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1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1
2006年06月22日09:0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231 字体: 繁體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1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菩萨戒优婆塞彭际清重校

无锡丁福保仲祜笺注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序

  无量寿经入中、凡有十二译本、第一后汉桓灵帝时、安息国沙门安清字世高译、名无量寿经。第二同时、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于洛阳译、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三三国时、吴月支国优婆塞支谦字恭明译、名阿弥陀经、内题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第四曹魏印度沙门康僧铠、以嘉平四年壬申于洛阳白马寺译、名无量寿经。第五同时、西域沙门帛延、以甘露三年戊寅于洛阳白马寺译、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六西晋沙门竺昙摩罗蜜、晋言法护、以永嘉二年译名无量寿经。第七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以恭帝元熙元年己未译、名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第八同时、迦维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以刘宋永初二年于道场寺译、名新无量寿经。第九刘宋凉州沙门宝云以永初二年于道场寺译、名新无量寿经。第十同时、罽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宋言法秀、元嘉年中译、名新无量寿经。第十一唐南印度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支、唐言法希、于宝积经中译出无量寿如来会。第十二宋西天沙门法贤译、名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是也。    今所存者仅迦谶、支谦、僧铠、流志、法贤五译本而已。

  而此五译之中、文字互有详略、名词亦各不相袭。欲会而通之、谈何容易。昔吾儒诗书异文、如曰若粤若、桑葚桑椹之类、不过同音异字、通其转注假借、而意义晓然。今佛典乃华梵异语、通译成文。不特无转注假借之可求、而译音译义、古德又人自为政。译音有南北方言之殊、译义有钩乙原文之弊。必欲据珊悉克利多梵筴正本、以订华译之讹、如奘公其人者、旷千载而一遇。故吾人抚遗经而远想前古、俯念来哲、慨然兴才难之叹矣。

  既感正本清源之不可得而求也、又不可不于五译本中。求其心之所安者。窃谓当奉曹魏时康僧译本为宗、而以二林居士重校本为第一也。二林居士之言、有宝积本义智圆净、而详赡尔雅、不如康本。又删去劝进往生以下之文、不见如来激劝之旨。故云栖独将康本刊行、且为第其分次。今略仍旧第。有当合者合之。经中义句、间有繁复、谨参他本、重加审定。但去其繁复、不敢更有增易。其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依云栖本增入。庶几尽善尽美云云。盖云栖二林、皆为大菩萨乘愿再来之人、一则现比丘相、一则现居士身、非寻常小根器人所可比拟。故其重校之无量寿经、无一字不有来历、上可以补王氏日休大本之缺憾、下可以概魏氏源会译本之详密。诚法门之善本也。

  第或有不以为然者。谓汉儒说经、各承师说。但有字句训诂之异、无人敢窜乱古经。郑玄称好改字、特注某当作某耳。不敢遽变原文也。魏晋以来、析传附经。如周易左氏传者、亦未敢割裂经文也。自宋儒说经、以理为断、理有可据、则六经亦可改。其弊遂至于横决而不可制。王柏诸人、点窜尚书、删削葩经、悍然欲出孔子上。刘敞考定武成、列之七经小传、儒者视为故事。及其久而相沿成习、其于古也、不亦远乎。汉儒说经谨严之家法、不几澌灭而无遗矣乎。云栖二林、窜改古经、得无类是。虽然、此言也、可以议儒经、而不可以律佛典。儒经为中夏旧典、原文一字不可易也。佛典乃出于译者之吐哺、更经文人之润色、而后成焉。则云栖二林之为、亦润色焉耳已。何病哉。惟是有云栖二林之证果则可。无云栖二林之证果、则未可妄许学步也。故余仍谨守汉儒家法、以注佛典。

  溯自民国六年、余注阿弥陀经、所以劝信也。越一年、又注观无量寿佛经、所以观行也。又越六年、复注此经、所以重誓愿也。净土三经之注、至此始溃于成矣。福保少习儒书、颇知注书之非易。毛苌误以垤为螘冢。孔安国误解菁茅。班固误以士会范武子为二人。郑玄误以周时两公孙龙为一人。颜师古误以鸤鸠为白鷢、孔颖达误以鸱鸮为巧妇。又误以占书为龟策同衅。公羊谷梁误以荆人为贬词。杜预误以文马为画马。赵匡误以诸侯无两观。郭璞误以窃脂为盗肉。应劭误以邱氏为出左邱明。儒书原出中土、时越悠久、犹纰缪若是。而况从重译而来之佛典、不仅古今之遥、重以华梵之隔、其注释之难、当更何如哉。然在拙注净土三经中、此经之注、较前二经似为加密、又不同之处甚多。昔郑康成笺诗注礼、后说不迁就前说。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后说能订正前说。得失并存、皆不曲为回护、是亦古人著书之例、所宜取则者也。

  且夫法藏因地愿海之弘深、与果地之圆满、皆在于四十八愿。学者宜以四十八愿为发心之标准、则大心既发、由观境而持名、其往生净土也必矣。至于弥陀誓愿、汉吴二译、皆作二十四愿。唐译作四十六愿。宋译作三十六愿。自当据云栖二林以康译四十八愿为定本、无俟言喻。故余注此经、又不斤斤拘守汉师成法、而窃愿从云栖二林二大菩萨游也。

  民国十三年一月识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

  广韵曰、「佛、符弗切。」牟子曰、「汉明帝梦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以问群臣。傅毅对曰、天竺有佛。将其神也。」东宫切韵曰、「郭知玄云、胡言佛陀、汉言觉者。独悟无上正真之道。祝尚丘云、佛无上法王。孙愐云、释家也。又佛、觉也。自觉觉他、人名之曰佛。牟子曰、佛、号諡。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言觉也。恍忽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辱、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故号为佛也。佛地论曰、「佛者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所知障、于一切种相、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为佛。」

  梵语勘文云、「婆师多、此翻说。」广韵曰、「说、告也。」释名曰、「说、述也。宣述人意也。」失爇反。东宫切韵曰、「郭知玄云、说、论述也、以言诱他也。释氏曰、言叙也。麻果曰、告也、释也。孙愐云。诰也。又论也。」

  译花严经音义云、「正云弭弭陀婆耶、此云无量寿。」无量寿佛、阿弥陀佛译名也。净土三部经中、小经存梵名、题曰阿弥陀经。大经举译名、题曰无量寿经。阿弥陀、含无量光、无量寿之二义。慧远无量寿经义疏曰、「此佛寿长。凡夫二乘不能测度知其限算。故曰无量。

  经者、外国名修多罗、此翻名綖。圣人言说、能贯诸法、如綖贯华、故名为綖。而言经者。綖能贯华、能能持寿、其用相似、故名为经。若依俗训、经者常也。人别古今、教义常楷、故名为常。又经者是经历义。凡是一法、经古历今、恒有不断、是其常义。故得名常。」东宫切韵曰、「郭知玄云、经、典也。薛峋云、经、法也。圣王之书、可为常法。又文籍之教曰经。又佛留教语也。汉明帝夜梦金人丈余、会群臣言议而说、傅毅曰、西国有胡神生、其名曰佛。不过数日、西国献佛、白马驮经至、是也。」翻译名义集云、「修多罗、或修单兰、或修★路。西域记、名素怛览。旧曰修多罗、讹也。或言无翻、含五义。故摭华云、义味无尽、故喻涌泉。能生妙善、故号出生。楷定邪正、故譬绳墨。能示正理、故名显示。贯穿诸法、故曰结鬘。含此五义、故不可翻。(出杂心论)或言有翻。妙玄明有五译、一翻经、二翻论、三翻法本、四翻线、五翻善语教。天台定云、今且据一名以为正翻、亦不使二家有怨。何者、从古及今、译梵为汉、皆题为经。若余翻是正、何不改作线契。若传译佥然、则经正、明矣。以此方周孔之教、名为五经。故以经字翻修多罗。然其众典、虽单题经。诸论所指、皆曰契经。所谓契理契机、名契经也。摭华云、契理则合于二谛。契机则符彼三根。经者、训常、训法。妙玄云、天魔外道、不能改坏、名为教常。真正不杂、无能踰过、名为行常、湛然不动、决无异趣、名为理常。又训法者、法可轨、行可轨。理可轨。」

  峻谛无量寿经会疏曰、「佛者此方教主、三界无伦、故举通号。口音陈唱、故名为说。非弟子天仙等说、故名佛说。又说者悦也。悦畅所怀。谓出世秘怀、时至开演、岂不悦乎。梵阿弥陀、此翻无量寿。亦名无量光。异译本名无量清净。或存梵名、直题阿弥陀。虽所说多、言佛便周、所以用佛名为一经总题。若约七种立题、是则单人也。言经者、能诠名。亦是通名。梵修多罗、此翻为线。义翻契经。慈恩云、经者、常法摄贯也。常则百王不易。法则千代同规。摄则包括众诠。贯则通达妙理。」

  笺者、所以表明书意、记识其事也。说文、「笺、表识书也。」广雅、「笺、云也。」博物志、「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郑康成注毛诗曰笺。」仪礼士冠礼疏、「言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亦名为著。」毛诗序疏、「注者、著也。言为之解说、使其义著明也。」玉篇、「疏也、解也。」正韵、「训释也。」

