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陈实。家境富裕,五代同堂。一日,外出归来,瞥见贼藏梁上,不动声色,召子孙曰:‘人不可不自勉,当勤努力,不善之人未必恶,偶失心性,流为盗贼,梁上君子是也!’贼闻之,跃下跪而请罪。陈实令家人送布疋助之,从此,改恶向善,影响所及,县无盗徒。以宽宏胸襟,作机会教育,这便是‘随顺而转’。
杨震为东莱太守时,商人夜半行贿,震不受,商人曰:暮夜无知者。震云: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愧而出。有名的杨震四知,流传至今,无人不晓。为官者若学杨震,岂会发生十信弊案?当权者应塑彼像,朝夕敬祷,以为楷模,必能平安!
类此故事,史载甚多,世间君子尚如是,况学佛人,更当勉励。
我民国三十七年,亲近慈航法师,于中坜圆光寺读书。慈老有一闹钟,从南洋带来。当时学生九十多人,年长者四、五十岁,少者十四岁,成份复杂,程度不齐。有一天,闹钟不见了,我是侍者也没发觉,老法师上课,轻描淡写说:‘我有个闹钟,摆在床头,有人发心,亲自拿去了,真好!真发心!东西只一个,你们那么多人,又不知谁需要,该给那位,晓得自己来拿,很感谢,成就我做无相布施的功德’。
若我们非查个水落石出,决不善罢干休。慈老如此随顺而转,学生因而循规蹈矩,胜我说得舌敝唇焦多多。
壬二、征释分三
癸一、令如来喜故随顺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众生,即是供养、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有二义,一、诸佛欲令众生离苦得乐而出世,众生心喜,圆满佛之大悲心愿,故佛亦喜。二、众生皆未来佛,故众生欢喜,即是令未来诸佛欢喜。
癸二、增大悲心故随顺分二
子一、正明佛以大悲为体分四
丑一、法说
何以故?
为何令众生欢喜,便是令诸佛欢喜呢?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大悲经云:‘若问佛法以何为体?当正答:以大悲为体。’慈悲是佛之本怀。悲心从何而生呢?‘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为愍济众生,发大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丑二、喻说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沙碛’,碛,浅水露出的小沙滩。沙碛有二义:一、沙土之地,草木不生。二、沙漠。
譬如旷野沙漠,有棵大树,根若得润,枝叶花果,皆繁衍茂盛。
丑三、法合
喻与法合释。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生死旷野,轮回无依,幸遇妙法,发大菩提心(菩提树王),一切众生,犹如树根,菩萨如华,佛为果,以大悲水润群生,则能开花结果,成就诸佛菩萨般若妙智。
丑四、重征释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何以大悲水,能开智慧花?因行者若欲成佛,当悲眼视众生,怨亲无别,自他无异,方得成就。悲心为动力,不起大悲心饶益众生,不能圆成正觉。
子二、结成菩提属于众生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无众生,一切菩萨,不能成佛,故菩提属于众生。因此,菩萨视众生如大恩人。
癸三、结示随顺成就法供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普贤菩萨勉善财童子,当如上释之文,了解恒顺众生之义。以平等心视众生,方能圆成大悲,以大悲随顺众生,即是依法修行,以法供养如来,恒顺众生就是法供养。
辛三、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顺众生,尽未来际。菩萨道当如是,成佛之后,依然如此。地藏菩萨之悲愿,观音大士之倒驾慈航,皆恒顺众生,无有疲厌,无有间断之证明。
恒顺众生,除我执障。若主观强,老是我对你错,不能设身处地为他著想,固执成见,怎能随顺,若常学随顺,转化我执,证无生忍,将来成佛,众生喜见,容易受化。
佛度众生有三不能,其中之一是‘无缘不能度’,故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庆幸我等与佛有缘,才知修学,当珍惜之,相续不断,增长悲心,广结善缘,培养平等心。理可顿悟,事须渐修,莫因能说不能行,或听懂做不到而退心,须步步踏实,慢慢学,只要肯学,必定成就!如心想台北、美国,影像即现,要去,得花时间,费时多寡,则视交通工具而定。
庚十、普皆回向分三
辛一、牒十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回转趣向谓‘回向’,将前所修功德,回转趣向三处:
一、回自向他—将己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使离苦得乐。
二、回因向果—即回向无上菩提。现在修行为因,将来成佛是果,期功德回向,愿与众生,共成佛道。
三、回事向理—即回向真如实际。礼敬、赞叹、供养等事相上的修行,回向于真如理体,不执所修,会相归性,藉事显理,同证菩提。
文中所说,不出这三种。
