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05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05
2006年06月23日10:21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4220 字体: 繁體

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05

后汉支娄迦谶译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

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

【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

这一段是法藏菩萨律已方面,也就是自觉方面的行持。笔者常说,对于自己生活享受、名誉地位的要求是越低越好,对于自身的觉悟则是越高越好。法藏大士要求自己具足福慧庄严,彻底觉悟,以身宏道,永作楷模(榜样),真是万世模范。本段的大意是:

‘庄严众行’。‘众行’表六度万行等一切行持。‘庄严’,《涅槃经 》说:‘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所以‘庄严众行’,就是用福德同智慧来庄严自己的六度万行等一切行,也就是说,所有一切行中都包括了福智,都具足了福智。这表示大士的妙行成就。‘轨范’。轨是轨则,范是模范。由于所行,具足福智,所以言教都成轨则,所行所示,成为模范,所以说是‘轨范具足’。‘观法如化’。《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化’就是幻化。‘观’,我们常说作观、观想,其实观字很深,就是观自在菩萨的这个观字。离开一切情才叫做‘观’,‘观’就是智慧的另一个名字。观和想也是这样,有心的叫做想,离念、无心的叫做观。一般所谓观想,都不容易达到‘观’,只是想想而已。观和照都是高深的,想就是粗浅的。所以我们也知道五蕴皆空,但不能度一切苦厄,就因为你所理解的都在想的范畴里,他对于五蕴皆空,是想明白了,不是照见五蕴皆空。若是照见,就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观法如化’,就是照见一切诸法都同幻化,都是魔术师变出来的,还有什么可执著呢!‘三昧常寂’。‘三昧’就是正定。‘常’就是离开生灭之相的真体。离尽烦恼之相叫做‘寂’。由于照见一切都是幻化,在本体之上绝除名相,没有烦恼,不生不灭,住于常寂甚深三昧。‘善护口业’。三业之中,口业还是很容易犯的,所以要善于护持,主要就是‘不讥他过’。讥是谴责、诽谤。不要去讥笑别人的过失。口业不说别人的过失,实际是意业的不见他人过失。上品偈语末后一句是‘一切皆成佛’,《首楞严经》‘一切事究竟坚固’,这就是不见他人过失的根本。但也不等于是糊涂,一个人好,一个人坏,我一点也不知道。这些地方,有两句话很合适,‘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善于分别,而在第一义上没有动;在第一义上不动,还是善能分别诸法相。总之,都不是落在哪一边上,这才是中道。‘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律’就是戒律,‘仪’是仪则、仪式、仪轨。防恶止非的法叫做戒律,依止戒律而行动叫做律仪。《璎珞经》:‘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戒是根本,所以善护身业,严守净戒,作为人天模范。‘善护意业。清净无染’。由于智慧猛利,观想得力,三昧功深,正定常寂,复又善护身口,严持律仪,故能深达法源,从容中道,善护已念,清净无染。

【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所有国城、聚落(就是乡村中的居民点)、珍宝,这一切一切都无所执著,这一切都可以经常拿来布施,这是财施;更重要的是法施,把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的行来教导度化众生。这样殊胜的财法二施,连城池、聚落、珍宝等都可施人,唯乐以菩萨大法教导救度众生,正是无上殊胜自他兼利的大行。《会疏》说,‘教’是以道传人,‘化’是转恶为善,安住正道,建立大心,叫做‘安立’。‘真’是真实,没有迷妄。‘正’是于理无差,没有邪曲。‘道’,《华严大疏》说:(一)通至佛果故名道。(二)涅槃之体,无障无碍谓之道。所以道就是能达到涅槃的道路,也就是涅槃的本体。所以‘住于无上真正之道’,‘住’是安住,‘无上’是更没有能超过它的,在它之上的,‘真正’是真实契合理体,‘道’,能通到涅槃,并且就是涅槃,即使无量众生都得到教导与度化,能安住在无上真正之道,到涅槃彼岸,安住涅槃道果。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王。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如是功德。说不能尽。】

