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利养品
译文
得义品的大意是:砥码自己防止贪欲,向德看齐,以义为思,不使自己一生蒙受污秽。
芭蕉因为果实之累因而死亡,竹子芦苇也是这样。驱驴因为生产小崽而死,士人因为贪图(功名)自趋死亡。(二)
如是看来贪(婪)并没好处,应当知道(贪婪)是从痴愚而产生的:愚闇之人因为贪婪而残害贤人,(结果)自己身首分离(悲惨而死) 。(二)
苍天像下雨一样降下七种宝物,贪欲之人仍然不能满足:(世俗世界本来)欢乐很少而苦痛极多,能够知觉这一道理便是贤者。(三)
即使有天(界的)享受,智慧之人也舍弃而无贪恋之意:快乐地离开恩恩爱爱,便能成为佛门弟子。(四)
远离佛道顺从邪恶,内心贪婪却又供养比丘僧,只有悭吝之意,此乃供养他姓之人而已。(五)
不要倚靠此种供养(的福报),为使家人舍弃罪恶,这不是最好的意念,反复使用又有何益?闇合之人又出愚蠢之计,欲望与堕慢因此(日益)增加。(六)
奇怪呀(这种做法只能)丧失利益,涅盘(境界)与此不同:真正知道一真理之人,便是比丘便是佛门弟子:(他们)不乐於利益和被别人供养,闲其所居退却意(欲) 。(七)
自己救度自己不要依靠他人,不跟随他人所望:仅仅依靠比丘僧来救度之人,不能达到端正的禅定(意念)。(八)
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不知计较衣服的美丑,饮食的精美粗陋。(九)
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获得什么就应知满足,贞守善行一以贯之践行(佛)法。(十)
要想安身立命,止息心念自我观省,犹如老鼠深藏於洞穴,潜隐其身习学佛之教导。 (十一)
简约利欲之心的简约(标准) ,是全面奉守戒律去思考(万相);受到智慧之人称赞(之後),清净其心保吉勿怠。(十二)
如果具备了「三明」,解脱人生束缚没有任何烦恼,减少离析之智裁减尘世之识没有什么值得(意想思念)。(十三)
对於饮食,顺从信者的布施便能获乐利:可是有一些外道邪佞之徒,从供养之处产生嫉妒。(十四)
怨愤太多又贪利,强行地穿上(和尚的)法衣:只是盼望(他人供给的)饮食,却不敬奉佛之教导。(十五)
应该知道这种过错,养欲是一件十分畏惧的事情:少取(之於他人)没有忧愁,比丘(之辈)可以放开心(灵的包袱)。(十六)
人不饮食不能保护生命,谁人能够不为饮食而劳碌?解决饮食供给是人生头等大事,知道此层道理就不应产生妒嫉。(十七)
护嫉首先损伤自己,然後才能损伤别人;打击他人必遭他人还击,这是不能免除的(报应)。(十八)
(谁能)吃下燃烧的石头,吞饮熔化的铜液?不以无戒(之德),吞食信者向三宝的布施。(十九)
原典
利养品第三十三有二十章
利养品者,励己防贪,见德思义,不为秽生。
芭蕉以实死①,竹芦实亦然,驱驴坐妊死②,士以贪自丧。 ㈠
如是贪无利,当知从痴生;愚为此害贤,首领③分于地。㈡
天雨④七宝,欲犹无厌;乐少苦多,觉者为贤。㈢
虽有天欲,慧舍无贪;乐离恩爱,为佛弟子。(四)
远道顺邪,贪养比丘,止有悭意,以供彼姓。(五)
勿猗此养,为家舍罪,此非至意,用用⑤何益?愚为愚计,欲慢用增。 ㈥
异哉失利,泥洹不同;谛知是者,比丘佛子,不乐利养,闲居却意。(七)
自得不恃,不从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 (八)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不知计数⑥,衣服饮食。(九)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取得知足,守行一法。(十)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潜隐习教⑦。(十一)
约⑦利约耳,奉戒思惟;为慧所称,清吉忽怠。(十二)
如有三明⑨,解脱无漏;寡智鲜识,无所忆念。(十三)
其於饮食,从人得利:而有恶法,从供养嫉。(十四)
多结怨利⑩,强服法衣,但望饮食,不奉佛教。(十五)
当知足过,养为大畏,寡取无忧,比丘释心⑾。(十六)
非食命不济,孰能不搏食⑿?夫立食为先,知足不宜嫉。(十七)
嫉先创己⒀,然後创人;击人得击,是不得除。(十八)
宁瞰烧石,吞饮熔铜?不以无戒,食人信施⒁。(十九)
注释
①以实死:因为结了果实而死亡。
②驱驴坐妊死:驱驴,兽名,似马,可供乘骑。又可写作巨虚,屹虚,距虚。坐妊,生崽。
③首领:即头颅。
④雨:像落雨般地降下。
⑤用用:一用而再用,反反复复。
⑥计数:计较。
⑦习教:反复温习佛之教诲。
⑧约:约束、管束。
⑨三明:对痴、瞋、贪三者有透彻的认识,曰三明。
⑩怨利:即怨愤与贪利。
⑾释心:放下心中之所忧,自然而然地修持。
⑿搏贪:努力地获取食物。
⒀创己:伤害自己。
⒁信施:即信仰佛教之人向佛、法、僧三宝所施之财物。
34沙门品
译文
沙门品的大意是以正等的佛法训诫佛家子弟,并使其接受践行,然後得道解脱世俗烦恼直至清净。
端正视听嗅味等(感觉),身(行)意(念)常常持守在正道之中:比丘所行(若能)这样,可以避免各种苦(恼)。 ㈠
手脚不要轻意妄动,节制言语使其言行一致;常常以禅定(的)意念为内在快乐,守住一心行为寂静安然。 ㈡
学习(佛法)应当(首先)守住嘴巴,很少说话就可以平安和缓:以(佛)法和(道)义作为安定意念(的准则),言语则必然柔和中听。㈢
以(佛)法为乐以(佛)法为欲念的(对象),思想专一地安於佛法:比丘(之辈)顺依(佛)法(而行),(行为)端正而不漫无边际。(四)
学习(佛法)不要追求利益(功利),不要羡慕其他行径;比丘(如若)羡慕他(行),不能获得禅定之意。(五)
比丘应该少取(财物),从而保证没有积蓄;天界人间共同赞誉,一生清净了无污秽。 ㈥
比丘应当行为(仁)慈,喜爱敬重佛之教导:深深进入「止观」之中,灭除各种世俗行为便可获得人生安乐。(七)
无论身心两面,都不被外界所迷惑:不近「名色」没有忧愁,这样便可成为比丘 。(八)
比丘(应当不断)戽出船舱中积水,舱中虚空则船身轻便:驱除(身心之中)淫怒痴(意),(犹戽出船舱中水身心轻盈)这样便证涅盘境界。(九)
