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专题栏目>>法华专栏>>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1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1
2007年05月24日16:05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2050 字体: 繁體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1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卷第一(辅妙乐记)
 
    吴兴永定寺 释沙门 道暹 述
 
  将释疏文略分为四:一先略解题目,二从佛出世下释章安注文,三委释下指广,四序者下依文解释,初文具如玄文,五重略广,二释已辨其相,余三段如记,次第解释可见,又今疏文用于玄文广义成今略义,是故今文时时引用良由此也。
  言为二所依者,谓文字为名句所依也,故婆娑论云:一字为名,二字为名身,三字已去为众多名身,又一句为名,二句为句身,三句已去为众多句身,是则名句为能依,文字为所依,又毛诗注云:宫商角等,上下相应,谓之文句者,曲谓随遂经文,曲细分别。
  句逗者,逗留也,说文云:逗止也,方言逗住也。即以句止之处,名为逗也。
  名诠至差别者,若于今经具通别二义,始从如是终乎而退,同于诸经,无不诠于自性,及以差别,别而言之,一一名一一句,并异诸经,故云己今当说最为第一也。
  不论至等体者,与论辩异也,今意但以句逗分一部经文,及随文解释不同诸论,或以色为教体,或以意地所思,行蕴所得为句教体,如唯识法相宗,具以声名为教体,彼论云:声属十二处中,声所接五蕴之中,色蕴所接四辨之中,属辞为碍境也,名句文十二处中,法处所收五蕴之中,行蕴所得以名句文,是声上屈曲意地所缘,故属行蕴及法无碍境,今家明教具如玄文,今此实相一乘之经,诠于所证实相之理,永异众典,即其相也。
  今但以句者,对论故云今也,又今一部之文,分为序正流通,名为三句,二十八品等名为小句,问今文何以不云身等乎?答但云其句一部之文,任运成身,何者但是诸法聚集名之为身,以一部经文无非聚集,故不别云也。
  成若干章者,目约序正流通及大小章为若干也。
  疏者通意之辞者,谓以言辞而通文意也。
  亦记也者,谓禀受前人记其所受,以为疏也,又及率己胸襟也。
  镂者如檀体,虽香必假工人雕刻,显出檀之妙像,古人亦尔,经体虽妙,必假巧辞,镂出文旨,今大小文义有序也。
  二难之中者,于闻法难中,开出传译,及自开悟于能听难中,开出闻师,及一遍记其义相当矣。
  正在时会者,此叙灵山当机之众,故云然等也。
  言及以阿难者,谓若不因阿难亲承梵音,如来灭后处众诵出,有可传译此土方闻,若不因此像末无犹得闻,故别指之。
  故经多劫者,若以贤劫第九劫内四佛相次而兴,不得云多,今通望过去三佛,及以中间不睹佛兴,故云多耳。
  闻者尚难者,叹此土闻者尚已为难,况大师亲自修行?复于道场妙悟为众解说,章安所记流通后代,岂不难耶?
  于中初二至斥己者,前文通释,从此下别释,斥者指斥也,故三双相望名为一一,则六义傅传渐渐后挍于前。
  辄记者,谓谦己专辄一,遍记于大师言旨故。
  若魔若外者,以佛力加于结集之众,使魔不得其便,千大罗汉皆是无碍解脱降伏外敌,则令外道不能得便。
  添削者,既云记大师之言,何故专辄添削耶?从添谓下释所以也。
  谓斥非以显是者,谓章安助破古师,以显大师之正也。
  破古至我已者,明章安破古,并用大师义势以破古人,非全用己自任胸臆也。
  加彼异见者,加谓添足,即章安更引古人异解之文,助成大师也破文。
  丹丘者,赤城山也,在国清南门,据时添削处实国清丹丘名佳,故以标地,今国清寺属丹丘里。
  须开三教等者,前二教一句须开别教,教权理实,由存教道,是故别教果头之理须废,故名开也,故玄文云:别登地已上,须废高归下,即其事也。
  言大小者,通别为大,三藏为小也。
  初心之人者,谓法华前圆修之人在名字位,虽信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而于方等般若座席犹属同听异闻,以随喜等位观道未成,犹谓偏圆相隔,如此之人,须闻今教开显之说,故净名疏释菩萨品,云:圆人失意,尚须弹片,即其相也。随喜已去不须云开,若人初住已上,但论增进故也。
  权人至此者,谓权到法华,一向须闻,不论圆也。
  疏云:经题者,题者头也,故字从是脚里作页页训头,故以经首名之为题,若言经第未善字义。
  疏云:委释者,委属也,曲也,谓属对妙题,曲细陈释,已如玄文十卷释。
  总三法者,以题名是总,三轨是别,故玄记云:以总总于别,以别别于总,此之谓也。
  超过诸说者,一则超于前十四品,二则超于一代教门。
  即三之一者,谓览体宗用,三以立名,故本地亦尔。
  不与他同者,不与他人解释同也。
  体非因果者,譬如虚空之体,非彼非此,而游之者,还游于非彼非此之虚空,因果取体亦如是,还依非果非因之体,而成从因至果之宗。
  若不先了能开者,以法华圆乘妙体宗用为能开,三粗即妙为所开。
  故但分文句者,此明单用文句,消经不当,应须疏中,随文解释以显理。
  唯谈下明单用玄义不可。
  若相带下,明全用玄文入疏,全用文句入玄,相间杂说不可,何者?则使听者不识经文起尽,复令玄文大义不彰,故云无归。
  寄行约教者,迹门约行次第,以明五义本门,约教次第,以明五义玄文,第一卷具辩其相,又观其文势,安乐行经约行等。
  固蔽理观者,便斥世人不用止观文意,消经成无观行,所以今家一一文下,皆以观心释之。
  而但下明世人不肯用玄义消经,但用诸论事相而已。
  今问弘经者,令问弘教人心也。
  自行暗于妙宗者,约行因果以片,故妙宗具足,应以三法斥之。
  教行至相摄者,即以迹中四一自互相收,何者?由禀开权妙教,则成一乘之人,行于实相之行,以显一乘之理,余三例尔,又以本中四一摄于迹中四一故也。
  不可恒尔者,不可句句之下,皆列名体宗用衣坐室三也。
  广略适时者,序品方便品迹门之广,余品是略,寿量普门是本门中广,余品是略,何者?只是广略释于妙法名体宗用,若晓广已略无异途,故圆乘大车开权宝所,与方便品诸法实相,无二无别,故云根源等。
  今家随释者,今师随品解释则成生起,故云通有四意等也,又慈恩每于一品皆作四释,今家不尔,须四则四,不必一概,二十八品一一皆四,若一概者,未为全当。
  释妨者,如方便之名与大小乘同,故须释出,今经即是体内方便不同于权,诸皆例尔。
  释文者,即是正释也。
  或释名中即带来意者,如释安乐行品具有此相,及下流通分中多有此意,至文可见。
  又释名至互有无者,如譬喻化城授记等,并于题中俱释其名义,皆未备序品方便普门陀罗尼等题中,及以品内名义皆足,所以疏文,而于题中解释名义,委悉皆尽,以此二类名互相无,言义者,三车大车,皆是名下之义,化城中说化,及以宝所授记中别劫国,并是名下之义,余品准此。
  或于义前别释者,如释序品,先约字训,次释字义,方便品约方法释名,则先从字训门,及秘妙方便,名从义譬喻化城等,皆有先释其名,次方释义。
  或带名以释义者,如序品,云序者即是其名,阶位等则是其义,方便品普门品陀罗尼等品,于题中解释悉之,故云带名以释义也。
  此彼淆混者,若不晓今家释意还成将于昔教,以混法华故也。
  复似从义者,只阶位等言似从义也。
  学舍养宫者,礼记王制云: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庠,养庶老于西庠,此以国家东西两学为庠序,今此品于正宗,如东西之学,故言序也。
  别内外者,此指东西厢为墙,对于堂屋以别内外也。
  此可借用者,疏中既无异内外之言,故今申于文意,亦可借用别内外之言,以消二序故也。
  又庠者,详也,谓之谛审,序者,叙也,舒也,于正宗前所列由致,皆谛并审,方叙而舒之。
