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佛七讲话一九八五年第三期
佛七讲话一九八五年第三期
2007年12月21日09:41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261 字体: 繁體

第一天 万相俱寂一觉常灵

  大家来打佛七,首先应知道打佛七的目的是要达到什么程度?经上说,善男子善女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 一心不乱,即得往生。所以大家打佛七,七天用功,所求的不过是持念佛名,一心不乱。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第一个,大家心里不要慌张,不要紧张,不要忙乱。必须心神安定,“心安而后道隆”,念佛才能用功夫。

  或者有人会问:“你所说的一心不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惭愧得很,我本人也是一个生死凡夫,也没念到一心不乱。我也是所谓,“路上行人欲断魂”啊,也是正在修行啊。不过凭我一些粗浅的体验,今天吐露一点点消息给大家,以便大家在这七天用功中,标心有处,不至于盲修瞎炼。

  一心不乱的情形,可举个比喻来说,好比这房间里,一点东西都没有,收拾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同时房间里亮得很,象亮着大功力的电灯,能照得那里面毫发毕现;虽然是光亮能照得毫发毕现,可是照不到一根毫发、一粒微尘。这就等于念佛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心里一相不生,没有我想,没有人相;没有男相,没有女相;没有是相,没有非相;没有善相,没有恶相。这叫“万相俱寂”,可是念佛心一觉照,孤零零遍照一切。所谓“一念不生,觉性不来灭。”就是那个情景。那个情景,就叫做一心不乱;那个情景,也叫念佛三昧。一切佛,一切菩萨,都是从这里成佛的。这就是“一念不生般若生”。

  释迦牟尼佛在《贤护经》告诉跋陀和菩萨:“我在无量劫以前,遇到一尊佛,叫然灯佛。然灯佛向我说念佛三昧,我听了以后信解受持,经过无量劫以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因此知道,根据经上所说,释迦牟尼佛也是以念佛三昧成佛的。不要说释迦牟尼佛,一切佛都是从念佛三昧成佛的。

  那怎么办呢?因为不念佛,便不得成佛。念菩萨,不得成佛,念缘觉,念声闻,不得成佛;念天、念人、念修罗,当然更不得成佛。唯有念佛,才能成佛。所以经上说,心念佛时,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希望大家在七天中往这里用功。不仅这七天要这样用功,就是回去以后只要一念佛,也就要往这里用功。念到心里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可是里面照得毫发毕现;虽然是毫发毕现,却什么都没有。往这里用功,千万不可住心生想;住心生想,就不得成就。一物皆无的时候,就是无量寿,一觉常灵,照得毫发毕现的时候,就是无量光。

  因此,大家务必认定目标,往这里用功,不要盲目瞎炼。我们都是在生死路上,看谁走得快,看谁先到目的地。

  我看有很多人,眼睛东张西望,他不知道念佛的目的,也不知道念佛的方法。眼睛乱看,心中处处染着,怎么能达到一心不乱这个地步呢?我告诉大家一个方便,摄影耳谛听自已的佛号,听得愈用心愈清楚愈好。只要能听清楚自己的佛号,那自然万相俱寂;因为听得清楚,那就是一觉常灵。

  不过这里边要有三种因缘成就。没有这三种因缘,不可能自己摄耳谛听自己的佛号。哪三个因缘呢?第一个是信,要起坚决信心,没有丝毫怀疑;要是发生丝毫疑问,距这个十万亿佛土,就愈走愈差了。第二个是愿,愿见阿弥陀佛,愿生西方,愿心愈切愈好,愿心真切,自然也会万相俱寂,一觉常灵。第三个就是力行,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假使依照我说的那个办法,摄耳谛听自己的佛号,自然能达到这一步。

  这是论“修”不论“解”的。只要求你真心修行,而不论学问高低,也不论知解的深浅。只要你肯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就可办到。要是动用知解,动用学问,那完全是“所知障”,你被障住了,反而不得不受用了。

  同时,心中也不可乱想,想这个,想那个,想一切的人事,一切的事物,那叫“烦恼障”,也能障住你得不到这个地步。因此,只有伏下“烦恼障”、“所知障”,这个地步才容易达到。

  念佛法门的方便就在这地方,只要一用功,就得到了。好比照镜子一样,一对镜子,就照出影子来了。这是念佛法门和其它法门不同的地方,也是比其他法门方便的地方。

  在这七天念佛中,要以你的佛号、音声摄你的耳根,渐渐用功,渐渐受用。

  我们现在就试一试,用功念佛,念到万相俱寂,一觉常灵。

  现在开始念佛。

第二天 持名念佛直观心性

  今天和大家讲一讲念佛法门。念佛法门是华严宗五祖宗密大师建立的。他立了四项法门: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

