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综合资源>>因果感应>>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08
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08
2006年09月25日09:58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168 字体: 繁體

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08

 

达摩难陀法师著
林淑丹、廖舜茹译

 

第十一章  对死亡的恐惧

 

生命到处充满无常,但死亡却是必然的事实。

 

——释迦牟尼佛——  

 

整个世界万物都怕死;然死亡对我而言却是一种难得的福气。

 

——古鲁——  

 

当精卵结合、生命开始的刹那,就宛如射出的子弹般必须达到最终目标。对生命而言,最终目标便是死亡了。不论我们喜不喜欢,所有的人皆必须面对这无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越早接受这个事实,人就越能掌握自己的生命,去追求理想。事实上,我们也不是那么受死亡本身所干扰,而是受困于对它所抱持的错误观念。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盘据于心中对死亡的恐惧感。

 

人短暂的生命为生理时钟所操纵,时光滴答滴答的消逝在时代的洪流里。当时钟老旧后,迟早我们是无法要求再待多一点时间,一旦时间到了,人必须有经过死亡的自然过程的准备。

 

有位资深的护士曾说:‘如此多的人对死亡恐惧,一生皆活在战战兢兢的戒备中,到头来却发现当死亡来临时,它也如生命本身般自然,因为到最后的关头,多数人早已不畏惧死亡了。在我的经验中,只有一位妇人对姊姊犯下无可弥补的大错而似乎感到强烈的恐惧。’

 

‘当男人和女人走到路的尽头时,总会有些奇特及美妙的事发生。所有的恐惧、惊慌都消失了,我时常看到在他们了解这是事实之后,眼中显露出快乐与惊奇,此乃自然界美好的一部份。’

 

犹如有名的内科医师威廉·奥斯雷所说的:‘在我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大部份的人临终时确实没有任何痛苦和恐惧。’

 

面临死亡

 

所有的人,不拘性别、种族、信念均须面临死神的降临,没有逃避的选择。死亡是世界无法避免的过程,我们时常无法神色自若的面对自身的死亡。然而,除非人也能从死亡的恐惧中挣脱,否则他也无法从生命中得到自由。

 

害怕死亡犹如害怕抛弃一件老旧的成衣一般。

 

——甘地——  

 

要忍受所爱的人消失在人间是十分痛苦的,因为我们与死者间的感情太深。这发生在一位有名的女士维撒哈身上,她在释尊住世时皈依佛门。在她失去深爱的孙女时,她拜访释尊,寻求消弭悲痛的解决之道。

 

‘维撒哈,你喜欢拥有如城中的小孩一样多的儿子和孙子吗?’释尊问。‘是的,我真心盼望!’‘然而城里一天有多少小孩夭折呢?’‘不少人!城里从未摆脱小孩夭折的阴影。’

 

‘那么,维撒哈,在此情形下,你会为他们逐一哭泣吗?维撒哈,钟爱百样事的人,同样也有百种悲苦,无所爱的人也就没有痛苦。这种人才能从悲苦中解脱。’

 

当人与人发生感情时,必须也有心理准备,在别离时会付出的悲痛代价。

 

对生命热爱有时也会演变成过分恐惧死亡的降临。因此即使是为了正当的理由,我们也不愿甘冒自身的危险,我们害怕疾病或意外会夺走珍贵的永恒生命。一旦领悟到死亡是必经的过程,我们会希望并祈祷灵魂能够继续留在天堂里,得到安全及保护。这种想法是建立于强烈渴求永生的基础上。

 

根据心理学报告,许多心理压力是源自于我们拒绝面对现实,不愿接受生命的真实面。压力若不解除,便会逐渐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由于疾病而产生的忧虑和沮丧反而会使病情恶化,人不能选择疾病的种类,也无法挑选吉时去逝,但是我们绝对可以选择面对病情及死亡时毫无所惧。

 

人往往被死后的身躯吓的魂不附体,然而,按理说活著的身躯远比死后的尸体更具危险性。尸体不会伤害人,但活人的身体却能够无恶不做,做尽伤天害理之事。因此,人害怕或恐惧尸体不是显得太过愚蠢了吗?