  通序异外者,此借下文对治悉中,阿沤二字,对破外道,不同别序,专异诸经。
  亦可兼用者,谓通序非但异外,正是序于圆妙,故得同,而别序方异诸经,即是别于内外之相也。
  亦二序共有者,只是通序,亦具阶位安庠之义,若从义立通序,亦具申述二义,何者?如因阿泥楼豆,令阿难问佛,如来灭后一切经初安何等言?佛答皆安如是等五,因此五事得为别序,作由义当由序也,述者阿难述佛灭后经,初先安如是等五义,当述序也,是则二序皆具三义也。
  必先证信等者,此从现文以说,诸经皆尔。
  必先发起等者,此从佛在世当时以说,佛在世时,但有别序,如来灭后,方有通序故也。
  二序各有前后者,谓二序各具五义,自为前后,又前云必先证信,亦是各有前后也。
  即宾主者,若以文殊是游方大士,则弥勒是旧住为主,文殊为宾,若据发问,则弥勒为宾,文殊为主矣。
  冠即是首者,不同余文,冠与身异,今文冠全是首,故云即也。
  瑞疑由也等者,谓由光所见故疑问,述昔所闻故述答也。
  疏云:胤者,继也,谓众物之子,如乌养子羽翊方成,母以低飞而哢之,意在令成而峻飞,教飞助以飞兴喻于述。
  序义可知者,谓觉正体以之为序,即当序中唱于异名之意,故云哢亦得名引。
  故字义则通者,谓序品义则通下诸品,题称序品,此则从别。
  故出其人者,先出佛及以译人,则是能聚之人,若言聚者,谓物体已聚,名之为聚,可去声呼!今文即以上声呼之。
  如心地品者,梵网经有六十品,心地等二品是佛自唱,如云:持戒心地法门而去,故云:佛自唱,余皆译人及结集者所置。
  人如楼那者,以人类等非一,故皆云如也。
  以无闻品益故者,此有文外之疑,疑云既云,诸品皆结集所置,何故无结闻品得益人耶?答只是阙略益人,非无如三周得记其数,非一人何须置疑?二者以无闻品益,故品后无结耳。
  以通从别者,品是通序名,从别品序皆具四释,下二十七品,皆以方便等名从别品,一字是通,通别相从,皆具四释,下去准此,故不重述。
  或阙于一两者,迹门约教定不可阙,本门谈远亦不可阙,因缘观心,或存或没,亦无大妨也。
  通皆除疑者,但见无阿伛二字,即知是佛经,故云:除疑。
  余三及别序者,此明妙经通序,即约教也,久远今日,即本迹也,五义悉具,观心释也,别序具四,例此可见。
  得失者,处中方名为得。
  至安公来者,自安公高悟料节,或兴悬符地论之文,佛地论科,判佛地经云:要唯三分,初教起因缘分,此与安公序分同,二圣教所说分,与正说分同,三依教奉行分,与流通分同。
  疏云:案说传之者,谓结集之家,结散为长行,结贯为偈颂,以传像末,故云也。
  总别起尽者,亦可云:大章为总,小章为别也。
  阿难说经者,佛去世后,阿难登高座诵出,亦得名为说经。
  契经者,契理契机名为契,贯穿缝缀名经,佛地论云:贯穿摄持所应说义。
  长多璎珞者,经中广破外道竟,说多譬喻,庄严佛法,故云也。
  疏云:增一者,以一加故云增一,累法增之故也,言明人天因果者,从多分说,但云明其苦集,非不说于道灭,今从略边,故但云耳,破邪亦尔,二中阿含者,准只律说,谓阿难诵取文中之义,故即是专明道灭矣,三杂阿含者,或文义杂,或句义杂,根力觉道皆说,故即是明世间禅无色定等,四长阿含者,谓明扩劫长远之事,见论云:集众法之最长者,故名长含,肇法师长含序云:所以通称阿含者,此译为法归,谓万善之渊府,总持之围苑,众法之所归,故云也。
  疏云:律开五部者,内善调伏名律,外禁身口名戒,举果望因名婆罗提木*,此翻处处解脱。
  五部者,大经云:佛告憍陈如,我涅槃后,有诸弟子,颠倒解义宣说,名昙摩[毛@匊]多(此云法上),为合法相易,凡所说法,先果后因,故云颠倒,一昙无德部法名四分,二萨婆多部法名十诵,三弥沙塞部法名五分,四婆粗富罗部律本未来,五迦叶遗部法名解脱,僧祇为本部,分出余五,八十诵等者,优婆离一夏,八十度升座诵之,故得名也。
  文中自引阿含六度者,谓毗昙是通名,文中正引六度为分章也。
  逮度无极者,古翻经论六度,一一皆云度无极也。
  镜中者,戒檀严也。
  未必全然者,记家意云:镜中亦不须此破,以广摄略,有何不可?
  根大见杂者,根谓根性,大谓四大,又加空识二大,成六大,见谓见惑,杂谓七种之余名为杂。
  佛在无出者,谓佛在出诸法,法具足无有失灭,以佛入灭,法皆随去,恐法失灭,故会论师,结集诸法。
  一者序成就者,从如是我闻至崛山,是论自释,云如王城耆山,胜余一切城山故。
  二者众成就者,从与大比丘至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第三成就如记,四从佛说是经已,论释云依何等说法,依三种法者,一者三昧即初文是,二者器世间即雨华动地是,三者众生世间,即尔时会中已下文是。
  依止说因者,谓依中道智光,令见他土说,论释云:大众见异相不可思议事,如来应为我说,渴仰欲闻,名依止说(云云)。
  六大众欲闻法者,从尔时于弥勒菩萨作是念已下文,是以现瑞,故是说妙经由,故以问现瑞由,为欲闻法成就,七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已下文是。
  一叹法胜妙分者,论云:一者示现所说法因果相,谓佛曾亲近诸佛尽行道法为因相,成就甚深未曾有法等为果相,此经说佛所得之法,故以佛因果相为所说法。
  二叹法师功德分者,论云:二者示现如来法师功德成就,谓能种种方便引导众生,知见深远禅定解脱,巧说诸法,悦可众心等为功德。
  三智众定疑分者,论云:三者依三种义示现,一者决定义,有诸声闻方便得证,作决定心,如经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等,二者疑义谓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是故生疑如经,而今不知是义所趣,三依何事疑义,谓如来数数说甚深境界,而前后不同,是故生疑如经。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等,从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已下是。
  四定记分者,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已下是,论云:四者示现依四事说,一者决定心已生惊怖者,令不惊怖,故如来有决定心,故二者因受记如经,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等,以说妙法,必令二乘得受记,故因欲说此而先止之,令生尊重,故名因受记,三者取受记如经,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等,此谓因舍利弗等靳固欲闻,故佛许说,即以欲闻名取受记,四者与受记,如经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等,谓决定为诸声闻等,开权显实,五佛咸尔,故云定记。
  五断疑分者,论云:示现断四种疑,一者何时说诸佛于何时等,起种种方便说法,为断此疑,故如经舍利弗出于五浊恶世等,二者云何知增上慢,如来不为彼人说法,云何知彼是增上慢?为断此疑故如经,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无有是处等,三者云何堪说从佛闻法而起谤心,云何如来不成不堪说法人,为断此疑,如经除佛灭度后等,四者不成妄语,如来先说法异,今说法异,云何如来不成妄语,为断此疑,故如经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等。
  疏云其余品各有处分者,论云:法力者,五种法门示现,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三法如弥勒品示现(分别功德品也。)闻法如随喜品说,读诵如常精进菩萨品示现(法师功德品是。)说力者,有三种法门,神力品中示现,一出广长舌,二謦欬声,三弹指苦行力者,药王菩萨品示现教化众生行苦行者,妙音菩萨品示现,凡此等是,唯以者以对他故余人非不,亦美唯光宅最得独擅之名,故云唯也。