‘由成如是诸善根故’,由于成就了这样的善根,‘所生之处。无量宝藏。自然发应’。福慧双修所得到的果实,自然福慧双圆,所以无量宝藏自然发应。‘宝藏’是储存珍宝的仓库,‘发’是开发,‘应’是应化,就是说无量储放妙宝的仓库感通化现,自然开发。这就是福报。他或是‘长者’(年高财富),或做‘居士’(居士过去也是很高的,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不像现在,只要是佛教徒也可以称居士),‘豪姓’(指名门大族),‘尊贵’(指高官显吏),‘刹利’是王家贵族,或者是国王大臣,‘转轮圣帝’(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金管四天下)、‘六欲天主’(是欲界六天,一、四天王,二、忉利,三、夜摩,四、兜率,五、乐化,六、他化自在),乃至‘梵王’(是大梵天王)。由于菩萨所修无量功德,所以生生尊贵,德高望高,财富充足,并常能遇佛,都尊重供养,未曾间断,所以功德说不能尽。

【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旃檀。优钵罗华。其香普熏无量世界。随所生处。色相端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悉皆具足。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利乐有情。】

法藏大士身口常出无量微妙的幽香,香味很像旃檀(柱香)和优钵罗花(青莲花、红莲花),能遍熏到无量世界。他不论生在何处:长者、刹利、天界等等,都是色相端正庄严,

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相好都是色法,都是来庄严显发佛身。《大智度论》说‘相粗而好细’,有相没有好就不圆满。轮王、帝释、梵天,他们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没有好,于是相就不微妙。众生见到佛,能见到相,好则难见,因为众生眼观察不到这么微细。由此可见,相是粗的,好是细的,是不共的,是微妙难见的。法藏菩萨,在因地之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具足,而且手中常出无尽之宝、供养之具,都用来利乐有情,普施众生。所以本经此处也显示了华严境界,在一只手里头能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须最上之物,无穷无尽,普作饶益,正显一中有多,小中含大,圆明具德,不可思议的华严事事无碍境界。

【由是因缘。能令无量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由是因缘’。因为以上种种积功累德的因缘,能使无量无数众生,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让无量的众生发菩提心,就是如来出现于世的目的,使众生能得真实之利。法藏大士于无量劫勇猛精进,积功累德,所得的妙果,也就是让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我们这些末法众生,现在能发起菩提心,都因弥陀大愿多劫教化的结果。经中三辈往生,都因发菩提心。此心殊胜,‘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若能发起,实是大事因缘。

圆满成就第九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修菩萨行。积功累德。无量无边。于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本品以前是法藏大士多劫所修的因。从本品起是大士无量胜因所感的圣果。一切誓愿都已圆满成就,这就成为本品的品名。本品开头这几句话,文字极少,可是描出法藏大士不可思议的功德成就。大意是:

这时候佛告诉阿难说:法藏比丘,修菩萨所修六度万行,广积种种功德,无量无边,于是就‘于一切法。而得自在’(对于一切所有种种的法,都通达自在,没有阻碍)。这句话意思很深。佛曾经这样说过‘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没有人超过我,控制我,我为法王,所以在法中自在,一切法中圆融无碍了。这是释迦牟尼佛对法藏比丘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赞叹。也就是说法藏比丘此时就同释迦牟尼佛一样,达到了诸法平等,自在无碍的无上觉悟。底下又紧接一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原表明法藏大士的无上成就,当然其中包括‘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是无比的奥密,言语道断,所以不是语言所能通,心行处灭(心的作用达不到了,众生的心只是分别,都是第六识的作用,只要念起,便有分别)。现指出不是分别心所能了知的,所以人的妄心便不能为力了。这就是说法藏大士不是众生的凡心所能猜测。以下再把两句重点说明一下。

