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this.style.w">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学概要十四讲表03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03
2007年07月02日09:18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693 字体: 繁體

佛学概要十四讲表03
 
 
 
雪庐老人编表
 
徐自民老师主讲
 
民国八十五年七月讲于台中市佛教莲社大专佛学讲座
 
 
 
第七讲表(宇宙器界概说)
 
 
 
 
 
 
 
 
 
 
第七讲表题目叫做‘宇宙器界概说’,就是整个宇宙器世间概略地说一说。所谓‘器界’,就是一种器具,我们人,比如说我们生在这个世间,日常生活离不开种种的器具,就是各种用具,有很多日常细微的那些器具,到整个的地球,还有整个虚空的这个都是器具,这叫做器界,也叫做器世间。宇宙这个器世间如何呢?这张表跟各位介绍,简单地介绍叫概说,分成甲乙丙三段来介绍。
 
 
 
甲、器界范围
 
 
 
第一段是讲‘器界的范围’,也就是器世间它的范围。这个范围跟各位讲,就是一尊佛所教化的一个世界作一个单位,以这一个单位作范围来讲的。一个从竖的来讲,直竖的来讲;一个再从横的环周,横的这方面来讲。
 
 
 
先从‘直的竖的’这一方面介绍,‘一个世间有二十八层天’,就是在前面那张表介绍了。这个二十八层天是一个单位世界,是一尊佛所教化的世界。佛,不止一尊佛,佛多得很,‘如是上下各有此等世界’,以二十八层天作一个单位世界,二十八层天上又有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下又有二十八层天,往上推没有止境,往下再推算也没有止境,这是直竖这方面来讲。
 
 
 
再从‘环周’这一方面来讲,一个大千系,一个大千世界,一尊佛教化的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大千世界里面有很多很多小的世界,这些世界都有一个系统的叫大千系,一个大千系由若干个世界所集合而成的。如是环周,像这个大千系在它周围以外的各有无量的大千系的世界,这是它的范围。
 
 
 
就是一个单位从直的方面来讲、从环周的方面来讲,这一个单位世界在整体的宇宙器界来讲,无穷无尽,那就是这一个单位世界就像大海里边一粒米那么小,就像苏东坡在赤壁赋所讲的‘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就像沧海里边一粒米那么小,不但我们一个人像是沧海里面一粒米那么小,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在无穷无尽的世界里面,也只能说是像沧海里面一粟那么小。说这个让我们了解凡夫的心量。想想看,我们今天在台湾,站在这个地方,就说我们自己很大了,我们是一个大台湾了,你这个大台湾在地球上,你找全球这样找,台湾在太平洋这么一点点,台湾小了。连整个中国大陆一起算吧,整个中国算起来在一个地球上还是小啊。就算整个地球来讲的话,你这个地球在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找,不知道属于那个小世界,那太小了。说这个作什么呢?让我们觉悟。众生不觉悟,在那一个环境,就被那一个环境把我们迷惑住了,我们就觉得那个环境很大,我们住在自己一个房子里面,自己有一个房屋,住在自己房屋里面,门一关起来,觉得我自己一统天下,自己了不起了,这个就是众生迷惑导致的,他在那个环境就被那个环境迷惑倒了。实际上你放开来看,整个无穷无尽的世界多么大,一觉悟,心胸一开展,就跟一般人不一样的。这一表就告诉我们,我们学佛的人,心量一定要放开来,心量不放开的话,学道是不会把道学得好的,处处执著,那怎么学得好道啊?大家也学了唯识简介了,唯识简介最重要的是要断除我执、断除法执,我们凡夫处处有我执、处处有法执,一执著,把那个一点点像微尘那么渺小的事情,自己就看得大得不得了。我们日常跟人家来往所接触的事情,实是微不足道的,自己心里一放大,觉得这事严重得不得了。学道的人,不能够把我们在世间这些事情放开、看得开,这个道怎么学啊?别说道学不好,就在世间很多事情都看不清楚,为什么呢?我们处处执著,一执著就变成障碍了,自己眼也看不清楚了、耳也听不清楚了,加上有色的眼睛一戴起来,看见这个世界都是变了颜色了,这个不是世界颜色在变,是我们自己心理在变的,因此我们心要放大。
 
 
 
器界的范围无穷无尽,没有数目的,所以现在研究天文学的人,研究天空里面究竟有多少星球,他也是讲系统,我们这里是讲大千系。最早是以我们地球作中心,所以西洋宗教在早期时候,他都是讲地球是造物主造的,谁要创造学说,说这个地球它是活动的,只是一个单位的世界,那一般宗教就认为邪知邪见。你们研究科学历史就知道,在中古时期发明地动说,发明地动说的科学家,教会不准他说,到后来科学慢慢地一天一天地发达,压制不住了,才承认地球是活动的,地动说才承认成立,在那之前,给那些发明学说的科学家种种的迫害,不让他发表这种学说。到后来,地球这个单位终于放弃了,以太阳系为中心,这一个太阳系里面有多少多少的星球。再后来一发展,太阳系也是不够用,银河系,银河系这一个系统有多少个星球,那又数不清了。银河再的时候,那又是星球变成云彩那么多,叫星云了。还有变化的,现在美国、其他的国外用了多少倍数的望远镜,常常对天空里探索,找出更多的星球系统出来。今天早上发现很多星集合在一起,变成黑黑漆漆的,像乌鸦在一起,他们取一个名字叫黑洞。今天在这发现一个黑洞,明年在那又发现另外一个黑洞,他们觉得很大的发现了。其实那个黑洞,发现也是无穷无尽的。说实在的话,这个器世间,你这个科学家、天文家,永久在发现,永久也数不清的。什么时候要清楚呢?必得成佛,证了佛果了,了解一真法界了,华严经讲‘一真法界’,整个的法界,我们凡夫眼看来就是,无尽的虚空里面这些星球,都是散漫的,数也数不清,这些星球有生有灭,都是生灭法。证了佛果的话,整个的境界都是一真法界,他就会了解了,澈底明了了。我们现在还没有成佛,现在学佛,学佛必得要接受佛家理论,把自己的心胸一放开,不要像世间那些做学问的人那样的,心胸那么狭窄,各有各的学说,彼此不相容,不能够相容,所以就发生斗争,你在学术上斗争之后,结果造成世间一般老百姓的痛苦,小的是人与人间学术上的互相吵架,大的方面就是互相发生战争,所以这个我们要觉悟的,心胸一定要开放
 
 
 
乙、娑婆三界组织略说
 
 
 
第二段,‘娑婆三界组织略说’,前面讲宇宙是无穷无尽,我们现在就拿出一个单位世界来讲,这个单位世界叫做娑婆世界。娑婆是印度文的名字,翻成中国字的意思叫堪忍,堪忍什么呢?就是我们一般人受了痛苦就不堪忍受,堪当能讲,就不能够忍受,不堪忍受;娑婆世界叫堪忍,还能够忍受。为什么叫堪忍呢?比如说我们人在这个世间,我们是人道众生,实际上来讲,我们只有痛苦,没有快乐,那快乐是假的,虽然是假的,痛苦虽然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一般人还是在苦中求乐;就是一点乐趣没有,完全在痛苦,他还有求生的一种欲望,他还不想死呢。再痛苦的人他还不想死,他还愿意生,他还有求生的欲望,就是他还能忍受种种的痛苦。人道众生如此,畜生道的众生也是这样,那个牛马劳力供人家来使用,身体那么辛苦,要站在我们人的立场,替这个牛马一想,那不如早死就算了,死了就解脱了;但是牛马来说,它才不愿意死呢,它不愿意死,它要继续供人家来驱使、来劳役,所以它还能够忍受,叫做堪忍。就是地狱道的众生,那是苦不堪言了。各位从学理上研究,地狱道苦得那个样子,他还不想死呢,他如果真的想死,那地狱道的众生就出来了,他之所以不出来就是他执著,执著不愿意死,求生,他才不能出地狱的,随时要不执著自己的身体,没有我执的话,那就脱离这个痛苦了。就是有这种我执,所以三界六道不能出去,不能出去他还能够堪忍,这叫娑婆三界。这个娑婆三界不是指的十方世界,专门指的是我们这个世间,释迦牟尼佛教化的这个世界,将来弥勒菩萨下生之后,也是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成佛,我们这就是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的三界组织,下面还是按照前面那一段的组织系统来讲,一个是‘直竖’,直竖这一方面来讲,分成初、中、顶。‘初’,欲界有六天,欲界有饮食之欲、有男女之欲、还有睡眠之欲,有这三种大欲,这叫做欲界,欲界有六层天。‘中’,在三界之中的叫色界,色界有十八层天,这个十八层天前面那张表讲的有四禅天,四禅天是概略地讲。详细地讲,比如说初禅天有三层、二禅天有三层、三禅天有三层、第四禅天有九层,前面三个三,三三得九,后面九,共十八层天,就是色界。这个色界十八层天,他所以叫做色,色是有形色的,但是没有欲了,没有欲就指的饮食、男女、睡眠这几种大欲他没有了,无欲,但是只有禅,禅定,这个禅定就是在我们人间修禅定,修成功了,寿命终了的时候,看他功夫如何,功夫浅就是初禅天,功夫深就是二禅、三禅、四禅,就一直往上。从初禅到四禅一共十八层天,都是无欲有禅定功夫。他具备身体的形状,还有环境,器是他身体所存在的一种环境,形是他的身体,这是色界。色界以上叫无色界,在三界之‘顶’,顶点了。无色界有四,不但没有欲,连同身体形象也没有了,只有神识。识是无形的,它就是心理的因素,神识在那里。神识藉著无色的定功,到达那种境界。无色界四也叫作四空天,四空天有四种大定,就是空无边处定,空空洞洞的无边之处,空无边处的那一种定,那种定修成功了,生到那种天叫‘空无边处天’。第二就是‘识无边处天’,识就是唯识的识,识到那一个境界也是无边之处,那个定修成功,生到识无边处天。再第三层就‘无所有处天’,一无所有了,连识自己也不感觉到存在了,就是无所有了,无所有处,学了定就无所有处定,修成功就是生到无所有处天。最后第四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想是思想,说是有思想吗?不是,不是有思想。你说是没有思想吗?也不是没有思想,叫非非想。非想非非想,修这个定修成功了,到了非想非非想处了,到达那个地处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天。那个是境界高了,我们一般人说你‘想入非非’,各位想想,什么叫做想入非非啊?一般人只知这么讲,不知道它的来处在那里。所谓想入非非就是在这个三界最顶点了,非想非非想处天了。顶处无色界有四层。
 
 
 
从六欲到色界、到无色界,一共有二十八层天。这个天,六欲以下的,包括我们人间、畜生道、鬼道、地狱道,整个是很多很多,整个合起来叫作三界。三界情况怎么样呢?一般的宗教说,信教学升天就好了,一升天就一劳永逸了。在佛经法华经里面就讲‘三界无安’,三界都没有一个真正平安的地方。为什么呢?‘有如火宅’,就像烧了火的大房屋,住宅火烧起来一样的叫火宅,三界火宅,实际上就是这样。这是直竖的。
 
 
 
