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佛七讲话[第一期]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佛七讲话[第一期]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2007年10月23日16:0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140 字体: 繁體

第一天 放下



  打佛七照例要讲几句话。本来念佛法门,贵在修持,重在至诚念佛,不在于多说。不过,若不讲一讲,大家不知道怎样念佛。所以不得不和大家讲几句。

  今天向大家讲“放下”

  七天念佛,如果放不下,就没有用处,放得下,便可成就往生因缘。

  “放下”,究竟要放下些什么东西呢?有人说,放下便是什么都不管了。这种说法很笼统,那么,佛也不必念了,因为要放下嘛。

  要知道,放下是放下烦恼,放下贪慎痴,不是放下道业,放下精进。放下烦恼以及贪慎痴可得自在;放下道业,放下精进,便不得自在了。

  放下烦恼,放下贪慎痴,具体一点说,你既然来打佛七,就应把家中一切缘务放下,不必挂心亲人、朋友、子女、金钱、财务……。这些都是要放下,不要管它,只有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或者你会说:“我怎能放下我的孩子、事业、职务、财产呢?你没想到,你一年到头总放不下,又有什么用呢?该失败的,倒霉的事终于要来,你放下不下也没用;该成功的,幸运事也终于会来,和人放下或放不下毫无关系。你天天提心吊胆地放不下,只有增加精神上的负担。所以希望大家在这七天里放下,放下才能专心念佛。

  以上是简单地说“放下”,要详细地说,放下有内外两种。内要放下“五阴身心”,外要放下“根尘器界”。放下以后,才能清净,才能了生死,才能往生。

  五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你我身体,受想行识是你的心。但你若认为它们真是你我身心,便上了大当了。

  先进你的身体,你现在投生入道,认为人的身体是你。来生你投生作狗,又认为狗的身体是你。狗死了身体烂了,但是你没烂,又投生作猪,那时你又认为猪的身体是你了。

  就因为你放不下身体,才随着身体轮回六道。这种执着,叫做“身见”,又叫“我见”。一个人真能放下“身见”,便可证初果须陀洹。

  还有,你认为受想行识是你的心吗?那不一定。我现在投生为人,看见钞票就起欢喜心。将来投生为狗,你的心又喜欢骨头、大便。作人,掉到海里便起恐怖心,作鱼掉到海里便起欢喜心。同是一个心,怎么会有许多差别呢?这便是六道轮回心,这种心是无常心。

  人心看水是水,天心看水是琉璃,饿鬼心看水是脓血,地狱看水是火。这一切,水、琉璃、脓血、火等境相,都是由心所现的。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

  所以说这个心拖着你轮回六道,这叫做六尘缘影心。你若是放不下,就要随它流转;相反地,你能够放下阴身心,不随它流转,那便是清净妙法身。

  再说外边的根尘器界。根尘器界名为色法。色法实在是虚妄的,只是因缘假现罢了。

  心经说,“色即是空”。你把空当成真色,而不知一切色都是空的。一切色都不可得,而是唯识所现,唯心所造。佛说,“毕竟空中建立一切法,一切法皆归毕竟空”。所以色声香触法都是空的,都是由你的心现出来的。

  譬如我们的大殿,你看见的是大殿,其实都是水泥。你为什么不叫它水泥,而叫它大殿呢?原来你不见水泥,只见因缘假象的大殿。所以大殿实在没有,而是你的心所现的。

  再譬如供台供桌,明明都是木头,你却见是供台供桌。这也都是你的心所现的。甚至木头也没有,现在科学讲,都是分子合成的,为什么不见分子而只见木头呢?没别的,都是你心现的,一切万法都是这样的。

  请想一想,一切东西原来没有相,都是你心所现的。然而心所现的相,通通是虚妄的。它见不到实相,只能取虚妄相。当你放下这些假相,那么一切因缘所起的假相,便是“法界”,又名“一真法界”。

  所以说,内放舍五阴身心,便得清妙法身,外放下十八界,便证一真法界,而一真法界便是佛净土。

  希望大家,先从放下家缘事务作起,再放下内外身心十八界。那样才能往生西方。所以想要往生,心须放下。

  无量劫来,就是因为你放不下,才轮回六道,招来许多不自在,作了六道的常客,三涂的上宾。但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放下呢?若依念佛法门来说,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便能放下。如果分别说,大约有三种。第一戒,第二修定,第三修慧。修戒定慧,便能放下。

  首先说持戒。持戒是放下的一切过非,持戒能生一切功德。渐渐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持戒放下什么呢?放下身口“七支”的过非: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恶口,妄语、绮语、两舌。

  或者有人说:“这是十恶业,我知道。但还有贪慎痴,你为什么不说?”要知道,贪慎痴通于戒定慧,戒定慧都是对治贪慎痴的。贪慎痴粗的,要用戒对治;细的,要用定对治;最细的,要用慧对治。所以贪慎痴障戒,也障定,也障慧。

  用戒功德对治贪慎痴,是解脱你我行业,叫别解脱,局限于人道。

  用定功德对治贪慎痴,可生天道,通于凡夫外道圣人。按等级说,初、二、三、四禅,四空天,都是凡夫。他们都是用定功德对治“三毒”。外道如无想天,也是用定功德对治贪慎痴。圣人如色五不还天的三果圣人,便是用定功德对治贪慎痴的。甚至初果圣人,二果圣人,虽没有得定解脱,但也修定的。

  用慧功德对治贪慎痴,那是“无学人”的事。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智慧。其实凡夫所有的,都是“世智”,不是“真智”,唯有阿罗汉才有真智,用无漏智破尽界内无明。

  用戒功德对治贪慎痴,名别解脱戒。用定功德对治贪慎痴,也可叫作戒,名定共戒,这种戒通凡夫外圣,比我们平常所持的五、八、十、具等戒要高。用慧功德对治贪慎痴,也可名为戒,叫无漏戒,这种戒能出三界,唯四果圣人才能修。所以谈持戒,我们只谈身口七支,不谈贪慎痴。

  其次,讲修定放下些什么。持戒放下过非,修定便是放下散乱和昏沉。散乱有那几种呢?详细说,散乱的种类是无量的,约略说,可分三种,就是身,口、意。

  身散乱便是喜爱游戏游荡。像玩麻将牌,看电影,动淫欲等都是。大家静坐时,保持身体不可动,如能半个小是身不乱动,便可尝到清净的滋味了。

  再讲口散乱,像大家闲言杂语,喜好谈论,这都是口散乱。

  什么是意散乱呢?意散乱便是乱打妄想。

  有些人,当他身不戏嬉游荡,口不闲言杂语,意不乱打妄想的时候,就要打瞌睡,瞌睡,就是昏沉。修定观照可以对除昏沉,放下昏沉。

  大家记住,身口不散乱,不昏沉才能成就往生的因缘。

  最后讲修慧能放下些什么。修慧能破无明,能除心中的障碍。到底我们凡夫心中有那些障碍呢?凡夫心中的障碍,略有四种。

  第一种,淫欲障碍。起淫欲的是大愚痴人。说起来你会觉得好笑。托生人的,便和男人(女人)犯淫欲;托生狗的,又和公狗(母狗)犯淫欲;托生鸡的,又和公鸡(母鸡)犯淫欲;鬼道也是这样的。你说好笑不好笑?

