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禅 宗 篇>>中国禅宗名著汇要15
中国禅宗名著汇要15
2007年10月11日10:50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243 字体: 繁體

禅关策进  
 
简 介  
作者:  
 
禅关策进
        [明]袾 宏
[简介]
  明代禅宗要典。明末高僧杭州云栖寺袾宏上人撰述。撰者在序中述其由来云:“予初出家,得帙於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时始之难之入,中之做工夫,经因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
  全书分前后二集。前集又分为二门:第一为诸祖法语切要,第二为诸祖苦功苦略。第一门录筠州黄檗希运禅师示众等历代祖师示众普说三十九条;第二门记者祖由独坐静室至独守纯工的参禅苦消息二十四条。后集为诸经中学道修行之要略共四十七节,间或加以评说,以作为禅门实参实悟之扼要宗范。
  是书据作者自序始印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其后收入作者文集《云栖法汇》卷十四。日本德川时代,明历二年,僧仲岱首印。名僧白隐禅师读此书深受启发鼓舞,奉为准则,立志重振禅门。其门下神足东领圆慈重刊本书,广行于世。
 
禅关策进序  
作者:  
 
禅曷为有关乎?道无内外,无出入。而人之为道,也有迷悟。于是大知识关吏,不得不时其启闭,慎其锁钥,严其勘核。俾异言服私越度者,无所售其奸。而关之不易透,亦已久矣。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关,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共参学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经历劳苦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心爱之慕之原学焉,即而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删繁取要汇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时》。居则置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或曰:是编也为未过关者设也,已过关者长往矣,将安用之?虽然,关之外有重关焉,托伪于鸡声,暂离于虎口,得少为足。是为增上慢人,锅沸汤才一勺冷水相似。如此做工夫,定有到家时节。
 
前集二门
 
一、诸祖法语节要第一  
 
佛迹颐庵真禅师普说  
作者:  
 
诸祖法语。今不敢向上玄谈,唯取做工夫吃紧处,又节其要略。以便时时省览,激励身心。次二诸祖苦功,后集诸经引证,俱仿此。
  佛迹颐庵真禅师普说
  信有十分,疑有十分。疑有十分,悟有十分。可将平生所见所闻,恶知恶解,奇言妙句,禅道佛法,贡高我慢等心,彻底体倾泻。只就未明未了的公案上,距定脚头,竖起脊梁,无妥昼夜,真得东西不辩南北不分,如有气的死人相似。心随境化触着远知,自然念念内忘,心识路绝。忽然打破髑髅,元来不从他得,那时岂不庆快平生者哉!
 
径山大慧杲禅师答问  
作者:  
 
今时有眼不明,只管教人死獦狙地休去歇去。又教人随缘管带忘情默照,又教人是事莫管,如是诸病,枉用工夫,无有了期。但只存心一处无有不得者。时节因缘到来,自然触着磕着,喷地醒去。把自家心识,缘世间尘劳的,回来底在般若上。纵今生打未彻,临使终时,定不为恶业所牵。来生出头,定在般若中,见成受用。此是决定的事,无可疑者。但有时时提撕,妄念起时,亦不必将心止遏。只看个话头,行也提撕,坐也提撕。提撕来,提撕去,没滋味,那时便是好处。不得放舍,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便能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从微尘里,转大法轮。
  评曰:师自云:他人先定而后慧,某甲先慧而后室。盖话头疑破。所谓休去歇去者,不期然而然矣。
 
蒙山异禅师示众  
作者:  
 
某年二十,知有此事。至三十二,请益十七八员长老。问他做工夫,都无端的。后参皖山长老,教看无字。十二时中,要惺惺如猫捕鼠,如鸡抱卵,无令间断。未透彻时,如鼠咬棺材,不可移易。如此做去,定有发明时节。于是昼夜孜孜体究。经十八日,吃茶次,忽会得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不胜欢喜。求决三四员长老,俱无一语。或教只以海印三昧一印印定,除俱莫管。便信此说,过了二载,景定五年六月,在四川重庆府,患痢昼夜百次,危剧濒死。全不得力。海印三昧,也用不得。从前解会的。也用不得,有口说不得,有身动不得,有死而已。业缘境界,俱时现前,怕怖慞惶,众苦交逼。逐强作主宰,分付后事。高着蒲团,将一炉香,徐起坐定默祷三宝龙天,悔过从前诸不善业。若大限当尽,愿承般若力,正念托生,早早出家。若得病愈便弃俗为僧,早得悟明,广度后学。作此愿已,提个无字,回光自看,未久之间。脏腑三四回动,只不管他。良久眼皮不动。又良久,不见有身。只话头不绝,至晚方起,病退一半。复坐至三更四点,诸病尽退,身心轻安。八月至江陵落发,一年起单行脚,途中炊饭。悟得工夫须是一气做成,不可断续。到黄友归堂,第一次睡魔来时,就座抖擞精神,轻轻敌退。第二次亦如是退。第三次睡魔重时,下地礼拜消遣。再上蒲团,规式已定。便真此时,打并睡魔。初用枕短睡,后用臂,后不放倒身。过二三夜,日夜皆倦,脚下浮逼逼地,忽然眼前如黑云开,自身如新浴出,一般清快。心下疑团愈盛,不著用力,绵绵现前。一切声色五欲八风,皆入不得。清净如银盆盛雪相似,如秋空气肃相似。却思工夫虽好,无可决择。起单入浙,在路辛苦,工夫退失。至承天孤蟾和尚处归堂。自誓未得悟明,断不起单。月馀工夫复旧。其时启遍身生疮亦不顾,舍命趁逐工夫,自然得力。又做得病中工夫。因赴斋出门,提话头而行不觉。行过斋家,又做得动中工。夫到此却似透水月华,急滩之上乱波之中,触不散,荡不失,活泼泼地。三月初六日坐中,正举无字。首座入堂烧香,打香盒作声。忽然地一声。识得自己,捉败赵州。遂颂云:没兴路头穷。踏翻波是水。超群老赵州,面目只如此。秋间临安见雪岩、退耕、石坑、虚舟、诸大老。舟劝往皖山。山问:“光明寂照遍河沙,岂不是张拙秀才语。”某开口,山使喝出。自此行坐饮食皆无意思。经六个月,次年春。因出城回,上石梯子。忽然胸次疑碍冰释。不知有身在路上行,乃见山。山又问前语,某便掀倒禅床,却将从前数则,极淆讹公案,一一晓了。诸仁者,参禅大须仔细,山僧若不得重庆一病,几乎虚度。要紧在遇正知见人,所以古人朝参暮清,决择身心,孜孜切切,究明此事。
  评曰:他人因病而退惰。此老带病精修,终成大器,岂徒然哉!禅人病中,当以是痛自勉励。
 
