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金刚般若>>金刚经今疏02
金刚经今疏02
2006年06月25日15:2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886 字体: 繁體

金刚经今疏02

知义法师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今疏:‘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过‘佛土不(ㄈㄡˇ)?’须菩提言:‘不(ㄈㄨˊ)也,世尊!何以故’说没有?因为所谓‘庄严佛土者,’从性空边说,‘即非庄严,’但从缘起边说,只‘是’假‘名庄严。’

略释:此为破修行的庄严相。所谓‘庄严,’很难用适当的普通话说出来,勉强说是装潢、装饰、点缀和修行的意思。一般人把庄严来形容人、物的美观,这是即相的,菩萨庄严佛土是离相的,若能远离诸相,即是无上庄严。今问‘菩萨庄严佛土不(ㄈㄡˇ)?’是教不要执其庄严相。须菩提说不(ㄈㄨˊ)也,是就性空边说的。何以故下,是解说不(ㄈㄨˊ)也的理由。

语译:佛言:须菩提!菩萨庄严了佛土吗?须菩提说:没有,世尊!为什么没有?所谓庄严佛土者,从性空边说,即非庄严,但从缘起边说,则是假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今疏:佛言:‘是’因所谓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样的缘‘故,须菩提!’所以‘诸’位初发心的‘菩萨’及‘摩诃萨’的大菩萨,都‘应如是’像这样的才能‘生’起阿耨菩提的‘清净心,不应’说不‘住(执)色’法相就能‘生’起清净‘心,’也‘不应’说不‘住(执)声香味触法’的相就能‘生’起清净‘心,应无所住,’不执一切相,因‘而’即可‘生’起‘其’所发的清净‘心。’

略释:因须菩提答得很对,所以佛说是故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是即指下二句而言。‘不应住色生心,’即不应执著色法相,否则心生分别,清净心是无法生起的,声香等法亦复如是,所以都不应住。或问:那怎么办?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不住一切相而清净心便能生起。严格地说,清净心是用不著生的,妄心若息,当下即是清净心,如有生清净心的念头在,清净心是无法生起的。这是为前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所作补充说明,因不应住色等生心,是说明云何降伏的办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明云何应住的。

语译:是因为不住于相之故,所以诸菩萨摩诃萨,都应该像这样才能生起清净心的,不应该说不执著色法的相,就能生起清净心,也不应该说不执著声香味触法的相,就能生起清净心,应当不执一切相,清净心就生起来了。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今疏:佛言:‘须菩提!譬如’说‘有’这样的‘人,身’体‘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如‘是’像这种‘身’相‘为’之‘大不(ㄈㄡˇ)?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说甚大?因为‘佛说’的是譬如,并‘非’真的有那么大的‘身’体,只‘是’假‘名大身’而已。

略释:此为破除对清净心有所执著,故说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即是说所谓应如是生清净心,也是假名安立的,和‘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的道理一样。‘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即知须菩提已不执大身相,因此当亦不执清净心相。‘须弥山’是梵语,译为妙高山,位于四大海水中央,水面上下各有八万四千由旬,因周围有六万座大大小小的山,所以称之为山王。

语译:须菩提!譬如说有这样的一个人,身体像须弥山王,你想想看,这样的身体大不大?须菩提说:太大了,世尊!不过佛所说的这种身体,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大,而是假设有那么大。须菩提!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亦复如是。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今疏:佛言:‘须菩提,如(像)’这条‘恒河中所有沙’子的‘数’量,‘如是’有像那样多的‘沙’子数量相‘等’的‘恒河,于意云何?是诸’那么多的‘恒河沙宁为多不(ㄈㄡˇ,是不是很多)?’

略释:佛见须菩提既不执大相,故以多相验之,目的是为下文较量功德而铺路。‘恒河,’是印度境内的一条大河,但沙像面粉一样的细,因佛常在恒河两岸说法,为了治疗众生执著的大病,故以沙数作譬喻,以对治其守一隅而弃万方的痼疾。众生之所以好执,因为心量太小,不知有形相的东西,是有限量的多和有限量的大,再多再大不过如此,佛为打破众生心量的界限,故举此喻,希望众生从文字游戏中得到解脱。

语译:佛言:须菩提!像恒河里面所有的沙,每一粒沙又成为一条恒河,你看那么多恒河中所有的沙子是不是很多?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今疏:‘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那么多的‘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它的‘数’量,又‘何况其’中所有的‘沙’子?

略释:‘但诸恒河’,是指如是沙等恒河的恒河。

语译:须菩提说:真多,世尊!那么多的恒河尚且多得无法计算,何况是那么多的恒河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今疏:佛言:‘须菩提!我今’以诚‘实’之‘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堆‘满尔所’那么多‘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以用(拿来)布施,’你看他们所‘得’的‘福’德‘多不(ㄈㄡˇ,多不多)?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略释:或许有人说:前面已经较量过一次功德,为什么又较量呢?因众生贪执的习气太深,而且善于健忘,为了加深其印象和扩大心量范围,是故再作较量。前面只说用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现在是以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差距悬殊,故须重较,如见及此,就知道不是重复了。‘我今实言告汝’的今字,不能作现在解,应包括佛陀说法全部时间在内,不然将有前说不实之语病。这就像我今生没有做坏事的今字,其理是一样的。‘实言,’是语义真实不虚。‘实言告汝,’即实实在在的告诉你。‘尔所恒河沙数,’是指上文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中的所有沙数而言。

语译:佛言:须菩提!我今实实在在地告诉你: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堆满了像那么多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拿来布施,他们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今疏:‘佛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的义理,若因工作关系不能全部受持,但那怕只有‘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且能‘为他人说,而此’受持经偈的‘福德,胜’过‘前’面以那么多七宝布施的‘福德。’

