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佛说阿弥陀经讲记04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04
2006年06月21日14:4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566 字体: 繁體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04

自立法师讲述

佛历二五三o年岁次丙寅七月初一日起讲于菲律滨隐秀寺太虚讲堂

弟子施淑好、蔡仁耐合记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释尊又称呼舍利弗,说道:‘舍利弗啊!在极乐世界,我们先从地面的园林中来欣赏:你看看吧!那一排排的栏杆,围绕在树林外,那透明的罗网,笼罩著树木的上空;那树木都排列成行,这些,总共都有七重,一重一重的互相间隔著,而且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等四种宝贝结合而成的,既整齐、又美观,真是好看极了。因为具有这些殊胜的妙境,所以我们称它为极乐世界。’

‘七重栏楯’:栏楯,就是栏杆。横的木叫栏,竖的木叫楯。世间的栏杆是用石头、水泥、铜铁做成,用来保护花木的;极乐世界的栏杆,是用四宝建成,庄严环境用的。

‘七重罗网’:罗网,连缀宝珠,用线或绳编织成的器具:极乐世界是用金缕珍珠串织成的,四周挂满宝铃,五光十色,笼罩在树木的上空,美观极了。

‘七重行树’:行树,一行一行的树木,排列得非常整齐。

这一段是形容极乐世界住处的庄严。指出极乐世界是以宝网庄严天空,以行树庄严地面。

‘四宝’:金、银、琉璃、玻璃合称为四宝。金是指黄金、白金,大家都非常熟悉。银是白色的,比黄金次一等。琉璃是一种青色的宝石。玻璃,像水晶一类的宝贝,并不是现代所用的那种玻璃。

上面所列举的栏楯、罗网、行树,总是用四种宝贝所构成的。就拿行树来举例说明:有的纯以一宝为一树,或二宝为一树,乃至三宝、四宝为一树。或者:金根、银叶、琉璃花、玻璃果;或是:琉璃根、玻璃叶、金花、银果;或者是:银根、琉璃叶、玻璃花、金果;真是光华灿烂,庄严无比。那些栏楯和罗网,也与行树同样,是以四宝交织而成的。

‘周匝围绕’:周偏、匝满,围绕四边。整个极乐世界,不管是行树,不管是罗网,不管是栏楯,都是以四宝交织围绕著,看起来非常巧妙而平衡,布置成一幅天然的图案画。那种神妙的林园之美,并非娑婆世界的设计师,所能想像得到、所能设计得这么完美的!这一些完全是阿弥陀佛的愿行所修成的。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这是承上、结下的词句。就是说:上面所标出的那些栏楯、罗网和行树,境界非常殊胜,绝不是这个娑婆世界的任何景象可以比较的,所以那个完美的环境,称为极乐世界。

以上‘七重’、‘四宝’、‘栏楯’、‘罗网’、‘行树’,那不只是为庄严环境而已,而是具有深刻的含义:

‘七重’:表示三十七道品所分的七大类(七科):(1)四念处,(2)四正勤,(3)四如意足,(4)五根,(5)五力,(6)七菩提分,(7)八正道分。

‘四宝’:是表示四德:(1)常,(2)乐,(3)我,(4)净。

‘栏楯’:是表示自性纵横。我们本自具足的真性,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好像栏楯一般地纵横无碍。

‘罗网’:表示我们本来具足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清净的真如佛性是包罗整个法界,就好像宝网把宝树遮盖住。

‘行树’:树有树根,表示自性长养一切诸善根。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只是迷而不觉,如果能培养善根,用功修持,找回本来的真面目,将来必定能大觉大悟。

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本来具足一切无为功德,正如西方极乐世界,殊胜的境界,包括了具有种种的庄严乐境,一切的宝贝。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释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啊!西方极乐世界,不只是陆地上有栏楯、罗网,种种的庄严,还有七宝所构成的水池,池里蓄满了具有八种功德的水;水底纯粹是用金沙铺成的,一点点尘垢都没有。’

上文是约‘依’‘正’庄严,总括地解释极乐世界的名义;从此以下,是详细分析,个别说明‘依’‘正’庄严受用的妙境。现在先说明宝池,也是殊胜无比的。

‘七宝池’: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池,不管是蓄水池、游泳池,大都是用土石等所砌成的;而西方的莲花池,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七宝所筑成的,所以叫七宝池。

‘砗磲’:是一种大蚌壳,就像是大颗珍珠之类,可是,现代也有一种矿石叫砗磲,具有灰白色的花纹。

‘赤珠’:赤红色的珍珠。

‘玛瑙’:质如水晶,内含脑冻,有赤、白、灰多种颜色,都是非常珍贵的。

《无量寿经》里,描写七宝池的面积:小的有十由旬(里数,一由旬小的有四十里,中的有六十里,大的有八十里。)大的有二十由旬,三十由旬,甚至百千由旬。也就是说,最小的宝池,也有四十里或五十里这么大,甚至增大到二万四百八十里,好像大海一样,一望无际。砌成七宝池的材料,有的是用一宝,或者二宝,乃至七宝,或者用七宝混合而成,好比行树的建造一样。这种由八宝筑成的宝池,是所有念佛人往生的处所,也是他们沐浴的地方。不但面积大,数量也是不可计算的。在极乐世界,可以说是随处可见。试想想,它的境界是何等的殊胜。

有池必有水,其中的水与人间普通的水不一样,它具有八种的好处,所以叫做‘八功德水’。八种功德水是什么呢?

一、澄净:澄清洁净,不像世间的水,污浊垢秽,非常肮脏。

二、清冷:不寒不热,不像世间的水,北方遇到严冬就结冰,逢到酷暑水分蒸发,干燥得让人受不了。

三、甘美:甘甜美妙,像甘露一般,不像世间的水,碱苦恶臭。

四、轻软:轻扬柔软,不像世间的水,凝滞沉重。

五、润泽:滑润而且充满光彩,不像世间的水,陈腐枯涩。

六、安和:安静和顺,不像世间的水,汹涌洪水氾滥,会造成灾害。

七、除饥渴:止渴充饥,不像世间的水,有时不净,反而饱胀生病。

八、养善根:增长善根,启发智慧;不像世间的水,氾滥成灾,淹溺人物。

因为七宝池中,含有以上这八种功能和妙用的圣水,无论是食用,或是用来沐浴,都是其益无穷,所以称为‘八功德水’。

‘充满其中’:‘充’是充足,永远不会枯竭。‘满’是盈满,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有时会干旱缺乏;有时会氾滥成灾。但是极乐世界七宝池中的八功德水,从来没有干涸;也永远不会外溢,而造成灾难的。

《弥陀经》对七宝池中的水,只说明八德;而《观无量寿经》(十六观经)更形容池中的水,完全是由柔软的七宝化合而成的圣水。这种水,据说是从如意珠王所产生的,并分布成十四水柱,当每一支水散洒到花树之间,都会发出七宝的妙色,同时也播放出微妙的法音。

我们再看看《无量寿经》,经中说:宝池的德水,具有三种殊胜的妙用:

一、随意变化:沐浴在宝池中的诸上善人,如果只想将足浸在水中,那池水的深度,就刚好浸到足为止;如果希望水到腰部;或者将全身泡在水中,池水都能够随他们的心意,升降到适当的位置。至于冷暖的温度,也是随心调节,使得整个身心,都能够自在舒畅。水本来是无心的,没有思想,竟然能随意变化,真是不可思议!

二、演说妙法:池水环绕著整个乐国,缓缓地回旋流著,发出轻微自然的妙声。那分明是:念佛声、念法声、念僧声,演说寂灭、无常、无我、波罗密声……听了那微妙的法音,无不使人产生清净心,对于无上菩提道永不退转,水本无情,竟然能够演说妙法,岂不是非常不可思议吗?

三、精进道业:诸上善人在七宝池内沐浴以后,有的安闲地端坐在莲华上;有的在地上讲经说法;有的听经、有的诵经授经;有的念经;还有的参禅、念佛、有的甚至各显神通地在虚空中讲经、坐禅、经行……,在那种环境中,还没有证得四果罗汉的,因而证得四果;受到法水的沐浴,未发菩提心的,因而发菩提心;没有证入不退转的菩萨,也同时证得了不退转。水本无知,居然能令人精进道业,真是不可思议!

苏东坡曾有两句诗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正是对这西方圣境确切的写照。无论是听到的水声,像是宣说佛法,或是见到的山色,就像是见到法身佛一般。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水池的底下,纯粹是用金沙铺满的,一尘不染。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水池,都是些沙石和污泥而已。

对于八宝池,《弥陀经》上简略的说是‘池底纯以金沙布地’。《无量寿经》讲得比较详细,更是另有一番风光。经中说:‘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晶池者,底琉璃沙;或有二宝、三宝、四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观经》也讲到:‘黄金为渠,其下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

一星期为七天,经中讲到‘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为什么要强调七呢?以佛教的意思来讲,七的含义是代表‘信、进、戒、闻、舍、慧、愧’等‘七圣财’。

一、信:不管是对佛教或是其他的宗教,信仰都是首要的条件,有信仰才能产生力量。佛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要求得到佛法中的功德宝藏,必须具备深切的信仰心。

二、进:精进。‘精而不杂,进而不退。’也就是我们学佛所必须具有向上的干劲。例如修持净土法门,应该每天念玆在玆地专心念佛,将来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所以精进也是学佛的一种财富。

三、戒:戒律。‘戒为无上菩提本’,不管出家、在家的佛弟子。希望能成佛道、证菩提,第一条件必须持戒。持了戒,心行有所规范,学佛才有受用。

四、闻:就是听闻。佛法难闻,试看看,菲律滨有多少华侨,今天虽然是星期天,又有多少人能来听闻佛法呢?实在是非常有限!学佛所为何事?学佛有什么好处?这一些都得从听闻佛法中才能了解,所以说,听闻佛法是非常重要的!

