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 身心安和 正念现前
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照例要和大家讲几句话。其实念佛堂中只宜一心念佛,不宜多讲话,多讲了,恐怕扰乱大家。不过。考虑到大家不知怎样修习念佛,所以不得不叮咛几句。
来打佛七,难免有些紧张的心理,和不适应的地方,这是因为自己过去的习气,和新环境不能调合的关系。所以今天和大家讲身心安和,正念现前。
所谓安,是身调适而不烦躁;所谓和,是心调适而不烦躁。身心安和以后,自然便可正念现前了。所谓正念,便是佛念。换句话说,就是身心安和以后,便能一心念佛了。为了使大家身心安和,谨提出几点须注意的事项:
第一要适应环境,熟悉作息时间。例如,哪里是洗手间,怎样经过通路进念佛堂,电灯开关在哪儿等等。务必要使一切熟悉,安之若素。对于作息时间熟悉了,可以按时动作,这样,便不会感觉紧张了。心不紧张,才能专心念佛。
第二天放下我慢心。佛七期间,要听从监香的教导,不要认为有人管你不好受。要知道,别人教导你,是帮助你往生西方;你起烦躁心,那是表示你求生的心不切。所以应对佛七期间的一切措施,和你周围的一切人,都要有一种和谐的感觉,融洽的感情。当初弘一大师就是这样,对于他周围的一切人和事,总是感觉一切都好。这样,身心安和,才能专心一意念佛往生。
第三天放下牵挂心。佛七期间,要把家中的事,学校里的事,烦恼的事,乃至如意和不如意的事,统统放下,只求一心念佛。要知道,因为你牵挂太多,烦恼太多,才沦落娑婆,在六道中轮回。今遇大好因缘七期念佛,只要放下一切,老实念佛,将来定得往生。
以前有个老人要求出家,佛的大弟子们都不敢收它,说他没有善根。当时世尊说,这位老人在迦叶佛时,为虎所逼,念了一声“南无佛”,现在善根熟了,可以出家。老人出家以后,证到四果。
大家请想,为虎所逼,念了一声“南无佛”,待到善根成熟时都可成圣,难道我们七天念佛,不能往生吗?所以大家要真信切愿念佛。要知道,当你至诚念佛时,西方莲华池中,你的莲华逐渐生长开放了。大家应该起欢喜心念佛,因为欢喜心可使功德增长。
第四要放下怕苦心。修行人要捍劳忍苦。就算这七天辛苦一点儿,实在说来是微不足道的。佛修菩萨行时,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不知舍了多少头目脑髓。世尊过去世曾为国王身,为了求法,在自己身上剜肉点灯;又曾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又曾为太子身,为救父母饥饿,割自己的身肉以供父母。像那种种大苦都能忍受,何况我们这点小小劳苦呢?
假使大家拜佛念佛这点小苦不能忍,将来堕入三涂,大苦就不堪言了。所以水忏中说,此时修行小苦不忍,将来大苦临头,便无可逃避。
大家应知,娑婆世界无一不苦。希望大家在这七天中,放下我慢心,牵挂心,烦恼心,怕苦心,身心安和,捍劳忍苦,精进念佛。
大家念佛要精进,应该象阿弥陀佛就在面前。我们不精进,放逸懈怠,佛都知道得清清楚楚,所以我不敢丝毫懈怠;我精进念佛,声声佛号,阿弥陀佛都能亲自得闻,所以我要至诚恳切佛号不断。这样七天之中,我们三业清净精勤,定能得大受用;因为我的念佛心与佛相应,临命终时必蒙佛来接引,不受病痛,不受诸苦,往生极乐。
所以大家要精进念佛,精进拜佛,懒惰懈怠是不能往生的。不过,也不可精进太过,以致不能持续修行。只要把自已的力量,毫无保留地发挥出来,便是精进了,千万不可孤注一掷,一奋而绝。须知修行须久久熏习,才能有所成就。身安心安和才能维持长久,只是绝对不可偷懒懈怠罢了。
