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3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3
2006年06月22日09:0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007 字体: 繁體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3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菩萨戒优婆塞彭际清重校

无锡丁福保仲祜笺注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

  梵语陀罗尼、译言总持。持善不散失、持恶不使起之义、以念与定慧为体。菩萨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总持。谓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无所漏忘谓之持。」嘉祥法华疏二曰、「问。以何为持体。答。智度论云。

  或说念。或说定。或说慧。今明一正观。随义异名。」

  菩萨总持之德无量、姑举四种。一法总持、又名闻总持。于佛之教法闻持不忘也。二义总持、于诸法之义理总持不失也。三咒总持、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除众生之灾患也。四忍总持、菩萨之实智、忍持法之实相而不失也。真言陀罗尼者、此中之咒总持也。见大乘义章十一末。

  会疏曰、「梵、陀罗尼、此云总持。

  大论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恶业、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品类非一、故名无量。故云略说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声闻法中无陀罗尼名、但大乘中有之。所以者何。声闻不大殷勤集诸功德、但以智慧求脱老病死苦、不用陀罗尼持诸功德。譬如人渴、得一掬水则足、不须瓶器持水。若共大众人民、则须瓶瓮持水。菩萨以一切众生故、须陀罗尼持诸功德。一切魔王不能动。或闻持不忘、或分别悉知、闻恶言不瞋、闻善言不喜、皆总持力也。(以上取意)无不所具满足、故云具足。无不功成事遂、故云成就。

  」

  百千三昧。

  会疏曰、「大论曰、百千三昧者、菩萨禅定心调清净智慧方便力、故能生种种诸三昧。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复有三种三昧、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昧。复有四种三昧、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不系。众生无量、心行不同、有利有钝、于诸结使有厚有薄、是故菩萨行百千种三昧、断其尘劳。譬如为诸贫人欲令大富、当备种种财物、一切备具、然后乃能济诸贫者。又复如人欲广治诸病、当备种种众药、然后能治。(以上取意)」

  诸根智慧。

  诸根者、即眼耳鼻舌声意之六根也。

  又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及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会疏曰、「夫凡圣虽悬隔、缘外境则必依六根。见闻觉知、在凡夫为识、在菩萨为智、故云诸根智慧。」

  广普寂定。

  离妄心妄想云寂定。净影疏曰、「一切法中不起妄想、名广寂定。」会疏曰、「遍照法界是为广。灵鉴无欠故谓普。寂定者、即三昧也。」

  深入菩萨法藏。

  会疏曰、「可轨为法。含摄为藏。一切六度等法、任持不失、是名菩萨法藏。深谓甚深。达解名入。」

  得佛华严三昧。

  佛华严三昧、略称华严三昧。以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为理趣。达此理趣而修万行、庄严佛果、谓之华严、一心修之、谓之三昧。是华严大经及梵网经所说。六十华严经三十七曰、「普贤菩萨。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华严。」璎珞经曰、「我先于第三禅中。集八禅众。说一生补处菩萨入佛华严三昧定百千亿偈。」净影疏曰、「如华严说。彼一三昧统摄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嘉祥疏曰、「此三昧、皆饰法身、故云华严。」

  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宣、遍也、布也。扬、显也、发也。

  演说、布演义理而说示也。法华经序品曰、「演说正法。」八十华严六曰、「依于一实理。演说诸法相。」经典者、佛说之、阿难结集之、初传之于口、后书之于贝叶、其文句并书籍、谓为经典也。法华经序品曰、「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妙第一。」

  住深定门。

  深妙之禅定曰深定。会疏曰、「深定者、所住三昧微远幽玄、非二乘及初心菩萨所能为故。」

  悉观现在无量诸佛。

  现在者、呈其事物正作用之位也。现今存在之义。俱舍论二十曰、「有作用时。

  名为现在。」

  一念之顷、

  一念、极短促之时刻也。文句八上曰、「一念、时节极促也。」教行信证文类三末曰、「一念者、斯显信乐开发时克之极促。」观无量寿经曰、「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然其时限、诸说不同。

  仁王般若经上、「九十刹那为一念。

  一念中之一刹那、经九百生灭。」往生论注上、「百一生灭名为一刹那。六十刹那名为一念。」摩诃僧祇律十七、则谓「二十念名为一瞬顷。二十瞬名为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为一罗豫。二十罗豫名为一须臾。日极长时、有十八须臾。夜极短时、有十二须臾。夜极长时、有十八须臾。

  日极短时、有十二须臾。」此即一昼夜为三十须臾、一须臾二十分为一罗豫、一罗豫二十分为一弹指、一弹指二十分为一瞬、一瞬二十分即为一念之说也。又大智度论三十、引经论谓「一弹指顷有六十念。」华严探玄记十八、谓「刹那、兹云念顷。一弹指顷有六十刹那。」

  无不周徐。分别显示真实之际。

  真实者、法离迷情、绝虚妄、云真实。大乘义章二曰、「法绝情妄为真实。」法华经宝塔品曰、「如所说者。皆是真实。」净影疏曰、「理性真实、得处名际。

  授人名示。」会疏曰、「随宜接化为分别、谓应善恶定散众机、分别一乘为三五乘、应病与药故。开显真实为显示、谓会十界归一乘、克成菩提故。真实之际者、以一佛乘为法涯际故。」

  得诸如来辨才之智。

  辨与辩同。辨才者、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也。净影疏曰、「言能辩了。语能才巧。

  故曰辩才。」嘉祥法华疏二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

  会疏曰、「得诸如来辨才之智者、能示辨才也。言音开惑名辨、随机巧妙为才、无不皆出于圣智、智即辨泉之本源、故云辨才之智。如来有四七辨、菩萨资成之。四辨者。一义无碍辨、谓了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故。二法无碍辨、谓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故。三辞无碍辨、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故。四乐说无碍辨、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故。七辨者。一捷辨、卒答不思、即言明故。二无断辨、相续连环而无竭故。三迅辨、明于理事、心无痴闇、言音迅疾如悬河故。四随应辨、应于时机、无差异故。五无跑谬辨、所说契理、无差失故。六丰义味辨、名数理事、皆无量故。七一切世间最上妙辨、此辨有五德。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三其声哀雅、如迦陵频伽。四能令众生入心爱敬。五若有闻者、欢喜无厌。具此五者、名最上也。」

  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净影疏曰、「入谓解也。谓解众生种种言音、用之起说。」开化者、教人开蒙化恶也。法华经序品曰、「是诸八王子。妙光所开化。」会疏曰、「入众言音、开化一切者、密过经云、此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众生之类、言辞各异、计是一切皆归一义至真之惠、菩萨应殊唱异言、说法开化。如毗昙云、佛为四王作圣语说四谛、二解二不解。佛又作毗陀罗语说、一解一不解。佛又作梨车语说、四王俱解。此等类也。」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大智度论四十四曰、「何等名世间法。世间法者、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名世间法。」净影疏曰、「谓过分段、变易世间一切法也。」会疏曰、「三界虚妄、皆不常住、总名世间。众生国土、臧否万差、是名诸所有法。菩萨深以大智智达性空无相、故云超过。」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净影疏曰、「谛谓安谛、谓常安住真实无为度世之道。」度者渡也、出也。如言出世。出过世间之谓也。述文赞中曰、「谛者安也。度者出也。即出世道之别名故。」会疏曰、「度世道者、彼经曰、于远离乐不以为贵。

