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四 谛
四 谛
2006年06月25日19:2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510 字体: 繁體

四 谛

【四谛】
 谛,梵语satya,巴利语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即:(一)苦谛(梵duh!kha -satya ),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二)集谛(梵samudaya-satya ),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灭谛(梵nirodha -satya ),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梵ma^rga -satya ),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系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

 关于四谛之自性,诸部有多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阿毗达磨之诸论师以五取蕴为苦谛,有漏因为集谛,择灭为灭谛,学、无学法为道谛。关于四谛现观之次第,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记载,先观苦谛,依次观集谛、灭谛、道谛。

【四谛(catur-satyas)】

sidi

1、苦谛。苦是受逼迫苦恼之意,主要指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有三苦、八苦的不同。三苦,一为苦苦,指正在受痛苦时的苦恼;二为坏苦,是享受快乐结束时的苦恼;三为行苦,谓不苦不乐时,为无常变化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苦恼,包括生、老、病、死在内。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盛苦。佛教认为,三苦、八苦有的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有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2、集谛。亦名习谛。集是积聚感招之意。说一切众生,常时以来,由于贪瞋愚痴的行动,造成的善恶行为的业因,能感招将来的生死苦果。

3、灭谛。亦名尽谛,为息灭、灭尽之意,灭尽三界内之烦恼业因以及生死果报,称为灭,也称了脱生死,从此不再受三界内的生死苦恼,达到涅槃寂灭境界,即为解脱。

4、道谛。道为通达之意,也是道路的意思。这种道路是达到寂灭解脱的方法和手段;原始佛教认为道谛是指八正道。以后大、小乘又各有发展。佛教认为依道谛去修行,就能达到寂灭解脱的灭谛。由此途径确实可以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

【四谛(梵catvary a^rya-satya^ni,巴catta^ri ariya-sacca^ni,藏h!phags-pah!i bden-pa bshi)】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谓真实不虚,如来亲证。佛成道后,至鹿野苑为五贤者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故称初法轮,如《法华经》〈譬喻品〉(大正9·12a)︰‘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初转法轮三说四谛,第一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谛四相。第二说︰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此是教劝修行四谛。第三说︰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此是佛举自己证得四谛,合为‘三转十二行相’之义。但此四谛,唯圣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南本《涅槃经》卷十四(大正12·693c)︰‘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死既已尽,更不受诸有。’由于圣者所证,故称四圣谛,或四真谛。

(1)苦谛︰苦即三界轮回生死逼恼之义,凡是有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经中说有无量众苦,但就身心顺逆缘境,总有三苦、八苦。三苦,从其逆缘逼恼,正受苦时,从苦生苦,名苦苦;从其顺缘,安乐离坏时而生苦恼,名坏苦;生老病死刹那变异而生苦恼,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五盛阴苦。外有寒热饥渴等逼恼之身苦,内有烦恼之心苦,所有诸苦皆归苦谛所摄。

(2)集谛︰集谓积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贪嗔痴等烦恼,造积善恶业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3)灭谛︰又名尽谛,灭谓灭二十五有,寂灭涅槃,尽三界结业烦恼,永无生死患累。

(4)道谛︰道谓修戒定慧通向涅槃之道,总有七科︰(一)四念处,. 二四正断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支或七菩提分,(七)八圣道或八正道。此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四谛有两重因果,苦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谛成为世间生死因果;灭是果,道是因,灭道二谛为出世因果。即由造积有漏业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无漏道因而证灭谛涅槃。如北本《涅槃经》卷十二(大正12·435a)︰‘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则名为集,无漏果者则名为灭,无漏因者则名为道。’此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之义。

四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说四谛是要众生了知四谛的真理,断烦恼证涅槃,若专修四谛以求涅槃者,一般称其为小乘声闻人。(任杰)

◎附一︰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一章第三节(摘录)

四谛的重点放在人生现象上。人生的全部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染(苦、集),一是净(灭、道)。四谛的组织又以苦谛为根本,‘集’是苦集,‘灭’是灭苦,‘道’是灭苦的方法。释迦第一次宣扬四谛,反复地讲了三次,谓之‘三转法轮’。初转是肯定四谛(人生是苦、老死是苦等);二转,是指出四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转,是证明本人已做到四谛所要达到的要求(苦已明,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在三转法轮中,每一次对每一谛都有四种不同的认识,谓之‘四行相’──眼、智、明、觉,那么四谛便有十二行相,所以又称‘四谛十二行相’。这一说法,就奠定了原始佛学的基础。经律中的材料,是这样记载的,佛灭后二百年的阿育王留下的‘法敕’也是这样提的(‘法敕’中要求佛徒常念七经的第一经︰《毗奈耶最胜经》,据考证,就是指三法轮那一段);其后佛学发展到大乘阶段,像较早的《维摩经》、《法华经》等,一开始也讲四谛,就是大乘后期经典,像《解深密经》分佛说为三阶段(三时),第一时仍承认是讲四谛。可见四谛是原始佛学的中心思想,已为大家所公认。