一个人临命终时,最要紧的是忍受病苦。身心安和,始终不失正念,这样必得往生。假使大家控看病人时,最要紧的是使病人身心安和不失正念,要尽量安慰他,开解他,根据经文,说西方的快乐要他听。不可悲伤哭泣,更不可妄谈世事亲情,使病人生贪恋伤怀的感慨。如果他无力出声念佛,也不可逼他出声。只要告诉他心中默念,要记住西方的方向,记住西方有阿弥陀佛就是了。弘一大师说,也不可勉强病人作吉祥卧,随他右胁也好,左胁也好。总之,不要恼乱他了,能使他安祥地求生西方,那样,你真是他的救命恩人。所以身安心安和,正念现前,实是我们往生西方的要决。
第二天 看破放下念佛
今天和大家讲看破、放下、念佛。因为以前有一位居士向我说:“佛教谈看破、放下、念佛,实在是太消极了。说什么看破红尘,放下一切,什么都不管,只管念佛。”其实,这位居士还不了解什么是看破、放下、念佛、他是完全误解了。唯恐大家也有不清楚的,所以提出来和大家讲讲。
要知道看破、放下、念介,不仅在佛法中很重要,在世间法中也很重要。
依佛法来讲,“看破”是信解门,“放下”是修习门,“念佛”是功德门。小乘有小乘的看破、放下,大乘有大乘的看破、放下。尤其是大乘的看破,放下,又有很多程度上的不同。念佛是大乘行人的特色,因为佛的名号代表无量功德,所以称为万德宏名。表现功德有四种法,便是慈、悲喜、舍。所以我们念佛,一定要有慈悲心,否则不能算是念佛人。喜,就是欢喜心,看到别人得度’得利益,有成就,便起大欢喜心。要不然,不能算是念佛人。舍,是舍弃一切我见,舍弃一切怨、亲、中三种缘,以无缘的(没有以上三种缘的)大慈大悲,平等度一切众生。心不平等,自私自利也不能算是念佛人。
因此,看破、放下,念佛,实是最正当,最积极的,现在我把看破,放下,分“事”和“理”两方面来解说。
就“事”的方面讲,也可说是从“有为”方面说,是看破世间无常苦,要放下五阴身心不生贪著,放下一切五欲之乐。就“理”的方面说,也可说是从“无为”方面说,是要看破一切法无,我空,而不取著于假名相。大乘人修习,多从两门而入,就是一、无我门,二、法空门。
现在先从“事”上说无常苦。或者有人说,佛教之所以“消极”,便在其“无常观”与“苦观”。说这话的人实在颠倒,缺乏智慧。他不知世间的一切事物,确是无常,确是苦的。因为世间的一切法都是从因缘生,因缘所生的事物就是无常的。因为无常,所以是苦。佛为破众生的常见,所以说无常;为破众生的贪著,所以说一切事物都是苦的。
假使说,一切法“常”,而不是“无常”,那么大学一年级生不会升为二年级,二年级生不会升为三、四年级。这样,大学生就永远毕业不了。一年级可升为二、三、四果,辟支;菩萨从凡夫位历进而经信,住、行、向、地、这都说明“无常”的道理。若不是“无常”,等觉不应更妙觉,人文的进步,自然的演化,处处说明了这一切无常。
世间人看破这一点。于是放不下,妄图生颠倒贪著;由颠倒贪著的缘故,于是产生很多的罪恶。
或者有人说:“喔!无常的道理我明白了,但是苦的观念我不同意。因为我们应该乐观,不应该苦观”
其实明白了无常的道理,便应明白苦的道理;如果不明白苦的道理,那还没明白无常的道理,因为无常,所以才苦嘛。
至于谈到乐观,那是和“乐天观”不同的。乐观代表精进,积极,奋斗。而乐天观是懈怠、消极、麻木。乐观是智慧的抉择,而乐天观是愚痴的行为。所谓“知苦”,正是智慧的、精进的,奋斗的。
为什么由于无常才有苦呢?因为“生苦”是无常,无常所以有“生苦”;“老苦”是无常,无常所以有“老苦”;其他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都是因为无常,才有这么多的苦。
什么是求不得?如世人欲求离苦,而不能如愿,欲求得乐而不能得到。又如有好职位,待遇也丰厚,于是终日提心吊胆,唯恐夫去这个位置;但是偏偏被裁汰了。诸如此类,都是求不得苦。
什么是五阴炽盛苦呢?五阴身心轮回六道,生死炽热,使众生不得自在,所以大苦无穷。
由于八苦都是无常所致,因为无常才有八苦。能看破无常而知苦,放下贪着而断除聚集众苦的因,实是大智慧者,怎能说它是消极的呢?现在我们念佛求生极乐,那里的众生,不受众苦,但受诸乐,在这七天当中,大家看破、放下、念佛,以求往生极乐,这怎么能说是消极呢?
