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佛学文库>>禅 宗 篇>>空观
空观
2007年10月15日16:58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904 字体: 繁體

空观

   ◎傅味琴
 
禅定译静虑,修止观为入定

提要:
 ·理论要学,边学边修
 ·禅定译静虑,修止观为入定
 ·好孤独不合群是不正常的静
 ·“虑”就是思,修行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
 ·止住妄念,不等于不要思惟
 ·带着贪瞋痴去思惟,是跳不出生死的
 ·要从法义上去思虑,把烦恼滤干净
 ·不受世俗念头的干扰,人就会聪明起来

理论要学,边学边修

  今天我们讲空观。禅定理论必须要学,现在的方式是把这些理论在讲观的时候加进去,这样听起来比较清楚一点。如果把理论讲完再教禅定,就是《定道资粮》这一篇,简单讲讲也要好几个月,你们可能也等不及,所以我们就边学边修起来。

禅定译静虑,修止观为入定

  禅定,禅,翻译成汉文叫静虑,静就是止,虑就是观,禅定就是修止观,是为了入定,止观就是入定的方法。修禅本身就包括了静跟虑,静的作用很大,我们要努力做到静,做不到就要学。学生在课堂里也需要安静,不安静学不进去的,做课题也要安静,思考问题也要安静;医院病房门口都写了一个静字,也就是说安静容易使病人康复,而且一个人经常在安静之中,不容易老。静这个字,“青”字旁边是争取的“争”,所以我把它解说成争取青春活力,你假如要保持青春活力,用静的办法是最好的。

好孤独不合群是不正常的静

  可是这个静,也不是不正常的静,一个人喜欢孤独,他也喜欢静;一个人不合群,他也喜欢静;一个人心里起烦恼,宁愿自己一个人躲起来,他也喜欢静,所以我们所讲的静是正常的,而不是不正常的。

“虑”就是思,修行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

  虑,就是思虑的虑。从这个字来看,修行人应该要思虑。现在有人却说,“修行人不要起念头”,思虑就是起念头,应该是“修行人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脑子不动岂不越修越笨了?动物就是要动,我们即使身子不动,体内也在动,人不动不是要死了吗?死人就是心脏也不跳,呼吸也不动,脑子也不动,活人就要动。所以你要修禅定,必须要虑。

止住妄念,不等于不要思惟

  不起妄念,这是止,妄念止住了,不等于不要思惟。不思虑,会变得笨头笨脑,傻里傻气。外道修止不修观,他们以什么也不想,脑子里空空洞洞作为一种修法,这确实很舒服,修到后来,还会出功能,所以很多人一修外道就迷掉了,认为自己走的路没错,其实是错了。

带着贪瞋痴去思惟,是跳不出生死的

  虑是怎么个虑法呢?世间上人个个头脑里忙个不停,这笔生意怎么做,这笔账怎么算,这篇文章怎么写,这个话怎么说……整天在思虑,但是跳不出贪瞋痴烦恼。带着贪瞋痴烦恼去思虑,那样是了不脱生死的。你即使越思虑越想得比人家好,想得比人家周全,人家还没有算出来这笔生意能赚多少钱,你已经算出来了,也不过这样,跟了生死没有关系的。

要从法义上去思虑,把烦恼滤干净

  我们修行人的思虑,是了生死的思虑,通过思虑,把烦恼滤干净,把烦恼去掉。要从法义上去思虑,思维法义,就能够知道什么是贪烦恼,什么是瞋烦恼,什么是痴烦恼,然后把它去掉,是这么一个虑。虑字,旁边加三点水,就是过滤的滤,这个滤就是把肮脏滤掉,从前我们学校里,饮水就是用一个筛滤器,水从筛子里边滤过,就干净了,因为水里边的肮脏全滤在筛子里了。

不受世俗念头的干扰,人就会聪明起来

  佛弟子通过头脑里的思虑,把恶法、邪见、贪瞋痴烦恼、种种的妄念滤掉,留下来的就是清净的佛法的智慧,思虑是起这个作用。能做到这样,这个人岂不是越来越聪明,智慧越来越大了?人如果不受种种世俗念头,贪瞋痴烦恼的干扰,人的头脑就会聪明起来。

对治烦恼,不是压,而是修止观,要有静虑

提要:
 ·要心完全清净了,然后再进入无念状态
 ·要治烦恼病,必须用法药起正念
 ·佛教对治烦恼不是压,而是修止观,要有静虑
 ·把佛法说成妄念,是愚人说愚话
 ·众生心不会空白,不用佛法思想去占领,贪瞋痴烦恼就要占领
 ·一惹你,就起烦恼,不要佛法行吗
 ·不闻法、不思惟,就把修行架空了
 ·纠正错误,是观的作用

要心完全清净了,然后再进入无念状态

  静是止,虑是观,止就是止住妄念。念有正念妄念的区别,如果把正念都止住,那就不对了。要进入无念状态,但这不是我们这样的人做的,你必须用正念把妄念滤掉,心完全清净了,然后再进入无念。比如眼镜玻璃片脏了,用一块布擦,假如没有擦干净就丢掉布,眼镜仍然是脏的,应该是擦干净了,然后这块布才不要了。

要治烦恼病,必须用法药起正念

  这个道理很清楚,偏偏现在佛门里有的人搞不清楚,肮脏还没有擦干净,他连正念都不要了。即使你妄念与正念都止住了,但是你心里的烦恼种子可没有去掉啊。佛说的法都是正法,我们靠正法去起的念头就叫正念。修行用功就要用正念去排除妄念。比如生病,必须吃药、打针,把体内有害的细菌杀死,病才会好,等你病好了就可以不打针了。假如你说:“打了针以后还是要不打的,干脆不打了。”笑话不笑话?或者说,“打一两针够了,不打了”那你病还是好不了。

佛教对治烦恼不是压,而是修止观,要有静虑

  52年我刚刚进佛门,一天跟一个佛教青年会的女青年说:“现在续可法师、应慈法师都在讲经,我经常去听,你怎么不去听?”她回答我说:“我是唸佛的,听了经妄想更多,唸佛唸不好了。”这就是最典型的错误。她不是用正念去排除妄念,而是用某种方法,通过长时间的修练,把它压下去。我是不主张压的办法,压是压不住的,你用块石头压住一棵草,它还会从石头缝缝里出来,如果是块不很重的石头,还会把石头顶起来,压到后来烦恼来一个总爆发,所以有很多老修行,经常被人家批评:“你老修行了,火气还这么大?”因为他总爆发了,压不住啊。这不是佛教的办法,佛教是要修止观,要有静虑。

把佛法说成妄念,是愚人说愚话

  当时我说:“唸佛能听经也好开智慧啊,懂得法有什么不好?念佛法门,也要多听经啊。”她回答我说:“听了经妄想更多,唸起佛来,脑子里冒出来的全是法师的话。”她把法师讲的法语说成妄想了,这种话有罪过啊,难道佛讲49年法害得众生打了49年妄想?把佛法说成妄念实在是愚人说愚话,结果越不听佛法越不懂,越不懂越是自说一套,越自说一套,越不肯听,越不肯听越不懂,你说可怜不可怜?如果不改变的话,在这个愚蠢的坑坑里,那真叫永无出期啊,很可怕!法是药,烦恼是病,哪可以不要法呢?

众生心不会空白,不用佛法思想去占领,贪瞋痴烦恼就要占领

  所以我们听到的法,我们去思维法,不叫妄想,这叫正念。你正需要用正念去排除妄念。从前有句话:“思想阵地不可能空白的,无产阶级思想不占领,资产阶级思想就要占领。”这句话很有道理,也就是说,我们众生心里不可能空白的,你不用佛法的思想去占领,那必然是被世俗贪瞋痴烦恼的种种跟佛法不相符合的思想所占领。

一惹你,就起烦恼,不要佛法行吗

  所以我们要知道止是止住妄念,并不是不要正念,除非证了阿罗汉果,达到无学位,烦恼已断,生死已了,这时才可以。很显然“要止恶修善”这些正念在这个时候他是用不着了。修行不说大话,走路不要走向空中楼阁。我常说佛教是现实,哪怕是用功唸佛的人,有的进了佛堂满像样,出了佛堂,两个眼睛就瞪起来,不要佛法行嘛?一惹你,你烦恼就起来了,即使不惹你,你过去的种子起来了也要吵,两个月没见,今天一看见,眼里又冒火了。

不闻法、不思惟,就把修行架空了

  懂得法就知道断烦恼了,就知道贪瞋痴要下三恶道,听了法,还要去思维,然后才修得起来。现在人一开始就开口修,闭口修,其实他也不知道怎么修,闻也没有闻,思也没有思,就等于把自己架空了,甚至把整个佛教都架空了,这是众生的悲哀。

纠正错误,是观的作用

  修禅定,如果你观的境界不对了,你就要纠正它,这就是观的作用。众生第八意识里的种子很多,比如观太阳,结果太阳旁边有了条条光线,这是他从前看人画的太阳,在圆圈旁边加上了线,这个种子活动起来了,你那个时候知道不对,就要把它纠正过来,这就是观的力量。从前有一个人修空观,修后说:“我一闭眼睛观蔚蓝色,就冒出两架飞机来。”又不对了,观天空没有要你观出飞机啊,怎么会出现飞机呢?后来才弄清楚,原来他是在飞机场工作的,每天看飞机起飞,所以一观起蔚蓝色天空,就有飞机来了。诸如此类,你都要纠正。这个纠正,就是观的作用。今天讲到这儿。(2001.4.2 第一讲完)

离不开烦恼,就被烦恼控制了

提要:
 ·凡夫静不久,因为他在动荡的环境里习惯了
 ·人心肮脏,所以环境也不净
 ·离不开烦恼,就被烦恼控制了
 ·真正的流转是你流转的习气
 ·众生世俗心没断,定不下去
 ·烦恼心起来了,会把恩人当仇人

凡夫静不久,因为他在动荡的环境里习惯了

  “禅”,译成汉语叫静虑,所以禅定波罗蜜又称静虑波罗蜜。“静即止,虑即观”。修定的目的是为了入定,入定要有方法,方法就是修止观。凡夫并不是不喜欢安静,只是他静不久,因为他一直在动荡的环境里生活。虽然他对动荡的环境习惯了,可是众生的佛性并不因为流转而消失,从根本上来说,他并没有失去对静的需要,所以众生还是有希望的。一个人经常说:“烦死了,我要静一静”,乃至于说:“你们都走开,让我一个人静一静。”他这时的心态就跟觉悟合起来了,要没有这一点,你怎么能进入彼岸呢?

