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法华专栏>>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4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4
2007年05月24日16:10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135 字体: 繁體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4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应具辨等者,以小例大无学前三果,既未究竟可例,地住分真之道并名任运。
  家家者,欲惑九品润于七生,上上一品润二生,上中上下中上各润一生,中中中下共润一生,下之三品共润一生,故俱舍颂云: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若一来约于三果向说断,七八品余一品在,但牵一来人间,九品尽即证第三果,便生上界不得来此也。
  理数然者,既有俱下必有俱高等,何者,初住为二住已上化名,本下迹高妙觉为等觉已下化名,本高迹下初住为初住化名,本迹俱下妙觉为妙觉化名,本迹俱高圣化方法通四句,果为果化,妙觉常仪,故云理数,初住已上证一分法身并名为本也。
  约法须之者,须是华严独菩萨人顿部七善也。
  然亦不以比丘为菩萨者,诸经多尔,以今经中既云,或有诸比丘,故将此一行用对缘觉进退两属,亦应无妨。
  疏云:一行半退颂者,长行经弥勒当知,乃至所因缘总二行半经,上诸佛二序文但为一点耳。
  涅槃追分别诸经者,彼经将不生,不生追泯前诸经,生生等三句追分别前经,如玄文释。
  疏云:悲泣如涅槃者,彼经云:尔时纯陀闻佛语已,举声号泣悲咽而言苦哉苦哉!世间虚空复白大众,我等今者一切当共,五体投地同声劝佛,莫入涅槃,亦是悲法之文。
  经云:于无漏实相者,无漏语通实唯此。
  疏云:身灭智亡者,以身灭故智无所依,名为亡也。
  经云:最后天中天者,然天有多种轮王,即是飞行,皇帝是人中天三界诸天名为生天,须陀洹已上名为净天,地住已上亦名诸天,佛乃降四魔永破无明,见佛三菩提,已圆满法身常身金刚之身,究竟圆满住大涅槃,出过诸天之上,名为究竟净天,故云最后天中天也。
  经云:佛当雨法雨者,法雨既通雨于四位,因果必恒于始终,故云断疑宗之问也。
  疏云:即得之于怀者,谓疑情顿遣神解,豁然知佛定起,必闻妙法,故云也。
  疏云:善于问答者,前之伏难,文殊善问,弥勒善答,此中则弥勒善问文殊善答。
  具二庄严者,如前引大经释。
 
    释方便品
 
  方便,梵云:躯和狗舍罗,躯和称为方便,舍罗名为胜智,谓方便胜智也。将释此文略为二意,一者初文三释文别而义通,方便义通今昔,故二者从料简下诸文名通而体别,故弘教者,皆从佛意,以叹方便品,故于中先以寺门及殿为喻,今三释可解,初番释三权如门,圆如殿,各不相通,故次番释知,用门通至于殿,知门是能通,不云即是于所,故成舍能取所,又但能不即所只缘所诠之圆,亦带能诠方便,故今须开第三番释达门外即殿,何但门耶?故云点内衣里无价之殊无二无别等,又以王及宰相百姓为喻,若得此意其文可消。
  正法华题称者,名权即实,故名善权与今不别。
  后二从意义者,谓第三释意义在于三权及能通,全是于所,所外无余指此外之权为今方便品,故云秘妙,问意义何别?答意局而义通如第二释,意在三权,能通于实名为方便,即其义也,秘妙准知。
  但有能通非能通者,能为第二释,非能即初释,三不为一作能通故。
  即不即者,前二释不即,第三释即能是所故。
  法术者,今文亦尔,如来即是能用大术之人也。
  法家之则者,用权用圆各称机适宜,故云则也,又矩是画方之具,规是画圆之具,老子云:工匠有矩规之制,权法有权机之能,故云也。
  置却圆中方法者,只是但借第三秘妙之名,不自同此圆中方法之语耳。
  况所离不同者,犹能离智异故,所离之惑不同,虽能所有殊,所出三界不别,以三教皆先离三界故。
  第二释能通门者,更举寺门及寺中三宝为喻,从门入者,久滞于门,以未入实由谓能通,不名为所,是故尔前不能融即。
  疏云:方便权略者,权即权谋,暂用还废,略即谋略,谋而方当也。
  教行人理悉为能诠者,以三教传,传为谋诠,是则真理为中理之能,通教行人准此。
  不了元是所通者,只是不了一色一香等,无非中道耳。
  今开其偏门者,开偏则圆,开门即所故也。
  达即是开者,谁达低头举手等,达小乘真谛达次第真俗等,即是实相,故云开也。
  尚无偏门之名者,昔日所禀自谓真实,尔前未斥方便,是故不开其名。
  与果智一者,衣珠谓闻法了因顶珠,即如来本有,开竟无二,实外无他,故云一也,又珠在衣内,如权覆实,默示衣内之珠,即王顶珠,如开权显实,是故作人如权覆实,即是真子名为显实,故云可知。
  疏云:唯我知是相等者,开权显实唯佛能知,事非轻易,故且抑之,令生钦渴,偈云:止止不须说。
  先结名体者,名同是名,其义是体也。
  若同若异者,体外体内,但名方便也。
  其如理何者,谓其如道理,何以法华出诸教之上,还只作进趣而释,与小乘何别?
  其如文何者,今经如来定起称叹方便,甚深无量已,今当说及药王中十种叹教,皆云此法华经最为第一,即其文也。
  其如行何者,意云:其如本师观行亲证何。
  若以昔叹今者,谓若将昔方便名叹,今方便则成昔无方便之法,故云:又失也。应更难云:若以昔叹今,何不还以昔自叹今(云云),则使下二句合上二句,体内合上毁今,体外合上又失于昔。
  秘堪入妙者,只是堪为妙门耳。
  他文或以此为三句者,如玄文及净名经中,具有三句,如弟子品,即相破句(云云)。
  句法常定者,虽开四六不同,而三对句法常定故也。
  相破中文相别者,由大小相违,所以义分二句,相修之文为一句者,由大小相顺,故相即为一句者,大小体合故。
  二苏三教者,二苏中三教也。
  其体常定者,意云:名虽互执,其体本还是如来同体方便,故云也。
  正本名即者,善权之名从实而立,故云名即,方便之名,名由滥昔,名虽滥昔,其体本即,立名虽即不同,其未曾有二,故云:三权即一权等也。
  尚非术门三悉方便者,只非三悉耳,以三悉俱属第一义方便,故云非也。
  疏云:涅槃金刚等者,璎珞经云:等觉性中,有一人名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是如此师,唯取极果释大经常义。
  接论理量者,如理照实,如量照权,理量不二,双亡双照等之。
  疏云:乃至半满四宗者,半满即菩提流支所立鹿苑,三藏为半字教,十二年后般若去讫至涅槃明满字教,四宗即佛驮三藏学士光綩所立,一因缘宗即指阿毗昙六因四缘,二假名宗指成论三假,三诳相不真宗指大品三论,四常宗指涅槃华严,又立五宗加华严法界宗,又立六宗加法华为真宗,如此等宗咸属于昔,宁得判今同体方便,故云不攻而败,进否者,进施之名,进不用名,否谓行藏得宜也。
  何以归心者,归心于大师也。
  光其后者,命成师资之美也。
  而迷凡夫未有权名者,用二乘实破凡夫,凡夫被破方有权名,未破则无加得以凡夫,为权故不可也。
  般若之中,中道非一者,他亦不知般若之中,有别接通圆接别等。
  内静双非者,他云:净名经中观空等为内,静毛孔细海流等为外用也。
  二教共有者,他亦不知别圆二教,俱有遮照故也。
  次更以此双非等者,内静为双非,外用为双照也。
  小菩萨者,古人以三祇为小菩萨也,近代云:地前名小菩萨也。
  结非示过者,梯橙于今须开古人,何以却用故成过也。
  一一用时中,横论权实者,乳二生四熟,三唯三藏中,五人等于诸天以之为横,耳圆为体三为用,即是教,教皆有体用,多即方等般若,少即鹿苑华严,随部对之,亦应见耳。
  疏云:又初引生信等者,只如人天亦须生信,乃至果等,何能释于法华方便。
  一一时中横竖间杂者,五味为竖,部内其教多小为横越,次相接名之为间,又味味中,部内皆具秘密不定名之为杂,又密入名横,显入名竖,或横或坚,故云间杂。
  汝乃废之者,只展转相破,即当废矣。
  又云:为对破者,他意云:由前实破于权,故今权实俱为方便。
  迷情者,只是情谓而已。
  身之四句者,一以短为方便,长为真实,二以长短并是方便,非长非短为真实,三长短为二,非长非短为不二,二与不二,并是方便,非二非不二乃名真实,四二与不二,非二非不二犹是四句,皆名方便,如来之身四句都亡,是非斯遣方是真实,生法师云:昔晦迹三乘群徒,谓是今欲显乎一实,而以真正以非明,是故标方便以目品。
  身沾妙化者,意云:嘉祥已沾大师之化,天台之义早已灌神伏膺之前著文,是故今须委破也。
  其亦以醍醐者,意云:大师虽立三味为枝条,仍复简其大少,又不云法华为归本法论,此则是他分非自立。
  若其然者,则成法华却归华严之本,故不可也。
  后接归本者,谓法华也。
  二言相乖者,华严本即成末,法华末却成本故。
  枝本不立者,以本不立枝无从生,则成法华亦无可接。
  接归方一者,一即法华也。
  一为根本者,若法华为根本,则华严二名为枝条。
  入法华本圆者,开华藏别入法华,一圆开华藏实入法华远本,若尔下判也。
  会本归本者,会华严本归法华本,何者?华严中圆既同方等般若,此既被会华严岂不然耶?
