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法句经03
法句经03
2007年10月19日10:30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304 字体: 繁體

11心意品
  译文
  心意品的大意是讲:人的意识精神虽然空洞而无可感的形相,但其创造力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
  意识的流变瞬息万状,难以护守难以禁持:只有智慧端正其根其本,(如是)意识的本初光辉便可大放光明。 ㈠
  轻窕浮躁难以持戒,就会随顺欲望的驱使、操纵;制伏自己的(流动)意识便是善,自我调节心意则可以安宁。㈡
  意识微妙难以窥见,它常追随欲望行动:智慧之人常常可以自护其心,能够坚守戒律即是安乐。 ㈢
  (思识这种东西)独自行走远方,躲藏起来无影无踪;减少意识(干扰)便可接近大道,魔力的绳缚便可解脱。(四)
  心(意)从无停息之时,也不知道佛法(的精义):沈迷於世俗的事务之中,将会缺少智慧。(五)
  (心)念从无停留处所,连绵不断无边无际;福气可以遏止恶(念),明白此理之人便可成为贤人。 ㈥
  佛认为心这一东西,即使微妙难测但不是「真实相」:应当时时警觉放逸之意,切莫随顺放(荡)的心(灵)。(七)
  (能够)看到佛法(精义)最为平安,其所想要的终会有成;智慧可以守护微妙难测之意识,斩断尘世之苦的各种因缘。(八)
  现世存有之身皆难永久,都会相继命归黄泉:形体坏死神识远离,暂时寄住(之生命)何值贪恋?(九)
  心(念)预设创造的各种虚相,来来往往浑无端涯:(意)念太多又且邪恶偏僻,(必将)自我招来祸患。(十)
  这种意念(是)自我创造(的),绝非父母所生:芸芸众生自可努力朝向正途,修炼福(份)绝不回头。(十一)
  深藏六根犹如灵龟缩头,谨防(无端)意识犹如固守城(门)。智慧与魔力交战,(若能)战胜(魔力)则人生没有祸患。(十二)
  原典
  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心意品者,说意精神,虽空无形,造作无竭。
  意使作猗①,难护难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㈠
  轻躁难持,唯欲是从。制意为善,自调则宁。 ㈡
  意微难见,随欲而行。慧常自护,能守即安。 ㈢
  独行远逝,寝藏无形。损意近道,魔系②乃解。 (四)
  心无住息③,亦不知法;迷於世事,无有正智。 (五)
  念无适止,不绝无边。福能遏④恶,观者⑤为贤。 ㈥
  佛说心法,虽微非真。当觉逸意,莫随放心⑥。(七)
  见法最安,所愿得成。慧护微意,断苦因缘⑦。(八)
  有身不久,皆当归土。形坏神去,寄住⑧何贪?(九)
  心豫⑨造处,往来无端,念多邪僻,自为招患。(十)
  是意自造,非父母为;可勉⑩向正,为福勿回。(十一)
  藏六如龟⑾,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十二)
  注释
  ①猗:通狗,变化无常之意。
  ②魔系:魔力犹如绳索,牵引人的意志,故曰魔系。
  ③住息:停止。
  ④遏:止、阻止。
  ⑤观者:看清福能止恶之人,承上文。
  ⑥放心:放逸之心、失去规约之心。
  ⑦因缘:事物或事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因,原因;缘,缘起。
  ⑧寄住:佛教把现世看作是无常界,只有彼岸永恒,故人生在世便被佛教看作是「寄住」。
  ⑨豫:通预,事先设想。
  ⑩勉:努力。
  ⑾藏六如龟:六,指人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引起灾祸的根源,故要深藏不露,如龟缩头在壳,外物无所伤害。
  12华香品
  译文
  华香品大意是讲:明白了所学的(内容)就应当(亲身)实践,顺著植物之花可以窥见未来之果,(要)从万法的假相之中透视到事物的本质。
  谁能如实了解居住之地,舍弃镜子而以天为镜?谁能阐扬佛法真义(三十七道品),犹如采择善(德)华表?㈠
  习学(佛法)之人能够如实了解居住之地,舍弃(世俗)之镜而以天为镜:善於阐扬佛法真义之人,能够采择善德之华表。㈡
  知晓尘世(万象)终久必将坏死的种种说明,变幻不定的万物皆是短暂的存有;能够舍弃铺天魔华的诱惑,此等之人不坠生死轮回之道。 ㈢
  洞见色身犹如泡沬起灭,万法变幻无常皆属自然,并能舍弃铺地魔华的诱惑,此等之人不隧生死轮回之道。㈣
  身体有病则将萎缩,犹如花朵凋谢零落:死神降临之时,犹如急湍水流迅猛而至 ,(猝不及防)。(五)
  贪婪的欲望从无满足之时,(它)还不断地消散人们心中(向善)之念:用不正当的手段招致的财富,便是自我攻伐自我欺骗。 ㈥
  要像蜜蜂采花,不损色美和香味:只是汲取花中之味,仁德之人进入人群之中也是这样,仅仅汲取人生真义而不扰乱众人。(七)
  不要竭力地观察他人的过失,不管他作恶与否,(但应)常常地自我反省其身,知晓正(道)与邪(道)之间的区别。(八)
  就像(某种)令人愉悦的花朶一样,其颜色美好但无香味:我所说的话亦如此种色美无香的花朵一样,(如若)不是亲身去实践此等(美德)之言将一无所获,(徒见美辞)。(九)
  就像(某种)令人愉悦的花朶一样,颜色美好且有香味:(如若)按照我所说的话去实践(而不停留在对表面言辞的观赏上面),必然获得践履美善之言的福报。(十)
  多做一些美如花朵的善事,每行一步(善德之华)摇曳生姿,广泛地积聚善德之人,其生命前途必将转向善境。(十一)
  美丽之草芬芳之花,不会逆风播散香气:按照道的真义修行,善德之花遍地铺开,大德之人(犹琦草芳华顺风)遍散(善德)之香。(十二)
  梅檀木香气浓郁,青莲花芳香逼人:即使可以认为诸种香味的确是真(实的),但仍然不如守戒(之德)香味絪蕴。(十三)
  各种花朵之香其味极其微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香味):持戒(品德)之香最上,直透梵天遍处香。(十四)
