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楞严专栏>>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译解03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译解03
2007年06月12日10:2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764 字体: 繁體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译解03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正文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译文  离苦〈注一〉得到解脱〈注二〉,良哉〈注三〉观世音,于恒河沙数的劫中,进入微尘一样多的佛国,得到大自在的力量〈注四〉,以无畏施予众生〈注五〉,妙音〈注六〉观世音〈注七〉,梵音〈注八〉海潮音〈注九〉,救世间一切苦,满众生一切愿,使众生在世间得到安宁,出世间能得到常住。
 
 
 
注一  观音菩萨自利圆满,解六结,越三空,二死不能系,是为离苦。
 
 
 
注二  超越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无碍,是为解脱。
 
 
 
注三  良有二重意义:一是诚实之意,就是诚实不虚。二是赞美之意,如言善哉观世音!赞叹其自利功德圆满。
 
 
 
注四  前文三十二应之后有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又第一不思议后有救护众生,得大自在等语。
 
 
 
注五  前文第二不思议德十四无畏后有施无畏力,福备众生。又第二不思义后有能以无畏,施诸众生等语。
 
 
 
注六  指前文二不思议中说法说咒之音,按此指同体形咒,以一音而含众妙,故以妙音称之。
 
 
 
注七  此指异体形咒,观世而现殊说。
 
 
 
注八  前文三十二应为破他障而现梵音。
 
 
 
注九  应说即说,说不失时,故喻为海潮音。
 
 
 
解  此处统就空间时间而言,恒河沙劫,极言时间之长。微尘佛国,极言空间之广。四不思议德中,有求皆遂,所以救世悉安宁。求大涅槃得大涅槃,所以出世获常住。
 
 
 
正文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译文  我现在启白如来,正如观音所说,譬如人在静居时,十方同时击鼓,十处也同时得闻,这就是圆真实。
 
 
 
解  文殊为了显真实,故启白如来,为其作证。
 
 
 
正文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译文  眼根不能看见障碍以外的事物,口鼻也同样是如此,身体要与物相合时才有知觉,意根中念相生灭不停,纷然而无头绪,隔墙能听见音响,远近都能听闻,其他五根所不能达到,所以名为通真实。
 
 
 
正文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译文  音声之性,在动静二相中显现,从听闻中知道有无,当无声时称为无闻,此时不是闻性销灭了,声无之时闻性既无灭,声有之时闻性也没有生,这个闻性是远离了生灭的,所以名为常真实。即使在梦想中,于外境全无所思之时,此闻性亦不因不思外境而灭,觉观出自意识思维,心之知性,身之觉性,皆不及于梦中〈注〉。
 
 
 
注  因为真能觉知,即不成梦。
 
 
 
正文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译文  现在在此娑婆世界中,一切事理,都要依*声音言论才能传宣发明。众生迷失了本有的闻性,循声流转于生死中,阿难纵能强记,亦不免缘于尘相而落邪思,岂不能随其所沦溺旋流复其本来之闻性,渐次增进而获得真实无妄。
 
 
 
正文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译文  阿难!你应当仔细听著,我现在乘佛的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注〉。
 
 
 
注  此三昧略举有五名:一是金刚三昧,以此三味能断惑,而且无惑不断,故为金刚。二为王三昧,因此三昧能降魔,且无魔不降。三是如幻三昧,依此三味修行,修即无修。四是不思议三昧,因此三昧理绝言思故。五是佛母三昧,依此三昧修行,可以成佛,无佛不成。具此五义,所以为真三昧。
 
 
 
正文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译文  你曾听如微尘一样多的佛〈注一〉,一切秘密法门〈注二〉,欲漏不先除〈注三〉,虽然畜积多闻〈注四〉,仍是循尘流转,不知道旋流复闻,故终成过误。与其畜积多闻,以持诸佛佛法,何不以耳闻,反观自己闻性呢。
 
 
 