  会枝归枝者,此即能破也,即纵破也,何者?即立华严为本,则成法华是枝,今华严本既同方等般若成枝,复许法华名为接末,法华名为接末,法华既接方等般若之枝,华严之枝岂不被接大?
  本师所师者,涅槃五味判教,元是本师所师之法,既归心于师,先章须改也。嘉祥者,寺名,在会稽,王义之舍宅所置名吉藏胡乡所生世称学海,心包难伏之慧,口写如流之辨,著述章疏,领徒盛化,大师初至陈都,有沙弥法盛,造席数关,法师无对,法盛时年十七,身小声大,法师嘲曰,你那不摧声补体,法盛应声对曰:法师何不削鼻项眸吉藏良久咽,更调曰:汝好好问阇梨,好好为汝答,法盛曰:野干和上著在经文,胡作阇梨出何典据?吉藏位谓曰:尺水计无文波,法盛曰:余水虽不能沾于鲸鹢,亦足淹于蚁蜂,吉藏又问谁为汝师?汝谁弟子?法盛曰:宿王种觉天人众中广说法华是我等师,我是弟子,讲散乃舍山水,纳一领,用奉大师,遂即伏膺,请讲法华,身为肉蹬,用登高座,后因借章安义记,乃弥达浅深,体解口钳身踊心醉,废讲散众,投足天台,餐禀法华,誓愿弘演,顶戴永永,岂生异彻?旧章乃有流行者并是其时,收不尽者(云云)。
  疏云:名大巧方便者,论自释云:依此法门成大菩提,已为众生说天人声闻辟支佛等者,善法云:善巧移二乘小门,令入大乘者,此属方等,则是对菩萨说,云二乘尚入于大乘,方便菩萨何为不入耶?
  有言不出千如百界者,亦云有言不出五时八教也,又应知说权等四句皆言教,故得四句皆以释于方便品矣。
  且以入证对说为实者,以一一文中皆先举说如初文云:如来巧说等不取说边,但取入证为第二句耳,故知四句一一皆兼于说,但得为今方便品也,又用此四句通贯下十双,使下十文无非三谛三智故也。
  尚互接互破者,一权一切权等互接也,如实云何所不破即互破也,以接外无法故余三句亦尔。
  况复余法者,纵立四句外有法,亦为此四接破也。
  如此方成今经破立者,废权故是今经破,开权等是今经立,故云:一权一切权等。
  诸权诸实者,只是不识今家四句及以十双权实耳。
  互推迷实者,如前诸师附傍五时,及约谛智,以明二慧等,但是互相推耳,而复自迷其所立之实,不知为属何教方便矣。
  不思圣化者,谓不思实即权,不思权即实等,而各自保一支一流而已。
  佛说之权尚须入实者,一为众生入实,故说二文字,即解脱,故解脱即实也。
  法遍者,以三智三谛遍接偏圆法,故由机受成法,故云也。
  理遍者,一理接一切理也。
  事遍者,谓化仪神通等事,故经云: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即事遍也。
  由内三德等者,谓三德为所依,以三德只是三谛耳,三谛满,故名为三身。
  外用横竖等者,华严方等般若二教四教三教八教,八教四门,四门四悉等横也。鹿苑则以显密相对为横,经历五味,过现当入为竖秘密可知。
  为成今经至意者,今经用不思议境三智三德三身,遍开诸法而为破立也。
  以对昔至四句者,今立四句具其二意,一为破昔四句须立此四,二今经方便具四句故,故须立之自证。
  以对自证实智说之者,自证之实为实称实,而说被机为权,即是今经方便品也。
  尚非通方者,以四句各在体不相收,故非通方也。
  随立者,随立一句即立诸句也。
  随接者,一句接诸句也。
  随破者,一破一切破也,既立皆破,则能所俱亡。
  随亡取舍者,立接二句为取,破亡二句为舍也。
  升出暗滞者,文中合字释,若更分字释者,升出滞故高,升出暗故明也。
  若作悬字可知者,只于一句悬照观察无非法性,遍具诸法故云可知。
  开施者,开谓法华,施谓施权,出谓方等,出四般若,出三华严,出二鹿苑为没,行为盈藏为缩,只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通机称会,以赴物宜耳。
  若行解兼论者,行即自行,解即他,故云合说也。
  以法性至法者,以法性体遍,故不违诸法,在逆在顺而无增减,故云一权一切权等。
  不受诸法者,以法性如虚空,故遍一切处无彼此,故无能染污,故云一实一切实等。
  不住诸法者,以法性体无住故。
  不入诸法者,谓无能入无所入,又谓法不属诸法,故净名云:遍入诸方,不入诸方,即其意也,一一名字下揽前诸句以成观心,一一名字不出心法,心即能观,能缘心法,即所观,所缘之法,于念念中成句成偈,偈即是教,依教立行,行名为因,因成获果等。
  其义可成者,如上自在可成,今经四句以释方便品也。
  若本若末者,事理为本乃至悉檀为末也。
  各有所归者,实即权故归权句,权即实故归第二实句。
  相即之两亦者,只是亦权亦实一句体能相,即复能接三方名方便。
  接三之两亦者,只第三句是能接,余三句之两亦耳。
  方便之理者,双非只是第三句理矣。
  理收三句者,理具诸法即收初句,理体一真实即收第二句,理体双照收第三句理,理体双亡即收第四句理也。
  还以此旨而为观境者,还以说默为境。
  单浅孤独者,与而为言,于今三释,但得方法一释,而已浅者,但在权教不至法华,故孤者于四门中或得一门而已,独者或得一教耳。
  三说所无者,若法华同于诸味已,今当说其言徒施,故云何在?