  守戒之德圆满,(意念)行为就不会放纵无际:(守)定意念便可超度脱离尘世苦难,永远远离开魔鬼之道。(十五)
  (人生在世)犹如开挖的田沟,田沟直接通向人人行走的大道:田沟之中种植莲花,莲花之香令人心旷神怡。(十六)
  (人生在世)生生死死的现象也如(田沟)一样,凡庸众生处於污秽的田沟之边;只有智慧之人(犹如莲花)快乐地出离生死的污秽之所,是佛门弟子。(十七)
  原典
  华香品第十二十有七章
  华香品者,明①学当行,因华见实,使伪反真。
  孰能择地,舍监②取天?谁说法句,如择善华③?㈠
  学者择地,舍监取天;善说法句,能采德华。 ㈡
  知世坏喻,幻法忽有④;断魔华敷,不覩生死。 ㈢
  见身如沬,幻法自然;断魔华敷,不覩生死。(四)
  身病则痿⑤,若华零落;死命来至,如水湍聚⑥。(五)
  贪欲无厌⑦,消散人念;邪致之财,为自侵欺。 ㈥
  如蜂集华,不娆⑧色香,但取味去,仁人聚然⑨。(七)
  不务观彼⑩,作⑾与不作;常自省身,知正不正。(八)
  如可意⑿华,色好无香:吾语如是,不行无得。(九)
  如可意华,色美且香;吾语有行,必得其福。(十)
  多作宝华⒀,结步⒁摇绮;广积德者,所生转好。(十一)
  琦草⒂芳华,不逆风熏;近道敷开,德人逼香⒃。(十二)
  栴檀多香,青莲芳华,虽曰是真⒄,不如戒香。(十三)
  华香气微,不可谓真;持戒之香,到天殊胜。(十四)
  戒具⒅成就,行无放逸,定意度脱,长离魔道。(十五)
  如作⒆田沟,近于大道;中生莲华,香潔可意。(十六)
  有生死然,凡夫处边⒇,慧者乐出,为佛弟子。(十七)
 注释
  ①明:阐明。
  ②监:通镜字,即人为之镜。此镜虽可照形,但不能使人真正明白人生之价值。
  ③善华:善之外在表徵。
  ④幻法忽有:幻法,虚幻不真的万事万物;忽有,短暂的存有。
  ⑤痿:通萎、枯萎、萎缩之意。
  ⑥湍聚:急聚。湍,水急流的样子。
  ⑦无厌:不满足。
  ⑧不娆:不扰乱某物。娆,扰乱。
  ⑨然:像某某一样。
  ⑩彼:代名词华。
  ⑾作:兴起、产生。
  ⑿可意:中意、非常令人满意。
  ⒀多作宝华:此句乃譬喻也。作者把人行善的道德实践行为,看著是抽象的本体之善之德的华表。宝,可珍贵之意也。
  ⒁结步:每走一步。
  ⒂琦草:珍奇之芳草。
  ⒃逼香,《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作遍香。
  ⒄真:此处从俗谛角度看虽然是「真实」的,但不是真谛之永恒之「真」。
  ⒅戒具:守戒的功夫。相对於佛教追求涅盘的人生境界而言,「守戒」只能是一种工具性手段,故日「戒具」。
  ⒆作:挖。
  ⒇边:两边、边缘。承上文,意指凡夫总是处贪生或怕死的两边,不得生死之超脱意,不能跳出生死的局限。
  13闇愚品
  译文
  闇愚品的大意是要开启蒙昧,陈述闇愚的本相及其原因,目的是使闇愚之人重见光明。
  失眠之人倍觉夜长,疲倦之人倍觉道路漫长:愚合之人倍感生死轮回漫长,不知正等的大法(方才如此) ㈠
  痴意常常是昏暗无光,(不知)逝去的岁月犹如流淌河水(一去无还)。宁可独处独行走,不与愚人作伙伴。㈡
  愚随之人看重命运,忧慼生命历程漫长无涯:与愚同行同居之人必然忧苦无乐,对於生命自我任凭怨恨指使。 ㈢
  既有子女又有家财,闇合之人却整日忧心仲仲:(生命)之「我」况且不是真正的属於我有,哪裏还有什么子女家财?(四)
  夏天住在这裏,冬天也住在这裏,愚闇之人以为常住人间,徒怀千岁之忧,从来也没有思考过未来的变化。(五)
  愚闇蒙昧到了极点,反而自我认为智慧聪明,坚决认为愚闇的人胜过智者,这便是极顶的愚昧。 ㈥
  愚闇者亲近善知识,犹如(木)瓢斟酌各种有味之汤,即使是长久地亲尝习学味道,但却不知瓢中的羹味。(七)
  开明通达者亲近善知识,犹如舌头品尝味道,即使是片刻的品尝,立即便知其羹味美无穷。(八)
  愚闇之人实施行动,(往往)自身招来罪祸;畅快心意肆行恶事,自我招致深重罪殃。(九)
  行为不善,事後必生後悔心,以致眼泪纵横流:这一报应终由往昔恶习导致。(十)
  行为有德且善,事後无悔心欢喜:未来报应必将受福,喜笑颜开愉快地从事人生事务。(十一)
  恶业未到成熟之时,愚闇之人以为恬淡无事:等到过罪报应到时,自然承受巨大罪苦。(十二)
  愚闇之人所见所及,并不认为是趋向苦境;及至深临堕入危险之地,方才知晓(当初所求)乃是不善。(十三)
  愚蠢之人犯下罪恶,不能自解自觉,祸殃焚烧自我,罪恶之火熊熊燃烧,经久不灭。(十四)
  愚闇之人喜好美食,日甚一日不断在饮食方面追求美味:达到极顶在十六分的追求中,未曾有一分思念(佛)法。(十五)
  愚闇自然产生顾虑念头,从生到死皆无一利:自我招致刀杖之苦,报应犹如图章印尽於纸,毫爽无差。(十六)
  观人所处即知其愚,既不布施却又广求,其人必将堕入无道无智境地,往往伴随恶行出现。(十七)
  远离大道靠近欲望之人,为了谋生而在沽名钓誉:因为贪恋在家的缘故,广泛地索取以供异姓(之教)。(十八)
  习学大道切莫堕入「三望」的圈套不要做居家的僧徒:贪恋家庭违背圣人教旨,日後必将自我匮乏,此种行为与愚闇之人同行同处,只是徒增各种欲望。 (十九)
  求利的愿望往往适得其反,追求大道往往也是得与愿违(此世清苦,其後得福),因此见识高明之人,出家去做佛门弟子:舍弃恩爱舍弃世间所有行为,终生不再堕入生死轮回之苦。( 二十)
  原典
  闇愚品第十三二十①有一章
  闇愚品者,将以开蒙,故陈其然②,欲使窥明。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③,莫知正法。㈠
  痴意常冥④,逝如流川。在一行疆,独而无偶。 ㈡
  愚人著数⑤,忧戚久长,与愚居苦,於我由怨。 ㈢
  有子有财,愚惟汲汲⑥;我且非我,何有子财?(四)
  暑当止此,寒当止此,愚多预虑⑦,莫知来变。(五)
  愚蒙愚极,自谓我智;愚而胜智,是谓极愚!㈥
  顽闇⑧近智,如瓢斟味,虽久狎习,犹不知法。(七)
  开达近智,如舌尝味,虽须臾习,即解道要。(八)
  愚人施行,为身招患,快心作恶,自致重殃。(九)