  不著己乐庆于彼乐。在诸禅定如地狱想。于生死中如园观想。乃至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悲智相即、以为栖神之宅、故云谛住。」

  于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一切万物与一切万法同。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净影疏曰、「由成胜通、于一切物变化随意、故能利物、名为自在。」会疏曰、「于一切等者、明住度世泥洹道、故于一切世间出世间得自在。夫心有拘累、则于物不自在、故二乘耽无为、凡夫溺有海、皆由情执实有、心随物转。菩萨通达一切世间所有法如电影、则物无定性。物无定性、则物随心转。所以以须弥高广纳芥子至眇。以四大海入一毛孔。演七日为一劫。促一劫为七日。一切万物随意所转。」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案、广韵作荷何二形、同胡可反、负也。负、房九反、担也、荷也。」法华经音义云、「何、说文胡歌反、担也。诸书胡可反、任也。今皆作荷也。」群生即众生也。重担者、众生以烦恼为重担、菩萨以众生为重担。净影疏曰、「声闻舍物、不将众生以为重担。菩萨荷负、故用众生而为重担。」会疏曰、「在背为荷。

  在肩为担。」大法炬陀罗尼经二曰、「如来教众生入佛法、令不断绝、以是为大重担。无畏菩萨问言、何时当舍此担。佛言众生尽者、此担方息。无畏复问、所言重担、同世间顶戴背物不。佛言、如汝言、是谓世间愚夫力负、非菩萨担。菩萨担者、誓愿荷负一切众生出离世间、非顶背。无畏又问、以何义故、复名荷负。佛言、譬如长者家内丰饶、多诸珍宝、唯有一子、以爱念故、财宝乐具悉给与之、无有疲倦。菩萨亦复如是、一切乐具、尽皆与之、乃至令入无余涅槃、是故名为荷负重担。」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护者、拥全之也。佛种者、生佛果之种子也。菩萨之所行、名佛种。旧华严经三十二曰、「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

  」探玄记十一曰、「菩萨所行、名为佛种。」

  会疏曰、「佛种性者、于诸经中其所指不同、今略举四义。一称众生所具佛性。

  谓种是能生义、性则不改义。众生心中具如来性、本来不变、能生过恒沙功德、由所无明隐蔽、虽有同无。菩萨为兴教法、开发彼如本藏、是名绍隆佛种。故法华经曰、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文句曰、中道无性、即是佛种。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欲起佛种、须一乘教。又无性者、即正因佛性也。二指烦恼为佛种。维摩经曰、何等为如来种。言有身为种、无明有爱为种、乃至一切烦恼皆是佛种。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种于空、终不得生。粪壤之地乃能滋茂。生公曰、如来种是拟谷种为言也。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远更求之也。斯为生死事中、即用其实为悟。三以菩提心为佛种。华手经曰、譬如无牛、则无醍醐。若无菩萨发心、则无佛种。若有牛则有醍醐。如是若有菩萨发心、则佛种不断。四以称名为佛种。宝云经曰、譬如种树、有其种子、离于腐败、具足生芽因缘。善男子、闻佛名者、得其种子具足因缘、便得受记。又菩萨念佛三昧经曰、一切诸佛之体性也。初约性德佛即是种性也。后三义约修起生佛果之种性也。虽三义不同、俱以能生佛果为种性义。」

  思益经云、「菩萨有四法不断佛种。

  何等为四。一者不退本愿。二者言必施行。

  三者大欲精进。四者深心行于佛道。」什公曰、「我既化人、人亦化物。物我俱成、三宝弥隆。众生无尽、故三宝亦不绝也。」净影疏曰、「法界诸度、是佛种性。护使离障、起善无间、名常不绝。」

  兴大悲、

  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乃至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又曰、「佛随世间如犊子。是故得号大悲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会疏曰、「拔苦为悲。乃至悲是真实平等之悲、故谓大悲。」

  愍众生。

  慧琳音义曰、「愍、旻殒反。何休注公羊云、伤也。广雅、愍、念也。说文、愍、痛也。」

  演慈辨。

  由慈心起说。谓为慈辨。净影疏曰、「依慈起说、名演慈辨。」会疏曰、「慈心所吐辨才、是名慈辨。」

  授法眼。

  法眼为五眼之一。分明观达缘生差别之法谓之法眼。会疏曰、「佛道正见、名为法眼。」大集经五十六曰、「以一切法付嘱天龙诸鬼神等。为令法眼久住炽然故。

  」慧远疏曰、「智能照法、故名曰法眼。」又曰、「教法生解、名授法眼。」

  杜三趣。

  玉篇云、「杜、塞也。」汉书曰、「杜门不出。杜、塞也。」三趣即三途。一火途。地狱趣、猛火所烧之处。二血途。畜生趣、互相食之处。三刀途。饿鬼趣、以刀剑杖逼迫之处。会疏曰、「杜三趣者、大悲义。总杜五趣。今约极苦、故谓三趣。净影疏曰、「杜、塞也。教人离恶、故杜三趣。」

  开善门。

  大智度论六十五曰、「开者、如宝藏闭门、虽有好物而不能得。若开其门、则随意所取。」会疏曰、「开善门者、大慈德也。善门则菩提涅槃之门也。」净影疏曰、「教人修福、故开善门。」

  以不请之法、

  不请之法、谓非由彼请、而鉴其机为说利益之法也。会疏曰、「众生背觉、沉迷漂流、生盲无目、无希出心。菩萨愍之、无疲厌念、常为不请之友、随逐爱护。

  故喻之如彼门外长者、与不请之宝乘。净精进菩萨度财功德王子。故涅槃偈曰、世救要求然后得。如来不请而为归。」

  施诸黎庶。

  施、惠也、与也。周易、「德施普也。」广韵曰、「诸、之也、于也。专于反。

  黎、众也。良奚反。庶、又众也。商署反。

  」李周翰注文选曰、「黎庶、众民也。」嘉祥疏曰、「黎之言民。庶之言众。」

  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

  纯孝者、左传云、「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注云、纯犹笃也。凡纯孝纯臣者、谓大孝大忠也。」爱敬者、孝经云、「爱敬尽于事亲。」峻谛曰、「随侍无厌为爱。言行遵礼为敬。夫孝子奉亲、爱敬自因心。温凊定省、皆先志而为之、岂待其令而后行之者乎。菩萨于众生亦尔。」父母、梵语杂名曰、「父、比多。母、莽多。」梵网经下曰、「孝顺父母。师僧三宝。」观无量寿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心地观经三曰、「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