娑婆三界的‘环周’,就是组成三界的世界,一个小世界以‘须弥山’做中心。这个须弥山我们肉眼凡夫看不到的,非常大。四周有四大洲,中间有八个中洲,有好几百个小洲,这是个‘小世界’。我们这个世间就在须弥山的南边,叫做阎浮提洲,一直到初禅天,这是一个小的单位世界。把这一千个小世界集合起来,往上到了二禅天,这是‘小千世界’。再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到了三禅天,就是‘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起来,到达第四禅天,就是‘大千世界’。这是环周。各位要再问,到了第四禅天还有四空天呢?跟各位讲,从初禅到四禅都是有形象的,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都是具体有形状的,所以到欲界、到色界,等于东西很具体地放在那里。至于说四空天,没有形状了,不必计算在里面,那就是整个是一个虚空,不必计算了。这个叫做‘一佛土’,一佛土就是一尊佛教化的一个国土,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国土。像这样的一佛土,上下左右十方世界多得没办法计算,多得像灰尘那么多。所以金刚经里面一首比喻,把我们刚才算的娑婆世界,一个娑婆世界把它磨成碎粉,一粒粉那么微小,代表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再磨成碎粉,然后又繁衍,又是那么多的大千世界,各位也有学数学研究的,你算得出来吗?算不出来的。但是我可以给各位讲,你成了佛就能算得出来,不但成了佛算得出来,证了四果罗汉就算得出来了。释迦牟尼佛有一个弟子证了罗汉,外道不服气,你证了罗汉的话,跟我们这个道谁高谁下,那个外道是不服输,他考验考验这个罗汉‘这棵树上多少树叶子,你知道吗?’这个罗汉讲‘我当然知道’,‘知道,那你数数看’,罗汉说‘我不用数,我一看就知道树上有多少树叶子’,实际上说出来了,那个外道他自己也没办法数,究竟对不对他也不知道,是不是?但是过一个时候,那外道也很精,等到罗汉不在的时候,他偷偷把树叶子摘了一片下来,等到这个罗汉来的时候,再问他‘你看树上有多少叶子?’那罗汉讲‘有多少叶子,怎么又少了一片叶子了’,在你心里服输了吧。所以为什么呢?外道究竟是外道,不够的,他没有证果,树计算得再精确,没办法,必得证了果,我执一放弃了,把外面的事情才看得清楚。所以这些世界数不清,各位破除我执、法执,成了佛以后,就一目了然。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外面十方世界下了毛毛的细雨,那个多少雨点子,佛清清楚楚的,要不然我们众生的心理,佛怎么知道啊,你们各位现在谁知道啊?你成了佛,你就知道了,现在不知道,当然还是不知道。这是一佛土。
 
 
 
丙、万物归纳六类
 
 
 
第三项‘万物归纳六类’。大千世界,每一个世界里面,器世间有些附属的这些物品,这些东西万物太多太多了,把它归并起来有六大类。一个是‘色’,色就是物质,包括具体的手可抓得到的、眼可看见的形色,颜色、形色种种的。‘声’,声音。‘香’是一种鼻子所闻的气。‘味’是口里舌所尝到的味道。‘触’,我们身体所接触的具体的东西,空气我们接触的也是。‘法’,前面色声香味触这五种具体的这些东西,不在眼面前的,落下来在我们识里边,在我们心里边那种印象,叫做法。
 
 
 
这个六种有好多不同的名字,一个叫做‘六尘’,六尘是六根,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从六根里边染污到我们身体里边,染污我们清净的心,因此就这个意思来讲叫做尘,尘是灰尘,是染污的意思。还有叫做‘六妄’,我们凡夫众生到处攀缘,攀缘什么呢?攀缘迷惑虚妄的境界,这个叫做六妄,攀缘种种的色、攀缘种种的声,看见一个好的颜色,看了又想看,那就攀缘,我们六识往上面攀缘,这叫做六妄。这个六种都是虚妄的,色声香味触法五欲都是虚妄的,就是六妄。还有讲‘六贼’,以六根作为媒介,然后劫夺了我们的功德法财。我们无论在那一道众生,本有就有很多功德,因为人人都有本性,由本性做事情都有功德;但是有这个六贼,藉著六根作为媒介,然后把我们的功德法财劫夺过去了。怎么劫夺过去啊?比如说,我们眼看外面的各种颜色也好,当我们第一眼看的时候,眼是现量,看见外面色是性境,现量对著性境,这个是没有善恶可讲的,说不上是善,说不上是恶,它是个真理、真实的事物、真实清净的根尘,根与境相对的,没有任何的主观颜色成分加上去;但是第二个念头,一看就变了。比如说我们第一个看见蓝色或者红色,第一眼看上去没有辨别,只就是客观的颜色。当我们第二个念头一动的时候,你对它有好恶了,怎么好恶呢?你过去也许朋友穿的一身红衣服,你吃了他很大的亏,结果现在看到红色就讨厌。看到蓝色的话,你过去有什么经验,你对它有什么爱好,现在一看见蓝色也觉得很好,就发生喜欢。厌恶也好、喜好也好,这个都不是纯净的,那个境界就不是性境了,那是变化的了。这个色,六贼不是性境,那个都是有变化的那种境界,色是如此、声音是如此。你过去听的经验,对某人的声音现在一听,很怀念,时时刻刻想起,忽然之间你听了这个声音,特别感觉美,非常好,这个声音你对于它,你也不是一个纯净的那种性境,也是变化过来的。像这些都是足以转变你的心理,这叫贼,六尘这个叫做贼,把你清净的、有功德的心理都把它变坏了,这叫六贼。
 
 
 
一个器世界,就一个单位世界来讲,万物变成六大类,像娑婆世界是如此,十方世界、任何一个世界无一不是如此,只有一个特殊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六尘不叫六尘、六妄也不是六妄、六贼也不是六贼,在极乐世界色声香味触都是变成法了,都是六种法,法也不是这里所讲的法,也不是法尘的法。比如说有众鸟演法,有白鹤、孔雀、鹦鹉、迦陵频伽这些众鸟在那里唱的好听的声音,那个声音可不是声尘、可不是法尘,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的。阿弥陀佛教佛法的法音普遍宣扬,就像我们用扩大器一样的,往外面播放,他播放不是用扩大机播放,就藉著好听的鸟声音,在那里像唱歌一样的,他唱歌的声音里面就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是佛法。所以极乐世界六尘都是清净的法,听六尘就是听清净的法。到那个环境怎么不能成佛呢?所以到极乐世界,一生就能成佛,好处就在那里。到那环境,眼所见、耳所闻的,就是在七宝池里面游泳、洗澡,那个水都是清净的法水。除了极乐世界是这样,其他十方世界没有那样的,都是跟我们娑婆世界这一样的。
 
 
 
这一表讲完了,大家务必要注意研究,怎么研究法?重要的一个概念,一个娑婆世界我们数都数不清,讲三千大千世界,不是说三千个世界,细细地往里面数,数不清的,那么十方世界那更是无数的,所以我们必得要放大心胸,放大心胸才把世间微不足道的事情,才不要执著,不要跟人家一般那样知见,学佛才能够学得好。
 
 
 
第八讲表(内容设施梗概)
 
 
 
 
 
 
 
 
 
 
第八讲表是‘内容设施梗概’。内容指佛学的内容,佛学的内容说起来太广泛了,非常多。可是研究任何学问总是要提纲契领,提纲契领就是梗概,说一个大概,可以说这一张表真正告诉各位佛法的一个纲要。分成甲、乙、丙三段。
 
 
 
甲、佛法总纲
 
 
 
甲这一段讲‘佛法的总纲’,就是讲‘体’,佛法就体这一方面来讲。这个体是什么呢?指佛法来讲的,万法都讲体、相、用,这是讲佛法这个体。佛法这个体就是总纲,它分成‘戒、定、慧’三个纲领。这在楞严经里就是这么讲,楞严经里面说学佛怎么学法子呢?‘摄心为戒’,所谓戒就是学的人把凡夫乱糟糟的这个心,把它收摄起来,这叫做戒,不让心乱跑。我们中国文化,孟子也曾经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一般人的心放到外面去了,收不回来了。你研究学问什么呢?求其放心,把放出去这个心收回来,收心,我们儒家的文化也是这么说的。在佛法来讲这个戒,就是摄心,摄是收摄,摄就是摄影,照相摄影那个摄。摄心为戒,把散乱的这个心,把它收回来。‘因戒生定’,因著这个心收回来,不会散乱了、不会乱跑了,就生出定功来了。有了定功怎么呢?‘因定发慧’,慧就是智慧,因为有了这个定功就发出来这个智慧,就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无漏就是澈底的。我们凡夫都是有漏的,漏是什么呢?漏到生死,在六道里面,生了死、死了生,都是有漏法,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生死,都是为著生死来做那些事情的。造恶业固然是生死,造善业,一般人讲,做做善业,今生不好,求来生,他还是在六道之内。来生享福,你享怎么样的福?享福的时候又造业了,那个都是有漏的。这个戒定慧三个是无漏的,是无漏学,你一求这个学问,就是逐渐逐渐了了生死了,不但了生死,而且到最后要成佛的。这是佛法的总体,总体就是这个戒定慧三种无漏的学术。除这戒定慧三种无漏学术,你们各位世间研究那一门学问都是有漏的,说实在的话,任何学问都是有漏的。
 
 
 
首先看‘戒’,戒是什么呢?‘防非止恶’。‘非’跟‘恶’是类似的。‘非’是一切不合理的事情、不对的事情都叫做‘非’,这个当中当然包括有很多造恶业的事情。止恶,‘恶’是纯粹讲的恶业、罪业。‘非’当中除了罪恶以外,还有其它的比较不属于罪恶,但是没有那么严重,说起来它不对的地方也是‘非’,‘是非’嘛,凡是与‘是’相对的都叫做‘非’。这个‘戒’就是说,防范非的,一切不对的事情都要把它防范,不要发生。止恶呢?我们凡夫众生大概不做恶业的时候太少了,人人造恶业,人人都不会承认的。我们就拿言语说吧,我们说了一句话,别说是有一次骂人啦,不必说啦,就是无意地说了一句话伤害人家,引起人家的烦恼,这就是恶业了,这是口业。这么一想我们那天不造业啊?止恶什么呢?就把这个恶业止住,已经造的业、正在造业,我们把它止住,不要再继续造了,这叫作戒,戒就是防非止恶。这个在三藏,属于律藏,属于律部。戒在释迦牟尼佛为弟子们制定的戒,一条一条地列出来的,后来记载在经典里面,属于三藏,属于律藏,属于律部。还有,在条文里面没有举出来的,没有举出来是概括,归类地,‘聚’属于律一类的,这叫‘摄善法’。那就是说为什么守戒呢?戒是‘防非止恶’,把这个非的地方、恶的要止住,那么相对地来说这就是善法。所以戒里面有的是必须要做的,善是必须要做的;恶事情就不能做,禁止、不能做,这都是戒。恶事不受禁止、继续做是犯了戒,善事该做的不做也是犯戒。但是无论是善事、恶事,凡是一条一条佛制定出来的话,那就都在律部里边。还有没有制定出来的话,这一类的凡是属于善事情的也都是规定在戒这一类当中,这叫‘聚’。为什么这个聚呢?佛在过去制定这个戒,在那个时候的,到后来时代有变的,人的生活状况随时有不同的啊。譬如说,我们受五戒的人来讲吧,五戒有戒饮酒,还有现在人家有抽烟的,也不能说我们佛教徒受了五戒,五戒里边没有戒抽烟啊,你没有戒抽烟,但是你已经受了五戒的话,这个烟最好不要吸。吸烟伤害身体,也不雅观,一般年轻人就是学著要抽烟,实际上是有妨碍,并不好看。所以学佛的人,虽然在这个戒里面没有禁止这一条,禁止吸烟,但是属于善法,不吸也就是善法,那么这个也要把它自动地,研究这个精神,自动地要守这个善法。举这个例子,还多得很哪,我们该帮助人的话,就应该帮助人,这个通通都是善法。
 
 
 