  托生天人的淫欲便逐渐轻了。夜摩天犯淫欲,仅仅一握手;兜率天仅仅相对一笑;化乐天二人熟视;他化自在天暂视便犯淫欲。到了初禅天以上,就没有淫欲了。那时的戒,叫定共戒。

  第二种障碍是亲缘。六亲眷属都是亲缘,都可构成凡夫心中的障碍。人人都放不下父母、妻子等等。其实,一切亲缘都像演戏,都是假的。你若是女人,便放不下丈夫,来生托生男身,又放不下妻子。殊不知,这生一闭眼,来生不知又和谁演另一场戏了。有时扮演父母,有时扮演儿好,……

  现生是人,你会觉得你生的孩子很可爱。来生做猫,你又觉得你生的小猫很可爱。这就是六道众生的共业。你被这一切所障碍,只有修慧才能破除。

  第三种是名闻障碍。人都喜欢出名,要好名誉。作人希望大家称你是好人,作狗希望人家说它是好狗。不能开智慧放下假名,就不得自在,真是愚痴。

  第四种是钱财障碍。为人就认为钞票是钱财,放不下。作狗就认为大便是钱财,作鬼就认为金纸是钱财,甚至作蚊子就认为人身上的血是钱财,放不下。你想多愚痴多可笑。

  固然,真智慧是圣人才有,但凡夫若能依教切实修善,也可逐渐得到。逐渐放下。

  希望大家用戒定慧的功德,放下过非,放下散乱,放下一切障碍,这样才能念佛往生。

  总之一句话,放下的人,往生西方;放不下的人永留娑婆。希望大家放下,大家念佛。

 

第二天 精进与调适



  今天是第二天,大家要确实注意到精进修行。各人应尽最大的力量去念佛,但须各自量力,不可用力太过,以致不能持久。譬如挑担者,只有八十斤的力量,不可勉强挑一百斤;又如短绳,不可取深井的水。

  念佛时要把嘴巴张开,声音自然宏亮。要是不敢张开嘴巴,念佛就会感觉到累。

  所谓调适,是调适身心,适合自己的力量。调适的目的是要捍劳忍苦,保持长远心,决不是叫你放逸懈怠。劳累时要忍,有病痛时要忍,以保持长远的耐力。

  所谓精进,不是叫人蛮干一场,而是要求你积极上进,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在蛮干苦干。佛七期间受八关斋戒,是往生的增上缘,劝大家尽量持,但也要各人量力,不要硬干。

  平时念佛叫长时修,七日念佛别叫时修。别时修有七天念佛,十天念佛……。因为众生的习性难以持久,所以阿弥陀经一日、二日、三日乃至七日念佛,要求勇猛精进,限定时期求得证果。若是七天念佛跟平时一样松懈,很难得到成就。所以七天当中,要发猛心,常行不退。

  精进有两种;一、身精进;二、心精进。身精进要求五根不放逸。怎么叫放逸?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这便是放逸。不放逸便是精进。

  身精进要精进念佛。念佛时不可把佛号念得太低,连自己都听不到。如果自己也听不到,那心一定飘飘然,一点都不切实。

  又要精进绕佛。绕佛怎样进呢绕佛时步步用心,不可东看西望,身体也不可东幌西幌。

  又要精心礼拜。就是行身心恭敬礼。拜佛时,不论拜多、拜少、拜快、拜慢,总要身恭敬地礼佛,口恭敬地称佛号,心恭敬地想佛。这样做,有无量功德。因为身恭敬地礼佛,就绝对不会犯杀盗淫;口恭敬地称佛号,就绝对不会起贪慎痴。这一拜之下,十业清净,不但可以往生,成佛都有可能。

  大家拜佛时,不可东张西望,一点恭敬心都没有。又不可忽起忽落,甚而还要边拜边说闲言碎语。这样拜佛,一点功德也没有。应该每一拜都要恭恭敬敬,唯恐有丝毫不如法处。这样,心自然恭敬。尤其要注意到拜佛时想佛在眼前。一般人拜佛时不起佛地眼前,而想有人在看我。这乃是为他人拜佛,自己没有受用。所以要拜得恭恭敬敬。

  还有,静坐时要如法静坐,不可有丝毫马虎。要是有一点疼痛时,须捍劳忍苦,忍过一时就好了。以上所讲的是身的精进。

  接着讲心的精进。心精进叫不懈怠。怎样知道自己的心精进不精进呢?念佛时心能始终住于弥陀名号,叫心精进。静坐时心一点也不乱,但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叫心精进。假使想到其他的事上去,就叫心懈怠。

  发现心跑掉了,赶紧把它抓回来,仍旧安住于佛号上面。大家念佛就应这样用功。

  身精进是假精进,心精进才是真精进。不要看有些人念佛也念,绕佛也绕,礼拜也拜,静坐也坐,可是,那不一定是真的。有一位菩萨问佛:“为什么身精进是心所起的。心发动起来才有身的精进,心不起念,也就没有身的精进”。因此,大家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跑到自己的家里去,或跑到社会上、电影院去。

  再讲调适。有身的调适和心的调适。要调适到怎么样的程度呢?

  身调适要身不严不宽,就是要不紧张不松懈。有人念佛或作佛事,突然紧张起来,甚至到手脚发抖,那不叫精进。

  心怎样调适呢?要使它不散、不昏。不散就是心不散乱,不想东想西;不昏就是不打瞌睡。打瞌睡最危险,堕畜生道时,就是这样造成的。命终时一昏沉,睁眼一看,往往就发现已变成狗,变成猫了。所以大家平时必须精进努力,千万要戒昏沉。

  那末,精进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调适呢?所谓调适就是要你不能太过。古人说:“过犹不及”,也就是说,过得太多和赶不上是同样错误。佛告阿那律:“精进太过,必然退堕。”修行犹如调琴弦,琴弦太松则发不出声音;琴弦太紧则会断裂。所以精进太过往往易致心浮意躁。这是因为不知修行进步要有时节因缘的缘故,用现代语来说,就是修行进步必须有一个过程。譬如把一粒菜种子种下去,它要经过六、七天才会发芽;发芽后又经过几个月才会长高、长大;若是你想帮助苗长得更快,而把它往上提一提,那反而会死掉,所以世间法上,孟子也说,“不可揠功助长”。

  小乘成就最快要经三生,最慢要十六小劫才能证明到四果无学位,乃至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祗劫,纵使顿教讲一念成佛,也有一念的时节因缘,因此,我们知道,一定要有时节因缘。