  案无量寿经义疏有二。一为隋净影寺慧远撰。一为唐嘉祥寺吉藏撰。别有无量寿经会疏、为日本人峻谛撰。

  以下凡引三疏、均但称曰净影疏或慧远疏、嘉祥疏或吉藏疏、会疏、以省之。

  彭际清曰、「此经先后共有五译。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娄迦谶译。一名阿弥陀过度人道经、吴支谦译。一名无量寿如来会、见宝积经、唐菩提流志译。一名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今名无量寿者、曹魏康僧铠译。铠外国人。以嘉平末至洛阳、译经四部。此其一也。宋龙舒王氏日休、会通诸译、别出一本、名大阿弥陀经。唯除宝积、彼所未见。从上诸译、汉吴宋三本、文理未精。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至往生上下两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后则失往生之正智。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考正。宝积本义旨圆净、而详赡尔雅、不如康本。又删去劝进往生以下之文、不见如来激劝之旨。故云栖独将康本刊行。且为第其分次。今略仍旧第。有当合者合之。经中义句、间有繁复。谨参他本、重加审定。但去其繁复、不敢更有增易。其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依云栖本增人。庶几尽善尽美、不使后人少留余憾。读者详之。

  会疏曰、「凡考震岭翻传、创东汉代。逮大宋朝、都有十二代译。今所奉者、其第四番也。第一后汉桓灵帝代、安息国沙门安清字世高译、名无量寿经。第二同代、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于洛阳译、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三吴代、月支国优婆塞支谦字恭明译、名阿弥陀经。内题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第四曹魏代、印度沙门康僧铠、以嘉平四年壬申于洛阳白马寺译、名无量寿经。第五同代、西域沙门帛延、以甘露三年戊寅于洛阳白马寺译、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六西晋代、沙门竺昙摩罗蜜、晋言法护、以永嘉二年译、名无量寿经。第七东晋代、西域沙门竺法力、以恭帝元熙元年己未译、名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第八同代、迦维罗卫国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以宋永初二年于道场寺译、名新无量寿经。第九宋代、凉州沙门宝云、以永初二年于道场寺译、名新无量寿经。第十同代、罽宾国沙门昙摩罗蜜多、宋言法秀、元嘉年中译、名新无量寿经。第十一大唐代、南印度菩提流志、本名达磨流支、唐言法希、于宝积经中译出无量寿如来会。第十二大宋代、西天沙门法贤译、名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以上名十二代译。凡于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然于此中、今行于世、唯五本也。谓迦谶、支谦、僧铠、流志、法贤之所译也。若加王日休所参挍古今崇尚者、唯曹魏所译、故净土诸师同奉持之。」

佛说无量寿经笺注

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

菩萨戒优婆塞彭际清重校

无锡丁福保仲祜笺注

  曹魏则前魏也。简异后魏、故加帝姓。天竺、亦名身毒、印度。即佛生国名。洞达经律论、是曰三藏。古今译经图记云、沙门僧铠者、印度人也。广学群经。义畅幽旨。以嘉平四年壬申、于洛阳白马寺译郁伽长者所问经一卷、无量寿经二卷。译、易也。转梵成华。言语虽殊、佛旨是一也。见会疏。

  菩萨戒、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三聚净戒。但为菩萨利他摄诸善法饶益众生为菩萨戒。即三聚中之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

  优婆塞亦称伊蒲塞。新称邬波索迦、优波娑迦、优婆娑柯、邬波塞迦、邬波素迦等。译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亲近奉事三宝之义。总称受五戒之男子。

  四众之一、七众之一。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邬波索迦、或言优波娑迦。近侍也。言优婆塞者、讹也。此云近善男。亦云近宿男。谓近三宝而住宿也。或言清信士、善宿男者、义译也。」同二十三曰、「邬波索迦、亦云优婆娑柯。受三归住五戒者。优婆、此云受。娑柯、此云男。」希麟音义五曰、「乌波塞迦、旧云优婆塞。新云邬波索迦。邬波、此云近。迦、此云事。索即男声也。即近事男也。

  谓亲近承事三宝者故云。」业疏二下曰、「正音云邬波塞迦。唐翻善宿也。故成论云、此人善能离破戒宿。古录以为清信士者。清是离过之名。信为入道之本。

  士即男子通称。」涅槃经八曰、「归依于佛者、真名优婆塞。」

  彭际清传曰、「二林居士姓彭、讳绍升、长洲人、字允初、号尺木、别号知归子、法名际清。居士因刘遗民高忠宪二公、往来修学之地、皆名东林、故题其居曰二林。高祖讳珑、顺治十六年进士、授长宁知县、有惠政。晚年得高顾二子书、一以至敬为宗。曾祖讳定求、师事汤文正公。康熙十二年举人、十五年会试及廷对皆第一、官至侍讲。平生扶植善类、奖励名节。祖讳正乾、需次州同知。父讳启丰、会试廷对皆第一、官至兵部尚书。居父母丧、日跪幕前、诵金刚经。清苦力学、为一代名臣。居士八龄、踬于户阈、损一目。幼承家学、年十八、举乾隆己丑进士。虽生长世家、而生性纯厚、谨绳尺。初慕洛阳贾生之为人、思有所建白、树功名。后读先儒书、遂一志于儒言儒行、尤喜陆王之学。其解大学格物、训格为度量、本之仓颉篇。宋以后儒者、自撰训诂、岂知此哉。其读古本大学一首、颇有裨于经传。又著论语集注疑、大学章句疑、中庸章句疑、孟子集注疑四篇。居士深于陆王之学、故于朱子不能无疑焉、亦各尊其所闻而已。其后与吴县汪搢大绅、瑞金罗有高台山、同县薛家凤皆三游、乃大阅藏经、究出世法。终身遂不求仕进矣。

  空空子曰、予观知归子行事、殆所称遯世无闷、不见知而无闷者欤。然予读知归子所著书而悲之。知归子尝撰海内诸名公事状、其人类皆磊磊轩天地者。又尝为儒行述、良吏述、或出或处、亦各有以自见者也。以知归子厕身其间、不难如宫商之协应。而顾退然如不及、岂诚果于忘世者耶。虽然。知归子尝一试于乡矣、开近取堂、醵金万两、权出入息、以周士族孤寡之无依者。又以其余、创佛宫、饭僧众、施冬衣、放生族、积二十余年而不懈。又尝一试于家矣、置润族田、尽损己田以益之、合五百余亩。豫为终制、俾无立后、人或以此多之。知归子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此又安足道耶。

  年二十余、治先儒书、以明道先生为的。而兼通考亭象山阳明梁溪之说。治古文、出入于韩李欧曾。尤长于叙事。侪辈中推为承祚蔚宗之匹。知归子亦未尝自喜也。既而游心竺教、好方山永明之书。尤推莲池憨山为净土之前导。年二十九、断肉食。又五年、受菩萨戒、不复近妇人。其自撰受菩萨戒发愿文曰、

  弟子际清、为求生净土故。敬于佛法僧前、禀受菩萨三聚净戒。愿从今日始、尽未来际、永断一切不净业、成就一切净业、誓随佛学、誓断烦恼、誓成佛道、誓度众生。若我际清既受戒已、还复破戒、增长恶法、毁坏善根、唯愿护法诸天、速行诛殛、为世鉴戒。我际清克励身心、护持戒品、尽此形寿、必生净土。十方三宝、为我证明。俾我速得念佛三昧、于命终时远离尘垢、亲见弥陀、脱然西迈、更无遮障。见者闻者、如我发心、生极乐、获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有情、俱成正觉。

  读此可以知居士持戒之严、学佛之精进矣。又尝仿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而自为知归子传曰、知归子者、不传其姓名、平生落落自喜、人莫识也。尝与空空子游。

  空空子异之。知归子世为儒、其父兄皆以文学官于朝。知归子年未冠、用儒言、取科第。既益治古经注疏、及世间文字、穷昼夜不自休。尝慕古抗直士如洛阳贾生之为人也。思欲考镜得失之故、陈治安之书、赫然著功名于当世。久之、自省曰、此非吾务也。于是端默静思、反己修德、非礼弗履。久之、复自省曰、吾未明吾心奈何。以问空空子。而空空子默然无言也。或告以道家修炼术、习之三年、不效。其后读佛书、心开、以为道之所归在是矣。闻西方有无量寿佛、放大光明、接引五浊众生、往生净土。意忳然慕之、日面西而拜焉。空空子曰、是可不谓知归者乎。年三十、有司下檄、召作七品官、知归子辞焉。作偈曰、绿草庭前。好风林下。乐我太平。无冬无夏。顷之、遂断肉食、绝淫欲。作偈曰、我身尔身。尔肉我肉。大德曰生。与尔并育。又作偈曰、从妄有爱。万死万生。猛然斫断。天地清宁。未几隐去。遗一偈曰、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极乐非遥。当念即是。空空子曰、或言知归子往来城市间、时与人遇。然余尝求之、弗见也。居士自为传如此。

