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2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2
2006年06月22日09:06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803 字体: 繁體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2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菩萨戒优婆塞彭际清重校

无锡丁福保仲祜笺注

  游步十方。

  净影疏曰、「游步十方、身形无碍。

  会疏曰、「游步者、应动儿。无方不应、故云十方。」案佛经称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十方。

  行权方便。

  权、对实而言。方便之异名。暂用之而终废之者。方便、梵语伛和。有二释。一对般若而释。二对真实而释。对般若而释、则谓达于真如之智为般若、谓通于权道之智为方便。权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

  依此释、则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称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于一切众生之机之方法也。又方为方正之理。便为巧妙之言辞。对种种之机、用方正之理与巧妙之言也。又方者众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应诸机之方域、而用适化之便法、谓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

  往生论下曰、「正直曰方。外己曰便。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方便者通权之智称。

  达如则心行寂灭。通权则备省众机。」法华文句三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若智诣于矩、则善用偏法、逗会众生。若智诣于规、则善用圆法、逗会众生。」法华义疏四曰、「一者就理教释之。理正曰方。言巧称便。即是其义深远。其语巧妙。文义合举。故云方便。此释通于大小。二者众生所缘之域为方。如来适化之法称便。盖欲因病授药。藉方施便。机教两举。故名方便。此亦通于大小。」法华玄赞三曰、「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方是方术。便谓稳便。便之法名方便。」大集经十一曰、「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对真实而释、则谓究竟之旨归为真实、假设暂用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权。即入于真实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则云方。

  随时而施曰便。依此释、则为小乘入大乘之门、故谓之方便教。三乘为通于一乘而设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为方便真实之二也。慧远疏曰、「行权方便、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

  入佛法藏。

  净影疏曰、「证会名入。」会疏曰、「达解为入。谓以权实智为能入、以佛法藏为所入。佛法藏者、解有二义。一佛之法藏、即诸佛无量劫中所蓄藏诸功德法是也。二佛法之藏、谓如来藏中能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嘉祥疏曰、「名理为藏。解契宗源、故云入佛法藏。」案佛法藏、一名如来藏。又名法藏。法性之理也。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曰法藏。

  又佛所说之教法也。教法含藏多义、故名法藏。多法集积、故又曰法蕴。其数有八万四千、释之者有多义。法华经序品曰、「此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同宝塔品曰、「持八万四千法藏、为人演说。」

  究竟彼岸。

  究竟、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义。」会疏曰、「诸菩萨能截四流、到涅槃际、故言究竟。」梵语波罗、译曰彼岸。生死之境界、譬之此岸。业烦恼、譬之中流。涅槃譬之彼岸也。智度论十二曰、「波罗。秦言彼岸。」又曰、「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维摩经佛国品曰、「稽首已到彼岸。」注、「肇曰。彼岸涅槃岸也。彼涅槃岂崖岸之有。以我异于彼、借我谓之耳。」思益经一曰、「世尊谁住彼岸。佛言。

  能知诸道平等者。」心经注曰、「西士俗以设喻诸佛地、谓之彼岸。」涅槃经曰、「彼岸者、喻如来也。」又凡事物之究竟云彼岸。智度论一曰、「于事成办、亦名到彼岸。(天竺俗法凡造事成办皆言到彼岸)」同三十三曰、「彼岸者。于有为无为法尽到其边。」法华嘉祥疏二曰、「以究了真俗之原、称到于彼岸。故大品云。到有为无为彼岸。即其事也。

  」慧远疏曰、「究竟彼岸、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

  愿于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梵曰尼底。译曰愿。志求满足也。法界次第下之上曰、「自制其心、名之曰誓。

  志求满足、故云愿也。」法窟上末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亦是期心为愿。」止观七下曰、「发愿者、誓也。如许人物、若不分券、物则不定。施众生善、若不要心、或恐退悔、加之以誓。又无誓愿、如牛无御、不知所趣。愿来持行、将至行在。二乘生尽。故不须愿。菩萨生生化物。须总愿别愿。」总愿者、显教立四弘誓、密教立五大愿。别愿者、如药师之十二愿、千手观音之六愿及十愿、普贤之十愿、弥陀之廿四愿及四十八愿、释迦之五百愿。

  世界、梵语曰路迦。世为迁流之义。

  谓过现未时之迁行也。界谓具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也。又曰世间。间为间隔之义。故与界之义同。此二者虽通用于有情与国土。而常言者为国土也。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现成、自然出来、不假造作安排者。

  与天台所云当体即是等同。等觉、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鸾师云、「现成佛相、名现成等觉。又等觉者、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

  处兜术天、

  兜术天、旧作兜率、兜率陀、兜率哆等。新作都史多、观史多、斗瑟哆、珊观史多等。译曰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此天依空而居。

  人间四百年、为此天一昼夜。则人间十四万四千年、方为此天一年。若此天寿四千岁、则该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年矣。此天在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中间、下当第四重。分天处内处之二。其内院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外院则天众之欲乐处也。

  四阿含暮抄下曰、「兜率陀、此云上足天。」西域记三曰、「观史多天。旧曰兜率佗。又曰兜术他。讹也。」玄应音义十八曰、「兜率哆。或作兜驶多。或言兜率陀。皆讹也。正言观史多。此云知足天。

  亦云妙足也。」可洪音义一曰、「树兜率陀。上所*反。大般若作珊观史多。胜天王经作 兜术率陀。应和尚音义作

  兜。并先安反。此云正喜。人云正知足也。」佛地论五曰、「观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

  故名喜足。」俱舍宝疏八曰、「观史多。此云喜足。于五欲乐生喜足心故。旧云知足。」瑜伽略纂二曰、「都史多。名知足。受乐知足故。」法华经劝发品曰、「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慧远疏曰、「兜率兜术、本是一名。传之音异。此云妙足。亦名知足。是欲界中第四天也。」

  弘宣正法。

  弘宣、弘通宣流教法也。正法、真正之道法也。理无差曰正。以三宝中之法宝、教理行果之四者为体。慧远疏曰、「弘宣正法、口业化也。」

  舍彼天宫、

  净影维摩经义记二本曰、「经中说舍。泛有七种。一心性平等亡怀称舍。情无存著。故曰亡怀。二于众生舍离一切怨亲等碍。目之为舍。三舍一切贪瞋等过。名之为舍。四见生得脱。不复忧念。放舍名舍。五证空平等离相名舍。六自舍己乐。施与他人。说之为舍。七益众生。无所希望。名之为舍。」天宫、梵语曰泥缚补罗。天人之宫殿也。慧远疏曰、「问曰。

  何故舍上天乐。为欲使彼阎浮众生、咸荷佛恩、生敬重心、故须舍之。」

  降神母胎。

  因果经云、「尔时善慧菩萨。从兜率宫降神母胎。于时摩耶夫人于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胦入。身现于外。如处琉璃。」

  从右滕生。现行七步。

  释迦谱卷一云、「十月满足。于四月八日、日初出时。夫人见彼园中有一大树。名曰无忧。华色香鲜。枝叶分布。极为茂盛。

  即举右手。欲牵摘之。菩萨渐渐从右滕出。于时树下亦生七宝七茎莲华。大如车轮。菩萨即便堕莲华上。无扶侍者。

  自行七步。」三藏法数曰、「涅槃经云、如来于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周行七步。(周者周市。四方上下四维也。)」慧远疏曰、「从母右滕生者、世人生处、不净臭弊。佛为异之、故右滕生。于十方各行七步。示现丈夫奋迅之力。于十方界独出无畏。」

