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法句经04
法句经04
2007年10月19日10:3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187 字体: 繁體

  22述佛品
 译文
  述佛品的大意是讲,大道与佛的神威大德,没有一样不是方便救度的,明明白白可为世人行为准则。
  战胜自己(意欲)不受恶的折磨,所有一切世俗压力均能承受;钗智辽廓无边无际,启开了蒙昧使之进入大道(境界)。㈠
  行决(世俗)爱欲罗网之後就无所牵挂,(对世俗)恩爱已绝便无所滞执;佛(教)之意蕴高深无极,没有践行(佛法)之人可以使他归依践行。 ㈡
  勇敢果断地树立专一心志,出家之後日日夜夜损减世俗(之念);斩断世俗尘缘就不会有任何欲望,习学正念(必然)获得清净明朗。㈢
  窥见了真谛(自然)净洁了污秽,便会出离五道轮回的生死海。佛的出现普照世间,是要除去芸芸众生的烦忧苦难。(四)
  求得人生的大道颇为艰难,要想获得生命长寿亦很难得,世间要想遇佛也很困难,(真正)的佛法也难(随意)听见。(五)
  (生命之)我既没有(船)师可以保护(渡过此岸),也没有(真正)伴侣陪同,(而是)独立无倚:恒守一道获得佛法真谛,自然而然通向圣人之道。 ㈥
  撑船的舵手能使船儿顺利渡水;精进便是度脱尘世苦海的桥梁:人们因为种姓的羁绊牵连(不得脱身),(自我)救度之人便为人间强健的豪雄。(七)
  铲除了恶(念)自我救度便是佛,停止了(心念)之处便是清净之志;除去了(对世俗欲望)的饥馑便是习学(佛)法,斩断了六根烦恼便是佛家弟子。(八)
  观看人世所为「忍行」是第一等苦行,佛所阐扬的「涅盘」是人生最高境界:抛舍了罪恶愿作修行人,不要加害这种(悔过)之人。(九)
  不恶骂也不恼怒,持之以恒奉守戒律,节制饮食舍弃对身体的贪恋,行走在幽静隐蔽之处,心念真谛有所领悟,如此这般便能奉持佛之教诲。㈩
  各种恶事切莫去做,各种善事坚决履行;自我净化心中意念,这些均是佛的各种教义。(十一)
  佛乃至尊至贵,(已经)斩断烦恼除去淫欲,是救度世人领袖中的最伟大者,统领众生归依佛教。(十二) 
  多么欢快呀福报来临之时,所愿之事终有所成:迅速理解最高寂静,自我精进达到涅盘(境界)。(十三)
  有的人为求自我救度,树立山川各种神只,建立庙宇绘制图像,祭祀诸神以求多福。(十四)
  如此这般救度自己,并非吉利上等方法,这些神灵并不能来,救度我等众生之苦。(十五)
  如若有人自我救度,佛法之中上等之法众多:仅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必然使人获得正等智慧。(十六)
  生死的极度痛苦,从真谛处获得救度:救度世间的八种法则,这样才能驱除各种苦(阳)。(十七)
  自度凭依「佛法僧」三宝,最为吉利最为高明:唯独拥有「佛法僧」三宝,能够解脱世间一切苦厄。(十八)
  上人如若中道直行,专志向道毫不畏缩,自心归依佛法,这样的人啊一定获得大益。(十九)
  明智之人难以遇见,也不能是比比皆是:他所生活之处,家族亲人都能承受吉庆。 (二十)
  许多佛出现令人快乐,述说恒常大道畅快,众人和睦相处欢快,平和相处就能相安无事。(二十一)
  原典
  述佛品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述佛品者,道①佛神德,无不利度,明为世则。
  己胜②不受恶,一切胜世间,睿智廓③无疆,开蒙令入道。㈡
  决纲无罣碍,爱尽无所积;佛意深无极,未践迹令践⑤。(二)
  勇健⑥立一心,出家日夜灭;根断无欲意,学正念清明。 ㈢
  见谛诤⑦无秽,已渡五道渊;佛出照世间,为除众忧苦。(四)
  得生人道⑧难,生寿亦难得,世间有佛难,佛法难得闻。(五)
  我既无师保⑨,亦独无伴侣⑩,积一行得佛,自然通圣道。㈥
  船师能渡水,精进为桥梁⑾,人以种姓系⑿,度者为健雄。(七)
  坏恶⒀度为佛,止地为梵志⒁,除馑⒂为学法,断种为弟子⒃。(八)
  观行忍第一,佛说泥洹最:舍罪作沙门,无娆害於彼。(九)
  不娆亦不恼,如戒一切持,少食舍身贪,有行幽隐处,意谛以有黠⒄,是能奉佛教。(十)
  诸恶莫作,诺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十一)
  佛为尊贵,断漏无淫,诸释中雄,一群从心。(十二)
  快哉福报,所愿皆成;敏於上寂,自致泥洹。(十三)
  或多自归⒅,山川树神,庙立图像,祭祀求福。(十四)
  自归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来,度我众苦。(十五)
  如有自归,佛法圣众⒆,道德四谛,必见正慧!(十六)
  生死极苦,从谛得度,度世八道,斯除众苦。 (十七)
  自归三尊⒇,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 (十八)
  士如中正,志道不悭,利哉斯人,自归佛者。 (十九)
  明人难值(21),亦不比有;其所生处,族亲蒙庆。 (二十)
  诸佛兴快,说经道快,众聚和快,和则常安。 (二十一)
  注释
  ①道:说、阐述。
  ②己胜:战胜自我的人。
  ③廓:开阔恢宏。
  ④决纲:冲决世俗各种束缚、规范。
  ⑤践:此句两个践字,前一践字作践履、实践讲;後一践字可作归依、归顺讲。
  ⑥勇健:勇敢果断。
  ⑦诤,《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作净。
  ⑧得生人道:求得人生的大道,最高法则。
  ⑨我既无师保:佛教把此岸世界看作是苦海,「我」要脱离这一苦海,必须自驾航船,并没有船师来保护你。师,指导师。
  ⑩伴侣:非寻常之伙伴也。人走进死亡时,是孤独无伴的。生命是自足而又孤独的。
  ⑾精进为桥梁:譬喻句,把自己努力向上的行为看作是救渡苦海的桥梁。
  ⑿种姓系:种姓,印度社会特有的等级制度,当时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不同等级。系,即牵绊、附属。
  ⒀坏恶:铲除恶、消除恶。
  ⒁梵志: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即清净之志。
  ⒂除馑:蔬菜无收曰馑,此处引伸为人生没有获得佛所揭示的要义。除谨,即是避免对人生意义的无知。
  ⒃断种为弟子:人的烦恼皆由六根所生,斩断六根烦恼便为佛门弟子。种,此处当指六根。
  ⒄黠:聪明、聪慧。
  ⒅自归:即自我救度。
  ⒆圣众:比众教更高明,且方法更多。 
  ⒇三尊:即三宝,佛、法、僧。
  (21)难值:难以遇上。下文「比有」是对举用法,不是比比皆是。感叹世人的糊涂。
  23安宁品
  译文
  安宁品的大意是,区分平安与危险的具体表徵,从而(使人们)远离恶而趋近善 ,身心欢快但不堕落。我(佛陀自称)的身心已安定,无怨无怒不动心;尘世庸众多有怨,我行佛道不动瞋。 ㈠
  我的身心已安定,不再病於因缘病;众人皆有(生、老、病、死)四大病,我行佛道无此病㈡
  我的身心已安定,亦无烦恼亦无忧;尘世凡夫烦肠断,我行佛道乐无愁。 ㈢;
  我的身心已安定,心灵清净无所作为:以喜悦为食,如同住在光音天。(四)
  我的身心已安定,心志澹泊无所事事:即使穷尽人间薪柴聚集火力,又怎能烧著我的身上?(五)
  战胜了他人则制造怨恨,被他人击败则生出自卑心理:除去胜负意念,无诤无吵乐安静。㈥
  热恼莫过於淫欲,歹毒莫过於怒火,最大之苦莫过於有身,极乐之境莫过於涅盘。(七)
  勿以世俗小乐为乐,勿求世俗的小辩小慧,当求出世之乐之慧,获此大乐大慧永安康。(八)
  「我」乃世间至高无上的尊者,它可为众生解脱恼忧,救度凡众出离三界,独力能降众多魔军。(九)