  精进和调适对修行得证,象车的两轮,鸟的双翼。光重调适而不精进,必定懈怠放逸;反之,光精进而不知调适,就会意跺心烦。

  精进,调适,平时用得上,临命终时也用得上。平时遇到困难,须用精进或者用调适来突破。突破了,就会有另一番境界。尤其在临命终那一刹那,若是不懂调适精进、精进调适,很难保持正念。所谓正念就是佛念,念阿弥陀佛。要知临命终时八苦交煎,若不起精进力,就不能提起一声佛号;但如不知调适,则不能捍劳忍苦,支持长久。古时大德,有很多是临命终时也很痛苦的,但他们懂得调适,知捍劳忍苦,于是顺利地通过去了。

  佛告弟子,临终遇病痛,不可大哭大叫,狂乱其心,而应提起正念。一般人临命终时一定要经过“苦”的阶段,这时就行调适自己身心来耐住它。用调适的力量来精进念佛,若得保持这一层到最后断气,一定可得往生。这叫一念往生。最怕的是不知调适,才念得几句佛号,就心中妄测,不知距命终还有多少小时,多少天,于是到忍住了的时候。就大哭大叫,这样很可能会堕落,不得往生。

  希望大家在念佛时,遇着身体劳累或有病痛时,务必要调适忍耐。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现在把这种能耐养成,当然命终那一刹那间就可用上,这叫修行生资粮;要不然,正念不得保持,到了最后弥留之际,就要加落汤螃蟹了。

  佛传给我们的修行法门中,有一个十念法门,其中一念叫念死。念佛时,时时念死,就能捍劳忍苦。回家以后,一天二六时始终念死,这样就可放下一切,往生西方。所以从前印光大师在床头帖了一个“死”字,随时加以警惕。

  在念佛堂还想家里事,那就是贪恋娑婆,没有把这个“死”字放在心头,不想往生极乐。

  “平时修来,忙时用”奉劝各位,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精进和调适。

  希望大家真为生死,勇猛精进,精进调适来念佛。

 

第三天 守护六根



  过去的两天,恐怕大家听不懂,所以讲得浅一点。今天讲点深的。因为不听一点深的,不知净土法门的可贵,也不知净土法门怎样去修。

  今天讲守护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眼根不要染色尘,辨别它好看不好看;耳根不要染声尘,辨别它好听不好听;……身根不要染触尘,辨别它舒适不舒适。

  五根没有罪过,本来是不染的。因五识里有一分意识,所以才起染着心。五根刚对五尘的时候,第一念一点都没有罪过,清清净净的。例如眼见红的、黄的,它就是红的、黄的、没有丝毫贪着心;可是第二念虚妄起来的时候,就起了贪着、染着。

  第一念没有染的时候,叫介尔初心,是清清净净的第一个念头。我们要用这个心去念佛。所谓“西方极乐土,去此十万亿,与我介尔心,初无彼此异”。我们凡夫都具有这个介尔心,所以我们以介尔心去念,一定能往生。

  这个介尔初心,原来是众生的本觉(本来的觉性),由于第二念虚妄兴起,才生出不觉;不觉就迷惑了;迷惑了所以堕入六道生死。

  我们现在听闻净土法门,一心念佛,那就是开始觉悟,叫始觉。在介尔初心的本觉时,由于一念迷惑起不觉;在不觉中,一念回心念阿弥陀佛,那就是本觉性。阿弥陀佛是觉悟的人,阿弥陀佛就是本觉。我们一念阿弥陀佛就是始觉。

  念佛就是要使“始觉”合于自己的“本觉”所以念佛法门最圆、最究竟。只要以介尔初心念一句佛号,就是“始觉”合于“本觉”。

  怎么样心念是不用介尔心呢?念佛时想其他的事,那就不是介尔初心。因此,要求大家在念佛时,心里杂念一概不要,仅仅单提一句阿弥陀佛号,那是介尔心,就是“始觉”合于“本觉”。

  各位可以想一想,平时整天拿念珠,可曾念出这样一句佛号来没有?要知道,真正以始觉心,念合于本觉的一句佛号来,那是真念佛。否则,只用平常杂乱心,根本没有这么念,那实在是冒充的念佛人。

  前面我们讲五识染五尘。那是怎么一回事呢?那是由于意识染法尘才起的。意识染法尘,有的是“因缘”起,有的是“独头”起。眼看见好看的,意识起着贪心,这是因缘起。那个起贪着的意识。眼贪好看,就是眼识染色尘。

  独头意识是它自已打妄想起来的。其实,也不能完全说它是打妄想自己起来,那是根据过去五根接触五尘所产生的影像而把它记住了。譬如说,看见红色时,是眼根对色尘;当不见红色时,心里还可忆想红色,那是意根对法尘。

  五根对五尘产生五识,是现在有,不是过去有,也不是末来有。现在眼睛看见色尘,耳朵听见声尘,是现在产生眼识耳识可是意识对法尘,不对现在,而是对过去与末来。怎么知道呢?瞎眼的人看不见现在的一切。假使意识可对现在的话,瞎眼的人学有意识,应该还有意识,应该还可以见;意识若可对现在,聋子应该可以听。

  所以意识对法尘起染,五识即染五尘。怎样称为意识不染法尘呢?意识不怕它起,只要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中,不可有四相三毒。四相是,我、人、众、寿相;三毒是:贪、慎、痴。意识对法尘不起四相、三毒,那就是不染于六尘。

  大家回家以后,要记住,不管遇到任何境界,意识不可染着。假使不起四相、三毒,那清清净净的心就是西方七宝池。这时念阿弥陀佛,那七宝池中就连开九品。不起四相、三毒,那时六识出于六根门头,在六尘中就可来去自如。

  不起我、人、众、寿相,不生三毒心,修其他法门也可做到,但难度很大,唯有修念佛法门最容易。例如参禅,闭上眼一参,就有我、人、众、寿相。参禅不离贪、慎、痴,即如乐着禅味,就是着了一个“贪”字。

  现在看一看净土法门方便不方便。且跟我念阿弥陀佛,念的时候要听得清楚,字字分明。这四字,只要听得清楚明白,一定没有我、人、众、寿相,一定没有贪、慎、痴,即如乐着禅味,就是为着了一个“贪”字。

  现在看一看净土法门方便不方便。且跟我念阿弥陀佛,念的时候要听得清楚,字字分明。这四字,只要听得清楚明白,一定没有我、人、众、寿相,一定没有贪、慎、痴。虽念阿弥陀佛也不贪阿弥陀佛,多直捷了当的法门啊!