  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

  本行经云、「夫人即举右手。攀彼树枝。遂生太子。放大光明。即时诸天世间。

  悉皆遍照。」慧远疏曰、「身光普照、令人觉知。」佛土者、佛所住之国土、佛所化之领土也。有净土秽土报土法性土等之别。大乘义章十九曰、「安身之处、号之为土。约佛辨土、名为佛土。」法华经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六种震动。

  六种震动、有三类。一属于六时、二属于六方、三属于六相。此之震动、属于六时而言。长阿含经二曰、「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涅槃经二曰、「菩萨初从兜率天下阎浮提时、名大地动。从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法轮及般涅槃、名大地动。」天台嘉祥慈恩诸师依此二经之文、除长阿含经之第五时、(将舍性命之时)加涅槃经之出家时而为六时动、即八相中后六相之时也。文句记三之一曰、「若准长阿含。多缘地动。亦可为表。经云。

  有六缘地动。谓入胎。出胎。出家。

  成道。法轮。入灭。小教虽即不云所表。既在八相中之后六。」

  慧远疏曰、「振动大地、使魔怯伏。

  六种动者、如地经说、所谓动踊振觉吼起。

  动如车掉。踊如泉涌、亦如釜沸。振谓下也。如世空物、振之则下。觉者动势、令人心觉。乃至空居众生亦知。吼者发声。

  地如面起。」会疏曰、「动起涌震吼觉、是名六种。摇扬不安名动。自下升高名起。地栊凹凸名涌。六方涌没亦名涌。隐隐有声名震。砰硬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觉。」

  智度论八曰、「佛何以故、震动三千大千世界。答曰。欲令众生知一切皆空无常故。复次、如人欲染衣、先去尘土。佛亦如是。先令三千世界众生见佛神力。敬心柔软。然后说法。是故六种动地。」法华玄赞二曰、「胜思惟梵天经说有七因。

  一惊怖诸魔。二令时众不起散心。三令放逸者而自觉悟。四令念法相。五令观说处。六令成就者得解脱。七令随顺回正义。

  」

  举声自称、吾当于世、为无上尊。

  人天中、佛最尊胜、故号无上尊。涅槃经二曰、「当念勤精进。顶礼无上尊。」

  释梵奉侍。

  释梵、帝释与梵天也。法华经药草喻品曰、「转轮圣王。释梵诸王。」肇论下曰、「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花。」侍一作事。奉命服侍也。观无量寿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慧远疏曰、「佛德深重、故使释梵咸来奉侍。」

  天人归仰。

  天人、即六趣中之天趣与人趣也。法华经宝塔品曰、「移诸天人。置于他土。」归仰、归依仰慕也。义林章四本曰、「起殷净心。策殊胜业。申诚归仰。故名敬礼。」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

  慧远疏曰、「谓示算计文艺等事。佛已久知、随化始学、故曰示现。」广韵曰、「算、计也、数也。苏贯反。」世本曰、「黄帝时隶首作数。」说文曰、「筭长六寸、计历数者也。」又有九章算术、汉许商、杜忠、吴陈炽、魏王粲、并善之、是也。计古诣反、筹计也。说文、「计、会也、筭也。」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东宫切韵曰、「武玄之云、字有韵谓之文、文无韵谓之笔。」说文序曰、「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古今通论、「仓颉造书、形立为之文、声具为之字。」案左氏传、「经纬天地曰文。杜预曰、经纬相错、故织成文也。」祝尚丘云、「艺、鱼祭反。伎能在身也。」孙愐云、「伎也。

  才能曰艺。」礼记、「艺、才也。」顾野王案、「艺犹材也。」孔安国注论语曰、「艺谓多才能也。」广韵云、「射、弓射也。神夜反。」论语曰、「射不主皮。马融曰、射有五善。一曰和志、体和也。二曰和容、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武、与舞同。天子有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和容也。」周礼五驭注、驭通作御。郑司农云、「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也。」会疏曰、「射、矢射术。御、乘车马之法。」

  博综道术。

  广韵曰、「博、大也、通也。补各反。」经音义云、「综、子送反。综、习也。

  三苍云、综、理经也。又子宋反、总也。」道术、道法技术、通于内外世出世之法者。字林、「邑中道曰术。」会疏曰、「世间诸道异术、名道术。术、方也。

  」慧远疏曰、「博谓广博。综谓综习。仙通秘术、无不博学、名博综道术。」

  贯练群籍。

  贯、古玩反。练、郎甸反。贯通练习也。憬兴述文赞云、「贯者通也。练者委也。世俗异教、亦皆通委、故云贯练。」郑氏注礼记曰、「群、众也。」孔安国注尚书曰、「群、诸也。」东宫切韵曰、「陆法言云、籍、秦昔反。郭知玄云、簿籍、书也。」野王云、「凡书于简札、皆谓之籍也。」会疏曰、「贯谓贯通。练谓练磨。四韦陀等诸典、名为群籍。」慧远疏曰、「贯谓贯通。练是委练。世俗异典、名为群籍。于此悉知、名贯练群籍。

  」

  游于后园、讲武试艺。

  广韵曰、「讲、告也、谋也、论也。

  古项反。武文甫反、止戈为武。」汉书云、「近豪俊、讲文学。师古曰、讲谓和习之。

  」东宫切韵曰、「国语、一时讲武。

  贾逵曰、讲、习也。」慧远疏曰、「槃象角力、名为讲武。共射金鼓、说为试艺。」

  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净影疏云、「佛实离爱。随化示居、故云现处。」色者女色。味者爱味也。

  见老病死、

  本行经云、「时太子欲向园林游观。

  净饭王闻之。于是敕令街巷洒扫严净。其有老病死亡之人、悉令驱逐、勿使太子见之、心有所厌。及太子出东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老人。伛偻低头。倚杖呻吟。曲脊傍行。太子见已。为驭者言。

  我今此身、亦当老耶。若有如是老弊之相、何暇向彼园林游戏。宜速还宫。我当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时太子又欲向园林游观。出南门。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作一病患人。身体羸瘦。喘气微弱。

  命在须臾。不能起举。太子见已。为驭者言。若我此身、病亦不免。何暇向彼园林游戏。宜速还宫。我当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时太子出西门、又欲向彼园林游观。作瓶天子以神通力、化成一死尸、卧在床上、众人轝行。有诸亲属围绕哭泣。太子见已。心怀惨恻。为驭者言。若我此身、同有死法。何暇向彼园林游戏。宜速还宫。我当思惟、作何方便、得免斯苦。」

  悟世非常。

  悟、觉之意。对于迷而言。即自迷梦醒觉也。与觉悟同义。非常、犹言无常、谓世相之无常也。四十二章经曰、「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

  弃国财位、

  会疏曰、「弃国财位者、所知方域为、所有万物为财、帝王宝祚为位。」谓舍弃富有一国之财、及世袭君主之位。以世间国土危脆、无足恋也。无量义经曰、「能舍一切诸难舍。」即此可证。

  入山学道。

  谓世尊出家后六年之苦行也。普贤菩萨证明功德经曰、「于檀德山苦行六年。」此为八相之一。

  服乘白马、

  会疏曰、「服乘白马者、服谓衣服、乃宝冠等。乘谓骑乘。即犍陟也。(大集经音释曰、犍陟、马名。犍音坚。陟音职。)」法显传曰、「从蓝莫国涉弥伽蓝、东行三由延、太子遣车匿及白马还处。」

  宝冠缨珞、

  说文、「冠、絭也。所以絭发。徐曰、取其在首。故从元。古亦谓冠为元服。」王仁煦云、「冠、首饰也。」白虎通、「冠者卷也。卷持其发也。」释名、「冠、贯也。所以贯韬发也。」梵语勘文云、「梵云罗怛那。此云宝冠。」案、宝冠者、众宝饰之、故云。