人心肮脏,所以环境也不净

  四众弟子合起来称僧团,这是广义上的说法。一个佛弟子是清净的团体中的一员,如果你不修清净,保持肮脏,你只会往生到喜欢在肮脏水里洗澡的母猪胎里。有位法师说过:“人肯定要往生,不过,往生到哪里就不好说了。”

  佛到娑婆世界,就是为了度我们啊,因为娑婆世界很肮脏。为什么肮脏?人心肮脏,所以环境也不净,依报的环境是根据正报转的。业力太重,受苦无穷。贪瞋痴就是肮脏,如果不猛力地离开,你被它吸住了就很难摆脱掉。众生无始以来流转生死,犹如吸毒的人,图一时痛快,他会一直吸下去,而始终难以解脱,最后倾家荡产,人像鬼那样,还不知道羞耻。所以现在国家对于吸毒采取强制性地戒毒,这是为了救他呀。

离不开烦恼,就被烦恼控制了

  如来是大教育家,如来度你要你自愿,要你觉悟,你不自愿、不觉悟,如来也救不了你。你离不开烦恼,你就被烦恼控制了,你离不开某个人,就被这个人控制了。我讲这些话,也算是智慧的话。智慧的话出在哪里?出在观里。

真正的流转是你流转的习气

  止就是静。众生静久了,又不安心了,觉得太寂寞了。信佛的老太太常这样,家里烦死了,到寺院里去,本来发心住三个月,住了三天,“没有居士来,冷清清的。”住到第七天又要回去了,回去了又烦死了又来了。来了没劲,又回去了。这不是流转吗?流转就是这么流转的呀!你们想得太少,观得太少。以为流转做人,又做马,又做牛,又升天又下堕叫流转,其实这就是流转。贪瞋痴不过是推动你流转的力量,真正的流转是你流转的习气,原因就在你定不下去。

众生世俗心没断,定不下去

  阿弥陀佛知道众生定不下去,即使往生了极乐世界,还会想回去看看老头子老太婆。不是极乐世界不好,是众生的世俗心没断,还想走回头路啊,所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采取强制手段,让你进了莲花不得出来。哪怕你在莲花里实在忍不住了,莲花门也敲不开,总之不让你再回去,就让在里面转变习气,这是对你的慈悲。

烦恼心起来了,会把恩人当仇人

  众生犹如一匹野马,尤其是南膽部洲众生,刚强难调,如果不采用强制手段,他会把恩人当仇人。你们在家人可能看过《霍元甲》,日本人在霍元甲的饭里放白粉,后来他一点战斗力也没有,骨瘦如柴,像鬼那样。被救回去以后,毒性发作,家里人不给他吃白粉,他反把家里人当仇人,动手要打。众生还不是那样?烦恼起来了,你不顺他的心,他会把恩人当仇人。这种流转习气不改掉,你生死怎么跳得出来?你定不下去嘛。

别埋下痛苦的种子,罪恶的业力

提要:
 ·你要做到释迦佛的要求,才给你打包票
 ·要停止内心的妄想,这就是止
 ·虑就是观,不能把思虑说成是妄想
 ·观,是用佛教的观点去观
 ·世间上再好的思维也出不了生死轮回
 ·别埋下痛苦的种子,罪恶的业力

你要做到释迦佛的要求,才给你打包票

  众生哪个愿意到三恶道?“我不愿去!我保证不去,我要修行。”结果还是下三恶道。因为畜生道里有她所爱的人在,不去相会难受。光说一个畜生道,有人想做鸳鸯,鸳鸯是畜生,她还羡慕鸳鸯呢,鸳鸯在河里可以戏水,蛮好嘛。所以佛弟子被情迷掉了,仍然下三恶道。你要不下三恶道谁也不能给你打包票,只有佛能给你打包票,不过要你做到释迦佛的要求才给你打包票。修行的功夫,就看你在生活中定得下去定不下去。真正定得下去的人,什么地方都好修行,根本不讲条件。

要停止内心的妄想,这就是止

  修定要静。外面的环境噪声太厉害,也不算静;心里的噪声太厉害,也不算静。心里的噪声就是妄想,妄想在心的声音里边是不规律的,各种各样的声音,紊乱的、尖叫的,人的声音、动物的声音以及其它的声音,奇形怪状全会出来,混成一个极其吵吵闹闹的交响曲,你这个心还会静啊?妄念不止住,心是静不下去的。所以环境要静,内心要静。要停止外面环境的纷扰,也要停止内心的妄想,这就是止。

虑就是观,不能把思虑说成是妄想

  观呢?虑就是观,虑是思虑的虑。有人总把思虑说成是妄想,他只知黑,不知白,好像戴了有色眼镜,看起来全是黑沉沉一片。一个佛弟子,对佛法站在凡夫世俗的境地上去理解,或者站在儒教的立场上去理解,能正确理解吗?这两天我看到你们的日记中,有这么一句话倒满有意义的,“今天有的人需要的是掺杂了儒教的佛教”,他觉得带着儒教的佛教听起来很舒服,适应了,完全的佛教他已经不习惯了。

观,是用佛教的观点去观

  佛门种种的怪现象,就使佛门出现了末法时期,佛教能用你的方法来改革吗?能用儒教、道教的方法来改革吗?如果可以,那么你穿着如来的袈裟,戴道教的道冠也可以喽。在你说来还是有理由的,这虽然是道教的道冠,但也是帽子,也能保暧,也是好的呀。所以要说明这个观是用佛教的观点去观,可不能用道教的观点去观,也不能用儒教的观点去观,也不能用世俗的观点去观。

世间上再好的思维也出不了生死轮回

  我们所说的虑就是思维,这个思维可不是世俗人的思维。世间上人一天到晚在思维,他也一天到晚在观察啊?他观透了没有啊?看破了没有啊?科学家也要通过思维观察才有所发明创造。当年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小时候他就喜欢观察,观察了就思维。他观察母鸡孵鸡蛋,然后就思维,母鸡孵鸡蛋能孵出小鸡,那么我孵鸡蛋也能孵出小鸡。等母鸡走了,他在鸡蛋上面坐下去,结果把鸡蛋都坐破了。因为他是稚儿无知,但并不等于说他这种观察没有好处。如果他知识丰富了,用丰富的知识来观察,比如他观察闪电就思维,判断电可以发光,就发明了电灯。这是好事啊,坏事呢?干坏事的人也思维,坏的思维全是贪瞋痴,结果尽做坏事。可是即使是世间上再好的思维也出不了生死轮回,因为这跟修行断烦恼没有关系。

别埋下痛苦的种子,罪恶的业力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思维是像一个滤过器那样,把肮脏全滤掉,留下清净的。能起这个作用的,那当然是用佛法的道理,用佛法的智慧去思维。不仅要善于思维还要能判断得准,这是对的,那是错的,那是肮脏的,这是清净的。判断得准,思维的作用才没错,才起好的作用。

  正确的判断要靠对人世间的观察,要看破一切。今天贪恋的幸福会变成明天的痛苦,今天分不开的亲人,会变成明天的仇人。我前两天听说两个同学闹翻了,其中一个一下子变得非常凶,哇哇叫,瞪着仇视的眼睛,你陪着这样的人危险不危险?佛说的不错,冤家会变亲家,亲家会变冤家。看看破,别埋下了痛苦的种子,别埋下了罪恶的业力,要受报的。

观世间一切变化无常,你就看破了

提要:
 ·观世间一切变化无常,你就看破了
 ·不懂世俗的苦,没看破,你抵抗得住吗?
 ·贪爱心既伤身体又伤害了法身慧命
 ·有的人自己出家了,却劝不结婚的人要成家
 ·名利可以不断增长,青春却一去不再回来
 ·幸福、吵架、哭,这就是爱情三步曲

观世间一切变化无常,你就看破了

  非但在禅定中要用观的力量,在生活中也要学会用佛法去观察人生。广义来说四谛法全是观,修苦谛就是叫你观苦谛,观老人的苦,观病人的苦。释迦佛教育弟子,年轻的、美貌的不要看,老年的、丑陋的、生病的、痛苦的多看看,这就叫观。所以并不光是禅定中作什么观境叫观,观老苦也是观,观病苦也是观,观世间上一切变化无常,你就看破了。

不懂世俗的苦,没看破,你抵抗得住吗?

  有人会想对出家人讲世俗的事情,好像有点不恰当。但是多多少少总要讲一讲吧?第一,你不懂世俗,怎么度世俗上的人?你讲法也讲不到他们心里去呀。第二,你不懂世俗的苦,没看破,你怎么抵抗得住啊?