  乾隆四十九年、其父大司马卒。居士性至孝、为父建念佛道场。愿以平昔所诵华严经十部、阿弥陀经一千部、金刚经一千部、佛号一千万声、代其父回向西方、速成道果。寻即闭关文星阁三年。后往深山习静、参究向上第一义。自云当沉舟破釜、血战一番、以扫尽群魔。未几还吴中。居乡不乘车、不曳鞠、不谒官司。

  名公卿之造庐者、不拒亦不答。居士治古文、言有物而文有则、熟于本朝掌故。

  所述事状。信而有徵、卓然可传于后世。论学之文、精心密意、纪律森然、汇为二十四卷、名二林居集。居士谈内典之作、亦择言尔雅、不涉语录陋习、字字从性海中流出、发挥净土之精义最多、为佛门之大著作、汇为八卷、名一行居集。

  又著有测海集、观河集、凡四种、皆居士手自编定、于乾隆乙卯冬付及门江沅、俾校而刊之者也。

  嘉庆元年正月二十日、居士即西逝、以侄希莱为嗣。道光二十八年祀于苏州乡贤祠。知归子尝言志在西方、行在梵网。著一乘决疑论以通儒释之阂。著华严念佛三昧论、以释禅净之诤。著净土三经新论、以畅从上莲宗未竟之旨。其居士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录、随机接引、世多传而诵之。晚而屏居僧舍者垂十余年、日有程课、不以病辍、遂终老于文星阁。年五十七。」

  重、广韵、「更为也。」博雅、「重、再也。」订书曰校。前汉刘向传、「诏向校中五经秘书。」

  闻经时处第一

  我闻如是、

  即如是我闻。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证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

  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

  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

  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一时、即巴利语翳迦三昧耶之译语。

  在某时之义。诸经之初、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等。天台观经疏一、「谓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

  佛、佛陀之略。又作休屠、佛陀、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译言觉者、或知者。觉有觉察觉悟之二义。觉察烦恼使不为害、如世人之觉知为贼者、故云觉察、是名一切智。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谓之觉悟、是名一切种智。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穷满、名为佛。自觉者、简于凡夫。觉他者简于二乘。觉行穷满、简异于菩萨。何则、以凡夫不能自觉。二乘虽自觉而无觉他之行。菩萨自觉觉他而觉行未为圆满故也。又以知者既具足二智、而觉知一切诸法了了分明故也。

  南山戒本疏一曰、「佛、梵云佛陀。

  或云浮陀、佛驮、步他、浮图、浮头。盖传者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为觉。」宗轮论述记曰、「佛陀、梵音。此云觉者。随旧略语但称曰佛。」佛地论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醒、如莲华开、故名佛。」智度论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为觉。于一切无明睡眠中最初觉故。名为觉。

  」法华文句一曰、「西竺言佛陀。此言觉者、知者。对迷名知。对愚名觉。」大乘义章二十末曰、「佛者就德以立其名。佛是觉知。就斯立称。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人睡寤。觉察之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涅槃云。如人觉贼。贼无能为。佛亦如是。觉悟之觉、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既能自觉。复能觉他。觉行穷满。故名为佛。言其自觉、简异凡夫。云觉他者、明异二乘。觉行穷满、彰异菩萨。」善见律四曰、「佛者名自觉、亦能觉他。又言知。何谓为知。知谛故。故名为佛。」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

  王舍城、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在中印度摩伽陀。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

  智度论三曰、「问曰。如舍婆提、迦毗罗、婆罗奈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呼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为人。

  力能并兼诸。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市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西域记九曰、「曷罗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障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

  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绝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处。僧谓不祥之地。人绝游止之迹。今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徐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釐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修戎旅。欲袭不虞。边侯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

  耆阇崛、又曰伊沙堀、揭梨驮罗鸠胝、姞栗陀罗矩吒。山名。译曰鹫头、鹫峰、灵鹫。山顶似鹫、又山中鹫多、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释尊说法之地。

  智度论三曰、「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顶。时人便名鹫头山。此山在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木。圣人住处。」法华文句一上曰、「耆阇崛山。此翻灵鹫。亦曰鹫头。又云狼迹。」玄应音义六曰、「耆阇崛山。

  或言伊沙崛山。或言揭梨驮罗鸠胝山。皆讹也。正言姞栗陀罗矩吒山。此翻云鹫台。又云鹫峰。言此山既栖鹫鸟。又类高台也。旧译云鹫头。或云鹫峰者。一义也。西域记九曰、「如来御世。垂五十年。

  多居此山。广说妙法。」翻梵语曰、「耆阇崛、应云耆阇崛多。译曰。耆阇、鹫。崛多、头。」慧远疏曰、「游化处中、目之为住。法身平等、实无栖托。示化在方、故云住耳。此城古昔多有王住、名王舍城。耆阇崛山。此翻名为灵鹫山也。此山多有灵仙居住、故名为灵。亦有鹫鸟居止此山、故名为鹫。」

  会疏曰、「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名一时。斯乃弥陀名愿启嘉运时也。不举定时者、如来说经、时有无量。亦诸方时节延促参差。一言略周、故但云一也。大法必待时熟而开、是时成就也。梵语佛陀、华翻觉者。自觉觉他、觉行穷满、名之为佛。是主成就也。佛住处有二。一境界住、即游王城聚落、广化在家之众。

  二依止住、即绝离嚣尘、严训出家之众。王舍城、其初也。耆阇崛、其后也。是处成就也。梵、罗阅祇伽罗、此言王舍城。

  往古百姓、数逢天火。但是王舍、悉无火近。百姓议云、由我薄福、数致煨烬。

  王有福力、其舍不烧。自今已后、造宅之时、但言为王造舍、更不被烧。因此相传、故名王舍。梵、耆阇崛、此翻灵鹫。亦云鹫头。亦云狼迹。圣灵所居、山形似鹫、合名灵鹫。」增一阿含云、「此山久远同名灵鹫、七佛出世之时、各有别名、纵广不同。或名广普山、或名负重山等。恒有罗汉菩萨神通诸仙居止。」

  声闻众等第二

  与大比丘众、

  会疏曰、「佛身兼众、故名为与。内有大德、外现大用、耆年高迈、威仪堂堂、周匝法王、如四大海绕须弥山、故称大。比丘或云苾刍、此翻乞士。乞食资身、乞法练心。又翻怖魔。志怖彼魔、德令魔怖。又云破恶。禀戒破业、定慧破惑。

  此三因名。果名应供、杀贼、无生。梵、僧伽、此翻为众、四人已上、秉御一切灭恶生善羯磨、总该凡圣、通收理事、故云众也。是众成就也、」慧远疏曰、「以身兼彼、称之为与。大者、梵名摩诃。旷备高德、过余近学、故名为大。比丘、此翻有五。一名怖魔。初出家时、发心广大、令魔战怯、故曰怖魔。二名乞士。

  既出家已、无所贮畜、乞求自活、故曰乞士。三名净命。于乞求时、正命乞求、离于邪命、故曰净命。四名净持戒。既出家已、精持禁戒、无所毁犯、名净持戒。五名破恶。以持戒故、离犯戒过、故曰破恶。人多名众。」

  万二千人俱。

  会疏曰、「万二千人者、则标其数。

  诸经多标十二百五十人。今经与法华标万二千人、盖是出世本怀、一代胜会、故十方大德皆云集乎。」慧远疏曰、「共集称俱。」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一切、该罗事物之称。玄应音义曰、「说文云、一切、普也。普即遍具之义。」史记曰、「臣观诸侯王邸第百余。皆高祖一切功臣。索隐曰、此一切犹一例。同时也。非如他一切。训权时也。」胜鬘宝窟中末曰、「一切止是该罗之名。」法苑珠林二十八曰、「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大圣、以名高位之菩萨。

  会疏曰、「初果已上、悉名圣者。以究阿罗汉、故名大圣。亦可虽外现声闻、内秘菩萨之行、故名大圣。」神为不测之义。

  通为无碍之义。此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别。法华经序品曰、「此瑞神通之相。

  」大乘义章二十本曰、「神通者、就名彰名。所为神异、目之为神。作用无拥、谓之为通。」考工记云、「匠人达川谷。达、犹至也。」孔注论语曰、「达谓通于物理也。」慧远疏曰、「举一例余、故云一切。大有两义。一位高名大。一德胜名大。会正为圣。所为神异、故名曰神。无壅曰通。于神通中解了毕竟、亦名已达。」

  其名曰尊者了本际。

  广韵曰、「尊、祖昆反、重也、贵也、敬也、君父之称也。」礼记曰、「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是也。今案、尊者贵重之称也。曲礼曰、「长者。郑玄曰、尊者也。」梵语阿梨耶。译作圣者、尊者。谓智德具尊者。罗汉之尊称。资持记下三曰、「尊者。腊高德重。为人所尊。

  」行事钞下三曰、「下座称上座为尊者。上座称下座为慧命。」会疏曰、「尊谓尊贵。有德可贵、故名尊者。」

  了本际、比丘名也。唐译大宝积经直举梵名作阿若憍陈如。宋译同。阿若憍陈如、旧称也。又称阿若居邻、阿若拘邻。新称阿若多憍陈那。阿若、名。憍陈如、姓。阿若、译作已知、无知、了本际。憍陈如、译作火器。最初受济度之五比丘上首。楞严经一曰、「阿若多五比丘等。」文句二曰、「憍陈如、姓也。此翻火器。婆罗门种。阿若者、名也。此翻已知。

