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楞严专栏>>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译解02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译解02
2007年06月12日10:1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805 字体: 繁體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译解02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正文  蒙佛如来,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于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译文  得到佛如来,印证我们兄弟二人,得到药王药上二菩萨的名号。现在在此会中,为法王子〈注一〉,因味而觉得自性圆明,以此位登菩萨〈注二〉。现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是以味因为上。
 
 
 
注一  利益众生,庄严佛土,进学法王之行,故为法王子。
 
 
 
注二  分别味因,悟到一切无所得,觉得自性圆明,从此任运度生,永无退转,位登菩萨。
 
 
 
正文  跋陀婆罗并其同伴十六开士,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跋陀婆罗〈注一〉和他的同伴十六位开士〈注二〉,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一  跋陀婆罗,含义为善守,或善护,因为他能以善法自守,又能以善法护他,又可译为贤首,因为他位为等觉,为众贤之首。
 
 
 
注二  同伴就是他同道的伙伴,开士是菩萨的别称,因为他不但能自己开悟,也能使众生开悟。也能使众生开悟,所以称为开士。
 
 
 
正文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闻法出家,于浴僧时,随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尘,亦不洗体,中间安然,得无所有。
 
 
 
译文  我们先在威音王佛时〈注一〉,闻法出家后,在浴僧时〈注二〉随例入室洗浴,忽然悟到涩滑等触,都是以水为因,既不洗尘,也不洗体〈注三〉,根与尘之间,安然无所有。
 
 
 
注一  据法华经常不轻品纪载: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有佛出世,号威音王如来……其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注二  佛制僧众每半月入浴一次。
 
 
 
注三  初洗尘时,觉有涩触,后洗体时,觉有滑触。既不洗尘,也不洗体,根与尘之间,唯是平常安然无所有。
 
 
 
正文  宿习无忘,乃至今时,从佛出家,令得无学,彼佛名我,跋陀婆罗,妙触宣明,成佛子住。
 
 
 
译文  宿世悟证习气,当中犹未忘记,直到现在,跟随佛出家,得大阿罗汉,佛为我命名跋陀婆罗,微妙触觉,本自如来藏中本性发现,成佛法子,随缘住世。
 
 
 
正文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触因为上。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如我自己所证得的结果,是以触因为最上。
 
 
 
正文  摩诃迦叶,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于往劫,于此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我得亲近,闻法修学;佛灭度后,供养舍利,然灯续明,以紫光金,涂佛形像,自尔已来,世世生生,身常圆满紫金光聚;此紫金光比丘尼等,即我眷属,同时发心。
 
 
 
译文  摩诃迦叶〈注一〉及紫金光比丘尼等,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于往劫中,在此世界中,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注二〉,我得到亲近的机会,听法修学,后来佛灭度后,为了供养舍利〈注三〉,燃灯来使光明继续,用紫光的金来涂在佛的形像上〈注四〉,从此以后,世世生生,身体常得圆满,,如紫金光色,这个紫金光比丘尼〈注五〉,就是我当时一同发心的眷属
 
 
 
注一  摩诃迦叶意为大龟氏,因为他的先人修道,感得灵龟负图,于是以大龟为姓,名毕钵罗,因为父母无子,祷于毕钵罗树而生,故以为名。又译为饮光,因为尊者身光遮蔽余光故。
 
 
 
注二  日月灯佛,喻为无碍智,距离现在相继二万佛。
 
 
 
注三  意为灵骨。
 
 
 
注四  为感佛恩,故供养灵骨,燃灯续明和紫金涂像,都是供养的方式。
 
 
 
注五  毗婆尸佛灭后,塔像金色缺坏,有贫女乞得金钱,请金师为制薄金装贴佛像后,两人誓为夫妇,经九十一劫,无论在人间或在天上,身体常带金色,贫女即是紫金光比丘尼,金师即是迦叶尊者。
 
 
 
正文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唯以空寂修于灭尽,身心乃能,度百千劫,犹如弹指。
 
 
 
译文  我观察世间的六尘变壤,唯以空寂〈注一〉,修于灭尽定〈注二〉,身心能够经历百千劫,犹如弹指。
 
 
 
注一  六尘中前五尘变化无常,影子落于意识中,成为法尘。五尘既坏,法尘也不能存在,所缘既灭,能缘也销亡,从此六识不行,名为无心定。
 
 
 
