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法华专栏>>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3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3
2007年05月24日16:08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080 字体: 繁體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3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臭毛鬼者,即释上有对中不可见句也。
  疏云:果报与形服杂者,后二教界外形服也。
  疏云:沤和者,出假智也,宗本论云:适化众生,谓众生谓之沤和。
  傍出十六千等者,下竖首级广十六由旬,余八四二次第持鬘等三级,谓下阔上渐渐狭也。
  四角有四峰者,山顶四峰也。
  疏云: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者,依阿*末经,由阿*末菩萨问佛有此答。
  疏云:三十三观门者,以三观观三十,故成三十三观,以中观为主也。
  (三光天子)疏云:或云是三光者,日月星也,星以水精为城,七宝为宫,悬在空中,天风持之,犹如浮云,随日运行,其城大者,一百二十里,中者八十里,小者四十里,修下下品十善施灯明等,而生其中,月去地八十四万里,其城纵广二千里,白银琉璃二宝合成,从初一日,白银面转渐渐向人,至十五日,正向故见圆满,从十六日已去琉璃面渐转向人至三十日正向,故名黑月,宫中亦有男女,一日一夜当人间五十年,寿二百五十岁,身长十里,修中品十善,并施灯明等净物,故生其中,日去地八十四万里,以火精为内城,黄金外城,纵广二千四十里,亦有男女寿命身量与月同也,唯日天主自知,游行行有三道秋,从中向南正当于冰山之上,故秋温而冬寒,春从中向北,正北当于三百三十六万里莲华之上,莲华助日之转,故春温而夏热,大北见近,则长南见远,则短秋春正中故等,修上品十善施灯明等,则生其中。
  境别智别者,次不次不同也。
  言生子者,境发智智是子也。
  疏云:增长者,能令众生增长诸善,灭离诸恶,故云勉离也。
  疏云:四王护持佛法者,大经云:善男子东方双者,破于无常获得于常,乃至北方双者,破于不净而得于净,此中众生为双树,故护沙罗林不令外人取其枝叶,斫截破坏,我亦如是为四法故,令诸弟子护持佛法(云云)。
  不许偏取者,谓二乘菩萨皆不得中,各自偏取,须知常即无常,无常即常等。
  若偏取者,则同外人,故云成邪,若全取者,须知枯荣,皆非枯非荣。
  若双执者,不会不二之理,故云须知其理,又复须知一一皆具四德(云云)。
  疏云:枝干者,坚实可喻于常,其华柔软卷舒自在,喻于我乐中之最不过极果,故以果喻乐,以大小叶互相间铺,无有污染,故喻于净。
  若从后说者,从圆说也。
  各破爱见者,后二教除同体爱见。
  疏云:自在即第五者,自化自用而得自在,第六大自在佗化自用,而得自在,对上二天,故自在(云云)。
  三肘半四肘者,肘长尺八,准姬同尺为定,东天丈六,西三丈二,北六丈四,故云倍倍增如次,南寿一百二十持下品五戒,得从人至天,东寿二百五十持中品五戒得生其中,西寿五百持上品五戒得生于彼,北寿千岁持上上品五戒得生于彼。
  欲天俱卢舍四分一一增者,依论中二里俱卢舍分四一分半里,第一为四天王天身长半里寿五百岁,一日一夜当人中五十年,去地四万逾缮那,去忉利天亦尔,下去倍倍不委书之,谓修中下品十善,而生其中第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天,身长一里,居须弥顶,寿命千岁,一日一夜当人中百年,修中中品十善得生于彼,第三夜摩天处于空中,身长一里半,以宝为地,寿二千岁,一日一夜当人中二百年,修中上品十善得生于彼,第四兜率陀天名为知足,心无放逸,常有一生菩萨于中说法,身长二里寿四千岁,一日一夜当人中四百岁,修上下品十善,得生于彼,第五化乐天,身长二里半寿八千岁,一日一夜当人中八百年,修上中品十善,得生于彼,第六他化自在天,身长三里,寿一万六千岁,一日一夜当人中一千六百年,修上上品十善,得生于彼。
  色天逾缮那等者,从此向上无女形身,要修禅定,兼于十善,不同欲六,但修十善,故此去色名为净色,身长半由旬,即半逾缮那也,寿命半劫,修下品初禅得生于彼,次梵辅天身长一由旬,寿命一劫,修中品初禅,得生于彼。次大梵天身长一由旬半,寿命一劫半,修上品初禅得生于彼,第二禅有三天,初少光天身长二由旬,寿命二劫,修下品二禅得生其中,次无量光天身长四由旬,寿命四劫,修中品二禅,得生于彼,三光音天身长八由旬,寿命八劫,修上品二禅得生于彼,第三禅有三天,初少净天身长十六由旬,寿命十六劫,修下品三禅得生于彼,二无量净天身长三十二由旬,寿命三十二劫,修中品三禅得生彼,三遍净天身长六十四由旬,寿命六十四劫,修上品三禅得生于彼,第四禅有九天,初无云亦名无挂碍,身长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劫,望前遍净天寿一倍增之,合一百二十八,今但云一百二十五,即是减三劫寿也,是故记云,唯无云减三,减三者,婆娑中有二解,初解云三禅已下名变易受,四禅名不变易受,亦名舍受,从变易受入无变易受难,故减三劫之寿,又一解云火水风灾坏一二三禅,已后世界成时无云福生广果三天,即下生彼,若不减三,则世界已成无人生于下界(云云),次福爱亦名福密,身长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十劫,三广果身长五百由旬,寿五百劫,四无想修无心定,亦身长五百由旬,寿五百劫,此是凡夫外道天,自此之后,名五净居天,并修薰禅,得生于彼,即那含人依处初无烦,
  身长一千由旬,寿一千劫,二无热身长二千由旬,寿二千劫,三善见身长四千由旬,寿四千劫,四善现身长八千由旬,寿八千劫,五色究竟身长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劫。
  无色有四天,一空处虽无形色而有四心,寿二万劫,二识处寿四万劫,三不用处寿六万劫,四非非想处寿八万劫。
  上来并约坏劫火水风时,如一火一水,以为一劫,是故经八七火,一七水,一个风灾何故尔耶?火至初禅,水至二禅,风至三禅,二禅坏时,初禅必坏,三禅时,初二必坏,是故劫劫皆坏初禅,为顺初禅一劫寿,故又经七火,次一水灾方坏,二禅为顺二禅八劫寿,故又经八七火一七水,则成六十三劫,方风灾始到三禅为顺,三禅六十四劫寿故,此等诸天若下听法化为人像,四空处天名为难天,不得闻法。
  色无昼夜殊者,彼无日月,但用身光故,故无明暗,则以华开华合表于昼夜,龙眠龙起以表春秋。
  少光上下天者,初禅三天在少光下天也,大梵一全一半,梵辅一全梵臣一半,若少光已上诸天如前,已列劫数等可见。
  次更重明经论所出色界诸天多少不同,及释诸天之相依萨婆多宗列一十六天,若经部宗色界有十七天,大梵与梵辅虽同居,而其形量寿命不等,故别立也,依上座部立十八天,开四禅中别出无想,谓与广果、因果别故,若经部师宗以无想天与广果天,身寿一等,所以无想接入广果故,但十七天处后五天名净居天,唯圣人居无生异生杂,故名净居也。
  疏云:九道者,九为所化境,佛为能化主也。
  疏云:梵者者,杂阿含说百亿梵王,又云:尸弃是初禅梵王,大论云:梵王是千世界主,十地经云:八地菩萨化千世界,九地二千,十地三千,仁王经云:七地初禅王,八地二禅,九地三禅,十地四禅,华严云:八地菩萨,毗昙云:四禅无语法也。