  因此,念佛要以一句佛号,在“五根”贪“五尘”,“意根”贪“法尘”时候,把它扫得干干净净,如同周利陀伽扫地一般。大家回家念佛,要天天这样用功,不要像过去那样悠悠荡荡,迷迷糊糊,埋头过目,待腊月三十,小鬼来抓时,毫无办法。

  现在虽然六根染六尘,若是天天用功,慢慢染着心就会逐渐减轻。染着轻时叫“六根清净方为道”。到那时往生才有点把握。

  “六根清净”在其他法门讲起来很为深妙,不是凡夫所能修。但是净土法门仗信愿行就能办到,连道道地地的愚痴凡夫,用尔心念佛,一句当下就是六根清净位。假使用其他法门修行,要多生多劫才能得到哩。大势至菩萨讲,“亿佛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到了净念相继的时候就是六根的净位了。

  平时大家念佛要起观照力,不要迷迷糊糊、悠悠荡荡。首先要观察自己不可起心碍境,也就是不可起心染着,妨碍环境。心起防碍环境,是意识心先染,然后染于六尘。当你念佛的时候应默默观照,意识心是不是染于六尘。若有,赶紧提起佛号把它清除,念到意识心一点不染六尘。若有,赶紧提起佛号把它清除,念到意识心一点不染六尘,那叫做“赤裸裸一丝不挂”,这时的心叫自性清净心。

  同时,进一步观察,不可引境碍心。就是说,不可对五尘起僧爱之感,再染着于心。把外头的环境引回来妨碍自己的心。

  起心碍境的时候,是意识先染;引境碍心,是五识先染,再染意识。五识一染,再把意识染着,这叫六尘缘影心。这时意识里含藏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会跟着出来。举个例子,大家明白了:两个人没有吵架时是好朋友,一吵架是五识染五尘。那时互相都没有好话:“你那天到我家吃了一顿饭。……”“你那天向我要了不少东西。……”意识里的旧帐、新帐一起勾上心头。

  回家修的时候,要使意识心好比虚空一样,雁过不留痕;又好比明镜一样,影去不留像。

  若被五识染五尘,再染意识,就会产生不自在。初时产生忧愁心,再重一点转成悲伤心,悲伤心再转成扰乱心。这扰乱心一起,念佛就念不下去了。扰乱心以后就产生大苦恼聚,所受的六道苦就从这里来了。

  意识心能够不染着,这就是古德所说的“一丝不挂,一尘不染”的境界。这时的心清清净净、横遍竖穷。无量寿,佛寿命无量叫竖穷,光照十方叫横遍。念到这清清净净,横遍树穷,叫法界心;一句阿弥陀佛,横遍竖穷,叫法界身。阿弥陀佛的法界身,和我念佛的法界心,同是一真法界。佛不过是我心中的佛,我的心佛也是佛的心,一念佛,就是自己的佛是我心中的佛,我的心也是佛的心,一念佛,就是自己的佛心念我自己的佛,那叫一真法界。各位若悠悠荡荡念佛,怎能念到这种地步,徒然荒废大好岁月罢了。

  谈到此地,就可知道,净土法门是以法界圆融为休。心是佛的心,佛是心的佛,将来见阿弥陀佛,是见心中的阿弥陀佛;往生,是往生心中的极乐世界。所谓“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法界圆融无碍的体,就是我的一切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当下一句阿弥陀佛已经具足,佛念一起,佛已圆成,凡夫不知,实在可怜。

  念佛法门,是以法界圆融为体,以真信、切愿、持名念佛为宗要(宗要就是修行的要领),以放下、无碍’往生为用。

  第一天和大家讲放下,今天讲无碍,净土法门的大用,就是放下无碍往生西方。

  由此而知,以介尔心念佛,心念刚一起,早已成就了心佛,不假方便,没有渐次,不须三大阿僧祗劫,今生就了生死。佛说,八万四千法门,唯有念佛法门最为圆顿究竟,“此法其深微妙,非浅智所能知。”

  现在大家既知念佛法门的可贵,希望能至诚恳切地念,以介尔心念佛。我愚痴冥顽,自知业障深重,七天来借大家的功德,一同念佛,唯愿一同往生西方,永远作莲池中的菩提眷属。

 

第四天 放下我 念念弥陀



  今天要和大家讲“放下我,念念弥陀”。昨天讲六根不要染六尘。要想六根不染六尘,必须不起我执;要想不起我执,一定要以介尔心单念佛名。所以今天要跟大家讲;放下我,念念弥陀。

  六道都是妄想、迷惑时才有,觉悟以后六道本空。所以说,“迷时分明有六道,觉后空空无大千”。众生就是由于执着于“妄想我”,才轮回六道。

  妄想所形成的我,从三界内说叫“身见”,三界外圣人也有“我”这个概念,那叫“人我执”、“法我执”。现在先讲身见的我执。大家都爱自己的五阴身心,人类如此,畜生如此,鬼道、地狱众生也如此。地狱众生由于爱着身心,所以受苦时认为自己的身心在受苦。有很多人擦胭脂、涂指甲、抹口红,这就好像猫用爪法自己的脸一样;也好比鸟用嘴刷自己的羽毛,同样是贪爱自己的五阴身心。所以经上说,“牦牛爱尾”。这种牛的尾巴很好看,所以它很爱惜自己的尾巴,结果却因爱尾巴而死亡。

  要知道,你现在投生为人,会抹胭脂、擦口红;来生投生孔雀,则会开屏给人看;投生小猫,也知用爪法脸。就因为这相身见,才在六道中出不去。所以大家应把“身见”放下。

  不放下“身见”就会由于“我”而起三种因缘:第一种是亲人;第二种是冤家;第三种是不亲不冤。各位都有好朋友和亲属儿女,这是你的亲缘;也有不对头的人,那是你的冤家;还有一种中缘,不亲也不冤的。由“三缘”生“三受”,见了面是苦,不亲不冤见了面是舍,舍就是不苦不乐受。

  由于“三受”生“三毒”,三毒就是贪慎痴。对乐事生贪;对苦事生慎;对不苦不乐事生痴。更由贪慎痴造十恶业,由十种恶业的因缘掉入苦海里去。追究起来,苦的因缘不外我慢心和身见执着。

  “身见”,又称“身见结”,如果用绳子绑得很紧,结缚起来。身见是三界内的凡夫都有的,只要断除我慢心,破除于执着五阴身心,有人我,叫人我执。再进一步,大菩萨或二乘圣人,它们对人我的执着看破了,但还有法的执着,叫法我执。

  由于人我执,就会起一种障,叫烦恼障;由于法我执,也会起一种障,叫所知障,认为自己所知的不少。以这二种障的关系,使学人不得了生死,不得佛法究竟。所以古来善知识教学人除了我慢、消业障。所谓业障,就是刚才所说的二障。

  如能断烦恼,除人我执,就有得小乘果的份,可了“分段生死”,可出三界。如能断所知障、除法我执,这叫大乘,可了“变易生死”。

  除我慢、消二障最好的办法,是念一句阿弥陀佛。用介尔心念阿弥陀佛,决定没有我慢,也没有人我执、法我执、烦恼障、所知障。怎样破身见呢?念佛时自念自听,念得清楚,“我”即消除,那是最方便、最究竟的。

