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6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6
2006年06月22日09:0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938 字体: 繁體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6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菩萨戒优婆塞彭际清重校

无锡丁福保仲祜笺注

  一向专志庄严妙土。

  向、昔也。专志者、谓专意于一事而心不外鹜也。会疏曰、「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言一向专志。不思议之土、故言妙土。妙土、所庄严。因行、能庄严。以万行严出刹土、是谓庄严妙土也。」

  所修佛国、开廓广大。

  开、说文、「张也。」廓、广韵、「空也、大也、虚也。」会疏曰、「菩萨、能修人。佛、其所修当来成佛所居。故云所修佛。恢廓、(案开廓、会疏本作恢廓。净影疏本、正文作开廓、疏文亦作恢廓。)空阔貌。即广大相。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谓恢廓。肇公曰、佛土者、即众生之影响耳。故随所化众生之多少、而取佛土之广狭也。是以或以四天下、或以三千、或以恒沙为一国者也。今菩萨以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善恶凡圣为所化、岂以牛迹容大海乎。故所修土、亦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十方众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虽无数无限、毕竟如太虚空。」净影疏曰、「所修佛、恢廓广大、明土广也。」

  超胜独妙。

  妙、梵语曰曼乳、萨、苏。不可思议之义。绝待之义。无比之义也。法华玄义一曰、「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法也。」法华游意曰、「妙是精微深远之称。」大日经疏一曰、「妙名更无等比。更无过上义。」法华玄赞一曰、「萨者、正妙之义。」梵语杂名曰、「妙、曼乳。」秘藏记末曰、「苏者、妙也。」慧远疏曰、「超胜独妙、明土胜也。」

  会疏曰、「超胜独妙者、明非特广大、其中庄严之事、身土依正、皆悉第一无比、超诸佛刹、最为精、故谓超胜。唯此一土、最不思议、故言独妙。谓法报应化、所出本国故。佛身光寿、超过诸佛故。名号利益、独出难思故。令五乘齐入报土故。二乘根缺女人类、顿转一乘故。往生正因、易修易获故。生后得果、太顿太高故。是故称独妙也。」

  建立常然、无衰无变。

  建立、设法门也。常、玉篇、「恒也。然、如是也。」衰、类篇、「浸微也。」韵会、「衰、弱也。」变、说文、「更也。

  」小尔雅、「变、易也。」建立常然、无衰无变者、谓一设立恒常如是、无有衰微而变易也。会疏曰、「仁王疏曰、初起曰建。终成为立。今谓从佛佛平等、净土中新构出别愿、不共妙土、是谓初起。兆载功终、十劫遂成、是为终成。一立古今然、故称常然。久而如初、故言无衰。无有改易、故言无变。释言、极乐无为涅槃界。又言、无衰无变湛然常。

  此义也。」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兆载、数法名也。慧琳音义曰、「黄帝九章算法、数有一十五等。所谓一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此当第七及第十五数名也。义寂述义曰、「兆即当于六十数中第七頞底洛*。载即当于第十二那由他。法花经云、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偈云、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

  亿载阿僧祇。故知载当那庾他也。」兆载永劫者、谓历兆载之劫数、故云永。极长之一时期、谓之劫。梵语也。德行者、所成之善谓为德。能成之道谓为行。即功德与行法也。又具足功德之行法也。三学六度是也。仁王经上曰、「有十亿七贤居士、德行具足。」

  会疏曰、「名义集曰、算经黄帝为数法、有十等。亿兆京秭垓壤沟涧正载。风俗通曰、千生万、万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垓、垓生壤、壤生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载、地不载也。

  今寄极数、标无量劫、实不可量、故云不可思议。行谓行业。三业所作。德谓福德。行之所感也。非人天二乘事、故云菩萨。德行难思、故云无量。非朝夕所得、故云种植。」

  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

  欲觉瞋觉害觉、名三恶觉。涅槃经曰、「一切凡夫虽善护身心、犹故生于三种恶觉、」是也。瞋觉又名恚觉。三藏法数释三恶觉曰、「一欲觉。欲即贪欲。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顺情之境、种种贪求而生恶觉、故名欲觉。二恚觉。恚即瞋恚。谓一切凡夫之人、不了五尘过患、而于违情之境、种种忿怒而生恶觉、故名恚觉。三害觉。谓一切凡夫之人、常为觉观怨贼之所侵害、故名害觉。」欲想瞋想害想、谓之三恶想。又曰三想。欲想、起贪欲之思想也。瞋想、起瞋恚之思想也。害想、起害人之思想也。

  净影疏曰、「觉有八种、如地持说。

  一是欲觉、思财思色。二是瞋觉、亦名恚觉、思欲瞋他。三者害觉、亦名恼觉、于他人所、念欲加害。四者亲觉、追忆亲缘。五国土觉、念世安危。六不死觉、谓身不死、广集资生。七族姓觉、念氏族高下。八轻诬觉、念陵他人。此八种、初三过重、为是偏举。又曰、不起欲想、名离欲觉。不起瞋想、名离瞋觉。不起害想、名离害觉。亦可前言不生三觉、就始彰离。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据终明离。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之为觉。对缘生心、说为三想。此皆离之。」

  会疏曰、「依郁迦罗越问经、并十住毗婆沙、菩萨行布施时、对治此三想。彼经曰、若见乞者、当起三念。何等为三。一善知识想。二令得佛道想。三令后世大富想。又有三想。一离欲想。二修慈想。三无痴想。今所说、即后三想也。谓菩萨因来求者令三毒折薄、舍所施物、生离欲想。于求者与乐因缘、故瞋恨心薄、名修慈想。是布施回向无上道、则痴心薄、是名不痴想。又见来求者生眷属想、故不生害觉也。然此三想、亦于自妻子常应生起。所以彼曰、于妻子起三想者、菩萨于妻所、应生三三想。妻是无常想、失想、坏想。又有三想。是戏笑伴、非后世伴。是共食伴、非受业果报伴。是乐时伴、非苦时伴。又有三想。是不净想、臭秽想、可厌想。乃至又有三想。欲觉处想、瞋觉处想、恼觉处想等。又于子应生三想。一于我为贼、佛说等慈、令破不等、爱心偏多故。二为贼害、因是子故、破诸善根、遮正智命。三我因是子、逆道中行、不行顺道。乃至应作是念、子从余处来、我亦从余处来。子至异处、我去异处。我不知去处、彼不知我去处。彼不知我来处、我不知彼来处。是子非我所有、何为无故横生爱缚等。(已上抄要)然则菩萨于己妻子、生此三想、勤起厌离、于来求者远离此想、专行布施、故云不生等。觉谓觉知、令心忠遽、粗心而转。想谓思想、细念分别之义。」

  不著色声香味触法。

  不著、谓不贪著也。色声香味触法者、六尘之境也。三藏法数二十八释六尘曰、「一色尘、谓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尘。二声尘、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是名声尘。三香尘、谓旃檀沉水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四味尘、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尘。五触尘、触即著也。谓男女身分柔细滑、及妙衣上服等、是名触尘。六法尘、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

  」

  会疏曰、「色声等、则六尘境。色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高眉、丹唇皓齿、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等、是如热金丸、若也执之、决定烧手。声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是如毒坡、闻之则死。香谓男女身香、及世间饮食香等、是如龙气、嗅之必病。味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是如沸蜜、汤舌必烂。