 

何谓生与死

 

人毋须恐惧死亡,生与死如同一条绳子的两端,不可能剪除一端而希望保有另一端。生与死的奥秘其实很简单,心灵与肉体的集合——俗称五蕴——称为生。五蕴的存在称作生命。五蕴的消散称为死。而重新组合五蕴则称为重生。如此反覆循环、周而复始直至我们达到涅槃的极乐世界。

 

有许多说法可以阐明这简单且自然存在的‘死亡’。有些人认为死亡代表没有来世,在宇宙间完全消散,有人相信轮回是由一个肉体进入另一个肉体;而有些人则以为是灵魂飘浮不定,等待审判日的来临。然而对佛教徒而言,死亡只不过是短暂存在的暂时结果,并非所谓‘生命’的结束。

 

每个个体都应意识到在整个命运中,死亡所扮演的角色。不论贫、富、贵、*,一个人今生最终的休憩地是躺在棺材里,埋于六呎深的地底下或装在骨灰瓮中或撒布在海上。

 

所有的人均将面临、分享相同的命运。由于对生命真相的无知,我们时常涕泪纵横、悲伤叹息,有时却是哭中带笑。一旦了解生命的本质,我们便可以坦然面对所有事物的短暂性,并寻求自由之钥,除非我们达到自现世事物中得到永恒解脱的境界,否则势将一再地面对死亡。关于这一点,死亡所扮演的角色已相当清楚了,倘若有人觉得死亡难以忍受,那么他应多方努力,以克服生与死的不停循环。

 

平静安宁的死亡

 

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尽完他这一生的责任及义务后,能在平静安宁的环境下死去。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为这种可能性做准备呢?举例来说,有多少人排除万难只求能对家属、所爱的人、朋友、国家、宗教及自身的命运尽点义务呢?假如没有完成这些义务是无法死得心安理得、了无牵挂的。

 

我们应首先学习克服那份不只是人、连神也遭受对死亡的恐惧,勿让现在这一刻从我们掌中逃脱了,那些任由时光轻易飞逝的人在自己生命走向尽头时,将会悔恨万分。

 

倘若人没有尽完应尽的义务便离开世间,不管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在人世间的生存将是徒劳无益的,既对自己无益、对世界就更加无用处了。因此,我们不能忽略自己的责任,才能有心理准备,勇敢且平静的面对死神的召唤。有一天,我们才会到达完美不朽的境界,并从所有的苦难中解脱。

 

我们出生来到世上,是要为人类的幸福与快乐而努力的,明了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会因对人类的贡献而永垂青史,人们不会因为对自己的付出而记得我们。释尊说:‘人的身体会化成泥土,然而他对世人的影响及贡献却会遗留下来。’

 

这可以由伟人的具体成就永存不朽得到印证,纵然伟人们没有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但依然帮助我们为生活指引出一条路来。事实上,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将与我们长相左右、日月同昭。

 

当人们看到自己的生命不过是川流不息之溪壑的一小滴,他们会更加致力于贡献自己那份微薄的力量。有智慧的人直觉的感觉出活著必须避开邪恶,行善正直,并保有洁净心灵,竭力求得自由。

 

接授释尊的教诲而明晓生命的人是不会忧虑死亡的。

 

 

今日我已死:大卫·莫利斯是西方有名的佛教徒学者,享年八十五岁。在他死后不久,有位作家接到来自他的一封信(显然是他早已写好了,并指示在他死后邮寄出去),内容是这样的:‘你会很高兴知道今天我已死了,因为有两个原因:首先,得知我已从疾病的痛苦中解脱,你会为此放下心中的一块巨石。其次是,既然我是个佛教徒,且忠诚的遵守五戒,因此,你知道我的下辈子不可能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下。’

 

 

佛家确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而是在轮回中另一生命的新生,然而,倘若阁下不想再轮回一次,就必须除去求生存的渴望及其他淤积在心中的污秽。

 

死亡是无可避免的

 

这有点矛盾,虽然我们常看到死亡带走多少人的生命,却很少停顿下来自省,自己其实也快成为死亡的牺牲品了。由于对生命的眷恋,我们无法接受死亡的想法,而事实上死亡是必然的。我们喜欢把这种可怕的想法尽可能丢的越远越好——欺骗自己死亡是多么遥远的事,毋须庸人自扰。但是我们应培养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现实,随时准备好去面对现实,死亡是存在的,而且随时随地均可能发生,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

 

第十二章  何必为未来忧心

 

回顾今天,在短暂的路途上充满各式各样的生存事实——行动、爱与短暂无常。昨天已成梦忆,而明天则是个未知数,为现在而活吧!