五、舍:隐秀寺的金字招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有需要的人就是‘舍’。学佛者助人是尽心尽力,毫无所求的,千万不要有一种时时刻刻记挂著某人受过自己的帮助,甚至还希望他有感恩图报的念头。能做到没有‘施’的‘人’,没有‘施’的‘物’,以及没有‘被施’的‘对象’,这种‘三轮体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舍’。

六、慧:学佛的人要勤修‘戒、定、慧’三学。平时我们持戒、参禅,为的就是要开智慧。人生在世,不管是为了生活奔波,还是希望精神方面得到富足,这一切都需要智慧。无论是世间的事业,或是研究出世的佛法,都必须*智慧,才能有进步,才能有前途!

七、愧:惭愧。也就是羞耻心。‘惭’是对自己,‘愧’是对别人。净土宗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一个人要是时常怀著羞耻心,才不敢胡作非为,时刻反省,对自己的行为、修持、学问、道德都感到比不上别人,这样才能上进,才能在道业的修持上有成就。

佛教的圣人,不以金银七宝为财富,而是以这七种道德修养的标目为财宝,所以叫‘七圣财’。大家都希望发财,世间的金银珍珠,固然是宝,学佛的人更应该学习圣人,以这七种人格修持的圣财,做为我们最珍贵的财宝。

奉劝各位,学佛要成为正信的佛教徒,不要糊里糊涂地迷信。信佛首先要能启发信心,如法持戒,凡事循规蹈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想要深入佛法,更得常常听闻佛法,才会有进步。做好事帮助别人后,要能够舍弃曾经助人的事,不要时刻记在心头。不管是世间,出世间的事业,都需要以智慧为指南,分辨该做与不该做,更要怀有惭愧心,时常觉得行为、品格、道德不如人,才能勇猛精进,注重修持,自然会有光明的前途。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的四周,有四通八达的阶梯和道路,这些阶梯和道路,都不是用普通的砖头或水泥筑成的,而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等,四种宝贝所合成的。在池阶上面的高楼重阁,也是用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等七种珍宝来装饰的,真是富丽堂皇!

‘四边阶道’:‘四边’,是东南西北四周围。‘阶’,是池边一级一级的阶梯,可以入池或登岸,互通上下。‘道’,是从这里到那里的交通道路。这些阶梯和道路,都是用四宝所砌成的。

‘上有楼阁’:‘上’字、有三种解释:一、宝池的上面;二、四岸的上面;三、虚空的上面。‘楼’,房屋有了两层以上的,就叫做楼。‘阁’,在屋的四角有飞檐的,叫做阁。

中国古代的建筑,有所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上有楼阁’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建筑物,不是现代化的洋房或高楼大厦,完全是宫殿式、古色古香的。总而言之,不管是楼台亭阁,或是任何玲珑的建筑物,都是用七宝所构成的。是专供念佛往生的诸上善人所居住的地方。如果大家能专心地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在那种理想的环境中,可以优游、休憩和聚会。凡是往生西方去的人,在七宝池中的莲胎里静修,等待莲花一开,就直接登岸,住进楼阁,加入法会,可以自修,也可以共修,最后都能见佛闻法了。

《无量寿经》说:‘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此界六欲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乃至宫宇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而至。’这一段经文,是说:其中的楼阁,有随意高下、大小,飘浮在空中;也有不能随意而固定在地面上的,这就因为修持者的工夫,精勤或懈怠,而自然有优劣的分别。

《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经》中讲到西方极乐世界的楼阁,更有详细的描写,更富丽堂皇,譬如说:想住那一间,都可以随我们的意思,而自动变化,楼阁四周,更是挂满了铃子,清风吹来,会发出讲说佛法的法音。

《观无量寿经》也说:‘黄金地上,一一宝中,五百色光,其光如华,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所成’。《观经》又说:‘楼阁两边,各有华盖,无量乐器,八种清风,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

我们看过‘大本’及‘观经’的这些经文,就知道西方有无量诸宝;而《弥陀经》只简单地举出七宝,并没有详细加以说明罢了。

或许有人会怀疑:我们世间的圣贤,一向只著重精神道德的修养;至于生活起居,非常淡泊,从来是不讲究的;为什么西方的圣人,反而贪图华丽的享受而重视外表呢?

如果怀有这种想法的人,那是没有能体会到弥陀慈父的一片悲心!阿弥陀佛为了悲悯苦恼的众生,才大开方便,以无穷的愿力,庄严极乐净土,使得所有苦恼的众生,都能了解这个世间充满恶浊,极乐世界又是何等清净,由此引导我们舍弃痛苦,追求快乐,厌秽欣净,而发心修行念佛,同愿往生西方。归根结蒂说来,我们的‘真如自性’,本来就具足无量功德法财,什么宝贝都有,那由愿力所形成的七宝庄严,又算得了什么!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这只是佛陀引度众生的一种方便,一种妙法而已。

净土宗袓师,云栖大师说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妙喻:譬如我们正面临饥寒交迫的窘境,没有饭吃,也没有衣服穿,忽然听说有一个能满足温饱的去处;又好像徘徊在暗无天日的歧途,忽然见到一线光明,为了争取生存,也为了追求光明,谁都会摆脱一切苦难,而步上光明的求生之路!

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那七宝池中有无数的莲华,都开得像车轮一样大,互相映对:那青色的莲华,会发出青光;黄色的莲华,会发出黄光;红色的莲华,会发出红光;白色的莲华,会发出白光,显得五彩缤纷,极其幽微、胜妙,既芬芳又洁净。

这一段是描写莲华的殊胜微妙。上文所介绍的宝池,是说明生处;这里是标明托胎的莲华,为七宝池中所生,是圣洁的,也是念佛者托质受生的地方。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莲华,是出生在污泥当中,所谓亭亭玉立,一尘不染,有超世拔俗的高洁情操,一般总是比喻为君子,所以佛经中常常引用来说法。这里所说的莲华,它的根是生在金沙之中,花是浮在功德水的上面,光色辉煌灿烂,虽然以‘微妙香洁’来形容它,尚不能完全表达它完美的德性,与我们这个世界生于浊水污泥中的莲华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大如车轮’:这是以车轮形容莲华的形状,也藉以表达莲华的德性。车轮有运转的意义,比喻莲华能够运载十方念佛的人,出离生死苦海。当世人念佛有了成就,临命终时,七宝莲台,就会从空飞来,迎接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里所说的车轮,并不是我们普通所见到的车轮那么大。《无量寿经》说:‘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千由旬。’《观无量寿经》也说:‘一一池中,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它那庞大的体积,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因此我们可以了解,莲华的数量不一样,大小也不相同。这完全凭念佛人的功行而分胜劣。

当我们念佛,并具足了无比的信心和坚固的愿力,那七宝池内,随时就生出一支莲蕊,同时那念佛者的名字,就显现在上面。如果能精进念佛,莲华就一天天不断地长大,光色也逐日鲜艳起来。不然的话,念佛人如果退了心,或者另学其他的法门,那莲华就逐渐枯萎;所发出来的光彩,也就渐渐消失了。

还有,念佛而由莲华化生的人,分有许多品级,大致说来,分为九品,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就以念佛人的工夫浅深,道行高下,来作决定的。如果我们念佛的工夫深,道行高,那将来一定会‘上品上生’;假使工夫不到家,道行又不够高,那品级自然就会渐渐地低下来。

‘上品上生’的人,一到西方,莲华就立即会盛开,随时可见佛闻法。‘下品下生’的人,虽然托质莲胎,但莲华开的时间,就要等待很长久了!因此,我们要发愿回向:‘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只要我们精进不退,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净念相继,将来七宝池中的莲华,一定会有我们的份儿!更期望那是‘上品上生’,即刻花开见佛悟无生的境界啊!

‘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说明莲华的色彩。

我们平常所见到的莲华,只有红白两色,而且是有色而无光的;极乐世界的莲华,此处标明有青、黄、赤、白等四种颜色,同时是有色有光的。其实,光与色错综复杂,交织成无量无边,现在只举出四色,作为代表而已。

根据《无量寿经》所说:‘青色青光,乃至玄黄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炜烨焕烂,明耀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千六百千亿光。’可见极乐世界的莲华,是由七宝所成,极其晶莹剔透,所以能发出彩色的光芒。

在《无量寿经》中又说:‘从三千六百千亿光,出三千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化百千光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

这样的色色无尽,光光相照,所谓一色含众色,一光摄多光,在百千亿光明中,有百千亿佛为十方众生说法,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啊!