  触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等、是如师子、近必被啮。法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如恶贼窟杀人。菩萨持戒清净、则不著之。」

  忍力成就、不计众苦。

  忍力、忍辱之力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众苦、诸苦难也。

  智度论十一曰、「人身无常。众苦之薮。」净影疏曰、「忍力成就不计众苦、能忍违缘、故离三觉不起三想。」

  会疏曰、「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为有力大人。然忍辱正治瞋恚、通断三毒。宝云经于菩萨所修法、各说十法。中说忍言、菩萨有十法、能净于忍。

  何等为十。内忍、外忍、法忍、随佛教忍、无方所忍、修处处忍、非所为忍、不逼恼忍、悲心忍、誓愿忍也。

  云何名菩萨内忍。菩萨饥渴寒热、忧悲疼痛、身心楚切、能自忍受、不为苦恼、是名内忍。

  云何名菩萨外忍。菩萨从他闻恶言骂詈、毁辱诽谤、或毁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属、和尚阿阇黎师徒同学、或闻毁佛法僧、有如是种种毁呰。菩萨忍辱、不生瞋恚、是名外忍。

  云何名菩萨法忍。佛于诸经说微妙义、诸法寂静、诸法寂灭如涅槃相、不惊不怖。作是念言、我若不解是经、不知是法、终不得菩提。是故菩萨勤求咨问读诵、是名法忍。

  云何名菩萨随佛教忍。菩萨瞋恼毒心起时、作是思惟、此身从何而生、从何而灭。从我生者、何者是我。从彼生者、何者是彼。法相如是、从何因缘起。菩萨作是思惟时、不见所从生、亦不见所缘起、亦不见从我生、亦不见从彼起、亦不见从因缘生。作是思惟、亦不瞋、亦不恼、亦不毒。瞋怒之心、即便减少、是名随佛教忍。

  云何名菩萨无方所忍。或有夜忍昼不忍、或昼忍夜不忍、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识边忍、不知识边不忍。菩萨不尔。一切时、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无方所忍。

  云何名菩萨修处处忍。有人于父母师长夫妻男女大小内外如是中生忍、余则不忍。菩萨忍者、则不如是。如父母边生忍、旃陀罗边生忍、是名修处处忍。

  云何名菩萨非所为忍。不以事故生忍、不以利故生忍、不以畏故生忍、不以受他恩故生忍、不以相亲友故生忍、不以愧赧故生忍、菩萨常修于忍、是名菩萨非所为忍。

  云何名菩萨不逼恼忍。若瞋因缘、烦恼未起、不名为忍。若遇瞋因缘时、拳打刀杖、手脚蹴蹋、恶口骂詈、于如是中、心不动者、则名为忍。菩萨若有人来起发瞋恚亦忍、不起发瞋恚亦忍、是名菩萨不逼恼忍。

  云何名菩萨悲心忍。尔时菩萨若作王若王等、有大功业、为苦众生而作其主。是苦众生、若来骂辱触恼之时、菩萨不以我是主故、而生瞋恚。如是众生、我当拔济、常为拥护、云何而得生于瞋恼。是故我今悲心怜愍、不生忿恚、是名菩萨悲心忍。

  云何名菩萨誓愿忍。菩萨作是念、我先于诸佛前、曾作师子吼、发誓愿言。我当成佛、于一切生死淤泥中、为拔诸苦众生。我今欲拔、不应瞋恚而恼于彼。若我不忍、尚不自度、况利众生等。(已上抄要)

  亦有安受苦忍、耐怨害忍、对察法忍等。法藏菩萨满足诸忍、故云忍力成就。不计众苦者、计谓执计。达一切诸苦、毕竟不可得故、于内外等苦境能忍、不生憎恨。」

  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者、不多求曰少欲。少不懊恼曰知足。法华经劝发品曰、「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涅槃经曰、「狮子吼菩萨问云、少欲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法位曰、「于未来不多求、名少欲。于现在希望满、名知足。谓忍力成就、故能于现未法不生贪求也。」遗教经曰、「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净影疏曰、「少欲知足、能忍顺缘、故离色声香味触等。」

  无染恚痴。

  染恚痴、又曰淫怒痴、贪瞋痴。染者贪欲、恚者瞋恚、痴者愚痴。即三毒之烦恼也。净影疏曰、「染犹贪也。」会疏曰、「染恚痴、即是贪瞋痴也。菩萨忍力成就、故自不生三毒也。」

  三昧常寂。

  常寂者、真体离无灭之相谓之常。绝烦恼之相谓之寂。唯识述记一本曰、「不生不灭、绝名相于常寂之津。」会疏曰、「宝云经曰、菩萨复有十法、名具禅波罗蜜。何等为十。多集福德、深厌诸恶、能勤精进、具于多闻、不颠倒解、解法向法、利根聪明、有纯善心、能解定智、不著禅相。遗教经曰、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修禅定。

  今菩萨具足此等诸德、故云三昧常寂。」净影疏曰、「三昧常寂、止行深也。」

  智慧无碍。

  会疏曰、「宝云经曰、菩萨复有十法、名为智慧满足。何等为十。具无我善、善解业报、善知有为法、善解生死相续不绝、善解生死出要之法、善解声闻辟支二乘之法、善解摩诃衍、善解遮魔业智慧、不颠倒智慧、无碍智慧。遗教经曰、实智慧者、则是度老病海坚牢船也。亦是无明黑暗大明灯也。今菩萨能成满一切胜智、照诸法无有碍、故云智慧无碍。」净影疏曰、「智慧无碍、观行深也。」

  无有虚伪谄曲之心。

  虚伪、虚妄而不真实也。楞伽经三曰、「无垢虚伪妄想习气。」谄曲、玉篇曰、「谄、佞也。曲、枉也、不直也。」翻译名义集日、「奢施、此云谄曲。罔冒他故、矫说异义、曲顺时人。」十住毗婆沙曰、「谄者、心佞媚。曲者、身行业现有所作。又云在家出家菩萨、应远离四谄曲法。」维摩经佛国品曰、「直心是菩萨净土。」注、「肇曰、土无洿曲、乃出于心直、故云直心是菩萨净土也。乃至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也。」会疏曰、「虚谓虚妄、非真实。

  伪谓诈伪。假现实相。谄曲者、希他意而道其言曰谄。其心邪曲、是曰曲。通世出世间不正直之心也。今菩萨无虚伪谄曲之心、有正直诚实之心、故云无有等。

  」净影疏曰、「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明离心过。」

  和颜爱语、先意承问。

  和颜、柔和之颜色也。爱语、四摄法之一。谓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因是生亲爱之心、依附我受道也。会疏曰、「内离妄染、故外常温良、故云和颜。胜天王般若经曰、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随顺佛清净教、视诸众生、面门先笑、曾无嚬蹙。所以然者、心离秽浊、诸根清净、不染离垢、心不瞋恚、内无恨结。爱语者、能随顺众生、善言慰喻、闻者爱乐其语。故胜天王言、下声细语软美之言、顺彼意语故。先意承问者、礼记曰、君子之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孔颖达云、先意、谓父母将欲发意、孝子预前达知父母之意而为之、是先意也。

  承志、谓父母已有志、己当奉承而行之。菩萨于一切众生为父母想。亲近师僧。

  多闻寡闻、有知无知、持戒破戒、但生佛想。故先意承问也。」净影疏曰、「言和颜者、明离身过。爱语先问、明离口过。

  」

  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勇猛精进、勇猛进修难行也。法华经序品曰、「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于深山。

