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法时期,僧俗欲持净戒,很不容易,尤其微细戒,时时违犯,经云:‘末法,见佛弟子虽受佛戒,犯戒情形如雨下。’一滴雨喻犯一戒,造罪无量,故须常自省察,生惭愧心,虔诚忏悔,尽量做到‘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忏悔乃尽未来际事,二六时中,不忘所修,灭罪增福,就是忏悔。
勤修忏悔,将来成佛,国土清净,光明无量,无恶道名,犹如极乐。现求忏悔,罪业渐消,便能转五浊为人间净土。
庚五、随喜功德分三
辛一、牒五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
所谓‘随喜功德’者,随己之见闻,无论善之大小,乃至一毫一尘,都生欢喜心。他行善,我生喜,虽非亲为,功德无异!
本愿主要在除凡夫嫉妒心,嫉贤妒能乃凡夫通病,除非圣贤乘愿再来,否则难免,轻重而已。如见人生意好,就眼红,认为财神爷不公平。见他遇难,则幸灾乐祸,期好事向自己,坏事与他人,标准的自私自利,此心不除,忏不能净,故行忏悔者,必修随喜德,两相辅持。
辛二、释行愿相分四
壬一、随喜诸佛德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无量诸佛,从初发菩提心,为求一切智,究竟圆成佛果,累劫精进,广修众善,福聚如海。因地修行时,修布施度,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在‘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头目手足’。历尽一切难行苦行,行内外施,毫无懈倦。
此乃不退转菩萨境界,我们应发心学习,如禅宗二祖,断臂求法,为法舍身;世尊往昔作雪山童子,闻‘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为求‘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半偈,舍身罗刹。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佛‘当下闻道,当下死可矣!’更胜一筹,更加积极!类此,不胜枚举。何以如是苦修呢?为圆满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诸波罗密门,循序证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阶位的智慧境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成佛后,说法度众,化缘尽,入涅槃,荼毗之后,遗留舍利,分布十方供养,普令众生,灭罪生善。所有功德,我皆随喜。这点容易做,佛功德愿随喜。
壬二、随喜六趣善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十方世界,六道及胎、卵、湿、化四生,种种类别的众生,所有功德,乃至一尘之善,我皆欢喜赞叹。
天、人有功德可随喜,无庸置疑,地狱众生,何善之有?功德有性德、修德,彼无修德,本具性德未失,应生随喜心。鬼道轻者,也有少分功德,性德犹在,仍须随喜。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今人弑父母,忤逆爹娘,却时有所闻,反不如畜生;犬护主、燕守节、蚁合群,祸福与共,蚂蚁是‘义’虫,遇外侮,倾巢而出,故蚂蚁争斗,死伤惨重。人却往往不如禽畜,好东西自己吃、偷著吃,逢事畏首畏尾,名为万物之灵,实际,衣冠禽兽者不少。细思之,畜生道众生有许多让人随喜学习的地方。
壬三、随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声闻’,有四向四果。‘辟支佛’译缘觉或独觉,修十二因缘开悟名缘觉,出无佛世,观无常悟道,谓独觉。不论声闻、缘觉,正在修行,未得道前是‘有学’,已断惑证真,称‘无学’,皆具出世功德,都应随喜。
壬四、随喜菩萨德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从初发心至等觉,一切菩萨,志求无上佛果,因地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广大功德,我皆随喜修学。
四种随喜,最难是人与人之间的随喜,须勉励加强修习。因地随喜,能除嫉妒障,生生世世,眷属和乐,将来成佛,万善庄严佛土。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念念不断忏悔,时时刻刻随喜,尽未来际,直至成佛。
庚六、请转法轮分三
辛一、牒六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
请转法轮即请佛说法。如悉达多太子,夜睹明星,成等正觉后,大梵天王请佛说法,垂示众生。学佛行菩萨道时,若幸逢修行成佛者,愿作最初请佛说法之人,宗旨在此,兼含请住劫善知识转妙法轮,令正法久住。
轮者,运转义。常转法轮于众生心中,令破迷启悟。今人将法轮化为形相,作佛教标志,图有八支,表八正道,是佛法根本教义,奇怪的是轮须圆方能转,支伸于环外,如何运转?我认为在内便可,在外反成阻碍,怪不得末法时代,正法欲转乏力,或许设计者另有其义,我识浅,不明其妙吧!