  行为不善,退见悔悋⑨,致涕流面,报由宿习⑩。(十)
  行为德善,进覩欢喜,应来受福,喜笑玩习。(十一)
  过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时,自受大罪。(十二)
  愚所望处,不谓适苦,临堕危地,乃知不善。(十三)
  愚蠢作恶,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炽然⑾。(十四)
  愚好美食,日月滋甚,於十六分⑿,未一思法。(十五)
  愚生念虑,至终无利;自招刀杖,报有印章⒀。(十六)
  观处⒁知其愚,不施而广求,所堕无道智⒂,往往有恶行。(十七)
  远道近欲者,为食在学名,贪倚家居故,多取供异姓。(十八)
  学莫堕三望⒃,莫作家沙门;贪家违圣教,为後自匮乏;此行与愚同,但令欲慢增。(十九)
  利求之愿异,求道意亦异,是以有识者。出为佛弟子;弃爱舍世习,终不堕生死。(二十)
  注释
  ①此品虽标二十一章,实际只有二十章。十九章和二十章各多两句,故尔在章目数上少了一章,整体句数不少。
  ②陈其然:陈述生命的本来意义,即佛教的出世观点。
  ③愚生死长:愚昧之人觉得生死轮回这一生命历程特别漫长。
  ④冥:昏暗。
  ⑤著数:粘著於命运。数,命运。
  ⑥汲汲:忧心忡忡的样子。
  ⑦预虑:即多余的顾虑。预,同豫。这是因为愚闇之人不知尘世无常而生发的尘世忧虑。
  ⑧顽阁:极度顽固的愚昧,糊涂而近乎天真。
  ⑨悔悋:後悔。悋,通吝,羞愧之意。
  ⑩宿习:以往的行为。
  ⑾炽然:火燃烧旺盛的样子,喻罪过特别严重。
  ⑿十六分:谓极点,无以复加。
  ⒀报有印章:此为省略语,即报有如印章;意谓果报丝毫不爽,如同印章刻在纸上,一模一样。
  ⒁处:即人所处的位置,所做的事的总称,即某人当下的所作所为。
  ⒂无道智:邪智也。相对佛教人生智慧而言。
  ⒃三望:古代祭祀的一种名称。望,是心中所想而不能亲自到达。古人对山川、阿海、星宿的祭祀称三望。此处引伸为只是心中有所想而实际上不践行。
  
  14明哲品
  译文
  明哲品大意是讲,习学(控制)心念和行为的人,应当修炼人生福报而精进於大道,以佛法作为人生的明镜。
  透彻地审视善恶(之报),心中(必)知敬畏禁忌:敬畏(果报)而不犯(邪恶),终身吉庆了无忧患。 ㈠
  所以世间有福之人,(心)念思惟紧跟行动(毫不放纵):善於实现自己的意愿,幸福与财富加倍增长。㈡
  深信善(报)广行福(事),积聚善德毫不厌倦,深深相信阴德(之报),久而久之(其德)必然彰显辉煌。 ㈢
  经常避开无义之举,不去亲近愚闇之人,一心思量追随贤德之友,亲近依旁上等有识之上。(四)
  喜悦(佛)法之人睡眠安稳,心情和悦意志清爽:圣人敷演佛法(精义),智慧常使行为快乐。(五)
  仁德智慧之人,坚守戒律奉持佛法,犹如星空之中明月,(光华)普照世间。 ㈥
  制造角弓的工匠调理牛角,船夫掌舵调理航船,智巧工匠调理木料,智慧之人调理身(心)。(七)
  譬如厚重磐石,任凭大风吹刮毫不动移;智慧之人(心)意凝重稳固,任凭毁誉之言四起不能使其主意倾斜。(八)
  譬如深不见底的涧渊,澄静清明:智慧之人听到大道(精义),心意澄净心情欢悦。(九)
  大德之人身心无欲,所处之地昭然明朗:即使偶然遭遇苦乐,(但对这些苦乐的无动於衷)并不能高尚显赫其拥有的智慧(功能)。(十)
  大贤之人了无尘世事务(扰乱),不愿拥有子女财产政权种种(俗务)之累:经常坚守戒律智慧与佛道(法则),从不贪求邪欲富贵。(十一)
  智慧之人深知(心意)易於动摇,犹如生长在沙土中树木(极易被风摇动):交朋接友而(自己)心志并不强固,就会随顺尘世各种习气现象而污染自己清净本性。(十二)
  世俗之人均皆沈没於(人欲)深渊,很少有人度过深渊走上彼岸:假若有人(前来救度),要求救度之人必然奔走前来(叩问佛法)。(十三)
  确确实实热爱大道,认认真真接受端正之义的教诲:如此之人接近(真如)彼岸,直至超脱(生)死之苦便为上等(之人) 。(十四)
  斩断五蕴之苦的假相,静静思考寻求智慧;不会再回到(人欲)的深渊之中,抛弃所有的依托(其智)必将光明。(十五)
  抑制情感欲望,断绝(世俗)快乐莫要放纵情欲;如此便能自己拯救自己(脱离世俗苦海),驱使意(念)进入智慧。(十六)
  学习应取端正之智,(心)意惟以正道(为念);一心三思接受(佛家)真谛,(杂念)不起便是快乐:烦恼消尽陋习除尽,这样便能超度世俗之苦。(十七)

原典
  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
  明哲品者,学念行者,修福进道①,法为明镜。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㈠
  故世有福,念思绍行②;善致其愿,福禄转胜。 ㈡
  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③阴德,久而必彰!㈢
  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友,狎附④上士。(四)
  喜法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⑤,慧常乐行。(五)
  仁人智者,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间。 ㈥
  弓工⑥调角,水人调船,巧匠调木,智者调身。(七)
  譬如厚石,风不能移;智者意重⑦,毁誉不倾。(八)
  譬如深渊,澄静清明;慧人闻道,心净欢然。(九)
  大人体无欲,在所昭然明;虽或遭苦乐,不高现⑧其智。(十)
  大贤无世事,不愿子财国,常守戒慧道,不贪邪富贵。(十一)
  智人知动摇,譬如沙中树,朋友⑨志未强,随色染其素⑩。(十二)
  世皆没渊,尠剋⑾度岸;如或有人,欲度必奔!(十三)
  诚贪道者,览受⑿正教。此近彼岸,脱死为上。(十四)
  断五阴法⒀,静思智慧,不反入渊,弃倚⒁其明。(十五)
  抑制情欲,绝乐无为,能自拯济,使意为慧。(十六)