  见到圣人使人愉快,能够凭依圣人使人愉快,能够远离愚蒙之人,行使善事使人愉快。(十)
  坚守正道使人愉快,巧妙阐说佛法使人欢快:与世人无争,守戒之德圆满使人常常愉快。(十一)
  依傍贤人结庐而居愉快,仿佛亲族相互聚会:靠近仁人智士,更多地聆听高妙深远之道理。(十二)
  长寿之人很少,中途谢世者甚多:学习佛法应当善取精要,使人到老安乐平稳。(十三)
  诸位想要获得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之人,应该抛弃欲望,涅盘之境使人愉快:要想度脱生死苦海,应当常饮甘露般(佛法)之味。(十四)
  原典
  安宁品第二十三十有四章
  安宁品者,差次①安危,去恶即善,快而不堕②。
  我生已安,不愠③於怨;众人有怨,我行无怨。㈠
  我生已安,不病於病④;众人有病,我行无病。㈡
  我生已安,不戚於忧;众人有忧,我行无忧。 ㈢
  我生已安,清净无为;以乐为食,如光音天⑤。(四)
  我生已安,澹泊无事;弥薪⑥团火,安能烧我?(五)
  胜则生怨,负则自鄙⑦,去胜负心,无诤自安。 ㈥
  热无过⑧侄,毒无过怒,苦无过身,乐无过灭。(七)
  无乐小乐,小辩小慧⑨,观求大者,乃获大安。(八)
  我为世尊⑩,长解无忧,正度三有⑾,独⑿降众魔。 (九)
  见圣人快,得依附快,得离愚人,为善独快。(十)
  守正道快,巧说法快,与世无诤,戒具常陕。(十一)
  依贤居快,如亲亲会⒀;近仁智者,多闻高远。(十二)
  寿命鲜少⒁,而弃世⒂多,学当取要,令至老安。(十三)
  诸欲得甘露⒃,弃欲灭谛快,欲度生死苦,当服甘露味。(十四)
  注释
  ①差次:将某某排出先後的次序,好坏的程度。
  ②不堕:不堕落。
  ③不愠:不生气、不发怒。
  ④不病於病:不被各种弊端所侵扰。前一个病字是动词,即为某某所伤害,侵扰而失去健康的心态;後一个病字是名词,即人生的各种缺陷、毛病所蔽。
  ⑤如光音天:光音天,乃色界三天之一,即第二、第三禅天,位於无量光天上,在少净天之下。此界众生无有音声,用禅定心所发之光明传达彼此之意,故称光音天。
  ⑥弥薪:穷尽所有柴薪。弥,遍、尽也。
  ⑦自鄙:自卑。
  ⑧热无过:无过,不再比某某更甚,下文句式相同;热,此处指热恼,心神不宁。
  ⑨无乐小乐,小辩小慧:不要以小乐、小辩、小慧为乐。
  ⑩我为世尊:此句意思是说,每个人是自足的,不要傍依何物何人。人亦该守独,不要随大流,丧失自我的自主性。「我」是世间至高无上的。
  ⑾三有:即三界,指欲有、色有、无色有。
  ⑿独:守独,坚持自我的自足性、自主性,不为外物他人所惑、所动。
  ⒀如亲亲会:前一个亲字是名词、指亲属、亲人;後一个亲字是副词,直接地、面对面地;会,即是聚会、团聚。
  ⒁寿命鲜少:寿命,即长命、长寿;鲜少,很少;鲜,少也。
  ⒂弃世:指中途离开人间,未能寿终正寝者。
  ⒃诸欲得甘露:许多想要得到如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之人。
  24好喜品
  译文
  好喜品的大意是要人们禁绝喜好诸多欲望,能够做到不贪恋欲望,则将没有任何忧愁祸患。
  违背大道之人就会顺从自我欲望,顺从大道之意就会跟自我欲望斗争;舍弃道义投取自我嗜好,这便叫做顺从爱意与欲望。 ㈠
  不去会见可爱的人,也不会合不爱的人:不见所爱之人心中忧,见到憎恶之人心亦忧。㈡
  因此不要造作、生出爱意,爱(亦是)憎恨厌恶产生的缘由:(既然)已经解除了制造束缚的(使动)者,(也将会)无所忧虑无所憎恨。 ㈢
  爱意与喜好产生忧愁,爱意与喜好产生畏惧;没有任何锺爱任何喜好,哪裏会有什么忧愁什么畏惧呢?(四)
  求乐之人多生忧愁,好乐之人多生畏惧;平生不求喜乐事,哪裏会有畏惧和忧愁? (五)
  贪欲至极便生忧愁,贪婪无厌足便生畏惧:了悟无贪无欲乐,哪裏会有什么畏惧和忧愁?㈥
  专心佛法戒德成,至诚方知反省人生:矢志持身修佛道,众人爱戴此等人。(七)
  欲望之意勿使流露於言行,思想端正然后方才言语,心无所贪亦无受,定能截断轮回(而出离苦海)。(八)
  就像人久客他乡,从远处平安归来, (看到)亲人厚友均皆安奸,归来之时皆欢喜。(九)
  喜欢造福之人,从今世到後世,自然享受造福的福报,就像亲人远道而来令人欢喜一样。(十)
  开初就听从圣人的教导,禁制心中不善的念头:靠近佛道就会被人爱戴,背离佛道将会众叛亲离。(十一)
  人生结局各不同,就看他是靠近佛道还是远离佛道;靠近佛道之人可以升入天界,远离佛道之人将会堕入地狱。 (十二)
  原典
  好喜品第二十四十有二章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贪欲,则无忧患。
  违道则自顺①,顺道则自违②;舍义取所好,是为顺爱欲。 ㈠
  不当趣③所爱,亦莫有不爱;爱之不见忧,不爱见亦忧。 ㈡;
  足以莫造爱④,爱惜恶所由。已除给缚者⑤,无忧无所憎。㈢
  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四)
  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五)
  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⑥无贪欲,何忧何畏?㈥
  贪法戒成,至诚知惭;行身⑦近道,为众所爱。(七)
  欲态不出,思正乃语;心无贪爱,必截流⑧渡。(八)
  譬人久行,从远吉还⑨,亲厚普安,归来喜欢。(九)
  好行福者,从此到彼,自受福祚⑩,如亲来喜。(十)
  起⑾从圣软,禁制不善;近道见爱,离道莫亲。(十一)
  近与不近,所往⑿者异;近道升天,不近堕狱。(十二)
 注释
  ①自顺:自己顺从自己的欲望,感到无所阻碍。
  ②自违:自己跟自己的欲望作斗争。
  ③趣:通趋,趋奉、顺从。
  ④造爱:即造作、生出爱欲、爱心。
  ⑤给缚者:《中华大藏经》作「缚结者」;宋本《法句经》作「结缚」者。三种译法均通。意谓世俗界的种种令人迷惑的现象。
  ⑥解:晓悟、明白。
  ⑦行身:即意志和身体。行,意志、意志力。
  ⑧流:意指生命之流。
  ⑨从远吉还:从远处吉祥平安的回到家中。还,回来。
  ⑩祚:福也。
  ⑾起:开初。
  ⑿往:人生的去向、结局。
  25忿怒品
  译文
  忿怒品的大意是说:人若能够看出瞋怒、怨愤的危害性,自持宽弘慈爱柔和之心,则上苍保佑人所共爱。
  忿怒(之时)就看不到佛法,忿怒(之时)就不知大道:能够消除忿怒之人,幸福与喜悦常常随身而在。 ㈠
  贪婪淫荡就看不到佛法,痴愚之人也是如此:驱除淫欲赶走痴(意)之人,他所获得的福报为第一等(福报)。 ㈡
  (有)愤怒但能自我控制,犹如止住奔跑中的大车:这样的人可称是善於驾车之人,抛弃了昏冥而进入了光明(之境)。㈢
  (人生必须)承受住侮辱战胜愤怒,善(德)最终战胜不善:(真正的胜者)能够博施(恩德),至诚(之德)最终能够胜欺诈(之行)。㈣
  不自欺亦不愤怒,(心)意也不多贪求:能够做到这三件事,死後便可升入天界 。(五)
  常常自己管东身(心),心怀仁慈不杀生灵:这样的人可以升入天界,直到彼岸亦无忧愁。㈥
  意(念)常常明悟事理,朝暮勤恳学习佛法:烦恼消尽意念觉解,(如此)便可进入涅盘(境界)。(七)
  人们之间相互毁谤(攻击),从古到今都是如此;既毁谤人们多言,又毁谤木讷寡言;也毁谤中和(君子),世间众生之相无不遭毁。(八)
  有心要毁谤圣贤,自然就不能中道而行:人世间的一毁一誉之间,无非都为了利益与名声罢了。(九)
  明智(之人)所证誉的(德与行),只有贤(德)之人与之相符;智慧之人坚守戒律,没有什么(把柄)让人讥毁诽谤。(十)
  假如同罗汉般的净洁(无垢),就没有什么能让人毁谤了;诸天(之人)为之感叹为之赞美,梵释亦将称誉(罗汉般的净洁) 。(十一)