  在这四种法门里,一般人似乎轻视持名念佛。他们认为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很高超,唯独持名念佛境界太低。现在我们不要从“解”的方面去发表立论,只希望你们从实际修行中去亲自体验一下,究竟是哪一项方法受用。

  持名念佛最高、最深、最方便,我们可以从比较中得出这一结论,但大家不要只从“解”上会,而是要从“修”上切实去体验。等你有一天得到受用的话,就会感激佛恩不尽了。

  四种念佛,讲起来,都是以“观”的方便而入“止”那就是所谓“止观法门”。止观法门,修止必入观,修观必入止。这叫做“止观双运”。四种念佛法门,就是应用止观双运,以观的方便而入止的。

  谈到这里,有两种。一种是缘观,凭借外边的因缘而起观,可以“制心一处”,也就是所谓的“住心一缘”。还有一种观,叫做“直观心性”。直观心性怎么观呢?这个比较深了,因为一切法无相,无相是实相,实相就是心性。这心性怎么观?无相法怎么观呢?以“无住心”与“无相法相应,叫做直观心性。修观的要点在于使心一切不住。因为心要是不住的话,自然一法无相。什么原因呢?《华严经》说:“一切唯心造”嘛。所以修行要领,在修心,不在修法。

  我们回头再讲那除持名外的三种念佛。一,观像念佛是缘观,借像的因缘而制心一处。二、观想念佛也是缘观,出于《十六观经》。凡修这一法的,不可胡观乱想,如果不是根据《十六观经》去修观想,便会流入妄想,不叫观想。虚妄的观,像放光啦,观莲华啦,以至观其他的,那都是妄想。你要知道,修这样邪观的话,魔都可以现给你看。三、实相念佛是直观心性,不假因缘。但是,实相念佛有几个人修的呢?自古经以来,几乎没听到说过,好像莲宗初祖都没修过实相念佛。我们勉强可以说,初祖慧远大师似乎修的是实相念佛呢?因为初祖修的是专思寂想,这是似乎实相念佛的,那么为什么说,又不敢肯定说呢?他自已说过三次见佛嘛。

  所以说,这三种念佛当中,观像,观想都是缘观,而且还不好修,非上根利智的人不行。实相,直观心性,更非上根利智的人不能修。至于持名念佛,那是圆摄缘观和直观心性的。要知道,心中系住院一声佛号,当时就起缘观作用,可以制心一处。制心于一声佛号之上,就是缘观;同时,持名念佛也是直观心性。但这不可从“解”上去会,只要下苦功夫去修行持名念佛,到了相当程度,自然就知道了。

  或者有人说:“你不刚才说过,直观心性是心无所住啊,而持名念佛是有住的啊,怎么能说持名念佛也圆摄“直观心性呢?”

  那他是从“解”上会,没有实际去念,没有实际去修啊。持名念佛可以摄入根人、中根人,当然不离缘观;同时它也可摄上根人,那就是应用直观心性。念佛久了就会自己知道。持念佛名“心无住”,以“无住心”会“无相佛”,那是持念佛的最高深、最玄妙、最不可思议的境界。

  怎么知道持名念佛“心无住”呢?你可一面念佛,一面摄耳谛听,使一声一声佛呼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得久了,你就知道“心无住”了。如果住于第一声佛号,第二声佛号就应该听不清楚了;而现在第二声佛号还能听得清楚,这就告诉你,你心无住于佛号:心既“不住”,佛乃“无相”。

  你不相信,可念一声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只要听清楚的时候,没有我相;若心住我相,就听不清。没有人相;若心住人相,也听不清。没有众生相,寿者相;要是住相,就听不清。我人众奉相既没有,哪有“有相佛”呢?那就是“以无住心会无相佛。”

  持名念佛不但第一声佛号不住,乃至“阿弥陀佛”四字,每个字都不住。怎么知道呢?要是住了“阿”,听不到“弥”;住了“弥”听不清“陀”,住了“陀”,听不清“佛”。“ 阿弥陀佛”四字都听清了,那就说明,四字都不住。

  怎么叫“住”呢?如果你一时忘记念佛,当时,可观察一下,那心一定住往别处,有所着了,不是往于“是”,就是住于“非”,一定有所住。相反地,佛号念得清楚,听得明白,一定心无所住。各位可以自己试验。

