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7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7
2006年06月22日09:0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564 字体: 繁體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7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菩萨戒优婆塞彭际清重校

无锡丁福保仲祜笺注

  七宝诸树第十四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玻璃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之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七宝诸树者、净土庄严中、七宝合成之众宝树也。玻璃、又作颇梨、颇黎。新译曰颇胝迦、颇置迦、娑波致迦、塞颇致迦、飒破栅迦、窣坡致迦。当于此方之水精、有紫白红碧四色。玄应音义二曰、「颇梨、力私切。又作黎。力奚切。西国宝名也。梵言塞颇胝迦。又言颇胝。此云水玉。或云白珠。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颇梨珠。此或有也。

  胝音竹尸切。」同二十四曰、「颇胝迦。陟尸切。亦言娑波致迦。西国宝名也。

  旧云颇黎者。讹略也。」慧琳音义四十一曰、「颇胝迦。古译或云颇黎。或云颇胝。皆讹转也。正梵音云飒破栅迦。

  形如水精。光莹精妙于水精。有黄碧紫白四色差别。」慧苑音义上曰、「颇梨色。正云窣坡致迦。其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等也。」智度论十曰、「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梵语杂名曰、「颇梨。萨颇置迦。」会疏曰、「自下悉是第三十二愿成就也。」

  或有金树、银叶华果。或有银树、金叶华果。或琉璃树、玻璃为叶。华果亦然。或水晶树、溜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珊瑚树、玛瑙为叶。华果亦然。或玛瑙树、溜璃为叶。华果亦然。或砗磲树、众宝为叶。华果亦然。

  水晶与水精同。梵语颇梨、塞颇胝迦。译言水精。名义集三曰、「颇梨、或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即苍玉也。或云水精。

  」无垢称经音义云、「迦遮末尼、旧言迦柘。柘、之夜反。此云水精。」倭名曰、「兼名苑云、水玉。一名月珠。水精也。」会疏曰、「众宝者、摄从三宝至六宝合成。」

  或有宝树、紫金为本。白银为茎。溜璃为枝。水晶为条。珊瑚

  为叶。玛瑙为华。砗磲为实。

  紫金即紫磨金也。又曰、紫磨黄金。

  紫者紫色也。磨者无垢浊也。涅槃论曰、「阎浮檀金有四种。一青二黄三赤四紫磨。紫磨金具有众色。」本是汉名。孔融圣人优劣论曰、「金之精者、名为紫磨、犹人之有圣也。」续博物志曰、「华俗谓上金为紫磨金。夷俗谓上金为阳迈金。」本、草木根也。说文曰、「木下曰本。

  」茎、草木主干也。慧琳音义五曰、「集训云、「茎、草木干也。」同二十八曰、「字林、茎、枝主也。」枝、柯也。慧琳音义三曰、「集训云、枝、条也。」同三十七曰、「毛诗、惟柞之枝、其叶蓬蓬。说文云、枝、木别生也、」条、小枝也。倭名曰、「纂要云、大枝曰干。细枝曰条。广韵云、条、木细枝也。」实、草木之子也。即果实也。尔雅释草、「果羸之实栝楼。」

  或有宝树、白银为本。溜璃为茎。水晶为枝。珊瑚为条。玛瑙为叶。砗磲为华。

  紫金为实。或有宝树、溜璃为本。水晶为茎。珊瑚为枝。玛瑙为条。砗磲为叶。

  紫金为华。白银为实。或有宝树、水晶为本。珊瑚为茎。玛瑙为枝。砗磲为条。

  紫金为叶。白银为华。溜璃为实。或有宝树、珊瑚为本。玛瑙为茎。砗磲为枝。

  紫金为条。白银为叶。溜璃为华。水晶为实。或有宝树、玛瑙为本。砗磲为茎。

  紫金为枝。白银为条。溜璃为叶。水晶为华。珊瑚为实。或有宝树、砗磲为本。

  紫金为茎。白银为枝。溜璃为条。水晶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实。

  会疏曰、「若准庄严言、根身枝梢叶花菩、今以梢为条。彼经亦有宝柱庄严。今略之。定善义云、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由佛心是无漏故、其树亦是无漏也。乃至亦无老死者、亦无小生者、亦无初生渐长者。起即同时顿起、量数等齐。何意然者、彼界位是无漏无生之界、岂有生死渐长之义也。」

  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

  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行、集韵、「寒冈反、音杭。」类篇、「行、列也。」定善义曰、「言行者、彼国林树虽多、行行整直而无杂乱也。」值、通作直。准、广韵曰、「均也、平也。」贤劫经音义云、「曜、余照反。广雅、曜、照明也、」会疏曰、「如来会云、复有无量摩尼珠等、宝庄严树、周偏其国。是诸宝树、光辉赫奕、世无能比。

  以七宝罗网而覆其上。其网柔软、如兜罗绵。夫至诚摩顶、青松应誓。爱情彻骨、梓木交枝。何况世浇则稻禾荒芜。人清则螽虫出域。虽草木无心、感通一因人。是知此土品物、曲直乖角、乃是众生人我不平之感也。净土宝林、相当相准、则是佛心平等善根之相焉。行谓行列。不相龃龉、故云相值。实谓果实。不差其处、故云相当。荣色、繁荣之气色也。」

  清风时发、出五音声。

  微妙宫商、自然相和。

  清风、广韵曰、「释名云、清、静也、澄也、洁也。河图曰、风者、天地之使。

  元命包云、阴阳怒而为风。」五音、又曰五声、或五调子。即宫商角徵羽也。宫者土声、最浊、为君、为壹越调、配于中央。商者金声、次浊、为臣、为平调、配于西方。角者木声、半清半浊、为民、为双调、配于东方。徵者火声、微清、为人事、为黄钟调、配于南方。羽者水声、最清、为万物、为盘涉调、配于北方。即倭名阿于宇伊衣之五音也。说文曰、「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礼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注云、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者曰声。又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凡声浊者尊、清者卑。怗滞敝败、不和貌也。」月令曰、「春其音角。夏其音徵。其音宫。秋其音商。冬其音羽。」左传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杜预曰、白声商、青声角、黑声羽、赤声徵、黄声宫也。」晋书乐志曰、「宫、中也。中和之道、无往而不理。商、强也。谓金性之坚强。角、触也。象诸阳气触动而生。徵、止也。言物盛则止。

  羽、舒也。阳气将复、万物孳育而舒生。」尔雅曰、「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注曰、皆五音别名。其义未详。」位法师曰、「五音声者、一谛了、二易解、三不散、四无厌、五悦耳。」

  相和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音义云、「相和、相应也。诗曰、唱予和女。周易、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老子曰、音声相和。

  注曰、上唱下必和、是也。」

  会疏曰、「夫圣主立朝、则风雨和响。佞臣执政、则终风且暴。故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也。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彼至治、岂不和哉。无漏清净风、故云清风。应时而吹、故云时发。宫商角徵羽为五音。杂比曰音。单出曰声。愿力所成、不藉坡吹、故云自然相和。」憬兴曰、「清风者、即别本云非天之风、亦非人之风也。观经所谓八种清风也。

  五音者、即诗云宫商角徵羽。拟五行之音。今言宫商者、即略举初二也。宫者粗、商者细也。和者应也。不违冒音、故云自然和。」

  道场宝树第十五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

  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月光摩尼、宝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持海轮宝、摩尼珠之名。宝网、珍宝之罗网也。罗覆、广韵曰、「覆、盖也。敷救反。」案罗覆、犹列盖矣。

  会疏曰、「又无至二十万里、明道树体量。一切众宝下、次明其庄严。是正第二十八愿成就也。树量义如上解。兴云、一里三百步、故四百万里、即十二万由旬。二十万里者、六千由旬、应不称其本量。

