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综合资源>>因果感应>>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09
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09
2006年09月25日10:00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169 字体: 繁體

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09

 

达摩难陀法师著
林淑丹、廖舜茹译

 

第十四章  在斗争和冲突间找寻平和

 

光将肿瘤切除,无法将疾病根除。同样地,光*暴力无法得到平静,必须除去冲突的主因。

 

相较于以往,现在的人类多么希望能远离矛盾、悲哀、自私、欺诈和斗争。我们不仅希望家庭、办公室和个人生活能获得和平,甚至希望全球皆能获得同样水准的生活。因冲突而产生的紧张、焦虑和害怕,不仅令我们困扰,而且极需从内心和生理上发泄出来。因此,人类变成世界上最暴力的族群。

 

全球的冲突与动荡

 

今日,全球性核毁灭的威胁是非常有可能的。假如核战爆发了,将无庇护所可供避难。人们使自己陷入了混乱中!科学的进步使核子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却也危害了人类本身。只要人类被无知、自私、不公正、复仇和其他邪恶的摧毁力量控制,就无人可安全地远离核战的恐惧。

 

当第一颗核战投掷在广岛时,这道‘昏眩的闪光’改变了全世界的历史。笼罩在广岛的放射尘为全世界的人们带来了痛苦、害怕、怨恨和不确定性。相较之下,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的悟道,对人类的影响力是光芒四射且无远弗届。为人类提供一条道路,远离贪婪、怨恨和迷惑,创造一个充满爱、仁慈和幸福的世界。

 

今日我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包括了道德堕落和智慧的不当使用。虽然科技为我们带来便利,却使这个世界远离了安全和宁静。所以,科技的进步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缺乏保障。假如在人类的发展中,缺乏了性灵上的进化,人类将陷身于危机中。

 

释尊为人类指引了一条道路,使我们拥有和平、繁荣和善意。但是,当今的人们却忽视了这项历久弥新的讯息。对于堕落的人类而言,核毁灭只是一步之遥。人类虽然具有控制自然的巨大力量,但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本性。假如人类继续朝毁灭的道路走去,终将导致自我灭亡。

 

在找寻宁静和谐的路上,世界领袖们想藉著国际协约来防止争端。二次大战后所成立的联合国,就是为了建立国际的秩序和稳定。或许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至少国际间拥有一个运作的机构,提供各个国家以文明的方式来解决纠纷。但是,不同种族、国家、宗教之间的敌意、恐惧和猜疑,皆使和平共存的目标不易达成。在职合国中,无止尽的协商和政客的花言巧语,并不能阻止国家间的战争,停火协商一再破裂,国际间却无力惩罚。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要如何找寻宁静和幸福?当恐惧自心中升起时,人们是不可能拥有幸福的。

 

构筑和平

 

假如我们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矛盾和斗争中,我们是无法获得快乐而满足的生活。为了拥有和平,我们必须放弃所有的斗争。一旦本心由斗争中获得释放,它将为社会福利的工具,而非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无形却拥有强大力量的心灵,将可促进人类的福利,而不是带来苦恼和悲哀。

 

用刀将肿瘤切除,并无法治好疾病,流出的污血只会增加更多的肿瘤。所以,应找出疾病的根源并给予治疗。同样地,主导人类活动的心灵也需要平和、宁静。所以,宗教导师所教诲的道德原则,能够引导人们过著爱心、真诚和公正的生活。

 

超越世俗享乐

 

宗教导师们总认为人类的幸福,并不在于感官上的满足与热情,或者充分的物质享受,这个事实与人类经验互相吻合。即使我们拥有全世界的享乐,若无法取得心灵上的宁静,反而因天生的无知而产生焦虑和怨恨,仍然无法快乐。

 

衷心的幸福并不能以财富、权力、子女、名声或创造发明来衡量。无疑地,这些事物对短暂的生理舒适有所帮助,但无益最终的幸福。所以,不当的获取这些感官的快乐,反而会成为伤痛、歉疚和悲伤的来源。

 

眩目的灯光、悦耳的音乐、芬芳的香味、可口的菜肴和诱人的胴体皆误导欺瞒了我们,使我们成为俗世享乐的奴隶。无人会否认感官的喜悦是种短暂的幸福,容易消逝。所以,人们必须了解感官喜悦易逝的道理。

 

假如快乐的先决条件是拥有物质享受,那么,财富与幸福就成为同义字了。这是事实吗?一位不表同意的诗人写道:

 

财富能带来幸福吗?

