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般若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一)
2006年06月25日11:32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268 字体: 繁體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一)

 

一、 讲经因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诠理最深奥微妙的经典。仅以二百六十个字,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之要义;摄尽了释尊二十二年般若谈的精华。既阐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原理;同时显示般若真空妙理之体用与功能;诚般若的核心,佛法的心要。

本经不但文简义丰,易于诵念;还破色显空,令人开发智慧,揭开诸法虚伪的现象,照见诸法空性的本体。实是建筑人类精神堡垒的上好原料,是发掘人生真谛的利器;亦是度生死海,登涅槃岸的导航。经言: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欲想度一切苦厄,出三界,了生死,固然要受持读诵此经;欲想成就佛果菩提,证究竟涅槃,更当研究受持此经。

事实上,此经非常受人欢迎。各地佛教道场,无论是日常课诵,或是大小佛事,无不皆诵念此经;甚至佛化家庭中的孩子,小小年纪,已经懂得背诵此经。其弘传之盛,流行之广,实远胜于其他一切大小乘经典。可惜诵念者众,而能够深解义趣,如法修持者少。尤甚的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部多心经。记得本会(香港佛教青年总会),按月在香港政府大会堂布教时,曾经多次有人问我,何谓多心经?甚么?多心经?何来一部多心经?后来始知道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误,真教人啼笑皆非。无奈当时限于时间,未能为之详细解答,不无遗憾。

自从那时起,我就希望有机会和听众们,共同研究此经。现在,机会来了,因为学校开始放暑假,本会董事局议决,来一次连续性的暑期布教,并要求我负责主讲。因此便欣然接受这项任务,同时选讲此经,以偿宿愿。虽然,个人所知有限,但弘法利生,毕竟是自己的职责,义不容辞呀!

(备注:此经讲义初版,是一九六四年。当时作者是于公余课后写的。)

二、 经题含义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本经的名题。名题,是一经的总纲,统摄全经的要义。我们欲想知道经的内容,非首先理解经题的含义不可。本经题目,共有八个字;可分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四段来解释。

(一)真理智慧

梵语般若,译名智慧。但佛经说及般若,大都保留原文。为甚么?原来古之译经专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是有四例五不翻的共同守则的。

四例是:

一、 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以及诸佛菩萨所说的咒语,虽然将梵字译成华文,但却保留原来的梵音。

二、 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万字相,字体虽然仍然是梵文,却译成中国的语音。

三、 音字俱翻:如佛教大小乘经典,全部译成中国的语言文字。

四、 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经,全部保存梵文与梵音。

五不翻是:

一、 多含不翻:如薄伽梵,含有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自在等六义;又如阿罗汉,比丘等,一个名词含有多种意义,故不翻。

二、 秘密不翻:如佛经中的一切陀罗尼神咒,是诸佛菩萨于禅定中所发出的秘密语,往往一词含摄无量义,中文根本就没有适当的词句,可以表达其中所含的奥义,故不翻。

三、 尊重不翻:如般若二字,虽然可以译名智慧,但这种能够透视诸法实相,亲证人生真理的智慧,绝非世间普通一般人的智慧可比,即使是三乘圣众的智慧,亦望尘莫及;为了显示般若的尊贵,避免人产生误会,错认冯京作马凉,所以只译其音,不译其义。

四、 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古之译经大德,故意保留原音,也许目的是在于显示佛道的殊胜,令读者特别注意?所以后来译经的人,亦随顺古人的意思,保留原音,而不翻成华语。

五、 五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是印度当地的一种药果,形似槟榔,食之可驱风寒;其他地区没有,所以不翻成华语。其实,庵摩罗,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可译名:清净无垢果。

般若二字,在四例五不翻中,是译字不译音,与尊重故不翻。由于译字不译音的缘故,所以般若,应该读作波惹。由于尊重故不翻,所以佛经中每保留原字。其实般若二字,可以译为智慧,不过这种般若的智慧,的确是不同世间普通一般人的智慧。因为一般人的智慧,只是凭籍人类虚妄的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想像、猜测、与分析,或由人类世代相传,积累的经验所得的知识。这种知识,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往往只是主观的错觉,完全缺乏真理的依据;是无法理解宇宙人生的原理,更不可能断惑证真,觉悟成佛。