  」倦、广韵、「疲也、厌也。」会疏曰、「无杂谓精。无怠为进。假令身止阿鼻狱中、确固不挠、故谓勇猛。斯乃克成发愿于彼、力精所欲之发心也。如彼功德吉王子时、七万岁中不睡等。十住毗婆沙曰、一切菩萨发十大愿。谓众生都尽灭、我愿便应息。如是世性、虚空性、法性、涅槃、佛生性、诸佛智性、一切众生、心所缘、诸佛行处智、世间法智转、是名十究竟。是十事实不尽、我是福德善根亦不尽不息、故云志愿无倦。」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惠利、如言惠施、以利济他也。会疏曰、「肇公曰、乘八万行兼载天下、不遗一人。大乘心也。大乘法、名为清白。纯一无杂。清净无垢。故以之惠施、以之利济、故云以惠利群生。」

  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恭敬者、谦退云恭。推尊其德云敬。

  法华经嘉祥疏二曰、「谦逊畏难为恭。推其智德为敬。」释氏要览中曰、「四分律云。

  汝等比丘。于我法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戒本云。若比丘不恭敬。

  犯波逸提罪。」三宝者、一切之佛陀、佛宝也。佛陀所说之教法、法宝也。随其教法而修业者、僧宝也。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也。宝性论三、举所以名宝者有六义。「偈言。真宝世希有。明净及势力。能庄严世间。

  最上不变等。」观无量寿经曰、「恭敬三宝。奉事师长。」

  奉事、见前奉侍注。师、梵语乌波狝也。教以道者之通称也。礼记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若出家律中分得戒师与受业师之二。释氏要览上曰、「师有二种。一亲教师、即是依之出家。

  二依止师、即是依之禀受三学。」长者、行辈尊者也。如长上、长老。又齿高也。孟子曰、「乡人长于伯兄一岁。」

  会疏曰、「佛法僧三、于世间希有义、离垢义、势力义、庄严义、最胜义、不改义、故名为宝。恭敬三宝、钦仰其德也。师者、授道解惑所以。长者、德胜腊高之类。若约出世、和尚阇黎之类。若约世俗、教仁义礼节等、名师。伯叔君兄等、名长。此中含摄孝养父母之句。师者、出世大本。父母、世间福田。菩萨必须恭敬奉侍故。」

  以大庄严、具足众行。

  会疏曰、「大庄严者、通指菩萨万行、能庄严身土依正故。如大集经第十五、列二十种庄严曰、以自庄严已、能乘大乘。又如宝箧经、菩萨大庄严有三十二。菩萨摄取无量生死、发大庄严、如梦空性故。

  菩萨灭度无量众生、发大庄严、无我想故。乃至知诸法性无生、得不退转地、庄严道场、是名大庄严。彼经设譬言、如大健夫、以诸铠杖善自庄严、执持利刀。

  又如十住毗婆沙、得菩提、说十事庄严。是等总名大庄严。故言具足众行也。」净影疏曰、「以大严者、谓以福智二种庄严而自严也。具众行者、具檀等一切行也。」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会疏曰、「励行于佛体、而让功于无善凡夫。故菩萨功德成就、一一回施十方三世一切群生、为彼功果、所以云令诸等。」净影疏曰、「以行教他、故令众生功德成就。」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

  观法如化。

  空、无相、无愿、是三三昧名。见上注。无作无起者、无作、心无造作之念也。

  无因生果、名为无起。又作无生。观法如化者、观诸法如幻化也。大品经一曰、「解了诸法、如幻如化。」

  会疏曰、「住空等、是菩萨所住三三昧。其义如上解。是亦能观。无作无起等、所观法也。无作者、生死涅槃无造作者故。

  无起者、推求自他共无因、实无从所生故。是则空谛。法之一字、即指一切有情非情、生死涅槃诸法。是则假谛。如化者、非空非假、而空而假之譬。是则中谛也。观之字、即三观也。盖夫三谛三观者、万行之要枢、菩萨之肝腑。法藏菩萨常住三三昧、观三谛理而不取寂灭、能教化众生、故云住空等。」

  净影疏曰、「人法无性、名之为空。

  假人假法、相亦不有、名为无相。于此二中、无有希求愿乐之心、名为无愿。又离妄想、亦名无愿。于此之中、无果可为、名为无作。故维摩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

  故知无作约果以论。于前三中、无因可生、名为无起。故维摩云、虽行无起而起善行。故知无起约因以说。于此理法证会、名为观法如化。」

  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

  兼利。

  粗言、粗恶之言。涅槃经二十曰、「粗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是故我今者。归依于世尊。」自害害彼、即自损损他意。般舟赞曰、「纵此贪瞋火、自损损他。

  」群疑论曰、「毁其正见、自损损他。」善语、美善之语也。自利利人、与自利利他同。声闻缘觉之行为自利、诸佛菩萨之行为自利利他。遗教经曰、「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人我兼利、犹自他兼利也。止观五上曰、「自匠匠他。兼利具足。」会疏曰、「粗言者、则粗恶之言、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也。善语翻之。正法念经曰、甘露及毒药。皆在人舌中。实语谓甘露。妄语则谓毒。妄语不自利。亦不益他人。

  故言自害等。又粗语有自害不害他、如外道骂辱世尊、犹如仰唾于空。亦有自他俱害、如念经说、自招拔舌报、令他系厄难。如握火而投人、自他共烧。又善语有自利不利人、如烛处念诵。亦有利人不自利、如不净说法。亦有人我兼利、如菩萨弘化。」

  弃国捐王、绝去财色。

  财色、财宝与女色也。四十二章经曰、「财色施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

  」净心诫观法上曰、「一切苦因果、财色为本。」会疏曰、「弃国等、明自绝离世尘。财谓财宝。色谓色欲。」

  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

  六波罗蜜者、菩萨之大行、谓为波罗蜜。有六种。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

  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

  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日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曰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教人令行者、谓菩萨自修行此六法、教人亦行之、结自他二利之行也。

  无央数劫积功累德。

  会疏曰、「破恶勋谓功。生善用谓德。

  无央数、则超异常途。」

  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

  净影疏曰、「在犹任也。」宝藏、累积珍宝之库藏也。妙法能济众生之苦厄、故以为喻。法华经信解品曰、「今此宝藏自然而至。」发应、广韵曰、「发、起也。方伐反。」经音义云、「应、如响应声也。」麻果云、「相感应也。」会疏曰、「菩萨于多劫积布施持戒功、故自感宝藏涌出应其德。」

  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

  会疏曰、「以道授他为教。转恶成善为化。引导众生安住正道、建立大心、故云安立。」

  或为长者居士、

  长者、梵语曰疑叻贺钵底。积财具德者之通称。如须达长者等。法华玄赞十曰、「心平性直。语实行敦。齿迈财盈。名为长者。」维摩经音义云、「长者、案天竺国俗、多以商贾为业。游方履险、不惮艰辛。弥积年岁、必获珍异。上者奉王、余皆入己。财盈一亿、德行又高、便称长者。为王辅佐。彼土数法、万万为一亿也。」新译花严经音义云、「长者、风俗通云、春秋之末、郑有贤人著书一篇、号郑长者。谓年长德艾、事长于人、以之为长者故也。」

