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探究(下)03
大寂法师着
己、极乐是什么意思?
现在再来看看极乐世界的‘极乐’是什么意思?“无量寿经”上又说:‘……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西方极乐世界又名安乐国土。顾名思义,安乐就是安稳快乐的意思。而这极乐世界的究极快乐,究竟是指什么样的快乐呢?
如“阿弥陀经”上说:‘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无量寿经”上也说,无量寿国:‘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又说:‘……令我作佛,国如泥洹,我当愍哀,渡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又说:‘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第三十九个大愿也说:‘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
由以上经文得知,极乐世界无有众苦,是指没有三恶道之苦。所受至极微妙的清净、快乐(极乐的意思),乃是如‘漏尽比丘所受寂灭、解脱的涅槃之乐一样’,而彼土的依报是‘国如泥洹’——,在阿弥陀佛所证无上寂灭涅槃本愿摄持下,近似于解脱圣者研证寂静涅槃境界一样(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彼土天人众的正报身都在‘正定之中’,没有生死苦恼的逼迫。也就是说,从我们这个地球往西,经过十万亿个无穷无尽无限多度的宇宙空间之物质世界、非物质世界,有一个没有恶道之苦,唯有以寂灭、解脱之乐的清净佛土。
庚、念佛者为何要带‘净业’往生?
既然那个世界的业缘果报是一个宛如寂灭、解脱之乐的清净佛土,与出世八正道的涅槃正见相应的,我们修学弥陀净土法门,当然要对西方极乐世界具有‘趋于寂灭、解脱之乐’的涅槃正见。在念佛时,要以心向‘寂静、解脱’的涅槃正见之心来念佛(以西方净土世界的依报及天人众正报的真谛来看)。就如“无量寿经”上所说:‘十方来生,心悦清净。’也就是说,欲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莲友们,必须在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之苦的决心后,一心修行、念佛到‘心悦清净’的寂静境界,以此寂静念佛的清净业行,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与极乐世界‘如寂灭、解脱之乐’的清净果报相应,这亦即是‘净业往生’的明证。若是‘心怀嗔恼而念佛’,虽然念佛而内心仍然带着娑婆世界的嗔恼业行,放舍不下娑婆世界的欲习情缠及种种爱着地球人间的举止行为,是与法藏比丘所发的成佛大愿,所修的布施、调意、戒、忍、精进的菩萨自利利他的圣行不相应的,是与净土世界的正报、依报,近乎涅槃境界的寂静国土不相应的。
宇宙间任何的界、相、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今天因为我们自己无始以来的善恶业行果报而感得了这个秽土世界的正报、依报。反观极乐世界却是由阿弥陀佛因地成佛的大悲行愿及无数条持净业因行的念佛众生愿生彼国而其业感得彼正报、依报相应的殊胜微妙的国土。我们怎么可能用这个浊恶世界的秽业因行而感得彼国庄严、清净的净土之果呢?‘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菜瓜不会生胡瓜’,这是大家都懂的因果原则,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我们今生若是种了嗔心、烦恼、爱欲的秽土业因,必然会继续遭受这个秽土世界的罪障果报;相对的,我们如果今生种下了与阿弥陀佛因地所发成佛大愿相应的净业因行,与极乐世界正报、依报相应的‘趋于寂静、涅槃’的净业梵行,愿生彼国,当然能够在临命终时受到阿弥陀佛的大悲誓愿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当下得到与极乐世界相应的‘近于寂静安乐’的净土果报。而且唯有在我们对现实人间的无常生死有了透彻的认识与觉醒,有了对娑婆世界生死正见的观念、发心与培养,才能在念佛时,心趋寂静,与极乐世界‘近乎寂静解脱之乐’的正报、依报之果相应。相对的,有了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念佛、静心,将整个生命投入精勤念佛中,才能在心态日趋寂静的情况下,依出世八正道的涅槃正见,逐渐对这个无常的梦幻人生,产生深刻的厌离感,才能深切的发出厌离这个现实人间的无常业报,全心投入极乐世界菩提、寂灭、解脱之乐的往生正行,而与阿弥陀佛这第十一个‘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灭度’的大悲接引誓愿相应。
如果我们今生虽然选择了净土法门做为一生西行的指南,但是在平素念佛时,没有修学净土正见,培养佛法正见来引导我们念佛,是不能坚固往生西方的信愿的(这也是笔者近年来接触临终之前劝修、助念的经验所感)。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对净土真谛的认识,用净土正见之心来念佛,就好像有了明亮的智慧眸子作前导,看清楚净土世界光明的指向,朝着阿弥陀佛从法性觉海所散发出来的无量大悲誓愿的接引中,顺利地朝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当我们有了净土正见之心来引导念佛,就如菩萨的六度波罗蜜有了般若正见做引导前进一样,不致茫然无度,安稳的航向究竟的成佛彼岸,无有障碍。当我们有了净土正见之心来念佛,犹如禅行者有了解脱正见之心导引禅修一样,能够顺利地依从出世八正道的法义指引,朝向寂灭涅槃的圣道前进而无碍。
(4)提升对念佛理性的修持
我们刚刚开始修学念佛法门时,大都会抱着感情式的心态来想念阿弥陀佛,祈求阿弥陀佛的护佑、解难(这封初机学佛者而言,并不是不好),但是当我们对佛法、对净土的认识,一天天的深入,一天天的进步,在佛法正义、净土真谛不断的薰陶、研习下,在不断的经年累月念佛中,必能提升我们对净土、对佛法、对念佛理性的认识与觉醒。也唯有在精进念佛,探究净土正见‘行、解并重’‘定、慧等持’的相辅相成引导递进下(正规修持而言),才能不断的提升我们对净土、对念佛理智的体悟与修学。若是平常净土知见不正,没有深入正观净土知见,是很难在念佛时进入净念相继(清净念佛),进入一心不乱,正定念佛的功效的。无怪乎“菩萨处胎经”要说:‘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国中。’(除非你的宿慧深厚,仗着宿慧念佛善根,对世间、恩爱、攀缘、烦恼……,顿然觉醒,不生贪着,全心全意,精进念佛,念念是佛,净念相继,自然深入‘心悦清净’的定境中,否则为了今世一生往生的理想,坚定今世往生的信愿,还是要照着佛经中所说‘定、慧等持’的正规修持途径来修学)。
(5)将佛学当做哲学理论研究的危险性
话又说回来,如果仅将佛法、将净土作为哲学理论的研究,而不依仗佛法,依仗净土的正见指南,进一步学佛修行或者力行念佛法门,那么当你个人的所知障根深蒂固,个人对佛学看法对佛学文字相的主观意识坚着后,很可能会偏离佛法真谛,走上毁佛谤法,否定净土,否定大乘佛法非佛说的谬见。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说:修学佛法一定要‘行解并重’‘定慧等持’,才能深入佛法意见,印证佛法真谛。吾人对佛学的认识,学佛、解脱,固然以人生经验哲学为基础(佛法不离世间觉),但是吾人对人生经验哲学的认识,大多是以自我主观意识所能臆测所能理解约三度空间的经历与接触为范围,如果不以佛法正见深入禅修之中,那么对于佛经上所说无数超越这个世间以外的色界、无色界、宇宙多度无尽的他方世界、净土世界,以及圣人洗心涤虑超脱我们这个世界有漏无常的时空、包身所证得解脱智慧无生无减的境界,是不能以我们人生经验哲学的凡常思虑所能臆度理解的。
(6)你发现你也在‘无常’中吗?
如果虽然明白了佛学的高深理论,然而凡事只说不做,纸上谈兵,那么理论永远是理论,永远和我们己常生活的心、行处世扯不上关系,永远不能达成学佛、成佛的终极目的;也枉费我们为佛弟子,有负续佛慧命的遗教!也唯有在我们不断的勤勉学习佛法、学习净土法义的奋发上进下,时时把心沉静下来,投入清净念佛‘定、慧并重’的薰习中,才能加速加深我们对佛法、对净土慧见真谛的体悟,加速加深我们对‘梦幻人生’的启示,‘无常生死’正见的觉悟,否则‘无常’终归是‘名相上’的无常,别人的无常生死,永远与我们无关,我们永远体会不出什么是梦幻人生的真理,什么是‘无常迅速’的警惕!
(7)将弥陀成佛行愿剖析出一条成佛之道
我们不仅要在净土正见的引领下提携念佛,在念佛中深入净土慧见,扩而充之,更要以净土真谛来贯穿佛法正义,以佛法正义来正观净土法门;不仅要以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来窥倪佛法正义、净土正见,扩而充之,更要以佛说四十八愿,从阿弥陀佛的行愿中来窥倪、探究佛法真谛,将阿弥陀佛的成佛大愿以佛法正义阐扬出来,将佛、法真谛以佛的成佛悲愿剖析出来,剖析出一条‘成佛之道’,步佛影尘,来实践、圆满阿弥陀佛的成佛大愿,种下未来净土世界成佛的善根佛种。这是我们净土行者,对佛法、对净土、对念佛、对阿弥陀佛的大悲誓愿,应有的正见与认识,这也就是笔者论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目的与希望。
(8)为何要详述本愿?
笔者不嫌辞费的以一分禅行者的八正道及一分念佛者的八正道来论述、说明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因讲到禅行者与念佛者的正定问题,以修行的正规角度来看,本来就不是一件简单叙述的事。而且谈到佛法‘正定’问题,一定要提及八正道,而八正道又是以正见、正思惟为前导,因此在叙述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的正见正思惟问题,笔者首先从“无量寿佛”中开示的无常人生实态的世间正见,约略探究往生净土应有的基本正见。再以四法印为本的生死正见引入十二因缘法——出离梦幻人生的正思惟途径,将形成无常人生的生死因缘略为勾划出来,这是一分禅行者与一分念佛者欲踏出梦幻人生,朝向解脱之道前进,或者朝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第一步出世正见、正思惟的基本条件。如果我们念佛者与禅行者,连这修行圣道、解脱第一步基层正见功夫都不认识,踏不出来,屋子的地基没有打稳,就想一跃登天,盖到第二楼,那是不可能而且相当危险的。任何的异说学理或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令你走入外道而不自觉;甚至丧失信心,改变学佛、念佛的信愿。除非你今生俗务缠身,烦恼障重,没有机会追求了脱生死的圣道,不想于当生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只想满足眼前的幸福快乐,抽空念念佛,上上佛寺,供僧植福,图个家庭平安,求佛庇佑,将佛法当作哲理的休闲研究而已。否则任何‘最初’发心学佛、念佛的善男信女,都应遵从释迦牟尼佛所说三藏‘经’、‘戒’的指引来修学,遵从释迦牟尼佛所说‘净土真谛’来修学念佛法门。
(9)如何修学净土才能与大势至菩萨念佛法相应?