略释:或问:受持经偈所得福德,何以胜过以那么多七宝布施的福德?答:因布施如许七宝,得福只能利益人天;受持经偈,得福必能超凡入圣,是故胜前。

语译:佛告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的义理,如能全部的照著去修当然更好,万一有困难,那怕只能受持四句偈,并且还能讲给别人听,使其依之而行,将来所得的福德比以那么多七宝布施的人更多。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今疏:佛言:‘复次,须菩提!随’便是什么人,无论在什么地方,所演‘说’的只要‘是’这种‘经,’那怕‘乃至’只有‘四句偈等,’不要以为太少,‘当知此’随说是经之‘处,一切世间天’上‘人’间及‘阿修罗’等众生,‘皆应供养,如’同‘佛’的‘塔庙’在那里一样,‘何况有人尽能’全部‘受持读诵,’更是应当供养了。

略释:这是教我们对受持此经者应当供养。‘一切世间,’是指六道的世间而言。三恶道的众生因业力牵缠,行动不得自由,故未列入。‘皆应供养,’即供给所需,养活生命之意。为什么皆应供养?法华经云:“若经卷所在之处,若于园中,....若白衣舍,若在堂殿,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所以者何,当知此处,即是道场。”‘塔庙,’梵语塔波,译为方坟,或译为庙,梵汉双举,故云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下,应加更当供养等字,否则将与下文有点不协调的感觉。

语译:其次,须菩提!无论什么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所讲的只要是这种经,不管多少,那怕只有四句偈,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当来供养,好像佛的塔庙在那里一样,何况有人能完全受持读诵,更要供养了。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今疏:佛言:‘须菩提!’为什么说何况有人尽能受持更当供养?‘当知是’尽能受持的‘人,’已经‘成就(具备)’了‘最上第一希有’究竟成佛‘之法。若是’像这种‘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在那里,对尽能受持者,应当‘若(像)尊重’佛的‘弟子(僧宝)’一样。

略释:经典所在之处等句,显示三宝具足。

语译:佛言:须菩提!当知尽能受持经偈的这个人,已经具备了成佛的功德,若见此经所在之处,等于有佛在那里,对受持经偈的人,要像尊重佛的弟子一样。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今疏:当佛说完若尊重弟子的‘尔时,须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当’以‘何’种‘名’称付予‘此经?’今后‘我等’四众弟子,‘云何(怎样)奉’行受‘持?’

略释:须菩提求佛为此经正名,目的是以利流通,知道如何奉持,则不失其利益。‘奉持,’奉是自利,持是利他。

语译:当时须菩提即白佛言:世尊!您老打算对所说的这部经取个什么名字?我们应当怎样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今疏:‘佛告须菩提:是(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此)’金刚般若波罗蜜来做它的‘名字,汝’等应‘当’如法好好地去‘奉持。’

略释:‘汝当奉持,’即应当把全经的义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去,而改往修来,是为汝当奉持。倘不以为是,而穷年深究此一当字,势必劳而无功。

语译:佛告须菩提: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用这个名字最好,你们应当依照此经的内容好好地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今疏:我之‘所以者’要用金刚般若波罗蜜做此经的名字目的‘何’在?因般若的功能像金刚,能坏一切法,而不为诸法所坏,所以用它来做经名。‘须菩提!’须知‘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略释:为防止众生执著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法相,故说即非、是名以破之。

语译:我为什么要用金刚般若波罗蜜来做这部经的名字?因般若像金刚一样,能破一切法相,而不为诸相所坏,所以用它来做经名。须菩提!须知我所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即非金刚般若波罗蜜,而是假名金刚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今疏: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在度化众生时,‘有所说法不(ㄈㄡ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略释:佛为勘验须菩提对上文所谓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理解的程度如何,故问如来有所说法不(ㄈㄡˇ)?即是我为众生演说过修行的方法吗?须菩提对般若已深解义趣,即答无所说,要知须菩提不是没有听过佛说法,也不是说假话,而是依般若之理而答的,也就是说所谓说法,即非说法,是名说法的真义,故云如来无所说,如说有所说,即有能说,因此即有说者及听者的差别,如是即生四相,有四相就不能称之为佛。但事实上佛是不即一切相不离一切相的大圣,虽然为度生而说法,但不执有所说相。云无所说,不亦宜乎?

语译:须菩提!你的意思怎么样?我为众生演说过修行的方法没有?须菩提即白佛言:如来是无所说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今疏: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你看‘是为多不(ㄈㄡˇ)?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略释:佛为了破执多相,故问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微尘是肉眼所不能见的尘埃,故云微尘。所谓‘甚多,’是就一般的对待心理而言,倘能做到不住于相,就不会有多少的差别,因此也就没有烦恼。

语译: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说:太多了,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今疏:佛言:‘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的‘诸微尘,如来说非’为‘微尘,’而‘是’假‘名’之曰‘微尘。’同样的,‘如来’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亦‘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明此理,你就不会说甚多了。

略释:为了破执多相,所以说非微尘和非世界,这是就性空边说,若从缘起边说,是名微尘,是名世界。‘所谓非微尘,’因微尘无实在的自体可得,是故云非。以盖房子的红砖来说,是由无数微尘和合而成的一种假相,现在因称它是红砖,所以就非微尘。但砖又不能永远为砖,自成砖相之后,又一天天在变坏,因此又随著因缘变成别的东西,所以即非微尘。世界是由微尘组合而成的,微尘既非微尘,则世界亦非世界,故云即非世界。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不能说世界是实有的,但在未空之前,不得不假名世界,故曰是名世界。

