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浩瀚星云亲恩
浩瀚星云亲恩
2008年03月14日10:16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210 字体: 繁體

 浩瀚星云 作者: 林清玄
           
  亲 恩


    
  “父病危,请速返乡。”
     
  我在报馆开完编辑会议,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发现桌上压了一张助理编辑的字条,看了我心头大震,匆匆签了假条,便赶回乡下。
    
  在医院住了两个月的父亲,已经进入弥留状态,我们用救护车将父亲送返家,刚开始学佛的我,一路伴随父亲念佛到家。
   
  当父亲躺在厅堂,只剩下微弱的呼吸,我知道,这是父亲此世最后的时刻了。佛经里说:临命终时,神识清明,应该请人助念,以利往生。
    
  到何处找人助念呢?我虽然学佛,与寺院并无渊源,一时也感到彷徨,突然灵光一闪、何不请佛光山的法师助念呢?因为事情紧迫,我先打了一个电话给佛光山在旗山的念佛会,再打了一个电话到佛光山寺务监院,我说:“我的父亲快往生了,拜托师父来帮忙助念。”
     
  半小时后,宗忍法师与另外三位法师火速从山上赶来,为父亲助念阿弥陀佛圣号。过两小时,慧军法师率领十一位法师及旗山念佛会的十五位居士,共同为父亲助念。厅堂里满满都是法师,佛号回荡在乡间宁静的夜空,我想到父亲何等的福报,往生时诸善上在聚集为他送行!我又想到自己何等的惭愧,并没有为佛教做过什么事,却在这重要的时刻,得到这么多法师居士的相助!这样思维,使我涕泪滂沱、不能自已。
    
  法师为父亲念佛到半夜,突然室内檀香满溢,充满了法的芬芳。我们接着为父亲念佛到天亮,一直到父亲过世,宗忍法师又带几位法师来助念,持续八小时后,掀开父亲身上的白布,看到父亲神情安详、面露微笑、全身柔软、头顶犹有余温、令我们深感欣慰。

 

  佛光山的法师有够赞


  
  这是一九八五年,父亲过世的情景。接下来,佛光山的寺务监院为父亲协办佛事,由头到尾,全心全力。依淳法师在为父亲诵《金刚经》时,甚至过度劳累,不支倒地,休息片刻,又坚持继续诵经,令我们感动不已。
  
  在我的笔记里,记载了这些法师的名号;宗忍、慧军、依忍、依果、依淳、慧开、慧德……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法师,他们共同的名号是“佛光山的法师”,是星云大师的弟子。当时他们的威仪细行,都在我们那素朴的乡间带来无比的影响,大家众口交赞:“佛光山的师父实在有够赞!”他们带来佛教的法会仪理,光时庄严,也使乡人震憾不已,一辈年老的长辈纷纷预约:“我死的时候,也要请佛光山的法师来念经!”
   
  十年之后,我的母亲过世,也是请佛光山的法师来办佛事。住持心定法师来拈香,母亲最后一场“三时系念”的佛事,来参加的法师有二十六位。乡人问我:“你和佛光山有什么特别的关系?”我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关系,我只能说是星云大师的百万弟子之一,十年前,他们来帮我父亲办佛事时,我甚至还没有皈依大师呢?”
   
  佛光山的法师为我的父母亲做佛事,使我感念不已,在佛前发愿;愿永远做星云大师的弟子,永远护持佛光山,永远护持佛教!
    
  我知道,佛光山为弟子做佛事,并非特例,好友简志忠的尊翁过世,星云大师慨然出借台北道场,办了一场无比庄严的佛事,大师还亲临法会说法,并安慰家属,使参加的人都非常感动。国策顾问黄越绥会后跑来对我说:“我死的时候,如果法会这么庄严,我死也瞑目了!”
  
