观察智:善观诸法,无得而转。
成所作智: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转八识则能成四智也。
三山来云:智亦不可得,识又作么生。秘藏诠注云:佛转作识而成四智,八为大圆镜智,七为平等性智,六为妙观察智,五为成所作智,识惟分别,智能决断。
三山来云;糊饼馒头,是一是二。
大乘庄严论云: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具三身。
三山来以佛子击禅床一下云:此是识,复击一下云:此是智,又击一下云:此是身,汝等诸人,作么分解,复击一下。
古德云:眼等五识为成的作智,意为妙观察智,化身摄,末那为平等性智,报身摄,阿赖耶为大圆镜智,法身摄。
三山来云:且道报化法身,又以何为摄?
智通禅师问六祖三身四智旨要,祖曰: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了。若离本性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好名四智菩提。听吾偈: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级,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疑。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祖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转其名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三山来云;将谓是个祖师。
前五识转成所和智,
第六意识转妙观察智。
前五识谓眼耳鼻舌身,此乃四大和合而成,皆和司其用。云体本来无过,止因外有色声香味触之尘,内之根一外之尘,相偶而识生焉,罪业所由起也。不转则为识,转则成所作之功,而各效其用矣。第六意识乃意根,而意为六根中之头目。意识一动,则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细滑,起遍计之情。转则不妙于观察,见色非干色,闻声不是声,得臭不分,甘苦不别,粗细一体,而成自然之智矣。起信论云:三界虚伪,唯心的作,离此则无六尘境界也。毗婆沙论问心是意,意即是识。祖师云: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谓之佛性,不会唤作精魂,虽然如是,蹉过者甚多,错会者不少。
三山来云:用会作么?虽然如是,蹉过即不可,具眼底辨看。
第七末那识
转平等性智
楞伽云;末那者,此云染污。盖由六识既动,意根著处,即成污染。七识亦名传送识,前粘六识,后边八只。七识无定体,亦无定用。因意识分别好丑,传送于第八识。八识则受而含藏,故云七八二识不相离。倘总识转为妙观察,则七识亦不分彼分此,而转为平等性矣。染污之保,何自而得哉?是以体清,而用亦不浊也。
三山来云:本非污染,那求清净,原无分别,说甚平等,虽然如是,若不拨转关捩,吾恐生死海中,头出头没,无了期了,欲不污染得乎。
第八阿赖耶识
转大圆镜智
第八多异熟性,故名含藏识。谓前世中,以善不善业,为因招感,今生异熟心是果。异熟者,异世熟染之性, 期然而自合也。阿赖耶者,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欲境界,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亦名如来藏识。伽陀云;诸法于藏识,识于法亦尔。更互为因相,亦悟为果相。若于含藏处,破诸恶见,舍我执等,但如大圆明镜物,来则照物,去不留影像,都无能入如来真空妙藏,与诸佛同证同得,有何不清净者哉!故曰:大圆觉智性清净。
三山来云:者,个是大圆镜,阿那个是含藏?者,个是含藏识,阿那个是大圆镜?含藏识且置,止如打破镜时,又向什么处么取道道?