贪爱心既伤身体又伤害了法身慧命

  你们知道不知道?慈悲心不会伤身体的,贪爱心就要伤身体。世俗上最迷人的就是男女的情爱,可是男女情爱,要不了多少时候,即使没有打骂,也没有起矛盾,时间一长也会头昏脑胀。就像吸毒那样,吸的时候,精神振作,全身痛快,过一会儿就难受了,萎靡不振了,很伤身体的。尤其伤害了法身慧命,一个人活着,法身慧命死掉了,这还有什么意义?佛经里有句话:“宁入热铁网,不堕爱河中。”如果一个女王跟你说,“你前面只有两条路,要么你跟我好,相亲相爱;要么这烧红的热铁网,你给我跳进去。”因为她有这样的权力。作为一个出家人,宁愿跳进去烧死,因为皮肉烧死了,法身慧命不会死。如果我投入你的怀抱,跟你产生情爱,我法身慧命死掉了,那就完了。这还是指流转生死,如果因此而造了恶业,还得下三恶道。

有的人自己出家了,却劝不结婚的人要成家

  很多年来,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大学生,一不顺利就说“看破红尘”。佛门里的人也说:“我看破红尘了,所以出家喽。”红尘是什么?“我不结婚啊,就是看破红尘了。”你虽然不成家,但你心里在想男女情爱,你还是没有看破。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己出家了还劝不结婚的人要成家,这看破什么呀!你至少应该要看到结婚没有快乐,只有痛苦。

  真正讲到红尘,简单地说,看破红尘就是看破名利。在佛门里为名为利,口说看破红尘,那是带着红尘的嫁妆嫁到佛门来。我是主张培养人才要当大法师。有的人一心想当大法师,却不想修行,认为当大法师有人恭敬供养,这就是掉在红尘里了。通俗地比方说:红就是名,尘是肮脏,人世间最最肮脏的就是钞票,什么细菌都有。而且钞票从来不洗,可人一看见钞票就爱,数钞票的手指还要舌头舔一舔,即使觉得酸溜溜苦滋滋,他也觉得很甜。

名利可以不断增长,青春却一去不再回来

  名利会给人一时快乐,但会给人长期的痛苦。消耗了青春的时光,以换取名利的增长,名利可以不断增长,青春却一去不再回来,值得吗?你在人世间是个大老板,阎罗王也不会封你一个大老板。连一个判官都不会给你做。人世间亲亲爱爱,你死的时候,他会陪着你死吗?这一切都要靠我们平时细致地去观察。

幸福、吵架、哭,这就是爱情三步曲

  我年轻时候在上海,出门时,经常喜欢观察。前面来了一男一女,相亲相爱,好像是很幸福;再往前走,又是一对男女,在吵架;再往前走,又看到一对男女,在打架,在哭,这就是爱情三步曲。讽刺侮辱你最厉害的,往往是最亲爱的人,打你的耳光的人,往往是你的丈夫,背着你拼命花你钱的,往往就是你的妻子。贪瞋痴可不跟你亲爱,一动瞋恨心,从来也没有个亲亲爱爱的仇人,亲亲爱爱的冤家。这些观察清楚了,在思虑过程中,一起世俗念头,一起贪瞋痴念头,就知道太可怕,看穿了,就把它排除掉,那这就是虑。

  人世间的形形色色,要去观,
  要去滤,才能出智慧

提要:
 ·人世间的形形色色,要去观,要去滤,才能出智慧
 ·要有无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
 ·《佛说观无量寿经》是求生极乐世界必修的观
 ·我说法广开,但不离本题

人世间的形形色色,要去观,要去滤,才能出智慧

  只修止,不修观,怎么出智慧?人生的一切,人世间的形形色色,你不好好去观,不好好去想,你怎么出智慧啊?没有智慧,你邪的错的都纠正不过来,你怎么出生死啊?什么都不明白,想出生死吗?出生死可不是简单的事,非但要观察,要思维,还要思维得透,观察得彻底,要完全清清净净,烦恼断尽,才能了脱生死。

要有无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

  佛教的禅定,称为正定,正定要以佛教的方法去修,必须修止修观。修止只止住妄念,也能入定,这个定是世间定,外道也有的。外道修止不修观,开发不了根本智,可以出功能,出神通,乃至于死后升天,但是不出三界。要有无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你不修观就开不了无漏智慧。

  《佛说观无量寿经》是求生极乐世界必修的观

  所以我苦口婆心,总是劝修念佛法门的老太太,一面赞叹她们念佛好,一面劝导她们要修观。

  我信佛在50年代初,还经常有人主张十六观境,现在没人提了。连个禅定都不知道了。

  且不说《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有十六观境,是求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必须修的观,就说《佛说阿弥陀经》吧,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如今没有人会把“一心不乱”好好地阐明解说了,而且现在也很少有人挂在嘴上了,很多人只知道“只要一句佛号,就能往生。”

  如果你不止住妄念,你怎能达到一心不乱?你不修观,你连正念还是妄念,清净还是不清净,都搞不清楚。不根据佛法去思维,根据你头脑里自己的一套思维,那你能跳出世俗吗?

我说法广开,但不离本题

  我70年代在温州,一个字要讲一个晚上,四个晚上只讲了四个字。你们也可到台上来讲讲锻炼锻炼,但是千万不要没有锻炼好,就到外面去讲。如果把准备的一大堆照着念,就叫不自在。如果一开口,话自然出来,而且没有离开本题,这就叫自在。好比万花筒,动一动就会变成另外的花,再动一动,成百成千的花都会变出来,可从来没有离开万花筒里这几块玻璃。那么你说我多装一点,把泥块石子都装进去,那就成了乱七八糟。现在下课。

佛以戒定慧调伏众生 禅定能调柔身心

提要:
 ·戒定慧都能调柔身心,戒是调粗的,定是调细的
 ·众生都是粗相,佛调伏众生的方向就是调柔身心
 ·戒能调柔行动,禅定使粗四大变细四大,粗心变细心
 ·身心安定生舍利,修行人白骨像白玉
 ·身子细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烦恼

戒定慧都能调柔身心,戒是调粗的,定是调细的

  今天我们讲“何故修定”。能海上师说:修定能调柔身心,起止恶修善之大能力。这句话突出两点,一是调柔身心,一是止恶修善。戒定慧都能调柔身心,戒是调粗的,定是调细的。所以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就是往上提高。戒是我们修行人的行为规范,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都有条文,按照条文去做到就是戒。

众生都是粗相,佛调伏众生的方向就是调柔身心

  众生一切都是粗相,越粗越往下沉,越细越往上升,所以越是往上的众生,越是细柔。我们人间有粗的也有细的,人们总是反对粗犷的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粗。”对细的人总是赞叹,“你这人真细巧。”众生不通过修行,行动都是很粗的,好比一匹野马,它一动一起步,就很粗。可是经过训练以后,把它野的脾气降伏了,不许它随心所欲地乱撞,马的动作以及起步,就有一定的规律。人们就称它是一匹良马。众生好比野马,佛能够把众生调伏,所以称为调御丈夫,调伏的方向就是调柔身心。

戒能调柔行动,禅定使粗四大变细四大,粗心变细心

  一个佛弟子如果持戒持得好,他的行动就非常柔,非常细巧,现在的话叫很文明,有礼貌,有修养,这是指行动上的变化。那么心理上以及身体四大的变化呢?那就要靠禅定了。

  禅定并不是光针对行动,还要调柔身子的四大以及自己的心态。身子呢,久修禅定的人,粗糙的皮肤会变细,原来皮肤带一点灰黑色的,也会完全褪掉,而且皮肤不会苍白,会有一种光泽。非但看起来很细,而且皮肤本身就变得细了。外面变了,肯定里面也在变。

  心理呢,也在变细,细了才会柔,不细不可能柔。粗犷的东西,要它柔软是很困难的,比如说男人的头发就比女人的头发粗,所以也比女的头发硬,头发跟汗毛比,头发硬,汗毛软,因为汗毛细,越细就越软。猪毛更硬了,因为猪毛很粗。所以禅定能够转变我们四大,使粗四大变细四大,细四大变极细四大。

身心安定生舍利,修行人白骨像白玉

  一个人即使不懂得禅定,只要平时不乱动,身子安静,心里也安定,人又善良,这个人死后火化时,血液就会凝固起来,成为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这么来的。修行成就的人,舍利子更加透明,有光彩。修行人骨头会越修越白,修行功夫好的人,骨头白而不枯,像白玉那样晶莹。心呢,也在变化,粗心变细心,细心变极细心。

身子细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烦恼

  道教讲脱胎换骨,佛教比道教更高,咱们能靠这样粗犷的身体证阿罗汉果吗?能靠这样的身体成佛吗?脱胎换骨只是一个形容,真的给老道士换骨头,他不要死掉了?我们佛教倒是真的在修身心的变化。身子细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烦恼,要他冒火也很难冒得起来,世间上人说这是个性关系。有的人一点小事情就火冒三丈;有的人呢,你一杯水泼在他身上,他都不冒火的,只是朝你笑笑;有的人呢,像个刺毛虫,你一碰他,他的刺马上就过来了;有的人忍辱忍得非常好,气量大,从来不讲刺人的话,同样是人嘛。社会上的人是决定于他们的神经类型、遗传、童年的培养、学校的影响,由这样的环境形成的。我们从社会走进了佛门,佛门更有办法,通过戒定慧,对你做更高级的培养,你不修可惜不可惜呢?