  故又有本云二百万里、盖是正也。自然合成者、亦明愿力所以。月光摩尼等者、梵语摩尼、此翻为宝。探玄记云、摩尼是珠宝通名。月光即宝别名。千手陀罗尼经云月精摩尼。又行愿经言月爱珠。

  此其类也。持海轮宝者、华严经云、大海有四种宝珠、能生海中一切众宝。若无此宝、悉皆灭失。又有四种大宝、能消竭大海无极之水。若无此、则四天下金刚围山、乃至非非想天、皆悉漂没。又如大法炬陀罗尼经言、大海水须弥山王等、依威花宝及胜摩尼力得安住。是其类欤。言众宝之王者、总摄众宝之中最上宝。

  种种异变者、色色相映、变出无量异光也。

  一切庄严随应而现者、如来慈悲善报所现、故应众机、现大小长短、一宝二宝、乃至众宝等、无不适意故也。」

  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偏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彻、

  不遭苦患。

  妙法、梵语曰萨达磨、萨达刺摩。第一最胜之法不可思议、曰妙法。法华玄义序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妙法音声者、谓风吹宝树、所出之音声、演无可计量之妙法也。深法忍、甚深之法忍也。法忍有三忍五忍十忍等种种浅深差别。耳根、六根之一。对于声境而生耳识者。即耳官也。苦、梵语豆佉、逼恼身心之谓也。佛地经五曰、「逼恼身心、名苦。」大乘义章二曰、「逼恼名苦。」会疏曰、「微风等者、庄严言、每于辰时、香风自起。今不指时节、以此应为正。其声流布者、如来会言千世界。今不立限量、应依之。其闻下、(案闻其音者、会疏本作其闻音者。)明其益。耳根无垢为清。彻听众音云彻。不遭苦患、乃至成佛、离一切耳中身心忧恼也。」

  目观其色、鼻知其香、口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皆得

  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法缘者、心法缘五尘之境也。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至第六对法名意。

  此之六、能生六识、故名为根。」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根。

  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恼、心所名。小烦恼地法之一。谓自己因自身知恶事为恶事而不改、执著至饱、不用他人之谏言、但自懊恼烦闷也。又为二十随烦恼之一。谓追想过去之行事、或由现在之事物不满于意、自懊恼之精神作用也。

  会疏曰、「上别举耳闻益。下别举见色益。见色闻声、其益著故。今通明六根益者、明其德不但色声也。是亦应第四十一愿成就也。法缘者、意根所对境。以五识所缘五尘法通为境、故六根各发胜智、故云一切皆得也。(案会疏本、皆得上有一切二字。)问、今此不退、与三忍有何异乎。答、月灯三昧经曰、云何而得名为忍。云何复名为随顺。云何得名不退转。云何复名为菩萨欣乐自性无我法。

  以无我想无烦恼。能知诸法悉尽灭。是因缘名为忍。诸佛所学随顺学。智者如法常修行。知诸佛法无疑惑。是故得名为随顺。若修行时有世魔。现作佛身说是言。佛道难得作声闻。不肯信受名不退等。

  例此可知。虽逢障难不退名不退。智行增进名法忍也。是亦第四十七愿成就也。

  」

  阿难、若彼国土天人、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

  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音响忍者、就树林之音声而悟非有而有之真理也。三法忍之一。柔顺忍者、心柔智顺、于实相之理不乖角、故云柔顺。堪安住于其位地、故云忍。维摩经法供养品曰、「闻如是法、得柔顺忍。」注、「肇曰、心柔智顺。堪受实相。未及无生。名柔顺忍。」无生法忍、详见前注。

  净影疏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

  忍随浅深差别为三。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名音响忍、三地已还。舍诠趣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证实离相、名无生忍、七地已上。」

  会疏曰、「是则第四十八愿成就也。

  仰惟道场树者、正是正觉果满之标帜也。名号者、即是本愿成就之实体也。故愿以闻名为得忍因。成就以见树明其相。彼闻名、即道场树之妙声。此见树、即阿弥陀之果德也。以此况彼、闻名得忍、益弥著明也。三忍名义如上解。又大集月藏经七曰、发大乘者、未得柔顺忍来、心常犹豫、动转不定。得顺忍已、于大乘中修六婆罗蜜、心不疲倦。又贤劫经二曰、十住本末、从初发心、见者喜悦、莫不发意。从一住起、行菩萨道、布施救穷。

  乃至笃信三宝、入无极慈、立无盖哀、具四等心。四等已具、成就五通。五通已成、备悉六度。六度已达、得柔顺忍、以逮斯忍、名曰第三。第三音响忍、解一切响、本悉空寂。三界之音、皆虚无实、无一真谛。已了是义、因斯渐入无所从生法忍、悉畅三界皆无根本、五趣无原。了斯慧者、乃逮无所从生法忍、入诸所生、心无所生、犹如虚空、无憎无爱、因便受决。以得受决、致现在定见十方佛。此等经以顺忍为初。今经以音响为初。若依华严十忍品、及如来兴显经第四等、与今经同。」

  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

  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往生论曰、「言本愿力者、示大菩萨于法身中常在三昧而现种种身、种种神通、种种说法、皆以本愿力起。譬如阿修罗琴、虽无坡者、而音曲自然。注曰、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皆依于此欤。」满足愿者、希求者总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也。明了愿者、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坚固愿者、如树之根株不能拔者云坚。从他物不变原态者云固。谓心愿之不变不动也。究竟愿者、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也。

  净影疏曰、「皆无量寿佛威神力者、由彼如来现在威力、故获三忍。本愿力等、由其过去本愿之力、故获三忍。本愿是总。余四是别。满足愿者、愿心圆备。明了愿者、求心显著。坚固愿者、缘不能坏。究竟愿者、终成不退。以此愿故、生彼国者悉得三忍。」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

  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辗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

  帝王、千字文曰、「乞刹怛哩也、此云帝。啰惹、此云王。」翻译名义集帝王篇曰、「帝王论云、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所以域中四大、王居其一。帝力可以镇万邦。王威可以伏兆庶。故金口之遗嘱。鹤林之顾命。虑四众以微弱。恐三宝而变坠。托国之威风。藉王之势力。故委寄于帝王。

  仗剌以流通也。」白虎通曰、「德合天地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礼谥法曰、「德象天地称帝。仁义所生称王。

  帝者天号。王者五行之称也。皇、何谓也。亦号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人之总。美大之称也。时质、故总之也。号为皇者、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不扰匹夫匹妇、故为皇。故黄金弊于山、珠玉捐于渊、岩居穴处、衣皮毛、饮泉液、吮露英、虚无寥郭、与天地通灵也。号言为帝者、何。帝者谛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归往。」音乐者、礼记疏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则声音乐三者不同。以声变成音、音和乃成乐。乐者、乃音声之花实也。谓以金石丝竹、屈曲高下、和乐人心、是名音乐。」

  转轮圣王、略曰转轮王、又曰轮王。

  见上转轮圣帝注。第六天者、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是欲界之顶上也。伎、通作*。新译花严经音义曰、「*乐、渠倚反。切韵称、*、女乐也。埤苍曰、*、美女也。因以美女为乐、谓之*乐也。」南山业疏曰、「*通男女、即奏乐者。金石八音之所奏也。」云辗转者、如车轮之循环也。

  大弥陀经曰、「如世间帝王有百种*乐音声、不如遮迦越王诸*乐音声好百千亿万倍。如遮迦越王万种*乐音声、尚复不如第二忉利天上诸*乐一音声百千亿万倍。如忉利天上万种*乐之声、尚复不如第六天上一音声好百千忆万倍。如第六天上万种音乐之声、尚复不如阿弥陀佛国中七宝树一音声好百千亿万倍。」