杨州素庵田大士示众  
作者:  
 
近来笃志参禅者少。才参个话头,便被昏散二魔缠缚。不知昏散与疑情正相对治,信心水未穷,山未尽,警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后之幽关。徐而作罢参斋,未晚也。
  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春曰云栖袾宏识。
 
筠州黄檗运禅师示众  
作者:  
 
预前若打不彻,蜡月三十日到来,管取尔热乱。有般外道才见人做工夫,便冷笑,犹有这个在。我且问尔,忽然临命终时,尔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辩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平日只学口头三昧,说禅说道,呵佛骂祖。到这里都用不着。只管瞒人,争知今日自瞒了也。劝尔兄弟家,趁色力康健时,讨取个分晓。这些关捩子,甚是容易。自是尔不肯去下死志做工夫。只管道难,若是丈夫汉,看个公案。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但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相顾,猛着精彩,守个无字。日久岁深,打成一片,忽然心华顿发,悟佛祖之机,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会开大口。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阙。到这里,说什阎罗老子,千圣尚不奈尔何,不信道直有这般奇特,为什如此?事怕有心人。
  评曰:此后代提公案,看话头之始也。然不必执定无字,或无字,或万法,或须弥山,或死了烧了等,或参究念佛,随守一则,以悟为期,所疑不同。悟则无二。
 
赵州谂禅师示众  
作者:  
 
汝但究理坐看三二十年,若不会截取老僧头去。老僧四十年不杂用心,除二时粥饭是杂用心处。
 

玄沙备禅师示众  
作者:  
 
夫学般若菩萨,具大根器,有大智慧始得。若根机迟钝,直须勤苦忍耐,日夜忘疲,如丧考妣相似,恁么急切更得人荷挟克骨究实,不妨得顜去。
 
鹅湖大义禅师垂诫  
作者:  
 
莫只忘形与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直须提起吹毛利,要剖西来第一义。瞠却眼兮剔起眉,反覆看渠渠是谁。若人静坐不用功,何看及第悟心空。
 
永明寿禅师垂诫  
作者: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若逢真正导师,切须勤心亲近。假使参而未彻,学而未成,历在耳根,永为道种。世世不落恶趣,生生不失人身。才出头来,一闻千悟。
 

黄龙死心新禅师小参  
作者:  
 
诸上座,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尔诸人要参禅么,须是放下着。放下个什么?放下个四大五蕴,放下无量劫来许多业识,向自己脚跟下,推穷看,是什么道理?推来推去,忽然心华发明,照十方刹,可谓得之于心,应之于手。便能变大地作黄金,搅长河为酥酷酪,岂不畅快平生!莫只管册子上念言念语,讨禅讨道,禅道不在册子上。纵饶念得一大藏教诸百家,也只是闲言语。临死之时,总用不着。
  评曰:不可见恁么说,便谤经毁法。盖此语为着文字,而不修行者戒也。非为不识一丁者,立赤帜也。
 
东山演禅师送徒行脚  
作者:  
 
须将生死二字,贴在额头上讨取个分晓。如只随群作队,打哄过日,他时阎老子打算饭钱,莫道我不会说与尔来。若是做工夫,须要时时检点刻刻提撕,那里是得力处,那里是不得力处,那里是打失处,那里是不打失处,有一等,才上蒲团,便打瞌睡,及至醒来,胡思乱想。才下蒲团,便说杂话。如此辩道,直至弥勒下生,也未得入手,须是猛着精彩提个话头,昼参夜参,与他厮捱。不可坐在无事甲里,又不可蒲团上死坐。若杂念转斗转多,轻轻放下,下地走一遭。再上蒲团,开两眼,捏两卷。竖起脊梁,依前提起话头,便觉清凉。如一重则疑情必重,疑情重则昏散自无。
 
