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佛说无量寿经笺注10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10
2006年06月22日09:11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183 字体: 繁體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10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菩萨戒优婆塞彭际清重校

无锡丁福保仲祜笺注

  或于亲属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

  谓耽湎淫欲、不知厌故、或犯六亲、或秽尊贵、或交卑*、故家室中外亲属咸忧患而厌苦之也。

  亦复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恶、著于人鬼。日月照见。神明

  记识。

  禁令、广韵曰、「禁、制也、止也。令、命也、律也、法也。」人鬼、人间与鬼类也。义寂曰、「谓显中作者著于人。隐中作者著于鬼。」日月、刘向洪范传曰、「日者、照明之大表、光景之大纪、群阳之精也。」淮南子曰、「月者、大阴之精。」会疏曰、「不避尊卑亲疏、亦不畏国王制禁法令、故云亦复。人谓人间、官吏刑罚。鬼谓鬼神、冥官照见。」文选陈孔璋檄曰、「毒施人鬼、日月常照、神明幽记、故坐罪丧其身也。

  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三大恶三痛三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此第三结痛苦烧苦。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者。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三大善也。其四恶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转相教令、共为众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两舌、十恶业之一。新译曰离间语、大义乘章七曰、「言乖彼此、谓之为两。两朋之言依于舌、故曰两舌。」谓言语反覆、掉弄是非也。恶口、骂詈恼人之言。

  法界次第上之上曰、「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亦十恶之一。新云粗恶语。法华经不轻品曰、「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大乘义章七曰、「言辞粗野、目之为恶。恶从口生、故名恶口。」妄言、亦十恶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实之言者。普贤行愿品曰、「妄言粗恶多离间。」与妄语同。新译曰虚诳语。

  智度论十四曰、「妄语者、不净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大乘义章七曰、「言不当实、故称为妄。妄有所谈、故名妄语。」净影疏曰、「不应法故、通名妄语。」绮语、一切含淫意不正之言词也。旧译绮语。新译曰杂秽语。亦十恶之一。后世骚人积习、多喜以美人香草寓言、凡涉于闺阁者、皆谓之绮语。大乘义章七曰、「邪言不正、其犹绮色。从喻立称、故名绮语。」俱舍论十六曰、「一切染心所发诸语、名杂秽语。」成实论曰、「语虽实语、以非时故、即名绮语。」

  谗贼斗乱。憎嫉善人。

  谗贼、玉篇曰、「谗、佞也。」广韵曰、「谗、谄也。士咸反。」庄子曰、「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会疏曰、「伤良曰谗。害正为贼。」东宫切韵曰、「郭知玄云、谗、邪言害正。孙愐云、妄言、谓*臣也。麻果云、害物曰贼。释氏云、残害也。祝尚丘云、贼、杀人不忌也。」斗乱、谓争斗而扰乱也。天台曰、「遘扇彼此乖和合也。」善人、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也。

  不孝二亲。轻慢师长。

  二亲、父母也。轻慢、轻人之慢也。

  法华经不轻菩萨品曰、「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

  朋友无信。难得诚实。

  朋友、白虎通曰、「朋友者、何谓也。朋、党也。友者有也。」礼记曰、「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无信、广韵曰、「信、验也、诚也。又忠信也。息晋反。」论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言、人而无信、其余终无可也。诚实、真挚笃实也。

  尊贵自大、谓己有道。

  自大、自居尊大也。尊贵自大谓己有道者、即憍慢贡高之相也。会疏曰、「自恃为贵、故云自大。恃己少知、不求问他、故云谓己有道。

  」

  不畏天地神明日月。自用偃蹇。

  谓可常尔。

  偃蹇、离骚曰、「望瑶台之偃蹇。

  注偃蹇、高貌。」左传曰、「彼皆偃蹇。注、偃蹇、骄傲也。」会疏曰、「谓可常尔者、如彼秦皇、谓二世乃至万世可为君、灰烬诗书、残灭礼仪也。」

  如是众恶、天神记识。寿命终尽、诸恶所归、自然迫促、共趣

  夺之。

  迫促、玉篇曰、「逼迫也、急也。

  音伯。促、速也、迫也。音足。」会疏曰、「诸恶所归自然迫促者、迫、逼迫义。促则催促。诸恶聚集归一身、故来报日日催促也。」渊明诗曰、「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是也。共趣夺之者、趣亦催促也。又疾也。谓共促疾而夺取其寿命也。

  又其名籍、记在神明、殃咎牵引、无从舍离。但得前、入于

  火镬。身心摧碎。

  精神痛苦。当斯之时、悔复何及。

  精神、有情之心识也。精微曰精。不测曰神。会疏曰、「名则名字。籍谓记罪简牍也。殃咎牵引者、无能他人牵我者。唯缚自业、自入恶趣故。火镬者、则狱火及镬汤也。」

  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四大恶四痛四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此第四结痛苦烧苦。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

  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四大善也。其五恶者、世间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业。

  徙倚、东宫切韵曰、「麻果云、徙倚、犹徘徊也。祝尚丘云、徙倚、少回步也。

  」文选洛神赋曰、「徙倚彷徨。」是也。魏曹植诗曰、「徙倚拾蕙若。注、良曰、徙倚、移行貌。」类书纂要曰、「徙倚、欲往不往之状。」懈惰、玉篇曰、「上古卖反。倦怠也。下徒果反。怠也。」会疏曰、「懈谓懈怠。惰谓懒惰。」

  家室眷属、饥寒困苦。

  眷属、梵语杂名曰、「眷属、梵语跛狝哟罗。」东宫切韵曰、「麻果云、眷、亲也。王仁煦云、反顾恋爱也。属、亲。下从玄、上至高祖。大玄经、九属。一为玄孙、二为曾孙、三为孙、四为子、五为身、六为父、七为祖、八为曾祖、九为高祖。」按眷属者、施恩爱、使终性命之亲类也。宗密曰、「眷属、一切姻戚。

  通于表里。」饥、饿也。寒、穷窘也。史记、「范叔一寒至此哉。」又冷之甚者曰寒。谓内外亲属共受饥饿寒冷之困苦也。

  父母教诲、瞋目怒应。言令不和、违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

  无子。

  教诲、玉篇曰、「教诲不倦曰长。」杜预曰、「教诲、长人之道也。」怒应、应通作警。广韵曰、「怒、恚也。乃故反。

  警、以言对也。于证反。」言令、命令也。不和违戾等、谓违背乖忤而不顺也。会疏曰、「孝经云、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今反之也。凡父母有命、则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父母爱之、喜而勿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下气怡色、柔声给事、是为人伦通仪。今背之、名为反逆。警、以言对也。言令、父母命旨也。不和、不和睦也。」