  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峻谛曰、「于诸众生视若自己者、上以子与亲譬能所、尚似有间。然未尽菩萨同体悲相、故重以自己为喻。古人云、名与身孰亲。身与宝孰多。其至亲无过己身也。」涅槃偈曰、「如来受苦不觉苦。见众受苦如己苦。虽为众生处地狱。不生苦想及悔心。一切众生受异苦。悉是如来一人苦。」准之可知。

  一切善本、

  善本同于善根。植善坚固之意。又善为菩提之本也。法华经序品曰、「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德本。」胜鬘经上末曰、「善本。本亦因也。欲以此善为菩提根。故名为本。」

  皆度彼岸。

  净影疏曰、「度犹到也。涅槃彼岸、行因到之、故因成矣。」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非凡常曰圣。称智德曰明。肇公曰、「智慧、体。圣明、用。无事不照谓之圣。

  菩萨权实灵照、不可以言思拟议其形容、故云不可思议。」大集经曰、「佛法如是不可思议。菩萨初发菩提心时、闻如是法、不惊不怖、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译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名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又曰、「智慧深广、情缘莫测、口量不及、名不思议。」嘉祥法华义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者、谓上所列文殊普贤慈氏贤护等也。会疏曰、「不可称计者、结数至人。应时如响应声、啐啄同时、十方云集、故云一时来会也。」净影疏曰、「为法心同、故来一时。」会谓集会。

  如涅槃会、法华会、维摩会之类是也。

  以上序分

  彭际清曰、自我闻如是、至一时来会、总名序分。序中时处及听法众等、诸经疏广明、不须更释。特准经文、略标别义。他经次诸菩萨、或先文殊。或先普贤。

  先文殊者、为表智故。先普贤者、为表行故。此经圆教所摄。以果起因、故先普贤。

  自遵普贤大士之德以下、至不可思议、广明菩萨随顺如来、修学普贤行愿。所谓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

  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至一佛。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故知此经。非二乘声闻所能担荷。为令大心凡夫、依教修行。生如来家。满普贤愿故。

  处兜术天至拯济无极、约本师化仪、以显诸菩萨成佛度生、愿王无尽。独举本师以概十方诸佛、以一即一切故。

  次妙德、即文殊。不度文殊智海、难入普贤行门。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以不了故、所有愿行悉不具足。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以无边功德、不外自心。

  随顺真如、修一切法、则能具足无边功德。

  消除诸漏以下、俱谓以文殊智、圆普贤行。故言、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又言、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世人闻说净土、即计著于土。闻说往生、即计著于生。

  其或不然。又计著无生。拨置净土。

  是等皆以生灭为因、终不能契不生灭性。殊不知如来藏中、妙明周圆、含裹十方一切国土。求于生死去来、了无所得。以无所得故、生灭一如、去来无碍。斯能入无畏之网、了幻化之法。悉见无量诸佛。严净十方一切国土。

  次慈氏者、即弥勒。为欲此经久住世间、广度群品、非补处菩萨、不堪付嘱。具如后文所说。

  是三菩萨、普现十方教化众生。而亦常在极乐世界、摄诸众生归于净土。如行愿品言、诸往生者、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余诸菩萨、例此可知。何以故、皆遵普贤大士之德、是与普贤同一愿故。

  大教缘起第四

  尔时世尊。

  会疏曰、「尔时者、总指师资合会、时机纯熟、愿王神化、启嘉运时。佛是世间极尊、故号世尊。」梵语曰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译为世尊。佛之尊号。以佛具万德、世所尊重故也。又、于世独尊也。阿含经及成实论以之为佛号中之第十、以具上之九号、故曰世尊。涅槃经及智度论置之于十号之外。智度论二曰、「路迦那他。秦言世尊。」净影疏曰、「佛具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若论胡音、楼伽陀伽、此云世尊也。」探玄记九曰、「以佛具三德六义、于世独尊、故名世尊。即梵名婆伽婆。」佛说十号经曰、「天人凡圣世出世间咸皆尊重、故曰世尊。」成实论一曰、「如是九种功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案、此世尊、与上一时佛住之佛、皆谓释迦牟尼佛也。下同。

  诸根悦豫。

  会疏曰、「眼等五根、通现喜相、故云诸根。」尔雅、「悦豫、喜乐也。豫、亦安也。」净影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名之悦豫。」

  姿色清净。

  东宫切韵曰、「曹宪云、姿、态也。

  案姿、美态也。郭知玄曰、仪容。」会疏曰、「姿谓姿容。色谓色相。」清净者、例如宝积菩萨藏会曰、「如来身者、远离一切不净洟唾、痰病脓血、大小便利。何以故。如来久已能脱一切骨肉筋脉故。

  如来身者、自性清彻。何以故。如来久已远离一切烦恼诸垢秽故。如来身者、出过世间。何以故。不为世法之所染污故。乃至如来身者、如净镜中微妙之像、如净水中明满之月。」净影疏曰、「色无惨戚、故曰清净。」

  光颜巍巍。

  会疏曰、「光谓光明。颜谓容颜。」说文、「颜、眉目之间也。」佛之颜有光、故云光颜。东宫切韵曰、「陆法言云、颜、五*反。王仁煦云、面前。孙愐云、颜、额也、容色也。」今案国语、「天威不违颜。贾逵云、颜、颡也。」史记曰、「汉高祖隆准而龙颜。注、颜、额颡也。

  」论语曰、「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注曰、巍巍者、高大之称也。美尧泥法天而行化也。」净影疏曰、「巍巍是其尊胜之貌。」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

  广韵曰、「承、奉也、受也。」维摩经音义云、「圣旨、字体作恉。说文、恉、诸视切。意也。广雅、志也。」会疏曰、「佛意冥被、令阿难问、故云承佛圣旨。」

  即从座起。

  曲礼曰、「请业则起、请益则起。郑云、尊师重道也。起、若今抠衣前请也。」义寂述义云、「即从座起者、避席以表虔恭。」会疏曰、「不容己情拟议、故云即座起。弟子问师之礼、梵汉通仪。听则咸坐。欲有言则从座而起。如礼请益则起、更端则起。」

  偏袒右肩、

  新译花严经音义云、「袒、唐亶反、露也。玉篇云、袒、脱衣也、肉袒也。」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法华经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会疏曰、「偏袒右肩、致敬之极。西方俗仪、见王者必肉袒、示非敢有犯。

  佛教亦随此用、以表将荷大法之重担耳。」

  长跪合掌、

  声类、「跪、跽也。」释名曰、「跪、危也。两膝隐地、体危陧也。」寄归传一曰、「言长跪者、谓是双膝踞地、竖两足以支身。旧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尔、何独道胡也。」长跪、两膝据地、两胫上空、两足指头拄地、挺身而立。经文或曰胡跪。佛使丈夫互跪、使尼众长跪。以女子体弱、长跪较互跪为易也。释门归敬仪下曰、「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两膝据地。两胫翘空。两足指拄地。挺身而立者也。」释氏要览中曰、「长跪即两膝著地。亦先下右膝为礼。」