处州白云无量沧禅师普说  
作者:  
 
二六时中,随话头而行,随话头而住,随话头而坐,随话头而卧。心如棘栗蓬相似,不被一切人我无明五欲三毒等之所吞噉。行住坐卧,通身是个疑团,疑来疑去,终日果椿椿地,闻声观色,管取地一声去在。
 
四明用刚软禅师答禅人书  
作者:  
 
做工夫须要起大疑情,汝工夫未有一月半月成片。若零点疑现前撼摇不动,自然不怕惑乱。只管勇猛忿去,终日如果的汉子相似,到恁么时,不怕瓮中走鳖。
 
袁州雪岩钦禅师普说  
作者:  
 
时不待人,转眼便是来生。何不趁身强力健,打教彻去,讨教明白去。何幸又得在此名山大泽神龙世界祖师法窟僧堂明净,粥饭清洁,汤火稳便。若不向这里打教彻讨教明白去,是尔自暴自弃,自甘陆沉,为下劣愚痴之汉。若果汇无所知,何不博问先知,凡遇五参,见曲录床上老汉横说竖说,何不历在耳根,反复寻思,毕竟是个什么道理。山僧五岁出家,在上人侍下,邮与宾客交谈,便知有此事,便信得及,便学坐禅。十六为僧,十八行脚。在双林远和尚会下,打十方。从朝至暮不出户庭,纵入众寮,至后架,袖手当胸,不左右顾,目前所视不过三尺。初看无字,忽于念头起处,打一个返观。这一念当下冰冷,直是澄澄湛湛不动不摇,过一日如弹指顷,都不闻钟鼓之声。十好在灵隐挂搭,见处州来书,说钦禅尔这工夫是死水,不济事,动静二相,打作两橛。参禅须是起疑情,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被州说得着,便改了话头,看个干屎橛。一味东疑西疑,横看竖看,却被昏散交攻,顷刻洁净也不能得,移单过净慈,结甲七个兄弟坐禅,封被胁不沾度。外有修上座,每日在蒲团上,如个铁镢子相似。地上行时开两眼,垂两臂,亦如个铁镢子相似。要与亲近说话,更不可得。因两年不倒身,捱得昏困,逐一入都放了。两月后,从前整顿得这一放,十分精神。元来要究明此事,不睡也不得,须是到中夜熟睡一觉,方有精神。一日廊下见修,方得亲近,却问:“去年要与尔说话,只管避我。如何?”修云:“真正辩道人,无剪爪之工,更与尔说话在。”因问:“即今错散打屏不去。”修道:“尔自不猛烈,须是高着蒲团,竖起脊梁,尽浑身并作一个话头,更讨什昏散?”依修做工夫。不觉身心俱忘,清清三昼夜,两眼不交睫,第三日午后,在三门下,如坐而行,又撞见修,问:“在此做什么?”答云:“辩道。”修云:“尔唤什么作道?”逐不能对,转因迷闷。即欲归堂坐禅,又撞见首座道:“尔但大开了眼,看是什么道理?”又被提这一句,只欲归堂,才上蒲团,面前豁然一开,如地陷一般。是时呈似人不得,非世间一切相可喻。便下单寻修,修见便道:“且喜且喜。”握手门前柳堤上行一转,俯仰天地间,森罗万象眼见耳闻,向来所灭、所弃之物,与无明烦恼,元来都是自己妙明真性中流出。半月馀动相不生,可惜不遇大手眼尊宿,不合向这里坐住。谓之见不脱,碍正知见。每于睡着时,打作两橛,公案有义路者,则理会得,如银山铁壁者,却不会。虽在无准先师会下,多年入室升座,无一语打着心下事。经教语录上,亦无一语可解此病。如是碍在胸中者十年,一日在天目佛殿上行,抬眼见一株古柏,触目省发,向来所得境界碍膺之物,撑然而散。如暗室中出在白日,从此不疑生,不疑生,不疑佛,不疑祖。始得见径山老人立地处,好与三十柱杖。
 
天目高峰妙禅师示众  
作者:  
 