  吾钻仰者,东安钻仰也。
  逵者,九达曰逵。
  进退俱失者,进如光宅,退如古师。
  疏云:二十七品者,达多品未入也。
  疏云:理一说三者,谓于一佛乘分别三故。
  但依权实本迹者,权实即迹门,本迹谓本门也。
  果在本门者,今家若以本迹二门相对,则迹门因正而果傍,本门果正而因傍,若不相对,各有因果不同,古人二门偏立,所以破之,良由此也。
  但合二三为正者,于四段中合二三两段为正,与今家从前三段消经,其意不别,故云甚符经文。
  以气为臭者,西方以气为香,故云等香,不等香,平等香,此土易云其不得意者,其臭如兰故也。
  天台名如止观记等者,古老所传以其山绝岭之形,似三台星布列之状,因号天台。有云:本名天梯,谓其高可登而升天也,后人讹转为台字,耳智者,因为晋王授菩萨戒,王曰:大师传佛法灯,当加尊号,故称智者,举处显人,故云天台。
  天台分文为三者,若但为三段分节消经,则通别二序俱通本迹,故于序中二文义,皆具四释,若本迹各分三段,序中只得密有本迹之意,所以疏中或时但约体用本迹消文,良由此也。
  疏云:约本开权显实者,谓权迹实本久近,虽殊开显同故,故云不思议一也。若分二别者,本门约身,迹门约法,权实之称,唯在迹门。
  问后何妨者,此助申问词意,文中既存两节分文,但后段分文问起亦应无妨。
  不专后释者,申于疏中,何不依第二节分文消经,由本门正说之前,立于流通,非须大途且是一往,从前三段消经不从于后。
  处会如释签者,旧经七处八会,新经更加普光明殿一会,一摩竭提阿兰若菩提场会,旧经云寂灭道场,二摩竭熙连河曲普光明殿会,旧经云普光明法堂,三忉利天,四夜摩天,五兜率天,六他化自在天,七重会普光明殿,八三会普光明殿,九逝多林会。
  住处庄严者,彼经每一会处,皆先说于住处庄严,以为序分,方始王[正]说,然须至之,妨者,应先出妨,云阿含同一经何故多通序,从阿含兼别,下释阿含妨也。
  疏云今怙文者,怙谓消怙也,此之四意是消经之方轨也。
  尚异诸见者,明今师通途消一切经,尚异诸师之见。
  预为四重等者,谓例数等四也,消释四意者,以四重消释因缘等四也。
  疏云而今略书者,书者记也,意云大师释经,一一皆具四释,章安存略,故云而今也。
  答中一文者,我今处中说是也。
  一者总明四义所以者,只此四义正是处中故也。
  不失不差者,四释无过名为不失,皆契机理,名为不差。
  疏云:广则令智退者,则令中下退耳。
  如十妙等者,引例也,彼具十妙尚得名中,何况今四而非处中,故彼一妙皆具四释,谓先分别,次判,三开,四观心。
  亦入四者,谓不思议因缘所显之妙境,一乘能诠之妙境,久远所证之妙境,一心三观所契之妙境,余九入四,准此可知。
  尚不殊外计者,意云:若无三藏因缘,尚不异于外计,况圆妙四悉永异诸经,故云尚也。
  中间顿渐者,谓十法界皆须顿渐之化,故云佛慧等也。
  人理至准说者,依一乘教行,成一乘行,成一乘人,显一乘理,故云可知。
  以此至始末者,因缘具四为始,乃至观心具四为末。
  约教等三者,开显之教,一道无外,开显感应,非余四悉,开显之本,诸经所无,开显之观,一观遍收。
  所谈身土者,如寿量品云:我净土不毁,及常在灵鹫山等文。
  信宿者,二宿也。
  先愚密教者,谓迷于显密之密,犹为权覆,故名为愚。
  守株尚昧者,若更守于法华前教,则昧今经本迹二门,今弘教者多有此执。
  能诠教功者,约教也。
  久成行本者,本迹也。
  小及钝根者,两教二乘名小,三教菩萨名钝也。
  理是而迷者,众生阴界入,全是真如实相,故云也。又理是近而迷故。
  慈恒始末者,下种为始,得脱为末也。
  事理不同者,众生在理,诸佛在事,感应未交,故名为远。
  无谋而会者,非但诸佛无谋而会,众生修行,亦是无谋而会也。
  浅深差别者,权浅实深故也,若兼谓华严,若独谓三藏,盈即方等,缩谓般若也。
  明时不差者,谓契教行根理也。
  相通事别者,以无缘神通遍被一切,故名相通,机缘不等,故名事别。
  如止观第六者,彼明中观修无缘慈,不住法相及众生相,乃至十二因缘、七觉、八正道、十力无畏诸佛神通,无不皆以慈为根本,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又如提婆达多教阿阇王杀害如来,我于王舍大城乞食时,王即放护财醉象,令害于我及诸弟子,尔时蹈杀无量众生,象闻血气,狂醉倍常,见我翼从
  被服赤色,谓呼是血,而复奔趣我弟子中,未离欲者,四散驰走,王舍城中,一切人民,同时举声号哭流泪,作如是言:怪哉!如来今日终没,如何正定,一旦散怀,是时调达心生欢喜,我于尔时为降伏,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师子,是象见已,其心怖畏,举身投地,敬礼我足,我时手指实无师子,乃是慈善根力令彼调伏,乃至举石空中,力士惊怖,现作庄严,降诸外道,令狂女人见如己子,患疮女人得药平复,一切善法,慈为根本,一切应现,皆慈所为,慈即如来,慈即佛性,慈即三宝普遍,诸法无非是慈(云云)。
  九界等者,等取七方便,故又复让佛界为尊,故但云九耳。
  故事广等者,神通之事,则广神通之体是中故也。
  通于地住者,依璎珞华严二经判位也。
  义非广略者,中道神通非广非略,只此双非体本中故。
  疏若十方至广者,应例余三,皆对十方为广,何者是略耶?答若娑婆土中不及此不思议妙感应,四悉不及此声教乃至观心者,皆名为略,若及此者,则名处中,是故四义广略,处中悉皆备足。
  权实理定者,偏圆之理也,定不可互为故也。
  浅深义通者,圆则行位阶降不同,权则诸教不等,故云义通。
  若以信行为乘,下举解迹问也。
  及知下举解本门也。
  华严经偈者,彼经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譬如盲瞽人,本习故能画悦,彼不自见多闻亦如是,彼为斥偏闻之人,亦与今意不别。
  以理摄故者,谓若以心性真如实相之理,遍摄一切,则达心性万法具足,无非法界,故名为迹也。
  观成入位者,别入初住,通具六即,以论其入。
  后后为中者,因缘事广遍彼十方,妙教方中唯在声,故教被仍广,但点久成,余皆迹化,方名中本高迹广寻者,疲劳但观己心,方名中耳,故云扣无穷之圣应也。
  后后转入前前者,由观心故见久远本,由证久本能施妙教,由禀妙教得妙四益,故云后后转入前前也。
  犹覆久成者,法华迹门尚覆久成,何况前教?
  况复一一至摄者,若非开显大观,何能证于本?若非证得久本,岂能设在开显妙教,若非禀于妙教,为感不思议应,余三相摄,亦复如是,又但本一法,即摄余三,亦应可见。
  从机则机亲者,谓若机亲名为感应,若应亲名为应机。
  正为显实者,纵未知本由自了耳。
  既得云大等者,大只是广,深只是高。
  诸教果德者,三教果位为果德,即约行也。
  权实者,三教为权,别妙觉,别理为实,以约教道,故云皆为筌蹄,即约教也。大经中阇王说偈云: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粗,粗说及软言,皆归第一义。
  下文显己者,若显本已方得方便品文,显露证于久本。
  事论只是至义当者,然文相但约事而说,故今先约事论,后方詑成观相。
  境本至施开者,谓由境发观名为垂迹,由观显本,又境发观名为施迹,由观契本,名为会本,又境即观,故观即境,故名为开迹显本(云云)。
  唯约今经者,其意如何?即是示今经不思议,开权圆妙因缘,开权显实之教相,专示久成之本迹,圆妙之观心。
  但文势者,示后人消释之势,不必一向尽用四释(云云)。
  又序中约教者,如消如是等文,或直约于圆,或对诸教以辩(云云)。
  但点远本者,借使本时,用于三教,助显于实,以是本成,无非真实故也。
  三段大文者,序正流通。
  过未因果者,过去为因,现在为果,现在为因,未来为果。
  闻无所从者,若不约于序等三段,以明其益,汝于何处得此种熟脱?