  所以持名念佛,心不住于我,也不住于法,也不住于不住。心不住于我、法,一心寂寂;也不住于“不住”,一心惺惺。一切不住,所以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这就是持名念佛,直观心性的要点。

  这个境界,我们要是光从“解”上去会,没有用。只有勤奋下功夫,自己可以体会到。现在有些人,所以说的高深理论很多,实际的受用很少。告诉你,不是那么一回事,空谈理论是无补实际的。唯有真心念佛,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今后,你能够得到这一点受用,应该深感佛恩,上报佛恩。怎样报佛恩呢?劝一切众生都念佛,持念佛名。

  所以我们归纳起来说,宗密大师立的观像念佛,观相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四项法门中,要算持名念佛最圆融、最高深。而且,虽然是最高深、最圆融,而能三根普被,使念佛人普遍受益。其余的观像,观想、实相,就不可能上中下根都可以学习。

  大家要想体会念佛的味道,快去学习尝试、尝试吧。

  现在我们就开始念佛,体会体会这味道。

第三天 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今天和大家讲一件事情。前几天有一位居士和我谈话,我发觉他所谈的有偏差。可能各位当中也有这种情况,所以今天特别提出来和大家讲一讲。

  各位静坐念佛,必须心念心听,清楚明白。那个境界就叫“一念不起”,一点杂念都没有;虽然没有杂念,可是常觉不昧,自己觉性高照。好比将军临阵作战一样,一点杂念不敢生,自己提高警觉,丝毫也不放松。那是打坐念佛的好境界,年长是久,自然能得到利益。要点在于心里念的清楚,心里听得明白;如有一点杂念,就念不清,也听不明。因此,一点放松不得,稍不注意,略为放松,就会打昏沉,或者散乱了。

  可是有位居士和我讲,他说:“师父!我不是那种修法”。

  我说:“你怎么修呢?”

  他说:“我是观空”

  恐怕在座各位中也有修观空的吧?观空固然也是修行法门,但要观得对啊,要是观对了,和我刚才讲的是一样的。

  我问他:“你怎么观呢”?

  他说:“我观得心空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一点念头也不起。”

  我说:“那你修错了。怎么知道修错了呢?你能观得心里空空洞洞,既然空空洞洞被你观出来了,怎么能叫“空”呢?你相信“空”能观出来吗?那你是观“有”啊。你把“空”当成“心所法”了,当成一种境界了,那完全错了。

  我接着又说:“你观得心里一念不生,你怎么知道“一念不生呢,知道“一念不生”的那个“知”,不是“念”是什么?

  他说:“那么说起来,观空不对吗?”

  我说;”观空是一个正确的法门,但不是那么观的。怎么叫观空呢?佛在经上说,不起诸见,叫观空,心无所住,叫观空。 一切见不生,就是观空的境界。为什么呢?因为法要从“心”上会,不可从“法”上会,一切唯心造嘛。心不在住于有,有空;心不住于空,空也空;心不住于不住,不住也空;这才出毕竟空。一切唯识所现,法本没有,你怎么能观呢?不见于有,有就空,不见于空,空也空;不见不见,不见也空,这个叫观空法门。不是有个空可被你观。如若有个空可被你观的话,那空是有,怎么会是空呢?你修错了,落入“无记”了。

  他说:“无记不错呀,难道说无记不对吗?”

  我说:“在善性、恶性、无记性三性里边,最坏的是无记。所以说,宁肯落入恶性受恶报,而不落入无记。你怎么能说无记不坏呢?

  这就是他错会修行法门了。

  他说:“难道说无记比恶还坏吗?

  我说:“当然是。善记善报,恶记恶报,无记是不记善也不记恶。因为心中既能生恶,当然与能生善。生恶的时候,不过是恶大善小就是了。无记就不同了,它不生恶,可是也不生善。因为它不生善的缘故,永不成佛,必下阿鼻地狱。如果不放弃‘无记“思想的话,就没有出地狱的时期。只有当他有一天要出地狱了,放弃”无记”,发起善念才行”。

  因此,大家修行,千万不要堕入这个法门,否则,一定会堕落。

  我提醒他说:“你还年轻,赶紧回头,重新修行;要不然,必然堕落。因为法是你的心造的嘛,以此心必造此法。

  “修观空是对的,但要心无所住,不起我见,依照佛说,信受佛语,依教奉行,才没有错。修空观,不是说,观什么都没有。假使这样修,是在自己骗自己。”

  他又向我提出,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的话。他说:“六祖不是说过,不思善,不思恶吗?