第九阿那识
亦名纯净识
合论云:寄说阿那识,此云执持,为第九纯净识。如五六七八等识,常依九识以依止。凡愚不了,妄执为我,如水暴流,不离水体,诸波浪等,以水为依,故六七八识,常以净识为依。何谓九为净识?为二乘人,久住在生死业种,六七八识有怖畏敌,恐彼难信方便,于生死种外,别立净识。使令悲智,渐渐得生,达识成智,则赖耶成圆镜之体,持功德之门。末那为平等之源,一自他之性,第六起观察之妙,转正法之轮。五识兴所作之功,垂应化之迹。斯则一心匪动,识智自分,不转其体,但转其名,不分其理,而分其事,但伏六识,不取尘境,故名识灭。是故离心之境,文理俱虚,即识之尘,诠量有据。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垢净心明,本来是佛。
三山来云;是济世航登者得渡,是起死药服者得苏,须知纯净就真体而言,若染污即不得矣,实志修行者勖诸。
按三身四智诸说,采摭经论,历据详明,与沩仰辨识处,大相关系,可资深禅正修者,不落旁蹊而行正路,故予有取焉。往往同流之士,秘谓吾单传直指之宗,何借此为殊。不知学道者,为心意识之所困苦甚矣,虚明自照,本自无他,风境摇摇,倏然走作,通作达士,犹未免焉,况其下者首,可无方便观照之力乎!倘因其披披剥之说,破其虚妄,捣其窠 窟,即吾受用处,皆大圆镜智也。精金万锻,不再矿矣。三山来云:此老不可谓非婆心也。
志 略
作者:
妙喜杲祖,集人天眼目,已自引蔓牵树,高峰老人纂要之出,复非画蛇添足耶,是以铁祖是密授之戒,老人示寂,几二十年,语录已经重刻,而纂要零点本,重扃笥中,非吝也。无如家贼难防,向因燕京翠崖典藏钥时,请稿重述,同寮辈私相传录,将遍诸方。且乌焉之混,刁刀之差。转行转讹。壬午春,要子执本请曰:其讹如此不几,瞎误人眼,何若以零点本付梓,庶见从上诸祖真面目,其裨益不小,阳思事不可执一,执一不变,非通道也,遂以稿授宁,朝刻而夕行焉,善阅者勿谓为吾门相传家事可耳。
康熙癸未孟春 嗣法门人 普陀性统谨识
(录自《续藏经》第二编第十九套)
普济玉林国师语录(节选)
简 介
作者:
普济玉林国师语录(节选)
[清]通琇
[简介]
清代禅宗典籍。清玉林通琇撰,音纬等编。十二卷。
通琇为临济宗师天隐圆修法嗣,二十三岁时即继圆修丈席。并受到清世祖的器生,被封为国师。
通琇之禅宗思想如王熙撰塔铭所说是“西江一吸,劈面全体,布袋工夫,凡情负死”,“直入无见,烁破虚空”。他自称承扬天目高峰禅法,主张夫参实悟。下面所远示众、客问、工夫说等语录,都较切实地说明了其参禅的主张。
一、示众(选录)
作者:
示众。师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有识者共须简辩,庶可驱邪归正。昔日高峰大师,怀香诣北塔头参雪岩钦禅师,打头须遇作家。峰方问讯插香,岩便打出闭却门。此用从上宗师爪牙。峰垂泪至僧堂熟睡,一拳惊不醒。次日粥罢,复上,须是恁么。岩问其从前做处,令看无字,从头开发做工夫一遍,屈曲重慈。峰自谓,如暗得灯,如悬得救,沙里无油,事可哀。岩又令日日上方丈一转,要见工夫次第,如人行路,日日要见工程,不可今日也恁么,明日也恁么,鹁鸠树上啼。岩每日见峰入门,但便问今日工夫如何?因见说得有绪,后竟不问。看他有放有收,一入门便问:阿谁与你拖者死尸来!声未绝,便以痛拳打了。每日但恁么问、恁么打。看他是何等手眼,岂如魔外妄为人师,也学问人:谁与你拖者死尸来?即要人先认昭昭灵灵的识神为主人公,坑陷好人家男女。如把刮臀金针,作人眼中之刺,狂妄谬乱,害人不浅。贫人妄号帝王,罪不容诛,况假冒法王,妄行法王之令耶?