  不同光宅者,上序中光宅以惟忖五句,初后二句通于本门是。
  复以三种释品者,且如事理,事属三权,理属真实,即成方法释也。三权为能通,真实为所通,即成第二释,三权即真实,则成第三释,余九双皆尔。
  故论云至因果相者,明今经五佛开权,皆云种种因缘譬喻,皆至一切种智,故即其相也。
  因义浅狭者,但成三教因耳。
  果用粗近者,三教之用为粗,中间今日迹用为近,今经本门果用为妙为远。
  以教为因者,慈恩释方便品初,云诸佛智慧等两句为果门,其智慧门等两句为因门,即属教名之为因,即云二深先唱云。
  不同他三四者,光宅云昔三为权,今经四一为实,不知今经权实具足,是故破之。
  疏云:从无住本者,如文殊问,净名云善不善,孰为本?答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答曰:欲贪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相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即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今释云无住者理也,理无所是不可言其有住,有本无所,是故云能遍诸法,故云一切法也。
  疏云:体用故有渐顿者,体是能生,用是所生之事,有于胜事方施渐顿之化身。
  及以能所者,后五是化他能所也。
  皆穷至要者,以一一双皆穷,今经实相以为至要也。
  因缘只是往昔方便者,于大通佛所,十六之子,系珠之方便,今日但是示以衣珠之方便耳。
  一代教门至便识者,以一代教门意在显真如之理,故云便识。
  共成一法者,自他因果共显实相一法故。
  投足有地者,修行有地故。
  疏云:起净不净者,未入不退位,或升或沉故。
  疏云:心意识等者,等取余尘及以界入也。
  集起名心者,谓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思量名意谓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了别(下列反)名识,谓前六识于六别境,无粗动间断了别转故,故入楞伽经云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准瑜伽论,各为通别二释,论云:集起以解心第八识,独名心缘虑以解心八识,总名心缘虑以解心八识,总名思量,以解意第七独名意等无问,以解意八识总名意了别(音同上)以解识前六触,名识了别(变列反)以解识八识总名识,各能了别所缘境,故若小乘但于第六识上起事,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俱属第六。
  彼教为迷者,彼教为迷真如之人,分别识生死却其覆,方现其理耳。
  知之者寡者,前三教初发心并不即观常住之理,别人初心,虽知未即观,故所以俱属寡知之人。
  虽缘净者,更属当上大小二乘,俱属于事,何者?小乘六识全属有漏,大乘八识虽缘第八识中,净分亦属于事,以彼教中不可说此净,即是性德涅槃。
  权实之名非一处得者,权实遍于十双,故云也。
  诠行教小别者,由行真似不同,令教亦真似不等,故云小别,教虽诠于真似不等,真似之教常定,故云自分。
  何所证耶者,只由如来内证方便,故能随机曲巧顺行设教,以利于人,若不自证无以化他。
  尚自违理者,何况藏通耶?
  遍通一切者,始从事理,终至悉檀通故。
  且约法示相者,且借璎珞别教地前二观,对于地上,以示今经住前住上,显实相妙因果也。
  此果至之用者,文中以体用合举,故云住出理而言之,只此分果即有百界之用,良由入住菩萨能于一界之身,复现十界,故成百也。
  疏云:用即立一切者,五时八教不同也。
  疏云:非地无以生者,言略应云非地无以生芽,非芽无以显地。
  自他俱有渐顿者,自行用圆教为顿,用七方便为渐,化他虽用自行法,约五味明圆为顿,三教人天为渐。
  义兼权实者,只是文中作渐顿权实二释,故云兼也。
  又利他权实者,圆佛界为实,九法界为权,权有入妙之功,故渐为方便。
  不废小故者,以不废故名为不合。
  疏云:常益道长者,然一实之位难行,虽一生可阶其位长远,复难契当如诸声闻,大通佛所以结大缘,尔后流转今方入实,故云也。
  今半通后者,始从鹿苑方等般若,俱属于半,以对法华独满,故云后也。
  疏云:恒一切法者,教为能诠,法为所诠,故云同也。
  疏云:三悉是世间者,前教俱属三悉所接故。
  未足辨今者,只将二乘之如未能得显今经之理,故云也。
  真俗二理者,此即不思议二谛也。
  若无性者者,若无三乘性者,为说人天法也。
  以有今昔因缘者,昔日四味八教之因缘,今经则以实开显之因缘也。
  见六道用者,四眼所见也。
  疏云:种种欲者,引文略,经云:种种性种种欲,此证世界种种行,双证为人对治二悉,行能生善,又能生善,又能破恶,种种忆相分别证第一义所发似解未为入真,犹属念想之观。
  所知所诠者,所知即知,所诠即教下之理,此二对教俱属所诠,故云悉名为理也。
  故难解字更分属下者,前文所牒难解之言,俱是叹门深妙,所以更分此文,属今缚脱双矣。
  次所以下释上者,经中从所以者,何下释上难解难入。
  引证教行者,是彼释上文耳。
  正取成字者,既云佛,佛即知此果必酬于因故也。
  若将此文对下者,对下结权实文,俱属体内权实也。
  与论小别者,本论对此十双有小别,故论中阙二双,复长有五甚深,故云小别也。
  疏云:无上甚深者,谓证大菩提,论中转释甚深者,谓大菩提,故大菩提者,如来所证阿耨三菩提,故又
  ~-
  甚深者,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故疏中剩无上两字,则是论中将大菩提通释五甚深耳,不须云用大字释无上矣。
  上句证理者,诸佛智慧句也,下句者其智慧门句也。
  今理通因者,今疏释理通因故。
  门是教智者,教即是门,智则属果,此即教为果智门。
  此正是解脱意者,此举声闻不知,而显于知,知即今经解脱也。
  今合论三共为体用者,无上甚深入甚深证体,快妙事证用。
  一者初住成就者,论云:如经如来成就种种方便,故从兜率天退,乃至示现入涅槃故,二者教化成就者,如经种种知见者,示现染净诸因,故余与论不同者,即余功德也。论云:三者巧德毕竟成就,如经种种念观,故种种念观者,以设彼法成就因缘,如是法相应故,四者说成就如经种种言词者,以四无碍依何等名字章句(云云)。
  故二成行者,上文亲近及精进二行也。
  法身妙境者,如来位居极果,极果位之中,妙境事理具足也。
  法无增减者,只此十法施亦不增会,亦不减耳。
  先通后别者,从别结者下别释也,束通释成别耳。
  即自十他十者,问只应以前五为自行,后五为化他,何以自他各具十耶?答由自行满有后五用,故属于自行亦尔。
  表不定故者,由来多小不同故。
  故自他一或无本数者,此明自他合句无有别体,何者?只是以自十共于他十,合为第三一双,则此一双更无别法,全是单自单他之法耳。
  或百六十者,一教皆三十双,权实言一教三十者,一准涅槃经,二依道理经,既云离本位自他共为一双道理,则他中剩实,自中剩权,用此权实以为一双,由法体定,故是,则自他合成二十双权实矣,兼单自单他成四十,约于四教成百六十。
  恐一教内者,意云:束十法为四,二四者以法体克定别,故不复同前,自十他十自他合十恐同彼故,故以分于四二四别对于三句,良由此也,相对为句。
  一切不成者,此取广释方便品,初立四句与今立四句以辨同异,何者?前立四句,四句互接,故云一权一切权等,今之四句权自是权,实自是实,等互不相收,如何亦云一切法耶?若其然者,一切不成答意者,若未开显,则一切不成容可未得为今品目,若开显意与前不殊,故得借前一切之言成今四句矣。
  四句并通诸教者,如三藏中自十为实,他十为权,权实双取,即两亦双非,即当教理,通别亦尔。
  初入实本意者,明如来自行入实本意,故说自证以化众生,令他入实则是佛之本意也。