舍弃色界五上分结断灭欲界五下分结,思惟五善根,除灭贪、瞋、痴、慢、疑,从此度脱生死河。(十)
(应当)禅定莫要放纵,不要使欲望扰乱(心意):不因放逸堕地狱自吞熟铁丸,以致自我苦恼形容惟悴。(十一)
没有禅定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不是真正禅定:佛道之境要从禅智之中获得,了悟佛道便可进入涅盘境界。(十二)
应当学习进入「空」境,安静其居止息其意:乐於独处摒弃群聚,专一其心深观(佛)法。(十三)
应当制伏五阴(蕴),降伏意(念)犹如水(静):(思念)清净(心灵)和悦,这样便可体味出(佛法)如甜美甘露般滋味。(十四)
不接受世间所有(之物之情),这样便是智慧的比丘:管摄(五)根知道满足,所有戒律悉皆持守不违。(十五)
活著时日应当行为清净,寻求好的老师和朋友:智慧之人可以使人完成人生意义,了脱苦难达致喜悦(境地)。(十六)
就像卫师花一样,花开成熟自然脱落:人若舍弃淫怒痴(意) ,(犹如花熟自堕)生死之苦自行解脱。(十七)
端正身(行)端正言辞,心(念)坚守深深的沈默:比丘抛弃世(间一切),这样便是进入寂静(之道)。(十八)
应当自己警策身体(行为勿使放纵),内部与心(念)不断斗争(坚持佛法);护守身体思念真谛,比丘至此住安乐。(十九)
我自然为我,所要考虑的是如何没有我;因此应当不断减损对「我」的执著,调顺了(身心)便是贤人。 (二十)
因闻佛教而欢喜,此种欢喜不嫌多;多闻佛教心静寂,进入涅盘永安乐。(二十一)
傥有些许修行,再勤修佛陀教诫,(心性)光明普照世间,犹如红日无云光明朗朗。 (二十二)
抛弃惰慢(之情)勿有骄狂(心态),莲花虽生污水(而自身净洁清香):学习(佛法)能够摆脱惰慢骄狂的污染(自身净洁犹如莲华),知道此层道理因而能够战胜(世俗的污染)。(二十三)
割舍爱意无所留恋羡慕,不受外物污染犹如莲花一样:比丘渡过世俗欲望之河流,是因为战胜了欲望污染智慧明达的结果。(二十四)
截断欲流自思忖,守心退却贪染欲;割弃欲望若不尽,一意犹堕地狱中.(二十五)
努力呀努力,二正要强行自我制伏放逸心:(即使)出家但却懈怠(心意),意(念)还会染於(世俗之情)。(二十六)
行道懈怠迂缓之人,外染尘缘没有清除(乾净),没有达到真正彻底的清净行道(之境),怎么能获得(涅盘)的最大宝物?(二十七)
沙门(之辈)为何修行?如果意(根)下加制禁,每步行动黏著表相,只会跟随思(念)随便乱走(没有定止)。(二十八)
(表面)袈裟披於肩上,作恶之行毫不减少:每种恶行都去践行,这等之人将堕恶道。(二十九)
不去调理(心念)难以持戒,犹如大风吹刮枯树(极易摧毁):一切行为皆是为著自身(幸福),为什么还不力求精进(学习佛法)?(三十)
止息心(念)并非表面剃去头发,怠慢松弛便无戒德:舍弃贪欲思念惟「道」,这样便符合止息心念要求。(三十一)
止息心念并非表面剃去头发,放逸便无笃实诚信:能够灭除世俗各种苦痛,便是上等沙门之人。(三十二)
原典
沙门品第三十四三十有二章
沙门品者,训以正法;弟子受行,得道解净。
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比丘行如是,可以免众苦。 ㈠
手足莫妄犯,节言顺所行,常内乐定意,守一行寂然。㈡
学当守口,寡言安徐;法义①为定,言必柔輭。 ㈢
乐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费②。(四)
学无求利,无爱他行;比丘好他,不得定意。(五)
比丘少取,以得无积③;天人所誉,生净无秽。 ㈥
比丘为慈,爱敬佛教;深入止观,减行乃安。(七)
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忧,乃为比丘。(八)
比丘戽船④中虚则轻;除淫努痴,是为泥洹。(九)
舍五断五⑤,思惟五根⑥;能分别五⑦,乃度河渊。(十)
禅无放逸,莫为欲乱;不吞熔铜,自恼憔形⑧。(十一)
无禅不智,无智不禅;道从禅智,得至泥洹。(十二)
当学入空,静居止意;乐独屏处⑨,一心观法。(十三)
当制五阴,伏意⑩如水;清净和悦,为甘露味。(十四)
不受所有⑾,为慧比丘;摄根知足,戒律悉持。(十五)
生当行净,求善师友;智者成人⑿,度苦致喜。(十六)
如卫师华,熟知自堕;释⒀踵怒痴,生死自解。(十七)
正身正言,心守玄默⒁;比丘弃世,是为受寂。(十八)
当自餙身⒂,内与心争;护身念谛,比丘惟安。(十九)
我自为我,计无有我;故当损我,调乃为贤。(二十)
喜在佛教⒃,可以多喜,至到寂寞,行灭永安。(二十一)
傥有少行,应佛教诫;此照世间,如日无噎。(二十二)
弃慢无余⒄骄,莲华水生净;学能舍彼此,知是胜於故。(二十三)
割爱无恋慕,不受如莲华;比丘渡河流,胜欲明於故。(二十四)
截流自忖⒅,折心却欲;人不割欲,一意犹走。(二十五)
为之为之,必强自制;舍家而懈,意犹复染。 (二十六)
行懈缓者,劳意弗除;非净梵行,焉致大宝⒆?(二十七)
沙门何行?如意不禁;步步著黏,但随思走(二十八)
袈裟披肩,为恶不损;恶恶行者⒇,斯堕恶道。(二十九)
不调难戒,如风枯树;作自为身,曷不精进!(三十)
息心非剔(21),慢訑(22)无戒;舍贪思道,乃应息心。(三十一)
息心非剔,放逸无信;能减众苦,为上沙门。(三十二)
注释
①法义:以义为准则。
②不费:不劳神费力。
③无积:没有积累。
④戽船:用瓢等舀水用具将船内渗入的水舀出。此处船喻人的身体。
⑤舍五断五:舍五,舍弃色界五上分结,即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断五,断除欲界的五下分结,即贪欲、瞋恚、有身见、戒禁取见、疑。
⑥思惟五根:五根,此处指信、精进、念、定、慧。见《智度论》卷十九。又,五根为信、勤、念、定、慧。
⑦分别五:依文义,此处应指贪、瞋、痴、慢、疑。
⑧憔形:使形容憔悴。
⑨屏处:摒弃与众人相处。
⑩伏意:制伏意念。
⑾不受所有:不被所拥有的万物所控制。
⑿成人:使人完善自我。
⒀释:抛开、放弃。
⒁玄默:高度的沈默。玄,深不可测。
⒂餙身:一作勅身,一作饰身,分别《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约束身体,勿使妄动。