  疏云:初禅梵众者,大梵之众也,梵辅者,辅侍梵王,大梵者,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天即大,故名大梵,得中间定,最初而生最后而没威德等胜,等胜故名大梵,少光者,于二禅中光最少故无量,光者,光明增故,光音者亦云极光,净光明胜前偏照自他也。少净者,意地受乐故名为净,于三禅中净最少故无量,净者,此净转胜遍净者,净周普故,第四禅八天,一无云地无密云,二福生异生胜福方可往生,三广果色界异生中最胜故,四无烦,烦谓烦杂,于无杂中最初故,五无热已得杂修上中品善,能伏上中品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六善现已得上品杂修禅定果位易彰故名善现,七善见已得上胜杂修静虑定障至微见理清彻故名善见,八色究竟于色天中无有处过于此者故。
  疏云:免二死之热沙者,胜鬘经云:何谓二死?一分段生死,二不思议变易生死,分段死者,为众生,变易死者,谓阿罗汉及辟支佛,大力菩萨即通指方便实报二土菩萨。
  如舞戏者,被动不安名为舞戏。
  非本心者,迦叶本在于小而不测本故。
  十宝山者,广如华严,一雪山王,二香山王,三轲梨罗山王,四仙圣山王,五由乾陀山王,六马耳山王,七尼民山王,八斫迦罗山王,九宿慧山王,十须弥山王(云云)。
  理应法身记者,即授妙觉佛记也,八相记在于初住已上,由属于权,故云在迹。
  疏云:采华者,西国不用麴,但用恒已华为酵耳。
  疏云:质谅者,道行般若经云:此神谄曲为立此名,令其归信。
  疏云:五处被缚者,臭烂死狗穿腹破胸裹魔王头,以死狗头盖魔顶上,狗口虫脓流出随魔额汗流下,入鼻口,死狗前脚抱魔额,死狗后脚抱魔颈,臭蛇绕颈编胸以为璎珞,绕臂至手似如环钏,死人绕腰,死猪系脚,以喻被外道爱惑缚。
  疏云:五恶物者如上,以喻为见惑,缚破二缚死离二惑也。
  五性宗者,一人天种性设勤行精进,但以人天果报
  而成熟之,由无本无漏种子及烦恼所知二障俱不可害,二定性声闻,三定性缘觉,此二有生空慧种子,烦恼障可害,四不定种性从渐至大,五菩萨种性烦恼所知二俱可害也。
  五住为二死作因者,出正法念。
  或是非情者,有情詑非情而入胎故。
  疏云:观天女天园林等者,罗睺身丑常乐来著天女及园林等,人中有供养沙门及孝养父母有福资于天,是故天女等能上空而雨刀等。
  兼胎藏者,昔全湿生无有胎藏,今湿气入身成胎,故云兼也。
  疏云:胜群辈者,属藏教也,次大身下通教也,次大满下别也,次如意下圆教即当约教也。睒(失冉反暂视也)慑(之涉反伏亦服)。
  疏云:不可动者,有大力故不可动,有大福故不可动。
  疏云:肉裂火起者,嗔盛火起。
  疏云:普超,经云:阿阇世从文殊忏悔者,涅槃经云:从佛忏悔是则普超,从伴涅槃从主也。
  令住法界者,分住空观耳,故云闻已得柔顺忍也。
  家兄耆婆者,是频婆娑罗王庶妻子,耆域是无畏太子,即频婆娑罗王孙母,名大示女。
  引楞伽者,楞伽第三云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断随眠怨,坏阴和合,断七识身,此逆即顺圆观心也。
  疏云:见佛有权实者,藏权衍实,又权实不同也。
  疏云:依涅槃一句者,戒缓乘急一也。
  疏云:加修禅定者,欲界四空天,亦须著加修禅定之言,如粗细住等,即其事也。
  大小至渐顿者,谓渐中密得顿益,顿中密得渐益故。
  值佛时处者,部会之处也。现在得道为促,未来当得为奢,揣心者,诫劝行人,当自揣度揣量心行,于三品戒乘为与何品相应?若上品相应只于序中已获证信之分,若不尔者于经何益?
  坏惭正宗者,意云:于序有分至正宗时,于三品乘戒为从何品开悟,而获记莂,此意专令戒乘俱急,故以人身见佛闻法而取开悟,借使八部身闻,终不如人天之身受道。
  (从此第三卷别序)释此别序,应知无量义与法华前经及以法华有同有异,何者?先经亦是从一出多,昔未显说至无量义,佛自彰灼云:从一出多,故此不同,与法华,异者无量,但云从一出多,未语收多归一,此异复同,何者?即一家之无量,无量家之一法,无别途,故复一也。
  初云望通得名者,自望今经通序得别名也,若前通序即以教相对而辨通别,故前文云通序通诸教,别序别一经。
  又若从如来最后下述如来遗属意,则令一切经初皆安五义,故云唯通。
  别序唯别者,经经皆尔,各自表报事殊云唯别。
  从若如来灭后,下明结集之家,顺于化仪,先小后大,今昔相对,以明二序,故云来至今经也。
  若直就下傍就昔经,以论通别也。
  通序文通等者,此即文义俱通五时,及以部内教多少也。
  亦有义通等者,其义虽通,意别在别,别在弹斥淘汰等,故别序文别等,准通可见。
  亦有义别下其义虽别,而意则通,通诸部诸教,何者?如方等中,正明不思议解脱,文中意在以大斥小,故以圆斥偏通说四教,专明弹斥,故余味例然。
  又亦可通序下,约文通义别以释。
  别序文别下约文别义通以释。
  入定至合者,无量为开义处者,合也。
  疑念乃双缘者,过谓无量义经,座席现即余五瑞,谓缘过疑今,而异于昔,缘今疑昔而异于今,又于昔复曾都此瑞与今大异故。
  犹预于当者,不知如来定起为作何事。
  众初围绕者,谓指围绕已,欲说无量义前名为尔时。
  斥其消文者,斥其翻覆生起消文也。
  表四一当同者,序中表报如来定起四一,四皆一故,故云同也。
  理一是第一义者,以利人闻名即得体,故居第二,钝人至四方能见理,故至第四良有以也。
  答问不引三同者,借使昔日是妙德,答问亦无三同可引。
  由是闻法表一乘人者,此指闻无量义经,表成今经一乘人也。
  况复能知定理者,时众虽见如来入定,不测如来入定缘义处之理,言等者,等取雨华等。
  尚未名一者,三即是一,方名为一,三外之一,故未名一。
  预辨能开者,开权之圆以为能为开,非带偏之圆矣。
  五味四味者,第五为能开,四味为所开,又四名施权,第五名开权,故云也。
  以皆表一者,谓空假中皆一故。
  简余三仪者,此明住义,又今意明围绕只是前后,故不须第二释。
  天龙等四者,更加人鬼为四也。
  梵魔等四者,加婆罗门沙门为四也,梵即色众,魔即欲众也。
  不判凡圣者,引入凡位名为凡,入圣位名为圣,即四众义足也,逆者严王调达等,顺者,即诸弟子等,权实者,示同权同实,亦四众义足,故此十双一一皆对昔教,与今辨异以问古人,昔教凡圣与今凡圣何别?说即发起,嘿即影响,又说即三周得记如身子领解,嘿即嘿念领解如楼那等。
  今昔者,今四众异昔四众。
  微著者,结缘为微,当机得记为著,又鹿苑为微,法华为著,又法华中微,谓弹指合掌等无非佛因,尔前未开,故不同也。
  共别者,藏通大小共别圆,独菩萨法为别,又别唯在法华,前三教皆名共也。
  兼独者,独即三藏,又独即法华,独显一圆,故此十双,九属迹后一属本也。
  故外小等四,对内等四则外等四俱有其名,而无其义,何者,外人亦有常乐等名而无其义,小即三藏等,亦有真如实相常住涅槃之名,而无其体,权即三教虽当时被物,而不至极,故名为权也。
  人王者,即阇王众,导机既发者,当机众也。
  影响扶疏者,影响释迦扶疏当机。
  应物施设者,应更云施已后开来至今经,权巧方极。
  可生等者,已生者令成,成即入住,未生者,发起令生也。
  用以释名者,击扬之言,正是发起之体,依体立名故。
  先四字正释者,击扬发动四也。
  次四字者,成办利益四也。
  又割之令开下四,又约四悉重释发起众也。
  义兼能所者,只发起二字兼于能所,何者?发起于他俱属于能,所发所起俱属于所,故云割之等化功归已为进自行,即自也,令他至极即化他也。
  发时众之一善者,今时众当获一乘之妙善也。
  动禀益者,如身子三业领解,即其相也。
  至起应地者,树不至地,象子不饱,机亦如之,若非法身大士扣如来法身之地,从法起应,焉能令机至于极耶?