辛二、释行愿相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从第一、礼敬诸佛至第九、恒顺众生,所修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众生。乃回自向他也。
回同回,义同,回是俗字。
回向必含发愿,发愿未必有回向,如四弘誓愿,并不含回向,而念佛回向文,发愿求生西方,二者兼具。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愿众生自今始,尽未来际,健康快乐。
以人道言:假借地、水、火、风四大为身,四大不调,四百四病生。地大不调,身沉重;水大不调,身肿胀;口干舌燥,虚火上升,火大失调;气喘、呼吸不顺,风大不调故。略说四百四,详说不止。愿众生离诸病苦,身得安稳。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愿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起恶念,仗吾道力护持,灭恶生善,所修十善,速得成就,无有障碍。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关闭造恶诸缘,不堕三恶道。开示众生植众善根,入佛法海,守五戒十善,生人天,修四谛、十二因缘,证声闻、缘觉,广修六度菩萨行,亲证如来大涅槃。不论凡圣,皆须行正路。此之涅槃,含二乘果位。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明代苦义。
众生因积聚诸恶,感堕三涂重报,不论何种苦,悉愿代之,令早学佛法,速成正觉,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乃菩萨难行能行之伟大处。
众生各有因果,自作自受,何能代之?菩萨视众生如独子,真诚愿代众生苦,较之父母待子,过千万亿倍,真不能代,仍想尽办法减其痛苦,清凉国师疏钞说有数种,略举五种共勉:
一、发大悲心—常存悲心,愿代众苦,即菩萨行,所谓‘思地狱苦,发菩提心’,非见苦方发。
二、修诸苦行—不畏艰难,精进勇猛,成就道业,便能利济众生,佛雪山苦行,目的在此。菩萨正修时,虽不能代苦,却已做准备救助之增上缘。真实修行,能感化众生,如民初之虚云、印光、弘一诸大师,以身作则,即是代苦。
三、说法教化—有身教、言教。如古德之言行教化,印祖闭关普陀,以书信弘法,数十万人向佛,文钞流传,利益后世,使修善离苦,属言教,即是代苦。
四、修同体观—前云发大悲心,进而见众生苦,感同身受,悲心更切,修同体大悲,乃悲心之增上,尤其本品,更重修观,如前礼敬诸佛等,古人多作修观解,修观虽不易,若常修习,亦能代苦。
五、作诸功德—地藏经云:‘闻健自修,分分己获’,莫待子孙超度,七分得一,六分生者自利。然为人子者,礼请高僧大德为先亡超荐,纵使得一分,总比没有好,故作诸功德回向,亦能代苦。
疏钞云:不退转菩萨,能转众生定业,代受地狱苦。凡夫初学做不到,就不说了。但,现在科学昌明,也有能让我们略尽棉薄,真代苦的,如捐血,既救人又不伤己。或随分随力劝人学佛,断恶修善,得生人天,进趣菩提,如代苦般。详看清凉国师行愿品别行疏。此即回自向他,令众生得益。
‘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是回因向果,兼含回事向理义。
辛三、结显无尽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尽未来际回向,无间断,不疲厌。
有人不懂回向之妙,疑减损所修,故吝而不肯回向。其实,回向如点烛,暗室无光,唯我一烛,光弱,他人借火,百烛百光,灯灯互映,己火不减,利益他人,光明更盛,故莫吝惜。功德回向,一毫之善,周遍法界,无穷无尽。地藏经说:‘所修归己,仅三生受乐,回向众生,福德无量,得大安乐。’故凡所修,悉皆回向,愿共成佛道。
欢喜回向,将来成佛,国中皆补处菩萨众。
十大愿超一切愿,最为究竟圆满,从初发心至成佛,悉皆含摄。其中‘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尤为重要,上求佛道故常随佛学,礼敬、赞叹、忏悔、供养、随喜、劝请,皆属之;下化众生故恒顺众生,统摄一切下化无遗,这两愿是菩萨道的要件。将九愿功德‘普皆回向’,与众生共享,同证圆觉。
他经往往将礼敬、赞叹、供养合为一愿,或请佛住世、请转法轮,两愿合并,或将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摄入回向中,故有六愿、四愿、二愿等差别,本想例举经典,一一说明,又觉繁琐,不研究经典者也不需要,故省略。
十大愿,一一皆愿,故不似他经另立愿文,如往生论五念门有礼拜门、赞叹门、作观门、发愿门、回向门。在此则十愿统含。
己二、结益令知
总结修十大愿之利益。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普贤大士说完十大愿,告善财言:以上是菩萨十大愿,圆满具足无缺。
十大愿,他经也有,较简略,如离垢慧菩萨礼佛法经,说八种,有的说六种或四种,最少则忏悔、回向两种。开合不同,义理不变,以本品最圆满。华严以‘十’表诸法圆满,法数、功德、愿心等皆圆满,也表十愿功德,重重无尽,无量无边,至此,究竟圆满。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
菩萨行者,依十大愿修行趣入,则能成熟众生善根。为种善根、成熟善根、令得解脱,是菩萨化众的三部曲,依此而修,能满自利利他之愿,圆成一切功德。是故行者,当如实了知普贤大愿,方得大用。
丙二、显经胜德分二