  或言无知。非无所知也。乃至知无耳。无量寿、文殊问、阿毗昙婆沙。皆称为了本际、知本际。是释迦法中第一弟子。」弥勒上生经疏上曰、「阿若多、解也。

  憍陈那、婆罗门姓之一姓也。憍陈如、讹也。」饰宗记七末曰、「婆沙八十二云。以憍陈那先见法故。因斯号彼为阿若多。」净影疏曰、「憍陈如是姓、阿若是字。阿之言无、若之言智。证无成智、故曰无智。无是一切诸法本性、名为本际。于此本际、知见明了、名了本际。

  」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宽仁博识、善能劝化、将养圣众、不失威仪、所谓阿若拘邻比丘是。初受法味、思惟四谛、亦是阿若拘邻比丘。

  」

  尊者正愿。

  正愿、一作起气。梵名曰婆沙波。又作婆师波、婆师婆、婆湿婆。译言起气、泪出、气息。窟内窟外结集时、于窟外领界外之大众结集三藏者。为五比丘之一。

  即大众部之祖也。三论玄义曰、「界外大众乃有万数。婆师波罗汉为主。此云泪出。常悲苦众生而泪堕也。而年大迦叶、教授界外大众。」中论疏记二下曰、「言婆师婆者、案最胜王经云婆湿婆也。照法师云、婆湿婆、此云气息。」义林章二本曰、「有阿罗汉念佛法恩、念众生苦、自恒垂泪、故名婆师婆。为大众主、教授诸人。」会疏曰、「本行集标五比丘名、言其次长老名婆沙波、此言起气。

  憬兴义寂亦配五比丘、故知正愿是彼起气。

  」又曰、「正愿者、嘉祥解云、本期出家得道故。」

  尊者正语。

  唐译大宝积经作马胜、马胜又云调马、马师。梵名頞鞞。又称阿湿缚恃、阿奢踰时。五比丘之一。端正之威容、与庠序之举止、时时如引人目。舍利弗失师迷于所归、慒慒行路时、卒然见马胜比丘威仪、起问师问法之心。又诸比丘清旦由耆阇崛山为乞食来王舍城、时有一长者、见马胜比丘、生欢喜之念、为僧众建六十房舍。(四分律及南传律房舍犍度)即此一端、已可知其详。西域记九曰、「阿湿缚恃比丘。唐言马胜。」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威仪端正、行步庠序、所谓马师比丘是。」案平等觉经第二名为马师。会疏曰、「本行集标五比丘名、言次阿奢踰时、此言调马。

  憬兴义寂亦配五比丘、故知正语是彼调马。」又曰、「嘉祥解云、正语、口无四过。」

  尊者大号。

  唐译大宝积经作大名。梵名摩诃那摩、译曰大名。佛最初所度五比丘之一。本行集经三十四曰、「长老摩诃那摩。隋言大名。」五分律曰、「摩诃纳。」四分律曰、「摩诃摩男。」增一阿含经三曰、「速成神通。中不有悔。所谓摩诃男比丘是。」会疏曰、「本行集标五比丘名、言次摩诃那摩、此言大名。憬兴义寂亦配五比丘、故知大号是彼大名。」又曰、「嘉祥解云、大号、美名遐布。」

  尊者仁贤。

  唐译大宝积经作有贤。本行集经作小贤。梵名曰跋提梨迦。一作婆提唎迦。五比丘之一。中本起经曰跋提。四分律曰婆提。

  最胜王经曰婆帝利迦。本行集经十一曰、「白饭王亦有二子、第一名难提迦。第二名为婆提唎迦。」会疏曰、「本行集标五比丘名、言次一长老跋提梨迦、此言小贤。憬兴义寂亦配五比丘、故知仁贤是彼小贤。」又曰、「嘉祥解云、仁贤德性软和、故彰其名。」

  尊者离垢。

  唐译大宝积经作无垢。会疏曰、「本行集标亲友四居士名、言一毗摩罗、此言无垢。四分律云、耶输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罗奈住、一名无垢。以是明知今离垢是彼无垢。」又曰、「嘉祥解云、离垢、离破戒之垢。」

  尊者名闻。

  名闻、比丘名。梵名曰耶舍。或作夜耶、耶舍陀、耶输陀、耶舍那。译曰名闻、名称、上伞。有部毗奈耶四十曰、「具寿阿难陀有弟子在婆飒婆聚落、号曰名称、梵云耶舍。」四分律曰、「耶舍伽那子。

  」善见律曰、「耶斯那。」西域记曰、「耶舍陀。」阿育王经二曰、「比丘名耶舍、翻名闻。」玄应音义二十五曰、「耶舍、此云誉。谓名誉也。」梵语杂名曰、「名闻。耶舍。」出于佛灭后一百年、为摩竭陀国华氏城鸡园寺之上座、劝阿育王建八万四千佛塔、后于跋耆国毗舍离城集七百贤圣为第二结集之阿罗汉也。

  见阿育王经一、毗奈耶杂事四十。会疏曰、「五百弟子本起经言、夜耶、翻为名闻。昔闻死亡女人有微细音响、闻声用恐怖、深修不净观成道云云。耶舍或名夜耶。然则名闻、正是彼耶舍比丘也。

  」又曰、「嘉祥解云、名闻、多人所知。或是迦延解义、名闻大佳。」又曰、「依本行集、耶输陀、此言上伞。此子初生、上有宝盖、自然出现。以是因缘、名闻流布、徐于一切。」案悉达太子之夫人亦名耶输陀、译云名称、持称、持誉、具称等。可知名同。此则男子、彼则女人也。

  尊者善实。

  善实一作善贤。又作善臂、善肘。唐译大宝积经直举梵名作须跋陀罗。别经作修浮帝、苏跋陀罗。旧称须跋陀、修婆猴。佛最后之圣弟子名。不思议境界经曰、「修浮帝、此云善实。旧名须菩提者也。」会疏曰、「本行集标亲友四居士名、二修婆猴、此言善臂。以是明知今善实是彼善臂。

  」又曰、「嘉祥解云、善实从内德彰名。」西域记?六曰、「苏跋陀罗、唐言善贤。旧曰须跋陀罗、讹也。」慧琳音义十八曰、「苏跋陀罗。

  阿罗汉名也。唐言善贤。是佛在世时。最后得度圣弟子也。即涅槃经中须跋陀罗是也。」须跋陀、初为拘尸那城之梵志也。

  寿一百二十。通四围陀经。聪明多智。得五神通。得非想非非想定。闻佛涅槃、往佛所、闻八圣道、遂成罗汉。涅槃经四十、「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有一梵志。名须跋陀。其年极老已百二十。虽得五通。未舍憍慢。」大般涅槃经下曰、「拘尸城有一外道。年百二十。名须跋陀罗。聪明多智。诵四毗陀经。」大论三曰、「须跋陀梵志、年百二十岁、得五神通。」增一阿含曰、「恒飞虚空、足不蹈地、所谓善肘比丘是。」兹据不思议境界经云、善实、即旧名须菩提者。考须菩提、罗什注维摩经云、秦言善业。肇曰、秦言善吉。西域记、唐言善现。法华文句翻空生。阿含须菩提外另有一善肘。准诸以上各说、则须菩提与善实似非一人。去圣时遥、各家异说、殊难考其究竟。

  尊者具足。

  具足又称满足、满愿。唐译大宝积经作善称圆满。梵名曰富兰那迦。会疏曰、「本行集标亲友四居士名、言三富兰那迦、此言满足。四分律云、耶输伽有少小同友四人在波罗奈住、三名满愿。以是明知具足是彼满足。」又曰、「嘉祥解云、具足从受戒表名。」

  尊者牛王。

  汉译作牛词、唐译大宝积经直举梵名作憍梵钵提。宋译同上。又作憍梵波提、迦梵波提、伽婆跋帝、笈房钵底。比丘名。译曰牛词、牛王、牛主、牛相等。解律第一。法华文句二上曰、「憍梵波提。此翻牛词。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喝。余报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词。」本行集经云、「伽婆跋帝、此言牛主。」会疏曰、「牛王尊者、若依律中、本是室罗伐城婆罗门家长生牛也。舍利子为之说三句法。

  命过。生大婆罗门家为子。面相似牛。宗亲相议、名为牛主。与舍利子为之侍者。修行遂证阿罗汉果。由先业力、咽有二喉、一乃吐生、二便咽熟。多诸俗族、共生嫌*。世尊命之令住边方。佛言我弟子中住边方者牛主为最。」法华玄赞一曰、「梵云笈房钵底、此云牛相。憍梵波提、讹也。过去因摘一茎禾数颗坠地。

