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常品
译文
无常品大意是讲,欲望使人糊涂,荣誉与生命皆难以持久,只有大道才是永恒的真实。
酣睡人生已醒,应该为之欢喜;请君听我一言,收集佛之所说。 ㈠
人生在世无常,此谓兴衰法则:那生命动辄走向死亡,然而这正是涅盘之乐!(二)
犹如制陶工人揉泥制作器皿:所有制成的器皿最终都要毁坏,人的生命也是这样。㈢
又如河水奔流,去而不返:人的生命也是这样,死者不能复生。(四)
就像牧人手持牧杖,放牧牛群一般:衰老与死亡也在放牧著生命,静等生命由盛转衰,直至死去。(五)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各色男女,均皆努力地积攒财富:但没有一人逃脱兴衰法则而不死亡。㈥
活著的人夜以继日地戕害生命,直至寿命消损殆尽,如同井水日趋枯乾。(七)
所谓的永恒最终都要消亡殆尽,暂时的高坡终久也要坠落夷平;聚会和合总要分离,所有的生命终归死亡。(八)
众人互相攻击,从而丧失性命:人们随顺自己意念行为而自行升降,是祸是福自己承担。(九)
衰老之时痛苦自现,死亡降临则痛苦随之消散:沈溺在家庭的牢笼之中,贪恋之情永世不断。(十)
嗟叹之间衰老即至,颜容衰变已成朽老:人生年少固然意气奋发,老朽之时容貌狼藉。(十一)
即使寿至百岁,也要死亡腐朽:当人老朽之时,百病纷然积聚。(十二)
健康之日已过,寿命日趋减少:犹如涸辙之鱼,此生又有何乐?(十三)
人老之时容颜枯衰,究其病根在於自我朽坏:形貌残败身体朽老,生命完结自然而然。(十四)
这有形的身躯究竟何用?此乃常常泄漏臭味之处:又有疾病困扰,又有老死的担忧。(十五)
贪欲自恣,非法之行因之日盛:看不清世间变化,看不出生命无常。(十六)
(人生在世),没有儿子可以依靠,没有父兄可以扶持;面对死亡的逼迫,没有任何亲人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十七)
白天晚上都散漫懒惰,及至老年亦不节制情欲:家有财宝不乐施舍,又不接受佛祖所言,(人生)有此四样缺陷,可谓自己残害自己。(十八)
无论浩渺的太空空阔的大海,无论幽窅深山的坚硬磐石之中:没有一个地方,能够藏生免死。(十九)
(生命)现象既由我起,就应让它回归死亡的墓地:人们为生死问题烦躁担忧,便是跳进生老病死忧患的圈套。(二十)
知道此层道理自然能获清静,能够做到这样,便可看穿生命的底蕴。比丘所以能战胜魔兵,正是透过生死关口超脱了人世烦恼(二十一)
原典
卷上
吴天竺①沙门维只难等译
无常品②第一二十有一章
无常品者,寤③欲昏乱,荣命难保,惟道是真。
睡眠解寤④,宜欢喜思⑤。听我所说,操集⑥佛言。 ㈠
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⑦,此灭⑧为乐。 ㈡
譬如陶家,埏埴⑨作器,一切要坏,人命亦然。 ㈢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四)
譬人操杖,行牧食⑩牛。老死⑾犹然,亦养命去。(五)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 ㈥
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寿之清尽,如荣穽⑿水。(七)
常者皆尽,高者亦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八)
众生相尅,以丧其命。随行所堕,自受殃福。(九)
老见⒀苦痛,死则意⒁去。乐家缚狱,贪世不断。(十)
咄嗟⒂老至,色变作耄⒃。少时如意,老见蹈藉⒄。(十一)
虽寿百岁,亦死过去。为老所压,病倏至际。 (十二)
是日已过,命则随灭。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十三)
老则色衰,所病自坏。形败腐朽,命终自然。(十四)
是身何用?恒漏臭处!为病所困,有老死患。(十五)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见闻变,寿命无常。(十六)
非有子恃⒅,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⒆。(十七)
昼夜慢惰,老不止淫,有财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蔽,为自侵欺。(十八)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十九)
是务⒇是吾作,当作令致是。人为此躁扰,履践老死忧。(二十)
知此能自净,如是见生尽。比丘厌魔兵,从生死得度。(二十一)
注释
①吴天竺:吴,三国时吴国。天竺,即印度。
②无常品:无常,佛教的基本概念,即指现实人世中万事万物的暂时性。品,即相当於现代著作中的「篇」或「章」。
③寤:醒著的。这裏作动词用,开悟,使人明白。
④解寤:醒过来了。
⑤思:语尾词,没有实在意义。
⑥操集:收集。
⑦夫生辄死:全句意谓那生命啊动辄就走向死亡。夫,发语词,没有实在意,相当於「那」。辄,立即、很快。
⑧灭:佛教的四谛之一。苦、集、灭、道。此处即指生命的消亡,烦恼灭尽,故曰灭,又日涅盘。
⑨埏埴:用泥土制作陶器。埏,音shan,以水和泥曰埏;埴,泥土。
⑩贪:喂食、喂养。
⑾老死:衰老和死亡。此处作名词。
⑿荣穽:亦作「荣穽」。又作「荣穽」。意谓井枯长草,即枯井也。荣,盛多;穽,通井。
⒀见:通现,展示出、显示出之意。
⒁意:意识、知觉,即指对苦痛的意识、知觉。
⒂咄嗟:感叹、哀叹。
⒃耄:八十岁称耄。有「耄耋之年」的合称。
⒄蹈藉:丑陋不堪之意。藉,狼藉错乱。
⒅恃:依靠。
⒆怙:凭借、依托。
⒇是务:这些努力。
2教学品
译文
教学品大意是:指引人们如何行动,消除人们的愚昧昏庸,从而看清真谛的光辉
什么叫做昏寐不清?即是虾、螺、蜯、蠹之类,隐身於不净之处,沈迷昏惑全性保身。 ㈠
何处再有被砍斫致伤的可能?心中烦恼便痛苦不宁。遭遇众人所遭之厄,全部都因昏眠所致。㈡
思想但不放纵无度,行仁之事随仁之迹,如此便可了无心忧,时常咀嚼涅盘的真意。 ㈢
努力学习正等正见,正等正见乃世间明灯。它将使你得到千倍於常人之福,永远不堕罪恶境域。(四)