‘定’是什么呢?‘息虑静缘’。虑是一种思虑,我们凡夫思想,考虑这个、考虑那个,你所考虑的,考虑就是思虑,想到这个、想到那个,实际说起来都是妄想,想著怎么样发财、怎么样取得权力,这都是在妄想。‘息虑’,息就是把这些虑、这些妄想,把它止住,止住才能够定。比如说,你一方面在那儿打坐,在那儿修定功,一方面想到股票今天开盘有多少、收盘有多少,为著什么呢?你自己在经营股票,一方面经营股票、一方面在学定,你趁早不要学了。这些你定不下来的,为什么呢?你那个虑啊,你的脑筋就是放在那个上面,时时刻刻在那里变动,一变动的话,你整个心就放在那上面,那你怎么定得下来?息虑就是息这一类的事情。‘静缘’,缘就是攀缘,外面那个缘,外面的境界叫所缘缘,我们内心往外边去攀,攀那个缘,能攀缘的这个心,能够静止下来,静缘就不要对外面攀缘了,外面那色声香味触都不要攀。不但色声香味触不攀,就是自己的第六识起来的法尘,也不要想它,法尘一起来,就把它打消。禅宗就是这样啊,法尘随时起来,随时把它灭掉,就是观这个心。所以禅定功夫也叫做静虑,静虑就是个观心,妄心把它净掉、把它止住。这个在藏经里边是属于经部。除了经部的,还有属于这一类的,在经里没有讲到的这个,聚是什么呢?我们凡夫起的念头,不起念则已,起了念头无非就是损人利己。入了定的时候,这个妄念自然而然地,功夫好能够定下来,把一切的念头都能够停止住。各位,你刚才听我讲的话,你不要心里害怕了,那我们现在在学校求学,学的是商业、学的工业、学的文学、哲学等等,将来都要用思虑啊,那我不思虑怎么办呢?将来怎么工作啊?你不要想这个问题。功夫好不好的问题,开始的时候,你就是一边工作,一边心里,不必在家里盘起腿来打坐才叫入定,你懂得这个道理,你就是跟人家作生意,心里还在定的时候,随时都能够定得下来。理很重要,明了这个理的时候,做生意归做生意,开工厂归开工厂,你研究哲学你尽量研究哲学,你定还是在那里定的,而且由于这个定的时候,你的哲学更能够深入,人家所见不到的,你能见到。你学文学的时候,你有定功的时候,随时有那个神来之笔啊,人家没有神来之笔,你有定功的,随时都有的。这个跟你各位求学的时间没有妨碍,反而有帮助,看你会用不会用。起了念头就是有妄念,但有定功、有功夫就能把妄念止住。定功能够显现、出现了,就‘能引功德’能引接很多的功德,这是聚,就能够引发很多的功德,这就是聚。
 
 
 
慧是开发智慧。楞严经就是这个讲法,受戒而持定,因为有定而开发智慧,这是属于定。另外,大原则虽然是如此,其中教理也非常重要,你把佛教佛法这个理论贯通,智慧自然也开发出来了。世界无穷无尽那么大,各种学问的研究者或艺术家能够把心胸一开放的时候,智慧自然就开发出来,在于你能不能用而已。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我们人人都有真如本性,你只要把这个妄念,妄念就是一种障碍,把这个障碍去除了,本性显现出来,智慧就发生出来了,这一定的。所以慧是‘去惑证理’,‘惑’是贪心、嗔恨心,对人、对事不称心的话,就对人发脾气,对事情怨恨,还有不明了因果、不明了道理,这叫愚痴,这贪嗔痴,是最根本的三种惑。除了这三种以外,还有很多。去惑就把这些惑必得断除掉,断除的时候,就证到理,理就是真如本性,证到真理。那么证到真理,理上面开发出来的智慧,就这样了。在这边讲‘慧’,有时候讲‘智’,有时候‘智慧’合起来讲。讲慧是属于论部。经、律、论,三藏经部、律部、论部。经部是佛所说的法,弟子用文字记载下来,这是经。律是佛制定的戒律。论是大菩萨解经的,解经的注解,这是论。
 
 
 
乙、佛法大意
 
 
 
乙‘佛法大意’,这是讲‘用’。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里随时都是很平静的,心里很安然自在,这个时候念佛才能念得好。如果说没有诸恶莫作、没有众善奉行这两种助功夫的话,佛号尽管念起来,念不到几句,那个佛号带走了、转了,转变成为烦恼,在那里转了,不知道心跑到那里去了,所以要有助功夫,助功夫非常重要。唐朝白居易是大诗人,也是文人,这个人很好,他学佛,后来也学净土宗。当初他问了一个鸟窠禅师,他问说:佛法太多了,我请禅师很扼要地告诉我怎么修持法。鸟窠禅师就告诉这两句话: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好。白居易就说:这两句话,三岁小孩子也能说得出来嘛。鸟窠禅师讲:‘三岁小孩可以说得出来,八十老翁也行不得。’一个八十岁的老翁,从年轻的时候开始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到八十岁他还不见得做得好啊。的确如此。要注意这上面的‘诸’字、上面的‘众’字。诸恶,别说很多很多恶了,就是讲十恶吧,十种恶,十种恶是身体‘杀、盗、淫’,口里面有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我们谁能够把它完全守得住啊?意思当中有‘贪、嗔、痴’,这个‘都不做’就是众善了,就不是六根就清净吗?不容易的。所以,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那么容易的,虽然不容易,我们必得这么做啊。‘诸恶’没有完全不做,但是我能够不做几条,就开始勉强不做,做到最后完全要不做了。‘众善’开始的时候,一条一条地学,学到最后,所有的他都学到了,那就行了。这是‘用’。
 
 
 
丙、二门并修
 
 
 
第三段‘二门并修’,二门是解门、行门。‘解门’是阅藏、研宗。‘阅藏’就是三藏都要把它研究,都要阅。阅一部大藏经,别说现在在学校求学办不到,将来毕了业,无论做那一个事情,你也没有办法,这是‘博学多闻’。比较可以行的话,‘研宗’,就是一宗一宗地来研究,这是‘专精深入’。专宗研究的话,也不简单啦!中国的大乘佛法是八大宗,每一宗都不是那么容易。你看华严宗,一部华严经,研究是够研究的。天台宗的话,研究法华经、涅槃经,那还得了啊,学那个止观,好不容易啊!唯识宗的话,堂堂唐三藏大师从印度学回来,带了唯识论藏回来,他的弟子窥基大师,研究了唯识,用脑筋在那研究,吐了血啊,用那种功夫。窥基大师不是简单的人物,都是再来人,他用了功夫,火气上来,研究到吐了血,那样子才是功夫。现在今日之下几个人研究唯识啊?知道一点常识而已,你真正把唯识学研究透澈,那谈何容易啊!都不容易的。虽是不容易,但是比起广泛地研究三藏,总是要简单一点啦。这是解,求佛理的了解。
 
 
 
‘行门’就是真正行门这方面,八大宗当中把它规并起来有:律宗、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讲戒律,他完全以戒律‘三业清净’,三业是口业、身业、意业。口完全不造业,不但不造业,口里说的话都是要有利于众生的,这是口业。近代律宗祖师慈舟大师,慈舟大师从他自己自修的日课,早晨一起来、一下床,脚要踩在地下,他就有一个戒律,‘若于足下丧身形’,假如说有小动物被我这个脚踩死了,这个没办法啦,这个是随时,律宗祖师他也讲到,我们一举一动的话,你脚也不能看准了才走,那你怎么走路法?你没办法走啊!他说‘若于足下丧身形’了,‘愿汝即时生净土’,我发愿,愿你在死的时候马上生了净土。这都是戒律,一举一动求其身业清净,不造任何业,这个不容易的,谁能办得到这样?意业的话,那就是起了念头就是清净的,这叫三业清净。这个三业清净是‘正法时期成就’,正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的五百年,那个都是佛弟子传下来,传到五百年这个时候,还算是正法,没有变化,这个戒还是可以有成就的。等于儒学,颜子问孔子怎么样学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孔子教他,你在礼上学,你把礼学会了,仁就学到了,那就等于学戒。学戒是功夫最好的人,领悟能力最强的人,孔门的大弟子那么多,孔子教他学仁,只有教颜子从礼上面学仁,别的弟子孔子没教他这么学的,学戒是非常不容易。
 
 
 
第二是‘禅宗’,禅宗叫做‘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先要明了自己有这个心性,明了之后再又断了这个惑,断惑证真他才有成就的,这是‘象法时期’。象法是在正法时期五百年之后,一千年,这个都是象法时期。象什么呢?还相似地,还像一个法。中国唐宋那个时候,还算是象法时期,所以学禅还有很多成就的。
 
 
 
‘净宗’,净是净土宗,‘带业往生’,三业清净也办不到了,明心见性也办不到了,那只有带业。业是造生死业,这个生死业在当生是断不了啊,一个业种子就是烦恼的种子。断不了怎么呢?仗著阿弥陀佛发的愿,念佛往生,把没有断除的业,带著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就行。你最低限度要把惑能够伏得住,惑种子不要起现形,不要在这个世间贪名图利,不要随便跟人家争是非,争得打架、吵架,这个不行的,必得见到任何人都要和和气气的,不管人家对待你怎么样,你都是要心平气和地对待人家,这个烦恼种子不起现形,伏得住,到寿命终了的时候才能带得了,才能带业,不然就带不去的呀。这是‘末法时期’,我们现在就是末法时期,从明朝以后就是末法时期啦。末法时期一万年,过了一万年,那个时候,末法也没有,灭法了,那个世间众生更苦了。
 
 
 
最后讲‘密’,密是‘三密相应’。什么叫三密相应呢?持咒,学密宗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学密宗先把教理都通达了,它跟禅宗不一样。禅宗先不许你研究教理,先教你参禅。密宗是相反的,密宗先研究教理,教理都通达了,然后教你持咒。持咒要三密相应,心里在观想、口里在念咒、手要结印,这叫三密相应。三密相应是什么呢?他观想的是什么呢?观想这密宗的特别,他把自己身体庄严得非常好,无论是男众也好、女众也好,把衣服穿得非常地庄严,一般学佛不必化妆,但是你要学密宗的女众,你尽量化妆,化得非常庄严,怎么呢?你看观世音菩萨穿的衣服就是世间的衣服,非常庄严啊。他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观想我这个身体就是佛的身体,当生就是佛。这也是权巧方便的法,观想本身就是佛,心里想本身就是佛,口里念的咒就是佛的咒语,手结的印也是佛的印,三密相应,让你能够学定功,定功发现了也开智慧,到那时候你自己也知道啦。这个不容易的,虽然讲的是当生、即生成佛,印光祖师讲得清清楚楚的,那个也是方便地讲,几个人即生成佛了?
 