  缨、别本皆作璎。璎珞、梵语枳由罗。编玉而悬于身者。印度邦俗贵人男女皆作之。法华经普门品曰、「解颈众宝珠璎珞。

  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同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玄应音义一曰、「吉由罗。应云枳由逻。此云璎珞。」东宫切韵曰、「麻果曰、璎珞、穿杂珠、上以饰于身颈。孙佛云、韵略、璎珞、胡人穿杂宝饰身也。」会疏曰、「宝冠璎珞者、依庄严经、太子诞生之后、父王及五百释种所奉上也。」

  遣之令还。

  会疏曰、「遣之令还者、遣车匿白马及宝衣璎珞而送还宫、欲令眷属知菩萨不贪在家名衣上服及诸宝璎、又令诸人学之故。

  」

  舍珍妙衣而著法服。

  会疏曰、「如来会言、尔时太子已剃发、而见所著衣是不如法。时净居天化作猎师、身被袈裟、于其前立。太子既见、心大欢喜、而语之言。汝所著衣、是寂静服、诸佛幅帜、云何著此。猎师答言、以诱群鹿。群鹿见此袈裟近我、我易得杀。太子语言、但为杀生、非求解脱、此大不可。我今持此珍妙宝衣与汝贸易。猎者答言、善哉、如告。即脱宝衣而与猎者、自被袈裟。」又曰、「法服、宝积云、袈裟、或名道服、或名出世服、或名法衣。能应诸佛之法故。三衣之总名也。

  三衣有法制。如法制者、名法服。法华经序品曰、「剃除须发而被法服。」世以袍裳袍服作法服者非。

  薙除须发。

  薙音替。周礼秋官薙氏郑注、「薙读如发。」说文云、「发、发发也。大人曰发。小儿曰发。尽及身毛曰发。又作剃。须、面毛也。俗作须。发、头上毛也。」庄严经云、「菩萨作是思维、若不剃除须发、非出家法。乃取金刀、即自剃发、而发愿言。愿断一切烦恼、及以习障。」

  端坐树下。

  端坐、正威仪而坐也。普贤观经曰、「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

  端坐念实相。」

  勤苦六年。

  广韵曰、「勤、劳也。苦、粗也、勤也、患也。」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河上公章句云、上士闻道、自勤苦竭力。」普曜经云、「尔时太子日服一麻一麦。六年之中、修立难行勤苦之行。」

  行如所应。

  慧远疏曰、「行如所应、翻邪学正。

  正道是其所应修学、顺而行之。」

  现五浊刹。

  五浊又名五滓、五浑等。住劫中人寿二万劫已后而有浑浊不净之法五种。一劫浊、谓至二万岁已后见等之四浊起时也。二见浊、身见边见等之见惑也。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三烦恼浊、贪瞋痴等一切修惑之烦恼、劫浊时之众生盛起之。四众生浊、劫浊时之众生、为见浊烦恼浊之结果、人间之果报渐衰、心钝体弱、苦多福少也。五命浊、此亦为前二浊之结果、寿命渐缩少、乃至至十岁也。此中以劫浊为总、以他四浊为别。劫浊中有四浊。以四浊之故、为劫浊也。又四浊中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此二者成众生浊与命浊之二者也。

  文句四下曰、「劫浊无别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众生浊亦无别体。揽见慢果报上立此假名。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同文句记曰、「准悲华经。八万至三万亦不有浊。

  至二万岁为五浊始。」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三曰、「言五浊者。一劫浊。劫浊无别体。但四浊聚于此时。悲华云。从灭劫人寿二万岁时为劫浊。二见浊。五利使。三烦恼浊。五钝使。四众生浊。亦无别体。揽前利钝果报立此假名。五命浊。

  连持色心。摧年促寿。」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阿弥陀经曰、「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慧远疏曰、「言五浊者。

  一命浊、报命短促。二众生浊、人无善行。

  三烦恼浊、诸结增上。四者见浊、邪见炽盛。五者劫浊、饥馑疫病刀兵竞起。秽土有此、名五浊刹。」

  刹、梵语名掣多罗、差多罗、纥差怛罗、刹摩等。译日土田、、处。大乘义章十九曰、「刹者是其天竺人语。此方无翻。

  盖乃处处之别名也。」玄应音义一曰、「刹又作擦。音察。梵云差多罗。此译云土田。经中或言、或言土者、同其义也。或作刹土者、存二音也。即刹帝利名守田主亦是也。」

  随顺群生、

  随顺、信他之教、从他之意也。文句二曰、「供养诸佛者。只是随顺佛语。」群生、许多之众生也。维摩经佛国品曰、「法王法力超群生。」法华经方便品曰、「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群生类深心之所欲。」会疏曰、「唯应五浊恶世尘劳众生、故云随顺群生。」

  示有尘垢。

  尘垢、谓尘埃与垢污也。会疏曰、「菩萨身心本来清净、无有尘垢、唯应五浊恶世尘劳众生、故示有六年苦行之身垢。」

  沐浴金流。

  说文曰、「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案沐浴者、洗身首之谓也。是以礼记云、「身有疡则浴、首有创则沐、」是也。金流、连河之别名。述文赞上曰、「金流即尼连河。」慧远疏曰、「金沙河中、沐汤形垢、名沐金流。」

  天案树枝、得攀出池。

  广韵曰、「攀、普斑反、引也。亦作扳。」东宫切韵曰、「曹宪云、攀、竦手也。(案竦手、谓引物也。)孙愐云、挽也、牵也。」释迦谱三曰、「至尼连禅河。入水洗浴。洗浴既毕。身体羸瘦。不能自出。天神来下。为捺树枝。得攀出池。」

  灵禽翼从。

  广韵曰、「灵、神也、善也。二足羽者曰禽。」东宫切韵曰、「郭知玄云、禽、鸟也。一曰鸟兽未孕者。释氏云、鸟之大者。孙愐云、能飞曰禽、能走曰兽。孙油云、尔雅、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走者飞者总曰禽。何以明之。

  春秋传曰、鸲鹆来巢、非中国之禽。白虎通曰、禽者、鸟兽之总名也。」

  新译花严经音义曰、「翼从、孔安国注书曰、翼、辅也。毛诗传曰、翼、敬也。

  」本行经云、「菩萨持草行时。空中忽有青雀、拘翅罗鸟、孔雀、白鹤、迦陵频迦、共命之鸟、数各五百。右绕随飞。」慧远疏曰、「如经中说、五百青雀、随从佛后、名禽翼从。此皆神鸟、故曰灵禽。

  」会疏曰、「灵谓神灵。禽谓飞禽。

  又通走兽。翼从者、恭敬随从也。祥疏意言、灵禽翼从、表德被禽鱼。」

  往诣道场。

  道场、梵语菩提曼拏罗。谓佛成圣道之处。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西域记八曰、「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又得道之行法、谓为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三十七品是道场。」又供养佛之处、谓为道场。辅行二曰、「严道场者。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学道之处、谓为道场。注维摩经四曰、「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

  吉祥感徵。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

  感、应动也。徵、明也、证也。祚、福也。慧琳音义、「敷、芳夫反。考声、敷、施也、布也。小尔雅曰、敷、布散也。孔注尚书、敷、布也。又舒也。说文云、散也。」慧远疏曰、「其吉祥者、是刈草人。经中亦名为吉安也。安祥义同。