丁一、较量闻经德
以布施等,较量闻本经之功德,显闻法功德不可思议。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极微尘数上妙七宝,谓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赤珠等,布施如是微尘数众,供养极微尘数佛,经无量微尘数劫,相续不断,布施供养,功德甚多。但若有人,闻此十大愿王,一经其耳,植下善根,较前布施、供养功德,前之布施功德百分,不及闻经功德一分,千分不及一,‘乃至’略迦罗分、算分、数分等,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闻法功德。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功德不可思议,听经不似听闲话,听懂很好,纵然不懂,坐一小时,起码身、口、意清净,三业清净,便是修行,何况闻法解义,功德更是殊胜。所以,听经也是修行,回想以前讲过之法华经随喜功德品可知。
丁二、显余众行德分二
除听闻功德外,余读经等,一一各有其胜处。
戊一、约众行以彰现报
现在依教奉行,所得的果报。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若人以坚定不移的信心,于十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十种修行法门只举受持、读、诵、书写四种,余用‘乃至’二字括之。十法行谓:一、书写,二、供养,三、转施(施经典),四、受持(执持在怀),,五、听闻,六、披读,七、开示(演说),八、讽诵(背诵),九、思惟(谛审十大愿之义),十、修习。前九种为第十之前方便,先读熟方能依法修习,故十种以修习为本。
依教奉行,莫言全部,乃至读诵书写一四句偈,能表达全经旨意,功德不可思议,‘速能除灭五无间业’。五无间,见地藏经。犯五逆罪,必堕无间地狱,因读诵受持故,而得解脱。
仗修持功德,能治‘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似微尘数一切罪业,皆得消除。
‘一切魔军’,梵话魔罗,此云杀者、杀行者慧命也,有五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四种,此重烦恼及天魔二种。‘军’众也,喻障道因缘多。
‘夜*’捷疾鬼。‘罗刹’食人鬼。‘鸠槃茶’,或作鸠槃荼、鸠满拏,新译的音较近‘茶’,咒多念茶音,据密部云:二译音皆不正,当作乌输曼。究竟如何?无从考据,依字读便可。鸠槃茶,译瓮形鬼,形似瓮故,属恶鬼。‘毗舍阇’啖精气鬼,食人精血。‘部多’大身鬼。都是‘饮血啖肉’的‘诸恶鬼神’,具小神通,故称神。
受持本经,少至四句偈,诸魔恶鬼,悉皆远离,若亲近时,则生善念,发心护持。
戊二、约一行以显三报分二
己一、明现世善报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行者单读诵十大愿,无论何时何地,一切无碍。我读诵至今,三十多年,冥应不小,往往‘山穷水尽疑无路’,却‘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仍有许多不如意事,乃宿业所致。古云:‘善人各有一重天’,诚属不虚。约善法言,得无障碍,自由自在,恶法则不然。怎样无障呢?如皓月当空,乌云尽除,感诸佛菩萨赞叹,一切人天礼敬,一切众生欢喜供养。
己二、明生后二报分二
庚一、总明等同普贤
此善勇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谓读诵者‘善得人身’,不虚度岁月,肯修学,假以时日,将来必能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得微妙色身,华严经云:菩萨众中,普贤菩萨身相最为庄严,从顶至足,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庚二、别显生后二报分二
辛一、得生人天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将来受生人天,种族尊胜,不被轻*。近善知识,善法熏习,除恶道因,不堕四恶趣。能伏外道,导入正途,息诸烦恼,如狮王伏群兽,如是行者,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辛二、得生净土分二
壬一、愿王导归极乐
依此修行,能导归极乐,最为要紧。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行者临命终时,最后刹那,古德释刹那有三:一、舍本有,舍肉身也。二、入闷绝无心位。突然休克昏迷,六识不起作用。三、现中有,醒来已是中阴,若非大善、大恶,死后必经中阴,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内转生。俗之作七,由此而来,为作功德,助生善趣,世人不知,讹传男人跑得快,须经十殿阎君审判等,根本错误,死并不一定得向阎王报到。如何帮助亡者,可参阅弘一大师‘人生之最后’、饬终津梁等。
顺便回答两个问题:一、盖陀罗尼被是否合法?这个问题,我不便说,因用的人很多,上面印有许多佛号、梵咒,依显教言,不可焚烧经典,不用为宜。密宗用,我非修密者,不知其胜处,依密部,须经金刚上师加持才有效,现在是印的,没依法加持,是否有效?不得而知,陀罗尼被不是非用不可。
二、出家有三衣,在家受戒也有缦衣,寿终后,能焚烧否?