轮,又具摧碾义,能碾坏诸物,表佛法转入众生心中,能碾除烦恼。此处重在运转,传灯续慧命。
辛二、释行愿相分二
壬一、举所请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获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尽十方世界,磨成微尘,‘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每一微尘现无量佛国,此乃小中现大,一中现多。‘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每一佛国,念念有无量佛刹微尘数佛,成等正觉。
小中现大,大中又小中现大,义同第一愿所礼境,第三愿所供境,但文字较详,有三重无尽,显佛境界不可思议!
佛为利生而出世,故每尊佛都有从初发心至等觉的一切菩萨,海会围绕,闻佛说法。一一佛,我皆至心恳切,请转法轮。
壬二、明劝请法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
而,转语词。
我一一皆以清净三业,备具种种礼仪,如合掌、顶礼、绕佛、长跪等,殷重恳请诸佛,广演最胜微妙之法,利益人天。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尽未来际,殷勤劝请;菩萨常请,诸佛常说,恒久无歇。
请转法轮,除慢法障,得广学多闻,智慧如海。将来成佛,国中风吹鸟鸣,水流华飘,皆演妙法,俨如西方极乐世界。
庚七、请佛住世分三
辛一、牒七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
圭峰大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者;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古人释此偈云:‘众生心净,见佛常住。’所谓‘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心若净,佛则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佛本不生不灭,随机应现,心垢佛入灭,心净便是佛住世,此当谨记,各自除垢,灵明不昧,即是请佛住世。
辛二、释行愿相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所有一切极微尘数佛,临将示灭,如世尊往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预入涅槃般,我悉劝请,不单是佛,若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世间修学佛法,具正知见善知识,我也一一殷请住世,作巨夜明灯,众生福田,领众修行,续佛法脉。
或疑:人寿各有长短,贤圣僧来去自如,劝请住世,或能如愿,凡夫僧,生死不能自保,何以接受劝请?这并非不能,须*众生福德,大家渴望,且善缘成熟,必能满愿。高僧传载:显超法师,法筵不辍,德学优颖,见佛现前,预知时至,集众告别,弟子不舍,同心至请住世,终满众愿,再续教化十五年。足证凡僧,亦能为众延年,但须众力,一人一福德有限,不易达成,似此例子不少,愿大家各自净心,广聚福慧,则感善知识常住,转妙法轮。
末法时期,说法者不少,知见如何?颇令人深思!有的初生之犊不畏虎,吃三粒黄豆想生西,看几卷注疏就登座,若依注讲还无妨,有错是注解的事,否则,信口开河,任意发挥,误导大众,过失甚大,古人错下一转语,堕五百世野孤身,‘不昧因果’成‘不落因果’,一字之差,尚且如此,况说法误导呢?三十多年前,参与一佛七道场,居士讲开示,止静时见人拨念珠,本意要劝大家,静坐默念便可,以免念珠声此起彼落,妨碍他人。竟说:‘你们啊!拿念珠ㄌㄧㄌㄧㄌㄚㄌㄚ的,将来阎王爷就提铁炼子锁你,拿什么念珠!’害得大家再也不敢用念珠念佛了。念珠变铁炼,岂不是善因得恶果吗?这就是不明因果,乱说。当言:‘止静时莫拿念珠,以免打扰他人,念珠用在平时。’否则,善因得恶果,犯了大错误,所以,说法要谨慎。
又有一人讲开示说:‘你们妄想纷飞,念佛没用,昔有老妇,到阎王处报到,谓平素以念佛为功课,阎王呼左右用风车(农具)一拌搅,当!一声,只有一粒是真实的,余如糟糠,那一颗好的,还是因怕雷公,大叫一声‘阿弥陀佛’而来,像你们这种念法,有啥用呢?’许多老人从此再也不念佛了,因为念了一辈子,以后阎王用风车试验,全吹走了。这种不经大脑的说法,瞎人慧眼。念佛无形无相,怎会是有形有相的颗粒状呢?还可以倒入农具中,念佛难道等打雷才念吗?除非阿罗汉,人不免有妄想。所以,说法并不简单,必须长人道念,启人信心,才是善能说法。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各各能说,但以富楼那为说法第一,可证说法不易。