  居士、梵语曰迦罗越。居财之士。居家之士。在家志佛道者。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天台观音义疏曰、「居士者。多积贿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发真钞曰、「居士者、外国居财一亿、称下居士。

  乃至百亿、名上居士。」慧远维摩经疏一曰、「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法华玄赞十曰、「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十诵律六曰、「居士者、除王王臣及婆罗门种。余在家白衣、是名居士。」会疏曰、「姓贵位高、大富年耆、是名长者。多积财宝、深归佛乘、居家丰盈、名居士。」

  豪姓尊贵。

  会疏曰、「豪姓者、婆罗门于四姓中最豪英故。尊贵者、是宰官。羽仪朝野、官领百姓故。」

  或为刹利国君、

  刹利、具云刹帝利。印度四姓之第二。译言田主。王种也。西域记二曰、「二曰刹帝利。王种也。旧曰刹利、略也。」智度论三十二曰、「刹利者、王及大臣也。」翻译名义集云、「刹帝利、肇曰、王种也。秦言田主。劫初人食地味、转食自然粳米。后人情渐伪、各有封殖。遂立有德、处平分田。此王者之始也。故相承为名。为其尊贵自在、强暴快意、不能忍和也。什曰、梵音中含二义。一言忍辱。二言能瞋。言此人有大力势、能大瞋恚、忍受苦痛、刚强难伏、因以为姓。

  」国君者、一国之主。如诸侯。周礼曰、「国君夫人世子过市。郑玄曰、谓诸侯及夫人世子过其国市。又曰、诸侯谓王及王子弟封于畿内者也。」

  转轮圣帝。

  梵、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阇、又作遮迦越罗。此云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伏四方、故曰转轮王。又飞行空中、故曰飞行皇帝。在增劫、人寿至二万岁以上、则出世。在减劫、人寿自无量岁至八万岁时乃出世。其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如其次第领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轮王为四洲、银轮王为东西南之三洲、铜轮王为东南之二洲、铁轮为南阎浮提之一洲也。

  十住断结经音义云、「遮迦越罗、此译云转轮圣王。正言斫迦罗伐剌底、此云转轮王。顺此方语。」翻译名义集云、「斫迦罗伐辣底曷罗阇、或遮迦越罗、此云转轮王。俱舍云、从此洲人寿无量岁、乃至八万岁有转轮王生。减八万时、有情富乐、寿量损减、众恶渐盛、非大人器、故无轮王。由轮旋转应导、威伏一切、名转轮王。施设足中、说有四种。金银铜铁轮应别。故如其次第胜、上中下逆次、能王领一二三四洲。契经云、劝化令修十善业道。故轮王死、定得生天。慈恩云、金轮望风顺化。银轮遣使方降。铜轮震威乃服。铁轮奋戈始定。」会疏曰、「转轮王者、四洲之主、由轮旋转、威伏一切故。」

  或为六欲天主、

  欲界有六重之天、谓之六欲天。一四王天、有持、广目、增长、多闻之四王、故名四王天。二忉利天、译言三十三天。帝释天为中央、四方各有八天、故从天数而名三十三天。三夜摩天、译言时分。彼天时时唱快哉、故名。四兜率天、译言喜足。于五欲之乐生喜足之心、故名。五乐变化天、于五欲之境、自乐变化、故名。六他化自在天、于五欲之境、使他自在变化、故名。此中四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腹、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上、故谓之地居天。兜率天已上、住在空中、故谓空居天。见智度论九、俱舍论八。

  乃至梵王。

  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会疏曰、「梵王、色界之主、无色无形质故。」

  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

  四事、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

  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会疏曰、「身业归敬名供养。意口信伏为恭敬。」

  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

  如优盖罗华。

  盖与钵同。优钵罗、又作乌钵罗、沤钵罗、优钵剌。花名。译曰青莲花、黛花、红莲花。慧苑音义上曰、「优钵罗、具正云尼罗乌钵罗。尼罗者、此云青。乌钵罗者、花号也。其叶狭长。近下小圆。向上渐尖。佛眼似之。经多为喻。其花茎似藕、稍有刺也。」玄应音义三曰、「优钵剌、又作沤钵罗。此译云黛花也。」法华玄赞一曰、「优钵罗者。此云红莲花。」大日经疏十五曰、「优钵罗花。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如泥卢钵罗花。」会疏曰、「芬馥为香。清净为洁。

  优钵罗、此云青莲华。是则远离粗言、修习善语之华报也。」

  身诸毛孔出栴檀香。

  毛孔、身上之毛穴也。栴檀、具名栴檀娜。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栴檀。慧苑音义上曰、「栴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药、故名与乐。」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栴弹那。或作栴檀那。此外国香木也。

  有赤白紫等诸种。」会疏曰、毛孔出香、持戒禅定之所感也。」

  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

  容色犹仪貌也。会疏曰、「容色端正、忍力精进、和颜爱语之所感也。」相好、就佛之身体而言。微妙之相状、可了别者、是谓之相。细相之可爱乐者、谓之好。

  相者大相。好者更为庄严大相之小相也。

  就丈六之化身而言、则相有三十二、好有八十。就报身而言、则有八万四千乃至无量之相与好。

  观无量寿经曰、「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又曰、「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法界次第下曰、「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

  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辨好也。」辅行六曰、「相、大庄严身。

  好、小庄严身。若说大者则说小。」智度论二十九曰、「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

  若说大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

  众生见佛则具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大乘义章二十末曰、「福状外彰、名之为相。又表内德、亦名为相。姿媚可爱、惬悦人情、说之为好。」庄严经曰、「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

  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绘盖幢幡、庄严

  之具。

  华香、华与香也。供养佛者。缯盖、张帛为盖也。幢幡、皆为旌旗之属。梵语★缚若、译曰幢。梵语波吒迦、译曰幡。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瑜祇经拾古钞上曰、「幡者、悬于龙头之幢也。旗竿头安宝珠云幢旗。

  幡竿头置龙头云金刚幡也。」如来会曰、「诸宝香华、幢幡缯盖、衣服饮食汤药、及诸伏藏珍玩所须、皆从菩萨掌中自然流出。」

  如是等事、超诸天人。

  会疏曰、「因行既满、功德悉备、故云超诸天人。」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会疏曰、「今言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成就世自在王之果故也。言一切法者、即四十八愿之法也。谓庄严净土法、摄取众生法、庄严法身法等也。」

  彭际清曰、右明法藏以无量心、发无量愿。起无量行。无不一一称真如法界。

  众生无量。国土无量。菩萨随顺众生、经不可说不可说那由他劫、入不可说不可说恒河沙佛土、悉以无量行海而严净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无量故。如是严净无量佛土、度脱无量众生、而实无佛土可严、亦无众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故云、以大庄严具足众行。又云、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斯则悲智双融。理事无碍。故能于一切法而得自在。一向出生菩萨经、佛言、我念过去广大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有佛号宝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将入涅槃、为众广说法本陀罗尼。时有轮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议胜功德。

  生年十六。从彼如来闻是法本。即于七万岁中精勤修习。未曾睡眠。亦不偃侧。

  端坐一处。不贪财宝、及以王位。不乐自身。得值九十亿百千那由他佛。诸佛说法、尽能闻持修习。厌家薙发而作沙门。作已、复于九万岁中修习此陀罗尼。复为众生分别显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亿百千那由他众生、得发道心。