注一  据法华经所记‘佛云:我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发心,我常勤精进,阿难常乐多闻。’可知阿难从空王佛以来,所遇之佛,数等微尘。
 
 
 
注二  此处说秘密有二重意义,一是深法,表示深法尚闻,何况浅者。二、一闻异解,彼此不知,互成秘密。
 
 
 
注三  阿难已证初果,方断见漏,欲漏全在。
 
 
 
注四  阿难畜积多闻,不但闻于世法,乃至闻于佛法,不但闻于佛法,乃至闻于秘密深法。然而都是循尘流转。
 
 
 
正文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译文  闻不是自然而产生,因声之动静而有闻之名字,若能旋闻内观,自然亡其声尘,声尘既脱,动静双亡,然能脱之根性不复名闻,一根既然返源,不复循尘,此时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自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自得解脱。本一精明,起于虚妄见闻,正如净目起于幻翳,于三界现起空华,现在闻性既已复还本源,六根一时解脱,此时幻翳之妄根已除,空华自不能复存。根除觉性指无局限,尘销体本无垢染。此时仍有能觉所觉,犹名为结,随称圆净,犹未到极圆极净之地。必要到觉所觉空,空所空灭,寂灭现前之时,才到极圆极净地步。此时云开月现,光照万方,此光即寂而照,称性含虚,为圆通之极致。此时已得全体,复获大用。退而涉世度生,说三空而观世,犹如梦中之事,摩登伽女,亦为梦中之人,先梵天咒,亦为梦中之语,何能牵梦外人之心,留梦外人之形呢?
 
 
 
正文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译文  正如世上的巧幻师,幻成很多男女,虽然看见他们的众根在动,但他们是受机械的牵引,机械一停息,他们就停息了,此时众幻都没有作用了。
 
 
 
解  巧幻师喻为真性,因真性有随缘之用,如世间幻师,有工巧之术,世间男女,喻第八阿赖耶识,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如世间男女,有和合之义,因是随缘,故以幻作诸根为喻,阿赖耶识见分,结六根而分为六性,映六尘而分为六精。所以喻为动,一机指所幻男女中有机关,喻阿赖耶识,中有动相。动相才起,见分即生。如彼所幻男女,机关一抽,诸根俱动,息机表旋闻返源,阿赖耶识不动,故息机归寂,于是所幻诸根,及所成幻事,一齐销歇,故喻以诸幻无性。此时阿赖耶识不动,见分寂然,根除尘销,觉体圆净。这正如前文所说‘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正文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译文  六根也是这样,其本元是依*唯一精明的阿赖耶识,分为六性,和合根与尘,阿赖耶识一动,男女诸根皆动,犹如机关抽动一样,现在反闻还复本元,阿赖耶识即不动,见分亦归寂然,此时想所依之相无有,识所依之情不存,故尘垢应念即销〈注一〉。成为圆明净妙〈注二〉,余尘〈注三〉还需要继续修学,最后寂灭现前,净极光通,即齐于佛果。
 
 
 
注一  前文‘想像为尘,识情为垢。’此时所依之相情既销,能依之识想不立。这正合前文喻中诸幻成无性之意。
 
 
 
注二  圆明净妙即是精明觉体,不受根的局限,故称为圆,不受尘的遮蔽故称为明,尘销无染故名为净,识尽想空故名为妙。
 
 
 
注三  粗相三结已解,细相三结未尽,故称余尘。前文所说未到极圆极净即是此时。
 
 
 
正文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译文  大众以及阿难!旋转颠倒你的闻机〈注〉,反闻来闻你们能闻的自性,就此闻性,即可成就无上道,真实的圆通,即是如此。
 
 
 
注  遇声便发名为闻机。
 
 
 
正文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译文  这是过去现在未来微尘一样多的佛,走向涅槃的共同道路,过去众如来,这条门路已得到成就,现在众菩萨,虽然还未成佛,但依此道路各入于圆明〈注〉,未来修学的人,应当依照此法修学,我也是从此法中证得道果的。不但观世音菩萨是如此。
 