  星云大师一九九五年在菲律宾讲经,有一天听说吴伯雄的父亲吴鸿麟老先生过世,即刻赶回台湾,参加吴老先生的告别式。这并非吴伯雄位高权重,而是吴伯雄是师父的爱徒,他们还有一段特殊的因缘。星云大师初来台湾时,向户政机关办户口,依当时规定必须持有入境台湾的“入境证”,正为缺少入境证烦恼,时任省议员的吴鸿麟出面帮忙,使几个没有入境证的僧青年得以办户口。后来星云大师受诬入狱,吴老先生也四处奔走搭救,令师父感念终身。
  
  在星云大师记忆的匣子里,这样的故事顺手拈来都使人动容。不论有缘无缘,他总是尽力的奉献,并在最关键的时刻与人结缘。因为自己是宗教师,对“生死大事”深有体会,对信徒的往生、对信徒父母的去世,师父也特别重视。

 

  一碗永远的花生汤


  
  “多年前,我每至花莲弘法时,蒙县长吴国栋先生列席听讲,表示支持,心中铭感无比,后来耳闻其治县理念,对于他的正直无私更加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天忽见报载,他因涉嫌图利他人而撤职查办,我的心里一直为他叫屈:身为地方父母官不图利他人,难道还要图利自己吗?后来,听说他的父亲往生的消息,我立刻决定做‘不请之友’前往参加。为了不妨碍既定的行程,清晨四点,我摸黑从佛光山出发,在花莲用过中餐后,随即赶至他父亲的灵堂拈香致意,并即席说法以慰生者,只见他全家大小泪流满面的送我出门。当车子正要发动时,四维高中校长黄英吉先生走到我的窗前,说道:‘大师!你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人啊!’一路上望着窗外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想着黄校长的话,不禁反问自己:我真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吗?‘有情有义’不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操守吗?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我在台北听说东京佛光协会会长西原佑一的父亲往生,特地赶赴嘉义,为其拈香。西原会长把老先生的灵骨安厝在佛光山时,和我说道:‘现在我先将父亲送来此地,将来我们全家人都要到这个“佛光净土”来。’
  
  现任女中医师协会会长的胡秀卿居士,年轻时因为一口漂亮的京片子而名闻广播界。她仪表庄严、为人贤淑,对于三宝虔诚敬信,虽然不是我的皈依弟子,但是基于爱才,每年我在台北国父纪念馆主持的佛学讲座,总请她担任司仪,以她那柔美洪亮的声音,带起每一场殊胜的法宴。这司仪一做就是二十几年。
   
  胡居士是个养女,有一年生母在台中过世,她很有人情味,赶回老家协助料理后事。我知道以后,连夜赶到丧家,主动参加其母的告别式,以表寸心。
  
  依空法师的父亲张来福老先生是一位中医师,因为女儿来山出家,所以偶尔也会上山小住。
   
  有一年,他来山上挂单在朝山会馆,我担心工作人员是否招待亲切,于是问依空:‘父亲住得习惯吗?饮食合胃口吗?’
  
  依空说他父亲因为长年胃疾,三十年来不能进食五谷杂粮,只能喝花生汤,因此这几天他都亲自熬花生汤给父亲吃。第二天早斋,刚好侍者端了一碗花生汤给我喝,我突然想起张老先生,赶紧派人把依空找来,要他趁热送给父亲食用。哪知张老先生吃了以后,千言万语谢不绝于耳。
    
  几年以后,依空告诉我,他父亲一直到往生前,都还念念不念我给他的一碗花生汤,而且经常向亲友说:‘星云大师对我们佛门亲家多么礼遇,奉为上宾,别人供养的花生汤,他都慈悲省下来送我吃。’
   
  听了依空的途述,我的心中颇有感慨。区区一碗花生汤,就让张先生对我感激一辈子,而我给了弟子整个佛教的荣华富贵,他们之中能感恩惜福的又有多少呢?事实上,我不但要求全山徒众要孝敬每一位同门师兄弟的父母,而且我也把这些佛门亲家视为自己的父母,给予安养,以报答他们将儿女送来学佛度众。我以为这样就是人间佛教的孝顺之道。”

 