  耽酒嗜美、饮食无度。

  耽酒嗜美、耽正作酖。说文曰、「酖、乐酒也。嗜、欲喜之也。美、甘也。」酖酒嗜美饮食无度者、谓耽乐于酒、嗜好甘美、而无节度也。孔安国注孝经曰、「度者、其礼法也。」左传曰、「子皮之族、饮酒无度。」

  肆心荡逸、鲁扈抵突。

  肆心、玉篇曰、「肆、放也、恣也。

  」荡逸、孔安国注论语曰、「荡、无所适守也。」薛综注文选曰、「荡、动也。」广韵曰、「逸、纵也。」会疏曰、「荡逸、放荡纵逸无检束也。」鲁扈、经音义曰、「上郎古反。下胡古反。谓鲁扈自大也。亦纵横行也。汉书音义曰、扈、跋扈也。谓自纵恣也。经中言憍慢、或作贡高是也。」义寂述义曰、「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扈者跋扈、谓纵恣自大也。」抵突、或作抵突。止观曰、「鲁扈抵突、不畏恶道。」辅行曰、「鲁扈等者、无惭不顺之貌。」

  不识人情、强欲抑制。

  抑、逼也。礼学记曰、「强而弗抑。

  」制、广韵曰、「禁制也。」会疏曰、「人自有喜怒哀乐之情、不可抑制。今将抑制他善业、同己之不善、故云强欲抑制。

  」

  见人有善、妒嫉恶之。无义无礼。无所顾难。

  无义无礼者、大论曰、「阿陀、秦言义。」千字文曰、「你底、此云礼。」广韵曰、「义、仁义。礼、履也。」释名曰、「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礼、体也。得其事体也。」刘子曰、「桀纣唯重利而轻道。是以亡人而无义。唯食而已。是鸡狗也矣。」曲礼曰、「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又曰、「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会疏曰、「善通二种。谓内具善德、外备福善也。恶人必见他有善事、嫉之如毒箭入胸。决断是非、资宜而行、是为义。甄辨尊卑、不失其节、是名礼。今翻之、故云无义无礼。冥有神祇、显有人君、必罚非道。不顾之、无难之、故云无所顾难。难、畏惮也。」

  心常念恶。口常言恶。

  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贪瞋邪见为心恶。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为口恶。杀盗淫为身恶。恶无间断、故云常。曾无一善者、全无修善也。

  不信先圣诸佛经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后神明

  更生。不信作善得善。

  为恶得恶。

  人之精神曰神明。会疏曰、「先圣是僧。诸佛是佛。经法是法。是则不信三宝也。

  不信行道等者、不信出世因果也。不信死后等、不信三世也。不信作善者、不信世间因果也。」

  欲杀真人。斗乱众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属。

  真人、总称阿罗汉。亦称佛。以是为证真理之人故也。法华文句一曰、「瑞应、云真人。」同疏记曰、「真是所证。证真之人。故曰真人。」玄应音义九曰、「真人是阿罗汉也。或言阿罗诃。经中或言应真。或言应仪。亦言无著果。皆是一也。」中本起经上曰、「方身丈六。华色紫金。明曜于世。身正修德履道。忽荣弃利。义曰真人。凡有千二百五十人俱。」庄子曰、「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是之谓真人。」众僧、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

  梵云僧伽、译曰众。众僧为梵汉双举之目。案、欲杀真人等、真人中亦含出佛身血、言五逆也。

  六亲憎恶。愿令其死。

  六亲、父母妻子兄弟也。行事钞二之二曰、「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同资持记曰、「六亲、谓父母兄弟妻子。」华严经六亲音义曰、「汉书、以事六亲。应劭曰、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苍颉篇、亲、爱也。释名云、亲、衬也。言相隐衬也。」显扬大戒论曰、「六亲者、为身上三代。

  谓父母、祖父母、曾父母。身下三代。身谓男女。孙男女、曾孙男女、玄孙男女、是六亲也。」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穷方悔。悔之于后、将何

  及乎。

  大命、死生为大于运命者、故曰大命。不豫、广韵曰、「豫、备先也、早也。羊洳反。」会疏曰、「念念生灭为小命。一期相续为大命。死逼刹那、前路渺茫、或悔生前造罪、或惧死后受报、识神交乱、不得正念、故云悔惧交至。豫、先也、早也。事豫备来者、是谓豫修。所谓闲时仿下急时用、免得临期手脚忙。临穷方悔者、其犹临渴掘井、岂容及乎。」

  天地之间、五道分明。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善恶报应、祸福

  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恢廓、文选、赵景真书、「恢廓宇宙。铣曰、恢、大也。廓、空也。」窈冥、慧琳大方等顶王经音义曰、「上羊皎反。下觅瓶反。考声云、窈冥、深邃儿也。郭注方言、窈、幽静也。说文、深远也。」浩浩、尚书尧典曰、「浩浩滔天。孔安国曰、浩浩、盛大如漫天。」是也。茫茫、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曰、「茫茫宇宙。周翰云、茫茫、广远儿。」报应者、佛家谓有施必报、有感必应也。故现在之所得、无论祸福、皆有报应。

  会疏曰、「天地则所依器界、总标三界。五边则能依有情、善恶通举。苦乐因果、人人常见、故云分明。恢廓、广博貌。横偏十方无涯际故。窈窕、幽深貌。(案窈冥、会疏本作窈窕。)竖通三世无穷极故。浩浩、广大貌。受报万差、果相无量故。茫茫、冥昧貌。业理绵邈、不可思议故。善恶约因。报应约果。因有善恶。果感苦乐。形声影响、毫釐不差。祸福相承者、承、受也、继也。先乐后苦、先苦后乐、杂业纷乱、祸福相倚、顺现生后、升沈不定、故云相承。自业自得、无有他受、故云身自等。

  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恶人行恶、从苦入苦。从冥

  入冥。

  从乐入乐从明入明者、生富贵之家、或刹帝利、婆罗门长者之家、受身端正、多财多智、是为明。遇好缘好境而身心适悦、是为乐。复于此中身口意行善业、勤修福德、而生于天上、故曰从乐入乐从明入明也。从苦入苦从冥入冥者、世人生于卑*之家、旃陀罗之家、及种种下*之家、贫穷活命、形体憔悴、作卑*之业者、是名为冥。遇违缘违境逼恼身心、是名为苦。复于此中身口意行恶业、死而堕于恶趣、故曰从苦入苦从冥入冥也。见杂阿含经。