  五百生中作牛偿他。今虽人身。尚作牛蹄牛词之相。因号为牛相比丘。」

  尊者优楼频螺迦叶。

  唐译大宝积经作优楼频蠡迦叶。宋译同。又作优楼频蠃迦叶、优卢频螺迦叶、优留毗迦叶、乌卢频螺迦叶波。罗汉名。译曰本瓜林。三迦叶之第一。玄应音义二十五曰、「乌卢频螺。此云木瓜林。在此林下修道。故以名焉。迦叶波是姓。旧言优楼频螺。正法华经云上时迦叶。兄弟三人。居长者也。」玄赞一曰、「迦叶波者、姓也。此云饮光。婆罗门姓。上古有仙。身有光明。饮蔽日月之光。三迦叶。皆饮光种。兄弟三人。梵云邬卢频螺。

  言优楼、讹也。此云木瓜。当其胸前。有一癃起。犹如木瓜。又池中龙亦名木瓜。从彼为称。故以为名。」为归佛前有五百弟子之外道论师。导佛于毒蛇窟、不得害。与二弟及弟子共归佛出家。见四分律三十二。又供养僧伽、以优留毗迦叶为第一。增一阿含三曰、「将养圣众。四事供养。所谓优留毗迦叶比丘是。」

  尊者伽耶迦叶。

  伽耶迦叶、又作竭夷迦叶、伽耶迦叶簸。罗汉名。伽耶、译曰象城。三迦叶之一。光宅之法华疏一曰、「伽耶迦叶者。昔日亦是外道。其人事火。领五百徒众。

  住在伽耶城中。如来往化。即舍邪从正。得罗汉道。仍以本所住城为名也。」文句一下曰、「伽耶亦竭夷。亦象。此翻城。

  家在王舍城南七由旬。」名义集一曰、「孤山云。伽耶山名。即象头山也。文句翻城。近此山故。」又称象迦叶。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观于诸法、都无所著、所谓象迦叶比丘是。」

  尊者那提迦叶。

  那提迦叶、三迦叶之一。又作捺提迦叶簸。新曰捺地迦叶波。迦叶其姓。那提为河名。此人在那提河边得道、故谓为那提迦叶。光宅法华疏一曰、「迦叶、姓也。那提者、河名也。昔此外道。其人事外神。领五百徒众。住在那提河边。值佛受道。得罗汉道。犹以昔河为名也。」慧琳音义二十曰、「那提、河名。」西域记八曰、「捺地迦叶波。旧曰那提迦叶、讹也。」又称江迦叶。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心意寂然、降伏诸结、所谓江迦叶比丘是。」

  尊者摩诃迦叶。

  摩诃迦叶、具曰摩诃迦叶波。摩诃、译曰大。迦叶波、译曰龟、或饮光。婆罗门种之一姓。名毕波罗。彼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故名毕波罗。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与大姓、修头陀之大行、为大人所识、故标大之名。以别于十力、优楼频螺等之迦叶姓。法华光宅疏一曰、「摩诃、言大。迦叶是姓、此翻为龟也。所以呼为大者、异于三小迦叶、故呼此人为大也。」法华文句一曰、「摩诃迦叶、此翻大龟氏。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故言龟氏。名毕波罗。毕波罗、树也。父母祷树神求得此子、以树名之。」法华嘉祥疏一曰、「摩诃迦叶者、文殊问经翻为大龟。摩迦陀国之大姓也。从姓立名。别名必波罗者、在必波罗树下生、故名必波罗童子。」会疏曰、「小经疏云、摩河迦叶、此翻大龟氏。真谛翻为光波、或饮光、同名甚多、特标大以别之。」「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

  尊者舍利弗。

  舍利弗、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子。新作舍利弗多罗、舍利富多罗、舍利补怛罗。舍利者、母之名。弗或弗多者、弗多罗之略、子之义也。为舍利女之子、故曰舍利弗、舍利子。又父名云优婆提舍、故从父而称之曰优婆提舍。然母名之为舍利、古来有二释。一为鸟名。译曰秋露、鹙鹭、鸲鹆、鸐鹆、鹙、百舌鸟。或言母之眼似彼鸟、或言母之才辩犹如鹙鹭、故以为名。法华玄赞一曰、「梵云舍利弗呾罗。言舍利弗者、讹也。舍利、云鹙。即百舌鸟。亦曰春鸐。弗呾罗、言子。以母才辩喻如鹙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故云鹙子。复名优婆提舍。以能论议故、兼得彼名。」嘉祥法华义疏一曰、「从母立名。母以眼似舍利鸟眼、故名母名舍利。其母于众女人中聪明第一。以世人贵重其母、故呼为舍利子。古经名鹙鹭子。鹙鹭子、犹取鸟名也。或言舍利鸟似鹙鹭也。父名提舍。逐父为名、故名优婆提舍。优婆者、逐也。提舍者、星名也。」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舍利子、梵言奢利富多罗、或言舍利弗多罗。此梵音转耳。舍利、母名。眼之青睛名舍利。又母眼似鸐鹆眼、因以名焉。经中或言鹙鹭子者、一义也。」大明度经曰、「秋露子。」出三藏记一曰、「旧经舍利子、亦秋鹭子。新经舍利弗。」俱舍宝疏一曰、「舍利、此云百舌鸟。子、是唐言也。」二舍利译曰身。又译珠。母之身形好妙、故名为身。又母之聪明在眼珠、故名为珠。法华文句一曰、「舍利弗、具存应言舍利弗罗。此翻身子。又翻舍利为珠。其母于女人中聪明。聪明相在眼珠。珠之所生、故是珠子。又翻身。此女好形身。身之所生、故言身子。」然舍利译为身者、与设利罗讹言之舍利混同、是讹也。慧苑音义下曰、「奢唎补怛罗、此云鹙鹭子。旧翻为身子者、谬也。

  梵本中呼身为设利罗。故知悬别也。

  」玄应音义四曰、「舍利富多罗、此译云鸲鹆子。从母为名也。母眼似鸲鹆、或如秋露鸟眼、因以名焉。旧云身子者、谬也。身者、舍黎。与此奢利声有长短、故有斯谬。或言优婆提舍者、从父名子也。

  」舍利弗智慧第一、与目连皆为佛弟子中最重用之一人。其出家因缘、本为外道。逢师死、茫茫求道、于途上见马胜比丘安庠而走。比丘为说「因缘所生法」之偈、遂出家。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

  尊者大目犍连。

  汉唐魏译均同。大目犍连、比丘名。

  阿弥陀经作摩诃目连。略曰目犍连。又曰目连。新称曰摩诃没特伽罗、没特伽罗子。姓也。译曰大赞诵、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人。称为神通第一者。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虽领一百徒弟、然中心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告、故共竞修行精进。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见五比丘中之马胜、仪容端正、闻其理由、始知佛陀出现。由一偈之法门、忽开悟得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连、共为佛弟子。二人弟子、合二百人、亦入佛门。

  法华文句一曰、「大目犍连、姓也。

  翻赞诵。文殊问经翻莱茯根。真谛云、勿伽罗、此翻胡豆。二物古仙所嗜、因以命族。

  乃至同名者多、故举大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摩诃没特伽罗。言大目犍连者、讹也。此云大采菽氏。上古有仙、居山寂处、常采菉豆而食、因以为姓。尊者之母、是彼之族。取母氏姓而为其名。得大神通。简余此姓、故云大采菽氏。

  从父本名俱利迦。亦云拘隶多。先云俱律陀、讹也。大般若云、舍利子。大采菽氏。」玄应音义六曰、「云目犍连。

  或言目伽略子者、讹也。则正言没特伽罗子。或言毛驮伽罗子。此乃从母为名。

  没特伽、此云绿豆。罗、此云执取、或云挽取。本名俱利迦。或言拘隶多。此从父名也。旧云俱律陀、不正也。」增一阿含经三曰、「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犍连比丘是。」

  智度论四十一曰、「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犍连、神足第一。」目犍连与舍利弗、为佛左右弟子。目连为神通第一、神通为定力所使然、故配之于左方、为佛左面之弟子。智度论四十曰、「舍利弗是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

  」天台净名疏一曰、「若据胜劣、身子为左。若据定慧、身子为右。」

  佛涅槃之先、上足二弟子先涅槃者、三世诸佛之常法也。舍利弗目连既知佛将涅槃、夏坐竟将般涅槃。

  是时尊者大目犍连入罗阅城乞食、执杖梵志、遥见目连来、各各相谓曰、此是沙门瞿昙弟子、彼弟子中无出此人上者。我等盍共围打杀之。诸梵志共围打之、烂尽、苦恼甚。是时目连以神通还祇洹精舍、至舍利弗所。舍利弗言、于世尊弟子中为神足第一、何不以神足避之。目连曰、我宿业极重、我于神字尚不能忆、况发通耶。我极患疼痛、来辞汝、取般涅槃。

  舍利弗言、汝今少停、我当先取灭度。舍利弗乃至世尊所辞、去而至本生处、为亲戚乡人说法、遂取灭度。目连亦至世尊所辞、去而至本生处说法、取灭度。(增一阿含经十八十九)时阿阇世王闻梵志打杀目连、极瞋怒、告大臣曰、索彼外道焚杀之。目连闻之、报曰、大王不可作是事、我先作业、注来于身、非可代受。王曰、尊命难违。若捉得、当但使出。(毗奈耶杂事十八)然目连弟子马宿满宿二人。为所谓六群比丘之随一。