出世八正道的修行过程,是一脉相通的,有了生死正见——闻慧的初步导引下,才有依出世正见的认识而深入思惟正见真谛的觉悟;有了日常生活中将行为上的正语、正业、正命导入思慧的实践中(前已说明),才有正念解脱之道,深入修慧——对真理自我的觉醒;有了平素生活间经年累月不断的将身心投入对真理自觉的正念修慧中,才有渐入正定,亲证无漏慧的可能。这是任何一个初机学佛者欲踏上了脱生死的修行道路所必须经过闻、思、修、证的根本实践过程。而一分念佛者在依净土正见的指引下,深入思惟净土正见真谛的同时,必须依净土经论往生净土的实践方法——每天精进念佛(在家居士至少早晚固定时间念佛。如时间允许,可到佛寺参加精进佛七,甚至在日常工作允许下,加长念佛时间,乃至做到全天诵经、念佛为最佳。)再将日常的行为——正语、正业、正命导入往生净土资粮的劝修、实践中(前已说明),于日积月累不断的将身心投入对净土、念佛,定、慧等持的正念修慧中,必能亲证大势至圆通章所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以净土正见之心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业障顿消,心地开明,与极乐‘寂灭、解脱’国如泥洹的涅槃慧见相应),亦即是实践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净业因行的往生资粮。将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必能在西方净土中于阿弥陀佛这第十一个‘净土中的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寂灭涅槃’根本修行导引誓愿下,速得涅槃解脱之果。
关于念佛者正念、正定相关实践的方法,净土经论中以及古今的高僧大德已为我们阐释的极为清楚,在此不做论述,俟后面相关大愿再略予引述。下篇就以这第十一个愿——‘正定解脱’愿将前面十个愿贯穿起来,做个扼要的结束。
以正定解脱愿略结前面十个愿
从极乐世界天人众生闻法修行的情形谈起
以阿含禅修的角度而言,从出世正见到进入正定解脱的过程,乃是一个禅行者踏上了脱生死历程最重要的修行关键。一个智信的念佛者如何以世间正见引入生死正见,进而在念佛的知解上与净土世界正报、依报的涅槃正见相应,则是加强一分念佛者对西方净土世界理性的认识,在日常用功时,逐渐成就与西方净土世界涅槃正见相应的正定念佛资粮,临命终时,决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具有相关性的生西因素。而当一分念佛者依净土涅槃正见之心念佛,成就了正定往生资粮,未来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清净的国度里,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依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教化下,如何闻法、如何修行、如何深入正定之中,则是成就净业神通及与阿弥陀佛前十个成佛本愿相应最重要的修行成果关键。现在就以这第十一个愿‘极乐世界的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灭度’的誓愿为中心,来综合讨论与前面十个愿整体融通问题。将前十个愿,依禅行者修持正定的观点略为贯穿起来,如此便能约略的明白佛的愿力与修行者的自力两者之间的相融相成的问题。
首先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来综合了解极乐世界天人众生闻法修行的情形。
1、佛力使严丽尘境演说妙法
因阿弥陀佛历劫修行以来不可思议的善根、智慧、福德力量,以及救度众生的坚固愿力究竟成就的缘故,招感了净土世界的依报澄静之境——无数的清净宝树、宝网……自然之鸟,在佛力的如被下,演说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无量的妙法音声,其妙法之音,遍布流通整个极乐佛国。如果佛国里的任何众生,听到这般清净微妙的佛法声音,均会一心沉浸在殊妙的法音里,领会其中的义理,如法修行。因为受到深妙佛法的薰陶,使得隐藏在八识田中多劫的烦恼业习,自然得到降伏,内心充满了法喜快乐,所得的禅乐法益,就好像已经解脱的比丘证入灭尽三界烦恼的正定之中所得的三昧法乐一样。天人众生又因宿世皆曾薰习佛法,一定能够在殊妙的法音里,散发宿世薰修的佛种善根,渐渐断除无明惑业,深入甚深法忍之中,得证不退转菩提的果位,未来回入十方世界,广度众生,与阿弥陀佛一样的成就佛果,完成度生的大悲本愿。
2、阿弥陀佛在七宝讲堂为大众说法
阿弥陀佛在庄严的七宝讲堂中,为国中所有的声闻、菩萨、天人说法。佛国众生,亲听阿弥陀佛演说微妙的佛法,无不欢喜雀跃,解悟成就佛道的甚深义理,渐次得证出离三界的道果。正当阿弥陀佛为大众说法之时,佛国中的各个角落,因为阿弥陀佛德风所感,自然而有微风吹起;七宝行树受到微风吹拂,发出五种美妙的音声,赞叹佛法!树中无量的鲜妙香华,随着和风四处飘散,自在地供养在讲堂中说法的导师——阿弥陀佛及闻法大众。法会听众处在这样一个正报、依报相摄相应的殊胜因缘聚会中——‘受到佛力的加持,有天然助道的闻法环境,又有佛陀亲自说法教化,适时获得佛法的实质利益’,当然身、识充满了最极清净的寂静怡悦之乐!这即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二字至极清净快乐的源由。
3、七宝池水应机说法
当极乐世界的菩萨大众和声闻行者进入七宝池中净身时……,随着个人宿世所修菩提悲愿的深浅以及所种解脱慧根的多寡,均会自在地听到宝池内晶莹的水波扬溢出各种天然的微妙法音。有的听到赞颂、解说‘佛’义的声音;有的听到歌颂讲解‘法’义的音声;有的听到称叹讲演‘僧’义的法音;有的听到赞美演说‘寂静解脱’之义的声音;有的听到清扬诉颂‘苦空无我’的寂然法音;有的听到讲解菩萨大悲愿力的大乘真谛;有的听到广演六度波罗蜜的菩萨自利利他之道……。宝池之中有如许微妙的无量佛法声音,均随佛国中众生宿世所种福德、智慧深浅的法缘而自然欢喜听闻,心心相应修行。无论宝池中的澄莹心水演说何种佛法音声,基本上都一定与清净、离欲、寂灭、解脱的根本修行真义相应……。
4、劝闻佛法,增上品位
由上可知,我们念佛者,如果在地球人间修学净土法门时,能够在念佛之余,随缘听闻法师或者善知识讲解甚深了脱生死的根本修行法门,随缘听闻讲解大乘菩萨道按部就班的修持层次,进而了解十方诸佛修成不可思议的智慧光明之甚深行持历程……,在八识田中多种闻法的智慧资粮,如此更能在诸佛修证大乘净土法义正确的理解下,巩固我们对净土世界缘起存在的信心,念佛往生的信愿。将来生西因缘成熟,转生西方极乐佛国之际,于净土中,所听、所见、所思、所获得的般若智慧,必定随着我们前世闻法、念佛、寂定因缘的差异,而有广狭深浅的差别因缘。一个懂得净土真义的念佛者口中所念出来的佛,与一个不懂净土法门的念佛者所念的佛,其内心所得的定境效果,所产生的智慧内容,以及对阿弥陀佛大悲本愿层次上的认知,绝对有着程度上的深浅不同。大家今生带着何种程度的佛法正见、净土资粮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将来一定随着个人宿世所种净土正见的因行深浅而得到与佛国世界中别业相应的果,因此而形成了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九品莲华的修行果位差别。当然无论我们念佛者前世带着何种程度的净业因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种清净闻法的殊胜环境里,任何的天人众生,必定会随着个人宿世罪障的忏除,而由浅入深的渐渐在寂静智慧的启迪之下,得到涅槃解脱之果。从以上所述,得到一个结论,就是:当一个对净土世界具有涅槃正见的念佛者今世生西因缘成熟,在转生西方净土之际,当下便能在那种寂然清净宛如涅槃境界的国度里(令我作佛,国如泥洹),享受澄莹幻化的六尘法境演说广妙的佛法音声,身识自在地沉浸在清净安稳的微妙禅乐之中,与漏尽比丘所得寂灭解脱的法乐果报相仿佛(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在此正报、依报、无为法乐三者和合的情况下,自然身心具备了解脱正见的资粮,必能在涅槃正见的导引下,如理思惟生死解脱的真谛,而与出世八正道的涅槃真理相应,逐渐深入正定之中,获得寂灭解脱的涅槃圣果,而达成了法藏比丘这第十一个‘极乐世界的天人,都在正定之中,必至灭度’的大悲本愿。
5、佛国众生闻法、修定,断绝三恶道业行
因为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皆是在闻法、修定之中,没有邪定聚及不定聚,就是生在佛国七宝宫殿根性较差的胎生天人,依“无量寿经”卷下所说,也没有任何一念的恶事意识生起,而产生刑罚行为。因此其国天人的身心意识自然远离杀盗淫妄十恶业的罪念业行,断绝了鬼神、畜生、地狱三途恶道的通路,使得佛国世界的天人没有堕落三恶道的忧患,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一个成佛大愿:‘国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途恶道。(另注:近年来有一本净土书籍,其中讲述极乐世界的众生,有种种回忆地球人间尘事烦恼的贪心邪念,与“无量寿经”所说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都在正定之中没有邪定聚及不定聚的经义不合,有违净土正理——佛力、自力、正报、依报相融相摄的甚深因果关系,请读者们注意。)
6、中品生西者因戒德所感先证须陀洹果
依佛经说,证了声闻初果的圣果,便断尽了三界的见惑,没有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见解上不正确的看法与迷惑,彻底斩除了障碍投生人道的邪知邪见因缘,未来生中不再堕落鬼神、畜生、地狱三恶道去,一心投入出世解脱的圣道中永无休止的往了生脱死的目标前进。“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九品莲华经文中说:‘有三种戒法,成就中品中生。’三种戒法即:
一、一天一夜遵行八关斋戒,即:不杀生(断杀心)、不偷盗(断偷心)、不淫欲(断淫心)、不妄语(断妄语心)、不饮酒(断饮酒心)、少食知足(断贪食美味心)、不坐卧高广大床、不着香华脂粉之饰(断贪染享受心)。
二、一天一夜守持沙弥十戒(前八戒加上不歌舞观听、不得捉钱金银宝物二戒)。