  心细开智慧,身细能化光
  力不足要修定

提要:
 ·修禅定,心细到一定程度智慧就开发了
 ·世俗人练身体越练越硬,硬碰硬最吃亏
 ·发菩提心要具足悲心,恒顺众生还得为他留下后路
 ·心细开智慧,身细能化光,力不足要修定
 ·修禅定能起止恶修善的大作用

修禅定,心细到一定程度智慧就开发了

  一个人心细到极细,自然会出生智慧。智慧不是求来的,知识可以学,修行人的智慧是从禅定中自然开发出来的,没有地方学,也不需要学,它自然就现出来。修禅定的人心细到一定程度,智慧就开发了。

世俗人练身体越练越硬,硬碰硬最吃亏

  从前练拳的人整天苦练武功,他们身体越练越是硬梆梆的,他们是趋向于硬,尤其是练硬气功的。他们不懂佛法,其实越是硬梆梆,死的时候越是痛苦。因为硬梆梆的东西都是里边的机体凝结成的,到死的时候四大分离,痛苦得不得了。听说练硬气功的人死的时候往往是叫别人把他打死的,因为他体内有一股气分散不了,大限已到,活又不能活,死又死不了,难受啊!最最吃亏的就是硬碰硬,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比武的人,全是硬碰硬,一个被打死,另一个也被打伤。一把刀一把剑,两个都不让,一接触,剑也断了,刀也缺口了。

  所以佛说,战争从来没有赢者。世间上战争从来也没有一个胜利者,即使你这次胜利了,你埋下了下一场战争的种子。下一场战争,可能你就被消灭了。

发菩提心要具足悲心,恒顺众生还得为他留下后路

  发菩提心的人具足了慈悲心,因为菩提心是建立在慈悲心基础上的。如果你认为“众生管我什么事啊”,你对众生不慈悲,哪还发得起菩提心?所以真正发菩提心的人,不要硬碰硬,我是不主张硬碰硬的。即使某个学生要走了,我会很柔顺地给他铺平一条道路,这么做,他以后还好回来啊,硬碰硬他也不好意思回来了。

  从前在九子岩,有个学生先去,听说开始非常用功,精进得很,每天上山顶去诵经,还修定,可要不了几天就疲沓了,自由散慢,经常到街上买东西吃。我去了以后,他已经没办法待下去了,他说:“老师为了开导我,把所有的动物全都比喻光了。”他还跟别人说:“老师不让我回去,我走也要走回家去。”没有旅费,两条腿要走到广东,不饿死才怪,除非沿路讨饭。可是我并没有硬碰硬,我把他叫上来,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不让你回去?我说过这个话吗?你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现在你们那个地方正需要人把禅定班搞起来,我就派你做这个工作。这是一千元钱,给你做旅费回去吧。”这就是柔。临走我还给他一个“光荣退休”。果然过了几年,这个学生又回来了。假如他临走的时候我把他骂一顿,把他开除掉,他再也回不来了。那样有伤慈悲心,有伤菩提心啊!修菩萨法就要不舍一众生!可是有时好心没好报,反受冤枉,本来是不舍一众生,结果反被人说闲话,那只好忍辱了。这是指思想境界说的,生活的各方面,待人接物,你也要柔一点细一点,不要做粗人,要做个细人才好。

心细开智慧,身细能化光,力不足要修定

  假如你很想这么做,可是力量不够,你这个发心也被架空了。不是你不发心,你没有力量去做到啊,那怎么办呢?那就要修禅定了。禅定的力量能使你身心转成细柔。心细到后来就开智慧,身细到后来会化成光,这是最后的境界。

修禅定能起止恶修善的大作用

  这句话的第二个要点:起止恶修善的大作用。你们说:“止恶修善我懂,持戒就是止恶修善。”这儿是说:能起止恶修善的大能力,主要是“大能力”三个字。不修禅定,你也能止恶修善,不过修不大的,因为心定不下去,一直在动摇在打妄想。

 世俗人生活安定了,心还在飘
有耐心就能适应修行环境

提要:
 ·心不定的人,供养前变化多,供养后反悔
 ·世俗人生活安定了,心还在飘,有耐心就能适应修行环境
 ·定不下来很吃亏,能定才能头脑冷静事事明白

心不定的人,供养前变化多,供养后反悔

  拿供养来说,本来发心供养一千元,第二天想想,一千元太多了一点,先供养五百元吧。一动摇,减掉了一半。又想想那边的方丈、当家总要供养一点东西吧,这样吧,抽出两百元买东西,五百变了三百了。等到了一算,我路上用的多了,回去的旅费还差一点,再扣掉一百,那么变了两百了。手伸进去一摸,结果抽出的钞票只有一张,只供养一百,还有一张留在口袋里,舍不得了。这就是没有定力,决定的东西会摇摆的,尽给自己添麻烦。

还有的人供养了,开始蛮高兴的,到了明天又后悔了。很多人都是这样。

  五七年,我到北京广济寺,我供养能海上师一个红包,上师正在翻译佛经,他也没仔细看,旁边侍者师就拿下去了。第二天我又去了,上师对我唬起了脸,把我吓了一跳,我想我大概做错了什么事。上师问我:“你昨天供养我的钱哪里来的?”因为他对我有怀疑,你这样年轻,哪来这么多钱?还以为我来路不明,所以要问问明白。我确实供养了很多,我年轻时就赚大钱。我回答:“师父,我是劳动来的。”“哦,劳动来的可以。”那一次供养我没后悔过,师父肯收下来,我真是太高兴了。

  但有一次供养我后悔了,有一年五台山的一位当家和尚,在我家里住了两三天。早晨念经时,他用我的念珠。我的念珠很小,方便得很,他问我:“你这个念珠哪里买的?”我说:“北京买的,师父你喜欢我就供养你吧。”第二天我又跟他说:“师父,我这串念珠自己要用,你还给我吧。”(众笑)并不是我看不起那位师父,舍不得啊,跟在我身边多少年了。后来有个人把我的念珠拿去弄丢了,我可没有冒火,只是朝他笑笑。修行人总要提高提高,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这种种动摇就是缺乏定力,天天修定,定力就会慢慢增长。

  世俗人生活安定了,心还在飘
  有耐心就能适应修行环境

  有的人初来这里,总觉得住不惯,每个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几天一过就习惯了。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开头不习惯?众生习气啊,定不下来,没来之前城市里要赶公交车,要赶火车。一路上,火车摇摇晃晃,始终没有定过,再看看窗外的景色也一直在变,心也在急,看看手表,“怎么还没到?”一到这里,心里已经动了好几天了,要他马上定下来,他定不下来呀,思想上还在飘啊,开始总有一点不习惯,不习惯就产生不满意了,是那么回事情。

  定不下来很吃亏,能定才能头脑冷静事事明白

  一个修行人,到处好修行,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能定得下来。

  定不下来很吃亏的。以前我在宝华山隆昌寺主持僧伽培训班,经常有上海苏州的同学跟去,我回上海了,他们也走了。傅老师不走,他们也不走,傅老师一走,他们鞋底擦油走得快,定不下来啊。总算傅老师在,稍微能定下来一点,也不知道是看我面子,还是我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能使他们不走。

  上海有个同学,定不下来再加上个性有点急燥,候车时我首先看火车时刻表,看准了,我坐在长凳上安定得很,最多坐久了起来散散步,那几个人忙死了,一辆火车来了,马上跑去看,接着招呼同学:“火车来了,快叫傅老师。”我说:“没有这么早嘛。”他说:“到早了,到早了,快快挤进去。”有的已经走在前面了,检票员拦住他,“你票子给我看看。这辆不是,你乘的是下一次的。”只好再回来。(众笑)这就是没有定力。有定力也不是像傻瓜那样,火车开走了,还一动也不动。(众笑)有定力的人是非常冷静细致的,样样都很清楚的。

 修禅定,血脉畅通了就会引生喜触及轻安

提要:
 ·没定力的人想止恶,却又帮烦恼说话,想修善又拖拉
 ·修定能引生喜触及轻安
 ·修禅定的人会整天高高兴兴,却说不出有什么可喜的事
 ·修禅定的人走路能走得很快,因为身子轻了
 ·别练什么“草上飞”,修禅定的人身子晃几晃,就人影不见了
 ·修禅定,血脉畅通了,就会引生喜触

 
  没定力的人想止恶,

  却又帮烦恼说话,想修善又拖拉


  没有定力的人,止恶也没有力量,本来想止恶,想想又帮烦恼说话了,“别人都是这样,我又何必这么认真啊?偶然一次,难得糊涂,没关系。”这都是因为没有定力的缘故,有定力的人还打什么妄想?不干就不干。拿戒烟来说,有的人戒烟很快,有的人戒了三个月还戒不掉,这主要看他有没有一个决定性。修善也是那样,没有定力,对该做的事情拖拉,这么一来你就发挥不出大能力了。如果有了禅定的力量,止恶修善就能起大作用。

修定能引生喜触及轻安

  能海上师又说,修定能引生喜触及轻安。这是修定开始就能拿到的好处,修定的人个个都会产生喜触及轻安。触是身体有乐触,整个的身子有一种极其舒适的乐触。轻安,身轻心安,修了定以后,心里会很安定,身子会变得很轻。

  我从前修定多少下了一点功夫,尤其是八十年代,我从医院里退出来,天天修定,有时下午给病人看看病,帮他做些被动运动,其中有一个步骤,是叫病人趴在床上,不管老太太还是年轻人,我要站上去踩他的背,人人都说我身体很轻,这就是轻。

  修禅定的人会整天高高兴兴,却说不出有什么可喜的事

  我52年进佛门,53年开始我就天天修禅定,很快就得到喜触轻安。我是每天修完禅定念完经,再去单位上班,大家都觉得我这个人变了,整天高高兴兴,问我有什么喜事,“没有”,为什么这么高兴,我也说不出来,是自然出生的,这就是喜触。

  修禅定的人走路能走得很快,因为身子轻了

  轻安呢,修定人走路能走得很快,因为身子轻了。有一次下细雨,那时上海还有轨电车,下雨天乘车人多,车子挤,我跟挤上车的同事说:“我就不上了,走走吧。”从卢湾走到外滩新开河,要走多少路啊!等我走进办公室,那些坐车的同事说:“我们也刚到不久,你怎么走得这么快啊?”我也不知道我怎么会走得这么快。不过要说明啊,那一次天下雨,车子开得慢了一点,但是走得也够快的了。现在叫我走路可能走不快,年龄不饶人啊,毕竟七十几岁的老人了。