请人说法,须善知选择,净宗道场,请修他法者开示,往往破坏念佛人的信心,或请邪知邪见者,反危害佛教。来果禅师是宗门,以禅为主,有人请教念佛方法,他说:‘看看我挂的是什么招牌?’意思是:我这儿是禅堂,不是念佛堂,找错地方啦!禅宗念佛一声,漱口三日,与净土相反,请讲开示,根本不对机,妨人道心,脚踏双船,心头茫然,不能到家。净土道场,请他宗开示,虽同属佛法,因修法不同,易生矛盾,如买五金找皮鞋店,买帽子找五金行,怎么买得到?这并非门户之见,乃学有专精的缘故。人之能力有限,不可能万事通,门门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位善知识也只讲一个法门而已,不可能亲近一个,全盘皆通,故请人说法当视道场所修而定,免生冲突,妨碍所修,尤其末法,更要注意!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尽未来际,至心请佛并诸善知识住世说法,利济众生。
因地若能勤修请住,将来成佛时,国内众生,寿命无量。
庚八、常随佛学分三
辛一、牒八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普贤十大愿,后三科皆是回向。第八、常随佛学是回因向果。第九、恒顺众生,是回自向他。八、九二愿属别义,第十、普皆回向是总义,含三种回向在内。所以,前二愿说得很详细,重颂则至第七愿止,便说回向偈,可证八、九两愿出自回向。
谓佛从因至果,所修之行,历经之事,我愿步佛后尘,一一随学。
辛二、释行愿相分二
壬一、随本师学分二
癸一、明所学法分二
子一、从因至果之胜行
本师为娑婆教主,故文较详,分:明所学法、总结二段。明所学法又分:子一、从因至果之胜行,子二、得果以后之大用。文中所说不出佛因地修行乃至证果入涅槃之殊胜妙用。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
我等居五浊,就以娑婆教主来说。
‘娑婆’,此云堪忍,有二义:一、众生堪忍五浊诸苦,不思出离。二、佛菩萨堪忍刚强众生,慈愍不舍而度化。理常说,今略。
‘毗卢遮那’,即释迦牟尼。因华严大经真身、应身平等不二,或说毗卢遮那,或言释迦牟尼。平素说:毗卢遮那,法身佛,光明遍照义。卢舍那,报身佛,净满义。释迦牟尼,应身佛,能仁寂默义。在此,无二无别。
从初发心,精进不退。
经载:世尊最初于古释迦佛前发心,古释迦佛亦示现于无量劫前的五浊恶世,国名也叫娑婆,上首弟子是舍利弗、目犍连,侍者名阿难。当时,今之世尊为陶师,见佛经过陶舍,心生渴仰,发愿将来成佛,国土、名号、弟子等,与佛无异。历劫勤修,于二千多年前降生印度迦毗罗国(今尼泊尔),出家、修行、成道、度生,圆满誓愿。此是最初发心。
发心后,‘精进不退’,最为勇猛,十方诸佛赞叹。‘不退’有二:一、十信菩萨,不退堕四恶趣。未满十信,还有因造业而堕恶道的可能。二、初住菩萨,菩提心坚固,不退二乘。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指初住菩萨,菩提道坚,不退二乘地。昔舍利弗曾习菩萨道,至第六信位,因婆罗门乞眼因缘,退失菩提心,所以尘劫声闻。修行至初住,方不退转,我等虽发心,实是毛道凡夫,如手飘空,为不定性,可能飘上佛顶,也可能落入厕所。现约阶位论不退。世尊从初发心到成佛,皆勇往不懈。怎么精进修行呢?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
布施有内财施、外财施等,此约内财施言,以无量身命,累劫行施。
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
为求佛法,尊重法故,缺文房四宝,剥皮为纸,折骨作笔,刺血为墨,历劫所写经典,积如须弥山高。
这种发心,我们做得到吗?我认为是‘至极’之语,行菩萨道,为重法故,尚要如是书写,况用纸笔,乃易行之事,更当为之。历史上未见记载,皮剥下能否书写?析骨能否作笔?不知道。但刺血为墨,古德甚多,如刺舌血写经,但是也不容易,平常不作准备,血腥味臭,不得书之,必须事前先禁碱,饮食要淡,牛乳也不可以喝,何况荤腥!至全部血液清净,无碱味,方可刺写。弘一大师,欲以臂血供养,请问印祖,答:‘并非必需,且体弱不宜,常人不知,随便刺血,不只不敬,反污秽佛典。’语出文钞,可知不易,现印刷发达,经书泛滥,不似古代,得之困难,只要心净,认真读诵,依法修持,等同写经。
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身命尚舍,况王位、国城村落、宫殿园林等身外之物,更不吝惜。