峰后挂塔径山,忆着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疑情顿发,工夫成片,直得东西不辩,寝食俱忘,从朝至暮,从暮至朝,澄澄湛湛,卓卓巍巍,缝隙清绝点,一念万年,境寂人忘,如痴如兀。至第六日,随从在三塔讽经,抬头忽睹五祖演和尚真赞,打破拖死尸句子,魂习胆丧,绝后再苏,何啻放下百二十斤担子!又云;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俱忘,如镜照镜。百丈野狐,狗子佛性,青州布衫,女子出定话,从头密举,验之无了了。般若妙用,自信不诬,真参实悟,乃是如斯。
大众,你看《高峰录》中,前后自述自悟繇 甚是分明。乃如魔外因自己参杜撰长老,亦曾被问,什么人拖着你者死尸来?又被连牵问道,即此问话者又是谁人?便错会道,长老要我识得这拖死尸的,这问话的。瞎做几日工夫,见神见鬼,道忽然间似乎一提,这边提过那边,便晓得之拖死尸的。这问话的,妄谓此回真得心体了。如是认识神为自己,如认驴鞍桥作阿爷一颔邪,谬之甚。妄云高峰打破拖死尸句子。日间梦中作得主,亦与我一般。遂道守个昭昭灵灵的识神,便是悟得主人公也。凡参禅如此,认著精神,便函初进小步了,遂妄颂高峰打破拖死尸句子,谓之有主初进步。咄!自己堕在为津,岂可更涂污先圣!曷不民高峰是何等工夫,何等省发,许魔外混滥赃诬的?他分明道拖死尸句子蓦然打破,岂同你认识神云,晓得这拖死尸的,这问话的?他分明道魂飞胆丧,绝后再苏,如放下百二十斤担子,岂同你守住个昭昭灵灵的?他分明道百丈野狐,狗子佛性,青州布衫,女子出定话,从头密举,验之无不了了,岂同你被人问著柏树子,乾矢橛话,便不能对,心中疑惑的?他分明道打破拖死尸句子,直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俱忘,如镜照镜,故能随处作主,如何诬他是认识神?魔外自惊怪道,似乎一提,这边提过那边,忽晓得这拖死己的,这问话的,守住个昭昭灵灵。如斯邪解,真是妄认识神,真是强作主宰,真是第二念,真是麻缠纸裹,正是教中所谓生死根本,认贼为子,迷中之迷。如何狂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造大妄语,云悟得主人公也,此一番得常信心体也!咄!认识为心,最为蹉路,敢胡乱去有主初进步?
盖罪盈败露,如此此自呈罪状。须知雪岩和尚正恐人认识为心,不知自性本空,故问云:谁与你拖者死尸来?声未绝便痛棒打出。此等大机大用,鹅王择乳,素非鸭类。终日与么问,与么打,教人进不得,退不得,驱耕夫之食,夺饥人之食。高峰卒未易凑泊,直待工穷力极,命根子卒地折爆地断,亲见本来面目,与大地情与无情,同成正觉,方透岩老之机,这里岂许认识神耶?高峰看破岩老机用,方解好手中呈好手。看他悟后下径山省钦,悟了决须见人,钦一见便问,阿信与汝拖个死尸到这里?犹自放憨。峰便喝,狮子踞地。钦拈棒不轻放过,峰便把住云:今日打某甲不得,吾犹昔人非昔人也。钦曰:为甚打不得!真金不百炼,争见光辉!峰指袖便出,草鞋狞似虎,拄杖活如龙。非彻见本源者,安能有如是机用?翌日,钦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养子方知父母慈。峰云:狗舐热油铛,函盖乾坤。钦曰:你那里学这虚头来大义灭亲?峰曰:正要和尚疑著,头正来大义灭亲?峰曰:正要和尚疑著,头正尾正。钦休去,惟有个老较些子,今时魔外不必言,即以一悟便休,及见人透得一机便轻许可者,安能具如是心眼?