  我说:“不思善,不思恶,也不是照你那种观法。心不住于善,叫不思善;住于善,必落果报。心不住于恶,叫不思恶;心住于恶,必落果报。六祖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是教人心不执着于善见,不堕善报;心不执着于恶见,不堕恶报。心不住于恶善,不染于善恶,叫知,不见善,不见恶的时候,叫做见。若是心和眼不染善恶诸法,知善恶等一切法是空的,这个叫开佛知见。

  “你说不思善,那你孝不孝你的父母啊?要是孝你父母,这是思善。忠不忠于国家啊?要是忠,是思善。如果不忠不孝,岂是学佛的人?你要是不思善,不思恶,是个白痴,要是思善思恶,是凡夫。”你知不知佛法里,“思”当作为“求”的意义讲。求善求恶,叫思善思恶,那当然和佛法不对头,佛法是讲不求嘛。

  这里的要点是在心无所住,不生诸见啊,并不是不知不解,叫作不思善不思恶哩。那佛知苦断集,知不知?佛修道证灭,知不知?

  你光知道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可还记得六祖有一句话,“一念断就是死”吧?要是修观空法门,一切不念,当然不念布施;不念布施,怎么成六度?当然不念持戒,不念忍辱、不念精进,不念禅定。你要知道,佛法是,念布施,不住的布施;念持戒,不住的持戒,这才能断一切恶,修一切功德。

  “假使照你这样观空,照你这样一念不起,什么都不念,你能不能消业障啊?当然不能消业障,能不能修功德啊?当然不能修功德。不能消业障,不能修功德,怎么能够成佛呢?

  “文殊师利问维摩诘大士说;“何法不生,何法不灭?”维摩诘告诉他:“不善不生,善法不灭,”不善就是恶,恶法不生,善法不灭。现在你连善法都灭了,那怎么能够修佛道呢?不善不生,就是一点杂念不要起;善法不灭,就是佛号不要断。

  “不善不生,佛教你诸恶不作;善法不灭,佛才告诉你众善奉行。这个诸恶不作,众善奉行,都从自净其意生。自净其意假名叫佛。

  大家要记住,静坐的时候,要自净其意,怎么自净其意呢?乱念不生。虽然乱念不生,可是佛号不断。这样,一切不住,叫无所着等正觉。我们学佛就学的这个法门。

  希望大家不要有这种偏差。要记住,学佛是“不善不生,善法不灭。”这样,才能自度,才能度人。以后大家再静坐的时候,就往这地方用功,千万不要偏空,不要观空。那个人观空,观得无因无果,那叫外道,无因果外道。不可这么修,大家千万要注意!今天把这篇对话提出来给大家参考。

  现在开始念佛。

第四天 至心念至心听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谓心平,就是心清净;心清净,就是心无所住,乐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时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乐的时候,要不忘一个“舍”字;苦的时候,要不忘记一个“忍”字。苦乐是平常事,凡、圣都要遭受到。不要说是凡夫,圣人也有苦乐。不过圣人在乐的时候,他能舍;苦的时候,他能忍。可是凡夫在乐的时候不知道舍,苦的时候不知道忍,只喊天呼地。

  这里所谓舍,不是教你不要乐,而是不要贪着的意思。乐的时候来了,要不贪着,知道一切事无常,乐,一定要过去。要不是无常,不会有乐。娑婆世界的乐,都是无常的,都不是真正的乐,只是苦轻的时候叫做“乐”就是了。苦来的时候,不要烦恼,要忍耐,就是圣贤;不忍耐,就是凡夫。于乐能舍,于苦能忍,这样才能念佛。因为乐的时候,起贪着心,就不能念佛;苦的时候,起烦恼心,也就不能念佛。

  因此,乐的时候不忘念佛,苦的时候也要不忘念佛。念佛的时候,要心无所住。一念佛,心不住于乐,则能舍;一念佛,心不住于苦,则能忍。这是念佛的功用。

  怎么样念佛才能心无住呢?古德都提倡“至心念,至心听”。以至诚至意的心去念佛,至诚至意的心去听佛号,古德在这方面,都有恳切的教导,因为至心念,至心听,自然心无所住。无所住,心就清净;心清净,就平等。不管乐,不管苦,不管忙,不管闲,一律平等打成一片,都能达成一心不乱了。这个法门,甚深微妙。虽然说口念耳听,以声摄耳,可是它远离声尘,不被声尘染污,妙就妙在这个地方。

  大家可能认为我说得不对。口念出来的是音声,耳听就是听声尘,为什么还说是远离声尘呢?