  闻师打杀、愤怒不堪、身毛悉竖。以大力士力、尽捕执杖梵志杀之。(戒因缘经二、毗婆沙论四)时诸苾刍皆有疑、请于世尊言、圣者目连有何业、而外道粉碎其身。世尊曰、往古为婆罗门子、淫溺其妇、于母不孝。一日怒母、发恶语曰、如何得勇力人、打彼身形。似此粗恶语、于五百生中常被打碎。今日虽证圣道为神通第一、然犹受此报。(毗奈耶杂事十八)又曰、彼昔为弊魔时、数数触娆拘楼孙佛上足弟子尊者毗楼、化作小儿以大杖击彼首、使之流血、即时堕大地狱。

  以斯宿业、今日为释迦文佛上足、为外道所打杀。(魔娆乱经)

  尊者劫宾那。

  唐译大宝积经作摩诃劫宾那。又作摩诃劫譬那。又作劫庀那、劫譬那、劫比拏。

  译曰房宿。憍萨罗国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众僧中第一。又名弗迦罗娑利、弗迦沙。会疏曰、「小经疏云、劫宾那者、此翻房宿。父母祷房星感子、因是为名。又房宿是比丘与佛共房宿、获觐法身、从兹立号。中阿含四十二、名弗迦罗娑利。(准萍沙王五愿经本是德差伊罗国大王、其名弗迦沙。)」

  尊者大住。

  会疏曰、「憬兴云、大住、梵云摩诃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种男。今云大住、亦袭昔之名。母恋此子、不肯改嫁、如绳系扇、可称住。(峻谛云、摩诃拘絺罗、此翻大膝。盖今言之欤。)」又曰、「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得四辩才、触难答对、所谓摩诃拘絺罗比丘是。(今大住欤。

  )」案摩诃迦多衍那、佛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又称摩诃迦旃延子、迦旃子、迦旃延子、迦多衍那、迦多衍尼子、迦底耶夜那、迦多演尼子、迦毡延、迦毡延尼子等。译曰剪剃种、扇绳、好肩等。

  婆罗门姓十姓之一。以姓为名。慧琳音义二十七曰、「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种男。剪剃、婆罗门姓也。」嘉祥维摩经疏二曰、「迦旃延即其姓、此云好肩。」不思议境界经上曰、「迦底耶夜那。(旧名迦旃延者)」法华文句一下曰、「摩诃迦旃延、此翻为文饰、亦肩乘。人云、字误、应言扇绳、亦好肩。亦名柯罗。柯罗、此翻思胜。皆从姓为名。」同记曰、「言文饰者、善赞咏故。言扇绳者、若作肩乘、二字并误。以其生时父已亡世、此儿碍母不得再嫁、如扇系绳。」俱舍论神泰记一曰、「迦多衍尼子。旧云迦毡延、讹也。」慧苑音义下曰、「迦旃、一宗之姓氏也。延、此云胤也。言此尊者是彼种族之后胤耳。」俱舍论光记一曰、「迦多衍尼子者、迦多、名剪剃。衍、名为种。尼、是女声。此人是剪剃种女生、从母姓为名、故名迦多衍尼子。是婆罗门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种、西方贵族。若言迦多衍那、迦多衍、如前释。那、是男声。从父为名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摩诃迦多衍那。云迦旃延、亦讹也。大般若云大迦多衍那、此云大剪剃种男。」

  尊者大净志。

  会疏曰、「憬兴云、大净志者、赖吒和罗。更无所乐、志于清白之法乐、闲居第一、故名大净志。(赖吒和罗者、黈罗欧吒国长者之子。乐求出家。父母不许。

  求心坚固。不食五日。父母遂许。深修道法。大厌俗尘。其说见十赖吒和罗经及中阿含三十一。)增一阿含经弟子品云、贵豪种族、出家学道、所谓罗吒婆罗比丘是。(憬兴以大净志为此尊者。)」

  尊者摩诃周那。

  唐译大宝积经作摩诃注那。会疏曰、「摩诃周那者、嘉祥云、周那、言离香。或为周利般特迦、未详。(峻谛云、摩诃周那、出于中阿含第二。佛对之说七世间福。又宝积经百十四卷、有周那沙弥浣衣缘、依长阿含是少年沙弥也。)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善诲禁戒比丘尼僧、所谓须摩那比丘是。(今摩诃周那欤。)」

  尊者满愿子。

  满愿子、汉译作盈辨子。唐译作满慈子。宋译作弥多罗尼子。尊者富楼那之翻名。富楼那、一作富娄那。具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弥窒那尼子、又作富啰拏梅低黎夜富多罗、富罗拏迷低黎夜尼弗多罗、布剌拏梅呾利曳尼子、富那曼陀弗多罗。新作布刺拏梅呾丽衍弗呾罗、补刺拏梅呾利曳尼弗呾罗。富楼那、又作富刺拏。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又作梅呾丽衍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富多罗、又作弗呾罗、译曰子。此名子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举梵语而云弗呾罗。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以弥多罗之语、有祝见等之异义也。是释迦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之阿罗汉。初出家证阿罗汉果。后闻法华因缘周之说法、回小向大、于五百弟子授记品、授记未来成佛、号法明如来。嘉祥疏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富楼那、翻满愿。弥多罗、翻慈。尼、女也。父于满江祷天、得正值江满、又梦以七宝器满宝其中、入于母怀、母既怀子、父愿获满。弥多罗尼、翻慈行。亦云知识。四韦陀有此品、其母诵之、以此为名。」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能广说法、分别义理、所谓满愿子比丘是。」

  尊者离障。

  汉译作离越。唐译作离波多。又云离婆多、梨婆多。罗汉名。正云颉隶伐多。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所得之子也。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争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为出家得道之因缘也。法华文句二曰、「离婆多、亦云离越。此翻星宿、或室宿、或假和合。文殊问经云常作声。父母从星辰乞子。既其感获。因星作名。」玄应音义六曰、「离婆多、案文殊问经云、此译云室星、则北方宿也。

  祠之得子、仍以名焉。正言颉隶伐多。经中作梨婆多、或作黎离多、讹也。即首楞严经中坐禅第一如离婆多者是也。颉音贤结切。」案平等觉经作离曰。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会疏曰、「离障者、祥兴同云、那律修天眼、彻见障外、故从为名。阿那律、亦阿泥卢豆、亦阿劣楼驮、亦言摩尼娄陀。本行集言、此之童子、睡眠之时、诸天乃将无价宝物以覆其上、是故立名为摩尼娄陀。是净饭王之侄儿、斛饭王之次子、世尊之堂弟、阿难之从兄、罗云之叔。若约此方言、则或翻无贫、亦翻如意等也。」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天眼第一、见十方域、所谓阿那律比丘是。」今据嘉祥等说、则离障即为阿那律。若依阿含说、则阿那律外别有所谓离曰、又显为两人。未详熟是、姑并引之以备考。

  尊者流灌。

  会疏曰、「流灌者、憬兴云、梵云孙达罗难陀、此云艳喜。喜即自名。艳是妻号。欲简牧牛难陀、故因妻以表其名。佛亲弟。大圣王之所生也。惟卫佛世、施烂浴室故、、端正大势、见之无厌。今言流灌者、亦袭彼之名也。依本行集、妇即孙陀利。」案孙达罗难陀、又作孙陀罗难陀、略曰难陀。是佛之亲弟也。身长一丈五尺二寸、具三十相。孙陀罗、亦作孙陀利、译曰艳、是其妻之号。以彼有艳妻故、称为孙陀罗难陀、以别于牧牛难陀。彼溺于其妻、不乐出家、佛方便化之、得阿罗汉果。增一阿含经二曰、「大体端正、与世殊异、所谓难陀比丘是。诸根寂静、必不变易、亦是难陀比丘。」

  尊者坚伏。

  会疏曰、「坚伏者、憬兴云、即应说本起中树提。故彼经云、坚精进定意。无为无动故。帛延亦云贤者了深定故。」又曰、「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清净闲居、不乐人中、所谓坚牢比丘是。(今坚伏欤。

  )」

  尊者面王。

  会疏曰、「憬兴云、面王、梵云薄矩罗、此云善容。善容虽多、以面为先义、故名面王。(或云初生时、头上有天冠影相。

  父母请梵志为其立字。梵志曰、是王者相、遂名面王。若依贤愚经、面有王字、恐彼王损、乃投出家。若依阿含说、面王与薄矩罗是别人。如下。)」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寿命极长、终不中夭、所谓婆拘罗(薄矩罗、又作婆拘罗。)比丘是。常乐闲居、不处众中、亦是婆拘罗比丘是。」又曰、「著弊恶衣、无所羞耻、所谓面王比丘是。」