  其实如果没有别的因素,我到八十岁走路还是能快。为什么走不快啊?我想以我的慢来换你们的快,也不知道你们这些老同学修禅定,走路快了没有?如果你们走不快,我原来快的变慢了,你们原来慢的仍然慢,那我赔本了。

  别练什么“草上飞”,修禅定的人身子晃几晃,就人影不见了

  练什么太极拳,草上飞,(众笑)修禅定什么都有了。就说九十年代我在深圳。深圳人有钱,吃饭慢,我说:“你们快一点啊。”他们说来得及,一到马路上手一伸,一辆的士停下了。结果被我训了一顿,这么一点路还要坐小汽车!他们就害怕了,第二天果然不坐了,大家走路。走路他们又不掌握时间,我一看来不及了,我得走在前面。老师不能迟到,学生迟到只有一个人,老师迟到,弄得几十个学生都在白等。我跟他们打个招呼:“我先走了。”他们说看见我晃了几晃,就人影不见了。

修禅定,血脉畅通了,就会引生喜触

  怎么会有喜触?毛细血管畅通了嘛。怎么会有轻安?里边都协调了,没有矛盾了嘛。有一年有些单位请我去办禅定班,我就写了一句话:“人生以禅乐为最”,说得具体一点,人生的快乐在禅定里都能拿得到,而人生的烦恼,禅定里却没有,所以不修禅定真是可惜,像这样的好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一个修禅定的人,他的心会全部投入在禅定里,天天离不开禅定,实在是太快乐,太舒服了。

  通神非神通,幻觉亦非神通前相,
佛教修空,直通彼岸了生死,叫漏尽通

提要:
 ·出家人不修禅定,仍会起还俗心
 ·禅定的快乐是没有烦恼的快乐
 ·禅定能引发神通前相
 ·佛说“要以法度众生”,修行人不要搞假去吸引人
 ·走路快得慢不下来,别害怕,停下来再慢走就行了
 ·妄境非定境,幻觉可不是神通前相
 ·通神非神通,有师不见人,是鬼通
 ·佛教修空,直通彼岸了生死,叫漏尽通

 出家人不修禅定,仍会起还俗心

  那么娶老婆的快乐,禅定里有没有?有哇。男女的快乐分析下来不过是两件事情,一个是精神集中,一个是全身放松。禅定就是修这个呀,精神一集中,全身一放松,血脉就流通,而且还没有娶老婆的烦恼。所以修禅定的人不想娶老婆。你们出家人是有智慧,即使你今世仅仅是喜欢出家,至少说明你前世有出家的生活经验。但是你不学法,不修禅定,那就靠不住了。如今出家后还俗的也很多,因为自己没东西,容易被外界引诱,如果你自己有更好的东西,还能被外界引诱吗?你看也看不起,要它干什么?

禅定的快乐是没有烦恼的快乐

  从前有个美国总统,说过一句话:“老婆就像蚊子,整天在你耳朵边嗡嗡嗡,烦死了,赶也赶不掉,拿她没有办法。”(众笑)还有人说过:“老婆像一只猫,你顺着它的毛捋它,它很温柔,你倒过来摸它,它马上反过身咬你一口。你想打它,它爬上树了,朝你‘喵’一声,意思你把我咋办?”(众笑)还有一个比方:老婆就像刚熬出来的稀粥,一滴在手背上,烫得你直叫,即使把它擦掉了,皮肤已经红肿了。当然我说的老婆也包括老公啊,佛门提到善男子,也包括善女人的。也应该给你们女众讲讲男人的麻烦事。(众笑)中国农村都有这句话:不打老婆的男人不叫男子汉,不抽烟不喝酒的男人不像个大男人。你要这样的人陪着你干什么?整天喝酒抽烟,一不高兴,“啪”一个耳光打过来。(众笑)所以别迷惑了,世间上的快乐都带着烦恼,带着痛苦的,禅定的快乐才是没有烦恼的快乐。连下来一句很容易懂,“你病就好得快了,身体就健康了。”

禅定能引发神通前相

  第三点。禅定能引发神通前相,当然前相引发出来了,水平一到,神通就出来了。但别人是看不到也听不到的。修禅定都要遵守一个严格的守则,出了境界,谁也不准说,因为佛教讲功德要隐藏,不能宣扬。我只允许他们跟我说,因为我要告诉他,这个境界是对还是错。你去跟别人说干嘛呀?好表现自己啊?修行嘛自己好好修,别朝自己脸上贴金。

  佛说“要以法度众生”
  修行人不要搞假去吸引人

  说“老师,这样你度众生的事业发展不出去了。”不能拿原则做交易,修行人就是这样子的。能海上师说过:显露神通会引起很多的假神通。人家没有神通的,看见人都跑到你那儿去了,因为你显露神通啊,他就搞假神通,那样佛门就越搞越乱了。所以要以法度众生,而不能靠神通度众生。

走路快得慢不下来,别害怕,停下来再慢走就行了

  我讲一件事情,你们听听就可以了。有一年上海禅定班有一个女学生问我:“我现在修禅定有点怕。”我说:“怕什么?”她说:“我现在走路越走越快,慢也慢不了,我真怕。”我说:“你这一点事情就怕起来了,如果你修出神足通来,只听到耳边的风声,那你不是吓破了胆了。”像她这样还不叫神通前相,最多只能作为神通前相的一个比喻。后来我教她一个办法,很简单,我说:“你越走越快慢不下来了,心里害怕,干脆你停下来重新再慢慢走。”她照我的办法,确实行了。

妄境非定境,幻觉可不是神通前相

  但是要告诉你们,幻觉可不是神通前相,比如看见金光,看见白光,还有耳朵边听到人说话,这都是幻觉,叫作幻视幻听,从前练气功叫出偏差了,佛教里说着魔了,那可不是神通前相。你真修出境界来,首先要了解你是怎么修的?你的路子对不对?出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心态是怎么样的,以此来判断你是从定中出生,还是从妄想中出生,是定境还是妄境。

通神非神通,有师不见人,是鬼通

  从前我在苏州碰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我问他:“你有师父吗?”他说:“我有师父。”“你师父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因为师父从来也没有告诉过我。”“你师父现在在哪里啊?”“我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情?”“我有一天到庙里去走走,忽然不小心摔了一跤,等我爬起来,耳朵边就有人跟我说话:‘你拜我为师,我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你准发财。’”那是鬼附身,并不是什么神通!

  从前有个人到我这儿来,跟我谈起他从前一个老师是练气功的,他有神通。我说:“你说错了,这两个字颠倒了,不叫神通,叫通神。”我还是说得比较客气的,不客气说叫通鬼。懂佛法的都知道,巫婆神汉全是鬼通。一般都是鬼附在身上。这个人如果脸上是有光彩的、明朗的、心地很好、做事光明正大,可能是通神;如果脸发黑,喜欢阴暗面,专门搞钱财,这个人是鬼附身。

  从前有一个大气功师,有人看见凡是去听他带功报告的人,背后都有个黑影子,他本人背后黑影子密密麻麻。所以人们称他大力鬼王。说什么功能,全是鬼在他身上玩一点把戏。

佛教修空,直通彼岸了生死,叫漏尽通

  佛教的神通跟外道的神通不同。从前古印度的外道,神通也厉害,能移山倒海,可是他们最多这点水平。佛教的神通没止境的。因为外道的神通靠吃药,靠练身体,佛教的神通靠空。空没有止境,所以佛教神通的力量也没有止境,一直可以通到彼岸了生死,证阿罗汉果,叫作漏尽通,这是外道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我也不否定神通,但是我也不赞叹神通。是有神通这么回事情,我只是告诉你,佛教的神通是从佛法来,你不懂佛法,空不掉烦恼,你别搞出偏差来了,今天下课。

  修行要有大能力,还得修禅定

提要:
 ·修行要有大能力,还得修禅定
 ·佛弟子不听佛的话,修行就不起作用了,佛门搞世俗,佛教就危险了
 ·在佛门搞名利,比愚痴的人危害更大
 ·禅定只学不修,能成就吗
 ·学生不听老师话,佛法也起不了断烦恼的作用

 修行要有大能力,还得修禅定

  我们昨天讲到“何故修定?”能海上师说了修禅定的几种功德,一是修定能调柔身心,起止恶修善的大能力。修行要想有大成就,那就必须要有大能力。如果止恶没有大能力,谁也不能保证你不下三恶道。佛菩萨都是慈悲的,即使你有一个极好的有修行能力的师,对你也是慈悲的,可是你自己没有能力的话,他们对你做加持也加不进去,所以还是要自力为主。

  佛弟子不听佛的话,修行就不起作用了,
  佛门搞世俗,佛教就危险了

  自己怎么才能有大能力呢?要靠三宝的引导。你不听佛的话,不跟佛学,也不依法去修,把法仅仅作为一种学问来学,而不是作为修行的指导,那只能培养你佛学水平高一点,培养不出你修行能力来的。断烦恼没有能力,就要继续流转生死,造恶业没有能力止住,三恶道门就没办法关。孩子不听父母话,父母也没办法。众生不听佛的话,佛也没办法。要不然佛法怎么会灭呢,就是因为众生不听佛的话,搞自己的一套,那样修行也不起作用了。

  所以佛门跟世俗最好分开。现在的佛教已经处于非常危险的地步,很多人挂了佛弟子的牌子,在佛门里搞世俗法。事物要么前进,要么倒退,人要么变好要么变坏,你想保持现状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佛的人就有一个“学”字,古人有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即使我们有一点小能力,还要培养出大能力来。从哪儿去培养,还不是从戒定慧中去培养?