  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

  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法音、说法之音也。十方世界者、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十方、有有情世界无量无边、故曰十方世界。会疏曰、「上举树声、今广明众乐、故云亦有。憬兴云、于虚空、不从树风而有、故云自然。今谓亦是明愿力令然也。无非佛法音声、故云无非法音。清扬等者、(案清畅、会疏本作清扬。)义寂云、清者清静、闻者不生浊染心故。扬者宣扬、由能宣扬实相法故。

  哀者悲哀、闻者能生大悲心故。亮者明亮、由能开发智慧明故。微者微密、其音微密如梵响故。妙者妙善、其音妙善似鸾声故。和者调和、音韵克调、宫商和故。雅者雅正、其音雅正、顺佛法故。

  非但于欲界六天中为殊特、亦于十方佛土中最为第一、故云十方等。」

  堂舍楼观第十六

  其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

  讲堂、说法讲经之堂舍。精舍、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祇园精舍而来。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名义集七曰、「灵佑寺诰曰、非粗暴者所居、故云精舍。」新译花严经音义曰、「艺文类聚云、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

  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谓之精舍也。

  」学林新编曰、「晋孝武幼奉佛法、立静舍于殿门、引沙门居之。因此俗谓佛寺曰静舍、亦曰精舍。」按、汉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悉称精舍。范书包咸传、咸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党锢传、刘淑檀数、俱立精舍教授。姜肱传、盗就精庐求见。注云、精庐即精舍也。以此观之、精舍本为儒士设。晋时别居沙门。乃袭用其名焉耳。三国志注引江表传曰、于吉来吴、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晋武以前道士、亦尝袭精舍名矣。

  会疏曰「说法之堂、名讲堂。讲者和解也。精舍、总名菩萨大众闲晏修道伽蓝、非粗暴者所居、故云精舍。住处中最。如佛赞迦兰陀精舍言、今此竹园精舍、成就无量功德、余处不尔。宫殿楼观、通人天大众、众乐宝筵也。解释如上。」皆七宝等者、大弥陀经曰、「阿弥陀佛所、可教授讲堂精舍、皆复自然七宝、金银水精溜璃白玉琥珀砗磲、自共相成。」

  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

  真珠、蚌及珠母或鱼蛇异物之所生也。

  翻译名义曰、「智论云、真珠出鱼腹中蛇脑中。汉书云、珠、蚌中阴精、随月盈虚。

  」图经曰、「廉州边海中有洲岛、岛上有大池、谓之珠池。入池采老蚌、割取珠。」明月摩尼者、摩尼、宝珠之总名、明月其别名也。其光如明月故名。六要钞六本曰、「明月珠者、摩尼也。摩尼之中有明月珠。明月珠者、即上所言月光摩尼。千手经说日精摩尼、月精摩尼。

  其月精者、此珠也。」司马长卿上林赋曰、「明月珠子、的皪江靡。善曰、明月珠、蚌子珠。为蚌所怀也。」今案真珠明月、同实而两名、共为蚌所怀故、盖通古今之异语。又有一种明月珠、谓是鲸目所化。裴氏广州记曰、「鲸鲵目、明月珠。」潘岳西征赋注曰、「鲸鱼死、其目化为明月珠云。」

  交络、谓交互网络也。会疏本作交露。以珠交错造幔、其形如垂露者。法华经序品曰、「珠交露幔。」经音义曰、「露幔、莫半反。说文、幔、幕也。在傍曰帷。在上曰幕。幕、覆也。露、覆露也。案诸经中珠交露盖、珠交露车、同其事也。」补注曰、「宝交露幔、以宝交饰于幔而承露也。又幔或覆或露也。又显露之幔也。又以宝交杂覆露于幔也。」守伦曰、「宝交露幔者、以众宝交错而为帐。

  既依空陈设、上无遮蔽、故云露耳。」憬兴曰、「交露者、幔也。字林、幔幕泫泫似垂露故。」会疏曰、「真珠、明月、摩尼、是珠别名。总等诸宝、名众宝。

  交露者、幔幕名。」

  七宝浴池第十七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皆各一等。

  浴池、谓阿弥陀佛国自然流泉浴池。

  即八功德池也。法华经曰、「流泉浴池。施佛及僧。」纵广者、新译花严经音义曰、「纵、紫容反。孟康注史记曰、南北为纵、东西为横。横、广也。」一等、一样平等也。会疏曰、「言有诸浴池者、浴谓沐浴。佛及圣众入其中浴故。例如正法念经中广说天上浴池。谓彼土人天、非水谷身、清净成就、不须洗濯、何须水耶。

  唯是为随意受乐、荡除心垢故也。方圆长短、大小浅深、其池非一、故言有诸。

  应机化现、相量无定、故云或十等。

  东西为纵。南北为横。如其大小、浅深亦等、故云一等。」

  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

  八功德水者、极乐之池中及须弥山与七金山之内海、皆盈满八功德水。称赞净土经曰、「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俱舍论十一曰、「妙高为初。轮围最后。中间八海、前七名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又定善义曰、「一者清净润泽、即是色入摄。二者不臭、即是香入摄。

  三者轻、四者冷、五者软、即是触入摄。六者美、是味入摄。七者饮时调适、八者饮已无患、是法入摄。」又正法念经曰、「一者具味。二者清净。三者香洁。

  四者除渴。五者凉冷。六者饮之无厌。七者无垢。八者饮之无患。」

  湛然、唯识论音义曰、「上宅减反。

  澄寂也。」甘露、梵语阿密哩多、译言甘露。异名天酒、美露。味甘如蜜。天人所食。

  光明文句五曰、「甘露是诸天不死之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注维摩经七曰、「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药也。」玄应音义二十二曰、「苏陀味。旧经中作须陀饮。

  此云天甘露食也。」瑞应图曰、「甘露者、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宋书曰、「文帝元嘉年中甘露降、状如细雪。」东方朔神异经曰、「西北海外有人、长二千里。两脚中间相去千里。

  但日饮天酒五斗。张华云、天酒、甘露也。

  」山海经曰、「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论衡曰、「甘露味如蜜。王者大平之应。」晋中兴书曰、「王者敬养耆老、则甘露降松柏。

  尊贤容众、则竹苇受之。甘露者、仁泽也。其凝如脂。其美如饴。」拾遗记曰、「昆仑甘露、其味如饴。人君圣德则下。」会疏曰、「无风波、故云湛然。无乾减、故云盈满。彻底无垢、故云清净。水光含香、故云香洁。甘露者、天上妙味也。若准观经、此水从如意珠王生。

  」

  净影疏曰、「清净、不臭、轻、冷、、美、饮时调适、饮已无患、是其八也。

  此八是其水家功能、故名为功。水家之德、故名为德。言清净者、八中净也。言香洁者、八中香也。味如甘露、八中美也。

  」

  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溜璃沙。

  溜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

  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水精与水晶同。见上注。大弥陀曰、「淳金池者、其水底沙、白银也。淳白银池者、其水底沙、黄金也。乃至中复有两宝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银也。中复有三宝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银水精也等。」会疏曰、「上皆明纯一宝池。

  或二宝下、略明众宝也。」

  其池岸上有旃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

  旃檀又作栴檀、见前栴檀香注。

  天优盖罗华。盖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

  覆水上。

  优盖罗、见前注。盖昙摩、又作钵昙摩、钵头摩、钵特忙、钵弩摩、波头摩、钵纳摩、波昙、波昙摩。赤莲华也。玄应音义三曰、「波昙。又云波头暮。或云波头摩。正言钵特摩。此译云赤莲华也。」慧苑音义上曰、「波头摩。正云钵特忙。此曰赤莲花也。其花茎有刺也。」大疏七曰、「钵头摩。是红莲华。」同十五曰、「钵头摩。复有二种。一者赤色。即此间莲华也。二者白色。今此间有白莲花是也。非芬陀利。」慧琳音义三曰、「钵弩摩。正云钵纳摩。此人间红莲华之上者。或云赤黄色花。」

