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法华专栏>>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2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2
2007年05月24日16:0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969 字体: 繁體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2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从用以明体者,不生等三为用,以有用故必具三德之体,故本得不受等。
  从体以立用者,体即三德不生等三用。
  四俱申迹者,四教俱是迹,又是判名义体用四。
  义可通观者,谓若约性德,俱是境,若约修德,则法身是境,般若解脱是观,故云通。
  引方等如止观第二记者,方者广也,等者平也,谓实理也,修此理故心有阶降,若能修行得全分宝,但能读诵得中分宝,种种供养得下分宝,若人积宝满四天下,上至梵天供养于我,不如与持经者一食充躯命,实相观即当持义,故别供养显观功能叹德。
  上上起门至前者,论云:诸漏已尽故名为罗汉,以心得自在故名诸漏已尽,以无烦恼故名心得自在,已得善心解脱善得慧解脱故名心得自在,论虽不次第配,应须第五释第四,第四释第三,第三释第二,第二释第一。
  二总别门者,论云:皆是阿罗汉等十六句,初句总,余句别故。
  皆是阿罗汉者,彼罗汉有十五种义应知,一一句释出罗汉十五种义,然不配经。
  但依妙经五句者,正法华句数,复与论句不同,故标妙经。
  摄取事者,此十五句摄取十种功德,示现可说果不可说果(云云)。
  从初别者,以诸声闻既从小乘中来,是故叹德且依于昔,故云从初也。
  一律者,十诵律也。
  失道等三者,谓由失道故造业,故漏落生死,故云相由。
  失道者,失无漏菩提道也。
  无明流者,欲界五部下皆以痴是无明,当体三界,则有十五无明也。
  缠八无惭愧等,皆是十恶为根本,则是无明支流也。
  无惭愧者,若有德人无惭愧从贪起,若博地无惭愧从无明起,余九随类对贪嗔痴可见,忿覆者,小烦恼地法有十一忿二覆也。
  五盖者,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悼悔,五疑盖,覆缠绵心神昏睡定慧不发。
  非今所叹者,有尽之人生界外,故今不叹。
  边际定者,第四禅定也,四禅之极,即色究竟天定也,此斥新疏,彼将边际四禅天定持于分段报身,而入变易破十二品无明,舍变易身即成妙觉(云云)。
  四大罗汉等者,四大如第二记引。
  十六罗汉者,难提记云:第一宾度罗跋罗堕阇,与眷属一千罗汉,多分住于西瞿陀洲,二迦诺代[伐]蹉此名金撌子,与眷属五百罗汉,多分住于此方,迦湿弥国旧云罽宾,三迦诺迦跋梨此名妙种,多分住于东胜身洲,与自眷属六百罗汉,四者苏频陀此云善明,与自眷属七百罗汉,多分住于北俱卢洲,五诺矩罗汉,此名鼠,即与眷属八百罗汉,多分住于南瞻部洲,六跋罗此云贤善,与自眷属九百罗汉,多分住于耽没罗,传云:师子国,七迦理迦此名振旦,与眷属一千罗汉,多分住于僧伽荼,正是师子国,八我阇罗弗多此名金刚子,与自眷属一千一百罗汉,多分住于钵利拏,此名恭敬,九成博迦此名纯熟,与眷属九百罗汉,多分住于香醉山,十半詑迦此名为疏,与眷属一千三百罗汉,多分住于三十三天,十一罗怙罗此名执捉,与眷属一千一百罗汉,多分住于毕利飏瞿,此名栗榖,十二那伽犀那此名多龙阐,与眷属一千二百罗汉,多分住于半度波山,此在南印度界,十三因揭罗陀此名机点,与自眷属一千三百罗汉,多分住于广胁山,旧名毗富罗山,十四伐婆斯此名住林,与自眷属一千四百罗汉,多分住于可住山,传云在蜀地,十五阿伐多此名无胜,与自眷属一千五百罗汉,多分住在灵鹫山,第十六注荼半詑迦此云小路,与自眷属一千六百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梵云游乾陀山,若此国国王乃至人民发心设会度经像等,上妙卧具奉施众僧,十六罗汉及诸眷属分散往赴同常凡众密受供养,令诸施主得上妙果报,至南洲人寿减十岁,刀兵劫起,佛法暂灭,从此渐增至百岁时,人厌刀兵,复乐修善,十六罗汉还来人中,显扬正法,度人出家,小增至六万岁时,正法流行炽燃无息,增至七万岁时,正法永灭,十六罗汉与诸眷属集会此洲,以神通力造七宝塔,释迦遗身皆集塔内,十六罗汉与诸眷属,供养绕旋百千匝已,俱升虚空向塔说偈敬礼等,正觉受教持正法利益于人天,法藏已没缘既周,今辞释尊归灭度说已,俱入无余涅槃,定愿力火起焚身骸骨无遗宝塔入地住金刚际,释尊之法,于兹永灭,七万独觉,一时出世,人寿八万独觉又灭,弥勒方兴,自尔已前法住于世,并是十六大罗汉所持力也。
  法只是一者,只是无生一法。
  指二乘五句等者,以此五句若在二乘,即是迹也。
  上二句虽总等者,前文已将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二句,已对不生德竟,只前涅槃即是法身等,故云涅槃是己之利。
  过患即贼等三者,谓未是不生杀贼应供,皆是过患,以玄文四义与今德义同,故引之也。
  八自在我者,大论名八神变,一能小令自他身及世界极如微尘,二能大,三能轻,四能自在谓大小长短,五能有主现为大人心无所下,六能远至有四:一飞到,二此没彼出,三不往而到,四一念遍到十方,七能地动六动及十八动,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八能谓随意所作一身多身,□壁直过腹水火蹈虚空,四大互为等,大经二十云,一者能示一身多数如微尘,二以微尘身满大千空界,三以大千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国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而无法想,七说一偈经无量劫,八身如虚空存没随宜,不可穷核,今从开显已说。
  疏云:虽有烦恼者,引涅槃经意,体达烦恼即是菩提,故云如无不断烦恼,即引净名经意,亦是圆人初心体断故。
  疏云:从德立号者,名以召体为切响,须人天曰号,今释名皆谈其德,既名由得布,释名叙德,理无不通。
  为调伏故者,为调伏外道故耳。
  为导者,示为同行也,为主者,示为师也。
  (一陈如)破暗因灭者,以烦恼因果灭后智断三德成也。
  疏云:了本见者,见本真谛,知即智知真也。
  疏云:前者太子者,谓牒于宿缘所以故。
  云前者,云何此法自知证者,问云:如法云何知汝所证法也,四智具足者,我生已尽等四。
  二仙已终者,只是先总标二人,亦无别意。
  卿欲坐者,五语佛也。
  及知说法不空者,知佛三转法轮不空转也。
  疏云:初见佛道相者,灭谛前相初闻法鼓者,道谛前相也,欲令闻名者。
  阿若是名也,识行者阿若以无生为行也。
  列人知心者,阿若以无生智为心,余二十尊者皆尔,如和合成业者,由身口助意方成于业,故云合也。
  不见如不取者,观见无常生灭,故云不见不取。
  疏云:若闭眼如盲者,应云:若闭眼对镜如盲,但文略耳。
  义带总别者,谓由五阴别别居初,复当于别五皆不净等,复名为总。
  此中想行等者,应云:想行乃至识色受,受应乃于想行识,色识应乃于色受至于想行也。
  本在衍门者,婆娑譬喻师,幻化譬通于三藏用,又镜譬虽同,镜中之像譬于十界及六道别,故通四教,今且在藏,故云通用如止观第五。
  因缘各从因缘生故者,如现世无明为因,父母为缘,又由过去贪爱为因,造业为缘,又现在不取境起贪恚痴为因,造业为缘,如此因缘,并皆是实,尚不可得,况幻因缘耶?
  如巾如药等者,谓巾药于[少/兔],巾药名实,兔于巾药,兔如于幻,此但名举一边,谓实因实缘尚不可得,况幻因缘宁有实耶?
