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净土安心法门01
净土安心法门01
2006年06月21日09:55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881 字体: 繁體

净土安心法门01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弟子钟清泉敬记

净土安心法门(一)

前言

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是雪公老恩师往生前一年所做的一篇完整开示,前后总共十七次,可以视为是他老人家一期教化的最后嘱咐。

┌丁(一)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

三业修善┼丁(二)若起三业必须真实心中作┼心既无染

辨┌丙一‘清净心’作└丁(三)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即感真如

┌乙一真┤

│伪└丙二夹杂恶性┌丁(一)外现贤善精进之相┐

│名‘杂毒善’┼丁(二)内怀虚假贪嗔邪伪┼不名‘真实’业

│└丁(三)*诈百端恶性不改┘

甲一至诚心┤┌丁(一)真实心中制舍诸恶┐

│┌丙一制舍‘自他诸恶’┤├自利利他

││└丁(二)行住坐卧想同菩萨┘

│明│┌丁(一)饶益有情不恼众生

└乙二两┼丙二勤修‘自他凡圣等善’┼丁(二)德为福聚自得清净

利│└丁(三)恶缘不生取净果报

├丙三‘见三业善必赞’──‘可离污染报’‘可感清净果’

└丙四‘欲恶不随喜’──敬‘而远之’亦不随喜

┌乙一、自身罪恶缠缚凡夫┐

├乙二、矌劫轮回不能出离┤┌丙一、一心依佛所教

├乙三、弥陀大愿摄众往生┤├丙二、决定奉行不变

├乙四、释尊说教绝无虚言┤├丙三、纵使引他经论

甲二深心┼乙五、十方诸佛证劝苦心┼┼丙四、千万云不生者

(决信)├乙六、依教奉行绝不会错┤├丙五、唯增往生信心

├乙七、菩萨智不及佛说法┤├丙六、甚至诸佛再来

├乙八、声缘不明往生之理┤└丙七、我决不改此心

└乙九、异佛见解皆是魔说┘

┌乙一、过现三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丙一、真实深信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丙二、愿生彼国

回向│异见、异学┌丙一、心若金刚

甲三┼乙三、不为一切人等动乱破坏┤

发愿心│别解、别行└丙二、愿生极乐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

┌乙一、真心决信┐

甲四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乙二、愿行既成┘

缘起

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安住梵行’这个地方的时候,为着与安心两个字有关系,所以在这个地方暂且停住,先讲‘安心’这个表。为什么先讲这个安心呢?因为在佛家不论那一宗那一派,第一步就是先要把心安住。

我们为什么多劫以来在三界轮回,生生死死不断呢?为着本性迷了,起了惑,迷惑颠倒了!迷惑颠倒就尽走错路子。所以佛家修行的法子跟别的教不一样,别的教修行也解脱不出这个轮回。一般人做恶事受罪报,做善事得善报,得善报就享福,享福就没有了善功德。而善有有漏的善与无漏的善,漏是比喻一件器具有漏洞,你倒上一杯水,但一直往外漏,终会漏完的。做有漏的善事,好比倒上好茶,好茶也是漏光,也就是一享受福报,功德就漏完了!再如修行功夫能得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这前五通都得了,若缺了漏尽通,仍过不了三界这一关!总之有漏是不彻底、不究竟的。惟有佛家有无漏法,什么叫无漏呢?就是所做功德不往外漏。在因上叫它不漏,后来结果就叫不生不灭,研究如何得不生不灭结果的学问就叫无漏学。至于净土宗,要紧处就在能早得无漏,别的宗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才得了无漏。净土宗当生就能得无漏,正因为说得这么容易,所以是难信之法。这难信之法,对于佛学模模糊糊,半懂不懂的,还能相信。假如学了一点,一知半解的,就更难信了。而要得无漏,必须把心上的迷惑颠倒去掉,心就如一面镜子,把尘埃去掉,心光才会透出来。这话说来容易,但要如何去掉心中的尘埃烦恼呢?那就必须断了见思惑才能不生不灭。证了罗汉果就断了见思惑,又缘觉也是断了见思惑。(佛家有大乘、中乘、小乘,声闻是小乘,缘觉是中乘。)然而证了声闻、缘觉果位对这个净土宗也不懂得!大家听到这可要说了:‘证了罗汉果,还不懂得啊?’‘还不懂得。’‘这是你说的?’‘不是我说,是经上说。’‘那么成佛就非修净土宗不行了?’‘也可以啊!你若能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一直修下来,就用不着净土宗。’信了这一条,才能往下讲。