  拘牟头、又作拘物头、拘勿头、俱勿头、句文罗、拘物陀、拘母陀、拘贸头、拘某头、拘牟那、屈摩罗、究牟陀、拘物度、拘勿投等。花名。译曰地喜花、赤莲花、白莲花、青莲花、黄色花等。又莲花之未敷者。玄应音义三曰、「句文罗。

  又作拘物陀。又作拘牟头。(牟或作贸)或作拘物头。此译云。拘者地。物陀者喜。名地喜花。」慧琳音义三曰、「拘某陀花。古作拘勿头。正音拘牟那。此即赤莲花。深朱色。」法华玄义七曰、「睿师序云。未敷名屈摩罗。将落名迦摩罗。处中盛时名分陀利。」慧苑音义上曰、「拘物头花。其花茎有刺。色或赤白。

  以其花茎稍短。未开敷时。状即蹴然故。亦或名小白花也。」续高僧传二曰、「究牟陀。此云黄色华。」大日经疏十五曰、「俱物头。有赤及青二种。」又曰、「俱物头。是莲花青色者。」俱舍光记十一曰、「拘物陀。此云白莲花。」可洪音义一曰、「拘母陀。亦云俱物头。亦云俱牟陀。此云红莲花也。」四阿含暮钞下曰、「拘勿度。此云白华。」名义集三曰、「拘勿投。此云黄莲华。」

  芬陀利、又作分陀利、分陀利迦、分荼利迦、分荼利华、奔荼利迦。正开敷之白色莲华也。西土之莲、有青黄赤白四种。又随未敷、开、落之三时而异名。分陀利为白莲华之正开敷者。又此华最大、花瓣数百。一名百叶华。妙法莲华经之莲华、即此白莲华百叶之分陀利华也。又此华多出于阿耨达池、人间无有、故称为人中好华、希有华等。玄应音义三曰、「分陀利、又作芬。此云白莲华。」慧苑音义上曰、「芬陀利、此云白莲华。亦曰百叶华也。」慧琳音义三曰、「奔陀利迦、古云芬陀利。正音本拏哩迦花。唐云白莲花。其色如雪如银。光夺人目。甚香亦大。多出彼池。(无热)人间无有。」华严疏钞八曰、「芬陀利者、即白莲华。亦是正敷荣时也。」大疏十五曰、「分陀利迦花。可有百叶。叶叶相承。圆整可爱。」观经散善义曰、「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光茂者、广韵曰、「光、明也。茂、卉木盛也。」言众花交色、明耀蕃芜矣。言弥覆者、新译花严经音义曰、「汉书音义曰、弥、满也。言遍满覆荫也。」

  会疏曰、「天优钵(钵同盖)等者、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为天物。以妙好华褒为天华故也。优钵罗、此云青莲华。钵昙摩、此云红莲华。拘物头、此云黄莲华。

  分陀利、此云白莲华。小本所谓四色华也。

  杂光繁茂、故云光茂。论言交错光乱转、此谓矣。」

  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掫还复。

  宝池、净土之八功德池也。观无量寿经曰、「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还复、广韵曰、「还、反也、复也、退也。复、返也、往来也。」尔雅曰、「还复、返也。」庄严经曰、「若彼众生、过此水时。

  要至足者、要至膝者、乃至要至项者、或要冷者、温者、急流者、慢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令受快乐。」会疏曰、「如人间水、流下而不登高。逝者竟不还复。如彼土则上下无碍、往还适心、是神力本愿所感也。」

  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

  心垢者、烦恼为心之垢秽、故曰心垢。憬兴疏曰、「心垢者、烦恼之名。」会疏曰、「寒热得中、故云调和。欲冷则冷、欲暖则暖、故云随意。身安则神开、体胖则心宽、故云开神悦体。心垢者、即尘劳。荡亦除也。」

  清明澄洁、净若无形。宝沙映彻、无深不照。

  会疏曰、「清谓清静。明谓光明。鉴照为澄。无浊为洁。无形者、至清貌。七宝底沙、八德池水、相彻相映、至底无昏、故云无深不照。」

  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

  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

  澜、尔雅曰、「大波为澜。小波为沦。」安详者、安稳微妙之貌。法华经方便品曰、「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嘉祥之义疏曰、「安详者。示大人之相。

  又安详者。动寂无碍也。」慈恩之玄赞曰、「安者徐也。详者审也。」会疏曰、「微澜等四句、水流貌也。波扬以下、标水声德。字书曰、水生细纹曰波。大波曰澜。今谓细波曰微澜。回流、涟漪貌也。

  水波往复、互相击扬、展转生波、故云转相灌注。安详、优优舒缓貌。其波澜相、长短高下、种种不同、故云波扬无量。愿力所致、非七处触突发声之类、故云自然。所应者、圣众意乐不同、或欲闻音乐声、或欲闻说经声等也。」

  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

  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

  佛法僧、三宝也。寂静见上注。空无我声、极乐八功德池之波声、说空无我之妙法。大慈悲、大慈大悲也。观无量寿经曰、「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波罗蜜、又作波罗蜜多、播啰弭多。

  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

  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名度无极。法华次第下之上曰、「此六通云波罗蜜者、并是西土之言。秦翻经论多不同。今略出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广远、故云度无极也。若依别释、三翻各有所主。若依通释、则三翻虽异、意同无别也。」大乘义章十二曰、「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波罗者岸。蜜者是到。」俱舍光记十八曰、「波罗、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

  菩萨能到自乘所往圆满功德彼岸处故。」慧琳音义一曰、「播啰弭多、唐云彼岸到。今回文云到彼岸。」仁王经良贲疏上一曰、「言波罗者、梵语也。此云彼岸。对彼说此。此岸者何。于四谛中已起苦集而为此岸。未起苦集而为中流。涅槃菩提即灭道谛而为彼岸。言蜜多者、梵语也。此具二义。离义到义。于生死中离此到彼。」

  十力者、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也。无畏见前注。不共法、如来之功德与他不同、故名不共法。通论之、则一切之功德、悉名不共。故地持论中说百四十之不共法。今依一门说十八之不共法、而大小乘之法各异。

  诸通、诸种之神通也。有五通六通等。慧远疏曰、「诸通、六通也。」慧者、分别事理、决断疑念之作用也。又通达事理之作用也。又、智与慧虽为通名。然二者实相对。达于有为之事相为智。达于无为之空理为慧。唯识论九曰、「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得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

  」俱舍论四曰、「慧谓于法有简择。」大乘义章二曰、「于缘决定为慧。」同十曰、「观达为慧。」同二十本曰、「慧者、据行方便观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

  无所作见前注。起灭、事物之生与灭也。因缘和合则生起、因缘离散、则灭谢。

  维摩经问疾品曰、「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但法起。灭但法灭。」圆觉经曰、「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华翳。」

  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乃至、超越中间之辞。摄多少之辞。

  穷边际之辞也。乃至之义有二。一为最少之语。善导所谓下至者也。二为中略之义。胜鬘经宝窟中本曰、「乃至者、还是穷到之辞。」辅行二之三曰、「越却中间、故云乃至。」教行信证行卷曰、「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同信卷末曰、「言乃至者、摄多少之言也。」灌顶者、谓等觉菩萨、将入妙觉之位、如转轮王太子受王位时、以四海水灌其顶也。

  会疏曰、「列水声中初三句、标三宝。或寂以下别列。谓初四句是法声。或十力等二句是佛声。诸通慧以下是僧声。初中寂静空无我、是真谛。大慈悲波罗蜜、是俗谛法。寂静是法性寂灭义。因缘体空、无有主宰、是名空无我。大慈悲等、一切权实自利利他之法、故为俗谛。十力无畏不共法、是如来所具之德、故为佛声。诸通慧等、具举三乘德。通谓神通。慧谓智慧。通有六通。慧有三智。三乘所得、各自不同、故云诸。无所作等、菩萨十地也。初地得真觉智、都无所得、是名无所作。二地真智倍明、得平等不起灭法、是名不起灭。越隔中间七地、故云乃至。甘露灌顶、即第十地也。一切十方佛、以智水灌是菩萨顶、是名受职灌顶。譬如转轮圣王、取四大海水灌太子顶、即名灌顶。众妙法声者、通摄一切佛法音声。亦可法谓诸法。妙谓实相。是指诸法实相音声。」