⒃喜在佛教:欢喜之情表现在佛教的教义方面。
⒄余:剩下、残留。
⒅自忖:自我反省。忖,音cun。
⒆大宝:依前後文义,应是涅盘之意。
⒇恶恶行者:一而再,再而三地行恶。此句宋本《法句经》译作「作恶者死」。
(21)息心非剔,即息心非剔除心之省略语。
(22)慢訑:訑,音yi,放肆而无所顾忌。慢訑,即傲慢而无所禁忌。
35梵志品
译文
梵志品大意是讲,(人的)言行清净,治学精纯而不庞杂芜秽,这样的人便可称之为得道之士。
堵截欲望之流超度到彼岸世界,没有欲望犹如梵志:(尘世之)知(世俗之)行已经彻底摒弃乾净,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㈠
修道没有其他第二道门径,只有清净心可以度过世俗深渊:各种欲望烦恼已经开解,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㈡
遇到对待之彼物而消除与彼物之对待,彼与彼之间便已「空」而无「彼」之存在:舍弃远离贪欲淫意,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㈢
思维之中没有一点尘世污垢,所有意念之中没有烦恼:上求(之意)不(再)产生,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四)
太阳在白天普照人间,月亮在夜晚光照大地:盔甲(士兵)在行伍中光芒照耀,禅定(之光)笼罩得道之人:佛祖在人世间出现,贫(光)照亮一切幽暗昏冥。(五)
并非剃了头发即是沙门(之人),所作所为皆吉利方(才)是梵志(之上):(我们)是说能够舍弃各种恶(行)(之辈),这才是修道之人。 ㈥
跳出恶之深渊便是梵志(之士),进入正道才是沙门(之人):抛弃了自己的污秽之行,这样便可称之为出家人。(七)
假如倚靠於爱意(之上),而心(念)没有任何执著:已经抛舍了(爱意)已经使心归於端正,这便是息灭了各种苦(难)。(八)
身(行)嘴(上言语)与(心)意,(都)清净而没有过错失误,能够管束(身、口、意)三行,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九)
假若心(裹)知晓明了佛所阐释的诸种(佛)法,反观其心自归正道,(致使心意)净洁如水。(十)
并非剃去头发,便能称之为梵志之上:真诚地践行(佛)法(佛)行,(心意)清净纯洁才是贤(德)之人。 (十一)
剃了头发(却并)无智慧,身著草(织之)衣(又有)何用?内(心)不能离弃(对万物万相)的执著,表面上舍弃(一切)又有何益?(十二)
身披(袈裟)之服而(真正)除恶务尽,亲身践行(佛)法(佛)行,关闭居所一心思(法),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十三)
佛(祖)不教导他人(了),赞偈之中有佛祖之义:获得真谛寂穆不言,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十四)
断绝各种「想要」的欲望,不放任淫荡(自己的)心(志):委弃(各种因比较而产生的)分别数量(观念),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十五)
截断生死流转之河流,能够忍(住各种瞋怒辱)便能超度(世俗之苦):自我觉醒其心意而能跳出深坑,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十六)
遭到咒骂遭到打击,默默无言地忍受而不发怒:(拥)有忍耐侮辱的功夫,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十七)
假若遭到侵犯欺侮,只是思念(如何)去坚持戒德,端正(自)身自我调理(心念),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十八)
心(中)舍弃恶法,就像蛇蜕其皮(一身清新),不被欲望污染,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十九)
觉解到生命本质是苦,从此便可熄灭(各种)意念:能够放下(人生)重担,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二十)
觉解微妙之智慧,分辨出道与不道的区别:身体力行上等之道义,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二十一)
捐弃家居生活(形式),没有家居的一切畏惧(担忧):少求寡欲,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二十二)
放弃治理生活(之意),没有贼害他人之心:没有什么可以引起烦恼的,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二十三)
避开争斗下去与人竞争,遭到冒犯而不惰慢:恶(行)逼来以善意对待,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二十四)
除去淫怒痴(意),以及侨饰情慢等诸恶,就像蛇蜕去旧皮(毫不怜惜),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二十五)
斩断隔绝世间一切事务,口中没有任何粗鄙言语,力行佛道知真谛,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二十六)
世间所有恶法,(无论)长短巨细,既无所取亦无所舍,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二十七)
今生今世行为净洁,後世来生没有污秽,了无世间(恶)习亦无什么(再要)舍弃,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二十八)
抛弃身(躯)无所倚靠,不去诵读异(教)言论,践行(犹如)甘露(甜美)的「灭」道,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 (二十九)