  要知道至心念,至心听,不但远离声尘,而且远离色香味触法五尘呢。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尘?色声香味触法能够染污心地,所以称之为尘,叫做六尘。如果声色香味触法能够染污心地,所以称之为尘,叫做六尘。这六法,是法尔如是。不是说心清净,就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假使说清净心中不具六法,那是断灭见的人所说的。

  什么叫做六法呢?什么叫做六尘呢?所谓染心,是心住于色香味触法,心住色声香味触法,心就随着色声香味触法转了,举个实际的例子;如果你看到好看的色,贪着它,起欢喜心,你就随着它转了;不好看的色,起厌恶心,你也是随它转了。那时色法就成为色尘了,因为你被它所染了。如果你看到色,知道它是色,知道这个色是因缘所起,没有自性,就不生好感,不生恶感,不生憎,也不生爱。那未,它单纯的是法,法尔如是。色如此,声香味触法也都如此。

  大家念佛的时候,如能至心念,至心听,一定心无所住。虽然面前有色声香味触法,但由于你心无所住,不被染着,不起分别,不随它转,知道一切境,一切法都是空的,它现,是叫法相,不现,就是法性,对称毫无干扰。这个是圣贤之路。

  大家不要认为,学佛了,就应该说色声香味触法是没有的,那就错了,这是学到外道法去了。色声香味触法随缘而起,你能心无所住,不受其染,不受其转,那叫佛道;否则,心有所住,就是外道。

  这个“法”甚深微妙,念佛法门更是甚深微妙。当心无所住的时候,至心念佛至心听,就能“闻而不闻”怎么说,闻而不闻呢?因为真正着于闻,那就心有所住;不住,所以说是“不闻”。可是心不住于佛号处,自己念,自己听,能听,所以说是“闻”,那就是闻而不闻,不闻而闻。换句话说,句句佛号听得清楚,那当然是“闻”了;虽听得清楚而又住,不住,就是“不闻”了。

  闻而不闻时候,叫作止,就是止观的止;不闻而闻,称之为观,就是止观的观。虽然止,虽然观,可是不思议,叫作不思议止观。

  大家知道以后,要在念佛时,看一看,是不是这样,不要光听我说。光听我说的话,那是空话。“此法甚深,非证莫知”,只有自己念,证到了,就知道了。

  至心念,至心听的念佛法门,不是闻慧,思慧的境界,必须应用修慧,亲身彻底地去修,才能得到。

  大家要至心念,至心听,听自己的佛号,听的清楚明白,一心不乱的时候,这叫做心不为境所转,而能转境,因为心能转境的关系,才有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不然的话,怎么能从娑婆转极乐呢?所以这种念佛,叫不思议法门。

  希望大家能够真信切愿力行。“如此妙法门,无上波罗密。”

  现在我们开始念佛,试试这个至心念至心听的法门。

第五天 捍劳忍苦诚心念佛

  本来不应该多讲话,应该教大家尽量多念佛,因为佛七眼看就要圆满,不过,今天加香,不得不提醒各位。

  今天晚上开始加香,希望大家要捍劳忍苦,尽量念佛。所谓小苦不忍,难免将来要受到六道轮回的大苦。所以希望大家要捍劳忍苦,尽量念佛。身体疲劳,心不要疲劳。心不疲劳是叫真精进。

  大家要记住,念佛心始终不懈,求往生的心始终不懈,求见阿弥陀佛的心始终不懈,那才是精进。假使心不精进,只有身精进,那是假的 ,唯有心精进,才是真精进。

  要想不怕苦,一定要至诚念佛。至诚心要是提起的话,就不感觉疲劳了。否则,心不诚,应付了事,那就难免有疲劳的感觉了。有了疲劳的感觉,那是你自己懈怠的结果。这时必须提醒自己,要不怕疲劳,要奋起智慧之剑,突破生死之关。七天念佛就是你勇猛精进。

  或者有人说:“你讲至诚心念佛,这是老生常谈了。我们也知道至诚心一起,就不感觉疲劳了,不必劳你再说了。”