 

有人问释尊,为何德行崇高、修身养性的人总显得如此平静与洋溢著喜悦的光芒?释尊答道:

 

他们不为过去的事悲伤,

他们不渴求尚未到来的事,

当下对他们而言是足够的,

因此,他们会显得喜悦洋溢。

不追求未来,

不为过去而黯然神伤,

不像砍下来的芦苇般逐渐干枯。

 

毋须为未来担忧

 

人常为自己的未来担心,有位算命的江湖术士在参观寺庙后问一位僧侣:‘师父,你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未来呢?’僧侣早已知道是怎么回事,便答道:‘身为一个修道者,我们不会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那算命术士看到坐在打字机旁的两位女孩,又问了她们相同的问题。由于事先女孩已无意中听到僧侣的回答,当下即表示她们也不担忧自己的未来。既然没有人愿意听他剖析命理,算命术士便怏怏地离开寺庙了。他一走后,僧侣说:‘似乎你们也错失了为自己未来赢些东西的机会。’

 

快乐的秘诀与成功的生活均在于做现在必须做的事。毋须为过去担心,为未来忧虑,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已经做过的事早已消声匿迹,亦无法预测日后可能会发生的每件事,毕竟世事多变难料。然而有一刻的时间是我们有意识并可控制驾驭的,那便是‘现在’。

 

这个道理总被世界伟大的思想家认可,认为活在过去的记忆或未来的梦想中,而错失此刻及误失良机是徒劳无益的。时光之河淙淙的流著,我们不应呆站著,眼睁睁的看成功的希望变成失败的记忆。今天是使我们的力量为人类带来建树时候。佛陀指点我们,满足可以使我们保持喜悦的心,把握此时此刻,选择完全在于己。

 

伟大印度诗人及剧作家卡利达沙用梵文表达把握时机的简单道理:

 

昨日宛如梦境,

而明日只是幻想,

然处于今日,要好好的活,

使每个昨日成为愉快的梦,

每个明日是希望和喜悦的幻想,

好好把握今日吧!

 

为未来烦恼

 

许多人一想及自己的未来,便忧心不已。倘若人学会随日常生活的情况而调整自己,是没有理由为未来担忧的。而且,也应好好利用此刻可能发生的任何情况,一个人对生命的塑造在于目前,而非依赖过去或仰仗未来,也只有此时才能决定开始或停止做任何事。无论人如何在空中建筑城堡或心中有何梦想,如果他现在不马上做点事,光说不练的话,一切都将变得毫无价值。

 

屈从未来的人,易被未来所玩弄。有些人一面临困境或麻烦时,习惯找算命师或占卜家,纵使有些占星士可以预测未来,然仍有太多泰然行恶的人假藉拥有预知的神力而信口开河、招摇撞骗。而会去算命的人潜意识里多少有点自虐狂,且喜欢听未来噩运将降临在他们身上,算命师很能揣测、摸清顾客的性格,并大方的告诉人们即将来临的噩运诸等可怕的情节。这些容易轻信且过于肤浅的人,为避开噩运,大花钱财于仪式、及所谓的咒语与护身符上。然而,在另一方面,若人得知会有好运,便开始把白花花的钞票投注于赌博或奖券上。不管是哪一种情形,‘愚者容易失去钱财’说得一点也不假。

 

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人常没来由的为自己的健康、家人、收入、名声及财产烦心,他们想掌握变化万千的事物,愈是担心自己的未来,愈会对自己生活失去信心,养成自私的欲望。一个老是想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人是无法领悟何谓平静安宁的心。

 

相信命运的人会想:‘这是上天注定的,是上帝对我的安排,因此,我必须向上帝祈祷并祈求他改变我的生活方式。’于是,花许多时间去作祷告,反而忽略了自己每日应尽的责任。

 

假如我们相信佛,便可悟出下列的道理:此乃我前生或今生种的因,我须藉由努力行善及以冥想坚固心灵、尽力修持正行。如此一来,不愉快的影响可以减轻,而成功就更容易了。

 

没有一颗星星是值得信赖的,

也没有一盏领航的灯,

我们只知道要

善良、公正、正当。

 

勿循原路回头寻求过去的事,

珍惜尚未到来的将来。

有洞察力者可清楚看见

现今就是此处、目前,

如此的智者渴求成功,

对于任何事均不会落空或动摇。

 