  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恶道

  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

  义寂曰、「如是因果、理趣幽邃、九十六术皆迷其端、唯我世尊独知其原。」教语、佛教众生之语言。会疏曰、「除佛以还、不能了五道生死因业果报性相、故云谁能等。教语下、责不信圣诲。」

  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展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是为五大恶五痛五烧。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烧人身。

  此第五结痛苦烧苦。

  人能于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

  言行相副。所作至诚。所语如语。心口不转。

  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身独度脱。获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为五大善也。

  会疏曰、「寻言起行、以行践言、是名言行相副。副、助也、称也。」如语、如实之语、如法之语也。谓真实不虚之言说。金刚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

  彭际清曰、「右明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即观无量寿经教人深信因果之旨。多有愚人不信因果。谚云、种粟得粮。种兰得香。

  凡事尽然、况于善恶。乃至念天得天。念佛得佛。即以一念为因。还以一念为果。何以故、十世古今不离当念故。

  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其一恶者、杀业所摄。其二恶者、盗贪所摄。

  其三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瞋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如他译本云、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盗窃。三者不得淫泆。四者不得调欺。五者不得饮酒。六者不得两舌。七者不得恶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妒。十者不得贪饕。不得悭惜。不得瞋怨。不得愚痴。不得随心嗜欲。不得中悔。不得狐疑。当作孝顺。

  当作至诚忠信。当信受佛经。当信作善。后世得福。奉持如是之法、不亏失者、在心所愿、可得往生阿弥陀佛。十善本为天业。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

  重重诲勉第三十

  佛告弥勒、吾语汝等。是世五恶、勤苦若此。五痛五烧、展转相生。

  会疏曰、「五恶是因。勤苦是果。依果诫因、展转相生、现痛后烧、相因而生故。」

  但作众恶、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诸恶趣。或其现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恶所招、示众见之。身死随行、入三恶道。苦毒无量、自相燋然。

  现世、现在之世。人有生命之间也。

  罪恶、涉于身口意三业、总背于理者。燋然、广韵曰、「燋、伤火。」然、语助。会疏曰、「皆悉自然等者、对因明果。五恶通入、故云皆悉。因果法尔、故云自然。

  殃谓殃祸、王法痛苦等。病谓疾病、诸业病也。生死不自由、故云求死等。阴造罪恶、必感阳殃。令知其积恶、故云示众见之。身死随行者、行谓业行。今指恶业。燋然、狱火剧貌。自者、自业所感也。」

  皆由贪著财色。不能施惠。

  贪著、多求而无厌足为贪。贪心固著而不离云著。宝积经七十八坚牢比丘壁上偈曰、「邪念生贪著。贪著生烦恼。」遗教经曰、「若有智慧、则无贪著。」施惠、以物施与他也。会疏曰、「贪欲虽多、以财色为大、故偏举。不能施惠、悭悭之相也。」

  痴欲所迫。随心思想。烦恼结缚、无有解已。

  结缚、烦恼之异名。系缚心身不使解脱出离之义。维摩经佛国品曰、「稽首能断众结缚。」会疏曰、「爱欲逼迫、常想欲境、黏著无解。」

  厚己诤利、无所省录。

  省录、广韵曰、「省、察也。」录、取也。集韵、「记也。」公羊成九年传、「录伯姬也。注、录、取也。」义寂述义曰、「无所省录者、谓于恶事无所省察。

  于善法无所摄录。」

  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

  磨灭。身坐劳苦、久后大剧。

  会疏曰、「身坐劳苦、现在痛苦。

  久后大剧、未来烧苦也。坐、由也、受也。」慧远疏曰、「身受劳苦、苦增不息、名久大剧。」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

  天道、自然之道、法尔之理、谓之天道。与儒言天道同。施张、玉篇曰、「施、张也。张、施弓弦也。」嘉祥曰、「天道施张、明诸天记、阎罗又识。」纠举、玄应音义曰、「纠、经酉反。孔注尚书、纠、正也。郑注周礼、纠、察也。杜注左传、纠亦举也。」净影疏曰、「凡在世间、天下诸理、自然施立、是故名为天道施张。造恶必彰、名自纠举。」

  会疏曰、「老子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

  不足者补之。今文似之。虽然、今所言天道者、但是因果报应之道、非彼所指也。施、舒移反。施、张也。张、陈良反。施弓弦也。纠、吉酉反。举其非。事已发者依法断割之、事未发者审察之、是云纠举。举、示也。」

  纲维罗网、上下相应。

  义寂曰、「引业招其报主、如纲纪也。(案纲维、净影疏本及会疏本、皆作纲纪。)满业辨其苦乐、犹罗网也。随因强弱、报有优劣、故云上下相应。」峻谛曰、「纲、网之大纲。如引业、随其善恶、感总报。网、纲中网目。如满业、随其强弱、感别报也。上天下地、各应其业、无纤毫差、故云上下相应。是所谓天网恢恢之义也。净影疏曰、「身当法网、是故名为纲纪罗网。贵*上下、莫不从法、是故名为上下相应。」

  茕茕忪忪、当其入中。

  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茕茕、华严经音义曰、「茕、渠营反。无父曰孤。无子曰独。无兄弟曰茕。茕、单也。茕、无所依也。」忪忪、广韵曰、「忪、心动儿。职容反。」玉篇曰、「忪、心动不定、惊也。怔忪遑遽。」麻果曰、「忪忪、惧儿。」会疏曰、「茕茕者、单独貌。独生独死故。宋玉神女赋、魂茕茕以无端。忪忪者、心动也。惊惶貌。轮回无间故。其中者、五道之中也。」慧远疏曰、「罪者归之、无人伴匹、故云茕忪当入其中。」

  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弃捐

  所思、奉持经戒。

  受行道法、无所违失。终得度世泥洹之道。

  会疏曰、「世间、所哀境。佛、能哀人。令去五恶五痛五烧、令就五善、故云摧灭等。所思、即妄想也。奉经戒、受道法、是因。泥洹是果。是究竟所归、故云终得。」

  佛言。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能于

  其中端心正行。

  于其中者、谓在恶痛烧之中也。

  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

  率化、四分律音义曰、「率、所律反。

  谓将领行也。仪礼、勖率以敬。郑玄曰、「率、导引之也。」东宫切韵曰、「化、教化也。按教成于上、俗易于下曰化。

  」孔安国注孝经曰、「上率下以正、下顺上而不违、故德教成而政令行。」是也。敕令、会疏曰、「敕谓诏敕。令谓命令。自天子及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展转教令、故云转相。」