高峰累蒙岩翁锻炼,明得分案,不受人瞒,及乎开口,心下又觉很浑了,于日用中不得自繇,如人欠债相似,疑杀许多无眼狗,吠丛遂块不知羞。若知有见地不脱之过者,必堪一笑。岩后问:日间浩浩,作得主么?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峰云:作得主。如实供通,此处共须着眼。愧今知音者少,山僧不妨分明揭示。此正高峰既悟了,如贫得宝,守而弗失,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物我俱忘之境时时现前。故岩又问:梦中作得主么?峰亦云:作是主。岂非一切处能转物,不为物转耶?魔外乃敢配合自己妄认识神。咄!你能把《高峰录》中前后所载悟繇,尽情毁去否?《高峰录》遍布寰中,人人尽见,其所述悟处,你岂可以自己邪见涂污得也?岩又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此从上真师资向上一关,千佛万祖靡不透过此关。方可与佛祖为师,方才见过于师,可以传受。故云:末后一句始出牢关。若一见不再见,始觉即合本觉者,自然透脱无疑。否则虽云出格汉,尚难顿超,未免重疑,如世尊睹明星彻悟。昔年张无尽虽然是俗人,他一见便知,其立地处解道,始觉即合本觉,又如善财入弥勒楼阁云:入已还闭。又如灵云见桃花大悟。玄沙云:谛当甚谛当,敢保未彻。而灵云却是透过重关的。故玄沙眼明舌利,相见却又云:汝恁么方始彻头。如斯顿超,能有几人!
若夫百丈再参马祖,临济重上黄檗,兴化打克宾,白云征演祖,及兜率,雪岩等,尽是盖古盖今大老,未尝不天此重新钝置。故高峰见地未脱碍,正知见一时透不知,数年后闻邻单堕枕作怕,疑团方破,如在网罗中跳出。日前所疑,淆讹公案,差别因缘,恰如泗洲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元来只是旧时人不必改旧时行履处,安邦定国,天下太平,一念无为,十方坐断,此是何等境界?乃魔外敢以自己避溺投大邪见配合,道高峰到此方才知前认的是识神,到此方识神空,连主人公了没有了。妄颂云:无主末后工。咄!魔外如捉狗粪,块块皆臭;高峰如析旃檀,片片俱香,何得举自狗粪,比全旃檀?他打破拖死尸句子,直得物我俱忘,何曾认识禅?岂待到此方自知非?盖因外道承嗣的杜撰长老,无简魔辩外手眼,不能指其邪廖,意至诬罔高峰。魔魅学者,带累无数好人家男女,明眼者得不痛心酸鼻!
山僧恐转转误赚,不得不出手指出。盖种种邪见魔外,悉具先认昭昭灵灵识神为主人公,此是外道常见。次避溺投火,以识神空脱落身心,连主人公也没得为究竟,此是外道断见。有主初进步,无主末后工,非魔外自颂断常几乎!嗟嗟!识神空,身心脱落,无本可据,连主人公也不可得,此避溺投火邪见,教所深呵,于教乘极则事,尚远之远矣,况在宗门为末后工乎?魔外又是矢上加尖云:有无俱打脱,石女撞金钟,此正外道矫乱见,遂以矫乱见妄配洞上回互旨。巧辩饰非,邪见迭出,不知高峰大师是何等知识,何等悟彻,许你以自己邪见玷污他!真如棒粪撒天,自污其手。然而分别邪正,简魔辩异,原是不难。何以言之?彻悟本来正知正见者,道有不是有,道无不是无。道有也,纤尘不立;道无也,万象森罗。若邪知恶解,外道始则认识神、弄精魂,以有为有;后则身心脱落,连认人公也不可得,以无为无。故我呵为断常邪见外道,此天下后世明眼者所共呵,岂我一人之言哉!盖过量人自然迥异魔外,自然千圣同途。当知高峰打破拖死尸句子时,直得空虚粉碎,大地平沉,物我俱忘,如镜照镜。后被雪岩头号,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处?