三、一天一夜奉行超出欲界,趣向生死解脱的出家庄严戒律,时时以身为人天师范为警惕。
守持以上三种戒行的众生,将此一日一夜的清净戒行功德,回向西方,来世必然生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过七天,莲华便开。当莲华敷开后,这个守戒清净的梵行者,双目立即开明,亲见阿弥陀佛的庄严德相,合掌赞叹,听佛说法,生大欢喜。因其宿世受持清净戒行所感,当下得证须陀洹果,经过半劫,便在闻法精进的修行中,证得阿罗汉果。(按现在精进佛七,持八关斋戒,日夜忏悔、念佛,符合一日一夜守持庄严梵行的功德。)
7、下品往生者,先忏业障,再证初果
我们再看下品往生的念佛者,当他蒙受化佛光明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中,经过六劫(下品中生)或者十二大劫(下品下生)后,化身包裹的洁净莲华一定会渐渐的敷开。莲华初开,因其多生多劫的业障所感,无法立即见到阿弥陀佛,首先见到的是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两位大菩萨以大慈大悲的微妙法音为他广泛地开导诸法实相的道理,并教导他灭除无始以来罪业的方法。这位下品往生者在听闻佛法后,心中立即生出无尽的喜悦,照着菩萨的指示,虔诚忏悔以往的种种罪障。当他极重的业障忏除清净了,知道如何朝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道路前进时,便即刻在佛力的加被及宿慧的启迪下,激发了自利利他,成就无上佛道的大悲菩提心。在未来精进修持中,一定能够像中品中生的行者断尽三界见惑的心影,得证声闻初果,斩除秽欲恶趣的通路,继续朝向了脱三界见思二惑,广化众生成佛之道迈进。
8、已证初果,永绝三恶道
由上可知,娑婆世界的西行者无论带着利根或者钝根的净业资粮往生极乐佛国,到了净土世界中,一定能够在诸大菩萨及阿弥陀佛的慈悲教导下,忏除无始以来的无量宿罪,悟解甚深法藏。以此受学、了悟佛法的因缘,启开般若智慧,先断八识心田中的三界见感,趣入正定之中,得证须陀洹果,永远隔绝了三恶道的根源,不会堕落恶道里去。
9、乘愿度众生,不堕十方世界三恶道
当天人众生在净土中长劫听佛宣讲大乘菩萨的悲智行愿时,于大悲菩提心不断地散发增长下,而在悲愿胜缘成熟时,以实际广度十方世界众生的大悲行动,回入他方苦难的世界济度赋生。无论极乐世界的悲愿行者到任何世界去度化众生,都不会堕落在任何世界的三恶道里去,因为在净土佛国闻法修行的天人众生,必定成就出世圣者的解脱正见,深入禅修之中,先证须陀洹果,再证阿罗汉果,永远不会再造作三恶道的罪业行为。因此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二个成佛大愿‘当佛国的大道心众生,在净土世界的无量寿命果报告一段落,想要带着大悲行愿,到十方世界济度众生,继续朝向成佛之道行进时,绝对不会再堕落三恶道里去。’
10、佛国天人在禅定中放光芒
依八正道为修行的导引,渐渐在般若空慧的证觉下,不乱不动,深入正定之中,周身上下便会散发出如黄金色般的光芒。依个人福慧修集的深浅程度不同,在定境中所散发的正定之光也有广狭的差异。又依众生的业力不同,所见圣者全身显发出来的周身圆光也不相同。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二叙述佛的周身圆光说:‘一对夫妇见佛身上纯金色身,圆光一寻。’卷四十四说:‘一位优婆塞见佛柔软金色身。’“增一阿含”卷二十二说:‘世尊净如天金:如金聚放大光明......自归十力尊,圆光金色体。’卷二十八说:‘如来形体,黄(煌)如天金,今当似金作如来像。’卷四十六说:‘沙门瞿昙,极为端正,身作黄金色...’卷三十一说:‘佛如金聚,靡所不照。’又“法华经”安乐品说:‘诸佛身金色,百幅相庄严。’“华严经”卷十三、十四说:‘诸佛真金色,非有遍诸有……。’又说:‘若以佛德自庄严,则获妙福瑞严身;若获妙福瑞严身,则身晃耀如金山……。’观无量寿佛经第九观及第十三观世说:‘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阿弥陀佛神通如意…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增一阿含”卷十九又叙述罗汉在正定之中所显发的圆光说:‘漏尽阿罗汉,更不受后有,身心清净,犹如天金色一般(净如天金)。’又卷四十七说:‘…见大目连结跏趺坐,坐宝莲华…犹如金山聚,永无尘秽污…’。
西方净土的天人在佛力加被及八正道的前导下,勤勉修行,自然逐渐深入正定之中,周身上下必定逐渐散发出如佛三十九愿所说宛若漏尽罗汉在灭尽定中获得的法嘉禅乐显发出来的圆形光芒一样,成就洁净的金色身相,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三个成佛大愿:‘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一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大悲本愿相应,佛国中的天人众生在佛力的加持及自力定境的增长下,一定得到与净土中证果圣者一样的清净色身相——在正定之中释放出如佛菩萨纯真黄金色一般地禅定光芒。’
11、净土众生感报澄净微妙的化身相
“华严经”卷七普贤三昧品说:‘诸佛子!应当知道宇宙间无量无际的星球世界所形成的体性(性质),有种种的不同。以佛国净土来说:因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摄持作用与众生无尽清净的业力所感而产生了无数无边不同体性的净土世界。有的世界的性质是以种种色及光明为体;有的世界是以一切庄严及光明为体;有的世界是以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力、威德力摄持为体(以佛力持为体)……。’
极乐世界乃是依佛的本愿度生因缘修行而成就。如前述“无量寿经”卷上说:‘法藏比丘……,建此(四十八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由经文这段话便可以知道,极乐世界即是“华严经”普贤三昧品所说的‘以佛不可思议的本愿力摄持为体。’“无量寿经”卷上又说:‘令我作佛……国如泥洹。’极乐世界是像涅槃寂静的境界一样,故可说西方净土的依报环境,在佛的大悲本愿成就下,又是以趋于无为涅槃境界为体性(次于无为泥洹之道),而与天人众生身心深入正定之中得到如漏尽比丘所证的灭尽定三昧法乐之寂静正报色身相吻合。这即是说明了任何世界的依报、正报是互为因果,不即不离的。又“华严经”卷第十五颂文说:‘众生若蒙佛光触其身,悉同佛身色。’佛证大涅槃,入无相法身境界,净土世界的天人,在自力进修中及佛力光明长时如被下,亦同佛身相,近于无染寂静之体。因为极乐世界的六尘依报体性及所有众生的正报化身相皆在自力进修中及佛力摄持之下,呈现如涅槃无染的澄净境界一样。天人众生在寂灭的定境中,必然逐渐获得如大菩萨的定慧,产生无边的神通、智慧,所以“无量寿经”卷上便解释佛国中一切众生清净的色身相说:‘在极乐净土中所有的声闻、菩萨、天人,都是共同朝向佛道前进的善类者,皆具有高明的智慧,无碍的神通,清净无染的寂静化身相(咸同一类),没有像地球的物质世界由于善恶业力的差别而产生容貌好丑之分的杂染色身相(形无异状),为了要随顺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三界之分的天人众生一样的差别名称,适应我们一向辨别天界与人界不同果报的习性,而称极乐世界中修持清净业行的众生为天人。其实净土世界的众生,因为所处的环境、所修的业行与我们这个地球人间不同,所以他们所得的果报身相,自然不同于娑婆世界的污染色身相,异常的端正微妙,远远胜过了我们这个地球人类的浊劣色身,也不同于以娑婆世界为主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之内的天人众生所得的相貌果报身。因为不同于其他杂染世界所修善恶业行而获得的天人果报身,所以称为‘非天’;又不同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人类色身相,所以称为‘非人’。佛国里所有的众生,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及闻法精进修持下,皆深入正定法乐之中,感报了趋于自在无染的寂静化身相,没有秽土世界的众生躯体那种速起速灭生灭无常的有限色身,所以称做无极之体。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四个成佛大愿:‘佛国中的天人众生,在佛力本愿的摄持下,其颜貌形相,都具备了澄莹无染的微妙化身相,没有因三界善恶业力的杂染因缘所感而产生形色不同,有好丑之分的差别相貌。’
12、什么是佛教不共外道的禅修产物?
凡是稍具禅定境界的修行者,多多少少都会在定境中散发宿命通,知道自己甚至别人前生的某些事情,当然禅修境界越深,所知道的宿昔往事也越广。因禅定而获得的宿命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此五通是任何有志潜心静虑修持静坐的禅行者(共外道)均能获得,不是佛门圣者的禅修境界专有的产物。唯有依八正道、四念处、七觉支……为修行的前导,具备了出世解脱正见的基础,断除了欲习、烦恼而产生的无漏禅定境界,才是佛教超越三界生死束缚不共外道独一无二的圣境禅修产物。
13、一分自力解脱者所修证的宿命通
什么是一分自力解脱者依般若出世空慧在正定之中而产生的宿命通呢?据“增一阿含经”安般品第十七之一及“长阿含阿摩书经”说:‘什么是依八正道……禅修的圣弟子在正定之中而产生的宿命通?……彼以此三昧(正定),内心清净,无有尘境秽染之念,身体柔软,入上界(色界)禅定之中,能够知道自己前世从什么处所转生而来,今生死去投生到什么地方去;又能记忆自己过去生中所经历的行为,并且能够追溯熟识自己宿世受生时计算不清的各类各样的事情,也能够获知自己前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土百生千生万生数十万生,乃至不可以年月时日计算出来的劫数,成劫、败劫,无数败劫,久远无边的往事……我曾经生在某个世界中的某一个国家内的某一处村落,我的名字叫什么,种族是什么,曾经在那一世吃过什么美好的饮食、粗糙的食物,曾经忍受过什么样苦痛的事、快乐的事。在某一世的寿命是长还是短,我的身形肤色、相貌美丑……事事的因缘本末,全部都在明亮的心镜中一一显现无余。这都是由于这个修行者一心独居静处,勤勉禅修所获得的成果呀!’