现在我们从“理”上讲讲看破一切法无,我空的道理。看破了法无、我空,便能放下“假名相”。不生执著了,不执著于“假名相”,便可证如“实相”。
或者有人会说:“你讲,无我,现在不是我在这儿听你讲开示吗“?这完全是一种浅 见的说法。
对于法元,我空的道理,我们可从几方面来解释。
第一、法要是实有,应有其自性,今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所以知道一切法无。譬如面前这双拜垫,若说真有拜垫的话,便应有拜垫的自性,然而这双拜垫是塑胶皮和木头铁钉制成的,这儿只有塑胶皮木头铁钉的性质,没有拜垫的性质。再如我们这座莲风楼,实在是钢筋水泥木材等性质,而没有所谓楼的自性,如果莲凤楼真有其自性,应该在钢筋水泥木材等以外,另有莲风楼真有其性,应该在钢筋水泥木材等以外,另有莲风楼的自性才对;而现在所谓莲风楼只是一个假名,而无有自性。于是我们要以例知,其他一切法也都是假名而无自性。于是我们可以例知,其他一切法也都是假名而无自性。所以佛在经上说,“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我们也可以说“拜垫即非拜垫,是名拜垫;说莲风楼,即非莲风楼,是名莲风楼,同理可知,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由此可知,一切事物只有假名,而实在是没有的,所以说是“法无”。
第二方面,说我空,如果有“我”,我应该完全自在,但事实并不如此。譬如我这个身体,我不欲其老,而它要老坏,我不得自在。要是身体是我,应该是我要老就老,我不要老就不老才对。现在它不听我的指挥,这就证明它不是我。再如我怕生病,而这身体偏偏生病;我不想死,它偏偏要死。再有些人怕头发白,想尽办法想把它染黑,但是它偏要白,使我不得自在。这样,又怎能说它是“我”呢?
根据这个道理,六道之中找不到我。如果人是我,我不想人身坏,它应该不坏才对。人身坏了,转生为畜生,但我不想转为畜生,而偏要转为畜生身。乃至投生为畜生,便又执畜生是我。由畜生道落入鬼道,又执鬼道是我。若是真的鬼是我的话,那么当初人道,畜生道又是谁?这样,于六道轮回之中,只是因缘业报,根本没有我。
既然诸法无我,所以知一切都是空的。如果人能看破一切法都是空的,便不会于“空”中妄生贪慎痴,造下许多恶业了;如能不被业系,自然可随意往生十方佛国土了,所以说,看破,放下,念佛,便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念佛人能看破人生无常苦,便能除人我执,得“事一心不乱”,了“分段生死”,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便圣居士。如再能看破一切法无我,一切法空,便能放下法我执,得“理一心不乱”,了“变易生死”,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士,甚至可分证常寂光土。这样,看破,放下、念佛,能说是消极吗?说看破、放下、念佛是消极的人,实在是愚痴颠倒极了。
所以,我们对内要看破五阴身心是无常,是苦的;对外要看破兴衰、称讥、毁益、苦乐都是无我,是空的;然后才能放下贪恋执著,念佛求生西方。
最后,我要劝,世间一般的人也要看破放下。对于别人,能容忍时,便容忍一步;能退让时,便退让一步,这便是气度宽宏大丈夫作略。对别人有利时,便利他一分;可以助人时,便助他一臂,这便是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如果你说:“我不能懂这么深的道理。”不要紧,只要你放下一切牵挂,至诚念佛,也一定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士。
现在我们都要看破、放下,念佛。
第三天 不杂用心 净念相继
今天和大家讲的是,不杂用心,净念相继。
大家念佛,要至诚恳切,句句佛号,的的分明,犹如猫捕老鼠,把每一句,每一字都看得牢牢的,生怕它跑掉。切忌随口滑腔,心不在焉。
怎么叫随口滑腔?就是把一句佛号,漫不经心地从嘴边溜出来,口虽念佛,心属无记。那样念佛,徒劳舌根,心属无记。白白地蹉跎时光,没有用处。所以我们念佛,要发自于心,出之于口。心要清净,不要起杂染。否则,心口不相应,怎能与佛相应呢?所以随口滑腔,是念佛人的大病。
心生杂染有六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起僧爱二心,便是杂染。