‘微妙香洁’:这是标明莲华的四种德性。

一、‘微’:包括‘微细’及‘精微’两种意义。‘微细’,在莲华的每一片华瓣上,有八万四千条花纹,非常微细。‘精微’,每朵莲华,都是七宝组合而成,珍贵精微。

二、‘妙’:自在无碍,十方众生念佛,每一朵华随时标立每一位众生的名字;勤惰一分,荣枯各不相同。专精修持,花色日渐鲜艳光彩,稍微懈怠放松,花朵也随著暗淡无光而枯竭。

三、‘香’:奇异芬芳,香飘十方,四时常开,不谢不变。

四、‘洁’:生于八德池中,洁净无染,没有妖艳的颜色,只有圣洁的芬芳。

以上是描绘极乐世界的栏楯、罗网、行树、楼阁、宝池、德水、莲华等种种庄严幽美的建筑和风景,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大公园,实在值得我们向往!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迦牟尼佛再呼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你看吧!极乐世界有如上面所列出的种种庄严妙境,你应当知道,这都是阿弥陀佛的大悲、大行、大愿,无量功德所庄严成就的!’

这一段,是总结的文字。

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对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来庄严极乐国土,广度众生,在他的第三十二愿(国土严饰愿)中说:‘愿我作佛时,自地以上,至于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

《无量寿经》也讲到:‘法藏比丘,世自在王佛所,摄取二百一十亿佛刹清净之行,如彼修持。’因此,阿弥陀佛有这些大愿和大行,所以才能成就如此庄严的极乐世界。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

佛又叫舍利弗,说道:‘舍利弗!我再告诉你,那极乐世界,空中时常演奏天然的音乐,地面铺满了黄金,昼夜不停地,常从天上落下很芬芳美丽的曼陀罗花来。’

这一段,是说明往生到西方极乐国的人,眼、耳等六根,常常可以享受到殊胜的五尘供养。

‘常作天乐’:‘天乐’,是声尘,为耳根所受。天乐可分为两种:

一、天人之乐:三界诸天,时常献奏妙乐,供养弥陀教主,以及一切圣众。《无量寿经》说:‘欲色诸天,百千香花音乐,转相倍胜以供养佛,及诸菩萨等。’《观无量寿经》也说:‘无量诸天,作天伎乐。’

二、天然之乐:不须天人演奏,空中自然发出感人的微妙音乐。《无量寿经》讲到:‘亦有自然万种伎乐,无非法音清畅嘹喨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观无量寿经》说:‘乐器悬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曾无间歇。’杜甫有两句诗:‘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正是赞扬天乐的美妙。

‘黄金为地’:这是为眼根所对的色尘妙境。《佛说阿弥陀经》说黄金为地,《无量寿经》说七宝为地。七宝是以黄金为首,举出首要的一种,就含摄了其余的一切。实际上西方的大地,是七宝混合铺成,有的是七宝,也有的是一宝。《无量寿经》说:‘彼弥陀佛刹,有自然七宝,其体性温柔,相间为地,或纯一宝,光色晃耀,超越十方。’《观无量寿经》说:‘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色间错界以七宝。’我们看了以上两种经文的说明,就知道《弥陀经》的内容比较省略。总而言之,不管是省略或是详细,都可以看出,西方极乐世界的地面,都是以种种宝贝庄严而成的。

‘昼夜六时’:‘昼’,是白天;‘夜’,是晚上。‘六时’,昼夜各有初、中、后三时,合起来共有六时。现代通常分为二十四小时。按照我们中国古老的算法,每天有十二个时辰,配合六时,昼三时就是:初日分:卯、辰、(六点至九点),中日分:巳、午、(十点至一点),后日分:未、申、(二点至五点)。夜三时,就是:初夜:酉、戍、(六点至九点),中夜:亥、子、(十点至一点),后夜:丑、寅、(二点至五点)。这是印度对时间的分法。真正说起来,西方极乐国土并没有白天与夜晚的分别,这只是随顺我们这个世界的说法。有的说:西方是以华开为昼,华合为夜,也未尝不可。

‘雨天曼陀罗华’:‘曼陀罗’,天花的名称。译为中文是‘适意’。这种天花,颜色和香气都非常殊胜,最适悦人意,所以才叫做‘曼陀罗’。它的颜色洁白无比,有时又译为‘白花’。《法华经》中说:‘天雨四花’。下面的经文有‘盛众妙华’,应该是指曼陀罗花(白花)、摩诃曼陀罗花(大白花)、曼殊沙花(小赤花)、摩诃曼殊沙花(大赤花)等四花比较相符。这些花,在天花中,是最殊胜的。天人常常散花供养诸佛及菩萨等,表示赞叹、供养、恭敬的意思。所以《无量寿经》上也说:‘一切诸天皆赉天上百千华香,来供养佛及诸菩萨等众。’

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极乐世界,除了阿弥陀佛以外,所有的人民,每天早晨,各人都用自己的衣襟,盛著许多胜妙的天花,去供养各方世界的十万亿诸佛,他们一清早出去,吃早饭的时候,随即回到本国,大家一起斋食,吃完后,便各自逍遥自在地漫步经行。

‘其土众生’:就是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除了阿弥陀佛以外,从菩萨以下,包括了一切的圣众,都是众生。

‘常以清旦’:时常在清晨的时候。‘旦’,象形字,日在水平上,表示太阳在地平线上,是天刚亮的时光。

‘各以衣祴’:‘衣祴’(音革),有两种解释:(1)盛华的器具,形状好像函盖,下面有一足,可以高举供养。(2),就是衣服的下襟。《圆中钞》说:‘天花飘落的时候,不必用器具,只要用衣襟去盛就好了。’

‘盛众妙华’: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用衣襟盛著许多的曼陀罗华(白莲花),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等种种美妙而高贵的花朵。

‘供养他方’:‘供养’有三种:(1)财供养:以饮食、香花、钱财等物质方面奉敬三宝。(2)敬供养:以虔敬心,赞叹礼拜三宝。(3)行供养:又称为法供养,以虔诚坚实心,读诵佛经、依法修持。推而广之,更有以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等十供养,或是其他种种分门别类的,非常之多。‘他方’,简别除了极乐世界为本国以外,其余十方佛土都称为他方。

‘十万亿佛’:十、万、亿,是整数,也是大数目,并非仅指十万亿,表示极多的意思。前面曾经讲过十万亿佛土,这里再讲十万亿佛,正是前后相应。‘佛’,指十万亿佛土中的佛。极乐国中的众生,为了广植福德,以天花先供养阿弥陀佛,而后再供养他方诸佛。由近而远,次第供养,以至于十万亿佛的诸佛国土,他们的供养心,实在发得太大了。

‘即以食时,还到本国’:说明这些圣众在一顿饭的时间,就往十方世界去供养诸佛。表明他们的行动是非常迅速。根据玄奘大师的译本中说:‘于一食顷,飞至他方无量世界。’这样的速度,真是快得不可想像,如果不是神足妙力,根本是不可思议的事!科学家说:太阳光能的速度,是最快的,在一秒钟能行十八万六千哩,如果与极乐圣众盛华去供佛的速度比较,那简直不及其千万分之一呢!这样的神力,不是我们这些凡夫可以想像得到的,固然是极乐圣众的净业所感,同时也是弥陀不可思议的愿力所成就的!根据《无量寿经》所列四十八愿(第九神足通愿):‘我作佛时,我刹中人皆得神足,……乃至六通自在。’可见往生西方的众生,不只是具有神足通,而且是具足了六神通!

神足通,是六通之一,也叫如意通,这种神通有三种妙用:一、能运神力:身体能轻轻的,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行,速度快得真是自在无碍,一念之间就能到十方世界去。二、转变神力:大的能变小,小的能变大;一个能变很多,很多能变成一个,真是变化多端。三、如意神力:不像转变神力那样有大小、多少的限度,这种神力,化现无方,没有固定规则;应变莫测,使人意想不到,不可思议。

除了神足通以外,还有天眼、天耳、他心、宿命以及漏尽等五通。顺便解释如下:

一、天眼通:父母所生的眼睛是肉眼,是物质的。如果修持到家,就可证得天眼通。我们凡夫,只要是隔了一张纸、一道墙,或是黑暗无光,就看不见了。证得天眼通是无处不见的,不论日夜、远近,都一样可以看见。不管离开几万亿里的地方,几千万亿以外的世界,或是重重的高山阻隔著,没有看不到的。

二、天耳通:无论远到几千万亿里的路程,或是几万亿远的世界,或者是最轻微的蚊虫声音,乃至内心一动念,也都能听到。我们凡夫只能听到近的声音,和大一点的声音;如果稍微远些,或者轻一些的声音,就听不清楚了。

三、他心通:无论什么人,只要一起心动念,只要打任何主意,没有不知道的。不像我们凡夫,至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彼此内心所想的事,如果不说出来,总不会晓得的。

四、宿命通:宿命是指过去世。不管是自己的,也不管是别人的事情;不管是这一世、也不管是前一世,乃至千万亿世的事情,都清清楚楚,了如指掌。不像我们凡夫,连自己小时候的事,都记不起来。尤其是年纪大,更是健忘,不但昨天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甚至一掉转头,眼前的事也忘光了,那里还晓得前世的事情呢?