  别序通过现者,说法瑞谢在过去,又序灯明五瑞等,故云说是经已,入定等五在于现也。
  如说无量至等三者,闻于从一出多之经,密得从多归一之益法。
  诸教因缘长短者,唯圆实益为长,余三教因缘皆短,故今文但久远蒙佛善巧,乃至未来永永等。
  近从七地者,七地以前但是自行,七地已后,方乃与物结缘修净土因,又无未来之化,故云短也。
  此文四节者,专为众生作长远之益,三世不穷,故云有以也。
  今不云是者,唯地涌菩萨云是本眷属耳。
  若未得佛智者,若未闻开近显远之说,则未能知久种,若闻已,则知如来久远为我作种,熟脱三也。
  今出其意耳者,此明疏文为后人略出,开权显实,开近显远,种熟脱三意耳。
  本因果种者,此即如来行菩萨道时,为化下种证果之时,复为下种,故名本因果种。
  果后方熟者,成果已第一番施化,名为果后。
  取化仪意者,约一代化仪,皆先权后实故尔。
  次约三世九世者,华严第三十一云:佛子有十种三世,谓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现在说过去,现在说未来,现在说平等,现在说三世平等,彼经为成十句,故于九外更加平等。又大璎珞俱翼天子问佛三世,皆有诸佛不?佛言汝问何等三世?过去耶?现在耶?未来耶?故今通约三世九世,明种熟脱。
  念念三世九者,于一念中互相形待以为三九,何者,如一念为现在,复是过去之未来。又是未来之过去,是则九世但在一念心中,任运为未来过去,过去为过去,过去为未来未来等,又如来有不可思议延促之力,三段等法在一刹那中(云云)。
  念念逆顺者,序等三段益物为顺示九界身,说所宜法为逆,又示秽土同事之身为逆。
  大体三世者,谓一期三世也,会会者,今经总有三会,或三周亦名三会。
  言世世者,既成味味,则有三世之化,故世世,又味者,于念念中得五味益,此即约行论五味。
  又通五和合者,五义俱时,故云和合,又人法相应,乃至众相应故云也。
  末法至冥利者,谓至末法时显益,虽无冥利则有也。
  今教别有至功者,迹门显实为相,本门显本为相也。
  且通作一种三段者,只是且约一部大为三段示种等相耳。
  况观心至因缘者,即是因缘家之教相,本迹观心也。
  令远见故者,意云:光虽不及于远,而能远见于中。
  期心远故者,地前虽不及登地圣明,而亦期心于果。
  不能起住等者,经云:善男子云何名为婴儿行,善男子不能起住来去语言,是名婴儿,不起譬常不起边中诸法之相,不住譬净不著生死涅槃,不来譬我不从浅至深动摇彼此,不语譬乐寂灭涅槃不可言说,此圆婴儿从初发心,常观涅槃四德行道,故言不能起住来去语言。
  又婴儿者,能说大字,如来亦尔,说于大字,所谓婆和和者,有为婆者,无为是名婴儿,又和者名为无常,婆者名为有常,如来说常,众生闻已为常法,故断于无常,是名婴儿行,彼疏释云正取和字,而为大字,即是六度菩萨婴儿,此菩萨三僧祇劫百劫种相,志求作佛,此佛是有为半字无常之佛,故知是和字婴儿,又婴儿者,不知苦乐昼夜父母,无苦乐是不取舍,无昼夜是无憎爱,是通教菩萨婴儿达愿化相苦乐平等恐亲不二,又婴儿不能造作大小诸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是不造生死作业心,菩萨终不退菩提心,而作声闻辟支佛乘,彼疏云:无五逆二乘心,即是非生死、非涅槃,行于中道菩萨之行,即别教婴儿也,又婴儿者,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黄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生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如来亦尔,若有众生欲造众恶,如来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姿,于妙宫殿
  受欲乐,六根所对无非是乐,众生闻有如是乐,故心生贪乐,止不为恶勋作三十三天善业,实是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度众生方便说言常乐我净,彼疏释云:扬树譬妄常,黄叶譬妄净,木牛木马譬妄乐,木男木女譬妄我,此人天婴儿也。又婴儿者,若有众生厌生死时,如来则为说于二乘,然实无有二乘之实,以二乘故知生死过,见涅槃乐,以是见故,则能自知有断不断,有真不真,有修不修,有得不得,如彼婴儿于非金中而生金想,如来亦尔,于不净中而说为净等,彼疏释云:知生死过是识苦集,见涅槃乐是识道灭,有断不断,此约集谛,正使有断,习气无断,有真不真,此约苦谛,生死中无涅槃,则不真离生死有涅槃,此则有真有修不修,此约道谛,四倒惑等是不修,四念处等是修,有得不得此约灭谛,利使钝使名不得,见道修道名得,此名欣厌婴儿也。
  故圆因位者,等觉已下俱名小善,以让佛故也。
  而无邪法者,无横计自他共无因法。
  依义不依语者,但依字之义,不依字之语也。
  故下三文者,从中间行行已下,乃至未来永永,文皆以初文为本。
  今欲论诸佛者,意云:我论于最初为得不耶?
  若许有穷等者,今非有穷,故无斯过,何者?释尊非不禀先佛教,今日受化且穷释尊,增其观解为获实利,有何过耶?
  内薰自悟者,意云:有教外薰胜于内薰故。
  斥有教之日何得守迷者,斥今人也,何不禀教求真,而云自思悟耶?
  嗅香者,具如净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等觉触者,以天衣触身,皆能悟理也。瞪视者,普贤世界直视一物以为所观,即得悟入也。
  行必先戒等者,戒者,慎也,以防非为义,心源本净,性离著非等,即戒义,定者,安也,寂也,止也,以不动为义,心性本寂,不可动摇,即定义,慧者,解也,才智也,以了别为义,心性之体,寂而常照,了因即慧性也,故遗教经云:依因此戒,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单白已前皆方便者,如律中八种调理九种往来等。
  准部至义立者,若于迹门释义,若不义立久远本迹,须义立体用本迹,以消迹门。
  随喜不轻等者,随喜初心信一念之心,横竖该深等,即是观境不轻等例然。
  三昧所依者,药王妙音也。
  诸行所陀者,观音下诸品也。
  化功若成者,此约新入初住人受二种称,若化功未成,但名当机而已,若自行分满成分证观能十界化,故云化功,若成等文语稍倒耳。
  睹异文识一观者,今经一部文异,以一开权显实圆妙大观,观之无不必契。
  亦识至观异者,如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即观异之相也。
  及文观俱异者,禀于经修观各异故也。
  亦识当教者,四教文观自同也,此中四句,唯初句属今经,后三句属昔教也。
  分今昔者,且如今经三车叙昔大车,唯今化城宝所三草二木一地一雨等,准例可知。
  亦可云通诸部者,约味判也,问经与教何别?答成部帙者,名之为经,经中被机多小不等,名为教,又亦是二名互立,其义大同也。