 
 
佛法行门虽有律禅净密,但末法时期只有净土宗带业往生能够成就的。了解‘二门并修’,研究解门、研究行门,净土宗也要研究教理,所以在台中这个道场,雪公老师在过去几十年,各宗的经典他老人家都讲,我们现在老师虽然不在世了,往生去了,我们做学生的讲经也是啊,我们各宗都讲,不过讲归讲,讲到各宗经典都是要归到净土法门来,修持的时候,我们都是学一句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个才能够当生成就的。
 
 
 
第九讲表(方便五乘解脱)
 
 
 
 
 
 
 
 
 
 
 
第九讲表题目是‘方便五乘解脱’。这个‘乘’字,照名词读的话读‘ㄕㄥˋ’,孟子过去讲车辆‘千乘之国,百乘之家’,一辆车子叫一乘。当动词讲,讲‘ㄔㄥˊ’。‘ㄕㄥˋ’与‘ㄔㄥˊ’两个不同。我们学佛的大部分把这个字当作比喻的话,比喻大菩萨或者是小乘,一共有五种。比如说菩萨在苦海里边度众生,他开了一条大船,乘载的人非常多,那是大乘。这个字现在很多人读成为‘ㄕㄥˋ’字,那是一般人这样读,你若读‘ㄔㄥˊ’字也不能说是不对的,说到车辆当然读‘ㄕㄥˋ’,可是大船、其他的各种工具来装载的话,读‘ㄔㄥˊ’也可以,但是你在外面最好读‘ㄕㄥˋ’,因为一般人都读‘ㄕㄥˋ’,你不读‘ㄕㄥˋ’的话,人家说你这个字都不会念。
 
 
 
还有‘解脱’,一般读‘ㄒㄧㄝˋ脱’,解脱是什么呢?古来犯了罪的,国家把他这个犯罪的人抓来,脚上用铁炼子把他拴起来,手要拷起来,脚镣手铐,这还不算,还有两块板把颈子托起来,那就叫‘解’。‘脱’就是通通把它撤开来,手、脚、颈子都能够自由自在了,这叫作解脱。但是你现在说‘ㄒㄧㄝˋ’脱,反而人家不了解,你什么解脱啊?读解‘ㄐㄧㄝˇ’脱反而一般是比较容易懂。这个也在乎各位你自己怎么读,你读解‘ㄒㄧㄝˋ’脱当然是正确的,读解‘ㄐㄧㄝˇ’脱也不是不正确,解就把你解开来,受了种种的约束,甚至于被绳子捆绑了,然后把它解开来,他就脱离了痛苦,解‘ㄐㄧㄝˇ’脱也未尝不对,所以这个读法各位你怎么读都可以。但是在古人讲经的时候,他首先要交代清楚。
 
 
 
‘方便’,佛法必得讲方便,不讲方便的话,人家没有办法学,所以必得要讲这个方便,契合学的人的程度,他才能接受。这张表分为三段,后边还有附带地讲那些名词。
 
 
 
甲、契机施度
 
 
 
第一个先解释‘契机施度’,机是学的人,学佛的人他什么程度、什么根机。契是契合,正好合乎他的根机,普通讲法:他是什么天分,再用现代的教育学来讲就是智商,他是什么样的智商,他的智商到多少分数,你就用什么样的教育的教材来教导他,过高了他不懂,过低了他学了没有兴趣,所以一定要契合他的智商。施度,施就是布施,菩萨度化众生平等地布施。契机布施来度化众生,就要看根机了。‘钝根’,大致来讲,比如切菜的刀来讲,刀口很钝的、切不动的,当然不大锋利。‘利根’,刀口很利的叫利根,它的作用很厉害。拿这个比喻,智商很低的叫作钝根,根是根机;利根他智商很高的。
 
 
 
对于智商低的人—‘钝根’,‘心思昏昧’,他的心理、他的思考能力昏昏沉沉的、不明白,就是他的心理不明白、昏暗。‘眼光很浅近’,看不远。所谓浅近,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对于长远的利益、长远的好处他看不到。这种人你只能够跟他‘讲些世法方便’,世法就是世间法,什么是世间法呢?就是做人的道理,按照做人的道理,可以保持一个人格,这一生是人,再来世还是可以到人间来。比人程度高一点是可以生到天上去,不像在人间有各种痛苦,生到天上享福,那享得更多了,讲这人天之法,叫世法。方便呢,就是随著他的知见来说这些方法。如果说是跟他讲那些出世法,比如说六道轮回啊,一定要出六道,这个他不了解,没办法—‘与上法不解’。这种世法,释迦牟尼佛那时就是分成五个层次,讲五乘解脱。在今日之下,讲世法,讲做人的道理,佛家要守住五戒,儒家讲‘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话,现在人家也不懂了,那你这个方便呢又要变通变通办法了,你现在逢人就说,你要讲仁、讲义、讲礼、讲智、讲信用,现在人家讲什么信用啊,人家不理会这一套,那你讲的话,又要把它变更变更办法,你这个道理还是不能变更地,但是说的言辞、方法要变动。至于说做人的道理人家都听不懂了,生天的道理更不懂,那更需要方便法。
 
 
 
再讲到‘利根’,利根是什么呢?‘心思敏捷’,所谓心思敏捷,敏是很聪明的,捷是一听到这个道理,‘闻一以知十’,子贡说颜子的话。孔子问子贡:你跟颜子你们两个学习的能力究竟谁高谁低啊?子贡说:‘回也闻一以知十’,颜回是听到老师讲这一件事情,他能悟解到十方面的;‘赐也闻一以知二’,赐就是子贡自己,我听到一件事情我只能够领悟到一两方面而已。闻到一两方面也就不错了,闻一以知十那当然是非常好。心思敏捷就是闻一以知十的意思,十是个满数,就是说闻一桩事情,所有的道理、这句话的所有含义,他都明白了,这是心思敏捷。这样的人他的眼光很远大。所谓‘眼光远大’,不只是看见这一生的事情,而从过去,他了解过去有很长的时间,未来他也看得到,他也了解,这是眼光远大的。这样的人你要‘说出世法的了义’,出世法一定要脱离六道轮回。了义,了是究竟的,比如说把任何事情完了,所谓完了是完完全全地了了,了了是了结了,最澈底,做到最圆满的了,所以生死问题叫了生死,了生死就把生死问题整个就澈底解决了。对于这种人要说了义法,不是说方便法。所谓方便是引导他,让他先了解目前的利益,他接受了目前的利益,进一步再引导他再往前进,孔子的教学就是这样,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地诱导他往前进,这样的话就是方便的方法。了义就是一下就把究竟的意义说出来,这是对于利根的人这样讲法。对于利根的人,‘与下法不满’,与就是给他,说给他次一等的法,就不是了义法,换句话是用方便法跟他讲,他不满意。
 
 
 
乙、世间
 
 
 
‘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人乘’,‘现世的福报’,‘不失为人身’。既是讲现世福报,一般心思昏昧的人,他只看得见、注重的也就是现世,这一生的福报。换句话说,你跟他讲福报,你的福报要自己一方面享福,一方面自己培养福报。藉著这个福报来引诱他、来诱导他,让他来学人格,他不但接受了人格教育,他就不会失掉这个人身了。这个在佛家来讲,无论如何要劝他‘受五戒’,对于这种人讲,你受五戒有多么好处,你本身也没有灾害了,家庭里面什么都好,一切都是顺利啊,这个他听得进去。只要他听得进去,能够守得住这个五戒了,进一步地守得很好,实实在在,虽然是讲的方便法,只要他能够照著这样做,确实是有好处。比如说讲这个五戒,在家人拿夫妻关系来讲,五戒当中就有一条戒邪淫,你跟他讲你守住邪淫的话,无论是丈夫是太太,能够守得住邪淫的话,夫妻的婚姻就能够巩固的,家庭的幸福、夫妻两人一生的幸福,自自然然就会有安全保障。他真要记住这样做的话,果然效果一定是兑现的,兑现了之后,他就觉得有信心了,对于其他的杀、盗、妄语连著他都有信心了。都是这么做的时候,原来是勉强做,然后做到很自然的时候,再给他讲生天的,告诉他人间还有痛苦啊,生天道要修十善了,他也能够修十善,是这样,这就是方便。这是人乘。
 
 
 
‘天乘’当然又进一步了,就跟他讲天上有‘胜妙的天福’,非常殊胜的、非常美妙的那种福,不是人间所能享受到的。无论是吃的东西、住的房屋、听的声音,就音乐来讲,我们人间再好的音乐也比不上天上的音乐,杜工部作的诗是讽刺的话,‘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他形容皇宫里面那种音乐,从虚空里面飘下来那种美妙的声音,他说好像只应该是天上的音乐,人间怎么能够享受到?这个意思就是说帝王皇宫的音乐,我们民间听不到的,只有帝王高高在上享受这个音乐,人间没有这个福分,他是有讽刺的话。其实人间再好的音乐、皇宫里再好的音乐也比不上天上的音乐。所以我们道场里边唱的赞子,那叫梵音、梵曲,梵就是梵天,天上的音乐。这就是胜妙的天福,讲给人家听,他觉得这个好,我们人间的色声香味触都比不上天上的。你要想到天上受那种福报,那你就要先‘行十善’,对于这种人讲,他只知道天福好,他把天的福报‘误为究竟’了,在过去印度的外道、现在世界上的那些一般宗教都把生到天就是究竟了,那就是一种误会。生天当然有条件的,就是行十善。
 
 
 
保持人身、能够生天这都是‘偷安小果’,暂时偷安,就是前面讲表里讲,人在生死苦海当中,到了人间、到了天上只是头浮出来,浮到海面上吐一口气而已,这是偷安。这个人乘、天乘寿命完了之后,再到三途里边去,享福当时就造业的,后来再到三途里边去,这是不究竟的。
 
 
 
但是佛法呢,学佛的时候,人乘、天乘是一个基础,有了人格、有了生天的善行,这是学佛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来帮助正功夫、来学佛,这样才能过渡到出世法,如果只在这上面,那就跟一般的宗教不一样。所以佛法虽然也讲人道、也讲天道,跟一般的宗教绝不相同。一般宗教止于天道,佛法讲天道是一种方便,在这方面打下了人格善的行为的基础,这样做到很纯熟的时候,再诱导他走上出世法,所以佛家讲天道跟一般的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那就说人家讲的跟我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呢?这当然是不同的。
 
 
 
丙、出世
 
 
 
‘出世’法,出世法就是以世间的作基础,这个又分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三个层次。
 
 
 
‘声闻’就是佛在世间那些小乘弟子跟著佛,佛在那里说法,他是一直跟著佛来听佛法,听佛那种声音叫声闻,不能离开佛,这样他当然学得好,这样他能够证果的。佛讲的这个法,佛对于小乘的弟子这种根机,跟他讲见思惑,要‘断见思惑’,见思惑一断干净了,‘证到罗汉果’。他们‘修四谛法’,四谛法后来有讲的,这里不再详细讲。
 
 
 
‘缘觉乘’比声闻乘要高一等的,为什么高一等呢?所谓缘觉,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佛在世的时候,他当然也是跟著佛,听佛说法,但是他听了佛说法,他的理解的能力比小乘的弟子要高一等,他领悟的能力比较强。再一种的,他也曾经听佛讲过法,后来离开了佛;或者是在佛不在世间,没有佛在世的时候,他单独的自己能够有自修的能力,他看见世间这些飞花落叶,看见世间花草长出来了,很茂盛,但是没有好久花也落了,像红楼梦里面林黛玉‘黛玉葬花’,‘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葬花词一读的时候、一看的时候,觉得人世间无常啊!他能开悟,觉得万法无常,他要解决生死问题,生死这个问题很严重,他就从自然界无常的现象,领悟到人生无常,人生无常再领悟到草木风吹犹再发,草木一到春天来,它又发了,草木又再发,人不能说死了之后就没有啦,他知道有三世因果,所以人死了以后还有来世,他也领悟得出来,所以他能够断见思惑。断见思惑为什么比声闻乘要进一步呢?声闻乘断见思惑,缘觉乘可以‘断见思习’,惑的种子断了之后,习气—罗汉果还没有断干净,缘觉乘他能断干净了。这个‘缘觉’是两层意思,一个还是跟佛,始终不离佛,他能够断除习气,比罗汉果又高明一步。另一个就是看见自然界自己领悟,独自能够领悟万法无常,这叫‘独觉’,这是缘觉另外含有独觉的意思。缘觉、独觉证的这个果,不叫作证罗汉,而是‘证了辟支佛’,辟支佛是印度文的名词,翻译为中国的意思叫缘觉。他是‘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基本的也是四谛法,不过把四谛法更详细的列开,生死的流转是十二个循环不断的因缘。
 
 
 