  中机可发者,中机二字释当可发,二字释机,俱属于所,则是契中机情故。
  击动事遂者,成于当机,方名遂耳。
  疏云:隐其圆极者,古佛隐极,法身菩萨隐圆也。
  显德者,为显法王尊高,令众钦渴故。
  冥扶者,虽无为作,而亦以同体大悲,冥助法王,密通化道故。
  影响之仪者,仪谓仪式,未有影响之用,故但云仪也。
  俱有权实者,权者引实也。
  助理者,一句圆常之法,内薰三德之理也。
  助当者,助于当来修得三因开发之缘也。
  通取六根五品者,此即克体简于当机,犹未具足真位三德,是故住前通名结缘耳。又亦可五品为结缘,六根为当机,又随喜已上为当机,五千及一句一偈为结缘故。
  得度至通别者,别则初住,通则通于随喜已上。
  结缘位别者,别在一句一偈及五千也。
  若新入者者,专取破一品无明人为当机,若超断二三品等,则名影响也。
  人以为揩者,治其无揩之恶,故云也。
  增进至为动者,前三教人须破权执,方名为动。
  但不别而别者,圆理本融,但随入者不等得四门名。
  以观转至增者,以初转故名增,又始终渐进为增也。
  寄观以论本迹者,观色身迹也,见法身本也。
  疏云:皆是供养者,恐人但云一身业供养,故云皆是。
  疏云:说七言偈者,谓:大哉大悟大圣主,无垢无染无所著,天人象马调御师,道风得香薰一切。等数纸偈。
  科简诸位不同者,初住已上,诸位供养不同。
  言通事别者,通于无量义,别在今经故。
  意具斯二者,若以始终专注,则意业未休,若以意随身口,则无量中三业俱毕也。
  疏云:为诸菩萨说大乘经等者,无量义经云:大庄严菩萨与八万菩萨同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修何行何等法门?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一法门名无量义,能令菩萨疾得菩提,从此为说无量义经(云云)。
  太浅者,亦无表报,故成浅也。
  非唯睹光者,六瑞皆令众喜,岂独光耶?
  一多相即者,开权显实即多而一,故又能即一而多,始终相即故。
  共显一致者,显于不二因果,故云正在因果。
  华表真因者,约位位断惑边,名为真因。
  地兼分果者,名唯在究竟,初住分得故云兼也。
  说且显露从多者,专从无量义以为所表,故云指一说多为今经序,若从密意与定不殊故。
  疏云:瑞只是相者,既云瑞只是相,亦应云今瑞如本瑞,今相如本相也。
  定时乃密意从处者,时机未堪秘而不说,故云密也。
  疏云:密报为端者,冥在佛坏以表于正,故云密也。
  义同幽者,玄亦深远也,亦妙也。
  而抬掣者,昔日偏小大机未发犹如沦堕,故令以瑞而抬掣之。
  令钦渴等者,四悉结成也。
  广则无量者,若论皆妙,则一色一香无非是妙,若心若境无非经王,故云也。
  乃成处中者,只是六瑞皆表妙、表中矣。
  入定表行者,入定是行,以依理故。
  地动表神通妙者,神通即果上胜用感应专约称机,故有多分之别。
  况香风至开合者,合则在雨华瑞中。
  多番释之者,下偈中三行经对般若等五番解释也。
  是则大事等者,此下诸大但是通途结束,出六瑞表报奇特,不须别去以配十妙。
  经云:说大乘经等者,问此唱异名与下文殊引灯明佛现相序,亦云无量义有何别耶?答彼显此密,何者?今虽唱于异名,即入此定时机未测,故成密也。彼即彰灼引同释疑,故不同也,又大乘经者,十二门论以六义释大,一出二乘之上故,二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三诸佛大人之所乘故,四能灭大苦与大乐故,五观音弥勒等之所乘故,六能尽诸法边底故。
  三明菩萨所依者,亦云三明因人所依,四明果人所护。
  净严行者,定慧庄严,故云行也。
  数有大小者,但单三祇由约少数属于藏也,大乘无量阿僧祇为一阿僧祇等。
  故须别释至序文者,将于善戒经为开显释,以为序表也。
  疏云:指者不来秦地者,嘉祥云:今以五义证此无量义经,证是法华前无量义经说,一处同王城鹫山所说,二众数同万二千声闻八万菩萨,三时节同二经,皆云我成道来四十余年说此法,四义同虽未彰言明开三显一,而指趣密开一乘,五翻经人中天竺沙门云是法华前说。
  三者妄破古师者,古人实无云大品是法华经序,何故防他伏难,即引大品非法华序耶?则成妄破也。
  每临讲肆者,名僧传云:基公钦竺道生讲善于法华,虽有二判,无以取决,余如记云,注无量义已上文是武当山均州属南山道。
  略从子者,慧表是略从子也,国破之日为晋军河澹
  之所,得数岁聪点澹之字曰螟蛉,养为假子,俄放出家,后勤苦求道,南北游寻,以齐建元三年,放寄薮远去岭南,于广州如记表,乃致请淹经一句,仅句一经,仅得一本,仍还均北齐入武当,以永明三年顶戴出山,见投弘通奉觌真文,忻敬兼诚,咏歌不足,遂后注解正以空为无量义基,览经便谓解与经校合矣。
  疏宋者家总六十年,宋者惠表至齐年可七十已下耳。
  疏云:破三与一者,破三车与一大车也。
  可成此二者,法华无二无三及破三与一序耳。
  为无二三等序者,等取破三与一也。
  先破初句者,无二无三句。
  破其次句者,破三与一为异句也。
  前破语存略者,前立中但云破三与一,即其文也。
  双牒两难者,疏云:破二破三,即第二难,无二无三即初难,既其破二破三,则无二无三但成于正,而无其序失,又前从若言万善下难云序正不异则成,但有于序而无其正,次从若言破二下但有于正而无于序。
  若以低头举手者,此防光宅难云:我今万善者,但是低头举手等善名为万善,非二三等善耶?故今难云:二三胜善尚无,况低头等劣善而不破矣。
  殊又表同者,无量是即一实家之无量,方得为序,一即无量家之一作序,故云也。
  此二既然者,此二之外更有解者,亦不出此。
  疏云:法华论列十七等者,论消经中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之,如来欲说法时,至成就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乃至法门等,此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显示甚深功德,一名无量义,二名最胜,三名方广,四名教菩萨法,五名佛所护念,乃至十六名妙法莲华,十七名法门,如玄文第七广释十七名。
  重牒其名者,只是异名由序中唱,故得序名,此之异名,当体属正,故云义兼于正也。
  两兼者亦此异名,无量具两兼义,在序中唱则得序名,只此异名全属于正,故云双得。
  无量至意耳者,但是重叙出无量意耳。
  疏云:三道即三乘者,若准玄文所释,三乘唯在因位,故与四果义别(云云)。
  菩萨名通者,通四教菩萨也。
  生于兼一者,生于华严兼带之圆也。
  虽举能生者,即能生为所生,专从所生为序,即所生为能生,专指能生为正故,故云也。
  何殊生等者,等取观师。
  及昔一圆者,方等般若中圆也。
  还成双失者,单存所生与昔三教不别,单存能生与昔一圆不别,若为今序正必须能所相即,是故各存序正不显,故成双失。
  今家能所相从者,明今家能生从所生,则指所生为序,若所生从于能生,则取能生为正,是故相即二义俱成矣。
  因无量义序异者,正为明于无量义,为法华作序,须异诸经故也。
  绝四至深浅者,通于四教,若望圆极前三展转以后破前,故云比之是,则前未离非,故云深浅也。
  所接成处者,一一身皆具四土四德,能照之智属报,所照之境属法,身为能依,常寂为所,以德成故其土必成,故云所接成也。
  所安立者,所依极故名为安立。
  尔前理合身常等者,将普贤观望法华无量义,俱名尔前也。
  悉皆有结者,菩萨戒结华严,仁王结般若,像法决疑结方等,遗教结涅槃,故云如玄文也。
  序中能生已明常者,他难意者,所生容有常与无常,能生一向是常与正何别?是故专以能生为难。
  净名宗体者,不思议佛国因果为宗,真性解脱为体也。
  以空假显中者,谓观众生品明一空一切空,空即中也,佛道品明一假一切假,假即中也。
  复宗明常者,如常擎大众,还诣华罗园,至如来所印定成经等。
  从极理说者,部中圆极无非是常,部中兼带有常无常,故玄文云:华严兼等,今经则以圆常极理名常,故云五时自分也。
  常外无余者,序中未会则成能外有法,正中会所归能,故知能外无法故也。
  俱序并正者,明说定二文俱加义处,处即属正无量属序二文咸尔,故云并也。
  今从经所表边者,今从以序表正而说,故云今从经所表边。
  复以义处叹之者,兼于异名也。
  约法者,约能生法也。
  一护念言者,若护念无量义,则成于序,若护念义处,则成正,故云也。
  以未说故护者,犹机未堪故且护也。
  未畅故念者,出世本意唯说一乘,则畅佛怀时机未堪,但念欲说,故云未畅也。
  彼如出水者,无量义也,此即法华也。
  理则可见者,只是说无量义经,已入无量义定,为今经序,其理可见耳。
  各有力用者,说时有定用,定时有智用,故云也。
  且覆别从通者,别则法华三昧,通谓无量义处,虽云义处亦不明,故云也。
  问今佛何不准大通者,问意者,彼亦说法华,此亦说法华,彼有王子,此佛亦尔,二处说法有子既齐,此佛何不说后入定与罗云结缘耶?答意者结缘与通化仪同,但佛在世与灭后虽殊,而云通化理亦无妨,亦为结缘通化时异,故此说后而不入定矣。
  二定并得为序者,入无量义定为义处定,作序入义处定为说法华作序,又入无量义定已说无量义经,入义处定已,即说法华经,所以二定俱得为序。
  先以色心至表之者,此即义处色心不动为说法作序。
  相同时异者,今经入定与大通入定其相不殊,此在说前彼在说后,故云时异也。
  如云母者,出高僧传。
  而无理显之者,只但云比丘等四,有何道理能显,得发起等名体相别耶?