孙中山先生说:普通人的知识,不过是肤浅的常识;唯有科学知识,才是真知特识。不错,普通人的知识,不过是肤浅的常识,我同意这种说法;但唯有科学的知识,才是真知特识。我是绝对不同意的。因为科学知识,果然是真知灼见的话,前人的发明,又怎会被时代淘汰,或为后人所推翻呢?大家都知道,公元二世纪时,天文地理学家托勒索的地球不动说,曾经被当时的人,奉为金科玉律;可是后来却被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所推翻。至于牛顿所发明的万有吸引力,又何尝不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推翻呢!可见科学家的发明,只是依据物理不断的研究,不断的假设,不断的求证,又不断的推翻而已,其所得的知识,只是物理,似理、而非真理。

至于宇宙原理,人生真相,以及其他关于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就不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所能解答了。所以,现代科学虽然极其昌明,仍然无法排除人们精神上的苦恼,更无法充实人们心灵的空虚;反而给人类带来生命财产的威胁,以及精神上的困扰。可知科学知识,只是一种利害参半,或利少害多的世智辩聪而已,并非本经所诠的般若智慧。因此,古之译者,都保留其原音,不将般若译为智慧,以显示般若的尊贵,非世间的智慧,可与之同日而语。

尊贵的般若,究竟是甚么呢?般若,是能够透视真理,明白真理,进而能够亲证真理,使人智与理合一的智慧。这种理智合一的智慧,是依据本觉理体,所发出的一种特殊的智光,名始觉智;此始觉智所照见的真理,就是众生本具的本觉理。佛教的术语是:以如如智,照如如理,理智一如。这种理智一如的智慧,如果给它一个代名词,可以说是:真理智慧

这种始本合一,理智一如的真理智慧,是视之无色,听之无声,超情离见,至精至微,至刚至大;而且是人人本具,万物同体,生佛无二的平等理性,亦即是众生的佛性。

众生对于自己本具的佛性,无法理解,更无法提升;反而幻生一种不明不白的幻觉,那就是无明不觉。众生由于无明不觉,令内在本具的真理智慧,失去灵明觉照的功能,发生愚痴的毛病;不止无法了解宇宙人生,反而不自觉地对外界幻妄不真的事物,发生贪恋与执着,进而欲据为己有;遂被物转,为物所困,而游于物之内,不能超然物之外。因此,智慧隐没,心灵闭塞,胡作非为,随业流转,自取轮回;永远沉沦生死苦海,无法自拔。

如果我们接受佛的教导,或是善知识的启示,修学般若,启发观照般若正智,外则明辨事物的真相,内则深究本具的佛性,就可以使内心本觉智光显现,促使佛性抬头,终于觉悟成佛。所以佛经所说的般若,绝对不是世间一般人的智慧,亦不是普通科学家研究物理所得的知识,而是一种真理智慧。这种真理智慧,依据其理体言,即是实相般若;若论其功用,名观照般若;若就其相言,则是文字般若。

实相般若,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是人与物的本体。人与物的现象,虽然有千差万别,幻变莫测;但人物的本体,却是同一理性,不变不异。此不变不异的理性,是经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的诸法原理,亦是众生内在最高层次的原始智慧。用此最高层次的原始智慧,亲证宇宙最高的原理,就是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是依据实相般若的理体,所引发的始觉功能。这种功能,可以排除众生因主观虚妄意识的幻觉,可以透视宇宙万物的原理。对于万物能够观其所以,察其所由,明辨是非,分析邪正。不但令人去恶从善,舍邪归正,弃暗投明;还可以令人通达诸法空性。知道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我空,法亦空;相空,性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烦恼空,菩提亦空;空亦复空。总之:迷悟染净一切诸法都空。如是用般若的空智,扫荡众生的我执与法执,照见诸法空性,而深入诸法的实相理体,终于令人断惑证真,这就是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是指佛的言教与身教,包括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教典。语言文字的本身,虽然不是般若,但般若却凭借语言文字得以显示;因为佛的语言,以及结集成经典的文字,能够令人解惑,除疑,生信,启发智慧,明白真理,所以名为文字般若。学佛的人,由于文字般若的启示,而引发观照般若的功能;再由观照般若的功能,深达诸法的实相理体,而证得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等如一般交通的工具;观照般若,如精明能干的技术驾驶员;实相般若,则是学佛者共同到达之目的地,属于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所以般若的真理智慧:是发掘宇宙原理的探射灯,是斩除物欲束缚,开发人类智慧的利器,是弥补人类心灵空虚的无上圣药,亦是促进人性觉悟,令人反邪归正,转凡成圣,通往佛道的主要桥梁,以及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的唯一慈航。可惜世人愚痴,不懂得寻求此真理智慧,反而被妄想意识所迷惑,自作聪明,从迷积迷,追逐物欲,流连忘返,实在可惜。