五、神足通:前面已经讲过了。

比较有定功的,比如古时所说的仙人,都可能具备这五通。如果善友们看过香港出版的《内明》杂志,就知道有一位居住加拿大的青年作家──冯冯,他具有天眼通,曾经有人从香港写信给他,请他看相,他人虽在遥远的几万里之外,对于居住香港的询问者的事情,都是了如指掌。还有一些修密宗的,会看到一些凡人所看不到的,这也多多少少具有了神通。

六、漏尽通:譬喻用破瓶子装水,水是会漏了。我们凡夫,内心充满了贪、嗔、痴等种种的烦恼。这些不良的心理,使我们造下种种的恶业,把我们的宝藏弄了一个洞,就像是破了、会漏的瓶子一样,无量的法财都漏光了,让我们在生死海中流浪著。假使我们把所有的烦恼都消除,打破了无明,断除了生死,就是把破烂修补,使肮脏都去除了,得到了清净。将贪、嗔、痴种种的烦恼完全断尽了,回复到我们本有的清净面目,而能获得种种的神通,那就叫做‘漏尽通’。

佛教流行两句话,所谓‘五通仙人,六通罗汉’。一般修成了仙人,就有五种神通,唯有断了烦恼,证得罗汉,才具足六种神通。

证了六种神通以后,各人的神力,因功行深浅不一样,也有大小不等的差别。唯有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仰仗弥陀教主的愿力加持,他们的神通,比一般的罗汉还要大得多呢!因此,本经所说极乐圣众,盛了许多殊胜的天华,在一餐饭的工夫,完成了供养十万亿佛的虔诚敬意,就是因为证得了神足通的原因。一念就可以游遍十方,立刻就可以回来,这种境界,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想像的。

这里虽然只说了一种神足通,其实西方的圣众,都是圆满具足六种神通的啊!

‘饭食经行’:‘饭食’,俗语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对我们实在很重要。所谓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一般人整天总是为三餐忙碌不已;极乐世界的众生却可以省掉这些麻烦。饭食都很自然,‘思食得食’,心中想要吃什么,就有用金钵、银钵、白玉、紫金钵等器具盛著心想的东西,随意化现到眼前。钵内的食物,不论酸、甜、碱、淡,正适合自己的胃口。既不多,也不少,刚好够我们受用。吃饱后自然消散,一点残渣也没有,连饭钵也随著隐没了,不用我们再费心去清洗。想要再吃时又重新现出来。一切总是称心随意的。这种殊胜的境界,自在无碍的情形,不是我们凡夫可以想像得到的,都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愿行所成;也是因净土行者、海会众生,共同修持的净业所感得的。‘经行’,即是循环不断地绕行散步。极乐众生既然吃过了饭,便各自随意在七宝莲池与七重行树之间往返徘徊,念佛用功,逍遥自在。经行,可以说是对修持、调节身心所下的一种工夫。有句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你们可能会怀疑,这是个笑话,那有人活到九十九呢?可是事实的确如此。前天台湾出版的报纸刚好有一段新闻报导,政府资政──张群先生,今年已达百龄高寿,精神还很好。他有一句名言:‘人生七十才开始’。前故总统经国先生曾经送一个‘三十而立’的匾额,以祝福他如今才三十岁。他如何会如此高寿呢?根据他自己向人说,他每天都要步行三千步。所以说,希望身体健康长寿就要经行。经行时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己为自己加持,才能见效。这样不但符合佛制,同时也能调养身心。我国另有一种说法:‘饭后百步走,睡觉不蒙首。’许多人睡觉时,总爱用被把整个脸盖著,这样也是不合卫生的。各位如果希望身体健康,不但饭后要经行一百步,睡觉时也不要盖著脸。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释迦牟尼佛又招呼当机的舍利弗,说道:‘舍利弗,极乐国土,能有上面所讲的这许多天乐、天华等,种种胜妙境界,完全是西方教主阿弥陀佛,无量的悲愿、行持,功德所庄严,所成就的啊!’

这几句是结束上文。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接著,佛陀又再一次叫舍利弗,对他说:‘舍利弗!极乐世界,常常有各式各样的,像白鹤啦、孔雀啦、鹦鹉啦、舍利啦、迦陵频伽啦、还有共命鸟啦等奇妙美丽的鸟儿!’

这一段是说明阿弥陀佛,为了让西方极乐世界的圣众,能常常听闻佛法,所以就以他的神通妙力,以他的大悲愿力,变化了这许多的鸟儿来演说妙法。

‘彼国’:是指西方极乐世界。

‘常有’:表示并非偶尔一见,而是经常不间断地,随时都可以看得到的。

‘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种种’,表示种类很多,不只一种。不是普通的鸟儿,所以称为‘奇’。更‘妙’的是鸟叫的声音不只悦耳,而且是在宣说佛法。‘杂色之鸟’,形容那些鸟儿的颜色,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真是美丽极了!其中有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白鹤’,鹤的嘴巴和腿子都很长,有玄黑、黄、仓绿和白等四种颜色,以丹顶纯白色的最为贵重。西方极乐世界中就生有这种最贵重的白鹤。‘孔雀’,长尾巴,羽毛艳丽,光耀夺目。这种鸟,是产于印度、泰国和爪哇等热带的地方。孔雀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性情更是好胜,看到穿著彩色衣服的妇女时,就会展开美丽的尾巴,叫做‘孔雀开屏’,目的就是要与人争艳比美。如果对动物有研究的人,可能会发生一个疑问,娑婆世界的孔雀虽有美丽的尾巴,可是声音却是沙哑难听的,它杂在其他鸟群中岂不是破坏调和吗?大家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鸟儿,都是阿弥陀佛所变化的,与这个世界的鸟儿自然不同,声音必定是悦耳好听的。‘鹦鹉’,有红、绿、黄、白、灰、紫等色。以红嘴红羽毛的最为珍贵。鹦鹉善解人意,能仿效人说话,有首古诗说:‘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是说明古时候,宫中许多的宫女、嫔妃,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心中虽然充满幽怨,可是这一股怨气,却不敢在鹦鹉前面讲出来,深怕被它们听到后,仿效著讲了出来,被皇帝或大官们听到,秘密泄漏了,会招来杀身之祸。可见这种鸟是很聪明,最惹人怜爱。台湾板桥宏法寺中,养了一只鹦鹉,见到人还会念‘阿弥陀佛’的圣号。‘舍利’,是印度文,译为中文是‘鹙鹭’。鹙鸟的双目非常锐利,非常传神。(尊者舍利弗的母亲,两眼如鹙,所以名为舍利;舍利弗是她的儿子,所以名为舍利子。)元朝的梵琦禅师,认为印度的舍利就是中国的春莺(黄莺)。〈西斋诗〉中有:‘舍利是春莺,修眉漆点睛。’是用眉目长、眼睛雪亮的文句,来形容舍利的美。古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家试闭上眼睛想一想,有两只黄莺在杨柳树上歌唱,一群白鹭从天上飞过去,画面是何等地动人。从前有一位学生交了一篇文章给老师,老夫子一字没改,只在文章后面批了这两句诗,学生不了解老师是用黄莺唱歌,表示‘不知所云’,白鹭上青天,代表内容‘离题太远’,反而以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好,得意极了。‘迦陵频伽’,译为中文是‘妙音’。这种鸟儿在卵中还没有出壳时,就能鸣叫,而且声音非常微妙好听。它美妙的歌喉,超过一切的鸟儿,所以叫做‘妙音鸟’。‘共命鸟’,梵语‘耆婆耆婆’。有各种不同的译法,《胜天王经》译为‘生生’鸟;《法华经》称为‘命命’鸟;《杂宝藏经》与《弥陀经》名为‘共命’鸟。这种鸟有两个头,有各自不同的心识,但同一报命,二条生命共同一个身体,所以叫做共命鸟。这种鸟儿叫的声音,也是非常悦耳好听的。

佛教有一部专门说明佛陀过去世故事的《本生经》中,记载著这样的一段故事:过去世中,释迦牟尼佛与专跟他作对的堂弟──提婆达多,乃是一只共命鸟。有一天,出外游玩,身为提婆达多的鸟累得陡然睡著了;而身为释尊的鸟却醒著。醒著的在无意中拾到一粒香果,独自吃得津津有味,同时更自言自语道:‘啊!好香呀!’沉睡著的闻到香味,惊醒过来,吃不到香果,很生气地说:‘哼!你为什么欺负我,竟独自偷偷地把好吃的东西自己享受掉!好,你记住!我不想吃什么香果了;我一定要吃一粒毒果来报复你!’人不能发歹愿,他的愿一发,后来果然找到了一颗毒果,一口吞下去,呜呼哀哉!造成了两命同时死亡的惨剧。从此,生生世世成为缠不清的冤家了。因为前世共命鸟结下冤气的缘故,直到释尊成佛后,还受到提婆达多一再地迫害。可见冤家宜解不宜结呀!