 
 
注  净极光通,即入圆明,或现在取证即是现在佛。或退位度生,即是未来佛。
 
 
 
正文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译文  诚然如佛世尊所问,要我拣择二十五行中,何者最易成就?让末劫时期,想求出离生死的凡夫,和二乘人想成就涅槃心的,哪条方便门路最为当机?我认为观世音菩萨所行,最为当机。
 
 
 
正文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非是常修学,浅深同说法。
 
 
 
译文  二十五圣所说除了观世音以耳门修学而外,其余诸门,都是*佛的威德和神力加被,即事而得舍弃尘劳,不是通常都可修学的浅深都适宜的方便门路。
 
 
 
正文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译文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注一〉,愿求加被未来〈注二〉,于此门无有疑惑,最为方便易于成就者,莫过于从耳根入门〈注三〉,其圆通之力,超过其余诸门,真实心就是如此。
 
 
 
注一  文殊起立一拜说:‘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此二句即皈命三宝之意,三宝有两种说法,一是别相三宝,如来即佛,即佛宝,藏心即是法宝。无漏不思议,指圆通诸圣,即是僧宝。二依自性而言,空如来藏,弥满清净,即自性佛。不空如来藏,具恒沙德,即自性法。空不空如来藏,和合无诤,即自性僧。清净无染故无漏,性德交彻故难思而无漏,故不可议。这就是皈依自性三宝。
 
 
 
注二  此从两方面而言,一、事三宝,二、理三宝,事三宝则留愿住持,引生正信。理三宝则同体内熏,资发圆悟。
 
 
 
注三  从耳根入门,具备了圆、通、常三种真实,故超余门.真实心力,固应如此。
 
 
 
正文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译文  于是阿难以及大众,听了文殊菩萨的话后,都觉得身心舒泰,了无挂碍,得到了大的启发,看佛菩提,与乎大涅槃,就像是有人外出远游,不得回家,现在才明白了还家的道路。
 
 
 
正文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译文  当时在会大众,与乎天龙八部,有学二乘,以及新发心的菩萨,其总数共有十倍恒河沙之多,都明白了六根门头圆湛精明,不生不灭的本性,远离了尘垢〈注〉,得到法眼清净。
 
 
 
注  前文说的‘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远离了尘垢,所以法眼应时清明。
 
 
 
正文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译文  性比丘尼〈注〉闻听文殊菩萨说完偈后,马上断尽残余妄想,证到四果阿罗汉。
 
 
 
注  即是摩登伽,先以闻咒销爱,证到三果罗汉。此时闻偈后,彻证四果,成了阿罗汉。
 
 
 
正文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译文  此时无量众生,都发无等等〈注〉正等正觉的心。
 
 
 
注  从性起修,期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此中本无等级,亦无需更历等级,故称无等等。
 
 
 
正文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
 
 
 
译文  阿难整理好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注一〉圆明〈注二〉又悲又喜,为了想饶益未来的众生,所以稽首再拜而启白于佛:注一  修心之法,如六结三空等,都有踪迹可寻。
 
 
 
注二  始终备悉归家之路,故称圆明。
 
 
 
正文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译文  大悲的世尊!我现在已悟得成佛的法门,在这当中修行,没有疑惑。过去我常听如来说过这样的话:自己还未曾得度,就先度人的,是菩萨的发心。自觉已得到圆满,能够觉他的,是如来化现在世上。我虽然现在还没有得度,但我愿度末劫时期的一切众生。
 
 
 
正文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译文  世尊!这些众生,去佛的时代渐远,那时,邪师说法,多如恒河沙,要摄受他们的心,入于三摩地,怎样令他们安立道场,使他们远离一切魔事,使菩提心,不得退屈。
 
 
 