  那倒不一定。因为你过到听过的“诚”,不过是世间之法,和佛法不同。佛法说的诚,不是那么浅显。如若知道佛法的诚,就可以得到受用。

  所谓诚,要严持三归五戒才能算是诚,假使没有诚心,就不能持三归五戒。要能严格地行十善,四无量心。能这样,那心一定是诚的;否则,没有诚心,就不能够十善、四无量心。要知苦、断集、修道,证灭,修四谛法。能这样修,心一定是诚的;不然的话,就不会知苦,不能断集,也不能修道而证灭,出生死流,修十二因缘法,一定要具有诚心;要是不减,不得成就。修六波罗蜜,一定要诚;没有诚心,不能布施,不能持戒,不能忍辱,不能精进,得不到禅定,得不到般若。由此可知,修无上菩提,究竟佛道,一定要诚;没有诚心,不得无上菩提,不得成佛。所以,声闻菩提,在诚;缘觉菩提,在诚;菩萨菩提,在诚;无上佛菩提,还是在诚。

  还有,心诚的话,一定没有染着;不染就不杂乱;不染、不杂乱,就清净;所以清净心就是诚心。心清净则无所住,无所住心就是诚心,无所住是知法不住法,佛在经上所说的是知法不住法,就是诚心,知法不住,其心必空;所以空心是诚心,心空可以度一切众生,所以菩提心是诚心。

  再把它说的通俗一些,礼敬诸佛,是诚心;没有诚心,不能够礼敬诸佛。称赞如来,是诚心;广修供养,也没有办法忏悔业障,随喜功德,是诚心;请转法轮,是诚心;请佛住世,是诚心,常随佛学,是诚心;恒顺众生,是诚心;普皆回向,还是诚心;没有诚心,这些善行,这些功德是不会修的。

  再有,一心不乱不是诚心是什么?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不外诚心就是了,至心念,至心听,也就是诚心,所以说,念佛法门不离诚心。不要说念佛法门,任何法门都不离一个诚心。

  希望大家,不要小瞧“诚心”两个字,诚心在佛法讲起来,是有很深的意义的。

  这最后三天加香,大家要捍劳忍苦,发起诚心,以至诚恳切心念佛,求生西方,求见阿弥陀佛,这样,自然不感觉疲累了。感觉疲累,那是退惰怠的结果。

  最后三天,我们不应该多讲话,所以要求大家发至诚恳切心念阿弥陀佛。

  现在开始念佛。

第六天 初学念佛必须计数不可间断不馀杂修

  明天佛七就圆满了,所以今天应该和大家讲一讲回家后,怎样修学念佛。

  初学念佛的人,切忌散学,因为散念不能摄心,念成习惯,就难以收拾了。所以初学念佛,一定要计数。计数念佛,可能对大家不很习惯,而且很费力;但是,正因为费力,才能摄心。由于它费力摄心,念佛才有功效。

  不过,初念佛的人,不要拿珠,拿念珠不容易摄心。用念珠计数成了习惯,于是聊着天也数念珠,光数念珠不念佛。很多人都这样,你检查检查自己,是不是也这样。如果这样,那是以掉散心念佛,千万得改过来。

  那么,不拿念珠怎么计数呢?有两种用指头计数的方法。把自己的一双手握拳,然后将五个手指头伸一遍,这是五个,再屈一遍,又是五个,于是在另一手屈一指作为十数,屈伸一遍为一百。就这么计数。还有一种方法,更好,那是采取三三四四的念法。“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又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再四声,共计十声。于是屈一个手指计数,这是十声。这个念法最容易摄心了。这样计数念佛,可使你念得踏踏实实。要是拿念珠念佛,掉散心一点不会伏,徒增散乱,念的佛号,虚虚浮浮,一点不着力。

  大家记住,初学念佛要计数,计数不可拿念珠。等你掉举心伏下了,念佛有进步,那时再拿念珠,可帮助你不忘记念佛。

  初念佛时,每天念多少佛号要有定数。一开始,不可贪多,宁可从少念到多,不可一开始念到十万声,念不了,念五万声;五万声还念不了,念一万声;一万声念不到,念五千、三千、三百、两百。这样念佛不好。要知道,你念佛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你的莲华就增长;要是逐渐往下减,它就逐渐萎缩了。

  那怎么念呢?开始时宁可少,应估计一下自己的时间,每天早晨抽几分钟,或者晚上抽几分钟,能念多少佛号。事情忙,要上班的人,时间不够充分,刚一开始念,不妨先念五百声。五百声念了,若是还有充足的时间,可增加一千声;一千声还有充足的时间,一千五、两千,再慢慢地递增,逐渐逐渐精进,那七宝池中的莲华就会逐渐逐渐地增长。当然,念佛是愈多愈好,所以应尽量争取多念。