14、净土天人开发与解脱行者相近的宿命通
极乐世界的天人,在法尘演妙音,弥陀宣妙法,诸大菩萨、圣众共业精勤修持下,所启发的菩提悲愿,所获得的福德、智慧、禅定、神通,都比在娑婆世界仅*自力修持的一分有学地声闻行者所得到的禅定、神通来得深广。天人们于听闻‘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的根本超离三界的真实法义中’,精进修行,深入正定之中,在佛力、自力的相融相持下,首先开发了与解脱圣者相近的宿命智证通,对于自己过去生中无数劫的往事,无不知之,进而开启如大菩萨一样的不可思议的广大宿命通,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五个成佛大愿:‘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必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本愿相应,净土中的大道心众生,在依四法印出世正见的指导下,必定深入正定之中,以其修证的般若空慧,不忘不失自己过去生中百千亿劫以前的寿命长短、相貌、名姓、种族、饮食、苦乐……等事情。’
15、依八正道精进禅修所启发的天眼通
依八正道精进修行深入禅定之中而获得的天眼通,诚如经中所说:‘当这个专一修定的行者,妄心调伏,没有瑕疵尘秽之想后,身心自然趋于柔软安定,不乱不动,慢慢启开了束缚生死的智慧,清净的天眼逐渐显发,于是在明净的心眼中,看见无数众生从某处出生而转生他处,又从彼处出生而投生此处,众生的形、色、好、丑、尊、贵、卑、*,自作自受的善恶因缘报应,都清楚的知道。有的众生身造恶业,口说恶语,意念恶事,诽谤圣贤,行为偏差,造作邪见罪行,此生死后,必定堕落三涂恶道。有的众生,身行善业,口言善语,意念善事,不诽谤贤圣,举止经常行于正见,造作正见善行,此生死后,一定投生善处天上或者富贵人中。这就是一个经常独居静处,勤勉禅修的行者,以其亲证的天眼通,看到无量众生,随其业缘果报,往来六道之中,善色、恶色,善趣、恶趣,若好、若丑,所行、所造,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一切行业果报大概的情形。’
16、佛国天人在正定中而获得天眼通
极乐净土的天人众生,处处听闻‘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的根本真实法义,精进修行,渐入深定之中,于佛力、自力相融相持下,必然获得胜于地球人间一分有学地声闻行者所修证的天眼通,首先从看见一个佛国世界的冠生形色好丑、尊贵卑*、善恶果报……,渐渐由于福德、智慧、禅定、悲愿……的功力在长劫修持中加深了,而看见两个佛国世界、三个佛国世界……,当其具足如大菩萨的福慧时,进而看到百个、千个、万个、亿个……百千万亿个无量净土、秽土的星球世界里无量众生的形色好丑、尊贵卑*、善恶果报……。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六个成佛大愿:‘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必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大悲本愿相应,净土之中的天人,在禅修精进之下,深入正定之中,最后一定能够像大菩萨一样,以无碍的天眼彻见百千亿万个秽土、净土的佛国世界里所有众生的尊卑贵*、形色好丑……等善恶果报的显相。’
17、具有禅修正见者所亲证的天耳通
一个解脱行者在修证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天耳通,就如经中所说:‘这个具有禅修正见的行者,因其清净的天耳,胜过人耳听聪的能力,能够在禅定中同时听到两种声音:一为天人说话的声音;二为凡人互语的音声。这个禅行者就好像坐在一座城市里高广显敞的大讲堂中如同一个耳力聪敏的人一样,大讲堂内的一举一动,种种声音,自然都能够听得一清二楚,不必特别劳费耳力去听。这便是一个具有解脱正见的禅修者,因其一心深入定境之中,获得清净的天耳,所听到天上、人间两种声音的简单譬喻。’
18、净土天人在深定之中忆持甚深法藏
极乐世界的天人在无数佛法的薰陶之下,能够在深定之中,忆持甚深法藏,得证诸法实相的真理而不忘失。就如“无量寿经”上所说:‘彼土微风徐动,吹诸宝树,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偏诸佛国。闻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耳根清澈,不遭苦患。……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无碍的净业天耳果报是忆持诸佛所说法要的主导力量
在修学甚深佛法,深入正定的过程中,天人众生于禅定之中不仅可以听闻他方世界里天道、人道两种众生说话的声音,并且于佛力、自力相印相融下,在长劫精进修行中,以其清净的天耳,能够首先恭听、忆念本国世尊——阿弥陀佛所说的不生不灭的根本法性中领悟诸法性空的真谛,俟其般若、志愿、福德、禅定力量加深了,进一步便能以深广清澈的殊胜天耳通,听闻、忆念、牢记其他世界中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乃至百千亿个无量无数的秽土、净土世界中一切诸佛所宣说的无边微妙的佛法。对于无量无数诸佛所说的深奥法义,都能够领悟其中奥妙的义理而不遗忘。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七个成佛大愿:‘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必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大悲本愿相应,佛国中的天人,在佛力、自力的相摄依持下,无不得到如大菩萨一样殊胜的净业天耳果报,能够以无碍清净的天耳听闻百千亿个无量无数的世界中一切诸佛所演说的无边深妙的佛法,而皆领受忆持,不忘不失。’
19、三乘圣者运用他心通辨知众生心性方便教化
他心通是二乘圣者从正定之中,辨知众生心性善恶,应其根器,方便教化不可缺少的神通产物。依经上说:‘这个修持正定的行者,一心清净无秽,逐渐在无乱无动的心地中,获证他心智通。他能够知道众生心内有欲望或者无欲望,有污垢或者无污垢,有愚痴或者无愚痴,以及众生的广大心、狭窄心,小量心、大量心,正定心、杂乱心,束缚心、解脱心,上心、下心,乃至修证菩提的无上心,都能够清楚的知道。就好像有一个人用清澈的水观照自己的面孔,脸颊上善恶的表情,无不在净水中浮现无遗。禅行比丘因为内心清净的缘故,一定能够像以清水照面者一样,在咬洁的心水中,获知他人心性的善恶而无疑异。’
20、佛国天人的他心通
极乐世界的天人,时时都是身心清净,深入禅定之中,自然启发了善知众生心性的他心通。在般若、禅定…长劫的勤勉修学下,必然获得和大菩萨一样的定慧,从知道一个世界里无数众生的心念,继而得知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十个、百个、千个、万个、亿个、百千亿无量无数的秽土、净土世界中无尽众生心念的是非善恶。而与阿弥陀佛第八个成佛大愿相应:‘佛国里的天人,必定和大菩萨一样的深入正定之中,获得殊胜的净业他心通果报,善如百千亿无边无际的十方世界中无量众生的善恶心念……。’
21、神足通乃自身变现自在的证境
神足通,又名身(心)如意通,乃是一个解脱行者深入正定之中,而获得自身变现自在,不受时空限制,游涉往返十方虚空,方便度化众生不可或缺的神通资粮。依经上说:‘当一个禅行者的修证境界,到达身心柔软,四禅无动地的境域时,便能以其清净无秽的定心,显现种种神通变化:或者以一身变现为无数身,又以无数身还原为一身;或者身体自在飞行于空中,自由穿越石壁而无障碍。这位心灵神巧的修行者所证得的神足通(自身变现自在)境界,就好像时时游行在苍穹中自由自在的飞鸟一样,又宛如轻轻松松地履水如地,践踏在坚硬的水平面上一样。而当这位修行者身上发出火光的烟焰时,便仿佛大火积集燃烧的样子。又能够腾身虚空,以手触摸日月,上升色界梵天……。这都是因为这位修行者长期的清净静修,身心安定,才能产生随意变化的神通功用…。’
22、净土天人的神足通
极乐世界的天人,在佛力、自力的摄持、精进下,必然从正定之中,启开不可思议的净业神足通力用,远远超过娑婆世界在有学地一分声闻行者所修证的神足通境界。天人众生于长劫修证下,必能获得如大菩萨的神足通,能够运用纯熟的净业殊胜念力,在一念之顷,超越百千亿个他方世界,游行自在,心无挂碍。因而满足了阿弥陀佛第九个成佛大愿说:‘佛国里的天人,在进入如大菩萨一样的殊胜清净的定心时,便能够于一念之间,以变现自在的神足通力,超越百千亿个无量无数的他方世界,往返十方佛刹,供养诸佛,听佛说法,而无挂无碍。’
23、修行者如何灭除对有漏身相的贪执?