  而谈律颂者,文中则说禅师之德,颂中乃谈律师之德也。
  通序无起由阿泥楼逗者,大经云:佛告阿难,汝当精勤,以善教诫诸眷属,世间苦痛,早求出离,一失人身,难可追复,毕此一形,常须惊觉,无常大鬼,难求难脱,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涅槃时至,示教如是,阿难闻已,深没忧海,投如来前,犹如死人,阿泥楼逗安慰阿难,轻其愁心,而语之言,如来涅槃时至,汝依我语咨启,如来灭后六群比丘行污,他寂恶性,车匿云:何共住而用得教示,世尊灭后以何为师?依何而住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阿难具陈上问而以白佛,佛告阿难,善哉!善哉!汝致四问为最后问,能大利益一切世间,车匿比丘其性制恶,我弟
  难陀具极重欲,如来为说十二因缘,弥满三千大千苦根本,汝当依我教法正观教示六群,车匿深心依此,不久自当得证上果,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依四念处严心而住,一切经初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既云一切经初当安,故名通序,虽通而别,如文具简(云云)。
  疏云:能持之人者,谓闻通而持别,故加能持以简异于伴也。
  纵有兼释等者,意云通释义已显著,下去广释,但是附傍通释而已。
  言兼释者,只是兼于四教释耳,虽兼四释,须附略文。
  义通两句者,非但阿难得和合称,由众机会复名和合,故云由机也。
  疏云不与世诤者,大经云:我终不与世间共诤世间智者,所谓诸佛菩萨一切圣人世智所说五阴无常,苦空无我,我亦如是,世智所说五阴无有常乐我净,我亦如是诤论,不与古今同喜,故属世界,又应知此世不同世间之世,若未开权则名为诤,若开显已方名无诤,又应更云:开近显远方名不诤。
  以异显同者,诸佛虽异如是皆同,故引诸佛显于今佛,如是道同。
  阿沤者,百论云:外道谓梵王,昔以七十二字教化世间,梵王后时贪吝情起,退失神通,是故世间敬心微薄,梵王忿恨还取七十二字吞之,唯阿沤两字从口两边遗落,世人收得将为字王,故以阿字置广主经初,沤字置四围陀经首,詺此为吉,汝今先恶止恶在初,故云不吉。
  以汝吉法无自等者,此即但点能破观法,所计自袪,故论云:诸法从缘生尚不可等,故但云无自等也。
  有无中摄者,只是计有为自然,计无为自然耳。
  但四计义通者,外人则依正起计,佛弟子则于境智起计,如止观第三破境不自境中说。
  或且通方者,但是前三悉相,即名第一义也。
  晋王者,别传中云:晋王者,疏请大师著净名疏,云:先已戒定,今欲伏膺智断王,意云:若得此法,增智断烦恼故也。
  四教通塞者,以此四八如是,用则为通阉,而不用为塞,如华严用二,乃至般若用三等,即其相也。
  权实远近者,昔教权实相带为近,今经明于久远权实为远。
  具知进否者,一时四八为进,不尽用者为否。
  安得以诸师至众户者,今家则先以八匙开于八户,次以一匙而荡众教,咸同一实。
  初立法通者,只是且通途立一能诠所诠之法也。
  疏云:二文不异者,只是一文,由有能传,故得二文之号。
  二如是下者,只应合云佛及阿难二如下所诠,为是今能所双举,以成文势,故云如是。
  于所闻时具能所者,以初闻时具闻能所,是故今文约于观谛以释法体。
  疏云:动俗入如者,约真俗二谛辩也。
  疏云:动如入如者,别人破空入中,文中语略,应云破空入假,破假入中,圆人即次第而不次第,故云对所诠三谛也。
  以四例四者,谓顿等四例约教四,亦具能所故也。
  故彼文理相称之法者,以阿难传佛文理相称之法,故云彼也。
  应更以是对向四文者,应云:文中但云动俗入如,未云动俗入如不异为是,故须更以四是对于四如,以释其相。
  故秘密所用者,明四教若在于佛所用则成秘密,若阿难传所用秘密,则成显露。又秘密教者,如法华玄文第一云,如来于法得最自在,三密四门无妨之用,或此说渐则彼说顿与不定,或彼说渐则此说顿与不定,而互不相知,名秘密不定,十方齐说等(云云),不定教者,通约法华前四时座席说教之时,或正说大而有闻小获小益者,或正说小而有闻大获大益者,故大般若经云:佛在鹿野转四谛法轮,无量众生发声闻心,无量众生发缘觉心,无量菩萨行六度行,无量菩萨得无生法忍,住于初地,乃至十地无量一生补处菩萨,一时成佛约教
  互相知,故名不定教,广如玄文记。
  天人机具众教者,天人是受教之器,须以四八而熟脱之,故云漉至究竟涅槃,三途非器,故不论之。
  义各含四者,但举不定等,即摄藏等四也。
  证信义通至前说者,如前释五义中云,余皆义立文是。
  各具诸义者,前三释中四悉八教体用等,总入一心,而为观境,故云等取。
  第一义虽理者,意云:虽以契理为第一义,由属因缘故名为事。
  便成四释者,谓因缘观、约教观、本迹观,故上句云:咸成境故。
  且判属通者,一者属于通教,二者属于通途之通,今言且者,通属通教也。
  空假成别者,一者别在地前与诸教共,二者别在当教为入地方便。
  亦通亦别者,亦具两句,故云九通前教圣局证中,专在于别。
  空假至所照者,以空假是中道所非所照故也。
  对他通别者,空假通他,故名为通,中对空假,故中名别,是故两句皆两句释。
  觉心如应者,夫观心义,皆于自一念心中,以论机应,更不他求,但信心成,则见自心觉智明净,义当于应。
  则妙教为迹等者,且约体用本迹。
  一切声闻咸然者,今论权示,故云一切,此则权中一切也。
  我闻下我闻离释者,我谓宰主,闻谓所闻,故以离释。
  即阙空缘者,耳具四缘,不假于明,眼一具五,疏中但三根尘识,故若大乘宗耳等具七缘,眼具九缘(云云)。
  经初尽合改闻者,斥世人也,以世人不许色为教体,但云色是体家之用,若如此者,一切经初应合改云如是我思,思属行蕴,故如天台涅槃疏记,约诸行无常四字辩其教体,如云初说诸字,率尔耳识,同时率尔意识,但闻诸声声薰识成种,寻求心中缘,声字名三相声,薰识成种名等假,故不薰成种,闻余字亦尔,通前十二相,若不散乱,决定心生,方能解义,四率尔四寻求并决定心,九心四声四字四名,一句一义为十四相,总九心十四相是无记,若不散乱,染净心生,方成教体。
  见身箧者,如来以四大为四蛇,以见四大生灭无常互相残害,故舍入涅槃也。
  诸灭结众者,诸阿罗汉三界结尽,名灭结众。
  虽非外计者,钝使凡夫,但计己身,以立宰主,不同邪见外道故也。
  思惟未尽者,阿难是三果人,由断欲惑未尽,并伏上二界修惑,故云未尽。
  凡圣共者,如一物实青,众共云黄,共有此说,故不为过,实长言短方圆等一切皆然,故名世流布也。
  自然能解了者,此文即是双非,常无常以显中道常乐我净,无我等亦尔。
  不二登地者,登地为能双非故。
  疏云:知我无我而不二,无我等即为所非也,双照亦尔。
  以胜摄劣者,疏云:以自在音声传权传实,既云自在,即是以实而摄于权也。
  以大拟小者,大对小,小既具四,大岂不然?