再谈为什么会起见思惑?起了迷惑颠倒?为什么‘起’?这要说明白,我们凡夫这个‘识’——就是外行话的‘灵魂’,人人都有,坏就是坏在这个东西上。易经上就有谈到灵魂,所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诸位杳易经看!这是孔子说的,那能错吗?精,是人身上的精华,什么是精华呢?有灵魂这个东西,就是精华。气呢?气就是一口气。而精气变万物叫游魂。这个魂不在一个地处,这里跑,那里跑,游魂是变的,看过易经的就懂得的。既懂得了,不叫他到处跑不行吗?不叫他到处跑就成功了,然而那一位能叫他不要去跑呢?没人有办法!

你瞧!不但是佛学是这样讲,孔子也是这样讲,既是游魂,你叫他静止不要游了,他则忽然跑到这里,忽然跑到那里。那么你在这里坐着,游不游呢?照样游!心是到处游跑的,人在这个地处坐,心也不安稳哪!

佛家不论那一宗,都要叫这个灵魂不游,说是容易,做着难,你那一位能‘安’这个‘心’呢?听过佛学的人都懂,不动叫本性,‘性’就是明心见性的‘性’,性是不动的,心是动的,动了心,就叫游魂。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叫你的灵魂安住!安住就是安在一个地处不叫他动。说句好懂的话,不动心了,就叫‘安心’。吾人没有一个安了心的,都是游心跑心。诸位那一个可以不动心?总是先动心后干事,自己都不觉!而安心得有方法,所以各宗都有安心之法,一宗一个样。唯有净土宗,安心之法特别,特别是什么个样子呢?

净土宗安心法门

净土宗有普通的讲法,有特别的讲法,普通的讲法是什么呢?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三藏十二部等等,以及没翻到中国来的经典,这些千经万论没了门的工夫,就抬出净土宗来,所以这是特别的法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这三经是净土宗的专门经典。普通而言,三藏十二部都是净土宗。

既然安心这样复杂,各经说的有相同的,有不相同的,要区别安心的方法端看这部经是怎么个说法,不一定。净土三经的十六观经,有十六个观法,而讲往生西方则有三种安心的法门,一是至诚心、二是深心、三是回向心,有这三种心,心就不再乱跑了。这三种心无论安在那一种上都行。这是一个说法。至于上一次我给诸位介绍的四心——欣厌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在佛学辞典上,你可以找出‘安心’一词来,前一是总安心,后头这三条是别安心,净土宗就有这四种安心。

总安心

先说‘总安心’。总安心分‘欣厌’,欣厌在禅家当然反对!禅宗讲究不着相,而欣厌是着相,怎么着相呢?‘欣’是对事情希望,心里喜欢这个事情,专门喜欢这一条,凡是极乐世界的事情没有一条不好的,羡慕到这个样子。‘厌’呢?除了极乐世界,外头这一些都讨厌,都不爱它,即使是当了全球大总统,那全球大总统也跟大粪坑里那个蛆是一样,蛆有生死,大总统也得生死。欣厌到这个样子,这就成功了,诸位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叫总安心。而十六观经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心,是别安心。总之,你随便走那一个都行。现在且问你安心之法是什么?学了这么多年佛,诸位都安心了吗?成功没成功,只须问自己,不用问别人,有人打佛七圆满了,问人说你看我成就怎么样了?这就好比吃了饭,竟然问别人,我吃饱了吗?你吃了饭问别人饱了没饱?这不是说糊涂话!