“成唯识论”有一段引证佛经上的话说:‘因为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显现出来的心行和表相,粗显而散动,六识对于所缘的六尘外境,思虑纷飞,间断不定,随缘而转。若是想要出离此粗显散动无常生死识界的圣者,就必须发出厌恶此念念散动无常的六转识行相。要如何才能转变六识的无常行相呢?首先必须舍离六尘外缘,修习深定,如此渐渐的止息六识行相,从粗想到细想,依次降伏。当此位禅行者的无相观功力逐渐加深了,便能渐次伏除身行的出入息,语行的寻伺及心行的受想。等到六转识的行相以及第七识的染污未那我执等心,在深定之中,通通都灭尽了,心中便不会再执受此身生死位中的有漏身相。’
24、厌离有色根身即入无色界空定中
“邬陀夷经”上说:‘超段食,随受一处,意成天身,便能出入灭尽定中。’生到无色界的天人,他们已经厌离了六识的粗显行相,在无色界四空定的感报中,不会再现起六识粗想的有色身相。另有一分宿有般若空慧的无色界天人,也是超越段食,唯有意识存在的‘意成天’众,因其深信性空真理不是断灭,依其般若空慧为前导,继续修习深定,当灭尽定现前之时,便是一分利根无色界天众将要超脱三界有漏禅定之际。因此不仅成就阿罗汉果的出世圣者能够证人灭尽定中,就是一分无色男的天人,他们也已经厌离了有色的根身,不会再生起想念,贪着无常的三界色身相。他们先从止息想心的作意开始修行,使不恒行的前六识,及恒行的第七识染污末那等心、心所法,全都降伏灭掉,证人灭受想定中,由此居于厌心微细的最后一定(九次第定之末后一定),便能超脱三界的有漏果报身,永远不受生死色身的束缚。
25、佛国天人为何不会贪着净土化身相?
西方净土世界中,虽然也有天界众生,但是不同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三界天众果报。当天人众生的禅修程度,接近灭除第七识染污末那等心、心所法时,便不会执着净土中修行感报的化身果报相了。天人大众因为内心厌离了有色根身的染着,其所获得的净业禅定证境,在佛力摄持下,自然胜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三界之内无色界天人所修的禅定证境。就如“无量寿经”上所说:‘其诸天人…,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吹诸罗网友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播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天人大众在无量微妙佛法的引导之下,忏悔了许多罪障,佛法正见深入其心,没有我们这般业习深重的烦恼垢心生起。当天人们一心专注听闻、修学佛法,受到佛法的解脱益处之时,便当下得到了近于无漏深定的法喜禅乐,就像比丘深入禅定之中得到灭尽受、想细惑的三昧正定一样,远非浊恶世界三界天内的禅修者所获得的有漏法喜禅乐所能相比。而当天人们深入正定之中,获得近似解脱比丘所得证的无漏法喜禅定时,心中便不会生起欲念,想要贪着自己清净寂然的净土色身相,而与阿弥陀佛第十个成佛大愿相应:‘当我福慧圆满、成就佛道的时候,我成佛的世界,必定与我历劫以来修行的大悲本愿相应,佛国中的天人,个个深入正定之中,在尚未了脱生死前,必定获得与解脱比丘相近的无漏禅定法乐:逐渐降伏受、想的细惑,不会生起欲念——想要贪着自己清净澄莹的净土色身果报相。’
26、总结前十项与‘佛法正定’之间的关系
由上引述,我们可以约略的了解,极乐世界的天人众生,乃是由佛法慧见,而引入禅修之中;从禅修正定之中,而产生了宿命通(第五愿)、天眼通(第六愿)、天耳通(第七愿)、他心通(第八愿)、神足通(第九愿)等五种神通。再由渐入无漏深定之中,把三界内受、想细惑行相,逐步清除、荡尽了,自然不会生起意念——想要贪着自己清净莹洁的净土化身相(第十愿)。在契入灭尽定的修行中,必定亲证涅乐解脱的真理(第十一愿)。由于天人大众念念深入禅定慧见之中,所虚的依报环境亦是近于寂然安稳的宁静境界;任何世界众生的正报色身相,势必与其依报环境及众生心行业力相呼应;因此当十方世界的众生,正念成就,仰仗佛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时,在念念契入禅修解脱的当下,必定得到与净土世界近于宁谧无染的化尘境域相应的澄净化身果报相(第四愿)。而当天人们深入正定之中时,定然如佛菩萨一样的从寂静无欲的心光中,散发出纯真黄金颜色般的禅定光芒(第三愿)。就因为极乐净土中的所有天人众生,都在正定之中,内心当然不会生起想要造作贪、嗔、痴、慢、疑三恶道的罪业行为;没有了恶道的三毒业心,自然不会感招三恶道的罪报,因此西方净土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趣的果报相(第一愿)。而且天人众生在深入正定的当初,必定先断除了身见、戒取、疑三结,得证须陀洹果,彻底斩断了通往三恶道的业行。当一分天人众生,想要带着弥陀开导的大悲行愿到他方世界去广度众生时,在净土世界寿命了结,转生他方任何世界之际,因为天人众生已经得证须陀洹果,或者由于八识田中带着净土世界薰习无量的佛法善根因缘,无论到任何世界弘法利生,随时随地均会得到本师阿弥陀佛的加被,使得蕴藏在八识田中的善根佛种不断的薰发;于佛法胜缘启迪之下,绝对不会再造作三恶道的业行,堕落任何世界的三恶道中去(第二愿)。这是法藏比丘所发的十一个成佛大愿,而由第十一个‘正定解脱’愿为中心,以一分禅行者修持正定解脱的过程,以及净土世界众生闻法修行的情形,约略来综合讨论前十个愿与‘正定解脱’之间直接的影响及关系。
27、如何做一位度生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转的佛弟子?
修行解脱,以是否能证人无漏的禅定为了脱生死的关键。念佛往生,亦是以今生是否能证人‘念佛三昧’,为临命终时中上品往生西方的关键。而西方净土中的天人众生更是以见佛闻法,禅修精进,为进升上等莲华品位,成就菩提解脱之道的基础。有了佛法正见的禅定根基,才能巩固我们所发的成佛志愿,朝向菩萨度化众生的大悲愿行前进而无碍。否则光是有满腔的悲心热情,在这种众生心性黑暗及社会背景复杂的时代里,自己的智慧、定力不够,迟早会随波逐流,而与众生的共业习染形成辗转增上的业缘情缠,丧失了最初发心出家修行的本愿。因此佛陀在诸大乘经里,苦口婆心的警诫我们说:‘如果想要立志做一个度生的菩提道上永不退转的菩萨行者,当你发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成佛悲愿后,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将佛所说的声闻藏及大乘菩萨行者两者之间递进、修证的智慧与悲愿,整体行持的次第及过程融会贯通;有了相当深度的禅定基础、定慧稳固后,才能在未来的菩提解脱道上,知见巩固,定力不退,以其所修所学视众生根器深浅差别而随顺度众因缘,引入佛门。’因此以一分利根的大乘菩萨行者实践其佛道悲智的过程来看,仍然是以般若为导的禅定波罗密为进入自利利他,成佛大道的修行要素。我们再从“华严经”来观看一个高级菩萨行者修持历程,没有一个菩萨不是从深入正定之中,运用其智慧之眼视众生根器的深浅,而应机说法;没有一个大道心菩萨不是深入禅修之中而开启无穷的智慧宝藏;没有一个上乘菩萨不是在深定之中完成庄严净土,广度众生的理想直向无上成佛之道迈进而无碍。
28、佛菩萨的无量智慧光明从禅修正定而来
由此得知,法藏比丘这第十一个‘正定解脱’的大愿,可以说是一分声闻行者从‘正定寂灭’的过程中迈向佛菩萨的无量智慧光明,成就大般涅槃究竟境界的一个稳固未来悲智不退的根本行持基础。任何诸佛菩萨的无量智慧光明均是从‘禅修正定’之中而逐渐开启的,当然佛菩萨在历劫修行间,于正定之中所产生的智慧光明与声闻行者直接向内寻求生死解脱所产生的正定之光,亦因最初修持禅定时所发的悲心行愿及了悟成佛法门的深浅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定慧力用,亦即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第十二个大愿‘光明无量愿’,便是诸佛菩萨从正定之中启开无量光明的智慧,成就无量光明净土的一个修行究竟圆满的成果大愿。下篇我们就从——由佛菩萨的大悲行愿来认识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展开法藏比丘第十二个成佛大愿的论述。
十二、光明无量愿
(一)从佛菩萨的大悲行愿认识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
1、学佛最后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我的智慧光明有限量,受到时空的限制,不能遍照无量无边的诸佛世界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
以八十华严整体修证的佛法而言,这第十二个——光明无量愿,是阿弥陀佛四十八个成佛的大悲本愿中最无上最究竟最圆满的成佛行愿。是一个大乘菩萨行者,追求无上佛道的历程中最终极实践的目的。无论任何一个志向大乘成佛之道的佛弟子,选择何种正途的方便修行法门做为初步学佛行特的下手途径,其最后终极的修行成果,就是在于寻求无上佛性光明的圆满开发,圆满实现。
2、本愿是诸佛修行成果最重要的问题
佛的无量光明,开演诸佛无尽的成佛行愿;无尽的成佛行愿,愿愿汇归诸佛的无量法性光明中。阿弥陀佛无上法性光明的圆满完成,就是十力无尽诸佛智慧之光的总体实现;十方无尽诸佛觉性光明的总体实现,就是弥陀四十八个大悲本愿最后完满实践的成果。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开演无尽的菩萨行愿,愿愿开觉无尽的修证佛法。我们必须从圆满修证佛法的角度,来理解这第十二个愿——佛的智慧光明因行的产生,乃是源自于一个菩萨修行者,在多生累劫自觉、觉他,实行度化众生深广的大悲愿行中最后必然产生修行的圆满结果。
3、以什么心态念佛,才能与弥陀的光明本愿相应?
当阿弥陀佛四十八个成佛大愿圆满实现之日,就是弥陀净土利乐无边有情影现之时。当阿弥陀佛智慧光明显现无碍之际,就是宇宙中与弥陀有缘众生普蒙佛光照触之日。当阿弥陀佛法性光明究竟圆证之时,就是弥陀圣号具足无边接引力量摄受广大有情生西之时。十方众生因为听闻弥陀圣号,在弥陀本愿力摄持之下,对佛的大悲愿力产生坚定敬信之心,执持具足无量功德力用的弥陀圣号,蒙受阿弥陀佛的本愿慈光加被;在受持弥陀名号的当下,宿慧敢发,时时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的决心,时时生起欣慕极乐世界菩提解脱之乐的信愿,一心念佛回归阿弥陀佛的大悲本愿加被中。我们执持弥陀圣号,必须有这样的共同信念,就是——唯有在日常念佛时,一心背离娑婆苦海,念念以必死之心念佛,当下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光明接引誓愿中,才能产生深心回向的功能,才能念念往极乐世界前进,念念成就念佛三昧,念念回入阿弥陀佛的慈光加持中,而与这第十二个光明无量愿相应——在阿弥陀佛的无量慈光摄受之下,自力念佛心地之光,融入弥陀的本愿光明接引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4、弥陀圣号的功德力量是怎样产生的?