  镜像亦然者,以镜像合巾药者,镜及六分为实像,如兔矣。
  具有二空者,如列文云:幻师自也,幻物他也,余句可知四句求性不可得,即往空四句求名不可得,即相空止观文中,又约三假等,复惟重责自他等不生,即破因成,非灭生无生等,即破相续,性本无生,无横竖待,即破相待假等。
  推三世者,如文云:烦恼业苦,即以三道为三世也,即十二支者,并前文无明体性,即无明支,故成十二。
  十住未免者,此但通举别教十住位耳,以别七住已过分段故。
  疏云:一一不实者,金光明经云: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明,竖实妄相,故起业力,机关假为空,聚地水火风,合集成立,随时增长,共相残害等。
  明镜体量者,以真如为体,覆理无明为九界因,出生九界名为量也。
  通以迷悟者,迷即六界,悟即四圣。
  事理者,界内外各有事理,又佛界为理,九法界为事,又四圣法界为理,次第证三谛理,故六法界为事全在迷故。
  始末者,无明为始,佛界为末,又地狱界为末。
  自他者,别人自行论竖,化他在十行论横也。
  真如在迷者,如起信云:真如不守自性,忽然念起名为无明,乃至六尘以为能迷也。
  缘了具足者,别人地前,但名缘了之因,至初地时,方乃分受缘了之称,至等觉方名具足。
  疏云:一因果生者,破九界因果,显妙觉佛界因果也。
  故自他断者,自行化他皆先断九界因果耳,以九界皆属因缘所生,故须断也。
  别修缘了者,皆先修空假以显法身故。
  能覆所覆者,别人以九为能覆,但理为所覆,先却能覆,入初地时所覆方显圆人,即能覆无能无所,唯一法界,依此分别二教自殊也。
  俱名无住者,别人由无明无住所能覆佛法界,出生九法界真如无住处,犹了真如故能破九界显一佛法界,此即别教无住之相,圆人以无明住处全法性是理性三德具足,故法性无住处全无明,是以同体变造十法界生死具足故。
  镜内外一者,像内外又修性一也。
  离于三教者,只三教是分别、是情想耳。
  双非像无像者,像即三千,无像即毕竟空,以中道法界不当空假故也。
  疏云:观烦恼业生者,若不将生字为苦,道即见苦字也。
  于中初总明立观者,对下阴入,故云总也。
  故妙体灭等者,体谓体达,即用妙观体阴入界,其性本虚,只虚名灭,灭即法界,何除之有?又体达一念三千即空假中,名总体达,先达苦即法身,次达烦恼即般若,次达业即解脱,为别体达也。
  复疏总结者,只是结成三谛,复疏上三德耳,从是三下,三谛次第复疏可见。
  今仍约底下三道者,十界各具三道,不无优劣,地狱最劣,故云底下。
  应约诸三法者,道识性般若涅槃三宝等,十具如玄文。
  若于阿若至不迷者,为众生下种为始,引至法华为终,又复诸圣若是权人,则先实后权,何者?以先自禀实教,后方示同权,故若是实人先权后实,何者?须先禀权教,后方入圆,即法华入者是。
  若显若晦者,显谓实行在小在外之人,又至法华得记为显晦者,权人示为恶身乃在小故。
  为主为伴者,如身子四大弟子是主,余皆是伴,又自化为主,辅佛为伴,又佛为主,陈如为伴,又陈如为主,所化为伴。
  示讷者,如槃特等。
  示辩者,如楼那等。
  有屈有申者,被诃为屈,得叹为申,又能呵为申。
  忻内者,先入鹿苑为内也。
  背大向小者,本是于大示入于小而成就之。
  先后悟入者,至法华会,由有三周,本迹流通,悟入不同也。
  皆成化仪者,谓成约教本迹二释。
  悉可为观者,即观心释。
  闻名起行者,即今家观心释意也,禀教即约教释意也,思迹等即本迹释意也。寻其因缘即因缘释也,知其经历得益不同。
  可以为上求境者,阿若已成法身,法门具足,若闻阿若一句,故可堪为上求之境。
  行等理殊者,无生行同四教理别故。
  一事者,诸佛化迹也。
  比而思之者,以彼比此彼,虽以香为佛事,若思香时,则成化仪,先大后小,先小后大,八教具足,无不入实,又净土之中,教亦增减不一,或用三教,或唯用圆故也。
  (二摩诃迦叶)疏云:父母树神者,付法藏传云:摩竭国中,有婆罗门,名尼俱律陀,高才博达巨富无量,此摩竭王千倍为胜,而无子息,于其舍侧,有树林神,彼婆罗门为求子故,即往所请,经历岁年,了无微应,时俱律陀大生嗔忿,语树神曰:我事汝来已经年岁,都无福应,今当七日志心事汝,若复无验,必相烧剪,树神愁怖,向四天王具陈上事,四王与之往白帝释,帝释往白梵王,时有梵天,临当命终,梵王告曰汝宜生彼婆罗门家,吾相拥护,梵天曰诺,于是帝释即报树神,树神寻诣其家,语婆罗门,却后七日当满卿愿,至七日已,妇便有娠,足满十月生一男子,颜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一由旬。
  跋耆子生聚落至为号有十二字,应移看释受大文中。
  疏云:畏胜王者,传云:时瓶沙王金犁千具彼婆罗门,恐与王齐招诸罪咎,乃少其一。
  疏云:约金色妇者,传云:迦叶年十五,父母欲为娉妻,白父母言,若能为我得金色女恣容超世,乃当纳之,父母即召诸婆罗门,由诸聚落遍而求之,时有一女,颜容镶环身紫金色,即是往日金珠女色,诸婆罗门即为娉之,遂相然可许其成婚,虽为夫妻了无欲意,共立要曰:今此室中,唯有一床,我若眠息,汝当经行,汝若睡卧,我当经行,后于中夜,其妻眠垂手床前,时有毒蛇,欲螫其手,迦叶以衣裹手,举置床上,妻寻惊觉而责之曰:本共立誓,要不相近,今复何缘窃举我手,迦叶具陈上事,仍以蛇示之,妻意仍悟也。
  疏云:佛弟子中多名迦叶至,故标大迦叶也,有三十二字应移向后位大者下,即是次也。
  故今约教极在涅槃者,四教皆以涅槃为极。
  疏云:宗极等者,明真理绝于言教,贤圣下明圣人证于谛理,虚融寂然也。玄指下明施三觉意。
  疏云:而迦叶稳密者,传云:迦叶将入涅槃,即飞虚空到于大海,娑伽罗宫礼敬佛,至于忉利天,礼如来发,释提桓因自取佛发,敬授迦叶,迦叶受已,志心礼敬牛头栴檀以用供养,供养已,语诸天曰如疏。
  头陀既尔者,头陀胜行尚生诸使,况余劣行而不生使耶?
  疏云:我能乞食等者,如论中释五利者,身见谓有我者,计我如麻豆及母指,或计遍身,计我不妄名我见,计我断常名边见,用计断常不信因果,复计此我以为自然,冥初世性,即二十五谛,计从父母微尘梵天等,皆名邪见,执邪为道名非因,非因名戒取,因此见通至非想,信此非余名为见取,苦谛依身,此见依身,故名身见,依身见而起边见,余三非身,故无此见,戒取依苦,多计行苦,行望实因,故集灭如道,不生戒取集灭无身见,又戒取在苦道者,本是内道见苦能断本,外道者见道能断故唯在二,今文十使约乞食而出其相。
  修得亦然者,依性而修,故云亦然。
  (三三迦叶)疏迦叶如前释者,族姓如大迦叶中释也。
  佛入迦叶窟者,初欲降迦叶,先就彼不见,于住处迦叶即安置佛于龙窟中(云云)。
  夜有光明者,四天王身光也。
  疏云:汝非罗汉者,以外道亦自谓于已为罗汉,故佛非之。
  汝是盲等者,谓汝不识世出世因果,不见无漏涅槃,故云无所睹。
  一转法轮者,降迦叶时已是转法轮竟。
  疏云:委业领教者,委业在般若,领教在法华也。
  疏林即般若者,般若以分别为义,如众树成林,虽是众树,只是一林,虽遍分别,只一种智耳。
  水即解脱者,水能注下如解脱之,现说法下被众机(云云)。
  (六舍利弗)疏云:胎者者,舍利弗在胎时也。
  疏云:自身知陈故者,国师自思惟言,我今年朽,虽国师所学不广,或复痴妄故。
  疏云:兼则相不详者,国师出城往论义所,众见二牛斗,指一为彼,指一为自,自果不如余相亦尔。
  疏云:尽堕诸幢者,以论宗为幢也。
  疏云:于道见頞鞞者,大论云:身子因见頞鞞威仪庠序,就问之,汝师是谁?答曰悉达太子,舍生老病死出家修道,得三菩提,是吾师也,身子乃问师说何法?答我年尚幼稚学戒日初浅,岂能宣至真广说如来义,身子曰:请略说之,頞鞞即为说,诸法从缘生等,但说三而不说道,以根利故,若广说者,返增邪见,然其闻果必由于因,因果忘者,复由于道,故但说三。
  疏云:又云十五日后者,此是引大论文。
  疏云:身子至母者,身子为五百,说法五百归伏如所生目连手擎将还佛所,叹如所养。