  尊者异乘。

  会疏曰、「帛延云、贤者氏戒聚戒行颖萃、故曰异乘。」

  尊者仁性。

  会疏曰、「帛延云、仁性者、即应本起中尸利罗。故彼经云、施与钱财、救诸贫穷、济众下劣故。」

  尊者嘉乐。

  会疏曰、「帛延云、嘉乐者、即本起中难陀、名为欣乐。支谦亦云难持。(一本作待。)正音即难陀、此言喜。本乃牧牛之人。因问佛牧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获阿罗汉。甚极聪明。音声纯妙。故今嘉乐者、亦非正翻之也。」难陀、梵语、比丘名。译曰善欢喜。亦名牧牛。对于孙陀罗难陀而谓为牧牛难陀。亦作难铎迦。根本律曰、「难铎迦尊者、佛遣彼为尼众说法教诫时、五百苾刍尼闻法得阿罗汉果。」法华文句二曰、「难陀亦云放牛难陀、此翻善欢喜。亦翻欣乐。净饭王逼十万释子出家、即一人也。有师言、是律中跋难陀。」

  尊者善来。

  汉魏唐宋译均同。比丘名。会疏曰、「帛延云、善来者、即支谦云贤者蔡揭。本起亦云货竭。(彼经货竭品(善来)意言、依过业故、穷困饥馁。见如来法会、为乞食到彼。如来告之言、仁者善来此。便来坐此座。我应时喜踊。一心闻法因。

  是见道迹是。故号曰蔡竭云云。)按说一切有部律、是所谓莎诃陀比丘也。憍闪毗失收摩罗山下有一长者、名曰浮图。大富多财。衣食丰足。诞生一男。容仪可爱。初生之日。父见欢喜。唱言善来。即以为字。由此孩儿薄福力故。家产日销。父母俱丧。诸人见之、遂号恶来。后奉佛教、取青莲华供养僧众、华乃开敷。

  既见之已、忆昔前身、便获初果。即说伽陀、自申庆赞。言、佛以方便胜罗索。

  牵我令住于见谛。于恶趣中兴愍念。如拔老象出深泥。我于昔时名善来。后时人号恶来者。今是善来名不谬。由住牟尼圣教中。后时世尊为彰其德、令于江猪山处降伏庵婆龙王。龙放火。善来即便入火光定、身如火聚、遂降毒龙。人民安乐。」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入火三昧、普照十方、所谓善来比丘是。」

  尊者罗云。

  唐宋译作罗猴罗。旧作罗云、罗吼罗、罗猴。新作曷罗怙罗、何罗怙罗、罗怙罗。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于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舍利弗为和上、而彼为沙弥、遂成阿罗汉果。在十大弟子中为密行第一。后于法华会上回于大乘。受蹈七宝华如来之记别。以生于罗猴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故名罗猴罗。又六年为母胎所障蔽、故名。罗猴罗为执日及障蔽之义。

  注维摩经三曰、「什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猴罗。罗猴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罗猴罗六年处母胎所覆障故、因以为名。明声闻法中密行第一。」同二十一曰、「何罗怙罗、或言曷罗怙罗。云障月。旧言罗猴罗、亦作罗吼罗、或言罗云。皆讹也。言罗怙罗阿修罗以手障月时生、因以名也。又言覆障。六年在胎、为胎所覆也。又七年在母腹中、一由往业、一由现在。往业者、昔曾作国王、制断独觉不听入境。独觉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因堕地狱。余报七年在母腹中。又由现在者、瞿夷自怀罗怙罗后、太子出家、六年苦行、方得成道。于六年中瞿夷忧恼、四大羸弱、不能得生。至太子成道、瞿夷欢喜、四大有力、方乃得生。与阿难同时而生、故首尾七年也。如来还国七日、即度出家也。」法华玄赞一曰、「梵云罗怙罗、此云执日。旧言罗猴罗、翻为障蔽、非也。」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不毁禁戒、诵读不懈、所谓罗云比丘是。」

  尊者阿难。

  唐宋译作阿难陀。略称阿难。译曰、欢喜、庆喜。斛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

  佛之从弟。十大弟子之一。生于佛成道之夜。生时举国欣庆、故曰庆喜。佛寿五十五、阿难二十五岁时出家、从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多闻第一。如来灭后、与文殊师利、集诸大众、于铁围山等处、结集修多罗藏。见付法藏因缘经、中阿含第八侍者经、智度论三、文句二之上、阿弥陀经慈恩疏上。增一阿含经弟子品曰、「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所忆不忘、多闻广远、堪任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

  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

  」今谓首座为上首。帛延云、「皆如斯等上首者也之二句、即结上列众、为余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人之上首也。」

  菩萨众等第三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

  梵语摩诃衍、译言大乘。大者对小之称。乘以运载为义。以名教法、即大教也。

  使求灰身灭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谓之小乘。

  此中有声闻缘觉之别。使开一切智之教、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别。法华经譬喻品曰、「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

  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

  是名大乘。」十二门论曰、「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为大。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是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宝积经二十八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名为上乘、名为妙乘、名为胜乘、无上乘、无上上乘、无等乘、不恶业、无等等乘。」

  广韵曰、「菩、薄胡反。普也。萨、济也。能普济众生。」菩萨、具名菩提萨埵。又曰菩提索埵、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旧译为大道心众生、道众生等。新译曰大觉有情、觉有情等。谓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众生。求道求大觉之人、故曰道众生、大觉有情。又萨埵者、勇猛之义。

  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萨埵。又译作开士、始士、高士、大士等。义译也。总名求佛果之大乘众。注维摩经、「肇曰、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

  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大乘义章十四曰、「菩萨胡语。此方翻译为道众生。具修自利利他之道。名道众生。

  」法华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萨埵、此言心。」法华经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无上正遍知果道也。萨埵、言众生。为求果道、故名道众生也。」法华玄赞二曰、「菩提、觉义。是所求果。

  萨埵、有情义。是自身也。求菩提之有情者、故名菩萨。」佛地论二曰、「缘菩提萨埵为境、故名菩萨。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故。又曰、萨埵者、是勇猛义。精进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萨。」净名疏一曰、「菩萨为无上道。萨埵名大心。谓无上道大心。此人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故名菩萨。安师云、开士、始士。又翻云大道心众生。古本翻为高士。既异翻不定、须留梵音。

  今依大论释、菩提名佛道。萨埵名成众生。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

  又菩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自修佛道又用化他、故名菩萨。」天台戒经义疏上曰、「天竺梵音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今菩萨、略其余字。译云大道成众生。」等不等观杂录一曰、「菩萨之萨字、说文无之。今有人改作萨、谓是薛字之假借也。又有写作杀、更可骇也。考字典从萨、与古经不符。经中从廿从陡从立从生、当是译经时所撰、良有以也。」

  净影疏曰、「又者、复重之辞。前列声闻、更明菩萨、故云又也。与义同前。辨佛兼彼、故云与耳。言大乘者、举法别人。

  乘是行用、行能运通、故名为乘。乘别有三。简别余二。余二不如。是以称大乘。菩提名道。萨埵名众生。良以此人内心求道、备有道行、以道成人、名道众生。」会疏曰、「乘是行用运载为义。

  声闻缘觉。其识狭劣。唯能自利。阙无利他。仅断见思是为究竟。其所运载、颇为轻少。喻以草筏渡于江河、故名小乘。菩萨不然。有智故能自利。有悲故能利他。常能悲智双行、尽生死际、至大涅槃。

  其所运载、太为广大。如乘巨航游于大海、故称大乘。菩萨、具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此翻大道心成众生。依律中劫初之时、此世界中无有日月星辰昼夜男女之别。众生相唤、而言萨埵萨埵。然则萨埵是众生义。于众生中特体大道、能怀兼利、故称之曰大道心成众生也。菩萨非一、故云众。佛与此等同会、故云俱。」

  普贤菩萨。

  唐译同。普贤梵名邲输跋陀、又作三曼多跋陀罗。或译曰普贤、或作徐吉。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即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也。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朕士。文殊驾师子、侍佛之左方。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说者、示理智融通之义、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莲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与般若全者、即毗卢舍那法身佛也。华严一经之所明、归于此一佛二菩萨之法门、故称为华严三圣、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故于华严之席、说十大愿、又为诸法实相之理体。故于法华之席、誓于法华三昧之道场自现其身。

  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普贤者、外国名三曼多跋陀罗。三曼多者、此云普也。

  跋陀罗、此云贤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犹是普。吉亦贤也。注经解云、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贤。」探玄记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

  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楞严经曰、「普贤菩萨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义立名。」会疏曰、「梵、邲输跋陀、或三曼跋陀、此翻云普贤、或云偏吉。体偏法界、故曰普。位邻极圣、故曰贤。能导御一切、发十大愿王、愿西方往生、特翼赞弥陀、故于此经是为上首。

  」

  妙德菩萨。

  唐译作文殊师利。妙德、文殊师利菩萨之译名。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今违之。但当以右智左理。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

  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

  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

  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果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会疏曰、「梵、文殊师利、或曼珠室利、此云妙德。新言妙吉祥。具三德秘藏、神化不思议、故名妙德。」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东方有处。

  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

  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寂调音所问经曰、「东方去此过万佛土。有世界名曰宝住。佛号宝相如来应供正遍知。

  今现在。文殊师利为彼诸菩萨摩诃萨如应说法。」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曰、「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过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名大振那。

  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止。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佛告跋陀波罗菩萨。文殊师利有大慈心。生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来我所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以此三昧力、出现于十方。佛灭后经四百五十岁于其本生处入灭。」