  一切苦,一切烦恼,由四种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生。四种见中以“我”见为根本。要是没有我见,自然没有其他三种见。所以四见中,我见叫“我”,人、众、寿者见叫“我所”。

  什么是“我所”呢?譬如说,手巾属于我的,叫我所;我所见的蜡烛,属于我的,叫我所。我,我所又有一个名称,叫“正报”和“依报”。起“我见”叫“正报”,起“我所”叫“依报”。人有人的生活世界,畜生有畜生的生活世界,鬼有鬼的生活世界,猪搬到床上睡觉,它睡不着,一定要睡在泥巴中才行;但若叫诸位睡到粪便中,那也就睡不着,可是猪睡起来又香又甜。这是彼此的正报和依报各不相同的缘故。

  世间既以“我见”为根本,那怎样除我见呢?一句佛号至诚恳切 ,一切我见都归乌有。除了我见以后,可以逐渐到达究竟佛道。

  二执、二障有粗有细。先断人我,后断法我,断时由粗到细。这烦恼有粗中之粗,是小乘圣人所要断的,有精中之细,细中之粗,是菩萨所要断的;有细中之细,十地等觉所要断的。最后断佛地微细烦恼,就究竟成佛了。我们念佛,原来与“妙觉”同一圆因。断除二障二执没有粗细、渐次,只要一句弥陀一念到底就是了。

  大家要认清,修行的法门在断二执,二障。现在的人好神通,好谈理论,这和成佛了生死一点关系都没有,现在知道了苦的原因,就应该放下“我念”来念佛。如能放下“我念”来念佛,一念佛就我慢消除。这样,身见结断,逐渐三界出离,四相断绝,二障不起,最后二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完尽了。所以说往生西方是众生的大便宜。

  有人说:“我不生西方,要留娑婆众生。”他不知道苦,不生西方,自度尚且难,怎么能度人呢?这是为什么呢?第一个,娑婆世界没有一人断烦恼,因为他们不知什么是烦恼。烦恼是无明,天台是无明惑。无明惑起一种惑叫尘沙惑,也叫尘沙烦恼。尘沙烦恼到了十住、十行、十向的菩萨才断尽。由于无明又起一种惑叫四住地惑,四住地惑就是三界的迷惑,烦恼。见一处住地是三界见惑,初果可断;二果断欲界六品思惑;三果阿那含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就不来欲界;还有色界、无色界的烦恼,唯有阿罗汉能断。断尽见思烦恼还不算断烦恼,因为它的根都长在无明上,除非断了无明才算真断烦恼。

  怎样断无明呢?见一分法性可断一分无明,这叫法身大士,法身大十士才叫见性成佛。现在的人迷迷糊糊,要想见性成佛身而又不念佛,这不是太愚痴吗?因为法身大士得了法性身,脱离业报身,才可称为见性成佛。初一、二、三、四果,辟支佛没有性;十信、十住、十行、十四向、四加行菩萨也都未见性;登初地菩萨见一分法性,破一分无明,才算得上是真见性人。

  若是一点烦恼没断,却想留娑婆度众生,那末,一切众生都没断烦恼,他们也可以度你了,你一点没断烦恼,外道也没有断烦恼,你可以度众生,一切外道也可以度众生了。这样,要佛法做什么?告诉你,当你烦恼没断的时候,留在娑婆是万难得度的,更不要说度众生了。所谓自度不暇,何以度人?

  留娑婆难以得度的第二个原因是,娑婆世界的业报未除。我们大家都是受业报身。过去世业未报,即或今生大行善事,但是由于过去业障未除,可能还得下地狱,下了地狱又怎样度众生呢?佛说,鸽子落畜生身无量劫难以得度。

  身有法报化三身,唯有佛证清净法身。由于清净法身可起报身,由于报身可起化身,可度众生。化身变化有二种:第一种,佛示现入胎,虽示现有“生相”,但生而非生,非生而示现生;第二种,变化身,无而忽有,有而忽无。譬如你遇到了大困难,看见观音菩萨来救你,你不知道他从那里来,一刹那又是不知道他往那里去了。这种化身,八、九地菩萨可示现,但和妙觉佛有所不同。

  妙觉佛是圆满报身卢舍那。什么叫圆?修因已圆。什么叫满?果报已满。因圆满叫做圆满报身。这种身不再经过生来,不象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尚有生灭,如八地转生九地时,八地灭九地生;九地转生十地时,九地灭十地生;最后,等觉菩萨生,十地灭,也是一样。甚至还可以说,等觉菩萨灭,妙觉生,十地灭,也是一样。甚至还可以说,等觉菩萨灭,妙觉生,才成佛。经说:“三贤十圣居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

  初地以前的菩萨得不法身,初地到七地的菩萨众生业报身已没有了。可是究竟法身还没有得到。在这之间有一种叫“意生身”,又叫“愿生身”由于菩萨大悲愿心可用此身到人间来受生。所以初地到七地的菩萨和我们是一样,虽是意生身,也具有八万四千虫身。八万以上菩萨就不受虫身了。

  初地以前的菩萨连意生身也没有,只有业报身。但是他们的业报身是善业报,不落三途六道。再往下的众生,像天人也是业报身。虽是善业报,但善中有恶,善多恶少,就算生到非想非非想天,还会堕落到地狱去。

  我们人类的身业是业报身,善业很少恶业偏多。人类的业报很复杂,善中有恶,恶中有善。地狱、饿鬼、畜生完全是恶业,没有善业。你想想看,如若你留在娑婆能度众生,又何必等佛菩萨来度呢?所以说,业报身未除,是不能度生的。这是留在娑婆世界难以得度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娑婆世界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所障。第一个“劫浊”。大家都知道,现在是第九小劫的末劫,人寿七、八十岁,三灾纷起。如果你的底子好,怎么会留在娑婆到现在?就因为你恶因缘种的太深,才留到劫末时代。这和过滤一样,细的早就过了,粗的才被留下来。

  第二个”见浊“。不只是你邪见炽盛,大家都邪见炽盛。什么是邪见呢?想留娑婆度众生,就是邪见。

  第三个“烦恼浊”。你烦恼那么深,怎样度众生呢?

  第四个“众生浊”。你不打他,他打你;你不杀他,他杀你。自度不暇,怎么度人?