今日世界之所以乌烟瘴气,混乱不堪,人生苦恼,人性沉沦;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世界,缺乏真理智慧。加以自作聪明的人太多,由于这些自作聪明的人,过于重视物质世界,而忽视精神生命;在他们的心目中,物质的享受与占有,远胜于精神的文明。于是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人们为了生存,更为了不被淘汰,不得不竭智积虑,标奇立异,甚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竟然忘却人类社会应有互助合作的德性,以及互爱互助,共存共荣的需要与责任。甚么崇拜真理、舍己为人的英雄豪杰,已经变成历史性的人物;至于人间高贵的同情心,正义感,现实社会再也无法找寻。有的只是处处陷阱,人与人间,彼此充满勾心斗角、互相欺骗、互相陷害;再加上经济利害的冲突,贫富贵*的悬殊,资产家的骄奢淫逸,劳动者的饥渴辛劳;怎得不发生激烈的斗争,制造人间悲惨的厄运?

尤甚的是那些自作聪明的人,思想各异,互相矛盾,互相冲击,往往为了个人思想之极端发展,而鼓励仇恨、歌颂战争、打倒正义、推翻道德、毁弃人伦、封锁自由、破坏和平。以强权为公理,以武器为力量,既不知天地有好生之德,更缺乏佛家慈悲博爱的精神;于是乎战祸弥漫,社会不安。最惨的是天下人的智慧,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被遗失、被抛弃;天下人的觉性,也就一代一代的被摧残、被埋没。

我们欲想抢救天下苍生,使之恢复人性、拾回觉性,必需凭借佛所亲证的般若智光,来揭示人们生命最善美的另一面;树立扫荡妖气的鲜明旗帜,建设克服愚痴迷妄的精神堡垒,以促进人类世界自性的觉悟,开拓全宇宙之荒芜。谋求刺激起人的意志,提高人的理性,重新建立人的希望;使全世界全人类都向着真理智慧之宫迈进,共同到达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彼岸。这才是佛出世说法教化众生之目的。

(二) 此岸彼岸

梵语波罗蜜多,译名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言。佛将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视为此岸,理想而善美的真理世界名彼岸。此岸是充满罪恶而苦恼的五浊恶世;彼岸则是极乐而宁静的佛国净土。因此,有志之士,谁不渴望由现实苦恼世界的此岸,到达理想而幸福的彼岸?但怎样才能渡过此岸而到达彼岸呢?手续很简单:只要我们能依照佛教文字般若的启示,运用观照般若的智光,去观照万物之真相;然后,凭籍观照般若的超能技巧,驾驶文字般若的超级慈航,冲破无明烦恼的惊涛骇浪,一定可以度生死苦海,安然到达实相般若的彼岸。正如我们以一流的技术,驾驶特等的船只,自然可以冲波破浪,到达我们之目的地一样,因此,本经的别题是:般若波罗蜜多