  合掌者、合左右掌之十指以表吾心专一之敬礼法。支那以拱手为敬、印度以合掌为敬。观音义疏上曰、「合掌者。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合掌为敬。手本二边。

  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也。」法苑珠林二十曰、「律云。当令一心合十指爪掌。供养释师子。或云*手白佛言者。皆是敛容呈恭。制心不令驰散。然心使难防。故制掌合一心也。」会疏曰、「双膝著地名长跪。两掌相合为合掌。是一心专注、恭敬之仪也。」

  而白佛言。

  白为表白之义。谓有所表白于佛也。

  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如明镜净。影畅表里。

  镜光照物谓明。镜体绝尘谓净。摩诃止观曰、「譬如明镜。明喻即空。像喻即假。镜喻即中。不合不散宛然。」影谓光影。

  畅、通也、达也。影畅表里者、言一切光影、通达于其内外也。嘉祥疏曰、「表语其形。里明心悦。」净影疏曰、「镜光外照、名为影表。外照之光、明显镜内、名为影里。佛身如是。光明外照所放之表、显曜佛身、名影表里。」会疏曰、「今谓人天有待之形、虽外明净、内怀垢秽。或有三十六物不净、或有烦恼业等垢、是比寻常镜、表里明暗各别。佛身内外清净、身心平等、如两面明镜、万像通畅表里、故云影畅表里。释云、佛身圆满无背相。十方来人皆对面。」

  威容显耀、超绝无量。

  东宫切韵曰、「曹宪云、威、畏也。

  案威、物所畏。孙愐云、左传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王仁煦云、容、形仪。」左传、「物有其容。杜预曰、容、貌也。」会疏曰、「威谓威德。容谓容貌。显耀、光丽也。超绝余时、不可限量。」

  唯然大圣、

  金刚般若经音义云、「说文、唯、诺也。谓警之敬辞也。论语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注云、直晓不问、故答曰唯也。」慈恩玄赞云、「唯、敬诺之词。然、顺从称。」礼云、「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曰、唯、恭于诺也。」会疏曰、「然、如是义。唯然者、遵承禀命之谓。」净影疏曰、「唯、是专义。彰己专念、故曰唯矣。然、谓尔也。彰己心中所念实尔、故曰唯然。启佛令知、故云大圣。」

  我心念言、

  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为我。唯识论一曰、「我谓主宰」心念、心识之思念也。

  净影疏曰、「自宣己心、名我念言。」

  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会疏曰、「今日者、是非说圣道权假之日、开他力大道之时。此时至贵、故各标其时。世尊等者、由所住法、成能住名。谓佛所住奇妙殊特、不可思议、故为世间极尊、佛名世尊。」净影疏曰、「为简余佛、故云今日。住奇特者、佛所得法、超出余人、在世所无、故云奇特。」梵语阿阇理贰。又作遏部多。译曰奇特。

  独一不偶也。西域记一曰、「何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佛所行赞四曰、「知得未曾法。而起奇特想。」贤愚经八曰、「如来出世。实复奇特。」

  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

  佛于世间最为雄猛、能断尽一切之烦恼、故名世雄。净影疏曰、「世雄、佛之异名。佛于世间最为雄猛、故曰世雄。」法华经方便品曰、「世雄不可量。」同授记品曰、「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会疏曰、「佛所住、不二乘菩萨能所及、唯佛与佛住之、故为世间雄杰、佛名世雄。亦佛说三乘随他教时、各住三乘法。今住佛随自所住、故云住佛所住。世流布本、言诸佛所住。我宗所用本、无诸字。(藏本有诸字。又四句各有之字。)」

  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

  世眼、佛之异名。佛为世人之眼、示导正道。又开世人之眼、使见正道。俱舍论二十九曰、「大师世眼久已闭。」导师、导人入佛道者。佛菩萨之通称。释氏要览上曰、「十住断结经云、号导师者、令众生类示其正道故。华首经云、能为人说无生死道、故名导师。佛报恩经云、大导师者、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常乐故。」法华经序品曰、「文殊师利。导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法华经涌出品曰、「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会疏曰、「佛所住、是一切世间大导师行、故为世间眼目、佛名世眼。

  」净影疏曰、「能开世人眼、令见正道、故名世眼。住导师行者、四摄法等、是佛导师化人之行。今佛住之。由住此行、今欲导人令入佛法。

  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

  世英、佛之尊称。佛在一切世间为最上之英胜也。净影疏曰、「佛于世间最为英胜、故云世英。住胜道者、无上菩提、是最胜道。」会疏曰、「佛所住、于一切世出世中无有伦匹、故为世间俊英、佛名世英。」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

  谓过去未来现在也。即去来今。圆觉经曰、「无起无灭去来今。」苏轼诗曰、「一弹指顷去来今。」嘉祥疏曰、「去来现在佛佛相念者、明三世诸佛皆有化众生之念。光光相照、又智智相照、故云相念也。」

  得无今佛念诸佛耶。

  净影疏曰、「测此念余。耶者、是其不定之辞。以理测度、未敢专决、是故言耶。」

  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威神、威势勇猛不可测度也。胜鬘宝窟中本曰、「外使物畏、目之为威。内难测度、称之曰神。」光光、盛貌、显曜貌。憬兴云、「光光者、即显曜之状也。」

  于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

  会疏曰、「于是者、于阿难问已之时也。佛智无不照、岂不知其所由。知而故问、持褒来问故也。天有五种。人王名世天。

  三界诸天名生天。四果支佛名净天。

  菩萨名义天。如来名第一义天。今别指生天。」生天即三界诸天也。三界诸天者、欲界有六天、谓之六欲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种天神。即诸天部也。教、正字通、「谕告之词。」玉篇、「教、令也。」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义耳。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

  梵语娑度、义译曰善哉。称赞之辞也。法华经方便品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同譬喻品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智度论曰、「欢喜赞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喜之至也。」胜鬘宝窟中本曰、「善是好别称。哉是助语之辞。」法华玄赞四曰、「法尔随熹、皆云善哉。」寄归传三曰、「娑度、义曰善哉。」会疏曰、「庄严言、善哉善哉、汝为利益一切众生、怀慈愍心、能问如来微妙之义。若教他问、则不足赞。既言自问、则真可褒。故言善哉。深应圣心、故言甚快。」憬兴云、「阿难所问、称机及既法而合时宜、故云甚快。」

  如来以无尽大悲、

  会疏曰、「三世无终尽、故云无尽。

  」普贤行愿经曰、「大悲为身。大悲为门。

  大悲为首。以大悲法而为方便。」故知无尽大悲、即出世大本也。

  矜哀三界、

  矜者怜也。怜愍众生之意。音义云、「矜哀、怜恤也。」三界者、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界。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

  所以出兴于世、

  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光阐道教。

  会疏曰、「光者广也。阐者开也。始自寂场、终至鹄林、渐顿权实教门、所由进趣、总名道教。」嵩明教云、「惟心之谓道。阐道之谓教。教也者、圣人之垂也。道也者、生灵之大本也。」