  一道心墙,瓦解冰消


   
  “在佛光山编藏处服务的蔡孟桦,最近写一封信给我,谈到他的父亲蔡朝丰居士的学佛因缘。
  
  七年前,大女儿高中一毕业,怀着满腔为热忱,不顾双亲反对,毅然随我出家,法名满维。接着二女儿也起而效尤,承担如来家业,法名觉宽。犹记得当年她交亲有如惊涛骇浪般的愤怒,扬言将诉诸法律,并且不惜与我对簿公堂,好要回他一手养大的孩子。虽然后来因为两位女儿意志坚定,蔡先生的态度渐行软化,却也在心底筑起一道坚墙,排拒佛光山,甚至对我有了难解的心结。尤其在孟桦上山服务后,他更是伤心透顶,万念俱灰。
  
  一九九三年,孟桦的奶奶往生,蔡先生无意中提及:‘如果大师能来家里一趟就好了!’‘哇!不可思议!’父亲居然希望那位影响女儿出家的‘星云大师’光临寒舍。听在女儿的耳里,真是欢喜万分。然而又想到我经常在外弘法,行踪不定,况且家里根本谈不上对佛教有所贡献,恐怕很难会有这样的福德因缘。
  
  碰巧我回国演讲,知道这件事以后,特别错开行程,在百忙中赶抵东港小镇,为她奶奶主持告别式。孟桦说她永远忘不了我踏入家门的那一刻,见到父亲眼底的泪光;最令她震撼的是,她父亲居然跪着供养我。我告诉蔡先生:‘我们是自己人,不可以见外,否则我要生气了。’
  
  四年来,桎梏蔡先生的那一道心墙,顿时瓦解冰消,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赤忱的真心、感激。后来,蔡先生不但带领亲戚三十七人上山皈依,更积极的担任一九九五年东港佛光会长一职。她问父亲:‘是什么力量使您突然信奉佛教、皈依三宝?’他回答道:‘大师虽然是一位出家僧,但他的人情,是我们全家族一辈子也还不了的……’
   
  信尾,孟桦写着:‘大师!谢谢您的这份人情,使我的家人有了全然不同的佛化生活,挚诚的向您顶礼!’”
   
  “四十年前,我还是一文不名的时候,承宜兰雷音寺的妙专老尼师接纳,让我在那儿安住弘法;又蒙圆明寺的觉义老尼师提供安静房舍给我专心写作,让我在那里完成《释迦牟尼佛传》、《玉琳国师》等书,使我得偿文学度众的夙愿。后来他们相继年老过世,我为其重修寺院、再塑金身,使法脉永存。”
    
  “孙张清扬居士是孙立人将军的夫人,对于佛教的贡献更是至深且钜。从东北到南方:从大陆到台湾;从抢救三宝到到舍宅弘法;从慷慨出资、助兴善导寺,到变卖首饰、引进《大藏经》;从成立书局,到行走各地、讲经度众……对于台湾佛教今日的蓬勃发展,孙夫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不容抹灭的。然而自从孙立人将军事件隐居之后,人情的浇薄现实令人唏嘘,年老之后,更是无人问候。我有感于她一生卫教护法,功不可没,因此经常去控望她。在她往生以后,虽知她有儿有女,但还是自愿为其付丧葬费用,并且将她的灵骨送往佛光山安大奉。”
       
  “戈本捷居士曾参加佛教译经工作,并且帮忙编篡《佛光大辞典》。在他晚年时,我接他们伉俪二人同来佛光精舍居住,颐养天年。一九九一年,戈居士往生,我当时刚好骨折开刀出院不久,特地坐着轮椅前往灵堂为他拈香。他的夫人周法安女士感动之余,匍匐叩谢。戈夫人说她是皇族后裔,只向夫子、父母跪拜,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向外人行此大礼,我听了觉得真是愧不敢当,因为我只是做佛陀的侍者,代为致意罢了。”
           
  在星云大师的言谈、著作中,这些故事不胜枚举。在大师口中星云淡风轻的故事,深切的饱含了人间的情谊,使我经常思维:岂只是十方诸佛净土令人向往?在星云大师的行谊中,人间的情义交感就令人向往呀!
           