念佛法门就是要对治这个僧爱心,所以当念佛时,必须没有僧爱、没有贪慎。
六根起杂染,程度上有轻重差别。当然,六根当中,意根最易动念起染。只要管住第六意识,其余的根便可没有杂染了。但是意根最难制止,例如大家念佛,静坐时,总感觉心散乱,没法静下来,那便是意根在作怪。其实,意根所对的法尘,完全是前五根已曾经历的影像。譬如曾经看过红色,意根便对红色的影像。耳根曾经听过的声音意根便对声音的影像。鼻舌也是这样。意根一经制住,心便可以不散乱了。
但是意根极难制止。除意根外还有一根只要摄住,余根也可以摄,那就是耳根。观音菩萨修妙耳门,耳根实在有其殊胜之处。因为摄住眼根,余根照样散乱,仅仅眼根不见罢了;摄住鼻根,余根照样散乱,仅仅鼻根不嗅罢了;所以感冒的人,余根还在散乱。其余舌身两根也是这样。只有耳根一摄,余根都被摄住了。现在大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自已仔细听,只要听得分明,便睁着眼,好像看不见;有鼻根,好像不辨香臭;嘴巴念佛,自然不会有口四过。甚至耳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告诉我们,以摄耳根入手,最为方便。六根摄住了,自然对外境便不生憎爱心了。
以下再讲染污心的六种法。那就是贪、慎、痴、慢、疑、恶见。贪慎痴大家都知道了,我们不作解释,现在讲慢、疑、恶见。
谈到“慢”,有所谓七种慢或八种慢。不过一切慢以我慢为根本,以桥为最恶。所以我们今天就单解释这两项。
所谓“我慢”,就是大家平时说的“我慢贡高”。人们总感觉自己了不起,比任何人都强。凡事总要压别人一头,于是,由此而造出种种罪恶。印光大师为戒除我慢,曾说:“见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大家如能存有这种心,便不会有我慢了。
再谈“桥慢”。所谓桥慢便是不敬三宝,不孝父母,不敬师长。桥慢心一起,一定没有恭敬心。恭敬心是一切善的根本。对父母恭敬则孝,对国家民族恭敬则忠,对一切人一切动物恭敬则仁爱,对朋友恭敬则信义,世界各国能互相恭敬则和平。
同时,恭敬心有两项功德:一是自度。因为有恭敬心,便能“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二是度人。因为有恭敬心,一定会慈悲济物。自度度人是菩提心;所以失掉恭敬心,便丧失了菩提心。失掉菩掉心的人,一切功德完全丧失了。所以众生千万不可起桥慢心。
现在讲“疑”。疑是一种恶德,可以杂染人们的心。所以谓疑,便是对佛法僧,心怀犹豫,没有决定信心,甚至对于阿弥陀佛也怀疑。疑的害处很大,大家都知道,“信为道源功德母。”怀疑不信,便不成佛道,不具功德了。
最后谈谈“恶见”。我们把它分为总说和别说两项来介绍。总说,恶见便是不信因果,颠倒邪正。恶见有一种很明显的结果,便是能为后世生死作因缘。
分别开来介绍,恶见有五种:第一项叫萨迦耶见,翻译为“身见”,或是“我见”。譬如生成人身,便执着人身是我;生成男人身,便执着男人身是我;生成女人身,便执着女人身是我;生成畜生身,又执着畜生身是我。处处取着五阴身心是我;所以叫身见,又名我见。
有了这身见的为凡夫,破了这身见的为圣人。破了身见,便可证初果须陀洹。
第二项叫“边见”。边见就是“断见”和“常见”。不过,为了使大家容易听懂,也可以说,由我见而生的便是边见。例如,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都可以叫作边见。一个人有了我见和边见,自然便生出僧、爱二心来了。
第三项是“邪见”。由于我见和边见,于是便生邪见。邪见便不是不信因果,毁谤三宝。
第四项是“见取见”。这一“见”也要由我见所起。简单说,便是非果执果,明明不是这一因的果,而认为就是这一因的果。例如,看到信佛的人得到恶报,便说信佛没有用。他不知道业报通三世,今生行善,可以今生得报,也可以来生得报,也可以后数生得报。正如今生念佛,命终后生到佛前。同样道理,今生受到恶报,或者是今生造恶所得的果报,或者是前生所造所得的果报,也或许是前数生造恶所得的果报;并不是今生造所得的果报。今生念佛,或者报在来生。这种人把“非果”而执为“果”,名为“见取见”
第五项是“戒取见”。简单说,戒取见是非因执因,明明不是这一果的因,而认为就是这一果的因。印度有人见牛生天,便去持牛戒。其实牛生天,并不是年现行的因,而生天的,是其前生或前数生行善的因,所以才是生天的果。再加其他宗教也有各种各类的戒,但是那些戒并不是解脱的因,有人认为是解脱的因而取着它,这便名为戒取见。