此事只要当人的有切心,才有切心,真疑便起,疑来疑去,不疑自疑。从朝至暮,粘头缀尾,打成一片。撼亦不动,趁亦不去。昭昭灵灵,常现在前,此便是得力时也。更须确其正念慎无二心。至于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寒热饥渴,悉皆不知。此境界现前,即是到家消息。也巴得构,也撮得着,只待时刻而已。却不得见恁么说,起一念精进心求之,又不得将心待之,又不得纵这弃之。但自竖凝正念,以悟为则。当此之时,有八万四千魔军,在汝六根门头伺候。一切奇异善恶等事,随汝心现。汝若瞥起毫厘著心,便堕他圈缋,被他作主,受他指挥。口说魔话,身行魔事。般若正因,从兹永绝。菩提种子,不复生芽。但莫起心,如个守尸鬼子,守来守去。疑团子然爆地一声。管取惊天动地。某甲十五出家,二十更衣,入净慈,立三年死限学禅。初参断桥和尚,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意分两路,心不归一。后见雪严和尚,教看无字,又令每日上来一转,如人行路,日日要见工程。因见说得有序,后竟不问做处,一入门。便问:“谁与尔拖泥带水这死尸来。”声未绝,便打出。次后径山归堂。梦中忽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自此疑情顿发,直得东西不辨,南北不分。第六日随众阁上讽经。抬头忽凤五祖演和尚真赞,末两句云: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元来这汉。日前拖死尸句子,蓦然打破,直得魂飞胆丧,绝后再苏。何啻放下百二十斤担子。其时正二十四岁,满三年限。次后衩问日间浩浩作得主么?答曰作得。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答云作得。又问:正睡着无梦时,主在何处?于此无言可对,无理可伸。和尚嘱云:从今不要尔学佛学法穷古穷今,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抖擞精神:我这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自誓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这一著子明白。经及五年,一日睡觉正疑此事,忽同宿道友,推枕子落地作声,蓦然打破疑团,如在网罗中跳出。所有佛祖淆讹公案,古今差别因缘,无不了了。自此安邦定国,天下太平一念无为,十方坐断。
  评曰:前示众,做工夫一段,至为切要。学者宜书诸绅,其自叙中所云: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是发明以后事,莫错会好。
 
铁山瑗禅师普说  
作者:  
 
山僧十三岁,知有佛法。十八出家,二十二为僧。先到石霜,记得祥庵主教时时观见鼻头白,逐得清净。后有们,自雪岩来,写得岩坐禅箴看。我做工夫却不曾从这里过,因到雪岩,依彼所说做工夫,单提无字,至第四夜通身汗流,十分清爽。继得归堂,不与人说话,专一坐禅。后见妙高峰,教十二时中莫令有间,四更起来,便摸索话头,顿在面前,略觉困睡,便起身下地,也是话头,行时步步不离话头,开单展钵,拈匙放箸,随众等事,总不离话头。日问夜问,亦复如是,打成片段,未有发明者。依峰开示,做工夫,果得成片。三月二十日,岩上堂云:“兄弟家久在蒲团上瞌睡,须下地走一遭,冷水盥嗽,洗开两眼,再上蒲团,竖起春梁,壁立万仞。单提话头,如是用功,七日决定悟去。此是山僧四十年前已用之工。”某即依彼所说,便觉工夫异常。第二日,两眼欲闭而不能闭。第三日,此身如在庶空中行。第四日,曾不知有世间事。其夜倚栏杆少立。泯然无知。检点话头,又不打失。转身上蒲团,忽觉,从头至足,如劈破髑髅相似,如万丈井底被提在空中相似。此时无着欢喜处,举似岩,岩云未在。更去做工夫,求得法语。末后云:绍隆佛祖向上事,脑后依前欠一槌。心下道:如何又欠一槌,不信此语,又似有疑,终不能决。每日堆堆坐禅,将及半载,一日因头痛煎药。遇觉赤鼻,头号那吒太子拆骨还父拆肉还母话,记得被悟知客问,不能对。忽然打破这疑团。后到蒙山,山问参禅:到什么处是毕工处?逐不知头。山教再做定力工夫,洗荡尘习。每遇人室下语,只道欠在。一日晡时坐至更尽。以定力挨拶,直造幽微。出定见山说此境已,山问:那个是尔本来面目?正欲下语,山便闭门。自此工夫日有妙处。盖以离岩太早,不曾做得细密工夫。幸遇本色宗匠,乃得到此,元来工夫做得紧峭则时时有悟入,步步有剥落。一日见壁见上三祖信心铭云:归根得旨,随照失宗。又剥了一层。山云:个事如剥珠相似,愈剥愈光,愈明愈净,剥一剥,胜他几生工夫也。但下语犹只道欠在。一日定中,忽触着欠字,身心豁然,彻骨彻髓,如积雪卒然开霁,忍俊不禁,跳下地来,擒在山云:“我欠少个什么?”山打三掌,某礼三拜。山云:“铁山这一着子几年,今日方了。暂时话头不在,如同死人,一切境界逼迫临身。但将话头,与之抵当。时时检点话头,动中静中,得力不得力。又定中不可忘却话头,忘话头则成邪定,不得将心待悟。不得文字上取解会,不得此少觉触以为了事,便教如痴如呆去,佛法世法打成一片。施为举措只是寻常,惟改旧时行履处。古云:大道从来不属言,拟谈玄妙隔天渊,直须能所俱忘却,台可饥餐困则眠。
 
天目断崖义禅师示众  
作者:  
 
若要超凡入圣,永脱尘劳,直须去皮换骨,绝后再苏。如寒灰发焰枯木重荣,岂可作容易想。我在先师会下多年,每被大棒,无一念远离心。直至今日,触着痛处,不觉泪流。岂似尔等咬着些子苦味,便掉头不顾。
 
天目中峰木禅师示众  
作者:  
 
