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八 正 道
八 正 道
2006年06月25日19:24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677 字体: 繁體

八 正 道

【八正道】
 梵语a^rya^s!t!a^n%gika-ma^rga。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实践法门,即八种通向涅槃解脱之正确方法或途径。释尊转法轮时,所说离乐欲及苦行之二边,趋向中道者,即指此八正道。八者即:(一)正见,又作谛见。即见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去善向善,于此世彼世自觉自证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别、正觉或谛念。即谓无欲觉、恚觉及害觉。(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言、两舌、恶口、绮语等。(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生、不与取等。(五)正命,又作谛受。即舍咒术等邪命,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六)正精进,又作正方便、正治、谛法、谛治。发愿已生之恶法令断,未生之恶法令不起,未生之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长满具。即谓能求方便精勤。(七)正念,又作谛意。即以自共相观身、受、心、法等四者。(八)正定,又作谛定。即离欲恶不善之法,成就初禅乃至四禅。

 八圣道乃众生从迷界之此岸渡到悟界之彼岸所持之力,故以船、筏为譬,有八道船、八筏之称;又如车轮之辐、毂、辋相互助车转动,故亦譬称八轮。又此为圣者游行之所,故又作八游行、八由行。反之,邪见、邪思、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称为八邪、八邪行。[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四谛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

【八正道】
    [出法界次第]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八正道(aryastangika-marga)】

ba zhengdao

  佛教教义。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认为只有自己的教义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学都是邪见。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称为中道。原始佛教对这种不苦不乐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视,列为四谛之一“道谛”的具体内容。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的《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和南传《相应部经典》。(高振农)

【八正道(梵aryas!t!a^n%gika-ma^rga,巴ariya-a-t!t!han%gika-magga,藏h!phags-pah!i lam yan%-lagbrgyad)】
原始佛教及部派佛教的根本实践原理。又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指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兹略述如次︰

(1)正见︰指正确的见解,即有关佛教正确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缘起与四谛之智慧,但对未确立智慧者,则为正确的信仰。

(2)正思惟︰指在身、语行为以前的正确意志或决定。

(3)正语︰指正思惟后所产生的正确言语。不说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要说真实而且与别人能融洽的有益语言。

(4)正业︰指正思惟后所产生的行为。不做杀生、偷盗、邪淫的事。要从事爱护生命、布施与慈善、遵守性道德等善行。

(5)正命︰指正确的生活。即以正当的职业过正当的生活,以及每天过规律的生活。无论睡眠、饮食、工作、运动、休息等,都要有规律。

(6)正精进︰精进是努力趋向理想,也就是指努力除恶,俾使一切宗教的、伦理的、政治的、经济的、身体健康方面的善增加。

(7)正念︰具有正确的意识、想法,时刻不忘其理想与目的。

(8)正定︰即精神统一。在日常生活中,使心安静。心如明镜止水,一片冰心似的无念无想之状态,就是正定之展现。

八正道是针对婆罗门教及耆那教的苦行主义,以及六师外道中主张享乐主义者所提出的。释尊提倡不苦不乐之中道,因此,原始佛教也将八正道称为中道,且以之为四谛中道谛的具体内容。

八正道虽然分成八个项目,但却是有机的结合,因此不是个别而不相关联的。只是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才将它分为八项。这八项与三学的关系,虽有异说,但大体如下表所列︰

      ┌正  见┬慧─────┐
      ├正思惟┘            │
      ├正  语┐            │
八正道┼正  业┼戒─────┼三学
      ├正  命┘            │
      ├正精进──三学共通  │
      ├正  念┬定─────┘
      └正  定┘

 

一般而言,八正道的八支是同时存在的。其发生顺序,并没有先后之别。但也有人认为应按照八支列举的顺序,而有前后一定的排列。这与戒、定、慧三学的情形相同,依据三学发生的顺序,首先是戒,其次定,最后慧,像这样也是合理的。由此立场来看八正道,则其顺序该是慧□戒□定,而不是戒□定□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八正道之后加上正智、正解脱二支,则成为十无学法,最后的正智与正解脱属于慧,所以,从十无学法与三学之间的关系看来,正确的次序当是慧□戒□定□慧。最初的慧相当于入门者的信,因此可知全体顺序应当是信、戒、定、慧。

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及南传《相应部》。

◎附一︰水野弘元着·郭忠生译《原始佛教》第四章(摘录)