  积功累德、至不退地。尔时不思议胜功德比丘、岂异人乎。即阿弥陀如来是也。

  此明法藏所修本行、足与经文互证。一生尚尔、多生可知。一劫尚尔、多劫可知。

  法藏成佛第九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

  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西方十万亿者、弥陀之极乐国土在自此西方过十万亿之佛土也。安乐、身安心乐也。文句八下曰、「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阿弥陀经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会疏曰、「今已者、定其时。非过去、故云今。非未来、故言已。亦可今者、世尊在世时。已者、先佛而既成正觉故。言现在有二种。如释迦言现在、仅八十年耳。今已归过去。弥陀现在、后后无尽、更无过去、故非三世迁流现在。云栖云、释迦现在之过去、弥陀现在之现在、盖此谓也。言西方者、定其方。依安乐集意、所以日月星辰西行者、令众生倾彼国也。是故构土于西方、实入道要门。去此等者、定其处。若依诸经、异说不同。觉经、大弥陀、云千亿万须弥山佛。

  庄严云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称扬诸佛经、如来会、小经、与今经同。但罗什是七佛以来译主、以舌根不坏、证其惬佛意。

  僧铠者、诸译拔萃、古今诸德崇尚之。何不信哉。其佛以下、定其名。大弥陀言须摩题。觉经言须摩提。如来会、庄严、言极乐。亦言安乐。亦言安养、清泰、好意等。虽其名殊、共是彼刹之妙称也。」

  阿难又问、其佛成道以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以来、凡历

  十劫。

  十劫、阿弥陀佛往昔为法藏比丘时、立四十八愿、以期成佛、自成就而为阿弥陀佛、至今已经十劫。然言十劫者、不过举其为众生济度而成就四十八愿之时而止、其实为久远之古佛。故弥陀为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十六王子之第九王子、释迦其第十六王子也。于寿量品释迦自显其本地、说为久远实成之古佛、以是可知弥陀佛之本地、亦为久远之古佛。但因欲度众生、自本地示现为法藏比丘、建四十八愿、以五劫之思惟与兆载永劫之修行、于十劫之昔、现正觉也。又依真宗之教意、则西方之阿弥陀、于胎藏界主证菩提之德、于金刚界主大智慧门、妙观察智之所成也。然则大日如来成道之年劫、不可说不可思议、弥陀之成道、亦不可说不可思议也。

  彭际清曰、右明成佛时处。曰现在西方者、不惟尔时名为现在、乃至于今、以及后后无尽、同名现在。以佛寿无量故。

  国土宝严第十

  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

  七宝、诸经论所说少异。法华经授记品曰、「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真珠、玫瑰七宝合成。」智度论十曰、「有七种宝。金、银、毗琉璃、颇梨、车渠、马脑、赤真珠。(此珠极贵、非珊瑚也。)」阿弥陀经曰、「亦以金、银、溜璃、玻璃、砗磲、赤珠、码瑙、而严饰之。」般若经以金、银、璃、砗磲、玛瑙、虎珀、珊瑚、为七宝。

  三藏法数释七宝曰、「梵语苏伐罗、华言金。大智度论云、金出山石赤铜中、而有四义。一者色无变。二者体无染。三者转作无碍。四者令人富。以是等义、故名为宝。梵语阿路巴、华言银。大智度论云、银出烧石中。世名白金。亦有四义、与前金同、故名为宝。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观经疏又云吠溜璃耶、华言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山出此宝、故以名之。此宝青色、一切众宝皆不能坏。色体坚莹、世所希有、故名为宝。梵语钵捶娑、华言珊瑚。大智度论云、海中石树也。谓西南涨海中、去七八里许、有珊瑚洲。洲底有磐石。此宝生其上。人以铁网取之。世所希有、故名为宝。梵语阿湿摩揭婆、华言琥珀。其色红莹。世所希有、故名为宝。梵语牟婆洛揭拉婆、华言青白色宝、即砗磲也。其状如车之渠、车之牙辋也。因以名焉。以其体坚色明、世所希有、故名为宝。梵语摩罗伽隶、华言码瑙。其色赤白、如马之脑、因以名焉。以其可琢成器、世所希有、故名为宝。」

  会疏曰、「娑婆秽、杂业所感、故以泥土瓦砾为地体。彼土专以无漏净心所现、故以七宝为其体。是布施持戒所摄取也。

  性不造作、故云自然。七宝者、皆是色光胜绝、加以妙香以为依地、故云合成为地。」

  恢廓广荡、不可限极。悉相杂次。转相间入。光赫煜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

  会疏曰、「恢廓旷荡、(案广荡、会疏本作旷荡。)俱广远貌。究竟如虚空、故云不可限极。尽地际而间错、故云悉相厕。

  (案杂次、会疏本作杂厕。)又杂也、间也。其一一宝中、展转有七宝色、故云转相入间。(案间入、会疏本作入间。)其一一宝中、发无量色光明、超百千日月、故云光赫焜耀。赫、明盛貌。焜耀、火光盛也。(案煜烁、会疏本作焜耀。

  煜烁与焜耀、音字虽别而义则同也。

  )穷微极妙、奇特美丽、故云微妙奇丽。无漏所感、绝秽浊相、故云清净庄严。

  大弥陀言、阿弥陀佛国为最快、八方上下无央数诸佛国中众善之王。乃至所以者何、阿弥陀佛本为菩萨时所愿、勇猛精进不懈、累德所致、故能尔耳。故云超踰十方。众宝中精、小补韵会云、凡物之纯至曰精。犹下、比校。犹如第六者、义寂云、且举世间欲界中胜、非净土宝唯如彼。今言此、喻自然相也。第六天、名他化自在。五欲境适意自然现前。彼土妙宝、亦复如是、故喻彼天。大弥陀言、欲有所得、即自然在前。所不用者即自然去。比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故。」案、自其佛国土已下至此、是第三十二之愿成就也。

  又其国土无须弥山、

  谓彼土佛心平等、故地皆平正、无有须弥山、及已下一切诸山大小海等之高下相也。须弥山、新称曰苏迷卢山。译曰妙高山。西域记曰、「唐言妙高。旧曰须弥、又曰须弥楼、皆讹。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四面各有一色。东黄金、南璃、西白银、北颇梨。随其方面、水同山色。」俱舍论曰、「妙高、七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故名高。」

  及金刚围一切诸山。

  金刚山、又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

  周绕世界之铁围山也。起世经二曰、「诸余大山、及须弥山王之外、别有一山、名斫迦罗。(前代旧译云铁围山)高六百八十万由旬。纵横亦六百八十万由旬。弥密牢固。金刚所成。难可破坏。」

  亦无大海小海溪渠井谷。

  会疏曰、「外海名大。内海名小。有水为溪。无水云谷。渠、小渎也。以瓶汲水谓之井。」

  佛神力故、欲见则见。

  谓已上诸山海等、众生意欲见者、佛神力令见。会疏曰、「佛神力故等者、若众生意乐欲有之、则佛威神力、令现之见也。

  」案、自又其国土已下至此、是第三十一之愿成就、因中无有虚伪谄曲之心所感也。

  亦无地狱饿鬼畜生诸难之趣。

  诸难即八难也。谓见佛闻法有障难八处也。又名八无暇。谓修道业无闲暇也。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四郁单越。(新作北拘卢洲)以乐报殊胜、而总无苦故也。五长寿天。色界无色界长寿安稳之处。