  我也经常思维:对自己父母的孝养是天经地义,对有缘的人报恩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像星云大师报恩于不识的人、孝养他人的父母,这样的情操,确是世间罕有的。

 

  他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


  
  为什么他能有这样的情操?当我读到他怀念自己母亲的文章,就完全了解了。
   
  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凌晨四时,星云大师的母亲往生,他在六月三日亲自为母亲主持葬礼。后来他写道:“众人诵经念佛声中,我轻轻的按上了绿色的电钮,一阵火、一阵风、一阵光,永远的送别了母亲。
  
  当初,二十五岁的母亲,生下了我的身体;现在,七十年后,母亲的身体却被我火化了。
   
  母亲好像一艘船,载着我,慢慢的驶向人间;而我却缘太空梭,载着母亲,瞬间航向另一个时空世界。”
   
  读着这一段如诗如划的语言,如在平静的天空中看见电光火风,感动于人子深深的优思。
   
  我想到,星云大师是真正做到了“视天下众生如父母,生生为之受生;视天下众生如子女,念念为之护生”。但是视众生的父母为父母,乃至视众生如父母的人,必然是对自己的父母有深刻的孝养,推而广之,才能达到;而视众生如子女的人,必然是受到父母的启迪,知道慈悲疼惜之道。
  
  从这两方面看,星云大师是幸福的。他有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虽然生在旧时代,又不识字,却有着非凡的识见、思想与风骨。一九七八年星云大师才与别离三十年的母亲联络上,此后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在日本、香港、台湾、美国等地与母亲会面,善尽人子的孝心。这在一个动乱的大时代里,是多么的稀有难得呀!
    
  更稀有难得的,是他以一位出家的大师,不但身体力行,还主张、提倡孝道。
   
  记得星云大师初次回到大陆故乡探亲,并把母亲接到台湾奉养时,曾经引起教界的热烈讨论,有的人说:“出家人割爱辞亲,寻求解脱,怎么可以像世俗的人一样,奉养父母、回乡省亲呢?”

 

  大孝终身慕父母


  
  这种说法原来是不值一驳的,离俗出家是要寻求更广大的境界,并不是要视父母如陌路、亲视友如寇仇。从前,佛陀也提倡孝道,佛陀成道之后,回家探视母亲、度化妻儿,这不是“回乡探亲”吗?甚至化身入天宫为母亲说法、在父母的丧礼上亲自抬棺,这不是孝养父母吗?
  
  唐朝的道明禅师,为了奉养高龄老母,编织草鞋出售孝养母亲,后人尊敬他的孝行,称他为“陈蒲鞋”。南北朝的北齐时代,有一位道济禅师,经常肩挑扁担,一头挑着行动不便的母亲,一头挑着经书,到处讲经说法。人们敬佩他的孝行,想要代他照顾母亲,让他专心说法,他说:“这是我的母亲,不是你们的母亲,我的母亲如厕吃饭,都应该由我身为人子的亲自来侍候。”
  
  大修者所以比凡人伟大,是他能把凡情化为圣情。圣情不是绝情的,而是深情的;圣情不是无情无义,而是有情有义;圣情正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送给星云大师的诗:
   
  “大孝终身慕父母,
   
   深悲历劫利群星;
   
   西来祖意云何是?  
  
   无尽天涯赤子心。”
   
  (大孝顺的人,一生都会仰慕父母的恩情,有深切的悲心,历经劫难还能利益众生;什么才是佛祖西来的真意呢?那就是在无尽的天涯还保有赤子那天真的心呀!)
  
  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凡是大修行者的母亲,必然是有善根福德因缘的,星云大师的母亲也不例外。
           
  大师的母亲娘家姓刘,名玉英,出生于江办扬州一个乡村的贫苦家庭,养成了一生勤检的习惯。她生平不受置物,却好布施,不以无物为贫,却以施舍为富。

 

  勤俭的典范


  
  星云大师回忆起慈母一生的行谊,把母亲的特质形容为勤俭的典范、威仪的行止、勇敢的特性、机智的谈话、慈悲的胸怀。
   
  谈到母亲的勤检,星云大师说:
   
  “童年跟着母亲过苦日子,从未见过她为贫穷烦恼优愁,她常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能“贫而不穷”,见到琳琅满目的物品,只要你不想买,你就是富有的人。’基于这样的理念,她一生不好置物。有几次,家里的钱比平时多了一些,她立即拿去换了很多零钱,随缘施舍,以施舍为富。她的理由是‘一文逼死英雄汉、一文也可救英雄。’
   