  四果不实者,须陀洹等四也。
  具引璎珞者,彼经六轮譬别教六位,初之四轮与今文同,五以摩尼轮譬等觉,六以水精轮譬妙觉,今用彼譬,譬固位也,今明因位不论等妙。
  三十三天者,开十住十行十向为三十,十地合为一等觉为一,此三十二以譬臣,妙觉譬君,若臣若君同服第一义天无生甘露,故云三十三天也。
  如十四般若者,亦云十四忍,忍因智果,若从果立名,应没等觉存于妙觉,居极果故。
  但高下不同者,别圣位在初地为高,圆在初住为下,贤亦准此。
  住是贤位者,别十住是贤,于圆为圣称,故名贤圣句,圆行向是圣于别是贤,故云圣贤句,别十地是圣于圆,又圣故云圣圣句,又别十信是贤圆信,又贤故云贤贤句,又若不相望立句者,圆十信为贤,五品为贤贤,四十一位为圣,妙觉为圣圣,别教三十心为贤,十地为圣,妙觉为圣圣,十信为贤贤,若作两句,圆教住前为贤,登住已上为圣,别教地前为贤,登地已上为圣,故云当教名定。
  疏云:破三藏三乘者,破藏成通,故今非之悉不当也。
  疏云:通教约法三人因果同者,初观般若,后证般若也。
  疏云:别教至因时等者,别教初心即知一切众生悉本有法身,后有般若解脱之性,在法身上而不相融,故名为横,先修空,次修假,向后方中,故名纵也。
  疏果时者,至初地时,三德分证得不相冥,故成横矣,先得法身,次得般若,后证解脱是名纵,又自行竖化他横以顺物机,随宜而说耳。
  初文似约教等者,一者文不次第,二者约教因缘文不彰显,故云皆似也,菩萨生时上天下人所见异名世界,余三可知。
  未破大无明者,对小明大且以破见思为小无明也。
  有无明盘礴者,一以三惑俱破为盘礴,二以无明微细为盘礴。
  后六者,欠上生都率及下阎浮提。
  成道转法轮者,今文是转法华轮也。
  位之功用者,由入地住方能八相,故知八相是此位之功用。
  劝行释中初句者,文云:观行动者,动六根是也。
  次约六根为表者,从东涌下也。
  疏云:余方涌没者,南涌北没,南方赤主心,心主舌,北方黑主肾,肾主耳,表舌根功德生,而耳烦恼互灭,翻对可知,中央涌四边没,中黄主脾,脾主身,四边主识,识遍诸根,表身根功德,生意根烦恼互灭,翻对可知。
  六根亦似三形者,鼻舌身三实三声者,眼耳意虚也,故俱舍云:三根离中品,知谓眼耳意根境不至三相违,知鼻舌身三与眼等相违至境方知故。
  一根各有根识境三者,以一根各具等遍等三动,但不得离于三动,以对根识境三品,只是通表净十八界耳。
  并阙心境等者,只是阙于思议及不思议境,及十乘观法耳,具如止观不思议,十乘观法观阴界入文也。
  只一地而已者,一无明地也。
  疏云:感于胜应者,中道妙应名为胜应何者?以法妙应妙,亦由机妙故感妙不同通教胜应,及以舍那,此之感应显露彰灼由在正宗,今仍属密也。
  经云:优婆塞此翻近事男,优婆夷此翻近事女,夜*此翻捷疾鬼,亦云勇健,摩睺罗伽此云腹行神。
  何疑不释者,如来定起,机感始成,大疑方释也。
  疏豪中表俱空者,其豪内空,毫表清净,不受尘垢,为外空耳。
  四皆此经者,通序文通诸教,是故四悉多分,三悉属昔,今别序不通于昔,是故四悉唯在今经。
  表意者,望于涅槃犹属现在等。
  准诸文说者,以放光不同诸部文说也。
  一者不制者,他云:佛常光但能照大千,若作意制则得过此也。
  别在初住者,通具六即,别在分真也。
  故其文势亦含长短者,若就此土应作三节,明其长短,一极短从,尔时佛放眉间白豪相光,次长从照东方万八千土靡不周遍,次更长从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
  记中云:终至周偏者,从更长说也。
  疏中从照东方下属他土文,他土准此,又他土若进,此土须退也。
  被物未显者,来至法华方名显耳。
  始末由之者,明六道蒙光之时,虽未得其显益,还由诸佛之始得至于终,而获开悟,故得与圣同对,又应知他土六瑞人之与法俱通,始自华严终至般若,须兼无量义,以无量义是六瑞之始,六瑞即是今同也。当同之义起塔表涅槃之终,经文自显,所以说法一瑞须通至已,今二同故也。
  七识住者,一身异想异四州六欲天是,二身异想一初禅梵王住六十劫,王身长天子一倍想一者,梵王先作念思惟言:何处有情众生来生,我此同分中即自念言,二禅诸天应生此中,彼天亦念我应生初禅,梵王云:由我念,故天子生我同分,天子亦念云:由梵王念,我生彼同分,三身一想异者,二禅身量等,想异者,新生天子始从初禅来,而作生此见,火烧初禅怖念云火来,火来旧住天子云:火仙,火仙勿苦恼,但至梵天尽其火,即灭四身想,俱一三禅同一乐,故无色下三皆依空识无所有处等,住虽无粗色以定果为色也,不取非想者,以识昧劣,故不取四禅者,以凡圣共居,故不取无想者,纯外道居故。
  疏云:若此土六瑞至自觉等者,表睹瑞之后方闻正说,已自破惑名为自觉,觉他者,表诸菩萨闻法华已能于他土流通益物,是故光照他土而预表之。
  当同仍隐者,前四味为已,无量义为今,法华涅槃俱为当,以法华相未彰,故云隐也。
  都无所作者,非谓全不成于化仪,但以化仪理合先密后显,若光中已见,则众疑不生,疑念不生,如来定起,亦无所说,被物须教,若无教者,化仪不成,故云也。
  其寿若何者,意云:若于光中,亦见他土,地涌菩萨之悉释迦所化,此土时众亦疑,不知释迦寿命几何,故云也。
  略知定后之相者,虽知说法华未知记小,故云略也。
  而释契别理者,只是契中道理耳。
  疏云:非顿而顿者,实相之理不当顿渐,顿渐约化仪也。
  疏云:五百比丘各说身因者,大经云:五百比丘问舍利弗大德,佛说身因何者是耶?舍利弗言:汝等亦名得正解脱,自应知之,何缘方乃作如是问,有比丘言大德我未获得正解脱时,谓无明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复有说言我未获得正解脱时,谓行或云识或云名色,或云六入,触受爱取有饮食五欲,即是身因,作是观时得阿罗汉,尔时五百比丘各各自说,已所解已共往佛所,各以所解向佛说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诸人谁是正说,谁不正说?佛言一一比丘无,且非正说,然其自是藏教有门之人。