  佛将成道、感见此人而为徵瑞、知己定当成吉祥果。是故名为吉祥感徵。即以此人、表己所成功果福祚。是故名为表章功祚。次从受草。佛心哀怜、身从受草。

  是故名为哀受施草。后敷而坐。依树得佛、名为佛树。」佛树、菩提树也。佛成佛于此树下、故云佛树。亦云道树、菩提树。止观引净名经曰、「始坐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辅行云、「佛树者、亦曰元吉树、亦曰道场树、菩提树等。佛从此得道故。」西域记曰、「金刚座菩提树者、毕钵罗之树也。昔佛在世、高数百尺、屡经残伐、犹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觉、因而谓之菩提树焉。」憬兴述文赞曰、「寄树成觉、故云佛树。」

  跏趺而坐。

  释迦谱三曰、「于是吉祥即便授草。

  菩萨受已。敷以为座。而于草上结跏趺坐。

  」结跏趺坐、佛陀之坐法也。结加趺于左右滕上而坐也。(跏字添足者、所谓蛇足也。)趺者足背也。交结左右足背而置于左右滕上、谓之全跏坐、即结跏趺坐也。置左右之一足于左右之一滕、名为半跏坐。全跏坐有吉祥降魔之二。先以右足押左股、次以左足押右股、手亦上左、谓之降魔坐。反之谓之吉祥坐。释尊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之身为吉祥坐、而手作降魔印。

  慧琳音义八曰、「结跏趺坐。略有二种。一曰吉祥。二曰降魔。凡坐皆先以右趾押左股。后以左趾押右股。此即左押右。手亦左在上。名曰降魔坐。诸禅宗多传此坐。依持明藏教瑜伽法门即传吉祥为上。

  降魔坐有时而用。其吉祥坐。先以左趾押右股。后以右趾押左股。令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右押左。安仰跏趺之上。名为吉祥坐。如来昔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之印。故如来常安此坐。转妙法轮。」辅行二之一曰、「结跏者、先左后右、与两滕齐。」玄赞二曰、「坐有二相。一降伏坐。以左押右。二吉祥坐。以右押左。今将说法。作吉祥坐。加者重也。即交重足坐。有为跏者。不知所从。」

  密家一义以上之吉祥坐名莲华坐、以半跏坐为吉祥坐。大日经不思议疏下曰、「结跏坐者。凡坐法。圣善之寺三藏和上边面受。左足先著右滕上。右足次著左滕上。名为莲华坐。单足著左滕上。名为吉祥坐也。

  别此坐者。非圣坐也。若欲求菩提。学佛坐为得。」同次文曰、「住莲华坐者结跏坐。是所谓先左脚著右滕上。后右脚著左滕上也。吉祥坐者。右脚著左滕上。亦言半跏坐也。」

  盖不思议疏之莲华坐、即慧琳之所谓吉祥坐、不思议疏之所谓吉祥坐、即半跏坐也。智度论云、「问曰、多有坐法、佛何以故唯用结跏趺坐。答曰、诸坐法中、结跏趺坐、最安稳不疲极。此是坐禅人坐法、摄持手足、心亦不散。又于一切四种身仪中、最安稳。魔王见之、其心忧。而众人见之、皆大欢喜。」

  奋大光明、

  广韵曰、「奋、扬也。方问反。」慧远疏曰、「奋、犹放也。」庄严经云、「菩萨放大光明、偏照十方诸佛刹土。」

  使魔知之。

  魔、梵语魔罗之略。译为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害人命、障碍人之善事者。欲界之第六天主为魔王。其眷属为魔民魔人。智度论五曰、「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为魔。」辅行云、「古译经论、魔字从石。自梁武来谓魔能恼人、字宜从鬼。慧远疏曰「魔罗、胡语。

  此云杀者。害人善故。泛论有四。一烦恼魔。谓贪瞋等、能害善法。二者阴魔。

  谓五阴身、共相摧灭。三者死魔。能坏命根。四者天魔。好坏他善。」

  魔率官属而来逼试。

  仪礼、「勖率以敬。郑玄曰、率、导引之也。」东宫切韵曰、「祝尚丘云、官、位也。」广雅曰、「官、众也。」说文、「官、吏事君也。」属、增韵、「隶也、系属也、官寮也。」尚书周官曰、「六卿分职、各率其属。孔曰、六卿各率其属官大夫士也。」周礼曰、「以八法治官府、一曰官属。郑司农曰、官属谓六官、其属各六十。」逼、说文、「近也。」试、增韵、「探也。」本行经云、「尔时魔王、即召四种兵众、所谓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百千万亿、天神鬼兵、形容可畏。皆执弓箭、刀剑器仗、擎山持杵、作大威猛。魔王率领、向菩提树下。魔王军众遥见菩萨坐狮子座、不惊不怖、不摇不动、身体赫奕、犹如金山。放大光明、不可譬喻。魔王军众、悉皆退散。

  魔王见已、心大恐怖。犹怀我慢、不肯回还。复告军众、莫惊莫怖、莫畏莫走、此乃是我试彼心。」

  制以智力、皆令降伏。

  智力、正智与神通力也。又正智之力用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梵语阿毗遮噜迦、译曰降伏。

  以威力降伏他也。维摩经佛国品曰、「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慧远疏曰、「智谓正智、知邪不从。力谓通力、神力伏魔。亦可慈力、慈心伏魔。伏法不同。今此所论、偏降天魔。违其自行、正智降之。违其利他、通力伏之。故云智力皆令降伏。」

  得微妙法、

  法体幽玄曰微。绝思议故曰妙。维摩经菩萨品曰、「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长阿含经一曰、「如来大智。微妙独尊。

  」法华经提婆品曰、「微妙净法身。

  具相三十二。」会疏曰、「非因位所得法、故云得微妙法。」

  成最正觉。

  梵语三菩提、此译正觉。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也。

  故成佛曰成正觉。法华玄赞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觉。」释迦谱四曰、「得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会疏曰、「觉之中为最极、故云成最正觉。」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

  广韵曰、「祈、求也、报也、告也。

  渠希反。劝、去愿反。奖劝也、勉也、助也、教也。」庄严经云、「尔时大梵天王与六十八拘胝梵众、来诣佛所、顶礼佛足。白言、世尊、如来为诸众生求无上觉、今得成佛。唯愿世尊、转于法轮。世尊默然、观察世间、念言。我证寂静涅槃之法、为人演说、彼等皆不能了知、是故默然。时大梵天王及帝释天王、乃至三十三天众、顶礼佛已、而请如来、转于法轮。佛告梵王言、我证甚深微妙之法、最极寂静、难见难悟、非分别思惟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是故默然。时大梵天王、观摩伽陀、多诸外道等、于地水火风空、横生计度、著于邪见、以为正道。而彼众生虽修邪道。有应度者、今当度之。唯愿世尊、为此等众生故、转于法轮。世尊以佛眼观见诸众生上中下根、起大悲心。转于法轮。天王闻已、即于佛前、忽然不见。尔时地神告虚空神、唱言。如来今受梵王劝请、转于法轮。虚空神闻、展转传至阿迦尼吒天。」

  法轮者、佛之教法也。说教法、谓之转法轮。轮者、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与碾摧之二义。回转四天下、碾摧诸怨敌。佛之教法、亦回转一切众生界、摧破诸烦恼、故譬之曰法轮。转者、譬说教法。转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转车轮也。止观辅行一曰、「轮具二义。一者转义。二摧破义。以四谛轮转度与他。摧破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嘉祥法华义疏曰、「流圆演通、不系于一人、故称为轮。无累不摧、亦是轮之义。」法华经方便品曰、「恭敬合掌。请我转法轮。」法华文句五曰、「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会疏曰、「轮是轮宝。方具二德。一运转义。二摧碾义。谓如王轮宝、能运转摧碾不平路。