不要学习「小道」,从而信仰邪恶之见:不要学习放荡,致使增添欲望意念。㈤
认真修炼佛教的法则,诵读经法莫要杂乱:修道行事便无忧患,世世代代永远平安。 ㈥
勤於学习统摄身心,时常谨慎所思所言:如此这般可致不死之境,邪行灭尽人生得安。(七)
不是正当切勿学习,此乃有益正当之思:如若已知何为正当之念,人生烦恼即可散灭。(八)
明白佛法可利身心,这便已经踏上善境;知道增进善的行为,便可称上贤明之人。(九)
开初明白道义之人,习学「灭」道加固这一知觉能力:努力消除自恣之心,使自恣之心灭少殆尽。(十)
这一努力目标可以强固人生之本,这一学习方式能使人中道而行;从此角度理解佛法意蕴,必将使意念、行动合宜适中。(十一)
学道必先制伏其心,然後方可统领善恶之念,废除贪瞋痴恚等世俗之情,这便是上等得道人。(十二)
学道之时,如果未得朋辈之人,又未获得益友之辈,宁愿独处坚守善德,绝不与愚偕居。(十三)
乐於严守佛戒学习道行,哪裏还要什么伙伴?独守善德便无忧愁,犹如旷野大象自在无忧。(十四)
戒与闻二者俱善,哪个更好?只有守戒方可使闻见有所著落,应该笃实学戒并且践行。 (十五)
学道必先护守「戒」德,关闭心意方可坚固,施福但不要轻意受报,努力践履戒律不要停顿放松。(十六)
假若有人寿至百岁,学习邪道心志不善:不如生命只活一日,聚精会神接受正法 。 (十七)
假若有人寿至百岁,供奉香火修炼异教邪术,不如片刻礼敬(佛法),坚守戒律之人其福无比。(十八)
能够执行的便说可行,不能执行的切勿空语:虚伪而没有诚信,智者必将抛弃这种德行。(十九)
学道应当先求理解,观察首先要明辨是非:接受了真谛应教诲他人,达到智慧的境界不再陷入迷惑。(二十)
披头散发习学邪道,外著草衣而内藏贪浊,蒙蒙懵懵不识真谛,犹如聋子倾听美妙的音乐。(二十一)
知觉人生大道可舍尘世三恶,以此消去人生众多毒怨;雄健之人超度生死之苦,犹如蛇蜕旧皮愉快轻新。 ( 二十二)
学习佛道而且多闻(佛法),坚持戒律,而不犯过之人,今生来世两世见誉,心中所愿皆可有得。(二十三)
学习佛道但孤陋寡闻,持守戒律,却又持守不完全之人,今生来世两世受痛,从而丧失本弘誓愿。(二十四)
学习佛道途径有二,常常亲近多闻(佛法)之人,依照真谛解释人生要义,即使偶有困惑但也不会偏邪。(二十五)
(田中)稊稗妨害禾苗生长,太多欲望妨害习学大道;芟除各种恶念,人生收获必丰。(二十六)
反复思考然後再说,说话言辞不要强硬霸道,佛法与道义之学说,言语之中切莫有违!(二十七)
善於习学大道之人不会违犯任何戒律,(他们)敬畏佛法明晓忌讳;刚见萌芽事态便知成熟之情,谨慎小心没有後患。( 二十八)
远离抛舍世俗的罪祸与幸福,努力地完成清净之德行:一生到老自我约束,如此便可谓之善学。( 二十九)
原典
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教学品者,导以所行。释己愚暗。得见道明。
咄起何为寐①?螉螺蜯蠹②类。隐蔽以不净,迷惑计为身。 ㈠
焉有被斫疮?心而婴③疾痛。遘④于众厄难,而反为用眠。 ㈡
思而不放逸,为仁学仁迹;从是无有忧,常念自灭意。㈢
正见⑤学务增,是为世间明。所生福千倍,终不堕恶道。(四)
莫学小道,以信邪见;莫习放荡,令增欲意。(五)
善修法行,学诵莫犯。行道无忧,世世常安。㈥
敏学摄⑥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灭得安。(七)
非务⑦勿学,是发宜行。已知可念,则漏得灭。(八)
见法利身,夫到善方。知利建行⑧,是谓贤明。(九)
起⑨觉义者,学灭以固。著灭自恣,损而不兴。(十)
是向⑩以强,是学得中,从是解义,宜忆念行。(十一)
学先断母⑾,率君二臣⑿。废诸营从,是上道人。(十二)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⒀守善,不与愚偕⒁。(十三)
乐戒⒂学行,奚⒃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十四)
戒闻俱善,二者孰⒄贤?方戒称闻,宜谛⒅学行。(十五)
学先护戒,关闭必固,施而无受,力行勿卧⒆。(十六)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⒇受正法。(十七)
若人寿百岁,奉火修异术;不如须臾敬(21),事戒者福胜。(十八)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22)。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十九)
学当先求解,观察别是非。受谛应诲彼,慧然(23)不复惑。(二十)
被髪(24)学邪道,草衣(25)内贪浊,蒙蒙不识真,如聋听五音。(二十一)
觉能舍三恶,以药消众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脱故皮。(二十二)
学而多闻,持戒不失,两世(26)见誉,所愿者得。(二十三)
学而寡闻,持戒不完,两世受痛,丧其本愿(27)。(二十四)
夫学有二,常亲多闻;安谛(28)解义,虽困不邪。(二十五)
稊稗(29)害禾,多欲妨学。耘除众恶,成收必多。(二十六)
虑而後言,辞不强梁(30),法说义说,言而莫违。(二十七)
善学无犯,畏法晓誋,见徵知著,诫无後患。(二十八)
远舍罪福,务成梵行(31),终身自摄,是名善学。(二十九)
注释
①寐:睡著了为寐。
②螉螺蜯蠹:各种隐於不乾净地方的虫子和软体动物。螉,《辞源》上有螉纵,概指牛虻;蠹,隐於本质内的一种小虫;螺蜯,即田螺河蜯之类软体动物,外有硬壳。
③婴:通樱,扰乱。
④遘:遇上。
⑤正见:如实了知世间与出世间之因果,审虑诸法性相有漏、无漏之慧见,为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
⑥摄:统摄、管束。
⑦非务:不是正当的事情。
⑧建行:即直行。建,立也、直也。
⑨起:开初、初始。
⑩是向:倒装句,向是。承接上文,「朝著这个目标努力」的意思。
⑾断母:制伏其心。母,即指心。见《法句譬喻经》同品。
⑿率君二臣:君,心也。心为人身之主,故曰君。二臣,即善恶之念。见《法句譬喻经》同品。率,统领。
⒀独:独处。
⒁偕:同行,一道走。
⒂乐戒:以戒为乐,是佛教抵制世俗诱惑的手段、方法之一,主要是限制人们有所不行,有所不欲,有所不取的训诫、规定、条文等。