看看四周的人们是多么地沮丧,

这是多么壮阔的悲剧!

大量的金钱四处氾滥,

心灵因此被消灭。

然后,人们要求更多的财富。

 

财富无法熄灭欲望的渴求,假如我们一味地满足本身兽性的欲望,我们无法快乐。但是,显而易见地,世俗的感官享乐永无止境;因为,当我们得到想要的东西后,我们会要求其他的享受。当我们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我们会变得不快乐。所以,感官上的愉悦并非是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心灵的无拘无束。因此,快乐的泉源并非来自感官的:只有在心灵不被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我们才能找到它。

 

信心、道德、慷慨、诚实和智慧是世间不朽的宝藏。相反地,情感的依恋、怨恨和嫉妒降低了个人的品德;但是,善心和悲悯所带来的喜悦和无私的态度使个人变得神圣,甚至荣耀了生命本身。

 

人类保有内在宁静的方法,是内化其思惟而非向外寻觅。我们应该注意不要掉入贪婪、怨恨和欺骗的陷阱中。学习著去开发、保存善心、爱意及和谐所带来的力量。恶与善间的战场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我们必须求取最终的胜利。这场战争并不使用武器,而是运用心灵来了解存在于内心的消极面和积极面。这样的觉醒使我们由矛盾斗争中,开启了健全的思想之钥。

 

心灵是幸福和悲伤的根源。个人的心灵需要宁静和快乐,才能得到人世间的幸福。个人的幸福有助于福利社会的形成,一个福利国家也将顺势诞生,充满幸福的世界也就指日可待。

 

在生命的课题中,显而易见地,斗争是无法产生真正的胜利,矛盾也不能得到成功。在令人不快的情绪中,我们无法得到幸福。平静不是来自财富的累积和俗世权势的拥有。只有在抛却了我们的自我,帮助这个世界回到爱的常态后,我们方能够得到平静。心灵的平静可以征服任何负面的力量,它也有助于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拥有幸福而满足的生活。

 

第十五章  道德:生命中的神圣和尊严

 

道德意识如同一道藩篱,保护了自家和邻居免于被抢夺。

 

道德和伦理形成了理想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的核心。假如爱是生命的血液,那么道德就是人的脊椎。缺乏道德的生命是危险的,但是,缺乏了爱人的心,生命将形同枯槁。生命的品质随著道德开化而增长,当道德觉醒时,体内就会充满了爱。既然人非生而完美,人们就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发展美德。

 

道德的开发,是人生重要的一环。但是,人们常误解了道德的定义,以为公认的体面外表,如穿著、礼仪、矫柔做作和伪善就是道德。人们忘了这种传统的道德定义是人为的,受社会制约的,无法随著时间改变,因此比较容易过时。适合当时气候或场合的穿著,却可能随时变得不合宜。穿著完全是习惯的问题,并非深沉的道德课题。习惯不能与永恒的宇宙定律混为一谈。

 

语言使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差异,但它却不能完全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仍然是我们知觉的指标,虽然一个人的价值观时常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由这些特殊的传统、课题和渴望中,有些人相信只有他们的思想是正确的,而且依循此观念来行事,这种本位主义是不健康的。认知和信仰乃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日常需要和对未来的期望而建立起来。

 