欣厌这两个字讲过不只一次,大家都听得太熟了,大家都不理它,这是大家的毛病。所以欣厌心大家起得也不彻底,往下再看‘三心’的解释,多少知道一点,或可有些帮助。

别安心

甲一、至诚心

先讲这个至诚心,至诚就是真心,实在心。搭衣讲经的大讲座开头有念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佛法难闻,百千万劫难以遇上。‘我今见闻得受持’,既然佛法难闻,今天遇到佛经了,‘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不是虚假的话,所以叫‘至诚心’,心一点假意也没有。至诚心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先看辨真伪:

乙一、辨真伪

丙一、三业修善‘清净心’作

表上,‘辨真伪’下头云:三业修善‘清净心’作。这很简单,一提都会讲,都知道,重要在做得到。三业修善,‘身’不干杀盗淫,‘口’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意’,意不贪嗔痴。这身口意三业,尽做善的,要是干杀盗淫,身业就不善了。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口业也不善了。意识向东向西,出去跑也不善了。光这条三业修善就行了,为什么呢?诸位不是学净土吗?净土怎么讲?‘净’是干净,干干净净的,你诸位的心都干净了吧?三业做坏事,你心里怎能清净?你的三业不干坏事,就是清净心。

丁(一)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

人多生多劫以来的生死轮回,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是昨天有的呢?还是今天有的呢?‘在尘点劫以前就有了。’生生死死在这六道里头,一直到了现在还头出头没,还没出去。一般人只能说:‘啊!死了!’死是‘死’,并不‘了’,要‘了’就好了,可惜死而不了。要想死而能了,全在一个‘舍’字,这是俗话的‘放下’,放得下就空了,放不下就不行!所以‘了’字全在你放下。不善的三业,真实心中舍,若不真实也不是清净心,一下子就放下,这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舍’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凡夫就是放不下,而多劫以来的罪业,当时就要放下,放下就行!

放下如何就行呢?金刚经中有比喻,一座黑屋子,多少年不见阳光,你拿着一支蜡烛进去,千年万年的黑屋,进去一支蜡烛、一屋子皆放了光明。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只要舍得开就行。

丁(二)若起三业必须真实心中作

头一行是说不善的三业,叫你放下,第二条‘若起三业必须真实心中作’,此三业是善业而不是恶业,与头一行对照就知道。若起三业的‘起’是心里一动,身口意要干好事,必须真实心中作,心里真心干这个。儒家大学有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小人闲着的时候干些坏事,什么坏事也干,见了君子赶紧装模什样,云:我是好人,干了什么好事。然而‘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凡事欺骗不了人,你的动作,‘诚于中则形于外’,你一动作人家有功夫者就能看见你的心肝,所以不能装模作样,必得真实!什么才叫‘真实’呢?曾子是孔子弟子里仅次于颜回,得孔子之道的,曾子云:‘吾日三省吾身’——自己考察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别人办事是真心办还是假心办?‘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来往,说话办事有没有真心办?守信用不守信用?这些都是求真心!所以一个人不念中国书,不懂这些世间法的圣言,连人情事故还做不到,还想成佛?那有这种道理?那有曹操、秦桧成佛的?

丁(三)、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

第三条‘不简内外明闇皆须真实’。简——挑选。在内在外,乃至明显或暗处,干一切事情皆须真实,真心诚意绝不欺骗人。

如此三条后,下头两句乃总结‘心既无染,即感真如’——染是不干净,有了见思惑就是不干净。‘即感真如’——凡事由真心实意显出来,就能明心见性见了真如。

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

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夹杂恶性,名杂毒善’。

解释这段之前,先要明白心和性的关系,心和性是一个还是两个?既云心性,说一个就是一个,说两个就是两个。不想跳出三界轮回的人可以不研究,想跳出的,不研究却也是可以成功,这话一点都不假。心性说是一个好懂,说两个也好懂,说心与性皆空便不好懂,详细说要三大阿僧祇劫以后才明白。今天姑且就根据法华经、华严经略微说说——这两部经可是专讲成佛的。法华经主张‘性具’,我们的本性中具备一切,有善、有恶、有不善不恶。华严经说是‘性起’,性原来不动,不动时什么都有,名性具。除动了名起,起心动念了,这就和性不同。所以性是安静不动的,性一起动就是心。这是不得已的讲法,光嘴说不行,必须有修行的功夫,自己在里头参悟,才能懂这个心性。