  自证望说者,意云:以有说故得权实名,说即权也。
  醍醐置之者,法华即权而实,实外无余,故云置也。
  疏云:圆因即是自行者,通于五品六根,别则唯在初住名圆因。
  圆及所入者,前教为所待之分粗,圆及所待之妙虽圆,及所入名为真实,望今法华是兼带,故第三释方名秘妙,即由此也。
  开之与判者,若至第三开之与判同在其中,以法华具二妙故。
  疏云:前既通别等者,此先与前结权实释品辨异也,通即牒前通释,别则牒前别释,结束即牒上别释,对上可见。
  明前是教别等者,此与通中通辨异也,前从若通以十种下及若当分下,俱名教别,以四教不同故。
  法有总别者,通释法总不分十为四教,当分下法,别分十为四二四别故,故云法有总别也。
  今是教总者,通束四教成随情等三故。
  而法别者,四教各各三十法不同故。
  此又三重者,初重中阙圆三十种为随自也,第二重中既以藏通为他应,以别教三十为自他,文中亦阙,故记云:由他不定等即其事也。
  仍是别相自他者,准诸文只应三教为他,圆教为自,相对为自他,如今第三重耳,即是通途三相,故前二重自他。
  进退不定者,由属别相矣。
  不无粗妙者,前二释圆及所入为妙,三权为粗,第三秘妙一切俱妙也。
  又辨生法不同者,法身菩萨道理自知,二乘之人本是我子,所以不须云,未曾向法身菩萨说也。
  疏云:并酪明苏者,以鹿苑三乘人至方等时,冥得通益,而二乘不知及新得小果者,由自保证,故云并也。明苏者,菩萨从鹿苑来显露成通二乘,密得生苏之益,故云明苏也。
  疏云:狭生而熟者,从方等入般若为熟,新得通益者,名狭生。
  疏云:取与者,自行为取,化他为与,出内亦尔。
  疏云:付以家业等者,先所知即家业也,授记作佛即定天性也。
  通论教等者,取时法人也。
  教行理三前或以会者,始自色心终乎种智,融通之教,已说行者,始自色心终智乎种,一一法上,皆修十八空观,及以性相二空,融通自在,会理者,已说大理小理,融通遍入其体无二,俱二乘人尔前自执,谓己无分,故云但不会入矣。
  节节无不具有四句者,如云中间自有,本迹俱本,本迹俱迹,中间本迹,各有本迹,俱不思议一也。则成中间节节皆具四句。
  应云本迹俱本者,此约本迹通途相望四句也,最初实证为本,从体起用第一番施化为迹,故云俱本也,从第二番已后讫至今日,复有本迹施化俱为迹也,本时自有本迹,迹中有本迹为第三句,俱不思议为第四句,又复应知中间今日既开迹已,所以四句迹中之本,皆指最初之本,更无二本之别,故云各有本迹也。
  即初两句是者,如前则本中四句皆本句,迹中四句皆迹句也,皆本者,本时狭少之化迹为妙,皆迹者,化缘多广亦为粗,以近成故也,故云具如玄文。
  疏云:若从引入圆因自行者,只是师弟,皆用化他权自行实二门,引众生入实。
  说后四至密者,彼解云十波罗蜜中,前五波罗蜜因时加行智,第六般若波罗蜜为根本智,以能观用智断惑证真,故后四波罗蜜依体起用名后得智,又若只明六波罗蜜,根本后得俱在第六般若波罗蜜中。
  我今以根本者,他人云我也。
  若取所依者,权依于实故。
  况唯说四者,说则俱说,但说结四,故曰:无体也。
  疏云:若不厝者,置也。
  五瑞等时者,除说法也,若除入定,但有四瑞,以从定起,即说法故。
  经云:从三昧安详而起者,生公云:圣人说轨顺感而起实地,而发言,言必真常,故受者之心自然笃矣,此释能彰于四悉所表之相。
  或为发起生灭者,身子四果已前,俱是发起四行,四果已后,方能起法轮,故著或言。
  本论者,法华论也。
  所作事故者,四智中之一智也,今为开显,授以佛说,方名已办耳。
  三令无怯弱者,声闻之人新入佛境,若不先恐生怯弱故。
  五令不起者,不起声闻心,即入佛知见也。
  谓废会者,破三显一,正破三情,而显一智,昔若初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等,诸佛法久后等废三显一,此正废教,虽破其情,若不废教,树想还生,执教生惑,引经正直舍方便等,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开三显一正就于理,傍得约教,约教者,昔教明三人入真,今教明三人得佛也,约理者,只是二乘真空自有实相,昔方便不深不能妙见,今开此空即是实相,故言决了声闻法等,开方便门等,会三显一正就于行,汝等所行等,低头举手等,渐渐修学等,住一显一就佛本意,本以实智化物,佛平等说如一味雨,佛自住大乘等,虽说种种道等,住三显一就佛权智方便化物,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乃至为五比丘说,更以异方便等,住非三非一显一,或约理,或约事,约理者,是法住法位,乃至佛种从缘起无性,即非三非一,
  从缘起即三缘显一,令会非三非一,约事者,即是人天乘,乘此乘非三非一,常以此乘引入于大,低头举手等,若我遇众生等,覆三显一,就权巧多端,前权前废,但除其病不除其法,法不除故拟化后缘,机息则覆,机兴则用,若不信此法于余深法中,示教利喜住三用一,就法身妙应眷属,前住三显一是师门,今是弟子门,如富楼那等,实是法身,现为声闻示住于三而常显一,饶益同梵行者,住一用三就本誓愿如华光佛愿说三乘,而非恶世,今佛亦于宝藏佛所,愿于恶世说此三乘。
  若尔四悉总释前二者,应云无忤,故令他欢喜,无忤故能生他善,无忤故能破他恶,无忤故令他入理,文中但约自在以明四悉耳。是则二名之上有四悉之益也。
  疏云:不与外道共者,以外人或蹲踞等。
  疏又能生至道者,能生三乘菩提故。
  今文分在前在面者,论中在面只是一意,今则义开耳。
  疏云:根深等者,根深譬竖中有横,源远等譬横中有竖。
  若智慧即门者,谓因智当体是门,如上圆因自行入实也,此门难解难入,故即持业释也。
  智慧之门者,亦是自行权智,为果智之门,欲以此法令众生入,故先叹之。
  言智慧者,决断名智,简择称慧,智慧体是一,约义有殊,又智慧门者,准玄文第二释云,诸法者,是所照境广也,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者,明能照智深穷边尽底也。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者,叹境妙也,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者,智与境相称也。依主释即是境与能通之门也,然疏中释约智有能进趣显理。
  以十地为道前者,谓第十地已下至初住俱为道前也。
  除真如外者,初住已上并证真如,依真如而修定慧,以为庄严皆属于权故也。
  疏云:难解者,约教也,难入者,约行也。
  因位始末者,始初住末十地等觉也。
  疏云:中间难示等者,谓初十行难示已示,十向难悟已悟。
  事用为权者,真位事用也。
  对闻思修三者,难见故无闻,难觉故无思,难知故无修矣。
  疏瞽者,只是盲聩者,只是聋,又不云鹿苑者,二乘所知,故不云也。
  光宅至全然者,意云:大师破其太甚,彼所立门其言由通,故须与夺而释。
  应广分能所者,遍历四教以明能入所入,何者前二真为所入,后二中为所入教,教四门为能入,门门方便不同,又三教为能入,圆为所入,若至今经能所唯一知门,即名为识,以责光宅,故云夺也。
  进否者,称宜得入者为进,非宜不得入者为否也。
  具如止观门者,于圆四门,三门置之约空无生门,明生无生观,故云圆观门也。又道智,智通行,行通理,理则遍通,并门义也。
  故上说圆因者,即上因果一双也,应总指前五双也。
  一者期心有在者,初发弘誓,期心念念无间,专为度生,因行证果亦令他人亦得,名为精进也。
  恐未尽理者,若无精进,名称岂得普闻?亦以普闻用释权智,未尽权智之体,故须精进以释权智也。
  不得以精进释实智者,破古也。
  化城无实者,来至今经,方废化城,故云无实也。
  四意趣者,欠别义意趣,别义意趣者,若但如闻照见了义,如来意者,婴儿凡夫亦能觉了,是故如来意云何谓此觉了非闻得成,若人已事恒沙数佛方成就,及云解义在地上证法,非地前,前闻教方觉了是名别义意也。