道德是什么?它是判断正当行为与否的标准和原则。在巴厘文中,它是sila,意思是道德发展的自我准则(戒律)。它意味著个人准则的建立并非来自对惩罚的恐惧,而是来自于追求纯洁的动机——爱、独立和智慧,了解自己和自我是一种幻觉。

 

马来人有句俗谚:

 

你可以事先后悔;事后的悔恨是无益的。

 

 

当苏格拉底遇见他的老师时:苏格拉底年轻时去了一间*院。当他正要离开时,看到他的老师正好经过。这个年轻人感到不好意思,想要偷偷地溜走。但是,老师走近他并问他为何要避不见面。苏格拉底说他对自己的作为感到羞愧,他的老师劝告道:‘你在有所行动之前,就该对自己感到羞愧了。那么,你就不会对你现在所为感到羞愧。’

 

 

罪恶毋需导师就可学成,

但美德的培养却需要一位教师。

好的习惯难以养成,却容易接受;

坏的习惯容易学会,却令人难以忍受。

 

道德是获得永恒祝福的第一步,也是心灵的基础。少了坚实的基础,人类无法拥有进步和心灵的增长。缺乏道德的个人不但濒临危险,也将危害周遭的人。只有在道德基础已建立的情况下,人类才可能发展个人的心灵和智慧。这样的努力可引导个人脱离低层次的生活,迈向积极的高层次心灵生活。最后,到达幸福欢乐的顶端。

 

学习过程需要实地练习才能进步;释尊曾说过:‘一个有智慧的人若不学习佛教教义,就如同色彩美丽的花朵,少了香味。’美德的教导需要格言和实际例子,最佳的例子就是释尊以丰富的热情贡献于人类社会。释尊的道德和哲学应该要人仔细研习和实行,最重要的是被人所了解。因此,只单纯的获取书中的知识,而不加以理解,将无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不要成为任何经典的奴隶:从前有个人建立了一套宗教礼仪,人们皆尊敬他,视他为有学问的人。有些人遵照他书中的指示来行事,经过数年后,这本书包含了愈来愈多的指示说明,并且建议信徒在做任何事之前,应先参考这本神圣的书籍。于是,信徒们皆将这本书当作日常生活的指南。有一天,当这位领袖走过一座木桥时,不小心跌落河中。虽然他的周遭有许多信徒在身旁,但他们却不知道在这般景况下该如何做。所以,他们翻阅圣书找解答。

 

‘救命!救命啊!’这位大师叫著:‘我不会游泳!’信徒们说:‘请等一下,大师,不要沉下去啊!我们仍在翻这本圣书,里面一定有当你掉下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当他们还在翻书想要找到适当的方法时,这位大师已经溺毙了。

 

 

这个故事要传递的讯息,是我们不应被过时而保守的想法所局限,以至忘了使用我们本身所拥有的知识,而应该运用一般常识,将圣经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随著环境的变迁,新的知识和发明不断出现,我们必须学著适应它们,并且有责任地去使用它们来创造人类的福祉。

 

道德指引和年轻人

 

舆论皆认为今日青少年的道德感已经沦丧,当然这并非指所有的青少年,但确实有不少的人行为叛逆和对当今的社会现象产生困惑。他们的行为和习惯违反了公共宁静,使得爱好和平的无辜人们遭受淩辱和痛楚。

 

在某些方面,父母亲必须为这些青少年的坏习惯和缺乏关爱负责。现代心理学者鼓励父母亲对小孩宽容,但却给予青少年过多的自由,使得他们为所欲为。通常,父母亲花太多心思在追逐物质的满足,却忽略了孩子。为了防止道德的沉沦,父母亲有义务将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引荐给孩子们。

 

在教导道德伦理的过程中,采用何种宗教并不重要。任何宗教皆有一套道德准则来规范信徒,使人类过著文明的生活。同时,宗教可回馈社区居民对信仰的支持和尊敬。假如教徒间产生了歧视、敌意和嫉妒,那将是件不幸的事。

 