宇宙万有所存在的时空虽然不同,但理都是一样的,因此把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这三句列为公式:所谓什么,即非什么,是名什么。这个公式可以适用于任何事物,只要行得彻底,定可减少很多无谓的烦恼。

好比说这个小孩长的很好,如把公式用上去,保证气氛就不一样。所谓小孩,即非小孩,是名小孩。因他将来会长大,不能永远是小孩。所谓大人,即非大人,是名大人。以后老了又可以说,所谓老人即非老人,是名老人。人到太老的时候就会死,所谓死人,即非死人,是名死人。但人虽死了,业识还在,所谓死了,不过像学生毕了业一样,有的升学,有的就业,这就叫做随业受报。即说所谓受报,即非受报,是名受报。如果身前精进念佛,此时即得往生西方,渐渐圆成佛道。因此即说所谓成佛,即非成佛,是名成佛。因为佛与众生是对待的假名,好像病人和好人,因有病人,才叫没有病的是好人,如果大家都健康,不但没有病人的名称,连好人的名词也没有了,本于此理,可以说假使大家都成了佛,以后成佛的名词也听不到,所以说是名成佛。

这个公式,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可真不容易,希望有志于佛者,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去,对于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

语译:须菩提!像那么多的微尘,我说不是微尘,只是假名微尘。同样的,我所说的世界,也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今疏: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因见到‘三十二相’就以为是‘见’到了‘如来不(ㄈㄡˇ)?’须菩提言:‘不(ㄈㄨˊ)也,世尊!不可以’因见到‘三十二相’就认为是‘得’以‘见’到了‘如来。何以故’说不可以?因‘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相,’从性空边来看,‘即是非’有此‘相’可得的,所以只‘是’假‘名三十二相。’

略释:这是说不但微尘和世界相不可执,就是佛的三十二相亦不可执,故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ㄈㄡˇ)?所谓三十二相,即是三十二种特征。我们应当想到这个问题不单纯,如所问的见如来不(ㄈㄡˇ)的如来就是释迦如来,佛是不会问的,因此应该想到是指法身如来而言的。所以须菩提才说不(ㄈㄨˊ)也。因如来的理体是不可以相见的,故云不(ㄈㄨˊ)也。何以故下是说明不(ㄈㄨˊ)也的理由。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缘起的色身相,此相是生灭的假相,好比演戏的人,虽然扮作皇帝,其实并不是皇帝,但又不能说不是皇帝,所以是名三十二相,从性空边说,即是非有此相,故云即是非相。

语译: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说见到了三十二相就见到如来吗?不能,世尊!不可以说见到了三十二相就见到如来。为什么?因您老所说的三十二相,不是真的有这个东西,另是假名为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今疏: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以恒河沙’数‘等’量的‘身命布施,’当然可以获得很多福德:‘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人所得‘福’德‘甚(更)多。’

略释:前面是以财物布施与受持经偈等较量功德,现以身命布施与受持经偈等较量功德,其义更深一层。因众生贪执习气太深,一下子不容易全部放下,故以渐教法由少而多,由财物而生命,藉以说明法施的重要,如以为重复,这是不合理的看法。

为什么说受持经偈的功德会有那么好?如有人落水,你不顾一切的去救他,这种义举,最多只落得个好人的名誉,就算你能发大心,在经常有人遇难的地方,盖上房子,住在那里等著救人,倒不如办个游泳训练班,把你的游泳技术免费传授给别人,使大家都会游泳,岂不比下水救人更好?

或有人说:‘这个办法并不理想,如果大家都不游泳,岂不更妙?’我认为这样不对,要知道被水淹死的人,并不一定都是游泳的,有的是因为天灾,有的是因工作而意外失足,又怎么办?所以我认为泳要游,人也要救。如因救人而不能自救,其志虽可嘉,但其死也堪怜,若是大家都会游泳,就用不著别人救了,一举两得,岂不更妙!

‘身命布施,’身是身体,命是生命。佛在过去无量劫中,为求法华经,击鼓宣令说:“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这是以身布施:还有佛在过去行菩萨道时,舍身饲虎,是为以命布施。‘其福甚多,’因财物、身命布施,只能救急于一时,经偈布施,乃能了无穷之生死,是故甚多。

语译: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身、命布施给别人,所得的福德当然很多;假若有人对于经中的义理了解得很透澈,因此除了自己照著去做之外,而且又能讲给别人听,使其依之而行,所得的福德,比以身命布施的人更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捩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今疏:‘尔时,须菩提’因‘闻说’受持‘是(此)经’其福甚多,由于‘深解’个中‘义趣(道理),’高兴的‘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现在所‘说’的‘如是’像这种‘甚深’般若‘经典,我从昔’时以‘来,’虽然已证阿罗汉‘所得’的真空‘慧眼,’但还‘未曾(没有)得闻(听到)如是’像这种甚深‘之’般若‘经’典!