  别时意者,如无垢净光经云:若有人持此咒,若千遍当得须陀洹,若千遍得三四果等,又念佛人当生净土,可释别时也,随情所乐名意乐,佛性理一名为平等意趣。
  不可以他佛替此者,不可以释迦之化,云是弥陀之迹,若言平等意趣,只可云十力无畏等同,不可云化事同也,别时至记者,他人云授声闻记,正当别
  时意趣,何以知然?如记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劫当得作佛,即别时也。
  真如真谛者,通于四教无生无灭,唯衍门义通小理。
  地前地上者,若地前伏别惑,地上断别惑,即当别教义,若地前伏通惑,地上方断通惑,即借别名通义,地前无伏惑位,但列十地,即通教义。
  法身者,通于五分三德二种也。
  化身者,通四教说后二,即无记化,化别前由未得无记化,化故如前四句中说也。
  以因权用权者,明叹释结权智三同异也,何者?前叹释二文皆从因位而释,今结文中即从果上用权以释,故云称机适会也。
  以用权中复通因果者,只是因位俱有权用故也。
  至双结中至因者,于后文也,以彼叹释二文,皆从果上权实以释结文。
  在因者,意明三文须通因果,俱得权名故尔。
  分文前却者,用今叹实文为叹权等,则成却也。
  得本迹至他者,斥古也,今家叹云有于开合等,悉表于同,故不同也。
  疏云:三种化他权实者,于自行权实别取于权以化他,他及以自他皆取权实以化于他,故云三种也。
  此譬观俗者,观身如芭蕉,三如电,四如水泡,五如空中云,等是俗谛,观缘于真理,即真谛观也。
  各立事譬者,只是立各事譬及观真谛为譬耳。
  玄文亦以至于小者,玄文或时约渐教后而为五味,从牛出乳得鹿苑三藏,从乳出酪对般若,从酪出生苏对方等,从生苏出熟苏对般若,从熟苏出醍醐对法华涅槃,为共般若二味俱有,故将对于第二酪味。
  疏云:说静十善者,此兼四无量心,从十善静十恶故。
  事遍理底者,应更云自行从因至果,故穷理底,化他遍逗故彻事边,又权即实故到理底,实即权故达事遍。
  斥彼接法不同者,斥彼权教也,以权教中不能横周竖穷,故对斥彼,此约释疑说非开显已更置斯言也,今且从自能入约自行,从因入边说非,谓化他称无量也。
  又与一切相即说者,此之四辩未云相,即验知须通四教以释,在今须云开显一一相,即旋转无穷,方称今意耳。
  疏云:如甲土方地者,大经云:尔时世尊取地小土,置于爪上,告迦叶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耶?迦叶答言:爪上之土不比十方,佛言:有舍人身还得人身有三恶,而得人身如爪上土,其不得者如十方土,今借用此通别意,亦可知。
  亦穷八解之源者,只于小乘八解即达实相,故云穷源也。
  以息此见者,疏文述此殷勤息世慢故。
  答众心乃以得实为悦者,须历五味以简来至今经,方名为悦。
  今佛化仪者,施权为始,显实为终,终即法华也。
  望他仍同者,谓诸佛及以释迦,虽即先实后权,先权后实之异,异体本同,何者?实即权故,权即实故,故云从实而舒权等不同古人,异则定异,故云仍同,又只是释迦权实,虽有先后,望于诸佛亦是同。
  独为一句者,只取要言之一句两句释之,前独属实,今冠二文也。
  言兼二字者,只止字是止叹故也。
  次释一句以释止意者,从设慈悲为说下是。
  预分两端者,止叹二端对于钦慕五千是。
  以初一文者,从今明此法深寂,乃至止而叹之文是。
  修得之言等者,始从理境乃至位妙皆名修得,即自行因也,若自行究竟唯在极果,已满化他,故云化他,今文化他局在果佛,故云也。
  始终者,始即发心,终即极果,逆即严王调达等,须即发人天心已来,今文境界唯在果佛境界也。
  及诸权者,不成就等四,是因是权故。
  诸教之端首者,如文云: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事不获已,于一佛乘而施诸教,施已即开还归一实,故云端首也。
  释义之关键者,实相如关如键,夫释义者,若不依理开合无从。
  发心之凭枝者,以十如是不思议境,依境发心,若不依此佛道法门断惑利生一切不边。
  权谋之用体者,若外道世间逆顺二乘菩萨佛等,皆依此体而用不同,今文即空中为体,千如为用故也。
  果德之理本者,究竟极界,亦以此理为根本故。
  一化之周穷者,此明佛出世意始终,最初说离三途之法,乃至开显无不皆依此理,收接开会成入一如,故云周穷。
  五时之终卒者,虽施五时次第,意在归今醍醐,故与一化有异也。
  真云对等者,他人俱作数对解释而已,如权实对等。
  蹊径者,谓理境为诸教所涉所趣之道,皆先理具一切,故曰条流以自化他,若智若断若因若果,不出百界千如,三千世间空假中等,若迷此法,如来一化于慈并亡。
  五百所集者,婆沙论也,论中广明三藏三乘三祇菩萨,世人全弃,何不送还五天之国?
  疏云:必尔成三者,同智内照必成三乘之性也。
  各得十界至小分者,光宅于十界中,但三权一实,只成四界,北师既云三乘,但得三界,畅师约佛只得一界,光宅三圣但得五如,佛但得四,北师及畅三乘及佛,又不互具不语六道十如,故云小分。
  光宅虽似者,三圣但得五,佛但得四,故云似也。
  十界是所照者,理性佛界及初地佛界,俱为究竟佛界所照也。
  界如之体者,空中是也。
  体外尚遣九五者,光宅若准一乘,但亦四如,云外又阙于五,佛界不接九,故云也。
  达磨者,有二十卷诸经杂集。
  疏云:开通方便者,只是通于初相以至究竟,故对本末也。
  义兼于离者,合必有离,离出渐顿,合即法华遍会诸法,故云义兼也。
  三德极理者,七方便人自法华前非但不能知他三德,亦乃不知己身自具。
  诸位法尔者,修性三德之位法尔而具也。
  若自者,自佛界十如故,若他者,自九界十如故,以九望自故得他名,若因者始从发心终至等觉,俱属因故,若果者,即极果故。
  不可以一说者,一即多故谓百界千如等。
  不可以多说者,唯在一念故。
  不可以权说者,权中有实,故实即佛界也。
  不可以实说者,实中有权,故权即九界也,不可以因说者相即在未,故不可以果者未即在相,故不可以善说者,善即三善,善中有四恶趣等,故不可以恶说者,恶中有三善四圣等,故不可以二乘空说者,六道菩萨佛假中,故不可以有说者,有具空中,故大即菩萨,小即二乘,皆互具,故凡圣亦尔,不可以渐说者,十界十如只是一心,故不以顿说者,顿中有渐,故以心无并虑,必次第开,只是百界千如等,合只是一念谓不可作合说,三千宛然故心者不可作一心说,三智三谛无谬,故法者境法也,不可作境说,全所观即能观智,故依正互具亦尔。
  一多自在者,一自在者,心同法界,故多自在者,三千宛然,若依若正,重重无尽故。
  惑果事者,意云:由理具故,故得果时容融法界一多相即,并是如来果上之用,用果事也,世人多迷但高推圣位,故今斥之。
  反资小脱者,唯求小脱而以自资,即以下释上。
  及因者,圆初住真因也。
  在迷在因者,此通深浅也。
  通悟者,自发心来皆名为悟,亦通深浅,通果亦然。
  不通因迷者,若尔应通悟耶?答双迷成悟,悟有浅深,今唯极果,无有悟名,故不通。
  三德至之说者,于流通门不出衣坐室三,而求此法也。
  法界根性者,应云十界根性照之,无非三谛法界,故易流通。
  疏云:虽无量一而非一,非无量者合,而无量者开也。
  疏云:二乘迷闷者,为尘沙无明所覆故。
  疏云:菩萨则尘抗未明者,大经云:如持戒比丘,观无虫水,而见虫相,即作是念,此中动者为是虫耶?是尘土耶?久视不已,虽知是尘,亦明了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不明了。
  故以修性对论者,与前佛界十如辨异也。前佛界十如一一皆具修性,如云:佛相非相非不相,即性德也,而名如是相即修得也,余九皆尔。
  疏云:位位皆有者,十法界法界,皆具三德耳。
  为成教相者,只是说于修性,以成教相耳。
  乃以真助至因缘者,乃用初住真位缘乃助发于正,则成三因具足,故云因缘也。究竟等者,彻三德理名为究竟,三德体一故名为等。
  疏云:在恶而不沉者,沉谓沉没,没即失也,谓三德虽在于恶而无失没也。