无论是罪(报)还是(福)报,两种行为永远消除,没有忧愁没有尘世之恋,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三十)
心以没有尘世污垢为喜(悦),犹如十五之月充盈丰满(晈洁明净):各种诽谤诋毁之语消除殆尽,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三十一)
看到痴人往来不绝,堕入苦难深坑遭受苦痛(折磨),要想独自地渡到彼岸,不要轻信外教邪说:专一 (践行)「灭」道不(再)生起杂念,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三十二)
已经斩断恩爱(之意),出家修道没有(任何)欲望:所存爱欲已经驱除殆尽,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三十三)
远离人居独行道,不堕天界诸般乐,三界色欲皆不著,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三十四)
抛弃快乐和不快乐,证得涅盘清净界:壮汉力断三世轮回,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三十五)
生命已终结,不堕轮回道:觉解安乐境自度无凭依,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 (三十六)
已经度脱(天、人、畜生、饿鬼、地狱)五道(深渊),不再堕入色欲界:习气除尽无残余,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三十七)
过去、未来,及至(现在),我之心中没有任何执著,没有正在握紧(之物),没有任何再要抛舍(之物),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三十八)
最雄最勇之人,能够自觉佛道了脱尘世,了悟之心寂然不动,这便称为真梵志(之上)。(三十九)
自己知晓以往的命运,以及自己轮回之身:求得佛道斩断生死轮回之流,驭智深通道机玄妙:明察一切又能静穆无言,这便称为真梵志(之士)。(四十)
原典
梵专品第三十五有四十章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学①无秽,可称道士②。
截流而渡,无欲如梵,知行已尽,是谓梵志。 ㈠
以无二法③,清净度渊,诸欲结解,是谓梵志。㈡
适彼④无彼,彼彼已空,舍离贪侄,是谓梵志。 ㈢
思惟无垢,所行不漏⑤,上求不起,是谓梵志。(四)
日照於昼,月照於夜,甲兵照军,禅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五)
非剁为沙门,称吉为梵志;谓能舍众恶,是则为道人。 ㈥
出恶⑥为梵志,入正为沙门;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七)
若猗於爱,心无所著;已舍已正⑦,是灭众苦。(九)
若心晓了,佛所说法,观心自归,净於为水。(十)
非蔟⑧结髮,名为梵志;诚行法行,清白则贤。(十一)
剔发无意,草衣何施⑨?内不离著,外舍何益!(十二)
被服弊恶⑩,躬承法行;闭居思惟,是谓梵志。(十三)
佛不敌彼,赞已自称⑾;如谛不言,乃为梵志。(十四)
绝诸可欲,不淫其志;委弃倍数⑿,是谓梵志。(十五)
断生死河,能忍超度;自觉出堑⒀,是谓梵志。(十六)
见骂见击,嘿受⒁不怒;有忍辱力,是谓梵志。(十七)
若见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调,是谓梵志。(十八)
心弃恶法,如蛇脱皮;不为欲污⒂,是谓梵志。(十九)
觉生为苦,从是灭意;能下重担⒃,是谓梵志。(二十)
解微妙慧,辩道不道;体行上义,是谓梵志。 ( 二十二
弃捐家居,无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谓梵志。(二十二)
弃放治生⒄,无贼害心;无所娆恼,是谓梵志。(二十三)
避争不争,犯而不慢;恶来善待,是谓梵志。(二十四)
去淫怒痴,憍慢诸恶;如蛇脱皮,是谓梵志。(二十五)
断绝世事,口无矗言二人道审谛⒅,是谓梵志。(二十六)
所世恶法⒆,修短巨细,无取无舍,是谓梵志。(二十七)
今世行净,後世无秽,无习无舍,是谓梵志。(二十八)
弃身无猗,不诵异言,行甘露灭⒇,是谓梵志。(二十九)
於罪与福,两行永除,无忧无尘,是谓梵志。(三十)
心喜无垢,如月盛满;谤毁已除,是谓梵志。(三十一)
见痴往来,堕斩受苦,欲单渡岸,不好他语(21),唯灭不起,是谓梵志。 (三十二)
已断恩爱,离家无欲,爱有(22)已尽,是谓梵志。(三十三)
离人聚处,不堕天聚(23),诸聚不归,是谓梵志。(三十四)
弃乐无乐,灭无煴燸(24),健违诸世,是谓梵志。(三十五)
所生已讫,死无所趣(25),觉安无依,是谓梵志。(三十六)
已度五道(26),莫知所堕,习尽(27)无余,是谓梵志。(三十七)
于前于後,及中无有,无操无舍,是谓梵志。(三十八)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觉意不动,是谓梵志。(三十九)
自知宿命,本所更来;得要生尽,叙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谓梵志。 (四十)
注释
①理学:治学。
②道士:有道之士,得道之士。
③二法:其他门径,其他方法。
④适彼:遇到对待之物。彼,相对於我、此而言的他物。
⑤不漏:没有烦恼。
⑥出恶:走出恶的范围;或曰剔除恶的念头。
⑦已舍已正:已经舍弃了恶,已经就入正道。
⑧蔟:剃尽。
⑨何施:有什么作用。施,用也。
⑩弊恶:使恶坏死,即除恶。
⑾赞已自称:已,一写作己。赞,古时一种文体,类似佛教偈颂。自称,自己说出来了。
⑿倍数:因比较而产生的分别数量之念。
⒀堑:深沟。
⒁嘿受:默默地承受、忍受。