  最后一个“命浊”。人寿不过几十岁,你只有仗净土法门,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修其余法门恐难办到;不要说数十年的光阴,说不定你明天、后天就没气了,而佛道旷远,三大阿僧祗劫,你怎么能办到?这叫壮志未酬身先死。

  综上所说,可知留娑婆难以得度。

  不过我们修净土,要发菩提心,在修行过程中,尽自己所知所能随缘度生,也是应尽的义务。

  奉劝大家放下“我念”,而念阿弥陀佛,可以使你离六道、了二死。一旦生至西方,莲华化生,那是清净妙法身,光寿无量,然后回入娑婆广度众生,才是正确的道路。

 

第五天 念佛贵在调心



  今天和大家讲一讲怎样念佛。

  念佛贵在调心,不在念多、念少、念快、念慢。

  大家要想知道能不能往生,只要观察自已的心就知道了。问一问自已的心,清净不清净。如果心清净,没有其他的烦恼,只有愿生西方,愿见弥陀一念,那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有希望。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心中不种娑婆种子,只种西方种子,一定往生西方;不然的话,你的心中,乱七八糟,见不得人的种子多得很,往生西方的希望便没有了;因为你的心见不得人那只有去见鬼,怎能见阿弥陀佛呢?所以念佛人的心,要清净得上对天、下对地、中对一切众生,都对得起,以此心发愿求生西方,决定往生。

  佛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就是说,外面起的什么境界,都是自心所现。有什么心,必现什么境,所谓“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所以境由心现,心逐渐念成。起什么样的念,必成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心,必现什么样的境。念地狱,就心现地狱;念饿鬼就心现鬼界;念佛,当然心现佛境。所以经说,心想佛,心即是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是因,所现的境是果;所以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慎心是杀心重的,必造恶业,恶业因缘,必现地狱。所谓“恶业将盈,地狱相现;净业将熟,佛身现前”。

  念佛须要有真信切愿,有了真信愿心念佛,决定可以往生。有信而不真,有愿而不切,念佛悠悠荡荡,飘飘浮浮,最多只有一半往生希望;心中杂染种子太多,可能只有十分之一二往生希望;天天胡思乱想,吵架闹事,造恶业,念佛只是嘴皮上玩耍,往生就绝无希望了,相反地,堕落三途倒是有希望的。有些人喜欢打麻将,心中只有麻将经,没有阿弥陀,我敢说,他死后一定作麻将鬼。

  原来十法界不出一心,一心能现十法界,所以念佛多少快慢,和往生的关系很少。念佛贵在调心,只要真信切愿持名,决定往生。你能否往生,或者你将来落在那一道,不必问人,只问自心便知端的。

  大家要切记,念佛法门贵在调心。“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只要心净,佛土自然清净。

  我们众生心,往往被二执所缚,二障所碍。二执是人我执、法我执。这二种执着不出我慢心,都是我慢心的表现。要是你能细心地观察众生“相”,就会发现都是我慢心的表现。私心是我慢心,暴躁是我慢心,,耍小性子是我慢心,不能和合众,不能互相团结,是我慢心。……总之,众生“相”虽有千差万别,总不出一个我慢心。古代善知识,善调学人的我慢心,实在不容易。

  众生都被二障所碍。二障是烦障和所知障。怎样对治二障呢?总说,以念佛对治,别说,以戒定慧对治。

  先说“戒”。所谓戒,是戒你的身心远离过错,绝不是外表规规矩矩就算持戒。固然,外表规规矩矩是威仪,也是需要的,但徒具其表,而身心过错不断,那不能算“戒具足”。

  所谓“定”,是要求你心住一处,不散乱。若是你们在表面上老老实实地坐在那儿,和块木头一样,而心中却胡思乱想,也算不得“定具足”。

  “什么叫“慧”?所谓慧,不是指“世智辨聪”,那些小聪明而言,而是指心不被二执所缚、二障所碍的智慧而言。这种智慧也叫做“般若”

  “戒具足”,可以保住人身,不落三途;进一步,“定具足”,可以出“欲界”,生“色界天”、“无色界天”;再进一步,“慧具足”,可以出“三界”,成就“无漏功德”。

  用戒定慧对治二障,虽然很好,可是很难。最方便的办法,是以念佛对治。不管是二执、二障,甚至八万四千烦恼,一概高举一声阿弥陀佛名号,一定可以通过生死关。

  念佛时要如将军临阵,高举一句佛号,与八万四千烦恼作殊死战。佛号一起,一切放下,心中绝不下其他的种子,要提防“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一切放下以后,处处无心,处处只有念佛心,这叫事一心念佛,便是“清净心除烦恼,至诚心起佛号。”

  一切放下,自然处处无心;心既没有,就也没有“无心”,也就是说,“有”心不可得,“无”心也不可得。所以说,“处处无心处处心”。用此心念佛,“有”也放下,“无”也放下,“有、无”总无,自然会入圆融法界。“法界无性,无性缘成”。全体法界,乃至微尘许,无非一大缘起。

  法界既是缘起,所以可借信愿念佛因缘,求生西方。西方净土,就是一真法界。我能念的是法界心,所念的阿弥陀佛是法界身,所以说是法界藏身。能念所念,都是法界,心、佛、法界、没有差别。以佛心念心佛,所以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种念佛,叫理一心念佛。

  不过,这种念佛方法,不是上根利智的是办不到的。如能办到,那末,念到心开,自性佛便圆现了。也就是说,“念到心中莲华开,阿弥陀佛自然来”。这种念法,是一念圆成,不假于他,论“体”则法界圆融,论‘宗“则信愿持名,论“用”则放下、无障、往生。

  这一法门,是最高最深最微妙,是从释迦如来大悲心中流出的,比较其他法门,既直捷又圆顿,如山中须弥,法中门,可惜末法时期,众生执重障深,以致这样的微妙法门,明珠暗投,被人埋没。唉!象这样至高无上的妙法门,浅智的怎能知道?小乘人怎能行持?

  说实在的,我本人就是小智小乘人,所以今天要沾大家的光,借大家念佛功德,求生西方。

  切盼大家要真信切愿修行,可以自度,可以度人。末光时期,唯有念佛法门是度生的桥梁。

  回过头来,再说调心。无论忧喜苦乐,总要用一句佛号来调心。只让心现佛境,不要让它起烦恼,显现其他杂乱境界。心起烦恼,赶紧念佛。破烦恼,应先从破我执心,就应赶紧放下,立即念佛。

  怎么是随烦恼转呢?譬如见美色,起贪心;遇逆境,起慎心;于世情,起痴心。如此等等,都是随烦恼转。随烦恼转,起业障魔障。心碍境,便起业障;境碍心,便名魔障。业障魔障都是心所造作,所以念佛贵在调心。

  你要是不知怎样调心,只要回家后,吃也想生西方,睡也想生西方,作事也想往生西方,走路也想生西方,乃至苦也想生西方,乐也想生西方。这样,将来一定往生西方,因为“决定心,必现决定境”。

  现在大家放下一切,至诚恳切念佛。

 

第六天 散乱与昏沉



  昨天和大家讲念佛贵在调心。

  这事说来容易,作起来却不简单,所以一定要知方便才能将心调伏。学佛犹如掘井,认准一处,耐心地掘,不至得水,决不放手。千万不要今天东,明天西,以为总是一处掘 ,没有味,不如换个位置,有新鲜感。

  修念佛法门也是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天天念佛太单调了,不如换个位置,有新鲜感。