注二  灭尽定又称为灭受想定,由修无心定定久功深,不但前六识不起作用,更进而灭除第七末那识粗的部份,惟留第八阿赖耶识来执持命根,与乎第七识的微细部份,因为不受业力的牵引,所以能度百千劫无所劳虑,所以觉得犹如弹指,现在迦叶尊者在云南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下生,即是入的灭尽定。此定为四果罗汉所住之定。
 
 
 
正文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世尊说我,头陀为最,妙法开明,销灭诸漏。
 
 
 
译文  我以空法,成了阿罗汉。世尊说我在众弟子中,头陀〈注一〉为最,进观佛果,微妙法尘,于如来藏中,开明显现,以此销灭了诸漏〈注二〉。
 
 
 
注一  头陀意为抖擞,佛说迦叶,你的年纪老了,可以舍十二头陀行,但是迦叶不舍,佛说:善哉!在我的佛法中,头陀苦行,大迦叶为第一。头陀行共包括十二个内容:一、阿兰若,二、冢间坐,三、树下宿,四、露地坐,五、常坐,六、常乞食,七、一坐食,八、节量食,九、中后不饮浆,十、次第乞,十一、粪扫衣,十二、但三衣。以堪忍行此十二行,便足以抖擞尘劳,故称头陀行。
 
 
 
注二  诸漏就是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诸漏永尽,即证二乘罗汉。
 
 
 
正文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法因为上。
 
 
 
译文  佛问圆通,如我亲证,是以观诸法变坏为因,最易悟入。
 
 
 
正文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译文  阿那律陀〈注一〉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初出家,很爱睡眠,如来责骂我为畜生类〈注二〉,我听了佛的骂后,愧悔哭泣自己责备自己,发愤七天不睡眠,把眼睛伤了,双目失明,世尊怜悯我两眼失明,教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注三〉,我不用眼,观见十方,见精真性,洞然无碍,如观掌中的果子一样,如来与我印证,成阿罗汉。
 
 
 
注一  阿那律陀,一作阿*冕*楼陀,译意为无贫,或为如意,过去生中,因以稗饭供养辟支佛,以致九十一劫不受贫穷,常得如意之福。现在是白饭王的儿子,佛的堂弟,阿难的堂兄。
 
 
 
注二  佛在给孤园为众说法时,阿那律在众中睡眠,佛说偈来诃骂他:‘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闻后,痛哭自责。
 
 
 
注三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是一种三昧的名字。修这种三昧,初起观时,只须乐见照明之性,深入观中,不见明暗之相,最后能见听见都尽,三昧既成,本明之光自发,所以能洞见十方,无所阻碍。
 
 
 
正文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译文  佛问圆通,如我自己的经验所证,把见旋回本元,是为第一。
 
 
 
正文  周利槃特迦,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阙诵持,无多闻性,最初值佛,闻法出家,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调出入息.
 
 
 
译文  周利磐特迦〈注一〉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缺少诵持〈注二〉的能力,无有多闻的性能,最初遇到佛的时候,忆念持诵如来的一句伽陀〈注三〉,在一百天中,记了前面就忘了后面,记了后面就忘了前面。佛怜悯我太愚,教我安居静室中,调理出入息〈注四〉。
 
 
 
注一  周利,法华经上说是周陀,这是兄的名字,意为路边。磐特迦,法华经上说是莎伽陀,意为小。周陀莎伽陀意为路边小,这是弟弟的名字,因为他们的母亲,随著丈夫到了外国,两度将要生产时回家,在路边生下孩子,哥哥名叫道生,弟弟名上加一个小以作区别。
 
 
 
注二  即是记忆力。
 
 
 
注三  伽陀的含义有多种,此处应译为偈。佛为了怜悯磐特,教他一个偈语:‘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修持得度世!。’又法句经中说:‘磐特出家,禀性暗塞,佛令五百罗汉日日教之,三年不得一偈。’又譬喻经上说:‘磐特于迦叶佛时作三藏沙门,有五弟子,三藏吝惜经义,不肯训导。从昔至今,诸根暗钝。’
 
 
 
注四  调息就是调整鼻息,鼻息有四种:有声为风,结滞为气,出入不尽为喘,出入都尽为息。调息即兼带数息,按天台止观:离了风气喘三种呼吸,专数幽绵自在的息,从一数到十,或从一数到百,然后逆数至一。这样数息,可以收摄妄想,使心不散乱。
 