  欲拯济群萌、

  群萌如言群生。喻众生之盲昧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花严经音义曰、「萌、芽也。案萌、冥昧貌也。言众庶无知也。汉书、氓氓群黎、是也。」新译花严经音义曰、「萌、草木初生也。毛诗传曰、群、众也。言童蒙凡夫、犹彼众小草也。」会疏曰、「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解脱、故云拯群萌。戒度云、草木最初折甲曰萌。群即多也。机缘道心初发、亦犹萌芽、故以喻焉。欲者即愿也。指释迦大悲所愿。

  」

  惠以真实之利。

  会疏曰、「惠谓恩惠。真实略有四义。一谓教真实、即大无量寿经是也。不带方便、随他假说、专开本愿圆顿一乘故。二谓行真实、不说难行自力法门、一教弘愿他力大行故。三谓信真实、废定散自力迷心、显彰利他真实大信故。四谓证真实、斥疑城边地、化土正授、自然化生妙果故。」净影疏曰、「理是真实。教入名利。」

  无量亿劫、

  无量亿者、数目。劫、梵语劫簸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大论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节。」又曰、「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释迦谱曰、「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也。」慧苑音义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腊波。此翻为长时。」劫有二种。一名器世间。就世界成坏而立之数量也。如成劫坏劫增劫减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岁数为之时。成住坏空为之劫。」二名岁数劫。算昼夜日月之数量者。法华论曰、「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

  三者月。四者时。五者年。」大论三十八曰、「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如法华经中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无量亿劫者、总谓无可计量其数之长时也。

  难值难见。

  谓值见生身之如来难也。会疏曰、「佛法难闻、故云难值。佛身难、故言难见。」贤劫经云、「人命难得。经道难值。佛世难遇。千佛过已、六十五劫、世无有佛。中间迥经过大称劫、八十劫中亦复无佛。过星宿劫、经三百劫悬断法教、佛不复兴。至净光劫乃当有佛。是故知之、佛世难值。」

  犹灵瑞华、时时乃出。

  梵语优昙华、又云优昙波罗华。一译灵瑞华。大菩萨藏经音义云、「乌昙跋罗花、旧云优昙波罗花、或作优昙婆罗花。此叶似梨。菩大如拳。其味甘。无花而结子。亦有花而难值。故经中以喻希有者也。

  」新译花严经音义云、「优昙、此云希有也。此花多时乃一开也。」法花文句曰、「优昙花者、此云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慈恩玄赞云、「梵云邬昙罗、此云瑞应。金轮王出。大海减少。金轮露现。其花乃主应金轮之御世。世名瑞应花也。」峻谛曰、「灵谓灵妙。瑞谓祥瑞。呈佛出祥瑞灵妙之花故。

  」憬兴云、「如世间有优昙树、但有实、无有花也。天下有佛、乃有花出耳。今言灵瑞者、即存震旦之名。时时者、希出之义。以善时出故。」

  今所问者、多所饶益。

  饶益、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当知、如来正觉、

  梵语三菩提、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

  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会疏曰、「离邪曲为正。无无明为觉。」

  其智难量。

  梵语阇那、若那。译言智。于事理决断也。大乘义章九曰、「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境决断、说之为智。」唯识述记九曰、「忍言智、以决断故。」会疏曰、「灵鉴明朗为智。决断是非为慧。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三贤十圣、弗测所窥、故云难量。」

  多所导御。

  会疏曰、「引迷归悟为导。劝善惩恶为御。」

  慧见无碍。

  慧见者、以深妙之智慧、达观诸法之识见也。无碍又云无阂。自在通达而无碍也。自在涉入而无碍也。自在融通而为一体也。如灯光互相涉入、是无碍之相也。

  维摩经佛国品曰、「心常安住无阂解脱。」往生论注下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门无碍相也。」即身成佛义曰、「无碍者、涉入自在义。

  」往生要集中本曰、「我所有三道与弥陀佛万德、本来空寂、一体无碍。」会疏曰。「佛眼种智于诸法中无有拘累、故云慧见无碍。」

  以一飧之力、能住寿命亿百千劫。无数无量、复过于此。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

  飧、说文、「餔也。」寿命、梵语曰假尾单。命根为体、寿烧识为相、活动为用。辅行七之三曰、「一期为寿。连续曰命。

  一期连持。息风不断。名为寿命。」亿者有四等。瑜伽略纂二曰、「西方有四种亿。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

  三、千万为亿。四、万万为亿。今瑜伽显扬百万为亿。华严千万为亿。智度论十万为亿。」探玄记四曰、「西国数法、有三种亿。一、百万。二、千万。三、万万。乃至此中据千万一亿。」劫、梵语长时之名也。清净分卫经曰、「一切菩萨诸如来及贤圣等、唯以此食、升致无上正真觉道、便能住寿如恒沙劫。又能踰此复倍无数、而诸如来永无其劳。」又如如来七日入定、念于往昔诸佛、面色巍巍倍常。阿难问其所以。如来答、亦以一食住劫。见本行集经一。

  所以者何、如来定慧、

  定慧、禅定与智慧。三学中之二法也。摄乱意为定。观照事理为慧。又名止观。

  法华经序品曰、「佛子定慧具足。」六波罗蜜多经八曰、「佛果大菩萨。定慧为根本。」六祖坛经曰、「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会疏曰、「有定而无慧、则虽能住寿、如槁木死灰。有慧而无定、则虽现光颜、不能忘饥渴。如来定慧相即、故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经无量劫、永无杂食想、而能姿色光悦也。」

  究畅无极。

  净影疏曰、「定慧究竟、故名为究。

  通畅自在、故名为畅。宽广无边、称曰无极。」会疏曰、「究谓究竟。畅谓通畅。简异因位所得、故曰无极。」

  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法华经譬喻品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净影疏曰、「善入一切法界之门。

  法门之力无所不在、名为自在。」

  阿难谛听、

  谛、说文、「审也。」书洪范孔传、「必微谛。疏、听当别彼是非、必微妙而审谛也。」听、说文、「聆也。」释名、「听、静也。静然后所闻审也。」

  今为汝说。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广韵、「乐、五教反。好也。」会疏曰、「如渴思冷水。如饥思饮食。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古佛出兴第五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

  新译花严经音义云、「说文曰、乃、语辞也。广雅曰、乃、往也。」过去者、有为之事物作用终灭之位也。三世之一。法花经音义云、「央、于良反。梵云阿僧祇、此云无央数。央、尽也。」会疏曰、「乃犹往。往犹昔。简异现未、故云过去。其久远积阿僧祇劫、无量不可思议、唯佛眼所照、故云久远无量等。梵、阿僧祇、此云无央数。谓非算数所及。央、尽也。」无央数劫者、无尽数之劫也。