以上这五种见,都叫做“恶见”。
总之,大家要严守“根门”,不要被这六种法所染。要不把住耳根,守住意根,其他的根便不足为虑了。
同时,一心持名念佛,切勿乱修杂修;切勿朝三墓四,今天参禅,明天持咒,那样是不会得成就的。
古人曾说,为学如掘井,要选一处,直到掘出水来;不可东掘掘 、西掘掘,浪费工夫。念佛也是这样,要把一句佛号念到底,发长远心,尽这一生,直到往生极乐。
第四天 以无我心念佛
今天讲的题目是“以无我心念佛”。
佛教里无论大乘小乘,都是以修无我心为宗要,甚至可以说,直到成佛,也是以无我心为标的,成佛便是“二我”皆尽,所以说,佛是无心道人。
我们借天台宗的判教来说,无我心实是竖贯五时,横赅八教。
所谓“我”,是随因缘而生,若是没有人、众、寿的因缘,便不会有“我”的观念了。既是因缘而生,当然就没有“我”的自性。如果定有“我”的自性,那末,“我”便不应有所转变。因为,若是说,人身定是“我”,就不应随缘更转为畜生;既可转为畜生,便知人身的“我”没有自性,同样的道理,如果畜生中定有“我”的自性,便不应再转生为鬼。由此可知,六道轮转不停,是因为六道都没有“我”的自性,有自性的话,便不应有六道的轮转了。
有人认为,人死后还为人,狗死后还生成狗,我们说,这种人是“常见”。假使人死后还生人,那么初果死后还生初果,二果死后还生二果。这样说来,众生永不成佛。须陀洹永不能成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十信的菩萨死后还生十信,不能生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乃至等觉。等觉菩萨自兜率下生人间,还是等觉,不可能成佛。同时,也没有善恶因缘的增上了。人行恶还是生人身,不落三涂;人行善,也不会得善报,生天成圣。农夫种庄稼,纵然上肥,庄稼长得也不会好;不上肥,缺雨水,庄稼长得也不会坏,因为增上缘不发生作用嘛。
可事实并不如此,谁都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众生借修行的因缘,都可成佛。由于随缘的关系,才有六道的轮回,乃至十法界的转变。因为万法随缘的关系,才有六道的轮回,乃至十法界的转变。因为万法随缘转变,从而知六道中没有“我”的自性。所以说,六道中无我,乃至十法界中无我。因为“我”没有自性,所以凡夫才能菩萨,菩萨才能成佛。
“无我”不是断灭,而是说无我之我,没有生死轮回。没有生死轮回便是法身。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莲华化生,便是分证法性身。所以无我之我,才是真正的我。
无我之我,不受六道轮回,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便是一种“常”德。生死最苦,既然不生不死,便是一种“乐”德。不生不死,而能常乐,便是一种大自在;既然大自在,所以才是真我,这便是“我”德。不受生死,不受轮回,自然清净,这便是“净”德。所以无我心若到究竟处,便是常、乐、我、净四德。
世人多执有“我”,以有我心便造恶受苦,不得往生了。因为有我心一起,便生三种缘;合于我的便生亲缘想,例如亲人朋友等;违于我的便生怨缘想,如仇人敌人等;和我不顺不违的,便生中缘想。这三种缘,都是从有我心生出来的。念佛人讲怨亲平等,同生西方,所以不应生有我心。
由于“三缘”,便产生三种“受”。对亲缘便产生乐受,如母子夫妻在一起便感觉快乐;对怨缘便产生苦受;对中缘便产生舍受。所谓舍受,便是既不苦又不乐的受。
由于苦、乐、舍三受,便产生贪、慎、痴三毒。对乐受便产生贪,对苦受便生慎,对舍受便生愚痴。
由于贪慎痴三毒,于是造十种恶业。身犯杀、盗、淫,口犯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意起贪、慎、痴。由于恶业因缘,于是堕入三涂受苦。
所以追究起来,众受生受苦报,都是由“我心”而起,若不除“我心”,便不会厌离娑婆,欣往西方了。所以要以无我心念佛。要是详细讲,应该谈到除“人我心”和除“法我心”。但是时间不够,所以不能详说了。
简单说,除去“我心”,便不会生三缘;不取着三种缘,便不生三受;没有三受便不生三毒;没有三毒便不造种种恶业,不造恶业,便不受苦报,不会系留于娑婆世界,而得往生极乐了。