  学取正智,意惟正道。一心受谛,不起为乐。漏尽习除,是得度世。(十七)
  注释
  ①进道:上升到对道的追求。
  ②念思绍行:心念与思想要紧跟行动。绍,继也、紧接也。
  ③信知:深深信仰。
  ④狎附:亲近依附。狎,亲睰、靠近。
  ⑤演法:敷演宣讲佛法。
  ⑥弓工:制造弓之工匠。
  ⑦意重:意志坚定不可移。
  ⑧不高现:不通过某某来显示出其智慧境界之高尚。
  ⑨朋友:动词,交接朋友。
  ⑩素:白色。佛教上座部及《法句经·双要品》第一、二章均强调「心性本净」。此处应是肯定心性本净之意。参见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三○三页,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⑾尠剋:即少剋、很少能够。尠,为少之异体字。
  ⑿览受:观看并接受。
  ⒀五阴法:即五蕴法。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感觉聚集在人身上,便产生五种相应的欲望;法,是万事万物之总称。
  ⒁弃倚:抛弃世俗的种种倚靠,如身体、财产、子女、权势等等。
  15罗汉品
  译文
  罗汉品大意是讲,真人之性脱离了欲望的纠缠,无所粘著滞碍,心(意)坚定不易改变。
  摆脱忧患的缠绕,从一切世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各种人生捆缚纥繨已经解开,心中冷静而无烦恼。 ㈠
  心(灵)净潔便可获得(正等)念头,不再有所贪恋有所欢乐:已经度脱痴意之深渊,犹如大雁舍弃了棲留的池塘(在蓝天自由飞翔)。 ㈡
  每次吃饭以肚饱为准,无须积攒贮藏食粮;心中空空无所思想,救度了众人行走的大地,犹如空中飞翔之鸟,远走高飞没有阻碍。㈢
  尘世的种种习性已摆脱殆尽,不再到处仰面乞食:虚怀心胸没有祸患,已经达到超脱的境界,犹如飞鸟一般,偶尔栖歇凡世,立即就飞离地面高飞远逝。(四)
  制伏根性使之顺从端正,就像马被调教便於驾驭:舍弃了骄傲堕慢的习性,就连老天也尊敬(此等之人)。(五)
  犹如大地忍辱负重沈默不怒,就像大山沈稳坚固不被动摇:真人没有任何污垢,也不再坠入轮回道中。 ㈥
  心念已经无相亦无妄念,言行亦复无差错:顺从正道得解脱,安安静静归於涅盘 。(七)
  抛弃欲望无所粘著,没有三界的种种魔障:各种奢求之意已经断绝,这样便是上德之人。(八)
  或在人群或在野外,或处平地或处高岸,符合真谛的教诲,所过之处,皆受保祐。(九)
  阿罗汉者乐空寂,凡庸之人则不能。真正的快乐呀,没有欲望,没有任何欲求!(十)
 原典
 罗汉品第十五有十章
  罗汉品者,言真人性脱欲无著,心不渝变①。
  去离②忧患,脱於一切,缚结③已解,冶而无煗④。 ㈠
  心净得念,无所贪乐,已度痴渊⑤,如鸠弃池。 ㈡
  量腹而食⑥,无所藏积;心空无想,度众行地:如空中鸟,远逝无碍⑦。 ㈢
  世间习尽,不复仰食;虚心无患,已致脱处;譬如飞鸟,暂下辄逝。 (四)
  制根⑧从正,如马调御⑨;舍憍慢习,为天所敬。(五)
  不怒如地,不动如山,真人无垢,生死世绝。㈥
  心已休息,言行亦止。从正解脱,寂然归灭。(七)
  弃欲无著,缺⑩三界障,望意⑾已绝,是谓上人。(八)
  在聚在野⑿,平地高岸,应真所过⒀,莫不蒙祐。(九)
  彼乐空闲,众人不能。快哉无望,无所欲求!(十)
  注释
  ①渝变:改变。
  ②去离:远离。
  ③缚结:人生的各种欲望如绑缚人性之绳结。此乃譬喻之言。
  ④煗:通煖,温暖之意。《南传法句经》译作「烦恼」 。
  ⑤痴渊:痴,佛教认为人对某些像物的执著为痴;这种意识状态如深渊一样,使人的真性沈溺於其中而遭受世俗之苦楚。
  ⑥量腹而贪:以吃饱肚子为准而不贮藏。这是早期游方僧,头陀行思想的反映,主要是以行乞为生。
  ⑦无碍:无所挂碍,无所留恋。
  ⑧制根:制伏自己的根性。
  ⑨调御:调理。御,驾驶。
  ⑩缺:少、没有。
  ⑾望意:各种不切实际的意识、想法。
  ⑿在聚在野:聚,人烟稠密之处;野,荒野少人之地。
  ⒀所过:所经过之地。
  16述千品
  译文
  述千品的大意是讲:学习(佛法)的途径很多,如若不得要领,不如以简约为最高的追求。
  即使诵读了千言万句(经典),如果不了解其真正意义,不如诵读一句符合佛法精神之言,一闻此言即可熄灭各种恶念。㈠
  即使诵读千章,不符佛法教义又有什么益处?不如只诵读一句符合佛法教义之言,阻此言语实践後便可了脱世间之苦。㈡
  即使诵读很多经文,若不理解又有何益?理解了一句符合佛法教义之言,便可获得了脱尘世之苦的方法。㈢
  一人能胜百万敌人,(未来雄杰):不如自我战胜自我,这种战胜自己的(战斗)方为上乘(之韬略)。(四)
  自己战胜自己最为贤德,所以称赞此等之人为人中之雄:守护意念调控身心,自我减少(各种意欲)直至生命终结。(五)
  即使天为至尊,(再加上伟大的)神魔梵释(诸神);(这些伟大的力量)都不能战胜那自己战胜自己之人。 ㈥
  每月千次地往返於祠庙之中,而且终身从不间断(祈祷神灵):但都不如片刻专心,奉事(佛)法:只要将(心)念紧系在大道和福德的(准则)之上,胜过那些终身在(祠庙中祈祷神灵之人)。(七)  
  即使终身百岁,朝朝供奉火神,但都不如片刻(专心),供养(佛法僧)三种至尊。一旦供养(佛法僧)即可得福,胜过供养火神的千倍(功效)。(八)
  祭祀神灵希求幸福,从其後来的果报来看,四分之求未得一分之报,不如礼遇贤德之信。㈨
  能够(以)善(为念)行动(皆合)礼节,经常敬重长老之人:四种幸福自然增加,身体健康力壮长寿平安。(十)
  假若人活百岁,远离正道不持戒律:不如只活一日,坚守戒律端正意念进入禅定。 (十一)
  假若人活百岁,邪僻虚伪没有正智;不如只活一日,一心三思学习端正之智。(十二)
  假若人活百岁,懈怠心志不求上进:不如只活一日,勉励努力精进於佛法教义。(十三)
  假若人活百岁,不知道(世事)何为成功何为失败:不如只活一日,看见(败事)微妙之徵兆便知禁忌。(十四)
  假若人活百岁,不见(美如)甘露的大道:不如只活一日,体味实践(美如)甘露的(大道)之味。(十五)