我们不能少见多怪,以为没有这种共命鸟。其实,不只有共命鸟,还有两头蛇和九头鸟呢!我国古时候有一位孙叔敖,小孩时见到两头蛇,想到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的传说,心里想:‘我既然会死,不如把它打死了,免得别人见到,跟我一样死掉!’就抱著杀一救百的精神,勇敢地把两头蛇打死了。他不但没有死,长大后还成为大官。可能有人会问,他岂不是犯了杀生的行为,为什么反而有善报呢?实际上,这种牺牲自己救度他人的行为,不但不是作恶,更是菩萨救世的伟大精神。

我们人类,有两人共一体的连体婴,也是铁一般的事实。数年前,台大医院,曾经将忠仁、忠义两兄弟的连体分割成功,当时曾经轰动一时。这在台湾的医学史上,算是破纪录的新闻。这一对难兄难弟,现今仍然健在,而且受著特别的看护,接受著良好的特别教育。我也曾经在《世界之最》这本杂志中看到,西方也有一对连体的兄弟,活到六十多岁,各自还有自己的儿女。

极乐世界的化鸟珍禽种类很多,《观无量寿经》中,还列有凫雁和鸳鸯等。现在本经仅举出白鹤等六种化鸟,以表示‘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的含义。

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这些各色各样的鸟儿,每天从早到晚,都发出柔和雅致的歌声。在它们的声音里,都演唱著: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种种修行的方法。

‘是诸众鸟’:指上面白鹤等许多的鸟儿。

‘昼夜六时’:一天到晚,没有间断、没有停顿。我们一般用早晚各十二小时,一天共有二十四小时,印度古代是以六时来计算,《金刚经》讲到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遗教经》讲初夜、中夜、后夜,即是‘昼夜六时’。严格说起来,西方极乐世界是充满光明的,没有昼夜的分别,只不过是莲花开了,就是白昼,莲花合著,就是夜晚吧了!

‘出和雅音’:和是柔和,表示不是粗暴;雅是幽雅,表示不是庸俗。这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鸟儿,所歌唱的声音,都是柔和、幽雅、非常悦耳好听。不像我们这个世界的那些麻雀、乌鸦、猫头鹰之类的鸟雀,所叫的声音,粗俗暴厉,令人听了,感到讨厌。这些化鸟的和雅之音,使人听了,能消除烦恼,感到心旷神怡,趋向无欲寂静的圣境!

‘其音演畅’:那些鸟儿,所鸣奏的声音,既能‘演’说微妙法,又能‘畅’悦行者的胸怀。也可以说:‘和雅’是音声悦人;‘演畅’是说法无碍,容易感化人。那末演出的是些什么佛法呢?那就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种种的佛法。

‘五根’:‘根’,具有生长和护持两种意义。树有根,就能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我们学佛,如果能依照‘信、进、念、定、慧’等五根去修持,就好像生了根一般,会慢慢发芽、开花、结果,可以成就小乘的罗汉果、可以证得大乘的佛、菩萨。又好像树有根,就能护持枝叶花果,不会枯萎,也不致被狂风暴雨所摧折。我们学佛的人,如果能修持这五根法,可以护持道念,永远不会退失。学佛的人,假使没有坚固的基础,在顺境中,一帆风顺时,会非常精进,非常虔诚,一旦遇到不如意的逆境,就会生出退道心,对佛法产生怀疑。如果把信心的根培植稳固,就不致因逆境而转变意志与初衷,所以‘根’对学佛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佛教以修行的方法定名为‘根’。究竟是那‘五根’呢?

一、信根:佛经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没有坚固的信仰心,对佛所说的真理,有时免不了产生怀疑,不能接受,无法进入深如大海的佛法中去。学佛行者,深信佛所说的一切真理,毫无疑问。深信虔诚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确有西方净土,有阿弥陀佛,我们能够发心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将来决定可以往生。

二、进根:就是精进。世间任何事业,假使不卖力,不认真,不起早睡晚,是无法办成的。更何况是出世的佛法,一定要精进,千万不能懈怠;能精进一定会有成就。修净土的人,六字洪名,更要时时刻刻,念兹在兹,时刻不断地,念念相续地念下去,将来一定能往生西方。

三、念根:对所修的法门,念念不忘。我们修净土念佛法门,应‘心心弥陀、念念极乐’,绝不三心二意,见异思迁,长久下去,一定能往生。

四、定根:摄心在所修的行门中,专心一境,相应不散。我们念佛,一心不乱,能定,能放下一切,不被妄想所扰,只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时刻不离,才能有成就。

五、慧根:智慧是由于定心寂静而启发的,静则光明朗照,是非清楚。我们以水来比喻说明:水如果被摇动就会波动不清,一定下来就清澈如镜。人的心境也是一样,定就能产生智慧。念佛怎样才能一心不乱,怎样才不会胡思乱想呢?那是定了以后发出来的智慧之光。

修持佛法是要净念相继,不被烦恼妄想所打扰,自然能发出智慧,也自然能了生死!学佛的人如果能时时把‘信、进、念、定、慧’等五根记牢,日日依法修持,善根能生长,将来必定能达到了生脱死的成就。

‘五力’:与前面所说的五根,名称相同。五根渐渐增长,便能发生非常大的力量,这种力量能排除一切业障,不为其他力量所降伏,而且能降伏其他一切敌对的力量,所以叫做‘力’。这股力量,包括了以下的五种:

一、信力:信仰就有力量。信心坚固,始终不退,能破除一切迷惑烦恼。并深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凡有心识的,都可以成佛。

二、进力:向前进,不退转。能精进就能破除身心方面种种的懈怠,成办世间、出世间(包括了脱生死这种重大事业)等,种种事业。

三、念力:正念的力量,能破除一切邪念,成就出世的正念。

四、定力:意志集中,精神安定。有了这种定力,念佛能达到一心不乱,能破除散乱妄想,深入禅定三昧的工夫。

五、慧力:智慧,是光明的。慧光开发后,能破除人生一切不正的知见和执著;而显发出真正的无漏智慧。所谓善念得智慧,一切缚得解。

这‘信、进、念、定、慧’等五法,如果能修持得力,内心安定,对佛法的信心根深蒂固,一切不正当的见解、纷乱的外境,都不能扰乱,所以叫做‘五力’。

‘七菩提分’:‘菩提’,印度话,译成中文是‘觉’。‘分’,就是支。‘七菩提分’,又名‘七觉支’。觉是智慧的作用。我们学道的人,对于‘五力’、‘五根’既已坚固,进一步对于这七种觉慧,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分为:

一、择法觉支:择、是选择、抉择。观察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法,对这些法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了解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清净的,什么是污染的,什么是有漏的,什么是无漏的。有了觉知以后,才能拣别真伪。在无量修持的法门中,选择念佛这一个修持法,是最为妥当的。

二、精进觉支:精粹、不杂名‘精’,不退为‘进’。修学佛法时,对于无益的,如外道所修行的苦行,以纯正的佛法看来,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是不取的;又如世间上有许多不正当的行为,虽努力去干,也不可以名为‘精进’,佛教徒也是不取的。修学佛法,拜佛、念经、持咒,都能不倦不怠地向前精进。今依一句弥陀圣号,精进修持,一定可以度脱生死,可算是第一殊胜的妙行。

三、喜觉支:喜、是欢喜。修行的人,如果用功,内心有所感得,便会生出大欢喜心。修行净土的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乱,自然会感到非常轻松。或是有机会听到法师们的开示,能依教奉行,也会感到受用无穷,法喜充满。

四、除觉支:除、就是断除;能够断除内心一切的烦恼,增长善根。念佛人能够一心念佛,就可以除去内心一切的妄想烦恼。

五、舍觉支:舍、就是舍离,舍弃所贪念的境界。念佛的人,不管过去的境界,是如何的值得留恋,既然已经过去了,就不必再去怀念,再去追忆。放下一切,把握现在,专心念佛,就能舍离恶浊的娑婆。

六、定觉支:定、就是禅定。禅定修成以后,能感到轻安、自在,也懂得识别真伪;能安住在真正的禅定中,不生爱著。念佛工夫到家,可以得到一心不乱,三昧也就自然现前,那时候再也不会生起喜爱执著的妄心了。

七、念觉支:念、就是思念。也就是牢记不忘的意思。学佛修道的人,要能觉照分明,达到‘定慧均等’的境界。对于定与慧要能均衡地发展,不可偏向任何一边。以参禅来说,会有‘昏沉’与‘散乱’的毛病。当我们的心昏沉时,记住要用:‘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三种觉慧的工夫来对治,心境就能清明,而不致昏沉了。假使我们的心识浮动,散乱不定时,记住运用:‘除觉支’、‘舍觉支’和‘定觉支’三种工夫来对治,心境就能澄明而不致浮动了。禅定中,‘念觉支’的任务就是让我们了解,是处在昏沉或散乱的状态,随时警觉,提起正念来观照,进一步地,更能调和‘动’、‘静’,而降伏‘昏’、‘散’二障,使它既不沉、也不浮,而达到中道。我们念佛,如果能达到‘念而无念,不念而念’,才能把握到念佛的真正工夫。

‘八圣道分’:这是八种修行的方法。修行的人,如果能够脚踏实地地依照这八种修行的方法去实践,就可以证到圣果。也可以说,希望能超凡入圣,必须经过这八条大道,才可以到达目的地。‘八圣道分’又名‘八正道’。正,是不偏不邪,正大光明,‘八正道’可以说是直通涅槃的光明大道。

一:正见: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认识。正见就是对世间、出世间的真理,能够彻底的认识,一点都没有错误。儒家孔子说:‘非礼勿视’,不符合真理的,不能乱看,也就是正见的意思。学佛修净土宗的人,专心念佛,认定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一定能了生脱死,一定能成佛道,这就是‘正见’。

二、正思惟:正当的思惟。每个人时时刻刻都会有思想,每一分思想都是正确的。思想纯正的人,总会思惟对学术上,对修行上有帮助的善法,而远离一切胡思乱想。儒家‘非礼勿思’,就是要我们对不合乎真理的,想出来没用的,都不要去想它。念佛的人,是要保持三业清净中的意业清净,所思念的对象,唯有阿弥陀佛,所向往的,只有极乐净土。

三、正语:正当的言语。常常说些正经话,不正当的,没有用处的话不要讲,就是‘正语’。《金刚经》中所谓的真语、实语。远离一切邪言:两舌(东家长西家短的)、恶口(说粗话骂人)、妄言(说假话骗人)、绮语(花言巧语,说出来的话,虽然是很好听,可是毫无意义,让人听起来会想入非非)。儒家教我们‘非礼勿言’。念佛的人,口业清净,少说闲话,终日阿弥陀佛不离口。偈语说:‘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就是要防止多说闲话,多造口业。

四、正业:业,活动、行为。‘正业’,正当的行为。学佛的人,一切举止活动,都要循规蹈矩,身体上一切的行为,都要纯正,都要合乎正理,绝不胡来。对于杀、盗、淫等一切身体上的恶业都要远离。‘非礼勿作’,没有礼貌的,不合乎正理的,都不要去做。念佛的人,时刻身业清净,除念佛行善外,那还有闲空去做坏事,去犯一切罪恶的行为呢!