所谓无我心,便是经上所说的“无为”。无为不是断灭,而是不取相,不起贪慎痴。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又说:“须菩萨!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可见无为法,就是无我心;无我心就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相的心,也就是没有贪、慎、痴等的心。
所以大乘,小乘修行,都是以除“我心”为根本。大乘除二种我,便是人我和法我。二种“我”除尽,便是佛。因此,我们应该持戒念佛,下决定志除去“我心”。
人生活在世上,如果“我心”重,那么活着的时候,便产生一个“贪”字;临终的时候,便产生一个“恋”字,恋妻子儿女放不下,恋财产放不下。于是产生痛苦,恼乱其心,失掉正念,不得往生。若是能知“我心”的危害性,那么活着的时候,心中有一“舍”字,能作如是想,这一下可解脱了,不再受娑婆苦了,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国了。所以我们应该以无我心念佛。
现在就让我们以无我心念佛吧。
第五天 以清净身语意念佛
今天是佛七的第五天,开始加香,大家心理上不要起紧张,要调身心,安之若素。
今天讲的题目是“以清净身语意念佛”。怎么叫身清净呢?就是身不犯杀盗淫。怎么叫语清净呢?就是口不犯罪口妄绮语两舌。怎么叫意清净呢?就是意不起贪慎痴。以清净身语意念佛,才能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和佛相应,才得往生。
佛七期间,大家都受八关斋戒,那便是为了给清净身语意作“增上缘”。佛七的一切规矩,如禁啦,闭六根啦,这一切也是清净身语意作“增上缘”。
清净身语意,可从事和理两方面来说。先从“事”的方面说,主要是不犯十种恶业。从凡夫以至于菩萨,都要依这十种净戒而修。一旦修行圆满了,便可成佛。详细分别来说,菩萨万行,都不出这十种善业。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就是这十种善业的具体行法。所以十大愿王,都是以清净身语意来实行。因此,从事的方面来讲,清净身语意便是普贤行。
从“理”的方面说,要想清净身语意,必须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乃至于一切法不住于相。住着了我、人、众、寿相,于意一定起贪慎痴,于身一定起杀盗淫,于口一定犯四种过恶。所以十种恶业,实是由着相而起的。离我人众寿相,离一切所有的相,离了相,无相可得,便是实相。所以三业清净,便是化事归理,合于实相理体。这叫做“文殊智”。
“普贤行”则事周,可于诸法成就一切功德;“文殊智”则理圆,可使诸法归于实相。所以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实是表示佛法的事理周圆。就文殊言,示诸法实相;就普贤言,示实相诸法。诸大乘经,如化严、法华、涅般、般若……等,没有不是宣说事理周圆的深义的。
普贤行普殊智、普贤行,不纵不横,不二不别。从事方面看,是普贤行,从理方面看,是文殊智。例如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意不起贪慎痴,自然便没有我人众寿相。反过来说,只要离了我人众寿相,自然便没有我人众寿相。反过来说,只要离了我人众寿相,也一定身口意三业清净。所以说,文殊智是体,普贤行是用,由体起用,用全归体。体用一如,都由一心所起。
由此可知,事和理周圆满,都是归于一心。事周遍就横遍十方,理圆满就竖穷三际。因为这个“理”,佛出现于世,它也在;佛不出现于世,它也在。它是常住而不变易的,所以说,理圆则竖穷三际。
横遍十方,便是无量光;竖穷三际,便是无量寿。所以阿弥陀佛,就是理事周圆。我们若以清净身语意,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自然便和无量光、无量寿相应。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可以说,在佛所说种种法中,唯有持念阿弥陀佛法门,最为周圆。现在有很多人,只作循文解义的工夫,不知深契佛所说的道理。古德说:“宁可少闻多解义,不可多闻不解义。”又说“会义者得旨,不会义者徇文。”所谓徇文,便是死于文字之下。如不能深契佛理,还不如切实从事修着手,清净身语意。因为理事是周圆的,而事理周圆,不出我之一念。诚如天台宗所说,一念具足三千性相。文殊智理圆,可以说,一念就是因果依正的“性”具足;普贤行事周,可以说,一念就是因果依正的“相”具足。所以以清净身语意念佛,一定和佛愿相应,一定能往生西方。