本经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是六种波罗蜜多之一,亦是六种波罗蜜多的主脑。何谓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又名六度。度有自己独度,亦有与大众同度的不同;前者是小乘的行为,后者是大乘的实践。不管是甚么时代,甚么地方,甚么人物,都是讨厌自私自利汉,而喜欢接近与众同乐者。尤其是佛教,根本就是教人自利利他,自度度人;故佛教的宗旨,是在于大乘的发展。大乘的菩萨们,无时无刻不为大众之幸福而谋幸福,为大众的安全而谋安全。永远本着自他共济的初衷,人我共度的志愿,共乘由六波罗蜜超级材料特制的慈航,共渡生死苦海,超越六蔽之陷阱,到达真理的彼岸,因此,名六波罗蜜多。六波罗蜜多是:

一、檀越波罗蜜:梵语擅越亦名擅那,译为布施;运心普周名,辍己惠人名。是一种仁慈的救济,亦是舍己为人的精神。菩萨在强烈的慈悲心、正义感驱使下,一切均以群众的福利为前提,凡是自己金钱、能力、精神与时间所许可的,无不竭力以赴。对苦恼群众,视如父母、如兄弟、如姐妹,或施与金钱的救济,或施与物质的援助。对于贫病交迫者,施以医药的治疗;思想不正者,施以真理的指导:对于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者,施以无畏的保障。是以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等三种。

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大乘实践家,不但要以财施救人生活之厄困,以法施解除人们精神之苦闷,更要以无畏施的精神来保障人类的安全。三者具足,还要三轮体空,外不见有受施的人,内不见有能施的我,于其中间,亦不见有所施之物;如是不住相布施,然后可以到达布施的彼岸,而度脱六蔽中悭贪烦恼的垢蔽。

悭贪,是自私自利的根本,亦是世人的通病,芸芸众生,谁能无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我国之富强,贪我家之幸福,贪我个人之享受。不但不顾及他人的幸福,反而将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痛苦上;甚至得陇望蜀,不夺不餍。甲如是、乙如是、社会如是、国家如是,试问世界怎得不乱?生命财产又安能保?因此人皆患得患失,惶恐终日。

六波罗蜜经言:诸悭贪者,常怀忧恼;现在世中,诸苦根本。在佛眼观之:贪求不已的人,简直是自寻烦恼;何况黄金不是千年业千年田换八百主;更何况人命无常呼吸间,当死神降临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障身。那么,多贪所为何事?不如安贫守已,乐助好施,以发扬人类互爱互助的精神,使自己生有益于时,死有利于后。岂不是更有意义?所以,佛特别以布施的美德,来改造人类悭贪的心理。

梵网经说: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又六波罗蜜经云:菩萨摩诃萨,应当更发二种胜心:一者,所有资财,库藏诸物,知自性空,尤如阳焰,梦想幻化。二者,于诸有情,起大悲心,若见贫穷,起怜愍心,发是心已,应正了知;于是财宝,不应悭吝,平等行施。设蓄财物,终不为己,皆为饶益一切众生。我们果能这样实行布施,自然可以激发人溺己溺,人饥己饥之同情心,培养互爱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那么,举世都是善长仁翁了,社会上何来斗争、强夺、巧取,甚至偷扼、拐骗种种怪现象呢!

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为戒,亦名防止。戒是戒条、或规律。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团有社团的纪律,社会有社会的秩序。这些都是用来控制人们不轨的行为,锻炼美好的人格,和培养公共道德的观念。我们无论是在行为上或心理上,都有遵守纪律的必要。古人以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道德纪律,来规范人情感盲目的冲动,确是有助于人心的改善。可惜,近代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在打倒孔家店,推翻旧礼教,而妄谈自由之下,放浪形骸,无恶不造;于是道德破产了,作*犯科可以自由、争权夺利可以自由、扰乱社会秩序也可以自由;甚至为一己之利益,或私人仇恨,而残杀无辜亦可以自由。国家法律除了惩罚于已然外,还有甚么办法呢?