  疏云:身子问贤,乃至如是者,此即通途问答也,从又问为戒下,一一历别问,亦一一历别答也。从又问向言如是下,却牒通答以难别答也。
  答为无余者,答意云为无余涅槃,故修戒等,非专为求戒求定等名修梵行,若只为求此七,但名有余耳,由此答通,从又问下更别别问起。
  疏云:此喻问可知者,由七车故至婆鸡帝,非七车即是,亦不离七车,即是戒净等亦尔,由七净和合,方至无余涅槃,非七净即是也。
  疏云:得甘露幢者,灭理涅槃胜出生死故名幢也。
  疏云:与转法轮等者,如下文佛说一句为本等,即是其相,故云复也。
  疏云:衣绳者,裙要中绳也。
  六界法者,地水火风空识,此六法名狭体,广摄十八界,由长空界也,识摄七识半,地水火风四摄十色半矣。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一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二(辅妙乐记)
 
    吴兴永定寺,释沙门 道暹 述
 
  (七目连)如来语密者,远听如近,故云语密也。
  疏云:师子父者,吉占是父,子是子也。
  二土音者,勿伽罗目伽路号度二音也。
  仿佯者,上步光反仿偟也,下似羊反也。
  存本俗业者,虽复出家,不舍本算法也,文豪谓豪使,即雄攀也,言其雄攀之状明著也。
  有殊者,以得神通为艺,得韦陀为智也。
  六艺者,礼乐书算射御也。
  通因定生者,由佛具足定慧悲智等,故用具智定弟子以为左右侍者也。
  成破法轮者,俱舍颂云:初后疱双前佛灭末结界于如是六位,无破法轮僧,释曰:初者佛初成道转法轮未久,以一切人皆欲亲近于佛,故无破心,后者佛临涅槃,时一切众生皆生恋慕,以初后二时僧一味,故不可破坏,疱者,疮疣生时,于正戒上,邪戒为疱,于正见上,邪见为疱,疱未起时名疱前,要二疱生方可破,故又若未有调达,亦无人破双者,目连止第一也,舍利子观第一也,名第一双,未有止观第一双时,名为双前,要彼和僧法尔,由彼速还合,故佛灭者,佛灭度后无真大师为敌对,故但名破羯磨僧,不名破转法轮僧,未结界者,无一界中僧分二分,夫破法轮要依大结界,未结大界,不名破僧,于如是六位无破法轮僧,离此六时,则成破也,言前者,二人未出之前不成破,若有二人则成于破,虽要以二人能合。
  阳候者,海神也。
  疏云:目连变砂者,是匿王宫上事,疏中阙略,与记文共成一意也。
  固心勿乱者,诫令勿离定心,以罗汉出定则同凡夫故。
  四生龙中无出家者者,龙得通智能知也。
  为优婆塞者,以受五戒八戒竟,故得此名也。
  三白佛者,初令千释出家时。
  心意识轻重者,心意识向上则轻,向下则重,知四大亦尔。
  自在三昧者,令来往广狭长短等。
  勇猛三昧者,威伏一切超过物表故。
  心意三昧者,能知他心故。
  自识三昧者,自识宿命等事也。
  舍罗等如止观记者,彼止观第一引大论释,教王杀父而为新王,我当害佛以为新佛,为诱王故,化为小儿,坐王膝上,王因以唾饴其口,从佛索众世尊呵之,我尚不以众付身子及目连等,况汝痴人因兹结恨构五法,以诱佛众,五法者,正理论云:一不受五味,二断肉,三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边等,又婆娑云:一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盐及五味,佛在王舍有因缘集僧调达,从坐起行五法,舍罗云:忍此五事者,是毗尼时有五百新学,无智投筹,调达便将往伽耶山,共作羯磨,身子目连为此事,故乃往伽耶,调达慰曰:善来弟子,先虽不忍,今者忍耶?虽后亦善如詑引五法,是邪戒也。八圣非道邪见也。
  上太子膝上者,阿阇世是频婆娑罗王太子,调达化小儿坐太子膝上,太子以唾饴其口等。
  遂入阿鼻者,僧传有三处,陷入地狱(云云)。
  八十年七六四者,此三皆加十年字,即是七十六十四十年。
  疏云:固活者,坚固不死是目连弟子。
  帝释与修罗战,具如止观第五记者,长阿含云:天帝与修罗战胜更造一堂,名为最胜,东西百由旬,南北六十由旬,堂有百间,间有七支露台,一一台上有七玉女,一一玉女有七使人,皆是帝释优给衣食庄严之具,千世界中此堂无比,故名最胜。
  佛梵声深远如止观第一记者,彼明报身相好,梵天不见其顶,目连不穷其声,大论云:佛在灵鹫,目连自念,欲知佛声所至远近,即从座起住须弥顶,闻如来声如在目前,自以神力往大千边大铁围顶,故闻无异,承佛神力去至西方九十九恒河沙佛土,国名光明幡,佛号光明王,故闻佛声,犹如对面,彼佛身长四十里,菩萨身长二十里,钵高一里,目
  连于彼钵缘上,行彼菩萨见而白佛言,此是何虫著沙门服?佛言莫轻此贤名大目连,释尊第一神通弟子,乃告目连,此土菩萨及声闻众,见卿身小,生轻慢心,当现神力,目连便即踊身虚空,高百亿仞,化床而坐,种种光明珍宝璎珞,以自庄严彼菩萨等,怪未曾有,佛告目连卿大误也,假使过于恒沙劫行,亦不能知佛声远近,目连投彼佛足悔过,佛告之曰:汝到此者,乃是释尊之力,若欲还彼,假使卿身一劫亦不至,目连白佛我令迷惑不知所向,佛言在于东方,目连*手说偈自归,唯愿天人尊冀垂力愍念,愿显其国土,令我得回还,尔时如来于光照之,目连乘光还到本国。
  佛求侍者,如止观第二记者,大经云:佛于一时,在王舍城,告诸比丘,谁能为我受持十二部经,供养给便左右所须之事,亦使不失自身利益,憍陈如白佛,我能为之,佛言汝已衰迈,当须使人,云何方欲为我给使,乃至五百比丘皆悉如是,时大目连即便入定观见如来心在阿难,如日初出光照西壁,语阿难言,我入定观见如来意,欲令汝作,阿难闻已长跪合掌作如是言,若有是事,如来世尊与我三愿,我当给事如来左右,一者如来设以故衣,施我听我不受,二者如来设受别请,听我不往,三者听出入无有时节,五百比丘具白世尊言,善哉!阿难比丘具足智慧,预见讥嫌,何以故?当有人言,汝为衣食奉给如来,是故先求不受故衣,不随别请,若哀出入有时,则不能得广利四部之众,是故先求出入无时,我为阿难,闻是三事虽其意愿,即其相也。
  疏云:依四禅十四变化者,初禅二变化谓初禅,初禅化初禅,欲界化二禅,三变化三禅,四变化四禅,五变化皆如初禅,而数先约自地,次兼下地,故后后增前。
  观禅者,十二门禅六妙门通明禅,十六特胜、九想、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修假实观名为观禅,并是世间禅,故名事禅也,九次第定智慧深利善能次第入于诸禅,乃至灭受想定无复异念,而相间杂,练前观禅,令调柔纯熟,名为练禅,师子奋迅三昧,奋诸尘土,能除障定微细无知,又能以无漏心入出诸禅,捷疾无间,资董前法益令熟净,故名薰禅,超越三昧,能超过诸地,自在出入,虽经散心不妨诸定,于诸禅中最得自在,故名修禅,此四是出世间,方名无漏。
  十一切处者,谓青黄赤白四大空识观青等十,皆悉普遍,而复相入不相妨碍,是故此十,皆名一切,此即重释前事禅也。
  十八变化者,一右胁出水,二左胁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身上下互出水火为四,并前为八,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中没而复现地,十二地没而现空中,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行住坐卧,十七或现大身满虚空中,而复现小,十八小复现大,又
  十八变者,如瑜伽四十七云:佛菩萨神境智通有二,一能变通,二能他通化。云何能变谓十八变振动者,乃至无量无数三千大千世界皆能动。
  炽然者,从其身上散猛焰火,于其身下注清冷水,身下及上入火界定,举身洞然出种种色焰,青黄赤白乃至颇胝迦色。
  流布者,流布光明无数世界无不充满。
  示现者,悉令现见诸恶趣上诸人天,诸余佛土,及彼土中佛名如来等。
  转变者,地令成水火风,亦尔好色有情令成恶色,恶色变如此。
  往来者,墙壁山石纵身往来,或远令近等。
