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云 作者: 林清玄
薪 传
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二日,是佛教史上重要的一天,是日晴空万里、片云点太清,星云大师正式传灯给心平和尚,宣布退位。
星云大师讲了一段动人的话:
“佛光山如果要说是我的,就是属于我的。因为大自然的一切,小如花草清风,大到山河大地,如果你认为是你的,它就是你的了。
佛光山,如果要说不是属于我的,就不是属于我的。因为不要说佛光山这么大的园林,不能为个拥人,即使是自己的身体,也不是自己所拥有的。”
然后他传立给首座弟子,一身袈裟,飘然离山,几千年弟子跪送大师,有人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对佛光山的弟子,大师退位是预料中事,因为师父一生都在追求寺院的民主化、现代化、制度化,这正是师父行动来实践自己的信念。
但是,想到当月稍早,大师才度过六十岁生日,在中国历史上的高僧,六十岁正是人生、修行、慧见的高峰时期,星云大师也正迈入高峰,是站在尺竿头上,突然宣布退位,更是令弟子依依不舍。
如果我们跟随大师的思想与身影,就会知道,星云大师的退位是必然的。
大智慧者的生涯规划
从个人而言,星云大师青年时代的理想“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到这个时候,根基已经非常稳固。在佛光山,教育、文化、慈善、共修早就形成一个善的循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即使是重要如星云大师,不在其位,也能运转无碍。所以,“从初撒菩提,开山奠基;到弘教立宗,传灯度众”的阶段使命已经完成,星云大师“其所思者甚大,而其志甚远”,只有退位放下,才有迈向更广大的世界。
十年后,星云大师对自己的生平自题:
“心怀度众慈悲愿,
身似法海不系舟;
问我平生何功德,
佛光普照五大洲。”
回观大师退位时的感人场景,才看见大师退位后的短短十几年,佛光山的佛光早就普照世界,当时大师的退位正如不系之舟,才使佛光普照五大洲。明眼人想到大师退位的一幕,十年后才猛然一觉,那一次的退位“退步原来是向前”,是大智慧者最动人的“生涯规划”。
从佛教来说,从此“恪遵佛制,薪火相传,以制度管理,以组织领导“,迈向了一个民主的新时代。只要有人才,只要有制度,寺庙住持的退位,本是自然而正常的。
相较于传统的佛教界,因为积习已深,寺庙住持都是终身职,连一般的宗教职务也是最终身职,遇到大德大慧者也就罢了,如果所托非人,积习就会成为流弊,流弊一流数十年,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星云大师微笑、欢喜、心甘情愿的交棒,为佛教的民主化树立了典范。宗教不能自外于社会的发展,更应领导社会的发展。民主是时代的趋势,大师实践民主化,正是时代的先知先觉者。
就在星云大师宣布退位不久,达赖喇嘛在美国演讲,公开宣布:“下一世的达赖喇嘛不应该由转世制度产生,最好是由选举制度产生。
从社会来看,星云大师的退位,对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与教化。
他教化了拥有。拥有不是权威专擅的,拥有也不是执着独占的,拥有是“过我眼,入我心,即为我有”。
他启示了放下。人生只是沧海一粟、逆旅微波,如果能随时放下、时时放下,何等潇洒、何等自在?
人才与制度的薪传
相信一般人,包括寺庙的住持都向往着“放下布袋,何等自在”的境界吧!
为什么向往,却放不下呢?
