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楞严专栏>>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译解03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译解03
2007年06月12日10:14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966 字体: 繁體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译解03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译文  佛问圆通,我先从执身入手,身识不行,于是从触尘中,得大自在。然后执心,达到意识无别,于法尘中,得到妙通达。进而身心互用,甚而至于眼耳等识,一切皆能通利,是为第一。
 
 
 
正文  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译文  大目犍连〈注一〉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从前在路上乞食,遇著优楼频螺〈注二〉,伽耶〈注三〉,那提〈注四〉,三伽叶波〈注五〉,宣说如来所教的因缘深义〈注六〉,使我顿发改邪从正之心,得到大通达〈注七〉。
 
 
 
注一  目犍连是姓,意为采菽氏。
 
 
 
注二  优楼频螺意为木瓜林,因为他依林而住。
 
 
 
注三  伽耶是山名。
 
 
 
注四  那提是河名,以上都是佛的弟子,各依住处立号。
 
 
 
注五  释见前。
 
 
 
注六  因缘的道理,浅言之,是对治外道的无因和邪因而言。若究其深义,可以达到佛的境界,如中观论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则名假名,亦名中道义。’这一心三观的道理,不是小乘权宗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为深义。
 
 
 
注七  圆悟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于是旋分别虚妄之识,回复到湛然不动的自性上,悟到佛的境界。
 
 
 
正文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唯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译文  如来慈惠,使我袈裟著身,须发自落,具足僧相,我游十方,因心光发宣,故得无恚碍。以神通发自性明,在众中推我为无上,断尽见思惑,成阿罗汉。我之神力,不但为世尊心许,十方如来,都叹我神力,圆明周遍,清净无染。任运施为,不假作意,是魔皆降,有怨皆摧,无所畏惧。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旋湛,心光发宣。如澄浊流,久成清莹,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旋意识分别,复湛然不动之本性,以致心光发宣运用,致发神通。如澄浊水,久久成为清莹之水,是为第一。
 
 
 
正文  乌刍瑟摩于如来前,合掌顶礼佛之双足而白佛言:
 
 
 
译文  乌刍瑟摩〈注〉在如来面前,合掌顶礼佛的双足而对佛说:
 
 
 
注  一名火首金刚。
 
 
 
解  乌刍瑟摩为护法神,在佛前不应有座,只能侍立,所以此处不言从座起。顶礼佛之双足,是极言其恭敬之意。
 
 
 
正文  我常先忆,久远劫前,性多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说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从是诸佛,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译文  我曾忆及在久远劫前,性多淫欲。其时有佛出世,名为空王〈注一〉,说多淫欲之人,成为猛火聚,教我遍观自身的百骸四肢,所有的冷暖气,最后神光内凝〈注二〉,化多淫欲的心,成为智慧火。从此诸佛都呼叫我名为火头。
 
 
 
注一  法华经中佛说:我与阿难,同于空王佛所发心。可见乌刍瑟摩是与佛同时发心的,因愿力不同,故现为护法金刚神。
 
 
 
注二  以三昧力故,使淫欲火凝聚于内,不泄于外,而化为智意火。
 
 
 
解  淫欲火与智慧火体性本来不二,烦恼即是菩提,观此可以证明。
 
 
 
正文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罗汉。心发大愿,诸佛成道,我为力士,亲伏魔怨。
 
 
 
译文  我因火光二昧的力量,成阿罗汉。心发大愿,为了诸佛成道,我愿为金刚力士,为他们降伏魔怨。
 
 
 
解  正法念经中记载:从前有一位国王,第一夫人生了一千个儿子,要想试他们将来成佛的次第,俱留孙拈得第一筹,释迦拈得第四筹,乃至楼至得了第一千筹。第二夫人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愿为梵王,请千兄转法轮,一个愿为密迹金刚神,护千兄教法,此处言诸佛成道,或即指贤劫千佛,我为力士,或即密迹金刚。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诸漏既销,生大宝焰,登无上觉,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谛观身心暖触,而得自在无碍流转通融,成火光三昧,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诸漏永尽,上契佛心,是为第一。
 
 
 