  卷舒者,能卷雪山王等,如一极微等。
  众像身者,一切色像内己身中,令诸大众各各自知入其身内。
  往同趣者,或能往趣刹帝利,同其色类,如彼形量似彼言音,彼以召如是义,亦即以此召如是义,然后为其演说正法。
  隐显者,于大众前隐没自身,复令显现。
  自在者,普于一切诸有情界,自在转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来,即来令语。
  制他者,普能制伏一切具神通者。
  施辨者,若诸有情辨才穷尽能与辨才。
  忆念者,于法失念能与忆念。
  施安者,令听法时身心轻安,令离诸盖专心听法故。
  放光者,或有一光往十方面,令恶趣等息,彼众苦能作无量利益之事,又璎珞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定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
  通属智性者,应云因定发通,今云通属智性者,约果满用智简择以现于通,故属智性。
  疏云:不以二相者,前三教皆名二相,何者如藏依事禅发真等是也。
  别地前助者,别地前修空假观,助于登地,即是缘修显真修也。
  圆任运者,一教始终俱任运故。
  前二名通名化者,即变化也。
  后二名密者,密即三密也。
  前二可破坏者,以未得中为后教所破故。
  前二身通者,如意身通也。
  前二圣位方修者,专语无漏通也,凡位非不得五。
  后二凡位俱修通者,谓常观涅槃行道故。
  前二随依者,依事禅及无漏故。
  后二者,有胜依者依相故。
  (八迦旃延)疏云:迦旃延者,什公云姓也。
  如折阙缘之木者,阙于钻绳人工等终不得。
  缘既阙已者,如贝声欲绝时,反转求于贝声,终不可得,此约欲绝时为答也。
  普义堂者,论义堂也。
  更引喻汝者,更立难云汝也。
  不如实知者,谓不审实知,今世后世善恶因果,故不见得也。
  手障形者,什云:以形触,故若手障者,不堪投食,故不许也。
  两臂中间者,二人两臂中间也。
  二人中间者,二人前后为中间也。
  二餐一咽者,不许一餐再咽故。
  疏答不依五阴法者,外人计五阴为实,佛法则观五阴无常生灭,名不依也。
  不以不行者,便斥失者,于佛教中不用不行为德也。
  四辩者,一义谓显了诸法之义,法谓能说法之名字,辞谓能说名之语言,乐谓说前三也。于一法中说一切法,于一字中说一切字,于一语中说一切语,皆入实相。
  别教先破界内断常者,先破凡夫外道时所计也。
  次破空有者,有即缘生之假,空即所证之真,破缘生时真为能破,非空出假俗智为能破,空为所破也,后破空假中为能破也。
  疏云:本住福德等者,大经云:佛告师子吼菩萨,善男子!若有人能为法咨启,当知是则具二庄严,何等为二?一者福德,二者智慧,汝以具足二庄严,故前能问甚深之义,我亦具足二庄严,故是以能答。
  (九阿[少/兔]楼驮)疏云:劫初大水等者,成劫之初下有微风之起,渐渐增盛坚如金刚,形如槃缘阔等,大千厚六十亿由旬,此名风轮,光音天下金藏云而遍覆之,降大雨于其中,滴如车轴,其水下成水轮,厚八亿由旬,上凝为金刚轮,厚三亿六万由旬,注雨于轮上,其水高至欲界之顶,次有大风吹击,此水清者,从上次第结成天宫及妙高山等,浊者,作余山地器界,既成二禅,福尽而来生此,光音即二禅天。
  具如律中者,若准四分律至伽[少/兔]友,识是轮王尔,前有三十三王,皆是粟散伽[少/兔]友,后复隔五粟散王,有一轮王名多楼毗,复隔五王,有一轮王名阿湿卑,复隔七王,有一轮王名乾陀罗,复隔八王,有一轮王名伽陵迦,复隔九王,有一轮王名瞻鞞罗,复隔十四王,有一轮王名物罗婆,复隔三十一王,有一轮王名般阇罗,复隔三十二王,有一轮王名弥悉梨,又隔八万四千王,有一轮王名懿师摩,懿师摩复至悦头檀王,凡七代皆粟散王,都合八万四千一十八王,悦头檀王即今文中净饭王是,懿师摩王今文中懿摩王是也,准佛谱云:始从民主迄至善思父子想,继三十二主自尔之后,有十族转轮,第一伽[少/兔]乃至第十懿摩,总有八万四千二百
  一十圣王,并是十族兄弟子胤圣贤递兴,懿摩之子乌头罗,乌头罗有子名跋婆罗,跋婆罗有子名尼休罗,尼休罗即生师子颊,师子颊有子名净饭,净饭有子名悉达,悉达有子名罗睺罗,悉达若不出家,当为转轮圣王。
  今言四世是铁轮者,净饭王已前,乌头罗等四王是也。
  金轮相继迄至善思者,谓从懿摩已前金轮相继至于善思,既八万四千二百一十王是,然今疏文专依佛谱列数也。
  疏云:木贯者,贯木刹头以箭射之。
  疏云:此瞿昙若诚心者,若实不盗他物,血当变也。
  疏云:舍夷者,平也,静也,体性寂静也。
  疏云:当宝如来者,然准俱舍论文,此贤劫中至第九减六万岁时,狗留孙佛最初兴世也。今云劫初当宝如来出世者,谓贤劫之初留孙佛出,即拘留孙是也。
  四子被猜者,五分律云:佛在王舍告诸比丘,过去有王名曰郁摩,即今文懿摩是,有四子,一名照目,二名聪目,三名调伏家,四名尼楼,聪明神武有大威德,准佛本行经是第二夫人之子,第一夫人名长生,顽薄丑陋众人所*,夫人念言我子虽长,才不及物,而彼四子,并有威德,当没何方固子基业,即便白王,王之四子并有威德,我子虽长,才不及物,承孙大业,必为陵夺,若王摈斥我情,乃安四子孝友于国无德,今云何摈夫人剩,又白王言此四子并有威德,必相弥灭大国之祚,王即呼子敕令出国,四子奉命而去猜疑也,恨也,王被才,或疑之恨之,其母及同生姊妹咸求同去,一切人民多乐随从,王悉听之,到雪山北,营建城邑,数年之间,父王思之,问子何许?答言在雪山北,近舍夷林,是释迦树异名,筑城管邑,人民炽盛,地沃野丰,衣食无乏,王闻三叹,我子有能,从此遂号释迦种。
  疏云:从懿摩下面光等四为横,乌头等三为竖三,饭又是横也。
  疏云:故周公叹者,昔周公封鲁,而身相成王,令子伯禽归鲁而诫之,曰:汝无以鲁国之富,公侯之贵而轻于人,吾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尚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只敬于人,犹恐天下之人,谓苦有憍据矣。
  文现史记,文云:昔周公一沐三握一饭三吐哺以楼白屈之士,一日所见七十余人,门不停宾,古之贵也,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矣。
  疏云:贤愚经云:弗沙佛下此段文应移向前,故名无贫文下。
  疏云:九十一劫者,人中天上也。
  眠是眼食者,增一云:佛在给孤独为多人说法,那律独睡,佛以偈呵,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问曰:汝畏王贼而出家耶?答曰:不也,厌生老病死故求出家,佛言既信心坚固而出家者,佛躬说法而眠睡耶?即起白佛:自今已后形融体烂终不于佛前眠睡,因达晓不睡,眼根便失,佛言:眼以眠为食,乃至意以法为食,涅槃以不放逸为食,劝令寝息,那律云:不敢违愿,所以佛令修于天眼,发得半头良有以也。
  系念在缘者,缘谓明相也,谓缘星月日火等,光明渐渐大,初禅净色入欲界色,半头而发等迦絺那衣广如律中。
  修成虽少不等者,此即与而为言,故前二教修成与发得大体,亦复无别也。
  疏云:无漏发诸行者,即事禅正是天眼因。
  疏云:依空修肉眼天眼者,以依空故肉眼遍见粗色,如瓶衣柱地等,又唯见障内,天眼则遍见大千细色如微尘等,又能见障外,慧眼见粗细色空法佛二眼,如大品云:随信随法三空五眼,此业此果受其力生,其处其菩萨退不退、得记不得记等,皆名法眼,入金刚三昧得一切种智,成熟力无所畏,十八不共,知一切法名佛眼也,然彼止观中引大论通释五眼修证之相者,若至今经皆佛五眼,故云开显等(云云)。
  望后故论次第者,将藏通望后别圆,别圆复论次不次也。
  疏观因缘生善心者,修戒善及多闻,皆是肉眼因也,以修肉眼令见不到,凡夫报得,所见皆到。