  如来说法、能转入众生心中、摧破烦恼业苦故。是谓转者、嘉祥云、自我至彼、故称为转。」

  以佛游步。

  慧远疏曰、「现佛威仪、游行化物、名佛游步。」

  佛吼而吼。

  佛吼、佛之师子吼也、佛之说法谓之师子吼、喻于大众无所怖也。嘉祥疏曰、「举师子王哮吼为譬耳。」慧远疏曰、「一切圣教、是佛所吼。」会疏曰、「佛说法多云师子吼。依大论师子吼者、怖死苦。

  佛吼者、免死苦。师子吼者、粗恶、物不喜。佛吼者、其声柔软、闻者无厌心。

  」

  扣法鼓。

  玉篇曰、「扣、击也。枯后切。」扣鼓诫兵进众、以譬佛之说法为诫众进善者。

  大集经五十六曰、「法幢当摧折。法鼓声亦绝。」嘉祥疏曰、「扣鼓诫兵。合佛说法以集众。欲进趣于善。」慧远疏曰、「扣法鼓者、说闻慧法、益众生也。严鼓诫兵。说教诫人。」

  吹法螺。

  法螺、梵语商佉、译曰珂贝。即螺贝也。螺贝之声远闻、以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又螺声勇猛、以表大法之雄猛。又吹螺而号令三军、以譬说法降魔。法华经序品曰、「吹大法螺。击大法鼓。」鼓音经曰、「吹大战螺。击大战鼓。」嘉祥法华经疏三曰、「螺鼓、远闻之义。显大法有广被之能。」已上为显教所说、法螺但譬佛之说法耳。

  于佛事吹螺贝之说、今无行之者、惟密教徒用之。其说谓螺贝、乃无量音佛顶尊之三昧耶形、佛之法音幅帜、吹之则诸天善神欢喜而影向、且闻之者灭诸罪障。

  千手观音之一手持宝螺。大日经疏十六曰、「无量音佛顶以珂贝。谓商佉也。」不空罗索经十八曰、「若加持螺语高望处大声吹者。四生众生闻螺声者灭诸重罪。」千手经曰、「若为召呼一切诸天善神者。当于宝螺手。」中国古时军队亦用法螺以示进退。本系软体动物。产于海中。

  壳为螺旋状。上部延长。形略似梭。

  故又称梭尾螺。色黄白。有淡紫斑纹。肉可食。大者于螺头穿孔吹之。发声甚响而远。俗谓之海哱啰。慧远疏曰、「吹法螺者、说思慧法、利众生也。吹螺应时。说理应机。」

  执法剑。

  法剑者、佛之说法、能断烦恼、故以剑为譬。嘉祥疏曰、「剑有斩斫之用。内合佛说法以生慧解。有断结之用。」慧远疏曰、「执法剑者、说修慧法、益众生也。剑能破裂。修能断结。」

  建法幢。

  法幢者、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也。涅槃经十九曰、「法殿欲崩。法幢欲倒。」慧远疏曰、「建法幢者、宣说证法。证法高胜、如幢上出。」嘉祥疏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祖庭事苑七曰、「诸佛菩萨建立法幢。犹如猛胜建诸幢帜。降伏一切诸魔军。」

  震法雷。

  法雷者、佛之说法、能发动无明之识、如震雷之骇动物情也。又生众生法芽、如春雷一动、草木生芽也。又法音之雄猛、如震雷也。嘉祥疏曰、「震雷能骇动物情。譬说法能动无明之识也。」慧远疏曰、「震法雷者、法无碍智化众生也。天雷一动、卉艺生芽。法音一闻、阐道快成。」如来会云、「震大法雷、开悟一切。」

  曜法电。

  法电者、说法照了、譬如电光。慧远疏曰、「曜法电者、义无碍智益众生也。电光一发、有物斯观。义言一宣、诸义悉见。

  」嘉祥疏曰、「耀电、譬说法有照了之用也。」

  树法雨。

  法雨者、妙法能滋润众生、故譬之为雨。法华经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普门品曰、「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涅槃经二曰、「无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嘉祥疏曰、「澍雨有润泽之功。譬说法能沾利众生也。」慧远疏曰、「澍法雨者、辞无碍智化众生也。以辞宣说、如云注雨。」如来会云、「雨大法雨、泽润含生。」

  演法施。

  法施为三施之一。说法使人闻之也。

  又云法供养。法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维摩经菩萨品曰、「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

  」智度论十一曰、「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慧远疏曰、「演法施者、乐说无碍利众生也。随人所乐、宣说授与、名演法施。」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法音、说法之音声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闻此法音。心怀踊跃。」世间者、世为迁流之义、破坏之义、覆真之义。间为中之义。堕于世中之事物、谓之世间。

  大要有二种。一有情世间、谓有生者。二器世间、谓国土也。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唯识述记一本曰、「言世间者。

  可毁坏故。有对治故。隐真理故。名之为世。堕世中故。名为世间。」注维摩经不二品、「什曰。世间、三界也。」会疏曰、「如来法音周遍觉悟、故云觉诸世间。」

  光明普照无量佛土。

  光明者、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

  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现法。佛之光明者、智慧之相也。探玄记三曰、「光明亦二义。一是照闇义。二是现法义。」往生论注下曰、「佛光明。是智慧相也。」会疏曰、「光明者、能照。无量佛土者、则所照。净土、佛所王、是名佛土。十方三世无有限量、故云无量。佛佛平等、光光相映、故云光明普照。」

  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

  会疏曰、「一切世界者、通摄净秽。

  明所感广大、故云一切。佛光一照、则斡转一切妄识之境、故能震动。是佛威力转魔界为佛界义也。」魔界又云魔道。恶魔波旬之境界也。

  动魔宫殿。

  释迦谱卷三曰、「尔时菩萨在于树下。发大誓言。时天龙八部皆悉欢喜。于虚空中踊跃赞叹。时第六天魔王宫殿。自然动摇。于是魔王心大懊恼。精神躁扰。声味不御。」

  众魔慑怖。

  会疏曰、「慑、质涉反、同慑、怖也、心伏也、失气也。」玉篇曰、「慑、之涉反、惧也。怖、普故反、惶也。」

  莫不归伏。掴裂邪网。

  裂、破也。憬兴述文赞曰、「掴、古恶反。亦裂也。」邪法如网绞络而能罗人、故曰邪网。起信论曰、「远离痴慢、出网邪故。」同义记上曰、「出邪魔罗网故。」掴又作抓。会疏曰、「六十华严音释云、抓与提同、爪持也、扑取也。裂音列、擘破也。网为教网。外道四毗陀等、总为邪网。」慧远疏曰、「掴裂邪网、为破邪法。」

  消灭诸见。

  消灭者、谓消除而绝灭也。法华经曰、「病即消灭。」诸见、诸邪见也。总有六十二见。维摩经弟子品曰、「于诸见不动。

  」注曰、「肇曰。诸见者、六十二诸妄见也。生曰。诸见者、邪见也。」慧远疏曰、「消灭诸见、教断邪心。」

  散诸尘劳。

  尘劳、烦恼之异名。贪瞋等之烦恼、坌秽真性、劳乱身心、谓为尘劳。维摩慧远疏曰、「烦恼坌污、名之为尘。彼能劳乱、说以为劳。」长水楞严疏一上曰、「染污故名尘。扰恼故名劳。」慧远疏曰、「散诸尘劳、为破欲境。五欲境界、皆能尘坌、劳乱众生、名曰尘劳。说空破遣、目之为散。」