  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

  憬兴曰、「端守者、匡邪守正故。圣、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此则三宝也。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是也。」广韵曰、「博、广也。爱、怜也。」孝经曰、「先之以博爱。孔曰、博爱、泛爱众也。」

  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

  三涂无量忧怖苦痛之道。

  佛语、佛之言语也。金刚经曰、「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会疏曰、「亏、缺也。负、背也。佛语教诲者、通指废恶修善法门、别指弥陀本愿妙法也。当求等、劝其志愿离苦得乐。

  」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

  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

  自初至智慧、是自利。转相二句、是利他。德本、是总标。于中布恩至智慧、是别举六波罗蜜也。道禁、为佛道禁止诸恶者。

  即戒波罗蜜也。会疏曰、「恩、慈因也。惠、惠儩也。大小诸戒、悉称道禁。

  成就功德、树立善本、云为德立善。」

  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正心、正直之心、离谄曲也。正意、意无邪念也。思益经曰、「若人于净。持戒满一劫。此土须臾间。行慈为最胜。净土多亿劫。受持法解脱。于此娑婆界。

  从旦至食胜。我见喜乐。及见安乐土。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于彼作功德。未足以为奇。于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

  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宝积经文殊师利授记会曰、「北方常庄严世界娑罗起王佛言、东北方有世界、名妙庄严忍。彼现有佛、号大自在王。其土众生、皆悉具足、一向安乐。乃至若有众生、于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于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于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于彼。何况能于一日一夜住清净心。憬兴曰、「此修难成、故于一日胜西方国百年之善。」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毫发之恶。

  会疏曰、「逍遥安乐、相忘道术、是谓无为。不勤而成、不求而至、是谓然自。

  毛发者、(案毫发、净影疏本及会疏本、皆作毛发。)至微之义。」

  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

  十日十夜、十日十夜念佛之行也。

  平等觉经曰、「佛言、要当斋戒、一心清净、昼夜常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十日十夜不断绝。」普超三昧经曰、「十方照曜世界光明王佛曰、在此佛土精修禅行、至于十劫、不如忍界从明晨旦至早食顷、兴发慈心、哀念众生。此之功德、最胜无伦、难何逮及。」

  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多。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

  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勤苦求欲、转相欺绐。

  欺绐、广韵曰、「欺、诈也。」玉篇曰、「欺、妄也。去其反。绐、疑也、欺也。徒恺反。」汉书音义、「师古曰、绐、诳也。」会疏曰、「众生蔽恶、彼此相欺、嫉贤妨善故。」

  心劳形困。饮苦食毒。如是恶务、未尝宁息。

  义寂曰、「心劳形困者、谓心攀缘于六尘、故劳。形驰走于四方、故困。饮苦食毒者、谓既饮八苦水、复食三毒味。亦可苦毒者、喻受苦极也。宁、安也。息、止也。」

  吾哀汝等天人之类、苦心诲喻、教令修善。随宜开导、授与

  经法、莫不承用。在意所愿、皆令得道。

  诲喻、玉篇曰、「诲、教示也。喻、晓也。上呼缋反。下俞句反。」随宜、随众生根机之所宜也。法华经方便品曰、「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会疏曰、「吾哀、如来大慈。汝等、所哀之机。五时调机、半满垂教、故云苦心诲喻等。此由国浊故。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则皆蒙解脱。

  故云随器等。(案随宜、会疏本作随器。)承谓承受。用谓信用。」

  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

  游履、游、往来也。履、慧琳大般若经音义曰、「力几反。郑注礼云、蹈也。

  孔注论语云、践循也。毛诗传云、行貌也。」国邑丘聚者、说文、「、邦也。邑、国也。」释名曰、「邑、人聚会之称也。」经音义曰、「广雅、五里为邑。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丘、周礼曰、「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郑注曰、邑方二里。丘方四里。」孔注尚书曰、「地之高曰丘也。」又序曰、「丘亦聚也。」聚、居也、邑落也。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注、聚谓村落也。」前汉平帝纪、「乡曰庠。聚曰序。

  注、张晏曰、聚、邑落名也。师古曰、聚小于乡。」

  会疏曰、「佛、能应之主。国邑、所游之境。小曰邦。大曰。邑则乡里。丘、通指山丘。聚则聚落。谓如来所游行履践、恶鬼退散、毒龙降伏、天鬼拥护、依正吉祥、故云靡不蒙化也。」

  天下和顺。

  和顺、平和柔顺也。

  日月清明。

  清明、清净之光明也。又日月清明者、无日月星宿失度及薄蚀变怪也。

  风雨以时。

  风雨以时者、无雨水变异、恶风亢阳、非时风雨、过时不雨也。尚书舜典曰、「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孔曰、阴阳和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

  明舜之德合于天。」西京杂记曰、「董仲舒云、太平之时、风不摇条、雨不破块。」

  灾厉不起。

  灾厉不起者、无灾火难、疾疫难也。

  广韵曰、「天火曰灾。」弘决曰、「凡有害者皆名为灾。厉谓疫厉。」释名曰、「厉、病气流行中人也。」

  国丰民安。

  国丰民安者、国境丰熟、人民安宁也。

  丘戈无用。

  兵戈无用者、无恶贼难、自他叛逆难也。广韵曰、「兵、戎也。」世本曰、「蚩尤以金作兵器。」东宫切韵曰、「祝尚丘云、军器金刃者曰兵。」杨雄方言曰、「戟、或谓之干、或谓之戈矣。」说文曰、「戈、平头戟也。」

  崇德兴仁。

  崇德兴仁者、谓尊崇道德、兴起仁义也。

  务修礼让。

  礼让、广韵曰、「让、退让。人样反。」东宫切韵曰、「郭知玄云、让、推贤之言也。长孙讷言云、孙心也。王仁煦云、推善于人。孙愐云、推不受也。」论语曰、「夫子何哂由也。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包氏曰、为国以礼。礼贵让。子路言不让、故笑也。」又曰、「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如礼何。」会疏曰、「尊卑有序、是为礼。先人后己、是为让。」

  我哀愍汝等诸天人民、甚于父母念子。今我于此世作佛。降化五恶。消除五痛。绝灭五烧。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会疏曰、「父母限一世。佛于无量劫。父母不平等。佛常平等。父母恶不孝。