  (十劫宾那)宿复不定者,此方宿者,总二十八,西方有七,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七者,井鬼柳星张翼轸,东方七者,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者,斗牛女虚危室壁。
  若西方者,经中所列后昂至柳,乃至从虚至胃,如是递迁,一方各七,应是地异,故星移三座。
  疏云:分别十法界至悉得见佛者,别人期心果头真如为佛法界,为惑所覆,故先却六界,次破后三界,方得见佛,故云悉也。
  (十一憍梵波提)疏云:昔五百雁者,四分律云:佛与五百比丘游苏罗婆国,至毗兰若曼陀罗树下,宿时毗兰若婆罗门即今文阿耆达王是,往世尊所,佛为说法得欢喜已,即白佛言,唯愿哀愍当受我请,佛及比丘僧三月安居,尔时世尊及比丘僧默然受请,时毗兰若婆罗门为魔所惑,虽请佛僧都不供养,时有婆罗国贩马人,驱吾返马,住毗兰若,夏九十日时,诸比丘从毗兰若乞食不得,往贩马人所乞食时,贩马人曰:施比丘马麦五升,世尊一斗,阿难使人磨作干饭奉佛,佛食干饭,比丘各各得煮麦而食。又百缘经云:如来过去作五百婆罗门主,见迦叶佛众人供养发如是言,好食运供养我,此沙门等应与马麦,故致斯报呵者(画之反牛喉也。)
  疏云:四无所畏者,一切智无畏者,备知四种苦谛,为他分别明示过患,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无能难言,是法非法,障道无畏者,四种集谛障四道灭,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无能难言,此非障道,尽苦道无畏者,四种道谛能行是道得尽苦出间决定,师子吼为微畏相,无漏无畏者,四种灭谛各有所证,各有所灭决定师子吼无微畏相。
  (十二离婆多)疏云:或室宿者,往昔曾证他人偷牛来因染袈裟,他人失牛寻迹至此,见染汁为血等,被投送官置狱中经十二年,如僧自镜录中说,故云有口失缘。
  二鬼争尸缘在止观第七记者,大论云:如人适远,独宿空亭,有鬼担尸来著其前,复有一鬼随后而来,嗔骂前鬼,云是我尸,前鬼复云,本是我物,我自担来,二鬼各以一手中争之,前鬼语云,可问此人,后鬼即问是谁死人,谁担将来,其人思惟此之二鬼悉有大力,设依理等如疏,乃至答言前鬼将来,后鬼大嗔,拔其手足著于地上小鬼等如疏。
  又非已有至前两者,前二教佛为当教之有别教等,觉已下皆名他有,俱属缘修成故。
  (十三毕陵伽)疏云:咄小婢者,大论云:其以宿命智力,知彼河神曾为己家之婢故尔。
  广明慢缘者,彼此大同。
  疏云:实无高心下,佛问河神,汝见毕陵合掌忏未?答曰:具见,佛言忏竟无慢,而有此言者,是人于五百世中作婆罗门性多慢故。
  忏悔具二悉者,忏悔治他嗔,令他善心生,故云也。
  三观总别者,一心三观为总,次第三观为别,此二咸至于极,故云俱归第一义。
  (十四薄拘罗)疏云:后母置熬盘者,就母索饼,母即投拘罗,掷置熬上,釜中煮肉,就索内置沸釜中等,付法藏经云:毗婆尸佛入涅槃后,有一比丘其患头痛,拘罗尔时作一贫人,见病比丘,便持一呵梨勒,欢喜奉施,比丘眼病即除愈(云云)。
  五大染色者,青黄赤紫黑,又更四大色红黄紫也。
  (十五拘絺罗)初舍利子问者,既是舍利弗母与弟论,只应云舍利子姊问,是以子显母耳。
  贪等者,等取嗔痴,谓三不善根也。
  (十六难陀)为说十一事者,一解色,二相应,三摩刷,四覆疮,五放烟火,六简茂草,七令牛群安稳,八知度处,九知时宜,十留牦余,十一将护于大牛,彼乃合云比丘亦如是,一知四大造色,二善别愚智相,三摩刷六情根,四善覆十善相,五传所诵为烟,六四意止茂草,七七十二分安处,八八圣支度处,九莫受轻*请名知时宜,十知足为留余,十一敬护是将护佛说,偈云:牧牛无放逸,其主获其福,六牛经六年,展转六十牛,比丘戒成就,于禅得自在,六根而寂静,六年成六通,闻皆得果成第一义。
  (十七孙陀罗难陀)地狱天堂者,佛唤还已,却将出城鹿母园佛问,汝曾见香醉山不?答未见,佛令投衣角飞,须更见山,山有果树,树下有猕猴,无一目被烧竟,佛问何如孙陀利?答何得比此,又问汝曾见天不?答未见,又令捉衣角,寻至三十三天,佛令游观至欢喜园及交合园,见诸天女种种音声,有一处天女无夫,问天,天答:佛弟难陀持戒生此,当为我夫,佛问难陀天女何如孙陀利?答天比孙陀利,如以孙陀利比瞎猕猴,佛言汝今持戒当生此天,时佛共还逝多林,难陀慕天宫而修梵行,佛又同汝见捺落迦未?答未见,又令投衣角,寻便见诸狱皆悉治人,有一处无人,因问狱率,狱答言:佛弟难陀为生天,故修行暂在天上,不久还来此中受苦,难陀惧之泪下如雨,佛与还游多林广说胎相,难陀因而发心为解脱,故修持禁戒,得罗汉,广如入胎经中。
  疏云:俗谛有法喜者,以受为俗谛,故云俗有。
  (十八富楼那)疏云:欲还本国者,增一云其成道已,欲还本国利益村人(中间如疏)乃至佛言,若能如是乃得利益可还本国。
  疏云:正直江满者,亦云满江,亦云江满即名也。
  疏云:殷勤折法者如上,若毁辱我,我当自幸等,即是殷勤之相也。
  疏云:所作已办者,罗汉四智中一智也。
  疏云:人行理等善知识观者,大品云:佛菩萨罗汉即外护知识人也。亦名僧宝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即同行知识行也,亦名佛宝,法性实际诸佛所师,即教授知识理也。亦名法宝。又一知识各具三义,一如佛威神覆护即外护,二诸佛圣人,亦脱璎珞著蔽垢衣执除粪器和光利物同行,三诸菩萨一音演说法开发化导,各令得解教授也。六度道品三者,助道名护助,助道发正道即外护,正助合行即同行也。依此正助不失规矩,通入三解脱门,即教授义法性三者,境是所师冥薰密益,即外护义,境智相应,即同行义,未见理时,如盲谛法显时如智,智用无僻,即教授义,并约四悉,合有三十六番善知识。
  (十七须菩提)疏云:占者依报之空能表正报,当会空理,理具一切法故,故俱吉。
  疏云:善业者,此则常修无漏善业。
  疏云:嫌行等者,大经云:须菩提者,住虚空地,凡欲入城,要先观入,若有于己生嫌嫉者,则止不行,乃至极饥犹不行乞,何以故?是须菩提常作是念,我忆性昔于福田所生一念恶,由是因缘入大地狱,受诸苦恼,复作是念,若有众生嫌我立者,我当终日端坐不起,嫌我坐者,我当终日立不移处,行卧亦尔。
  疏云:佛忉利下,大论云:佛在忉利,一夏安居毕,乃下行阎浮提,四众云集人天相见,众会庄严,先未曾有,时须菩提端居石室,作是思惟,佛常说法,若以智力观佛法身名见佛中最,又思惟言,今此大众,虽复殊特,皆归无常,势不长久,一切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于时大会一切皆欲先见如来,礼拜供养,时有莲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自化身为轮王,七宝千子导从而至,众咸避之,因先见佛,便复比丘尼形,头面礼足,佛告之曰:非汝先礼,唯须菩提最先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者,观诸法空,先见法身,得真供养。
  非独此中者,此必云法身者,且从初说,但是五分法身,若从得记后应云三德法身,非独此尔,余文例然。
  (二十阿难)疏云:宗社者,谓宗庙社稷也,宗尊也,庙貌也,谓尊儿所居,社谓后土,土者吐也,土之所生如口吐物,物即地神也。土地广不可尽敬,故对之为社稷,谓五榖总名,即五榖神也,故天子所居,左宗庙右,社稷布列四时五行,故云霸其等。
  疏云:阿夷等者,瑞应经云:王语夫人,国有道人,年百余岁,耆旧多识可相子乎?夫人曰善,乃令相之,阿夷既相寻,白王言,敢贺大王生此神人,如我相法,太子在家,当为转轮圣王,主四天下,若不乐居家,当为自然佛,度脱万姓。
  疏瑞相等者,经又云:四月八日交明星出时,从母右胁而生,天降大瑞,三十有二,谓地大动伏藏显明月神珠悬于空中,梵天宝盖弥覆空上等,言相者,经又云:太子身有三十二相,谓身金色顶肉髻,眉间毫相顶出光等,今既云死,则阿夷之言瑞相之表有何微哉?