解  贪为烦恼之本,淫为众罪之魁,以火光三昧力故,而一时俱尽,上契佛心,故称第一。
 
 
 
正文  持地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持地菩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解  准宝云经所载:地有十重含义:一、广大。二、众生依止。三、无好恶。四、承受大雨。五、生草木。六、一切种子所依。七、众宝所生。八、生众药。九、风不能动。十、师子吼不惊。菩萨持心亦如地,一、能发广大菩提心。二、能与生死众生作依止。三、于诸众生无所拣择。四、承受诸佛大法雨。五、生长一切诸功德。六、菩提种子所依托。七、出生利益众生诸法。八、出生对治烦恼诸法。九、世间八风所不能动。十、闻说深法不惊疑。菩萨外平界地,内平心地,以此为因,而求佛果。
 
 
 
正文  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我为比丘,常于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险隘,有不如法,妨损车马,我皆平填,或作桥梁,或负沙土。
 
 
 
译文  我念过去,普光如来〈注〉出现在世上,当时我作比丘,常于一切来往必经之路,水陆交接之口,田地险要狭窄之他,有不合法的地方,有妨损车马之处,我都将它们一一填干,或是架上桥梁,或是填上沙土。
 
 
 
注  普光如来为五十三佛之首,身光智光,并皆周遍普照,故名普光。
 
 
 
正文  如是勤苦,经无量佛,出现于世。或有众生,于阛阓处,要人擎物,我先为擎至其所诣,放物即行,不取其值。
 
 
 
译文  就是这样勤劳辛苦的经过了无量佛出现在世上。或有众生,于阛阓〈注〉处,要人代运物品,我都抢先为他们搬运,直到他们所要到的地方,放下东西就走,并不取任何报酬。
 
 
 
注  市垣为阛,市门为阓,都是商旅贸易之处。
 
 
 
正文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世多饥荒,我为负人,无问远近,唯取一钱。或有车牛,被于泥溺,我有神力,为其推轮,拔其苦恼。
 
 
 
译文  当毗舍浮佛〈注〉现在世时,世界上多出现饥荒,当时我作搬运工人,无论搬运远近,我只取一文钱。或有牛车,陷在泥里,我有很大的力气,代他推车轮,使他免除泥陷的苦恼。
 
 
 
注 毗舍浮意为遍一切自在,为过去庄严劫最后一佛之名。
 
 
 
解  持地菩萨于普光如来时发心,中间经历五十三佛及庄严劫九百九十九佛,至毗舍浮佛时,始蒙摩顶心开,见一切世界地皆平。
 
 
 
正文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开,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微尘自性,不相触摩,乃至刀兵亦无所触。
 
 
 
译文  当时有一位大国王,设斋请佛。我在其时,在场平地迎佛,毗舍如来为我摩顶,告诉我说:应当平心地,心地一平,那么世界一切地都平了。我听了这话后,即时如来藏心开现〈注〉,见构成身体的众微尘与造成世界的众微尘完全一样,没有什么差别,这些微尘的自性,彼此并不相接触,也不相摩擦,甚至于刀兵也不能和他接触。
 
 
 
注  这就是前文所说的:如来藏心开现,无分别智湛然,根身器界,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解  如来藏心,本来没有高下之分,一念才起,就出现了净染的分别。若能离于念相,内心自然平等,内心既平,外相自然一切地皆平,所以维摩大士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正文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成阿罗汉。回心今入菩萨位中,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译文  我从一切法的自性中,悟到无生忍〈注一〉。成了阿罗汉。回心现在入了菩萨位中,听到诸如来〈注二〉,宣讲妙莲华〈注三〉,佛知佛见〈注四〉。我先为证明,而为上首。
 
 
 
注一  内而自身,外而世界,既然都是同一自性。谁为能生?谁为所生?由此于一切法性悟得无生的道理,忍信不疑。
 
 
 
注二  诸如来是指贤劫前三佛和他方诸佛而言。
 
 
 
注三  妙莲华即指楞严本经,因此经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
 
 
 