  假若人活百岁,不知道大道之精义;不如只活一日,学习佛法的精要之义。(十六)
  原典
  述千品第十六十有六章
  述千品者,示学者径多而不要①,不如约明。
  虽诵千言,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减意。 ㈠
  虽诵千章,不义②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㈡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㈢
  千千③为敞,一夫胜之;未若自胜④,为战中上。(四)
  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损⑤至终。(五)
  虽曰尊天,神魔梵释⑥,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㈥
  月千反祠⑦,终身不辍⑧;不如须臾,一心念法。一念道福,胜彼终身。(七)
  虽终百岁,奉事火祠⑨;不如须臾,供养三尊。一供养福,胜彼百千。(八)
  祭神以求福,从後观其报;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九)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十)
  若人寿百岁,远正⑩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戎正意禅。(十一)
  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十二)
  若人寿百岁,懈怠不精进;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进。(十三)
  若人寿百岁,不知成败事⑾;不如生一日,见微⑿知所忌。(十四)
  若人寿百岁,不见甘露道⒀;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十五)
  若人寿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十六)
  注释
  ①不要:不得要领。
  ②不义:不符合佛之义。
  ③千千:一千个千,即百万,形容很多。
  ④自胜:自己战胜自己的各种欲望。
  ⑤自损:自己减损自己内在的欲望。
  ⑥梵释:即梵天之中的众天神。
  ⑦月千反祠:一月内一千次地返回到寺院裏祈祷。反,通返。
  ⑧辍:断,间歇。
  ⑨火祠:即火神。火神为印度人民祟拜的神之一。
  ⑩远正:远离正道。
  ⑾成败事:成功和失败两种不同的结局。
  ⑿微:事件刚刚萌发出徵兆。
  ⒀甘露道:佛法之味如甘露甜美,养人身心。
  17恶行品
  译文
  恶行品的大意是要感动恶人,让他们知道只要有恶行就会有恶报,不可能逍遥无患。
  明白了何者为善却不顺从,反而(故意)随顺恶之心念,寻求幸福不从正道,反而喜好邪僻淫欲。㈠
  凡庸之辈行恶(之时),往往处在不知不觉之中;愚痴之辈只知使(心)意快乐,後来便陷入忧郁痛苦之中。 ㈡
  歹毒之徒行使暴虐,(开初)也是从一点一滴的小恶做起:只知以实现欲望为快乐的人,罪恶的果报是自然而然的。 ㈢
  善良之人处处积德,(其福也将)伴随善德渐渐积聚增大…心甘情愿行善积德,福报之来亦是自然。(四)
  妖孽之人暂见幸福,只是其恶还未到报应之时:等到恶报来临之际,自然承受罪恶的煎熬。(五)
  祯祥之人暂见祸患,只是其善还未到果报之时:等到善报来临之时,必然享受善德之福报。㈥
  打击别人必然遭到别人的还击,行使怨恨也将遭到他人怨恨的(果报),骂人之人必遭他人回骂,施发怒气之人必遭他人之怒。(七)
  世间之人没有闻听(许多大道法则),不知(何为)真正的佛法。人生在世寿命短暂怎么应该行恶(作恶)呢?(八)
  不要轻视小恶,以为小恶无殃:水滴虽然微小,慢慢地就会充盈巨大器皿:凡是恶贯满盈,都从小恶积累而成。(九)
  不要轻视小善,以为小善不会致福:水滴虽然微小,慢慢地就会充盈巨大的器皿:凡是福(庆)充满,皆从纤纤之处积蓄而成。(十)
  所有士人的行为,无论出於爱好还是出於憎恶,(只要)各自均从爱护自我出发最後都不会走上败亡(之路) 。(十一)
  喜爱多取的士人,自以为(多取)的结果非常满意:(哪知)吞没夺取了他人的(果实),其他之人又会以同样的方式从其手中夺走。(十二)
  恶行并不即时(报应),犹如(母)牛吃草(慢慢)孕育牛奶;罪恶在阴间地府伺候等待,犹如灰中之火等待(时机)复燃。(十三)
  不经意的态度便是恶行,若是如此且身体力行:(结果必然是)号啕大哭遭受果报,随顺(戏笑之恶行)罪(报)旋踵而至。(十四)
  作恶(之报)未来之时,犹如商兵遭到堵截;一亘(被)牵进(恶报之境)方才知晓;(自己)已经堕入恶行:後来遭受的痛苦果报,就同从前所作恶行(一模一样回报自身)。(十五)
  就像毒聚成疱,船入洄流漩涡之中(一样),恶行潜流暗滋,(人性美德)没有什么东西不被(恶行)伤害戕伐。 (十六)
  假如恶(人)诬蔑陷害他人,清白(之人)仍然不会被污染;愚闇(的)罪殃结果反而是自作自受,犹如灰尘逆风而扬仍被吹回原地。(十七)
  因为过失犯下罪恶,(後来)能够自我追悔一心向善:这样的人(人性)光辉普照世间,犹如红日当空,再无云翳遮覆。(十八)
  大德之士按照这一法则(行事),然後亲身即可看到:行善就得善报,行恶就得恶报。(十九)
  (执著於)有的见解就堕入人世的轮回,作恶之人就会堕入地狱;行善之人可以升入天界,无为之人可以进入涅盘的境界。(二十)
  无论是遁入虚无的天空寥廓的大海,还是隐藏在深山的石缝之中,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躲避往昔之恶的果报。(二十一)
  芸芸众生皆有苦恼,不得免除直至老死;唯有仁人智上,不记挂(他)人是非罪恶(故尔了无苦恼)。(二十二)
  原典
  恶行品第十七二十有二章
  恶行品者,感切①恶人,动有罪报,不得②无患!