  疏云:有一女人者,女人说偈云:欲云何所欲,贪视不知足,染欲贪爱心,误我儿遭来,又云:欲云何所欲,皆从思觉生,贪欲若不起,欲心则不生,将儿置井中竟,即说此偈。
  疏云:住恐离车等者,阿难将欲入则灭,往别阇王会,王昼寝,乃留言于门者,竖而便往毗舍离,王寻梦盖茎折,而自惊悟门人,即以上事白王,王严四兵,至恒河侧,而请阿难住其国界,以入涅槃离车,又请是以去留俱有怨也。
  疏云:能接持法身者,能持佛法身,以法为身故云也,法灯下叹能化也。
  (二十一罗睺罗)疏云:塞鼠穴者,耶输宿世使儿塞穴,六日鼠死,此罪余报六年妊娠(云云)。
  多是为人等者,此八种障不纯,能障不纯所障及除后二障,故云多也
  疏云:真谛至本名修罗者,此释不当,从佛言我法下,今家附彼文释障义,非全用彼意也。
  宝女者,瞿夷也。
  法显传者,高僧传中,法显比丘别传中说此缘,法显是神意僧。
  疏云:冀神宝至者,大经云:若刹王于十五日,处在高楼沐浴爱受齐,即于是日七宝相次而来应者,即当得作转轮圣王,主四天下,一金轮宝千辐不灭榖辋,具足不由工匠,自然成就,二象宝状,貌端美如白莲华,一日之中周行八万,尽大海际,三马宝其色绀艳毛尾金色,亦于一日周行八万,四女宝形容端正,身诸毛孔出栴檀香,目能远视见一由旬,耳鼻亦尔,舌能覆面,形色细薄如赤铜鍱,有大智慧常以软语手触王衣,即知王身安乐病患,亦知王心所缘之处,五摩尼珠宝纯青琉璃大如车毂,能于暗中,照一由旬,若天雨时是珠势力能为大盖,覆一由旬,六主藏臣宝无量库藏皆悉盈溢,能见地中所有伏藏,随王所念皆能办之,七主兵臣宝勇健猛略荣谋第一善知四兵,若任斗者,则现圣王,若不任者,退不令现,未摧伏者,能令摧伏,已摧伏者,力能令守护(云云)。
  观于彼净等者,不净谓妄语,净即不妄语,善不亦尔。
  当作者,谓未作者,更不可作。
  准宝云经者,是大乘经,亦敕十六令持佛法不得入灭,况小乘耶?
  所障之惑至思议者,异心中破一,心中破不同。
  (列少知识)疏云:亦不分别多识等者,意云:不以凡能分别圣之多少,良由圣应多小凡,致有多识少识不等耳。
  而别有理本者,约体用本迹也。
  疏云:十八学人等者,中阿含云长者,问佛福田有几?佛言学人有十八,无学有九,学人十八者,谓信行法行信解见得身证,家家一种子向初果,初果向二果,二果向三果,三果无及,五种那含谓中生行不行上流,九无学者,谓思进退不退不动,住护慧俱,又俱舍云:谓退护住思死不退慧,俱不坏法人。
  后约独菩萨位者,此专约十地边始终别,为菩萨立忍位以释,则是彼别圆接菩萨也。
  初入无功用者,初住为无学,住前名为学,学人得二句,无学得二句,五品为非学句,成五句。
  义属前句者,属学句也。
  阙第三句者,无学学句也,别圆准通佛住于善法,善法者,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以化众生,则成有于第三句,故云准通可知。
  则后三教并有两节者,通教七八地为无功用,亦以九十为具足别圆如记。
  即第二节者,此专约具足句判也。
  大经中举因六人者,迦叶以头陀庄严,阿难以多闻庄严(此即学入)阿那律以天眼庄严,舍利弗,须菩提,目揵连,广如彼经。
  二而不二者,此迷诸声闻,今日垂迹示为枯荣名之为二,亦证中道名为不二,故云同于如来也,又如来本实久已不二,慈悲垂迹示于而二中间入般涅槃,是则声闻二而不二,如来即是不二而二也。
  疏云:不缘至中间者,中间俱不可得也。
  不缘而缘者,三德涅槃理不当于缘,故云不缘,虽不当缘而常缘之此,即于本文初句上加,而缘二字矣。
  常如是观者,只此一句义兼前两句,若渐进边名为学,当分住边名学无学,所以不云缘,而不缘名学无学者,为须本文第二句,具于两句义,故不侯著也。
  三观各为五句者,空称藏通五句,假称别教五句,中观称圆五句矣。
  若百如中等者,则百界如亦万如也,又应知千如从理通具,故千界从义数义齐故。
  故前二文者,因缘约教二文也,若欲下略辨前二文相也。
  释妨如前者,如前令欲功用四义文是。
  数无约教者,如少知识观心文末说家云,若欲义立闻数欢喜,乃至对数解异,即其相也。
  义通初后者,初谓观行六根,后谓登住已上。
  (耶输陀罗)疏云:温良恭俭者,敦美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推人后已谓之让,文中阙让一德。
  初二句总明者,从上当分至总论也。
  疏云:显善权者,别述二句也。
  约教理应互通者,只是约教通于主伴耳。
  无始终故者,以菩萨形无定准,法不常规,倏来忽往杂众,则存没无恒故。
  始终亲疏者,始从外道已来,终法华也。
  主伴者,或时佛为伴,弟子为主,如须达家老婢佛化不得,阿难化得等(云云)。
  显密者,从初至后为声闻像者,为显示同余身者为密,又权示者为密。
  事理等者,如来化事也,如来所证理也,人法则诸弟子所行法也。
  善恶者,善如诸弟子,恶则调达也。
  且舍中间等者,且不论中间之迹及以华严寂场直论伽耶,故云近也。
  疏云:法身菩萨者,已舍生身,生实报土,得无生忍为法身,如华严中乘栴檀楼与大菩萨共詑摩耶,此乃法界为胎,胎外无别法也。
  疏云:弃国捐王者,太子本起经云:太子年至十四,请出游观,王令左右百官道从出城东门,天帝化为病人,身小腹大倚门啼息,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答曰:病人也,何谓为病?对曰:四大互乖,或热或冷,饮食不节,卧起无恒,故得斯病,太子曰:一何苦哉!吾当有之,与此何异?乃回车而还,忧不能食,王问其故,从者对曰:道见病人,以此不悦,王乃增之,五百*女,昼夜娱乐,数年小差,复请出游,王敕国中无令病人在于道侧,太子驾乘出城南门,天帝化为老人,杖柱羸步,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答曰:老人也。何谓为老?对曰:年耆根熟,形变色衰,气力虚劣,余命无几,故谓之老,太子曰:日月流迈,时变岁移,有何乐哉!回车而还,又忧不食,王又增五百*女而娱乐之,既而小差,复请出游,王敕国中无令老病在于道侧,太子驾乘出城西门,天帝化为死人家室男女啼号送之,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从答曰:死人也。何谓为死?对曰:气绝魂逝,无所复知,永弃亲戚,长埋旷野,谓之为死,太子曰痛矣!剧矣!往来五道,劳我精神,回车而还,忧不能食,王又增五百伎女娱乐之,久而小差。又请出游,王敕国中无令老病并及死人至其道侧,太子驾乘出城北门,天帝化为作沙门,法执持应器,祖地而行,太子问曰:此为何人?其仆答曰:沙门也,何为沙门?对曰:舍弃妻子,守戒无为,声色不能,污劳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存亡自在,谓之沙门,太子曰:善哉!唯此为彼回车而还,见诸伎女,犹如枯骨,所有宫殿冢墓无异厌恶,在家念清净道至年十九四
  月八日夜天,于空中*手白言:时可去矣!太子日碍其守者,天厌其妻及诸伎女,皆令睡卧,太子即呼车匿,徐令彼马天使鬼神捧马足并接车匿,逾出宫城,远至贝多树下,念欲剃发,天奉剃刀,发堕,天受而去,即于树下舍蒿为座,端坐六年,日食一麻一米(经云:天奉美食不肯受之,天乃化为自然麻米生其左右者也。)具修道品及三脱门降魔成佛。
  先与者,先与世法故。
  及忘四天下者,忘即舍也,谓舍四大众及轮王位也。
  分庭抗礼者,谓既内外殊途,如主客齐肩,分庭上下,故云抗礼,又若兼解者,如人对拜者是。
  亦对也者,以师弟未相巨顺,二彼相拒,故曰对也。
  疏云:初历色心等者,大品经云:菩萨得菩提时,为众生说色趣空乃至(其间广历众多法也。)一切种智等之所空空也,色等假也,非趣非不趣中也,广如后释。
  从始至终者,专在般若一部自论始终也。
  偏圆者,偏通前三,圆唯第四,故指玄文也。
  疏云:会天性者,论语云:父母之道天性也。
  孤调者,灰身故无身,灭智故无智,唯一解脱,故云孤调名为独灭。
  岂留多人者,便破慈恩,他云但是定性,悉皆入灭,并不得度。
  疏云:赎命重宝者,大经扶律显常律,譬能赎之宝命等,常慧命久住世间而无有反,故大经云:如人七宝不出外用名之为藏,善男子是人所以藏积此物,为未来事,所谓榖贵贼来侵国,值遇恶王,为用赎命道路涩难知贼难得时,乃当出如来秘藏,亦复如是,为未来世诸恶比丘畜不净财,为四众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读诵世典,不敬佛经,为欲灭除如是诸恶,令得远离邪命利养等(云云)。
  理同往见者,以迦叶佛出其土犹净,同于文殊引灯明佛于法华而入涅槃,故云同也。
  月上即维摩诘女,无垢施即阇世王女等。
  良恒蛾上女*,即车匿等,畜者,如太子马,马名揵陟,亦如龙女也,亲谓内眷属,疏即外眷属,慢如毕陵,嗔即身子。
  (总明观心)疏云:似盲执烛者,诸圣因缘教相本迹如烛也。
  通至善所者,明下文通大地十,今文且置通恶边,专从于善所也。
  忍许者,只是信顺三宝可依故。
  念谓忆持者,以忆念故对境能持也。
  猗(于宜反吴也大也)又猗者,倚善离恶。
  声闻定慧亦深浅者,通界内外故。
  乃至未受化者,意云:若有一分声闻根性,一代已来未受小化者,亦为今日行人,恶心所摄,皆令改恶从善入于法华也。
  次第相生者,以心无并虑,前心起已,后心方生,故如色阴居先,余阴次第二起也。
  非王非数者,若契理已,王不当于王数,故云非也。
  须辨同异者,谓须辨四教能观不同,其如身子将善心所教化人,令恶心成于身子,王所传引至于法华故。
  指余恶者,只是不行诸恶心所,故云心心数法不行也。
  因心所尽者,尘劳之心是因,心所尽之法若至果时,皆名常乐我净,故云果心无尽也。
  如五阴因果者,为上文举例也,阴名虽同凡圣永异,佛阴名为四云德岂同凡下阴耶?