‘难行苦行’甚多,故云种种,详见佛本行经。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
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
子二、得果以后之大用
示种种神通。
佛具天眼、天耳、宿命、他心、神足、漏尽六种广大神通。常说,现略。
起种种变化。
大‘变’小,小变大,有变无。无而忽有曰‘化’。阿罗汉有十八变,如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忽现大身、忽现小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佛的神通变化,更为殊胜,故云种种变化。
现种种佛身。
现种种身度众。常说有法、报、应三身,本经言有国土身、业报身、众生身、虚空身等十种,从略。佛平时现丈六金身,为化拘尸罗长者,曾现三尺侏儒身。
处种种众会。
此句总标,下是别明。
各种聚会,佛皆示现说法。
‘种种众会’指下文。
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
度菩萨众。
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
度二乘人。
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
经言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为统一天下的大国王。
‘小王’,粟散王,如周朝之东周列国诸王。
或于转轮王、小王之眷属中说法。
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
‘刹利’,印度之国王、武士阶级。
‘婆罗门’,译净行,印度宗教家。
‘长者’,一般绅士,领导地方的人。
‘居士’,居家学佛之士或隐士。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
‘乃至’略余未说之种种众会道场。
或处天、龙、夜*、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八部众中,或在人、‘非人’鬼神众中,说法度生。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
处种种众会,以胜妙圆音,弘演妙法,如大雷震,警觉众生,生死大梦,随其根性,成熟菩提道种。
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化众缘尽,最后于娑罗双树间,善巧方便示现入灭。
癸二、总结随学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总结随学。凡本师世尊,从因至果,乃至涅槃,一切一切,我悉发心随学。
壬二、随诸佛学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佛佛道同,随本师学,也是跟十方诸佛学,一多无碍,平等无二。
辛三、结显无尽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是随学,恒不间歇。
常随佛学,能背尘合觉,破妄显真,转凡成圣,终至成佛。成佛之后,国中众生皆具无量智慧、功德、神通,犹如西方极乐世界。
经言剥皮为纸、析骨为笔,非我等所能为,但,佛亦人成,可由浅入深,常随习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杂事篇载:佛于舍卫国精舍,见落叶满地,以身作则,打扫落叶,舍利弗、目犍连众弟子见之、一齐动手,捡的捡,扫的扫,片刻,祇园洁净,佛于讲堂集众,说扫地有五种功德:一、令心地清净,二、令他心净,三、诸天欢喜,四、植端正业因,五、将来生天。可见佛并不是只坐著让人拜,颐指气使,佛没架子,亲自扫地,所以,清洁扫除也是常随佛学。
又佛亲自看顾生病比丘。佛在世时,除王舍城灵鹫山外,舍卫国祇园精舍待最久,依佛制,托钵生活,佛也不例外,并五天巡寮一次,看弟子作息是否正常?道业有无精进?一日,闻末后房间有呻吟声,寻声往视,见一比丘卧病,秽物污床,佛问其故,答:‘平时不关心同道,今染病疾人亦不顾。’佛愍之,与阿难抬至井边,亲自汲水洗涤,净房除垢,令阿难取食喂之。俟众弟子回,开示曰:八福田中,看病为第一福田,师兄弟当互相护持。佛亲自照顾生病比丘,况我等凡夫,尤其出家众,更须随学。~出四分律~
佛也不舍穿针之福。老比丘眼花,欲补衣不能穿针。叹息:谁愿修福?为我穿针?佛闻即曰:‘我要修福,来!我为你穿。’比丘谓:佛是一切智人,福慧圆满,还需修福吗?佛答:福不嫌多。故事出自增一阿含。成佛尚不舍穿针小福,况我们!