五、正命:正当的生计。一个人生存在世间,脱离不了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生命的存在,必定要有正当的事业。无论从事那一种行业,都应该不违背佛陀所定的戒律,清净自活。士农工商可以说是正当的。屠宰、捕鱼、赌场、*院等等,是为邪命,都是佛教徒应该尽量避免的。念佛的人,生活应该甘于淡泊,不争名夺利,当然是合乎‘正命’的。

六、正精进:精粹而不复杂,向前进而不后退,正当的努力。所有的努力,都是依佛道而挺身向前。念佛的人,只有一心念佛向上,勤求往生西方,正符合‘正精进’的条件。

七、正念:正当的忆念。对一切善法,都能够念念不忘。念佛的人,专念阿弥陀佛,其他一切妄念都不会产生出来。

八、正定:正当的禅定。集中精神,澄清思虑,不会胡思乱想,远离散乱、邪定,身心会获得寂静、轻快。念佛的人,时时想到西方极乐世界,时时想到阿弥陀佛,自然会获得念佛三昧的境界。

‘如是等法’:总结上文。

‘三十七道品’有七科,这里只讲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四科,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等三科没有讲出来,现在就用‘如是等法’一句,来包括其他的三科。‘品’,是品类,是修行人入道必修的科目。

一般说来,三十七道品是声闻、缘觉小乘行者,修持的基本项目。严格说起来,这三十七道品是一切大小乘共通的。所有学佛的人,不管是大乘或小乘,都应该精进地去修持这三十七道品。

现在、我再将‘如是等法’还没有标明出来的三科,简略地解释一下:

一、四念处:是四种我们所应该观想的境界。今依次说明如下:

1、观身不净:我们这个身体,应该从对自己以及对他人两方面来观照,仔细省察是不是干净。一个修行佛法的人,了解自己的血肉之躯是非常丑陋,从头到脚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按照佛经的指示,自己当成死了以后来观察。大家一定要问:为什么要这样跟自己过不去,明明活著,却要把自己当成死了呢?苏州灵岩山寺,印光大师的关房中,挂了一幅‘死’的警语,下面注明:‘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易成。’就是说明修学佛法的人,如果经常把死挂在心头,则修道一定会成功。进一步地,如果能时时刻刻修持‘不净观’,不但不会浪费时间,千方百计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很标致,更可以因此对治贪欲,开发无上的智慧。

‘不净观’是用死尸的不净相来观照的一种修习法门。一共有九个阶段:(1)胀想:人死后,如果不打防腐剂,不放在冰库里,受不了热气,只要一、两天,整个身体都会像皮囊吹气那样地膨胀起来,试想想,好不好看?干不干净呢?可是每个人,不管生前是怎样的美女帅男,最后还是会走上这条路的!(2)青瘀想:膨胀后的死尸,经过风吹日晒,皮肉都会变成青黑色的。(3)变坏想:斑斑点点充满青瘀的死尸,皮肉裂坏,身体五脏等都腐败,不再完整了,更发出一阵一阵的臭气,使人不忍卒看。(4)血涂想:腐败后的尸体,皮肤裂痕,不停地流出血水,满地都是,污秽肮脏极了。(5)脓烂想:脓血从九孔流出的死尸,皮肤骨肉开始烂坏,臭气冲天,真是令人受不了。(6)虫啖想:印度的风俗,人死了以后,要拖到海边去,脓烂以后的死尸,地上的虫,天上的鸟雀都会来啖食,使得尸首更是残缺不全。(7)分散想:死尸因为被鸟兽的啄食,筋骨断裂,骨头分裂破散,再也不是完整的尸体了。(8)白骨想:分裂破散的尸体,皮肉已尽,形骸暴露只剩下一堆白骨。(9)烧灰想:一堆一堆的白骨,经过火化的习俗,在烈火燃烧之下,必然薪尽火灭,变成一堆灰。灰归于土,最后是什么都没有了。

修持不净观,非但不是消极的,而且是积极的,是学道的助缘。怎么样说呢?佛教徒如果一直把自己想像得多漂亮、多迷人,整天自我陶醉,道心就发不起来,生生世世在苦海中轮回流转。如果能不停地想这死后不净的九阶段,就会感到恐怖,体悟人生,激励自己,发出勇猛精进的道心。

对自己要具备‘九不净观’,对别人应该具足‘五不净观’:(1)种子不净:人生在世,是怎样投胎的呢?那是阿赖耶第八识(业力)借父精母血来投胎的,所以说,出生世间的种子,本来就是不干净的。(2)住处不净:胎儿十月在母胎中,与五脏六腑同住在一起,不但臭秽万分,更是痛苦极了。母身吃进燥热食物时,感受好像在镬汤地狱中,吃进冰冷食物时,又仿佛在寒冰地狱中,真是苦不堪言。(3)自相不净:佛经中有所谓‘九孔常流不净’,从人体的外表相貌来说,两眼、两耳、两鼻、一张口等九孔,经常流汗、流泪、鼻涕、耳屎、痰液、大小便等都是腐臭难闻,没有一样是清香、干净的。(4)自体不净:人体是由皮肉包一具骨骼,由地水火风四大而成,详细分析有三十六种元素组成的,每一种元素本身都是污浊不净,肮脏不堪的。(5)终竟不净:前面所讲,人死后,身体肿烂,虫啖成骨,火化成灰,最后终归成为土,本来就是不干净的。

老子说:‘吾有大患,为我有身。’(我有这个身体,才令我感受到这么大的灾患。)佛经上说身体是一副臭皮囊,不管用什么香水、花露水,都没有办法把肮脏、臭气除掉,有什么值得留恋呢?我们要学佛、要上进,就应该从自身观察起,再扩展到他人身上。譬如说喜欢一个人而得不到时,能试著想他种种不净的现象,烦恼就会去除,自然放下妄想,而不再留恋不舍。我们一心念佛,将来往生西方,莲花化身,就可以获得究竟的清净。

2、观受是苦:受、是领纳的意思。依照唯识学上的说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缘的境界,所领受到的感受,顺意的就快乐、欢喜,违背心意的就痛苦,更有一种不苦不乐、中庸的境界。以现实来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一般都是苦多乐少,就算是短暂的快乐,背后也隐藏著无限的痛苦,所谓乐极生悲。我们研究佛法,依照四念处的指示,要‘观受是苦’,千万不要愚痴地,以苦为乐弄得整天想入非非,寻找刺激,迷恋颠倒而自寻烦恼。为何要把人生看成是痛苦的呢?如果把人生看是快乐的,就会整天找剌激,颠倒梦想,自寻麻烦。‘观受是苦’,才会用功修道,回头是岸,一心念佛,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才是真正的殊胜妙乐。

3、观心无常:所谓心,就是第六识的‘妄’心,也是一般所说的‘心猿意马’,如猴子般千变万化的心。金刚经中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心在那里?是不是常住?不是的,是刹那刹那不停地变动。如果说现在这个心在这里听讲,可是现在已成过去了,没有一刻是常住的,永远像波浪一般,一层一层地前浪推后浪。念佛往生,是无生无灭,超越世间无常的境界。

4、观法无我:法,指宇宙间的一切。大至山河大地,小至微尘,个人的自体,甚至一根汗毛,都包括在内。佛经上说:‘四大本空,五阴无我’。过去我们研究过《八大人觉经》,就曾经讲过这些道理。平常我们常讲‘我’,到底什么是我们自己呢?实际上是所指的‘我’,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织而成的,临时的‘假我’,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我’。‘真我’的定义必须具有‘主宰性’。平常,大家对自己都蛮有把握的,可是真正问题到来,尤其是生死大事,什么时候死,死后到什么地方去,都不是自己可以主宰得了的。俗语说:‘阎王要你四更死,怎样都无法留到五更天’。过去有一个君王,想利用整个江山来换一分钟的命都不可能。可见人是没有主宰性,根本不可以称呼为‘我’。‘观法无我’,就是要我们了解,娑婆世界都是暂时性,没有一个实在的个体,又那里去找一个有主宰的我呢!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证到本有的自性,才可以说是有一个真正的我。