⒃奚:疑问代词,为什么。
⒄孰:哪一个。
⒅谛:真谛、真理。此处作副词,努力地、笃切地。
⒆卧:躺下,引申为停止。早期佛教十分注重宗教实践的连续性,持久性。
⒇精进:努力地向前迈进。
(21)敬:礼敬、虔诚。此处指对待佛教礼敬。
(22)空语:谎称。
(23)慧然:即指达到慧的境界。某某样子,某某状态曰然。
(24)被髪:即披髪、散开头发。
(25)草衣:以草为衣,意指穿得很破。
(26)两世:今生、来世。
(27)本愿:佛及菩萨在未成正果之前为救众生所发的弘愿。
(28)安谛:依照真谛。
(29)稊稗:田中之类似禾苗之野草,生命力特强又善吸收营养。
(30)强梁:强硬,霸悍。《老子》上说,强梁不得好死。
(31)梵行:即清净之行。梵,即古印度语中的「梵摩」的简称,意谓清净。
3多闻品
译文
多闻品的大意是:奉劝世人勤学多闻,然後通过多闻达致圣人境界,自然而然地进入正觉。
多闻可以使持戒工夫增强,敬奉佛法则心定如垣墻固守。在佛法方面精进不止,外在的诋毁就难以改变初衷,顺从此道戒慧双成。 ㈠
多闻可以使志向更加明朗,志向明朗则智慧增加:有了智慧便可广泛地理解佛法精义,洞见了精义履行佛法就更加安稳。㈡
多闻可以消除忧愁,能够以「定」为快乐:并能很好阐释佛法,自己就可进入涅盘的境界。㈢
「闻」的意思是指知晓佛法戒律,解释了疑惑见解自然归於正道:在「闻」的过程中舍弃非法之念之思,可以进入不死的境地。(四)
实践可以做「老师」使大道意义自然显现,解释了疑惑可以使学习的方向明确;也可以使清净的本性更加明朗,可以奉持佛法之经典要义。(五)
能够统摄诸义便可以说是理解了大道之义,能够理解就可以避免穿凿附会;接受佛法并能依照佛法行事,从此可以迅速地获得心灵的安定。 ㈥
假若(某人)多多少少亦有所闻,就凭此闻而自高自大,示骄於人;这就好像盲人举烛,徒照别人而自己依然漆黑一片。(七)
那些追求爵位财富,尊贵升天福份的人,要想与世间悍霸之辈区别开来,「闻见」是其第一要紧之事。(八)
帝王礼遇多闻之士,天上之天也是这样:「闻见」是第一等宝藏,它拥有巨大的征服力量。(九)
智慧之人也会被闻见所屈服,好道之人也乐於闻见:人间之王也要努力地奉事(闻见),即使释梵(大帝)也应这样。(十)
神仙之辈尚且礼敬「闻见」,更何况那些大贵巨富之人(理应如此):这是以智慧为贵的(集中表现),应该礼敬多闻勿要在这方面犯错。(十一)
人们之所以敬畏太阳是因为他能给人带来光明,人们之所以敬重父亲是因为他於自己有恩,人们之所以尊重君主是因为他有强大的武力,人们之所以事奉有道之人是因为他多闻佛法的缘故。(十二)
人们为了保住性命才去敬奉医生,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依附豪强。佛法始终棲身於智慧之处,有福之作为世世代代昌明。(十三)
考察朋友通过他的谋略,判别友情在生死危难之时:由闺房之乐观察妻子素行,欲知智者水准从他言语中可以判断。(十四)
多闻可使今生受益,而且可以泽被妻子兄弟朋友;也可以使福传後世,不断地积累「闻见」便可成为圣者与智者。(十五)
多闻可以驱散忧愁愤闷,也可以除去不祥与衰败:如果希望平安幽静吉利,应当事奉多闻之人。 (十六)
能够砍伤人的无过於忧愁,能够利箭一样穿透人心的无过於愚痴:这些力大无比的世俗力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撼动,唯一途径是用多闻佛法驱除(忧和愚)。(十七)
盲人从多闻处获得慧眼,愚蒙的人从多闻处获得明烛:以「多闻」来开导世间之人,仿佛是有眼之人统领无眼之人。(十八)
(因此,多闻)可以使人舍弃痴愚、远离傲慢富豪之乐,一心一意效法奉事多闻的人,便可以称作是在积聚德行。(十九)
原典
多闻品第三十有九章
多闻品者,亦劝闻学。积闻成圣,自致正觉。
多闻能持固,奉法而垣墙①。精进难踰毁②,从是戒慧成。 ㈠
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则博解义,见义行法安。 ㈡
多闻能除忧,能以定③为欢。善说甘露④法,自致得泥洹⑤。 ㈢
闻为知法律⑥,解疑亦见正。从闻舍非法,行到不死处。 (四)
为能师现道⑦,解疑令学明;亦兴清净本,能奉持法藏。 (五)
能摄为解义,解则义不穿⑧。受法猗⑨法者,从是疾得安。 ㈥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七)
夫求爵位财,尊贵升天福,辩决世间悍,斯闻为第一。 (八)
帝王聘礼⑩闻,天上天亦然;闻为第一藏,最富胬力强。 (九)
智者为闻屈,好道者亦乐,王者尽心事,虽释梵亦然。 (十)
仙人尚敬闻,况贵巨富人!足以慧为贵,可礼无过是。(十一)
事⑾日为明故,事父为恩故,事君以力故,闻故事道人。(十二)
人为命事医,欲胜依豪强。法在智慧处,福行世世明。(十三)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觐妻在房乐⑿,欲知智在说。(十四)
闻能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後世福,积闻成圣智。(十五)
是能散忧恚,亦除不祥衰;欲得安隐吉,当事多闻者。(十六)
斫创无过忧,射箭无过愚;是壮莫能拔,唯从多闻除。(十七)
盲从是⒀得眼,闇者⒁从得烛;示导世间人,如目将无目。(十八)
是故可舍痴,离慢豪富乐,务学事闻者,是名积聚德。(十九)
注释
①而垣墙:即能如垣墙一样坚固。而,能也。
②踰毁:喻,超越、改变;毁,诋毁、毁谤。
③定:入定,心不为万物所惑为定。是佛教排除外界干扰的方法之一。
④甘露:甜美的、纯净的,没有尘世污染的露水。喻佛阐说的道理如甘露滋润人乾枯的心田。
⑤泥洹:即後来译的涅盘,是佛教所设想的最完美的人生境界。
⑥法律:佛法戒律。《中华大藏经》收《法句譬喻经》中又写作律法。
⑦为能师现道:为,实践;能,可以作为;师,老师;现,宋碛砂本作「见」,即显现的意思。
⑧穿:穿凿附会。
⑨猗:即是倚靠、顺从之意。
⑩聘礼:聘请礼遇,意即「善待」 。
⑾事:奉事、敬奉。
⑿观妻在房乐:此语甚不明其意。依上句意,大约是说考察妻子是否爱丈夫,看她在闺房裏是否快乐。中国俗语有「上床夫妻下床客」 ,意指摆脱社会礼仪束缚的人性本真状态。
⒀从是:从这。是,代指多闻。
⒁闇者:愚蒙之人。
4笃信品
译文