⒂不为欲污:不被欲望所污染。
⒃重担:譬喻语,即指人生各种焦虑,烦恼。
⒄治生:治理众生,即有为之心。
⒅人道审谛:力行佛道,知解真谛。
⒆所世恶法:即世间所有恶法。宋本《法句经》此句译作「所施善恶」,亦通。
⒇行甘露减:行使以甘露法——即佛法为标准,而灭尘世之苦。
(21)不好他语:不偏好异教之言语。
(22)爱有:爱欲的存在。
(23)天聚:即天界诸神所处之处。与人聚相对。
(24)无煴燸:煴,音yun,云烟貌;燸,暖;无煴燸,即不剩一点痕迹。
(25)所趣:即所趋、所往之意。
(26)五道:即佛教所指的天、人、畜生、地狱、饿鬼等五道。
(27)习尽:各种尘世之恶习驱除乾净。
36泥洹品
译文
泥洹品大意是讲:佛教的最终旨归乃是恬淡清净的涅盘境界,救度世人对生死的畏惧。
「忍」是最好的自我守护(法宝),涅盘(是)佛称赞的最上(境界):出家而不冒犯戒律,止息心(念)无所加害於人。㈠
没有疾病是最大的利益,知道满足是最大的富有:(诚实)厚道是最好的朋友,涅盘(无余)是最大的快乐。 ㈡
饥饿(不满足之感觉)是最大的疾病,各种作为(之心)是最大的痛苦;如若得知道层道理,证得涅盘是最大的快乐。(三)
向往善道之人很少,趋向恶道之人甚多:如若的知这层道理,证得涅盘是最大的快乐。 (四)
善因结善果,恶因得恶报;善因得涅盘,因缘果报皆这样。 (五)
麋鹿依归旷野,禽鸟在天空飞翔,万法归依分别义,真人最终证得涅盘。 ㈥
万物缘起无自性,物无自性便是空,空无自性无所执,亦无思惟之本体。 (七)
心(念)渺难见,习气可睹心:了悟欲望是祸根,便已具备真见识:世间一切无所乐,乃为除灭人生苦。 (八)
执著於爱欲,徒增人生苦:(心智)明净不染客尘,明净心智能御欲:不去亲近世间物,乃为除灭人生苦。 (九)
见解之外有见解,所闻之外有所闻,此念之外有彼念,心识之外有心识:明白此理无执著,除灭心识至寂寞。 (十)
一切皆可舍,亦是有所得:除灭对身心的执著,消灭产生痛苦的因缘,心识彻底除灭尽,人生痛苦皆了脱。 (十一)
有所倚托便会有所作为,虚心无想则必然安静:有所作为则难以靠近(佛法),因而也就没有安乐:不近尘世一切乐,乃为获得寂静(境界),寂静本身已寂灭,便已斩断轮回流。(十二)
斩断轮回流,便无生死忧:断灭生死苦,便无此与彼;此彼分别断,乃为今生来世皆寂灭,证得涅盘无所念,乃为除灭人生苦。(十三)
比丘亦有世人般的生命,有了这生命便有作为(之)行:生命(轮回)已斩断,无所作为无所行。(十四)
只有一无所念者,精进可致无为境;斩断轮回无躯体,无所作为亦无作为处。(十五)
轮回不止劳碌不休之人,便是不得佛教精义者。若已解悟佛教精义便无轮回,没有轮回的生命体便没有人世的一切作为。(十六)
管摄生命有基本纲要,万有皆从有身开始;不断造作导致生死轮回,万法开花导致万法结果。(十七)
万有皆从食因缘生,食因缘导致忧乐起:若有除灭因缘者,无须思惟轮回道。(十八)
尘世诸苦断灭尽,诸行寂灭(心意),湛然清明安乐:比丘心(念)已觉解,不再堕入地狱(的轮回之中)。(十九)
心意湛然非虚空,一切名相皆断灭,没有「想」与「不想」相,没有今世来世相。(二十)
没有日月流逝忧,不为未来去思想:我已泯灭往返相,无去无来心寂然。(二十一)
不死也不再生,此等境界是涅盘:此等相状即无像,无苦无乐为解脱。 (二十二)
不为所见生恐惧,无所言说,则言说必然诚信无妄:斩断「有执」的飞快利箭,射中愚人无偏斜:这是天人界的第一等快乐,这一佛道的寂静无可比拟。(二十三)
承受侮辱其心如大地般宽厚沈默,践行「忍」道犹如阀门般紧牢:心念清净犹如清澈(泉)水了无污垢,此生已尽不再堕入轮回之道。(二十四)
名利皆赢不足依恃,虽得名利反受其苦:应当追求永胜道,一胜永远无烦恼。(二十五)
宿业完毕不再造新业,厌倦轮回就要禁止淫行:焦枯种子不发芽,意根除尽如火灭。(二十六)
人的胞胎是污秽的海洋,为何还要乐於淫行?即使上界有善处,不如涅盘境界美妙。(二十七)
悉知佛法断尘缘,不再执著世间相;抛弃一切进入涅盘,这是众多解脱道中最为殊胜之道。(二十八)
佛向现世展示的真谛法门,智勇之人能够奉持践行,道行清净无瑕疵,自己觉解佛法可以了脱尘世,获得安乐。(二十九)
践行佛道先远欲,趁早服膺佛教诲:断灭欲望万恶除,犹如飞鸟从空过。 (三十)
若已解悟「法句」义,身心皆依佛道行:如此能度生死海,诸苦灭尽无忧患。(三十一)
佛法公正无亲疏,正道不问强与弱;关键在於除心识,烦恼解除心清净。(三十二)
上等智者厌弃易於腐臭的身躯,这一危险脆弱之身并非真正实有:此身苦多而乐少,九穷皆是污秽处。(三十三)
智慧之人以危脆交换安稳,舍弃假有之身摆脱众多苦难:形躯腐烂犹如泡沫霎那熄灭,慧见此理舍弃身躯永下贪。(三十四)
细观身躯实乃盛苦之容器,内装生老病无常诸痛苦:舍弃污垢身躯践行清净佛法,便可获得最大的安乐。(三十五)
依靠智慧却邪欲,斩断六根烦恼可除尽;行为净洁可以了脱尘世苦恼,天人众皆会礼敬此等之人。(三十六)
原典
泥洹品第三十六三十有六章
泥洹品者,敍道大归,恬恢寂灭,度生死畏。
忍为最自守,泥洹佛称上!舍家不犯戒,息心无所害。 ㈠
无病最利,知足最富,厚为最友①,泥洹最快!㈡
饥②为大病,行为最苦;已谛知③此,泥洹最乐!㈢
少往④善道,趣恶道多;如谛知此,泥洹最乐!(四)
从因生善,从因堕恶;由因泥洹,所缘亦然。(五)
麋鹿依野,鸟依虚空,法归分别⑤,真人归灭。 ㈥
始无如不,始不如无⑥,是为无得,亦无有思。(七)
心难见,习可观;觉欲者,乃具见;无所乐,为苦际⑦。(八)
在⑧爱欲,为增痛;明不染,净能御;无所近,为苦际。(九)
见有见⑨,闻有闻,念有念,识有识;覩无著,亦无识。(十)
一切舍,为得际,除身想,灭痛行;识已尽,为苦竟⑩。(十一)
猗则动,虚则静;动非近,非有乐;乐无近,为得寂;寂已寂,已往来。(十二)
来往绝,无生死;生死断,无此彼;此彼断,为两灭⑾;灭无余,为苦除。(十三)
比丘有世生⑿,有有⒀有作行;有无⒁生无有,无作无所行⒂。(十四)
夫唯无念者,伪⒃能得自致;无生无复有,无作无行处。(十五)
生有作行者⒄,是为不得要;若已解不生,不有不作行。(十六)
则生有得要,从身有已起;作行致死生,为开为法果。(十七)
从食因缘有,从食致忧乐;而此要灭者,无复念行迹。(十八)
诸苦法已尽,行灭湛然安;比丘吾已知,无复诸入地⒅。(十九)