  经常守护(意念)谨慎身体之行,从而调伏瞋怒(之心)不起:除去身(心)中的恶行,进而修炼大德品行。(十二)
  经常守护(意念)谨慎自己言语,从而调伏瞋怒(之心)不起:除去口中恶毒的言辞,诵读习学佛法言语。(十三)
  经常守护(意念)谨慎心(念)所思,从而呵护瞋怒(之心)不起:除去(心)意中的恶毒念头,思惟谨以道法为相。(十四)
  (使)身行有节言语谨慎,守护管束其心(念)的(活动):舍弃愤恨踏上「大道」,忍受住侮辱最为坚强。(十五)
  舍弃愤怒远离傲慢,避开各种爱意贪欲:不在各种概念表相以及世俗物相上滞粘执著,无所作为便可熄灭人生痛苦。(十六)
  开初若能慧解愤怒(的害处),淫欲产生之时自然能够加以控制;舍弃没有智慧武装的世俗刚健(强壮),这些均能获得人生的平安。(十七)
  瞋意(已)断则睡卧安稳,愤恨熄灭、淫欲忧愁(也消除殆尽,人生获安):愤怒(之意)乃是歹毒之本源,柔和之间接近清净之志;言语和善必益,断然不会遭遇祸患。(十八)
  志同道合之人(本来)相互亲近,(却)假装不知故意为恶:後来分别之後留下愤恨,(余恨)之火燃烧自我烦恼不已。(十九)
  不知道惭愧,没有(持)戒之德便有怒(意):人若被怒意牵制,(就)不会满足自我应做之事(而另有他图)。(二十)
  有力(之人)容易靠近(械斗之事),无力之人靠近柔和(之心):只有那忍(的功夫)最为上策,应该常常忍於赢弱的状态之中。(二十一)
  大凡众人都轻视这种(人),有力之人忍(受欺侮):只有那忍最为上策,应该常常忍於羸弱的状态之中。(二十二)
  无论是我还是他,最大的畏惧有三种:如若知晓这三一种畏惧)已经萌芽,应当熄灭在自己?心意)之中。( 二十三)
  同时坚持两种(对立)的义(理) ,我向这种想法进规一言,如若知晓这种(两行之义)念头已经萌发,应当熄灭在自己(心意)之中。(二十四)
  最好的智慧(终能)战胜愚闇,(以及)粗陋语言邪恶说教:想要常常保持胜者(的姿态),应该在言辞方面保持缄默。(二十五)
  那些作恶之人,怒行之後必有怒报,怒行若不遭遇怒的回报,那么要战胜他人(必然以争斗决出胜负)。(二十六)

原典
  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
  忿怒品者,见瞋恚害;宽弘慈柔,天祐人爱。
  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①;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 ㈠
  贪淫不见法,痴愚意亦然,除淫去痴者,其福第一尊。㈡
  恚能自制,如止奔车;是为善御,弃冥②入明。 ㈢
  忍辱胜恚,善胜不善③;胜者能施,至诚胜欺④。(四)
  不欺不怒,意不多求,如是三事⑤,死则上天。(五)
  常自摄身,慈心不杀,是生天上,到彼无忧。㈥
  意常觉悟,明暮⑥勤党,漏尽意解,可致泥洹。(七)
  人相谤毁⑦,自古至今,既毁多言,又毁讷诃⑧;亦毁中和;世无不毁(八)。
  欲意非圣,不能制中;一毁一誉,但⑨为利名。(九)
  明智所誉,唯称⑩是贤;慧人守戒,无所讥谤。(十)
  如罗汉净,莫而⑾诬谤;诸天咨嗟⑿,梵释所称。(十一)
  常守⒀慎身,以护祐恚;除身恶行,进修德行。(十二)
  常守惧言,以护瞋恚;除口恶言,诵习法言。(十三)
  常守慎心,以护瞋恚;除意恶念,思惟⒁念道。(十四)
  节身惧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十五)
  舍恚离慢,避诸爱贪,不著⒂名色,无为⒃灭苦。(十六)
  起而解怒,淫生自禁,舍不明健⒄,斯皆得安。(十七)
  瞋断卧安,恚灭淫忧⒅;怒为毒本,輭意梵志⒆;言善得誉,断为⒇无患。(十八)
  同志相近,详(21)为作恶,後别余恚,火自烧恼。 (十九)
  不知惭愧,无戒有怒,为怒所牵,不厌有务。(二十)
  有力近兵(22),无力近輭,夫忍为上,宜常忍羸。(二十一)
  举众(23)轻之,有力者忍;夫忍为上,宜常忍赢。(二十二)
  自我与彼,大畏有三(24),如知彼作,宜灭己中。(二十三)
  俱两行义(25),我为彼教;如知彼作,宜灭己中。(二十四)
  善智胜愚,矗言恶说;欲常胜者,於言宜默。(二十五)
  夫为恶者,怒有怒报;怒不报怒,胜彼鬬负。(二十六)
  注释
  ①不知道:不晓得大道。道,人生最高法则。
  ②冥:昏暗。
  ③善胜不善:善最终会战胜不善。
  ④欺:不诚实、欺骗。
  ⑤三事:指不欺、不怒、不多求。
  ⑥明暮:早晨傍晚。
  ⑦谤毁:诽谤诋毁,相互说坏话。
  ⑧讷韧:不善言辞者为讷,说话迟钝为韧。  ·
  ⑨但:只。
  ⑩称:相符。
  ⑾莫而:没有什么。
  ⑿诸天咨嗟:诸天,佛教特有概念,认为三界共有二十八天,从四天王天到非有想非无想天,总称诸天。咨嗟,感叹并且赞美之。
  ⒀常守:经常地守戒。
  ⒁思惟:即思维、思想。
  ⒂不著:不执著、不粘著。
  ⒃无为:无所作为。
  ⒄不明健:无明健,即缺乏智慧的强壮有力。
  ⒅恚灭淫忧:此语颇费解。依上文句法推之,应是恚灭无忧。
  ⒆輭意梵志:輭,通软。輭意与怒相对。软意近乎梵志。
  (20)断为:斩断有为意念之根。
  (21)详:谨惧、小心,不要冒失。
  (22)兵:武器,引伸为战斗。
  (23)举众:所有的凡夫。
  (24)大畏有三:依前文意,三种可畏惧之事物曰痴、曰怒、曰淫。这三种事物都足以引起灾祸。
  (25)俱两行义:俱,同时拥;两行义,两种相反的价值原则。如同意善,又随顺恶,便是两行义。
  26尘垢品
  译文
  鹿垢品的大意是公开分别清(行)与浊(行)的不同,学习(佛法)应当与白无瑕,不要做出一些污辱之事。
  活著时没做一件好事,死後就会堕入恶道(之中);(生命)迅速地向地狱靠近,一旦堕入地狱就只有受苦受刑。 ㈠
  应当追求智慧,以正确的意(念)安定昼(心):除去污垢勿要污染,可以远离诸种苦相。㈡
  智慧之人渐次地修行,安稳徐缓精进助善;洗除心(念)中污垢,犹如工匠锻链金子一样(使之纯净)。㈢
  恶(念)生於心中,结果还是自坏其身:犹如白铁生銹,反而自己吞食自身。(四)
  不诵(佛经)便是言语污垢(不净),不勤劳(持家)便是家庭污垢(不净)不严格守戒便是身处污垢之中,放纵自己行为便是众多污垢事件之一。(五)
  怪吝便是惠施(品德)之污垢,不善之行便是(人的)品行之污垢:当今之世及後来之世,恶法总为恒常的污垢。 ㈥
  污垢之中的污垢,没有超过痴(意)之污垢了:学习(佛法)应当舍弃恶(念),比丘是没有(任何)污垢的人。(七)
  苟且(偷生)就会没有廉耻,就像鸟儿长了张长嘴(随意诋毁他人);强作(欢)颜忍受屈辱,(这样的人生)可以称之为污秽的人生。(八)
  廉正有耻即使(清)苦,(但於)道义而言则清清白白:避开屈辱不生虚妄(之言),(这样的人生)便可称之为乾净的人生。(九)
  愚合之人喜欢杀生,没有一点诚实品德:不去施与却要妄取,喜欢骚扰他人之妇。(十)
  放纵心意违犯戒律,迷惑於酒(醉)之中:这等人世世代代,都在自我挖掘毁灭生命之根本。(十一)
  人们若能觉悟这种道理,不当再去以恶为念:愚合就十分靠近非法之境,久而久之就自然焚烧毁灭。(十二)
  假如相信布施(行为),是要宣扬自己的名誉:贪婪之人(就会)虚饰其行,并不能够进入清净安定之境。(十三)
  斩断一切欲念,截断妄意之根源,尽夜持守一心,必然进入禅定(的意念)。(十四)
  粘著於欲望便是尘世心态,顺从世俗之习便会生出烦恼:不被世俗所染不为世俗之行,(心意)清净从而远离愚闇。(十五)
  看见人们相互攻伐,常常应当自我反省:意根烦恼就会自我侵伐,烦恼除尽就没有世俗污垢。(十六)
  (即使是)火也比不上淫欲(之火)躁热,再快的速度比不上怒意(迅速地引发)出横祸:所有的罗网比不上痴意之细密,爱意流淌的速度甚於流淌的河流。(十七)