笃信品的大意是说,要从根本的大道入手建立人生之根基,要以获得正见作为人生的正果,这样的人生勇往直前,不再回头瞻顾。
信仰佛法内省自身,可以使人戒除任性和贪财:这种修行之法则高尚之人交口称誉:这种修炼之道明智之人喜悦,能够做到(信与惭)便可以进入天界。 ㈠
愚昧之人不修升天之行,也不称誉布施之行:相信布施之德帮助为善之人,这种行为可以获得人生的平安。 ㈡
拥有信仰之人真人亦会帮助他,念念以佛法为准其居必然平安;靠近诚实之人意志精进向上,又智且寿之人乃为寿者中的贤明。㈢
信仰佛法可以得道,佛法能使人进入灭境超度世间的烦恼:从多闻之处可以获得 智慧,这样无论走到何方均将明达无碍。(四)
信仰佛法可以使凡夫渡过深渊,广统诸义可以成为船上舵手(度人出离苦海);精进弘道可以消除人生之苦,获得了智慧的凡夫便可到达真如世界的彼岸。(五)
士人能有坚定的信仰,就会受到圣人的赞誉:以「无为」为乐之人,一切人世的东缚都解脱。㈥
信仰佛法坚守佛之戒律,智慧之意就可生发流行:有德之人超脱愤怒的烦扰,从信仰和守戒之处超离世俗的深渊。(七)
信仰使守戒更加诚实,亦可以凭藉信仰获得智慧:任何地方(只要信仰)均能行得通,处处可以(信仰)为依托而被他人供养。(八)
以世人求利为譬,智慧与信仰犹明珠,这种精神财富是宝中之宝,拥有此种财宝其家财非同寻常。(九)
要想看到真如境相,就应乐於倾听(高僧大德)宣讲佛法:能够舍弃悭吝和世俗尘垢,这便是(我们所讲的)信仰。(十)
信仰可使人渡过(人世苦难)之河,其拥有的福报他人难以抢夺:能够禁止他人盗取(人生之宝),这便是旷野僧徒拥有的快乐。(十一)
缺乏信仰就不能很好的习学(佛法),常常喜欢剥离中正合道之言:犹如笨拙之人求水,深掘泥土求取泉源。(十二)
贤明之人习学佛法以求智慧,乐於向上亲近清流之人:犹如善於取水之人,思维不因有所获取而扰乱不堪。 (十三)
有信仰(之人)不受尘世污垢所染只是亲近贤明仁德之人:心中以为可以亲近便就学习效法,以为不可亲近便就远离不学。(十四)
信仰就是我的大车,没有人知道我将用它装载何物:犹如调理大象(以求载我远方),不如自我调心最为高明。(十五)
信仰是财宝守戒是财宝,内省反思也是财宝,闻法是财宝布施之德是财宝,再加智慧,共是七种财宝。(十六)
从信仰佛法到坚守戒律,常常以清净本心观照世间一切法相,(求得)智慧有益行动,奉持佛之教导永远不忘。(十七)
人生在世能有此种财宝,无论男人女人,终身不会贫困,贤明之人可以识得真如境相。(十八)
原典
笃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笃信①品者,立道之根,果②於见正,行不回顾。
信惭戒意财,是法雅士誉。斯道明智说③,如是升天世。 ㈠
愚不修天行,亦不誉布施。信施助善者,从是到彼安。 ㈡
信者真人长,念法所住安;近者意得上,智寿寿中贤。㈢
信能得道,法致灭度④。从闻得智,所到有明。(四)
信能度渊,摄为舩师⑤。精进除苦,慧到彼岸。 (五)
士有信行,为圣所誉。乐无为者,一切缚解。 ㈥
信之与戒,慧意能行,健夫度恚⑥,从是脱渊。(七)
信使戒诚,亦受智慧。在在⑦能行,处处见养。(八)
比方世利,慧信为明,是财上宝,家产非常。(九)
欲见诸真⑧,乐听讲法,能舍悭垢⑨,此之为信。(十)
信能渡河,其福难夺。能禁止盗,野沙门乐。(十一)
无信不习⑩,好剥正言;如拙取水,掘泉扬泥。(十二)
贤夫习智,乐仰清流;如善取水,思令不扰。(十三)
信不染他⑾,唯贤与人;可好则学,非好则远。(十四)
信为我舆,莫知我载;如大象调⑿,自调最胜。(十五)
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⒀。(十六)
从信守戒,常净观法。慧而利行,奉教不忘。(十七)
生有此财,不问男女,终己不贫,贤者识真。(十八)
注释
①笃信:坚定信仰。笃,笃实、坚定;信,信仰。《成唯识论》卷六将信分为三种:㈠信实有,谓於诸法之实事理中得信忍故。㈡信有德,谓於三宝真净之德中得信乐故。㈢信有能,谓於一切世、出世之善中,得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此处泛指信仰佛教真理。
②果:最终的目的。
③说:通悦。
④灭度:即涅盘、圆寂、迁化之意。
⑤舩师:现在写成舩师,意为舵手。
⑥健夫度恚:现在意思是说,战胜自我是强者。健夫,坚强有力之人;度恚,超越愤怒的情绪干扰。
⑦在在:任何地方。
⑧真:人生之最高的意义。
⑨怪垢:吝啬的毛病、缺点。悭,吝啬;垢,毛病。
⑩习:实践。
⑾不染他:不染於他的省略语,意即不被他物干扰。
⑿大象调:意即调理大象。
⒀七财:依上文意,慧是第七种财宝;信、戒、惭、愧、闻、施为六种生财之法宝。
5戒惧品
译文
戒慎品的大意是:教导授与人们无上善道,禁制人们邪恶非法之心之行,以致後来不生後悔。
凡人若能常保清净(之心),奉持戒律至死不渝,专心致志修炼善德品行,若能如此戒德便成。 ㈠
智慧之人知道护守戒德,其人生福报可以达致(佛、法、僧)三种境界:声名闻於天下而获得利养,死後亦可升入天界快乐无比。 ㈡
常以佛法为准决定行止,护守戒德便可明达,可以成就真理正见,这样便是同辈之中吉祥之人。 ㈢
持守戒律之人平安无患,可使身心免除烦恼:夜晚睡眠恬淡安详,一觉醒来常常身心欢喜。(四)
修持戒德布施财物,广作福事是为来世福报,从此岸到彼岸,常到安住戒之境界 。(五)
以什么作为终生追求目标最好?又是什么东西最能使人安心止意?什么东西是人生法宝?什么东西偷盗不去?㈥
持戒终身安住,戒德最能安心止意,智慧乃是人生法宝,个人福报盗劫不去。 ㈦
比丘树立戒德,是为守护收摄六根:饮食知道节制,使意念开悟与佛法相应。 ㈧
用戒律降伏妄心,护守意念务使端正安定:增加内养习学止观二法,不要忘却佛之教示。(九)
沙门若能明达睿智坚守戒律,心内思惟佛教真理,按道行事如响应声,自然(内心)清净驱除苦恼。(十)
抛弃各种垢染,不要产生惰慢之意,终身奉求佛法(教诲),不要片刻背离善知识。(十一)
戒定慧三学,应当认认真真地思惟,如若全部清除了垢染,就能免除祸患破除有执。(十二)
已经理解(戒定慧三学),便可超度尘世苦,其他妄念不复生,又能超越诸天魔界,人生犹如丽日当空清明净阔。(十三)
狂放迷惑自我放纵,就会突破佛法常规表现出奇诡邪僻。佛教给我们的戒定慧三学,是我们寻求完满人生所离不开的法宝。 (十四)
持守清净戒行,心意就不会自恣放纵:佛教导的大智慧已经获得,无须再看任何邪教书籍。(十五)