  记世界成坏极长之时节数目也。法华经见宝塔品曰、「此佛灭度无央数劫。」

  锭光如来兴出于世。

  华严经音义云、「锭光、大径切。又音殿。即然灯佛也。诸经中作提洹竭佛。是梵音。」翻译名义集云、「提洹竭、或云提和竭罗、此云燃灯。大论云、太子生时、一切身边、光如灯故、故云燃灯。以至成佛、亦名燃灯。镫字说文从金。徐铉云、锭中置烛、故谓之镫。声类云、有足曰锭、无足曰镫、故瑞应经翻为锭光。摭华云、锭音定、灯属也。古来翻译、回文不同、或云燃灯、或云锭光、语异义同、故须从金。释尊修行名儒童时、二僧祇满、遇燃灯佛得受记。」四教仪集解中曰、「亦名然灯。亦名锭光。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字或作定字、非也。

  」法华经序品曰、「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乃至皆成佛道。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贤劫经云、「过去无量施佛出世时、转轮王名曰择明、闻是三昧修学。其时王者锭光如来。」超日明三昧经云、「过去宝妙如来时、自在王转轮王之千子、同时发菩提心、于佛前探策。尔时轮王者、锭光如来。千子则贤劫千佛也。」会疏曰、「或以弥陀发心、推此佛出以前。或标此佛久远、为弥陀发心前。

  」

  教化度脱无量众生、

  教化、又曰劝化。教人而化恶为善也。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度脱、超度解脱生死之苦也。法华经序品曰、「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皆令得道、

  道者、能通之义。大要有三种。一、有漏道、善业通人、使至善处。恶业通人、使趣恶处。故善恶二业谓之道。所至所趣之处亦名为道。如地狱等之六道是也。

  净土论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大乘义章八末曰、「所言道者、从因名也。善恶两业、通人至果、名之为道。地狱等报、为道所诣、故名为道。」二、无漏道、七觉八正等法、能通行人使至涅槃、故谓之道。又行体虚融无碍、故为通之义。

  以通故、名为道。如道谛、道品、声闻道、佛道等。梵言菩提是也。大乘义章十六曰、「诸行同体、虚融无碍、名之为通。

  通故名道。」三论玄义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俱舍论二十五曰、「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法界次第中之下曰、「道以能通为义。

  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华严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体、排除一切障碍、无碍自在、谓之道。涅槃无名论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

  」净土论注下曰、「道者、无碍道也。」

  乃取灭度。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琉璃妙华。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无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

  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狮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会疏曰、「此诸佛若据如来会及庄严经、为锭光以前出世。以世自在王佛为极最初佛。文曰、过阿僧祇无数大劫、有佛出现、号曰然灯。于彼佛前、极过数量、有苦行佛、乃至世主佛前无边劫数、有佛出世、号世间自在王如来。前后亦难测。然此经及觉经、大阿弥陀、皆为顺次后后出世佛。诸师皆依此、不可为异解。

  又大弥陀列三十三佛。觉经列三十六佛。如来会列四十一佛。庄严列三十七佛。

  或直标梵名、或译举汉号、则是译家各例不同。」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

  世自在王又曰世饶王。饶即自在之义。阿弥陀佛在因位时、于此佛所出家、建四十八愿。会疏曰、「世自在王、是一佛别号。异云楼夷★罗。或云世间自在王。

  」本经钞二曰、「义寂云。旧本名楼夷★罗。此存梵音。翻之名为自在王。憬兴云。于一切法得自在故。玄一曰。世间利益自在。故言世自在。亦言世饶。即自在义为王也。」觉经云、「后次有佛、名曰楼夷★罗。在中教授四十二劫。皆已过去乃尔劫时作佛。天上天下人中之雄。经道法中勇猛之将。佛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莫能过者。」大弥陀云、「次复有佛、名楼夷★罗。在世间教授、寿四十二劫。」如来会云、「有佛出世、号世间自在王如来。」庄严经云、「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来。」

  如来、

  注见前。

  应供、

  应供、如来十号之一。梵语阿罗诃、译曰应供。断一切之恶、应受人天之供养者。智度论二十四曰、「应受一切世间供养。

  故名为应供人。」大乘义章二十末曰、「外国名为阿罗诃也。此云应供。如来诸过悉已断尽。福田清净。应受物供。

  故名应供。」净影疏曰、「证灭相应、故名为应。又证灭故、合应供养、故云应供。」会疏曰、「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等正觉、

  注见前。

  明行足、

  明行足、佛十号之一。梵名婢侈遮罗那三般那。依涅槃经之说、明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行足者、脚足之义、指戒定慧言。佛依戒定慧之脚足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明行足。又依智度论之说、明者、宿命、天眼、漏尽之三明也。行者、身口意之三业也。足者、满足之义。三明者、满足身口意之三业、故名明行足。涅槃经十八曰、「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明行足也。」智度论二曰、「婢侈遮罗那三般那、秦言明行足。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行名身口意业。唯佛身口意具足、余皆有失、是故名明行足。」净影疏曰、「明是证行。

  证法显了、故名为明。分别有三。如涅槃说。一菩萨明、所谓般若波罗蜜多。二诸佛明、所谓佛眼。三无明明、谓十一空。又龙树说。佛具宿命、天眼、漏尽、故曰三明。行是教行。如地持说、正观名行。又龙树说、戒空慧等、名之为行。

  此二圆具、故名为足。」会疏曰、「明即三明也。行足者、谓身口意业、真正清洁、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

  善逝、

  梵名须伽陀。译曰善逝。又曰好去。

  诸佛十号之一。十号之第一曰如来、第五曰善逝。如来者、乘如实之道、而善来娑婆界之义。善逝者、如实去彼岸、不再退没生死海之义。以此二名、显来往自在之德。智度论二曰、「佛一切智为大车。

  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菩萨持地经一曰、「第一上升。永不复还。故名善逝。」(第一为涅槃)会疏曰、「善逝即妙往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净影疏曰、「善名为好。逝称为去。如来好去、故曰善逝。佛德满足、更何处去、而言好去。

  虽无去处、非不能去。如劫尽火、虽非所烧、非不能烧。故得云去。」

  世间解、

  世间解、佛十号之一。梵语曰路迦惫。或译知世间。又译世间解。知世间有情非情之事也。智度论二曰、「路迦惫。路迦、秦言世。惫、名知。是名知世间。知二种世间。一众生。二非众生。」净影疏曰、「世间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会疏曰、「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故名世间解。」

  无上士、

  无上士、佛十号之一。无上之士夫也。人中最胜无有过之者、故云无上士。涅槃经曰、「有所断者、名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又曰、「如来者、名无上士。譬如人身、头最为上、非余肢手足等也。佛亦如是、最为尊上、非法僧也。」智度论二曰、「涅槃法无上。佛自知之。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亦无上。」大乘义章二十末曰、「士者、人之别称。人中最胜、余不能加、名无上士。