  今且从显者,从鹿苑显露未转边耳。
  仍旧乃成种种者,仍初三藏有门,故得种种之名,通中幻化是一,更无种种之别。
  问行一者,此问意者,经文但云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即行一与经种种信解,复何别耶?答如记睹外识内故。
  名不同者,谓三教弘愿不同也。
  大术在于世尊者,以神力,故令于大众一时,于横见竖。
  事殊理绝者者,纯说小者,名为事殊,纯说大者为理绝,既大小不同,则非光照之限,今光照皆为表同施化不同,是故不照也。
  远近者,见万八千为远,此土为近也。
  过未亦何隔者,远近俱见,则知一土之中皆见三世,则法华前为过法华,为现涅槃为末,始则华严末则涅槃也。
  加今见者,有由佛加也。
  凡圣一等者,谓凡圣所见无二耳。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二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三(辅妙乐记)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皆名神变者,不出依正一多相,即若说若默并神变也,故大神变经云:佛现十八变竟,时商主天子白佛言:颇有神变更过此耶?佛令文殊广说变化,具如净名不思议品,文殊白佛如是摧伏恶魔,亦令菩提久住于世,如是未为殊胜,若无名相无声无字无戏论,非沙门所知,历十八界皆作此说,无三脱说三脱,乃至六度皆不可得,一切众生说无众生,佛土佛身亦如是,说是名神变,商主天子言:若如是者,一切诸法皆名神变,身子问天子曰:汝闻此神变不怖耶?天子曰:我即神变云何怖耶?文殊言一切善恶动不动皆神变相,不动即法性,动即事神变,此即止观所引也。
  更释功用者,即是凡人不知圣等,诸位展转功用不同耳。
  疏云:庸人者,谓常人也。
  机发故应赴者,弥勒及四众机发,机发则感如来定起,起应也。
  信者,习定者,出家人习定者是。
  疏云:隐明示暗者,隐己智明迹同,暗讷令他智明也。
  经云:现希有事者,光照此土他土各见六瑞等,故云希有。
  自入位来者,自得罗汉已,名为入位,或入贤位等。
  但据一事者,补处也。以彼此俱有三问,若权补处居先,任运应须发问,非谓大众但只二念。
  于经生信者,寻长行不解,或恐经谬见,后偈同前方知自惑。
  转势说法者,其犹将息病人转变食味。
  示义无尽者,长行已明其一,偈颂后显其二。
  无方之说者,内有无碍之智,外有无方之说,故能卷舒自在来散适时。
  经云:悉见彼佛国界庄严者,由光暂见金色庄严也。
  疏云:偈有六十二行者,明长行偈颂总为六例,一广略或长行广偈颂略,或长行略偈颂广,或俱广,二有无四句,三离合四句,四前后四句,五文质四句,
  六法喻四句,并准初四句相可见,又偈者西出偈法有其二种,一首卢偈,二结句偈,首卢偈者,亦云室卢迦,不据长行及以偈颂,但满三十二字,即名一偈,结句偈者,即如经中四言等偈,偈竭也,谓尽其义也。
  准义在初二句中者,说法入定二瑞应在文殊师利导师,何故二句中也。
  并有所依者,华是所依,风地为能依也。
  上半译是者,文殊师利导师何故二句也。
  下半译是者,他意云:不令著眉间白毫大光普照二句,只合云佛在大众入三昧等耳。
  放光下文者,指他土六瑞,初眉间光明文也。
  即初一行颂总瑞者,即眉间光明下一行也。
  所趣诸有者,三有也。
  圣即是主者,欲破他人故先云即也。
  主伴之主者,如华严中此方为主,十方为伴,十方为主,此方为伴也。
  说非决定者,无法身本同灰断故。
  疏云:厌下攀上者,且以厌下人间,攀于欲天之乐,不同色界修于初禅,厌下攀上。
  疏云:三生种福者,婆娑论云:有三根人下中上,下根者,谓声闻人,极疾三生得阿罗汉果,初生起种,顺解脱分善,持戒布施顺于真谛二十劫,次生起种,顺决释分善,用智决择,断烦恼二十劫,第三生方得入圣,乃至尽诸漏得阿罗汉,声闻极迟经六十劫,中根谓独觉人,极疾四生,极迟百劫,上根者,定满三僧祇也。顺解脱分闻思所成,唯散地,故三业为体殖解脱分,唯人三洲,三恶趣无无般若,故诸天亦无无厌苦,故北洲无者,以无厌心及般若,故又施一食,持一戒等,深乐解脱,回求涅槃,愿力所持,便名种殖顺解脱分。
  须明行相者,以十二因缘是支佛修行相也。
  缘觉为人者,既云志求胜法,即生善中最也。
  声闻对治者,声闻修行专为治三界苦惑也。
  下去诸度者,方等般若中诸度也。
  须兼二苏者,以般若通入诸度故。
  教多在三者,通别圆也。
  如前分别者,如前第二卷末方等中小同鹿苑等是也。
  别圆之前多不云教者,意云下者,诸度但作别教圆释,多不云前藏通,何以不云?为前文已有鹿苑三乘意,故不节节云之,或于别圆前,但约法及以附事而释耳。
  含二意一者,只是小教含藏通,若作菩萨释亦可云含于别圆,及以其意如此消者,则顺此文,皆归法华醍醐,故云意一。
  阿耨达池者,西域记云:瞻部之中池者,阿那婆答多(唐云无热恼池)在香山南大雪山北,周八百里,金银琉璃颇梨等宝饰其池岸,焉金沙弥漫清波皎镜,大菩萨以愿力,故化为龙王,于中潜宅出清冷水,给瞻部洲,东等如记,此河初源广三四里,东入海处广十余里,水色沧浪,波流浩行,其味甘美,细沙随流。
  如止观第二第七者,止观第二随自意中广明无作六度,宛转相成行于一事,无非波罗蜜,第七记中委明三藏修事六度之相,以为助道(云云)辇(力展反)轭车也,古卿大夫乘之,自汉已来天子乘之,栏(门遮)楯(纵曰槛横曰楯)华盖(古今注云:黄帝与蚩尤战,常有五色云华盖金援玉叶正于帝上有华之筋,而作华盖焉)
  疏云:让后般若者,后三行属般若文,是以般若遍入诸度,则一一法皆名法施,故弥勒般若论颂云檀度接于六,资生无畏法,是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谓资生接檀,无畏接尸忍,法接进禅智,名为修行者,谓云降伏其心,住者谓应云何住?