最大的原因是没有接棒的人。
这是为什么武侠小说里,每当少林寺发生法难时,都是住持大师正在闭关的时候。
其次,是没有传承的制度。
这是为什么许多历史名刹,一旦换了住持,就会道风消褪、名刹蒙尘。
星云大师可以潇洒的退位,是因为他的先见之明。他是台湾佛教界最早费心培育人才的宗教家,是接棒者最多的大师,也是台湾寺庙最早建立民主传承制度的开山祖师。
举例来说,佛光山在全世界有一百多个道场,每一个道场的住持都是堪当大任的,那么不只是星云大师退位,任何住持退位,最少有一百以上的人才可以立即接任。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即使放在历史上的丛林,也是少见的。
除了人才,制度也很重要。由于四十年前,星云大师就参照古代的丛林制度,加以现代化、国际化、未来化的眼光,自创佛光宗风门规,使得人才不论如何流通与变动,制度还能使寺院永继。这套制度非常细腻与完备,不只能通过时间的考验,还是放诸四海皆准的。
星云大师说:“佛光山派下的寺庙,我退位的十几年发展得很快,年年都会增加几个新的道场与寺庙,这并非刻意扩展,而是有许多寺庙经营不下去,愿意无条件的交给佛光山经营,还有许多是捧着房契地契的信徒,请求我们去办道场。为什么他们愿意奉献那么大的财产提供佛光山呢?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有很好的人才和完善的制度。这几年我看到发展太快了,还拒绝了一些想把寺院交给我们的人,否则佛光山的道场还会更多。”
事实证明,那些奉献道场的人有很好的眼光。一旦由佛光山接手,道场立刻焕然一新,道风也马上温暖、明朗而开阔了。
要了解佛光山的传承与成就,必然要了解人才与制度的薪传。从佛教的人间发展来看,认识了佛光山的人才培育、制度建立,等于为佛教的未来确立了最好的方向。
“我幼年出家,在传统的丛林参学了十几年,丛林里有很多好的东西,例如修行的锻炼,使人谦卑而无我;例如师徒的恩义,使人有深刻的怀抱。但丛林里也有许多不好的东西,例如落伍的、守旧、不合人情的观念;僵化的、无法变通的形式。更大问题是,深山古刹里的修习系统,总认为寺庙里统统是好的,社会上都是洪水猛兽,是不好的。
在寺庙学的经验,使我深刻了解到人才是佛教里最重要的资产,只有不断的发展,佛教才有前途。但是如何使人才有发展?一定要把丛林里好的东西和社会上好的东西结合起来,使佛教人才不只有传统的修行品格,也具有现代的人间性格,不只在修行上有境界,也能在社会上有专业的涵养;不只在思想上能领众,在处事上也能圆融……”
严格开明的进阶制度
为了使人才能不断的发展,佛光山成立了“宗务委员会”,将所有的僧众依学历、年资、经历、特殊技能、戒腊、道业、学业、事业各项目,核定僧众的阶位与升级制度。
出家徒众分成五级:
清净士——共六级,每级一年至两年。
学 士——共六级,每级两年至三年。
修 士——共三级,每级四年至六年。
开 士——共三级,每级五年至十年。
大 师(长老)
另外,又创立在家众的“师姑”、“教士”制度,即住山发心修行未受出家戒者,分成三级:
清净士——共六级,每级一年至三年。
学 士——共三级,每级三年至六年。
修 士——共三级,每级五年至八年。
依照这个制度,所有杰出的人才可以依次进阶,最后也达到大师、长老的阶位。但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升等,如果年资届满,但没有特殊表现不合升阶标准,另设“安士”例如“清安士”、“学安士”、“修安士”。
“这个等级阶位的办法,可以避免传统佛教的弊病。例如有一些出家人,学业、道业、事业并无可观之处,一百剃了头做人的老师,甚至私收徒众、传授戒法;或者自以为神通,号称大师:在佛光山不会发生这种情形。我们鼓励徒众进修,不但希望他们都有好的学历,也希望他们对经论、讲学、著作都能确实深入,而有心得。我们也鼓励徒众在事业上有成就,社会经历的锻炼与成就,也是序列升等的重要条件。我们更重视道业,‘早晚殿堂,精进不懈;早斋必到,生活规律;威仪庄重,合乎戒规’这是最基本的,对常住、佛教、弘道事业是否有贡献,在人品、道德、修持上是否有突破,都是考虑的标准。”星云大师说。
佛陀设立僧团的精神
佛光山虽有阶位及升级制度,但在僧团里是平等的,有一些人人必须遵守的原则。这些也是参照佛陀设立僧团的精神,例如:
佛光人是常住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是大众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是事业第一,自己第二
佛光人是佛教第一,自己第二
星云大师说:“在佛陀的时代,僧团,本来就是和合众的意思,也就是清净和乐的大众。如果不能养成无私无我的精神,僧团就不能完成普济社会的愿心,这是为什么我提倡‘老二哲学’。我们若不能把佛教的信仰建立在自己之上,就无法真正得到法益。”
接着,星云大师认为佛光人,对内要“六和敬”、对外要“四摄”。六和敬是古代僧团的根本精神,它包括了:
一、六和敬的第一是“见和同解”,那就是思想的统一:
如果有人思想不能跟大家一致,走到岔路去,就有可能发生变故。在佛教里面,大家讲究对佛法要有共同的认识,以佛法为行事的最高标准,不可越离轨道。
二、六和敬的第二是“利和同均”,那就是经济的均衡:
有钱的人要帮助穷困的人,有力的人要扶助弱小的人,让大家都能够安稳、舒适的生活。
三、六和敬的第三是“戒和同修”,那就是法制的平等:
在生活中,个人不可拥有有特权;在法制规章之前,应该人人平等。大家养成奉公守法的习惯、公平合理的生活。
四、六和敬的第四是“意和同悦”,那就是心意的开展:
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要养成心胸的开阔,和心意的和谐,不要比较人我得失,不要计较是非利害,心意的和悦,那才是天堂净土。
五、六和敬的第五是“口和无诤”,那就是语言的亲切:
人与人相处,常常会有不悦、误会等情事发生,大都是从言语上引起的,因此,说话恳挚,语气委婉,大家就能够和平相处。
六、六和敬的第六是“身和同住”,那就是相处的和乐:
大家有缘相聚一处,请求和谐快乐,你帮助我,我帮助你;你尊敬我,我尊敬你;平等的共居,平等的生活。
“四摄”则是菩萨对待众生的重要态度,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大师说:“先谈到布施,有人或许认为我没有钱财,也不会说法,我如何布施、如何与人结缘呢?其实,布施法门是最容易的。譬如:走在路上,与人碰面了,给人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点头,这就是布施;开口问一句‘好’、道一声‘早’,用嘴巴说一些关怀别人、慰问别人、给人欢喜的话,这些都是布施,是一种不花本钱、人人能做的布施。
假如有人认为对人微笑,笑不出来;跟人点头,不太习惯;关怀、慰问,说不上口,没有关系,你总有一颗心吧!用你的心来布施。当别人很有礼貌互道安好的时候,你心里要欢喜;当别人布施、做好事的时候,你也要欢喜,这就是心的欢喜布施。
事实上,布施的功德,在日常生活上是非常容易的,随口的布施,随手的布施,随意的布施,随喜的布施、随心的布施,不需要花很多本钱,随时随处可以做功德。
平时我很重视人生的佛教,很重视生活的佛教,我所提倡的佛法并不是精闢深奥的道理,而是生活上都能做得到的。譬如上述的布施功德,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用心果,切实去奉行,则相信一定能够处处如意、人人有缘。“除此之外,还有爱语、同事、利行。所谓‘爱语’,给人说几句好话,用鼓励代替责难,用爱语帮助他人,何必一定说话像刀剑一样,剌伤别人,让别人难过呢?所谓‘同事’,就是要能设身处地和他一样。譬如说:他是个军人,你和他谈商业,他会不感兴趣;她是一个家庭主妇,你和他谈政治,她也不喜欢。你必须能够设身处地为人设想,他需要什么?就针对他的需要讲佛法。还有‘利行’,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利益他人的行为,凡事只要把握住‘真心为人’的原则,以诚恳、欢喜的心,事事就能够做得恰到好处。”
媲美唐代丛林的佛光僧团
一般人到佛光山的道场,很容易感受到和乐的气氛,法师对信徒都是笑嘻嘻的,法师与法师之间也充满融洽,那是因为“四摄”与“六和敬”传承的结果。佛光山气氛虽然轻松自在,许多原则是非常严格的,例如“不违期剃染”、“不夜宿俗家”、“不夜宿俗家”、“不共财往来”、“不染污僧伦”、“不私收徒众”、“不私蓄金钱”、“不私建道场”、“不私交信者”、“不私自募缘”、“不私自请托”、“不私置产业”、“不私造饮食”。
“这些原则都是我看到佛教道场的积弊而确立的。例如不私收徒众,佛教的徒众并不是属于私人的,而是整个佛教的,以前的佛教滥收徒众、滥传戒法、滥挂海单,致使僧格堕落、教团散漫,因此我主张出家弟子只论辈分,不依某一人。例如第二代都是师父,第三代都是徒弟;如果是在家众弟子,所有出家人都是师父。再如不私建道场,从前佛教兴盛时,古德说:‘宁可在大庙里睡觉,不在小庙里办道。’因为在大庙里才能培养奉献精神,磨练入道的信念,在小庙里容易谋求私利、自图安乐。因此每当佛教衰微时,就会这里成立一间精舍、那里开设一个佛堂,既不能挂单接众,又不能专心办道,因此我们严格限制了私自的道场,佛光山都是规模宏大的公有道场。再说不私造饮食,从前有名的律宗首刹——江苏龙潭宝华山隆昌寺,自古以来,每年春秋两季传戒,住众千人,严持戒法,被尊为模范道场。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准许大众作正餐过斋,各人可以‘烧小锅’,私造饮食。从此,成年累月不上殿者有之、不过堂者有之、在房中宴请宾客者有之、偷窃出蔬菜竹笋者有之、用常住油盐者有之,僧格之堕落,制度之破坏,终至使宝华山不再庄严,连一般的小庙都不如。”
星云大师说:“私造饮食,本来是轻微的小事,却能使僧团弊端丛生。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若不防患未然,最后就会使僧团不像僧团,失去僧格,还谈什么传承呢?”