因为从今天开始加香,所以不多耽误大家的时间,尽量给大家充分的时间念佛。恐怕讲多了,反而乱大家的心。
现在我们就以清净身语意来念阿弥陀佛。
第六天 切愿正念以待时
今天是佛七第六天了,希望大家精进念佛。有一句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说,过去五天中虽没有得到一心不乱,请不要灰心,在最后两天,要更加努力。大家要决定相信,至诚念佛,一定得往生。经上说,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十念、三念、一念都得往生。我们七天之中至诚念佛,怎么会有不往生之理呢?所以大家应起决定信,坚信莫疑。
再有两天,大家都要回去了,今天我来讲一讲,回去以后,念佛应该注意的事项。讲的题目是“切愿正念以持时”。
七期念佛,在于勇猛精进,限定时日求得成果。回去以后,要尽形寿持念佛名,所以要时时刻刻切愿正念以待时。所谓切愿,就是至诚恳切发愿要生极乐世界,要见阿弥陀佛。要知道,我们能不能往生,是看信愿有没有。有信有愿的往生,没有信愿的不得去。至于生到西方莲品的高下,那要看念佛的多少了。现在人念佛的千千万,往生的寥寥无几,这不怪别的,就是因为信不真,愿不切罢了。所以大家要至诚念佛,切愿求生。
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佛念。我们要始终保持念阿弥陀佛之念,这便是正念。所谓“以待时”,是等待命终的时候,也就是佛说十念法门中的念死法门。
或许大家听说这个“死”字感觉不吉祥。其实,死是最吉祥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说的死,就是往生极乐,证入涅般,成就佛道,获得无生,直入无为,获得法身。这不是最吉祥的事吗?所以大家念佛,一定要生死心切,真为了生死念阿弥陀佛。从前印光大师把“死”字贴在自己的床头上,就是怕生死心不切呀。
世间的有一般不知死的糊涂虫,终日争名夺利,吃私贪污,甚至作奸犯科,只要他想到自己会死,可能便不会争夺了、贪污了。
所以我们念佛,要体念无常,生死心切,时时刻刻想到无常迅速,深怕除恶不尽,拖累自己受恶报,不得往生;深恐积德不力,不足为往生的资粮。我们要念死心切,力行除恶修善,发愿往生。、
只要切愿正念,不管无常什么时候到来,我们随时可得往生,随时可获得解脱。这便是切愿正念以待时的真义。
一个人临命终时,一生所造的善恶业,不论记忆不记忆,都会一时现在眼前。行善的人,善道境相便现在前;造恶的人,恶道境相便现在前;念佛的人,西方弥陀圣众,宝池金莲,也自然便现在前。所以我们要至诚念佛,临终西方境,便自然在目前了。这就是所谓的“净业成就,诸佛现前”。
一个造恶太多的人,等到恶贯满盈,临命终时,地获境相便自然出现,他见到地狱境相,生大恐怖,遍身汗湿,双睛翻白,口吐白沫,两手扪摸虚空,或攒死拳,不知不觉大少便遗秽满床。(古德说,这是现地狱相。看护人应急为助念,直到恶相消失,便保无虞了。)
还有一种人,重病卧床,喜欢食荤腥,时喊饥饿,不停地自舐其嘴唇,左胁缩卧。(古德说,这是饿鬼相。)应赶紧替他念佛,直念到恶相消除。你们回家以后,在亲友中有遇到这种情形的,应赶紧替他念佛,如能念到恶相消失,那么你真的是他的救命恩人了。
探看病人时,只宜安慰他,解说极乐世界的妙相,让他不要恐怖,不要悲伤难过,不要贪恋。使他知道,往生极乐是一件最值得庆幸的事。那儿不受众苦,但受众苦,但受诸乐,得与阿弥陀佛、观音、势至在一起,依报庄严,正报微妙。告诉他,要想往生西方,就要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没有力气持念的,只要心里始终想西方,知道西方有阿弥陀佛,也得往生。千万不可在他面前痛哭流涕。这样对他有害无益,因为他若一起悲伤心,便会堕落的。当你感觉实在伤心,不能忍耐,可以躲到外面去低低哭泣。要知道,这是他一生大事,假使他因此堕落,那是你害了他了,也不要向他说:“你不要死呀,要等你儿子或女儿回来见一面呀”。也不要问:“人家欠你的钱,有没有字据呀?”这样,你就作了他往生的障碍缘了。
有两种力量不可思议:一个是业力不可思议,一个是愿力不可思议,我们求往生,便是要把愿力胜过业力。一个人求往生的愿心切的,临终时有病痛也不感觉的,因为有旺盛的愿力支持他,纵有病痛也可以忍受的。