  修念佛法门也是一样,千万不要以为天天念佛太单调了,不如换换口味,诵经啦,拜忏啦,朝山啦,修密啦,参禅啦……。那好像掘井一样,不能专心一致,是不会得水的。

  坏道人心的,有两个大敌,一个是散乱的,一个是昏沉的。妄想纷飞,烦恼重重都是散乱,初学佛的人首先应予对治。

  对治散乱的方法,要先用“观”后用“止”。其实止与观没有办法绝对分开,修观必归于止,修止必归于观。发觉烦恼起,立刻念阿弥陀佛治,这便是观的功夫;念佛号则烦恼止息,这便是止的工夫。

  不过观出烦恼,须立刻用佛号对治以求止;不可总是只观烦恼,不知道念佛对治。那样,势必随着烦恼转,愈观烦恼越多。所以初学佛的人,应多念佛,少起观。纵然起观照,在观出烦恼后,就应立刻放下烦恼,脱离烦恼,离开烦恼便是止。不可久久观烦恼;若是久久观而不休止,反而会增长分别心,增长烦恼。

  这样,久久用功,佛号渐熟,烦恼渐轻,自己可以感觉出来,烦恼减轻一分便得一分清凉,身上重担也减轻一分。不过,短时间无法办到,必须假以时日,同时,还得看各位根基的利钝,钝的人比较迟,利的人比较速。

  散乱渐伏以后,容易产生两种障碍,一个是昏沉,一个是无记。大家必须注意,宁可落入昏沉,不可落入无记。昏沉便是打瞌睡,自心昏昧,不能念佛。所谓无记,是既不散乱,也不昏沉,而是什么都不想,那愚痴法,是外道法。当落入无记时,大家可以用想,但是不可于想中生烦恼,所谓“善心一处住不动”。这样修才是对的,一味无想着落入无记,便错了。

  我们的心经常住于三处:“善、恶、无记。心住恶,不对;心住无记,更不对,甚至比心住还坏,因为心住恶,还可以生善之机,心若住无记,既不断烦恼,又不忏业障,也不修功德,永远没有生善的时候,所以说是最坏。虽然善记善报,恶记恶报,无记的没有善报,也没有恶报,但那只是以石压草,埋头过日,到后来终必要堕落。所以我们应该心住于善,广修功德。

  对治散乱在于求止,对治昏沉要用观照。

  讲到止观法门,大家容易联想到天台宗,认为止观法门,是天台宗所独有;其实不然,止观是世尊所说。佛说的一切法门,都要用止观方便。天台宗不过与以充实提高,把这修行法门说得更具体可行罢了。

  念佛也用止观,甚至唯有念佛法门的止观,才是最圆最顿的。

  像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等宗,论说深广,教理精微;然终嫌文益繁而义益隐,好比沙中藏金,沙愈多而金子愈不容易发现。

  净土念佛,好比明珠摆在桌子上,止观的全体圆现。阿弥陀佛无量寿,说寂,无重光,说照。修寂用止,修照用观,烦恼起知念佛,便是观;佛号起烦恼息,便是止。

  其他各宗谈止观,虽然博大精深,但总觉得辩析有余,方便不足。可能因为其他各宗,是菩萨所立,所以时兴时衰;净土法门是佛说,所以历久不衰。比较起来,净土法门的止观,好丽日,天台的止观,好比明月,太阳升起,明月的便暗淡了。

  不过,天台止观,对修念佛法门很有帮助,就是其他各宗谈止观,也都对修念佛有帮助;因为对止观愈明了,修念佛就愈方便,好像登高山而望明月,总觉得云淡而月朗。

  “辟散之要,贵在间声”。所以对治烦恼,以出声念佛最好。大家如能口称佛号,耳听佛名,念得清楚,听得明白,烦恼自然不起。至于记数念,十口气念等等,只要对大家对机的,都可采取。

  有烦恼就念佛,佛号起烦恼止,烦恼止正好念佛。日久功深,烦恼渐轻,心渐清凉,这便是清净心除烦恼。心既清净,佛号念得更为历历明明 ,这便是至诚心起佛号。

  这样天天用功,烦恼业障一定天天消除。烦恼消便是上体佛寂,暗合于无量寿;有烦恼就用佛号对治,这便是上体佛照,暗合于无量光。

  这样用功日久,必有一天烦恼断尽。烦恼断尽,就是“常寂”。没有变异,所以称为常。寂而常,常则为照,故说是常寂常照。常照者,是无不照之时;无不照之时,自然是寂,故说是常照常寂。常照而寂,无照而非寂,是虽然而不起造作功用;常寂而照,寂全是照,是虽寂而不滞于空。

  这种止观,虽在烦恼业障缠缚中的凡夫,假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也可办到,比天台的三止三观方便多了。

  天台止观,有“次第止观”和“圆顿止观”。次第止观,先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圆顿止观,也叫一心止观、绝待止观、不可思议止观。所谓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这种止观,只有圆教的大菩萨才能修,绝对不是愚痴凡夫所敢想望的,因为连阿罗汉、辟支佛,还在修空观的阶段呢 !

  念佛法门,既圆顿又方便。有烦恼立刻念佛,念佛号顿恼息,烦恼息正好念佛。只要至诚怒切,便可假弥陀名号功德,顿入寂照圆明。所以凡夫也可有分。这正是天台圆顿止观的境界。

  由于以上的论证,可以知道,修念佛法门,不明天台的圆顿止观,则有所不尽的;而天台的圆顿止观,不假念佛法门,则方便有所不足。

  天台圆顿止观,对于还只有除人我执的尚不能修,必须已破除部分法我执的才能修;可是除我执,又谈何容易呢。而念佛法门,就方便多了。只要至诚恳切念佛,念得清,听得清,当下就离“我人众寿相”。四相既离,我执自然没有了。

  因此,天台止观,增益闻解则可,若论实用,便大不如念法门了。

  不过,大家有烦恼时念佛号,一定要放下烦恼;不肯放下烦恼,以致念佛不得成效,休怪阿弥陀佛不度你,只能怪你自己不肯离开娑婆了。

  照而常寂无量寿,寂而常照无量光。光寿无量就是法界圆融。虽愚夫愚妇,只要至诚恳切,以介尔心念佛,当体就是圆融法界。因为我这念佛心,就是法界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于这个心能造十法界,所以只要念佛,便能造佛法界。

  由此可知,大家以介尔心念佛,便是“始觉”合“本觉”,直入无为道。

  今天费时太久,现在大家至诚念佛。

 

第七天 发长远心决定心



  今天佛七就要圆满了,要和大家讲,念佛须发长远心,决定心,决定要往生西方。

  念佛法门,最圆满最方便,大家要真信切愿修持念佛,不可见异思迁。

  有些人意志不坚定,由佛道转向外道。不知道,外道法不究竟,终须堕落。还有些人虽末误入歧途,却朝三暮四,心志不定。今天修“净”,明朝参“禅”;见入学“密”,又想持咒;见人学“津”,又想搭衣。像这种人,只堪自误,决不会有成就。