  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

  会疏曰、「如是等三句、结前生后。

  称其所闻者、水声本一、异音称心。其犹如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随顺下、明其得益。随顺者、如来会云、相应是证入义也。清净离欲、寂灭真实者、是真谛义、大乘所诠理也。体离妄念、故云清净。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故云离欲。离言说相、离心念相、平等寂灭、故云寂灭。体离虚妄、无有变异、故云真实。是甚深所以、故云义。是对法声利益。三宝力下、是对上佛声。此通举三宝、以佛为宗故。随顺通慧等、是对僧宝。通慧三乘共有、故云菩萨声闻。道谓进趣为义。因位行虽广、多以定慧为要。

  通则定也。谓随所闻音声、能顺入其理、故云随顺也。第四十六愿成就是也。」

  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

  安乐。

  如来会曰、「不闻诸恶趣名。边无障碍烦恼覆蔽名。无有地狱琰摩畜生名。边无八难名。亦无苦受不苦不乐受名。尚无假设。何况实苦。是故彼、名为极乐。

  」义寂曰、「身无危崄曰安。心无忧恼曰乐。是第十六无诸不善愿成就也。」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

  神通功德。

  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弥陀如来之极乐净土、谓之往。化生于彼土莲华中、谓之生。往生之言、虽通于诸受生、而诸教所劝之行、偏在极乐、故常以为对于极乐之别名、是净土门之至要骨目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观无量寿经曰、「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色身、三种身之一。自四大五尘等色法而成之身、谓之色身。

  楞严经十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会疏曰、「诸往生者、如来会言、或已生、或现生、或当生、皆悉金色、故名色清净。具足相好、故云身清净。是身业胜。

  得辩才智、智辩无穷、能说一切智、故云诸妙音声。是口业胜。具足六神通、总得一切功德、故云神通功德。是意业胜。具举三业德、括囊摄生愿也。」

  彭际请曰、右第十四分至此、明宝树音声宫观浴池种种庄严。诸见闻者种种法乐。即前文不闻不善之名、人物严净、悉见十方宫殿池流无量严饰等愿所摄。

  衣食自然第十八

  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

  会疏曰、「所处宫殿等、是标依报胜相。犹第六天者、准上可知。」

  若欲食时、七宝盖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诸盖、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

  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著。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盖亦作钵。钵器者、钵为梵语钵多罗之略。译曰应器、或应量器。比丘之饭器也。世云铁钵是也。百味、百种之好味也。百者、就大数而言。梵网经下曰、「日日三时供养三两金、百味饮食。」味著者、谓执著食味也。会疏曰、「钵多罗、此云应器。谓体色量三。皆须应法故。娑婆戒法、唯用泥铁、简外道故。彼土则纯一大乘界、故不简其体。百味者、大论云、有人言、能以百种羹供养、是名百味。有人言、饼种数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有人言、百种药草药菩、作欢喜丸、人饮食、故百味。天食则百千种味。

  菩萨福德、生果报食及神通变化食、则有无量味。彼土甘露味饭、大悲所熏、岂容思议。夫欲食是不净之物。彼土以无欲为怀、岂容实食、故云实无食者。大弥陀云、阿弥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欲食时、即自然七宝几、劫波育罽毡以为座。佛及菩萨皆坐前。悉有自然七宝钵。钵中有百味饮食。乃至诸菩萨阿罗汉皆食。食亦不多、亦不少、悉平等。亦不言美恶。亦不以美故喜。食讫、诸饭具钵几座、自然化去。欲食时乃复化生耳。是第三十八愿成就、谓衣食互显故。」

  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无为泥洹者、泥洹为涅槃之变音。涅槃离一切之有为造作、故曰无为。会疏曰、「无五浊、故云清净。无变易、故云安稳。

  (案、稳与隐古通用。)尘尘不思议、故云微妙。永离身心恼、故云快乐。涅槃亦云泥洹、梵音楚夏。无为即涅槃理。虚静恬淡、无有为作、故云无为。是则法性理物所证。今彼土相、次同法性、故云次于。何故尔乎。一涅槃有四德、净土次同之。谓无衰无变、是常德。但受诸乐、是乐德。广略相入、自在无碍、是我德。清净无杂、是净德故。二如来出世善根、清净真如海显故。点事妙理相即、性相互融故也。次是不次第优劣之义、正是次同之义。」憬兴曰、「次者近也。

  如下云次如弥勒故。」

  彭际清曰、右明衣食诸具随心化现。即前文衣服随念所受快乐等愿所摄。

  颜貌端正第十九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一类、彼此相似也。唯识述记七末曰、「一类者、是相似义。」会疏曰、「智慧高明者、智辨无穷愿成就故。神通洞达者、六通愿成就故。咸同一类者、无有好丑愿成就故。形无异状者、悉皆金色、具足诸相愿成就故。」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会疏曰、「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因谓依因。顺谓顺从。例如此界国浊、故分一为五。在家白衣、名人天。出家比丘、名声闻菩萨。通道俗、顺此机、故暂有人天名。彼土实无有三乘也。」义寂曰、「问、人天虽无别、因余方故有。

  亦可男女虽无异、顺余方亦有。答、女必为秽器五碍、故彼无。人天更互胜、因余、彼并有。因顺余方、有其二义。一随本业、谓往生者或有资人业生、或有资天业生。虽生彼时无异状、因顺本业、有人天名。二因居处、彼土中或有依地居、或有依空居。虽彼果报无异状、随其所在处、有人天名。」

  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

  之身。无极之体。

  佛身通融自在、而离一切如光影、谓之虚无之身。李周翰文选注曰、「虚无、空也。」河上公老子章句曰、「虚无制有形。

  」贾公彦述义曰、「君平云、虚无者、道德之身。道德者、虚无之神。」无极之体者、极乐净土众生之身体、达悟涅槃无极之理之身也。嘉祥疏曰、「以神通无所不至、故云无极之体。色如光影、故云虚无之身。」述文赞中曰、「虚无无极者、无障碍故。希有故。」会疏曰、「眉目之间、名颜貌。谓容貌端正、美容之义。非有漏生灭身、故云超世。法性清净身体、故云希有。具足诸相、有大光明、是名容色。无五衰相、故云非天。

  无八苦相、故云非人。亦可受乐无极、故非人。受乐无染、故非天。是非妄业所感、佛愿令然、故谓自然。有而若无、纵任无碍、故名虚无之身。一得受生、无有终期、故名无极之体。」义寂曰、「非胎藏所育、故自然。非饮食所长养、故虚无。非老死所殒没、故无极。」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

  类乎。

  贫穷、毛诗曰、「终窭且贫。传曰、窭、无礼也。贫者、困于财也。」玉篇云、「乏财言贫。皮旻反。穷、极也。渠躬反。

  」形貌容状四字、训皆同。盖所以通古今之异语矣。会疏曰、「上虽直叹、未尽其善。所以权设校量、明其相耳。实彼土圣众、不比校所及。骨立短短、褴缕仅蔽、为乞人。玉体光仪、富有四海、为帝王。虽同为人、尊卑天渊、岂容类乎。

  」

  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

  万亿不可计倍。

  会疏曰、「实无乞人容在帝边、故云假令。羸、羸劣。陋、卑陋也。」此以乞人比粟散王。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