注四  佛知佛见即是如来藏心,在眼曰见,在意为知。六根之用,原同一体。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身、界二尘,等无差别,本如来藏,虚妄发尘,尘销智圆,成无上道,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微细观察身心二尘,平等无有差别。其本源都是如来藏性,因虚妄而显发为尘相。若能精进不怠,永离分别念相,真智自然圆满,而成无上觉道,这是第一。
 
 
 
正文  月光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月光童子〈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注  月为水大之精,此菩萨因观水而入圆通,得水大之精华,照临法界,与诸众生而作利益,故以月光为名。
 
 
 
解  依华严经‘月有四种奇特:一是映蔽星宿,二是示现盈亏,三是有水处皆现影,四是见者皆对目。’菩萨映蔽二乘,断种种惑,证一切智,有感必应,众生各见对我,与月光之义相同,故以月光为名。
 
 
 
正文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于身中,水性无夺:初从涕唾,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复,水性一同。见水身中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等无差别。
 
 
 
译文  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众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观察自身中水性,与其他诸大之性,并不相陵夺。最先从自身的涕唾开始观,一直到穷尽一切津液精血大小便等,上下流转,周而复始,水虽有种种不同,然而水性唯有一种,不但身内水性是如此,身外的世界,浮幢〈注一〉王刹〈注二〉,香水海等众水性也是一样,毫无差别。
 
 
 
注一  按华藏庄严世界‘海下有大莲华,名种种光明蕊香幢,此华生于普光摩尼香水海中,此华内有十佛刹,(世界)微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各有一刹种,每一刹种,皆有二十重佛刹,累高如幢。’
 
 
 
注二  超出如王,故名幢王刹。
 
 
 
正文  我于是时,初成此观,但见其水,未得无身。当为比丘,室中安禅。我有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童稚无知,取一瓦砾,投于水内,激水作声,顾盼而去。我出定后,顿觉心痛,如舍利弗,遭违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罗汉道,久离病缘。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将无退失?尔时童子,捷来我前,说如上事。我即告言:汝更见水,可即开门,入此水中,除去瓦砾。童子奉教。后入定时,还复见水,瓦砾宛然,开门除出。我后出定,身质如初。
 
 
 
译文  我在当时,水观〈注一〉初修成,但能见到水性,没有证得无身〈注二〉。其时我为比丘,在室中坐禅。我有一个弟子,在窗外偷窥室内,看见清水遍满室中,别的什么也没有。小孩子不了解实情,就取了一片瓦砾,丢在水中,打得水发出了响声,童子一面左右张望,一面就离室而去〈注三〉。我出定以后,马上觉得心痛,就像从前舍利弗遇著违害鬼〈注四〉的情况一样,我自己考虑,我早已得证阿罗汉道,离开病缘〈注五〉已久,为什么现在会发现心痛,难道我的禅定退失了吗?当时童子很快的跑到我跟前告诉我如上的情况。我就对他说:你假若下次再见到水,你就把门打开,在水内取出你所丢进去的瓦砾,童子遵命答应后,其后我又入定,童子又看见满室清水,瓦砾很显然的仍在水中,于是开门把瓦砾重新取出来,我出定后,身体也就恢复如前。
 
 
 
注一  水观初成,证得身内一切水性无别,与其他各大,并不相陵夺。
 
 
 
注二  虽证得心境相应,然而还不能证得五蕴皆空,所以不能无身,仍在小乘位中。
 
 
 
注三  童子奇怪室内为什么全是水而不见人,因此投入瓦砾试试是否真是水,及至听见水声,又奇怪人到哪里去了?所以去时仍东张西望的看。
 
 
 
注四  舍利弗曾在恒河岸边兰若中入定。被违害鬼用掌击,出定后头痛。
 
 
 
注五  病缘有二,一是‘宿业’所感,二是‘现业’所感。罗汉已无‘现业’,既已久证罗汉,就应该没有‘宿业’。所以不应当有病缘。
 
 
 
正文  逢无量佛。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方得亡身。
 
 
 
译文  遭逢了无量佛出世,一直到山海自在通王如来〈注〉时,才能亡掉身,达到内外一如。
 
 
 