  至王数者,令通四教辨于王数能所不同也。
  (列菩萨众)能忍成道事者,忍谓忍可以,菩萨尚能舍身为道,况世间违顺耶?故云也。
  不断者,发心已后中间菩提心更不间断。
  不破者,彼不为小乘所坏菩提心故。
  应约三教以释答文者,释答一切诸佛法下文也,大品通以三教斥小,故成四教也。
  答云:通虽如此者,意云:若通而言之,有菩萨堕四众中,则菩萨属四众,接亦有四众堕菩萨中,则四众属菩萨,接若别而言之,如今经菩萨别列也。
  今经列众之意者,唯在圆妙之众。
  非关至合者,或四众接菩萨,别列菩萨,或有或无,即其相也。
  金光明大小俱无者,彼经初文不列众直,以慧眼菩萨问起为别序耳。
  言通意别者,通于四教菩萨,皆求作佛,俱得名菩萨众,今唯在于开显之众,故云意别。
  大等三者,谓大多胜三,约于四教,则使教教皆具道智用三也,又玄文止观中,广约四教,辨四弘誓愿,上求下化四相不同,是故指彼第一卷释。
  疏云:六度等者,大论广说其相,今略叙之,栴檀满相者,释迦菩萨本作国王,名曰尸毗,得归命救护陀罗尼,视诸众生如母爱子,是时天帝知命将终,求佛问疑,遍求不得,却还天宫,愁忧苦恼,时天巧师名毗首羯磨问天主言:何以愁恼?答言:我求一切智人而不能得,毗首羯磨言:有大菩萨满足六度不久成佛,天主偈答菩萨发大心鱼子庵罗华三事因时多成,果时甚少,毗首答言:优尸那种六度满足不久成佛,帝释言:当往试之,是菩萨不?汝作鸽,我作鹰,汝便作怖入王腋下,毗首言是大菩萨云何以是事恼之?释云:我亦无恶心如真金须试,即如所说变入王腋,举身战惧动目促声众人皆言是王大仁慈,一切宜救护,如是鸽小鸟归之,如入舍,菩萨相如是作佛必不久,是时鹰在近树,而语王言,还我鸽来,王言:我前受之,我昔愿若有众生来归我者,我皆救护,鹰曰:我亦众生何见夺我食,王问汝须何食?鹰云:我食新肉及以热血,王云:无不由杀得之,云何杀一与一,思惟心定而说偈言:是我此肉身,恒受老病死,不久当臭烂,
  彼须我当与,持刀自割股,肉而授与之。
  鹰言:须遂道理令轻重等,勿见欺也,王言:持秤来秤,鸽如言秤之,鸽身转重,王身转轻,乃至身尽(云云),王以血涂手攀秤欲上尽对于鸽,鹰言:何用如此,以鸽还我,王言丧身无量,今是求易佛道,时肉尽筋断,故上而堕,乃自责言,汝须坚固勿得迷闷,众生堕忧海,鹰须救护之,何为懈怠?尚不及地狱之苦十六分一,我持戒精进犹患此苦,况地狱中无有智慧者,时诸天赞言:为小鸟能尔。时天地六动,海水扬波,枯木生华,天雨香水,诸佛来赞,必成佛也,鹰语鸽言:是真菩萨(云云),帝释语王言:心不恼耶?王言:我心欢喜不恼不没,释云:谁当信汝?王言:若一心不恼,以求佛道者,我平复如故,语已平复,人天见之,皆大悲喜,叹未曾有,必当作佛,我当供养。
  尸满相者,如须陀摩王是,王精进常依实语,欲入园游戏,始出城门,有一婆罗门来,从我乞云:王是福德人,愍我贫穷,王言:须待我还,适至园中,鹿足鸟王,从空飞来,捉将王去,须陀摩王,泪零如雨,鹿足问言:人生有死,如何啼泣犹如小儿?王言:我不畏死,但恨生来实语如今乖信许婆罗门行施事负宿心,自招欺罪,是故啼耳,鹿足言:还去七日施竟便来就死,若不来者,我有力取,王还恣心布施立太子为王,大会人民(云云),王说偈言:实语第一戒,实语升天梯,实语生人天,亡语入地狱,我今守实语,宁失身寿命,于是发去至鹿足所,见来欢喜,汝实语人,不失信要,脱竟还来,汝是大人,王广赞实语,呵责妄语,鹿足闻之,信心清净(云云)。
  忍成相者,如羼提仙人,在于林间修行忍辱,时诃梨王将诸彩女,入园游戏,饮食讫已,王少睡息,诸女采华,于其林间,见此仙人,供敬礼拜,在一面立,尔时仙人为诸女人赞叹慈忍,其言美妙久而忘去,王觉不见拔剑遂踪,见女在于仙人前立,嫉妒降盛恚目奋剑而拟仙人,汝作何事?仙言:我修慈忍,王言:我今当以利剑斩汝手足,截汝耳鼻,若不嗔者,乃知修忍,仙言任意,王即拔剑,斩其手足等,而问言:汝心动不?仙言:不也,王言:汝无势力为我所因,虽云不动,谁当信汝?仙言:若我实是修慈忍者,血当为乳,言讫血便成乳,王大惊走,将诸彩女而去林中,龙神为此仙人,雨雷电霹雳致王毒害,遂不还宫。
  精进满相者,如好施太子求如意珠,得珠坠海,正使筋骨枯尽不懈废,誓得如意,以给众生,齐其身苦诸天问之,答曰:生生不休,诸天见此精进,助其杼
  海,海水减半,诸龙见海水半,恐海干竭,送珠与之。
  禅满相者,如螺发仙人名尚阇梨,得第四禅出入息断,坐一树下兀然不动,鸟见不动,谓之为木,即于仙人发中生卵,仙人定起觉其顶上有于鸟卵,即自思惟,我若起行,鸟母永不复来,鸟卵必坏,即入禅至鸟子飞去,尔乃起行。
  般若满相者,如劬嫔大臣分阎浮提地以为七分,城邑聚落皆使均者,为息诤故,此明事度约世俗智(云云)。
  四三必殊者,四教皆有四弘及道知用三不同,是故皆云一一也。
  善法体相者,心性内外体相也。
  义当于酪者,此明四教接于五味菩萨,既以别接二苏,圆接醍醐,即三藏菩萨当乳酪,若在乳时,由居内外凡位转成酪时,仍在方等前鹿苑之末,若据观转即当通教。
  进退者,进即俱在般若,退则生在方等,盈在般若也。
  借本迹中意者,凡约教中,只应判出四教,不应约五味以论调熟,调熟之言,皆在本迹中说,今约教中用者,但是借此助成约教耳。
  今皆相指者,为明今经菩萨,故约五味四教,及以开等简之,所以文中在于四种菩萨,今经唯一圆妙,岂有四耶?故云疑网皆除也。
  疏云:如善财入法界者,有人云:准华严经见文殊时无如此事,应是误,今谓此引旧经未可云误,若复于菩提场中见普贤菩萨,于如来前坐莲华上,智慧境界无量无边难测难量,一一毛孔出一切世界微尘光明云香焰云杂华云等,是一一云悉遍法界虚空一切世界,又见一一身分,一一毛孔悉有一切佛刹,一切众生,一切如来出现所转法轮,一切菩萨所成诸行。
  疏云:本邻诸佛者,中间迹耳。
  五住对三者,三观观三惑,惑即五住也,于一心异心中破,故有次不次也。
  不涉权下者,三教俱名为权下之一字专在三藏菩萨。
  此明数至因缘者,如闻数解异,即世界闻数生善,破恶入真,即具四悉。
  各有八万者,以能从所,亦具八万,良由能所不二故。
  六境初四菩提者,以十如文略,且十二因缘境为初也,谓观十二因缘有四种观,谓上中下上上也。
  必治无明者,无明之言通于界内外,俱名无明故。
  横得三不退者,至第三祇一时俱得,故名为横,故离五障者,大论云:远离五事得五功德,五事者,一三恶趣,二贫*家,三根缺,四女身,五喜忘,五功德者,一常得人天身,二生富贵家,三诸根完具,四恒为男子,五常识宿命。
  位义不彰者,具如净名经中云:虽成佛道转法轮,而入涅槃不舍菩萨之道,是菩萨行,则是入住之文,亦不始末彰灼明于地位之相,故诸经不彰其例亦尔。
  地前伏惑者,伏于别惑正当别义,唯识宗地前伏于通惑耳。
  初后不二者,法华随喜第五十人为初,华严初住为后,后由于初,圆体本一,故云不二。
  迹居诸经之首者,意云地亦不知诸菩萨迹居何经之首矣。
  只此一谬者,只是但作一权教叹耳。
  疏云:今取至两意者,若不得三不退下十三句皆不成要由,得三不退方能具三陀罗尼等,是故今师此句,两向释之。
  疏云:而德居于初者,只此分文已成不当,何者?既云诸句皆悉叹德,如何下诸句云叹行等耶?