知道了性具、性起的差别,再看表上说‘夹杂恶性,名杂毒善’。性中的恶性不真实,虽不真实却是性具。初学时万法不归一,修行就是要心安在一个地处,使万法归一。善性夹杂恶性名杂毒善,在譬喻经有一个比喻,其牛奶中掺了驴奶,这奶就杂了。善性夹杂恶性,这种善就有毒,叫做杂毒善。我们过去造的恶业,掺入现在所作的善,就好比把驴奶掺入牛奶,名为杂毒善,虽然是作善但不纯粹。杂毒善下面列有三条,只讲事不讲理。

丁(一)外现贤善精进之相

一些学佛修行人,表面上装模作样,犹如礼记大学所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这是说,小人在闲着没人的时候,多干坏事,什么样的事都干得出来,这是性善还是性恶?所以说是性具。看到好人,就把那些坏事都藏起来,他还知道善恶,如果他不知道善恶,怎么知道藏起来?可见他还有羞耻之心。除了掩其恶之外,还扬其善,把自己不好的掩盖起来,将自己做的几条好事拿出来自吹自擂。但是看在君子的眼里,就如同看见他的肺肝,没一点用处,现在自己欺骗自己,将来轮回,变驴变马。我们只看到跟前,没看见未来,就很难讲了,现在先讲一个例证:

有一位富翁临死时,眼睛一直盯着油灯,呻吟不已。儿子见到这个情景,一会儿就明白父亲的心意。原来富翁生前节俭,正在点燃的那盏油灯,却用了两根油心,他老虽然已经临到生命终了,仍痛惜灯心的浪费。等到儿子会意吹熄了一枝灯心,富翁才满意地死去,富翁死后下到地狱。

阎王审问他说:‘你这个人一生没干过一点好事,判你下油锅。’地府的小鬼拿了*子要来*他,*子碰撞‘锵’的一声。

有一小鬼问说:‘咦,谁掉的钱?’

富翁马上答说:‘是我掉的,是我掉的。’

阎王听了很生气的说:‘快要下油锅了,你还惦记这钱,本来是可以不必下油锅的,现在你非下油锅不可。’

富翁立刻说:‘啊!阎王,阎王,商议,商议。’

阎王说‘还商议什么?’

富翁问:‘这一锅油要多少钱?’

阎王说:‘哼,这一锅油多少钱,二十块。’

富翁说:‘喔,那商量,商量,阎王你把二十块钱给我,你干爆我吧!’

到了临下油锅,还要贪这油钱,只要干爆就可以了,这样的人,如何去度化他?杂毒善这三条都是偏重造业这一边而说的。

丁(二)内怀虚假贪嗔邪伪

内怀虚假,内是指心起动了,内心专做假事情。贪嗔邪伪,起贪嗔痴,迷信邪教,假的装成真的。

丁(三)*诈百端恶性不改

*诈百端,*是不忠诚,像*雄曹操,诈就是不干一点真事,百端是指什么事情都是*诈,不只一条。恶性不改,明明知道是坏事,偏不改。不改恶,是不得了的呀。自古以来,不管是中国圣人或是外国圣人,都讲究改过自新,将坏人变成好人,办教育也是主张往好处转。但是恶人明明知道就不肯改,存心学坏,这是最大的恶事。所以不肯改恶,那就没法治了。佛遇到没法治的人,就默摈,拒绝他,也不与他说话,不理他,由他去。