依佛制,不可。穿著死则另当别论。佛制出家人命终,顺当时所穿,不须更换,不烧的原因是‘惜福’,布施他人。但,现在情形不同,给人未必要,若二十五条衣,质料好,或可转施,五衣七衣常穿,欲施不得,可折成长形置棺上,火化时同化,莫置棺内。若土葬,埋土内,恐污法衣,失恭敬,可墓旁焚之。焚化否?视情况而定,须知善巧,有人需要则送,没人要则焚。这是我的看法,只好如此,否则,无法处理。在家亦然。
临欲命终,最后刹那,六根散坏,呼吸停止,人死如虎,无人不怕,一切亲眷远离。世俗传说,死于床会做扛床鬼,故见将断气,速移至厅堂。事实上,是孝子贤孙怕鬼,死在房间,没人敢睡,大厅是公家的,无妨。依佛法,随彼死时睡在何处皆无妨,不须移动,待八小时后,全身冷透再处理,否则,八识未离,动之恐令生嗔而坠落。人死真没价值,不如猪狗牛,尚值几文钱,猪狗牛死了,或许还有人煮来吃;人死则不敢多留,棺出不可再入,怕回来,吓死人了。
活时叱吒风云,此时威势何用?若为帝王,辅相大臣、宫邑城廓、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来空去也空,生时赤裸,死亦然,纵使一身绫罗绸缎,实际上也带不走。明此理,对世间万物应知放下,不执著。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当尔之时,唯有十大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中,随即引导,在刹那间,往生极乐,莲花化生。故本品列为‘净土五经’之一,念佛者当常持诵。
壬二、见佛授记证果
到已,即见阿弥陀佛。
往生即花开见佛悟无生,多好!中、下品生,莲花待时方开,唯上品上生,始能如此。
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除见阿弥陀佛外,并见文殊、普贤、观音、弥勒等诸大菩萨,色相端正庄严,种种功德具足圆满,海会围绕。
弥勒菩萨等是法身大士,遍十方界,非仅居兜率天。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
往生者自见生宝池莲中,蒙弥陀导师,亲授记别。
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受记已,得不退转,随阿弥陀佛,往化十方。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不久,坐菩提道场、降魔、成佛、说法利生,能令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众生根性教化,不随根性,不能化导。佛世,目犍连度二弟子,久修不得成就,思悔欲退,见佛,佛问:在家作何行业?出家修何法门?甲答:在家洗衣为业,出家修数息观。乙谓:在俗作铁匠,出家修不净观。佛示二人,修法互换,不久,皆证阿罗汉果。因洗衣常见不净,打铁拉风箱如呼吸,根性相近,故易成就。凡夫度众,难在不知根性,佛世,只要亲近佛,各各得解脱。但,凡夫多作观察,亦知一二,尽量随化,熟其善根,究竟成佛。学佛利生为成佛,成佛为度众生,尽未来际,广益无量,非供人瞻仰礼拜而已。
显经胜德毕。
丙三、劝嘱受持分三
丁一、结前胜德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
众生若信闻此十大愿王,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所得功德,唯佛乃知,显功德不思议!