八正道的意思是︰八种正道。为什么以八正道此单一名词来代表呢?因为这是达于涅槃不可分的方法,缺一不可。例如正见必须伴随后七者才能成就,正思亦必须伴随其他七者才能圆满……正定亦然,因为要得到正定,必须有前七者的资粮。这是八正道的完整性。下面我们依次解释八正道。(中略)

(一)正见︰意思是‘正当的见解’、‘观察事物的正当方法’。它指佛教对人生世间的正见,换言之,即是澈见缘起法、四圣谛的智慧。既然正见被形容为‘圣’,则必为证知佛法正见之圣者的智慧。但对那些仅持受世间德行的人而言,亦有相当的重要性,亦即这些人乃是由‘正信’引生正见。他们只要信仰那些已得正见的圣者,并且相信正见的功德,则在生活上一样是非常充实。进一步的说,如果知道或经历何以那是正见,则其本身即已证得正见。所以,知道这是圣者亲证的智慧为正见,持受世间德行的智慧为正信。

不管是在宗教,就是在日常生活,正见亦有其重要性;在策划任何事物之时,吾人必须有正确的目标与具备一般的知识,否则即无完成之日,亦无完成的期待可能性。不管如何,具备相关的知识是第一要件。

(二)正思︰这是正当的思考方法与决策,亦即是熟虑自己的地位,考虑行动之时应以何种心态应对之。吾人须以正思时刻保持着灵敏觉性,来决定如何做与如何做才能有好的成果。正思的具体内容乃是由正见所引发之镇定的思考。

关于正思,原始佛教圣典所说的是︰时刻保持警觉以避免忿怒、杀生或世俗谬见从心头涌起,同时长时忆念出世正法,具足柔软、慈悲、清净、无恚心。如果是学生就必须像个学生,不可逾规越矩,不像个学生的样子;如果是白领阶级,就老实认清自己的地位,劳工阶级亦然,资本家亦须按照自己的地位作为。这才是正当的决定。

(三)正语︰如果已具足正见与正思,则事物之根本观念必能了然清楚。如果缺乏这些要件,懵懵懂懂,怎能有所作为呢?如果有详切的擘划,那么剩下的只是去执行、实现而已。

正语的意思是︰正当的口业。如果有正见、正思,很自然的口业必为正。关于正语的具体内容,在佛典常看到的有︰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离间。但正语不仅在消极的不作为,更须积极的以真实语、柔软语,就事实的需要以导化他人、教导众生。由于没有语言上的冲突,没有恶语相加,则正语至少可减低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彼此和乐共存。其他如‘爱语’、‘和合’等亦可归属于此。许多冷漠、敌对、疏离与怀疑都是‘口业’惹的祸。总之,在任何社会里,我们迫切的需要善意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必须有正语的基础。

(四)正业︰正业的意思是‘正当的身心’。‘意业’乃是借诸‘口业’或‘身业’而表现出来。所以意业经过正见与正思的过滤,必能引生正语与正业。谈到正业,佛典告诉我们要不杀生、不偷盗与不邪淫。但这仅是消极的不为恶,正业的积极意义在于‘护生’、‘慈悲’、‘布施’或者是‘引人向善’。而那些常在新闻出现的非法行为,诸如抢劫、杀人、暴力、诈欺与吵架等等,任何非法的行为都是与正业相违逆,是和乐生活的绊脚石。所以说如果能遏止此等非法行为,所行皆能契合正业、正语,则必有和平、快乐的生活。

(五)正命︰不用说,吾人须远离恶语与非法行为,而住于正业与正语。如此的生活便是正命的典范。这即是说︰不应从事非法职业或为道德所禁戒之事。例如学生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睡觉,必有一定的生活规范。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早餐,不早退……等等。至于出家僧众的生活规范则是如何*信众的供养而活,如何支配整天的时间。

(六)正勤︰要实践上述五种正道,以至于后述的正念、正定,必须有相当的勇气与正确的努力。没有努力与勇气,决不能成办任何事。原始佛教圣典以四方面来谈它︰(1)已得善令得增长,(2)未得善令得生起,(3)已得恶令得消灭,(4)未得恶令不生起。如果以此四种而精进,则善法日益滋长,恶法必不复生。如此则个人与社会必能迈向光明,进步不已。