而身口意三业是什么时候开始造业的?尘点劫前,找不出开头来。一生所造的善恶业不知有多少,多生所累积的善恶业更是难计其数,六道轮回的众生没有不造业的,造业就不能脱离轮回之苦。那么学佛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依圣言量就是好办法,按照圣言量去做就能解决。

这张净土安心法门讲表,重要的是第二深心,‘深心’底下所列的都是圣言童的办法。今天讲的要点,是要诸位知道尘点劫以来,我们都在六道轮回,头出头没,受无穷的苦,愈是公侯将相,做的恶愈多,愈堕落得厉害。下一次接着讲‘明两利’。

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

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

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得了好处,还使大家都得好处。自己利益自己是声闻,一半利益自己,一半利益别人是缘觉,菩萨是把自己得的好处,全部给别人。别人得到好处,当然就是利他,你想利益他,自己必先要明白,利他自然就是利己,这叫两利,这是大乘菩萨法门。

明两利下面分四条,先看第一条:

丙一、制舍自他诸恶

制是制住心,心原来四处乱跑,没次序,控制住它不让他到处跑,叫制。舍是舍开不要了。制舍就是控制住心,然后舍弃。舍弃什么,表上说诸恶。不论大恶小恶,一切恶的事情,一律控制住它,不叫心起恶。一感觉有恶,立刻就不要它。

丁(一)真实心中制舍诸恶

这制舍一切恶不是说说就完了,必须要真实心。心不真,谈不上控制,凡一切恶事控制住不使它动,并且一下舍开它。如果不照这样办,你说我学佛了,你学的是什么佛?学佛须诚心,诚心净意的制舍诸恶。

丁(二)行住坐卧想同菩萨

行住坐卧是四威仪,佛家讲究威仪,儒家孔子也注重威仪,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行要如风一直往前走,除了极少见的旋风之外,一般风不乱刮,所以走路时,不能东张西望,若四下张望,那是看女人?还是看商店没有人,好偷东西?坐要如钟,坐得像庙里那口钟。卧如弓,射箭的弓,弯弩的,佛的卧相都是右手托腮,左手放在胯上,有如狮子卧,这是一种礼貌。住如绳,像工匠用的墨绳一样笔直。‘想同菩萨’想是心里起一种思想。净土宗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观就是本来空空洞洞的,在心里想。如十六观经的首观‘日观’观西落的太阳,为何要观西落的太阳?因为太阳光亮,印象深刻,看着太阳,然后闭起眼睛,心中还有太阳影子,日久天长地想,睁眼闭眼都是太阳,再把太阳变成水,进入第二观水观....。这里说四威仪要想成自己就是菩萨,要教化人,自己要先作好样子,想同菩萨,也把在场的人观想成菩萨,不论他是那一国人,不论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都看做是菩萨,主敬存诚恭敬他,这样日久天长就变心了,这才叫‘至诚心’。

丙二、勤修自他凡圣等善

众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还要修什么?修的不是本性,性没法修,修的是盖在本性上的迷惑颠倒,去掉那些烦恼就是修。

勤是不停止,不休息。大家或许会疑问,成天的勤修不会疲劳吗?我们功夫不到,就会疲劳,勤就劳;功夫加一成,疲劳就减一成。

修是整理过错,诗经说的切磋琢磨就是修。如有病的人要吃药;病好了便不需药,没病吃药会吃出病来。成佛以后‘业尽’什么业也不造了,‘情空’情识也没有了,这是真正的不生不灭。什么病也没有了,还要吃药吗?最近有一位华侨主张消业往生,业都消尽了才往生,佛才消尽业,成佛再往生,这话怎么讲得通?没有错误了,你还修什么?