又无言可答,无理可伸,直待闻堕枕大悟。此正白云端翁云:有数禅客,皆有悟入处,教伊说亦说得有来由,举因缘问伊亦明得,下语亦下得,只是未在。直饶五祖老汉,也不能不大疑,私自计曰:既悟了,说亦说得,明亦明得,如何却未在?遂参究累日方省悟,放下从前宝。惜自云:吾因兹出一身白汗,便明得下载清风。又不见兜率悦得法洞山,出世鹿苑后,以平生所得举似清素老人。素曰:可以入佛而不能入魔。悦曰:何谓也?素曰:岂不见古人道,末后一句始到牢关。如是累月,素乃印可,仍曰:文示子者皆正知见,然子离文太早,不能尽其妙。吾今点破,做子受用,得大自在。如此者历历可考,故高峰正与五祖,兜率等,先圣后圣,若合符节。且分明道,依然还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岂容处道云,高峰前来认的是识神,今日一悟,方知前来认的不是。高峰分明道,安邦定国,天下太平,一念无为,十方坐断;岂同外道妄休妄歇,忽然身心脱落,主人公都无,立去半炷香,又渐渐觉来,不可住著。外道入门既蹉,一蹉永蹉,妄休妄歇,忽然无身心,立去半炷香邪?谬最甚,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话,尚尔错会,乃敢云:如高峰枕子随地时。高峰公案涂污不得,诚显然矣。更谬乱把非有非无、即有即无的矫乱见,足在后要有无俱打脱,石女撞金钏,可发一笑。邪人说正法,正法亦邪。思以外道矫正终不容混。今人被此等套语所瞒,侭聪明的一点好名心不忘,今他赞为悟道。大妄语成地狱,招报不少,我是以不容不明判痛呵之。庶外道知非,人既不可欺,心亦岂可欺?如斯矫乱见识,全以识情用事,莫道生死到来用不著,一睡星去就肜不著了。况以此种种魔见不增长魔业,甚至云一切习气总是自心发现,无差别,无羁绊,使人杀盗淫妄,靡所不至,吃得肉饱,对人谭禅。一音引众盲,相牵入火坑。三涂一报五千劫,出得头来是几时?凡被外道魔魅的,各宜觉察,莫以善因而招恶果,所冀正知正见者,大家出手,曲喻无知。见义不为非勇士,诌他邪鬼祸良深!
二、客问
作者:
客问:士大夫可学道乎?曰:噫!难言之矣。士大夫不可学道乎?曰:噫!是何言欤?客惊异曰:师半肯半不肯,何也?曰:吾明语子。世之言道者不一教,子问道不可以有心得,不可以无心求。离娄无以用其明,师旷无以用其愚。不能忘身不可以学道,不能忘心不可以学道。名不能忘不可以学道,家园事业不忘不可以学道,知见不忘不可以学道,记习不忘不可以学道。而士大夫果能如是乎?然而舜何人也,子何人了?况佛称两足尊,士大夫非福慧具有之人乎?倘指导智慧不向他处唐丧,猛看破此身虚幻,一息不来,即便败坏。此身尚尔,无可把捉,身外更有何可留恋?努力向天地未成,人物未立,自己身心亦无之前一回,证自广大性本,方知自性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自不生灭。自一辈子以至于庶人,无一不宜为,无一不可到,岂士大夫而云不可学道耶?
客问:何等士大夫易于学道?曰:具足三事者易于学道。何等三事?一,知有三世。若不知有过现未来,则上者勉为圣贤而不高远,下者寻常修省尚未必能,况可与言出世之道?二者,知畏三世。知而不畏,与不知者相去无几。三者,知了三世。畏而不了,终被三世之所笼络。所言知者,灼见性灭论之谬。眼见耳闻,多过现未来之感应,不可不信。今生所处之顺逆,由于前生所为之善恶;今生所为之善恶,关乎后生所处顺逆。一当安分顺受,二当防微杜渐。何以云安分顺受?今生仁而天,贞而厉,皆系前生之因,无可怨尤。