注  佛名为山海自在通王,是因为水性本来是流通的,遇著山即成为阻碍。佛以水性圆通,融山成水,无论是山或水,都是同一自性。以此自在圆通,故以此为名。
 
 
 
正文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无二无别。今于如来,得童真名,预菩萨会。
 
 
 
译文  与十方世界的香水海,体性合于真空,空性与水性,无二无别。现在于如来前才得到童真的名,参预到菩萨的会中。
 
 
 
解  前观体内水性无别,还不能到亡身的地步,所以只能在罗汉位中。现在不但亡身,更进而证得十方界诸水,同一空性,极证到前文所说的‘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故能得童真之名,预菩萨之会。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无生忍,圆满菩提,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内外水性,同一气味,流转通融,而得证无生法忍。圆满菩提,以此为第一。
 
 
 
解  开始观内外水性,一味流通,犹未能亡水。最后性合真空,并水亦亡,此时方证得无生法忍。法忍既成,菩提自然不远,所以圆满菩提,此为第一。
 
 
 
正文  琉璃光法王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琉璃光〈注〉法王子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注  梵语吠琉璃,意为青色宝,因此菩萨常放青色光明,同于琉璃色,故以此为名,又后文自言‘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解  此菩萨即涅槃经中所说‘琉璃光菩萨,放青色光,至释迦座前。’之菩萨。
 
 
 
正文  我忆往昔经恒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声。开示菩萨,本觉妙明,观此世界,及众生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译文  我回忆从前经过恒沙劫,有一尊佛出世,名为无量声〈注一〉,开示众菩萨:本觉原是妙明〈注二〉,观察此世界以众生的身体,都是虚妄攀缘,风力〈注三〉所转。
 
 
 
注一  佛以修习风观为号,以一切诸法,莫不有声,声不自声,因风而有,因此以声观风,声既无量,风亦无量,故佛以此为名。
 
 
 
注二  本来灵明所以为本觉,无始以来,从不昏暗,所以为妙明。
 
 
 
注三  妄动即属风,能与身体事物为缘即名为力。
 
 
 
解  本觉本来妙明,因一念妄动,即分为能观之智和所观之境。世界众生,依此而有。最初由一念妄缘而有业相,由业故转成能见而有转相,由能见故有境界妄现而成现相。这就是世界众生初起之三细,其后由三细相而产生智相等六粗相。故知世界众生,都因为一念妄缘风力展转变起而成。
 
 
 
正文  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观心动念,诸动无二,等无差别。
 
 
 
译文  我在当时,观察空间的存在,观察时间的迁流,观察身体的动静,观察心念的转化。这种种动相虽有千差万异,而能动的本体,并无两样。
 
 
 
正文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十方微尘,颠倒众生,同一虚妄。
 
 
 
译文  我当时觉悟到,这种种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微尘聚而成十方世界,业缘聚而有无量众生,这些聚散颠倒,同一虚妄,并非真实。
 
 
 
正文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如一器中,贮百蚊蚋,啾啾乱鸣于分寸中,鼓发狂闹,逢佛未几,得无生忍。
 
 
 
译文  如此甚而至于三千大千世界,每一世界中,所有众生,如像在一件器皿中,装了成百个蚊虫在内,在分寸的范围内,啾啾乱叫,鼓动狂闹。遇著佛不久,就得了‘无生法忍’〈注〉。
 
 
 
注  悟到身体和世界都是虚妄,于三界内,不见一法生灭,名为得无生法忍。
 
 
 
正文  尔时心开,乃见东方,不动佛国,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发光,洞彻无碍。
 
 
 
译文  其时心中开悟,就见到东方不动佛国〈注一〉,我作为法王子〈注二〉,承事十方诸佛,身心发光〈注三〉,表里洞彻而无阻碍〈注四〉。
 
 
 
注一  就是阿纾佛的国土,梵语阿纾鞞就是不动之意。国名欢喜,又名妙喜。
 
 
 
注二  菩萨所证之道,克肖法王,又能传其道,故为法王之子。
 
 
 
注三  即此幻身而证得法身,即此妄心而证得真心,所以身心都能发光。
 
 
 