 
 
正文  我时观息,微细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乃至漏尽,成阿罗汉。住佛座下,印成无学。
 
 
 
译文  我当时观息,微细穷尽,精心研究,来从何来?去何所至?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诸行刹那无体,唯在一念〈注一〉,心里豁然贯通〈注二〉,得到大无碍〈注三〉,至于漏尽,成了阿罗汉〈注四〉。住佛的座下,佛印证我,成为无学〈注五〉。
 
 
 
注一  一念本不实,唯是一心。
 
 
 
注二  此时全息即是全性,所以心中豁然贯通。
 
 
 
注三  既已豁然贯通,根身器界,自然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所以得大无碍,此时悟证已齐于佛境界。
 
 
 
注四  理上虽然悟齐佛地,然而事上还需次第断惑,才能诸漏永尽。成阿罗汉。
 
 
 
注五  因为仅证小果,还须依佛,希求上进。所以住佛座下,成阿罗汉。
 
 
 
正文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斯为第一。
 
 
 
译文  佛问圆通,如我亲身所证,反息〈注一〉循空〈注二〉,是为第一。
 
 
 
注一  反观息相。
 
 
 
注二  循顺空理,嗅性本圆,香尘元空。因为出息吐故,入息纳新,以致嗅性局限于香尘,香尘参杂于嗅性。现在既然反息循空,那么出息不涉于众缘,入息不住于‘阴’〈五阴〉‘界’(十八界)。前后互相遗弃,所以为第一。
 
 
 
正文  憍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憍梵钵提〈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  憍梵钵提,意为牛*呵*,就是食后口里仍然嚼咬不休,犹如牛的反刍,这有两种说法:一种如后文自叙为过去生中,轻弄沙门所得的果报。一种意为牛迹,因为过去生中作比丘时,偷摘别人田里的稻子,以后五百岁变牛来偿债,现在虽然己证到‘无学’位,过去作牛的余迹仍然存在。
 
 
 
正文  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呵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译文  我有口业,于过去劫中,轻蔑侮弄沙门〈注一〉,所以世世生生,有牛*呵*病。如来教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注二〉,我得灭心入地〈注三〉。观察味觉的知,既不在体,也不在物〈注四〉,应念即超出世间诸漏〈注五〉。
 
 
 
注一  因为过去劫中,看见老僧,没有牙齿,吃食物时,笑他犹如牛在反刍,感得的果报,世世生生,口里生著牛舌,常如牛*呵*。
 
 
 
注二  忘掉一切尘味,反观舌根,一味清净,即是本元心地,依此修习,成就三昧。
 
 
 
注三  灭心即是灭除缘味之心,反观舌根工夫,于绵密中,精研尝性,而入三摩地。
 
 
 
注四  观察尝味之知,来自何处?不从根生,即不在体,不从尘生,即不在物。
 
 
 
注五  如前文卷四末所说:‘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此处‘我得灭心’即是弃生灭心。‘入三摩地’ 即是守真常。‘观味之知,非体作物’即是常光现前。所以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因此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因为世间诸漏,无不产生于根尘识心故。
 
 
 
正文  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译文  内脱离了身心,(因为不在体)。外遗失了世界,(因为不为尘所缚)。远离了三有〈注一〉(因为应念超出世间诸漏),如鸟出笼,(因为永脱轮回)。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注二〉,成了阿罗汉,如来亲自印证了,证了无学道。
 
 
 
注一  解释见前。
 
 
 
注二  前文所说‘想像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即是此处说的离垢销尘。前文说的‘则汝法眼,应时清明,’即是此处说的法眼清净。乘此法眼清净,进断见思二惑,所以成就阿罗汉道。
 
 
 
正文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灭味尘,返观知性,是为第一。
 
 
 
正文  毕陵伽婆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毕陵伽婆蹉〈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  毕陵伽婆蹉意为余习,因过去五百世为婆罗门,因此骄慢心很重。虽然今生已证阿罗汉果,过去生中的余习仍在。如每过恒河,即呼河神道:‘小婢断流!’河神虽然听他的话,断了流,可是心里怀恨,来向佛诉说,佛命令他向河神陪罪,他于是合掌对河神道:‘小婢莫生气!’大家听了都笑起来。佛说:‘并不是他有意对河神不客气,这不过是他过去生中仍然存在的余习。’
 