保有善心还是行善

 

撒哈迪斯在他的《佛教伦理学》中曾说道:‘一般来说,道德有两种解释(1)保有善心;(2)行善。前者是真正的道德,后者仅是为了达到目的的方法。个人可保有善心,便可做善事。但是,很少人能保有善心。有些人表面上的举止是有利他人,但实际上做的是利己之事。这种行为的动机来自渴求晋升、祝福、进天堂或奖励之故。或者,因为害怕遭受惩罚下地狱而行善。以上这些善行皆源于自私的心态,所以佛教认为保持善心方是真正的道德。

 

承认自己罪行的人,胜过那些佯装无罪的人。莎士比亚在他的剧作中表达了上述的理念:马克白夫人怂恿丈夫杀死国王前,先将蛇蝎般的脸孔佯装成纯洁的玫瑰花般。对于在光天化日下犯罪的人,我们能够轻易地找到。但对于伪善者的恶行,总是在事情变得无可救药时,我们才发觉他们的企图。

 

一个人虽然富有、幸运和享有往生善报,却不具有美德与善心,就如同以积蓄为生的人,一直从他的积蓄内拿钱来花用,却不再储蓄。当金库耗光后,他将是精神上的贫者。对于他悲惨的景况,他该怪谁呢?神还是命运?都不是!他只能责怪自己。

 

对于人类而言,何者为其行动准则?实在令人难以抉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知道影响抉择的准则,如同水也有其一定深度,轮回也是如此。若给予适当的环境,轮回将得到顺其自然的结果,达到最高修为。这是自然的演化,而非奖惩的后果。对于意志不坚强者而言,佛教的教诲有助于鼓励他们向上,制止他们被邪恶所吸引。

 

哲学家桑塔亚纳曾指出:‘人生所面临的最大难题并非在善与恶中做抉择,而是在善行与善行间做一抉择。’当年轻时,我们并不能了解欲望之间有著许多矛盾。一个年轻男孩可以在面对未来的许多计画时踌躇不前。但对成年人而言,他必须放弃许多计画来完成他的责任。

 

对于情感的处理方式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谅解年轻人一再转换他们的兴趣,但若成年人的举止如上述的年轻人般,此事就成为一件笑柄。成年男子穿著属于年轻人的休闲服,成年女人仍在为洋娃娃打扮,皆是令人感到可悲的画面。他们尚未学习到成长需要许多的牺牲,才能达到伟大的目标——这个目的地充满了成熟的爱和完整的成就。

 

亚里斯多德说:‘理想中的人类是乐于帮助他人,但却为了他人帮助了自己而感到不好意思。’由上述说法可知给予他人善意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高尚的行为,而接受他人的帮助却是卑下的。但是,在佛教的教义中,无论是给予或接受,都不应有高高在上或矮人一截的想法,不应有秘而不宣的动机,也不应该有希冀物质或心灵回报的念头。如此一来,我们的行为动机将是纯洁的,不包含一丝一毫的私心。

 

透过宗教来改造个性

 

树木是经由本身的果实而广为人知;同样地,真正的宗教必须有永恒的结果。因此,透过它的结果,我们可以判断一个宗教的价值。

 

当个人信仰某一个宗教时,该教义应该可以改进个人的行为。倘若他仍如以往般贪婪、怀恨和善妒、不为受苦者感到悲悯、受到轻微刺激即以刀刃相见,那么,该宗教即不具有劝善的能力。

 

个人所信仰的宗教若只限于情感或崇拜,该宗教将不具有价值。除非,他的行为举止也因此变得彬彬有礼。但是,怒气若仍存在于内心,外在的进步只是假像。

 

真正能净化人心的宗教,应该能让我们了解到生命的本质,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幸福,我们不但能愉悦地接受,当幸福离去时,也能坦然地承受结果。威廉·贝克进一步地说明这项事实:

 

能把握瞬间喜悦的人,

将永浴于灿烂的阳光中。

 