  佛愍恶逆。父母养色身。佛于内心。故云甚于。改恶之改、一作攻、专治也。拔生等、断苦果。无为即与乐果也。五德、谓五大善德也。如世教以五常为五德也。

  」

  吾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

  前法。久后转剧。

  不可悉说。我但为汝略言之耳。

  经道、经典所说之道。伪、广韵曰、「伪、疑也、诈也。危睡反。」会疏曰、「经道渐灭者、首棱严等诸经渐次泯灭、具如法灭尽经。还如前法者、如佛未出前也。久后转剧者、正像末法展转剧恶故。

  」

  汝等各善思之。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转相教诫者、谓展转教化禁诫也。

  于是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佛所说甚善、世人实尔。如来普

  慈哀愍、悉令度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哀愍、哀者悲哀。愍者怜愍。见人苦而起之慈悲情也。胜鬘经曰、「哀愍覆护我。」宝窟上末曰、「哀者悲也。愍者慈也。

  」

  彭际清曰、右复引申前意、教人为善去恶、精心求度。世出世间、法法不同、莫不以为善去恶为基本。净土、即至善之地。

  求生净土、乃止于至善之功。不入净土之门、善不可得而圆。恶不可得而尽。何以故、众生无始积习、熏染识田、结成五浊。如不净器、粪蛆满中。少加荡涤、便成美食、臭秽如故。生净土已、见佛闻法、证无生忍。既杜恶源、斯获善本。

  然后回入尘劳、宏宣正教、摄诸众生、往生极乐。是为善与人同。是谓明明德于天下。问、禅者恒言无善。儒言至善。何以不同。答、有善之善、对恶而名。恶既不立、善亦不居。唯一真心、偏周法界。恒沙万德、寂尔周圆。圣不可知。所过者化。无善之善、斯为至善。至如口但说空、行在有中、恶业炽然、妄称无善。是行尸肉。是地狱渣。吾末如何。

  佛所不度。

  礼佛现光第三十一

  佛告阿难、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礼无量寿佛。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愿见彼佛安乐国土。及诸菩萨声闻大众。说是语已、即时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诸佛世界。金刚围山、须弥山王、大小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

  金刚围山、即铁围山也略名金刚山。

  铁性坚固、乃云金刚。须弥山王、具称须弥卢山王。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十山王之一。此山纯宝所成。大威德天咸住其中。见华严大疏四十四。金刚经曰、「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会疏曰、「恭敬即意业。白言是口业。余皆身业也。礼佛者、遥向心于彼也。又白言世尊者、近凭释迦威神也。语己即时者、明现土速疾。盖夫土无定相。净秽因心。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故业垢蔽心、则金容同秽灰。足指按地、则瓦砾化宝玉。岂身土令之然哉。是知西方非遥、迷心为隔。若能一念归真、则往生见土、亦何隔念与时乎。」

  譬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沈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

  大水。

  劫水、大三灾之一。坏劫时所起之大水灾、由地下水轮水涌沸、大雨如车轴、第二禅天以下、尽为水所浸润而破坏也。会疏曰、「劫水、谓劫末水灾也。」弥满、谓偏满也。孙兴公天台赋曰、「结根弥于华岱。善曰、刘巘周易义曰、弥、广。又汉书音义曰、、弥、满也。」滉漾、东宫切韵曰、「薛峋云、滉漾、水无涯际。麻果云、滉漾、水满。又滉漾、水只。孙抽云、滉漾、大波只。」浩瀚或作浩汗。广韵曰、「浩汗、大水貌。上胡老反。

  下胡安反。」木玄虚海赋曰、「澎澎浩汗。翰曰、浩汗、广大貌。」七佛神咒经一曰、「其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作金色、浩汗滉漾、悉不复现、唯见金色、更无余色。」如来会曰、「譬如大地、洪水盈满。树林山河、皆没不现、唯有大水。」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皆悉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尔时阿难即见无量寿佛、威德巍巍、如须弥山王、高出一切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会四众一时悉见。彼见此土、亦复如是。尔时佛告阿难及慈氏菩萨、汝见彼国从地已上至净居天、其中所有微妙严净自然之物、为悉见不。阿难对曰、唯然、已见。

  净居天、色界第四禅、证不还果之圣者所生之处也。有五地。一无烦天、无一切烦杂之处。二无热天、无一切热恼之处。三善现天、能现胜法之处。四善见天、能见胜法之处。五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此五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异生杂。故名净居。」憬兴曰、「弥勒是影响众之主。阿难为当机宜之首。故唯对此二大圣劝物令修净土之因。」

  会疏曰、「汝见彼国者、证定第一及第三十一二之愿成就相。愿力所成之庄严、是名自然之物。」

  汝宁复闻无量寿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众生不。阿难

  对曰、唯然、已闻。

  会疏曰、「证定第十二三及第十七之愿成就相。大音宣布、一往解、则当班宣法时音声。再往言、则是正觉名声、周偏十方诸世界也。」

  彼国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宝宫殿、无所障碍、偏至十方供

  养诸佛、汝复见不。对曰、已见。

  是则证定余四十二种摄众生愿成就之相。人民、总摄自他凡圣也。

  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汝复见不。对曰、已见。

  胎生、极乐有胎生化生二类。或生边地、或生莲内而花不开、为不能见闻三宝、恰如胎生之人在胎内、故名胎生。疑佛之他力而自力修行之人、受此报云。略论曰、「于五百岁中常不见闻三宝。安乐国土谓之边地。亦曰胎生。」

  会疏曰、「是则证定上所诫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之义。胎生者、譬如胎生人初生之时、人法未成。胎言其闇。借此况彼耳。非胞胎中胎生。何以知之。安乐国土一向化生故、故知非实胎生。」

  其胎生者所处宫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

  诸快乐、如忉利天上。亦皆自然。

  憬兴曰、「百由旬、下辈疑生。五百由旬、中辈疑生。」会疏曰、「受诸快乐者、大众闻说受诸厄、疑受患苦、故令知虽处胎、实无诸苦也。如忉利者、近设喻、明自然义。」

  彭际清曰、右明无明光明徐照一切。极乐娑婆、同一法界。本无彼此、安有东西。山河大地、皆是众生目眚所成。若能一念入佛境界者、无量光明普周尘刹。三涂六道同时解脱。不独阿难以佛威加被、得见佛身、及诸依正、即今末法众生、但能入此法门、不离当念、疾得见佛。华严经云、诸佛一似大圆镜。我身犹若摩尼珠。诸佛法身入我体。我身常入诸佛躯。