  母亲对饮食的需求很淡薄。童年时期,家中因为经济能力无法购买大鱼大肉,但在十八年前母子联络上时,七十七岁的母亲看来仍健壮高大。很少人相信,在文革时期被定为黑五类(因我在台湾的关系),每个月收入只有人民币十一元,三餐不饱的母亲,能够健康良好。
  
  说穿了,母亲不以饮食为主要的养分,她以对人的热心相助、见义勇为、乐善好施为营养。
   
  十多年前,有机会把母亲接到美国奉养,我满心欢喜的准备各式素菜孝敬她老人家,谁知每一餐她的筷子动来动去,永远只是豆腐乳、酱瓜两样,配上稀饭,偶尔加上一杯茶,这不是她最中意的佳肴美膳。如果要让营养专家来检验母亲的养生食品,恐怕要认为太不可思议了。
   
  最令她皱眉的是:物质丰富的现代人,既不知惜物,又不好好惜福,她很不以为然。她常训诫儿孙:‘一个人要知福、惜福,才有福。福报就像银行存款一般,不可随意花用。’对于这些话,她一生力行不沦。在她房间四处取用方便的卫生纸,她抽出来之后,首先把薄薄的两张分开,再撕成四等分,这样至少可以使用八次以上。所以对于有些人竟然丝毫不知疼惜,随意把洁白柔软的卫生纸,轻忽的一抽,就用来抹桌,真是让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难怪她要皱眉了。
   
  安贫、知足,甚至‘以贫苦为气节’,是母亲一生最好的写照。”

 

  威仪的行止


  
  贫苦容易有,但贫苦而有气节就很殊胜,星云大师的母亲非常重视威仪:
   
  “可能是受到外祖母身教的影响,母亲一生都注重威仪。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着,从不晃动身体,坐下来绝不跷腿,而且一生从不依靠椅背,即使坐在床上,也不依靠枕头、棉被。
   
  近年来,我有能力孝养她,就为她备置一套沙发靠椅,希望她可以坐得舒服些,但是多年来从未见她使用过。
  
  不管任何时候见到母亲,她总是衣着整齐。对于衣服,无论如何破旧缝补,她都不计较,但是一定要穿着整洁。这些年,慈庄、慧华等人很热心的为她添置了许多新衣,但是她从不轻易更换,母亲念旧与惜物之情,可见一班。
   
  母亲无论说话、走路,向来是安详有序,不管天大的事情发生,她都不乱方寸。许多在佛教学院受了多年教育,后来又出家受戒的徒众,都万分敬佩母亲这种与生俱来的威仪、风范。
  
  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谣传我已易服改装,在台湾当了某军营的师长,全家人因而被打入‘黑五类’。母亲虽然每天都出外做工换取口粮,仍然三餐不继,只得以捡菜叶、吃野草维持生计,此外,三天两头还得被抓去沈问。但母亲从容不迫的态度,往往令公安人员为之目瞪口呆,眼见问也问不出什么名堂,终于放弃。”

 

  勇敢的特性


   
  这些威仪的行止不只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是源自于超越常人的勇敢和担当。星云大师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情是:“我年幼的时候,一位母亲尊为义父的邻居,竟然在家里被水桶的绳子一绊,跌了一跤,死了。这家姓解的邻居居家贫无力负担丧葬费,有人建议母亲设法代买一副棺木料理后事,母亲当下点头同意,并即刻搭船上街去备办所需。
    
  谁知解家的儿子解仁保,竟找了很多人将尸体抬到我家里来,说我家打死人了。人多口杂,一下子闲言四起、群情哗然、议论纷纷。当时正是盛夏季节,家家户户农田缺水,经常发生抢水事件,被水桶绳绊死的人,被说成是因抢水被人打死,许多人也就顺理成章的相信了。
   
  扬州派了很多人来验尸,母亲在回程船上听说这件事,立即将棺材、寿衣退回,准备面对这场官司(由于这起事端,后来尸体直至腐烂、滴血,仍无人闻问)。当晚家里来了好多人,要把父亲抓走。当时年幼的我,被这群扰坏的声音惊的声音惊吓得躲在床下探看,不敢出来。父亲被逮捕送到扬州,两天后,父亲经过初沈回来了。随后案子被送往苏州高等法院沈判,父母亲是被告,所以都去了苏州,而原告的解仁保不知何故没有到庭。可能因为苏州是个大城,而邻居解家诬告我们,原来只希望图个小利,没想到现在却要备办经费,万一输了,更是不堪设想,所以缺席了。
   
  法官问母亲:‘原告为何没来?’
   