  (心灵)虚空门外就没有(送往迎来)的大车印痕,沙门之辈(心中)就会除却各种妄念:庸凡众生都以恶(行)为乐,只有佛清净没有污秽。(十八)
  (心灵)虚空门外就没有(送往迎来)的大车印痕,沙门之辈(心中)就会除却各种妄念:世间一切都是无常不定,佛已破除了对我之所有的执著。 (十九)
  原典
  尘垢品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尘垢品者,公别①清浊;学当洁白,无行汙辱②。
  生③无善行,死堕恶道;往疾无问④,到无资用。㈠
  当求智慧,以然意定;去垢勿污,可离苦形⑤。 ㈡
  慧人以渐⑥,安徐精进,洗除心垢,如工链金。 ㈢
  恶生於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四)
  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不严为色垢⑦,放逸为事垢。(五)
  悭为惠施垢,不善为行垢,今世亦⑧後世,恶法为常垢。 ㈥
  垢中之垢,莫甚於痴;学当舍恶,比丘无垢。(七)
  苟⑨生无耻,如鸟长喙;强颜耐辱,名曰秽生。(八)
  廉耻虽苦,义取清白,避辱不妄,名日洁生(九)
  愚人好杀,信无诚实,不与而取,好犯人妇。(十)
  逞心犯戒,迷惑於酒;斯人世世,自掘身本。(十一)
  人如觉是⑩,不当念恶;愚近非法,久自烧没。(十二)
  若信布施,欲扬名誉;贪人虚筛,非入净定。(十三)
  一切断欲,截意根源,尽夜守一,必入定意!(十四)
  著欲为尘⑾,从染垄漏⑿;不染不行,净而离愚。(十五)
  见彼自侵⒀,常内自省;行漏自欺,漏尽无垢。(十六)
  火莫熟於侄,捷莫疑⒁於怒;网莫密於痴⒂,爱流駚⒃於河。(十七)
  虚空无辙迹,沙门无外意;众人尽乐恶⒄,唯佛净无秽。(十八)
  虚空无辙迹,沙门无外意;世间皆无常,佛无我所有⒅。(十九)
  注释
  ①公别,《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写作分别。依文意当作「分别」。
  ②汙辱:即污辱、污秽耻辱。
  ③生:活著的时候。
  ④往疾无间:无间,指犯有五逆罪者,其所作之业导致无间地狱之苦果。堕入地狱称为无间业。
  ⑤苦形:苦态,如老苦、病苦、离别苦、爱不得苦等等形态,简称苦形。
  ⑥渐:慢慢地浸染、熏陶。
  ⑦色垢:指身体处於污秽之中。
  ⑧亦:和;连词。
  ⑨苟:苟且。
  ⑩觉是:对这些有所醒悟。是,这些,指上文所说的道理。
  ⑾著欲为尘:执著於欲望便是尘俗生活。
  ⑿从染尘漏:顺从世俗的各种影响便会有尘世之烦恼。
  ⒀自侵:各自互相残害。与「自寇」意相同。《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⒁疑,《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写作疾。今依「疾」,全句意通。捷莫疾於怒,意谓愤怒情绪来势敏捷,速度最快,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得上这种心理变化的速度。
  ⒂痴:是意识高度密集,集中关注某一对象,故以纲喻。
  ⒃駃:「快」之异体字。
  ⒄乐恶:以恶为乐。
  ⒅我所有:全称「我所有之观念」,简称我所有。即是我之所有,我之所属意。佛教把自身看著我,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而我与我所则被认为是与一切世俗分别的基本分别,所以为破除的对象。
  27奉持品
  译文
  奉持品的大意是解说大道之精义,告诉人们学习佛法之人要重视品德,不要贪婪奢侈。
  爱好佛法之人,不与他人竞夺利益:不在乎有利还是无利,因为无欲故尔不惑。 ㈠
  常常努力地学习(佛法),端正心念从事修行:怀抱佛教出世的最高智慧,这便称之为修行佛道。 ㈡
  所谓智慧之人,不必以辩才显示(能力);无有恐怖没有畏惧(之事之物),坚守善(的律令)便是智慧之人。㈢
  奉持佛法之人,不以多言(著称):即使平常很少闻听(佛法之言),(只要)身(心)依照佛法修行即可:坚守佛道永远不忘,这样便可以叫著奉持佛法。(四)
  (我们)所说的长老,不必定是年长(之人):(如若只是)外表成熟头发花白而缺乏智慧,这种老者只是愚蠢的匹夫而已。(五)
  (我们只是)称呼那些胸怀真谛佛法,行慈为仁心调顺,明智通达心清净(之人)为长老。 ㈥
  (我们)所讲的端正,并不是外表美如华容:(如果内心)悭吝嫉妒(外表)虚华矫饰,其言其行必然有违(佛法)。(七)
  (我们是)说能够舍弃恶(念),痴瞋贪根已斩断,智慧并且无愤恨,此等之人谓端正。(八)
  (我们)所说的沙门,并不一定是指那些剃发之辈:(虽然剃发,却)随便胡说贪婪摄取,心存欲望如同庸凡之人(亦非沙门)。(九)
  (我们)是指能够止住(心中)恶念,恢宏廓大正道,停息心(中)杂念灭除(诸多)意欲(之人),这(等人)才是真正的沙门。(十)
  (我们)所认为的比丘,并不是指(那些)按时乞讨之辈:(如若此辈)行为邪僻,(那么)便仅仅是拥有比丘的空名而已。(十一)
  (我们)是指能够舍弃罪恶与福报,净心修清净之行,智慧有力破除恶念,这便是真正的比丘。(十二)
  (我们)所说的仁慈明达,并不是指口不言语:(如若)内心并不清净,那仅是外表和顺而已。(十三)
  (我们是)指心念无为(之道),内思出离意清虚,六根清净妄念寂灭,这样才可称之为仁明。(十四)
  (我们)所说的有道(之行),并不是指拯救某一具体的生命:(而是指)普济天下(苍生),无害於万物便是有道。(十五)
  使众人持守戒律勿须多言,我自身行为诚实无欺即可;要想获得禅定意念之人,必须通过关闭?心念)减损意欲开始。(十六)
  心意了悟就可求得人生安乐,切勿学习庸凡之人所为:施给束缚的(意念)没有解悟彻底,(那么)没有谁能在这种人生状态下得以超脱(尘世苦恼)。(十七)
  原典
  奉持品第二十七十有十章
  奉持品者,解说道义,法贵德行,不用贪侈。
  好经道①者,不竞於利。有利无利,无欲不惑。㈠
  常愍好学,正心以行,权怀②宝慧,是谓为道。㈡
  所谓智者,不必辩③言;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㈢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虽素④少闻,身依法行;守道不忘,可谓奉法。(四)
  所谓长老,不必年耆⑤;形熟髮白,蠢愚而已。(五)
  谓怀谛法,顺调慈仁;明达清洁,是为长老。㈥
  所谓端正,非色如华;悭嫉虚饰⑥,言行有违。(七)
  谓能舍恶,根原⑦已断,慧面无恚,是谓端正。(八)
  所谓沙门⑧,非必除髮;妄语食取,有欲如凡。(九)
  谓能止恶,恢廓弘道⑨,息心灭意,是为沙门。(十)
  所谓比丘,非时⑩乞食;邪行望彼,称名而已。(十一)
  谓舍罪福,净修梵行,慧能破恶,是为比丘。(十二)
  所谓仁明,非口不言;用心不净,外顺而已。(十三)
  谓心无为,内行清虚,此彼寂灭⑾,是为仁明。(十四)
  所谓有道,非救一物,普济天下,无害为道。(十五)
  戒众不言,我行多诚,得定意者,要由闭损⑿。(十六)
  意解求安,莫习凡夫,使给⒀未尽,莫能得脱。(十七)
  注释
  ①经道:即佛之教法。
  ②权怀:《中华大藏经》作拥怀,即拥有之意。
  ③辩:分别、区别、区分。
  ④素:平常、平时。
  ⑤年耆:年高、年龄大。耆:六十岁。
  ⑥悭嫉虚饰:悭吝、嫉妒、虚妄、矫饰。
  ⑦根原:指人的六种根性,这六种根性是产生苦恼、愤怒、痴瞋之根源。
  ⑧沙门:出家僧人谓之沙门。