阿弥陀佛的四字圣号之所以会具备如此不可思议的功能力用,就是因为阿弥陀佛自无量劫以来修集、圆证了无尽的大悲行愿而产生。佛的大悲行愿,开演无边的法海真谛;佛的大悲行愿,融通无尽的修证佛法;佛的大悲行愿,就是整部佛法证验的过程。佛的大悲行愿,令一个有志朝向无上佛道前进的修行者,在深解成佛行愿的修证历程后,随佛发出广大度化众生的悲愿,生生世世,力行每一个开觉佛法,利乐有情的大悲愿行。于无量劫数的勤苦修学下,当觉、行圆满的时候,必能产生如虚空般不可思议的广大力用——圆成究竟觉悟,具足诸佛的智慧光明,以无上深广的光能力用,通摄宇宙有缘众生,同登觉岸。
5、从那一部经了解最圆满的成佛法门?
而将佛的大悲愿行整个的修证过程,讲解得最清楚的,当首推“华严经”。“华严经”从‘贤首品’至‘十地品’,品品将步上圆满成佛之道的实行方法和度生悲愿述说的极其详尽。发什么样的心愿,以什么样的行门来修学佛法,种下何种的因行,到了何种阶段,何种境界,必然产生何种的成果力用,这是宇宙间从因至果,由果推因必然产生的因果定律。而关于声闻及菩萨行者两者之间不同的因地禅修、行愿层次,第十一个愿——从正定到涅槃解脱,其实践的方法,涵盖了两者修定、愿行的不同行持内容,乃是未来踏上修证诸佛的究竟智慧证境最重要的根本核心问题。
6、大乘与小乘的禅定问题
依八十华严贤首品第十二之二其中一段经文解释一分声闻及菩萨两者因地不同的愿行、禅修基础说:声闻行者自初发心起便直接由离欲望、断烦恼朝向解脱道下手修行,与初我心时依大慈悲行愿救度众生同登佛道作为入门净心、修定的基础不同。两者在修行的历程中,因初发心时所修集的福德智慧及悲心行愿有深浅的差异,因此在步向成佛之道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正定力用当然有着明显的区别。大菩萨的三昧力,乃是由长远劫中的大悲行愿修集而来;声闻三昧力,则是由直接厌离无常生死,趣入解脱而来。诚如“华严经”上区分声闻正定及大菩萨禅定的差别说:
‘声闻心住八解脱,所有变现皆自在;
能以一身现多身,复以多身为一身。
于虚空中入火定,行住坐卧悉在空;
身上出水身下火,身上出火身下水。
如是皆于一念中,种种自在无边量;
彼不具足大慈悲,不为众生求佛道。
尚能现此难思事,何况菩萨悲愿力;
广大饶益诸众生,而不具足自在力?’
菩萨行者在长劫悲、智等持修证下,具足了深广无边的三昧力用:
一、能够从东西南北一切方位入定出定,不受时空限制,现身自在。
二、能够随意往返十方世界,亲近诸佛,供养诸佛,而恒住三昧之中,寂然不动。
三、能够从六根、六尘中入定、出走,随念自在。此即证如六根六尘空无自住,平等互用的道理。
四、能够从一切众生身中入定、出走,变身自在。此乃证知一切有情身性空寂灭,自住平等。
五、能够从有情身中入定,再从六尘中出定;从六尘中入定,又从佛光明中出定;从佛光明中入定,再从四大尘境中出定;从四大中入定,又从天宫中出定;从天宫中入定,再从空中起定而心不散乱,恒在定中。此即证如正报身、依报境、众生身、佛身、空性平等。
这是具足无量大悲愿行,无量智慧功德的地上菩萨,所入的甚深广大的三昧证境,是十方诸佛于无量劫数中赞说不尽的。
以上依八十华严贤首品的颂文略为分别声闻禅定与菩萨三昧不同的正定力用。当菩萨行者完成了弘大无比的大悲愿行时,便会从圆满的光明心性中,显现无上的定境光芒,通照无量无边的佛国世界,普度有缘众生,共证涅槃解脱之法。
7、四十八愿中各类众生修行的各类问题
阿弥陀佛就是在最初修学成佛法门时,于世自在王佛的面前,发下了四十八个成就佛道的大悲愿行,而将这四十八个成佛行愿架构成一部圆满的成佛之道,架构成一部完备的修证佛法。于此,我们首先从四十八愿中约略勾划出有关净土各类众生几个修证佛法的相关问题:
一、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天人因果正报修证的问题有:第(1)、(2)、(3)、(4)、(5)、(6)、(7)、(8)、(9)、(10)、(11)、(15)、(16)、(21)、(38)、(39)等愿。
二、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声闻圣众的修行间题有:第(十四)愿。
三、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菩萨因果正报修证的问题有:第(23)、(24)、(25)、(26)、(29)、(40)、(46)等愿。
四、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十方世界众生往生净土因行的修行问题有:第(18)、(19)、(20)等愿。
五、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十方世界菩萨往生净土的本愿自在问题有:第(22)愿。
六、在四十八愿中讲到诸佛称扬佛名,十方世界众生闻名利益的修行问题有:第(17)、(34)、(35)、(37)等愿。
七、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十方世界菩萨闻名利益的修行问题有:第(36)、(41)、(42)、(44)、(45)、(47)、(48)等愿。
八、在四十八愿中讲到他方世界菩萨闻香利益的修行问题有:第(32)愿。
九、在四十八愿中讲到净土世界正报、依报相摄相依的圆满融通问题有:第(27)、(28)、(31)、(32)、(40)等愿。
十、在四十八愿中讲到阿弥陀佛智慧光明、应身寿命、众生蒙佛光照触的修行问题有:第(12)、(13)、(33)等愿。
以上十点略为勾划出四十八愿在阿弥陀佛大圆镜智的圆满成就下,以无量智慧光能,接引十方世界的人、天、声闻、菩萨圣众往生净土修行,而使西方极乐世界形成具足三乘佛法的殊胜佛国,带领净土世界的众生逐步走向修证圆满佛道的一乘境地中。
8、伟哉!圆满华严菩萨道
而能够将阿弥陀佛的成佛愿行,以圆满的修证佛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的经典,就是“华严经”。“华严经”是引导我们走向诸佛菩萨大悲愿行的实践中最究竟、最彻底的一部大乘经典。当然,“华严经”的义理深度无边,不是一个初机学佛者所能够理解的。如果没有大小乘佛法做根基,没有佛学的三大体系做基础,就是看了也会似是而非不容易领会。而且以“华严经”裹所阐说的圆满成佛之道修证过程中所显发的无量无尽的深广禅定证境,菩萨修行的层次,也不是像我们这种没有真修实证,没有大悲菩提心的凡夫智识所能揣测于万一。我们今生如果有一点点的出世智慧能够领悟、实行华严法海中所说的丝毫菩萨修成净土成佛的义理,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长远劫以来,这些大乘菩萨行者,为了佛教的源远流长,而在生死苦海中发大心、行大愿,舍身卫教,广行菩萨济生之道。这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智慧、大慈悲愿行,为的就是要让各类与佛有缘的众生能够踏上正途的学佛之路。大乘菩萨行者这种舍身卫教,随类示现的大慈悲精神,怎不令正信的护教弟子生起最崇高的效仿感恩之心呢?“华严经”,这是讲到大乘净土法门,讲到诸佛的智慧光明、大悲愿行,一定要提到、研究的经典。
9、如何深入大乘净土法门?
若是从华严经的角度来说明弥陀净土法门,我们可以这样的理解:宇宙间有无量无边的净土世界,每一个净土世界都有它不同形成的因缘层次。以弥陀净土来说,就是佛的愿力和我们众生念佛的清净业力所共同形成的。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宇宙间无量净土世界中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净土世界。也可以说,弥陀净土法门,是通往宇宙间无量净土世界通道中的一个最能凸显净土特色的清净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深入深广的问题,如果不深入大、小乘经藏中从佛菩萨不可思议的行、愿力量产生的甚深禅定证境去研究,就不能进一步的了解大乘净土法门的深奥处,不能够领悟弥陀净土的微妙处。也可以说,要了解大乘净土法门的甚深义,必须将大、小乘佛法融会贯通,才能领会净土法门的精华所在。因为大乘净土法门,本来就是一个菩萨行者在修学成佛的过程中最重要、最终极修行的结果。本来就是融合大、小乘佛法,融合五乘佛法所形成的一部圆满的成佛之道。是诸佛菩萨在实践大悲愿行的历程中,完成度化众生的工作最重要、最彻底的一个修行成果。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大乘佛法,大乘净土法门,大乘菩萨修行成佛的层次,净土世界形成的经过,“华严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参考经典。可以说经文从头到尾,品品几乎部在开演诸佛智慧光明的形成、经过及结果。
10、佛有无量方便智慧
其中‘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的颂文,便是在说明诸佛从大叔灭定中释放无量无尽接引众生学佛、向法、修行……的智慧力用。而这些光明智慧都是诸佛在过去无量生中广行菩萨自利、利他的大悲愿行中产生的。经上说,菩萨所修成的每一种智慧,都有其度化众生不同的因缘业行。由菩萨修学各种不同的净行大愿,而积集汇聚聚佛的广大禅定证境。由佛的广大禅定证境而产生了深广无垠的慧炬光芒。佛以各种不同的方便智慧,教化宿世随佛共同修行、共同弘法的各种根性的众生,依个人过去所种植各类与佛同行的善根业缘,而以其与众生的善根因行相应的大智慧力去接引他、教化他,开导他认识、修学更高深更圆满的成佛法门。
11、说明其中一种佛的放光修行因缘
诚如经中所说,在佛的无量智慧证境之中,其中有一种光能智慧,是随着宿世与佛有缘的念佛众生的净业因缘而产生的。当念佛众生今世净业因行成熟,佛就释放这种光能力道在其临命终时接引他往生净土世界。佛的这种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定力光能,于佛宿性行菩萨道时,是依什么样的修行法门,而令佛获得此种接引众生见佛光明往生净土的慧炬光芒呢?经中颂文说:
‘佛放光明名见佛,此光觉悟将殁者;
令随忆念见如来,命终得生其净国。
见有临终劝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
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佛的这种接引众生见佛往生的智慧光明,乃是佛于宿世曾经修持劝念佛号、劝信佛教的净业因缘而来。
12、为临终人开示的功德力量
由此可知,在众生临终之前,如果我们能够用净土法门,方便开导,规劝有缘的众生念佛,使临终人对阿弥陀佛的庄严圣像生起深心瞻仰敬信之忱,让临命终人在大众念佛声中随众念佛,令其身心随着安祥的佛号而往生净土佛国,或者种下未来修学净土法门的善根因缘,这种为临终人开示、助念的慈悲愿行,便是我们莲友在培植无上佛道的修行过程中,其中一种具有汇聚成佛的光能、智慧,最为方便的位行力量。经中并列举了四十三种光明智慧,都由佛在过去生中修集各种世间、出世间不同的福德、净行而来。
13、如何才能感受到佛的光明力量加持?