略释:因为须菩提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所以闻说是经,深解义趣。‘闻说是经,’如说是经是指此金刚经,理虽不错,倒不如说是“于此经中,....其福甚多”比较更踏实。‘涕泪悲泣,’是涕泪交流,悲泣不是悲哀而泣,是因深解义趣,喜极而泣,是为涕泪悲泣。‘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是指金刚经,所谓甚深,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甚深者,名莎迦耶,....何以故?推求根本,无所得故,其无所得,则为甚深。”因须菩提只听过小乘经,得生空慧,所以说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所谓真空有大小乘之别:超出一切色相意识分别的寂灭境界,这是小乘的真空;非空非不空,于中亦不生分别,是为大乘的真空。

语译:当时须菩提听了受持经偈其福甚多,因深解其中义趣,所以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的世尊!像佛现在所说的这种般若经典,我虽证得慧眼,但从来还没听过像这么好的经典!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今疏:须菩提又说:‘世尊!’以后‘若复(再)有人得’到机会而‘闻是(此)经’之后,如果‘信心清净,’不生分别,因此‘则生实相,当知是(此)人’已经‘成就(具备)’了‘第一希有’成佛的‘功德。世尊!’我说则生实相的‘是(此)实相者,’从性空边说,‘则是非’有此‘相’可得,但为演说方便,‘是’因此之‘故,如来’啊!我才‘说’信心清净的境界,‘名’为‘实相。’

略释:从若复有人得闻是经起,至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止,是说明得闻如是甚深经典的利益。‘得闻是经,’即得闻前说的经文主要内容: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如来无所说;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等义而不生疑惑,即是信心清净。因信心清净不生分别,是为则生实相。因证实相,所以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是实相者,’是指则生实相而言的。但实相是无相亦非无相的理体,因为无相,则生实相之相,亦不可得,所以说即是非相;因非无相,所以从缘起边说,假名还是有的,故云是名实相。

语译:世尊!将来若再有人,听了般若妙法,信心清净,于一切法不生分别,因此即生实相。当可知道这个人已经具备了成佛的功德。世尊!刚才我说则生实相的实相,并不是真有实相可得,只是假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今疏:须菩提说:‘世尊!我今’亲自‘得闻’佛陀所说的‘如是’像这种般若‘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未‘来’之‘世、后五百岁’时,‘其’中若‘有众生得闻是(此)经’而能‘信解受持’者,‘是(此)人则为第一希有,’实在太少了。

略释:因须菩提已深解义趣,所以‘信解受持不足为难,’即没有困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即佛灭后的第五个五百年,此时众生斗争坚固,行道者少,所以得闻是经能信解受持者,这种人实在太少,是为第一希有。

语译:世尊!我现在听到佛说的这种经典,因已深解义趣,所以信解受持,都没有困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时,其中若有众生听到这种经能信解受持的,这种人实在太难得了!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今疏:我‘何以故’说是人则为第一希有?因为‘此人’必须‘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信解受持此经的,但四相是不容易无的,故说第一希有。或问‘所以’要无四相‘者’有‘何’益处?因‘我相即是’因缘而生的,从性空边说,‘非’有此‘相’可得,那么‘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即是非’有此‘相’可得,如执此四相,就不能远离一切相。‘何以故’要离一切相?因为‘离一切诸相,则’可‘名’为‘诸佛。’

略释:何以故下是为上文是人则为第一希有所作的说明。我等四相是缘生的,所以即非是实相,四相不离,就无法远离一切诸相,因我等四相是诸相的根本。四相若离,就没有诸相了。何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因离了一切相,即是实相,所以则名诸(为)佛。诸佛的诸字是语助词。

语译:为什么说是人则为第一希有?因为他一定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不然则于此经是不能信解受持的。或问:无了四相有什么好处?因为我相是四大缘生的假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也是假相,若此四相不离,是不能远离一切诸相的。为什么要远离一切诸相?因为离了一切诸相,就可以叫做佛了。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今疏:‘佛告须菩提:如是’对的!‘如是’对的!以后‘若复’再‘有人得闻是经’所说的真理,如能‘不’觉得‘惊’奇、‘不’恐‘怖、’也‘不畏’惧,‘当知是(此)人甚为希有,’太难得了!

略释:因为须菩提说得很对,是故佛言如是!如是!要想不惊、不怖、不畏,如能不住于相就能办到。但众生不了诸法缘生性空之理,所以于诸法相妄生执著,而且千方百计以为己有,现在叫他远离诸相,谈何容易!因他耽心离了之后,将怎样活下去?所以即生惊骇。其实佛法并不是教人摆脱一切现实生活的资具,而是教人不要过分的贪求,在自他两利的原则下,作适当和有限度运用,并不是不可以。所以佛及至食时,也同样的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即知正常生活还是需要的。

佛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些话,也是使众生恐怖的原因之一,由于众生擅于执著,为了怕苦所以学佛,好不容易把世法放下来,现在又听说法尚应舍,把所学的佛法舍掉,以前所学的不但白费,而且以后又怎么办?因此又产生恐怖。其实佛法好比吃饭的碗,为了盛饭,所以用碗,饭吃完了,碗也要放下,这是必然的,不必担心下次吃饭没有碗。学佛目的在成佛,只要能成佛,就不需要什么,但也不缺什么,何必恐怖。

因为须菩提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或有众生说那有那么简单,世尊不是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我的业障那么重,要修到什么时候?因此畏怯。老实说,怕难的人,永远是不会成功的。当然成佛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但只要肯下功夫去修,也不是很困难的事。以修净土来说,只要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信真愿切,矢志不懈,即能往生上品,花开见佛,即入佛乘,难什么?所以不要怕不能成佛,只怕不能切实修行。

语译:佛告诉须菩提说:对的!对的!不过假若以后再有人听到金刚经所讲的道理,能够不惊、不怖、不畏的,实在太少了。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今疏:佛言:‘何以故’说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因般若的功用,旨在离相,而未世众生的贪心特重,教他离相,何等困难,故说甚为希有。‘须菩提!’因般若于六波罗蜜中,居于领导地位,所以‘如来说’它是‘第一波罗蜜,’不过从性空边说,‘即非第一波罗蜜,’若从缘起边说,还‘是’要假‘名’叫做‘第一波罗蜜。’