正文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译文  其时,世尊在大众中,称赞阿难说:善哉善哉!如你刚才所问,如何安立道场,救护众生在末劫中免于沉溺于魔事中之苦,你现在仔细听著,我当为你一一讲清楚。阿难与大众,听了佛的话后,唯然答应著,敬听著佛的教言。
 
 
 
正文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译文  佛告诉阿难,你常听我毗奈耶〈注一〉中,宣说修行三条决定的道理,这就是所谓的控制自心就是戒,从戒当中产生定〈注二〉,从定中发生慧〈注三〉,这就名为三无漏学〈注四〉。
 
 
 
注一  毗奈耶译为律藏。
 
 
 
注二  心能控制,行动渐少,这正如风止则波浪自停,如经中说的‘尸罗〈即戒〉不清净,三昧不现前。’
 
 
 
注三  缘心尽极,寂照含空,如水澄湛,映现发光。故经中说的‘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注四  戒定慧三者都能尽诸漏,故称为三无漏学。
 
 
 
正文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译文  阿难!何以控制心,我名为戒,假若世界上六道众生,他们的心不淫,就能不随生死相续。
 
 
 
正文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译文  你修三昧,本来想出尘劳,若是淫心不除,尘劳定不能出。纵然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最后必然落入魔道中,上品者成为魔王〈注一〉,中品者为魔民〈注二〉,下品者为魔女〈注三〉。这些众魔,也各有徒众,他们各人自说自己已成无上道。
 
 
 
注一  如欲顶天的天王,他们是禅智胜于淫心所感业力而成。
 
 
 
注二  此为魔王下属,禅智与淫心相等业力所感。
 
 
 
注三  此为魔王妃妾与魔民眷属,淫心胜于禅智业力所感。
 
 
 
正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译文  我灭度后,在末法时期,很多这样的魔民,在世间如火一样的炽盛,广行贪欲,并以此作为善知识,令众生堕入爱见的坑中丧失菩提的正路。
 
 
 
正文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译文  你教世上人,要修三摩地,一定先要断淫心。这就是如来先佛世尊〈注〉第一条决定清净明确的教诲。
 
 
 
注  就是指过去佛和现在佛共同的明确教诲。
 
 
 
正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译文  是故阿难!如不断淫,想修禅定,就如蒸砂石,要它成为饭。纵然经过百千劫,也只能名为热砂,何以故呢?因为这本来不是饭,这是砂石。你以尚在淫欲中的身体,想求得如来的妙果,纵然得到妙悟,都是淫根,根本成了淫了,那你轮转于三恶道中,必然不能出离,如来涅槃的圣果,哪条路能修证呢?
 
 
 
正文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译文  必然要使淫机〈注一〉,身心都要断除〈注二〉,最后断性也不存在〈注三〉,这时于成佛菩提的道路,才可以希望。
 
 
 
注一  欲念初萌之时,即是淫机。
 
 
 
注二  先控制身体,不犯淫行。次控制思想,不起淫心。
 
 
 
注三  如勉强断除淫心,犹如石压草一般,草仍在石下生长。必要如前文乌刍瑟摩,使欲火化为智慧,此时无能断之心,亦无所断之境,这才是断性俱无。
 
 
 
正文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译文  如我这样的说法名为佛说,不如我这样的说法即是波旬说〈注〉。
 
 
 
注  波旬即魔王之名。
 
 
 
正文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译文  阿难!又众世界中,六道众生,如他们的心不杀〈注一〉,那他们就不随著生死而轮转不息〈注二〉。
 
 
 
注一  就是不自杀,不教他杀,也不能见杀随喜。
 
 
 
注二  前文说的‘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故随生死相续轮转不息。
 
 
 
正文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译文  你修三昧,本来是想出尘劳。若你的杀心不除,就不可能出离尘劳。纵然你有多的智慧,能够禅定现前,假若你不断杀,最后必然落在神道中,上品之人,就成为大力鬼王,中品就成为夜*与众鬼帅等。下品者就成为地行罗刹之类〈注〉这些鬼神,也各有徒众,各人都说自己成就了无上道。
 