实践教义能使个人由自身拥有的东西中,体会到心灵的转换,而非一味地奢求梦中阁楼。表面的物质享受不能使个人变得神圣,只有内心的澄净和模范的生活才有此种力量。特权、阶级、肤色、财富和权力并不是做绅士所必须的条件。只有良好的特质能使个人变得伟大,值得人尊敬。

 

你的财富可以粉饰住处

但是,只有美德能装扮自己

你的服饰可以点缀外在

但是,只有你的行为能够代表你

 

道德的实践不应该只限于个人,而是需要社会全体一致地实践。若想拥有一个安宁的社会,人们不应省略心灵的修为。人们或许认为他们可以恣意行事不受惩罚,甚至采行电视所误导的价值观。但是,无人能规避行恶所得到的后果。由道德实践者所组成的社会,才能够得到宁静。

 

除此之外,生活在和平、幸福的社会,居上位者更需确切地实践道德规范,因为他们的行为举止将影响居下位者。佛陀曾说:

 

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若是公正且富善心,阁员们也会变得公正而富善心。当阁员们是公正且富善心时,将影响高级职员们。当高级职员们是公正且富善心时,下属将受其影响。当下属们变得公正且富善心时,全国的人民也将变得公正且富善心。

 

第十六章  你创造了自身的运气和命运

 

傻瓜只是等待著幸运日子的来到

但是,运气常却与他失之交臂

唯独本身才能创造自己的幸运

 

——《阇陀伽本世经》——  

 

大众常相信幸运有好坏之分,这是因为人们对佛教教义、世界局势缺乏认识,而将自然的现象归诸于运气的好坏。根据佛陀教导我们的佛教律法,可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当一个人在过去或现在行恶后,在面对恶果时,他就不应该将之归诸于坏运气。相反地,他所经历的恶果,正是肇因于他的恶行。任何了解佛教律法者,都知道相信运气是错误的行为,因为他们知道恶果来自于过去邪念和不道德的行为。因此,他们知道幸与不幸,归因于生活态度。没有运气这回事,人们可以对自己的抉择负责。

 

别怪罪于星象

 

虽然佛陀不否认某些行星对人们的影响,但意志薄弱的人常屈服于星象的影响。他们的想像力和恐惧,使星象的影响力加剧,而产生挫折和沮丧。但是,具有坚强意志、勇气、才能、信心的人们却能克服困难,不臣服于星象的影响。运气和才能有著密切的关联,他们皆根源于心灵的力量,这是每个个体皆可开发的潜能。

 

人们不应屈服于不幸,并以没有好运气为借口,也不应该允许自己成为这些借口的牺牲者,阻碍了物质及精神层面的进步。即使人们因为业障而导致事业的失败,他应该保持健康心理并多作善事,使其影响力减至最低。他可以以许多形式来行善,无论是心存善念或实际行动皆可不花分文。例如,他可以使自己变得仁慈、有耐心、有善心、肯去了解他人,这些皆是有价值的作为。

 

佛教教义认为努力是最重要的一环,它可以修正人性的邪恶面。在今日,努力实干可使个人创造新的宗教,改变个人所处的环境。*个人力量去改变因果报应是件可行之事。假如因自己的无能、无经验或懒惰而导致失败,他必须试著改进自己,学习如何克服失败,而不是一味地怪罪于星象、恶魔或灵魂。了解自己的本性,承认自己是脆弱个体,将是改造自我的第一步。

 

命运掌握在你手中

 

在释尊教义中,没有所谓宿命这回事。假如我们验证他人和自身经验,将可以了解今日的不幸和痛苦,源自于我们昨日的错误行为。

 

 

他人带来的不幸:克里德沙是位著名的梵文诗人,生于西元三世纪,居住于印度。在他小的时候,他和母亲住在一间和皇宫面对面的小茅屋。在皇宫的高墙内,有个种满芒果的果园。在采收的季节,果树因挂满多汁甜美的芒果而低垂。当无人看管时,克里德沙就会爬过高墙撷取芒果。