无有虚空入,无诸入用入,无想不想入,无今世後世。(二十) ;
亦无日月想,无往无所悬;我已无往反,不去而不来。(二十一)
不没不复生,是际为泥洹;如是像无像,苦乐为已解。(二十二)
所见不复恐,无言言无疑;断有之射箭⒆,遘愚无所猗;是为第一快,此道寂无上。(二十三)
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门阈;净如水无垢,生尽无彼受。(二十四)
利胜⒇不足怙,虽胜独复苦;当自求法胜,已胜无所生。(二十五)
毕故不造薪(21),厌胎无淫行;种燋不复生,意尽如火灭。(二十六)
胞胎为秽海,何为乐淫行?虽上(22)有善处,皆莫如泥洹。(二十七)
悉知一切断,不复著世间;都弃如灭度,众道中斯胜。 (二十八)
佛以现谛法,智勇能奉持;行净无瑕秽,自知度世安。(二十九)
道务(23)先远欲,早服(24)佛教戒;灭恶极恶际,易如鸟逝空。(三十)
若已解法句,至心体道行;是度生死岸,苦尽而无患(三十一)
道法无亲跊,正不问赢强;要在无识想,结解为清净。 (三十二)
上智厌腐身(25),危脆非真实;苦多而乐少,九孔(26)无一净。 (三十三)
慧以危贸(27)安,弃猗脱众难;形腐销为沬,意见舍不贪。 (三十四)
观身为苦器(28),生老病无痛;弃垢行清净,可以获大安。 (三十五)
依慧以却邪,不受(29)漏得尽;行净致度世,天人(30)莫不礼。 (三十六)
注释
①厚为最友:忠厚是可靠的朋友。
②饥:不满足。
③谛知:真正的知道。
④少往:很少有人向著某处走去。
⑤法归分别:即指修道方法分别有四圣谛、八直道,不以佛之一音一法解决所有问题 、第七十七页。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月第一版。
⑥始无如不,始不如无:此两句甚为难解。姚秦译本此章云:我有本以无,本有我今无,非无亦非有,如今不可获。依此,则大意为,当初之无如万物不是当下表象之有,当初什么也不是之万物如同无一般;不,乃是无自性,是空;无,是无所有。此乃以无解空,属早期翻译之结果。
⑦际:应作除。下文际皆作除。
⑧在:执著於。
⑨见有见:见解之外亦有见解。意谓对某一见解仍然可以提出见解。下文句式同此。
⑩竟:完结、了结。
⑾为两灭:两,两两相对之意也。来与往,生与死,彼与此,皆「两」也。然关键在於生死轮回,故「两灭」在此即指断生死轮回。
⑿有世生:拥有同世人一样的生命。
⒀有有:前面「有」字为动词,後面「有」字为名词,指存有著的生命。
⒁有无:存有的生命没有了。无,消失了、没有了。
⒂无作无所行:没有任何要做的事,没有任何做事的欲望。
⒃伪:人为的努力叫「伪」。此处意指自我努力
⒄生有作行者:生命不断轮回并制造出各种行动之人。
⒅无复诸入地:诸,之於之合音。地,尘世之中。全句意为不再踏入尘世之地面。
⒆断有之射箭:此乃譬喻之语,把涅盘(即灭道)看著是斩断有执的一支利箭。它即使是射向愚蒙之人也同样不偏不邪。承第二十二章义。
⒇利胜:在利益方面获得了胜利。
(21)薪:《中华大藏经》作「新」,宋本《法句经》亦作「新」。当依作「新」解,更 新之意也。
(22)上:依文义应指上界,即色界、无色界等上界天。
(23)道务:即务道,努力地寻求大道,致力於佛道。
(24)服:服膺、听从。
(25)庸身:人死身坏,故曰腐身。
(26)九孔:阳窍七阴窍十,两眼、两鼻、两耳、口、大小便之出处。
(27)贸:灭换、换取。
(28)苦器:盛苦之容器、器皿。
(29)不受:不接受,即指不接六根之感觉。
(30)天人:又作天泉,指住天界或人界的众生。亦指住於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
37生死品
译文
生死品大意是讲,人的魂灵死亡之後,其精神犹在,随顺以往的业力转世投胎再生。
生命如同果实待熟,常恐遭逢零落之时:所有生命皆有苦,谁能达致不死境?(一)
初从父母恩爱生,又因淫欲堕轮回:生命形成如闪电,昼夜流转难止息。㈡
此身乃为必死物,唯有神识无定形:身死神识能再生,罪福依然如影随。 ㈢
生命终结与开始,不是一世能了结,痴爱不除久轮回:堕入轮回受苦乐,身死神识不灭亡。(四)
身躯与「四大」,皆为有质碍的物体,受、想、行、识等四阴,乃为无形之心法:幻变有情十八种,十八种有情皆因十二因缘起。(五)
神识栖息有九处,生死轮回不断灭:世间愚蒙不知此层道理,蔽於愚闇无慧眼。(六)
自我被(贪、瞋、痴)三垢蒙蔽,缺乏慧眼意根妄动生妄见:或谓死後如生时,或谓一死神识灭。(七)
神识出入(欲界、色界、无色界),以及善与不善共五处:瞬息来去无声息,生死如响应斯神。(八)
欲界、色界、无色界非真有,一切皆电宿业成:犹如种子随顺原初本体形相,人生善恶果报自然如影随形。(九)
神识假借色身而被称为「名」,犹如燃烧之火因薪而得名字:点燃蜡烛为烛火,随遇木炭草木牛粪等薪柴而有不同名称。(十)
心法起动万法起,心法寂灭万法灭:兴衰变幻犹如雨变冰雹(冰雹变雨),辗转循环不相识。(十一)
神识行走於(天、人、畜生、地狱、饿鬼)五道之中,没有一处经历:舍弃此身复又受形於彼身,犹如车轮旋转行走,离开此地又著彼地。(十二)
如人身居房中,一朝命去弃旧室:神识以身为房屋,身死神识不消亡。(十三)
神识寄住形躯内,犹如麻雀藏笼中:鸟笼破坏雀飞走,身死神识飞逝再转生。(十四)
痴愚之辈总视清净为恒常,痴想有身便是乐:嫌此望彼未得人生上等精义,我佛认为此辈乃是愚蒙之人。(十五)
神识流转今世至未来世,贪瞋痴三垢、色受想行识五蕴,变幻扩充,便有了人世苦海的十二因缘,罪渊销尽,了脱苦海便得欢喜。(十六)
身口意三事断绝之时,方知身躯一文不值:生命只不过是有呼吸、有体温和意识诸因缘和合而成,舍弃身躯,诸等因缘转眼消逝。(十七)
当人死後僵卧地上,犹如草木一无所知:看到身躯相状原本如此,只是虚幻假有,而愚闇之人却贪恋不舍。(十八)
原典
生死品第三十七十有八章
生死品者,说诸人①魂灵亡神在,随行转生。
命如果②待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㈠
从初乐恩爱,因淫入胎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㈡