二、四正勤:四种合乎正理,合乎正当的道路。一切让我们勇猛精进向前修持的,叫做‘四正勤’。包括:

1、已生恶令断:人的心念,时时刻刻不断地转动著,有时会有善的念头,有时会打坏主意。如果随时能静下来,仔细观察起伏不停的念头,每当警觉到有不正当的念头生出来时,就赶快运用慈悲心,果断地把它断除,别让它自由发展而付之行动,最后弄得不可收拾,正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2、未生恶令不生:如果没有生起恶念,仍然应该时时谨慎提防,使恶念无法生起来。我们时刻专心念佛,杂念不生,恶念当然也就不会生起来了。

3、未生善令生:当善心还没有生起来的时候,应当时时发慈悲心,让善心培养起来。修净土的人,念佛的当儿,恶念不容易产生,就能够生起一切的善法。

4、已生善令增长:善心既然生起来了,就应当好好培养,让它逐渐扩大,增长起来。修净土的人,心心念念都是佛、法、僧三宝,自然能够生长一切的善法。将来必然能够往生西方。

三、四如意足:只要时时用功修持这一法门,就能够启发神通。我们所希望求得到的,都能够满足我们的愿望,使我们凡事都能称心如意,所以叫做‘如意足。’分为:

1、欲如意足:欲、是内心中一种仰慕追求的心理。有了这种冲劲,不管是世间的事业,或是出世间成佛的大事,一定都能成就的。我们念佛,如果具有了这种锐利的冲劲,有绝对的把握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2、念如意足:念,念头,纯正的念头。一个人假使能保持纯洁的观念,一心专注,念念不忘所修持的善法,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成就。世间的事业,固然需要专注、专心,念佛的心念,更需要持之有恒,也必然能够如愿往生。

3、进如意足:进,精进、勇往直前,所愿必成!一句弥陀,精进不息,将来也当然往生有份。

4、思如意足:思,是筹量审度的意思,也是定的功夫。修习一切佛法,能够深入思考省察,才能有所成就。念佛时,能细心审察,明了念佛是第一妙法,必定成功!

《智度论》说:‘三十七道品,无所不摄也。’一般都认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修持的工夫,实际它是无所不摄的,可算是三乘共通的修行法门。《毗婆沙论》有个和《大智度论》相同的巧妙譬喻:四念处如种子,四正勤如栽植,四如意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茎叶,七觉支如开花,八圣道如结果。所以修学佛法,这七科三十七道品的项目,实在是包括了一切修学佛法,最根本用功的法门。

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国土的众生,听了阿弥陀佛变化的鸟儿,所演说的法音以后,大家都法喜充满,生起了念佛、念法、念僧的念头,时时刻刻称扬赞叹三宝的功德。

这一段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的鸟儿,跟我们娑婆世界的鸟儿,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世间的鸟儿,只是歌喉圆润,唱起歌来婉转悦耳,并没有什么含意。西方极乐世界的鸟儿,不只歌喉好,最重要的是,唱出来的歌声,完全是在宣讲佛法,的确是不同凡响,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听闻了法音,自然启发道心,生出了对佛、法、僧三宝的敬仰。

为什么称佛、法、僧为‘宝’呢?宝,具有最尊贵、殊胜的意义。佛,两足尊。佛具足了‘福德’与‘智慧’这两种德性。法,离欲尊。佛法是修行的轨则,任何众生听闻佛法以后,能远离世间一切物欲、一切烦恼。僧,众中尊。僧是清净的修行人,能为人师表,作为众生的模范,是人群中最值得尊敬的。

世间的金银财宝、钻石美钞,能解救世人贫穷饥饿之苦,让我们得到生活上物质的满足,暂时获得富饶饱暖之乐,所以一般人视这些为宝;佛、法、僧、三宝,却是精神方面的无价之宝。信仰三宝,依法奉行,能度脱我们出离生死之苦,让我们离苦得乐,获得涅槃寂静的无为境界。世间的金银财宝,只能解救我们色身之苦,而佛、法、僧,三宝,能使我们获得法身的永久之乐,当然是无法相比了。《瑜伽焰口施食要集》中赞叹三宝的功德:‘夫三宝者,千生罕遇,万劫难逢。归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以蠲除。若以恳切至诚心,故无求而不应。所谓道:冥冥大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说明长夜中的一盏灯光,这是三宝给予我们的光明;在茫茫无边的苦海中,三宝就是来救度的大船;当房子失火了,空中降下了甘露来扑灭,这是三宝对我们的恩泽,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

讲到三宝,有好多种分类,为了方便一般初学佛的善友,现在只举出‘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两种比较容易了解的来说明:

一、住持三宝:‘住’、是住世;‘持’、是维持,也就是‘世间三宝’,代表了整个佛教。如果没有世间三宝的存在,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佛教。佛教的慧命,完全是*这三宝来维持,才能够永远久住世间。什么叫做‘住持三宝’呢?眼前我们所看到的佛寺,所供奉的许许多多佛像、菩萨像,不管是泥塑的,铜铸的、木雕的、石刻的、以及彩色笔画等一切的形象,都是‘住持佛宝’。现前所流通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圣典,不管是梵文、巴利文、中文、日文、藏文、英文,都总称为‘住持法宝’。剃发染衣、严格遵守佛教戒律的,不管是南传(小乘佛教)的,或是北传(大乘佛教)的,凡是现出家相的僧尼,能够共同修持,实行‘六和敬’,和合无诤,对外宏传圣教的,都是‘住持僧宝’。

当此末法时代,‘住持三宝’中,僧宝更显得特别重要。戒律中讲到:‘僧在即佛在’,‘僧在即法在’。有出家僧众的供奉佛菩萨圣像,才有信众的礼敬;弘法利生的神圣任务,也唯有僧宝才能担当!总而言之,世间任何地方有了出家人,就得有供给出家僧众居住的寺庙,道场中总会供奉佛、菩萨以及罗汉的圣像;僧众们讲经说法,教化众生。换句话说:没有了僧宝,就无所谓佛,也无所谓法了。中国历史上为了破坏佛教,曾经有‘三武一宗’灭佛的事实:当时的皇帝,为了仇视佛教,下令把出家人赶出佛寺,要他们还俗,或是把他们杀掉;共产党文革时代,也反对佛教,强迫出家人还俗。在那种情况下,不仅是没有了僧团,整个佛教都几乎被消灭了。

二、‘化相三宝’:‘化’、是教化;‘相’、是相状。我们应该知道:住持三宝,是由化相三宝而来的。什么叫做‘化相三宝’呢?化相三宝,就是佛住世时的三宝。释迦牟尼佛,是佛宝。佛陀对众生所开示的一切教法,是法宝。随佛出家的,不管是凡众或圣众,都是僧宝。当时,佛出现人间,教化一切众生时,是依这三相为三宝。因此,推本穷源,住持三宝,是由化相三宝而来的。做一个正信的三宝弟子,对这两种三宝,都应该同样地敬重、赞叹、礼拜、供养,并时时忆念三宝的殊胜功德!

‘皈依’三宝,是每一个正信而标准的佛教徒,所应该遵守的第一课题。对皈(归)依的意义,也需要有正确的了解。‘皈’、是反黑为白,把过去黑暗舍弃,趋向光明的正途。把染垢的转成清净的,在没有皈依前所作所为,跟皈依后完全不一样,由黑暗中走向光明的大道。‘依’,是依*的意义。像小孩子依赖父母一般。众生们没有皈依前是彷徨无依,皈依以后,就有了依*。众生像是流浪在生死苦海的游子,认识佛法僧三宝后,皈依三宝,投回佛陀的怀抱。将整个身心,归托、依*三宝。我们的精神,有了归宿;我们的心灵,也就有依怙,再渐次修习佛法,老实念佛,在人生中才能走上光明的大道,将来也一定可以离苦得乐,往生莲邦。

这一段,本来是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因为听了鸟儿的法音,而引发了称念佛法僧三宝的清净心;我藉这个机会解释一下,让大家了解皈依的意思,更奉劝诸位,大家都应该皈依三宝!过去印度有一位阿底峡大师,从印度到西藏弘法,几十年中,只讲‘皈依’这个名称。经常亲近他的弟子感到非常奇怪,向他请问,为什么不换个题目?大师回答说:‘身为三宝弟子,对三宝的功德、意义,真是一生都讲不完。假若每一个众生,对三宝能深切了解,进一步皈依三宝,世间一定和平幸福!’

曾经有善友问过我,皈依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有什么需要遵守的?是不是很严格?是不是皈依后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我的答覆是:皈依是向三宝宣誓,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就像是小孩子到了入学的年龄,到学校报名注册,正式成为某一间学校的学生一样。皈依不像受戒,譬如说受五戒,就必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妄语等一些不能做的事情。菲律滨的华人有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多拜几种神,就会多保佑,虽然是佛教徒,星期天也到天主教教堂做弥撒、到基督教教会参加主日学、或是其他神道的地方去拜拜。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身为正信的佛教徒,应该以三宝为皈依的对象,不要再神佛不分地去拜其他的外道了!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佛陀恐怕舍利弗及其他弟子会怀疑:西方极乐世界,既然没有痛苦,为什么还会有这些畜生道的鸟类呢?所以佛不得不赶快向大家说明:‘舍利弗!你千万不要以为这些鸟儿,是由于前世作恶造罪,才来受报而投生的。为什么不是呢?因为极乐世界是清净的佛国,当然没有畜生、饿鬼、地狱这三种恶道。舍利弗!那里连恶道的名称尚且没有,哪里还有实在的恶道存在呢?’