(七)正念︰正念的意思是‘每个人必须时刻顾念自己与周遭的事物’。‘念’并不是‘为我’,而是时时刻刻的顾念自己、关心别人,以便使正见乃至正定等各正道皆能付诸实践。所以正念可称之为‘正意’、‘正当的深思熟虑’,亦可视之为反观自身与积极的负责。这正与漫不经心或粗心大意相反,因为不道德的行为或是无法履行自己的业务,全是由于漫不经心或粗心大意。

在佛法里,正念常与正知相提并论,二者都是指相同的心理状况。正念的意思是︰一个人必须时刻念兹在兹;一切事物皆是无常、苦、无我、不净等等。这即是说不可离于佛法,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正知则是时刻保持灵敏觉性,把握住佛法在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作为与态度。

(八)正定︰这就是正确、正当的禅定。亦即是使自己的心能在自己控制之下的境界。但是,这并不一定非要在打坐之中不可。亦不一定在日常生活中,非要全神贯注于禅定不可。在解释正定时,传统的说法皆以四禅为主,但是此类的禅定境界仅有*打坐、冥思内省才能证得。虽然如此,最低的初禅对日常生活亦甚有裨益。由禅定,吾人可控制自己的心理,并由此使自己的心理变得更灵敏、更精细。在寂静中沉思或回忆,则必可控制吾人的心理。这种静如死水,无瑕镜面的心灵,或吾人称之为‘无心无思’的平静心灵唯有*‘正定’才能证得。没有正定,绝无法有统一的心灵境界。当然,吾人勿须特别训练自己常在定中,只要制心一处即可达于正定。

◎附二︰印顺《成佛之道》〈三乘共法章(摘录)

佛在说明道谛时,最常用的内容分类,还是八正道。八正道,应称为‘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这是成圣的正道,有不可缺的八种成分。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正道就是三学,如正见、正思惟是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念、正定是定学;正精进是遍通三学的。此八支圣道,是三学,也就是一乘。佛为须跋陀罗说︰外道们没有八正道,所以没有圣果,没有解脱。我(佛)法中有八正道,所以有圣果,有解脱。这可见八正道是能入于涅槃的唯一法门了。这在大乘的《楞伽经》中,也还是这样说︰‘唯有一大乘,清凉八支道’。(中略)

出世的解脱道,是以缘起及四谛法门为纲要的。所以说到正见,除知缘起的集灭外,还有四谛的正见,这是经中特别重视的。正见流转还灭的缘起法,是依因而起,依因而灭的正见。但这不是空洞的因果观、有空观,而是无明缘行等的依缘而有,无明灭就行灭等的依缘而无。因果相依的必然性,从中道的立场,如幻假有缘起观中,正确的体见他,深入到离惑证真的圣境。四谛,也是因果的︰苦由集而生,灭依道而证,这是世间与出世间两重因果。观察的对象,还是现实苦迫的人生。从苦而观到集(如从老死而观到爱取为缘,到无明为缘一样),然后觉了到集灭则苦灭的灭谛(如知道无明灭则行灭……老死灭一样)。但怎能断集而证灭呢?这就是修道了。这是证灭的因,也是达成集苦灭的对治。这样,知四谛与知缘起,并非是不相关的(十二缘起也可以作四谛观,如无明,无明集,无明灭,灭无明之道,经中说为四十四智)。所以缘起正见,也即是知四谛慧。不过在说明上,缘起法门着重于竖的系列说明,四谛着重于横的分类而已。

佛在鹿野苑,最初为五比丘大转法轮,就是四谛法门,也就是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的法轮,明白表示出对四谛的次第深入。当时,佛先指示了︰那些是苦,那些是集,什么是灭,什么是道。这应该是剀切分别,详细指示。不但要知道那些是苦的,那些是苦的集因;苦必从集生,有集就有苦等事理。而且要知道︰这些苦是真实的苦,决无不苦的必然性。这是第一转(四行),是开示而使其了解深信的。

接着,佛更说︰苦是应知──应该深切了知体认的;能深切信解世间是苦迫性,才会发生厌离世间,求向解脱。集是应该断的,不断便生苦果,不能出离生死了。灭是应该证得的,这才是解脱的实现。道是应该修习的,不修道就不能断集而证得灭谛。这是第二转(四行),是劝大家应该‘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从知而行,从行而去实证的。

接着,佛再以自身的经验来告诉弟子们︰苦,我已是彻底的深知了;集已经断尽;灭已经证得;道已经修学完成。也就是说︰我已从四谛的知断证修中,完成了解脱生死,体现涅槃的大事,你们为什么不照着去实行,去完成呢?这是第三转(四行),是以自身的经验为证明,来加强弟子们信解修行的决心。