  」会疏曰、「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无上士。」

  调御丈夫、

  调御丈夫、佛十号之一。梵语富楼沙昙藐娑罗提。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丈夫、使入修道也。佛虽亦化女人、今从尊而唯谓为丈夫。智度论二曰、「复名富楼沙昙藐娑罗提。富楼沙、秦言丈夫。昙藐、秦言可化。娑罗提、秦言调御师。是名可化丈夫调御师。佛以大慈大悲故、有时软美语、有时苦切语、有时杂语。以此调御、令不失道。问曰、女人佛亦化令得道、何以独言丈夫。答曰、男尊女卑故、女从男故、男为事业主故。」净影疏曰、「能善方便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会疏曰、「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故。」

  天人师、

  天人师、如来十号之一。梵语曰、舍多提婆摩菟舍喃。为天与人之教师、故名天人师。智度论二曰、「复名舍多提婆摩菟舍喃。舍多、秦言教师。提婆、言天。

  摩菟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师。云何名天人教师。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问曰、佛能度龙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独言天人师。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净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会疏曰、「谓非独与四众为师。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

  佛、世尊。

  依成实论则佛为十号中之第九号、世尊为第十号、合云佛世尊。依智度论则佛为第十号、世尊为具十号尊德之总号。世尊之梵名为薄伽梵。

  彭际清曰、将明法藏成佛本因、特为推原从上诸佛。宝积本从锭光上溯往世、过五十三佛、方至世自在王、俱用逆数。于此全异。然他译本多从顺数。未知宝积别有据否。

  法藏因地第六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

  会疏曰、「国王即是法藏菩萨在家位也。」国王者、为前世持十善戒今生得其果报者。得诸天之保护、故又云天子。仁王经教化品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中下品善粟散王。上品十善铁轮王。」金光明王经三曰、「因集业故、生于人中。王领国土、故称人王。处在胎中、诸天守护。或先守护、然后入胎。虽在人中、生为人王。以天护故、复称天子。」说法者、如来说大小偏圆之.k、咸使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也。法华经曰、「众圣之王、说法教化。」法华玄义六曰、「诸法不可说。言辞相寂灭。有因缘故亦可说。」说法能使听者生五种之福德。一于当生得长者、以听者不杀人故。

  二于当生得大富、以听者不盗故。三于当生得端正、以听者意和故。四于当生得名誉、以听者归依三宝故。五于当生得聪明、以听者晓了妙慧故。见贤者五福德经。

  心怀悦豫。

  会疏曰、「悦豫即欢喜也。」

  寻发无上正真道意。

  寻、俄也、继也。杜注左传、「寻、续也。言续后去也。」发即发心也。无上正真道、梵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者、思量事物曰意。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

  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

  了别故名识。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异。而体是一如。」止观二上曰、「对境觉知。异乎木石。名为心。次心筹量。

  名为意。」又以前念之心为所依、而生后念之心曰意。梁译之摄论一曰、「以识生依止为意。释曰。若心前灭后生。无间能生后心。说此名意。」起信论义记中末曰、「摄论云。意以能生依止为义也。」会疏曰、「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此云无上正真道意。佛所得法、云无上正真道。无上者、言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者。正者、圣智也。如法相而知故。

  真谓真实、绝虚妄故。道者、无碍道也。知生死即是涅槃故。意者、能求之心、菩萨能穷未来际、求此道之意也。是名菩提心。亦名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度众生心也。」

  弃国捐王、

  说文、「弃、捐也。捐、弃也。」会疏曰、「国是王者之大器。王是君子之大宝。今举无二宝、显捐诸欲、是以不坚法贸三坚法故也。」

  行作沙门。

  沙门、又作娑门、桑门、丧门、沙门那。译曰息、息心、静志、净志、乏道、贫道等。新作室摩那拏、舍啰磨拏、室罗磨拏、沙迦懑囊。译曰功劳、勤息。劳劬修佛道之义也。又勤修息烦恼之义也。原不论外道佛徒、总为出家者之都名。

  注维摩经、「肇曰。沙门出家之都名也。秦言义训勤行。勤行趣涅槃也。什曰。

  佛法及外道。泛出家者皆名沙门。」慧远疏曰、「沙门、此翻为息。息诸恶故。

  」法华玄赞二曰、「沙门息义。以得法故。

  暂尔宁息。亦息恶也。正言室罗磨拏。或室摩那拏。此云功劳。谓修道有多功劳也。」玄应音义六曰、「沙门旧云桑门。或云丧门。皆讹略也。正言室摩那拏。

  或言舍啰磨拏。此言功劳。言修道有多劳也。又云勤劳。言至诚也。义亦言息。

  以得法故。暂宁息也。旧译言息心。

  或言静志是也。」慧苑音义上曰、「沙门、正言沙迦懑囊、此云止息。谓止息一切诸不善法。又曰劬劳。谓修一切劬劳苦行。又曰听闻。谓多闻熏习是常业也。

  」慧琳音义十八曰、「沙门、讹也。正音云室啰末拏。唐言勤恳也。」同二十六曰、「此云勤劳。内道外道之总名也。皆据出家为言耳。古经为桑门。或为娑门。罗什法师以言非便。改为沙门也。」俱舍论二十四曰、「诸无漏道、是沙门性。怀此道者、名曰沙门。以能勤劳息烦恼故。」同光记曰、「沙门、此云勤息。

  」羯磨疏三上曰、「沙门旧翻桑门、音之互也。涅槃云沙门那者、是本音也。或言乏道贫道以译之、皆谦虚自牧、不伐德也。今译为息恶者、决誓断恶、息本习也。」释门归敬仪上曰、「沙门或云桑门、沙门那者、并是天竺道士之佳号、俗中之常目也。亦是彼国修净行者。此云净志、以义目之。」百论疏一曰、「沙门者、云乏道。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断于贫乏也。息心者、经云、息心达本源、故云沙门也。」四十二章经曰、「佛言。

  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增一阿含经四十七曰、「沙门名息心。诸恶永已尽。梵志名清净。除去诸乱想。」会疏曰、「沙门、出家都名。

  具云沙迦懑农。唐云勤息。此人勤修善法、息诸恶故。」

  号曰法藏。

  号、名号也。乃名称之彰于外者。大乘义章二十末曰、「通释义齐。随相分别。

  显体为名。标德云称。名称外彰。号令天下。说之为号。」白虎通、「春秋传曰、王者受命于王、必择天下之美号以为号也。」周礼春官大祝掌辨六号注、「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梵、昙摩迦、此云法藏。觉经作昙摩迦留、译云法宝藏。宝积经作法处。庄严经作作法。大论作法积。嘉祥疏曰、「在能蕴畜佛法、故曰法藏。」翻译名义集云、「昙摩迦、此翻法藏比丘。乃无量寿佛行因时名。」

  高才勇哲、

  净影疏曰、「才谓才巧。才德过人、故曰高才。志强名勇。心明称哲。」会疏曰、「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胜胜他、故称为勇。坏邪见之明、所以言哲。