是身为死物③,精神无形法;作令死复生,罪稿不败亡。㈢
终始④非一世,从痴爱久长;自此受苦乐,身死神不丧。(四)
身四大为色⑤,识四阴日名;其情十八种,所缘起十二⑥。(五)
神止凡九处,生死不断灭;世间愚不闻,闇合无天眼。㈥
自涂以三垢,无目意妄见;谓死如生时,或谓死断灭。(七)
识神造三界,善不善五处;阴行而嘿到⑦,所往如响应。(八)
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种⑧随本像,自然报如影。(九)
神以身为名,如火随形字;著烛为烛火,随炭草粪薪。(十)
心法⑨起则起,法灭而则灭;兴衰如雨雹,转转不自识。(十一)
识神走五道,无一处不更⑩;舍身复受身,如轮转著地。(十二)
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为庐,形坏神不亡。(十三)
精神居形躯,犹雀藏器中;器破雀飞去,身坏神逝生。(十四)
性痴净常想,乐身想痴想;嫌望非上要,佛说是不明。(十五)
一本二展转⑾,三垢⑿五弥广,诸海十二事⒀,渊销越度欢。(十六)
三时⒁断绝时,知身无所直⒂;命气温暖识,舍身而转逝。(十七)
当其死卧地,犹草无所知;观其状如是,但幻⒃而愚贪。(十八)
注释
①说诸人:向人们解说。
②如果:像果实一样。
③为死物:为必死之物。
④终始:指生命的轮回、完结。
⑤四大为色:四大,地水风火;色,物质也。
⑥所缘起十二:导致十八种的情有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揭示人生之苦的十二种原因。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⑦阴行而嘿到:暗暗地走动,无声地到来。
⑧种:种子。种子所生物像其自身。
⑨心法:小乘的说法,心法,即心王。它是宇宙中五位——心王、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之一。大乘的说法,若一切万有分为色心二法,则总合心王与心所为心法,相对於色法而言。
⑩不更:不轮换。
⑾一本二展转:一本,神也;二展转,再次地投胎转换生命形式。
⑿三垢:即指贪、瞋、痴,也称「三毒」 。
⒀诸海十二事:十二事,当指十二因缘;诸海即人生的苦海。
⒁三时:《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皆作三事。应是指「身、口、意」三业。
⒂无所直:即无所值。没有什么价值。
⒃但幻:只是空幻的。
38道利品
译文
道利品大意是向人间的君、父、师等人,指出一条为善之道,以正道率领众人。
人们皆知敬奉他们的上辈(或上司),君王应知礼敬沙门:信道持戒乐施多闻(佛法),终受福报一生安乐。 ㈠
前世积德有福庆,生生世世为人王:善施仁政治天下,奉持佛法万民从。㈡
国王身为臣民主,常以慈爱待其民:躬身践行佛法戒律,更以吉凶疏导天下。 ㈢
居安思危应牢记,远虑明察福报大:福德回报无私情,不问尊贵与卑微。(四)
生为人间领袖,修德公正母枉曲:调伏心念战胜诸恶,能够如此便是法王。(五)
见识端正就能布施恩惠,(心怀)仁爱就好帮助他人:既施以利且又平均,像这样做,众人就会归附亲近。 ㈥
犹如(水)牛奋力渡水,引导正确随从亦将端正:敬奉佛法心念(就)不会偏邪,能像这样众人就普遍安乐。(七)
不要胡乱搞恼神像,以免招致苦痛祸患:恶毒(心)意(实)乃自杀(凶手),最终不能到达善之处所。(八)
持戒之德可以依靠,(这样的人)福报常常尾随其身:洞见(佛)法(意蕴)便为人间长者,最终远离(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 (九)
持戒慎(独)可以驱除诸种苦恼,其福其德在三界之中皆处尊位:鬼龙邪毒种种祸害,不能冒犯持戒之人。(十)
没有道义(之人)不可能诚信,欺瞒虚妄之人喜好斗争:应当知道远离(这些邪恶),靠近愚闇引发的罪祸必然很多。 (十一)
仁慈贤德之人其言诚信,广泛聆听(佛法)守戒之德完满;应当知道亲近依附这些(仁贤多闻之士),靠近智慧,诚实、美善品德就会增多。(十二)
善於言辞却不守戒律,心志紊乱就没有善的行为:即使身处潜隐幽静之处,这样仍是不学(佛)法之人。(十三)
美丽言论以端正(中道)为上乘,符合佛法精神的言辞是第二乘;慈爱言论可以算是第三乘,诚实无欺言论可以算第四乘。 (十四)
不要随意地获得利益之刀刃,这将自己攻伐自己身(心):愚闇之人学习喜好虚幻学说,行为遭到他力的牵引因而遭受牵引的罪咎。(十五)
贪淫、瞋恚、痴(愚),这三种(意识)是不善之本(体):身(心)因为这三种(意识)而自我戕害,报均由痴爱(之意)而产生。(十六)
(人若)有福是为天人,非法之辈将受恶劣形躯(之苦):圣人明智独具慧识,常常很好地承受佛之教训。(十七)
守戒之德乃为後世(造福)业,已经守戒之人福报将降临其身:(苍)天与(世)人都称赞善德,心(念)端正无时(无处)不安乐。(十八)
为恶念(头)不(知)止息,日日处在捆缚之中而不知自我悔改;生命逝去犹如河水流淌(日夜不止),看见恶时应当坚守戒律。(十九)
现在我的头,白发已生,如人遇盗:已经有天使在召唤了,时候正好应当出家。(二十)
原典
道利品第三十八十有九章
道利品者,君父师行①,开示盖道,率之以正。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㈠
宿命有辐庆②,生世为人尊;以道安天下,奉法莫不从。㈡
王为臣民主,常以慈爱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③。㈢
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④,不问尊以卑。(四)
夫为世间将,顺正不阿枉;心调胜诸恶,如是为法王。(五)
见正能施惠,仁爱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 ㈥
如牛厉⑤渡水,导正从亦正;奉法心不邪,如是众普安。(七)
勿妄娆⑥神像,以招苦痛患;恶意为自杀,终不至善方。(八)