先师高峰和尚,教人惟以所参话头,蕴之于怀。行也如是参,坐也如是参。参到用力不及处留意不得时,蓦忽打脱,方知成佛,其来旧矣。这一着子,是从上佛祖了生脱死之已验三昧。惟贵信得及久远不退转,更无有不获其相应者。
  看话头做工夫,最是立脚稳当,悟处亲切。纵此生不悟,但信心不退,不隔一生两生,更无不获开悟者。或三十年二十年,未即开悟,不须别求方便,但心不异缘,意绝诸妄,孜孜不舍。只向所参话上,立定脚头,拼取生与同生死同死,谁管三生五生,十生百生,若不彻悟,决定不休,有此正因,不患大事之不了明也。病中做工夫,也不要尔精进勇猛,也不要尔撑眉努目,但要尔心如木石,意若死灰。将四大幻身,撇向他方世界之外。由他病也得,活也得,死也得,有人看也得,无人看也得。香鲜也得,臭烂也得,医得健来,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得。如或便死,被宿业牵入镬汤炉炭里也得。如是境界中,都不动摇。但切切将个没滋味话头,向药炉边枕头上,默默咨参,不得放舍。
  评曰:此老千言万语,只教人看话头,做真实工夫。以期正悟,谆切透快。千载而下,如耳提面命,具存全书,自应遍览。
 
师子峰天如则禅师普说  
作者:  
 
生不知来处,谓之生大,死不知去处,谓之死大。腊月三十日到来,只落得手忙脚乱。何况前路茫茫,随业受报,正是要紧事在。这个是生死报境。若论生死业根,即今一念随声逐色,使得七颠八倒者便是。由是佛祖,运大慈悲。或教尔参禅,或教尔念佛,令汝扫除妄念,取本来面目,做个洒洒落落大解脱汉。而今不获灵验者,有三种病:第一不遇真善知识指示。第二不能痛将生死大事为念,悠悠漾漾,不觉打在无事甲里。第三于世间虚名浮利,照不破,放不下,妄缘恶习上坐不断,摆不脱,境风扇动处,不觉和身辊入业海中,东飘西泊去。真正道流,岂肯恁么。当信祖师道:杂念纷飞,如何下手!一个话头,如铁扫帚,转扫转多,转多转扫,扫不得,拼命扫。忽然扫破太虚空,万别千差一路通。诸禅德,努力今生须了却,莫教永动受余殃。又有自疑念佛与禅不同,不知参禅只图识心见性,念佛者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岂有二理。经云: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即日现前见佛,则与参禅悟道有何异哉!答或问云:但将阿弥陀佛四字,做个话头,二六时中,直下提撕。至于一念不生,不涉阶梯,径超佛地。
 
智彻禅师净土玄门  
作者:  
 
念佛一声,或三五七声。默默返问,这一声佛,从何处起?又问这念佛的是谁?有疑只管疑去。若问处不亲,疑情不切,再举个毕竟这念佛的谁?于前一问,少问少疑。只问念佛是谁?谛审谛问。
  评曰:径无前问只看这念佛的是谁亦得。
 
汝州香山无闻聪禅师普说  
作者:  
 
山僧初见独翁和尚,令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后同云峰月山等六人,立愿互相究竟。次见淮西教无能,令提无字。次到长芦,结伴炼磨。后遇淮上敬兄,问云:“尔六七年有什见地?”某心里似知不知,不敢开口。敬见我做处无省发,乃云:“尔定中工夫不失动处便失。”某被说著,心惊便问:“毕竟明此大事,应作么生?”敬云:“尔不闻川老子道: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说了便去。某被一问直得,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五七日间,不提无字,倒只看要知端的意,北斗面南看。忽到净头寮,在一木上,与众同坐。只是疑情不解。有饭食顷,顿觉心中空亮轻清。见情想破裂,如剥皮相似。目前人物,一切不见。犹如虚空,半昧省来,通身汗流,便悟得北斗面南看。逐见敬下语作颂:都无滞碍,尚有向上一路,不得洒落。后人香岩山中过夏,被蚊子咬两手不定,因念古人为法忘躯,何怖蚊子。尽情放下咬定牙关,捏定拳头,单提无字。忍之又忍,不觉得心归寂。如一座屋倒却四壁,体若虚空,无一物可当情。辰时一坐,未时出定。自知佛法不误人,自是工夫不到,然难见解明白,尚有微细隐密妄想未尽。又入光州山中,习定六年,陆安山中又住六年,光州山中又住三年,方得颖脱。
  评曰:古人如是勤辛,如是久远方得相应。今人以聪明情量,刹那领会,而犹欲自附于顿悟,岂不谬哉!
 
独峰和尚示众  
作者:  
 
学道之士,那里是入手处,提个话头,是入手处。
 
般若和尚法众  
作者:  
 
兄弟家,三年五年做工夫,无个入处,将从前话头抛却,不知行到中途而废,可惜前来许多心机。有志之士,看众中柴乾水便接连堂温暖,发愿三年不出门,决定有个受用。有等才做工夫,心地清净。但见境物现前便成四句。将谓是大了当人,只快舌便,误了一生。三寸气消,将何何任。佛子,若欲出离,参须直参,悟须实悟。或话头绵密无有间断,不知有身,谓之人忘法未忘。有到此忘其本身,忽然记得,如在梦中跌下万仞洪崖,只顾救命逐成风癫,到此须是紧提话头。忽然连话头都忘谓之人法双忘。蓦地冷灰豆爆,始知张公吃酒,李公醉,正好来般若门下吃棒。何以故?更须打破诸祖重关,遍参知识,得知一发浅深,却向水边林下,保养圣胎。直待龙天推出,方可出来扶扬宗教,普度群生。
 