略释:如来为防止众生,于第一波罗蜜产生执著,故说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语译:为什么说当知是人甚为希有?因般若的功用,旨在离相,而末世众生的贪心特重,有能信受此经者,真是难得,故说甚为希有。须菩提!因般若于六波罗蜜中,居于领导地位,所以我说它是第一波罗蜜,不过从性空边说,即非第一波罗蜜,若从缘起边说,还是要假名叫做第一波罗蜜的。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今疏:佛言:‘须菩提!’不仅般若波罗蜜是如此,其余的五个波罗蜜也都一样,就以‘忍辱波罗蜜’来说,‘如来’同样地‘说’即‘非忍辱波罗蜜;’若从缘起边说,还‘是’要假‘名’叫做‘忍辱波罗蜜。’

略释:‘忍辱波罗蜜,’所谓忍辱,忍是忍耐和安定的意思。如对利害、得失、苦乐、贫*等能够做到无动于衷,身心都不起任何有形无形的变化,这叫做忍。辱是侮辱,当对方以不道德的言行对待你,如能不动心,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这就叫做忍辱。如能忍辱,则不生烦恼,当然就不造业,是故亦不受报,因此即得解脱,是为忍辱波罗蜜。

修忍辱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离相,离了相就无我,因无我即得自在,自在即是忍辱的具体表现。其次当受辱时应作还债想,这可能是我前生曾经这样对待过他,现在向我讨回去,好了,“烧个灵牌少个鬼,”又还了一笔债。果能这样想,必定坦然。或者遭受对方侮辱时,心想这并不是我不对,但他这样的不讲理是由于无知,如果以牙还牙,又能得到个什么?万一闹得不可收拾时,损失将会更大。凡事若能这样想,所修的忍辱一定成功。

希望不要以为修忍辱是佛教徒的事,而是任何人都应当修习的。个人修学忍辱,不仅身心安乐,少病少恼,而且事业也能获得成功,一家修习,能使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因此则社会安定,生活和乐!

语译:须菩提!不但般若波罗蜜是如此,其余的五个波罗蜜也都一样。就以忍辱波罗蜜来说,我同样的说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今疏:我‘何以故’说忍辱波罗蜜,即非、是名?现在告诉你一个事实:‘须菩提!如我’往‘昔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我于尔(此)时,’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

略释:何以故下,是问为什么说即非和是名忍辱波罗蜜?因为这样就不会著相。须菩提下是说明即非是名的理由。‘歌利王’是梵语,译为暴君。涅槃经云:佛于过去生中,在富单城外树下修习禅定,当时有个暴君叫做歌利王,带著很多宫女去游玩,有些宫女发现修定的行者,就跑过去看看,行者就向他们说法,她们也听得非常有趣。可是恶王却不高兴,便走过来问行者说:‘你是阿罗汉吗?’行者老老实实地说:‘不是。’恶王又说:‘你的年纪这样轻,又不是阿罗汉,怎么能和我的宫女讲话?’行者说:‘我对一切事物都没有贪心,和你的宫女讲话有什么关系。’恶王因此大怒,而且要试试他的功夫怎样,于是就把行者的耳朵、鼻子、手、足,一样一样地割下来,看他怎样。可是行者毕竟是通达了无我的,所以一点也不动声色,若无其事。

可是四大天王却过意不去,就用飞沙走石来打击恶王,恶王知道自已的行为错误,就来向行者忏悔,并问恨不恨他?行者却说:‘我是没有嗔恨心的人,怎会恨你?如我不是说假话,我的身体,将会马上恢复原状的。’结果行者的身体真的恢复了。接著又向恶王说:‘我不但不恨你,而且将来我成了佛,还会先来度你。’佛成道后,首先度的憍陈如,就是以前的恶王。

学佛首先要学忍辱,像割截身体可以忍受,“是可忍,孰不可忍?”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一个与忍辱有关的故事:从前有个乡下妇人,家境贫寒,丈夫又非常忠厚,因此时常受到别人的欺侮。可是她生了一个儿子却很聪明。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位看相的,说他的孩子将要当大官,她听了就非常高兴!于是在煮饭时,一面烧火,一面高兴地说:‘谢谢老天爷!保佑我的儿子将来做了大官,我会重重地谢你!这些年来,我受尽了别人的欺侮,等我儿子当了大官,我要好好地报复他们,把那些仇人统统杀掉!’因她的嗔恨心太重,不能忍辱,结果没有多久,她的儿子却病死了!假使她说另要我儿子当了大官,我要好好地请他们的客,有困难的,我要尽力的帮助他们。如果是这样发心,可能他的儿子真的会当大官。

语译:我为什么要说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呢?须菩提!因为这样就不会著相。像我过去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我在那时候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今疏:佛言:‘何以’知道是没有四相之‘故?’因为‘我于往昔’被歌利王‘节节支解时,’假‘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该会‘生嗔恨’心的,但事实没有,当即证明是没有四相的。

略释:何以故下,是说明没有四相的理由。应生嗔恨,是勘验方法。所谓嗔恨,怒目曰嗔,切齿为恨。

语译:怎样知道没有四相?因为我于过去被歌利王把身体一块块地分割时,假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是应该有嗔恨心的。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今疏:佛言:‘须菩提!’我‘又念(想起)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于尔所世(在那时候),’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

略释:佛于因位修忍辱行,是为忍辱仙人。证道歌曰:我师得见然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

语译:须菩提!我又想起在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也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今疏:佛言:‘是’因我于尔所世时无四相之‘故,’使忍辱才能修习成功。‘须菩提!’所以‘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将来一定成佛。