与其浪费多余的精力为将来担忧,不如把握此刻可以做的事以充分发挥潜能。记得,现在是过去的孩子、未来的父母。

 

第三篇  快乐的要素

 

第十三章  如何找到真正的快乐

 

‘快乐’,命运之神说道:‘这项奖励,人人皆有机会,然而唯有耐心耕耘的人才能获得;你已经走过一半的人生旅程,现在,请你站起来往前走,你追寻的目标正在转角处。’

 

你想要拥有快乐吗?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人人都想回答‘是!’是的,世人皆想拥有快乐。但是,快乐的要素和如何获得它的观念却因人而异。

 

一位作家曾说:‘多数的人对快乐的定义,在于不断的追寻,希望成为梦想中的自己。对于这些不幸的人们来说,快乐是彩虹的彼端,是整壶的金子。他们花了大半辈子追寻彩虹,但他们从没有发现阴影亦步亦趋地追随。因为,快乐是该往内心去寻找。’

 

快乐存在于追寻的过程中,并非终极的目标。拥有崇高理想的人是快乐的;对周遭事物感到满足的人是幸福的;不去干扰他人,让他人拥有平静生活的人是幸福的;对社会贡献所学的人是幸福的;对本身职业、家庭杂务和日常小节皆存有爱而去做的人是幸福的;拥有爱的人是幸福的;快乐的人是幸福的。

 

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幸福,纵使知道幸福会轻易消逝,人们还是日以继夜地找寻幸福。但是,在一番苦干之后,通常人们仍然距离幸福非常遥远,为何会如此呢?

 

追寻幸福

 

现代人的生活非常艰辛——人们辛苦地奋斗,希望得到金钱上的报酬、生活上的舒适和奢华。但是,这种生活方式不会带来快乐,反之,它带来的是焦虑和压力。在每个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些重要时刻,心灵的愉悦远超过物质生活所带来的感官刺激。

 

不容否认地,生活的舒适来自于经济的优渥。我们无法谎称那些生活在饥饿、悲惨中的人们是快乐的。在贫民窟那样的环境下,的确压抑了人们的幸福。一个大家庭必须挤在一间小屋内生活、吃饭、睡觉和扶养小孩的情境,确实令人为此感到同情。这般卑劣的环境和悲惨的生活,常使这些地区成为犯罪的温床和痛苦的深渊——除非这个地区是由希冀在穷苦中找寻平和的圣人们组成。

 

无论如何,富裕和贫穷、幸福和悲哀皆是相对的字眼。一个有钱的人可能是不快乐的,而另一个穷人却可能拥有快乐。假如金钱能够正确而有效地使用,那么富有是上天的赏赐。相对而言,穷人们的悲哀之一,却是他们的物欲;通常,他们在物欲无法获得满足的情况下,对生命充满怨恨。而富人们的悲哀是,心灵无法自财富中提升,他们愚蠢地死守金钱。因此,幸福并不来自上述的这些富人和穷人们。

 

有些人们认为快乐的来源,来自于一个情投意合,可与之相守一生的伴侣。有些人们认为,孩子是快乐的源头。但这些却不是永久不变的。生命的伴侣会死亡或离开;而有些子女带给双亲的悲哀,远超过快乐的时光。

 

我们应该学习对自己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与快乐。即使连最微小的期望都无法实现时,我们对目前的状况仍该感到满足。

 

 

没有孩子的妻子:从前有对贫穷的夫妻,结婚多年但膝下犹虚。尽管在各方面,他们皆感到幸福,但这位妻子却有著强烈的母性本能,非常希望能有个自己的小孩。丈夫建议领养,但她却百劝不听,坚持小孩必须是她自己的骨肉。于是他们试了各种偏方,却不见效果。她因而感到沮丧、压力、焦虑和不完整的感觉,并影响了她的健康。渐渐地,为人夫者也发觉到妻子的改变。她甚至假装自己怀孕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

 

然后,某天丈夫回家时,却发现妻子手上抱著一捆东西脸上散发著愉悦的气息。他检查了她手上的东西,才知道那不过是一块木头。妻子百般呵护那块木头,把它当成真正婴孩般地照顾,尽力扮演为人母亲的角色,还将它打扮一番。她甚至为她的‘宝贝’做了个温暖而舒适的摇篮,唱著温柔的摇篮曲哄‘它’入眠。