◎附二︰水野弘元《佛教要语的基础知识》第六章(摘录)

(一)缘起说与四谛说的说相
十二缘起说是自内证的法门,是释尊在菩提树下开悟时及成道后之思惟禅定下的观察所得。十二缘起说也就是为了自身而考察的佛教根本教理。而与此相对的,四谛说则是为了他人易于了解缘起说而说示的化他法门。又十二缘起说是理论,而四谛说既是理论又是实践,但毌宁说是以实践为主。简言之,缘起是自悟的法门,而四谛则是为了他人而说的教义。

据传闻,释尊成道后因坐禅思惟而自得开悟之乐,然而,由于缘起是非常难解的道理,对世人说的话,他们也不能理解,唯恐徒劳无功,因此佛就断了说法的念头。此时,梵天出现在佛陀的面前,他请求佛陀无论如何要说法,如果不说,世间人将会更加堕落。虽然道理非常难解,多少也会有能理解的人。就这样,他恳请佛陀说法。佛陀就想到四谛说的办法。也就是按照医生治疗病人的方法原理。

佛陀成道后数周,由坐禅思惟中起来,向波罗奈郊外鹿野苑走去,那儿有五位被认为够资格理解佛法的比丘,佛为他们作第一次说法。这就是初转法轮。这个说法说的是四谛之教。所以四谛之教是释尊最初所说的法。

(二)四谛的经说
《转法轮经》里,载有佛陀对五比丘所说之四谛法的经文,大意如次︰

‘比丘们啊!生也苦,老也苦,病也苦,死也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取着身心环境)苦。似此,苦是神圣的真理(苦圣谛)。

复次,比丘们啊!导向轮回再生,以喜与贪为伴,到处喜乐、渴爱欲求,是为生起苦之神圣真理(苦集圣谛。)

复次,比丘们啊!上述热爱欲求离灭不存、舍遣解脱而不执著者,是为灭却苦之神圣真理(苦灭圣谛)。

复次,比丘们啊!所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支圣道,是灭苦之道。是神圣的真理(苦灭道圣谛)。’

释尊说四谛之教后,自己又提出对这四谛︰(1)首先在理论上要正确知道它是无误的真理,(2)依照四谛采行适当的实践态度,(3)四谛真实地实践之后,会悟理论与实践的一致。而依此,会产生这样的自觉︰自己是佛,是人天的大导师。这是佛陀正确的教法,对这教法︰(1)首先从理论上理解佛教是正教,(2)其次依照理论正确地实践,(3)最后完成实践。理论与实践是表里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完全按照这样去做,则是有崇高理想人格的人。

上面三阶段的展开叫做‘三转’,其中(1)示转(2)劝转(3)证转。关于三转,后来的阿毗达磨说(1)示转是见道位,(2)劝转是修道位,(3)证转是无学(阿罗汉)位。

五比丘听到了四谛之教,在理论上了解了这些道理,得到了清净的法眼。所谓得到法眼,是指理解了有关四谛和缘起的理论,确立了佛教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会为异教邪说所迷惑而转信他教,他的信仰是坚定的。这是圣者之间的最低位。

如以上所说,四谛应该是指四圣谛(cat-ta^ri ariya-sacca^ni)而言。此即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四个。这里的圣(arya,ariya)与凡是相对的。是指无漏出世间的悟,是超越生死轮回有漏迷妄的三界世间。四圣谛略作苦、集、灭、道四谛。如前所述,四谛又分为两种,流转缘起与还灭缘起,苦与集二者是述说生死流转之苦及其原因,灭与道二者是脱离流转,到达无苦安稳涅槃的修行法。略如下图所示︰

    ┌苦谛  无自觉苦恼的现实世界……果─┐
    │                                  ├流转缘起
    ├集谛  现实世界的原因理由………因─┘
四谛┤
    ├灭谛  有自觉的理想世界…………果─┐
    │                                  ├还灭缘起
    └道谛  理想世界的原因理由………因─┘

【四谛】
 (名数)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巴利语catt&amacron;ri-ariyasacc&amacron;ni。一苦谛du&hdotblw;kha-&amacron;ryasatya,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samudya-&amacron;ryasatya,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nirodha-&amacron;ryasatya,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m&amacron;rga-&amacron;ryasatya,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为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上一篇:八 正 道
下一篇:三 法 印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