  坏诸欲堑。

  四声字苑云、「涂涂、七胆反。绕城长水坑也。」慧远疏曰、「坏诸欲堑、教舍欲心。爱欲之心、深而难越、故说为堑。教断名坏。」

  洗濯垢污。

  垢污、譬心性之妄惑也。嘉祥疏曰、「垢污者、执相之惑、皆沾污慧身。」慧远疏曰、「见爱烦恼、名为垢污。教除名洗。

  」

  显明清白。

  显明、谓无恶之垢染也。清白、谓佛所显之法。又总名无漏之善法、皆离烦恼之垢染、故云清白。嘉祥疏曰、「是无漏明、故云清白。」慧远疏曰、「除邪显正、故曰显明。所显之法、出离邪谤、名为清白。」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妙法能医众生之众苦、故名药。涅槃经四曰、「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

  为断一切烦恼树故。种植无上法药之树。」药师如来念诵仪轨曰、「净妙璃璃尊。法药救人天。」慧远疏曰、「授法教断、名法救疗。」三苦者、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会疏曰、「依涅槃经、以三种法药治三种病苦。一贪病、以不净观对治之。二瞋病、以慈悲观对治之。

  三愚痴病、以因缘观对治之。今谓如来以三乘法药能治大中小病、故无量义云医王大医王。又如法华药草喻品说、一雨所润、能生长三草。如来一音、能生三药草、救疗小中大病、是云救疗三苦也。」

  授菩萨记、

  三藏法数曰、「梵语和伽罗、华言授记。谓如来为诸菩萨缘觉声闻授作佛记。」又曰、「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心期曰记也。

  」慧远疏曰、「授菩萨记、得果方便。行因克果、如心记物、故名为记。圣说示人、目之为授。」

  成等正觉。

  满菩萨之因行而成等正觉也。梵语三藐三菩提、译曰等正觉。如来十号之第三。净影疏曰、「等正觉者、余经中亦名正偏知也。」资持记下三之二曰、「等正觉者、谓三世道同。正印简异邪妄。」具足梵语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译曰无上正偏知。维摩经佛国品肇注曰、「阿耨多罗、秦言无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偏知。道莫之大、无上也。其道真正、无法不知、正知也。」新译曰无上正等正觉。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也。法华玄赞二曰、「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觉。即是无上正等正觉。」

  示现灭度。

  灭度、指命终所证之果。法华经序品曰、「佛此夜灭度如薪火灭。」遗教经曰、「世尊灭度。一何疾哉。」涅槃经二十九曰、「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肇论曰、「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行愿品钞四曰、「言涅槃者。具云般涅槃那。古译为入灭息。息即是灭。故但云入灭。或云灭度。即灭障度苦也。」会疏曰、「非灭现灭、故谓示现。梵、般涅槃、此云灭度。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故。」

  拯济无极。

  玉篇曰、「提音蒸上声、救助也。撜拯并同。」尔雅曰、「济、渡也、成也、益也。郭璞曰、所以广异训、各随事为义。」王弼注周易曰、「恢弘博施、无物不与、拯济微滞、」是也。拯济无极者、谓救度众生无有穷极也。

  消除诸漏。

  漏者、烦恼之异名也。诸漏、诸烦恼也。总摄三界之诸烦恼为三漏。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漏已尽。复无烦恼。」会疏曰、「诸烦恼能令众生漏落生死、故云漏。总摄一切惑、故名诸漏。菩萨能现涅槃、出过三界、证法性身、故名消除诸漏。」

  植众德本。

  植众德本、积种种之功德也。法华经序品曰、「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

  植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功德能生善果、故曰德本。

  具足功德、

  具足、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微妙难量。游诸佛国、

  佛、佛所住之国土、又佛所化之国土也。净土固为佛。秽土就佛之所化、亦可云佛。如娑婆世界为释迦如来之佛。

  维摩经嘉祥疏一曰、「净秽等土、无非佛。若言净土、但得净不兼秽。」大乘义章十九曰、「言佛国者。摄人之所、目之为。约佛辨、故名佛。」

  普现道教。

  道教、正道之教也。

  其所修行、

  修行乃四法之一。如理修习作行也。

  通于身语意之三业。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渐渐修行、皆得道果。」汉书儒林传曰、「严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淮南子诠言训曰、「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按、修行本土君子所共务。自晋书谓鸠摩罗什不拘小检。修行者颇疑之。后人遂专以为释氏言。如白居易长斋诗、「三春多放逸。

  五月暂修行。」苏轼僧爽白鸡诗、「断尾雄雄本畏烹。年来听法伴修行。」

  清净无畏。

  清净者、身语意之三业、远恶行离惑垢也。俱舍论十六曰、「诸身语意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探玄记四曰、「三业无过云清净。」

  无畏又云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法、泰然无畏之德也。此有四种、称曰四无畏。

  大乘义章十一末曰、「化心不怯、名为无畏。无畏不同、一门说四。」法华经方便品曰、「无量无碍。力无所畏。」四无畏者、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也。二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明言我断尽一切烦恼而无畏心也。三说障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惑业等诸障法而无畏心也。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戒定慧等能尽诸苦之正道而无畏心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法界次第下之下。

  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

  会疏曰、「比况为譬。晓训为喻。所以托此比彼、寄近晓远也。」幻师、作幻术之人也。楞伽经一曰、「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宝积经学幻太子说偈赞佛曰、「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以知幻虚故。」

  本学明了。在意所为。

  明了、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

  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慧远疏曰、「学为化本、故名为本。于佛化法、习之委善、名学明耳。在意所为、学成起用。

  成在于心、故名在意。任意为化、故曰所为。」会疏曰、「幻师本学诸幻法、通达明了、依修学成、纵起幻化、起幻由学、故云本学。由本学明、变现自在、故云在意。」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如是、梵语曰翳鍐。指物之词也。

  学一切法、贯综缕练。

  义寂述义云、「贯、通也。综、括也。诸法虽众、缘起无差、通括此理、故云贯综也。缕者委也。练者精也。世出世等诸法、参差委精此义、故云缕练。」慧远疏曰、「谓学一切化他之法。贯通综习、知法委审、故曰缕练。」会疏曰、「一切法者、是则菩萨所证真俗二谛之法、贯谓贯通。综谓综习。经音释曰、缕练者、精熟也。」憬兴云、「通穿群典。集括事理。诠表玄旨。陶委众疑。意谓学则一切事理诸法、无不通习。故云贯综。研则再三反覆、其犹练缕、随练而增光、故云缕练。」

  无数佛土、皆悉普现。

  旧称阿僧祇、译曰无数、或作无央数。印度数目名。智度论曰、「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新称阿僧企耶、译曰无央数。」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无央数。旧言阿僧祇、讹略也。」按阿僧祇为数之极。以万万为亿、万亿为兆计之、一阿僧祇、凡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憬兴云、「无数佛土者、所应之境。皆悉普现者、能应之身。」

  名称普至。道御十方。

  道与导同。东宫切韵曰、「导、引也。曹宪云、通也。案引物使通之。薛峋云、凡所开引、皆谓导也。」孔安国注书曰、「御、治也。谓治理之法也。」郑注礼云、「御、劝励也。谓劝化也。」会疏曰、「召体为名。度德为称。名而无实、则虽闻无益。实而无名、则虚潜高德。菩萨既有召德之名、必有称名之实。名随德广、德共名高、故流通十方世界、化导统御一切众生。」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护念、保护忆念也。嘉祥法华义疏九曰、「令外恶不侵为护。内善得生为念。」慧远疏曰、「护使离恶。念令增善。」会疏曰、「护谓覆护。念谓记念。」