  疏云:权实开合者,开即九界不同,合即唯一佛界,狭者彼但约十法界而已。
  因必具果者,彼在因,今通因果,因通浅深,果在究竟。
  论云:成就不可说尽者,此即预说十如是不可思议之境,故云说不可尽。
  实相者,下释实相也,经云:下释十如也。
  何体法者,无二体,无二体故,故无量乘唯一佛乘无二乘,故引论从略耳。
  三乘相者,只开三乘即实相故。
  对六道法者,并一实道十界具足。
  支佛对余者,亦十界足。
  八界悉无常故者,应云:六界悉无常,声闻缘觉观破无常,故今以界外望之,故云悉也。
  三相者,生住灭三也。
  谓可见相者,只是前无常有为因缘等法耳。
  能取者,只是所取,谓六道二乘苦集为所取也。
  又五阴者,六道二乘等,皆属苦集,菩萨属道谛,以观五阴即四念等故。
  成初苦集者,只成第三重释,初何似法句也,故知六道三乘不出苦集矣。乃至第五句亦尔。
  全是定慧者,为非道谛也。
  明权实至不同者,昔权今实故。
  以次释既约苦集,若集对道者,苦集对理性三德,道谛对如是力等,七如属修,故与约位释同。
  若其属能者,不思议境本体具足不由行有,若因行有体不名体故。
  疏云:名不决定者,疏是不可以空假中,思只是一念,故不可以权思,权即实故不可以十界,思即百界千如等,故不可以迹思,迹即本故不可以本思,本即迹故等(云云)。
  疏云:不以败坏色者,观色无常名为败坏。
  不异亦尔者,应云:观色不异,不异即常,常必具四,具四只是心,故云亦尔。
  疏云:如彼月光者,日夜二空譬无明,日月譬法性,月譬即法性之无明理性,日譬即无明之法性明明也。
  方名常在者,应知暗全是明,明全是暗,是故全转闇为明,方云常在耳。
  疏所尽者,谓烦恼所度者,谓生死显佛永尽,五住之结度二死之海。
  教多说故者,以诸教中多说佛不可思议,故今不更广说,又佛或可同前真谛,以佛色心俱具理故,故可同前。
  非小乘所知者,验此文佛于阿含中,以弹斥小乘,但于方等中,方始弹斥,有义谓道谛,有饶益谓灭谛也。
  自尔力者,只自尔之言,即是因缘业力所咸耳。
  疏云:尔许至出雨者,若念恶出雨则粗暴损物,念善出雨则和通益物。
  疏云:人能令火焚薪者,非但能于木中出火,只于好清水中亦无出火。
  疏云:表化缘异者,只是机宜权实不等,故设化不同。
  双凭者,长行八双偈中,凭长行则人法俱举,故云其智慧门乃至声闻辟支佛等,今偈但云诸天及人耳。
  被物时异者,只是用权实不同耳。
  此别仍合者,明偈中但云人总,未辨偈中权实之法犹别,何者,以偈中权实之法,亦各叹,故虽然各据不分于二佛,各有叹释结三,此别犹名为合。
  但对自因名化他者,只是自行从因至果之外,起用亦是同体之权法也。
  疏云:但举后者,意表唯一心,故初后互举。
  大妙相望为六句者,如此经云:佛自住大乘,涅槃云:大般涅槃微妙经典,是初大妙相,即为一双,大品云:色非深非妙,此经云:无大无小,此是第二大妙相破为一双,如大罗汉犹修于妙,如灭止妙离文修于大,即第三相修为一双,即六句也。
  如意珠者,彼文正譬不思议境,境即实相,实相无漏二文意一,故指彼文,彼文云:如如意珠,状如芥粟,有大功能,称意丰俭,降雨攘攘,不添不尽,乃至具于净妙五欲,七宝琳琅非内畜非外入,不谋前后,不择多少,不作粗妙,盖是色法,尚能如此,况心神灵妙宁不具一切法耶?故名不可思议,彼记中广合此譬。
  经云了达诸义趣者,意轮善巧也,又能善说法者,口轮开道也。
  经云:一心以妙智者,心与智有何差别?楞伽经云: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灭者是智,又观一切法,通达自在名慧缚,境界为心,觉想一字为智也。
  疏云:即实而权者,权即开也。
  疏云:将非魔作佛者,前疑昔因,既闻法得果,昔应是佛,今应是魔矣。
  疏云:将明二乘之非者,谓方是明二乘非也,经云:当生大信力者,劝合于大信。
  经云:佛说一解脱义下,执昔疑今,此疑由二量生,佛说一解脱义者,即是言量我等,亦得此法者,即是证量,此二量故生疑也,由佛昔说声闻解脱与我解脱不异,故佛命迦叶共坐,迦叶不肯,佛言:吾有四禅等,汝亦尔等,自以漏尽智证得涅槃,即证量也。
  已得三德中之一脱者,慈恩大般涅槃有其三事,摩诃般若解脱法身解脱虽同,般若法身即是佛之智慧性相,一乘果体彼所未得,四众不解,所以生疑,应引下但离虚妄广破。
  疏云:三请二止者,并前三止四请,何者?今师与瑶龙意同品初,止舍利弗不须复说,乃至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一止自他求决者,经云: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即是腾众疑请也。为惊疑不信者,经云: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故二止也,久殖必解者,经云:曾见诸佛,诸根猛利第二请也,必谤堕恶者,经云:增上慢比丘将坠于火坑,即第三止也。利根得益者,经云: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必能敬信,多诸饶益,即第三请也,广开三文,初如来诸说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即第四请也。
  今师对三周者,初请既陈三乘之疑及欲闻具足道,初周法说创施三权之由,显一实,是致破疑生信,故可初请以拟初周,次请云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譬说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可疑,第二周第三请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可以拟于宿世思缘周也,身子既是应化声闻上辅释尊,接道下为实行,发起理必备语请首末宁妨三请以表三周之说。
  已知显益欲知冥利者,于法说上根显益,中下冥利耳。
  经云:为是所行道者,疑昔日所得为是因?为是果耶?
  经云:止止者,嘉祥云:大论明喜之至也,重云善哉!今止之极也。再云止止,又二乘解故一止,天人不解故再止,故云诸天及人皆当惊疑等,复次止止法妙,下止止理深,法妙理深子请难解,故再止也,又止止俱知下止止佛之知见,小智不闻,闻即惊疑不须说也。
  经云:将坠于大坑者,三别,一谤法邪见坑,二谤法恶业坑,此二为因,三无间坑,此一为果,如来将说,故云将坠也。
  经云:两足尊者,大经云:一切众生无足二足四足多足之中,佛为最上,然但云两足者,佛居人间,化物唯二足,故偏举二足,有云定慧足称为两足,有云福智具足,有云折伏接受具足,有云自行化他具足。
  经云:长子者,智慧第一称长子也。(卷第三)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四(辅妙乐记)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则知一切广略相者,单略说智度为略,具说六度为广,始自色心,终于种智,悉皆清净,名之为广,但云色清净即云,乃至受想行等及云,乃至种智即是略相。
  三种发心者,大品中三根人发心不同,上圆中别下通,经云有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等是也。
  今为评判者,先评竟,次判也。
  拾破者,拾古人非,来此破也。
  须益有无者,非但实者,获记权者,亦乃化功归已,故云能引有无也。
  欲知冥利者,冥只是密不待者,即当密益,此密即显不同法华前密。
  处处至成熟者,此取佛意说也,中间借使施人天化亦名佛道。
  中中上下者,中周即以中为正,上下为傍,下周以下为正,中上为傍耳。光宅有实亦无大过,只偏执至法华,由定有实,所以为今破耳。
  谁论初业能知常者,今意正明退大已后,现受小乘化者,为有声闻谁论初知大耶?