无论是声闻乘、是缘觉乘,都是叫‘自了的小乘’。自了,自己了了自己的生死,这是属于小乘的。小乘什么呢?比如说拿车辆来讲吧,不是大乘,大乘是开了一列火车,一个车箱、一个车箱,旅客载了很多。小乘呢,大巴士还不能算,摩托车后面还可以载一个人也不算,骑个脚踏车好了,自己开、自己载的、自己行驶,这是小乘。自了的,他不能够度化别人的,这不是菩萨。
 
 
 
‘菩萨’是‘自行化他,证成佛果’,所谓菩萨是什么呢?菩萨就是菩提萨埵,印度文的名字,翻成中国文字,照这个音把它简化为菩萨。菩萨翻成中国意思很多的,主要的意思就是‘觉有情’,这是觉悟,他是有情。为什么有情呢?凡是各类众生都叫有情,他是有情识的。我们凡夫众生虽然有情识,但是迷惑颠倒的众生不是觉悟的,菩萨是觉有情,是觉悟的有情,我们凡夫众生是迷惑的有情,所以菩萨不同的。菩萨是觉有情,一方面自己觉悟了,另一方面他也让人家觉悟,就是自觉又来觉他,这就是‘自行化他’。他要成佛,在修持成佛的过程,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教化他人,他人就指的众生,自行化他就是自度又度他。将来成功了,就是证果了,证的什么果呢?‘证的是成佛的大果’,既不是罗汉果,也不是辟支佛,那是佛果。菩萨主修的是六度,‘六度万行’是普度大众的。这六度后面专门有张表讲,这里也不再仔细说。普度,平等地度化众生,怎么平等度化呢?任何众生只要有缘的,无边无际的众生只要有缘,菩萨他都去度化,绝不选择,不是说某人是我的亲戚、是我的朋友,我就去度化他;或者虽然是普度,那个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说话说少一点,对于朋友我跟他多说一点,这是什么菩萨?这不算是菩萨。菩萨只要有缘的话,众生怎么样他能接受的,就是倾囊相授,巴不得那些众生把你所知道的全部拿去,全部教给他,任何一个众生不问是亲的、是疏的,都这样平等地度化他,这是‘普度大乘’,大乘菩萨是这样的。
 
 
 
这出世法分成三等,这个三等,释迦牟尼佛是鼓励人人都学菩萨乘,不要学二乘。佛有一句话‘二乘是焦芽败种’,什么焦芽呢?那是一个稻种,稻种放在泥土里发了芽了,发了芽了你不能让它在泥土里边完完全全长出来,再把它拔出来,把种子发出的芽在锅子一炒,炒焦了,这叫焦芽,这芽焦了它还能生吗?没办法生了。还没有发芽的种子把它败坏了,叫败种。佛为了勉励人家要学大乘,不要学小乘,就说小乘是焦芽败种,这个意思就是说人人都学小乘的话,都学著去证罗汉果、去证辟支佛,自己是解脱了,那么多众生怎么办呢?不度化众生,不行菩萨道,佛法就传不下来,佛法的种子就等于败了,败了种子了,佛法的芽也发不出来,发出来也一下就断了,也就是焦了。
 
 
 
所以佛法要到中国来,大乘佛法就特别盛,为什么盛呢?就是好在中国文化。孔子就讲,子谓子夏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对子夏讲的:你要做个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小人儒是什么呢?小人不是讲那个专门做坏事的小人,不是。孔子讲的小人儒,专门管自己的,做个好人,这个好人不错啊,在今日之下这种小人也难找了。但是在孔子说的,这种小人是不可取的。你专门做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很好、人格也很好,别的事情不管,你这个也不够,孔子认为不够,他说你应该做君子儒。君子儒是什么呢?就是菩萨道一样的,你要把你所懂的这种道理,你要教化一般人。再说小人是处处执著,他不能够往上学形而上学。君子儒呢?君子不器,君子不执著,不要执著器世间、不要著相,他才能够通大道的。所以中国有这种文化,可以说孔子在中国文化,佛法没有到中国来,孔子就是个大菩萨,先在中国出生,早就把大乘佛法铺下路了,所以佛法一到中国来,这种大法立刻就兴盛起来。南传佛法,就是小乘,小乘当然有他的好处,注重戒律,人格一切都修持好,但是讲到了义,成佛的大法,那小乘佛法不够啊。讲到这里我们必须对佛法与中国文化互相地研究,你才知道佛法高明处,自自然然地我们也会发这个大心来行菩萨道。
 
 
 
(附)
 
 
 
见惑、思惑归并起来讲,叫作‘十使’。这个使字不是外交大使,他是等于警察一样的,或者是一个凶神恶煞一样的,这十件事情在我们众生的身边,跟在我们身边,使得我们不得自由的,我们时时刻刻被这十个使者看管著我们,我们得不到自由。这个十使,一个是五种利使,一个是五种钝使,五利使、五钝使。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这五种是‘五利使’。贪、嗔、痴、慢、疑,这是‘五钝使’。五利使是见解上面的迷惑,五钝使是修持上面的迷惑。惑就是烦恼。
 
 
 
‘身见’,任何一个众生就把人的这个身体当作自己,人问:你在那里啊?看看自己,这就是我,或者指著鼻子‘这就是我’。自己的‘自’字,你画一个象形字,就是个鼻子,那个鼻字古时候就是自己的‘自’,每一个人指著自己,这就是本身。身见就是我见,就是自己啊。
 
 
 
‘边见’,就是根据身见起来的,拿人的生命,对于生命有两种见解,一个是这个人身寿命完了,你死了什么都没有了,这叫‘断见’。再说人死了以后还有来世,可是这个来世还是到人间来,这叫‘常见’。还有一种在这个两点之间的,比如说学那个外道,学长生不老的,他认为这个人身可以永久的活下去,这个也是常见。不过在佛法里边讲的常见,就是死了以后再到人间来,再是人身;畜牲死了以后,下辈子还是畜牲,这叫常见。这个或者是断、或者是常,都是边见,偏于一边的叫作边见。
 
 
 
‘戒取见’是外道,外道也有他的戒律的,他这个戒律是不正确的戒律。印度那时候有很多外道,他看见外道有相当功夫的,他也有天眼,他看见一条牛死了以后生到天上去了,他一想,这个牛怎么可以生到天上去呢?大概这个牛吃的是青草,每天出劳力。还有他看见一只狗死了以后生天,他也想狗能够生天,狗的生活它给人家看门,在古代你知道狗不跟现在一样,狗吃的食物是吃大便哦,吃人的大便、其他动物的大便,狗是吃屎的。他认为牛能够生到天上,他就学牛的生活方式、学狗的生活方式,所谓牛戒、狗戒。在印度有牛狗外道,牛外道、狗外道。后来佛弟子就问释迦牟尼佛,持牛狗外道、持牛狗戒,将来得的什么结果啊?佛就告诉弟子,他持牛狗戒持得好的话,他可以保持牛狗的生命,下一辈子还是牛,下一辈子还是狗,不过持牛狗戒很辛苦,牛要吃草,狗要吃大粪。虽然持得很辛苦,守得很清白的话,不过是保持牛的生命,下一辈子还是牛的生命、狗的生命。那弟子又问了:守得不好怎么办呢?守得不好要堕地狱的,这个很危险。为什么外道他看这个牛戒、狗戒?他因果没有看清楚,牛能够生天,它是过去造的生天的业,它这个牛的寿命完了以后,它是过去天道的善业成熟了,生到天上,狗能够生天也是这个道理。外道三世因果没有看明白,所以才有这个,这个是‘非因计因’。戒取见是:不是这个因,它把这个因当作是一个因,这是错误的,这是戒取。取那个‘不是真正的戒’,他守这个戒,那很冤枉的,这是一种邪见。
 
 
 
‘见取见’呢,比如说外道,他把天道看作都是究竟的啦,认为生天是一劳永逸的,他就想尽办法能够生天就好,他就不知道天上寿命也有一定的,生到天,寿命完了之后,一下来的话又要堕落了,这是见取见。见取见,见到天道,就取那个天道,把天道当作涅槃的境界,就是‘非果计果’,那个不是真正的果,他把它当作最后真正是一个果,这叫非果计果。
 
 
 
‘邪见’,不信三宝,拨无因果,……比如说不明了三世因果,世间任何事情也看不明白,道理也看不通,这些都是邪知邪见。
 
 
 
这个五者就是五利使,五利使要破除还比较容易,这个见解上你真正懂得学理的话,他可以一次就断除了,一次断除见惑就是证到小乘,证到初果。
 
 
 
‘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疑’,这几个内涵大家一看就明了。贪名利,最重要是贪图美色。嗔恨心、愚痴心、傲慢心、怀疑心,任何圣人道理他都不相信,三世因果他更不相信,这叫疑心太重的人,这是非常危险的。
 
 
 
这是五钝使,真正讲思惑的时候,疑是归到见惑这边来,贪嗔痴慢这四点是思惑。思惑分为三界,欲界是贪嗔痴慢这四种;上面色界、无色界只有贪痴慢,嗔恨心没有。三界一共有这几种,分成八十一品,分成九地断,九九八十一品,才能断得干净,断干净之后,证到罗汉果。这是见思惑,在这里附带地说明。
 
 
 
方才讲的后面附带的‘见惑’、‘思惑’只是扼要地跟各位讲讲,你们各位后来自己研究的时候,这个特别注意,为什么要注意呢?我们凡夫众生不能够了生死,就是这个十使,十使在看住我们,我们在六道里面出不来啊。其中这个‘身见’最难断,身见一断,后边的边见、戒取见就容易了。再就‘思惑’的贪嗔痴当然是难了,譬如说,天道欲界天也有贪嗔痴慢;生到色界天,嗔就是没有了,无色界天,嗔当然更没有。换句话说,我们修道的人,如果说是有什么事情不对,马上就发了嗔恨心的话,别说不能了生死,生天都很困难的,生到色界天都很困难的,这个我们时时刻刻自己要了解的。
 
 
 
再说讲到前面五利使,戒取见、见取见,我们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从古印度一直到现在,虽然是末法时期,还是有佛法。印度的外道,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候有几十种外道,到现在印度还是很多啊,那些外道不断地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国,又传到我们国内来。它要直接传到国内来,还好办一点。尤其先传到美国,从美国一来的时候,那不得了,教从美国来的,那非学不可了,那危险了。一般人都没有这种分别能力,只看从那里来的,大家认为它是对的,这就要特别小心。台湾现在有很多,什么上人啦,什么那个来的啦,他们一说法,动辄有几千人几千人,那岂止我们这个小局面?那是不得了的啊,但是你要说他,那都是外道,这个要特别小心。我们学佛法,释迦牟尼佛早就告诉我们‘依法不依人’,所谓依法不依人,你要把这个佛法考察清楚,是不是纯粹?是不是真正佛所说的法?不要因为人,某某人在说,那个人说法是有多少听众,那个人说法是社会的影响力有多么大,那就是‘依人不依法’了,那个不行的。必得‘依法不依人’。
 
 
 
这里都是佛讲的法,你把这里所讲的什么是‘五利使’、什么是‘五钝使’,时时刻刻记得。比如说那个戒取见,印度外道多得很呢,除了牛戒、狗戒、鸡戒,还有饥饿不要吃饭,他就能够得道了。释迦牟尼佛出家的时候,也曾经饥饿的时候,他为什么饥饿啊?他就表演给人家看,他也跟外道学,学不吃饭,到后来舍弃了,还是要吃饭。以这个行为很明显地来告诉人家,一直不吃饭行不通的,那不是一个中道。这一层我们要特别了解,了解这个之后,你不管现在从国外、从那个来的话,他提倡什么,不合乎佛法,我们一概不要采取。这个跟大家要补充的。
 
 
 
第十讲表(五戒十善)
 
 
 
 
 
 
 
 
 