 
 
正文  我初发心,从佛入道,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门。不觉路中毒刺伤足,举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虽觉觉痛,觉清净心,无痛痛觉。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宁有双觉?摄念未久,身心忽空。
 
 
 
译文  我初发心,从佛出家入道,屡次听如来讲说世间一切不可乐的事情〈注一〉。当我在城中乞食时,心里思维佛教我的法门,没有注意被路上的毒刺伤了足,遍身都感到疼痛。我想到我因为有知觉,所以感到如此的深痛,虽然知觉能觉到痛,然而能觉的清净心中,并没有能觉的知和所觉的痛,我又思维道:难道我一个身体,竟有两个知觉吗!澄心观察不久,忽然感到身体和心念都一齐空了〈注二〉。
 
 
 
注一  初发心从佛入道是入的小乘道。小乘四谛是以苦谛为初门,如来说世间不可乐事即是苦谛。
 
 
 
注二  正如前文所说:‘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正文  三七日中,诸漏虚尽,成阿罗汉,得亲印记,发明无学。佛问圆通,如我所证,纯觉遗身,斯为第一。
 
 
 
译文  三七日中,一切诸漏〈注一〉虚尽〈注二〉,成为阿罗汉,得如来亲自印证授记,证明登了无学道〈注三〉。现在佛问圆通,如我自己所证,悟得纯觉未久,便能遗身,是为第一。
 
 
 
注一  释见前。
 
 
 
注二  既断现行,所以为虚,因为无发业用故。复断种子,所以为尽,此时见惑思惑都尽,所以证得四果,为阿罗汉。
 
 
 
注三  如来亲为印证,登了无学道,即是小果已经圆满,当更进求大乘。
 
 
 
正文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译文  须菩提〈注一〉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我从无量劫来,心得到无碍〈注二〉,自己记忆,受生和舍身的次数,多如恒河沙。初在母亲胎中,就知道空寂〈注三〉。就这样以至于十方世界,都成虚空〈注四〉。同样也令众生,证得空性〈注五〉。
 
 
 
注一  须菩提意为善业,禀性慈善,能护持初发心人,心不起碍,在佛弟子中称为无诤第一。
 
 
 
注二  就是意根无碍,无隔阴之昏,处胎之昧。
 
 
 
注三  初在母胎之中,自忆以往恒沙生命,次第终归销亡。现此胎中之身,终亦无有。当体空寂,以谁为我?从这里已悟到人无我的道理。
 
 
 
注四  我既不有,界无从立,所以十方世界,尽成空寂,这就是从人无我的道理中,进而比知法无我之理。
 
 
 
注五  后来助佛教化,常以二无我的道理,开示众生。这就是令众生证得空性。
 
 
 
正文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空性圆明,得阿罗汉,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印成无学,解脱性空,我为无上。
 
 
 
译文  蒙如来的启发,明白此空性非离色而显,也非析色成空,全体即是性,全体即是觉,性觉真空,空性得以圆明,得阿罗汉果〈注一〉。更进而顿入如来的宝明空海〈注二〉,同于佛的知见〈注三〉,如来印证我证得无学位。解脱性空〈注四〉,我为最上。
 
 
 
注一  先在母胎中即知空性,这就是我空。进而十方成空,这就是法空。令众生证得空性,这是以空为是。性觉真空,遣以空为是之执著,显空性圆明之体。圆则显其非偏,明则显其非断。乘此妙悟,断见思二惑,所以得阿罗汉果。
 
 
 
注二  虽然已得罗汉果,然而不以小果为足,故重观性空,空亦不存在,所以能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宝即是体,明即是用,同为第一义空,甚深广大,犹如大海,故名空海。
 
 
 
注三  如来发明性觉真空,原为遣除执著,纵然空性圆明,也是与有相对而成立。现在重观性空,并此空性也销亡无有,所以顿入佛空。知见也广大无际,与佛相同。
 
 
 
注四  虽然渐修仅到四果罗汉,然而圆解已同于佛证,超过众小乘罗汉之上,所以为无上。
 
 
 
正文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诸相入非,非所非尽,旋法归无,斯为第一。
 
 
 
译文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得的,诸相入于非〈注一〉,能非所非都尽〈注二〉,旋法回归于无〈注三〉,是为第一〈注四〉。
 
 
 
注一  非即是空。
 
 
 