  母亲答:‘不知道。’
   
  法密再问:‘人是你们打死的吗?’
  
  母亲答:‘不是。’
   
  由于母亲神态自苦,不像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所答也都清楚明了,所以当下宣判无罪。
  
  数年之后,我出家在佛学院就读,母亲竟然不念旧恶,来信要我为解仁保找一份工作。家庭志开上人有感于母亲宽大的胸襟,将解仁保找来,在寺院里从事打杂的工作。而母亲与我虽然关山远隔,但她的明理与宽容对我一生的影响却至为深远。随着年纪长大,我深深体会到在这个世间上,不必怨恨,不必不平,凡事都应该以平常心对待,以尊重心来包容,世间上没有不能解决的事情。”
           
  还有两年事情使星云大师永远难忘,一件是母亲营救自己的弟弟。
         
  “七七事变,日军在芦沟桥发动战争。这一年冬天,战事蔓延到南京,母亲站在扬州的一条公路上,看着自己的家遭日军恣意焚烧,当时还年幼的我,紧紧跟随在她身边,亲眼见她若无其事的样子。就在中日战争期间,国军部队极力搜寻壮丁,几乎每天都要应付好几次这种事情。当时二舅父刘贵生正好在我家,那天又来了一批抓壮丁的人,他立即到厨房的稻草堆中躲藏,可惜一条腿露在外面,还是被拖出来带走。过了一两天,母亲找到了警察局长,提出申诉:‘我兄弟上有老母,如果你抓走了他,一家孤儿寡母,生活无人负担,只有统统到你家生活。’
           
  那位警察局长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很快释放了二舅父。旁人见了这一幕,以为母亲是有办法、有后台的贵夫人,朝她面前一跪,请求搭救亲人,后来竟也让她救了出来。”
           
  另一件事在国共内战和对日抗战之间,她营救一位陌生的军人。
         
  “在两次战争期间,每场战役后都死了好多人。有一次,母亲走路时居然踢到躺在地上的一个阿兵哥。阿兵哥还活着,母亲宽慰他:‘你不要动,让我来帮助你。’说完立即回家,找了一块门板,并且请邻居将这位阿兵哥带到后方。过了一段时间,我亲见这位阿兵哥升了官,身上带了一把手枪,到我家来感谢母亲的救命之恩。”
    
  因为性情勇敢,星云大师说:“我母亲一生历经许多战争,多次悲欢离合,几度国破家亡,我们兄姊弟几人竟没有看过她掉眼泪。即使父亲在南京大屠杀失踪、自己文革时期饱受折磨,她也不会落泪。”
   
  承担是勇敢,最为崇高的勇敢是放下。老奶奶在四十岁的时候,带着十二岁的星云大师到城里去寻找失踪的父亲,正遍寻不着之际,在看热闹的广场,因为一位陌生法师的一句话,她就让孩子随楼霞山的法师上山。正是当时的一念大舍大勇,成就了星云大师,也成就了佛法的传扬。

 

  机智的谈话


   
  在勇气的背后,是智慧和慈悲。星云大师在几次谈到母亲的智慧时,都忍不住敬佩赞欢。“平常我都是说法给别人听,但在母亲的身边,却只有听她说法的份,因为母亲随缘触目就能信手拈来,请出许多深刻隽永的道理来。例如,母亲到大佛城礼佛,看到麻竹弯弯的垂下来,和扬州直挺挺的竹子大异其趣,便说:‘在佛祖前面,什么都很低头的。’母亲在佛教文物陈列馆看到千手观音,就双手合十,赞言:‘菩萨的千手是去帮助人的。’有一回,我陪她从山下走到西来寺,来到一扇铁门前,我掏出钥匙,告诉母亲:‘我们今天改走后门,上去比较近。’母亲却答道:‘上等人,主人迎上门;中等人,有人接待人;下等人,求人都无人。前门、后门不要紧,只要到了西来寺可以看到人。’到了西来寺的佛殿,我说:‘我来点香给您拜佛。’母亲却回答:‘佛祖哪里要我们的香?哪里要我们的花?佛祖只要我们凡夫的一点心。’
  