  念佛不是摄心为贵吗,怎么要多念呢?因为念十声,八声,不可能摄心;念三百声,五百声,或许有一、两声摄住了心;念三千声,五千声,就会有十声,二十声摄心。所以要多念,多念自然摄心,可以种入八识田中。比如说,人们看书,一遍记不住,两遍记不住;十遍、八遍,可能有一点点进步;念上三百遍,五百遍,肯定能记住。又好比参加作早晚课,《阿弥陀经》背不下来,但只管念,跟着念,念上几年以后,保证能背下来。这个道理是很时显的,因为它种入第八识了。

  第一个,大家回去念佛,要计数念,念得心有一点点调伏了,才拿念珠,念珠可帮助念佛。怎么说,会帮助念佛呢?因为不拿念珠,念佛念到十声,二十声,就忘了,拿着念珠念佛,,念上三百声,五百声,三千声,五千声,不会忘。这是它的好处,也是它的坏处。坏处在那里呢?由于不忘,就不用心,很容易“掉举”。

  第二个,大家回去念佛的时候,要注意到不可有间断,就是所谓的“不间断”。怎么叫不间断呢?那不是教你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佛号不断,叫不间断;而是规定了一天念三千声佛号以后,再忙也要把它念完,念完了这三千声佛号,然后再随时记起来就念,那才叫不间断。如果每天规定念三千声佛号,今天念三千,明天忘了,那是间断。每天一定要念完这个定数,平时可以散念,不计数。慢慢慢慢佛号教它增加,功夫就增进了。

  第三个,回家念佛,不余杂修。不能凭自己的兴趣,随自己的高兴,有时念念佛,有时诵诵经,有时拜拜忏,有时又持持咒。这样没有用。这是自己捣乱自己,自己找自己的麻烦,这样是不会见效果的,一定要一句佛号念到底。

  你要是拜佛,就拜阿弥陀佛。面前不管是什么佛,什么菩萨,你拜的时候,就心里想,我在拜阿弥陀佛。不应该,看到这是释迦牟尼佛,我在拜释迦牟尼佛;看到药师佛,我在拜药师佛。不管是什么佛,我一拜下去,就拜阿弥陀佛。口要念的话,不管是持咒啦,诵经啦,唱赞啦,我一念一唱,一开声,就是为了阿弥陀佛。心里要是想,就想阿弥陀佛。各位不想信,请想一想,如果身口意三业造了恶,不是一定堕三恶道吗?身口意三业要是行了善,不是一定生人天吗?那未,你的身口意,身礼阿弥陀,口念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哪有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道理。所以大家拜佛时候,不管面前是什么佛,心里要想我在拜阿弥陀佛。

  你不知道,念一佛,拜一佛,就是念十方佛,拜十方佛。因为佛与佛的身没有分别。“无分别”而自生“分别”,叫作众生;知道虽“分别”而“无分别”,才是佛。大家记着,佛是没有分别的,你不要自生分别。阿弥陀佛叫无量光,其光无量,哪一尊佛不在里边呢?阿弥陀佛叫无量寿,其寿无量,哪一尊佛不在里边呢?那只怪你不知道释迦牟尼佛方便说就是了。

  念佛久了,心慢慢慢慢降伏了,慢慢慢慢定下来了,念佛的时候,这才是真实的念佛了。初学念佛,一定嘴巴念佛,心里没有佛。念佛久了,自然而然地口念,心也念。功夫愈纯这种现像愈明显。到了那个时候,拿念珠可帮助念佛,念珠有念珠的功德。

  这样念久了,“行起解绝”,三藏十二部,一切言教,都用不上。佛号一起,可把它们都放下。不相信,就念一念试试看,就会知道满肚子的学问,一点用不上。可能有人会说:“那么说,我平时看经看教,没有用吗?”有用,不过那是走路的拐杖就是了。假使有人把拐杖当作路,这个人是白痴。上了路以后,拐杖可以不要了,拐杖不是路啊,它只是帮助走路的。三藏十二部也是这样。仅仅是帮助修行就是了,它不是修行。认为三藏十二部就是修行,就是法,这就死于句下了。所以古德讲,“行起解绝’。不光是念佛法门,一切修行法门,都是这样。行起解绝,解绝才能行起。得受用不在经文上,而是从修行上,从修证上得受用的。

  大家应记住这个优点啊:不可余杂修。应该专拜阿弥陀佛,专念阿弥陀佛,专想阿弥陀佛。这样修久了以后,自然能得受用。修久了,得到受用以后,就不须别人指导,自己就知道了,到头来恐怕事倍功半,很难行到受用哩。