在佛门搞名利,比愚痴的人危害更大

  第二个功德,修定能引生喜触及轻安。过去社会上有某些单位请我去讲学、教禅定,即使我非常严肃,也有不少内容流入到社会上气功那里去了。学气功的人来学禅定,他们就把佛教禅定放到气功里去了。所以对于外道要严格防护,佛也讲过:如果你发现听众里有一个知见邪的,你就不能讲佛法。

  有的人说,“佛法要广度众生啊”,这没错,可是他不懂得一分为二,有的人就不应该给他佛法,更不应该给他禅定。打个比方,有的病人快死了,家属总是请求医生想办法救一救,“不管有用没用,你就治吧。”最多白花点钱吧。可是对于某一些人,邪知邪见本性难改,那可不是白花一点法啊,他拿回去了,利用佛法做招牌搞名搞利,人家还称他法师哩。这种人比愚痴的人还厉害,愚痴的人,你跟他讲也白讲,即使他有时候搞错了,别人也要笑他,不会受他影响。所以你们这个专修班,我当初发心非但要培养理论上是高层人才,将来都能讲经说法,要法法圆融,最主要是培养你们修行上成就,成就主要靠什么,靠禅定。

禅定只学不修,能成就吗

  过去社会上那些跟我学禅定的人,也不过是让他们对禅定有个爱好,在禅定中得到一点利益,起不了大作用的。从前称我老师的有好几千,如今来到我身边的只有二十几个,那些人白天要工作,谁知道他们回去了在不在修,能成就吗?

  这个专修班是讲成就的。如果你学了佛法不肯转变,基础不踏实,只会夸夸其谈,吹得高高的,顶什么用?有人学了一点禅定就跑掉了,有的等不及,没学到也跑了。法是给修行人的,可不是给走马观花那些人的。

学生不听老师话,佛法也起不了断烦恼的作用

  我十年前办佛学院,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不听话。有一个最最调皮的学生,脾气坏,尽捣乱,可是他从不跟我捣乱。他说:“我也懂事的,我也懂得傅老师的话全是为了我好。”可是相隔十年,如今的佛门大变样,听了那么多的法,竟然不起作用。佛法成了某些人求名求利的工具,而并不是一个断烦恼的工具。

修出了神通,五欲放不下,能了生死度众生吗?

提要:
 ·佛法不要,学打坐为出功夫,禅定也成了外道求功能的东西了
 ·修出了神通,五欲放不下,能了生死度众生吗
 ·不想偷钱,又何必知道你口袋里有多少钱
 ·外道有五通,佛教得漏尽通能证阿罗汉果

 佛法不要,学打坐为出功夫,
 禅定也成了外道求功能的东西了

  从前释迦佛说过,如果你在听众里发现有极其愚蠢的人,你也不要讲佛法,因为他经常会理解错误。尤其是修禅定,引生了喜触及轻安以后,他就专门朝这里钻进去,想在这里拿东西。这种心态,这种修行的路子,跟外道气功差不多。外道气功就是这样,天天苦练,练出点好处就钻进去,目的是为了出功能。你如果这样,以后会变成,佛法不要,专门学打坐出功夫,那岂不是把佛法消灭了?这个禅定也变成外道求功能的东西了。

 修出了神通,五欲放不下,
 能了生死度众生吗

  第三个功德:能引发神通前相。这个昨天也跟你们讲过了。今天再给你们讲修行人不求神通,因为神通不能了生死,神通不能度众生。打个比方,修行人不求跑步快,就算你越跑越快,跟了生死、度众生有啥关系?长跑冠军能了生死吗?你修禅定出神通了,那可不得了,世界闻名了,名利都朝你身上来,你名利离不开,五欲放不下,你还能了生死吗?有了神通,烦恼重的人尽干坏事,因为你有神通,干起坏事来方便得很,结果神通害得你下地狱。不要说有神通,就是鬼附身的巫婆神汉也有点本事,所以造业很容易。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正义感很强,心地很清净,你真有神通的话,你会在这个世界上活不下去了。就说天眼通吧,你天眼一看,整个楼房就像透明那样,你能看到这个房间里儿子打爸爸,那个房间里强盗在抢东西,这个房间里……把你气坏了。你没出天耳通,别人骂你,你不知道。有了天耳通,你一听,这个人在骂我,他以为我听不到,我照样听得到,我找他算账去。心里在动瞋恨心了,你修行咋修?神通本来能使修行人更快地成就,有了烦恼,结果尽被烦恼利用。学了佛法,在佛门里干坏事,这个因果大得不得了。

不想偷钱,又何必知道你口袋里有多少钱

  很多年前就有人说我有神通,现在很少说了,谁说我,我就辟谣,我还摆出事实来:我不修神通,哪来神通?那么我有没有修神通的法?有的,可我不修的。说:“老师你为什么不修了?”修出神通,我朝你口袋里一看,“你口袋里有2549元钱,不信,拿来出来数一数,一点不差的。”我又不想偷你钱,我知道你口袋里有多少钱干嘛?

外道有五通,佛教得漏尽通能证阿罗汉果

  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外道也有。佛教还有第六通,外道没有,叫漏尽通。得到了漏尽通,你就了生死、证阿罗汉果了。假如你一心想求神通,你花个一、二十年也不见得修得出来。就算二十年,修下来已经四十岁了。你再开始修天耳通,修出来六十岁了,你再修他心通,八十岁了,五通还没有修完,你已经死掉了,一等到你来世投胎,全都没了,一生下来只会哭。还不如好好修一个漏尽通。漏尽通修出来了,其它五通全都有了,哪一个阿罗汉没有神通啊?一证阿罗汉果,六通具足。

  我就只教你们修漏尽通,这是最快的方法。漏就是烦恼,烦恼断尽了,这个神通力量最大,大到什么程度?不下三恶道,不流转生死。你如果要到他方世界,哪怕要过多少亿的佛土,只要屈伸臂顷,马上就到。所以大家眼光要集中在断烦恼、了生死上,不要对神通迷掉了。

禅定能调节精神,冶疗疾病,补益体力

提要:
 ·未断烦恼,莫求神通
 ·禅定能使身心转变,除非把火灭了,水就不热了
 ·法喜充满,脸色就好了,有人好呕气,是跟自己在捣乱
 ·心理转变了,苦恼的人不自卑了,爱死的人也爱活了
 ·声波中的能量也能起到健康作用
 ·禅定时但使姿势如法,也能补益体力
 ·禅定对身心有作用,可以感受,不要追求
 ·人的津液很重要,修禅定能使津液遍满

未断烦恼,莫求神通

  神通是求不到的,佛教出神通,都是自然出生的,你修到一定程度,人就发生变化了,变化了你还不知道,要碰到一个机会,“哎,我怎么会这样?”才知道自己两样了。所以希望你们不要求护法菩萨帮你出神通,你要求护法千万别让你出神通,如果要出神通了,给你挡一挡,别让它出来,因为你修行还没有修好哩。

  你们看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个同学的日记上写:傅老师是个平常人,有颗平常心。何必装模做样?释迦佛也是人啊,不过是个觉悟圆满的人,现在人都把佛神化了。

  禅定能使身心转变,
  除非把火灭了,水就不热了

  第四个功德,修定能调节精神,治疗疾病,补益体力。不管你们有没有感觉,你们肯定在变,不可能不变的。好比灶上烧水,你手指伸下去,肯定能感到这个水在一点点发暖发热发烫。假如你光是看着,“怎么五分钟了,还没开嘛。”没有开,不等于没变。只有一种人冷水不会热的,别人把灶点燃了,他去把火熄灭了,像这种人要想冷水变开水,那是没希望了,他给自己捣乱!

  法喜充满,脸色就好了,
  有人好怄气,是跟自己在捣乱

  今天还听到有人说你们脸色变好了,你们现在还没有开始修禅定,只是在我面前听听课,就有这么大的效果了。原因么你听了法以后,法喜充满啊,这是心理上的变。愉快就是良药。有人说“我很喜欢听傅老师讲法”,你既然这么喜欢,怎么心里老不快乐呢?因为你自己在跟自己作对呀。听法时高兴,听完法,尽跟同学怄气,法喜全给他扑灭了。这岂不是自己在跟自己捣乱,这样身体会好吗?

  心理转变了,苦恼的人不自卑了,
  爱死的人也爱活了

  从前我说过一句开玩笑的话,“如果能给我二十个爱滋病人作次治疗,看我效果怎么样?”什么叫爱滋病?爱死,所以叫爱滋病。他爱死,我的办法就是使他变成爱活。一个法喜充满的人还会爱死吗?法喜充满的人,不要说病魔,连鬼看见你都怕的,因为身上有威光啊。

  我从前做心理治疗工作,不打针吃药,能治好打针吃药治不好的病,那当然不是器质性的病,而是功能性的病。听听我讲课就好了。因为我把他观念转变了。自卑的人自尊了,苦恼的人愉快了,紧张的人放松了,对生活绝望的人充满希望了,也等于说爱死的人爱活了,所以心理的力量很大啊。

  如今我实在太忙了,一个大学教授,一个星期只讲一堂课,我一个星期要讲几堂课?比如今天早晨在佛协文教部讲经,讲了一个多小时。再赶到这儿来给你们讲课,下午还要赶到外面去讲两个小时,天天从早讲到晚,我照样要顶住,要不然,我来给你治的话,你们这种病,算啥呀?(众笑)

声波中的能量,也能起到健康作用

  所以你们今天如果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都在变,一个是听法后法喜充满,一个是我声波中会出能量,这个能量会输送到你身上,在你体内可以储存一到两个星期,也能帮助你恢复健康。你们今天可能不会有感觉,只怪你们身体还没有调适,身体的灵敏度不高,神经、肌肉、皮肤像木瓜一样。这种麻痹性慢慢会退掉的,到那个时候你就有感觉了。

  所以你们尽管放心,用不着为病这么操心,今天叫你们看病去,因为佛弟子要听佛的话嘛,要吃药的,吃药是药物治疗,听法后法喜充满,这是精神治疗,加上我给你们一点帮助,三管齐下,你发什么愁?你们听听课,法喜充满,一高兴,心里一松,毛孔开放,我声波中的能量一下子进去,否则白脸怎么会变红脸了?