 
 
注  因禅智与杀业的不同,故分为上中下品,禅智力量较强的为上品,禅智与杀业相等的为中品,杀业较禅智力强的为下品。
 
 
 
正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译文  我灭度后,在末法时期〈注〉,很多这一类的鬼神,炽盛于世间,自己说食肉可以得菩提的正路。
 
 
 
注  佛灭度后二千年即入末法时期。
 
 
 
正文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
 
 
 
译文  阿难!我叫比丘们食五净肉〈注一〉,这些肉都是我的神力化生,本来没有命根〈注二〉,你们婆罗门国〈注三〉,很多地方都是炎热而潮湿,加以砂石很多,草菜都不适宜生长,因此我以大悲神力加被这些肉,供你们食。
 
 
 
注一  不见不闻,不疑为我杀者,称三净肉。再加上鸟残和自死两种,共称为五净肉。
 
 
 
注二  此肉无识、暖、息三者支援色心,故无命根。
 
 
 
注三  婆罗门国即是印度。
 
 
 
正文  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译文  因为我的大慈悲力加被,假名为肉,使你能得尝到滋味,为什么在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的肉,还名为释迦佛的弟子,你们应当知道,这些食肉的人,纵然能得到心开,似乎是三摩地,其实都是大罗刹,将来受报终结以后,必然沉沦在生死苦海之中,这不是佛的弟子。这样的人,长时间互相杀,互相吞食,永远没有完结,怎能出离三界呢〈注〉!
 
 
 
注  三界指欲界,包括欲界六天和人间,色界,指色界十八天的天人,无色界,指四空处天的天人。
 
 
 
正文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译文  你教世间的人,若要想修习三摩地,除了第一需要断淫之外,第二就是要断杀生。这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二条清净明确的教诲。
 
 
 
解  梵网经中第一就是戒杀,因为杀和慈相违背,所以菩萨行首先就要戒杀。楞严经却以淫为第一戒,因为淫妨碍禅定,不能得到圆通的缘故。
 
 
 
正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译文  是故阿难!若是不断杀而想修禅定的,就譬如有人,自己塞著自己的两耳,而高声大叫,希望别人不听见,这就叫要想隐藏,反而更显露。清净比丘〈注一〉,与众菩萨,在歧路上行走时〈注二〉,不蹋伤青草,何况用手来拔它,为什么具大悲心的人,竟忍心取众生的血肉作为食用。
 
 
 
注一  就是持奉戒律的比丘。
 
 
 
注二  歧路即是小路,因小路青草较多。
 
 
 
正文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译文  假若众比丘,不穿东方〈注一〉的丝绵绢帛和此地的靴履裘毳〈注二〉,不食用乳酪醍醐〈注三〉。这样的比丘,在世上真是脱去了系缚,将来还清了宿债,就不再来三界,何以故呢?服用众生身上的少分,都和众生牵连著缘,如人食地中的百谷,足就不能离地一样〈注四〉。
 
 
 
注一  丝绸等物都产于中国。
 
 
 
注二  裘毳都是皮衣。
 
 
 
注三  酥酪醍醐,都是用牛乳制成,取之过量,也可以伤牛,且夺犊子之食。
 
 
 
注四  在世界上初有人类时,这些人都是从光音天下来的,身体有光,能在空中飞行,后来因为食了地上生长的五谷,足就渐渐不能离地了。
 
 
 
正文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译文  一定要使身心,于一切众生,或是身体,或是身体的某部分,即不食也不服用,我说此人是真能得到解脱的人〈注〉。
 
 
 
注  此人即再入尘劳,亦无复牵连,乘愿度生,得大自在,故为真解脱者。
 
 
 
正文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译文  如我这样说的就是佛说,不如我这样说的,就是魔王说。
 
 
 
正文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译文  阿难!又世界六道众生,假若心不存在偷盗,那他就可以不随生死轮转相续。
 