这种清净戒行导人向往善处,乃是至高无上的大道,而且可以使你舍弃各种无道之行,助你超离诸天魔界。(十六)
原典
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戒慎品者,授与善道,禁制邪非,後无所悔也。
人而常清,奉律①至终,净修盖口行,如是戒成。 ㈠
慧人护戒,辐致三宝②。名闻得利,後上天乐。 ㈡
常见法处,护成为明,得成真见,辈中吉祥。 ㈢
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淡③,寤则常欢。 (四)
修戒布施,作福为福。从是适彼,常到安处。(五)
何终为善?何善安止?何为人宝?何盗不取?㈥
戒终老安,戒善安止,慧为人宝,福盗不取。(七)
比丘立戒,守摄诸根④;食知自节,悟意令应。(八)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⑤;内学止观⑥,无忘正智⑦。(九)
明哲守戒,内思正智,行道如应⑧,自清除苦。(十)
蠲除⑨诸垢,尽慢⑩勿生。终身求法,勿暂离圣。(十一)
戒定慧解,是当善惟。都已离垢⑾,无祸除有。(十二)
著解⑿则度,余不复生,越诸魔界,如日清明。(十三)
狂惑自恣,己常⒀外避。戒定慧行,求满勿离。(十四)
持戒清净,心不自恣。正智已解,不覩邪部⒁。(十五)
是往吉处,为无上道,亦舍非道,离诸魔界。(十六)
注释
①律:戒律。
②三宝:佛、法、僧谓之三宝。
③恬淡:安閒宁静。
④诸根: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⑤正定:又译作三昧,即将心定於一处或一境的安定状态。
⑥止观:止,即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贯注於特定之对象;觐,因止而获得的智慧。又可称之为「定慧」。
⑦正智:契合真理的智慧。
⑧应:响应、回应。
⑨蠲除:抛弃、抛却。
⑩尽慢:极度的散漫、懒惰。
⑾离垢:摆脱了缺点。
⑿著解:达到了对佛法的理解,即指对佛教所阐释的人生意义的开悟。
⒀已常:《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作「已常」,据上文意作「已常」,即超越了常规常态。
⒁部:书籍。
6惟念品
译文
惟念品大意是讲,守戒从细微之处入手,内心思惟著入息出息以镇心意,最终必然理解大道之精髓。
一呼一息都坚守意念,保持对真谛长久不离的思惟:从始至终必能通达顺利,安适正如佛曾经所说的一样。㈠
这一法则普照世间,仿佛微风拂云明月高悬皎浩:在日常生活行止威仪中学习思惟,即使是在跏趺坐或者是在睡卧皆不偏废。 ㈡
比丘树立了此种意念,今生得益来生得善报:因有所得最终必获超胜,一定不会再睹生死之苦。 ㈢
假如让身根的感觉恣意放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必然昌炽:比丘常常保持心志如一,如此便可自我觉知涅盘境界。(四)
假如已经拥有了以上所说的种种明智之念,自身便可以常常保持正德之行:如若不是常持一心,最终都不会获得圆满的人生。(五)
常持一心是根本之法,如此便可超脱爱意劳苦的缠绕。若能开悟意根使之智慧,了悟专心致志的乐趣,随顺自然节律等辅助办法,这样便可超度生与死的烦恼。 ㈥
比丘开悟了意根,应该使之一心。人生各种欲望以及生死忧患均应抛弃,因为这些都是产生痛苦的根本原因。(七)
应该经常地倾听微妙之佛法,自然能够使自己心意觉解开悟:能够觉悟之人可成贤明之士,一生到老皆与祸患忧愁无缘。(八)
因为觉解开悟之心意能够遵循(佛法妙道),夜以继日务必习学践行;应当觉解甘露般甜美的佛法之精要,以使(人生)各种烦恼消除殆尽。(九)
凡众之辈能获善报,其功归於佛(法教诲):因此该当昼夜不息,常念佛法僧三宝。(十)
已经知晓自己生的痛苦,此乃便是佛门弟子:还应常常在昼夜之间,思念佛法僧三宝为归依处。(十一)
常念身为假有身,常念守戒布施德;法我两空有幻有,昼夜当以此为念。(十二)
原典
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惟念品者,守微①之始,内思安般,必解道纪②。
出息入息念③,具满谛思惟。从初竟④通利,安如佛所说。 ㈠
是⑤则照世间,如云解月现。起止⑥学思惟,坐卧不废忘。㈡;
比丘立是念⑦,前利後则好。始得终必胜⑧,誓不覩生死。 ㈢;
若现身所念,六更⑨以为最。比丘常一心,便自知泥洹。(四)
已有是诸念,自身常建行;若其不如是,终不得意行。(五)
是随本行者,如是度爱劳。若能悟意念,知解一心乐,应时等行法,是度生死恼㈥
比丘悟意行,当令应是念。诸欲生死弃,为能作苦际⑩。(七)
常当听微妙,自觉悟其意。能觉者为贤,终始无所会。(八)
以⑾觉意能应,日夜务学行。当解甘露要,令诸漏⑿得尽。(九)
人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是故当昼夜,常念佛法众。(十)
已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僧。(十一)
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空不愿无相⒀,昼夜当念是。(十二)
注释
①微:事物萌芽之初态。
②道纪:即指最高之法则、纲领。
③念:思惟、思想,是动词;现代汉语应是思惟著、思想著的意思。
④竟:最终、最後。
⑤是:指示代名词,承上文,代指上文修行方法,「出息入息念,具满谛思惟」。
⑥起止:走动或是停下。即四威仪中的行住。
⑦念:此处是名词,「想法」的意思。
⑧胜:超越、超离,获得人生的最终解脱。
⑨六更:不知何意,疑为「六根」之转折意。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或感觉能力,辗转更换,心神不宁,故为「六更」;或曰「六道轮回」。
⑩际:聚积。交汇之处曰「际」。
⑾以:因为。
⑿漏:烦恼,佛教专有名词。在汉语,漏,也是病的一种名称,如痔漏。烦恼是心理病,故译成「漏」。
⒀空不愿无相:此句谓「空不是没有具体可感的形式,而是指不真有,是无常不定」。空,佛教特有名词,意指万物不是真有,是假有,无常不定,故曰「空」。不愿,即不求。无相,亦是专有名词,意为没有具体可感,可把握的形式或结构。