中阿含云:佛亲自为阿那律裁制衣服。佛制弟子,自做三衣,阿那律因听经好打瞌睡,佛当众呵责:‘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发大惭愧,精进不寐七日,因而眼瞎,不能裁衣,佛为剪裁,数比丘缝成。佛能制衣,我当如是!
十诵律:佛在阿罗毗国精舍,见门楣毁损,开关不易,自找木材,自锯自修。佛亲做木匠,如丛林监修,整修常住物。故护修常住物,即是常随佛学。
增一阿含:佛制,比丘须结夏安居,依中国为农历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共三个月。七月十五是解夏日,也是僧自恣日,允许互相举罪忏悔。佛坐草上自恣,告诸比丘:‘我无过咎于众人乎?我不犯身口意乎?’三个月中,你们发觉我三业有违犯戒律的地方吗?有侵犯众人,影响大众吗?佛人格完美,岂有缺犯!灵芝律师云:‘如来自恣者,示同凡法故;垂范后世故;令众省己故;使折我慢故。’这是佛教最平等最民主的地方,完美如佛,犹须自恣,为大众楷模,降伏我慢心。
上列各事,明佛住世,示同凡夫,佛非三头六臂的神,是究竟圆成人格的完人,太虚大师赞曰:‘大哉为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常随佛学,只要时时检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类如上说,并不困难。因地常随佛学,果成众德庄严。
庚九、恒顺众生分三
辛一、牒九愿名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恒常随顺以教化之。
根性既异,恒顺不是很难吗?俗话说:‘知性可以同居’,由身旁做起,先沟通了解,顺而融洽,接引不难;否则,头角峥嵘,互别苗头,欲度不易。儒云:‘君子尊贤以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孔老夫子说:‘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孟子之‘仁民爱物’,都是随顺之意。运权巧之法,使大家和睦共处,水乳交融,亲炙佛法,便是恒顺众生。
辛二、释行愿相分二
壬一、正明分二
癸一、出所顺境分二
子一、总标
先总标出随顺境界。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
尽十方遍法界,无量无边国土中,所有六道众生,各有其种类差别。
子二、别列分五
丑一、受生差别
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
受生有胎、卵、湿、化,四种差别。如鸟、鸡、鸭等,由蛋孵化而生,属‘卵生’。人、牛、马、羊等‘胎生’;依湿气而生,如孑孓等是‘湿生’,天人及地狱众生,无而忽有谓‘化生’。
丑二、依止差别
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依止安住处不同,人、畜,地水火风空,缺一不可。水族众生依水,微细众生或依火、依风,鸟依空等,‘卉’草也。依草附木而居,律谓破坏草木,是‘坏鬼神村’,乃鬼神之村落也。
丑三、种类差别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
种类差别,多约人道而言。
众生种类差别很多,前说有四种,细分有十二类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等。‘种种生类’指众生类别,天上六欲、人间四洲,乃至羽毛鳞甲,千差万别。
‘种种色身’,如人有高、矮、胖、瘦、黑、白、黄等。畜生道大如狮、象,小若蚊、蚁、微生物等。
‘种种形状’,人顶天立地,两眼双耳,鼻、嘴、四肢。畜多横生,形状各异。
‘种种相貌’美丑不同。
‘种种寿量’,寿命不同。或寿长如虚云禅师百二十岁,或生即夭亡。地狱众生长则亿劫,短则一日一夜万死万生。虫有朝生夕亡,龟、鹤不被捕杀则长寿,故为人祝寿曰‘龟鹤遐龄’。天,以无色界非非想处天最长,八万四千岁。