  我再重复一遍,初念佛不可散念,散念不可摄心,念佛号飘飘浮浮,毫不着力。一定要计数,计数不可用念珠,应用手指计算,或者用三三四的办法计算,不过,很麻烦,很不好念,但是,也就因为这样,才有效用;感觉好念,那就不能通过心,滑流过去了。还有,不可间断修,每天规定念多少佛号,一定要把它念完。其余的散念可以随意了。若怕佛号念不完,就先从少数开始。我相信,任何人再忙,十分钟,八分钟总能抽出来吧,再不然,坐在公共汽车上,也可把它念完;起路的时候,也可念完;吃饭的时候,也可念完。总之,教它不间断,再有,不可余杂修。拜就拜阿弥陀佛,念就念阿弥陀佛。想就想阿弥陀佛。这样久久用功,自得大受用。以上三点必须记住。

  现在我们开始,行起解绝,至诚一心,念阿弥陀佛。

第七天 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

  时间过得真快,眼看佛七要圆满了。当佛七开始的时候,我们谨防大家“乱”,现在佛七即将圆满,要谨防大家“散”了。

  这是说,大家来打佛七的时候,心不落实,一切情形很陌生,难免心要乱,所以告诉大家,心要安和。佛七快要结束,快要圆满了,大家难免心情散漫,人在这里打佛七,可能心已经跑掉了。希望大家切实留神,要善始善终,把七天佛七圆满完成,不要像一列火车,进站的时候慢,出站的时候还是慢。希望大家要努力精进念佛。

  七天念佛,大家已经种下往生极乐世界的善根了。

  怎么知道呢?远在迦叶佛时,有人无心地念了一句“南无佛 ”,到了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遇缘出家,就得阿罗汉道;何况我们至诚恳切念七天佛呢?所以这七天念佛,念阿弥陀佛的种子种下以后,绝不是空过的,将来一定会开花结果的。

  不过,大家回去,要好好地保养这个善根。虽然说是,以此念佛因缘 ,一定入于如来大誓海中,一定往生西方,但如果不保养善根,那就将是后生的事,后世的事,不能保证即生往生了。虽然说,迟早也得因这个念佛因缘往生西方,但不一定是下一生,或者下数生,那是要等善根成熟才能往生的啊。若是大家能把这个念佛善根保养得好,便能“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古德说的“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这是提醒大家要珍重这念佛的善根,使今生一过,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要再等后生后世了。

  希望大家要佛七圆满以后,精神不要散漫。为什么呢?因为正赶上过阴历年,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中国人所谓过年,不外乎四个字。哪四个字呢?“吃喝玩乐”。这些都是坏善根的事,都是使心散漫的事。要是不加注意,心就随着六道轮回走了。所以大家在吃喝玩乐快意的时候,不要太快意,应该留下三分。为什么呢?留得三分情面,好见阿弥陀如来。

  我时常想到,我们佛教过年过节,应该怜悯众生苦。或许有人一时不能够断肉食,至少不要起贪心,尽可能不要杀生。纵然吃肉食的时候,不要生贪得无厌心,要多念阿弥陀佛替这些众生回向,愿它们往生极乐国土。

  学佛的知道,《华严经》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应该说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我们怎么可以为了自己得乐而食众生肉呢?所以佛教徒、佛弟子,应该记住这件事情。

  这个念佛心,各位带回去,尽此一生,不舍不离,功德一定很高。《无量寿经》说尽形寿念佛,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但求往生,希望大家还要发一个志愿,求上品上生。

  怀玉法师,念佛精进,持戒谨严,怜悯众生,绝对不虚妄地伤一个小虫的生命。身上生虱子、跳蚤,他不抓它,随便让他们叮啊咬啊。他吃不求好,穿不求美,一生之间,粗食破衣,持戒念佛。结果,于命终的时候,就见到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同来迎接。大势至菩萨手中执着银台。他心里想:“我一生精进念佛,求的是金台,怎么是银台呢?这一念刚生,佛菩萨都隐退了。这时,他又更精进地念佛。七天之后,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手执金台来迎接了。

  希望大家也发这个志愿,发这个心,尽此形寿,不生不离不舍,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不让一切杂乱事染污这个心。一心清净,一心不乱地念佛。

  我记得大家刚一进来参加佛七的时候,我就说过,大家要求一心不乱。现在佛七圆满,也要尽形寿念佛,也是求一心不乱。大家不要忘记,除了求一心不乱以外,不求其他的。

  希望大家佛七圆满以后,念佛心不要散漫,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

  恭喜大家,今天夜晚就功德圆满了。

  现在开始念佛。

上一篇:佛七讲话一九八五年第四期
下一篇:佛七讲话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