佛教则不然,既然以因果定律来范畴人的心,使人防患于未然;更制定许多戒律来范畴人的身,所谓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与三聚戒;在家信众亦有五戒,八戒,及菩萨戒。在这些戒律严格规范下,不但令人消极地禁止做恶,更令人积极地修善,凡有利益世道人心的事,无不竭力以赴。使佛弟子们在这种严格规范训练下,不但身不犯罪、心亦不犯罪。行住坐卧,一举一动,都如音律的节奏,吻合正义的轨则;一进一退,都如军队的步伐,契乎公理的正道。若然人皆信受佛法,奉持佛所制的戒律,那么,社会自然不治而安、不改而善;而人类也就跳出毁犯的陷阱,共同抵达真理至善的彼岸,故名尸罗波罗蜜。

三、羼堤波罗蜜:羼提译忍辱,他人无故加恼为辱,于辱安受名忍。一个真正实践佛陀遗教的慈善长者,必能抱定宗旨,忍受一切横逆之来。特别是际此末法,众生刚强蛮横,毫不讲理,好心济人成怨恨,往往有之。如要完成弘法利生的责任,则非容忍不可。古人说: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或有人以为忍辱是最吃亏的事;实则,忍辱是最明智之举呢!

如古之布袋和尚,五代梁时人,传说是弥勒菩萨的化身。肚皮大,矮而胖,笑口常开,个性幽默,常持布袋,寝卧随处,出语无定。常受一般人之取笑辱骂,不以为逆。反而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痰唾在面上,让它自干了;我自省气力,他亦无烦恼。又说: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宜守分,纵遇冤家也共和。倘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世人多颠倒,同是一人,同是一事,往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吗?做错了也是对的。憎吗?做了好事,也要说他的坏话;这就是众生的颠倒相。布袋和尚,大肚能容,他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谁非,看得清清楚楚,除了唱唱诗,幽默忍辱外,还暗自觉得好笑呢!

忍辱能治嗔恚,六波罗蜜经言:譬喻世间阿伽陀药,能除自他一切疾病毒;菩萨亦尔,忍伽陀药,能治自他,一切嗔恚,烦恼毒病。嗔恚,是吾人心理病态。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世间的一切斗争与罪恶;甚至夫妻反目,朋友成仇,六亲眷属的不和,人与人间彼此的残害,无一不是导源于嗔心。我们为了建立友谊与和平,为了消弭人间之战祸与灾难,诚应运用忍辱波罗蜜来对治嗔心。佛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免轮回苦,善自护嗔心。我们不但要守护嗔心,不许妄动;同时也要控制喜悦的情绪。因为喜与嗔,同是人类心理的病态,使人内心无法平衡与宁静。所以学佛的人,逆境要忍.顺境亦要忍。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其赞我者,奚以喜?其毁我者,奚以悲?敬慎在我,毁誉由人,这就是最好的忍辱方法。

四、毗梨耶波罗蜜:译名精进,精而无杂,进而不退。德行之实践,佛法之进修,学业之成就,事业之成功,都是以精进为本;否则,一曝十寒,实难收预期之效。特别是好事多磨,自古已然,于今尤甚;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的种类很多,所谓天魔、烦恼魔、生死魔、五阴魔;吾人处身于魔影幢幢的现实环境中,欲想成就道业,非勇猛精进,不屈不挠不可。

可惜,好逸恶劳,人之常情,谁不喜欢舒适安闲地过着自我陶醉的生活?谁愿意整天奔波,苦心劳形地为他人服务?特别是都市的人,早已失却昔日的勤俭纯朴,而趋向于奢侈放纵,淫逸苟安。根本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不是苟且偷安,而是勤劳与服务;人生生存之目的,不是消耗与享受,而是创造与贡献。是以大都抱著「独善其身的主义。以及今朝有酒今朝醉得欢乐处且欢乐的态度。每耽恋于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场所,流连忘返,对于甚么公益、甚么慈善,都忘记了。结果:不但个人失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国家与社会,亦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所以佛教为了推行利己利人的慈悲主义,鼓励我们实行四种精进,那就是:未生不善,能令不生;巳起不善,速令除灭。未生之善,当令速生;已起之善,能令增长。如是难舍能舍,难作能作,精勤勇猛,心无懈倦,披精进甲,乘大愿船,日夜精勤,向真理之岸急进,以增长善根,成就佛道功德。