  禅定时但使姿势如法,也能起补益体力的作用

  下面讲到禅定的姿势:“但使姿势如法,即使你不能用心,亦有此作用。”也有对身体帮助的作用。

 

  身心作用

  增生津液

  成就光体

  开发根本智~宗师一目十行,康师传大藏,皆由定力所开之慧也。

       ~佛法智慧乃出世无漏慧,有别于世智。
 

 

禅定对身心有作用,可以感受,不要追求

  底下一段,讲禅定对身心的作用。前面是能海上师的话,这一段是我写的,所以分开来说。“增生津液”,一修禅定你自己会有感觉,我本来不想说,怕一说你就放进观念里去,“我来试试看,口水有没有出来?”(众笑)那叫修行吗?所以佛法有时候很难讲,因为众生的执着心太厉害了,你想鼓励他,他一听就抓住了,一抓住就执着了。所以我教禅定的时候,总是说:“可以感受,不要追求。”一有追求的心就成外道。外道并不都是在佛门的外面,佛门里边就有外道。“心外求法,是名外道。”所以什么都不要求,不要执着。听听也好,给你们鼓励鼓励,发发欢喜心就可以了。

人的津液很重要,修禅定能使津液遍满

  人是靠津液活命的,你看活字怎么写,三点水加一个舌头的舌。病人病重了,舌头上没有口水,医生就知道不行了。舌头上有水,就叫活,所以津液很重要啊。有人主张舌头抵上腭,等着津液出来,满口的口水,再吞下去,他们称之为琼浆玉液,说是养身体的。我们修禅定的人津液遍布全身,渗透到各个部分去。今天就讲到这里。
                           (2001.4.10第四讲完)

禅定能使身心细柔,成就光体

提要:
 ·禅定能使身心细柔,成就光体
 ·修行人成就法身光明,就能了脱生死
 ·修行人要在法上成就,才能达到觉悟圆满
 ·学在前修在后,修禅定必须先学佛法
 ·傲慢容易产生偏见,没学过的法还得从头学起

禅定能使身心细柔,成就光体

  我们继续讲禅定对身心的作用。上次讲到修禅定可以增生津液。津液非常重要,津液一遍布,首先能够从皮肤上看出来,皮肤不再是粗糙的,而是很滋润细柔。皮肤是这样,里边的内脏也是遍满津液,所以人就不容易老化。

  “成就光体”。每个众生全会发光,连鱼也有光发出来,可是由于光微弱,一般肉眼是看不见的。

  自身要成就光体就要通过修行,也就是要通过禅定。我们身体都有一个圆光,要想这个圆光能大能小,并能获取整个宇宙的光,以及自身的光体能放出去,那就要修禅定,要从禅定的观想中去培养自身的能力,最根本的力量还是心的力量。如果我们自身能够增长光体,到一定的程度,非但内脏的组织能够变得细柔,而且连它本身也会发光,乃至会化成光体。

修行人成就法身光明,就能了脱生死

  我们修行人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不讲成就,修行人讲成就。好比说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可是众生还是流转生死,修行人就两样了,修行人要讲成就,成就法身光明就能了脱生死了。所以我常讲,如果一个修行人今世没有成就,太可惜了,虚度了一辈子。

  修行人要在法上成就,才能达到觉悟圆满

  社会上人做好事,不过是一般性的慈善事业,修行人还懂得供养三宝,即使供养众生,为众生做好事,也比一般人做得好,尤其是修行人能够法布施,这个功德最大。社会上讲究精神食粮,我们修行人布施供养法也是给众生精神食粮,可是性质就两样了。世俗人的精神食粮能够丰富一个人的生活,或者提高他的觉悟。修行人法上的精神食粮可以使每个人成就。乃至能使他觉悟圆满。我原来发心办这个专修班,就是发心就在这两个字上,要成就。没有大成就,至少要有小成就。一点没成就说不过去的。

学在前修在后,修禅定必须先学佛法

  你们现在的禅定课,基本上都是在讲理论,有的同学怕我太辛苦,不理解禅定课为什么要讲得那么多?其实以后要改变方式,禅定课很多时间要用来修禅定。禅定要修的。学修学修,当然学在前面了。怕你们等不及,所以讲过两个观就可以修了。否则观太少,你也修得没劲。尤其是第一个观——跏趺观,观想自己跏趺坐的样子,有人会想这个姿势有什么好想的?我老早知道了。

傲慢容易产生偏见,没学过的法还得从头学起

  来报名的同学,有个别自己认为层次比较高,学过的东西比较多,可是一般的同学学过的东西比较少,层次比较低,所以水平参差不齐,对讲课的要求也不一样。说句实在话,众生都要度,非但层次低的要度,就是脾气坏的也要度啊。招生简章上定的课程并不是头一天就能讲得完的,你层次比较高,可都是过去学的东西,咱们讲的课你可没学过,还得从头学起。

  所以傲慢就容易产生偏见,容易产生邪见,容易着魔。如果傲慢力量不太大,还可以挽救,傲慢的力量大了就扭不过来了。好比农村的牛,它在听话的时候。你叫它往哪儿走,它就往哪儿走,绳子一拉它就走了,你叫它耕田,它就耕田,很听话的。可是如果它认为你不对它对,你再拉也拉不动。牛脾气一发,你往这边拉,它偏往那边走。意思就是“你错了,要往那边走”。这个农民过去天天是往那边走,因为今天得往这边去拐一圈,牛不懂人的心态,傲慢起来人拿它没办法。

妄念要修止,修观要懂法义,佛教止观双运

提要:
 ·认识浅才叫浅,认识深才是深,始终如一才是成功的秘诀
 ·抄东抄西,都是别人的智慧,要开智慧就得修禅定
 ·悟的人才是真懂,学来的并非真懂
 ·方便不宜太过分,一听就会说,却不知西方在哪里
 ·佛法甚深,不讲清楚,就把法低级庸俗化了
 ·妄念要修止,修观要懂法义,外道修止,佛教止观双运

  认识浅才叫浅,认识深才是深,
  始终如一才是成功的秘诀

  一般都反映我的讲课深入浅出。你觉得浅,是你认为你没有拿到深的东西,如果你认识到我讲的意义很深,你就不会说浅。但是世间上人都有这种习气,听得懂叫浅,听不懂叫深。可是你听不懂,这个课能起什么作用?要听得懂,能理解其中的深,这才是对的。以前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一天几个学生去看他,他正在洗手间剃胡子,学生问老师:“成功的密诀在哪里?”梅兰芳说:“天天刮胡子。”你也许会说,“这算什么话?天天刮胡子我会不懂吗?”“天天刮胡子”,浅的来说,就是天天刮胡子,深的来说,始终如一就是成功的秘决。

  抄东抄西,都是别人的智慧,
  要开智慧就得修禅定

  “开发根本智”。要开发根本智不是光靠听讲还要修禅定。我从前在几个佛学院讲过课,有的老师讲课我也听过。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师准备了很多材料,他讲课涉及的内容很多,所以他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备课。他很辛苦,也算一位好老师,可是他没有开智慧。你抄东抄西,那都是别人的智慧。

  再举个例子,现在所谓参禅的,就这几个话头:“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即使还有别的,也没几句,全是从前人的话,这么长年代来,也没有悟到另外一个话头。从前这些话头那是禅师真正悟出来的。后人学来变成了口头禅、斗机锋,比谁的嘴唇皮最薄,谁最会讲。禅不在嘴巴上,禅是在心里。

悟的人才是真懂,学来的并非真懂

  人们称唸佛最容易,其实还有比唸佛更容易的法门。我当年在佛学院,一位老法师来讲禅宗,他一只手指一伸,“喏”,叫大家回答啥意思。有个老居士举手表示,“我懂”,他是悟了懂的吗?因为他从前听过才懂,可不是参出来的。这么简单我一学也会,“喏”最方便,可是往往说的人也不懂,听的人也不懂。

  方便不宜太过分,
  一听就会说,却不知西方在哪里

  唸佛法门是方便法门,别搞成了说的人也不懂,听的人也不懂。问他“阿弥陀佛啥意思”,有个地方解说,“阿弥”是一个人,“陀佛”又是一个人。还有个地方解说是“谢谢你”。问他西方在哪里,“西方就在西方”,或者回答你:“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往西。”等于没有讲。人世间说西方是根据太阳,太阳下去的方向叫西方。可是地球是在转的,你说这儿是西方,转过去了,西方还在这儿吗?“你说这个人往生了,怎么他还躺在床上?”“尸体怎么去?”那么什么东西走了?“不知道。”嘴上人人都会说,一听就会说,这也方便得太过分了。

佛法甚深,不讲清楚,就把法低级庸俗化了

  学表面,学一言半句,这种方便没用的,否则佛为什么叫我们深入经藏?叫我们“愿解如来真实义”呢?当然学的人不懂可以理解,因为他在学嘛。问题是当师的、当法师的、当大居士的、当善知识的,你为什么不讲讲清楚呢?佛法没有这么低级、庸俗、简单,佛法是甚深甚深,极其广大的。即使我们听法能够获取法上的智慧,学来的还是后得智,不是根本智。