  故名为杂者,一入空,二出假被接故也。
  不云空王劫数者,只是体用本迹耳。
  已当约教者,既云观因缘所生,即空等,故当约教也。
  真妙望余者,余谓三教皆属迹故。
  檀行十事者,言是法师清净佛德行,一谓足食已舍威仪不作余食法得,二相妙食,食二足食已,不作余食法,往村中间得食,三在寺内得别众羯磨,四得在界内别众羯磨已听可,五此事已言是本来所作(不依经论律作而言有教),六足食已舍威仪,得以苏油蜜生苏石蜜酪和一处得食,七得共宿盐著中食,八得饮阇楼罗酒(根子等乐酒)九得畜不割截坐具,十得受金银于布萨日檀越布施金银而共分之。
  新旧两闻者,重闻二十年前为新,二十年后为旧,何者?以侍佛时所闻之法,谢在前故也。
  问于释种被杀者,唯除见流离太子杀诸释氏,坏迦毗罗城来至佛所,作如是言,我与如来俱生此城,同一释种,我今亲戚悉皆殒灭,云何如来颜色光显?佛言汝见城有我修空定,故乃如是(云云),问五百释种何因缘故被杀?佛广答如经说。
  六知佛所入定者,人问佛入何定?阿难皆知所入也。
  疏云:况余处者,应是从华严至方等,诸时为余处也。
  然大经显圆者,大经中四句专明自行智断及化他能所,唯在于圆,又彼经中生不生句在初显自行智德,不生不生句在第二,显自行智断满也,不生生句在第三,显自行断德也,又是化他能生生句在第四,显化他所也。闻闻等四亦尔。
  不同余文者,余文前三悉先寄昔教,后方论开,今文乃是大机运动与显实时会合矣。
  寄示相者,今经二悉应生理善,破理恶,今且寄论示二悉之相。
  假时实时者,大论中有一外道,问佛真谛无时,何故判时,佛因辩云:从明相现已后至于前,为实时,从此已去至明相未现前,为假时,又钞中引毗罗三昧经,平旦诸天食午时,诸佛食午后食,生食夜鬼食,故须破邪者,内弟子非不无时,但不如外人计时为因,是故须破也,假时破外者,若说实时,增彼邪见,故说假时,以破其恶。
  所发善根等者,今经则发一乘开显圆妙之善也。
  权人理等者,等取权行权教人理等,并须开显也。
  疏云:若见谛已上至初住者,此且约位当于初住,须约六即明其浅深。
  化他不定等者,此约大分而说,若于方便等净土施化,亦不必尽用八也。
  记一末七日月年止者,人寿三十饥馑经七年,二十岁疾经七月,十岁刀经七日也。
  保乐保常者,以乐定故保乐,以寿定故保常也。
  六四二者,拘留孙等三佛,次第配之,并在第九减劫中出也。
  截指为刑者,阇王得罪人,但截其指,祖王得贼以灰围之为狱,父王得罪人但驱出国(或本云云)。
  此前皆谓实动者,得三悉益人皆谓佛有动出,故云则前二教等也。
  觉他通初后者,始从初心讫至后心皆化他故。
  疏云:总别相者,于世间苦集,通途总作无常之观,别作四念处观等,出世间总者,悉是无常苦空无我,故别则修四念处观,乃至道亦别别而观故。
  三界系者,思惑也。
  四圣谛者,四谛智即别,别皆作身受心法观也。
  从后异故者,后老异初少故。
  断伏不同具如止观第三等者,婆娑论明三藏菩萨因时已断,下八地修惑,唯非想一地修惑在所以,但用九无碍九解脱,断此一地惑耳,大论文意既未断见有漏心断,但名为伏,故云不断,所以坐道场时,通用一九断三界修惑良由此也。
  第十地者,通教第十地也。
  染污无知者,八智随诸烦恼,唯起烦恼,此智更不能了,于烦恼名为染污无智,非谓全无智也。
  不染污无智者,即罗汉心中世俗智,以不了八种境,故名劣也,一味者,约舌根所取五味甜苦等,又大小乘法义味也,二势者上如天子有大势力,亦如宰相,乃至下类皆有势力不同,又如诸药各有治病势分也,三熟者,不知众生及无情等善恶熟也,四德者,以三界内物各自有一种德,故五数者,八万劫下至三二一千岁数,故六时者,不知何时成何时坏等,七量者,即器量等有多种释欠一境。
  具如玄文者,彼释虽广亦不出于四种修证,故指因果二妙中明。
  不出二教者,他人释,佛亦云:断习气,故属通佛也,若夺而言之,只得三藏佛耳。
  三世诸佛皆色究竟者,起信疏问他受用身何故在色究竟天耶?答一显十王寄别十地,故以十地菩萨摄报果当彼天,故华严疏云:初地菩萨作阎浮提王,乃至第四禅中色究竟天对第十地菩萨矣,二余义别说者,为引二乘人,彼小乘不信,界外有佛,故指在彼天是实报佛,令知王宫菩提树下成道,是化接引门中,且作是说,若一乘宗佛身周遍
  法界,乃至微尘毛端重重无尽,非一方化报。
  四阶成道者,婆娑云:第一阶三祇修四波罗蜜,除禅及智,第二阶百劫修相好,第三阶从兜率下最后身出家,用六行断惑,第四阶菩提树三十四心断结。
  故开权显本者,开权在迹门,显本在本门也。
  亦无印述者,菩萨与佛身土皆融,所说理等,又被佛加,故不须印述也。
  大论所破者,行三教为能破,藏为所破也。
  不许他经者,讲唯识人云涅槃经中,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不了教耳。
  他受用报者,唯识宗中,即以平等性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由昔所引修利他功德,居纯净土为化十地菩萨神通说法,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其身大小不定大圆镜智,亦此身所摄,合二种名他受用身,此则正当别教义也。
  具如玄文至科简者,玄第七卷明本十妙对迹判释,总有六重,谓事理理教教行体用权实已,今体谓圆教法身用,即报应二身,及于三教,将久本望,今迹门,迹门权示体用俱迹,最初实成体用俱本,广如彼释。
  疏云:唯本地四佛者,一佛为本,三佛为迹,俱久成故。
  若望前三者,览前三释,对于观心,即因缘义。
  疏云:住者者,初约佛身住土,从十善道下约佛心住法以释。
  持戒善心者,十善戒也。注云:前从果者,从入三三昧下,从果布施下约修因也。
  从广之狭者,始忍土,终楞严也。
  所灭不异者,断见思尽得有余,断苦果得无余。
  若约理判如向者,如前约涅槃文说也。
  即应入灭者,三藏佛三十四心断结已,即应入灭,住世五十年者,由慈悲故。
  此佛报生者,只名父母生身以为报生。
  此从因说者,以通菩萨不即取果,誓抉余习为菩萨身利益故也。
  于理实无者,非但实理无住,亦真谛理,亦无有住,何以故?由俗生灭真亦无住。
  便成绝待者,开显入圆,无能无所,皆法界故。
  疏云:讹言者,讹谬言义当戏言耳。
  能兼诸国者,兼只是并诸国耳。
  食肉余习者,贤愚经第十一云:佛告王曰善听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于时国王名波罗摩达,尔时国王将四种兵入山林中,行獦戏,王到泽上,驰遂禽将单侯一乘独到深林,王时疲极,下马小伏,尔时林中,有马孛师子,怀欲心,盛行求其偶,困不能得,值于林间,见王独坐,淫意转隆,思欲从至近到其边,举尾背住,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独孚,力能杀我,若不从意,傥见危害,王以怖故,即从师子,成欲事已,师子还去,诸兵群从已复,王即还宫,尔时师子,从是怀胎,日月满足,便生一子,形尽似人,唯足班驳,师子忆识,知是王有,便衔来著于王前,王亦思惟,自忆前事,知是己儿,即收养之,渐大,雄戈志猛,父王崩已,班足继治,王有二夫人,一王者种,二婆罗门种,时驳足王,一日出城游观,敕二夫人随我后往,谁先到者,当与一日极相娱乐,其随后者,吾不见之,其二夫人庄饰驾乘,一时俱往,到于道中,见于天祠,梵志种者,下车作礼,犹此后至使王见薄,于是夫人,令人打坏天祠,令平如地,宋天祠神,悲苦懊恼,往至宫中,欲思伤害王宫,天神遮不听入,有一仙人,住仙山中,时驳足王,恒常供养,日月食时,飞来入宫,不食肴馔,粗食粗供,偶值一日,仙人不来,天神知之,化作其形,欲来入宫,宫神犹识,不听前入,白王永通,王闻仙人在外,敕令听入,入已,坐于仙人常坐之处,办如常食,以用供养,时化仙人,不肯就食,即语王言,此食粗恶,又无肉鱼,云何可食?王白大仙,自来恒食清素,故合不办化仙人,告自今已后,莫办粗供,明日旧仙飞来,设种种鱼肉,仙人嗔恚,怨责于王,王言大仙昨日敕如是作,仙人言:昨日有患,断食一日不来,是谁语故相轻诫,合王是后十二年中食人肉,作是语已,飞还山中,后厨监妄不办肉,临时无计出外不见肉,见死小儿肥自在地,