综观佛光山的道风,除了是星云大师早年丛林生活的体会,在精神上受到佛陀始教团的影响,牺牲、奉献、忍耐、慈悲、公正、无私、诚信、淳朴;在理念上则受到禅宗丛林的影响,像六祖的人间观念、百丈的丛林清规、临济的宗风等等,再加上星云大师自己的创见、融会贯通,终于形成了一个媲美唐代丛林的“佛光僧团”。这个“先入世再出世”、“先度生后度死”、“先生活后生死”、“先缩小再扩大”的僧团几乎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既有传统价值、又有现代精神,充满了未来发展的大团队。
佛光山僧团汲取了佛陀教化弟子的四种方法:“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使僧团成为慈悲、道德、智慧、法乐匯聚的地方。
佛光山僧团也吸收了六祖慧能的精神,就是重内涵胜过重形式。六祖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住心观静,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碍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都一再的说明了生活、人间、自性的重要性。这也是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核心,也正是《楞严经》说的:“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星云大师说:“一般人不了解为什么六祖慧能的禅法会弘传千年、一枝独秀,是因为它的简易、直捷、不拘方便。我们的僧团虽然有许多规矩,在弘传佛法时却应该有这种简易、直捷、不拘方便的精神。”
从百丈、临济到星云
丛林的规矩始创于百丈怀海禅师,这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丛林制度。志在光耀大唐风光的佛光山,自然从“百丈丛林清规”中得到一些传承,例如:
一、百丈规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立下农禅制度,人人不仅要入堂坐禅,也要出坡种田。佛光山亦然,因为时代不同,佛光山的法师不只是“农禅”,也从事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等工作,但相同的是,百丈山与佛光山都没有“闲人”,人人都要工作,发挥专才!
二、百丈禅师说:“吾所宗不拘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这种开阔的精神,使百丈禅师能撷取大小乘的优点,例如“寺主称长老”、“住持为方丈”,不设佛殿,特重法堂,可以说是充满“实际”的精神。佛光山也是这样,佛光山的宗风超越大小乘,像星云大师主张的“宗教情操”、“因果观念”、“惭耻美德”、“容人雅量”都是大小乘共通的,基本上也保留了百丈禅师的“长老”、“方丈”、“典座”、“行堂”等等规矩。
三、百丈禅师主张“定慧等持”、“三学并修”,与星云大师的主张完全一致。
四、百丈禅师有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力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真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要,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再对照星云大师手书的佛光山宗风、性格、工作这条二十则:
佛光山的宗风: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
2.集体创作,尊重包容
3.学行弘修,民主行事
4.六和教团,四众平等
5.政教世法,和而不流
6.传统现代,相互融和
7.国际交流,同体共生
8.人间佛教,佛光净土
佛光山的性格:]
1.人间的喜乐性格
2.大众的融和性格
3.艺文的教化性格
4.菩萨的发心性格
5.慈悲的根本性格
6.方便的行事性格
7.国际的共尊性格
8.普世的平等性格
佛光人的工作信条:
1.给人信心
2.给人希望
3.给人欢喜
4.给人方便
可以看到虽经过一千两百年,语言、表现方式不同,其内涵是千古呼应的。
百丈怀海的徒弟是黄檗希运的徒弟是临济义玄,星云大师在法的传承是“临济第四十八代传人”,也是百丈禅师的传承。至于“临济宗”的开山祖师对佛光宗风有什么影响呢?
壮大于国际,垂范于永久
有僧问临济:“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
临济说:“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临济最有名的是“四料简”和“四照用”。
四料简:“我有时夺人境不得夺人,我有时人境两俱夺,我有时人境俱不夺……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如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不夺。如有出路见解人来,山僧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
四照用:“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
可见这位临济宗祖师创造了一种自由的、因机施教的宗风,这种宗风也影响了星云大师。他说:“教化徒众有一百零八种方法,更多的是八万四千法门,不但要看人的根器,也要看职业、习惯、需要。法不孤起,随缘而起;法不独行,随人而行;宗风虽有路向,对人的启发是变化万千的。”
临济的宗旨洋洋大观,但如果他能兴第四十八代传人星云见面,一定会说这一段话:“如有真道人,念念心不间断。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的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始知从前虚用功夫。山僧今日见处,与佛祖无别!”