  有一次我在讲《金刚经》,不知道母亲就坐在后面听,等我下台之后,母亲批评我讲得太高深,并且问我:‘怎么可以告诉大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无我相”倒也罢了,如果“无人相”,心中、眼中都没有别人,还修什么行呢?’听完母亲这一席话,我当下哑口无言,回想过去母亲说的一切,乃至现在所坚持的‘要有人相’,不正是在为佛陀‘以人为本’的人间佛教写下最佳的注解吗?
  
  数年前,我接母亲到台湾静养,曾有记者问她:‘台湾好?还是大陆好?’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在旁一直紧张认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没想到母亲神色自若的说道:‘台湾人民生活富裕、经济发达,但是我年纪大了,在大陆住得比较习惯。’母亲就是这么一个有机智、面面俱到,让大家都能‘皆大欢喜’的人,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广受欢迎。
  
  母亲也非常善于观机逗教,见到什么人,就能想到讲什么话。有一次看到几位在家的信众前来探望她,母亲说:有一位儿子在外经商,写了一对家书给妻子,信中对妻子说:
   
  秋海棠身体保重,金和银随意花用,
    
  麒麟儿小心养育,老太婆不要管他。
   
  哪知这封信,做妻子的秋海棠没有收到,反而给他的高堂老母收到,因此做妈妈的回了一封信给儿子:
  
  秋海棠病在床上,金和银已经花光,
  
  麒麟儿快见阎王,老人家越来越壮。
           
  看到出家的徒众来探望她,母亲就说:‘你们出家都是有根机的,出了家就算是受了一点委屈也是值得的,因为多受一次磨练,就会多增长一份根机。一个人出家学佛,都是因为有“根”的关系,你们要懂得珍惜,好好修行才。’如果有人问她:‘出家有什么好处?’她会像背书一样,说道:
         
  ‘一修不受公婆气,二修不受丈夫气,
           
   三修没有厨房苦,四修没有家事忙,
           
   五修怀中不抱子,六修没有闺房冷,
         
   七修不愁柴米贵,八修不受妯娌气,
  
   九修成为丈夫相,十修善果功行圆。’

 

  慈悲的胸怀


  
  老奶奶不但机智风趣,也有深刻的慈悲。基于慈悲心,她喜欢为人排难解纷,喜欢布施结缘,也喜欢奉献给予。星云大师说:“我小的时候,经常家里都是家徒四壁、无三日之粮,但她一点也都不罣碍,照样到处为人排难解纷。只要听到某人有困难,或有人上门诉苦,她立即胸膛一拍,保证为对方效劳。有一次,邻居的媳妇被婆婆欺负,哭闹着要回娘家,母亲告诉她:‘你婆婆刚才来过,都说你好话,说你贤慧、说你勤检、说你会持家,怎么你现在倒怀恨起婆婆来?’媳妇听得目瞪口呆,从此婆媳和好,再也没有类似的问题发生。”
  
  “在扬州老家时,七十多岁的老母亲每天都到运河挑水回家,将水煮开以后,亲自倒在碗里(当时没有茶杯),一一放在凳子上,供附近小学的师生们饮用。后来大家一致称呼她‘老奶奶’以示尊敬。
  
  十年的文革总算过去了,当菜钱不够时,母亲总是将自己省吃检用所剩下来的钱拿去贴补。大家以为母亲能够买到便宜的好菜,纷纷托好购买,母亲也高兴承诺,从不说出实情。由于母亲性情敦厚,凡事不斤斤计较,为她广结了许多善缘。
   