第十讲表‘五戒十善’。五戒前面讲到是人乘,必得要保持人身的话,一定要守五戒;十善要升天的话,就是要修十善,十种善业。
 
 
 
甲、五戒
 
 
 
‘五戒’,第一个是不杀生、第二是不偷盗、第三是不邪淫、第四是不妄语、第五是不饮酒。
 
 
 
‘不杀生’,不但是不能够杀害人类,畜牲、无论那一道都不能杀害,人道众生固然不能杀,畜牲道也不能杀,鬼道也不能杀,鬼怎么能杀呢?你不知道了。中国有个道士,有很多道士是专门捉妖怪、捉鬼的,他们鬼万一捉过来的话,他不杀他,捉鬼来干什么?就是把鬼消灭掉啊。这一套我们不要相信,不要学那一套。鬼神也好、畜牲也好,甚至于阿修罗道,人道不必说了,一切的众生,换句话说,无论那一道的众生,都不能杀害,这叫‘不杀生’。儒家所讲的‘仁’,仁谈何容易啊!学仁,要是我们一学就会了,孔夫子一讲,那些弟子马上就会了,那还用得著说吗?所以孔子的大弟子颜回问仁,孔子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儒家讲的礼就是佛家的戒,守住这个礼,不要犯礼,就是不犯戒。孔门当中,智慧领悟的能力最强的就是颜子,所以孔子教他从礼上面去学,等于佛家是从戒上面去学,是一样的。
 
 
 
第二‘不偷盗’,我们不要认为不偷盗是很容易做到,也不容易。到一个朋友家里边,朋友家里有很多用品,没有得到朋友的同意,什么用具,或一个打火机,我随便拿来就用,用过之后,不小心就放在口袋里,就带回家了,这就犯了偷盗了。虽然物品这么小,值不了几个钱,没有经过主人同意的话,就是犯了偷盗了。佛法讲这个偷盗‘不与取’,与是赠与,法律的名词叫赠与,人家没有赠与你,你取过来,叫不与取,这叫偷盗了。想想看,我们不留心的话,这就犯了偷盗了。尤其我们在公家做事情的时候,我在没有退休之前,在公家印的写信的纸,那是公用的,你办公用当然可以啊,公事写一封信给人可以啊;如果不是公事用的话,你拿来写一封信给自己的朋友的话,公家没有给你,公家不是叫你写私人的信的,那这个就是不与取。有一种权宜的办法,你跟保管的人讲,你领一卷信纸来,你跟他说明,我领的这个纸,有时候我自己要私人用的,免不了自己要用一两张,总务人家那计较这什么呢,‘可以啊’,‘可以’这两个字就够了、就行了,那你不算是‘不与取’了,这个手续要到啊。讲这些道理,我们守这个戒不是这么简单的呀。
 
 
 
‘不邪淫’,不邪淫大家都了解,就是不要犯这个礼。
 
 
 
‘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要说与事实不符的话,讲的话与事实不对的话,那就是妄语。普通人不妄语,那比较容易;学佛的人最容易犯的,而且不犯则已,犯了就是犯了大妄语。怎么犯大妄语呢?为了引起人家的信心,我编造一个故事出来,让人家相信,这就不得了;或者是更严重的话,自己没有证果,自己没有神通,譬如说我有了神通啦,我证到什么果位啦,这是大妄语啊。祖师常常讲的:‘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未证,你还没有证到这个果位的话,谓证,你没有证果你说是证果,你没有得了某种的道业,你说得了道了,这叫‘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这是犯大妄语。犯这种大妄语非堕地狱不可。
 
 
 
‘不饮酒’,不能喝酒。
 
 
 
这几种拿儒家的修持来讲,不杀生合乎‘仁’的,天地有好生之德,我们做一个人应该效法天地好生之德,不能杀生。所以儒家礼记有一篇月令,月令里边就讲到,春天草木刚刚生出来,地下小虫在冬天跑到泥土里边,泥土里边可以保暖的,它可以维持它的生命,春天暖气地上发了,它跑到地面上了。所以月令上就讲,到春天‘启蛰不杀’,蛰是蛰居在土里边的。到春天有个节气叫‘惊蛰’,惊蛰是惊醒蛰居在地下,让它跑出来,起蛰从下面起来了,起到地面上,不要杀害它,‘启蛰不杀’,这是对于动物来讲。还有对于植物,那个草啊,往外抽、往外长,叫‘方长’,刚刚往外长,不要折它,叫‘方长不折’。这都是好生之德。所以儒家讲到仁,不单对于人、对于动物,对于植物也是不要随便把它伤害、不要杀害它。这个为什么呢?这是养自己的仁思,培养自己的慈悲,这是儒家的。
 
 
 
不偷盗是‘义’,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人家没同意,我们取过来,不管是大的物品、是重要的、不重要的物品,你不经过人家允许同意的话,我们取过来就是犯了盗,这是不对的。义者宜也,偷盗不合宜的。
 
 
 
不邪淫是‘礼’,犯了礼,为什么男女结婚要行大礼呢?有了礼,中国‘六礼成婚’,结为夫妇,有六种程序完成大礼,犯了这是犯了礼了,犯了礼就是犯了戒了。
 
 
 
不妄语是合乎儒家的‘信’,一个人的言语最重要就是信,信是信实,实实在在的,什么事情说出来,不合乎事实说出来就是不对的,就是不信,人家听了以后,以后不敢相信了。
 
 
 
不饮酒是‘智’,一饮酒言语颠颠倒倒,行为自己不能控制,就没有智慧,失去了理智了,不饮酒保持正常的智慧,这叫合乎智。
 
 
 
前面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这是‘性戒’,性是就体来讲的,这四者,不管守戒、不守戒,犯了之后就是犯罪的。受了五戒固然要守持,就是不学佛、不受过五戒,也不能犯,犯了重的要堕地狱,轻的要堕畜牲道、鬼道,那都失去了人格了。至于说不饮酒呢?这是一种‘遮戒’,所谓遮戒是什么呢?因为一饮了酒,前面那几个性戒都会犯的,它能够引起来前面那几个戒,犯了戒,所以佛制定不饮酒戒。饮酒的本身不是性戒,所谓不是性戒,饮酒本身不是什么罪恶的,它没有伤害任何;可是你一饮酒饮醉了,自己言行不能控制了,可以犯上前面那几条罪,都能犯的,一犯前面那几条罪就伤害人家了,所以叫做遮戒,‘遮’就是虽然不是性戒也不许做。
 
 
 
这五戒有‘开遮持犯’,‘开遮’就是佛在制戒的时候,有些戒可以开,有些戒就不准开,就一直禁止,禁止就是遮戒,不管那一条戒都不能开,都是禁止不能做的。开,有时候这个戒不能守了,他要开了,开个方便。开戒有开戒变通的办法,那不是随便的。比如说男子当兵的时候,当兵不去杀人当什么兵啊?那就杀人要开杀戒了。开杀戒,受了这个戒,暂时把这个戒放下来,在当兵期间可以开一开。一服兵役完了,又要重新再守。‘持犯’是对于守戒的人来讲,不受戒则已,受了戒就要一直持戒,持是执持不要放弃,持守不犯叫持戒;持到不够清白的时候,犯了戒叫犯戒,有这些情形,这个必须要注意的。
 
 
 
这个是‘人乘因’,守住五戒就能够保持人身了,不失为人身,人格完整,生生世世可以得个人身。但是不保险啊,你在这一世因缘好,懂得五戒,懂得儒家无常;再一转世,那些外道把他变化,社会上风气一天一天不好,再一转世也许连佛法这个都学不到啊,人格就不够健全。拿现在这个社会来讲,除了学佛,现在社会上谁讲仁义礼智信啊?谁讲五戒啊?这样子看起来,那些人寿命一完了之后,下一辈子他还想到人间来,没有这个道理,这个多危险啊!假使说我们这一生,我们受五戒就够了,不求出世法,我们生生世世都守五戒,*不住啊!一转世,一隔阴之迷,把今生这些事情通通忘记了,那就很危险了,跟一般人一样啦。所以守五戒,佛法讲五戒这个方便法,五戒打下来基础,你要念佛,一定要念佛,学普通法门还不够的,普通法门你学得好,有隔阴之迷,这一生学的这些佛法虽然是出世法,再一转世也忘了。再一转世到人间来,把这事又忘了,社会风气一受影响,又跟那江河的水一样直下,冲下去啦,必得要学净土法门念佛。
 
 
 
乙、十善
 
 
 
‘十善’还是根据五戒来的,五戒无论如何要守得很好。前面比如说持与犯,持是怎么样持法?罪恶的事情就要‘止持’,绝对不能做,止恶就是持住;善的事情呢,不能不做叫‘作持’。一个止、一个作,就是前面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众善必须要作,叫作持,不作就犯了戒了,犯了持戒。诸恶必得要莫作,诸恶必须要停止,诸恶不止的话就犯了止持的戒了。‘持’有这两个意思:一个是止持,该止的就要止,该作的就作,止是止恶,作是作善,两者都不可犯,两者犯任何一种,持就是不够。犯有作犯、有止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随时在轻举妄动地,三业自己不能控制,都在作业、都在造恶业了,都能触动我们的止持,所以犯要特别注意的。我们要注意作犯,‘止犯’也要注意的,我们的三业一懈怠的话,该止的不止,该作的不作,又犯了。所谓犯就是这方面,就是针对前面持这一方面,持这一方面该止的不止、该作的不作,该作的不作你就犯了作犯了,该止的不止犯了止犯了,我们凡夫都非常容易犯的,因为一动念就让我们身口意不能控制,所以在持戒的话,随时起任何一个念头,自己就要注意了。
 
 
 
这个基础好了,再看十善业,十善业把‘身三业’,身体这个三业:‘不杀’,我们造杀业是身体造的,‘不偷盗’、‘不邪淫’,不邪淫也是身体造的呀,这个身三不造业。
 
 
 
‘口四’在五戒里面是不妄语,在十善业里面把不妄语分开来详细来讲。第一条还是‘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要讲不符合事实的话。再有就是‘不恶口’,恶口就是出口就是伤人的,说这一句话就让人家心理受到伤害了,骂人的话,这是恶口。‘不两舌’,当然讲的话都是对两方面的人,对甲来讲:‘乙对你不好’,对乙来讲:就是‘甲对你不好’。甲也许讲了一句话,他就加上好几句话,他传到乙那边去了;乙也许讲了一句话,他就加上很多话,对甲来讲了,这叫两舌,拨弄是非,挑起人家种种的纠纷。还有最后是‘不绮语’,绮语说的话很动听,大家听起来就很容易接受,现在电视里边那些节目主持人,说那些似是而非的话,那些话说出来,男女主持人对于女性主持人说那些引起人家非想非非想,想入非非的话,大家一听起来觉得很有兴趣,这叫做绮语。这些绮语就引起人家,坏人家心术的,这叫绮语,这都是造口业了。
 
 
 
‘意三’在心意方面,意业这方面要‘不贪’,不贪就是不要爱取,在讲十二因缘的那边有‘爱取有’嘛,不要爱、不要取。‘不嗔’不要发了嗔恨心。‘不痴’就是不愚痴,最重要不要有那些邪知邪见,邪知邪见最主要的就是不相信三世因果,不信因果。
 
 
 
身口意三业,十善业怎么守啊?在身业这方面,‘约身如绳’,如绳是什么呢?绳墨,那是木匠要裁木材,他用锯子把木材锯成木板,他拿一个绳子,绳子染上墨色,那一头定住,这一头拉到这边来很直,然后在中间弹一下子,那个墨就弹在木料上面了,然后按照这个木料锯下来,这个木头很直,这叫‘绳墨’。身业要保持得很清净,就像木匠来裁木料的时候,用绳墨先把木料让它很直,然后再把木料裁得很直。把身业修得很清白了,就把不合理的行为裁掉,用绳墨把它取得很直,然后不合理的行为自动地不要犯那些行为,这叫约身如绳。约是约束,约束自己的身体行为,如同那个绳墨是一样,很直,保持得很正直,这样的话身业清净了。
 