  念且死急劫头足,至厨中加诸美药作食,与王等如疏,乃至由仙人立誓,十二年满,更不啖人,故具经文,合疏文可解四非常偈者,大论中名须陀王,仁王名普明王,经云:为班足王而捉将去,从其乞愿一日行施饭食沙门,顶礼三宝,班足许已,还国依七佛法,请百法师一日二时,讲仁王般若,第一法师为王说偈言:劫烧终讫,乾坤洞燃,须弥巨海,都为灰飏,天龙福尽,于中凋丧,二义尚尔,国有何常,神识无主,假乘四蛇,无眼保养,以为乐事,神无常主,形无常家,形神尚离,岂有国耶?有本自无,因缘成诸,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都如幻居,三界皆尔,国土亦如,生老病死,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皆尔,国有何赖?偈意劝王舍国及身。
  小即初果者,通教声闻,若通菩萨,于干慧地,即得空平等之名。
  与大教梵行意同者,彼梵行文末云,菩萨舍心时,则得空平等地,如须菩提菩萨,住于是地,不见父母兄弟姊妹亲怨中人,乃至阴界诸入,众生寿命如彼虚空。
  疏崛山者,大宝积经云:其山高峻严洒可视,众华卉木悉皆茂盛,夜夜兴云,轻雷细雨,水陆兼备,天龙八部,常在游止,复有异类诸兽师子虎狼熊罴之属,复有百千众鸟孔雀鹦鹉鸟鹰鸳鸯,是诸众类,以佛威力,不为贪欲嗔痴所恼,不相食啖,而共亲爱。
  疏云:总有三事者,文中三,又是二鹫一灵也。
  广普山者,能容诸佛菩萨罗汉支佛鬼神,及尸陀林故。
  负重山者,诸重德人居故。
  仙人崛山者,佛是大仙故。
  令此土净者,只无支佛,即是土净。
  十乘十境者,止观十卷,前四卷教人生解,第五卷去明于正行,约阴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诸见增上慢二乘菩萨,十境之上,一一用十观观之,一观不思议境,二发菩提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知道品,七对治助开,八识次位,九能安忍,十无法爱,十法之观,观一一境,令成大乘,譬于大车,法华圆观,若得彼意,方了此文,故指彼也。
  疏云:因灭是色等者,大经云:佛告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是苦因灭是色,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四阴亦然,色是无我因灭是色,获得解脱真我,四阴亦然,色是不净因灭是色,获得解脱清净之色,四阴亦然。
  疏云:三阴如鹫者,则来去不绝,以喻三阴取境不绝也。
  方便正修者,方便以偏圆解,导二十五法为正修,前方便如止观第四卷广明,正修者,依于妙解以立正行,谓端坐观阴界入等,如止观第五去广明。
  简境者,谓先简思议不思议境。
  心者谓一心异心,以为能观,并如止观第五初广明云。
  升中天等者,为生人善,故居天上及以人间。
  中夜入灭者,众生不能生难想之想,故以中夜入灭而对治之。
  具二中者,即空断中常在前二教,即中实相中在后二教。
  纯无杂故者,纯大无小,虽有诸阿神等,皆是入地菩萨。
  疏云:遂形迹者,迹谓事迹也。
  疏云:处季孟之间者,孟长也,季小也,仲中也,菩萨居二众之间,类于四时之仲月也。
  疏者,破恶者,示诸恶身,令当众恶破。
  既似三谛者,人天俗二乘真菩萨中,即三谛也。
  唯诣实理者,一各诣当教理,二四教菩萨无不皆诣圆实之理,此约施开以说。
  注家云者,彼云声闻之学,于理犹疏,故敦之于内,菩萨之位,于道已亲,故忘之于外,既察敦忘之旨,故立先后之次,意云疏者,常令随逐世尊。
  此但得事者,于四悉中,似得对治悉。
  堪通别记者,通记如法师不轻等,别记如三周也。
  语通者,谓内秘外现,及萨埵语通,通于人天二乘杂众。
  意兼者,只是内秘外现及以萨埵互相兼耳。
  菩萨滥本者,意云:举菩萨之名,已近于本,是故文中不云,菩萨皆大萨埵,故不论也。
  除尊贵慢者,阿阇世王是国之尊,除王慢故,故在前列,又王非得法究竟故。
  第二义入余七者,如云一为显亲闻回心入大,故下六若在法华,一一皆令回心入大,是故全成今文八义。
  欲别记故者,此约人。
  别开权故者,约教约行等。
  不殊昔教者,以今三意形于论文,则使七意全同昔教,唯第二意与今不殊。
  又异前后者,方等般若异前,乳酪异后,法华等得醍醐,故一男尊女卑,故前僧后尼,二僧先入道,尼后入道,三僧为和上,尼为弟子,四僧能传持法藏,二十四人皆是僧,故尼则不能,五僧能结集大小三藏,尼则不能,六僧与佛同住,尼与佛异住,七僧众多尼众少,问尼何故少?答大论云:女人知短涅槃难见故,八僧得佛称叹,尼则不然,大论云:若赞比丘尼,外道讥谤故。
  后文全无者,后文全无众所知识之言耳。
  五字者,与大比丘众五字,字虽有五义,但有四以比丘二合释也。
  岂唯异于下众者,意云:岂唯异于尼众在前列耶?
  三脱者,慧俱无碍三也,又是于门门中,空无相无愿三也。
  通智者,通谓目连,智即身子,辩即楼那,空即须菩提。
  若准前三者,只是前三教也。
  七名一一者,只是七同在一人身上耳。
  同得究竟戒者,第十究竟戒也。
  实者得记知有所从者,明实人得记知从小乘中来,是故仍本而叹也。
  须通始终者,始鹿苑中应一味,终即法华也。
  或是转入者,三教传传入也。
  同为一例者,文中但云二七,不云兼于别圆故。
  准通含别者,若准通教含中,则别教亦有声闻,当别自位,无含别者,则别接通人也。
  二种声闻者,藏通二乘也,难转藏也,易转通二乘也。
  疏云:真明两意者,只是藏通七中分为三异四同,故云两也。
  别教同异者,别教约次第三谛,三谛皆须辩,四同三异及以不异。
  及在后故者,后于涅槃会中及四依边得记故。
  远近相望者,远即方便,云得近,即现世得。
  住果变异者,论中名为别异善根有于二种,谓发心已,更退大取小,住于小果。又于此果变为通教二乘故。
  云应化从身者,同于二乘身故。
  化为余三者,应为前三身引实三故。
  后二教七一观者,以证同,故且共为一观。
  贵人非论者,只是贵人非,非谓论非,地地者,别教地位,住住者,圆教住也。以此位皆能起应同前二教,引实行者,又行向之言通于别圆,若属别教行向,但能起神通,示同藏通二乘不得云应也,圆人从初住已上,俱名应化。
  上慢所滥者,地住已上示同上慢,引前二教中凡夫为上慢之人,故云复同前教也。
  开合者,但在三藏声闻,开即出于通教声闻也,应化佛道亦尔。
  应共人七者,有七之人也。
  义兼时等者,取余六一也。
  疏云:九十五种外道者,准九十六道经,九十六中一是佛道,余皆外道,摩腾对咨录云:西域梵志泛同此土道士,而实其专修行者多有,现复成仙及当来得生三界诸天,则胜于此土,虽九十五种其稍
  增胜者,但唯八道,一者博通外典事魔醯首罗天,以为天尊求生空处,乃至非非想处,二者事大梵王以为天尊,求生诸禅,三者事忉利天以为天尊,求生欲界诸天,四者奉事六师以为尊师,求冯空灭绝于有无,五者志于仙学,善于禁咒,事阿私陀仙以为仙尊,求五神丹服之,若得仙道,会假风角之力,得升霄汉,六者志在医学善于符,事阿罗陀仙以为仙尊,求五芝草服之,若得仙道会修禹步力得阴形影,七者事吉波头仙以为仙尊,求入火聚,火不能损,八者事夷刹罗水仙以为仙尊,求入江海,水不能溺,此八种道常修清净之行,其不修者,或事日月神社稷神仙神火神江神海神等,不能备述。
  义兼能所者,阿难为能兴万二千为所与。
  大字唯在所者,以万二千是阿难所与之大人也。
  大即世界者,对小明大,即是大小异,故云世界。
  应具明三念至所以者,具如疏中以释相状三种念处,大论二十一三十七,广明性谓破爱见四倒,名性念处,共谓事理俱得事,谓灭尽定理,谓无漏缘理断惑缘谓当教四门文字教法,皆以所诠为境,境即所念之处,谓身受心法,故云境法。通教则以自他等四句,观破爱见四倒,皆如幻化名性念,亦以九想等一切事禅名共见,生无生等四谛,一切佛法名缘,别教别则十住为性,十行名共,十向名缘,通则位位具,三登地三种分分而发性显法身,共显般若缘显解脱,圆教性,谓观十界色,一色一切色,一切色一色,了达色中非净非不净性,余三亦然,观十界色非垢非净,双照净不净其性不二,不二之性即是实性,余三亦尔,名共念,观身受心法起无缘慈悲,寂而常照不动,而运普覆法界名缘念,三念不一,心中具以智慧观名性定慧均等名共,所有慈悲缘九念处名缘,念藏三人谛缘度异为三,通三人同观幻化为一,别人十住入空,用折体三十行入假,用无量一,登地真实为一圆人,始终唯用一。