  六盲聋瘖。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二佛中间无佛法之处。维摩经天台疏三曰、「言八难者。三恶道为三。四北郁单越。五长寿天。六盲聋瘖。七世智辩聪。八佛前佛后。」又准超日月三昧经、以边地、外道、贫匮、下*、短命、丑陋。人所憎恶、夷人不解法者、为八难也。趣者、众生所往之国土、名为趣。俱舍论八曰、「趣谓所往。」大乘义章八末曰、「趣者、盖乃对因以名是也。因能向果、果为因趣、故名为趣。」法华文句记曰、「从一至一、故名趣。」案此、是第一之愿成就。因中无染恚痴之所感也。

  亦无四时春夏秋冬。不寒不热、常和调适。

  言极乐国无四时之序、故无寒暑之烦。无寒暑之烦、故无身心之恨。无身心之恨、故人天安乐。人天安乐、身故进退谐意、行住随思、故曰调适。会疏曰、「春、蠢也。物蠢生乃动故。夏、假也。假火而宣平也。秋、揫也。物揫敛乃成熟也。

  冬、终也。万物所以终成也。夫有为诸法、由妄心而生。内有四相、故外有四时、阴阳交替、凉燠转变。彼土无为涅槃界、故唯有常乐我净四德、无有元亨利贞迁流。彼土不寒不热、胜境常住。」案此、是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所感。第三十一二愿成就也。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及

  忉利天、依何而住。

  四天王、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其所居云四王天是六欲天之第一、天处之最初也。法花文句云、「四大天王者、帝释外臣如武将也。居四宝山。高半须弥。广二十四万里。东提头赖吒、此云持。亦云安民。

  居黄金山。领二鬼、犍闼婆、富单那。

  南毗留勒*、此云增长。亦云免难。居璃山。领二鬼、薜荔多、鸠槃茶。西毗留博*、此云非好报。亦云恶眼。亦云杂语。居白银山。领二鬼、毒龙、毗舍阇。北毗沙门、此云种种闻。亦云多闻。居水精山。领二鬼、罗刹、夜*。各领二鬼、不令恼人、故名护也。」

  忉利天、正作怛唎耶怛唎奢天、多罗夜登陵舍天。译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须弥山之顶、阎浮提之上、八万由旬之处。此天之有情、身长一由旬、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以世间百年为一日一夜)城廓八万由旬、名喜见城、帝释居之。巅之四方有峰、各广五百由旬。每峰有八天。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顶天、喜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吒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离险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施行天、金殿天、鬘形天、柔天、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日行天、阎摩那娑罗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光天、清净天、是为三十三天。新译花严经音义云、「忉利、梵言正云怛唎耶怛唎奢。

  言怛唎耶者、三也。怛唎奢者、十三也。谓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城。当中有一天城、帝释所居。总数有三十三处、故从处立名也。」翻译名义集曰、「忉利、应法师云、此应讹略也。正言多罗夜登陵舍。此译云三十三天。」依者、言依止或依凭也。」

  佛语阿难、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

  炎天、梵名须夜摩天。翻译名义集曰、「须夜摩、此云善时分。又翻妙善。新云须焰摩、此云时分。时时唱快乐故。或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色究竟天、梵名阿迦尼吒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天之最顶、故名色究竟。新译花严经音义曰、「阿迦尼吒天、具云阿迦尼瑟吒。言阿迦者、色。尼瑟吒、究竟。言其色界十八天中、此最终极也。又云、阿、无也。

  尼瑟吒、小也。谓色界十八天中、最下一天、唯小无大。余十六天、上下互望、亦大亦小。此之一天、唯大无小、故以名之也。」

  阿难白佛、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行业、身口意之所作。法华经提婆品曰、「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又善恶之所作、可感苦乐之果报者。果报、新曰异熟。旧曰果报。果报者、吾人今日之境界、为对于过去世业因之结果、故曰果。又为应于其业因而报者、故曰报。然则曰果曰报、其体为一、总括一切众生自生至死之间、自己所感受之吉凶事而谓为果报。但分别果报二字、则法华方便品明十如是中、有因缘果报之四。对于因而言果。对于缘而言报也。正可生果之物曰因。

  助其因而使取果者曰缘。譬如米麦之种、因也。农夫之力或雨露之润等、缘也。

  然则当年米麦之成熟时、对于昨年之米麦而言、则是果。对于昨年之农夫雨露而言、则为报也。如是吾等原具可生夫夫三界之果之种、是曰因。然为恶业、则助地狱界之因、使感地狱之果。为善业、则助人间天上界之因、使招人间天上界之果。盖善恶之业、对于三界之果、则非为因而为缘。因而望此缘于三界之果、更与以报之名也。但此分因缘果报、而详论义理。果报之物体、二者非异。果报之状体、虽有苦乐好丑等差别、而其性质则非善性、亦非恶性。无记性(善不可记、恶亦不可记者。)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

  会疏曰、「大集经曰、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夫业理绵邈、十圣难议。无形无朕、能现形相、或空或地、曲成无差。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故云业与报皆不可思议。」

  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

  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

  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善力、修善之力用。由善所得之力。

  净影疏曰、「依法正修、名为善力。」会疏曰、「此中佛土不可思议、有二种力。一者业力、谓法藏菩萨出世善根大愿业力所成。二者正觉阿弥陀法王善持住力所摄。

  众生功德善力者、若约诸行往生、则定散等善力。若约本愿相应机、则大信大行也。行业之地者、是则弥陀如来大愿大行大业成就之地也。因净、故果亦净。虽无须弥等、自住也。」

  阿难白佛、我不疑此法。但为将来众生、欲除其疑惑、故问

  斯义。

  疑惑、迷于事理不能决定是非者。法华经譬喻品曰、「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

  皆堕疑惑。」大品般若经三次第行品曰、「须菩提言、我于是法、不敢有疑。但为当来世破正见、堕三恶者、故问耳。」亦此意也。

  彭际清曰、右明国土殊胜。即前文无三恶道及国土严净等愿所摄。

  光明无量第十一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觉经曰、「佛言、阿弥陀佛光明最尊第一无比。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会疏曰、「如宝积经菩萨藏会言、如世间中灯油之光、于萤火光为广为大。烛炬之光、超胜灯光。庭燎火聚、又胜烛炬。药草发光、踰于火聚。星宿之光、倍过药草。

  满月流光、又过星耀。炎盛日光、踰超于月。乃至究竟天所有光明、比于如来正偏知光、而超过于彼。微妙显照、最胜明净、广大第一、不可为喻。然弥陀光明、亦超胜彼正偏知、岂非最尊第一乎。」案此、是第十二愿成就、智慧无碍之所发也。

  或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

  取要言之、乃照东方恒沙佛

  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世界、佛所住之国土。有秽土、有净土。刹者、土之义。佛刹与佛世界义同。

  四维者、东西南北四方之中间也。如来会曰、「阿难、彼佛光明、普照佛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我今略说、光照东方如恒河沙等国土。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会疏曰、「照百佛刹等、乃是报身佛常光量。」

  或有佛光照于七尺。或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转倍、

  乃至照一切佛刹。

  佛光、佛之光明也。赞阿弥陀佛偈曰、「佛光照耀最第一。」由旬、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踰阇那。新称踰缮那。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西域记二曰、「夫数量之称。谓踰缮那。旧曰由旬。又曰踰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踰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踰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踰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玄应音义二曰、「俞旬。又作由旬。或作由延。又作踰阇那。