  ⑨恢廓弘道:心胸宽广,弘大道之精义,向全社张扬大道之威力。弘,拓宽。
  ⑩时:按时。
  ⑾此彼寂灭:此彼,承上文应指心和行。心寂行灭,心无妄念,意根清净,便是仁明之士。
  ⑿要由闭损:由,缠过;闭损,即关闭各种妄意,减少各种欲望。
  ⒀使给:《中华大藏经》、末本《法句经》均作使结。依「使结」之意;使,人生之义务、责任;结,情结;使结,尘世的各种念头。
  28道行品
  译文
  道行品旨在阐述人生的根本要义:在各种解脱的方法中,此品所说的道理最为精妙。
  「八直」是最上等大道,「四谛」是(佛)法之真迹:不淫是诸行之中至上法宝,布施灯火必然获得光明。 ㈠
  (拥有)这种法则不再有所畏惧,知见已经(清)净便可摆脱世俗羁绊:(拥有)此(道)可以破击魔兵(的攻击),尽力践行(此道)就可以灭除邪恶痛苦。㈡
  我(佛)已经开启了正道,(已经)为(世人)大放异样光明;已经闻听了(此道的人)应当自我践行,践行(此道)便可解脱邪念的捆缚。㈢
  生死(之苦)乃是因为不能永恒而导致的痛苦,能够观察到此种苦(相)便是智慧的人:要想远离一切尘世苦难,力行正道一切苦难均会解除。(四)
  生死(之空)乃是因缘离散无自性,能够看穿(生死空相)便是智慧的人:要想远离一切尘世苦难,只应当勤勉地践行八正道。(五)
  能够从世俗的泥潭中站起来的时候应当立即站起来,不要像愚闇之人深深地掉进深渊:随同堕落与瞻前顾後的人相处相聚,思虑疲惫难以精进走进「道」的境界。㈥

  念与念相应则(品行)端正,念与念不相应则(德行)易邪:(拥有)智慧则不起邪(念):思念八正道则道(行)成功。(七)
  谨慎言语护守意念归於端正,身处不善之境就不行动;能若具有这样三种品行,(我)佛认为这种做法已经得道。(八)
  砍伐树木(若下)掘出树根,树根在地仍然可以再生新苗;清除树根便就不再产生树(苗),比丘(因斩断意念大树之根)便可以进入涅盘境界。(九)
  不能斩断树根,亲戚相互挂念:贪恋之意自然绑缚(人心) ,犹如牛犊贪慕母乳不肯相舍。(十)
  能够斩断意(欲)之根,生死(之期)就会无边无际:这样便是接近大道,迅速进入涅盘境界。 (十一)
  贪婪淫荡令人速老,瞋怒愤恨令人生病,愚闇痴心令人致死,除去贪、瞋、痴,便可获得八正道。(十二)
  消除以前业障解开以後过结,解脱心中烦恼进入彼岸:一切尘世意念熄灭,不再产生老与死的种种痛苦。(十三)
  人们精心地照料妻子儿女,看不出(万物均将)坏死的趋势:死神突然降临之时,犹如急湍流水突然而至。(十四)
  (命尽)父与子互不能救,其他亲戚又有何指望?生命将尽而想依靠亲人,就像盲人空守灯火(毫无用处)。(十五)
  若能慧解这些道理,即当修习佛教的戒律,勤於修行度脱世人,一切痛苦皆可消除。(十六)
  远离各种烦恼的渊薮:就像大风卷走云朶,如若彻底地熄灭思想,这样便可称著有了知见。(十七)
  智慧是世间第一等重要(价值),安於无所作为的状态:知道接受端正教义,生死(之苦可以)超脱乾尽。(十八)
  知道尘世所作所为皆空幻,这便是智慧之见;厌倦人世间种种苦恼,从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缚)。(十九)
  知道庸众所为是「苦」,这便是智慧之见;厌倦人世间种种苦恼,从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缚)。(二十)
  知道庸众所为皆是於身有害,这便是智慧之见:厌倦人世间种种苦恼,从此便可消除(世俗之苦的束缚)。(二十一)
  我告诉你们(佛)法,「爱」是离弦之箭(快利无比);人们应当自我拯救,接受如来的劝说。(二十二)
  我的所有行为都已除去了(世俗的牵挂),来来往往的生死之念消除殆尽:并不是以某种专一的感情(关注)来解脱(世俗的其他杂念),(我所)阐释宣演的都是大道的(关踺)之义。(二十三)
  快速流动的河水注入大海,潘(河)之水荡漾(又会)迅速地涨满,所以向有智慧(之根)的人说法,可以趋奔饮服如同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以免生死之苦)。 (二十四)
  前世没有聆听过佛法(的教诲),(今生)迅速地转化为可哀的芸芸众生:因此奉事(佛法)之人,学习(佛法)可以度脱三界的(苦恼)。(二十五)
  三种念头可以善为念的(内容),三种念头也很难不以善为内容:由念开始方才有行(动),熄灭(各种邪念)便是真正的解脱进入涅盘。(二十六)
  「三定」便是转变意念,抛开了倚赖之心其(福)无量:获得「三定」则贪、瞋、痴便可驱除,解开了怨结便可以使意念端正以佛法僧三宝为念。(二十七)
  知道凭依戒律来禁制恶(的倾向),思想只有以智慧保证才能以心念为乐(不为杂念烦恼):既然已经知晓世间成败之道理,熄灭一切妄意所有束缚终将解脱。(二十八)
  原典
  道行品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
  道行品者,旨说大要;度脱之道,此为极妙。
  八直①最上道,四谛②为法迹,不淫行之尊,施灯必得明!㈠)
  是道无复畏,见净乃度世,此能坏魔兵,力行灭邪苦。 ㈡
  我已开正道,为大现异明,已闻当自行,行乃解邪缚。 ㈢
  生死非常苦③,能观见为慧;欲离一切苦,行道一切除。(四)
  生死非常空,能观见为慧;欲离一切苦,但当勤行道。(五)
  起④时当即起,莫如愚覆渊⑤;与堕与瞻聚,计疲不进道。 ㈥
  念应念则正,念不应则邪;慧而不起邪,思正道乃成(七)
  慎言守意正,身不善不行;如是三行⑥除,佛说是得道。(八)
  断树无⑦伐本,根在犹复生;除根乃无树,比丘得泥洹。(九)
  不能断树⑧,亲戚相恋;贪意自缚,如犊⑨慕孔。(十)
  能断意本,生死无疆⑩;是为近道,疾⑾得泥洹。(十一)
  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十二)
  释前解后⑿,脱中⒀度彼;一切念灭,无复老死。(十三)
  人营⒁妻子,不观病法;死命卒至⒂,如水湍骤。 (十四)
  父子不救,余亲何望?命尽怙亲,如盲守灯。(十五)
  慧解是意,可修经戒;勤行度世,一切除苦。(十六)
  远离诸渊,如风却云;已灭思想,是为知见⒃。(十七)
  智为世长⒄,恢乐无为;知受正孜,生死得尽。(十八)
  知众行空,是为意见;疲厌世苦,从是道除。(十九)
  知众行苦,是为慧见;疲厌世苦,从是道除。(二十)
  众行非身⒅,是为意见;疲厌世苦,从是道除。(二十一)
  吾语汝法,爱箭为射⒆;宜以自勖⒇,受如来言。(二十二)
  吾为都已除,往来生死尽;非一情以解,所演为道眼。(二十三)
  駃流注于海,潘水漾疾满(21),故为智者说,可趣服甘露。(二十四)
  前未闻法轮(22),转为哀众生,於是奉事者,礼之度三有。(二十五)
  三念(23)可念善,三亦难不善,从念而有行,灭之为正断。(二十六)
  三定(24)为转念,弃猗行无量,得三三窟除,解结可应念。(二十七)
  知以戒禁恶,思惟慧乐念,已知世成败,息意一切解。(二十八) 
  注释
  ①八直:即八正道。指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②四谛:即苦、集、灭、道,佛教对人生特殊意义之认识。
  ③非常苦:即无常之苦。下文非常空,其义相同。
  ④起:从世俗迷惑之中走出来,这便如人睡而醒,故曰起。
  ⑤覆渊:走进深渊。覆,翻也、栽到。
  ⑥三行:即惧言、守意正、身不善不行三行。
  ⑦无:没有。
  ⑧不能断树:此为譬喻之语,指不能斩断意识之树根,割断对尘世依恋之情根。
  ⑨犊:小牛。
  ⑩无疆:无边、无限。 
  ⑾疾:迅速。
  ⑿释前解後:理解前因後果,澈悟人生因与缘之关系。
  ⒀脱中:前句之意,此「中」乃指前与後之间的时间段,即此生、现世。脱中,从现世中解脱出来,从而超度此岸而进入彼岸。