表上说‘勤修凡圣等善’,善,凡圣都有,表下列有三条:

丁(一)饶益有情不恼众生

饶是多的意思。饶益有情,多多助益一切众生,胎卵湿化,一切众生都叫有情。不恼众生,一概不惹他烦恼。众生有其生命,你的动作有不利于他的身体,对他有坏处,一概不做,做得到的皆做,乃至于极小的动作,一举一动先看有没有动物,有动物受苦就想法子救,救了它还是死,它死它的,我们不害它,处处加厚众生,无论如何就是别害众生,这叫饶益有情不恼众生。

丁(二)德为福聚自得清净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与福德不同,善根是一棵树扎了根,就能生长。福德是树上开的花,结的果。诸位想想,这福德是从那里来?福德由善根来,善根是根本,真正的因。福德是花报,开花好看,做了功德就有福。两者不同,故云,德为福聚。若没作功德,那来的福,有了德就能将福聚起来,这是根据增一阿含经而讲的。

做功德有六波罗密,头一条是布施,有财、法、无畏三种布施,财布施例如有人要买一斗谷,恰好少一块钱,这时就布施给他一块钱,这种布施是帮助人解决财物上的困难,可得世间福,出世间福。修行人不只得世间福,这不究竟,要出世间福才出三界,这两种福要视布施的力量大小而定,小者是世间福,大者得出世间福。

第二布施的心平等与否,我们办事的时候,别忘了人家,不要只想自己够了本就行,得有自己有他,有自己也有他,这叫‘平等’。孔子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拿着这个再加到别人身上。这个平等心也有深浅,浅的得世间福报,深的得出世间福报。

第三以智慧布施,以懂得的佛法、懂得的觉悟,拿这个布施众生,解脱他人轮回之苦,这是法布施,得的完全是出世的功德。例如你学净土法门,知当生成就的方法,这多么好,你自己修,还能教一个人修。度化一个人修,就等于自己精进,度了二三人,你就是声闻缘觉,度了百余人,就如阿弥陀佛了,你曾经劝过那一个人跟着你学呢?要是能帮助他往生,那更不得了,他往生是因为你而往生,这就是你的功德,这种功德你自己不知道。

德为福聚,自得清净,自得清净是完全能解脱别人的生死,他清净享福了,你也得清净了。

丁(三)恶缘不生取净果报

万法因缘生,没因固然不能结果,有因可能也不结果,这当中必得有缘,缘方四种: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凡是发生的因缘于众生有害的,都堵住它,没缘就不会结果。比如有一位祖师在荒野遇着强盗,强盗用草捆绑他,强盗用草捆他,是要试验他。盗贼走后,祖师还是在那儿不动。后来有人来替他松绑,这人说:您怎么这么呆板,绑你的强盗走了,他只用一根草捆住你,你动一动就可以自由啦。祖师答说:一根草不足畏,但是我一走,就会把草拔起来,这草上许多的众生,都不能活了,不是我害了它吗?凡事量力而为,做得到就尽量做,做不到的也没法,譬如佛家喝水,必得滤过,在野外没东西滤,也得喝,能否回避不作恶缘,全在个人的诚心,双方不害,自然得清净的果报。

丙三、见三善业必赞——可离污染报可感清净果

在这世界上,都是身口意在造业。他做了好事,你加以赞叹,他的功德你就得了一半。你赞叹他好,别人都来学,这就是随喜,好比拿着火炬来引火,你也来引火,他也来引火,一百人来引火,这个火一点都不减少,别人来随喜功德,本人并没损失。这样,那不好的事情,就沾染不到身上,你的功德就愈感愈多。

丙四、欲恶不随喜——敬而远之亦不随喜

欲是五欲六尘。恶是身口意十恶业。别人造了五欲十恶的业,你劝他不要干了,劝不了也不用帮他的忙。譬如作贼的,他爬不上墙,向你借梯子,你把梯子借给他;或钓鱼的人,鱼钓不上来,你帮他拉,这都叫随喜恶。五欲十恶一概不随喜,而且敬而远之,对这种人,表面要恭敬他,离他远远的。

以上就是至诚心,这心不夹杂。下一次讲深心,深心中有很重要的话。

上一篇:净土安心法门02
下一篇:精要十念法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