  为初为后者,以别圆皆有初后,故用二教初后责之。
  本即是体者,体即三德,宗即诸位,始终悉具因果。
  一者寄本者,以诸菩萨从渐中来至今经,故且寄别十地以叹,即指别地为本。
  三者,顺论者,论依次第故。
  七地恐起二乘心者,大品中明菩萨至七地时,若起二乘心,则堕二乘地,恐堕此地名为起二乘心。
  此是别教教道者,若依璎珞初地念念入法流,心心趣解脱正当别位,若言十地始入无功用,则成教道之上复更教道。
  圆发三智圆明者,此二句对第三地圆转等,已下八句对八地配之可见。
  疏云:焰地者,此具烧照二义,焰如照,炷如烧也。
  疏云:正智不动等者,明此菩萨正智之体常冥寂光,无有出动,不曾出三界,但以慈薰身不动真际遍入五道耳。
  疏云:而今出没者,若地地皆具十三句名出,但一句对一地为没,又依圆为出,依别为没。
  疏云:初发心住者,华严旧译云: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悉与三世诸如来等,亦与三世佛境界等,又与三世佛正法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三世诸佛平等,智慧所化众生,皆悉同等,悉能严净一切世界,悉能一切界示现成佛等。
  疏云:论其实处者,初住分证三德名为实处,三德体遍故云无量无边也。
  疏云:初阿字门者,南岳大师有两卷释一一相接,故表用圆四十二位其理不二。
  言字等者,谓菩萨摩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云何名字等,如法慧菩萨说十住十方,一切诸佛皆字法慧名字等,云何名语等,十方一切诸佛说十住与法慧菩萨说等无差名语等,功德亦无差名功德等,复次如功德林菩萨说十行,十方一切诸佛皆字功德林名字等,十方一切诸佛说十行与功德林菩萨说无二名语等,复次如金刚幢菩萨说十回向,十方一切诸佛皆字金刚幢名字等,十方一切诸佛说十回向与金刚幢菩萨说无二名语等,复次如金刚藏菩萨说十地,十方一切诸佛皆字云金刚藏名字等,十方一切诸佛说十地与金刚藏菩萨说无二名语等,复字平等如无垢地诸菩萨以金刚慧于重玄门平等三昧觉了四十二地,四十二地中住一切地,从夫至妙觉地等无二,止是一如来藏,一切字皆是无字能入一字,能作一切字,是名字等,发言无二是名语等,云何名诸字入门,谓菩萨善解一切诸法从初不曾生,何者?是诸无明诸行诸结烦恼无,初念不曾生,无后念不曾减,无中念不曾有住,故经说一切法不生(云云)。初住具足四十二地为众生差别说如言,不退曰住,利物曰行,悲曰回向,堪忍曰地等,照曰觉,本净曰妙,广如彼释(云云)。
  故亡迹者,亡昔权教,今唯在圆,故云本也。
  去初而取后者,初即昔三,后即今圆也。
  一者接取妙法者,并初总句,故成四句,今家将四种方便偏于十三句上,今横竖二释地地悉具方便,故下三方便如记中具录,论文次第配诸句竟。
  论中复有接取事门者,文相同前,故云非要论示现诸地接取胜明功德不同二乘功德,故八地无功用智不同下上,故不同下者,下功用行不能动,故不同上者,上无功用行不动自然而行,故于九地中得精进陀罗尼,得具足四无碍自在,故于十地中不退转法轮,得受佛位如转轮子,故以得接功德成就者,示现依何处?依何心?依何智?依何境界?依何等能辨?故依何处者,依善知识,故依何心者,我依众生心,教化毕竟,利益一切众生,故依何智者,依三种智,一授记密智,二者诸通智,三者真实智,依何等境界,依何等能辨者,即三种智接应知,即诸地功用者,为八相九界身化物故。
  言八地者,更重释前七地,恐起二乘心,文及八地始入无功用者,名此为更一重教道通,且依一家承用者,今家专依璎珞经以判地位,不依论文。
  今文二释至观者,横竖义当约教,观心自当约观。
  言义当者,今唯在圆,复寄于别观亦如是,今正在圆,复寄次第,故云义当也。
  百句只是一句者,论中十种示现,一一皆十,即成百句,今观亦尔,一一具十旋转无穷。
  疏云:三谛理和至僧者,应更云智与谛和名供养僧。
  疏云:空观入通佛慧等者,圆心具三佛慧,故应约诸句。
  自在说之者,句句互通圆融旋转,而复偏通四教,偏圆相显施开废会横竖无穷故。
  或隐者,隐在小等,或真即出家菩萨,或俗即在家菩萨,如跋陀婆和等。
  或主或伴者,为主导为伴随也。
  不同声闻显著者,从渐至顿经历诸味事迹次第,复不改身,故云显著也。
  疏濡音软。
  疏云:不起法至相者,不起二边而行中道之行也。
  疏云:愿取妙土者,亦可云寂光为妙土也。
  益物事广者,所化众生,皆于十方,先成正觉,故云广也。
  所化位高者,我之国土皆一生菩萨。
  观音中思益,即为人者,生善中最,莫过菩提也。
  例前拟后者,依前声闻拟杂众也。
  疏云:一切见爱者,动即破也,见爱通界内外,外即同体也。
  无间趣入者,合字释也,若分字释者,无间曰精,趣入为进。
  长时无废者,先合字释,次分字释者,长时名不休,无废名不息。
  疏云:宝掌者,堪能掌护世出世宝故。
  俎败者,俎杀也,有本作俎字非。
  疏云:令释大乘者,是佛令菩萨为人说大乘法也。
  不志二乘者,以二乘人不能说于大乘,所以梦中亦不令至于珍宝,心等者,以世宝显出世宝,出世宝者,即三德为珍宝也,以自证故还将此宝以利于他,故云无所贪惜,出世尚尔,况世宝耶?
  故此两宝必具四悉者,两宝异即世界为人讲说,即为人心无惜,即对治掌,即法身第一义(云云)。
  简法宝滥者,二乘亦证五分法宝德,恐滥大乘三德法宝故。
  药王中三缘者,供养起塔为一,劫尽至救为二,大医王为三。
  世尊往昔者,应云世尊慈氏,往昔云何发此慈心更捡。
  未济跛[少/兔]者,大论二十六云:因地为鹿所居之处,被野火烧,避火而走,值于水沟,有多少兽不能得度,鹿以身为桥度诸兽,置于彼岸,众兽践脊皮穿余命无几,跛[少/兔]最在后,至跛[少/兔]终过鹿身自陷水而终(云云)。
  具名之外者,释六如是下结文也。
  唯除一人者,经中亦不云千人中除其佛等,但云除一人耳,应是除观世音菩萨,以观音是补处故。
  (列杂众)疏云:方等经亦列地狱者,如婆薮外道示生,杀羊示报堕狱,领地狱众听方等经为引,乘急戒缓实人闻法得道,戒缓故堕狱,乘急故值佛闻经(云云)。
  故可见有对如前者,如前声闻菩萨二乘及欲色二界,是有对可见故。
上一篇: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3
下一篇: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