注二  能空之执和所空之相都尽。
 
 
 
注三  这就是以意旋法,回归于空性圆明之中。
 
 
 
注四  此时若不住于小果,即可进入佛空,所以说为第一。
 
 
 
正文  舍利弗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舍利弗〈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  舍利弗最先师事沙然外道,尽得其传,后从佛出家七日后,尽通佛法。佛说一句,七日后更得异句,异味,宣说无穷,故称为智慧第一。因为眼识明利,一见便通,所以为大智。
 
 
 
正文  我旷劫来,心见清净,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获无障碍。我于中路,逢迦叶波兄弟相逐,宣说因缘,悟心无际。
 
 
 
译文  我从无量劫来,心见很清净〈注一〉,就如是受生,多如恒河沙,所有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变化〈注二〉。一见便通,得到无障碍〈注三〉。我在道途中,遇见迦叶波兄弟追随而行,宣说因缘〈注四〉,悟得心无际〈注五〉。
 
 
 
注一  心即是眼识,见即是随念分别,心见清净即是境不能扰,正因如此,故虽受生如恒河沙,而无隔阴之昏及处胎之迷。
 
 
 
注二  世间即是六凡法界,(人、天、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出世间即是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法界,随善恶以升沈。四圣法界,因勤惰而进退。是为种种变化。
 
 
 
注三  尘不能为障,根不能为碍。
 
 
 
注四  舍利弗和目犍连同师沙然梵志,尽得其术。想更学殊胜法门,但苦于无师,在路上遇著马胜,见到他威仪不凡,问他的老师是谁?学的是什么法?他答道:一切诸法从缘而生,从缘而灭,灭与生就是如此。我师即是如此说,舍利弗听了后,马上证到初果罗汉。此处说的逢迦叶波兄弟相逐,是因为路上所逢,不是一个人的缘故。
 
 
 
注五  悟得缘无自性,全识即是全真,真既然无际,识心自然无际。又悟得‘藏海’不动,‘识浪’随缘,缘起无际,识心当然无际。
 
 
 
正文  从佛出家,见觉明圆,得大无畏,成阿罗汉,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译文  因此我也从佛出家,蒙佛的开示,心里更增长明觉,无障无碍,所以见觉明圆〈注一〉,得大无畏〈注二〉成阿罗汉,为佛的长子〈注三〉,从佛的口生〈注四〉,从法而化生〈注五〉。
 
 
 
注一  随见即觉,无障无碍,成就无障碍智,所以为明圆。
 
 
 
注二  因为智无障碍,一切不能留难,一切无所违越,所以为大无畏。
 
 
 
注三  在佛弟子中,舍利弗为智慧第一,所以为佛的长子。
 
 
 
注四  亲蒙佛口授记,所以从佛口生。
 
 
 
注五  依佛所教而成慧,所以从法化生。
 
 
 
正文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光极知见,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心见发光〈注一〉,光极〈注二〉知见,是为第一。
 
 
 
注一  因眼识而成无障碍智,故称心见发光。
 
 
 
注二  此无障碍智,究而至极,即是佛知佛见,依此而修,决定可成佛,故为第一。
 
 
 
正文  普贤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普贤菩萨〈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  梵语秘输跋陀,译为普贤,这当中含有三重意义:一是起大悲愿故为普,广度众生故为贤,此即所谓位前普贤。第二是行满法界故为普,位邻极圣故为贤,这就是所谓当位普贤。第三是果无不极故为普,不舍因门故为贤,这就是所谓位后普贤。此处自叙为法王子,正是当位普贤。
 
 
 
正文  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我立名。
 
 
 
译文  我过去生中已曾作恒沙如来作法王子〈注一〉,十方如来,教他们的弟子中,有菩萨根器的人,修普贤行,这个普贤行,是随我的名字而安立的〈注二〉。
 
 
 
注一  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可见入位之深,这就是位邻极圣。又华严经三昧品中载‘诸菩萨赞云:佛子!我曹常见汝,诸如来所悉亲近。’又行愿品中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可作此处之证。
 
 
 
注二  十方如来,深知道普贤行,遍于法界,穷无尽际,所以教他们的弟子中,有菩萨根的,仿效修习,名为普贤行。十方如来,教弟子从普贤立名,其中含有两重意义:一是教弟子知道此行为何人所首倡。二是希望得到菩萨的加被。
 
 
 