佛又教导我们:为诸众生,于无数劫,修诸苦行,不辞劳倦。常以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摄取有情,令得解脱,令一切众生,安稳快乐。读此,可知佛教对自利利他的工作,是何等的积极与热诚。信佛的人,自当激发精进之恒心,以克服懈怠魔,战胜自己,积极断恶修善,利人利己,自然可以取消内心懈怠的积蔽。

五、禅那波罗蜜:禅那亦名三昧,译名静虑,亦名正定。是教人将自己散漫杂乱的心,集中于一境的最好方法。一般人的心都是妄想纷飞,所谓:心猿意马,无法控制;致使在妄想识心操纵下的人生,固然可以成为仁慈的天使,亦可以变为残暴不仁的恶贼。佛教我们修习禅定,正念真如,澄清妄念,以控制妄想,恢复身心的安宁。但这不是静坐枯寂,万念俱灰的消极行为,而是培养精神去积极承辫一切的原动力。或有人说:在这尘嚣的都市,欲修禅定,谈何容易?不过,有修养的人,是不会为外境所动的。永嘉禅师的证道歌说: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这是多么到家的工夫?我们果能像古人那样,运水搬柴,不离三昧,那怕环境的嘈杂呢?

禅,是佛教戒定慧三无漏学之一,属于学佛必修的课程。但禅的种类很多,有世间禅,也有出世间禅;有凡夫禅,也有外道禅;有二乘禅,也有菩萨禅;还有最上乘的如来禅,以及祖师禅等不同的名称,都是根据修禅者不同的层次而定名。凡是厌弃人间苦恼,欲生天国享福的人,修世间的四禅八定,而得生天的,是凡夫禅。若畏生死苦,求解脱乐,而修习九次第定,经历观、炼、熏、修的位次,最后引生无漏智,断烦恼之障,悟我空之理,灰身灭智,直取涅槃者,是二乘禅。以菩提心为因,慈悲心为本,依一乘教,修三摩提(禅定),直至二障(烦恼障,所知障)齐断,二空(我空,法空)全彰,不着生死、不住涅槃的,是菩萨禅;修首楞严王大定的,名如来禅。

此外,还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祖相传的祖师禅。祖师禅就是上面所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虽终日晏坐,不见片刻静相;四时操作,不见一毫动相。兀兀腾腾,圣凡情尽,才一举心,天地悬隔。悟此不假外求,无待修证,人人本具,个个现成的是最上乘禅,亦即是祖师禅。

祖师禅是直接传授于释尊,据佛经所载: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如今付与摩诃迦叶。因此,迦叶尊者成为禅宗初祖。后来,迦叶传阿难,阿难传商那和修,如是祖祖相传,直至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因观中国大乘根器成熟,遂航海东来,为中国禅宗始祖。传说达摩祖师,是在梁武帝时来中国,由广州至金陵,因与武帝问答不契机,遂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遇志切求道,立雪断臂之慧可,始传衣钵。之后,慧可传僧灿,僧灿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慧能即六祖。传说弘忍传慧能心法乃付金刚经,并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是以中国禅宗祖师,传至慧能为止。虽然,但禅宗在中国文教上之影响甚巨,唐宋以下之学者,皆混合禅宗思想于其学说。

六、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中之慧学,所谓由戒生定,因定发慧。这裹所说的般若智慧,是由最上乘的如来禅诞生。因禅定制思凝虑契合真理之境,使境与智混而为一。这时的智慧,是最彻底、最究竟圆满,名根本智。由根本智,所起种种应化教导众生的智慧,以及创办利益社会事业的能力,名差别智;即是亲证根本智后,所得的智慧,故又名后得智。

根本智,能认识众生与万物缘起性空的真理,亦即是明了宇宙万有普遍共同不变的原理。后得智,是从认识宇宙原理后,所发生的智慧;能够辨别知道众生不同的个性,及其不同的思想与欲望,而投以适合的法药,以达到拔苦与乐之目的。根本智亦名如理智,即如真理如何,就证知其为如何。后得智亦名如量智,即如其所证真理而发挥,不违反其共通原理的差别作用。能明乎此,才是真实的智慧;能本乎这种智慧去利益众生,拔苦与乐,才是真实的慈悲。