  是知诸佛众生、本来不二。名为见佛、实无见者。何以故、不可于一体中互相见故。胎生者、谓处莲胎中、经久乃开。不如化生者、即得见佛闻法故。

  疑惑胎生第三十二

  尔时慈氏菩萨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彼国人民胎生化生。

  因、造果者。即原因也。婆娑论百二十七曰、「造是因义。」大乘义章二曰、「亲生义。目之为因。」缘者缘助。又由藉之义。因此而生彼、谓之因。如因种子而生果是也。此物缘彼物而成、谓之缘。如瓶缘泥而成是也。又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大乘入楞伽经二曰、「一切法因缘生。」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同长水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注维摩经佛国品曰、「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止观五下曰、「招果为因。缘名缘由。」辅行一之三曰、「亲生为因。疏助为缘。

  」会疏曰、「亲生为因。助发为缘。胎化皆藉因缘、故对其果、问其所由也。」

  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于此诸智疑惑不信。然犹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

  会疏曰、「疑惑心者、定散诸机、各别自力之心也。修诸功德者、三辈九品及定善诸观之行也。愿生彼国者、即回向发愿心也。」

  不了佛智者、盖疑佛智之不可思议、不悟如来之所以为大也。念佛往生、为佛智所建。疑是故、为不了佛智。不思议智者、佛之智慧、深广而不可思议、故云不思议智。念佛往生、为不思议智所立。疑是故、名不了不思议智。不可称智者、谓佛之智慧、众多无量而称说不能尽、故名不可称智。念佛往生、为不可称智所成。疑是故、名不了不可称智。大乘广智者、于诸法门、知之穷尽、故名大乘广智。念佛往生、为大乘广智所感。疑是故、名不了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者、位分高出、名无等伦最上胜智。今此念佛往生、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所发。

  疑是故、云不了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罪福、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百论疏上之上曰、「罪以摧折为义。造不善业、感彼三涂、得于苦报摧折行人、目之为罪。福是富饶为义。起于善业、招人天乐果、故称为福。」赞宁曰、「罪也者、下三涂之阶陛也。福也者、上诸圣之阶陛也。」

  此诸众生、生彼宫殿、寿五百岁、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

  菩萨声闻圣众。

  见佛、见报应之佛身也。以凡夫二乘分别之识所见者为应身。以菩萨无分别之心所见者为报身。无宿缘者亦不能见应身也。

  起信论曰、「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智度论九曰、「舍卫城中九亿家。三亿家眼见佛。

  三亿家耳闻有佛、而眼不见。三亿家不闻不见。」观佛三昧经三曰、「若生垢恶不善心者、若有毁犯佛禁戒者、见像纯黑、犹如炭人。释子众中五百释子、见佛色身犹如炭人。比丘众中有一千人、见佛色身如赤土人。优婆塞众中有十六人、见佛色身如黑象脚。优婆夷众中二十四人、见佛色身犹如聚墨。如是四众、各各异见。」圣众、声闻缘觉菩萨佛之圣者众也。

  会疏曰、「生彼宫殿者、示非胞胎生故。常不等者、不见闻三宝也。」憬兴曰、「五百岁、即此方年数。故余本皆云于是间五百岁也。」

  是故于彼国土、谓之胎生。

  若有众生、明信佛智乃至胜智。

  作诸功德、信心回向。

  明信佛智乃至胜智者、不了佛智等之反对。此言明信佛智之不思议、深赖如来之救济、不更疑自己之往生也。会疏曰、「明信等者、明对惑。信对疑。佛智等、所信之法。即选择本愿也。作诸功德者、信上之大行也。信心回向者、他力回向。是即不回向之回向。若配愿文、明信佛智等、至心信乐也。作诸功德者、乃至十念一念也。今此大行、摄诸善本、具诸德本、故云功德。信心回向者、欲生我国也。」

  此诸众生、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跏趺而坐。须臾之顷、身

  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

  身相、身之相貌也。会疏曰、「跏趺而坐者、绝胎生之苦劳也。须臾之顷者、明证果速疾。身相光明者、赞曰、安乐声闻菩萨众。人天智慧咸洞达。身相庄严无殊异。但顺他方故列名。如诸菩萨者、是则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之义也。」

  复次慈氏、他方诸大菩萨、发心欲见无量寿佛、恭敬供养、

  及诸菩萨声闻圣众。

  发心、发菩提心也。无上菩提之心也。涅槃经三十八曰、「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华严经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维摩经慧远疏曰、「期求正真道、名为发心。」会疏曰、「此明摄圣人愿成就相。言他方、对西方通指十方。菩萨、通摄地前地上居家出家等。若依念佛三昧经、念佛行者、亦皆名菩萨。发心者、亦发明信佛智心也。」

  彼菩萨等、命终得生无量寿国。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弥勒当知、彼化生者、智慧胜故。其胎生者、皆无智慧。于五百岁中、常不见佛。不闻经法。不见菩萨诸声闻众。无由供养于佛。不知菩萨法式。不得修习功德。当知此人宿世之时、无有智慧、疑惑所致。

  法式者、法谓法则。式谓仪式。维摩经问疾品曰、「一切菩萨法式悉知。」

  佛告弥勒、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牢狱。

  七宝牢狱、疑惑佛智、以自力之善本、胎生于西方极乐之边地懈慢界者、五百岁间、不见三宝、不能得法乐、故譬之系于七宝所成之牢狱也。

  种种庄严。张设床帐。

  张设、广雅曰、「张、施也。」玉篇曰、「设、置也、陈也。」床帐、易剥卦剥床以足注、「床者、人所以安也。」释名曰、「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帐、张也。张施于床上也。」