佛说四谛法门,不外乎这三转十二行相的法轮。在弟子的修学四谛法门时,首先要如实知四谛︰从四谛的事相,四谛间的因果相关性,四谛的确实性(苦真实是苦等);从‘有因有缘世间(即是苦的)集,有因有缘(这就是道)世间灭’的缘起集灭观中,知无常无我而流转还灭,证入甚深的真实性。应这样的如实知,也就能知集是应断的,道是应修的,惑苦灭应证的。依正知见而起正行,最后才能达到︰已知,已断,已灭,已修的无学位,由于苦集灭而得涅槃。

对于四谛的如实知见,引起了见谛(真实)得道的问题。在四谛中,体见什么才算得证?由于学者的根性,修持方法的传承不同,分为顿渐二派。观四谛十六行相,以十六(或说五)心见道的,是渐见派──见四谛得道,是西北印学派的主张。而中南印度的学派,是主张顿见的──见灭谛得道。当然,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老公案,优劣是难以直加判断的。依现有的教说来参证,从佛法本源一味的见地来说︰见四谛,应该是渐入的;但这与悟入缘起空寂性──也就是见灭谛得道,是不一定矛盾的。经说︰没有前三谛的现观(直觉的体验),是不能现观道谛的;四谛是渐入,犹如梯级的,这都是渐入渐证的确证。但四谛现觉的深见深信──也称为‘证信’,不是证入四种真实理体;谛是审谛不倒的意思,所以是指确认那四类价值而说。如苦︰这些生死有为,是无常的,不安稳的,是无我而不自在的;这种生死事实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就是见苦谛。烦恼与引生的善恶业,是能起生死,使生死不断生起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惑业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便是见集。断了烦恼,不起生死,那种寂静、微妙、出离的超越性,更没有任何系缚与累着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见灭。

八正道,有了就有出离,没有就决不能出离;八正道的能向涅槃所必由的行迹性,能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名为见道(谛)。这种印定苦集灭道的确信无疑,是四类价值的深知深信,当然是先后生起而印定的。但这无碍于缘起空寂性──灭谛的体见。缘起空寂性,就是‘甚深广大无量无数永灭’;这是超越缘起相对性的‘正法’;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而称为‘法性,法住,法界’的。见灭谛,不是上面所说的价值确信,而是体见那超越相对性的寂灭性自身。这是平等不二的,没有次第可说。学者在正观缘起的集灭中,达到离爱无欲而体见寂灭性,就是得道;四谛也当然证得了。但在智见上,应有引起的次第意义。如一下子发见了宝藏,又一样一样的点收一样──这是古德所说的一种解说。顿入,渐入,应该就是这样的。见寂灭而证道,为古代无数学者所修证的,是不容怀疑的事实,称此为灭谛的体见,是寂灭性自身的体见,与见四谛的见──四类价值的确认不同。

在中道的正见中,有着一定的程序,主要是︰‘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佛为深摩说︰‘不问汝知不知,要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这是怎样的肯定、必然!什么是法住智?什么是涅槃智?依〈七十七智经〉说︰一切众生的生死缘起,现在如此,过去未来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无明)而后有彼果(如行)的,决不离此因而能有彼果的,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这虽然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恶、业报、三世等,就是世间正见,不名为智),但却是正见得道所必备的知见。经上说︰如依此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依缘而灭,是尽相、坏相、离相、灭相,名涅槃智。这是从缘起的无常观中,观一切法如石火电光,才生即灭;生无所来,灭无所至,而契入法性寂灭。这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由生灭故,寂灭为乐。’由无常(入无我)而契入寂灭,是三乘共法中主要的解脱法门(还有从空及无相而契入的观门)。所以,法住智知流转,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还灭,知因果的空寂性;法住智知生灭,涅槃智知不生灭;法住智知有为世俗,涅槃智知无为胜义。依俗谛的缘起因果,而后契入缘起寂灭的真实,这是解脱道中正观法的必然历程,一定如是而决无例外的。