经上说,唯有宿世曾经随佛共同止、住,共同成就佛道因缘,具有深厚善根,培植深厚清净业行的利根众生,才能在某种修行因缘成熟下,与佛清净、光明的大定慧力相应,见到佛的自在光能力用。如果多生多劫以来,作恶多端,甚少种下善业因行,对佛、法、僧三宝没有深刻的概念与信仰,当然不能领悟、感受到诸佛菩萨在无数劫修证佛法的历程中所凝聚成的无穷的慧炬光芒而释放出来不可思议的接引力道。造什么样的业行,必与什么样同行众生的业缘果报相应,这是宇宙间任何事物形成的因由本末必然产生的牵引力量。尤其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更加凸显其巨大的磁能相应力道。
14、以人体磁场来看佛的光明产生
什么是由磁能相应力量而产生的佛菩萨由无数劫修证佛法的历程中所放射出不可异议接引众生到净土去而形成的无穷慧炬光芒?
这就是在说明佛菩萨将其最初仍是凡夫身时所拥有的自身四周所投射复杂、黑暗、自私、凶暴、贪嫉……之光波(磁波),转换成高尚、清净,具有高度精神频率,高度超越三界众生磁能不可思议的另一层次的磁性光芒。以此修炼的纯一、净洁的紫金色光芒,而产生无尽的导射作用,穿越层层宇宙时空,导射到无际的虚空世界去,与其有缘众生心念所投射求往生的磁光相感应。
按人体磁场学说,科学家早已用高频率的电场,拍摄到凡是生物的身体周围,都有一层因磁性的放射作用,而产生的电磁光芒(见生命的神光)。以人类来说,因每个人的思想、生理、心理、情绪及所处人事环境、自然环境有种种净秽、复杂、邪正……的不同,而产生千差万别的互相交感作用。所以反映人体(生物)四周电磁光芒的色彩也有无量的差异。依有眼通的人(包括外道行者),可以从每一个人身体周围所散发出的灵光颜色,判断一个人品德、心理、修养的高低、好坏及健康情形。譬如一个人如果个性自私、容易生气,一心专注物质生活的享受,那么他身上四周所散发出来的光彩,就是红色的(还分很多等级,如暗红色、浅红色……),如果一个人喜欢研究哲学,追求精神生活的省思,则其身上磁场所放射出来的振波(磁光),就是黄色的(依次又分许多等级)。佛菩萨早在无量劫中,即已超越众生界色身杂乱、黑暗的‘光气’影相,将‘身心’转变成具有高度精神修养的紫金色磁光(与太空、世界中所存在的电量、辐射能完全不同,乃是由‘心力’作用所导射另一层次不可思议的磁光。),才能释放无量的慧炬光芒,通照太空宇宙,利益无尽众生。
15、佛的行与愿
阿弥陀佛就是在宿世修行时,一点一滴凝聚了无量的德行、志愿,由菩萨无量的智慧德行而汇聚成阿弥陀佛的圆满法性之光,积聚成阿弥陀佛的菩提愿行,产生迥异众生界身心的智慧光能。而佛的行与愿就是成就佛国净土成就佛的智慧光能最大的修证力量。诸佛的行,总括的讲便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行(后面诸愿会详细说明);诸佛的愿。则是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悲愿。如果在修行之初没有一个正确的理想方向指引我们前进,那么极可能会在学佛的过程中走许多冤枉路,甚至绕了一个大圈子仍然站在原地踏步,乃至多劫依旧落在外道的知见中。无可讳言,除了定慧具足的大修行者外,像吾等一类的博地凡产生智慧的信仰,产生坚定的往生信愿,坚信宇宙中确实有一位阿弥陀佛圆满修证觉者的存在。由阿弥陀佛在不可思议的大寂灭定中所放射出来的光明力道,而使得与阿弥陀佛宿世有缘的佛弟子,在听闻弥陀净土法门,倍受弥陀净土思想,称念弥陀圣号,一心想念、想去弥陀世界的同时,就蒙受阿弥陀佛的光明力量加持,感受到阿弥陀佛光明力量的存在,对往生极乐世界没有疑惑,信心坚固。
16、加强对光明本愿修证上的认识
现在大部分的念佛者,由于对阿弥陀佛的光明证量认识不够,对弥陀净土的形成因缘认识不足,对阿弥陀佛的四十八个大悲本愿没有下功夫去研究、探讨。因为没有建立对大乘净土法门修证问题上正确的认识与发心,所以在念佛时,不能够深刻的念到佛的悲心本愿上去。如果念佛时的功力,不能够当下发出弃舍这个无常的身相,一心念到弥陀的悲心本愿上去,不能够心心扭转、回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业力习性,脱离这个地球的地心引力(业力牵引),心念朝向另外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前进(回向的简单释义),便很难与另外一个世界的业缘果报相应,不容易感受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清净光明的能量加被,而与弥陀的大悲本愿相应。
17、本愿讨论的重点
由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结构就是在讲大乘净土法门的修行问题,而第十一个愿是四十八愿全体成果的总实现,当四十八愿每一个愿力圆满修成时,到最后都要归结到佛无上究竟圆满的法性光明中,因此现在对于阿弥陀佛的行与愿只着重在一个菩萨行者依悲与智启开光明心地的重点融通问题,做扼要精简的论述,俟讲到净土天人、菩萨……等于净土世界前因后果的修行问题时,再将菩萨行者如何圆满净土成佛之道的行与愿做较为广泛的讨论。
(二)菩萨十地证境
1、心地法门的意义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的整体修证层次,即是证入菩萨行者十地行门(十种层次的修行阶位)的原动力。菩萨诸地定慧力用的渐次开发,渐次增广,渐次修证,则是产生诸佛究竟智光的泉源。所谓菩萨十‘地’义,依华严经而言,就是指的智慧心地。一个菩萨行者,多生累劫以来发大心、行大愿的究竟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如大地般的无穷智慧宝藏,如大地生长无穷万物般地丰盛智慧。唯有将潜藏在光明心地中的智慧泉源挖掘出来,才能像佛菩萨一样的以如虚空般地广大智慧,深入去观察众生的各种根性,根治众生的各种心病而无疑碍。
2、大乘佛法以什么为根本?
华严经上说:‘一切佛法,皆以十地为本,十地究竟,修行成就,得一切智。’也就是说,吾人学佛的究竟目的,就是在于追求心地宝藏的逐渐开发,逐渐显现。当明澈的心地如湖水般地晶莹澄净时,就是我们明利的智慧在光明的定境中呈现无碍之际。当光明的定境究竟显发之际,便是佛智光明圆满修证之时。
3、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修证问题
经上又说:‘如是十地义,心意不能了,慈悲及愿力,出生入地行,次第圆满心,智行非虑境。’又说:‘从行境界法智生。’这便说明了一个菩萨行者佛智光明的修证成果是从善修诸智慧之行而来。所谓诸智慧之行,便是指以般若为首的六度万行。而菩萨契入广大智证的般若行门,又是以救度众生同登涅槃彼岸的悲心愿力为前导。亦即经上所言:‘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悲先慧为主,方便其相应。’此乃阐明了一个菩萨行者在长远追求佛道的过程中,乃是以悲心愿力为驱使,为先导而扩展、推动、延伸智慧生命的开发、成长、茁壮、恢廓、深邃、广远……。没有生生世世的将大慈悲愿力再咒愿、再提升、再发挥、再超越、再成就,便不能维持、坚固在生死道中的长远入胎、受生。继续做深远佛道的智慧生命之追寻与完成。相对的,在长劫追求佛智光明的修持中,假使没有以般若无我的禅修观慧做为修行学佛的基础,来牵引、辅助我们的悲心愿力,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时时将利济众生的慈心悲愿融入修证深广空性的佛智光明中,那么无论您的悲心愿力再廓达、再长远,所做利益众生的事行再广泛、再圆满,也不能究竟的觉悟宇宙万象的真理,充其量只是一个招感人天果报,具有广大福德的入世菩萨行者。而一个菩萨行者生生世世发广大悲愿救度众生的目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于调伏多劫以来刚强、坚硬、狭窄的凡夫心地,使其在悲心的激发下,日渐宽大为怀,温文柔软。唯有在心胸日益宽大、温和、柔软的情况下,才能逐渐在般若空慧的引导下,走向修证量等虚空界的广大空性觉海中。也唯有在无我的禅思空慧指导下,才能逐渐扩大已发出的慈悲心愿,令其在救度众生的当时,以无常苦空的无我真理为前导,放舍个己人我、情爱的执看,逐步发出平等、深广的慈悲胸怀去普缘一切众生。在多生累劫以悲导慧,以慧辅悲,两者相辅相成,双运递进的力行下,必能日渐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产生如虚空般普渡法界众生的广大心量,也就是印证华严经上所说的:‘发生广大心,量等虚空界,悲先慧为导,方便其相应。’而逐渐进入出世菩萨圣者解脱智慧的领域,启开如佛一般的智慧宝藏,觉悟更高深更广远的佛智光明境界。
4、如何了解心地法门的修行意义?