  悬诸缯盖。若有诸小王子得罪于王、掫内彼狱中。系以金

  铁。供养饭食、

  供养、别本作供给。广韵曰、「供、奉也、具也、设也、给也、进也。九容、居用二反。给、供给。居立反。」

  衣服床蓐、

  蓐、卧蓐也。今亦作褥。沙门清彻曰、「蓐、席也。」唐韵曰、「褥、毡褥也。

  」会疏曰、「褥、而六反。藉也。」增韵曰、「褥、裀褥也。」

  华香*乐、如转轮王、无所乏少。于意云何、此诸王子宁乐

  彼处不。对曰、不也。但种种方便、求诸大力、欲自勉出。

  会疏曰、「心有忧念。故不娱*乐。

  求诸大力者、求外威力也。」

  佛告弥勒、此诸众生亦复如是。以疑惑佛智故、生彼七宝

  宫殿。无有刑罚、

  刑罚、白虎通曰、「设刑罚者、明有所惧也。」孔安国注尚书曰、「刑罚所以惩过非杀人、欲使恶人极于病苦莫敢犯。」会疏曰、「无有刑罚者、不如世罪、人系刑责也。」

  乃至一念恶事。但于五百岁中、不见三宝、不得供养、修诸

  善本。以此为苦、虽有余乐、犹不乐彼处。

  义寂曰、「但望胜乐、劣乐为苦。

  如欣上者、厌下劣定为粗苦等。虽名为苦、非苦受也。」

  若此众生识其本罪、深自悔责、求离彼处。即得如意、往诣无量寿所、恭敬供养。亦得偏至无数无量诸余佛所、修诸功德。

  会疏曰、「本罪者、疑惑罪也。」义寂曰、「言悔责者、此省察心、名为悔耳。

  责、呵责其迷心也。」嘉祥曰、「深自悔责者、明不必一种。若能悔、即出。不悔、必满五百岁用不随意。即得者、不隔时义。」

  弥勒当知、其有菩萨生疑惑者、为失大利。是故应当明信

  诸佛无上智慧。

  如来会曰、「汝阿逸多、当知疑惑、与诸菩萨为大损害。」千手经曰、「若于此陀罗尼生疑不信者、当知其人永失大利。」大利、广大之利益也。会疏曰、「明信诸佛者、言总意别。谓所劝正在弥陀故。

  亦可以诸佛智慧、终归此本愿。诫疑劝信之义。」

  彭际清曰、右明发愿求生、须了佛智乃至胜智、方名真信。方得见佛。以一切智不离自心。无我无我所。凡圣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得见佛。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虽修众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以不契佛智故。

  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惟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又如宝积经、佛告净饭王言、一切诸法。皆是佛法。于此一切法、无动无摇、无取无舍、是名陀罗尼门。何以故、一切诸法离自性故。大王、今可于此法中而安其心。勿信于他。

  时净饭王等七万释种、得无生法忍。世尊现微笑而说偈曰、释种决定智、是故于佛法、决定心安住。依于无所得、当得上菩提、晓知一切法。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面奉无量寿。无畏成菩提。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以疑惑而失大利。

  菩萨往生第三十三

  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于此世界有几所不退菩萨、生彼佛国。

  会疏曰、「此世界者、指娑婆言。

  唯是释迦一代所化、不论已生、问今当生也。」不退菩萨、阿毗跋致之菩萨也。阿毗跋致、译曰不退。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也。

  分别之有三种四种之异。法华经序品曰、「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同譬喻品曰、「缘觉、不退菩萨。」

  佛告弥勒、于此世界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一一

  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

  次如弥勒者也。

  会疏曰、「次如弥勒者、次、邻次义。次同义。住不退转故。顺次成佛故。与如来等故。具佛功德故。观音世至为其胜友故。云如弥勒也。」

  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小行、对于大乘行法而谓小乘行法之言。会疏曰、「小行者、一言十信菩萨名为小行。今言不然。以念佛为多善报、多福德、则以自余定散二善三福九品等行为小行故。是以化土往生人为小行菩萨也。

  」化身土卷曰、「大经言、诸少行菩萨及修习少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

  」

  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

  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菩萨皆当往生。

  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

  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法、斯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

  会疏曰、「此佛号及菩萨数、诸译不同。大弥陀专存梵名。觉经宝积等全为汉语。又十三次序、为出世前后、为约方所、其义未明。若准如来会、初标难忍世界。

  次言东北方。今经亦标他方佛土。下言十方佛、亦复如是。盖是指东方世界欤。不退转法、是名坚固之法。」

  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我今为汝略说之耳。

  如来会曰、「阿逸多、我若具说诸方菩萨生极乐界、若已到今到当到、为供养礼拜瞻仰无量寿佛等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会疏曰、「我但已下、明十方诸有愿成就相。凡四十八愿、本非为己身。

  二十九种、全为众生设。所以此文近结一章、通结一部正宗也。」

  彭际清曰、右明往生菩萨不可计数。皆是如来愿力所持。光明所摄。所以智者大师临终、令门人唱无量寿佛、及观经题目。合掌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圣行道力、实不唐捐。言讫。称三宝名。奄然而逝。

  唐法照上五台。入大圣竹林寺。见文殊普贤二大菩萨、问修行之要。文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于过去劫中、因念佛故、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禅定、乃至诸佛正徐知海、皆从念佛而生。照云、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时、决定往生。二大菩萨因与授记曰、汝以念佛不思议故、毕竟证无上觉。若善男女愿疾出离、应当念佛。

  慧日泛舶渡海。达天竺。至健驮罗。东北大山有观音像。日乃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忽见观音现紫金身。坐宝莲华。垂手摩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惟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

  他如天亲无量寿论、马鸣起信论、智者十疑论、以及永明天如楚石莲池诸大德、所有述作、莫不殷勤赞叹、导往西方。决无欺世误人之事。何况我等生当像季、法弱魔强。独力修行、岂无错路。若复徘徊不信、深恋尘劳。如蛾赴灯。如鱼处涸。曾不需时、大苦随后。各宜猛省、无待他求。

  以上正宗分

  彭际清释曰、正宗者、将开殊胜法门、特示显耀、复明如来出世之因、起教之本。为令闻者生希有想。生难遭想。断疑起信故。劝生极乐、不独此经。特准本文、更标胜义。一、首明法藏广大誓愿。为令行者生担荷心、发起悲智、具普贤愿故。一、次明法藏广大功德。为令行者生真实心、广行方便、满普贤行故。一、次明极乐依正种种庄严。

  为令行者生决定心、至诚回向、入佛境界、不堕疑城故。一、次明往生正因、及世间果报。为令行者生精进心、一念念佛、成就三昧、决生彼国故。

  问、圆顿诸经、具说本师放光表相。此经何独不尔。答、此经以无量寿为主。本师为伴。后文无量寿放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本师特与十方诸佛、赞叹证明、不复放光者、为令众生一心归敬故。

  独留此经第三十四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会疏曰、「闻者闻信。称名即称德。

  德能灭罪生福、名亦如是。若信佛名、能生善灭恶、决定无疑。欢喜踊跃者、谓喜爱在内为欢喜。发动身口云踊跃。」选择集曰、「今此言一念者、是指上念佛愿成就之中所言一念、与下辈之中所明一念也。此大利者、是对小利之言也。然则以菩提心等诸行而为小利、以乃至一念而为大利也。又无上功德者、是对有上之言也。以余行而为有上。以念佛而为无上也。」

  是故弥勒、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

  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

  读诵、就文字曰读。离文字曰诵。法华经法师品曰、「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华经、乃至一偈。」如说、如佛说、如经说也。如如说修行、如说往生等。会疏曰、「设有等、举其难。欢喜等者、往生安心。受持等者、持能诠教、即是读诵正行。如说等者、修所诠行、即是称名正定之业。」