雪庭和尚示众  
作者:  
 
十二时中,一贫如洗。看个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面目,不管得力不得力昏散不昏散,只管提撕去。
 
仰山古梅面禅师示众  
作者:  
 
须要发勇猛心,立决定志。将平生悟得的、学得的、一切佛法四六文章语言三昧,一扫扫向大洋海里去,更莫举著,把八万四千微细念头,一坐坐断。却将本参话头,一提提起,疑来疑去,拶来拶去,凝定身心,讨个分晓。以悟为则,不可向公案上卜度,经书上寻觅。直须卒地断显影地拆方始到家。若是话头提不起,连举三遍,便觉有力。若身力疲倦,心识暴燥,却轻轻下地,打一转再上蒲团。将本参话,如前挨拶。若才上蒲团,便打磕睡。开得眼来,胡思乱想。转身下地,三三两两,交头接耳,大语细话,记取一肚皮语录经书,逞能舌辩。如此用心,腊月三十日到来,总用不着。
 
衢州杰峰愚禅师示五台善讲主  
作者:  
 
假饶文殊放金色光,与汝摩顶,师子被尔骑来,观音现千手眼,鹦哥被尔捉得,皆是逐色随声,于尔自己有何利益。要明己躬大事,透脱生死牢关,先须截断一切圣凡虚妄见解。十二时中,回光返照。但看个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是个什么?切莫向外边寻讨。设有一毫佛法神通圣解。如粟米粒大,皆为自欺。总是谤佛谤法。直须参到脱体无依,纤毫不立处,著得只眼,便见青州布衫,镇州萝卜,皆是自家所用之物,更不须别求禅通圣解也。
 
灵陷瞎堂禅师对制  
作者:  
 
宋孝宗皇帝问:“如何免得生死?”对曰:“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又问:“如何得悟?”对曰:“本有之性,以岁月磨之,无不悟者。”
 
大乘山普岩断岸和尚示众  
作者: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不得不看话头,守空静而坐。不得念话头,无疑而坐。如有昏散,不用起念排遣。快便举起话头,抖擞身心,猛著精采。更不然下地经行,觉昏散去,再上蒲团。忽尔不举自举,不疑自疑。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惟有对情。孤孤迥迥,历历明明,是名断烦恼处。亦名我丧处。虽然如是,未为究竟。再加鞭策,看个一归何处,到期里提撕话头,无节次了也。惟有疑情,忘即举之,直至返照心尽,是名法亡,始到无心处也。莫是究竟么?古云:莫谓无心云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忽地遇声遇色,磕着撞着,大笑一声,转身过来。便好道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
 
古拙禅师示众  
作者:  
 
诸大德何不起大精进,对三宝前深发重愿,若生死不明,祖关不透,誓不下山。向长连床上七尺单前,高挂钵囊,壁立千仞。尽此一生,做教彻去。若办此心,决不相赚。如其发不真,志不猛励。这边经冬,那边过夏。今日进胶。明日退后。久久摸索不著,便道般若地灵验。却向外边,记一肚,抄一部,如臭糟瓶相似。闻者未免恶心呕吐。直做到弥勒下生,有何干涉!苦哉!
 
太虚禅师示众  
作者:  
 
如未了悟,须向蒲团上冷坐。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看个父母生前面目。
 

楚石琦禅师示众  
作者:  
 
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知。及问他如何是禅?便东觑西觑,口如扁担相似,苦哉屈哉!吃著佛祖饭,不去理会本分事。争持文言俗句,高声大语,略无忌惮,全不识羞。有般底不去蒲团上,究明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冷地里学客舂,指望求福,忏除业障。与道太远在。凝心剑念,摄事归空。念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的,外道动不返的死人。又有妄认能嗔能喜能见能闻,认得明白了,便是一生参学事毕。我且问尔:无常到时,烧作一堆灰,这能嗔能喜能见能闻的,什么处去也?恁么参的是药汞银禅。此银非真,一锻便流,因问尔,寻常参个什么?答道:有教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又教我只如此会。今日方知,不是,就我尚请个话头。我道:古人公案,有什么不是,汝眼本正,因师故邪,累请不已,向道去,参狗子无佛性话,忽然打破漆桶,却来出僧手里,吃棒。
  评曰:天如而下,皆元未及国初尊宿,若杰峰、古拙、楚石,则身经二代者也。楚石为妙喜五世孙,而其见地如日光月明,机辩如雷烈风迅。直截根源,脱落枝叶,真无愧妙喜老人矣!天如以至今日,无四休者。独其语皆提持向上极则事,教初学人做工夫处绝少。仅得一二录,如左。
 

高丽普济禅师答李相国书  
作者:  
 
即曾于无字话提撕,不必改参也。况举起别话头时,曾参无字,必于无字,有小熟因地,切莫移动,切莫改参。但于二六时中四威仪内,举起话头,莫待几时悟不悟,亦莫管有滋味无滋味,亦莫管得力不得力。拶到心思不及意虚不行,即是诸佛诸祖放身命处。
  评曰:此语录万历丁酉,福建许元真东征,得之朝鲜者,中国未有也。因录其要,而识之。
 