注四  身如琉璃,表里洞彻而无障碍。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风力无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察风力无依〈注一〉,悟彻了菩提心,而入了三摩地。合十方佛,传一妙心〈注二〉。此为第一。
 
 
 
注一  风力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所以为无依。
 
 
 
注二  十方诸佛,递代相传,不外此妙心。
 
 
 
正文  虚空藏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虚空藏菩萨〈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  因悟证四大无依,销碍入空而证得无边身,依此而生无碍神力,故以虚空藏为名。
 
 
 
正文  我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尔时手执四大宝珠,照明十方微尘佛刹,化成虚空。
 
 
 
译文  我与如来同在定光佛前〈注一〉,当时我得了无边身〈注二〉。其时我手执四大宝珠〈注三〉,照明十方微尘佛刹,一齐化为虚空。
 
 
 
注一  即燃灯佛。
 
 
 
注二  无边身即是佛所有的十身中的虚空身,大集会中,菩萨来时,纯现虚空相,谓阿难言:我身即是虚空,以虚空证知一切法为虚空所印。又菩萨言:我以虚空为库藏,雨十方无量阿僧祗世界所有实物,衣服,饮食。偈云:‘十方无边量,亦无有高下,故知无边身,即虑空身焉。’
 
 
 
注三  菩萨既以空性为身,即应以空慧为手,故以空慧手,保任前之四大空性,不令有失,即是执持四大宝珠。
 
 
 
正文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流灌十方尽虚空际。诸幢王刹,来入镜内,涉入我身,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译文  又于自己心中,现出大圆镜〈注一〉,镜内放十种微妙宝光〈注二〉,流灌十方〈注三〉,尽虚空际〈注四〉。一切诸幢王刹〈注五〉,来入镜内〈注六〉,涉入我身〈注七〉,身同虚空〈注八〉,不相妨碍。
 
 
 
注一  就是无碍智,理事并照,色空俱现,如大圆镜。
 
 
 
注二  就是依于无碍智,对十法界现出十种差别智,所以放十种宝光。
 
 
 
注三  依于十种差别智,演出十种差别法门,流通十方。
 
 
 
注四  展转流通十方空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流出。
 
 
 
注五  释见前。
 
 
 
注六  诸幢王刹等,时时显现于无障碍智中,所以说来入镜内。
 
 
 
注七  一切智从心显现,故从心涉入身中。
 
 
 
注八  前文已得无边身,无边身即虚空身,故身同虚空,不相妨碍。
 
 
 
正文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广作佛事,得大随顺。
 
 
 
译文  此身已同虚空,故能不离本处,善入微尘国土,广行佛事,得大随顺〈注〉。
 
 
 
注  无机不应,有感即通,妙用和佛相同。不是言语所能及,不是意想所能到。
 
 
 
正文  此大神力,由我谛观四大无依,妄想生灭,虚空无二,佛国本同,于同发明,得无生忍。
 
 
 
译文  这样大的神力,是由我仔细观察,四大无所依〈注一〉,妄想有生有灭,虚空没有两回事,佛国也不例外〈注二〉。于同当中,发明自性,而得证无生法忍〈注三〉。
 
 
 
注一  一切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执能所,妄受生死。四大从因缘有,因缘别离,则四大无所依妄想分别,依尘境而有生灭。
 
 
 
注二  四大既然无所依,此身本是虚幻。佛国亦是四大所成,内四大既然同于虚空,外四大亦然,所以微尘佛刹,化为虚空。
 
 
 
注三  既然证到内外同空,于空性中,不见有少法生灭,因此证得无生法忍。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妙力圆明,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察虚空无边,得到无生法忍而入三摩地。微妙神力,圆遍而明照,是为第一。
 
 
 
正文  弥勒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弥勒菩萨〈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  正音译为梅怛利曳那,意译为慈氏。
 
 
 
正文  我忆往昔,经微尘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游族姓。尔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译文  我回忆从前,经微尘一样多数目的劫数,有一尊佛出世,名为日月灯明〈注一〉,我在这尊佛前,得以出家,但是我对于世间的名利心,有很大的兴趣,喜欢和豪门贵族来往〈注二〉。当时,世尊教我修习唯心识定〈注三〉而入三摩地。
 