  」陀罗尼经音义云、「哲、知列反。尔雅、智也。尚书、知人则哲。方言、齐宋之间谓智为哲。哲谓明了也。」

  与世超异。

  会疏曰、「不常人所及、故云与世超异。」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

  诣、玉篇、「往也、到也。」增韵、「诣、造也。」仓颉篇、「诣、至也。」所、处所也。

  稽首佛足。

  梵语曰伴谈、或曰伴题。译曰稽首。

  下头至地也。义林章四本曰、「若云伴谈。

  或云伴题。此云稽首。讹名和南。」行宗记一上曰、「头至地为稽首。」维摩经音义曰、「首、苦礼切。苍颉篇云、稽首、顿首也。周礼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郑玄曰、稽首至地、谓头至地也。首、头也。尚书曰、禹拜稽首、是也。又正法花作稽颡、谓额至地也。与稽首同。左传注曰。稽首、首至地也。」净影疏曰、「稽首、敬也。屈尊接卑、故用表敬。

  」会疏曰、「稽、留也。以头至地、稽留少时故。」大论曰、「人身中第一贵者头。五情所著而最在上故。足第一*。履不净处。最在下故。是故以所贵礼所*、贵重供养故。」

  右绕三匝。

  右绕、敬礼之一。在尊者之傍、旋绕于右也。象器笺十曰、「四分律云。客比丘于塔边。左行过。护塔神瞋。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云。右绕者顺佛法故。所以右绕。」然解右绕之古义甚多。依南山、义净之意、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南山之归敬仪曰、「右绕者。面西北转。右肩袒侍。

  向佛而恭。比见有僧。非于此法。便东回北转。此为右绕。西竺梵僧。阗聚京邑。经行旋绕。目阅其踪。并乃西回而为右绕。以顺天道。如日月焉。」是以尊者之左手为东、其右手为西者。义净之寄归传三曰、「言旋右者。梵云钵喇特崎拏。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

  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又曰「但可依其梵本。并须杜塞人情。向右边。为右绕。向左边为左绕。斯为圣制。勿致疑惑。」是亦以尊者之左手为左边、尊者之右手为右边者。

  然南山之感通传曰、「戒坛之举。住持之式相也。众僧说戒受戒。尽往登之。事讫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也。」此左旋也。此相违者、元照解之曰、归敬仪示绕佛之仪、感通传示绕坛之仪者也。资持记下三之二曰、「然诸经论。皆令右绕。古今诤论。纷纷不息。都缘不晓绕佛绕坛。两仪自别。绕佛者本乎致敬。绕坛者便于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表执持之恭勤。

  行事则必须左绕。使上下而伦序。」象器笺十曰、「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

  又慧琳音义二十一示万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右绕左绕由我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也。净影疏曰、「右绕、爱也。旋绕不舍、故用表爱。」会疏曰、「右绕、敬顺之貌。三匝、周匝及三、礼仪之严也。」广韵曰、「匝、也。」

  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颂、梵语伽陀。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颂中文句极美丽故、歌颂之故。讹略云偈。」西域记三曰、「旧曰偈、梵文略也。

  或曰偈陀、梵音讹也。今从正音、宜云伽陀。伽陀、唐言颂。颂、三十二言也。

  」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伽陀、此方当颂、或言摄。言诸圣人所作、不问重颂字之多少、四句为颂者、皆名伽陀。案西国数经之法、皆以三十二字为一伽陀。或言伽他、讹也。旧言偈者、亦伽陀之讹也。

  」郑氏注礼记曰、「颂谓将顺其美也。」周礼曰、「教六诗。六曰颂。注云、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也。」文选序云、「颂者、取以游扬德业、褒赞成功。注、谓扬其德业、赞其成功也。」

  赞、梵语戍怛罗。以偈颂而赞叹佛德者。梵语谓之梵赞、汉语谓之汉赞。

  光颜巍巍。

  净影疏曰、「光巍巍、叹佛光胜。颜巍巍、叹佛身胜。」巍巍如上注。

  威神无极。

  谓威德神力无穷极也。净影疏曰、「由佛威德神力无极、故能放光。」

  如是炎明。

  炎、说文曰、「火光上也。」炎明即光明也。净影疏曰、「如是炎明、正举光体。」

  无与等者。

  谓无有与之齐等也。净影疏曰、「无与等者。对人显胜。余人身光无与齐等。」

  日月摩尼。珠光焰耀。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摩尼、又作末尼。译曰珠、宝、离垢、如意。珠之总名。玄应音义一曰、「摩尼。珠之总名也。」同二十三曰、「末尼。亦云摩尼。此云宝珠。谓珠之总名也。

  」慧苑音义上曰、「摩尼。正云末尼。末谓末罗。此云垢也。尼谓离也。谓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也。」仁王经良贲疏下三曰、「梵云摩尼。此翻为宝。顺旧译也。新云末尼。具足当云震跢摩尼。此云思惟宝。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圆觉大钞一下曰、「摩尼。此云如意。」涅槃经九曰、「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珠、希麟音义十曰、「字书云、蚌中之精也。」说文曰、「珠、蚌之阴精。」通雅曰、「古有辟尘珠、辟寒珠、夜光照乘、大者径寸。或出于龙鱼异物腹中、非独出于蚌也。

  」沈怀远南越志曰、「珠有九品、寸五分以上至寸八九分者、为大品。有光彩。

  」

  焰耀、光耀也。悉亦皆也。隐、玉篇、「匿也、不见也。」蔽、广韵曰、「掩也。」尔雅释诂疏、「蔽者、覆障使微也。」庄严经曰、「如来微妙色端严。一切世间无有等。光明无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如来会云、「如来无量无边光。举世无光可能喻。一切日月摩尼宝。佛之光威皆映蔽。」聚墨、以譬物之黑者。观佛三昧海经三曰、「优婆夷中二十四人。见佛身色。犹如聚墨。」净影疏曰、「此等诸光、若对佛光、皆悉隐蔽。犹如聚墨在珂贝边。」会疏曰、「天下至明、无大于日月。万品光耀、无过于摩尼。如轮王珠宝、照一由旬间、不异白昼。若映佛光、皆悉隐蔽。聚墨、极暗之喻。」

  如来颜容。超世无比。

  谓佛之颜貌仪容、超绝世间、无与比类也。

  正觉大音。响流十方。

  会疏曰、「正觉大音者、正觉者、音声所出之本。谓佛既破不觉无明、觉了清净真如、觉知广大、弥纶十方三世。出于彼正觉之音声、故能流布十方、普觉众生迷也。」憬兴云、「大音者、即语密之音。

  如来之声、更无过此、故云大音。响者、即显了之音、逐宜而有分限发故。亦可佛成正觉时、其誉流十方、人天凡圣、皆悉云集、如彼释迦成道之唱、上至阿迦腻吒天。」

  戒闻精进。

  戒言戒德、谓如来满足一切诸戒、庄严其心。闻者多闻、谓如来于无量劫、多闻成就故。精进者、谓如来能身心精进、成佛道故。

  三昧智通。

  三昧、谓如来具足成就无量百千诸三昧故。智谓成满一切种智、无不照知故。通谓具足成就一切神通、自在无碍故。

上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4
下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