楚山琦禅师解制  
作者:  
 
诸大德九十日中,还曾证悟也无?如其未悟,则此一冬,又是虚丧了也。若是本色道流,以十方法界为个圆觉期。莫论长期短期,百日千日,结制解制。但以举起话头为始。若一看不悟,参一年。十年不悟,参十年。二十年不悟,参二十年。尽平生不悟,决定不移此志。直须要见个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也。如未能言前契旨,但将一句阿弥陀佛,置之怀抱,默默体究,常时鞭起疑情。这念佛的是谁?念念相续,心心无间,如人行路到水穷山尽处,自然有个转身的道理。地一声,契入心体。
  评曰:举起话头为进期,真实究竟为出期。当牢记取。
 
天真毒峰善禅师示众  
作者:  
 
果欲了脱生死,先须发大信心,立弘誓愿,若不打破所参公案,洞见父母未生前面目。坐断微细现行生死,誓不放舍本参话头。远离真善知识,贪逐名利。若故违此愿,当堕恶道。发此大愿,防护其心,方堪领受公案。或看无字,要紧在因甚狗子无佛性上着力;或看万法归一,要紧在一归何处;或参究念佛,要紧在念佛的是谁。回光返照深入疑情,若话头不得力,还提前文,以至未句。使首尾一贯方有头绪,可致疑也,疑情不断,切切用心,不觉举步翻身。打个悬空筋斗,却再来吃棒。
 

空谷隆禅师示众  
作者:  
 
不可呆蠢蠢念个话头,亦不可推详计较。但时中愤然要明此事。忽尔悬崖撒手,打个翻身,方见孤明历历。到此不可耽著,还有脑后一槌,极是难透,尔且恁么参去?不参自悟,上古或有之,自馀未有不从力参而得悟者。优昙和尚,令提念佛的是谁?汝今不必用此等法,只平常念去,但念不忘。忽然触境,遇缘。打著转身一句,始知寂光净土不离此处,阿弥陀佛不越自心。
  评曰:但时中愤然要明此事,此句甚妙,该摄看话头之法,曲尽。
 
天奇和尚示众  
作者:  
 
汝等从今发决定心。昼三夜三,举定本参。看他是个什么道理?务要讨个分晓。日久岁深,不炼昏沉,昏沉自退。不除散乱,散乱自绝。纯一无杂,心念不生。忽然会得,如楚而醒。覆看从前,俱是虚幻。当体本来现成万象森罗全机独露,于这大明国里,也不枉为人。向此法门,也不枉为僧。却来随缘度日,岂不畅哉,岂不快哉!终日念佛,不知全是佛念,如不知,须看个念佛的是谁?眼就看定,心就举定,务要讨个下落。
  评曰:毒峰天奇,皆教参究念佛,空谷何故谓,不必用此等法。盖是随机不同,任便无碍。
 
古音琴禅师示众  
作者:  
 
坐中所见善恶,皆由坐时,不起观察,不正思惟。但只瞑目静坐,心不精采,意顺境流。半梦半醒。或贪著静境,为乐致见种种境界。夫正因做工夫者,常睡便睡一觉。一醒便起,抖擞精神,挪挲眼目,咬住牙根,捏紧拳头,直看话头落在何处。切莫随错随沈,丝毫外境不可采著。行住坐卧之中,一句弥陀莫断。须信因深果深,直教不念自念。若能念念不空,管取念成一片。当念认得,念人弥陀与我同现。
 
异岩登禅师释疑集  
作者:  
 
问:学人参求知识,或令提个话头,或令疑个话头,同耶虽耶?答:才举话头,当下便疑,岂有二理。一念提起,疑情即现,覆去翻来精研推究。功深力极,自得了悟。
  评曰:释疑集中。此一段文,最为精当。今人颇有滞此二端而不决者。盖未曾实做工夫故也。
 

月心和尚示众  
作者:  
 
愤起新鲜志气,举个话头。要于结末字上,疑情永长,沉沉痛切。或杜口默参,或出声追审,如失重物。务要亲逢亲得,日用中一切时一切处,更无二念。
 

二、诸祖苦功节略第二  
 
独坐静室  
作者:  
 
道安大师,独坐静室十有二年。殚精构思,乃得神悟。
  评曰:此老竭精思,乃得神悟,不是一味静坐便了。
 
悬崖坐树  
作者:  
 
静琳禅师,弃讲习禅。昏睡惑心,有悬崖,下望千仞,旁出一树,以草藉之,趺坐其上。一心系念,动经宵日,怖死即重,专精不二,后逐超悟。
 
草食木栖  
作者:  
 
通达禅师,入太白山。不斋粮粒,饥则食草,自则依树,端坐思玄。五年不息,因以本打块,块破廊然大悟。
  评曰:铙汝草食树栖,若不思玄,漫尔多载,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衣不解带  
作者:  
 
金光照禅师,十三出家,十九入洪阳山,依迦叶和尚,服勤三载。衣不解带,寝不沾度。又在姑射山,亦如是。豁然启悟。
 
引锥自刺  
作者:  
 
慈明、谷泉、琅琊三人,结伴参汾阳,时河东苦寒,众生惮之。慈明志在于道,晓夕不忘,夜坐欲睡,引锥自刺。后嗣汾阳,道风大振。号西河师子。
 

暗室不忽  
作者:  
 
宏智禅师,初侍丹霞淳,因与僧征诘公案;不觉大笑。淳责曰:汝笑这一声,失了多少好事,不见道暂时不在,如同死人。智再拜伏膺,后虽在暗室,未尝敢忽。
  评曰:论道而笑,古人尚呵,今世谛诙谐。捧腹无厌,丹霞见之,又当何如?
 