智慧可度愚痴,一般人以为愚痴,是指那些没有学识的文盲。其实,即使是满腹经纶的人,又何尝不是愚痴的众生?因为不管世人的学问,如何渊博充实,亦鲜有能通达宇宙万物之真理,而获得真知灼见者;因为世人每于主观偏见支配下,产生似是而非的错觉。这种错觉,是无法通达事理的真相,不能辨别是非曲直与邪正,更不知宇宙人生有一定的因果法则,所以佛教名之为愚痴。在愚痴统治下的人生,越来越糊涂,越来越迷惘,实在太危险了;稍一不慎,难免自误误人,自害害人。故佛教人修习禅定,从定生慧,使人人本具的智慧得以显现,发热,发光,照耀自己,也照耀别人。

以上六种波罗密多,可以度脱众生内心的悭贪,毁犯,嗔恨,懈怠,散乱,愚痴等六蔽,使人跳出六蔽的陷阱,驾驶六度的慈航,横度生死苦海,到达涅槃的彼岸,回归真理的故乡,享受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以结束多生多世流浪六道生死的苦恼生活。

波罗密多既然有六种,何以本经只说般苦波罗密多呢?理由是因为般若是正行,其余五度是助行;般若如人眼目,其余五度如人双足;般若是修慧,其余五度是修福。人必须有眼目,然后可以远行;目足双资,始可以到达目的地。同样,人必须有智慧,然后懂得修福;福慧双修,直至福慧圆满,二利究竟,始可以完成佛道。如果缺乏般若,肓目进修前五度,即使不致误入岐途,所得的果报,亦仅限于人天小果,无法进入无上菩提觉道,不得名为波罗蜜多。因此,本经特别显示般若的本体,以及说明般若的功能,使修学佛法的人,明白般若的重要性,然后运用般若的真理智慧,来驾驶前五度的船只,驶向真理的彼岸。所以本经虽然只言般若,其实已经概括布施,持戒,忍寻,精进,禅定等五度在内。

(三) 佛法核心

心经之心字,含有二种意义:

一是譬喻,意思是说:此经是诠诸佛的心要,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不但展示了大般若经的中心思想,同时阐明般若真空的妙理,可以说是:般若的核心。譬喻人体的心脏,为人四肢百骸的核心,因此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二是真心:此真心,是万法之始,众义之宗;亦是诸佛所证,众生所迷。法华经所诠的诸法实相理,楞严经所显的如来藏妙真如性,华严经所说的一真法界,维摩经所说的不二法门,以及涅槃经所说的佛性,无一不是显示此真心。就是大般若经所诠的毕竟空,以及本经所说的诸法空相,亦皆是显示此真心。然而,此真心究竟是怎样的呢?此真心究竟在那里?

此真心之为物,是视之无色,听之无声。说是有吗?但无形无相;说是空吗?它却能随缘创造万有,支配一切;而且是那么的广大,体包太虚,量周沙界,弥满十方,充塞天地。所谓:通人物,达四海,塞天地,经古今,无有乎弗具,无有乎弗同,无有乎或变者。在纵的时间方面说:此真心之体,能够穷尽三际;在横的空间方面论:此真心之量,能含吐十虚,而无方所,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但却像太阳之在空,普临大地,照耀万有;如水之在地,无所不周,滋养万物。故古人说:内外中间一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又说:要见本来人,直下须亲荐;日用寻常中,不隔一条线。可知真心,无时不昭昭于吾人心目之间,无刻不晃晃于色尘之内。

可惜众生,虽然与此真心,衣食与共,寝寤与俱,而不自觉;反而执着真心之影子——见相二分,以为是实我实法。遂由: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自此,恒被虚妄意识的牵制,整天攀缘于六尘境界,分别取舍,执我执法,胡作非为。