今生富而贪,寿而忍,皆感后世之果,无可侥幸。如是知者,具有学道气分。所言畏者,猛念三际轮回相续不断,一念之差,升沉顿异。且不独恶可畏,而善亦未足恃。纵今生修为尽美,安知来生处顺境而不迷乎?各此而不坐卧不安,饮食无味者,未之有也。如是畏者,具有学道阶梯。所言了者,三世之妄,本于一迷。由前世迷自本性,认物为己,以四大为身,以对境而生者为心,增长妄想妄业,故感今生妄身妄世。今生复迷自本性,认物为己,不知四大虚假,心本无生,则现在复多妄想妄业,而成来民妄身妄世。若欣慕名从上佛祖无量劫来,吃尽千辛万苦觅得捷径的门法,教人于身心世界未有以前识自本性,则便本自无生,何灭之有?现在尚不可得,何过去未来之有?方知也无人,也无物,十方世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然后不妨乘自愿轮,于无生死中示有三际。出没卷舒,如同梦幻。求如是了者,方可以学道。
客问:学道如何不蹉路。曰:善哉问!世之不参涅槃堂里禅者,难乎其不蹉路矣。虽然,当今传法者遍界,方行等慈,不择净秽,无阐无遮,度诸疑谤。先进者以广接为心,后进者以易人为事。知名盛而实衰,辩名似而实非者,难道全无,敢谓罕有,吾言之安足为人重,而可与子深言之也哉!客固请。曰:如子之不以人废言:吾姑与子漫言之:
学道欲无首越之燕之叹,第一须发心谛当。或志小见近,图作世间善人,只消读治世圣贤之书,行治世圣贤之事。或遵行如来权教法门,助其修省,亦有益无损。若欲究竟出世无上妙道,当专为生死始得。专为生死,则博闻强记如庆喜,一门十答如香严,百鸟衔花如牛头,千指绕座如夹山,尚须舍己从人,况降斯而下者乎?不为生死,必务功能,此道不属功能;不为生死,必慕豪放,此道不属豪放。一尚知见、务功能,慕豪放,则非愚即狂,成魔落外,善因而招恶果,多自不专为生死学道者而成,岂不一蹉永蹉哉!
第二须工夫谛当。既当生死发心学道,可以返躬自省?果能具大根器,一闻千悟了也未?若也未能,须参一句话头。一日不透一日参,一月不透一月参,一年不透一年参,一生不透一生参,今生不透来生参,永无退失,永无改变,方谓之谛当工夫。参定一句话头,便杂毒入心之圣药,指万古迷当之导师。不集善而自集,不断恶而自断,不持戒而自戒,不习定而自多善友。本不求誉,亦莫可毁。如是专一,如是精进,如是久远,纵未发明,亦现在可为后学规模,将来必得佛祖心髓。倘名色为生死学道,而起旁疑求别助,生异见多外鹜,惮艰辛喜快便,管教百妄交集,其蹉可胜言哉!
第三须悟处谛当。既专为生死,纯一参究,必待工穷力极时,至理彰、命根断,本来面目现,不疑生死,不疑古今,不堕坑落堑,不强作主宰,不认识神,不陷空豁,不涉知音乱,不入邪师圈缋,不犯明眼料拣。倘鱼目为珠,瞌睡当死,以卤莽承当有力量,以硬差排为不疑,以粗放狂乱为大机大用,以颟顸为透脱无馀;竿头宜进而不进,言句应参而不参;不烦穿凿而穿凿,不可抹杀而抹杀;入门一蹉,异解杂陈,所谓可痛哭流涕长太息者,非此类乎!
第四须师承谛当。非但无真传杜撰阿师不可承虚接响,即沿流不断者,亦须察其行实,不担条断贯索,谬自主张,蹉过师家相为处否?不辜负师家脑后深锥否?洞明从上纳宗否?不施为偏重瞎人眼目否?若无真正作家宗师,为之打瞎顶门眼,夺却肘后符,则虽有实悟,自了则,为人则祸生。倘若己见既偏,投人又谬。自方空豁,复向瞎棒瞎喝下,似水合水,如空合空,谬执金刚宝剑,斩尽一切,为实不知我王库内无如是刀。盲引众盲,江河日下。或自入处廉纤沾着邪知恶解家滋味,邪毒入心,如油入面,更或不知错认,漫云自肯不受人究竟,谓之不被他转却。又或云:我见处是的,只要行履了,此等何足挂之齿颊!