  疏云:又约身命财等者,等觉菩萨唯最后一分变易生死在,故名生死后际,若舍此位,即入妙觉圆常极果,更无变易,故云得不坏常住,今光中所见菩萨,皆能运以圆心,遍舍十界依正与等觉齐,名为舍身,易粗入妙,即是舍命正报,既转依报国土,一切皆转即是舍财,自行证得能为他说令他同已,故名法施也。
  表往非余者,出他人释也。
  贵在教宗者,今家破也。若今家解释以教为宗,四教
  甄之,则定诸度,禀教显理,断诸烦恼,故云息其烦艿也。
  白佛自责者,我等邪见不受大王教,及知前自述,即其相。
  所见意者,只合明五时教相次第,以表于正耳。
  行体显教者,前二依真,后二依实相。
  通以三句用释三忍者,以一忍具三句故。
  释出所以者,谓舍亲爱,弃荣华,坏身相,被忍衣,持应器为比丘,即苦行忍居幽邃,处寥寂,节滋味,饲耳香,守一志,即生忍,诵大乘薰内慧第一义忍,即其所以。
  具如止观禅境中明者,若达禅心无非实相成出世上,上别圆教达生无生即藏通教,但名出世。
  皆以根本为境者,四教并依根本禅而离欲。
  疏云:背舍亦修不净者,只是修背舍,亦为离欲,修不净观,亦离欲也。
  但约圆理者,以常观行,通依六即判,故得无漏失,以释通也。
  疏云:又背舍等者,文列不?次应云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入九次第定,以背舍虽能背舍净洁五欲,舍离著心,而于缘中未能随心转变自在胜处于缘好丑少多,则得自在通达无碍,心无取舍不起爱憎,胜处虽能小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十一切入,并能互入无所不遍,已上诸禅犹是观禅,九定则能练前观禅,令定调柔智慧深利,能从欲散而入初禅,次第无间,复入二禅,复入三四,乃至灭受想定名无间三昧,此四净禅如次增胜,故云传传深,言一切入等者,取薰修二禅,望前传深其义可解。
  疏云:安禅者,梵云安檀那,此云合掌,此即梵汉双举也。
  疏云:誓愿广大者,誓者,敦制期心深达也,愿者广大也,谓余三誓也。
  又前八在色者,以八色在第四禅中,依净背舍而发八色互遍,故云亦自得等。
  四降魔相者,三藏菩萨因时但伏四魔,坐道场,破烦恼魔,得菩提证法性身,破阴死二魔,于树下得不动三昧,破天子魔,通教八人见地破烦恼魔,六地破阴死二魔,八地得不动三昧破天子魔,别教十住破界内四魔,登地分破界外四魔,圆教初住俱破内外八魔。
  界外四魔者,即无明烦恼为魔,变易阴入名阴魔,变粗易细名死魔,第一义天理未究竟名天死魔,八魔十魔如前第一卷引。
  亡彼禅者,以依中理,亡于根本禅也。
  初禅修悲易者,以梵王是三界主,悲愍众生,令济地狱,故易也,二禅喜俱,故云喜易,三易三禅乐俱慈能与乐,故四禅禅舍俱故修舍易故。
  婆娑中至通别者,通则禅禅皆修四无量心也。
  华严具如止观记者,华严贤首菩萨说偈云:菩萨无量无边劫,具修地度诸功德,如是无边大功德,我今于中说少分,有胜三昧名安乐,能普救度诸群生,放大光明不思议,令其见者悉调伏,所放光明名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必令获益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又放光明名照耀,映蔽一切诸天光,所有暗障靡不除,普为众生作饶益,(云云)又华严第十五云:又放光明名能舍,此光觉悟悭众生,令知财宝悉非常,又放光明名除热,此光能觉毁禁者,普使受持清净戒,发心愿证无师道。又放光明名忍严,此光觉悟嗔恚者,令其除嗔恚我慢,常乐忍辱柔和法,又放光明名勇猛,此光觉悟懒堕者,令彼常于三宝中,恭敬供养无疲厌。又放光明名寂静,此光能觉乱意者,令其远离贪恚痴,心不动摇而觉悟,又放光明名慧严,此光觉悟愚迷者,令其证谛解缘起诸根智慧,悉通达总有四十二光法门,如经广说。
  地持六度各九者,如九种大禅等。
  九十日常行者,谓九十日夜身常合掌,长行旋达心常念于阿弥陀佛,无休息,口常称名无休息,等法门者,谓七日夜一心不乱法门也。
  十戒名出大论者,一不缺,若论破初篇,如器缺坏无
  所复用,二不破破第二篇,如器破烈不全净,三不穿破第三篇以下,如器穿漏不任受道,四不杂谓定共戒定力,持心欲心不起,五随道随顺谛理,能破见惑,六无著见真成圣于思惟惑无所染著,第二果向以去得之,七智所赞,八自在谓菩萨化他为佛所赞,于世间中而得自在,九随定谓随首楞严定,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十具足中道之戒,无戒不备,故名具足。此十戒中前六属藏通,中二属别,后二属圆,若涅槃经中别圆菩萨,五行中戒圣行文自行化他,不出此十,故悉菩萨行合前二忍者,合前文中苦行忍,生忍为今生忍,第一义为今法忍也。
  下半用忍意者,皆悉能忍,即是用忍也。以求佛道,即用忍意也。
  方便正修者,此正修止观中用为方便。
  何论楞伽前后制者,他云楞伽经后方制断肉,应知楞伽由带方便大乘顿制如何至法华会,由见以肉而供于佛。
  疏云:不可说而说者,真如之理虽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又此三行般若有方等部中通于四教,且如三藏中生灭之理,虽不可说有小乘因缘,故为五比丘说不可观等亦尔,余三教准此,故云此语复通衍中诸教也。
  疏云:不可观者,真如之理虽不可观,禀教修行还用般若而观也。
  虽复双泯至而照者,寂灭之理虽复亡泯,有化他因缘,故可说有自行因缘,故可照,照即观也,故云而照,又复应云观亦不可得以理无观故。
  五随般若者,以般若入余五也。
  疏云:正是历法者,对上不可说作观,对上不可观而观法相无二,对上言语道断也。
  不可说而说等者,等取不可观而观等二行。
  却将初后至中间者,只为不观而观是般若体,是故合于初后二行归于般若,所以第五重释三行,俱属般若者,是文正意不复重分,第三行属法华也。
  正指第三行者,将第三行经以对般若法华二意,虽云从人,今文专依般若以释故也,又两意者,前意唯在第三行,第五意尽取三行,故云两意也。
  又诸经论者,引此文者,明今光中但见六度,不云十者,令知六之与十,但是开合异耳。
  六之与十离合者,如禅有愿智,开出泥滓,波罗蜜有神力,开出波罗,波罗蜜定守禅度,即是定度开二也,般若有道种智开出沤和假知方便,又有一切种智开出阇那波罗蜜,入中智一切智,守本即是般若,度中开二即十度具足也。
  谓财法者,此与弥勒论颂不同,此中十度一一皆约别教次第三谛,以释自行多在十住,利他多在十行,第一义多在向后,亦有地上化用等。
  尸三中云自性者,不杀盗淫性戒也。
  受法者,即客戒谓二百五十戒,以菩萨持一一戒,皆具诸法故。
  利生者,位在十行,即饶益有情戒也。
  外恶者,生忍也。第一义者,位在向后也。
  进三者,初心即发弘誓也,进趣从十住已上,劝化从十行已去。
  乱想不起者,位在七地已去,已得根本等禅,故生功德者,从十行已去。
  慧三者,照有在行,照无在住,照中在向后心。
  愿三者,自行从住已上,禅通等从行已去。
  方便三者,住行向及初地已上,俱得不舍等名。
  智三者,无相在住,一切种在行,种别而智,故变化在地上。
  疏云:正颂上他土者,应云正问上他土等。
  方坟义立者,无有经中翻明方坟者,故知方坟之名义立也。
  执扇扇佛者,据佛是二月十五日般涅槃,未令用扇,应是彼土热早,波利树者,经云三十三天有波利质多,其根入地深五由延,枝叶四布五十由延,叶熟则黄,诸天见已,心生欢喜,是叶不久必当堕落,其叶既落,复生欢喜,是枝不久必当变色,枝既变色复生欢喜,是色不久必当生疱,见已复喜,是疱不久必当生隽,见已复喜,是隽不久必当开敷,开
  敷之时,香气周遍五十由延,光明远照八十由延,诸天尔时夏三月中在下受乐,我诸弟子亦复如是,其叶黄者,喻念欲舍家,叶落喻剃发,已色变喻白四羯磨,生疱喻发菩提心,隽喻十住菩萨见性,开敷喻得阿耨菩提,香气喻十方无量众生受持禁戒,光喻如来名号周遍,夏三月喻三三昧,诸天受乐喻于诸佛在大涅槃常乐我净(云云)。
  疏云:正供养舍利等十字,应次上圣耳下。
  不必最初者,意云不必光在于初,名之为本,但是因光而见,故光为本耳。
  若论总别者,光瑞为总,余五为别也。
  正指释迦者,此是释迦放光照于他土,故须指释迦也。
  既殊凡谄者,申于弥勒实见未曾有事,不同凡谄不实言实也。
  事大意远者,以瑞大故,则知表于开显之深理,故云意远也。
  强辕者,状也尔雅云似牛色青而一角。
  行深从支遁买山者,亦遁林山在剡川,号曰朱仰,以慕贤愚思齐买山共止也。
  双问意在问于定后者,意明弥勒疑瑞,由见如来入定及以光中见佛涅槃,不见法华座席,是故发问,正问此土他土者,如来定起为说何等,是故文殊双答,答于此土他土,定后皆说法华,故云双答,此答此土他土问也。
  惟忖下当因缘者,阙约教观心也。
  非通序中至寿量者,非谓已有广开寿量之文,但是有广开寿量之义耳。