略释:为什么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无上菩提心?因为只离四相是不能修至成佛的,所以应离一切相。所谓离一切相,是说不仅四相要离,就是有相、空相、亦有亦空相、非有非空相亦要离,离到没有能离所离时,才算是离了一切相。谈到离相,当然不简单,不要说离一切相,就是离我相也不容易。但我相是一切相的根本,若能离了我相,则一切相就好离了。我们开始学习离相,理想不要太高,首先练习不住于相,至不住亦不住时,就离了一切相。

语译:是因此之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菩提心,将来定能成佛。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今疏:佛言:须菩提!发无上菩提心者,是不能著相的,所以‘不应’说不‘住色’尘相就能‘生’起菩提‘心’,也‘不应’说不‘住声香味触法’尘的相就能‘生’起菩提‘心,应生无所住’的清净‘心,’菩提心即能生起,假‘若心有’所‘住,则为非’是发无上心者所应‘住’的。

略释:这是为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菩提心的下手方法,故云不应住色等生心,因为著相,即生分别,故不应住。‘应生无所住心,’只要不住我等四相及六尘等法相,无所住心当即生起。若有应生无所住心的念头在,还是有所住的,既有所住,仍未达到应离一切相的标准,故说若心有住,则为非住(即是不对的)。

语译:菩萨要想离一切相,是不应该以为不执色法相就能生起菩提心,也不应以为不执声香味触法的法相就能生起菩提心,应生无所住的清净心,则所发的无上菩提心自然就生起来了,假若心有所住,那就不是发无上心者所应住的。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今疏:佛言:‘是’因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之‘故,’所以‘佛’才‘说菩萨’的‘心’念中,是‘不应’执‘住色’声等法而行‘布施’的。‘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像不应住色这样的‘布施,’心就不会有所住了。

略释: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故,为什么要应如是布施?因如是布施,则不生法相,即得解脱,是故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语译:是因此之故,我才说菩萨是不应该执著色声等法相而行布施的。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缘故,凡事都应该像不住色法布施这样才对。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今疏:佛言:须菩提!‘如来说’菩萨应离‘一切’相的‘诸相,’从性空边说,当下‘即是非相。’后来‘又说’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的众生,同样的‘即非众生。’

略释:这是为防止有人说:佛既然说应生无所住心,何以又说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菩提心;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这不都是住相吗?因此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以资决疑。

‘一切诸相,’即指世出世间所有的法相,是为一切诸相。因一切诸相,无一不是因缘生、灭的,以电冰箱来说,是由各种物质和精神组合而成的一种现象,现在看起来是有,此之谓缘生,但以后又会变成没有,这叫做缘灭,故说即是非相。所谓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好比用火柴点灯,有火柴的因和磨擦的缘而生起火相,是为因缘而生,火柴烧完了,火相即灭,谓之因缘而灭。希望把这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上去,必可减少些因错觉所产生的压力。

‘一切众生,’由众缘和合的生命体,谓之众生,由于各个的业力不同,故所形成的相状就有差别,是为一切众生。但众生是由业力的因缘和合而成的假相,看来虽有,实际是无,所以说即非众生。好比海水,因受风力的鼓动,即有波浪相生起,待风力消失时,波浪相即不可得。也就是说,现在虽为众生,如能自即日起,依教修行,止恶行善,将来亦能成佛,故说即非众生。

语译:须菩提!我说菩萨应离一切相的诸相,这是就缘起边说的;若从性空边说,当下即是非相。而且又说,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的众生,同样的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今疏:佛言:‘须菩提!’你们不要对我所说的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发生怀疑,因我释迦‘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只要你们依法修行,将来即可得到证明的。

略释:句句话的含义都契于真理,名为真语;理事圆融,故曰实语;义契真如,是为如语;语义不虚,名不诳语;义理不变,曰不异语。

语译:须菩提!我是说真话的,说实话的,说如语的,不讲假话的,说话算话的。只要你照著我所讲的去做,以后定可得到证明。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今疏:佛言:‘须菩提!’我为什么要提出五语保证?因‘如来’以前在然灯佛那里‘所得’的阿耨菩提‘法,此法’是‘无实无虚’的理体,不能说有相,也不能说无相,所以我才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略释:‘此法无实无虚,’因为性空故无实,因能缘起故无虚,如懂得孔子说的“有若无,实若虚”的道理,对了解无实无虚会有帮助。

语译:须菩提!我为什么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因我所证得的无上菩提法,这种法是没有虚实差别的,所以我才说即是非相,即非众生。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今疏:佛言:‘须菩提!’将此法无实无虚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上去,则不执法相,即得自在。‘若菩萨’的‘心’执‘住于法’相‘而行布施,’因有所执,就‘如’同有‘人入’于‘暗’室,于诸法相,‘则无所见,若菩萨’的‘心,不住’于‘法’相‘而行布施,’因无所执,‘如人有目,’在‘日光明照’之下,可以很清楚的‘见’到‘种种色’法的形状。

略释:‘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因有所执,故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不住法而行布施,’因不著相,故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没有障碍,故能很清楚的见到诸法形状。

语译:须菩提!我说此法无实无虚的用意,是教你们不要著相,即得自在。假若菩萨有我能布施的这种想法,就好像有人走进暗室,什么也看不见,假若菩萨不著相的布施,好像眼睛正常的人,在日光照明之下,什么东西都看得清楚。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今疏:佛言:‘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者,‘则为如来’之所护念,‘以’其具有‘佛’的‘智慧’之故,所以我就‘悉(完全)知是人(他们),悉见是人,’将来‘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很多很多的)功德!’