7慈仁品
译文
慈仁品大意是讲:大仁之德,此乃圣人之为实践目标的,其功德宏大无法计量。
仁慈之人不杀生灵,常常能够统摄身心;这样可以不遭横死,所到之处皆无祸患。 ㈠
不杀生灵便是仁慈之人,谨慎所言护守其心:这样永远不遭横死,所到之处皆无祸患。㈡
那种烦乱之心已经整饬,然後再以仁慈之德加以固守:看见令人发怒之事能够忍住不怒,这样便是实践梵行。 ㈢
至诚之人心灵安定行动和缓,出口言谈了无粗言:不对他人所处之位瞠目以待,这样便可称之为梵行。(四)
仁者垂手治平天下,不去危害众生生命:没有什么可致烦恼,此乃遵循梵行的妙功。(五)
常怀慈悲之心哀悯众生,心灵清净犹如佛之教人:知道满足知道行为的进退,这样便可超越生死的困惑。㈥
灭少欲望勤学(佛法),不被眼前利诱所惑:坚持仁德决不违背,世上之人必然称颂。(七)
仁寿二德均不违背,决不兴起变化之状:人们常被诤论困扰,智慧之人常常嘿嘿无言,平安无诤。(八)
博施仁爱广友贤德,哀悯之心惠加众生:经常行使仁慈之心,所到之处皆能平安。(九)
仁儒之上不会邪佞,心灵安定了无忧愁:上苍将会保佑此辈,智慧之人也乐於接受仁慈之人。(十)
昼夜皆以慈悲为念,心中没有尅伐他人他物之念:不去残害众多生灵,这样的心念决无任何仇敌。(十一)
心怀不慈则易杀生,违背戒律其言必妄:愚昧之人从不施与慈仁,也不观照众生之苦。(十二)
饮酒易使心志丧失,做出各种放纵之行:随後即便堕入恶道,没有修行决难进入真如之境。(十三)
履行仁慈之德,博爱苍生救济众人(如此行事)将有十一种赞誉,福报亦将永恒地随身。(十四)
(而且)睡不安稳觉後心安,绝对不被恶梦缠绕,上苍护佑凡人爱戴,不遭毒手不遭兵器(残身)。(十五)
水灾火灾不沾身,人生处处皆大吉,死後便可升上梵天,这便是十一种吉符的好处。(十六)
假若能以慈悲为念,无论何种情状皆不废弃(慈悲之念),生死之念渐趋淡薄,(这样便可)获得大利解脱尘世苦难。(十七)
仁慈之人没有繁乱心志,慈悲情怀最为可行:哀愍同情芸芸众生,这种德福无法计量。(十八)
假如终身如一,勤勤恳恳为天下人谋福利,用大象大马祠祀苍天,皆不如去做一件护生事。(十九)
原典
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慈仁品者,是谓大仁,圣人所履①,德普无量。
为仁不杀,常能摄身;是处不死,所適②无患。 ㈠
不杀为仁,慎言守心;是处不死,所适无患。 ㈡
彼乱已整,守以慈仁;见怒能忍,是为梵行。㈢
至诚安徐③,口无虫言;不瞋彼所,是谓梵行。(四)
垂拱④无为,不害众生,无所娆恼⑤,是应梵行。(五)
常以慈哀,净如佛教⑥,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㈥
少欲好学,不惑於利。仁而不犯,世上所称⑦。(七)
仁寿无犯,不兴变快;人为诤⑧扰,慧以嘿安。(八)
普爱贤友,哀加众生;常行慈心,所适者安。(九)
仁儒不邪,安止无忧;上天卫⑨之,智者乐慈。(十)
昼夜念慈,心无尅伐⑩,不害众生,是行无仇。(十一)
不慈则杀,违戒言妄⑾。愚不施与,不观众生。(十二)
酒致失志,为放逸行,後堕恶道,无修不真⑿。(十三)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⒀誉,福常随身。(十四)
卧安觉安,不见恶梦。天护人爱,不毒不兵⒁。(十五)
水火⒂不丧,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为十一。(十六)
若念慈心,无量⒃不废。生死渐薄⒄,得利度世。(十七)
仁无乱志,慈最可行。愍伤众生,此福无量⒅。(十八)
假令尽寿命,勤事天下人,象马以祠天⒆,不如行一慈。(十九)
注释
①履:践履、到达。
②適:到也。
③安徐:安静舒缓。
④垂拱:袖手,摆手,引伸为不做任何事。
⑤娆恼:即烦恼。娆,音nia0,烦扰。
⑥佛教:佛所教导。
⑦称:赞誉。
⑧诤:口角、诤吵。
⑨卫:保护。
⑩尅伐:侵扰干涉。
⑾妄:随便、没有根据。
⑿真:真如本性。
⒀十一:即本品中十四、五两章所列的十一种好处。
⒁不毒不兵:不遭涂毒,不遭凶祸。
⒂水火:喻危险,激烈的矛盾冲突。
⒃无量:即无量劫、无数次。
⒄渐薄:逐渐地淡化。
⒅无量:此处指无边、不可数、数不清。
⒆祠天:祭祀上苍。
8言语品
译文
言语品的大意是阐释戒口的道理,发表言论,应当符合道理,(勿要妄言)。
恶言咒骂大声申斥,气势憍慢凌辱他人,表现如此之行,仇恨怨恨必将由此慢慢生长。㈠
出言谦逊辞语和顺被人亲,尊敬他人人亦敬,抛弃过结忍住恶气是君子,仇恨怨恨自然熄灭。 ㈡
那些文士之辈,若有刀斧在其口中:所以常遭杀身之祸,原由皆是其言恶毒遭祸 。㈢
诤论不休必然无益有害,犹如掩埋财物导致财物亏损:因财导致诤论,必使心向恶念倾斜。(四)
称誉恶人之人与被恶人称誉的人,这二者均是恶:喜欢口舌之诤,从此之後均无安宁。(五)
无道之人终将堕入恶道,自己增添地狱之苦:远离愚闇修行忍辱之心,以真谛为念无过犯。㈥
顺从善德要求可以获得解脱,作恶行恶则不能解脱:善於解脱(世俗苦恼)之人乃是贤明之人,这样便可脱离恶道苦恼。(七)
解脱得靠自己尽力地减少恶念恶行,若不急躁则言辞中道:符合道义之言犹法言一样,这种言语柔软甘甜。(八)
所以说话之人,必使自己没有祸患,也不尅伐中伤众人,这样便可算著善於说话 。(九)
谈话使人颇感投机则可,也可使对方觉得欢喜,切勿使对方产生恶意,所说之话必使众人都能明白首肯。(十)
态度至诚其言美如甘露,按照佛法要求就可避免过错:真谛如同道义如同佛法,都是为了接近「大道」而设立的方便标识。(十一)
说话如能符合佛之所言,这样便会大吉大利进入涅盘境界,因为其言能被当作效法的榜样之故,所以称赞此等言语为言中上等之言。(十二)
原典
言语品第八十有二章
言语品者,所以①戒口。发说谈论,当用道理。
恶言骂詈②,憍陵蔑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㈠
逊言③顺辞,尊敬於人,弃给④忍恶,疾怨自灭。 ㈡
夫士⑤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㈢
诤为少利,如掩⑥失财;从彼致诤,令意向恶。(四)
誉恶恶所誉⑦,是二俱为恶。好以口快⑧鬬,是後皆无安。(五)
无道堕恶道,自增地狱苦。远愚修忍意,念谛⑨则无犯。 ㈥