  然论有八句者,慈恩引论释论云:疑者断疑故即欲说大法,破光疑住外凡位,令进修故已断疑者,增长纯熟彼智身故,即雨法雨先住内凡而无疑者,滋善萌芽令入圣位,欲增长善,故(初对)论云根熟为说二种密境界,谓声闻菩萨二密境界二句,示现即击大法鼓,不断法鼓,不断法鼓以远闻,故次第配之,即明今者闻法性,声闻乘为权密境界,显今所说者,菩萨为实密境界,名二密,令根熟者,舍权取实(第二对)。二论云:入密境界者,令进取上上清净义,故即建大法幢,建立菩提妙智,极高显故,犹如于幢,由知权实,有舍有取,行大乘行,得菩提智离障净,故论云:进取上上清净义者,进取一切智,观见故即燃大法炬,既得真智,建立菩提,照于真境,证涅槃,故如炬照物(第三对)。论云:取一切智现者,为一切智现为一切法,建立闻名字章句义,故即吹大法螺,既得真境,必须为众生说教义,论一切法,故一切法建立名字等如俗作乐曲,终满位吹大螺吼,今既得果事事圆满位,为他说法亦复如是,故涅槃说吹贝知时,论云:建立名字章句义者,令入不可说证智转法轮,故即演大法义说于教者,令所应度入于证智,成转法轮,摧于烦恼(第四对)。
  两对者,他云经但五句,是则大法大雨二名为破恶生善,即第一对也,说法利生即吹螺,演义二句是第四对也,击大鼓,即开权对中半句也,是则不断大法鼓,建大法幢,燃大法炬三句他云阙矣。
  鼓体相续者,令得法体相续,从序至正入于后位,及以本门流通等,故云也。
  法鼓标炽者,此序为迹门开权标炽,踊出为本门显远标炽。
  破暗者,表破无明及增道故。
  一经之骨目者,以惟忖等表于四位,即是真因分果是今经之骨目。
  义天为能表者,证四位理为所表也。
  冥表必行者,只是表于修行证法华三昧耳。
  复为总别者,大法是总也,以大法句冠下四句,所以大法雨大法螺大法鼓大法义,故云皆是大法也。
  并詑喻从法者,詑光喻从我今法也。
  先以华瑞至竖总者,此明雨华中瑞具于四华,故名为横,而复对于十住,故复名别。
  疏云:如天非大小等即其横相。
  以示竖总者,虽将雨华别对十住,以一位中皆具四位,故名竖总也。
  又有超次不同者,非但至今法华得入之人有作超,次自法华前得入之众,亦复如是。
  是故略开者,只是未入行向等,但入于住名略开耳。
  若显若密者,显即利根菩萨,密即钝根菩萨及两教二乘也。
  具如玄文利益妙说者,谓正中利益流通中,利益观心利益七益,一二十五有果报益,亦名地上清凉益,二二十五有因华开敷益,亦名小草益,三真谛三昧折法中草益,四俗谛三昧五通上草益,五真谛三昧体法小树益,六俗谛三昧六通大树益,七中道王三昧一实事益,又彼玄文明远益,中引第三经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即指三千尘点已前百千阿僧祇劫,从是已来为结缘法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说经十六王子八万四千劫覆讲,于时听众,或可当坐已悟,或可中间化得,或可近来化得,咸至宝所,受法性身,名应生眷属,内秘外现而作佛事,于时听众若得相似利益,隔生不忘名字,观行隔生即忘等。
  今得益者,具如彼明当文益中,云本是小乘无学益,今进破无明本是地上清凉益,或进入观行相似分真,本是人天因益,今进入相似分真等(云云)。
  无作一缘者,只是但非十三难中一人耳。
  佛性之名至义别者,谓涅槃经中明佛性之体,唯一圆常四教人,并知佛性,知佛性故而且各自取于诸位之果,所以名为须陀洹佛性等。
  谈教意者,欲令之言正语施权意在显实,四十余年方得开显,故云咸得即教意也。
  意通初后者,此记约今经以释,初谓五品之初,后谓余有一生在。
  (十号)应身皆具十者,大经梵行品第三云何名如来?梵云:多陀阿伽度,旧但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义,以释大论四义释如来,谓如来如去如解如说,依三世佛,学十二部经,行六波罗蜜,修十一空而得成佛,故名如来,去离生死,永免诸恶,即是如去,如如而解谓如理,而解名如,如如而说解耳,如说谓如理而说名来,亦是说我所解名如,解我所说名来,故名如来也,云何名应供?梵云阿罗齝,谓榖贼不生应供世间之法,悉名怨家佛应害故,又佛为菩萨时,应当远离无量烦恼,故名杀贼,经云:夫四魔者,菩萨摩诃萨怨诸如来为菩萨时,能为智慧破坏四魔,是故名应,即是不生,经云:又复应者,一切人天应种种华香璎珞幢幢伎乐而供养之,是故名应,即应供也。云何正遍知?梵云:三藐三佛陀,正者,名不颠倒,遍知者,于四颠倒无不通达,又复正者名为苦行,遍知者知因,苦行定有苦果,又复正者名世间中,遍知者毕竟知修习中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号佛为正遍知(云云)。云何明行足?梵云:毗侈遮罗那,明者,名得无量善果行名脚足,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明行足也,又明者,名咒,般若是大明咒,因咒得解即解脱也。又足者,明见佛性,以是义,故名明行足。云何善逝?梵名阿耨多罗,亦言修伽陀,亦言修伽度,善者,名高,逝名不高,善男子是名世间义,高者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高者即如来心也。谓离出生死而不舍,又复善者名好,逝者名有,善男子是世间义,好者名佛性,有者名大涅槃,诸佛世尊成大涅槃同名善逝,云何世间解?梵名略伽备世间有三,谓五阴众生国土,然经中六复次即六世间,一五阴,二五欲,三国土,四众生,五诸佛为世界,六照世名世间,经云:世间者,名为五阴,解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故名世间解,又世间者,名为五欲,解名不著,不著五欲,名世间解,又世间解东方无量阿僧祇世界诸佛悉见悉解,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故号佛为世间解。又世间者,一切凡夫解者,知诸凡夫善恶因果等,余如经广说,云何无上士?梵云:富楼少,上士者名之为断,无所断者名无上士,诸佛世尊无有烦恼,故无所断,是故号佛为无上士,又上士者名为诤诏,无上士者无有诤诏,是故号佛为无上士,乃至上者名新,士者名故,诸佛世尊体大涅槃,无新无古,此任运理之体达也,释曰:过去诸佛已成名故,众生是当成名新,无新无故即无已当也,云何调御丈夫?梵云:昙藐波罗提,先释丈夫,次释调御,自既
  丈夫,复调丈夫,善男子如来者,实非丈夫非不丈夫,因调丈夫因名如来为丈夫也。善男子一切男女,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一近善知识,二能听法,三思惟义,四如说修行,具足四法则名丈夫(云云),次释调御者,如御马者,凡有四肿,次即合云:如来亦尔,以四种法调伏众生,一为说生令受佛语,如触其毛,随御者意,二说生老便受佛语,如触毛皮,随御者意,三者说生及老病便受佛语,如触毛皮肉随御者意,四者说生及老病死便受佛语,如触毛皮肉骨随御者意,善男子御者,调马无有决定,如来世尊调伏众生,必定不虚,是故号佛为调御丈夫,云何天人师?梵云:舍多提婆魔[少/兔]舍喃,师有二种,一者善教,二者恶教,诸佛菩萨常以善法教诸众生,谓身口意善诸佛菩萨教化众生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远离身不善业,何以故?以身恶业是可远离得解脱故,是故我以法教汝(云云),乃至口意亦尔,是故号佛为无上师,天者名尽天上昼长夜短是故名天,又天名无愁恼常受快乐,又天名灯明,能破黑暗而为大明,又天名吉,以吉祥故,又天名日,日有光明,因名日为天,以是义故,名为天也,人者名为能多思义,又人者身口柔软,又人者名有憍慢,又人者能破憍慢,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号佛为天人师,云何名佛?梵云:陀耶亦云佛陀那,此翻觉者,亦言觉悟,前像觉者,同此义,涅槃疏善男子譬如有人觉知有贼,贼无能为,菩萨摩诃萨能觉一切无量烦恼,既了已令诸烦恼无所能为,是故名佛,以是觉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是故名佛,云何世尊?梵云:路迦那他,此称世尊,彼经云:梵婆伽龙树,天亲释婆伽婆为四,一能破烦恼,二有功德,三巧分别,四知名声,如经广释,当知婆伽婆有无量功德,功德据内,世尊者,为世所尊,此即据外,大经将婆伽婆以代世尊(云云)。
  法身望应者,应知法身佛十号,通于四教,前二教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但是乘真谛为如实,余九号准此,后二教约中道,实相不二,而释应号即法号,乃至第二说者,只观法界即见应身十号与法界等,即名法身十号也,何者?乘无二智,来契正境,故名如来,以无二理遍入诸法名为应供,了不二智智体无偏名正遍知,知无二法互通法界,虽无来往遍入三世名明行足,无二之法性冥三德,名为善逝,理遍一切,具三世间解此理,故名世间解,能解此理无惑不断,无复过上名无上士,解此理故能调难调,调十法界名为调御,了法界法名为丈夫,契此理,故一切崇仰过于三教人天之上,名天人师,觉此理,故名之为佛,达此理,故为三世间之所崇敬,名为世尊,智契法身具法界号,故能垂示应身十号法应十号,一体无二,是故涅槃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也。
  疏又日月灯是三智者,不到而到,且顺次第,三谛灯真月俗日中有其义,又云传灯化他即道种智月,喻一切智日表一切种智,且从属对体必互融。
  涉师云:日破闇等者,应历教责之为破何暗等?