  未记则有者,此指生灭度者,而于彼土方闻开显,未得已前,则有声闻之号,故云有也。此即现未为一对,又在下今昔为一对,以明有无也。
  因光横见者,如广曾中为求声闻说四谛等是。
  佛必三身圆满者,举圆佛也。
  故称此佛为权者,本是圆佛示为三藏佛,故云权也。
  教权似实者,且约同为化主,似于从因至果当教位极之佛,故云似也,据无三身圆满之称,则说此佛为权矣。
  中途须有者,约退大说,故云中途。
  疏云:若依今经应有五者,经云:思惟是事已,乃至法僧差别名依,此有决定声闻,经云:我昔教汝悉愿佛道,乃至自谓已得究竟灭度,依此有退大,经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依此有应化,经云:此辈罪根深重乃至未证谓证,依此有上慢大乘如疏引。
  疏云:大品别异善根者,发大心已,中间又退大取小异于一向不退大者,故称别异也。
  指应化为无者,意云:权人于法华经前示为实小,更无应化之称故无也,若至法华闻开三竟方受应化之名,则无大乘声闻之号。
  又云:第四第五并名大者,若至法华发迹已,俱名为大,亦无佛道应化之称。
  于大乘自立声闻者,他人依涅槃经判四依为大乘声闻,今家不尔,若云大乘声闻者,身不从大而得,示同于小,外现所为名从小得,故异他也。
  回与未回者,即今家立义回心,此记未回彼记,故云二义也。
  疏云:或有厚薄者,瑶师以理惑教为薄,以教惑理为厚。
  未辨得失者,应责云为失昔所证真理为回遑,为复得大理耶?为得小理等耶?
  理名近大者,只是小理名近大理,故闻法说即使得悟也。
  初果尚非者,初果尚已断于见惑,何得更有疑惑之名也。
  小乘根定者,上中下根定耳。
  义当断伏者,被加说法陶汰之时,先断尘沙,义当于断,而伏无明,以尘沙无明,俱名无明故也。
  过去者,由过去薰习,令今未悟有前后耳,若未薰习者,以显薰习今未成根也。
  两释不定者,文中两或即是更两判根进退不同耳,初或即以第三句为中,第四句为下,次或可中间两句者,即以第一句为上根,第二第三句为中,第四句为下,或剩下字,或将下字属于下根,则是两重之相也。
  疏云:夫众生心神下明转根者,过去闻法已成三根,今世重闻取悟不等,故云转根也。
  非不兼法者,明文中但云闻法得悟,似如专属信行,而已闻已即观信法具足,故云兼也。
  信法等相如止观,亦约前世集思集听,致使今生得
  成信法两根种子,或集听少思多,或听多思少,皆以少资多名为相资,彼约安心随根四悉止观不同,止观四四乃成八番,信行一八,法行一八,信资法一八,法资信一八,信转为法一八,法转为信一八,信转为法以信,资法一八法转为信,以法资信一八,彼约凡夫自行一时所宜,八八不同故云一生,今明三周圣人悟入少分类彼也。
  故昔三根不同三周者,昔日三根为上中下,其根已定,今三周闻法转下为中上,是故三乘经于三周,各有三根悟入,故云也。
  疏云:身子迦叶等是中乘根性者,如第一疏释迦叶缘中,云:佛若不出我当为辟支,今已闻教,故为声闻,身子既是利根为法轮将并同中乘根性。
  疏云:又四众至缘觉者,即是今佛世,新发心者也。
  疏云:有异执者,明诸权教菩萨自法华前,虽各自求,当教极果来至法华,此执易破,故云终归取佛也。
  疏云:但是正其观慧者,正其偏次之观,令成圆妙观也。
  仍异于别者,圆菩萨位仍异别妙觉位,若证道同,但异地前,应须进退二释也。
  故名为小者,约藏通二创闻妙乘不敢领解。
  悟大语略者,意云:文中但云菩萨悟大,处处有文,而不分别,三教悟大,深浅不等,应藏三祇等通干慧等别十住等,并是悟大之位,不语此者,则成略也。
  横指法身本者,以八相化事望于理本,故名横也。
  结净土因者,出家成道具明劫国供佛数量,令其广作利生之因,使物钦慕来生其国(云云)。
  先入至不同者,如惟忖中明法华前显入密入不同。
  恐不了前意者,惟忖中先入,今若法华前及序中已入十住,今闻法说则四节增进,若今始入十住,但三节耳。
  疏云:一音者圆极一音,不同前教,又如来常以一音说一切法,而能遍同诸音,故华严云:一切众生言语法一音演说尽无余矣。
  长远时所者,本门时所也。
  密闻大车者,即中根人在法说周密闻也,仍是中周上根人也,下根亦尔。
  若尔佛于尔时者,此难意者,佛既知声闻其根不败,何不于彼即与记耶?答如文。
  余经不说者,谓方等等经也。
  况通经论者,唯识论通方等经,经既不说声闻密闻,故使论亦不明显密也。
  身子权能预谋者,身子既是古佛,则预知佛三抑表于三周,所以殷勤三请,故云预谋也。
  理须预照者,明身子本是法身菩萨,故能预照知佛三抑本表三周,故云也。
  如后释者,一障未除机未动,二障未除机已动,三障已除机已动,四障已除机未动,并约前教,分别如下释。
  二痴合明者,调熟所证真理之痴,与无明之痴共为障也。
  不问无明为障所以者,责意令知由过去根性利钝不同,置令今生为障不障也。
  闻法故破,破由闻法者,即是因缘和合故破也。
  未闻法破为前者,即是障先除后机动也。
  闻法已破者,即是先机动后障除句也。
  自他无破等者,此存第三句因缘合能所以不许自他无因也。
  亦前亦后者,重复前文,成于感应,因缘能破,文虽前后,生灭同时,故云暗灭等。
  二以不愚等一往斥之者,如经云:佛语诸比丘,汝昔已曾发菩提心,今日何故而愚于大,而不发心,不语昔日时节,故与今经有别。
  具如止观等第三者,彼文释知具二义,一约故昔大乘常名知大菩提,一约自知小乘常住,亦名菩提,无此二知所有归戒亦不具足,通其两释知与不知彼此非难。
  说其元意者,以胜鬘经中对诸菩萨说于声闻尚发菩提之心,如何菩萨不发无上道心,唯此是其究竟之意,故举声闻以斥菩萨。
  暂时不知者,大通佛知缘在王子,故佛入定令其结缘,佛入定后王子方说,故云暂时也。
  矛楯者,兵器也。矛长二丈建于兵车,楯谓傍牌,楚有卖矛及楯之人,有人来买矛而谓买者曰:此矛坏千楯,其买矛者尚在寻有买楯者,复至又谓之曰:之楯坏千矛,前买矛者乃问之云:还以尔之矛坏尔之楯,为得几许,卖者无对,自知负言,今意取其二言相违,以为兴例。
  大经诤论文者,彼唯二十一双于二十一双中,一双是诤声闻成圣不成圣,故今引之。
  执者望今成过者,在今必成,若更执者,不成则成过也,今虽必成执不逗后,又成过矣。
  并通三世者,且约法华前后相望,以为三世,余则周会,皆得大教,在昔亦有开与不开,入者名开,不入名不开,在今亦尔,五千未入得名不开,未来亦尔,教在昔唯大可知,至今法华,留逗后缘,亦名不开,未来亦尔。
  既俱有过者,即涅槃中声闻成圣不成圣,佛言二俱有过也,授引也,护也。
  小部不同者,如诤立五篇不同者,又诤四钱三角五则犯重乃诤有五阴无五阴,如是等诤,但是随机灼然易殄也。