  慈氏菩萨等。

  唐译作弥勒。慈氏、旧称弥勒。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味怛吱曳。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波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补处之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经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乃至成佛、犹立是名也。

  会疏曰、「弥勒、梵音具云迷帝隶、此云慈氏。是有三缘。一由本愿、过去值大慈如来、因立大愿、得此号故。二已得慈心三昧故。三由母怀时有慈心故。名阿逸多、此云无能胜。其德最胜、无能过者故。」注维摩经一曰、「什曰。弥勒、菩萨姓也。阿逸多、字也。南天竺波罗门子。」法华嘉祥疏二曰、「弥勒、此云慈氏也。过去值弥勒佛发愿、名弥勒也。出一切智光仙人经。弥勒昔作一切智光仙人。值慈氏佛说慈心三昧经。故曰慈也。

  华严经云。初得慈心三昧。故名慈也。」天台净名疏五曰、「言弥勒者。有云从姓立名。今谓非姓。恐是名也。何者、弥勒此翻慈氏。过去为王。名昙摩流支。

  慈育国人。国人称为慈氏。自尔至今、常名慈氏。姓阿逸多。此云无胜。有言阿逸多是名。既不亲见正文。未可定执。」俱舍光记十八曰、「梅怛、此云慈。俪药、此云氏。菩萨于慈姓中生。从姓立名。故名慈氏。旧云弥勒、讹也。」玄应音义二十五曰、「梅怛丽药、此云慈。即旧云慈氏者也。慈有二因缘。一值慈佛发心。二初得慈心三昧。因以名焉。

  言弥勒、或云梅低黎、并讹也。」慧苑音义下曰、「弥勒、具昧怛喝曳、此翻为慈氏也。」慧琳音义十四曰、「弥市隶、古云弥勒、皆讹略不正也。正音云每怛哩」。西域记七曰、「每怛丽耶、唐言慈、即姓也。旧曰弥勒、讹略也。」

  慧远疏曰、「等者、于贤劫之中其余菩萨。」

  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过去之住劫、名为庄严劫、未来之住劫、名为星宿劫。现在之住劫、名为贤劫。

  现在之住劫二十增减中、有千佛出世、故称赞之为贤劫。亦名善劫。大悲经三曰、「阿难。何故名为贤劫。阿难。此三千大千世界。劫欲成时。尽为一水。时净居天。以天眼观见此世界唯一大水。见有千枝诸妙莲华。一一莲华各有千叶。金色金光大明普照。香气芬熏。甚可爱乐。彼净居天因见此已。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而赞叹言。奇哉奇哉。希有希有。如此劫中当有千佛出兴于世。以是因缘。

  遂名此劫号之为贤。」悲华经五曰、「此佛世界当名娑婆。时有大劫、名曰善贤。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会疏曰、「贤劫者、于此劫中千佛出现、故具名善贤。」行宗记四下曰、「慈恩劫章云。

  即此住劫称贤劫。此界成后有千佛出世。既多贤圣、故名贤劫。」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

  贤护、梵名曰台陀、跋陀和、跋陀婆罗、跋陀罗波梨。或曰贤护长者、贤护菩萨、贤护大士。在家之菩萨也。玄应音义五曰、「案移识经云。台陀罗波梨。此译云贤护。亦云贤守。邻圣曰贤。固道称守。

  幻士经云。台陀。此言仁贤。是王舍城在家菩萨也。」

  大宝积经百九卷贤护长者会第三十九曰、「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长者之子。名台陀罗波梨。(隋言贤护)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长老阿难。汝欲闻此台陀罗波梨长者家中所有众乐事乎。乃至具足说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

  况复人间。是长者子。凡有六万最大商主恒随彼后。台沙陀罗波梨家内恒常铺设六万上妙六合床榻。杂色被褥以覆其上。复有六万婇女。端正殊绝。身体柔软细滑。又其长者欲食之时。则有六万杂种羹臛饭食。微妙香美。犹如天厨。无有异也。」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有「贤护长者品。」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一曰、「王舍大城有优婆塞。名曰贤护。为众上首。

  」大论云、「台陀婆罗居士菩萨、是王舍城旧人。」名义集曰、「台陀婆罗、翻为贤护。自护贤德、复护众生故。或云贤首。以位居等觉、为众贤之首故。大论翻云善守。思益经云、若众生闻名者、毕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

  真言密教以十六数表圆满无尽。出生义曰、「厥有河沙尘海数量。举十六位焉。

  亦尘数之义不出于此矣。」其他金刚界之十六大菩萨、十六尊、十六执金刚神、十六天神、显经所说之十六菩萨、十六居士等、总以十六之数、该摄一切。般若之十六空、月之十六分等、皆依此意。梵语菩萨、一译曰正士。求正道之大士也。会疏曰、「十六正士者、宝积云丈夫。文殊师利严净经言、菩萨八万四千及十六正士。则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萨。正谓正道。士谓居士。此等大士、虽葆光和尘。久出于邪道。深达于正法。故云正士也。」玉篇云、「正、不邪也。又通古今、辨然不然、谓之士。」尚书曰、「囚奴正士。孔安国曰、正士箕子、惟正谏纣恶者也。」

  今案、正士者、以淳善谠言、苦谏人*厉者也。普超经云、「正士者、轻忽身命。不择众生。志纯淑法。消化凶伪。」

  善思议菩萨。

  唐译作善思惟义。会疏曰、「正智能达、信佛智德、故名善思议。」

  信慧菩萨。

  唐译作慧辩才。会疏曰、「信心智慧、永断疑网、故名信慧。」

  空无菩萨。

  唐译作观无。会疏曰、「能证真空、灭无尘劳、故名空无。」

  神通华菩萨。

  唐译作善华神通。会疏曰、「神通无方、以严内德、故名神通华。」

  光英菩萨。

  唐译作光幢。会疏曰、「智慧为光、福德为英。圆备二德、故名光英。」

  慧上菩萨。

  唐译作知上。会疏曰、「般若灵智、超出一切、故名慧上。」

  智幢菩萨。

  会疏曰、「洞达二空、大摧魔邪、故名智幢。」

  寂根菩萨。

  唐译同。会疏曰、「寂灭境智、诸根清净、故名寂根。」

  愿慧菩萨。

  唐译作慧愿。会疏曰、「悲愿广大、普照有缘、故名愿慧。」

  香象菩萨。

  唐译同。香象、或称香惠、赤色、不可息。罗什之维摩经注、释香象菩萨之名曰、「青香象也。身出香风。菩萨身香风。亦如此也。」此菩萨在北方之香聚山说法。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曰、「北方有菩萨住处。名香聚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香象。有三千菩萨眷属。常为说法。」会疏曰、「究法海底、犹如香象、故名香象。」

  宝英菩萨。

  唐译作宝幢。会疏曰、「功德圣财、庄严身心、故名宝英。」

  中住菩萨。

  会疏曰、「常住中道、不著有无、故名中住。」

  制行菩萨。

  会疏曰、「严持圣戒、制止诸恶、故名制行。」

  解脱菩萨。

  会疏曰、「二利自在、不系二边、故名解脱。」

  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广韵、「遵、循也、率也、行也、习也。」大士、菩萨之通称也。或以名声闻及佛。士者、凡夫之通称。简别于凡夫而称为大。又、士者事也。为自利利他之大事者、谓之大士。法华文句记二曰、「大士者。大论称菩萨为大士。亦曰开士。

  士谓士夫。凡人之通称。以大开简别。故曰大等。」四教仪集解上曰、「大士者。大、非小也。士、事也。运心广大、能建佛事、故云大士。亦名上士。瑜伽论云。无自利利他行者、名下士。有自利无利他、名中士。具自他行、名上士。大论以菩萨名大士」。

  会疏曰、「普贤大士之德者、行愿品曰、普贤菩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言、善男子、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除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诸大士悉归遵此德、故云皆遵。」

  具诸菩萨无量行愿。

  无量、多大而不可计量也。摄大乘论释八曰、「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会疏曰、「行则菩萨大行、六度等。愿则四弘誓及十大愿也。羯磨疏曰、行足愿目、事缘相假。虽奉胜行、无愿引心、则令此业随缘坠地、故双举之。大行大愿、不可称量、故云无量。」身之行与心之愿。此二相资而成大事。青龙疏下曰、「由行与愿互相依持。此二俱修。不偏起故。」菩提心论曰、「凡人欲为善之与恶。

  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

  发菩提心。修菩提心。」次第禅门一上曰、「有愿而无行。如人欲度彼岸。不肯备于船筏。当知常在此岸。终不得度。」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

  会疏曰、「安住者、不动义。德成无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嘉祥云、「遐劫积修、为己之勋、故云功。以此被外、沾洽一切、故称为德。」大乘义章九曰、「言功德。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天台仁王经疏上曰、「施物名功。归己曰德。」胜鬘经宝窟上本曰、「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净影疏曰、「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法者、梵云达磨。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法义不同、泛释有二。一自体为法。二轨则名法。唯识述记二末曰、「法者、道理义也。有般涅之义、名般涅槃法。」

上一篇:佛说无量寿经笺注02
下一篇:佛说无量寿经义疏06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