  一切智外道者,彼之外道各于所计,生一种见解心明利,将此智通一切法名一切智,如黄头外道造僧佉论,计一为宗如下释。
  二神通外道者,彼诸外道散得五通,能变城为卤,转释为羊,停河在耳扪摸日月等,如涅槃经说。
  三韦陀外道者,韦陀即是外人典籍外道仙名曰白净,造四韦陀,一名赞诵,二名祭祀,三名歌咏,四名攘灾,一一韦陀各四万偈,偈有三十二字如后释。
  昔则从初者,藏通为教首也。
  咨者嗟也。说文云谋事也,谋度也,谓上欲叹下,皆先谋而后叹,故云嗟也。
  空假各三者,毕竟空体具含一切,名大,一空一切空名多,过诸遍小为胜,假三者不思议,假其性广博苞含一切名大,广知药病等为多,胜出偏假为胜也。
  三千总别者,一者一念为总,三千为别,二者于三千中,但举一法为总,余二千九百九十九法为别,三千互举,总别皆然,文意正在一念为总,三千为别。
  在净名疏者,名注净名经为疏耳,疏云:释论者,大论,又有三义,一比名怖丘,名魔能怖魔王及魔人,故又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又比名乞丘,名士常能乞食清净活命故。
  今之学者者,意云:怖魔不通初心,但在后心者,今时学人安能即令魔怖,得出魔境耶?是故怖魔应通初后。
  五系者,大经四依品云四依,菩萨驱遂魔云天魔波旬,若更来者,当以五系系缚于汝,章安云:系有二种,一者五尸系,二者系五处,五尸者,谓狗蛇猪人四尸,狗头豹骨为五,如不净观,治于爱魔,五尸俱得名为不净,五处者,谓缚其头及二手二足,如理治于见魔,观五处空,故云如理,故首楞严云:世尊放眉间光,见一切魔皆被五系,身子白佛是谁所作?佛言是首楞严三昧之力,但有说是三昧之处,魔欲为障自见五系,佛灭度后说三昧处亦复如是。
  怖魔即世界者,此持戒彼魔怖,故属世界,又以魔怖令一切人欢喜,故属世界。
  义必通初者,声闻怖魔破恶乞士等,义须通初心,若为当教证信,必在极果罗汉,若为今经证信,从得记已,方堪为同闻人,不同藏通,必在后心故也。
  疏云:八魔者,大论第六问何处说阴为魔?答佛在莫拘罗山教罗陀,云色是魔乃至识是魔,二烦恼三死病是死因,四魔事即天子欲界主也,无常等四倒即界外烦恼魔,即有无等等色,即界外阴魔,阴魔即有变易生死,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此并义立常乐等四倒,即属界内烦恼魔,依涅槃经第二十文也,华严新经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一阴魔生诸取故,二烦恼魔生杂染故,三业魔能障碍故,四心魔起憍慢故,五死魔舍生处故,六天魔自慢纵故,七善根魔恒执取故,八三昧魔久耽味故,九善知识魔起著心故,十菩提法智魔常不舍故,初一五六属界内三魔,二三四合为界内烦恼魔,余四通界内外也。
  疏云:观五住烦恼者,胜鬘经云:谓见住地(即三界见惑也。)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已上即三界思惑也。)无明住地(前四是人执,后一是法执,四中前一名分别惑,后三名俱生惑,此五并以现行依于种子云住种子,生于现行云地)诸阿罗汉及辟支佛能断前三四种烦恼,不断无明,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亦令前四而得久住,佛菩提智之所能断,令云观五住者,不同胜鬘次第之惑,即达同体,五住即是菩提故也。
  疏云:法和无别理者,问今时初心即得名与法和,为后心方得耶?答初心念念唯为解脱,即得名与法和,降此之外皆未可见,须约四教谛理以明和也。
  僧界法者,谓羯磨等法也。
  三明至第七者,婆娑中问云六通之中,何故余三不立明名?答身通但是巧而已,天耳但是声闻而已,他心缘他别想而已,是故不立,余三立者,宿命知过去苦生大厌离,天眼知未来苦生大厌离,漏尽能作正观,断诸烦恼,一切罗汉皆悉得之,大论中问通明何别?答直知过去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名明,直见未来死此生彼名通,知因缘际会差别名明,直知漏尽名通,知漏尽不复生名明,大罗汉所得广知,当教文字四门之法,故名无碍解脱也。
  净命者,正命也,起四邪等名破正命,故大论云:舍利弗乞食,有一女人问舍利弗,汝方口食耶?乃至下口食耶?舍利弗皆言不也,女云于何食?舍利弗次第解释四种食竟,我唯乞食自活。
  四邪者,一方邪谓通国使命,二维邪谓医方卜相,三仰邪谓仰观星宿,四下邪谓种植根裁五榖等。
  五邪者,一为利养现奇特相,二为利养自说功德,三卜相吉凶为人说法,四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此等皆是高流上辈所慎。
  具如玄文七重二谛者,如玄第三约别圆接通及圆接别并四教,各有权实,即七重二谛一一复约,随情随智及随上智二十一番三谛以明,若教若味出其教意,教意所谓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又明诸声闻等至方等时转成通人,至般若会又成别人,及以当方等般若座席时,得藏通益,即闻弹呵,即闻淘汰等,即是明其教意,历前二谛等者,二谛前事法和文是十戒,前释论明四种僧是约四教,即前约教文是。
  疏云:即前两僧者,谓前二教未见中理,皆名破戒等。
  闻数生善者,此从结集已后云闻耳,若在佛边只万二千自生已善,兼生他善,不得云闻。
  教殊者,藏人观虽和合次第生灭,通人观数和合如幻,别人观此和合次第,且恒沙佛法圆人无非法界。
  若过等者,咸五千皆存,五千大数,故若准论意,今经亦合云万二千分矣。
  均用四义者,谓一一尊者,皆作四释,遍明权实本迹也,若已入圆者,一于法华前已得无生忍者,及闻法华得无生忍者。
  炯然有本,次降斯下约通途,释并取发心已后,名为有本,三从元,住小者下约佛化意,释只此小法本是于大,是故指此名之为本,具众多义,故须约本迹释。
  又将数入理者,观万二千即空假中,无非一念心性,故成于境即是理也。
  明位以成初教者,只揽因缘即藏通之义,不复别出约教之文。
  三义如后释者,无著不生应供,从无明下次第释也。
  所从是对治者,破因破果故也,因果即烦恼五阴身也。
  疏云:以果对因者,令获下果也,前即因文不贼不杀者,实是不贼即不杀也。
  疏云:不贼者,涅槃是者,小乘涅槃也。
  不生于生者,应云非但不生于生,亦不生不生不生于生,三界生也,亦不生不生变易生也,非但不生分段,亦不生变易,故云无漏是不生。
  供应者,阿含中有譬喻经云:昔波罗奈去城五十里,山中有比丘居平旦入城乞食,中后还山,日暮及至疲极不堪安禅,历年如此劳而无获,佛化为一道人,往至其所,而安慰之,答曰:四大之身去城道远有何乐耶?止念毕命而已,化沙门言:夫道者,以戒为本摄心为行,*形贵道朽弃躯命,食以支形守意正定,内学止观意得道养身,纵情何得免苦?愿诸道人明莫乞食,吾当供养一日之粮,明佛送食五人食,果得罗汉,食为道缘,此之谓也,即供应义。
  能杀法异者,折体智异也。
  不贼亦殊者,别人次第破,不贼圆人一心中破前三教能所也。
  有翻家以三为名者,但云:无著不生应供,不云三德也。
  叹本据后者,谓虽本是别圆地住已上菩萨,尔前由为迹覆,是故今从得记以叹,故云据后也。
  寄迹名者,不生等三名,从小乘已立也。
  申本者,从本得等三是也。
  申迹者,从方便度下是。
  本名以通至迹者,本是法身等,是本名三句皆云迹示也。
  故明名通义别者,欲令无生杀贼应供三名通至于大,故以名通义别者,小名三义,大名三德,故云义别也。
上一篇:法华天台文句辅正记(辅妙乐记)02
下一篇:大部妙玄格言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