  知不知别者,权人了了知权示不知实人,初中知不知至今法华方始知。
  初不知后知者,元禀小也。
  如方等至人耶者,此问意者,缘觉何故不如二乘,于三藏断结已,即于方等般若,受弹斥淘汰益耶?答如文也。
  疏云:问缘觉者,梵云:辟支佛陀,辟支迦,此云缘亦云独,佛陀云觉。
  言出无佛世者,增劫减劫俱得有之。
  慧星者,尔雅云:慧星为欃枪,亦谓之孛(薄骨反),言其形孛孛犹如扫星,乱世则有,治世则无,方之独觉则可知。
  在小等者,问意云:释迦以大化人缘觉禀小,故何徙之。
  答为护物机者,崛山中有五百支佛,住佛欲生此,先令告令,令其徙去,若不去者,妨于佛出世时禀教之人,故须徙之,但护物机,亦不护于缘觉也。
  知亦何爽者,缘觉纵自知之佛,亦徙之不护彼意。
  疏云:不觉徙之者,菩萨神力徙之。
  二十八者,舍人天皆经人天中阴也。
  五含中后三者,除中生二人也,一中者谓欲界后于色中而般涅槃,二生般者,生色界已而般涅槃,三者有行生色界已长时修行方般涅槃,但有勤修无速进道,四者无行生色界已,经久修无功用行而般涅槃,勤修速进二道俱无,五者上流于色界中,要转经于四禅天处方般涅槃。
  及无色般者,明无色般人生彼,垂欲般涅槃,闻佛出世,亦能起欲界化,而来见佛。
  彰亦易牵者,以同界故,故云易见佛。
  已义含三者,只变化即当应化缘觉,含于决定上慢退大三也。既例声闻亦应俱四。
  所化兼二者,此即克体而论所兼,得决定退大二人,以上慢是傍,故且不论耳。
  尚从座起者,经意云:此诸菩萨已曾发心行菩萨行,由尚超去,况未发心者耶?故云尚也。
  目连问佛,此诸正士者,目连于彼中能问诸正士,及知正法之藏,以有正法藏分,亦未证得有悔四故者,以菩萨道时长行远,故生退心也。
  衍门生谤义少者,通人干慧性地而由生诱,故云少耳。
  袁具见修者,见即见浊,修即烦恼浊,五中专由此二也。
  疏云:言略义隐者,但云佛以方便力等是言略,但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是义隐也。
  疏云:既以小自翳者,应更云自谓为得,名为自翳也。
  疏云:妨他大光者,当机大智欲闻大法说枝叶成碍,故云妨也。
  执为真极者,未得初果等,谓得初果等,名执真,未得罗汉,谓得罗汉,名执极也。
  疏云:非徒者,徒即空也,谓非空靳固。
  如喜根等者,大论中释巧拙二度,拙谓声闻,巧即菩萨,如文殊白佛,过去无量劫有佛,号师子音王佛
  及诸众生寿十万亿那由他岁,以三乘化人宝树,常出不生不灭之音,闻者得道,诸菩萨等得无生忍,新入道者不可称计,佛涅槃后树无音声,有二比丘,一名喜根,二名胜意,喜根常说实相,弟子聪明乐闻深义,乃至淫怒痴相即解脱相,闻者无悔得无生忍,胜意比丘头陀集禅多生分别,因见喜根弟子说实相法,不体其理,违心起谤至精舍中,众集摈弃喜根菩萨,喜根菩萨知其当受大罪,强为说七十余偈融,即法门淫欲之性,即解脱等,胜意身陷入地狱,经百千岁,最后因此发菩提心,虽复出家,诸根暗钝,故云远因。
  不见如来至功德者,应知若据结取后文,则应见于劣应,今云不见约纯大,以说此等须存进退两释。
  以声闻人出三界者,但是以出三界机耳。
  寄于娑婆一期者,且约释迦一期设化,五时大小不可杂乱,故云即当渐初也。若论华严十方互为主伴,渐顿陈何可简其大小故。
  十种大心者,一化众生,二为灭苦,三为余乐,四灭无明,五与众生发生佛智,六供养如来,七欲随佛教令佛欢喜,八为欲现佛身,九欲入佛智,十欲显现无畏之力。
  则鹿苑至结取者,若以法界为言,则鹿苑诸教皆结归华严,或结归法华也。
  故令教主至不一者,显露常定秘密非一耳,何须更加成谤因,意云:闻经生谤,虽是得度之因,不免先堕于苦,是故今经威神令去,不同喜根为他作生谤因矣。
  实可为例者,意云:佛灭后弘经人为他说一句一偈,皆为结缘种也。
  亦名章意者,如云叹法意令生于尊重,说无虚谬,意在止其诽谤,乃至意在真实等。
  大体随时者,施开二章不阙。
  诣谓所至者,今文良以开显为所诣也。
  开显二章者,开即方便,显即真实,余四略无,此二常用。
  三千为表者,兼表三观及以三昧,亦名表事理,即是三昧之观,后皆见理也。
  释顺释正者,反昔反成今顺,制昔乖成今正也。
  神纵异迹者,高僧传中,有神异僧,纵示为恶,必先同后异引令入实,终无以恶而滥于善,引此例者,以诫世滥之人。
  并越二途者,超于或善或恶之二途也。
  权名隐实者,施前三权,此权隐于实也。
  潜之与显者,潜释上隐,即施三,故显释上开谓会实故。
  未尝增减者,施亦不减亦不增也,法华之宗致若施若开,皆是法华之宗体。
  实教之果源由者,指权即实,故权为实教源由。
  释义之旨归者,唯至法华说于教意,若解释者,先腾佛意,一代施化咸成会法华,若解释诸经,但说当部含教多少,被物不同,未得谈其教意,若预说者,则探取法华之意,而于彼说出佛元意,虽施诸教苏息弹斥淘汰不同,意在咸归真实故也。
  众行之府藏者,府聚也。史书云藏也。修小必须正助合行,于助达正无不契实,故云众行之时府藏也。
  徒施徒运者,若不得今师之意,如来空以三车等,运出火宅,于无至道场之期。
  意正引彼证此者,须入声呼,若以此释彼,须去声呼。
  亦说中道者,如佛临涅槃,魔蔽阿难,说种种法,乃至亦说相似次第中道。
  但除其魔者,此引简文不同,一向开说之,则但除其人而会其法矣。
  疏云:父王乃至太子名者,大论用此譬,伸经屡明般若之意,昔有国王久无儿息,因出游猎,夫人于后诞娩太子,诸妃奏报王闻默然,如是至三,亦皆默然,因乃白王以问其故,王答曰:我欲多闻太子之名,遂且不言,令汝数数说之,无有厌足,其一一奏报者,宜各赐之百千两金。
  但说者受者者,说即是教,受即是人,而于理上加因果,则成四一义足。
  岂法说初等者,开示悟入正是因位不应对果也。
  本门剩长者,此中已是本门,则后十四品经便为剩出。
  疏果门安得如此者,只是果门安得在此耳。
  疏云:开除开出者,光宅意方便说三,开除五浊,显出一乘故也。
  疏云:菩萨方便与二乘同者,通菩萨入空方便与二乘同也。
  初句结非佛知见者,此示结难文也,从若余三慧下文是。
  将教及理者,如向三慧下文是也。
  初易后难者,初之一增得八分故后,但二二增之,故成后难也。
上一篇: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5
下一篇: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3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