  见善不从③,反随恶心;求福不正,反乐邪淫。㈠
  凡人为恶,不能自觉;愚痴快意,令後郁毒④。㈡
  烈人⑤行虐,沈渐数数⑥;快欲为人,罪报自然。㈢
  吉人行德,相随积增,甘心为之,福应自然。(四)
  妖孽⑦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五)
  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热,必受其福。㈥
  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七)
  世人无闻⑧,不知正法;生此寺少,何宜为恶!(八)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⑨;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九)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⑩积。(十)
  夫士为行,好之与恶⑾;各自为身⑿,终不败亡。 (十一)
  好取之士,自以为可;没取⒀彼者,人亦没之。 (十二)
  恶不即时,如构⒁牛孔;罪在阴伺⒂,如灰覆火。 (十三)
  戏笑为恶⒃,已作身行。号泣受报,随行罪至。 (十四)
  作恶不起⒄,如兵⒅所截;牵往乃知,已堕恶行。後受苦报,如前所习。(十五)
  如毒摩⒆疮,船入洄液⒇,恶行流僣(21),靡不伤尅!(十六)
  如恶诬罔人,清白犹不汙;愚殃反自及,如尘逆风坌(22)。(十七)
  过失犯非恶,能追悔为善;是明照世间,如日无云噎(23)。(十八)
  大士以所行,然後身自见;为善则得善,为恶则得恶。(十九)
  有识(24)堕胞胎,恶者入地狱;行善上升天,无为得泥洹。(二十)
  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於此处(25),避免宿恶殃。 (二十一)
  众生有苦恼,不得兑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 (二十二)

  注释
  ①感切:感动告知。
  ②不得:不可能。
  ③从:追随、顺从。
  ④郁毒:很深的痛苦、罪过。
  ⑤烈人:即歹人、不善之人。
  ⑥数数:一点一滴。
  ⑦妖孽:歪门邪道之辈。
  ⑧无闻:无所闻,见识不广,即是无知。
  ⑨殃:祸灾。
  ⑩纤纤:细少。
  ⑾好之与恶:此为「好之与恶之」之省略语。意谓不管是喜欢它还是讨厌它。
  ⑿为身:爱护身体,保护自身。
  ⒀没取:平白无故地吞侵占有。没,没收,吞为已有;取,攫取。
  ⒁构:合成。牛吃草在体内通过生物分解而慢慢地合成牛乳。
  ⒂阴伺:亦作阴祠,即阴朝地府,冥中。
  ⒃戏笑为恶:以不经意的态度行恶。
  ⒄不起:未发作,没有暴发出来。
  ⒅兵:部队。
  ⒆摩:慢慢地形成。
  ⒇洄液:洄流、漩涡。
  (21)仪:即潜;暗流之意。
  (22)僣:同玢音ben,尘土飞扬之意。
  (23)云噎:即云紧、云块之意。噎,阴晦的样子。
  (24)有识:有识这种根性之人。识,被佛教看作是人的六根之一,它执著於我,故始终不得涅盘,堕入轮回之苦。
  (25)此处:指上文空、海、山石等空间。
  18刀杖品
  译文
  刀杖晶的大意是教人习学仁慈,勿要使用刀杖,残害众(多)生(灵)。
  一切(生灵)面对死亡都心怀畏惧,而且都害怕刀杖(加身)的痛楚;以己体物可以广推,就不要杀戮(生灵)行使棍杖。㈠
  能够经常地与众多生灵相安而处,不会(随意)施加毒楚(於众生之身):(此等之人)生时不会遭逢祸害,来生亦可长久的平安稳定。 ㈡
  不应该出语粗恶,言语粗恶应该畏惧(恶)报:恶(的言行)已发,祸殃就会来临,刀与棍棒就会加身。㈢
  说话态度和善,就像叩打众多钟磬一般(妙音回应):不再吝惜一己的假有之身,救度世间就十分容易。(四)
  欧打良善之人,随意识害无罪恶之人,这种非殃将增十倍,(而且)速得恶报难以救护。(五)
  生命遭受巨烈创痛,形体遭到损毁离析,自然会产生烦恼疾病,精神失意恍惚。 ㈥
  为他人所诬枉,或者遭逢官司困扰:以致家中财产耗尽,亲戚(朋友)生离死别。(七)
  (而且)房屋之内所有一切,(皆)被灾难之火焚烧殆尽,死後进入地狱,这便是十倍的(报应)。(八)
  即使苦修裸身剃发,身披草制粗衣,沐风浴雨睡卧石,疑结不解奈若何?(九)
  下去攻伐他人杀生放火,也不追求战胜他人:仁(慈) (博)爱天下(生灵),所到之处皆无怨恨(产生)。(十)
  世间倘若有人,能够知晓(自)惭(自)愧,这便叫做(自我)诱导(自我)向上进取,就像鞭策良马(加快步伐):如果能以善为马,向著大道进取就能深入长远。(十一)
  (世)人若有诚实守戒(之德),守定意念精益求精,接受大道(的训戒),智慧之见自然形成,就可以灭除各种(人生)苦恼。 (十二)
  自我严格要求修炼佛法,减损(各种欲望)接受清净意念,棍杖不随意地加害众多生灵,这便是佛门弟子中得道之人。 (十三)
  对天下任何生灵都不加伤害,终其一身皆不遭逢祸害:常常关怀一切生灵,谁还能与这样的人结下怨(仇)呢?(十四)
  原典
  刀杖品第十八十有四章
  刀杖品者,教习慈仁,无行刀杖,贼害①众生。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②,勿杀勿行杖。 ㈠
  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後世长安隐。㈡
  不当③矗言,言当畏报;恶往祸来,刀杖归躯。 ㈢
  出卖似善,十如那众磬④;身无议论,度世则易。(四)
  敲杖良善,妄言无罪,其殃十倍,炎迅无救。㈤
  生受酷痛⑤,形体毁析,自然恼病,失意恍惚。㈥
  人所诬枉,或县⑥官厄,财产耗尽,亲戚离别。(七)
  舍宅所有,灾火焚烧,死人地狱,如是为十。(八)
  虽⑦裸剪发,被服草衣,沐浴踞石,奈疑结何⑧?(九)
  不伐杀烧,亦不求胜,仁爱天下,所适无怨。(十)
  世傥有人,能知惭愧;是名诱进⑨,如策良马。如策善马,进道能远。(十一)
  人有信戒,定意精进。受道慧成,便灭众苦。(十二)
  自严以修法,减损⑩受净行。杖不加群生,是沙门⑾道人。(十三)
  无害於天下,终身不遇害。常念⑿於一切,孰能以为怨?(十四)
  注释
  ①贼害:残害。
  ②恕己可为譬:即推己及人的意思。恕己,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譬,作为例子推广。
  ③不当:不应该。
  ④磬:古代一种石钟,敲之则响。
  ⑤生受酷痛:活著的时候遭受酷烈的打击。
  ⑥县:通悬,遭受。
  ⑦虽:即使。
  ⑧奈疑结何:无奈怀疑怨恨之心已经形成,没有办法了。
  ⑨诱进:诱导人们向上,向佛所阐释的人生境界进取。佛教把自我反省,知耻看作是前进的内在动力。
  ⑩减损:减少各种妄念,非份之意欲。
  ⑾沙门:即佛教徒,出家者之总称。
  ⑿念:关怀,慈悲。
  19老耄品
  译文
  老耄品的大意是:劝人勤勉努力,不要与生命抗争,老来後悔又有何益?