  ⒁营:经营、细心照顾、关照。
  ⒂卒至:即猝至、突然降临。
  ⒃知见: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曰知见。
  ⒄智为世长:智慧是世间最重要的。长,第一。
  ⒅众行非身:依上文应为知众行非身;非身,否定自我。众行不遵佛法於身有害,而来人不知,故曰众行非身。
  ⒆爱箭为射:被爱箭所射。为,被也。
  ⒇自勖:即自勖、自我勉励。勖,勉励、努力。
  (21)潘水漾疾满:潘水,水名,在今天河南省毁阳境内。漾,古水名。是汉水的源头。
  见《辞海》「漾」字条全句意为:潘水和漾(水)虽然不像一般河流驶入大海,但也常常易於涨满,言下之意说易到极限、边界,与上句意同,生命易尽。
  (22)法轮:即佛法,是佛法的别称。它有两种解释,一是说佛法力量甚大,如轮王之轮宝,能摧毁山岳岩石一般,摧破众生之恶业;一是说佛说法如车轮辗转,不滞留一 处一人而代有传人,处处传人,故称「法轮」。
  (23)三念:即念佛、念法、念僧。
  (24)三定:又译作三昧,是禅定的异称,它意指心体寂静,离於邪乱,称之为三昧。三昧又有有漏、无漏之分,有漏定为三三昧,无漏定为三解脱门。另,又作三等至。其意皆指心体寂静,离於邪乱,不过在性质上有味、净、无漏等三种区别。
  29广衍品
  译文
  广衍品的大意是讲:无论善恶(之行),积小成大,最终都会应证《法句》上所说的道理。
  施舍给(他人的)平安即使很小,但这种施舍的福报却是很大;智慧(之人)从小小的施舍开始,最後得到的却是很大的福报。 ㈠
  施加辛劳给别人,却又希望获得保佑:祸殃罪报反归自身,自然广泛地遭遇怨恨 。 ㈡
  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不该做的事也已做了:耽於俳优所奏之乐放纵心意,(丑)恶习惯与日俱增。 ㈢
  日日精进佛法不止,践行正确(法则)舍弃非法行为,修行身心自我觉解(佛法),这便是端正的践行(之道)。(四)
  既然自己悟解了智慧,况且又有广博的学问;渐渐地进於(大道趋向)普遍广大,好像把油酥投入水中(慢慢地水乳交融)。(五)
  自己没有智慧之意,又不喜爱学习请教:(心胸)渐趋凝结紧缩狭窄,就像(煎好的)酪酥投入水(自然沈沦)。 ㈥
  靠近大道声名显赫,犹如高山之雪(远远可见):远离佛道便会愚蒙,犹如黑夜射箭(无人知晓)。(七)
  作为佛门弟子,常常解悟自我的觉醒:昼夜(不停)地念佛,一心以佛法、圣僧为念。(八)
  作为佛门弟子,常常解悟自我的觉醒:白天黑夜以禅定为思,乐於观照自我的专心致志。(九)
  每当生活饱暖无虞之时,就应自觉的减少食量;按照这一方法实践,痛苦与欲望自然减少,节食可以使人长寿。(十)
  学道诚难舍罪亦难,家如火宅居於其中也艰难:合夥谋财更困难,最难莫过有吾身。(十一)
  比丘乞食诚尴尬,何不自勉修佛道?精进不止受供养,最终无须求於人。(十二)
  信仰坚定戒德成,因戒可得出世宝:亦可因此得同道,所到之处皆供养。(十三)
  或坐或卧或行走,心定如石不放逸,专心一志求寂灭,必然乐於住树间。(十四)

原典
  广衍品第二十九十有四章
  广衍品者,言凡善恶,积小致大,证应章句①。
  施安虽小,其报弥大;慧从小施,受见景福②。 ㈠
  施劳於人,而欲望祐;殃咎归身,自遘广怨③。 ㈡
  已为多事,非事亦造④,伎乐放逸,恶习日增。 ㈢
  精进惟行,习是舍非,修身自觉,是为正习。(四)
  既自解慧,又多学问;渐进普广,油酥⑤投水。(五)
  自无慧意,不好学问;凝缩狭小,酪酥⑥投水。 ㈥
  近道名显,如高山雪;远道暗味,如夜发箭。(七)
  为佛弟子,常悟自觉;昼夜念佛,惟法思众⑦。(八)
  为佛弟子,常悟自觉;日暮思禅⑧,乐观⑨一心。(九)
  人当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则是⑩痛欲薄,节清而保寿。(十)
  学难舍罪难,居在家亦难;会止同利难⑾,艰难无过有⑿。(十一)
  比丘乞求难,何可不自勉?精进得自然,後无欲於人⒀。(十二)
  有信则戒成,从戒多致宝;亦从得谐偶,在所见供养⒁。(十三)
  一坐一处卧⒂,一行无放恣,守一以正身,必乐居树间。(十四)
  注释
  ①证应章句:证实回应了《法句经》中各章句所说的。
  ②受见景福:受见,回报;景福,大福。
  ③广怨:多方面的怨恨。
  ④非事亦造:非事,不该做的事;造,做,故意生出来。
  ⑤油酥:少数民族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呈液体状态。
  ⑥酪酥:亦是少数民族用牛羊乳制成的食品,呈固体块状。
  ⑦思众:即念僧,专心系想四双八辈之圣泉。
  ⑧禅:即寂静审虑之意。此乃因心专注而思惟详密的状态。
  ⑨乐观:即观心、观照自己,以期明心见性。
  ⑩则是:以这为标准,为准则。
  ⑾会止同利难:与人相处共谋财利。
  ⑿无过有:没有再超过对有我身的执著。
  ⒀无欲於人:无求於人。
  ⒁在所见供养:在所,在所处之处;见供养,即被供养。
  ⒂一坐一处卧:无论是打坐或处卧,皆守一念而正身心。一,专心致志,毫无杂念。
  30地狱品
  译文
  地狱品的大意是讲,地狱中的事情,作恶之人必受恶报,罪恶(报应)牵强附会不得。
  谎语欺人死後将堕地狱,已作恶事却说「我未作」,两种罪行後来皆承受,自己造下的罪孽自己牵引自己进入地狱。 ㈠
  (即使)法衣穿於身上,(但是)作恶行为不止:行为苟且甘心隐於种种恶行之中,此人最终将堕入地狱之中。㈡
  没有戒德却接受别人供养,(从法)理上讲岂不是自损其德?(这种人)死後生吞炙热著的铁丸,(内心痛苦)躁热有甚於燃烧的木炭。㈢
  放纵逸乐有四种表现:喜欢侵犯他人之妻女,身处危险之境无福(报),三是诋毁(他人),四是骄奢淫夫。(四)
  不做(有)福(有)利(之事),又堕入恶(道),畏而又畏(其实)很少快乐:王法又施加重重责罚,身死之後堕入地狱之中。(五)
  就像拔草割草一般,握得不紧就易割伤手(掌):学习持戒却又不禁制(其欲),(死後)堕入地狱自受恶报。㈥
  人的行为若是散漫堕落,就不能驱除众多劳禄:在修(清净行)方面若有缺陷污点,终身都不会享有大福报。(七)
  常常做一些应该做的事,自守戒律必然能使自己坚强。远离各种外方(邪)道,不要沾染(外道)以免蒙上污垢。 (八)
  做了不该做的事,後来必然产生忧郁和痛苦:行善常常大吉顺利,所到之处没有后悔懊恼。(九)
  面对各种恶行,想去作或者已作了;这(样的人)尘世之苦不可解脱,所犯罪恶已经接近难以逃避(惩罚的边缘)。(十)
  谎称得道以求他人供养,自己心行不正,却去毁谤好人,此乃用邪道蒙蔽世人;其人将因罪业缚绑,自设陷阱自投火坑。 (十二
  犹如守卫边疆城镇,裏裏外外都要牢固:正心守意无妄念,非法(之念)便不会产生:品行有缺点将导致忧患,自己使自己堕入地狱。 (十二)
  应该感到羞耻的却不(以为)羞耻,不该感到羞耻的却又以之为羞(耻):(这种人)活著时是被邪见所惑,死後便堕入地狱之中。(十三)
  应该恐怖的见著却不恐怖,不应恐怖的见著反而恐怖;人生信仰偏向邪见一边,死後便堕入地狱之中。(十四)
  应该避开的不去避开,应该靠近的不去亲近:把玩践行邪僻观点,死後便堕入地狱之中。(十五)
  应该亲近的就应亲近,应该远离的就该远离:恒定如一坚持端正见解(观点),死後便进入善道境地。(十六)
 原典
 地狱品第三十十有六章
  地狱品者,道泥辈①事,作恶受恶,罪牵不置。
  妄语地狱近,作之言不作;二罪後俱受,自作自牵往。㈠
  法衣在其身,为恶不自禁,苟没②恶行者,终则堕地狱。 ㈡
  无戒受供养,理岂不自损?死噉③烧铁丸,然热剧火炭④。 ㈢
  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妇,卧险非福利,毁三侄决四。 (四)