 

实际上,她的举止如同一位小孩在玩著洋娃娃般。那位丈夫对此感到非常忧虑,带她到一位有名的精神病医师处去诊治。这位专家细心地检查了她的状况,然后做了一个惊人却人道的决定。他对那位丈夫解释道,这个女人藉由幻想来得到真实生活中所无法拥有的快乐。必须将那块木头丢掉,让她的举止恢复正常。但是,这将剥夺了她的幸福泉源,对她而言是件残酷的事。

 

 

有时,我们的抉择必须出自于内心,而非冷静的理解力。同时,我们如果有了非份的欲望,它会影响我们对常理的判断。

 

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个人的幸福甚钜。菲力浦·吉伯斯爵士在他的《逃脱之道》一书中曾说道:‘人类对于幸福课题无止尽的探索中,希望能够寻获某一种政治和社会制度,让个人的机会得到最大的发展。这类幸福包括了:一、适量且有趣的工作。二、个人、家人和周遭亲友的安全无虞。三、在生活上最低限度的舒适。四、对于敏感且热心的人而言,假如大部份的人类都在受苦,他也无法快乐。五、在不伤害他人的荣誉下,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享有充分的自由。在这类思想和行为的自由下,他可以充份享有冒险和享乐的机会;他可以拥有美感经验、洞察知识的真谛;征服自我及其所处环境;尝试对心智和身体有益的事物。’

 

释尊教导人们采用无害且正当的方式去得到快乐。不可以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使他人或其他生物受苦。请记得释尊的忠告:‘那些自食其力不伤害他人的人,才能受到上天的祝福。’

 

幸福的要素

 

为了建立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应该培养慈悲心、增进智慧。悲智双运可以使人们达到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只具有善心而忽略了智力,我们将成为好心的傻瓜;相反地,如果我们光注重智力发展而忽略了情感的培育,我们将变成没有同情心的顽固智者。根据佛教教义,为了求取性灵上的自在,人们必须结合慈悲心和智慧。藉由爱的鼓舞和知识的指引,人们方能得到良好的生活。

 

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爱心、珍惜、仁慈和宽容。慈悲表现于对生灵的爱心和关怀,尤其是对处于不幸情境者的同情。

 

智慧是什么?智慧即是认清事物的本质,将心灵的高贵面发诸于举止间。当一个男人遇见深深吸引著他的女子,他便希望再见到她,他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她的出现。但是,当情况改变,他无法再见到她时,他不可以有不讲理且愚蠢的举止。毕竟,在人类经验中包含了无法满足的一面。假如他对她不存有虚幻的依恋和自私的执著,他就能从这种痛苦中,找出相对的自由。在快乐的人生中,痛苦和悲哀仍然存在著;但是,这并不意味著人们无法由感官快乐中找到快乐的感觉。只是这种愉悦是短暂的,而且无法提供永恒的幸福。对于这项事实的了解,即是智慧。

 

幸福的要素是单纯的,他们是一种心灵状态,无法藉由我们周遭的事物,例如财富、权力或名声而获得。当人们毕其精力,累积超过他们所需的财富,直到发现尽管拥有全世界的金钱也无法买到少许幸福时,他们才会醒悟和懊悔浪费了生命,但为时已晚。所以,我们必须认清追寻感官快乐和幸福是两码子事。感官的刺激容易消失,无法提供人们永恒的幸福。而且,我们可以用金钱换取感官上的快乐,却无法买到幸福。幸福的基础来自单纯的善良和清晰的是非观念。

 

除非人们对自己感到满意,否则无法感到快乐。心灵的平静,只能藉修行和禅定来获得。我们所需努力的仍多,但做得太少。经由自我分析和净化心灵,我们与生俱有的美德方得以展现。这项工作并不容易,需要耐心、决心和毅力。

 

幸福犹如香水般;当你洒向他人时,你也能沾其芬芳。

 

假如你想获得宁静、愉快的生活,请允许他人也拥有这般的生活。除非你根据上述崇高的原则来调适你的生活,你无法冀望幸福与平和。同时,你也不应期望他人的感谢。戴尔·卡内基曾说:‘假如我们希望获得幸福,那么,让我们不再介意他人是否为我们的付出而感谢,只要衷心地给予他人你所拥有的。不知感恩图报是很自然的,如同杂草般会轻易蔓延孳长;而感谢的心却如玫瑰般,需要人们的培养、灌溉、爱心和保护。’