  会疏曰、「阿难答、深契圣心、故印定之。是则如是印可之辞。」

  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

  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也。

  鄙亦陋也。老子道德经曰、「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此以粟散王比轮王。

  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之忉利天王、又复丑恶。

  不得相喻万亿倍也。

  此以轮王比天帝。

  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

  天帝、忉利天之帝主、姓释迦氏、谓之天帝释、又云帝释天。净影维摩经疏曰、「帝犹主也。忉利天主、名为天帝。」第六天王、即他化自在天王也。详前第六天上注。此以天帝比他化。

  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

  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此以他化比彼国圣众。已上六重相对、展转相胜。他化自在天王、比无量寿一切天人、毕竟不及、然皆非容实比校、故曰计如、曰假令、曰设也。

  彭际清曰、右明色身殊妙。即前文悉真金色无有好丑等愿所摄。

  总赞庄严第二十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绘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又以众宝妙衣、偏布其地。一切天人践之而行。

  会疏曰、「大弥陀言、诸菩萨阿罗汉、所居七宝舍宅、中有在虚空中者、有在地者。中有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即高。中有欲令舍宅在虚空中者、舍宅即在虚空中。皆自然随意、在所作为等。衣服饮食皆同之。故云随意。称其形色者、形、其身大小。色、青黄等色。是论种种事功德也。亦第二十七愿成就也。」

  无量宝网、弥覆佛土。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

  庄严校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

  金缕、魏略曰、「大秦国有金缕绣杂色之绫。」西域记曰、「迦毗罗卫、尼拘卢陀僧伽蓝不远、有窣堵婆、是如来在大树下东面坐受姨母金缕袈裟。」案缕、力主反。线也。金缕此方无、故闻名未状。识者详审之。校饰、宋书礼志、第六品以下、不得服金铁及以金校饰之器物。

  齐书舆服志、皇太子象辂校饰、如御旂九旒降龙。又漆画轮车、金涂校饰如辇、微有减降。佛国记、昔天帝释试菩萨、化作鹰鸽。割肉贸鸽处、佛即成道。与诸弟子游行、语云、此本是吾割肉贸鸽处。国人由是得知。于此处起塔、金银校饰。案校饰、慧琳音义作绞饰。绞、交效反。谓绘黑黄间色也。礼玉藻注、绞、苍黄之色也。饰、装饰也。宝铃、珍宝之风铃、又铃子也。晃曜、华严经修慈分音义曰、「上黄广反。下遥照反。广雅、晃、晖也。光也。曜、照也。」严丽、新译花严经音义曰、「王逸注楚辞曰、严、庄也。丽、美好也。」

  会疏曰、「缕与线同。奇妙珍异、赞宝殊胜。校饰、相交庄饰。铃、离呈切。似钟而小。又有为圆形者、半裂以出声、锢铜珠于内以鸣之。晃者晖也。丽者美也。」

  自然得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

  不疾。

  会疏曰、「徐起、不迟不驶、适得中宜。愿力灵籁、性不造作、故云自然。」大弥陀经曰、「亦非世间之风、亦非天上之风、都八方上下、众风中精、自然合会化生耳。不寒不热、常和调中适、甚清凉好无比也。」

  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

  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

  罗网、连缀宝珠为网、以作庄严之具者。帝释殿前之罗网、谓之帝网。法华经曰、「真珠罗网。张设其上。」净土论曰、「宝栏遍围绕。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温雅、广韵曰、「温、和也、善也、良也。乌浑反。雅、正也、娴也。五下反。」憬兴述文赞曰、「温雅者、得中之状。」德香、谓德之馨如香也。无量义经曰、「道风德香熏一切。

  」尘劳、详前注。垢习、烦恼之习气也。垢者、烦恼之秽。习者习性也。

  会疏曰、「温谓温和。雅谓雅正。香气适意为温。简爱染香为雅。尘劳、正使烦恼垢污心性、驱役众生故。垢习、是习气。

  闻法音、闻德香、正使习气自然消灭也。」

  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灭尽三昧、又曰灭尽定。灭尽六识心心所之禅定也。

  又风吹散华、偏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蹈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掫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

  馨香、杜预注左传曰、「馨、香之远闻也。」诗笺曰、「苾苾芬芬有馨香、是也。」芬烈、涅槃经音义曰、「芬、敷云反。

  方言、芬、和也。郭璞曰、芳香和调也。司马长卿上林赋曰、吐芳扬烈。善曰、烈、酷烈。香气盛也。」履、广韵、「力几反。践也。又踏也。」蹈下或作陷下。玉篇、「陷、没也、下也。」

  会疏曰、「随色等者、四色敷地、不杂不乱也。柔、触胜。光泽、色胜。馨音兴、香之远闻也。芬烈、玄一云、上音敷云反、香和。下音力哲反、光也、美也。陷、切韵云、坠入也。六返者、(案六反、会疏本作六返。)约六时。花用有三。(案华用、会疏本作花用。)一供佛。

  二严地。三散香。此用讫、则化没。

  不如此方落花为尘埃。」

  彭际清曰、右复广明依报及诸法乐、以尽前意。

  花光出佛第二十一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华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赫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莲华、天竺有四种。一优钵罗华。二拘物头华。三波头摩华。四芬陀利华。如其次第青黄赤白之四色也。又加泥卢钵罗为五种。总译为莲华。但通常称为莲华者、指芬陀利之白莲华。此华有三时。未敷之时名屈摩罗。敷而将落之时名迦摩罗。处中盛时称为芬陀利。一一、犹言逐一也。宝华、至宝之妙华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宝华承足。」炜烨、玄应音义曰、「上于鬼反。下为猎反。说文、炜、盛明儿也。方言、烨、盛也。」焕烂、慧琳音义曰、「上欢贯反。下阑旦反。论语、焕乎其有文章也。方言、火熟曰烂。考声云、焕烂、并光明也。」又曰、「焕、烂犹晖赫之盛也。」正道、谓正真之佛道也。

  会疏曰、「凡西方净土、以莲华为佛事、故亦名莲华藏世界。小本观经盛说之。

  今经亦以此结依正庄严。当知上诸庄严中、亦可有此不思议事。于中有六段。一明莲华周偏国中。二明华叶量。三明华光珍异。四明华中所出光。五明华出佛身。六明所出佛化道。于华光中、玄黄朱青白、是正色。绿红碧紫柳黄、是间色。

  今举紫一摄余。玄、黑色。暐、盛明貌。晔、华光盛也。(案炜烨、会疏本作暐晔。)焕者明也。烂者文章鲜明也。三十六百等者、如来会言三十六亿那由他百千。实是无数量上之数量也。仰惟华现佛身、佛化十方、是依正互融、事事无碍、重重无尽相也。」

  彭际清曰、右明佛身普现一切、随方接引、为后文往生缘起。

  如上种种庄严、种种佛事、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空中云。如水中月。如画所现像。如幻所化人。皆以佛神力故。随众生心而出现故。当知一切众生所有神力、本与如来无二无别。特无大愿大行发起胜因、不觉不知、沈沦永劫。若能一念回光、方知家业具在。如入宝山取之无尽。如游香、触处蒙熏。要须亲到方休、慎勿半涂而废。

  三辈往生第二十二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

  正定聚、邪聚、不定聚为三聚。以三聚该收一切众生也。正定聚、必定证悟者。

  邪聚又曰邪定聚、毕竟不证悟者。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不证悟也。此三聚之义、通于大小乘。小乘之俱舍论十曰、「正邪不定聚。圣造无间余。」预流向已上之圣者为正定聚。造五无间业者为邪定聚。在此二者中间修七方便之行者为不定聚。大乘之三聚有多义。智度论八十四曰、「能破颠倒者名正定。必不能破颠倒者是邪定。得因缘能破、不得则不能破、是名不定。」是通相说三聚、未判其位也。依起信论之说、则十信已前之凡夫、不信因果、为邪定。十住已上为正定。十信之人为不定性。元晓法师曰、「决定不退堕断善根、如是名为正定聚义。其二乘性、及不定性、得作五逆、及断善根。断善根时、堕邪定聚。善根相续后、未趣入、为不定聚」此为实大乘之义。权大乘之相宗、则依智度论之说意、不因位而制之、依彼宗所立之五性而立之。即无种性之人为邪定。不定种性之人为不定性。菩萨定性之人为正定。又依释摩诃衍论之一说、则十圣为正定聚。三贤为不定聚。自余之凡夫为邪定聚。是亦权大乘之意也。圭峰之起信论笔削记三日「权教以无种性人为邪。以菩萨为正。以不定性人为不定。终教以一切异性为邪。三贤为正。十信为不定。」