  皆讹也。正言踰缮那。此译云合也。

  应也。计合应尔许度量。同此方驿逻也。」

  有部百一羯磨三曰、「言踰缮那者。

  既无正翻。义当东夏一驿可三十余里。旧云由旬者。讹略。若准西国俗法。四俱卢舍为一踰缮那。计一俱卢舍可有八里。即是当其三十二里。若准内教。八俱卢舍为一踰缮那。一俱卢舍有五百弓。弓有一步数。准其步数才一里半余。将八倍之当十二里。此乃不充一驿。亲验当今西方踰缮那。可有一驿。故今皆作一驿翻之。遮无远滞。」

  注维摩经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一肘者、自肘之本端至中指之末也。惠运之俱舍记曰、「一肘者、自肘本端至中指末也。一尺八寸。」俱舍论十二曰、「赡部洲人身。多长十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四肘。」一指节者、横大母指而取其厚量也。智证之杂记曰、「横大母指而取其厚、以为一指也。」积算此指节之量可知由旬之度。

  会疏曰、「照于七尺等、应身佛之量。如今日世尊圆光一寻。弥勒佛照一由旬故。若准大弥陀等、自七丈至二百万佛国倍增、广说皆有限量、不名无量光。」

  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

  无量光佛、十二光佛之一。楞严经五曰、「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佛。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赞阿弥陀佛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净影疏曰、「无量、多也。

  」

  无边光佛。

  无边光佛、十二光佛之一。赞阿弥陀佛偈曰、「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净影疏曰、「无边、广也。」

  无碍光佛。

  经云无碍光佛、论云无碍光如来。阿弥陀如来十二异名之一。往生论曰、「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赞阿弥陀佛偈曰、「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净影疏曰、「无碍、自在也。」

  无对光佛。

  无对光佛、十二光佛之一。赞阿弥陀佛偈曰、「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净影疏曰、「他光不敌、名无对光。

  」

  炎王光佛。

  炎王光佛、又作焰王光佛、光焰王佛。

  十二光佛之一。净影疏曰、「此光胜余、名炎王光。」赞阿弥陀佛偈曰、「佛光昭曜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焰王。」

  清净光佛。

  清净光佛、十二光佛之一。赞阿弥陀佛偈曰、「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净影疏曰、「离垢称净。」

  欢喜光佛。

  欢喜光佛、十二光佛之一。阿弥陀佛之异名。赞阿弥陀佛偈曰、「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净影疏曰、「能令见者心悦、名喜。」

  智慧光佛。

  智慧光佛、十二光佛之一。阿弥陀佛之异名。以彼佛具智慧之光明故也。赞阿弥陀佛偈曰、「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净影疏曰、「于法善照、名智慧光。」

  不断光佛。

  不断光佛、十二光佛之一。赞阿弥陀佛偈曰、「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净影疏曰、「常照不绝、名不断光。

  」

  难思光佛。

  难思光佛、十二光佛之一。赞阿弥陀佛偈曰、「其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净影疏曰、「过世心想、故曰难思。

  」

  无称光佛。

  无称光佛、十二光佛之一。无量寿佛之异名。其光明无称量之者、故名无称光。

  赞阿弥陀佛偈曰、「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净影疏曰、「过世言相、名无称光。」

  超日月光佛。

  超日月光佛、十二光佛之一。以无量寿佛之光明、超越日月、故亦名超日月光佛。赞阿弥陀佛偈曰、「光明昭曜过日月。故佛超日月光。」净影疏曰、「过世色相、名超日月。」超日明三昧经曰、「日之光明、照现在事。人物蠕动、百谷药木、诸天龙神、皆因日成、普得茂活。日不能照二铁围间、亦不能照人心本、令开达也。但照有形、不照无形。超日明三昧、所以胜者何、殊照十方、无边无际、三界五道、靡不彻畅。何况弥陀光明。故名超日月光。」已上十二佛、名十二光佛、皆阿弥陀佛之异名。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曰、「是内坐十二曼陀罗大圆镜智宝像。其名曰一切三达无量光佛。遍觉三明无边光佛。智道三明无碍光佛。六真理智三明无对光佛。色善三明光焰王佛。一觉三明清净光佛。普门三明欢喜光佛。入慧三明智慧光佛。光色三明不断光佛。明达三明难思光佛。

  五德三明无称光佛。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

  」

  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

  生焉。

  以惭愧之二法及无贪等之三根为善之自性、与之相应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会疏曰、「欢喜者、世间诸有淫泆瞋怒愚痴者、见阿弥陀佛光明、莫不作善也。佛光本来无量不断、而随众生根性、遇否不同。言遇斯光者、指有缘机也。

  三垢即三毒也。身意即三业也。言善心者、若约诸行、定散诸善也。若约本愿、则真实信心也。是则触光柔软愿成就也。」

  若在三涂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

  之后、皆蒙解脱。

  三涂、四解脱经之说。涂者、途之义。一火途。二血途。三刀途。辅行一曰、「四解脱经以三途名火血刀也。途、道也。作此涂者误。小狱通寒热。大狱唯在热。且从热说、故云火途。从相啖边、故云血途。从被驰逼为名、故名刀途。」(四解脱经、经目无之。)又直谓地狱饿鬼畜生三者。与三恶趣、三恶道同。玄应音义四曰、「三涂、又作途廷二形、同达胡切。言三涂者、俗书春秋有三涂危险之处。借此为名。涂犹道也。非谓涂炭之义。若依梵本、则云阿波那伽低、此云恶趣。」休息者、谓休止而安息也。苦恼、谓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复苦恼者、谓无再有痛苦烦恼也。大弥陀曰、「诸在泥犁禽兽薜荔拷掠勤苦之处、见阿弥陀佛光明至、皆休止不复治。死后莫不得解脱忧苦者也。」

  无量寿佛、光明显赫、照耀十方。诸佛国土莫不闻焉。不但我今称其光明、一切诸佛声闻缘觉诸菩萨众、咸共叹誉、亦复如是。

  光明显赫者、谓光明显著而盛大也。

  叹誉、玉篇云、「叹、美也。誉、称也。」孔安国注尚书曰、「当使臣下各向就有官。

  明为有功。厚大成宽裕之德。则汝长有叹誉之辞于后世。」是也。大弥陀曰、「阿弥陀佛光明、名闻八方上下、无穷无极。无央数诸佛国诸天人民、莫不闻知。

  乃至佛言、不独我称誉阿弥陀佛光明也。八方上下、无央数佛、辟支佛、菩萨、阿罗汉所称誉、皆如是。」会疏曰、「是即第十七愿所成就也。引己例他、故名亦复如是。」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

  所愿、得生其国。为诸菩萨声闻之众所共叹誉、称其功德。

  不断、谓日日不间断相续勤修也。如不断读经、不断念佛等。大弥陀曰、「佛言、其有人民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至心不断绝。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可得为众菩萨阿罗汉所尊敬。」会疏曰、「日夜称说、至心不断、是则生因也。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如实修行相应故。然则称彼名号、至心信乐、是日夜称说义也。」憬兴曰、「即投报体礼喜、人天致敬愿之所成也。