我们要知道,菩萨一地一地的修证境界,都是在做清净心地,开发智慧的工作。一个菩萨行者为了实现心地的光明境界,而运用各种修行的方法和普渡众生的志愿做为开发圆满智慧光明的前方便。修行的目的,本是在善用各种智慧之行来调柔、寂静修行者的妄动之心。悲愿的理想,亦是在运用慈悲心怀来柔和、升华、宽大菩萨行者修学佛道前的凡夫狭窄胸襟。如果一个修行者的心地在行与愿相互递进的修持过程中,愈来愈柔软、愈谦下、愈随顺、愈不浊、愈纯善、愈润泽、愈寂静、愈不动、愈广大、愈坚固、愈明盛、愈清净、愈平等、愈无相……,则其智慧证量越超越、越深广、越无边、越圆满、越究竟、越不可思议。也就是金刚经所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初地菩萨以大愿力净化心地
依华严经而言,初地菩萨的修行者,在过去长劫学习佛法的行进间,已经发出了无数护持佛教、听闻佛法、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度化众生的大悲誓愿。其中有关觉悟宇宙真相,庄严佛土的大愿说:‘愿一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开了,现前知见。……,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
初地菩萨就是在无数大愿的开发下,依愿修行,渐渐在愿行辗转递进下,柔软了心地,谦下了心地,随顺了心地、宽大了心地、润泽了心地、调伏了心地、寂静了心地、不动了心地……,而在心地逐步寂灭、恢廓的情况下,产生十种进级未来诸地修行的最初功德力量。
6、初见光明心地的十种修证次第
一、净信成就:初地菩萨行者一定对佛法僧三宝,一切菩萨修行法门以及如来究竟智光的证境,产生清净、坚固的信心。
二、大悲智慧成就:当初地菩萨对于佛道的修证次第与内容有了净信、深刻的理解后,必然会往大悲愿力的前导下,进一步积极的实践追求佛法及度化冠生的实际工作。在度化众生的历程中,因为深切地感受到众生沉沦生死深渊中所产生的痛苦烦恼,而仁慈地发出济度众生出离苦厄的大悲愿心。
三、大慈光明智成就:当此地菩萨行者,令众生了解如何出离苦海的道理后,一定会继续运用其在禅修中所获得的宁静、宽大、深远的大慈胸襟,引导他们进一步朝向究竟安乐的佛道前进。
四、大舍心成就:一个菩萨行者,唯有在修学佛道的过程中,产生了追求广大佛慧,利益众生大悲、大慈的深重心、广远心,才能视身物如敝屣,无所吝惜的施舍周遭一切的内外身物,因而成就内外俱舍的大舍心。
五、无疲厌心成就:当一个已经能为众生发出施舍身物的大道心菩萨,在他投身于广大救护众生工作的行列间,一定会不厌不悔的积极去从事世间、出世间有利益于众生的一切事情,而成就了广大利益众生的无疲厌心。
六、一切经论智成就:一个已经有了广大利益众生无疲厌心的菩萨,为了接引各式各样根器的众生,踏上学佛修行的道路,势必会深入经藏去研究一切有益众生出离苦海,安乐解脱的佛法经论,而成就了通达一切经论的智慧。
七、惭愧庄严成就:一个通达佛法经论的菩萨,在与众生接触、交谈的时候,必然能够适时的运用其方便智慧,应机教化,举止安祥,如进知返,时时以惭愧心觉照自己,庄严身心,努力的往自利、利他菩萨成佛之道前进。
八、坚固力成就:唯有当一个修行者,对佛法具备净信心,对利益众生具备大慈大悲大舍心之后,才能在他弃舍外尘身物,追求佛道智慧的觉悟下,进入最初超出欲尘垢心无我禅修的行列。亦唯有在身心逐渐出离外尘境界后,才能在禅修的洗礼下,对佛道的追求,获得最初不退转心的坚固修行力量,而与出世圣者出离五欲六尘的出世解脱心相应,初见清净光明的智慧心地,而入圣者见道之心,心大欢喜。
九、供养诸佛成就:当一个菩萨修行者,在愿力、定力、福德力逐渐超越欲尘束缚范围,获得初步不可思议的坚固修证力用后,心念便渐渐得到了自在,修行到了这个时候,才能随着我们的愿力、念力、福德力自在受生,往返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听佛说法而无挂碍。
十、依教修行成就:一个具有广大福德、智慧,愿力、念力获得自在的修行者,生生世世,不论生在何处,均能因往昔善根智慧的启发,而领悟甚深法义,依教修行。
以上是略谈初地菩萨依大愿力净化心地,开发佛法智慧的十种修行次第。
7、二地菩萨以十善业自利、利他
当初地菩萨的光明心地渐渐在大慈悲心、大愿力、大福德、大舍心……的洗礼下显露无遗时,便逐渐脱离欲界尘境的染着,成就清净的离欲梵行,戒行具足,进入二地菩萨修行的领域。
经上说,一切佛法的修学,皆是以十善业做为学佛的基础,一个修行者,如果十善业受学得法,则逐步清净身心,首先超出欲界垢染,想要进一层发心修学声闻、独觉、菩萨二乘圣者的出世修行境界,也就不困难了。二地菩萨为了更加坚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悲愿,继续以十善业自利、利他,使得原本清净光明的心地,更加正直、柔软、纯善、不杂、调伏、寂静、广大……。又深知十不善业,令众生堕落三涂恶道,受苦无穷,因此对于沉沦生死苦海的可怜众生,再度地发出了利益心、安乐心、慈悲心、怜愍心、摄受心、守护心、教化心……:心心念念希望以自己成就的清净成行来教导众生力行十善业,脱离十恶业,以此教化众生去恶崇善至诚恳切利益众生的清净行为来增长、加强、巩固、廓大自己度化众生的大悲誓愿。
因为二地菩萨的清净戒行成就,而使此地菩萨的心性愈加趋向生死解脱的道上前进。诚如经中颂文所说:‘质直柔软及堪能,调伏寂静与纯善,速出生死广大意,以此十心入二地。’
由于此地菩萨的愿力、念力、智力、福德力……逐步在清净戒行及十善业的调伏下,愈加地纯善与寂静,于是更加净化了禅定力道的修持,开发了广大的神通力量。以其深广的神通力用,接引无数的众生信佛闻法。如经中颂文所说:‘所有种种神通力,此地菩萨皆能现,愿力所作复过此,无量自在度众生。’
8、三地菩萨进入深广禅定修持
欲步入正途的甚深禅定修持,必须以佛法的闻思修慧为基础,广集利益众生的福德资粮,才能直入正规的禅修证境而无障碍。三地菩萨名为发光地,这便说明了此地修行者在听闻正法、思惟法义、解悟真理、为法忘躯、依法修行、广修福德,普渡众生……等各方面的实践问题,已经做得非常彻底。才能在自度、度他的体验中,深刻的领悟到:欲根治无量众生的烦恼心病,唯有先拯救自己的烦恼心病,将身心超出世间爱欲生死的束缚范围,一心专注在佛道智慧的追求中,才能以我们所修证如虚空般地的广大悲智,彻底的对治众生的无量烦恼病症。所以此地菩萨时时刻刻,以其无量利益众生的哀愍心,在寂静无人之处,收摄身心,思惟佛法,依教修行……,因而以无限的忍力、耐力、毅力……所汇集成专注的精神力量,超出欲界众生的散地界限,进入色界、乃至无色早的禅定境界,而逐渐在出世正定的成就中显发如太虚般地智慧光芒。诚如经中所说:‘菩萨住此发光地时,即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住初禅。灭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主喜乐,住第二禅。离喜、住舍,有念、正如,身受乐,诸圣所说,能舍有念受乐,住第三禅。断乐先除,苦喜忧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住第四禅。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种种想,入无边虚空;住虚空无边处,超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住识无边处,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住无所有处,超一切无所有处,住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法故,行而无所乐着。’
‘此菩萨,心随于慈,广大无量不二,无怨无对,无障无恼,遍至一切处,尽法界虚空界,遍一切世界,住悲喜舍,亦复如是。’
‘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天耳清净,过于人耳,悉闻人天……。以他心智,如实而知他众生心……。念知无量宿命差别……。天眼清净,过于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诸天之中,菩萨天眼,皆如实知。此菩萨,于诸禅三昧,三摩钵底,能入能出,然不随其力受身,但随能满菩提分处,以意愿力,而生其中。’
‘此地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见缚先灭,一切欲缚,色缚有缚,无明缚,皆转微薄……。’
由上经文得知,三地菩萨在广大悲智愿力前导下,已经能够证入甚深法性禅海中,而且不会对甚深的禅定法荣生起贪染之心。因为心力不执着三昧境界,念力便得到自在。就在念力自在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出入禅定证境,依自己的念力、意愿力而自由受生,不受神力果报的束缚。
9、四地菩萨智慧炽盛
四地菩萨名为焰慧地,这便说明了此地修行者因不断勤勉的将悲智愿力导向甚深禅修之中,而使得原本明利的智慧,更加地散发出如火焰般炽盛的慧炬光芒。四地菩萨是依何法精进修习而获得此炽盛、明利的智慧呢?经上说:‘菩萨已净第三地,次观众生世法界,空界识界及三界,心解悉了能趣入,始登焰地登势力,生如来家永不退。’又说:‘自身见为首六十二,我及我所无量种,蕴界处等诸取着,此四地中一切离。’
四地菩萨做三十七助道品增上修行(三十七道品的释义,在十六愿中有说明),在不舍庄严净土的广大救渡众生的大悲愿力下,更加精进地在禅定中斩断了身见、我我所见,蕴、界、处等十八界的微细心念贪执,使得在定境中的智慧愈发的明亮、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