  (人生在世)有什么值得欢喜,值得开颜大笑?妄念常常如火焰般燃烧,深深地被世俗的幽暗昏冥所遮蔽,不如认真地去修禅定。㈠
  自以为身躯强壮精力旺,倚恃年轻得平安:妄念纷纷多诟病,哪知此身假有身! ㈡
  老时颜色衰退,病时颜容无光,皮肤松弛肌肉萎缩,生命死期已经来临。㈢
  身体死亡神识飞走,就像驾车之人丢弃(旧)车(神识丢弃了身体);(肌)肉消亡腐烂骨骼散架分开,(有形)身躯哪裏可以倚靠?(四)
  身体犹如城堡,骨为构架主干,肉为大道(通衢),从生至死,只是深藏愤恨惰慢之志。(五)
  老来形躯衰变,犹如破旧之车:佛法能除痛苦,应当努力学习。 ㈥
  人若末闻(佛法),老来犹如(祭祀的)公牛,只是一味地生长肌肉膘肥(祭献死神),没有福报没有智慧。(七)
  从生到死皆无倚托,来来往往皆有艰难:心意倚托於对身躯的贪恋(之上),生命历程的痛苦将是无际无涯。(八)
  智慧(之人)可以预见(生命)之苦,因此抛却有形身躯:灭除意欲,斩断意念 (之根),恩爱弃尽不再受生。(九)
  既不修炼清净之行,又无足够(养身的)财富:老来犹如白鹭孤伶,空空厮守荒芜水池。(十)
  既不坚守戒律,又不积蓄财富:老来赢弱气竭衰颓,思恋往昔呈田春之日)哪裏有什么益处?(十一)
  衰老之时犹如秋天树叶,(随风飘落)污秽(沟池),外表破败褴褛不堪,生病将死时,也当後悔当初不学佛法。(十二)
  生命之流日夜胜直至尽头,应当及时勤勉努力(学习佛法);世间真理并非真正的(佛所指教)的真理,切莫迷惑堕入冥冥(地狱)之中。(十三)
  应当学习(如何)点燃(心)意的(智慧)之灯,自我修炼寻求智慧;远离污垢;勿要被尘俗污染,手执明烛观看(何为)大道的境地(便去追寻)。(十四)

原典
  老耄①品第十九十有四章
  老耄品者,诲人动力,不与命竞②,老悔何益?
  何喜何笑?念常炽然③,深蔽幽冥,如不求定④。 ㈠
  见身形范⑤,倚以为安;多想致病,岂知不真⑥!㈡
  老则色衰,病无光泽,皮缓肌缩,死命近促。 ㈢
  身死神徙⑦,如御弃车;肉清骨散,身何可怙⑧?(四)
  身为如城⑨,骨干肉涂,生至老死,但藏恚慢。(五)
  老如形变,喻如故车⑩;法能除苦,宜以力学。 ㈥
  人之无闻,老若特牛⑾;但长肌肥,无有福慧。(七)
  生死无聊⑿,往来艰难,意倚贪身,生苦无端。 (八)
  慧以见苦,是故弃身;灭意断行,爱尽无生。 (九)
  不修梵行,又不富财,老如白鹭,守伺空池。 (十)
  既不守戒,又不积财,老赢⒀气竭,思故何逮⒁?(十二
  老如秋叶,行秽监录⒂,命疾脱至,亦用後悔⒃!(十二)
  命欲日夜尽,及时可动力;世间谛非常⒄,莫惑堕冥中。 (十三)
  当学燃意灯,自练⒅求智慧;离垢勿染汙⒆,执烛观道地。 (十四)
  注释
  ①老耄:即老朽,衰老之人。耄,八、九十岁的人称耄。
  ②竞:抗争。
  ③炽然:热烈盛旺,像火燃烧一样,形容念头特别多而杂。
  ④如不求定:联系上句,此为倒装句,假如不寻求入定的话,将会深蔽幽冥。
  ⑤形范:成形了,具有固定的形躯。
  ⑥不真:指有形的身躯并不真实,只是假相,终久要老朽、坏死、消失。
  ⑦徙:走。
  ⑧怙:倚靠。
  ⑨城:城堡。
  ⑩故车:旧车、破车。
  ⑾特牛:公牛,仅有蛮牛而无智慧。
  ⑿无聊:无所倚靠。  
  ⒀羸:衰弱、无力。
  ⒁思故何逮:追念往昔青春岁月又哪能企及?故,往昔;逮,赶得上。
  ⒂行秽监录:一作行秽褴褛。联系上文,应作如是解。意指人老时,外表丑陋不堪,行为狼藉,如秋天落叶飘零,或落在污秽之处,破败不堪。
  ⒃命疾脱至,亦用後悔:《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分别译为:「命尽脱至,乏用後悔。」「命疾脱生,不用後悔。」全句大意是生命将尽,不用後悔,後悔亦无益了。
  ⒄世间谛非常:佛所阐释的真理。世间谛,即俗谛,凡人所看到的真理;非常,不是永恒的。
  ⒅自练:自我修炼。
  ⒆染汙:为污所染。汙,即污秽,世俗的种种欲望、意念、行为。
  20爱身品
  译文
  爱身品的大意是讲(人)为什么要努力学习佛法,(其原因)是(学习佛法)最终对自己有益,灭除罪苦带来福报。
  自己爱护生命的人,谨慎护守自己的(信念):希求渴望解脱(诸种)欲望(纠缠),学习正等(之法)就不会陷入昏昧。 ㈠
  (自我)生命(的存在)为第一要义,应该常常自我勉励学习(佛法):所谓(获)利乃是教诲别人,(诲人不倦)便可称智。(二)
  学习(佛法)首先端正自我(言行),然後才能端正他人(言行):调顺身(心)进入慧境,必然迁化变成上德之人。 ㈢
  自身都不能得到益处,怎么能将益处施给他人?心(意)调顺(得当)身体归入正端,什么心愿不能实现?(四)
  前世之我造罪福,後世之我受果报;作恶如能知改悔,犹如金刚穿明珠。(五)
  人们若不持守戒律,滋滋蔓蔓犹如藤蔓(到处攀缘):放纵情感极骋所欲,罪恶之行日益增加。 ㈥
  罪恶之行危及自身,愚合之人以为易於实践而毫无顾忌:善(德之行)最能安定身心,愚阁之人以为难於实践(而畏难不前)。(七)
  按照真人教诲去做,运用大道来规约身(心):愚阁之人以此为难加以指责,见此之行以为恶(行):行使恶(行)必得恶报,犹如种下苦涩之种(必得苦果)。(八) 
  作恶自然遭受罪行,行善自然享有福报:也要待到盂釜巳各自成熟之时,它们之间不会互相取代(行恶得善,行善得恶):实践善德必得善报,也如种下甘甜种子(必享甘甜之果)。(九)
  自利其身又利他人,获得好处又不损灭,要想知道如何利身,(守)戒(多)闻是最好方法。(十)
  假如有人自爱其身,并想(来世)生於天界之上:(应当)敬守佛法乐闻佛法,应当思念佛之敦诲。 (十一)
  凡有所为必须事先有所准备思虑,切勿损害本来应该要做之事;能够做到这样便可?心)意日修(精诚),(所为)之事就不会错失时机。 (十二)
  那些致力於事业之人,善始善终者能够获得益处:真见(已明)应该身体力行,能够这样一定能够得其所愿。(十三)
  原典
  爱身品第二十有三章