  不福利堕恶,畏而畏⑤乐寡,王法重罚加,身死入地狱。 (五)
  譬如拔菅草⑥,执缓则伤手;学戒不禁制,狱录乃自贼。 ㈥
  人行为慢堕,不能除众劳;梵行有玷缺,终不受大福。(七)
  常行所当行,自持必令强;远离诸外道,莫习为尘垢。(八)
  为所不当为,然後致郁毒;行善常吉顺,所适无悔悟⑦。(九)
  妄证求赂,行己不正,怨誓⑧良人,以枉治士;罪缚斯人,自投于坑。 (十一)
  如备边城,中外牢固;自守其心,非法⑨不生;行缺致忧,令堕地狱。 (十二)
  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为邪见,死堕地狱。(十三)
  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⑩邪见,死堕地狱。(十四)
  可避不避,可就不就;阮习邪见,死堕地狱。(十五)
  可近则近,可远则远;恒守正见,死堕善道。(十六)
  注释
  ①泥巩:梵语。也作泥黎,泥朶,意译为地狱,是十界中最恶劣的境界。
  ②苟没:苟且地沈沦於,或曰因苟且而沈沦於。
  ③噉:吃、吞。噉,音dan。同「啖」,「啗」。
  ④然热剧火炭:然热,即燃热;剧,熊熊燃烧,火力剧烈。
  ⑤畏而畏:畏而又畏。
  ⑥菅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且有一定硬度。
  ⑦悔恡:即悔吝,乃後悔之意。怯,吝之异体字。
  ⑧怨譛:即怨谮,冤枉诬陷。
  ⑨非法:不法,不符合佛法之念头。
  ⑩信向:信仰偏向、执著。
  31象喻品
  译文
  象喻品大意是教人如何端正身(行),做了好事获得好报,福报来时其速快。我(若)像(身披钟甲的)大象(参加)战斗,就不耽心被箭射中;应该用「诚信」之法,救度没有戒德的庸众之人。 ㈠
  就像大象被调教得十分端正,可以充当国王乘坐的大车:自己调伏恶念受人尊敬,便是世间诚信之人。㈡
  即使大象已驯顺,有时亦会突狂奔,即使象师会御象,哪如大象自御更称心?(三)
  大象无法行走处,凡夫之力所不逮:唯有调伏自己身心者,方能到达安乐境。(四)
  养象如果是为了存钱财,其凶猛祸害就难以制服:当日後不喂食料时,此象还是变成野象。(五)
  沈沦在恶行之中的人,常常因被贪婪(之意)自我系绊:其外在表徵是不知满足,所以多次地堕入胞胎(在人世间轮回)。㈥
  一心一意走正道,德行无亏心平安:世俗烦恼皆舍弃,犹如大象被调伏。(七)
  乐於大道之人不会放纵其心,能够坚守佛道调摄妄心:这种做法能够拔除身之苦,就像大象走出了陷阱深坑。(八)
  假如能与贤能之人为伴,一起行善并且有力,就能降伏各种所闻的(道理)。(九)
  不能与贤德有能之人结伴而行,在行为中放肆作恶并且有力;在魔力垄断国王的社区采邑之中,宁可独处(守善)不要犯下恶行。(十)
  宁可独处守善,也不与愚闇之人结为伴侣:独处而不作恶,犹如大象受到惊吓自我保护。(十一)
  今生行善利人得安泰,常处和顺得安乐:寿终正寝得福报,不犯众恶得平安。(十二)
  母亲健在很快乐,父亲健在亦快乐,世上还有沙门修行乐,整个社会因为有道而安乐。(十三)
  持守戒律终老安乐,信念正确之处更是端正善行(所在):智慧最能安乐身心,不轻意去犯下罪恶最为安乐。(十四)
  就像马调教柔顺(之後),随心所欲加以驱使:一以贯之持守戒律精进向上,禅定之法乃为纲要性的工具(手段)。(十五)
  智慧的品行修炼成功人生便可站立,忍意致和(心)意可定:这些均能斩断人生各种苦(痛),(能够做到此点)便能随顺心意所到而不犯恶。(十六)
  顺从这一法则可以保持禅定(心意),就像马被调教之後戴上御辔(随意驱使);斩断愤恨之意要消除人生之烦恼,这样便能禀受天界之乐。(十七)
  不要自我放纵(心意),顺从(此戒)便可获得各种解悟:就像(舍弃)瘦弱之马择取良马(可以致远),抛弃恶念(恶行)就可以变成贤人。(十八)
  原典
  象喻品第三十一十有八章
  象喻品者,教人正身,为善得善,福报快焉。
  我如象鬬,不恐中箭①;当以诚信,度无戒人。 ㈠
  譬象调正②,可中王乘③;调为尊人,乃受诚信。㈡
  虽为常调,如彼新驰,亦④最善象,不如自调。㈢
  彼⑤不能适,人所不至,唯自调者,能致调方。(四)
  如象名财守⑥,猛害难禁制;系绊不与食,而犹暴逸象。(五)
  没在恶行者,恒以贪自系;其象不知厌⑦,故数人胞胎。 ㈥
  本意为纯行,及常行所安;悉舍降使结⑧,如鈎制象调。(七)
  乐道不放逸,能常自护心;是为拔身苦,如象出于塪⑨。(八)
  若得贤能伴,俱行行善悍⑩;能伏诸所闻,至到不失意。(九)
  不得贤能伴,俱行行恶悍;魔断王邑里⑾,宁独不为恶!(十)
  宁独行为善,不与愚为侣;独而不为恶,如象惊自护。(十一)
  生而有利安,伴輭和⑿为安;命尽为福安,众恶不犯安。(十二)
  人家有母乐,有父斯亦乐,世有沙门乐,天下有道乐。(十三)
  持戒终老安,信正所正善,智慧最安身,不犯恶最安。(十四)
  如马调輭⒀,随意所如,信戒精进,定法要具⒁。(十五)
  明行成立⒂,忍和意定,是断诺苦,随意所如。(十六)
  从是住定⒃,如马调御;断恚无漏,是受天乐。(十七)
  不自放逸,从是多悟;羸马比良⒄,弃恶为贤。(十八)
  注释
  ①不恐中箭:不怕会被箭射中。
  ②调正:调教训服,使之能被人驾驭。正,行走规矩而无野性。
  ③可中王乘:中,符合,配得上;王乘,国王所坐的大车。
  ④亦:本意为又。此处假设条件句之连词,含有即使之意。
  ⑤彼:代指大象。
  ⑥财守:亦作财兽。
  ⑦其象不知厌:那个大象是不知吃饱的时候的。譬喻用法,说贪者贪财,如象不知有饱。
  ⑧降使结:即舍弃、降伏了烦恼。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故称为「结」。被逐於众生界又驱使来生,故称为「使」。
  ⑨塪:即陷的异体字,塪穽。
  ⑩悍:勇敢、强悍、有力。
  ⑾魔断王邑里:魔力垄断国王境内的都市。邑,都市、城市。
  ⑿輭和:即软和、和顺。
  ⒀调輭:调教得柔顺。
  ⒁要具:最重要的手段、工具、方法。
  ⒂明行成立:意谓人在可以成为佛教教化下的社会化的人,真正超脱了种种苦痛的人。明行,即大智慧流行;成立,即人在世上可以站立、行走。
  ⒃住定:保持住入定之状态。
  ⒄羸马比良:全句意为在赢马与良马之间进行比较而後择良马乘之。羸马,瘦马;良,好马;比,比较。
  32爱欲品
  译文
  爱欲品大意是教人鄙薄淫欲、恩爱之情:尘世之人因为这些淫欲恩爱情感,制造出很多的灾祸。
  心意放纵淫佚的行为上,欲爱就会生出枝枝条条:遍布生长愈加炽烈繁盛,犹如猿猴在林中上下跳跃贪求各种果实。 ㈠
  把对爱意忍受的行为看作是(人生)苦楚,(因而)贪婪的欲望在人世间愈加昭著明显。各种忧患(因此)日夜生长繁殖,蔓延无际犹蔓草随地而生。㈡
  人们被恩爱迷惑,不能抛舍情感欲望;因此忧愁爱恋之意很多,就像潺潺细流渐渐充盈池塘(忧爱充盈心中)。 ㈢
  这便是产生忧愁悲伤的原因,世间各种苦痛原因不一:但根本的原因都是由於有爱(意)(引起的),远离爱(意)则就没有忧愁。(四)
  自己(心中)意念安定可以抛弃忧愁,没有忧愁哪裏还有什么来世的(轮回)?(如若)不是没有忧愁没有染於世俗贪求,没有世人恩爱,哪裏获得人生安宁?(五)
  
  有爱之人临死之时,将会导致众多亲戚(忧愁):跋涉於忧愁的漫漫长途,恩爱之苦常使人堕入危险之境。 ㈥
  修行大道品行之人,不与欲望聚会,首先诛伐爱意之根,使其无所伸根之处:切勿像刈割芦苇(一样),使其心念再度萌生。(七)
  (爱意)犹如树根深固,即使截断树根还会再生新苗;爱意若不连根除尽,往往就会重新遭受爱意之苦。(八)
  猿猴得以离开树上,(但是刚刚)脱离树上又会再上树来;庸众之人也如猿猴一样,走出(此爱的)牢狱又进(彼爱的)牢狱。(九)