‘种种族类’,种族类别各异,如中国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种种名号’,姓名字号。如刘备自我介绍曰:在下姓刘名备,字玄德。关公名羽字云长。依国习,人皆有名、号,后受日治影响,名、字不分。除名号外,也有绰号,阿猫、阿狗等乱称。昔之中国讲礼,尊重故不敢直呼姓名,都称字别,如三国志,称刘备为玄德。佛教东来,随顺国俗,出家人也有法名字号,法名依字辈,号则或按辈份,或自订立,今人多混淆,如北部观音山与台南开元寺,同一法派,名之字辈是‘证悟会融’,外号是‘圆净妙定慧’(举一略余),如我名会性,外号‘定’,‘悟’字是‘妙’,‘证’号为‘净’,‘融’外号‘慧’。法名,唯师可称,如我名‘宗律’,没人敢如此称我,实际上,也很少人知道,因受戒时,皈依师已往生,依慈航法师法脉受戒。‘会性’是皈依师父取的,当时在狮山皈依时,因先父名阿定,居隔邻,避讳故,由师公作主,借用‘会’字,而称会性。一般不知,认为有例可循,错把法名当字号用,其实,是不对的。
复兴中国文化,这也是其中之一。佛世,舍利弗、目犍连出家,仍用俗名,传入中国,始有法名,是中国佛教特色,与了生死无关,既属文化,最好弄清楚。
另如动土、破土,阳宅是动土,阴宅方称破土,近阅一佛教杂志,谓十普寺万佛大楼某日行破土典礼,若是人住,破土不宜,说不定凶多吉少。这点,连佛教刊物都分不清,看了,很难过,虽是小事,不容忽视。
‘种种心性’,个性不同。有的刚强急躁,像我常火烧功德林。有的性柔,样样都好,自由自在。
‘种种知见’知见有邪正,有人具正知正见,闻法生欢喜;有人不受正法,乐近外道。
‘种种欲乐’乐,音ㄧㄠˋ,读ㄌㄜˋ亦可。欲乐有善恶,如阅三国,学曹操,愈*邪,学关公,愈忠义。若作平常欲乐解,也通。天人好享乐,人贪财、色、名、食、睡。但约经义,指心之好乐,喜善或喜恶而言。
‘种种意行’意所起之现行,或好动或爱静,心定或心散。
‘种种威仪’日常举止。出家人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现代不讲究这一套,翘二郎腿,捏脚的,比比皆是,行、住、坐、卧,各有其态。
丑四、受用差别
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
约人道说,衣料、剪裁不同,富者绫罗绸缎,穷者布衣。现在讲流行,更是奇装异服。‘饮食’方面,南饭北面,川人好辣,宁波喜臭。酸甜咸淡,口味各异,光复初,大陆来一长者说:‘台湾的盐好像不碱。’有的餐餐要酱油,样样沾酱油,吃到脸黑,犹不离酱油。
‘住’也不同,或处村庄、营地、山边、水湄、都会、县邑,权贵居宫殿,今则高楼大厦,穷人则竹篱茅舍。
丑五、结示众生种类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乃至’摄余未说种类。‘天龙八部’前已说。
众生‘无足’如蚯蚓、蛇,‘二足’人、鸟、鹅、鸭等。牛、马、猪、羊是‘四足’,蜈蚣、蜘蛛为‘多足’,因足多寡而分。‘有色’,指色界,无欲有色。‘无色’界,四空天。‘有想’,除无想天及非非想天外,余皆有想。‘无想’,色界四禅之无想天,外道修无想定所生,寿五百大劫。‘非有想非无想’,无色界之最高天,因修非想非非想定而生,寿八万四千大劫,思想微细似无想,故另立名。
明三界六道众生种类千差万别,科谓‘结示众生种类’。
癸二、正明随顺
正明随顺之境,对上列所说众生,当如何随顺呢?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是等类’承上启下之词。上列及未列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此句总标。学菩萨道者,对诸群生,当一一随顺。‘转’最紧要,一昧随顺,毫无原则,易同流合污;‘转’己之执著,弃己成见,顺彼心意,目的在使‘转恶向善’,渐令亲近三宝‘转迷启悟’,,终究‘转凡成圣’,乃菩萨随顺众生的根本目标,否则,失随顺义。
‘种种承事’下,别明随顺方式。