  爱身品者,所以劝学,终有益己,灭罪兴福。
  自爱身者,慎护所守,希望欲①解,学正不寐②。㈠
  身骂第一,常自勉学,树乃诲人,不倦③则智。 ㈡
  学先自正,然後正人,调身入慧,必迁为上!㈢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调体正,何愿不至!(四)
  本我④所造,後我自受;为恶自更,如钢钻珠。 (五)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极欲,恶行日增。㈥
  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 (七)
  如⑤真人教,以道法⑥身;愚者病之⑦,见面为恶;行恶得恶,如种苦种。 (八)
  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务须熟⑧,彼不自代,习善得善,亦如种甜。 (九)
  自利利人,益而不费⑨;欲知利身,戒闻为最。(十)
  如有自爱,欲生天上;敬乐闻法,当念佛教。(十一)
  凡用⑩必豫虑,勿以损所务⑾;如是意日修,事务不失时。(十二)
  夫治事之士,能至终成利。真见身应行⑿,如是得所欲。(十三)
  注释
  ①希望欲:各种空想非份而又不正当之欲求。
  ②寐:本意是睡著了。此处意指糊涂、不明白。  
  ③不倦:不厌倦、不停止。
  ④本我:即过去世的(神识)之我;後我,即堕入轮回中的世俗之我。
  ⑤如:像某某一样,按照某某样子。
  ⑥法:规范。
  ⑦病之:以之为病。病,为难、忧虑、困苦。
  ⑧熟:时机成熟。
  ⑨费:破费、浪费、减少。
  ⑩用:有所为。
  ⑾损所务:对本应致力去干的有所妨碍。
  ⑿应行:应该确实去实践力行。
  21世俗品
  译文
  世俗品的大意是讲,世间一切犹如梦幻,应当舍弃浮华,努力修炼大道,一生受用。
  譬如驾车行驶道路,舍弃平坦大道,顺从邪僻小路自取失败,硬是折断车轴自造烦忧。㈠
  背离佛法(之人)亦如这样,从(此)非法(之行)日益增多:愚合一生直至死亡,也就有了「折轴」之忧。 ㈡
  顺从正道而行,勿要随顺邪恶事业,践履(佛)法睡卧安稳,世世代代永无祸患。㈢
  (世间)万物犹如浮滙(随起随灭),心意奔走犹如野马(行踪不定);人生在世若如梦幻,乐此不疲究竟为何?(四)
  若能斩断(恋世情缘),砍伐(恋世意识之树)的树根:日日夜夜(砍伐)不止,最终必然进入禅定。(五)
  一如既往坚持布施,〔这是)到达快乐(境界)之人;假如仅是顺从烦恼之意,用饭施舍芸芸众生:此辈之人日日夜夜,不能获得(禅)定(心)意。 ㈥
  世俗之人没有(法)眼,没有一人看见大道真谛:假如稍微见识明(亮),便当育养(向)善(心)意。(七)
  犹如大雁率领雁群,躲避罗网高飞远翔:明(道)之人引导世人,救度(众生)脱离众邪。(八)
  世俗之人皆有一死,三界皆无安宁;诸层天界即使快乐,福报已尽亦要丧生。(九)
  纵观世间(万物),没有一种生灵能够逃脱死亡:要想远离生死(之苦),应当履行大道真谛。(十)
  (愚)痴之意覆盖天下,贪恋(之欲)使人不见(大道真谛);邪僻疑虑退却大道(流行),(故尔世间)诸苦愚音等等(大肆畅行)。(十一)
  一心一意坚守佛法便可解脱罪过,若不信此以为此言虚妄:(此等之人)不免後来世世代代,跌入恶道,无恶不去,轮回经历。(十二)
  即使珍宝堆积如山,宝山高耸至於天,以致珍宝满世间,不如学佛了悟道。(十三)
  笑裏藏刀貌似善,苦口婆心似无爱,谁能苦中作乐事,尘世狂夫多如此。(十四)
  原典
  世俗品第二十一十有四章
  世俗品者,说世幻梦,当舍浮华,勉修道用①。
  如车行道,舍平大涂,从邪径败,生折轴②忧。 ㈠
  离法如是③,从非法增,愚守至死,亦有折患④。㈡
  顺行正道,勿随邪业,行法卧安,世世无患。㈢
  万物为泡⑤,意如野马⑥,居世若幻,奈何乐此!(四)
  若能断此⑦,伐其树根⑧,日夜如是,必至于定!(五)  
  一施如信⑨,如乐⑩之人;或从恼意,以饭食众;此辈日夜,不得定意。 ㈥
  世俗无眼⑾,莫见道真;如少⑿见明,当养善意。(七)
  如厉将群⒀,避罗高溯,明人导世⒁,度脱邪众。(八)
  世皆有死,三界无安;诸天虽乐,福尽亦丧。(九)
  观诸世间,无生不终;欲离生死,当行道真。(十)
  痴覆天下,贪令不见;邪疑却道⒂,苦愚行是⒃。(十一)
  一法⒄脱过,谓妄语人;不免後世,靡恶不更。(十二)
  虽多积珍宝,崇高⒅至于天,如是满世间⒆,不如见道迹⒇。(十三)
  不善像如善,爱如似无爱,以苦为乐像,狂夫为所致。(十四)
  注释
  ①勉修道用:努力地修炼以近大道,从而获得人生的大用,脱离尘世苦海。
  ②生折轴:硬是折断车轴。生,含有无辜地,本不应该的意思。
  ③如是:像这样。承上文。
  ④折患:即指上文折轴之患。
  ⑤泡:泡沫。佛教认为世俗世界的万事万物生灭无常,不可久住,犹如海水中泡沫,刹那生灭。
  ⑥野马:尘埃。喻人的意识轻飘不定,无所自主。《庄子·逍遥游》云:「野马也,尘埃也。」
  ⑦断此:斩断这种对世俗依恋之情。
  ⑧树根:譬喻用法,指意识大树之根。
  ⑨一施如信:一如既往,从不间断地布施。信,笃实、无妄。
  ⑩如乐:达到快乐境界。
  ⑾世俗无眼:世俗之人无眼。无眼,喻没有眼力,非真无眼。
  ⑿少:通稍,即稍微、稍稍。
  ⒀将群:率领。
  ⒁导世:导引世俗之人。
  ⒂却道:推开了大道。
  ⒃苦愚行是:人生各种苦和愚的现象,到处流行蔓延。
  ⒄一法:一心一意坚守佛法。
  ⒅崇高:高高耸起。
  ⒆满世间:指财宝充满世间。
  ⒇道迹:大道的足迹。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佛家亦看重人生意义而鄙薄金钱的价值。

上一篇:法句经04
下一篇:法句经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