 
 
注一  据法华经所记:‘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是相继,有二万佛,皆号日月灯明。弥勒垂迹,乃在最后佛时。’去掉前此诸佛,最后一佛至今,亦经微尘数劫,日月灯明是表佛的功德,日有导至和成熟两重意义,月有除热得凉两重意义,灯有破暗传照两重意义。佛能导迷至觉,成器熟根如像日的作用。除烦恼热,得涅槃凉,如月的作用。永破愚痴,化生传法,如灯的作用。识性圆明,无微不照,如日月灯,故以为号。
 
 
 
注二  法华经所谓:‘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
 
 
 
注三  世尊因为他贪名著利,向外驰求,要让他知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教他修习唯心识定。因修习的缘故,心常淡泊,未尝散乱。所以名利不能牵,族姓也不能屈。
 
 
 
正文  历劫已来,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灭无有。至然灯佛出现于世。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乃至尽空。
 
 
 
译文  累劫以来,我以此三昧摄心,承事恒河沙诸佛〈注一〉,求世间名的心,歇灭无有〈注二〉。到了燃灯佛出现于世时〈注三〉,我才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注四〉,以至于尽空一切〈注五〉。
 
 
 
注一  转驰名逐利之心,为庄严佛土,利益众生之因,随顺诸佛,行菩萨道。
 
 
 
注二  因为修习唯识定的功力深了,看待世间万境都如电光石火,虚名微利,如镜花水月,所以将从前求名求利的心,一齐歇灭无有。
 
 
 
注三  据法华经记‘日月灯明佛,有八个儿子,相继都成佛,最后一佛,名为然灯。’
 
 
 
注四  无上妙圆识心三昧,即是唯心识定,菩萨累劫以来,修此三昧,先观一切诸法,唯依阿赖耶识变现。阿赖耶识具足一切诸法,名为圆识心。以此三昧,承事恒沙诸佛。再观阿赖耶识,唯依真如,随缘显现,虽随缘而不变,故名妙识心。如是以至于然灯佛时,复观真如,是与妄相对而成立,妄与真都同一虚妄,唯依一心,为其本源,名无上识心。
 
 
 
注五  最初得圆识心时,是以识来遣除一切法;次得妙识心时,是以性遣除相;最后得到无上识心时,是以一遣除相对。相对既不存在,说一也是暂时的假名;一也没有时,三昧又从何处建立?到此时所以尽空一切。
 
 
 
正文  如来国土,净秽有无,皆是我心变化所现。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如来,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译文  我知道如来的国土,无论净秽有无〈注一〉,都是我心中变化所显现。世尊!我了解这一切都是唯心识所现〈注二〉,在识性中,流出无量如来〈注三〉,现在得到授记,次补佛处〈注四〉。
 
 
 
注一  如来的国土有三:一、法性土,无净无秽。法身如来所居之处。二、受用土;有净无秽,报身如来所居之处。三、变化土,有有秽,化身如来所居之处。
 
 
 
注二  菩萨乘本愿力,从一切尽空之清净心中,神通变化而示现一切国土众生。这就是虽空而不碍于有。这一切既然是变化而成,就不是实有,这就是虽有而不碍于空。唯菩萨能了能知。
 
 
 
注三  既然一切国土众生,都是唯心识所显现,如来也不例外,所以从识性中流出无量如来。
 
 
 
注四  凡是将来要成佛的菩萨,都称为补处菩萨。分为一生补处菩萨和多生补处菩萨两种,弥勒菩萨是贤劫第五尊佛,释迦佛是第四尊,所以说是次佛补处。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观察十方世界万法,都是唯识心所显现,识心圆满明照一切法〈注一〉,圆满成就真实之性。从此远离依他起性〈注二〉和偏计执性〈注三〉,得到无生法忍,最为第一。
 
 
 
注一  观察识心从缘而起,真如是与妄想相对而存在,都是一心所显,至于尽空一切,圆满成就真实之性。
 
 
 
注二  一切名相,都是依于客观事物而存在,故名依他起性。
 
 
 
注三  一切妄想所起之分别心,名为偏计执性。
 
 
 