说到这里,觉得佛教中,每有一种错误的倾向,就是不求法住智,而但求涅槃智。特别是备有世间一般知识,年老而求佛法的。对于因果缘起的必然性,四谛的价值决定,常是并无希求;有的以为这早都已经知道,而不知梦都没有梦想过。却以为,需要的是开悟,是明心见性。不知道没有修成法住智,涅槃智是不会现起的。由于偏向证悟,弄到一开口,一下手,似乎非说心说性,谈修谈证不可。于是乎失去了悟入的必要过程,空谈些心性、空有、理事,弄得内外也不辨了。过去的大德们,就有错认定盘星,以为孔颜乐处、大学明明德、孟子致良知,就是祖师西来大意。因此有的就高唱︰‘东方圣人此心焉,西方圣人此心焉’,好像儒佛融通起来。其实,儒门大师,即使翻过语录,用过存养功夫,那一位是确认三世因果的?那一位从缘起的流转还灭中求正见的?那一位体见一切众生平等的?根本都没有三世因果决定的法住智,必然是漂流于佛法的门外。理学大师都不能赞同佛法,而要以拒杨墨的态度来排斥佛老,为什么?就是于佛法没有正见,不知佛法的涅槃智,是依缘起因果的法住智而进修得来。所以,如以为只要谈心说性,或者说什么绝对精神之类,以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误入岐途,自甘沉沦了!

无漏的八正道支,是同时成就的。但在修习过程中,有次第引生的意义。从先后的引生来说︰正见以后,是正思惟,是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正见可说是从闻(或从佛及佛弟子闻,或从经典闻)而来的慧学,正思惟是从慎思明辨而来的慧学。有正见的,一定成就正信;有信的一定有要求实现的意向。所以从正见而来的正思,是引发了向解脱的真实欲求。也就因此,古译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从无常的正见中,引发正思,就向于厌。众生对于自我及世界是热恋着的;正思的向于厌,就是看到一切是无常是苦,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等放得下。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所以厌于世间,却 勇于为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颓废的灰色人生观,什么也懒得做。从无我的正思中,向于离欲。于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着。如听到美妙的歌声,听来未始不好听,可是秋风过耳,不曾动情,歌声终了,也不再忆恋。如手足在空中运动一样,毫无碍着。从涅槃寂静的正思中,向于灭。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为目标。这三者,表示了内心的从世间而向解脱,也就是真正的出离心。出离心,贯彻了解脱道──八正道的始终。不过正见着重于知厌,知离欲,知灭而已。以下六支,都是向此而修习的。

正见与正思,是慧学。依于正思的要求实践,必然的引发正语、正业及正命──三正道支。正语,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合法的语言文字。正业,指不杀,不盗,不淫──合法的身业。正命,是合法的经济生活。有正确的见地,进求解脱生死,一定会表现出合法的行为。这三者,都是以清净的戒学为体性的。在家弟子的正命,是要有合法的职业,合理的取得钱财。在使用方面,不可过于浪费,也不可过于悭吝,应该遵行佛说的中道生活。出家弟子,一向是依施主的信施而生活,所以佛特别告诫。出家人的正命而非邪命,我想引《遗教经》的一节来说明。如说︰(出家弟子)‘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与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得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

这是对于上来正道的合说。修学解脱道的,开始是先要正直其见解,这就是正见与正思。其次是要清净其行为,这就是正语、正业与正命。正业、正语、正命,如双足,足是能向前进的。不但要有两只脚,还是要无病的,能走的。正见与正思,如眼目,眼目能明见道路。不但有眼目,而且是要目无眚翳,见得正确。不论要到什么地方,一定要认清目的地,认识道路,又要能一步步的向前进。有了这两方面的相互助成,才能达到目的地。一般的行路都如此,何况向解脱道呢?这当然要足目相成,才能达于彼岸的涅槃。这说明了,出世的解脱法门(世间善道也如此),非先有正确的见解,清净的行为不可。否则,不管你说修说证,决无实现的可能。如在火宅中,瞎子(有足)与跛子(有目)不肯合作,或只是瞎子或跛子一个人,那怎么能脱离火宅的灾患呢?