晚必涕泣  
作者: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
 
三年力行  
作者:  
 
晦堂心禅师,自言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见黄龙先师,退思日用与理矛盾极多,逐力行之。三年祈寒溽暑,确志不移,方得事事如理。而今咳唾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
 

圆枕警睡  
作者:  
 
哲侍者,睡以圆木为枕,小睡则枕转,觉而复起,率以为常。或谓用心太过,答云:我于般若缘分素薄,若不如此,恐为妄习所牵。
 
被雨不觉  
作者:  
 
全庵主,为道猛烈。无食息暇,一日倚栏看狗子话,雨来不觉,衣湿方知。
 

誓不展被  
作者:  
 
佛灯珣禅师,依佛鉴,随众次咨请。邈无所入。叹曰:此生若不彻证,誓不展被。于是四十九日,只靠露柱立地,如丧考妣,乃得大悟。
 

掷书不顾  
作者:  
 
铁面昺禅师,行脚时,离乡未久。闻受业一夕遗火悉为煨烬,得书掷之地曰:徒乱人意耳。
 

坚誓省发  
作者:  
 
灵源清禅师,初参黄龙心。随众问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佛前曰:当尽形寿以法为檀,愿早开解。后阅玄沙语,倦而倚壁,起经行。步促遗履,俯就之,忽大悟。
 
无时异缘  
作者:  
 
圆悟勤禅师,再参东山演,为侍者。穷参力究。自云:山僧在众无一时异缘,十年方得打彻。
  评曰:十年之间,无一时异缘。试问今一日间,异缘多少,何时得打彻去也。
 
造次不忘  
作者:  
 
牧庵忠禅师,初习台教,后志禅宗,谒龙门眼,造次之顷不忘提撕。适纵步水磨,见额云:法轮常转,忽大悟。
 

忘抵河津  
作者:  
 
庆寿享禅师,参郑州普照宝公,朝夕精勤。一日以事往睢阳,过赵渡,疑情不散。忘其抵津。同行觉之曰:此河津也。豁然悲喜交集,以白宝公。公曰:此僵卧汉,未在。因教看日面佛语,一日云堂静坐,闻板声大悟。
 
寝食两忘  
作者:  
 
松源岳禅师,初以居士参应庵毕,不契。愈自奋励见密庵杰。随问随长,密叹曰:黄杨木禅耳。奋励弥切至忘寝食,会密入室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从傍大悟。
 

口体俱忘  
作者:  
 
高峰妙禅师,在众胁不沾度,口体俱忘。或时如而中单而出,或时发函不扃而去,后径山归堂,大悟。
 

诸缘尽废  
作者:  
 
杰峰愚禅师,初参古崖石门,佩受法语,昼夜兀坐,不契。后参止严,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愈疑乃诸缘尽废,寝食俱不觉知。如气绝者。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僧咏证道歌云:不除妄想,不求真。豁然如释重负。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进出日输红之句。
 
杜门力参  
作者:  
 
移刺楚材丞相。参万松老人,屏斥家务,杜绝人迹。虽祈寒溽暑,无日不参。焚膏继晷废寝,忘食者几三年。乃获印证。
  评曰:如是用心,如是证道,是之谓在家菩萨也。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独何为哉。
 
以头触柱  
作者:  
 
中峰本禅师,侍高峰死关,昼夜精勤,困则以头触柱。一日诵   《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恍然开解。自谓所证未极,弥益勤苦。咨决不怠,及观流水,乃大悟。
  评曰:自谓所证未极,故终至极处。今之以途路为到家者众矣,嗟夫!
 
关中刻苦  
作者:  
 
毒峰善禅师,在淯溪进关,不设卧榻。惟置一凳,以悟为以则。一夕昏睡,不觉夜半。乃去凳,昼夜行立。又倚壁睡去誓不傍壁,辽空而行,身力疲劳,睡魔愈重,号泣佛前。百计逼拶,逐得工夫日进。闻钟声,忽不自由,偈示:沉沉寂寂绝施为,触着无端吼似雷,动地一声消息尽,髑髅粉碎萝初回。
 
胁不至度  
作者:  
 
璧峰金禅师,参恶云海,示以万法分案,疑之三年。偶摘蔬次,忽凝然久之,海问:“子定耶?”对曰:“定动不关。”海问:“定动不关,是什么人?”金以筐示之。海不肯。金扑筐于地,亦不肯,尔后工夫益切,胁不至度。一坐七日,一日闻伐木声,大悟。
 
独守钝工  
作者:  
 
西蜀无际禅师,初做工夫,四指大书帖亦不看,只是拍,盲做钝工夫,乃得大彻大悟。
  评曰:此意极是,但不明教理者,未宜效颦。
上一篇:中国禅宗名著汇要16
下一篇:中国禅宗名著汇要14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