这一段是说明西方极乐世界,许多的鸟儿都不是实在的,而是变化而成的。当阿弥陀佛在因地中,作法藏比丘时,所发四十八大愿,第一大愿就是‘国无恶道’。《无量寿经》说:‘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如果真有三恶道的话,那岂不是违背了阿弥陀佛的本愿吗?

现在来将三恶道解释一下:‘三恶道’,又叫‘三途’,有时也称为‘三恶趣’,就是地狱、饿鬼、畜生。这三种是造恶所必然趣向的一条道路,所以叫‘三恶道’。众生因为悭贪太重而造业,就会堕落饿鬼道;嗔恨心太重而造业,就会堕落地狱道;愚痴太重,将来难免堕落畜生道。以人类的立场来说:如果造下了下、中、上的三品十恶(身三:杀、盗、淫;口四: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三:贪、嗔、痴),就会分别堕落到畜生、饿鬼、地狱的三恶道。有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因果是丝毫不爽的。

畜生道,包括了空中的一切飞禽,陆地的一切走兽,水里的一切水族,千品万类,名目繁多,实在是无法统计。它们的特性是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互相残杀,互相吞食,实在是太愚痴了!

饿鬼道,佛教所谓的六道之一,是生命的另一种状态,虽然一般的肉眼看不见,但是他的确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佛经中讲到饿鬼,形容为腹如沧海,喉似针缝,虽然碰到饮食,可是业报太重,食物到口边,也会化成猛火,所以千年万载,常在饥饿中受苦!大家读过佛经,知道目连尊者的母亲,在生时做了许多坏事,死后堕落饿鬼道受苦,目连尊者孝心重,不忍母亲受苦,向佛陀请示救度母亲的方法,佛陀指示他在七月十五佛欢喜日,供养贤圣僧,依*他们的力量,救度母亲脱离饿鬼道的苦难,这也是‘盂兰盆会’的由来。

至于地狱里的众生,那更是苦不堪言了!八寒、八热、万死万生,刀山、剑树、镬汤、炉炭,……地狱之苦,绝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我们读过《地藏经》的地狱名号品,那许多以铜、铁、石、火四物所造成的刑具,真是令人惊心动魄,不寒而栗!

俗语说:‘苦莫苦于三恶道。’娑婆世界为什么叫做娑婆?正因为有三恶道的存在;极乐又为什么叫做极乐?也因为没有三恶道的存在!我们身为佛弟子,必须一心念佛,以求出离娑婆,而往生极乐,才不会有堕落三恶道的危险!

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这许多的鸟儿,都是阿弥陀佛,为了让这个世界的众生,能够随时随地听到佛法的真理,所以特别运用不可思议的愿力,变化出来的。

这一段是说明这些鸟类,是由佛力变化而成,以释众人的疑问。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

释迦牟尼佛又叫舍利弗,对他说道:‘舍利弗啊!在阿弥陀佛发愿修成的极乐世界中,经常有细微的轻风吹动著,那许多宝贝所结成的树林和罗网,也都发出微妙的声音,像是有几百、几千种的音乐,同时和谐地交响演奏起来,真是太好听、太动人了!’

前一段文,已经说明阿弥陀佛变化而成的,有情的鸟类,能演扬妙法。这里再介绍,无情的风、树、罗网,也能随风自然演奏微妙的音乐。不管是有情或是无情,所发出的音声,都能够使听闻的圣众,发起称念三宝的道心。

‘微风’:表明是一种轻爽柔和之风,那是不寒不热,似有似无的清凉气流。不像我们这个世界,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文人笔下常描写和煦的春风,所以春天是最好的,夏天虽然热一点,一阵阵凉风吹来,倒是满爽快的,可是到了秋冬两季,寒冷的北风,吹得脸上、手上的皮都会裂开。有时更免不了有那季节性的台风,它一光临,势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毁屋拔树,人畜遭殃。居住在菲律滨的岛国,每年都会遭受到数次台风水灾的威胁,假使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去,只有清凉爽快的微风,就不会受到这种灾难了!

‘出微妙音’:那些七宝而成的树林和罗网,因为微风的吹动,而能发出微妙的法音来。那种神妙莫测的乐章,绝对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金(钟、铃)、石(悬磬)、丝(琴、瑟)、竹(箫、笛)等八音所能媲美的!

《无量寿经》上说:‘世间帝王之乐,百千万种,不如忉利天宫一音之美;忉利天宫百千万种乐,不如夜摩一音之美;乃至他化自在天宫百千万种乐,不如极乐国中,风吹树林出妙音声之美!’由此可见,人间天上所有的音乐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微妙的音乐,这也是阿弥陀佛的威神之力,所变化而成的!我们再进一步研究,那微妙的音声中,不只是百千种音乐的合奏曲,同时其中也蕴含了无穷的法音,正好像那些化鸟能演说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分等一切妙法一样。《无量寿经》又说:‘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或作乐音,或作法音。’轻柔的和风吹动著宝树,不时发出悦耳的音乐,或是令人醒觉的法音。由此可以证明,西方的梵音妙乐,也负有传播佛法、真理的神圣任务。

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听了这种种美妙的音乐以后,无论什么人,自然而然的,都会生起虔诚的念佛、念法、念僧,怀念三宝的恭敬心。

在《维摩经》上,曾经说到诸佛出世,为了要广度众生,施设种种不同的方便,有以香饭作佛事的,有以音声作佛事的,……总之,外在的六尘诸法,皆可运用作为救度众生的方便。因此,极乐国土藉著微风而演奏法音,使得乐邦众生,闻音而念三宝,这正是以音声作佛事来引度我们的。以此推而广之,禅宗祖师有所谓‘大用现前,无不是道’。就像是瞬目扬眉,咳唾言笑,搬材运水,无一不是佛事,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演说佛法。如果以为拘泥升座说法,才是佛事,那是死板板的,根本不是活泼泼的妙法了!苏东坡有一首诗中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苏东坡所听到的流水声,就像是说法的广长舌,外境所看到美妙的山色,都是清净的法身。以他的这两句诗来看,佛法与人间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才是善解佛法后,而达到的悟境!

或者有人会怀疑:‘极乐世界的水鸟风树等声音,是昼夜不停,这样喧嚣的环境,对一位个性喜欢寂静的修行人,怎么受得了?’你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极乐圣境清净,不同我们娑婆浊世,一切妙境,都是弥陀教主的愿力所成,一切都随众生的心愿而变现。你如果爱听佛法,就可以听法;如果爱寂静,那外境也就自然寂静无声了。一切唯心造,唯识所变,就是这个道理。《无量寿经》说:‘其欲闻者,辄独闻之;其不欲闻者,辄独不闻。’你想要听佛法,阿弥陀佛,甚至鸟儿、宝树、罗网,都会为你说法;你如果程度高,像研究生一般,自己研究就够了,不必听别人的讲解,自然不会听到佛及其他讲经的声音,西方就有如此殊胜的地方。从这点我们可以明白,对西方时刻不断的各种声音,我们是不必顾虑的!

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又呼舍利弗道:‘舍利弗!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国土,有情的鸟儿,和无情的风树罗网,共同宣说妙法的种种庄严,都是阿弥陀佛因地修菩萨道,无量功德愿行所成就的。’

这一段是总结前面‘依报’所生庄严的境界。

前面所讲西方乐国殊胜庄严的‘依报’,到这里已告一段落。接下去,释尊就要介绍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以及他那世界里的众生,所受的‘正报’,是如何的殊胜高妙了。依,依*,依这个世间而生活。正报,色身,真正的受身。娑婆世界是我们的‘依报’,一切人类及动物是‘正报’;极乐世界是‘依报’,阿弥陀佛及其人民是‘正报’。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世尊再问舍利弗道:‘舍利弗!以你的看法,西方世界的那尊佛,为什么叫做阿弥陀佛呢?’

我们应该记得,在前面的别序文中,佛曾经告诉过舍利弗:‘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为什么现在又特别问起阿弥陀的意义?舍利弗是‘智慧第一’的弟子,这些问题是懂得的,可是他不开腔,主要是想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弥陀经》,由佛陀‘无问自说’,由佛陀亲自来解释这些问题,令后世的佛弟子更有信心。《佛说阿弥陀经》的宗旨,特别重在‘持名’,持名念佛,修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一种妙门,所以这里又特别征问佛名,并且加以解释。

为什么持名念佛,称为‘妙行’?所谓‘妙行’,是一种微妙的行门。可以分为三种妙:

一、简捷妙:只持一句佛号,就可以横超三界,直接了当,不像其他的法门,要经过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够成功,所以是最简单快捷的法门。

二、殊特妙:只要十念功成,也可以带业往生,所以是最殊胜特别的法门。

三、圆顿妙:只要往生净土,就可以证‘三不退转’,所以是最圆满顿超的法门。

一句弥陀,是万德洪名,具备了这三种妙,所以称为‘妙行’。佛陀一再提醒阿弥陀佛的圣号,应该时时记著,深信受持。学佛的人要多多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将来就一定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记05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讲记03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