  妄念要修止,修观要懂法义,
  外道修止,佛教止观双运

  根本智要在禅定中开发,止住妄念了,还开发不出根本智,否则外道也能了脱生死了,也能成佛了。外道光修止,我们还要修观。观还不能观错,还要懂法义,这样观跟法义就合在一起了。要通过长期这样的磨练才能开发根本智。但是开发根本智以后,人头顶上也不会长出花冠来,那变成天人了,也不会长出两只牛角来。还是跟普通人一样,仅仅是他理解的法义很深,你听了他讲法才能辨别出来。

佛法智慧乃出世无漏慧,
有别于世智

提要:
 ·证果亦是平常人,平常心并非世俗心
 ·修禅定人双眼有神,但证果还得断尽烦恼
 ·有定力能一目十行,有智慧能悟百法
 ·苦学聪明非定力,佛弟子不修禅定真可惜
 ·佛法智慧乃出世无漏慧,有别于世智

证果亦是平常人,平常心并非世俗心

  连证阿罗汉果的人,也跟平常人一样,照样吃饭睡觉。所以禅宗有句话,“什么是禅?吃饭睡觉”。意思叫你不要有分别心,你吃饭尽管吃饭,睡觉尽管睡觉,只要不打妄想就是禅。阿罗汉没有烦恼,所以禅宗还有句话,“平常心最可贵”。我们不能错误地理解成:那也用不着修行了,我永远做个平常人。你这个平常并非那个平常,你必须在世俗的平常上提高提高再提高,提高到“啪”一下,你的心能普及一切,能有这个突出,里面的质量就不同了。

修禅定人双眼有神,但证果还得断尽烦恼

  说得明白一点,阿罗汉跟普通人一样又不一样。阿罗汉庄严得很,你好好持好250条戒也庄严得很。阿罗汉两只眼睛很有神,因为有人看过1949年圆寂的阿迦曼尊者的照片,他是世界公认阿罗汉,他两只眼睛就与众不同。那么有人说我两只眼睛像两道光,那我也是阿罗汉了?不能根据这一点,要根据他证到的境界。阿罗汉有阿罗汉的境界,双眼有神有什么稀奇?你修修禅定也双眼有神。不同的就是阿罗汉没有烦恼,你有烦恼。你虽然有时候没有烦恼,但是一会儿烦恼又起来了,阿罗汉他烦恼不会起来的。

有定力能一目十行,有智慧能悟百法

  所以开发了根本智以后,还是跟普通人一样,不同的仅仅是你悟不到的他能悟得到,你通不过的他能通得过。这个通得过不一定是指一座高山穿过去,是指智慧的境界通得过。一个法,你只能说一个法,你想说五个法,你还得准备五个法,开了根本智以后,一个法能说一百个法,因为他能够悟到一个法里边包含着无量法。等到有智慧的人讲出来,你会说:哎呀,我怎么想不到?区别就在这儿。

  要开发根本的力量,首先要止住妄念,还要好好修观,这样子到后来身心就完全变掉了。举个例子“宗师一目十行”,就是看书能够一下子就看十行文字。能海上师的师父当年口传《大藏经》,他是背诵的,那当然不是普通人。这都是由定力开的智慧。

苦学聪明非定力,佛弟子不修禅定真可惜

  一个有善根的佛弟子,凭他的苦学聪明,也能讲经说法。可这不是由定力所开的根本智,这是凭他的天赋以及苦学成就的,也不过是文字般若。打个比方叫隔靴搔痒,可没有真正搔到皮肤上去。所以不喜欢修禅定的人真可惜,可能过去世他也不喜欢修禅定,养成不喜欢的习气。所以我常说我要培养的不是佛学专家,而是培养修行人。戒能够持得起来好哇,但你没有定,开不出智慧的。

佛法智慧乃出世无漏慧,有别于世智

  “佛法智慧乃出世无漏慧,有别于世智。”佛法的智慧跟世间上的智慧有区别的,佛法的智慧是出世法,是无漏智慧。无漏就是没有漏洞,只有无漏慧才能够圆满,有漏慧永远不会圆满。一个脸盆有了漏洞,即使水灌满了,一会儿又漏光了,这是假满,不是真满。假如面盆没有漏洞,你灌满了水一直是满的,它不变的。

  从法义上解说,漏就是烦恼。有漏智慧,这个智慧里面本身有烦恼、有世俗知见。无漏智慧里面没有烦恼,世间上的名人、专家学问都很广博,如果他有一点傲慢,只能称这个人知识广博,可够不上佛法的智慧。即使他也会讲,可是他自己没有拿到。所以我常说,在智慧的词典里没有傲慢两个字。傲慢是烦恼,无漏智慧里面没有烦恼。你接受了无漏智慧,可是你起烦恼了,说明你还没有真正得到,没有证到。你把烦恼断掉了,越学越不傲慢了,这时你才真正得到。

世间法只能作引导,不能与佛法混淆

提要:
 ·只会讲,不会修,只能受人恭敬,却度不了众生
 ·有为法是泡影,无漏法要去悟
 ·以我见来作评判,本身就是我执
 ·世间法只能作引导,不能与佛法混淆
 ·修行人没时间学世间法,不要把佛学院办成世间大学

  只会讲,不会修,
  只能受人恭敬,却度不了众生

  智慧要根据你有没有烦恼说话,不是根据你看过多少书,会讲多少法。那样的人在世间上可以被称为老师,真正修行可不是那么回事情。你即使会讲菩提心,你把佛学词典上所有解说全部抄下来,你也只是会讲菩提心,你可没有修出菩提心的力量来,你只会受人恭敬,因为你会讲法,可是你度不了众生。度众生了生死,首先自己要断烦恼,度众生成佛,首先自己要圆满菩提心。

有为法是泡影,无漏法要去悟

  佛法的智慧是出世的无漏慧,世间上的智慧称为有漏慧。《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法就是有漏法,就是梦幻泡影,你怎么可能在这里边成就,在这里边圆满?“如露亦如电”,刹那就要变。“应做如是观”,叫你做这样观想。其实每部佛经全有叫你作观想,你们唸《药师经》,看不出里面有修禅定的观想方法,可是我教的药师观就是从《药师经》里来的。佛经里面的智慧、修持的方法丰富得很,要你自己去悟。

  例如:药师佛的第二大愿说将来成佛时,要内外明澈,光明广大,这个有点文化的人都懂。内,是自己,外是外面,明澈,光非常亮。可是你再想想呢,里边有极好的修法。

以我见来作评判,本身就是我执

  末法时期众生,一定要善知识教你怎么修怎么修,给你讲明白了你才懂。其实佛法包罗万象,修证全在里边。你不悟,不能解如来真实义,仅仅是听到了。听了你还要评论,“太深了”,“太浅了”。以我见来作评判本身就是我执。对于正法,最好自己好好去思考,如果他讲错了,对于偏见邪见,你倒可以评论:这个错了。错在哪里,要根据佛经怎么说的。

世间法只能作引导,不能与佛法混淆

  根本智有别于世间智。世间上的智慧,我们讲经说法的人也经常在讲,那是举举例子,打打比方,启发启发。可不要把世间智说成是出世法。

  现在法师讲法已经出现了一种危险的情況,他把佛法跟世间法混淆了,合起来了。好比欧洲人跟亚洲人结婚,生下来的孩子,既不像欧洲人,也不像亚洲人。世间法跟佛法合起来,既不像佛法,也不像世间法。我们要用出世法去引导世间法,可不能用世间法来引导出世法。如果请我办学,一切世俗的东西,我要全部排除掉,至于你请不请我,随便你。我不准把世俗的东西跟佛法混淆起来。搞佛教文学、佛教美术、佛教摄影、佛教舞蹈、佛教歌曲、佛教唱念,那可不是修行。从来也没听见过一个阿罗汉是唱啊唱啊唱出来的。要使心清净,要使自己能出世,要度众生到彼岸,不断烦恼是做不到的。

  出世的智慧有别于世间智慧。咱们讲一些世间上的智慧是可以的,可不要搞颠倒了。佛教、道教、儒教是三家,不是一家。如果是一家,比如头上戴一顶道冠,身上披一件袈裟,脚上穿一双从前做官的高靴,一看就把人吓坏了。用世间法举例子也要把佛法讲清楚,一个是出世的无漏智慧,一个是有漏智慧,有跟无怎么能够合得起来呢?油跟水能合在一起吗?合不起来的。

  修行人没时间学世间法,
  不要把佛学院办成世间大学

  我们不能把佛法这种高尚的、清净的、伟大的智慧去附和世间上的教育。千万不能把佛学院办成世间大学,你出世的无漏智慧都来不及学,还有时间去学世间上的东西?你们要问了:那你怎么开英语课开医学课?这是佛讲的,所以我开。佛讲四缘生活,其中就有医药,我们学一些医术,免得出家人到医院去看病不方便。比丘尼看见男医生来了说:“别碰我。”那你怎么看病?比丘去看病,护士全是女的,“你走开点,打针别碰着我身体。”“不碰着你,咋打针啊?”这种事情可麻烦了。咱们学一点医药,小毛小病自己也好看看。

  如来当年游化诸国,你们将来也要游化诸国,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学多国语言,只学一门英语就可以了。所以医药在生活中需要,英语在度众生上需要,但是不要太多了。怎么叫太多了?历史地理,几何代数,还学唱歌舞蹈,如何打乒乓,这个佛学院太不像样了。今天就讲到这儿。(2001.4.12 第五讲完)

上一篇:《星云大师讲演集》-从六祖坛经说到禅宗教学的特质
下一篇:跏趺观开示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