略释:‘当来之世,’即是将来。若有善男子、....能于此经受持读诵是劝修。则为如来下,是所得功德。

语译:须菩提!将来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于此金刚经能受持读诵者,则为如来之所护念,因为他已具有佛的智慧之故,所以我能完全知道他们、见到他们,将来都能得到很多很多的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今疏: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相‘等’数量的‘身’命‘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像这样‘无量百千万亿劫’都是‘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他们所得福德一定很多。

略释:‘初日分,’即卯辰二时;‘中日分,’是巳午二时;‘后日分,’是未申二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即以与恒河沙相等数量的身命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即无量百千万亿劫,都如是像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以恒河沙相等数量的身命来布施。

语译: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初日分用和恒河沙数量相等的身命来布施给别人,中日分再用和恒河沙数量相等的身命布施给别人,后日分还是用那么多的身命布施给别人,无量百千万亿劫都是这样的布施,他们所得福德当然很多。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今疏:佛言:须菩提:‘若复有人,闻此经典’所说的无实无虚,如能‘信心不逆,其’信心不逆者所得‘福’德已‘胜’过‘彼’以身命布施者,‘何况’更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的,当然更多。

略释:‘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即是他对此经以上所说的义理都能接受,当亦不住于相,所以其福胜彼。

语译:须菩提!假若再有人,闻此般若经的道理以后,如能信心坚定,言行与经义亦不相违背,是故他所得的福德,比那以身命布施的人还要多,何况还能书写、受持、读诵和讲给别人听的,所得的福德当然更多。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今疏:佛言:‘须菩提!以要言之,是(此)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有‘边’际的‘功德。如来’原来是‘为发大乘’心‘者说’的,也是‘为发最上乘’心‘者说’的,现在你们也能听到,真是太幸运了!

略释:‘以要言之,’即是总而言之的意思。‘不可思议,’受持此经所得功德,想不到,是不可思,说不出,是不可议。‘不可称量,’是不可以秤称,不可以斗量。因为功德没有止境,故云无边功德。‘为发大乘者说,’即为发大菩提心的人演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即为发成佛的心这种人而说的。

语译:须菩提!总而言之,受持此经有想不到、说不出,没有办法用秤称,也不可以用斗量,根本没有止境的功德。这种经本来我是为发大菩提心者讲的,是为求最上乘者讲的,你们也能听到,真是太幸运了!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疏:佛言:以后假‘若’还‘有人能受持读诵’此经,且能‘广为’他‘人’演‘说,’因此,我释迦‘如来悉知是(此)人,悉见是人,’他们将来‘皆得成就不可’以斗‘量,不可’以秤‘称,无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如是’像这些‘人等,则为(是)荷担(负起)如来’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度诸众生的责任。

略释:‘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是劝修。‘如来悉知是人,....不可思议功德,’此是行者所能得到的利益。‘如是人等,’即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的这些人。‘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说这些人,将来都能负起自利利他的责任。

语译:以后假若还有人受持读诵此经,有机会也能讲给别人听,因此如来都知道他们,也能见到他们,只要他们勇猛精进,将来都能得到不可称量,没有边际,不可思议的功德。像这些人,就是荷担如来家业的继承人。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今疏:佛言:‘何以故’说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的阿耨菩提?‘须菩提!若乐(ㄧㄠˋ喜欢)’修习‘小’乘佛‘法者,’因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的习气未断,所以‘则于此’种大乘‘经’典是‘不能听受读诵’的,至于‘为人解说,’更不要谈了。

略释:何以故下,是解说则为荷担如来阿耨菩提的理由。

语译:为什么我说他们能够荷担如来度生的任务?须菩提!假若是喜欢修习小乘佛法的,因执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的习气未除,对于这种大乘经典是不能受持读诵的,至于教他讲给别人听,更不要谈了。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今疏:佛言:‘须菩提!’以后‘在在处处(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此经’在那里,就是‘一切世间’像‘天、人、阿修罗’等,‘所应供养’的,‘当知’有‘此’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是’有佛的‘塔’庙在那里,所以他们不仅‘皆应恭敬,作礼围绕,’而且还要‘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略释:在在处处,若有此经,是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的原因。‘当知此处,则为是塔,’这是皆应恭敬的理由。‘作礼,’即是礼拜。‘围绕,’即右绕三匝。‘以诸华、香,’即是以各种鲜华和末香,散撒在经典所在之处。

语译:须菩提!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金刚经在那里,一切世间的天、人、阿修罗都应当供养的,当知此处,等于是佛的塔庙在那里,所以都应当恭敬,作礼围绕,而且应以各种鲜花及香末散撒在那里。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疏:佛言:‘复(其)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心‘受持读诵此经’时,假‘若为人轻*,’这是因‘是人(受持读诵此经而为人轻*者)先世罪业,’本来‘应堕恶道’的关系所造成的,但‘以今世’为‘人轻*’而不生烦恼之‘故,’彼此才未发生冲突,那么‘先世’所造应堕恶道的‘罪业,’因没有恶业的助缘,所以‘则为消灭。’如果以后凡事都能这样,将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绝对没有问题。

略释:这是说受持此经,功德无量。‘若为人轻*,’即轻视、*恶之意。‘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即是依他前世罪业来说,应当堕恶道的。‘以今世人轻*故,’即因今世被人轻*时,应无所住的道理发生作用,所以未造恶业,对方觉得已获胜利就算了,因此先世应堕恶道的罪业,被无住的功夫所消灭。‘当得阿耨菩提,’如今后凡事都能不住于相,将来一定可以成佛,是为当得阿耨菩提。

语译:其次,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在受持读诵此经时,若被人轻*了,那是因他前世罪业所造成的,本来应堕恶道,因为现在受到别人的轻*而能忍辱,所以先世罪业就被他的忍辱消灭了,因此平安无事。如果以后凡事都能这样,将来他一定能成佛的。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今疏:佛言:‘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未遇见‘然灯佛’之‘前,’已经‘得值(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我‘悉皆供养(ㄧㄤˋ)承事,无空(ㄎㄨㄥˋ)过者,’这种功德当然很多。