  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慧远疏曰、「佛所住法、菩萨同住。

  亦可诸佛住于如行、菩萨同住。」会疏曰、「佛常住二谛而说法、菩萨亦得住之。」

  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慧远疏曰、「大圣是佛。法界诸度是佛所立。菩萨同立。」会疏曰、「佛所建立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事、菩萨亦立之。故久于佛道、心已纯熟、故云已。大圣、佛之异称。体周法界为大。无事不达故为圣。」

  如来道化、

  梵语多陀阿伽陀、亦云怛闼阿竭。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此释通于二身。会疏曰、「如来义有三。谓法身报身应身也。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法身如来也。转法轮论云、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此报身如来也。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应身如来也。」道化、以道法而教化他也。

  各能宣布。为诸菩萨者作大师。

  大师、佛之尊号。瑜伽论曰、「能善教诫声闻弟子一切应作不应作事、故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令苦寂灭、故名大师。又为摧灭邪秽外道出现世间、故名大师。」资持记上一之一曰、「大师者、所谓大人之师、即十号之一。以道训人、故彰斯目。然以师通凡圣、加大简之。是则三界独尊、九道依学。唯佛师圣、得此嘉号。自余凡鄙、安可僭称。」四教仪集注上曰、「大师者、群生模范。」会疏曰、「大师者、有大德大行、为众所师。」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

  甚深者、法之幽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曰、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探玄记十一曰、「超情曰深。深极曰甚。」华严疏曰、「深中之极、故云甚深。」禅慧者、禅定与智慧。此二者以摄一切之证行。净影疏曰、「禅止慧观。证行虽众、要不出此。

  」止观辅行一曰、「南山叹云。唯衡岳合崖。双弘禅慧。」

  开导者、开蒙而导之以佛道也。憬兴云、「开令始学、导令终熟、故云开导。」众生梵语萨埵、仆呼善那。新译曰有情、旧译曰众生。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不曰众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般若灯论曰、「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大乘义章七曰、「多生相续。名曰众生。」法华文句四曰、「若言处处受生、故名众生者、此据业力五道流转也。」俱舍光记一上曰、「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摄死、故言众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众死。」慧远疏曰、「众多生死、故曰众生。众法成生、亦名众生。

  」

  会疏曰、「禅谓禅定。慧谓智慧。有禅而无慧、则堕二乘空。有慧而无禅、则类凡夫识。菩萨必定慧相即、开化引导。以定故、不染生死。以慧故、不住涅槃。

  即止观德也。是非凡小境界、故言甚深。」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

  法性又名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等、异名同体也。性之为言体也、不改也。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在有情数、在非情数、非性不改不变、故曰法性。此法性小乘多不言之、大乘诸家则盛论之。

  其论有四家之不同。第一法相慈恩家、言法性为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是依他起性、一切有为万法之所依也。为法所依之本体、故名法性。此万法与法性、有为无为、毕竟隔别、以不许法性随缘之义也。第二三论嘉祥家、不许彼圆成实性之实有、以真空为法性、法性即真空之异名也。

  诸法之性为真空、真空即妙有、妙有之性即真空、是即法性也。第三华严贤首家、谓真如有不变随缘之二义、以随缘之义、变造一切诸法。虽变造、而犹保真如不变、例如水变为波、犹不变水之性也。如是真如随缘、变造万法、故称真如曰法性。然此法性之真如、淳善无垢、更无染分之性。但所变之法有染净之别者、由缘有染净也。第四天台智者家、谓法性固具染净、谓之性善性恶。因性具善恶、而生染净之诸法也。

  六波罗蜜经曰、「众生无定性。犹如水上波。愿得智慧风。吹入法性海。」华严经升须弥山品曰、「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智度论三十二曰、「法性者如前说。各法空。同为一空。是为法性。」又曰、「法性者。法名涅槃。不可坏。

  不可戏论。名本分种。如黄石中有金性。白石中有银性。如是一切世间法中皆有涅般性。」唯识述记二本曰、「性者体也。

  诸法真理。故名法性。」同九末曰、「性者体义。一切法体。故名法性。」嘉祥法华疏五曰、「法性即是实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大乘义章一曰、「言法性者、自体名法。法之体性、故云法性。」注维摩经二曰、「肇曰。如法性实际。此三空同一实耳。」起信论义记上曰、「法性者、明是真体普遍义。通与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遍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义。」止观一曰、「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道不能通。

  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却烦恼已。乃见法性。」又曰、「法性名为实相。尚非二乘境界。况复凡夫。」同五曰、「问。一念具十法界。为作念具。为任运具。答。法性自尔。非作所成。如一微尘具十方分。」圆觉经曰、「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菩萨处胎经曰、「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众生相为我人四相之一。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见三藏法数。会疏曰、「菩萨有二种智、能为一切修行本。何者为二。一谓如理智、能照诸法本性、不一不异、不生不灭、是名通诸法性。二谓如量智、能照众生殊相、迷悟凡圣各异、是名达众生相。」

  明了诸国。供养诸佛。

  会疏曰、「如维摩佛国品及杂华经等中说、十方刹界体相、能明通达、名明了诸国也。」供养诸佛有多种。一财供养、供养香华饮食等财物也。二法供养、如说修行利益众生也。是取于三宝、第一之供养也。见普贤行愿品、三藏法数七。又三种供养。一利供养、奉香华饮食等也。二敬供养、赞叹恭敬也。三行供养、受持修行妙法也。见十地论三。

  化现其身。

  化现、谓佛菩萨为济度众生变化示现种种之形也。唯识论十曰、「神力难思。故能化现。」

  犹如电光。

  电光、譬事之迅速也。会元七保福章曰、「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慧远疏曰、「化身如电、起行疾也。」会疏曰、「电光有四义。一速疾义、二破闇义、三不住义、四无分别义。菩萨一念一时、普至十方世界、上供养诸佛、下利益众生、无有出没前后相、如电速疾。菩萨能照诸佛会、能破众生闇、如电破闇。菩萨能化无量身、应现微尘刹、无有住所、无有朕迹、如电激空中、无所从来、去无定踪。菩萨平等、无有先彼后此等分别心、如电光照物、无彼此先后分别。」

  善学无畏之网。

  慧远疏曰、「简邪取正、名为善学。

  达正遏邪、所以无畏。以无畏智统摄诸法、故名为网。亦可学此拟用摄人、故说为网。

  」会疏曰、「如来经典号无畏者、夫恐畏之生、生于不足。无不足、故无所畏。

  能说而不能行、亦所以畏也。今能说而能行、故无畏也。佛以四无畏转法轮、菩萨能受持学行、故言善学。」又曰、「网有二义。一覆盖义、二救摄义。如来教法、能荫大众、普摄人天、故喻之。

  」

  晓了幻化之法。

  广韵曰、「晓、明也、知也。」晓了犹言了解。净住子曰、「深悟在别世。晓了因缘法。」幻与化即空法十喻之二。幻者幻人之所作。化者佛菩萨通力之变化。

  智度论六曰、「经云。解了诸法。如幻如化。」又、幻即化也。谓幻人之化作也。演密钞四曰、「幻者化也。无而忽有之谓也。」会疏曰、「幻化之法者、大乘教所诠真空妙有理、不有不无、其犹幻化。

  」慧远疏曰、「明见诸法离有无性、犹如幻化非有非无、名为晓了幻化法矣。」

  坏裂魔网。

  广韵曰、「坏、自破也。裂、破也。

  」魔网、天魔网人之种种邪业也。智度论八曰、「有念堕魔网。无念则得出。」慧远疏曰、「坏裂魔网、令离邪业。」会疏曰、「世间有漏法、总名魔网。覆蔽善法、缠缚众生、犹如罗网。菩萨坏裂之以无畏网。」如来会言、善学因陀罗网、能破魔网、坏诸见网。」