今日世界之所以大乱,实为人们偏激而盲目的意识所闯下的大祸。因为妄想识心,既可以令人上天堂、亦以可使人入地狱。既可以令人雄心万丈,精神奋振;亦可以使人万念俱灰,兴趣索然。既可使人成为仁慈的天使;亦可使人变为凶残的魔鬼。这么一来,吾人本具之真心,就被蒙上重重的阴影,披上厚厚的黑幕。本来的智慧光明,便日趋于暗淡,甚至埋没。人们所见到的,只是意识黑暗的世界,而埋没了真心的智慧光明;人们所接触的、所体会的,亦只是虚伪的妄心,而非尊严的人性。于是乎世界越来越凌乱,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生越来越痛苦。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无了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说: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流,是故如来,名可怜愍。(见楞严经)

观世音菩萨,因为怜愍众生的无知,迷失真心,反而被虚伪的妄想识心所操纵,作诸恶业,轮回生死,枉受一切苦厄。因此,特别请示释尊允许,为我们演说修学般若波罗密多心的法门,目的是欲令我们舍妄趣真,向内寻求,令内心世界真理智慧的种子,重新萌智慧芽,开智慧花,结智慧果,觉悟此迷失已久的真心,恢复人性的尊严,成为宇宙的大觉。

如果我们,因闻观世音菩萨宣说修学般若波罗密多的法门,能够启发般若正智,照见五蕴皆空,不生执着,而离四相,破我执;又能运用观照般若,照见诸法空相,真空不空,以无所住着的心,修诸波罗密,即可以远离一切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证得此本来具足的清净真心,成就佛果无上菩提,故本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字是独立的,般若波罗蜜多是能照、能显;心为所照、所显。其中多字,只是梵文的一种语尾词,在金刚经只言波罗蜜,本经则在波罗蜜之后,加一多字,仅属助词语,没有特别的意义与作用。但若将之冠在心字之首,名多心经,那就差之毫厘,错之千里了,千万不可!

(四) 经的解释

经之一字,梵语名修多罗、或云素怛缆,译为契经,简言为经。所谓契经,意思是说:佛所说的经典,既能上契诸佛所证的真理,又能下契众生的根机。以其能契理故,可以传诵万世;作为人生之正轨,而取消人世间,种种邪倒错谬的知见。以其能契机故,可以垂范天下,能适应任何时代的需要;而令各行各业的人士,喜欢信解受持;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品,灵性食粮。所以被称为契经。在杂阿毗昙心论第八卷中,解释经字,含有五种不同意义:

一、是出生义:佛经能够出生一切义理,出生一切功德;若然依之修行,不止可以出生甚深智慧,令人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还可以出生佛果菩提。

二、是泉涌义:泉是水之源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丰富,犹如泉水之滔滔不绝,无穷无尽。随人智慧之深浅,理解力之强弱,吸收多少,无不称心如意。

三、是显示义:佛所说的经典,不但显示世间法的意义;同时显示出世间法的修证。既显示俗谛理之有;又显示真谛理之空。既显示权教的种种方便;又显示实教一佛乘的真理智慧。总之:佛经能够对于十法界圣凡的依正因果一切诸法所含的义理,逐一阐明无遗,穷幽显秘,生人慧解,所以经是显示义。

四、是绳墨义:绳墨,是古之木匠所用的墨斗,能定曲直,以助作业。譬喻佛经,可以辨别邪正、分析是非、能定真伪;令修行人明是非,知邪正,辨真伪,而知趣向佛果菩提,不致堕落邪魔外道。

五、是鬘结义:鬘结,是用线穿起的花朵,使之连贯不乱,作为装饰品。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能贯穿佛所说五乘教法,令大小乘的义理,有序不乱,不致散失。

此外,经之一字,还含有贯、摄、常、法等义。因为经典,能够将佛陀的一代时教,如线贯珠,令不散失。又能摄持所应教度之众生,令不堕落。还有,佛经所说的道理,是真常不变的,放诸四海而皆准,不因时间的迁流而转变,不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适应,所以佛教的经典,二千多年来,无论中外古今,不分国籍与种族,不限地理与环境,一直都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崇拜、所景仰,的确是异于世间的一般书籍,因此不名为佛书,而被称为佛经。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等七字是别题,别限于本经;今通别合称,故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上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二)
下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