  净影疏曰、「人有三聚。一者邪定。

  二者正定。三者不定。小乘法中论说不同。

  若依毗昙。外凡常没、名为邪定。五停心观、总别念处、软顶二心、名为不定。

  此等有退、故名不定。忍心已上、坚固不退、名为正定。若依成实。外凡常没、名为邪定。闻思二慧、行有退转、说为不定。五停心观、名为闻慧。总别念处、名为思慧。软顶已上、说名修慧。现见法空、永不退转、悉为正定。大乘法中、善趣已前、名为邪定。善趣位中、数进数退、说为不定。习种已去、位分不退、说为正定。莫问大乘小乘众生、生彼国者皆住正定。所以下、释彼无邪定及不定聚、故皆正定。」

  会疏曰、「此正是第十一愿成就也。

  决定流转、名邪定。决定证果、名正定。随缘不定、名不定。聚者类聚义。诸师异解、勿敢是非、皆一途故。兴师破诸师解了云、今即余教所说三乘、皆是秽土有此三乘故。若生净土、不问凡圣、定向涅槃、定趣善行、定生善道、定行六度、定得解脱、故唯有正定聚而无余二也。」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

  思议。

  如来会曰、「东方如恒沙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各称叹阿弥陀佛无量功德。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会疏曰、「上二句、能赞人。皆共以下、所赞人。虽诸佛所证、平等是一。念佛往生利益、弥陀不共妙法。故诸佛让德、而令归一佛。是第十七愿成就也。」憬兴曰、「第二举诸佛叹、令增物生去心也。诸佛说既共叹、闻名欲生、必得往生故。」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

  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信心、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

  会疏曰、「是则第十八愿成就。一部宗归、唯在于斯。所以者何。虽四十八愿皆殊胜、以念佛往生为最要。虽一一成就皆难思、以今此成就为不共。故以诸佛赞叹归之。闻其名号者、信心发起因缘也。

  召体曰名。表德曰号。是即立念佛往生愿誓、若不生者、不取正览、法藏比丘成等正觉之果号、南无阿弥陀佛功德利益也。

  所以得闻、由诸佛赞叹也。信心欢喜者、即至心信乐

  也。乃至一念者、即乃至十念也。又私存一义、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者、是愿信乐也。信谓信心。乐即欢喜。乃至一念者、信心无二心、义亦可。是正因成满、时克极促也。上通言信乐、未显其相。所以释迦殷勤开示、明往生正因、唯在信一念、不依念多少故。至心回向者、是愿至心也。此则明是信、不迷情所起发。于佛至心回向愿、从本生末、故云至心信乐。今摄末归本、故云信心至心。凡就回向、有自力回向、有他力回向。如回自因行、趣向来果、是为自力。专投佛愿、不用自策励、是名他力。

  是非凡情回向、故亦名不回向。大品般若云、菩萨如是回向、则不堕想颠倒、见颠倒、心颠倒。何以故。是菩萨不贪著回向故、是名无上回向。愿生彼国者、即欲生我国也。即得往生者、横超金刚大益也。愿誓若不生者、遂成就即得往生。

  信心欢喜一念之时、横截五恶趣、超入弥陀海、故云即得往生也。」

  教行信证信卷曰、「言闻者、众生闻佛愿生起本末、无有疑心、是曰闻也。言信心者、则本愿力回向之信心也。言欢喜者、形身心悦豫之貌也。言乃至者、摄多少之言也。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获得金刚真心者、横超五趣八难道、必获现生十种益。何者为十。一者冥众护持益、乃至十者入正定聚益也。」义寂曰、「言一念者、以事究竟为一念、非唯生灭刹那等。谓闻佛名、欢喜回向愿生、此事得成、以为一念。又异译言、闻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故。」憬兴曰、「而前十念此言一念者、最少极多互绮举、故不相违。至心回向、愿生彼国者、回信行而趣向往生、是即欲生我国也。愿文誓我、是弥陀招唤。成就劝彼、是释迦发遣也。」

  净影疏曰、「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余皆得生。言五逆者、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是其五也。此五皆恩、及违福田、故名为逆。前二皆恩。后之三种、违于福田。立邪毁正、名为谤法。此等障重、所以除之。问曰。

  于彼观经之中、说五逆等皆得往生。今此经中言不得生。此言何论。释有两义。

  一约人分别。人有二种。一者久发大乘心人、遇缘造逆、如阇王等。此虽造逆、必有重悔、发心求出、能灭重罪、为是得生。观经据此。二者先来不发大心。现造逆罪、多无重悔、不能决定发菩提心。为是不生。此经据此。二约行分别。行有定散。有人虽复造作逆罪。能修十六正观善根、深观佛德、除灭重罪、则得往生。观经据此。若人造逆、不能修习观佛三昧。虽作余善、不能灭罪。故不往生。此经据此。」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

  三辈。

  三辈、无量寿经说、往生弥陀净土之人、其行业之浅深、有上中下之三类。一上辈、舍家弃欲而为沙门、发菩提心、一向念无量寿佛者。二中辈、身不能为沙门、修大功德、而能发菩提心、一向念无量寿佛、起立塔像、饭食沙门等、多少修善者。三下辈、但发菩提心、一向念无量寿佛、乃至十念者。此三辈与观经所说之九品、各有同异之诸释。昙鸾、净影、嘉祥、法位、龙兴、憬兴、源清之七师、以此为同。天台、义寂、孤山、灵芝之四家、以此为别。净土一家、从鸾师之说、但视为开合之异耳。昙鸾之略论曰、「无量寿经中、唯有三辈上中下。无量寿观经中、一品分为上中下。三三而九。合为九品。」

  会疏曰、「是第十九愿成就也。凡有大凡大略之义也。于万品中略举三故。问、此经三辈、与观经九品、为同为异。答、虽异解紊乱、正据黑谷、但是开合异也。」迦才净土论曰、「众生起行、既有千殊。往生见土、亦有万别。然于无量机类中暂分上中下辈。于三辈中亦各开三品、辨立其强弱。故为开合异耳。」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上辈、三辈之一。与上品同。舍家弃欲、出家沙门之行法也。即离妻子眷属之爱著、五欲之色味、而出家发心也。专念者、专注念于一境也。七宝华、七宝所成之华也。自然化生者、谓任运天然化生于七宝华中也。元晓法师曰、「上辈之因、说有五句。一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此显发起正因方便。二者、发菩提心。

  是明正因。三者、专念彼佛。是明修观。四者、作诸功德。是明起行。此观及行为助满业。五者、愿生彼。此一是愿。前四是行。行愿和合、乃得生故。」

  会疏曰、「依兴意、从其上至彼、第一本有修因。从此等至人前、第二死有相显。从即随至其、第三中有逐物。从便于至自在、第四生有获利。于因行中有五因缘。一出家、二发心、三念佛、四诸行、五发愿也。初出家者、玄恽师曰、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即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福甚难、如陆地行船。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等。今身心俱出家、故云舍家弃欲。二发菩提心者、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者、观念法门云、又此经下卷初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问、五种因缘、皆是净业。何特于念佛行、通置一向之言耶。答、此有三义。谓一诸行为废而说、念佛为立而说。二为助念佛之正业、而说诸行之助业。三以念佛而为正、以诸行而为傍。故云一向也。四修诸功德者、大弥陀等言、奉行六波罗蜜。不亏经戒。慈心精进。不当瞋怒。不当与女人交通。斋戒清净。心无贪慕。是总摄观经上三品中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等诸行也。亦宜摄定善行也。十九愿广摄定散故。五愿生彼国者、正当回向发愿心。自可含至诚深心、是观经所说三心故。自然化生者、如法华文句云、胎经云莲华生者、非胎卵湿化之化生也。非化而言化耳。实不如四生中之化生也。准大弥陀等、上辈人于今世于其卧止中、梦见阿弥陀佛及诸菩萨阿罗汉。寿终时佛与圣众飞行迎之、如彼远法师自觉法师等。」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