正文  世尊!我用心闻,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者,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纵彼障深,未得见我,我与其人,暗中摩顶,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译文  世尊!我用心闻〈注一〉,分别众生所有的种种知见〈注二〉,假若在他方,如恒河沙这样多的世界以外,有一个众生,心中发明普贤行的〈注三〉,我于其时,乘六牙象〈注四〉,分身百千〈注五〉,都到他们的身边,纵然他们的业障很深,不能见到我,我也在暗中,与其人摩顶,拥护他们,加持他们,安慰他们,令他们能得到成就。
 
 
 
注一  惟用耳识心闻,不假五根,及独头识。
 
 
 
注二  众生知见:有邪有正,有大有小,有权有实,平常必假明了,及独头识,方能分别。现在因为多劫修习耳识圆通的缘故,不从五根及独头识而能心闻,所以后文说‘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
 
 
 
注三  恒沙界外,表示他方世界之最远者,一个众生修行,也可以得到加持,何况就近的世界,众多的众生,可见是无所不加被了。发明普贤行者,是说先悟毗卢性海,后入普贤行门,这就是称性起修,遍法界,穷尽无际。
 
 
 
注四  白象表梵行清白、六牙表六度施设。乘是表示以此为因,直到如来的地步。法华经说:‘其有读诵法华经者,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守护安慰。’与此处同。
 
 
 
注五  一世界一众生或多世界多众生,都一一分身遍应,或现百身,或现千身,不是一定分身一百或一千。一身一机,所以说‘皆至其处。’
 
 
 
正文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说我的本因,由于心识能闻,发起智慧之明,于一切法,分别自在,故此为第一。
 
 
 
正文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孙陀罗难陀〈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注  孙陀罗又翻为孙陀利,意为极端正,这是他妻子的名字。难陀意为观喜,为了区别牧牛难陀和阿难陀。所以连带妻子的名字翻为孙陀罗难陀。玄奘法师译为艳喜,因为他的妻子有艳色,自己名叫观喜,故合翻为艳喜。是佛的亲弟,比佛低四指,容貌挺特,不识他的人见著以为是佛。功德论上说:‘阿难二十相,银色。难陀三十相,金色。’
 
 
 
正文  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洞世界,遍成虚净,犹如琉璃。
 
 
 
译文  我初出家,从佛学出世间道,虽然具备了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注一〉,不能得到无漏〈注二〉,世尊教我和俱絺罗〈注三〉,观察鼻端的白气〈注四〉,经过三七日后,看见鼻中的气,出入像烟一样,久而烟气渐消,身心内自发明,全识即是全性,洞观世界,彻照无遗,遍成虚净〈注五〉,犹如琉璃一样。
 
 
 
注一  具戒律是以事制身,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是不能以理澄心。这就说明虽然能防非,但不能断惑。
 
 
 
注二  要断见思二惑,才能证得无漏,既然不能断惑,当然不能证得无漏。
 
 
 
注三  俱絺罗是舍利弗的舅舅,也是心常散乱,和难陀一样。
 
 
 
注四  静坐垂目,观鼻端出入之气,微有白色。
 
 
 
注五  世界本自虚净,因为众生分别心执著,所以成为障碍,现在既然身心内明,离于分别心,自然能圆洞世界,遍成虚净。
 
 
 
正文  烟相渐销,鼻息成白。心开漏尽,诸出入息,化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罗汉。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译文  修定日深,鼻息渐静,气转化成息,化浊为清,到此境界内外洞明一体,如来藏心,全体开现,没有能所对待,见思二惑〈注〉不能从思想上产生起来,故诸漏永尽,鼻息化为光照十方,得成大阿罗汉,世尊为我授记,当得菩提。
 
 
 
注  眼见为见惑,思想上所想为思惑。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销息。息久发明,明圆灭漏,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是以销气成息〈注〉,息久自性发光照十方,圆满明照,证得阿罗汉果,此为第一。
 
 
 
注  初见鼻气如烟,继而烟相渐销,鼻息成白。这就是销气成息。
 
 
 
正文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  富楼那意为满愿,弥多罗尼又译为梅咀丽衍尼,意为慈女,富楼那弥多尼子合译为满慈子。
 
 
 
正文  我旷劫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深达实相。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我于众中,微妙开示,得无所畏。
 
 
 