 

对于容易获得的事物,人们很难存有感激的心。只有在这些事物被取走时,人们才会产生感谢的心态。我们所呼吸的空气和拥有的生存器官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被滥用。但是,人们不该像鱼一样,直到被迫离开水面,方知水的重要性。

 

亚伯拉罕·林肯曾说:

 

根据我的观察,人们唯有决心使自己快乐时,他们才会感到快乐。

 

我们不能希望只*祈祷就能得到快乐,而必须努力方能得到这些祝福。对神的信仰和祷告是有益的,但是,当你出门时,别忘了锁上门。因为谁也无法保证神会一直替我们看管著这幢房子。我们不应该逃避自己的责任。假如根据道德规范来生活,可以在现世筑起一座天堂。但是,当违反这些规范时,在现世就会尝到如地狱般的炼火。当人们不知如何根据宇宙自然的常规来生活时,常替自己招惹麻烦。不仅使自己缚手缚脚,更常感到一股不平之气。假如每个人都能循规蹈矩的生活,那么,不用等到往生就能享有天堂般的快乐。因此天堂与地狱就在现世。善行和罪恶在世间循环不止,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人类都无法确定‘天堂’和‘地狱’是否确实存在。对于这项课题,至今没有定论。

 

 

天堂和地狱在何处?从前有位僧侣,他最有兴趣的讲道题目是‘天堂与地狱’。有位皈依者却对这位僧侣的反覆说词感到厌倦。于是,某天他站起来说:‘告诉我天堂和地狱在哪里,假如你不能回答我,你就是说谎!’这位僧侣向来是位单纯的人,他在此时显得相当害怕。他不但没有回答,而且保持缄默。他的沉默使得这位听众更为生气,他大叫著:‘告诉我,否则我揍你一顿!’这位僧侣很快地恢复了他的机智,回答说:‘地狱就在你身边,而且带著你的愤怒。’那位男士了解到真相之后冷静下来,开始笑了起来。然后,他问道:‘那么,天堂在哪里?’僧侣回答说:‘它就在你周遭,和你的笑容同在。’天堂和地狱之别,在于我们如何生活。只要是生物存在的宇宙角落,必定同时存在著天堂和地狱。

 

幸福在何处?

我们往何处去找寻幸福?‘在你内心’,佛陀如是说。无人会否认幸福是人类所渴望的,但幸福却不是凭空可得。幸福是种理性状态,并非是生理上的嗜好和热情。

 

 

对生活感到满足的人,却连衬衫都没有:有位东方国王感到不快乐,于是向一位哲学家寻求忠告。这位哲学家建议国王找出全国最快乐、感到最满足的人,然后穿上他的衬衫。经过长时间的找寻后,终于发现了这个男人——但他却连件衬衫也没有。

 

 

一位知名作家曾说:‘假如你想要见见全世界最快乐和满足的人的话,请看看那位穿著乞丐装的王子。’

 

无法满足的欲望是人们不快乐的主因,抛弃你的欲望,你将由不幸福中得到释放。‘我只传授一件事,’佛陀说道:‘人们受苦的原因和停止受苦的方法,就如同海水只有一种碱味般,我的解决之道只有一途。我将指引你们一条道路,由此你可以由不真实走向真实生活,由黑暗处走向光明面,由死亡迈向永恒。’

 

平静和满足也是依个人需要而定;狗儿喜欢骨头不喜欢青草,牛却喜欢青草不喜欢骨头。同样地,有些人喜爱刺激的生活胜过宁静。有些人却喜爱安静的生活胜过刺激的事物。某些食物对某人而言犹如天堂盛宴,但对某些人却是有害的。能治愈某人的药物,却可致他人于非命。某些人的快乐,却能够扰乱他人的秩序。

 

幸福是种心灵的状态,能够经由己身修行来得到。外在的财富、名声、社会地位和受人欢迎,都只是幸福的短暂来源。幸福的真正来源在于心灵,具有涵养的心灵,才能提供真实的幸福。某些人认为人们无法获得心灵上的平静,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每个人皆能藉由净化心灵来开发内心的平静。

 

放弃世俗间会腐坏消失的事物,人们可以得到不朽的幸福感。

上一篇: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09
下一篇: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07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