  贪婪意(识)是常流之水,憍慢习气也是这样;思想若被淫欲纠缠,自己遮蔽心灵不见佛道。(十)
  所有的妄念都会长流蔓衍,爱意犹如葛蔓藤梦(随处攀缘):只有智慧能够分辨区别地看待(万物),能够斩断情思的根源。(十一)
  那些受爱意滋润泽被(之人),其思想必然滋生枝蔓:爱意之欲深而无底,它早老死之根源。(十二)
  生生死死枝蔓不绝,都只因为贪婪逞欲:育养怨意徒增坟冢,愚蒙之辈忙忙碌碌。(十三)
  即使地狱之中有钩铄(等刑具),智慧之人并不因此谓之牢狱:愚闇之人看到妻子儿女,爱意的束缚甚於牢狱的囚禁。(十四)
  智慧之人认为爱意便是地狱,深沈无底牢固难逃:因此应当斩断抛弃(爱意),除去贪爱欲望就能获得安宁。(十五)
  看见美色心就易被迷惑,岂知世事皆无常:愚蒙之人只知色貌美,哪裏知道它们并不真实!(十六)
  自陷於淫乐之中,就像蚕儿作茧自缚:智慧之人能够斩断抛弃淫乐,瞬息之间便能驱除各种苦恼。(十七)
  心念放纵逸荡之人,看见淫欲以为清净:恩爱之意由此更加迅猛增长,从此自己为自己造下地狱因。(十八)
  要想断灭欲念之人,应常观身不净:从不净之处人手可以脱身邪地,便能斩断老死的忧患。(十九)
  以欲为网自我蒙蔽,以爱为盖自我遮覆,自我放纵犹如自己捆缚自己进入地狱,就像鱼儿进入笋篓之中(不复得出):人若被衰老与死亡所窥伺,就会像小牛寻求母乳一般急急慌慌。(二十)
  远离欲望熄灭爱意轨迹,走出欲网就无所遮蔽:完全符合大道要求便可解除牢狱捆缚,所有的彼此对立都将消解:已经能够救度边罪的品行,便是大智(大慧)之上。(二十一)
  不要亲近远离佛法之人,也不要受爱意浸染:不能斩断「三世」(情缘)之人,一定将会再次堕入边罪之中。(二十二)
  如若觉解了一切(佛)法,又能不粘著滞留於诸法(之义),所有的爱意全部放下释解,这样便是与圣人之心相通。(二十三)
  所有的布施中佛教真理的布施最殊胜,所有的味道中真理的法味最为殊胜:所有的乐中真理的法乐最为殊胜,一切苦中以灭除爱欲最为殊胜。(二十四)
  愚闇之人因为贪心而自我束缚,不去寻求超度此岸进入彼岸:贪心是使爱意破毁的原因,既害他人又害自己。(二十五)
  爱欲是以意(根)作为田地,以淫怒痴为种子:所以布施(财物)给救度世人之人,将会获得无法计量的福报。(二十六)
  出门伙伴很少而货物很多,经商之人心内怵惕恐惧:酷嗜欲望就会贼害性命,所以智慧之人从不贪求多欲。 (二十七)
  心起欲相则欲现,何必色香五种欲?如能速断五种欲,便是世间真勇士。(二十八)
  没有欲望没有三界烦恼,心意恬淡安然就没忧愁祸患的缠绕:如使烦恼消除尽,这样便可永远地走出生死之渊。 (二十九)
  我任欲的真正源头,乃由意根的无端妄想:我若不以假有为真,情欲幻相将自行消灭。(三十)
  砍伐(意识之)树不要停歇,意识之树产生各种恶(行):彻底斩断意识的树根,比丘所追求的乃是涅盘之境。 (三十一)
  那些不去砍伐(意识之)树(之人),多多少少都残余各种亲(情):心(念)系绊(在亲情之上),就像牛犊寻求母乳(贪恋依靠,不能自立)。(三十二)
  原典
  爱欲品第三十二三十有二章
  爱欲品者,贱淫恩爱;世人为此,盛生灾害。
  心放①在淫行,欲爱增枝条;分布生炽盛,超跃②贪果获。 ㈠
  以为爱忍苦,贪欲著③世间;忧患日夜长,莛如蔓草生。 ㈡
  人为恩爱惑,不能舍情欲;如是忧爱多,潺潺④盈于池。 ㈢
  夫所以忧悲,世间苦非一,但为缘⑤爱有,离爱则无忧。(四)
  己意安弃忧,无忧何有世⑥?不忧不染求,不爱焉得安⑦?(五)
  有爱⑧以死时,为致亲属多;涉忧之长涂,爱苦常堕危。㈥
  为道行者,不与欲会,先诛爱本,无所植根;勿如刈苇⑨,令心复生。(七)
  如树根深固,虽截犹复生;爱意不尽除,辄当还受苦。(八)
  援猴⑩得离树,得脱复趣树;众人亦如是,出狱复入狱。(九)
  贪意为常流,习与懦慢并,思想猗淫欲,自覆⑾无所见。(十)
  一切意流衍,爱给⑿如葛藤;唯慧分别见,能断意根原。(十一)
  夫从爱润泽,思想为滋蔓;爱欲深无底,老死是用增。 (十二)
  所生枝不绝,但用食贪欲;养怨益丘塚⒀,愚人常汲汲。(十三)
  虽狱有钩铄⒁,慧人不谓牢;愚见妻子息,染著爱甚牢。(十四)
  慧说爱为狱,采固难得出;是故当断弃,不视欲能安。(十五)
  见色心迷惑,不惟⒂观无常;愚以为美善,安知其非真。(十六)
  以淫乐自裹,譬如蚕作茧;智者能断弃,不盼除众苦。(十七)
  心念放逸者,见淫以为净;恩爱意盛增,从是造狱牢。(十八)
  觉意灭淫者,常念欲不净;从是出邪狱,能断老死患。(十九)
  以⒃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态缚於狱,如鱼人笋口⒄。为老死所伺,若犊求母孔。(二十)
  离欲灭爱迹,出网无所蔽;尽道除狱缚,一切此彼解;已得度边行⒅,是为大智士。 (二十一)
  勿亲远法人,亦勿为爱染,不断三世者,会复堕边行。 (二十二)
  若觉一切法,能不著诸法,一切爱意解,是为通圣意。(二十三)
  众施经施胜,众味道⒆味胜,众乐法乐胜,爱尽胜众苦。(二十四)
  愚以贪自缚,不求度彼岸;贪为败爱故⒇,害人亦自害。 (二十五)
  爱欲意为田,淫怒痴为种;故施度世者,得幅无有量。 (二十六)
  伴少而货多,商人怵惕惧(21);嗜欲贼害命,故慧不贪欲。(二十七)
  心可(22)则为欲,何必独五欲!速可(23)绝五欲,是乃为勇士。(二十八)
  无欲无有界,恬惔无忧患;欲除使结解,是为长出渊。(二十九)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三十)
  伐树(24)勿休,树生诸恶;断树尽株,比丘灭度。 (三十一)
  夫不伐树,少多余亲;心系於此,如犊求母。(三十二)
  注释
  ①心放:内心欲望驰骋,不加管束。放,纵也。
  ②超跃:勇跃、积极地、努力地。
  ③著:显著、昭著。著,音Zhu6。
  ④潺潺:细流不断。
  ⑤缘:谓人心识攀缘於一切之场界。
  ⑥何有世:意为哪裏还有来世的轮回呢?
  ⑦不爱焉得安:宋本《法句经》作「不爱焉得世」。如果没有爱意,哪裏还有对世界的执著?依宋本句似可解通。若依原句,则疑有讹脱、误译之可能。
  ⑧有爱:《中华大藏经》写作「有忧」。宋本《法句经》写作「有爱」。因爱而生忧 ,有忧缘於爱。故意皆相同。
  ⑨苇:芦苇,割其苗而不掘其根,极易再生。譬喻用法。《那先比丘经》有「譬如刈」之句,意同。
  ⑩猨猴,今写作猿猴。
  ⑾自覆:自我遮蔽、自我蒙蔽。
  ⑿爱给,《中华大藏经》作「爱结」。宋本《法句经》亦作「爱结」 。
  ⒀益丘塚:增加更多的死於爱欲之坟墓。意即指爱欲徒使人沈沦於死亡。
  ⒁钩铄:钩铄,即是两种不同的刑具,以刺伤肉体为功能。铄,一种被锻链得很薄的 金属片。
  ⒂不惟:不专心於。
  ⒃以:因为。
  ⒄人笱口:当作入笱口。《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皆作「入苟口」。笱,捕鱼的一种竹器,口大颈小,且颈部有逆刺式的竹芒,鱼可顺利进去而不能脱出。
  ⒅边行:即边罪之行的省称。佛教戒律中有边罪,即使僧人犯淫、盗、杀人、大妄语四种大罪,犯此四种罪恶之人是佛海边外之人,不堪重入佛门净土。
  ⒆味道:体味大道。味,亲自体验,实践。
  ⒇败爱故,宋本《法句经》作「财爱欲」。依上下文意,宋本更合理。
  (21)怵惕惧:小心谨慎、提心吊胆。怵,惊怖。
  (22)心可:心中想要。可,同意,以某某为可,赞同某物。
  (23)速可:《中华大藏经》写作「违可」。依上下句文意,当作「违可」,即违背自己心中的世俗意愿而正之以佛法。
  (24)伐树:譬喻句。伐意识、意念之树。

上一篇:法句经05
下一篇:法句经03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