 
 
口四业怎么呢?最重要的‘守口如瓶’,瓶口一个一个把它扎起来,瓶子里面东西倒不出来,那就清净啦。我们人的口就跟瓶口一样的,瓶口不扎起来,一天到晚话往外讲,讲得多了,言多必失啊!虽是无心的,无心当中说著说著,我们凡夫的习气很重,说著说著妄语就出现了。孔子到周家看见那个‘金人三缄其口’,金色的神像把口扎起来、蒙起来,弟子问他:‘为什么呢?’,孔子讲:‘金人三缄其口,他要守口如瓶啊!口业要清净啊!’你想想看,孔子不是大菩萨,他怎么了解这些道理?能够守口如瓶,‘口业就清净’。
 
 
 
意三呢,‘防意如城’,意是我们第六识讵N识,很难防,就像古代守住城墙一样的,外面的贼寇不能够进来,侵犯不进来,我们内在有什么不好的事情也不要让外面知道。古代作战,里应外合,家里出些贼寇,跟外面的贼寇一应合,这个城就是攻破了。我们内在有些贪嗔痴,必得防范不要出现,外面色声香味触那种六贼就进不来,这样‘意业就能清净’了,防意如城。这是‘天乘的因’。
 
 
 
丙、应辨
 
 
 
第三段应该要辨别‘因果’,因就是讲人乘的因、天乘的因;果就是人的果、天的果,人天的小果。这个因有真的、有假的、有真伪’。真的,譬如说,五戒守得干干净净的,心里不杀生,行仁,确确实实在那里学,那是真的呀。还有假装的,表面做给人看的,内在他不是啊。所以一般人讲某某人假仁假义,假仁假义的时候是假装的,叫伪。这个是因,真因才管用的,才有果;假的因就没有果的,不会结果的。还有‘纯杂’,纯是虽然有真的,但是有杂了,搀杂著、不纯粹也不行。所以真还要很纯的,很纯粹是真的。什么是不纯粹、是杂的呢?你做了善业,拿了很多钱去帮助人家,街上有什么乞丐,拿十块钱硬币、铜币施给他,就想著明天我作生意就能一本万利赚回来了,这个是杂的、有企图、不纯粹。还有‘大小’,种的因有大因、有小因,大有大果,小有小果。做善事有发大心,比如说我们学佛的人,同样受了五戒,能同时学出世法,行菩萨道,这就是大因;你不了解,只学人世间的小果,这是小因。
 
 
 
‘转变’呢,就性质方面来讲,这个性质虽然是做善事,你先发心做善事,到后来一想,做善事,我能力有限啊,然后又转变了,不想做了,后来又退转了。或者先不想做善,然后听从别人的劝告,又发心做善了,这个当中有转变的。果有‘依正二报’,得的果也就是说得的人天小果是得了人身、得了天道,这是‘正报’。得了人身的话,到人间来,环境生活享受各有不相同啊,这是‘依报’。这个当中差别太大了,叫‘千差万别’。
 
 
 
再就因果来讲,有‘有漏’的、有‘无漏’的。什么叫‘有漏’呢?做世间的功德,修五戒、修十善,你只要著了相了,我今天做了多少善了,心里有做这个善的相,我求的目的,我将来得了很多福报,福报来了,我就享福。这一著相、一求福啊誊u著相求福’,这就是有漏的。漏什么呢?就是漏在生死,漏在生死六道里边,世间出不去,死守在六道里边轮回。‘无漏’的怎么呢?就出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也并不是说,做这个善业是世间的善业,那个善业是出世间的善业,没有这样分别的。同样地拿了十块钱来施给乞丐,我也是拿十块钱给那个乞丐,并不是说你拿了十块钱是世间法,我拿一百块钱或是拿一千块钱出来,我是出世间的功德,不是这么讲法。只要是‘离相去障’,离了相,人家拿十块钱,他就著了这个相了,他就变成世间功德。拿了十块钱,甚至于拿了一百块钱、一千块钱、一万块钱出来,只要不著相,离了相,就变成出世间的功德了。反过来讲,不能够离相,譬如说拿了一千块钱出来,十万块钱出来,不能离开相,一著了相了,这还不是出世间,还是世间功德。佛家讲心法,完完全全在了解心法,心法最重要的就是离相,所以金刚经里面讲‘不要著相’,教人不要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特别重要。要著了相就有障碍了,这种障碍,障碍生死不能了,一离开这个相,不著相就离了相了,离了相没有任何障碍,这个六道那一道也障碍不了,三界任何一界就障碍不了。著了福报的相,那天上的福报就把你障碍住了;一离相,天上再好的福报也不是障碍,也没有障碍,这就是无漏的出世间功德。这个辨别清楚了之后,你每一天随便帮助人家一点,即使没有能力帮助人家,看见人家做善事你帮著欢喜,随喜也有功德,妙就妙在这一点。
 
 
 
所以这个辨别清楚了,五戒十善虽然是世间法,懂得方便法,可以把它转变成出世间法,由有漏的转变为无漏的,这就在乎我们觉悟不觉悟的问题,懂得这个方法,也能觉悟了,这就是大学问了,那就是帮助了生死。
 
 
 
第十一讲表(四谛十二因缘)
 
 
 
 
 
 
 
 
 
 
第十一讲表‘四谛十二因缘’。四谛法门就是小乘声闻乘修的法,十二因缘就是中乘缘觉所修的法。我们现在就一段一段地看。
 
 
 
甲、四谛
 
 
 
‘四谛’。谛就是真实的意思,就是佛所讲的四种法,这个法就是真实的道理,一点都不虚假,这是‘谛’。一般的字典讲,这个谛字就是我们把这一桩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一点都没有错误,这叫做谛,叫做‘审’,审视,审就是审察,审察得清清楚楚,非常真实。释迦牟尼佛讲这种真理分四个字来讲,这叫‘四’,那就是这个表里面所说的‘苦、集、灭、道’这四个字。苦是苦谛,集是集谛,灭道也就是这样的。
 
 
 
先讲‘苦谛’,苦谛就是说实实在在是真的苦,就是第四表讲的三苦、八苦。所谓苦是什么呢?‘身心酬业’,以我们人道的众生来讲,我们人道的众生到人道来,为的是什么呢?凭什么到人间来呢?无论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理,到人间来是人的身体,在心理方面也是人心,人的身、人的心来了就是为了酬业。酬就是来报酬的意思,所谓报酬就是我过去造的业,那个业是合乎人道的业,因此我们这一生就到人间来了,酬过去所造的业,来就是受业报的。
 
 
 
受的是什么业报呢?‘患累逼恼’,患是忧患,累这个字是当束缚,缚就是用绳子把一个人的身体束缚起来,叫缚的意思。这个忧患,就像被别人用绳子把我们身体捆绑起来,这叫累,捆绑得非常紧就是一种忧患。逼是逼迫,恼是烦恼,这种逼迫、烦恼,就是束缚,束缚得愈紧,愈感受到逼迫。现代人常常讲的压力,承受压力愈重,烦恼也感受得愈苦恼,我们人到人间来,就是这个样子,从小到老我们承受的压力非常大,一直到老死都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是世间的一个果啊。来到世间就是要酬业,就是受这个苦果的。
 
 
 
那么要问这个苦果是怎么来的呢?要看‘集’了,集是什么意思啊?集是招集的意思,凭什么招集呢?就是过去在这一生以前起的种种迷惑颠倒的惑,由惑然后再造业,叫起惑造业。惑是什么呢?惑就是贪嗔痴种种烦恼,那就是见思惑。有见思惑,再造了种种的恶业,善业恶业都有,所造的都是生死业。过去的惑与业,都能够招集生死,叫‘集’。就是因为过去起了惑、造了业,由这个惑与业招集未来的苦果,过去的惑业招集今生的苦果;今生再继续起惑造业,那又招集来世的苦果,因此这个集是世间的因。
 
 
 
佛法只说这两个有什么用呢?没有用啊!那必得讲‘灭谛’、‘道谛’。灭是‘结业已尽’,结就是惑,业就是造业,结业这两个字也就是起惑造业的意思。惑业已尽了,已经把它破除、断除得干净了。‘无生死累’,累就是一种束缚的意思,前面讲的十使就是那个累,拴住我们出不去,结业已经尽了,就是无生死累了,这就出了世间,就是出世的果。
 
 
 
也许要问生死怎么了啊?怎么样得到灭的这种境界啊?那必得要修道。道是怎么个修法子的呢?那就是‘正助双修’。无论佛法是那一宗的,都有正功夫、有助功夫,没有正功夫,但有助功夫,当然不行的;但是只有正功夫,没有助功夫,也是不行,所以正助双修。能够正助双修就‘能至涅槃’了,涅槃是梵文的名辞,翻成中国字有好几种翻译的法子,最简单的就是‘灭’字,灭就是涅槃。把生死那种惑业都已经灭尽了,就得了涅槃境界。再加一个字,叫‘灭度’,灭度也就是涅槃的意思。因为惑业都已尽了,业尽了,己经度过了生死苦海,到了涅槃岸了,这叫灭度。还有‘寂灭’,寂就是把一切的生死现象都灭得没有了,这叫寂灭,又叫做不生,不生就是无生。为什么叫不生呢?或者叫无生呢?因为有生必有灭,这是相对的,无生就是没有灭了,那个灭字是生灭的灭,是相对的,与这个灭字是不一样。所以同样是一个字,用在什么场合,它是什么意义的。无生就是不生,就是灭。
 
 
 
苦集灭道就是四谛,这个四谛前面是世间果、世间因,后边是出世果、出世因。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首先就到鹿野苑,跟当初他们最初随释迦牟尼佛出来修行的五比丘,首先就跟五比丘讲四谛法门,是修小乘的。
 
四谛法门有三转,佛说法叫转法轮,轮如车轮,法是佛法,如压路机碾到那里,路上高低不平就平服了。佛法也是这样,佛法这个大轮子一碾过来的时候,把众生的烦恼就把它碾平下去了。‘三转法轮’,三转是按照学佛人的智商有高低不等,智商最高的只要一转就行了,智商中等的一转不够要二转,智商再低一等的话要三转。
 
 
 
第一个是‘示转’,示转就是上等根基的人,智慧程度高的人,释迦牟尼佛就跟学习能力最好的人就讲了,这是苦,苦什么呢?苦就是‘逼迫性’,它这个特性是逼迫的,能够逼迫人的,学习能力很强的人一听到这是逼迫性的苦,怕受逼迫,赶快就要结束痛苦了,这是‘示’,稍微批示一下就行。那么讲到集谛呢?佛就说了,这是集,它是感招,招感,招是招集,感是感应来的,造了那个起惑造业,惑业就是一种招感,招感未来的苦果,所以说这是集,它是‘招感性’。再讲到灭,前面世间的果、世间的因都讲清楚了,再要把世间因果把它转为出世间,那就是说也要批示一下,佛说这是灭,是‘可证性’,即是‘灭’,人人都可以证到这个灭。怎么样能够证呢?这是道,道是‘可修性’,是人人都可以修的,只要这么一个提示就行了,上等智商的人,他一定就行,当下就了解,就可以照这个修持去。
 
 
 