  还有净土念佛人,不可乱发愿。我们只应有一个愿意,愿生西方,愿见阿弥陀佛。我常听见有人发愿说:“求观世音菩萨加被,来生让我反生到富贵人家,别再受穷”。他好像很有把握,保证自己将来还留在人道,但没想到,万一来生落入畜生道,做了小猫小狗,纵然生到有钱人家里,又有什么好处呢?还有人说:“求菩萨加被,下辈子别让我生作女人了,让我作个男子吧”。她没想到,娑婆众生随业流转,不得自在,业力相追,就算你不生成母鸡,生成公鸡也难免挨一刀。

  因此大家不可虚妄发愿,因为我们被业所系,不得离苦,唯有恳切发愿,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才是最可靠的保证。

  佛法流伟后世,有三藏十二部经。三藏十二部浩瀚如海,但听说的不外一个“佛”字。千经万论无非颂扬佛的功德。古德说,“三藏十二部,言佛则周”。所以经论虽广,总不违佛旨;违反了佛旨,那便是外道所说,是魔所说了。各宗判教,也不外分析阐明这个“佛”字。

  例如,天台宗把佛所说的教,判出藏通别圆四教。藏、通、别三教,不过是把“佛”义别说;圆教,不过是把“佛”义通说罢了。假使四教不是把“佛”义作通别说,而是另立异说,那便是外道法、魔法了。

  我们念佛便是圆顿的唯一佛乘。能念的心是圆因,所念的阿弥陀佛便是满果。

  台宗的藏、通、别,不能包括“圆”,而圆教可包括藏、通、别。贤首宗也是一样,小始终顿四教,不能包括圆教,而圆教就能包括小、始、终、顿。净土法门,一句阿弥陀佛,包含尽了一切。所谓“万德洪名,五乘普入,利钝全收”。所以念佛法门是至圆至顿的。好比求水,处处掘地,处处得水;而每处的水,同为大海水的潜流,所谓“诸水同源”。一切水同于大海,大海水普印一切水,也就是一切水同是一水,一水普印一切水。阿弥陀佛好比是大海水,普遍摄受一切法。经说:“一切法无非佛法,佛法遍摄一切法。”虽然万法的相是各异的,而万法的实相无非都是佛。所以一切法门,以念佛为主。

  情与无情,始觉与不觉,原都是清净本觉。本觉就是阿弥陀佛。众生执迷而不觉,落入六道轮回,若能一念回心念阿弥陀佛,这便是始觉。因为阿弥陀佛便是我的本觉。所以念佛人以至诚心一称佛号,便已始觉合于本觉了。

  弥陀名号,具足万德,所谓“树花万朵,一根所生。法门无量,皆丛佛出”。甚至连凡夫法、外道法,也都无非佛法。

  对于“佛”的意义,因觉悟有深浅不同,就修行来说,便有次第。由于次弟的关系,于是有天台宗的藏、通、别、圆和贤首宗的小、始、终、顿、圆的判教。但不论怎样判别,都不出一个“佛”字;若是判教出于“佛”义以外,便是外道。所以各宗玄妙要旨,都不出净土法门的信愿行。奉劝各位,万勿见异思迁,另找其他法门修行。那样,便等于丢掉珍珠,拾取瓦砾一般愚痴。

  大家应该发长远心决定心,一句佛号念到底,绝不更换题目,若能证得念佛三昧,便知尽虚空、遍法界,无非弥陀化身,无非弥陀示现了。所以说,念佛一门,普遍包含一切法门。无论学显修密,参禅止观,乃至礼拜忏悔,只要心中没有佛,都是外道。

  我们天天求往生,原来净土就在当下。为什么呢?因为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不是弥陀的,没有不是极乐净土。因为极乐净土就是法界,法界不二,所以没有一微尘许,不是极乐,不是弥陀。因之说,法界藏身阿弥陀佛。释迦如来大慈大悲,为了使末法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教众生念佛求生西方。

  或者有人说问:“我们为何要求生西方,不可以求生东方吗”?

  这种说法完全是戏论。如果佛教我们求生东方,戏论之人又会说:“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生东方,不可以求生西方吗”?这种计较执着,根本是错误的。因为这无异是说,十方清净佛土,他都有理由不去,还是留在五浊恶世的娑婆吧。

  不知佛为了除众生的妄想,使众生心住一念,所以要众生专心一致求生西方,所谓“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又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同时,法界本来没有方向处所,为了使众生心住一缘,所以用落日为标的,说求生西方。

  或者有人又说,“为什么只有西方落日处可为标的,东方日出处,不是也可作标的吗?。

  要知道日出的时候,众生造行的心旺盛。例如,太阳升起,你要忙着起床、吃饭、上学、上班、耕作赚钱,乃至勾心斗角,苦谋钻营。生活心切,无意求安。而落日的时候,便不大相同了。你要结束一天的劳累,求一个清净安乐的归宿。为了随顺众生的心欲,所以佛说求生西方。

  或者说有人说:你不是说,净土就在当下吗?我们何必经过十万亿佛土,求生西方呢?我们在娑婆原地不动,不就成了吗?

  由于众生迷心已久,无量劫来背“觉”合“尘”。本来清净心便是弥陀,便是极乐。但是众生迷深,却自己不识自心佛。若不放下娑婆,一念回心,就难以得度。佛为了要我们放下娑婆,才回向求生西方。

  十方众生,只要一念回心,没有不得度的。大家若能回心转意,一心不乱求生西方,定得往生。可惜大家虽在念佛,但心中还不停在乱想,如记挂子女啦,事业啦,财务啦。……有说不尽的杂乱妄想。而且这些妄想,都比念佛求生的力量大,好像一个人刚要回心转意,又有一股力量,硬把他拉回去了。比如说有人失恋了,非常痛苦。你诚恳地告诉他,至诚念佛可以排除痛苦。他会愁眉苦脸地告诉你:“我失恋了,怎么有心念佛呢?”这真是众生心刚强难调呀!人们吃喝嫖赌都办得到,唯有回心转意便难办到,这就是所谓“放心难收”呀!

  实在说,大家肯来净苑,念七天的佛,真是难得难得。

  我曾告诉大家,“境由心现,心逐念成。觉时在一念,迷后历三祗”。只要一念回心,能念的众生,所念的弥陀,都是一真法界。若说难,实在是难,纵然经历三大阿僧祗劫,也不见得能成佛;若说容易,也很容易,只要一切放下,一念回心便是佛。

  七天来,净苑简陋,设备不足,让大家受了很多委屈。叫大家不要叫屈,而且要生欢喜心;因为“万般皆欠缺,唯有佛具足”。在佛七期间俱会一处,岂不应大欢喜吗?

  诸位回家后,应日日谨慎,兢兢业业,把这一切交待过去,莫生烦恼,莫造恶业。能得如此,便可安心了。

上一篇:佛七讲话[第一期]一九八二年
下一篇:佛七讲话[第一期] 一九八一年第一期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