 

有一天,当克里德沙又在偷摘芒果时,他并未注意到国王正从皇宫的窗口望著他。就在那个早晨,当国王在剥芒果时,不小心伤到了手,流了许多的血。于是,国王召唤巫师,想知道这个意外预示了什么征兆。

 

巫师想了一会儿,然后询问国王早晨是否看见不寻常的景象。国王说他看见一个小男孩在皇宫内偷摘芒果。‘陛下您所看见的景象非常不吉利,这个男孩将为您带来恶运,’巫师这么回答:‘陛下您必须马上除掉这个男孩才好。’

 

于是,国王命令属下将男孩带到他的面前。这位可怜的男孩颤抖著,然后有人宣布国王看见他偷芒果,而这件事将为国王带来恶运,并且问他在被处死之前,是否有任何话要说。

 

‘皇上,我很遗憾为你带来噩运,’克里德沙说道:‘但是,今晨看见我偷芒果的人似乎也应该受罚,因为他也为我带来了噩运。’这个回答使国王震惊,同时让他了解听信那些自称智者的巫师们的解释,不过使他自己看起来愚蠢罢了。国王因此对克里德沙印象深刻,将他收为养子。在皇室内,克里德沙发挥了他的文字才能,然后成为印度的著名诗人。

 

 

人类并非只是他所无法控制的宇宙棋盘中的兵卒,个人的命运,无论好坏,皆是由自己去争取、去创造。人们因自己的思想、语言和行为创造了自己的命运,他所给予自我生命的种种,迟早将回报到自己身上。他无法逃避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因此,不论现在或是未来,人们皆是自己生活的建筑师,是命运的创造者。

 

塑造个人命运的因果报应绝非意味报应。在这种伟大的宇宙力量内,业障不代表惩罚。

 

大自然是公正的,它不会接受谄媚,也不接受请求。在适当的时机,我们将知道过去行为的结果。因此,我们不是向上天大声请求就可以得到好处。我们必须学著了解世界局势的自然趋势,以及平静心灵所必须忍受的无常和不公正。

 

因果报应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无穷的痛苦或永恒的祝福皆非佛教的真谛。处在生死轮回的任一环节都不是永恒的,只有自轮回中解脱,达到涅槃的境界,才能得到永恒的幸福。

 

发展成熟心灵的过程包含了自我训练和道德指引、纯净心灵和对生命的正确引导,使之充满了善心、和谐和无私的奉献。各式的宗教提供不同的方法,教导人们如何由痛苦中得到解放。在佛教中,人们可藉由宇宙的道德律法和纯化心灵来远离痛苦。然后,他就可以不再依赖外界的力量,而主宰自我的命运。

 

身为人类,我们不应将精力浪费在哀悼过去或虚掷于怠惰和轻率间。否则,我们将失去了解生命目的的机会。同时妨碍了进步,使我们无法脱离痛苦。在有生之年,我们必须忍受心灵的痛楚依然行善。一味地虚掷光阴,不仅会误导他人,同时我们在可贵的生命中也将丧失有所作为的机会。

 

某位哲学家曾说:‘命运即是我们先前努力的结果,我们先前的努力被称作命运……我们的成就经由努力而达成,因此奋斗就是命运……我们现在和过去的努力是不同的两个方向,就如同两只公牛间的缠斗。强者总是打败弱者,……所以,无论是现在或是过去的努力,力量强大者主导了我们的命运。不论是何种情况,个人的美德力量决定了自我命运……人类自己的想法决定了他的命运,他可以使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所以,只有人类的努力,才能创造事物……因此,人人应致力改变不利于己的已知的命运。人类透过正当的奋斗,能够达到他所希望的目标。’

 

万物皆美,但非人人可见。

 

——孔子——  

上一篇: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10
下一篇: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08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