译文  我从无量劫以来,辩才无碍,宣说苦空等诸小乘法,进而深达实相〈注一〉,如是乃至恒沙如来大乘秘密深奥法门,我都能于众生中,一一微妙开示,使他们得无所畏〈注二〉。
 
 
 
注一  进而观察到识性本来虚妄,举体全真,这就是所谓即识性而深达实相。
 
 
 
注二  因为宣说大乘秘密深奥法门,使魔外卷舌,人天归心,所以说,得无所畏。
 
 
 
正文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教我发扬。我于佛前,助佛转轮,因师子吼成阿罗汉。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译文  世尊知道我有大辩才,以音声轮〈注一〉教我发扬佛的教法,辅助佛转轮教化众生,因师子吼〈注二〉,而成为阿罗汉。世尊印证我说法无上。
 
 
 
注一  轮有两重意义:一是运载,二是摧碾,因为佛能运载众生从因到果。同时佛又能摧碾众生的粗惑和细障。所以用轮来作譬喻。
 
 
 
注二  因说法无畏,降伏魔外,同于师子之吼。
 
 
 
正文  佛问圆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销灭诸漏。斯为第一。
 
 
 
译文  现在佛问圆通,我认为以法音降伏魔〈注一〉怨〈注二〉,进而销尽诸漏,是为第一。
 
 
 
注一  魔有四种:一为烦恼,二为五阴,三为死,四为天。
 
 
 
注二  因为四种魔能恼乱自己和他人,所以称为‘怨’。
 
 
 
正文  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译文  优波离〈注〉即从座上起来,顶礼佛足而对佛说:
 
 
 
注  意译为近执,因为佛为太子时,优波离为亲近执事臣,常伴随在太子身边。
 
 
 
解  身识功用有两端,一是别触,二是持戒。假如我们能于别触之际,离一切分别心,那么,全识即是全性。全性即是全识。以此理治身,身无不治。以此理调心,心无不调。这就是转别触之功,成为持戒之用。优波离的圆通,就是这回事。
 
 
 
正文  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译文  我亲自随佛,越城出家〈注一〉。亲自观见如来,六年的勤苦修行〈注二〉。亲自见到如来,降伏众魔〈注三〉。制伏外道〈注四〉。解脱了世间的贪欲等众漏〈注五〉。
 
 
 
注一  释迦佛十九岁时,要想出家修行,父王不同意,命军士防守。释迦佛夜越城出走。优波离随佛出走。
 
 
 
注二  佛出家后,到伽阇山苦行林,每天食一麻一麦,经过了六年苦修,这都是优波离伴随亲见的。
 
 
 
注三  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坐了四十八天后,波旬魔王夜间梦见三十二种事变发生,心中恐怖,令三个魔女去迷惑佛,想破坏佛成道。魔女到了佛前,作种种媚相,佛身心寂然不动。魔女自见体内九孔二藏,八万虫户,心生厌恶,呕吐而去。魔王率军来攻,刀箭著佛身,化为天华遍体,佛以指按地地裂,魔军陷入地中,这都是优波离伴随亲见。
 
 
 
注四  制伏外道是佛成道后之事,如三迦叶,目犍连,舍利弗过去都是学外道的,后从佛归正道后,都舍弃了外道。
 
 
 
注五  释迦佛从出家到降魔成道,都是优波离一一目睹亲见,相信出世之有益,厌弃世间之无常,深知贪欲为诸漏之本,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故能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正文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译文  我承佛的教戒,甚而至于三千威仪〈注一〉,八万微细〈注二〉,性业〈注三〉,遮业〈注四〉,完全能得到清净,身心都得到寂灭〈注五〉,最后成为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总统佛众,维持律仪,亲蒙佛的印可,持戒修身,众中推许为最上。
 
 
 
注一  行,住,坐,卧,律仪各有二百五十,对三聚成三千,这就是三千威仪。
 
 
 
注二  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为二万一千,再配合贪嗔痴慢等四分烦恼为八万四千,是为八万微细。
 
 
 
注三  性业即是本来是罪,不需佛的戒律,如杀盗淫等。犯了即得两重罪,一是业道,二是犯戒。
 
 
 
注四  遮业即是受了戒以后才算犯罪,受戒以前不算犯罪,如饮酒等。
 
 
 
注五  小乘制身,故身识寂然不动。大乘制心,故心意灭而不生。见思二惑,从此永尽,所以成阿罗汉。
上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译解03
下一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译解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