 
 
解  因为有偷盗心,必然会作出损人利己之事。生生世世往复偿债,所以不免生死相续。
 
 
 
正文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译文  你修三昧,本来是想出尘劳,假若偷心不去掉,永远出不了尘劳。纵然有多的智慧,能够禅定现前,假若不断偷,最后必然落入邪道。上品成为精灵〈注一〉,中品成为妖魅〈注二〉,下品成为邪人,众魅来附身〈注三〉,这些群邪,也有它们的徒众,各人都说自己成了无上道。
 
 
 
注一  上品的盗日月之精华,偷天地之灵秀,附山托水,惑人祭祀,成为邪神。
 
 
 
注二  盗人物之津液,窃山林之气润,伺便作孽,邪鬼之类。
 
 
 
注三  赋性险恶,居心邪僻,为诸魅所附身,被妖所迷,妄言欺世。
 
 
 
正文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译文  在我灭度之后,末法时期,这样的妖邪很多,在世间炽盛,暗藏各地妖言惑众〈注一〉,冒称善知识,各人自说已得了上人〈注二〉的法,炫惑一些无识之徒,恐吓他们,使他们失掉本心〈注三〉,所过之处,骗人的供养,耗散人的家财。
 
 
 
注一  如后文想阴魔中所说‘潜行贪欲,口中好言灾祥变异。’即是。
 
 
 
注二  上人即菩萨,以其位在声闻以上故。
 
 
 
注三  如后文想阴魔中所说‘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言刀兵,’众生无识,望得救济,不惜家财,倾家以作供养。
 
 
 
正文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
 
 
 
译文  我教比丘,随方乞食,主要教他们舍弃贪心,成就菩提道。
 
 
 
正文  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译文  众比丘们,自己不作熟食,表示自己残余的生命,只是暂时寄居在三界中,此生一尽,即不再来。为何贼人借我的袈裟?以我的名义作贩卖,造种种业,都说佛法不是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为小乘道,由此疑误无量众生,死后堕无间地狱。
 
 
 
正文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译文  若我灭度以后,若有比丘发心修三摩地,能在如来像前,于自身然一灯,或烧一个指节,或烧一香烛,我说此人,无始以来宿债,一时都销除清净,永远脱离世间,永远脱离诸漏,虽然还未马上明白无上菩提的道路,但此人于法上,已决定了信心。假若不作这一点点舍身的微因〈注一〉,将来纵然成就了无为的的大道,必然还要生在人间,酬还过去的债务,如我从前食马麦的事一样〈注二〉。
 
 
 
注一  因为在身上然香然指然灯,都是一种舍身的行为,虽然种的因很微小,但其后果的作用却很大。
 
 
 
注二  按兴起经所记:‘昔舍卫国毗兰邑阿耆多王请佛与五比丘,三月供斋,时有魔惑王心,入宫耽荒五欲,供六日止,又值邑内饥馑,乞食不得,时有马师减马麦半,供佛及僧,至九十日,王乃醒悟,向佛求忏,舍利询缘,佛言过去毗婆尸佛时,有王请佛及僧,佛僧食已,为病比丘请一分食,过梵志山,梵志闻香诟曰:此秃头沙门,应食马麦,何与甘馔?所教五百童子,亦如是说,尔时梵志者,今我身是,五百童子者,今五百罗汉是。’此但因过去诟骂过佛与僧,尚不免受报,何况盗人财物,侵蚀了别人所有,自应当受报。
 
 
 
正文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译文  你教世间众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这就名为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确的教诲。
 
 
 
正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译文  是故阿难!若是不断偷,而想修禅定成就。就如有人用水灌漏杯,要想它满。纵然经历尘劫,终不能使它满一样。
 
 
 