解  清凉国师引护法菩萨的话解释三性道:‘一切心(能知之心)及心所(所知之境),由熏习力所变见(能见)相(所见)二分,从缘生故,皆依他起。以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偏计所执,二空所显,圆满成就,名圆成实。’
 
 
 
又灌顶大师道、‘离偏计执,无我也。远离依他,无法也。入圆成实,即得无生法忍也。’
 
 
 
正文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大势至法王子〈注一〉和他的同伴五十二菩萨〈注二〉,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一  观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是故名大势至。’思益‘我投足处,震动大千,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法华经‘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世界,今当字汝为大势至。’又法华‘列众中名得大势,以其能成办一切所应作事故。’又西藏密宗作金刚手菩萨。
 
 
 
注一  同伦有两重意义:一是同修,就是说自恒河沙劫以来同修念佛三昧。二是同化,就是说现在娑婆世界,同摄受念佛众生。又同修各有浅深不同,菩萨从干慧地到等觉位,共有五十二个位次,所以就和他同伦的五十二位菩萨一齐站起来。
 
 
 
正文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译文  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以前,有一尊佛出世,名为无量光〈注一〉十二位如来,前后相继住世共一劫的时间。其最后一尊佛,名为超日月光,这尊佛教我修念佛三昧〈注二〉。
 
 
 
注一  这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名号。一、无量光,二、无边光,三、无碍光,四、无对光,五、焰王光,六、清净光,七、欢喜光,八、智慧光,九、不断光,十、难思光,十一、无称光,十二、超日月光,和阿弥陀佛本号共是十三个名号。
 
 
 
注二  念佛三昧,有事有理,事念就是专注一佛,念念相续,念久成定,名为三昧。理念就是正念佛时,反观自心,观久心开,名为三昧。
 
 
 
又灌顶大师说:‘念佛法门有四:一、持名,二、观像,三、观想,四、实相。’
 
 
 
正文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译文  譬如有两人,一个人专门忆念,一个人专门遗忘,这样两人,或是相逢,或是不相逢〈注一〉,或是相见,或是不相见〈注二〉,假若二人互相忆念,两人共同忆念,忆念的力量自然深,甚至于从一生至多生,如形和影一样的相随,永不分离。十方如来,怜念众生的心,如像母亲想念儿子一样,假若儿子逃走不见了,母亲虽然想念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假若儿子也想念母亲,如像母亲想念儿子一样,那么母子生生世世,也不会远离的。
 
 
 
注一  比喻众生生逢佛世,但不知念佛,依旧沉沦在生死苦海中。
 
 
 
注二  诸佛虽然在人间现像,但是人不念佛,因此佛也难度他。
 
 
 
正文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译文  假若众生的心,能够忆佛念佛,那么无论现在或将来,必定能见到佛。那时,离佛不远,不需要任何方便,自然得到心开〈注一〉。就如染香的人一样,身上自然会有香气,这就名为香光庄严〈注二〉。
 
 
 
注一  正如永明寿禅师所说:‘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注二  华严经妙严品:‘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以能总摄一切诸法门故。’念佛者,去佛不远,蒙佛护念,佛光庄严其心,正如乐香者袭近于香,被香光庄严其身一样。
 
 
 
正文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译文  我本来在因地上〈注一〉以念佛的心,而证入无生法忍的〈注二〉,现在此世界中,摄受念佛的人,同归于净土中。
 
 
 
注一  因地,即指在超日月光佛时,蒙佛的教诲,如法忆念,不藉其他任何方便,自依心开。
 
 
 
注二  当心开时,一念不动,万有全空,不见生灭诸法,故得无生法忍。
 
 
 
解  因上以念佛得益,在果上亦以念佛度生。故摄受此世界念佛人,同生西方净土。
 
 
 
正文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没有什么选择,只总摄六根,净念〈注一〉相续不断,最后得三摩地〈注二〉,是为第一。
 
 
 
注一  总摄六根,和合归一精明心,离于分别,如此念佛,名日净念。
 
 
 
注二  念念相继不断,得无生忍,证不退转,名为得三摩地。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译解01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译解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