命终最后一刹那间,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便可随愿往生了。佛四十八愿,愿愿求度众生。如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病人体弱无力的,不能出声念佛,不可勉强他,使他起烦恼。可以时时提醒他默念。弘一大师说,病人临终时左胁而卧的,也不可勉强他右胁卧, 或是强行翻动他。这样,会使他烦恼堕落,于他无益;只要安慰他,开导他,助他安祥往生。
愿力不可思议,古德说,热渴死的人,若入畜生道,多入水虫中。被冻死的人,若堕地狱中,多生热地狱。这都是随其愿力受报的。所以爱酪沙弥,死后还堕酪中做虫;爱财长者,命终还生家中作犬。佛在世时,一位长者子家中有一只狗,天天卧在门口当中,有人出入,它便呔叫。有一天,佛到长者子家中来,狗见佛入门便呔。佛对狗说:“某某长者,你现在作了狗,还那么爱财吗?狗听了非常生气。
长者听了很奇怪。佛告诉他说:“这只狗是你的父亲,以恶业因缘,死后落入畜生道。因为他爱生前的钱财,所以还到你家来做狗,守护钱财。”长者子不信。佛让他把他父亲生前的食器,盛了饭摆在桌上。狗便跳上桌去吃饭。佛又告诉长者子:因为你父亲生前,埋了宝藏在地下,就在门口正中,所以这只狗天天守在门当中”。长者子去掘地,果然掘得了宝藏。
由此可知,愿力实是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切愿往生,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一定得生西方。所以我们要切愿念佛,力求往生。
第七天 兢兢业业了余生
今天是佛七圆满的一天,我不准备多讲话,以免耽误大家念佛。大家回到家里,要发长远心,尽这一生持念阿弥陀佛。
我曾说过,阿弥陀佛说七日念佛,那是让念佛人勇猛精进,限期求得效果。无量寿经说尽形寿念佛,那是让念佛人发长远心,坚持不懈。无论七日也好,或尽形寿也好,都是在求一心不乱。只要一心不乱,决定可以往生。
经上还教导我们要“好处修”。所谓“好处修”,就是行住坐卧,都要面向西方;纵然地理条件不具足,没法面向西方,也要想自已在面向西方。所以古德不敢向西方吐痰,或大小便,这是表示对西方心存恭敬。睡时头向北,右胁而卧,还是面向西方,把西方这一念,深深种入八识田中,命终后神识就往生西方了。
这七天念佛,虽然大家不能得一心不乱,也要检查自己的烦恼心,散乱心,是否减少了。回家以后,可以自己准备个小本子每于临睡前检查自己一天所作所为。有一件善事,就画个“o”,有恶事,就画个“x”务必要求“o”天天增加,“X”天天减少。要日日谨慎,兢兢业业了余生。
善导和尚说,每晚临睡前,须发愿求往生,先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南无观世音菩萨”,十声“南无大势至菩萨”,十声“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然后发愿,发愿文是“弟子某某,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某,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
发愿后默念佛号,平安入睡。当平时遇到急事,更不要忘记念佛。例如坐车坐船遇到危险,要赶紧念阿弥陀佛。千万不要遇到急事,只知哎呀哎呀乱叫,忘了念佛;即使失掉性命,也不可忘记念佛。
从前有位居士告诉我说,他当兵时担任汽车驾驶员。有一次,在昆明市开车,拐弯的时候,突然迎面来了一部车,想躲也来不及了。当时,他不觉大声念了一句阿弥陀佛。说也奇怪,不知怎的,两部车子竟差开了。他感到意想不到,对方也觉莫名其妙。可见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忙的时候,正好念佛,因为修其他的法门不方便,唯有念佛最为方便,闲的时候,正好念佛,因为正有时间修念佛法门;有病时,正好念佛,一面求佛加被,减少痛苦,一面应知世间无常,一心求生西方,没有病的时候,正好念佛,因为可充分地修积往生的资粮。
以前唐朝有位大诗人白居易,老年专修念佛。他有一首赞念佛诗很好。
吾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声阿弥陀佛。行也阿弥陀佛,坐也阿弥陀佛。纵饶忙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所以大家回去后,要尽形寿念佛。纵有自命聪明的人笑你痴呆,不要管他,你还是念你的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