  多为辨异者,如华严等经,但是当时被物,未说施化之意,名为辨异耳。
  亦乃己他皆入一味者,非专为显法同五佛,悉令众生至一切智,故云入一味也。
  不出异意者,诸经虽辨其异,不云此异皆为令众生至一切种智矣。
  疏云:其义深远者,无边故远,无底故深。
  疏云:若小乘者应以渐中三藏三学,为时节善真谛之理,凡夫不测为义善,会理直说悦小乘心为语善,不与凡夫共为独一善,明界内半字之法,名圆满善,无断常瑕秽名调柔善,梵行即是众生法缘之二,慈名慈善,通教类此八音者,梵摩经云如来八种音声,一极好者其声清雅故,二柔软者令人乐闻故,三和适者大小得中故,四尊慧者三三无战法故,五不女者其声雄朗故,六不误者定无错谬故,七深远者犹如雷电故,八不竭者可解梵摩经中,二者易了声所有三,三说辨了易解无不竭声也。
  疏云:无二边瑕者,二乘及出假菩萨也。
  疏云:顿教无缘慈者,梵行以无缘慈为本也。
  疏云:且依一途者,且依大乘七善耳。
  最胜王经者,只金光明经耳。
  此三如来至说者,若初心如来取能说边,六根净人,若有所说诸佛来听故,故云善也。
  弥勒问异者,今瑞异昔,故上文云: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等,即其异也。
  主伴者,文殊弥勒为伴,佛为主也。
  密设一途者,皆为令众生至一切种智,故云一途。
  闻皆契辙等者,迹门开权显实,本门开近显远也。
  今直论正者,十二年中,正为二乘,菩萨在凡,断惑之日,即成化主,故属傍也。
  验旧消文者,通斥古人以不作答他土之问消文故。
  疏云:广引曾见佛总十一字,若取文顺应移向,即显实之说下即次也。
  即表权实满者,权即实故名权满,实即权故名实满,此约十界而说九界为权,佛界为实,约百界千如一一相,即为二万也。
  二*性者,一毗舍未见翻,应是平民称农贩卖之类,二首陀未见翻,应是底下容戴担尸之类。
  清净易调时者,弥勒佛出时,婆罗门家生释迦,刹利中生也。
  疏云:更者,更曰经也。
  此八子名作四对者,一大智大悲双,二了有了空双,三进善退恶双,四达伪知真双慈恩释。
  疏云:表八正道者,一正见谓四谛分明也。二正思惟谓见谛时思惟动发为令增长入涅槃故,三正语以无漏智除四邪命接于口业,住正语中,四正业以无漏智除身邪业,住正业中,五正命以无漏智,通除三业五种邪命,住正命中,六正精进以无漏智相应动而精进修涅槃道,七正念以无漏智相应令增正道,及助道法,八正定以无漏慧相应入定,故名正定,此八不依偏邪,但名为正,通至涅槃,悉称为道,此约藏教明义,余三教如止观道品中明(云云)。
  诸皆不例者,意云:俱舍论传云:轮王不出减劫,亦不的判金银等,王验知论从权说,育王现是铁轮王,佛灭后百年方出验此,不得一向依论。
  疏云:一子至清净者,以智观境,境发于智,智名为子,故云也。
  疏云:昔佛他土六瑞者,明月灯明佛时,欲说法华,亦先说无量义已,即入定放光,光照东方万八千土等,如今释迦不异也。
  始说法华等者,从是时日月灯明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已下并是文殊答词。
  今昔俱叹弘通者,今即指提婆达多品,此有菩萨名文殊师利,可与论说妙法等。
  犹同文殊者,与而为言,今日药王犹同往日灯明流通之文殊一义,故云小也。犹阙二因不可类,何不云妙光但云文殊者,今日文殊即往日妙光,将今名以名昔也。
  疏时有菩萨下明所因人同者,分经文应时有菩萨至因妙光菩萨,方显所因之相,疏中但至八百弟子耳,师云:须知此意亦未可说。
  故无量序者,此文不合在此,文殊疏合在前说无量义经,为序具其二意,今正定起法华同耳。
  信六十小劫等者,一今家正释六十小劫经文,定有要藉佛及加听众忘时二种,和合方见即长而短,诸家偏释皆不会经。
  忘时久耳者,释谓如之言也。
  玄匠真一之门者,此叹如来为玄理之匠,证得真一之法,为门能通一切即长而短,故名门也。
  有人立四句者,圆境云:问实是六十小劫,云何令如食顷耶?答长若定长,不可促之令短,短若定短不可延之令长,夫长短量以长短无定,所以能将长作短,以短为长,何者?因短故长,长名短长,由长故短,短名长短,非短非短短长,非长而能长短,非长即六十是食顷,非短即食顷是六十,于佛说法边,能以短为长,于听法边,犹以长为短,将知说之与听,俱是解脱之力也。
  涅槃进不者,说涅槃为进也。
  带实用权者,意云:末代无权实则不可,是知权有立实之功,即是权之力也。
  过常未常者,法华明过常,涅槃明未常。
  色身常身者,涅槃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故知涅槃常身与法华寿量色身无二。
  疏云:故不发迹者,此谓未说授声闻之事迹,非本迹之迹也。
  推功有归者,归佛也。
  后分虽有者,彼后分经言,汝等比丘当观念处,及云但观文殊威仪庠序(云云)。
  楞伽乃密对菩萨者,如止观记引佛语诸菩萨,声闻尚发菩提心,况汝菩萨而不发心,欲取小果等。
  方等有记小者,多是方等陀罗尼,经云:声闻若能发菩提心,亦得授记,但不能发犹如败种(云云)。
  方验有所归者,只是方验大师释于法华,超于诸教之表,故云也。
  实行虽即曾闻者,意云借使昔日禀于实教,何妨今日亦疑?
  又实位补处等者,亦是圆实位人示同于权耳,又应知疏文一向从权,而释记家则权实两存矣。
  显向非疑者,向谓惟忖略广三答也。
  唯说法适休者,此即与而复夺,且与说无量义竟为已,据众未散复属于今,古人如何六但名已。
  前昔同下注(云云)者,此指前释令得三菩提文,末云令佛当与昔同(云云)者是。
  疏云:颂有四十五行,上有惟忖略广判四答,今不颂忖略二答,但颂广判二章,今初三十一行颂广曾见,次我见灯明下四行颂判答,疏云:决定答是初广曾见中,上长行有三,今不颂中间引二万佛,但颂初一佛及后一佛,初二行颂初一佛,次三十九行颂后一佛,三同今初有二行颂,初一佛上长行有三,今具颂初我念二句颂,时节有佛下,第二二句颂佛名,世尊下第三一行颂说法,次后一佛如疏。
  广叹略叹者,方便品初一长行偈颂为略叹,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三请下广叹。
  此土他土者,此土即释迦,他土即四佛也。
  前亦非无者,行非长行非无供养,但文略耳。
  一坐任运者,即三藏佛得自然也,通教九地已上,一念相应方得自然,故云不加功力也。若别圆地住已上,久已证真分得自然,亦名本得也。
  二处妙觉者,别圆极果也。
上一篇: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4
下一篇: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