从善得解脱,为恶不得解⑩。善解者为贤,是为脱恶恼。(七)
解自挹损恶⑾,不躁言得中⑿。义说⒀如法说,是言柔软甘。(八)
是以⒁言语者,必使己无患。亦不尅⒂众人,是为能善言⒃。(九)
言使意投可,亦令得欢喜。不使至恶意,出言众悉⒄可。(十)
至诚甘露说,如法⒅而无过。谛如义如法,是为近道立⒆。(十一)
说如佛言者,是吉得灭度;为能作法⒇际,是谓言中上。(十二)
注释
①所以:其根本目的、目标。
②骂詈:大声地责骂、垢骂。
③逊言:谦虚地说话。
④弃给:《中华大藏经》,宋本《法句经》均作弃结。应作「弃结」 ,意谓抛弃过结、怨结。
⑤士:有文化的人。
⑥掩:掩埋、遮盖。财因流通而生财,掩则失财。诤吵就导致相互异隔,不能流通,故上文说诤吵就少利。
⑦誉恶恶所誉:赞誉恶人的人与被恶人称誉的人。
⑧口快:图得一时嘴巴上的快乐,即是通常所言,打嘴巴官司。
⑨念谛:以真理作为自己的思惟内容。此处真理指佛教的人生观。
⑩解:解脱。
⑾自挹损恶:此句意谓最大限度地减少恶念恶行。减少恶的意念、行为等。自,自己 ;挹损,损之又损,或又作抑损。
⑿得中:符合正道。
⒀义说:符合道义的说法。
⒁是以:所以。
⒂尅:制伏、战胜。
⒃善言:会说话、擅长说话。
⒄悉:了解、知道、明白。
⒅如法:像佛法所要求的一样。
⒆是为近道立:是为了接近大道而设立的(标识)。
⒇作法:成为榜样。
9双要品
译文
双要品大意是讲:每两偈构成对比义,相互发明,善与恶相对,说善必举恶,例举义理从不孤单(以求在对比之中更能明确揭示出其本意)。
心是万法之本,心为六识的前导统率,心为主使造作:心若想著恶事恶行,或溢於言或现於行:罪恶与苦恼将自行追来,(心中有恶),犹如大车行过之处必留车辙。㈠
心为万法之本,心为六识的前导统率,心为主使造作:心若想著善事善行,或溢於言或现於行:福报与快乐将自行追来,犹如投影伴随身形。㈡
顺随昏乱之意行事,(必将)局限於愚昧之中进入昏冥之境:自傲自大不依佛法,哪裏能够理解美善之言?㈢
随顺正意行事,开悟知解清净明达:不做妬嫉之事,敏捷通达美善之言。(四)
对於抱怨之人倍感气愤,(气愤之人心中)未尝没有怨恨;不对别人的埋怨感到气愤,其埋怨自行消除,这一基本的做人法则可以效法。(五)
不要喜欢责备他人,务必努力自省其身:假若有人明白此理,永永远远熄灭(怨恨)没有祸患。㈥
(意念)行为之中只看到根身的清净之处,不去管束六根,不知节制自己的饮食,散漫堕落且又怯弱,又被邪欲牵制,(此种人生)犹如大风偃厌野草,(毫无自立品格)。(七)
(若能)反观根身的不净之本质,管束各种根性,饮食自知节制,常常乐於上进,不被邪欲撼动,(此种人生)犹如风吹大山,纹丝不动(岿然自立) 。(八)
不能除灭心中浊秽,欲望之意在心中驰骋奔腾:不能自我调控,就不该身著袈裟。(九)
能够除灭心中浊秽,善守戒律能令心安静:降伏了(骚动)心灵已经可以自我调控,如此这般方能身著袈裟。(十)
把真当作假,把假当作真,此乃邪僻之计,不会获得真利。(十一)
知道真是真,看出假是假,此乃正见,必能获得实利。(十二)
建造房子不周密,天一下雨必漏水,心不思正道,淫浃意识必放纵。(十三)
建造房子完美周密,天雨连绵亦不漏水:守心思正道,淫泆意识不产生。(十四)
与鄙陋之人结交,犹如靠近腐臭之物:渐渐沈迷学习非法,不知不觉养成恶习。(十五)
与贤明之人结交,彷佛靠近香气受薰:增进智慧学习善道,渐渐养成芳馨之品德。(十六)
制造忧因必受忧果,作恶之人今生来世两世忧愁:造忧之人心常恐惧,罪报来时心慌意乱。(十七)
善种喜因必享喜果,行善之人今生来世两世欢喜:此等喜乐事,令人多欢畅,福报来临心安泰。(十八)
今生种悔因,来生结悔果,作恶之人今生来世两後悔:此种行径名曰自我造孽,承受罪报之时心灵躁热难当。(十九)
今生种欢因,来生享欢果,为人行善事,今生来世两世皆畅欢,善人行善自保佑,福报来时心欢喜。(二十)
巧言佞舌又多欲求,放荡(心志)了无戒德,胸怀淫荡恚怒贪痴,不以止观二法(管束心意),(时常)聚在一起犹如无知之群牛,(这等之人)不是佛门弟子。(二十一)
说话适时极少欲求,修行正道践履佛法,除去淫荡恚怒贪痴,知觉端正心意开解(於佛法),看到对象(之人之物),不趋前去(聚在一起),(此等之人)乃为佛门弟子。(二十二)
原典
双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双要品者,两两相明,善恶有对,举义不单。
心①为法本,心尊心使②;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轹③于辙。㈠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 ㈡
随乱意行,拘愚④入冥。自大无法,何解善言?(㈢
随正意行,开解清明。不为妬嫉,愍达⑤善言。(四)
愠⑥於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五)
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 ㈥
行见身净,不摄诸根,饮食不节,慢堕怯弱。为邪所制,如风靡草⑦。(七)
观身不净,能摄诸根;食知节度,常乐精进;不为邪动,如风大山⑧。(八)
不吐毒态,欲心驰骋;未能自调,不应法衣⑨。(九)
能吐毒态,戒意安静;降心已调,此应法衣。(十)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是为邪计,不得真利。(十一)
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十二)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意不惟⑩行,淫泆为穿⑾。(十三)
盖屋善密,雨则不漏;摄意惟行,淫泆不生。 (十四)
鄙夫染人⑿,如近臭物;渐迷⒀习非,不觉成恶。 (十五)
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⒁习善,行成洁芳。 (十六)
造忧後忧,行恶两忧⒂。彼忧惟惧,见罪心慷⒃。(十七)
造喜後喜,行善两喜;彼喜惟惧,见福心安。(十八)
今悔後悔,为恶两悔;厥⒄为自殃,受罪热恼⒅。(十九)
今欢後欢,为善两欢。厥为自佑,受福悦豫⒆。( 二十)
巧言多求,放荡无戒,怀淫怒痴,不惟⒇止观。聚如群牛,非佛弟子。( 二十一)