第五须末后谛当。末后一句始到牢关,灵龟负图,自取丧身之兆。不透末后牢关,而言得大机大用;不透末后牢关,而言具本分草料其不为粗恶狂徒者鲜矣。不透此观,有正悟者,犹可为一时唱导之师,如无正悟,不有此关者,其于古人参悟与悟后重疑,不移前作后,指悟为迷者鲜矣。谤先圣,误后人,皆繇不知向一关,可不畏惧乎!自利不全,利人不足,皆繇不透向上一关,可不惕厉乎!
第六须修道谛当,虽发心谛当,工夫谛当,悟处谛当,师承谛当,末后透脱谛当,更须自己觉察,是顿悟顿修根器否?是果地善知识否?打成一片,速于香林否?不走作过涌泉否?现业流识净尽否?事事无碍否?行解相应,名之为祖,试看先宗是何标格!
第七须为人谛当。不可有实法与人,不可骗人云;有方便助汝易入,不可教人,不参死话头。决要人真参,决要人实悟。决要人悟后达向上关捩,决以见性谓之悟,不可轻意牢笼人,于人认识之谬。哄云;有省;于人向念未生时,认妄为真,印云:有入。图一时门庭热闹,不顾展转误赚邪法,纵横病发。于此,宁绝嗣,不乱传,方谡之为人谛当。前六种不谛当则自错,后一种不谛当则错人,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怜子请之诚而示之甚,弗轻以语人。
三、工夫说
作者:
大圆镜中,富有万德,净无纤尘。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是无迷,复有何悟!迷悟尚不可得,复何工夫之可说?但有生之后,人多执小忘大,执近忘远,以四大为身,以对镜而生之见闻觉知为心。教中所谓,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繇是,于无迷中成迷,便须于无悟中有悟。所以释迦文佛虽成佛已久,欲作大天榜样,示生王宫,示有父母妻子,示学文射御。自儿戏以至成人者之所为,无一不示与世人同之。至年十九,示畏生死,示避喧示寂,示逾城出家,示雪山苦行,示灰心灭智,示冰雪六年,示睹星悟道,乃一大地情与无情,齐成正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肯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示转法轮四十九年,见人根机已熟,遂示直指单传,拈花微笑,付嘱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代有圣贤传持慧例子。或示言下便了,或示久参契悟,总之,欲人知本来是佛,各证自本来面目而已。凡信有此事者,皆亲受灵山记莂来,于本来面目一闻即达者,更无工夫可作。若不能言下证得本自圆满、本自清净、本自解脱、本自灵异,一了百了,一通万通,切须于一切处,一切时,把一切有思有为境界,皆作文彩已彰之事,看那无思无为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四威仪皆可参,要以坐为正;动静闲忙皆可参,要以闲静为正。虽以坐为正,行住臣不得力,坐亦不得力;虽以闲静为正,忙动不得力,闭静说不得力。若于行住卧一忙动得力,到坐时闲静时愈得力。若坐时闲静时得力,于行住卧及忙动时自然得力。所谓行住坐卧、动作闲忙打作一片。工夫到得一片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自然,不求悟而自悟矣。于忙时不可厌忙,于有事时不可怕事,事忙须耐烦恼理事,理事至周至到,极有精彩。或正理事中,或理事后,猛提云:此我或思善时也,或思恶时也。不思善不思恶时本来面目是如何?此古人所谓急处一提。于此若能一念回光,即同诸圣,即古人所谓,从缘荐得,相应捷也。岂动静打作两橛,就体消停者可同年而语哉!若动中不善用心,静中必然悠悠忽忽,动静两失之矣。然要动中得力,须时刻痛念人命在呼吸间,生死之际,断不容伪。无有一毫假借处,无有一毫靠傍处。用不得一毫气力,不用不着一点心思。若非早证本来面目,安能得大自在,与诸佛诸祖同证不在不灭大安乐法门?虽然说个证悟,不过对迷而言,踏着本来田地。悟之一字,亦用不着以镜智宗,出三种生,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雪窦云:本是钓鱼船上客,偶除须发着袈裟,佛祖位中留不得,夜来依旧蓿芦花。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六来,莫存知解。
(昭庆寺刻本《普济玉林国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