真正的修道人,是每一念心都不间断的,从印度来的达摩师只是想找一位不受人惑的人呀!二祖只听了一句话,立刻知道从前用错功夫,如果能见到这个境界,与佛祖又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可以看到佛光山的宗风是从佛陀一脉相承的,但作为“佛光宗”的开山宗师,星云更加强了僧团与社会的相容相通,制度的建立有如无私奉献的国际企业,僧团的评定升级则像大学、研究所,国际佛光更是如同扶轮社、青商会等公益相织,是国际化最成功的蓝本。
由于佛光山道场的和乐积极、兼容并蓄、人间性格,使佛光山的道场深受大众喜爱,总本山佛光山更成为“台湾十大观光圣地”。全世界的人到了台湾,北部一定去故宫博物院,南部则必定到佛光山,到后来车水马龙、摩肩接踵,使得佛光山不得不在一九九七年五月正式“对山”,一时之间,全台湾的佛教信徒怅然若失。
佛光山历经第一代宗长星云大师的退位、第二代宗长心平和尚的圆寂,以及封山,不只没有稍减其光芒,反而在法务、文化、教育、国际弘法有更长足的发展。一直到二00一年,陈水扁总统到佛光山小住,代众生向星云大师请托,佛光山才再度开山,果然,法缘更盛,使我想起封山时佛光山的说明:
“佛光山要像鳎一样潜入大海,有朝一日,蜕变成大鹏鸟时,要舒展宽大的双翼,庇护更多更广的无尽众生。封山,不是封闭,是更深度的沈潜,未来时将是更广度的开展。”
佛光山是注重制度的教团,不论人事奖惩、升等调职、财务会计、出家剃度受戒、道场设立建筑,乃至僧团大众的共住规约等等,都订有周密的制度。这些制度不是一人专权决定的,而是佛光教团七众弟子所共同集思、审慎讨论所制定。力行制度,是佛光山的一贯精神,也因为这些周密的制度,使佛光山不只今日庄大于国际,相信也能熏范永久。
三代礼乐,尽在僧家
与制度互相辉映的是人才。我们打开“徒众人事”的一览表,有许多惊人的发现。佛光山的徒众有一千三百多人,大专及佛学院毕业的有一千多人,博士、硕士两百人,人数最庞大的是二十五岁的青状之年,正是弘法最有力的年纪。
徒众的专长方面,有一些专长几乎是人人都会,像梵呗唱诵、法器敲打、典座烹饪、名相辅导、演讲、外语、电脑,会的人都在八成以上,甚至电器维修、国乐、医籍、亚、美、欧、非、澳五大洲,遍及全世界。
再看看开土、修士的名单:
慈庄、慈惠、慈容、慈嘉
心定、慈怡、依严
慧能、依敏、心舫、依如、依融、绍觉、依勤、依恒、依空、依淳
依修、依航、依谛、依恩、慧开、慧礼、依品、依清……
个个都是独当一面的法门龙象,人品、道德、能力都是考验再考验、淬炼再淬炼。我每次与这些法师相处,都觉得如沐春风、如逢甘霖,想起宋朝大儒参访禅林之后,忍不住大欢:“三代礼乐,尽在僧家!”
从佛光山法师的行事言谈间,就会看见星云大师的影子,想起祇园精舍、曹溪风乐、百丈丛林、临济宗旨,想起千千万万以全身心投入而光大佛教的前辈,使我深信,“佛光宗”、“佛光人”、“国际佛光会”从二十世纪走入二十一世纪,还会弘扬许多许多世纪!
星云大师在六十岁的时候,曾写过两偈,一偈讲佛光精神,一偈讲个人心境:
“慈悲喜舍遍法界,
惜福结缘利人天;
禅净感恩大愿心,
惭愧感恩大愿心。”
“问彼何人也,佛光山上人;
开宗廿七载,说法四十秋。
课徒千余众,分灯五大洲;
化身无尽藏,普为净世俦。”
思维再三,想起在师最早到佛光山的景况,他赤手空拳,从野谷蜜林建起了灵山胜境,从茅莰土阶筑成了华藏玄门,从粗衣疏食创造了佛光庄严。经过三十几年,有如寒夜天星,有群星共明;又有如蓝天白云,有众云追随;大师之后必有大师,从禅宗史观之,师师相连,未曾间断,薪火相传,光华并续。
如此思维,如不系之舟的大师,也常常露出欣慰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