时言(21)少求,行道如法,除淫怒痴,觉正意解,见对不起(22),是佛弟子。(二十二)
注释
①心:古人把心看作是思惟的器官,进而引伸为思惟本身。现代语言中与之相通的便是识。
②心尊心使:心为至尊,犹如君率臣而统领六识。心为使动者、创造者。
③车轹:火车碾过。轹,车轮走动。
④拘愚:局限於愚昧。
⑤愍达:即敏达,快捷地理解、明了。
⑥愠:怒也。
⑦靡草:使草靡。靡,倒下。
⑧如风大山:风,名词当动词用,风吹。
⑨不应法衣:即是说与身上的袈裟不相配。应,适合、相称。
⑩惟:只、仅仅,引伸与某某一致。
⑾为穿:被某某所穿透。
⑿染人:影响他人。
⒀渐迷:长时间地在不知不觉中陷於迷惑。
⒁进智:增进慧智。
⒂行恶两忧:作恶之人今生来世都有忧愁,故曰两忧。
⒃慷:音ju,羞愧、恐慌。
⒄厥:其,指示代词,代上文为恶这件事。
⒅热恼:即烦恼。烦恼生躁发热,故曰热恼。
⒆悦豫:即愉悦。
⒇惟:谨守,一心一意追求。
⑩时言:说话适时,时机恰当。
⑩见对不起:见对,看到相异的,矛盾的一方;不起,不动心。
10放逸品
译文
放逸品大意是讲:(人)要引用戒律自我约束情感,防止邪僻检点过失,要用大道规劝世人上进为贤。
持戒是通向甘露法味的人生修行法则,放逸是通向死亡的人生小路。(心)不贪婪则不天亡而死,背离大道便是自取灭亡。㈠
用智慧固守大道终会胜人一筹,终身不会放纵(做出出格之事):(心)不贪婪可以获得欢快喜悦,从这些戒言裏可以获得「道」的乐趣。 ㈡
经常以道充实(心)念,自强不息固守正道:刚健之人得以了脱世俗之苦,人世的吉祥再也没有超过守道刚健之人。 ㈢
正念常常兴发盎然,行为净洁恶念自然易灭:用佛法自我控制极易获得长寿,不犯(戒律)美好名声自然日增。(四)
意念发行从不放纵,约束自己调节心念:(如此这般)智慧生发禅定心念亦如镜明,不再轮回地狱深渊。(五)
愚昧之人心意难以悟解(佛法),贪婪昏乱喜好与人诤讼:上智之人应当(意)重如山慎守心意,并将澄明心意视为宝中之宝。 ㈥
不要贪婪不要喜欢与人诤讼,也不要嗜好各种欲望与(世俗)快乐。思念之心从不放逸,如此可以获得大安乐。 ㈦
自我约束,排除了放逸即可成为贤者。若已登上智慧的高楼,便可免除烦恼趋向平安。明智之人俯视愚昧之辈,犹如高山巍巍雄视洼地之平。(八)
生於放逸人中而不放逸,如此之辈乃为独觉(指声闻)之人;此等之人力过狮子,抛弃恶念便为大智之人。(九)
睡眠沈酣如山之稳,其人之蔽乃在痴愚不明:高枕无忧从不思考人世之苦,因此常常堕入轮回之中。(十)
不因躬逢放逸之机遇而逢场作戏,便能制伏烦恼以至殆尽:自我放任魔力便得乘机而入,(此时)犹如狮子捕鹿总是趁其(心念)无防之时。(十一)
能够克制自我略无放纵之人,此乃便是守戒而修比丘(之行);那些思念端正心意净洁之人,亦应常常自护其心(免遭扰动)。(十二)
比丘面对快乐十分谨慎,放纵之人多生忧愁与过失;致使诤讼由小变大,犹如积恶成报如入火场自焚。(十三)
坚守戒律其福可以达致善的境界,违犯戒律其人心中必忧:能够斩断「三界」的烦恼,这样便已接近涅盘(之境)。(十四)
假如先前放逸,後来自我控制:过而能改如明镜,日後继续修禅定。(十五)
过失便是恶,应该用善行消融:重新做人如镜复明,行善利己兼利人。(十六)
少壮之时舍弃家庭,虔诚修炼佛之教诲:这种行为昭示世间,犹如云散见明月。 (十七)
假若有人先前作恶,後来(醒悟)停止恶行不再重犯:这种行为昭示世间,犹如云散见明月。(十八)
活著的时候不向他人施加烦恼,临死之时便就不会产生悲慼:这乃显现了「大道」的威力,应该怎么样的便无须忧愁。(十九)
斩断与污浊不明邪法的联系,习学(大道)一心只向清净洁白(之法靠拢):渡过了(世俗欲望的)深渊不再返回,抛开了偏邪不正的品行就会方严端正,不会再去熏染世俗的快乐,斩断了欲望(之根)人生便无忧患。( 二十)
原典
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捡失,以道劝贤。
戒为甘露道,放逸为死径①,不贪则不死,失道为自丧。 ㈠
慧智守道胜,终不为放逸。不贪致欢喜,从是得道乐。 ㈡
常当惟念道,自强守正行;健者得度世②,吉祥无有上。㈢
正念常兴起,行净恶易灭。自制以法③寿,不犯善名增。(四)
发行不放逸,约己自调心。慧能作锭④明,不返冥渊⑤中。(五)
愚人意难解,贪乱好诤讼。上智当重慎,护斯为宝尊。 ㈥
莫贪莫好诤,亦莫嗜欲乐,思心不放逸,可以获大安。 (七)
放逸如自禁,能却之为贤。已升智慧阁,去危为即安。明智观於愚,譬如山与地⑥。(八)
居乱而身正,彼为独觉悟。是力过师子⑦,弃恶为大智。(九)
睡眠重若山,痴冥为所蔽。安卧不计苦⑧,是以常受胎⑨。(十)
不为时⑩自恣,能制漏得尽。自态魔得便,如师子搏⑾鹿。(十一)
能不自恣者,是为戒比丘。彼思正净者,常当自护心。(十二)
比丘谨慎乐,放逸多忧愆⑿。变诤⒀小致大,积恶入火焚。(十三)
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惧心。能断三界漏⒁,此乃近泥洹。(十四)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照⒂世间,念定其宜。(十五)
过失为恶,追覆以善;是照世间,念善其宜。(十六)
少壮舍家,盛修佛教;是照世间,如月云消。(十七)
人前为恶,後止不犯;是照世间,如月云消。(十八)
生不施恼,死时不慼⒃。是见道悍⒄,应中勿忧。(十九)
断浊黑法,学惟清白。度渊不反⒅,弃猗行止,不复染乐,欲断无忧。(二十)
注释
①死径:通向死亡之道。
②度世:了脱世俗此岸迷惑。
③自制以法:以佛法自制。自制,自我约束。
④锭:亦作定,即入定状态。
⑤冥渊:地狱中的深渊。
⑥山与地:高山与平地之区别。高山可以远望,平地则视线易被遮蔽。
⑦师子:即狮子,凶猛有力之兽。
⑧不计苦:不考虑人间之苦恼。
⑨受胎:即轮回。
⑩时:此处指机遇、机会。
⑾搏:抓捕。
⑿愆:过失。
⒀变诤:即诤改变。
⒁三界漏:即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烦恼。欲界是指为食色二欲困扰的求生界;色界定指脱离粗俗欲望享受精妙境像的众生界;无色界是指只享受精神之妙的众生态。
⒂照:知晓、告知。
⒃慼:忧愁。
⒄悍:强力。
⒅不反:即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