  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

  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是故应当专心信受、持诵说行。

  专心、谓心专一不杂余念也。教行信证二曰、「云专心者、即一心、形无二心也。」持诵、言受持读诵也。说行、谓如受而说、如说而行也。

  吾今为诸众生说此经法、令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一切

  所有。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后、复生疑惑。

  大弥陀曰、「佛言、我语若曹、若曹所当作善法、皆当奉行信之、无得狐疑。我般泥洹去后、汝曹及后世人、无得复言、我不信有阿弥陀佛。我故令若曹悉见阿弥陀佛国土所当为者、各求之。」会疏曰、「一切所有者、总指有缘众生。所当为者、当为往生愿行者也。皆可求之、能顺佛经可求之也。无得等者、佛说显了、金口不虚。况现彼土、相应所说。纵虽灭后、何容疑虑乎。」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当来世、谓应来之世。即来世也。净影疏曰、「经道灭者、举彼未来法灭尽事。

  释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岁。末法万岁。一切皆过、名为灭尽。」得度者、生死比海。涅槃比彼岸。超生死而到涅槃云度。

  谓得渡生死之海也。增一阿含经十四曰、「佛在菩提树下初得佛、作是念、罗勒迦蓝、诸根纯熟、应先得度。」遗教经曰、「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

  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菩萨胜法诸波

  罗蜜、得闻亦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

  兴世、佛之出世也。行持钞上之一曰、「至人兴世。」资持记上之一曰、「佛身充满。随物现形。示生唱灭。拯接群品。今此且据娑婆所见。诞育王宫。厌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兴世。」

  善知识、知识者、知其心、识其形之义。知人乃朋友之义。非博知博识之谓。

  善者、于我为益、导我于善道者。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有部毗奈耶杂事曰、「阿难陀言、诸修行者、由善友力、方能成辨。得善友故、远离恶友。以是义故、方知善友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言、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众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辨、故名全梵行。」

  净影疏曰、「如来兴世难值难见、明值佛难。生当佛时、名之为值。目观称见。

  此皆难也。诸佛经道难得闻等、明法难闻。

  于中先明经教难闻。手得经卷、名之为得。耳听曰闻。亦可领诵名之为得。耳餐称闻。此等皆难。菩萨胜下、明其行法闻之甚难、遇善知识能行亦难。明修行难。」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会疏曰、「若闻斯经者、知识闻熏也。信乐受持者、往生正因。谓信乐本愿、受持名号、此法超异诸教故。得益卓出诸善故。

  众机通入报土故。一生成辨故。必依多劫宿善、超过诸难之事、故云难中等。

  」慧远疏曰、「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明此经中修学最难。余义余法、处处宣说。开显净土教人往生、独此一经为是最难。」

  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是教。应当信顺、如法修行。

  我法者、是释尊出世本意、故云我法。如是、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如是者、指示之辞。」胜鬘宝窟上本曰、「法称合道理、故言如是。」如法修行、谓如佛所说之教法而修行也。

  闻经获益第三十五

  尔时世尊说此经法、无量众生皆发无上正觉之心。

  净影疏曰、「闻弥陀佛发愿修行、得佛净土摄化众生、愿与同之、名正觉心。

  」

  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清净法眼。

  清净法眼、为五眼之一。小乘之声闻于见道观见四圣谛、大乘之菩萨于初地观见二空之理之智也。慧远曰、「成须陀洹、见四真谛、名净法眼。」

  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

  阿那含果、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得阿那含果报之位名。

  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

  漏尽意解、一切烦恼断尽而心意解脱也。是为小乘阿罗汉之证果。维摩经佛国品曰、「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同注曰、「肇曰、漏尽者、九十八结漏既尽故、意得解脱、成阿罗汉也。」

  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于将来世

  当成正觉。

  慧远疏曰、「大乘众生、闻弥陀佛威德广度、坚心愿求、故得不退。闻此多益、誓欲济度、名誓自庄。由斯克果、故于将来当成正觉。」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无量妙华纷纷而降。佛说经已、弥勒菩萨及十方来诸菩萨众、长老阿难、诸大声闻、一切大众、靡不欢喜。

  长老、通称道高胶长之比丘。如长老舍利弗、长老须菩提等。汉书外戚传曰、「近世之事、语尚在长老之耳。」增一阿含经曰、「阿难白世尊、如何比丘当云何自称名号。世尊告曰、若小比丘向大比丘称长老。大比丘称小比丘称名字。」十诵律曰、「律言、从今下座比丘唤上座、言长老。尔时但唤长老不便。佛言、从今唤长老某甲。如唤长老舍利弗、长老目犍连。」金刚经纂要上曰、「长老者、德长年老。唐译曰具寿。寿即是命。魏译曰慧命。以慧为命。」行事钞下二之二曰、「毗尼母云、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之所尊敬。是耆宿长老。」

  彭际清曰、闻经之益、如是不可思议。皆是无量寿本愿力故。亦以本师威神加被故。凡有众生遇斯经者、其所获益亦当如是。如云发无上菩提之心、乃至于将来世当成正觉、各在当人、非为分外。即今灵山一会、不异曩时。无量法音、炽然常说。但能深信、决定往生。化导有情、普成正觉。

  以上流通分

  彭际清释曰、流通分者、此经具无量寿全身。亦具一切诸佛全身。于此信入、即具一切佛智。故曰闻此经者、于无上道永不退转。至经藏灭尽、此经独留。众生遇者、皆可得度。是知三乘十二分教、一网全收。更无余法。所以佛慈加被、殊异余经。奉劝后贤、普同信受。又曰、释经已竟、教旨粗明。普与群生、回向极乐。系以偈曰、

  觉海周圆徐十虚  诸佛国土从中现 

  如影如响亦如电  毕竟安住常寂光

  归命西方大导师  我此身心不可得  

  平等清净绝思议  幻出光中一一华

  一一华中一一佛  普现一切众生前  

  佛身无量众无边  交参宝网惟心见

  愿我命终正智彰  上品莲华生彼国  

  七宝堂前击法鼓  闻中获尽陀罗尼

  奏诸天乐散天华  供养百亿恒沙佛  

  于诸佛前受记已  疾满普贤大愿王

  还入娑婆度众生  一弹指顷成极乐  

  我今念佛佛念我  我佛一体非去来

  须弥可碎海可尘  我此愿王无动转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终

上一篇: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白话解释01
下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9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