随顺须用方便,故‘种种’供奉‘承事’,行‘种种供养’,对众生‘如敬父母、奉事师长’般,不敢怠慢,非但如此,更进而敬之如阿罗汉乃至如来,平等无异。略辟支佛、菩萨。
佛经常言:‘当视一切众生如过去父母、师长、六亲眷属,我生生世世无不从之受生。’故当等心爱护。众生缘熟,近侍三宝,或许先我成佛,大智度论云:蚂蚁虽小,转生人道,或较我等先成正觉。故敬事如未来诸佛,如常不轻菩萨之恭敬承事。
菩萨欲令众生离苦得乐,如何随顺,以转其心呢?提出四点,约人言,不免生、老、病、死,故菩萨愿‘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令离诸病,身康体健。古云:‘不作良相,便作良医’,医护人员,学佛最好,用世间医药治身病,以佛法治心病;治愈身病,再为彼说法,易使近佛,转恶向善。‘于失道者,示其正路’,误入歧途,导之正路,即令舍邪归正,趣向菩提。‘于闇夜中,为作光明’,暗处设灯,便利通行,以助安全;引之学佛,启智慧光,破无明闇,使转凡成圣。‘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古印度常发现地下宝藏,贫者衣食住不足,食不充口,衣不蔽体,得伏藏,受用不愁。众生没学佛,没有佛法,便是贫穷,若能学佛,依教奉行,享受法喜,便是得宝。永嘉大师云:‘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褛褐,富则心藏无价珍。’佛制,出家托钵为生,不蓄资产,都称贫僧,真穷吗?不也!以法庄严,最为富有。儒家也讲求精神生活,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曲肱而枕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道故不忧,所谓:‘回也!三月不违仁。’仁即道。出家若真得受用,弃五欲如敝屣。太空时代,富僧不少,实在反常,应是‘身贫心不贫,人穷道不穷’,否则,失出家之志。
使众生得福慧伏藏,始达菩萨行者心愿。举四种‘随顺而转’,导群迷去恶向善、舍邪归正,转凡成圣,圆满福慧,乃随顺真目的。我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脚踏实地,由浅入深,久自成就。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总结随顺宗旨。菩萨当如是怨亲平等,恒顺众生,令得究竟益。
恒顺非盲从,拿顺风旗,同流合污。有人说:现在太空时代,古时那套不行了!实际上,不论古今,真理常新,亘古不变,昔食三餐,今也如是,并没多出三个肚子、五个胃,学佛若随潮流,就不是学佛。不客气说,最不随顺潮流的是释迦牟尼佛。未出家时,堂堂太子,富贵无比,物质享受不缺,却摒五欲,雪山苦行,为何?为修行故。成道后,回宫度父母,舍丰美供养,托钵依旧,淡泊犹然。今之弟子迎合潮流,是违佛意,逆佛教育,我最不赞成。当以佛作榜样,佛赤足而行,安步当车,赞大迦叶:‘有头陀行在,我法得久住。’行若迦叶,法方久住,随潮流,是灭法者,一般也不认同你是学佛者,根本是学飞机、宾士车子、潮流,我是老古董,好说顽固话,愿大家为真佛弟子,我等没入雪山,已很享受了,怎可不知足呢!
如何恒顺众生?不谈学佛者,世之正人君子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如前汉文帝时,郎官直不疑,同僚先后返乡过节,直与另一人慢回,二人物柜相邻,后走者所存十两金不见,疑直所偷,向彼追讨,直暗遣家丁购金还之。假毕回京,一同僚谓,因急误包他人十两金,请问何人遗失?乃真相大白,从此,人称‘直不疑’,对彼人格深信不疑。被诬而不辩,非常人胸襟,后官拜御史大夫。
又后汉丞相卓茂,便服外出,坐骑被疑是盗牵他人马匹,欣然与之,谓:‘他日若寻得马匹,请牵回相府。’徒步而返。后寻得,牵至相府归还,欲道歉时,方知是宰相,感动不已。‘宰相肚里可撑船’,信然!若是我辈,必大打出手。如此随顺众生,必受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