戒德可恃怙⑦,福报常随己;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九)
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龙邪毒害,不犯持成人。(十)
无义不诚信,欺妄好鬬争;当知远离此,近愚兴罪多。(十一)
仁贤言诚信,多闻戒行具;当知亲附此,近智诚善多。(十二)
善言⑧不守戒,志乱无善行;虽身处潜隐,是为非学法。(十三)
美说正为上⑨,法说为第二,爱说可彼三,诚说不欺四。(十四)
无便获利刃⑩,自以尅其身;愚学好妄说,行牵受牵戾。(十五)
贪淫瞋恚痴,是三非善本;身以斯自害,报由痴爱生。(十六)
有福为天人,非法受恶形;圣人明独见,常善承佛令。(十七)
戒德後世业,以作福追身;天人称誉善,心正无不安。(十八)
为恶念不止,日缚不自悔,命逝自川流,见恶宜守戒。(十九)
今我上体首,白生⑾为被盗;已有天使⑿召,时正宜出家。(二十)
注释
①行:辈。
②福庆:幸福与好运。庆,福也、可贺也。
③休咎:吉凶。休,吉庆、美善。
④反报:回报。
⑤厉:奋力。
⑥娆:无辜地骚扰、惹怒。
⑦恃怙:依靠。
⑧善言:符合善的标准的言语。
⑨美说正为上:用漂亮的言辞阐述正等正道为上乘之言论。
⑩无便获利刃:不要随便地获得利益之刀刀。此为譬喻之语,把「利」看作是锋利之刀刃。
⑾白生:白髮生出来了。
⑿天使:指阎魔王之使者,天者自然之义,以发自自然之业而警醒世人,故譬之为天使。《佛说阎罗王五天使者经》则举有生、老、病、死、王法之牢狱等五天使,亦称为五大使者。
39吉祥品
译文
吉祥品大意是讲:自我修行的方法,其目的是远离恶而靠近善,最终会使福报更厚重。
我佛位尊超过诸天人,如来常显出世义:一些外道修行者二刚来询问世间如何作为方吉祥?㈠
因此佛陀慈愍众梵志,为他们阐说佛教真谛;信仰正法更乐正法,如此作为最吉祥!㈡
不从诸天有情者,不凭侥幸得正果,也不拜祠祀神灵,如此作为最吉祥!㈢
友於贤人择善道,预先种下福德因,约束身心从正道,如此作为最吉祥!(四)
远离(邪)恶追随良善,持饮酒戒自知节身:不沈溺於女色之中,如此作为最吉祥!(五)
多闻佛法持戒行,佛法戒律精勤学,修行己德与人无争,如此作为最吉祥!㈥
居家以孝心奉事父母,节俭持家育养妻子儿女,不做荒唐耗财事,如此作为最吉祥!(七)
不傲慢下自大,牢记知足常乐训,按时诵读温习佛教经典,如此作为最吉祥!(八)
闻不如意事应当容忍,乐於亲近沙门之辈,每次讲解佛经的法会必去聆听,如此作为最吉祥!(九)
坚持斋戒修行清净道,心中常想亲近圣贤之人,结交明达睿智者,如此作为最吉祥!(十)
已经归依佛道之人,正知正见便无疑惑,常想脱离(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如驻作为最吉祥!(十一)
以平等心态行使布施之德,敬奉诸多得道之士,也礼敬诸天界之有情,如此作为最吉祥!(十二)
常常想著要远离贪婪的欲望,以及愚痴瞋恚之意:按照佛道慧见反复践行,如此作为最吉祥!(十三)
假如能够抛弃无益事,憨慰恳恳修炼道心,亲近值得亲近之人,如此作为最吉祥!(十四)
一切作为皆为天下(之人谋福利) ,建立起宏大的慈悲心愿,修养仁慈之德安定众多生灵,如此作为最吉祥!(十五)
要想永得吉祥之福,应当信仰礼敬我佛:要想求得吉祥之福,应当聆听法句精义!(十六)
要想求得吉祥之福,应当供养广众僧(尼):戒德完满心意清净之人,如此作为最吉祥!(十七)
智者虽然居世间,却常践习吉祥行:自我求得智慧果,如此作为最吉祥!(十八)
梵志之辈听闻了佛之教诲,心中皆大欢喜:立即向前礼敬佛脚,归命於佛法僧。(十九)
原典
吉祥品第三十九十有九章
吉祥品者,修己之术,去恶就善,终厚景福。
佛尊过诸天,如来常现义;有梵志道士,来问何吉祥?㈠
於是佛愍伤,为说真有要①;已信乐正法,是为最吉祥!㈡
若不从天人②,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㈢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勑身③从真正,是为最吉祥!(四)
去恶从就善,避酒知自筛,不淫于女色,是为最吉祥!(五)
多闻如戒行,法律精进学,修己无所争,是为最吉祥!㈥
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之行,是为最吉祥!(七)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覆,以时④诵习经,是为最吉祥!(八)
所闻当可忍⑤十乐欲见沙门,,每讲辄听受,是为最吉祥!(九)
持斋修梵行,常欲见贤圣,依附明智者,是为最吉祥!(十)
以信⑥有道德,正意向无疑,欲脱三恶道⑦,是为最吉祥!(十一)
等心行布施,奉诸得道者,亦敬诸天人,是为最吉祥!(十二)
常欲⑧离贪欲,愚痴瞋恚意,能习诚道见⑨,是为最吉祥!(十三)
若以弃非务⑩,能勤修道用,常事於可事,是为最吉祥!(十四)
一切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众生,是为最吉祥!(十五)
欲求吉祥福,当信敬於佛,欲求吉祥福,当闻法句义!(十六)
欲求吉祥福,当供养众借,戒具清净者,是为最吉祥!(十七)
智者居世间,常习吉祥行,自致成意见,是为最吉祥!(十八)
梵志闻佛教,心中大欢喜;即前礼佛足,归命佛法众。 (十九)
注释
①真有要:即真谛。真有,相对於假有而言,即真如;要,精义。
②天人:天人,即指住天界或人界之众生。亦指住於欲界六天及色界诸天之有情。有时又写作天众。
③勑身:即勅身,约束身体。勑,音chi,命令之意。
④以时:按时、有规律的。
⑤所闻当可忍:所听见的不如意事应当容忍。
⑥以信:已经归依佛道。
⑦三恶道:又叫三恶趣,也叫三涂。即地狱、饿鬼、畜生。
⑧常欲:经常想著要。欲,要、想要。
⑨能习诚道见:宋碛砂本作「能习成道见」。全句义为以道心来对治贪欲、愚痴、瞋恚意,反复地按照佛道的慧见去从事自己的人生修行。
⑩非务:无益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