  」

  至其最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

  今也。

  大弥陀曰、「若其然后作佛者、亦当复为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辟支佛、菩萨、阿罗汉所称誉如是也。」会疏曰、「谓行者因时称说佛光、故成佛后、亦其光明如弥陀尊、为一切圣众所赞、得如今日世尊叹弥陀也。」

  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昼夜一劫者、谓于岁数劫中计算昼夜之一劫也。会疏曰、「一劫时量太长远、而言未能尽、明其德不可思议也。光明、体也。威神、用也。巍巍、明其德广大。

  殊妙明其用殊胜微妙。」

  彭际清曰、右明光明殊胜。即前文光明有限量蒙我光明等愿所摄。

  寿命无量第十二

  佛语阿难、又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

  会疏曰、「连持色身是谓命。一期相续是谓寿。光明、智慧相。寿命、三昧德。

  因则定慧相应、能成万行。果则光寿双运、以开万德。故本愿第十二十三相续摄法身、今其第十三愿成就也。汝宁知乎、激发阿难意。」

  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声闻缘觉、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之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

  人身、人界之生也。梵网经序曰、「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涅槃经二十三曰、「人身难得。如优昙花。」集会、僧俗集会于法会之席也。禅思者、禅为梵语禅那之略、寂静之义。思惟寂静、谓之禅思。

  即禅定也。一心者、谓专一其心也。

  止观四下曰、「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余缘。」探玄记三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

  会疏曰、「假设校量、明无量义、故云假使。众生、总摄有识之类。一方众生、尚不可量、况乎十方刹界众生。除佛智不可知其数、故云无量。十住断结经曰、犹如辟方八肘虚空、上下俱等、无空缺处。

  算数其中无形众生、与四天王众生共等。欲知数者、从一数至亿、以亿为一。复从一至亿、还数亿为一。如是数至七。欲知无形众生限者、其数如是。乃至于中人身难得、如爪上土。余众生如大地土。今言皆得人身者、无量人身也。声闻缘觉、皆得无漏智、能鉴幽深事。无量之人皆成此圣果、则智亦无量也。都共集会者、俱会一处也。禅思一心者、深入三昧也。禅谓禅那。思即思惟义。憬兴云、禅思者、专思之别言也。此亦通。然依大弥陀等言、坐禅一心、合其智慧。故以上义为佳矣。竭其智力者、智鉴专精也。百千万劫者、观之长远也。然而不知佛寿限极者、何哉。本无穷尽也。凡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智慧、不及罗汉一人智慧百千万分之一。然无量众生成罗汉智、悉共推算于百千万劫、则其智鉴广大、岂容思议乎。虽然如是此智、尚有限量。佛寿实无限量。以有量智、欲量无量寿、何其可得乎、是故不能穷尽也。是亦一往设譬而已。佛寿实不可譬也。」

  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非算数譬喻所

  能知也。

  譬喻、梵云阿波陀那。以了知之法、显未了知之法也。法华文句五曰、「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

  动树训风。举扇喻月。故言譬喻。」涅槃经二十九说八种之喻法。一顺喻、随顺世谛次第、自小向大而喻者也。天降大雨、则小坑满、小坑满故大坑满、大坑满故乃至大海满。如来法雨亦如是。众生戒满乃至解脱满、解脱满故涅槃满。是名顺喻。二逆喻、逆于世谛次第、自大向小为喻也。大海本为大河、大河本为小河、乃至沟浍本为大雨。如是如来涅槃本为解脱、乃至持戒本为法雨。是名逆喻。

  三现喻、以现前事为喻也。如说众生心性、犹如猕猴。四非喻、假设非实事之事为喻也。如说佛告波斯匿王、有大山自四方来、欲害人民、则王如何。是假设四山譬老病生死也。五先喻、先设譬喻、后以法合也。如说有人贪著妙花、而采取之时、为水漂流。众生如是贪爱五欲、为生死之水漂没。六后喻、先说法、后设喻而显之也。如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满大海、是也。七先后喻、先后所说皆是譬喻之意。如经云、譬如芭蕉、生果则死、愚人得养、亦复如是、如骡怀妊、命不久全、是也。八偏喻、始末皆假喻而显之也。如具说忉利天质多罗树生长之状、而偏喻佛弟子等。会疏曰、「佛寿无量、故徒众亦无量寿。

  其犹尧舜天下、无穷民乎。此即第十五愿所成也。」

  彭际清曰、右明寿命长久。即前文寿命有限量及寿命无能限量等愿所摄。

  圣众无量第十三

  又声闻菩萨、其数难量、不可称说。

  不可称说者、谓圣众无数、不可以称量言说也。憬兴曰、「即愿声闻无边之所成也。」

  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神智者、自在彻见事理之知慧也。会疏曰、「神谓神通、略述上六通愿成就。智谓智辩、略述上第二十五九三十愿成就。是则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之所感也。能于掌中等者、是不思议解脱德也。净名经曰、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住、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偏示一切、而不动本处。又如方等陀罗尼经说、华聚菩萨即以右手接取西方妙乐世界、举著虚空、犹如大士取阿摩勒果、著于右掌、无所妨碍。尔时大众欢喜踊跃、至心礼敬无量寿佛、是其事也。」

  彼佛初会、声闻众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如大目犍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于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灭度、悉共计校、不能究了多少之数。

  初会、法会之初度也。此云彼佛初会、即弥陀佛之初会也。阿僧祇、旧称也。译曰无数。印度数目名。新称阿僧企耶。译曰无央数。智度论曰、「问曰、几时名阿僧祇。答曰、天人中能知等数者、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十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

  会疏曰、「成道最初法会、名初会。

  弥陀说法、无有中后、唯举初会、示无尽相。是因中结缘、最初成熟者也。凡说法开筵之始、机根尚生、故会众渺、如释尊最初法轮、唯有五比丘。彼佛初会、既不可计。况后后无穷、大会众乎。憬兴云、初会者、偏举不尽之言、显无数故。先举声闻者、亲从佛所威仪齐整故也。如众成就中初举声闻。如今大目犍连等者、(案会疏本、如下有今字。)目连者、佛右面弟子、神通第一、能达算计。故大弥陀言、如我第二弟子、摩诃目犍连、飞上天上、一昼一夜、偏数知星有几枚。此四天下星甚众多、不可得计。庄严言、彼大目乾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童男童女、于一昼夜、悉知其数等。百千万亿等者、亦如上文十方无量众生、令悉如目犍连故。于阿僧祇等、时量长远也。悉共计校者、亦如上文都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也。不能下、结其无量。」

  譬如大海、深广无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滴、于意云何、其所滴者、于彼大海、何所为多。阿难白佛、彼所滴水、比于大海、多少之量、非巧历算数言

  辞譬类所能知也。

  一毛、言其微也。更析为百分者、喻微之极也。沾、濡也。巧历者、谓精于术数之人也。庄子曰、「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注曰、自千而万、自万而兆、直至巧于历者、亦算不尽、而矧凡常人乎。

  」钱起诗曰、「浮生竟何穷。巧历不能算。

  」

  佛语阿难、如目连等、于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计彼初会声

  闻菩萨、所知数者、犹如一滴。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目连、又曰目犍连。大目犍连之略。

  具足梵语应云摩诃目犍连。庄严曰、「知数者、如毛尘之水。未尽者、如海中水。」

  彭际清曰、右明圣众无量。

   即前文国中声闻有能计量等愿所摄。
上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7
下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5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