有了正确的见地,清净的行为,自然身安心安,而可以进修趣证了。这要有正勤,是向厌,向离欲,向灭的精进,也称为正精进。佛说正勤为‘四正勤’︰(一)没有生起的恶法,要使他不生。(二)已生的恶法,要断除他。(三)没有生的善法,要使他生起。(四)已生的善法,要使他增长广大起来。正勤是通于三学,有普遍策发推动的力量,就是一切离恶行善的努力。如戒学,正勤是离毁犯而持净戒的努力。定学呢,正勤是远离定障,如五欲五盖等,而修定善的努力。慧学呢,这是远离邪僻的知见妄执,而得正见正思的努力。这一切,都要精进修习,才能成功。世间的善事,都还非努力不可,何况出世大事?所以佛在游行休息时,听到阿难说精进,就立刻起坐,表示对于精进的无限崇敬。

有了正知见与清净戒,可以修定,但要由念的修习得来。念是专心系念,为摄心不乱的主要修法。但这里,还是以出离心为导向的。而所修的念,不是念别的,就是从正见、正思惟得来的正念。这是与慧相应的,向于涅槃的正念。正念修习成就,能得正定。约定境说,就是上面所说的七依定;佛又特别重视四禅(这是最容易发慧的定)。这不是一般的定,是与念慧相应的,向涅槃的胜定,所以叫正定。定慧齐修,末了,依正定而起现证缘起寂灭性的无漏慧,也就是涅槃智。出世的无漏慧成就,就断烦恼,证真理,了生死而得解脱。到此,才完成修习出世解脱道的目标。解脱、涅槃,由修习八正道而成,所以佛说道谛,总是说八正道,誉为‘八正道行入涅槃’。

在这三学,八正道的叙述中,似乎有不同的次第。三学是戒而定,定而慧;八正道是慧而戒,戒而定。其实,道次是一样的。因为,慧学不但是首先的,也是究竟的,所以八正道的次第是︰正见是闻慧;正思惟是思慧;思惟发起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精进遍通一切,特别是依着精进而去修正念、正定,是定学。定与慧是相应的,就是修慧。等到从定而发无漏慧,是现证慧,真实的慧学,从此而得解脱。所以,佛说的解脱道,三学与八正道一样︰不离闻思修及现证慧的次第,也就是依戒而定,依定而慧,依慧得解脱的次第。

三学与八正道的一致性,试列表如下︰

正见───────────闻慧位
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思慧位──戒增上学
                  ┌───修慧位─┬定增上学
正勤、正念、正定─┤              └慧增上学
                  └───现证慧位──┤
                                    得解脱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卷七〈分别圣谛经〉;《四谛论》卷四;《成实论》卷二〈四谛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五;《杂阿含经》卷二十八;《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四;宇井伯寿《八圣道の原意及び变迁》、《佛教思想の基础》;平川彰《佛教と心の问题》;中村元《原始佛教の生活伦理》;和哲郎《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第三章(《世界佛学名着译丛》{80});w. f. jayasuriya《the psychologyand philosophy of buddhism》。

【八正道】
 (术语)总谓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圣道支。圣者正也,其道离偏邪,故曰正道。又圣者之道,故谓之圣道(&amacron;ryam&amacron;rga,巴ar&imacron;yamagga)。玄应音义三曰:‘八由行,又作游行,又作道行,或作直行,或言八直道,亦言八圣道,或言八正道,其义一也。’一、正见samyak-d&rdotblw;&sdotblw;ti,巴samm&amacron;-di&tdotblw;&tdotblw;hi(正者samyak及samm&amacron;也,以下略之),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也。以无漏之慧为体,是八正道之主体也。二、正思惟(一sa&mdotabv;kalpa,巴一sa&mdotabv;kappa),既见四谛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长也。以无漏之心所为体。三、正语(-v&amacron;c,巴-v&amacron;c&amacron;),以真智修口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四、正业(-karm&amacron;nta,巴-kammanta),以真智除身之一切邪业住于清净之身业也。以无漏之戒为体。五、正命(-&amacron;jiva,巴同),清净身口意之三业,顺于正法而活命,离五种之邪活法(谓之五邪命)也。以无漏之戒为体。六、正精进(-vy&amacron;y&amacron;ma,巴-v&amacron;y&amacron;ma),发用真智而强修涅槃之道也。以无漏之勤为体。七、正念(-sm&rdotblw;ti,巴-sati),以真智忆念正道而无邪念也。以无漏之念为体。八、正定(-sam&amacron;dhi,巴同),以真智入于无漏清净之禅定也。以无漏之定为体。此八法尽离邪非,故谓之正。能到涅槃,故谓之道。总为无漏,不取有漏,是见道位之行法也。七觉支者,修道之行法也,经以七觉八正为次第者,是数之次第,非修之次第也。此中正见之一,是八正道中之主体,故为道,亦为道分道支,余七者是道分道支而非道也。

上一篇:八 苦
下一篇:四 谛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