正文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译文  若众比丘,除衣钵之外,分寸都不留蓄,乞食存余的食物,施给饥饿的众生。在大集会中,合掌礼拜四众〈注一〉,有人打骂,同于称赞。一定要把身心一齐捐舍,自身的肉与骨血,与众生共有〈注二〉,不将如来不了义的说法〈注三〉,为自己延护,贻误初学的人,佛将印证此人,会得到真三昧。
 
 
 
注一  因知道众生与佛,本来平等。
 
 
 
注二  例如释迦佛过去生中为萨埵王子时,投岩饲虎的事一样。
 
 
 
注三  大小两乘经典中,有很多不彻底的说法,不能引之为自己辩解。
 
 
 
正文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译文  如我这样说就名为佛说,不这样说即是魔王说。
 
 
 
正文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译文  阿难!如此世界六道众生,虽然身心都没有杀盗淫,三行已得圆满〈注一〉,若是大妄语,则三摩地不得清净〈注〉。成为爱见魔〈注三〉,丧失如来的种子〈注四〉。
 
 
 
注一  无杀,则慈行圆满;无淫,则梵行圆满;无盗,则舍行圆满;是为三行圆满。
 
 
 
注二  因为有贪供养的心,所以才大妄语,贪久则痴爱日甚。妄久则邪见潜生。
 
 
 
注三  此时魔得其便,飞精附体,所以成爱见魔。
 
 
 
注四  著魔之后,其人也不知道,生前则如同醉梦,死后则随其沦溺,虽诸佛出世,也难相救。永沉生死,求出无期,所以说是丧失如来种子。
 
 
 
正文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译文  所谓没有修得就自己诳言说自己已修到了什么地步。没有证到就自己夸张自己已证到什么位次,这样吹牛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别人的尊敬和殊胜第一,或对人说:我已证得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或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或几地地前各位次菩萨。希望别人对他礼拜忏悔,贪求供养。
 
 
 
正文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译文  是一颠迦〈注一〉,销灭佛种,如人用刀切断多罗木一样〈注二〉,佛记著此人,永远陨落善根,不可能再有正确的知见,沉沦在三界的生死中,永远不成三昧。
 
 
 
注一  又名一阐提,就是断了善根的人。
 
 
 
注二  南印度建那补罗国北,有一种多罗木,树叶长广光润,各国都采以作书写之用,此木以刀断后,不能再生。
 
 
 
正文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
 
 
 
译文  我将来灭度后,命令众菩萨与阿罗汉,应身〈注〉生在末法时期,以种种形,度这些在生死中轮转的众生。或是现出家比丘像,或是现白衣居士身,或是现人王,宰官,童男童女身,甚而至于淫女寡妇,好偷屠贩中,都有菩萨罗汉在其中示现,与他们同事,称赞佛乘令他们身心能够入三摩地。
 
 
 
注  应该现什么身对众生比较便利,即现什么身,所以为应自。
 
 
 
正文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译文  除了在命终时,阴留遗咐。为什么此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我教世上的人,修三摩地,后应当断除诸大妄语,这就是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确的教诲。
 
 
 
正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译文  是故阿难!若不断除大妄语的,就如刻人的粪,作为旃檀形,希望它有香气,这是不可能的,我教比丘,直心是道场,于四威仪中,一切行为,无有虚假,为何自称得了上人的法,譬如穷人,妄称帝王,自取诛灭。何况法王,怎能妄窃呢,因地上不真,在果上必然弯曲,如人要咬自己的肚脐,怎么咬得到呢?解  华严经上说:‘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维摩诘经上说‘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本经前文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凡此皆以直心为道场。
 
 
 
正文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译文  假若众比丘,心如直弦一样,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远没有魔事。我可以印证此人,一定能成就菩萨的无上知觉。
 
 
 
解  如心如弦之直,则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一切皆为真实,此即所谓永无诸委曲相,因为心直行真,入三摩地,魔不得便,所以永远没有魔事发生。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即是成就圆通心,以成就圆通心为因,在果上一定能证得无上菩提。
 
 
 
正文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译文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我这样说即是魔王说。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译解01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译解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