  母亲不但是左邻右舍口中慈祥恺悌的老奶奶,也是儿孙心中‘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菩萨。有一个晚上,孙子李俊、李正向一个叫买豆花的小贩买了一些豆花回来吃,母亲知道了以后,感叹:‘这么冷的天还在外面买豆花,一定很缺钱用。’说罢,立刻叫他们多拿些钱给那个买豆花的人。还有一年春节前夕,她为孙子李春来买了一双新鞋,但在回程的路上看到一个穷苦的人在寒冬中赤足行走,不禁心生悲悯,立即鞋子送给了对方。眼见春来回家找不到新鞋,焦急万分,母亲在一旁说道:‘找得到,是好兆,找不到,是佛光普照。’春来听到这句颇有富禅的话,念及奶奶一向乐善好施,知道鞋子一定是被送出去,所以穿着旧鞋,也过了一个愉快的好年。”
   
  关于老奶奶的慈悲,最传奇的一次,是一九九0年因跌倒骨折,开了两次刀,仍精神奕奕的参加佛光山的信徒大会。到了台上,她向两万个信徒说:
  
  “佛光山就是极乐世界,天堂就在人间。人人心中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我要我儿子好好接引大家,让大家都能成佛。观音菩萨在大香山得道,我也希望大家在佛光山成道。大家对我这么好,我没有东西可以送给你们,我只有把我的儿子送给大家。”
  
  老奶奶晚年的时候,也常训诲星云大师:“佛陀、庄周、孔子……都是有母亲养的,你收徒弟也要像母亲一样,要尽心的度他们成佛。”

 

  以天下众生为父母、为子女


  
  星云大师回忆起这些与母亲的点点滴滴,都是历历如绘,可见他虽幼年出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短暂,却受到深刻的启迪。因为有如此伟大的母亲,加上对“人间佛教”的体会,使星云大师成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最佳写照,也使他能“以天下众生为父母、为子女”。
   
  在佛光山刚开山的时候,一些人经常将一些路上拾来不知姓名住址的小孩送来,星云大师心生悲悯,盖了一座育幼院收容他们。
  
  有一天,主管院务的职事师父说:“我们昨天帮那些无姓名的小孩子报户口,但是户政机关不肯接受,必须要有人认养才可以入籍,但是……如果我们认养了,日后……继承财产或其他方面有问题怎么办?”
  
  师父看他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于是说道:“都归在我的户藉下,跟着姓‘李’(大师的俗姓)好了。”
   
  “师父!这样不好吧!如果将来……”他仍然迟疑犹豫。
   
  “不要再说了,天下的儿女都是我的儿女,如果将来怎么样,我都心甘情愿。”
   
  职事为之语塞,拿着师父的资料再去户政机关,这些孩子就全部姓‘李’了。
  
  星云大师的确视这些小孩子如山已出,送他们到学校念书,即使他们后来进普门中学念书,大师也都陶腰包为他们缴学杂费、买文具用品;新年到了,还为他们添置新衣新鞋。有一回,外面的游客见了这些孩子,说道:“好可怜啊!这么小就没有父母。”星云大师知道以后,不令不准外界人士擅自来此参观,以免无心言语让院童的自尊受到伤害。大师说:“谁说他们无父无母呢?如果我们以幼以及人之幼之心泛爱天下的众生,哪一个不是我们的儿女亲人。”

 

  共创佛法的桃花源


  
  众生互为父母子女,循环轮回,才创建了这个有情世界。读到星云大师对慈母的种种回忆,才终于了解,他如何把对母亲的感念、怀恩、慈爱推展到一切的众生。
   
  大师在慈母去世三年之后,曾写了一篇文章〈满树桃花一棵根〉。这是老奶奶说,表面的意思是“儿女虽然散居各处,但都来自同一个家庭”,深一层的意思是“希望子孙做人处事都能饮水思源、注重根本,唯有根本稳固,才能枝叶繁茂、花开果成。”
   
  大师是出家人,不仅把桃花遍种十方,还和世界五大洲的弟子共创佛法的桃花源,千树万树桃花开,千秋万世满人间,以佛法为根,以慈悲智慧为种籽,使众生根茎相连。大师说:
  
  “只有这样绍隆佛种、不惜身命、前仆后继,不断开花结果,真理的光明才能延伸到永久的未来,妙谛的影响才能扩展到三千世间。”

上一篇:浩瀚星云薪传
下一篇:浩瀚星云创见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