  解诸缠缚。

  广韵曰、「缠、绕也。缚、系也。」一切之烦恼、缠缚有情而系于三界之狱者。

  光师曰、「缠缚有情、置生死狱、故名为缠。」净影疏曰、「缠谓十缠。缠众生故、缠缚心故、名之为缠。缚谓四缚。缚众生故、系缚心故、名之为缚。亦可一切诸烦恼结、通名缠缚。菩萨教人断离、名解。」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

  凡出其上曰超。越、踰也。超越者、总谓胜而过之也。声闻、梵语舍罗婆迦、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闻佛之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之惑、而入于涅槃者也。

  是为佛道中之最下根。胜鬘宝窟上末曰、「声闻者下根。从教立名。声者教也。

  」缘觉、梵语旧称辟支佛。又曰辟支迦罗。

  新称剌翳伽佛陀。旧译曰缘觉。新译曰独觉。缘觉者、一观十二因缘之理而断惑证理、一因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悟无常、断惑证理。独觉者、彼于无佛之世、宿因所萌、或观十二因缘、或观飞花落叶、而独自觉悟也。大乘义章十七末曰、「言缘觉者、外国正音名辟支佛。

  此翻辟支名曰因缘、佛名为觉。缘觉名义、解有两种。一约所观法门以释。缘者是其十二缘法。始从无明。乃至老死。观斯悟解。从缘得觉。故号缘觉。二就得道因缘以释。如辟支佛得道因缘经中广说。如拂迦沙见风动树而得悟道。如是等皆藉现事缘而得觉悟。曰缘觉。」瑜伽伦记八上曰、「独觉地。若依梵语。名钵剌翳迦陀。旧云辟支。讹也。此云独觉。初发心时。亦值佛世。闻法思惟。后得道身出无佛世。性乐寂静。不欲杂居。修加行满。无师友教。自然独悟。永出世间。中行中果。故名独觉。或观待缘而悟圣果。亦名缘觉。」玄赞五曰、「乐独善寂者。是独觉义。出无佛世。得能证道。独自善证寂灭理故。又以此慧。深知诸法因缘者。是缘觉义。故瑜伽云。或观待缘而证圣果。故名缘觉。观十二缘起而证果故。」

  然天台一家区分此二者、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出于无佛世、观飞花落叶之外缘而成道者为独觉。四教仪三曰、「辟支伽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大智度论云。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一明独觉辟支迦罗者。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二明因缘觉者。因闻十二因缘觉悟。成辟支佛也。」四教仪集注中曰、「缘觉者。观内因缘。

  禀佛教法。独觉者。观外因缘。无师自悟。

  」

  会疏曰、「闻说法音声、证四谛真理、是名声闻。无师独悟、知世因缘、是名缘觉。」又曰、「地者、位也。」此地字乃指声闻乘十地及缘觉乘十地而言。声闻乘十地者、一受三归地、初受三归戒之位也。二信地、信根成就之位也。三信法地、信四谛理之位也。四内凡夫地、修五停心观等之位也。五学信戒地、三学成就之位也。六八人地、见道之位也。七须陀洹地、预流果之位也。八须陀含地、一来果之位也。九阿那含地、不还果也。十阿罗汉地、无学果也。缘觉乘十地者、一苦行具足地、修戒行之位也。二自觉深甚十二因缘地、修十二因缘观法之位也。三觉了四圣谛地、修四谛观之位也。四甚深利智地、生甚深无相智之位也。

  五八圣道地、修八圣道之位也。六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觉了此三法界之位也。七证寂灭地、见道之位也。八六通地、得六神通之位也。九彻和密地、证无学果之位也。十习气渐薄地、侵害习气之位也。

  得空无相无愿三昧。

  会疏曰、「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自性本空、无我我所、是名空三昧。既知法空、故观男女一异等相、实不可得、是名无相三昧。既知一切法无相、则于三界无所愿求、故名无愿三昧。无愿求、故不造作生死之业、亦名无作。此三三昧能通入涅槃、故亦名三解脱门。」肇公曰、「空无相无作、三乘共行、而造观不同。二乘空观、唯在无我。大乘空观、无法不在。以无法不在、故空法亦空。

  空法既空、故能不证空。二乘无相、唯在尽谛。大乘无相、在一切法。二乘无作、不造生死。大乘无作、万法不造也。三昧、此云调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圭峰曰、「不受诸受、名为正受。」

  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

  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

  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

  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

  」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乃至行此法得解脱。到无余涅槃。

  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余十。

  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乃至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善立方便。

  净影疏曰、「善立三业、巧便度物、故曰方便。」会疏曰、「涅槃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达空无相是大智。随宜施设名方便。方便有二种。一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二以实相理深、莫能信受。

  要须方便诱引群生、令其渐悟。其德广大、不二乘所能为、故言善立。」

  显示三乘。

  显者显露、示者晓示。一切众生之本性、具有因果理事等法。佛以言教显示之。

  会疏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但为众生垢重、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权谋不真实、故云显示。」法华经方便品曰、「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佛教问答曰、「佛思古佛成规、乃复显示丈六劣应之身、说三乘权巧之法。」

  乘者、乘人而使各到其果地之教法、名为乘。有一乘乃至五乘之别。其中三乘有三种。(一)大乘之三乘也。一声闻乘、又云小乘。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而悟四谛之理、以证阿罗汉者。二缘觉乘、又云中乘、辟支佛乘。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修空法、于其最后之生、不依如来之声教、感飞花落叶之外缘、而自觉十二因缘之理、以证辟支佛果者。三大乘、又云菩萨乘。三无数劫间修六度之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以证无上菩提者。或以羊鹿牛三车譬之。或以象马兔三兽比之。是为大乘之三乘、故不摄不愚法之二乘。(二乘有愚法不愚法二种)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内有智性。

  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乃至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独乐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乃至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

  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二)小乘之声缘菩三乘也。又称小中大。皆灰身灭智。故此中之声缘、即是愚法。四教仪集注上曰、「三乘。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十二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五教章上二曰、「大乘中乘小乘为三乘。乃至如小论中自有声闻缘觉法及佛法。」

  (三)大小合论之声缘菩三乘也。又云小中大。此中之菩萨乘、摄一乘。声缘二乘、摄愚法不愚法之二类。五教章上二曰、「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同小乘。唯三也。」

  于此化终而现灭度。

  佛教问答曰、「吾佛自说阿含以来、教化已周、乃升忉利为母说法、返而示入涅槃。」法华经方便品曰、「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净影疏曰、「说有涅槃、名现灭度。」会疏曰、「菩萨远期佛果、不求灰灭。但为应二乘、自现灭度。」

  亦无所作。

  身口意之三业为能作、其发动造作云所作。慧远疏曰、「亦无所作、无因可作。

  」会疏曰、「无所施为、故云亦无所作。」

  亦无所有。

  所有、谓身有有生死果报之所也。慧远疏曰、「亦无所有。无果可有。」

  不起不灭。

  净影疏曰、「不起者、无净可起。不灭者、无染可灭。」会疏曰、「虽终日出假利生、无所起作。虽在无所作、不堕断灭。

  」

  得平等法。

  平等法、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也。

  法华经方便品曰、「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净影疏曰、「名前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证会名得。」会疏曰、「平等平等、言思路绝。以无得为得、故云得平等法。是中道第一义谛、菩萨所证也。

  」入佛境界经曰、「菩提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

上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3
下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