智商次等的人,佛就再说一遍,除了重复四谛之性外,再加一个劝告,佛说这些苦是逼迫性,程度差的人逼迫就逼迫,与我有什么关系啊?佛就劝告,有关系的,这些苦啊它是逼迫性,汝应该知道,汝就是,应该知道啊,为什么应该知道啊?与有关系的。再讲到集呢,集是招感性,别把招感性认为与没有关系,那就是汝应断,汝就是,应该断,断这个集。再讲到灭呢?灭是可证性,不但是佛证了,不但是罗汉证了,应该证,说到他本身去。再讲到道,这个道是可修性,这个可修,汝应修,应该修。都加一个‘应’字是劝告中等根器的人。
 
 
 
下等根机的人怎么样呢?一想,佛这样劝告我,我能够这么做吗?有什么事实?佛提他做什么呢?那就要现身说法了,佛自己现身说法了。第三转法轮就‘证’证明,拿佛自己来证明,就是说,这是苦,是逼迫性,汝应知,不但汝应知,对它有疑惑:能不能够证啊?就告诉他,我已证了。我是过来人,我已经知了。佛说的苦,佛自己就吃那些苦,说的话才能够让众生相信;如果自己没有吃过那些苦,没有感受那些苦,那话说出来,人家是很难以相信的。再说集,集是招感性,汝应断,佛说我已经断了,我早就把这个已经断除了。灭呢,我已经证到了,证到灭的这种境界了。道呢,我已经修了。
 
 
 
这是三转法轮,这是声闻乘,虽是同样的声闻乘修这个四谛法,还是按照学习的能力、领悟的能力,有三个层次,要三转法轮。虽然大家不是学小乘的,但是这个是基础,怎么是基础呢?学阿弥陀经就知道了,阿弥陀经注解,最好的注解是藕益祖师注解的,藕益祖师阿弥陀经要解,他解释到众鸟演法的三十七道品的时候,讲到四谛就是有四种次第,天台宗讲四谛就是有四种次第,分成藏、通、别、圆四种。藏教的次第就是生灭四谛,通教是无生四谛,别教是无量四谛,圆教是无作四谛,一层一层地往上,境界愈高,在这里只讲个生灭四谛。各位不要认为现在讲生灭四谛太浅近了,通教的生灭四谛是通小乘、通大乘,别圆教讲的纯粹大乘,圆教是最高的,高虽是高,我们现在就拿小乘生灭四谛来讲。
 
 
 
现在要问苦集灭道这个苦,就拿苦这个字,我想问问各位这个苦字学到了没有啊?实在是没有学到。前面讲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几种无论那一种各位都还没有学到,我可以肯定这么说。就拿爱别离这一项来讲的话,们都没有学到,必得在战争乱世,经过妻离子散的时候,亲戚朋友遭遇生离死别那种痛苦,才觉得,哦!爱别离是这样的苦啊,必得是这样,那对于这个苦才了解,才感受到世间无常,这个世界真正是苦啊。爱别离一苦就这么不容易知了,生老病死,老苦知不知道?各位现在还没到老的时候,也不见得每个老人都有这样苦。八苦无论那一苦,真是有感受到了,在世间就不会跟人家一争短长,争来争去的,没有心思跟人家计较这个计较那个,还跟人家计较这个计较那个,跟人家争取这个争取那个,那就是对于这个痛苦的世间还没有了解,苦字还没有真正的学到。这一点特地说出来,往后研究的时候,就特别强调这一个,人家了解的话就不会说:‘唉哟!这个十四表一眼就会了,我也会讲了。’不是这么容易的。这个表,每一张表,不研究则已,研究的时候必须要用这个方法深入地研究,真正用功夫把自己的修持地往里边去研究,才得出这个味道出来。不然的话,那都是表面文章,自度谈不上,度人效果就差了。必得要这样完整地研究。
 
 
 
集是招集,既是招集,研究世间的一举一动都是招集啊。懂得招集的道理,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事情,甚至于我们起的这个念头,想任何事情的话,自己随时都不能随便。雪公老师在世常常讲,我们学佛的人,最重要的不要恼害众生,这句话听来简单,仔细想想看,一举一动说话也好、行为也好,在公家办事、在私人机构、自己创业,什么事情也好,不要让众生起烦恼,身口意三业都不要让众生起烦恼,那我们这个三业都不会造业了,就没有招集了。没有这样的话,我们都要招集,都会造业的。有形的当然我们不能做,就无形当中也避免不了的,所以不发愿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世间生生世世来修,修到何年何月才能成就啊?这个集字,就这么难。灭、道是讲出世法,修持更难了。
 
 
 
这虽是小乘,但是我们学佛就要从这个生灭四谛开始,对于世间一切的状况,都是看得实实在在的,这是一个痛苦的世间。各位要问的话,我们只有苦没有乐,那么世间还有乐啊,学佛还有乐啊,得了法喜,这不是乐吗?不错,得了法喜是乐。必得研究佛法,得了法喜那是乐,那个乐是从本性出来的乐,是极乐世界的乐。可是不学佛,在世间一般得的乐,比如发了财得了乐,就是得了诺贝尔奖金那种乐也是虚假的,那也不是真乐,那都是名利这一方面的乐,名利一到手随时就会转变的,它不是真乐。真乐必得要到了极乐世界那个乐。我们这个世间研究佛法,得了法喜了,对于苦集灭道真正了解了,心里感觉到法喜的那个乐,那才是真乐,因为那个乐没有变化的,不会再变成苦的。
 
 
 
乙、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在前面讲过啦,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是‘流转生死门’,这属于苦集二谛,也还是四谛,从四谛上面再把它推演出来,这是流转,生死流转的。现在学佛,学这个十二因缘,要把它倒转过来,看那些划的箭头,现在从老死、生转过来,转过来叫作还灭门,‘还灭涅槃门’,这是灭道二谛,这是缘觉乘。
 
 
 
缘觉乘怎么样由流转生死而能够到达还灭涅槃呢?那还是从原来流转的十二因缘著手,那就是爱取这两个字。在前面跟各位讲到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时候,人生三际之抉秘跟大家讲过,一个人到寿命终了的时候,就出现自体爱,自体爱然后发生中有,中有然后到处飘荡、游荡,后来遇到父母缘的时候,发生境界爱,这就是爱。有爱、有取,发生境界爱,就取那个境界,这就有生了,又有未来的生死了。
 
 
 
现在要怎么样修还灭门呢?十二个因缘,无论在那一个因缘断都可以,但是最有效果的就是爱取这两个,把这两个破除、断除掉。十二因缘就等于十二个环,连环不断,连环不断要破除一个环节的时候,其余就连不起来了,就断了,断了三世因缘,也断了六道轮回,出三界了。这是中乘的,就是缘觉乘。无论缘觉、或独觉,他都了解了三世因果,才能够这样修得好,才能修成功的。
 
 
 
丙、三界迷谛
 
 
 
第三段‘三界迷谛’,四谛怎么个迷呢?起见惑有八十八品,起思惑有八十一品。见惑、思惑,就是十使配合四谛。苦谛之下有多少个,在欲界的十使是满满的,到了上面色界、空界的十使有减少一些,有几点没有,这个不必详细讲了,为什么呢?详细讲的时候就要照著那样做,做起来是很复杂的、很麻烦,这个不必,为什么呢?我们大家都是学的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念了一句佛号,不知也能行,见思惑多少品数没有详细了解,佛号念得很好的话,照样能够断,不断也能够压伏得住,伏了惑,就带业往生,也能够离开这六道的。见惑有八十八使,各位知道重要的原则就是了,思惑也是配合三界九地,在欲界贪嗔痴慢这四种全部都有的。色界就贪痴慢三种,嗔恨心没有了,因为色界没有嗔恨。到了无色界嗔恨也没有,就是贪痴慢。三界一共九地,一地分九品,每一地分上中下三品,上当中有上中下,中当中有上中下,下当中有上中下。欲界一地是九品,色界有四禅就是四地,无色界也是四地。色界四地也是九品,四九三十六。空界就是无色界,也是四地,也是四九三十六。三十六加上三十六,七十二品。欲界九品加七十二品,八十一品。见惑,就是把十使配合四谛,再配三界,这样算出来八十八品,这个不再详细讲了。我这里不讲并不是说不告诉你,不是跟补习班老师一样故意留一手,让你们去补习去,不是这样的,为了节省时间,时间不许可。最好一个办法,各位查佛学辞典,实用佛学辞典也好、佛学大辞典也好,就查见思惑,佛学辞典一翻到见思惑它那个表,列出来清清楚楚的,比我讲的还更清楚,我讲的话大家还用脑筋用心记,把佛学辞典一翻开来非常清楚在那里,把佛学辞典翻开来之后,要想记得住,那很简单,用复印一下就留下来了,多么简单,这是个方法,不必详细讲了。
 
 
 
罗汉果、声闻乘就把见思惑全部断了,断尽了见思惑就证果‘断尽证果’,证的果有小乘、中乘不同,声闻乘就断事,所谓‘断事’,就把见思惑的种子全部断得干净了。缘觉乘不但是断事,种子不但断,断了种子以后,还有那些习气也要把它断得干净,习气断干净了,那就更澈底了,那就缘觉乘。
 
 
 
说到这里的时候,要跟各位交待一句话,这个不交待的话,们将来跟别人讲恐怕别人提出一个问题,但是新听的同学也不见得就提得出来,但不管提得出来提不出来,自己总要有个预备,就像我刚才讲的,就讲贪嗔痴慢,欲界贪嗔痴慢都有,色界只有贪痴慢,无色界也是贪痴慢,没有嗔恨,没有嗔恨的话,本来了生死要全部断干净,但是只断一种也就不错,见思惑一品都没有断的话,根本就没有这个分。一般外道、世间禅定,他连十使、见惑、思惑无论那一品,他根本就不能断的,比如说习气不断,连种子都不能断。既是不能断,就提出一个问题了。四禅天是世间禅,无色界四空天也是世间的四空定,也是世间法。四禅天、四空天没有嗔恨,见思惑当中他不是断了吗?那究竟是断还是没有断啊?说他能够断,能够凭世间禅定断这一种,其余的也可以断,讲唯识学、讲因明的话,三支比量的话,这一比,嗔恨他能断的话,那么贪他也可以断。这怎么讲法呢?跟各位讲,他在色界、无色界,虽然没有嗔,它只是不起现形而已啊,种子还是满满的在那,一点也没有动,种子丝毫没有断、没有破除啊。必得要这样了解、这样研究,否则的话,各位只是听过去了,不从这个当中仔细留心去研究的话,不遇问题则已,遇到问题的话就是,解答不了就是问题了,对于这张表就还没有学到。应该分清楚,我们不要认为我们自己对人也很和气,也不会发脾气,对于世间的名利,我们也不跟世间人一样,也没有跟人家争名夺利,再说到将来学了若干年的时候,有年轻人跟著学的时候,人家对你一恭维,你是了不起,看起来就很不错,人家说您老人家是断了烦恼了吧,证了果位。一想:大概我真的是断了烦恼了吧?好啦,人家一恭维,自己认为真是断了烦恼,真是证了果,那糟糕了,这是真正大烦恼了,那不是小烦恼,那就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那就是平时学佛,自己有一点点小的功夫不跟人家争名夺利,自己不敢随便发脾气,只是控制住,自己不起现形而已,种子还早得很呢!这一点必须知道。自己到什么程度自己不了解,自己都不能度。儒家讲‘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什么叫诚意?诚意正心就是自己把学问研究清楚,我确实在这上面做,做得一点都不虚假,然后人家怎么样,我们拿真话跟人家讲,自己也不要怀疑自己,那才真正是诚实了。所以印光祖师讲:学佛的秘诀,就是一个‘诚’字、一个‘敬’字。诚与敬,首先把这个道理研究明白,然后自己实实在在地在这个上面下功夫,不下功夫不会学好。
上一篇:佛学概要十四讲表04
下一篇:佛学概要十四讲表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