略释:须菩提下,是为与下文较量功德而铺路。‘我念过去,’即我想起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无量即很多之意;梵语阿僧祇,译为无央数;梵语劫波,译为长时,简称为劫。‘那由他,’译为一万万。‘悉皆供养承事,’即我都一一亲自供养承事—侍奉。‘无空过者,’即没有空(ㄎㄨㄥˋ)过一尊佛的。

语译:须菩提!我想起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也就是在还没有碰到然灯佛之前,我已经遇见过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佛,但我都一一亲自供养侍奉,没有空过那一尊佛没有供养的。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今疏:佛言:‘若复(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者,他‘所得功德,’关‘于我所供养诸佛’的‘功德,’若和他比较,我的一‘百分’也‘不及’他‘一’分,就是‘千万亿分’也不及他一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可说是不成比例的。

略释:较量功德目的,是鼓励学者受持读诵此经。因供养诸佛的功德虽多,到底有限,但持经功德是无穷的,所以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语译:若再有人在末法时代能受持读诵此经,他所得的功德,如果和我所供养诸佛所得功德比较起来,我的一百分也不及他的一分,就是千万亿分也不及他的一分,可说是不成比例。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今疏:佛言:‘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未来)末世’时,‘有受持读诵此经’者,他‘所得功德,我若具(完全)说者,或有人闻’听了之后,他的‘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其实‘须菩提!当知是(此)经’的‘义’理‘不可思议,’所以他得到的‘果报亦’是‘不可思议,’这有什么可疑的?

略释:这是为上文所作的补充说明。‘我若具说者,’即是我若完全把它说出之意。‘心即狂乱,’是说他的心马上变成狂乱像神经病一样。‘狐疑不信,’狐性多疑,凡多疑的人,而讥曰狐疑。

语译:须菩提!在未来的末法时期,若有善男子和善女人,有受持读诵此经者,他所得的功德,我若是把它完全讲出来,或许有人听了以后,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金刚经的义理是不可思议的,所得的果报当然也是不可思议的,何足为奇!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今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以前他们所‘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过这么久的修习,现在‘云何应’该怎样安‘住?云何’要怎样的‘降伏其’妄‘心?’

略释:现在须菩提所提出的问题,从文字上看和以前所问的完全一样,但因时空不同,目的当有差别。前问目的在破除初发心菩萨人我执的粗相,今问目的在破除已发心菩萨法我执的细相。即是要把发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的分别心也空掉,才能得到究竟清净。如果认为是重复,那就失之千里。

语译:当时须菩提又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和善女人,他们以前所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经过这么久的修习,现在要怎样才能使所发的菩提心不退?要怎样才能使妄想心不生起来?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今疏:‘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要想使所‘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安住不退和妄心再不生起‘者,当生如是心:’像‘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但‘灭度一切众生已’毕,要做到‘而无有一众生实’为我所‘灭度者’的这种想法,就能办到。

略释:当生如是心下,是答云何应住,云何降伏的方法。从表面上看,两个问题似乎只答了一个,其实都答了。因能达到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种程度,即不生法相,当然就没有妄心,因此所发的菩提心即得安住了。

语译:佛告须菩提:要想使以前所发的阿耨菩提心能安住不退,而且妄心也不再生起者,当生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但灭度一切众生以后,没有一个众生实为我所灭度的这种想法就能办到。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今疏:佛言:‘何以故’说当生如是心?因为这样则不生法相,不生法相则无妄心,既无妄心,则所发的菩提心就能安住不动,故说当生如是心。‘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分别,不但不能降伏其心,而且也‘则非菩萨。’

略释:何以故下是说明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的理由。菩萨之所以能称为菩萨,是因能不住一切相的,若有四相的观念存在,那就不能称为菩萨,故云则非菩萨。

语译:为什么说当生如是心?因为这样,才能不住于相。若菩萨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想法,那就不能叫做菩萨。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今疏:佛言:你知道我之‘所以’要说当生如是心‘者’的用意‘何’在吗?‘须菩提!’因为以‘实’相来说,亦‘无有法’名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的差别相可得,所以我才这样说。

略释:这是为上文何以故下所作的补充说明。

语译:你知道我说当生如是心的用意吗?须菩提!因为以实相来说,是没有发阿耨菩提心者的差别相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今疏:佛言:‘须菩提!于意云何?’我释迦‘如来’过去‘于然灯佛所(那里),有’个什么‘法’被我‘得’到了的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ㄈㄡˇ)?’须菩提言:‘不(ㄈㄨˊ)也(没有),世尊!如’今‘我’了‘解佛所说(问)’的意‘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被您老所‘得’到的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

略释:前问:于法有所得不?并没有说明什么法;今问: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ㄈㄡˇ)?这是所问的不同处。问意是要使须菩提了解,不仅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同样的亦无有法可得而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如来有所得,即有能得所得的差别,因此即有四相,既有四相就不能称为如来。须菩提说不(ㄈㄨˊ)也等句,是就性空边说的,若从缘起边说,是得了阿耨菩提法的,不然,怎成得了佛?但佛所得的是理,故云如来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菩提。

语译:须菩提!于意云何?我以前在然灯佛那里,有个阿耨菩提法被我得到了没有?须菩提说:没有,世尊!现在我了解您老所问的意思,佛在然灯佛那里,是没有得到阿耨菩提法的。

上一篇:金刚经今疏03
下一篇:金刚经今疏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