丁二、正劝受持
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闻莫生疑,当真实信受,受已能读、能诵,依法修行,行解有得,广演流通。
我这经本依清朝名家书写影印,字工整,写经当如是,不可草率,书写目的,在使法宝流通,令众受持,今印刷便可。
丁三、重举胜德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行者于一念中,所有行愿速成,福聚无量,为苦海舟航,济度迷津,往生极乐,究竟解脱。
长行竟。
乙二、偈颂分二
丙一、标举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长行说完,普贤菩萨欲重说文义,普观十方众生根性,而说偈曰:
丙二、正说分四
丁一、颂正示行愿分四
戊一、分颂十愿分二
将十愿分开重颂,但前七愿分颂,后三愿合颂,故又分二段:一、分颂前七愿。二、合颂后三愿。
己一、分颂前七愿
今依长文比照,稍异处略释,不详说。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重颂第一、礼敬诸佛愿。
晚课八十八佛后的回向偈出于此。
‘人师子’佛也。经中常赞佛为人中师子。仗普贤行愿威神力,所以能清净三业,遍礼十方三世诸佛无余。‘一身复现刹尘身’,一身现无量,‘一一遍礼刹尘佛’,一一身礼无量佛。谓:一身现无量身,每一身皆礼无量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重颂称赞如来愿。
于一微尘中见微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里弘演妙法,无尽法界内,一一微尘亦如是,我依普贤行愿力故,深信诸佛充满微尘中转妙法轮,愿以至诚恳切心,在每尊佛前,出无尽妙言词,尽未来际,赞颂佛无量无边功德。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重颂第三、广修供养愿。
愿以胜妙花、香、伎乐、伞盖、衣服、灯烛等,一一皆如须弥山多,仗普贤行愿力故,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三世诸佛,愿遍诸佛前,广修供养。
仅重颂财供养,证明财供养即法供养,故不重说。
修财供养,观三轮体空,便是法供养,财、法并具,不偏一边,义含在中。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重颂第四、忏悔业障愿。
此偈大家甚熟,‘我’或更改为‘往’。往昔无始所造诸恶业,皆因贪、嗔、痴三毒,三毒是造业根源,身、口、意是造业的工具,因三毒推动,从三业造作,而种下无量无边苦果,今于佛前,求哀忏悔,悉使清净,不障道业。
平常求忏悔,念此四句,至心礼敬亦可。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重颂第五、随喜功德愿。
十方世界六道众生,及二乘圣者,不论有学、无学乃至诸佛菩萨,所有功德,我皆深心至意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重颂第六、请转法轮愿。
‘世间灯’,佛也。灯能化暗为明,佛教导众生,能去众生迷蒙,启智慧光,如巨夜明灯,照耀漫漫长夜。
‘十方所有世间灯’,指十方一切佛。‘最初成就菩提者’,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便前往劝请诸佛说法,利益众生,使离苦得乐。
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重颂第七、请佛住世愿。
诸佛化缘尽,欲示现入灭,我皆至心恳请,祈佛久住世间,法灯焰续,利乐众生。
己二、合颂后三愿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此偈前三句,总牒前七愿功德。开头‘所有’与第三句末‘诸善根’,尽括摄七愿。所有‘礼’敬诸佛功德,所有称‘赞’如来功德,所有广修‘供养’功德,并所有‘请佛住世’、请‘转法轮’、‘随喜’功德、‘忏悔’业障的功德善根,我悉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佛道’。令众生皆拥有善根福德,速成菩提。
所有善根回向众生,即恒顺众生,回自向他;回向佛道,即常随佛学,也是回因向果,回向真如实际,故标合颂后三愿。
戊二、总颂行愿分七
行、愿合颂。有愿无行,是虚愿,有行无愿,谓盲行,所以,须愿行并具,如鸟双翼,缺一不可。
下文可说是合颂常随佛学与恒顺众生,两愿合并,再详颂之,文长分七,先:
己一、略颂第八愿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两首八句,文浅易明,且长文已说。
发心随十方诸佛修学佛法,以圆满普贤大士的种种行愿,等同普贤。愿效法菩萨,供养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天人师’,佛十号之一,为九界独尊号。佛是九界导师,但三途迷深、修罗嗔重,唯人、天能解、能行,三世圣贤,皆于人道成就,故称‘天人师’。常随佛学的目的在‘一切意乐皆圆满’,求获普贤行愿,广利一切众生,随心所愿皆得圆满。更愿普随三世诸佛,亲近受教,福慧圆具,速证菩提。
己二、广颂第九愿分四
详细重颂‘恒顺众生’愿,文分四段。
庚一、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所有十方一切刹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文有八句,前二句,明佛刹庄严,次显能依众会。‘十方所有诸众生’下,正申发愿,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十方佛刹,广净妙严,海会大众,于菩提树下,围绕诸佛,恭聆法音。普贤行者,亲近如来,恒顺众圭,愿一切群萌,离忧愁苦恼,得涅槃安乐,获佛法深益,灭除种种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