  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菩提有三等、声闻、缘觉、佛、是也。此中言应发佛菩提之心、佛菩提无有过者、故云无上。宝积经二十八曰、「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

  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

  中辈、见上三辈注。修善、断恶行善也。元晓法师曰、「中辈之中、说有四句。

  一者、虽不能作沙门、当发无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二者、专念彼佛。三者、多少修善。此观及行为助满业。四者、愿生彼。前行此愿、和合为因也。」准会疏、中辈因行中有七因缘。一发心。二念佛。三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起立塔像。五饭食沙门。六悬绘然灯、散花烧香。七回向愿生。斯乃广列大小人天道俗男女行业、以为往生因也。第一第二如上解。第三中多少修善者、于诸善中随其力能多少修也。余解如下。

  奉持斋戒。

  斋戒、清心之不净谓之斋。禁身之过非谓之戒。大乘义章十二曰、「防禁故名为戒。洁清故名为斋。」杂阿毗昙心论音义曰、「戒、古薤反。易云、以此斋戒。韩康伯曰、洒心曰斋。防患曰戒。字林、斋戒、洁也。斋亦齐也。」又四分律音义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婆罗。此译云禁。戒者亦禁义也。」南山业疏曰、初名云戒。云斋云关者、众名乃异、莫不摄净归心也。言八戒者、即所防之境。戒则能治之业。言八斋者、斋谓齐也。齐一其心。或言清也。静摄其虑。如世闲室、亦号斋也。言闲齐者、即禁闲非逸、静定身心也。」会疏曰、「斋戒即八斋戒及摄大小诸戒。盖夫戒是人师、道俗咸奉。心为业主、凡圣俱制。正法住灭、皆一由之。明比日月。尊譬宝珠。宁当抱渴而死、弗饮水虫。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

  起立塔像。

  塔像、塔与佛像也。法华经音义曰、「塔、他盍反。诸经论中或作薮斗波、或作塔婆、或云兜婆、或言偷婆、或言苏偷波、或言脂帝浮都、亦言支提浮图、皆讹略也。正言窣观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聚、或云聚相。谓累石等高以为相也。案塔字、诸字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音他合切。」又新华严经音义曰、「塔、具云窣堵波。

  谓置佛舍利处也。」倭名曰、「孙愐切韵云、齐楚曰塔。杨越曰龛。」

  会疏曰、「起立塔像者、塔、具云塔婆、此云方坟。或云支提、翻云灭恶生善处。或云斗薮波、此云护赞。赞叹拥护故。西梵正音名为窣堵波、此云庙。庙者貌也。即是灵庙也。安塔有其三意。一表人胜、二令他信、三为报恩。法华经曰、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颇梨。乃至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沉水。木树并余材。瓶瓦泥土等。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所云像、即是佛像。然造像之始、各有缘兴。故增一阿含云、佛升忉利、以神足力、制诸弟子、不令知处。二王忆佛、因成大患。大臣白王、应当造像供养。于是优填王用牛头栴檀雕佛像、高五尺。此雕像始也。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用香雕像、彼乃用紫磨黄金铸佛像、亦高五尺。此铸像始也。又依萨婆多律、影胜王为仙道王图画佛像、并书偈文送之。盖是画像始乎。内典录云、后汉明帝永平七年、使秦景往月支。得优填王雕像。寻至洛阳。敕图圣相于西阳城门、与众景仰、以为法式。即汉土画像始也。」

  法华经曰、「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造像功德经曰、「造像有十一种功德。一者世世眼目清洁。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丰饶珍玩。六者生贤善家。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于梵天、寿命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后生还能敬重三宝。」又曰、「若人临终发言造像、乃至如面麦、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饭食沙门。

  会疏曰、「饭食沙门者、经云、正令得满四天下宝、其利不如请一清净沙门诣舍供养、得利殊倍。」六波罗蜜多经曰、「以食施者、当施五事。云何为五。一者施命、若人无食、难以济命。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颜色和悦。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气力。四者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饮食充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云云。

  」

  悬缯然灯。

  悬缯、广韵曰、「县音玄。说文、系也。下疾陵反。布帛总名也。」经音义曰、「缯、在陵反。小尔雅、通五色皆曰缯。三苍、杂帛曰缯也。」案言悬缯者、以缯造彩旛悬于佛殿也。会疏曰、「异译言、悬杂缯彩、如垂旛盖、敷妙方等。如百缘经云、佛在世时、有婆多迦。过去曾作一长旛于婆尸佛塔上。从是已来、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常有大旛覆阴其上。受福快乐。于后出家、得罗汉果。」

  然灯、燃灯烛也。广韵曰、「说文曰、然、烧也。俗作燃、同如延反。灯、火也。都滕反。」施灯功德经曰、「佛告舍利弗、或有人于佛塔庙诸形像而设供养故、奉施灯明。乃至以少灯炬或酥油涂然、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阶。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声闻缘觉所能可知、唯佛如来乃能知也。」

  散华烧香。

  散华与散花同。谓供养佛而散布花也。魏书、世祖即位、每引高德沙门共谈。于四月八日、舆诸佛像行于广衢。帝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敬礼。烧香、五种供养及六种供养之一。世谛所释、则为拂邪气。请神灵。第一义谛所释、则为使所修之功德、周遍一切处。大日经疏八曰、「烧香是遍至法界义。如天树王开敷时、香气逆风顺风、自然遍布。菩提香亦尔。

  随一一功德、即为慧火所烧、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熏一切、故曰烧香。」陔余丛考三十三曰、「李相之贤己集、因谓烧香始于佛图澄。襄国城堑水源暴竭。石勒问澄。澄曰、今当劝龙取水。乃烧安息香、咒数百言。水大至云。然烧香实不自此始。三国志孙策谓张津著绛帕头烧香读道书。又江表传、道士于吉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则汉末道家已用之。又按汉武故事。昆邪王杀休屠王。以其众来降。得其金人之神。其祭不用牛羊。惟烧香礼拜。则烧香之始于佛家可知。」

  会疏曰、「散花者、花开清净、妙色妙香、散诸佛刹。若有花开、诸佛来坐、是故下界中以花为净土。见色闻香、诸鬼神等嫌之、犹如粪秽色香故。陀罗尼集经曰、若四部众、以众花散阿弥陀佛、发愿诵咒者、得十种功德。何者为十。一者自发善心。二者令他发善心。三者诸天欢喜。四者自身端正、六根具足、无有损坏。五者死生宝池。六者生生世世生于中国及贵姓中、生值佛闻法、不生边地及下姓中。七者成转轮王、王四天下。八者生生世世常得男身。九者得生弥陀佛国、七宝花上结跏趺坐、成阿毗跋致。十者成阿耨菩提、坐于七宝师子座上、放大光明、与阿弥陀佛等无有异也。是名十种散花功德。烧香者、若人烧美香。魔伦趣他方。佛神欢喜守。修善必成就。如那乾诃罗国大王、遥向佛生国烧香作礼、香烟直至佛精舍、如白溜璃云、绕佛七众、化作金台、具如观佛经说。」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上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8
下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6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