‘而得自在’四字的深义,还可以从《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的名号得到体会。‘自在’两字有很深密的意义,‘自’就是自性、自心的自。‘观自在’就是观照自心、自性在不在。什么叫做‘在’?宗门祖师说:‘罄然独存’。罄然就是百丈禅师的‘迥脱根尘’,从六根六尘中桶底脱落了,‘独存’就是百丈禅师的‘灵光独耀’。可证十方诸佛、历代祖师都是一个鼻孔通气。这个自性、自心,正如布袋和尚说是‘十方世界最灵物’,故称‘灵’。光明就是智慧,故称‘光’。孤立无侣,无一物可当情者,故称‘独’。寂然常照故称‘耀’。所以‘罄然独存’和‘灵光独耀’都是显示了自心的‘在’。所以观自在就是了了明心,了了见性。要在任何情况下,自心自性了了现前,不为一切所碍,那才是‘于一切法而得自在’。现在有些修行人偶尔也能想到自心自性,但是一转眼,就不知道哪儿去了,就被烦恼和世法牵著鼻子围著茅厕坑转。若真是了了见心,了了见性,这就是甚深般若,最彻底的般若,所以能照破五蕴,度一切苦厄,自在无碍了。所以应该以知有自心为因,知自心本不生灭,没有增减;一切时处观照自心是为因,所得的果,就是彻底恢复自心的明朗寂然常照,所以因果一如不可思议。

‘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这句话很重要,这句话也很好懂,但是‘佛学’越深的人往往越不懂。他不承认这句话,他大概认为别人可以不懂,他是佛学家,所以他都懂;他不但懂,还可以当裁判员,对于不顺眼的佛经,他可以说是假的,于是出示红牌,罚出场外。‘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同《法华》的‘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完全是一味的。两句在文字稍有出入,可是实义上完全没有两样。我们常读的开经偈最后一句:‘愿解如来真实意’,这句很好,表示众生当前的生灭妄心理解不了,所以祈祷佛力加被,让我能解。《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是要大家能够悟入佛的知见,但是佛的知见,经中说‘唯有诸佛世尊,乃能知之’。既是众生,现在所有只是众生知见,所以就要用慈悲喜舍中的舍字,你要舍掉自己的知见。许多人只是抱著自己的知见不放,根据自己的众生知见来评定批判佛的知见,他就永劫也不能懂了。所以要先舍掉你的众生情见。常云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首先要在舍字上用功。常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就是说你先舍尽你的凡夫知见。譬如一只装满了浆糊的瓶子(佛教称为满器),你拿来装甘露,那是装不进的,必须把瓶中洗干净再说。《圆觉经》(圆觉也就是真如实相的另一个名称)说:‘未出轮回,而辨圆觉。’没有出轮回,仍是生死之中,你的心就是生灭心。在生灭心中,妄想是相续不断的,前一念灭,后一念生,老是生灭生灭不停,妄想不断,所以‘未出轮回’。在这种情况之下,要想辨别什么是圆觉,其结果只能是‘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也就是说,你想辨认的圆觉实性,它就同你的妄想一样,也在流转了,所以你不能真实理解圆觉。以上《圆觉》经句,证明本经的‘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与《法华》的‘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这与教中所说:太末虫(微生物)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火炬之上;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完全一致。所以如来真实义不是众生在思量分别、语言分别的妄心中,所能理解的,因为如来的真实义,都随著你的妄心一起流转了。我们应知如来一切言教都是指月的标,如来指出见月的方向,切不可不要如来这一指,这叫做弃指认月,那就更难见月了;更不可执指为月,把如来的手指认成月亮,那就三世诸佛都含冤了。所以经教像是指路牌,做一个箭头,上写颐和园,大家按箭头方向一定找到颐和园,但决不可认为指路牌就是颐和园。又像地图,譬如几个朋友在我家中,想从地图找出巴黎在什么地方,其中有个眼睛好,首先发现了,他用手一指图上的巴黎并说:‘巴黎就在这里!’这位先生的话也对,也错。说他对,因为他所指确是图上的巴黎;说他不对,因为他和地图都是在中国北京黄念祖的居室之内,这里不是巴黎。

【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

上段是法藏大士正报的成就,这一段是所摄佛土的成就,也就是依报的成就。段中大意是:过去所发的四十八愿,全部实现,所建佛刹是‘如实安住’。‘实’是实相,也就是真如,所以如实而住就是如如而住。极乐一切所有都是‘如如’(如同真如)妙境。国土遍摄十方佛国的胜妙,所以说‘具足庄严’。佛土一切庄严令人肃然生敬,这是‘威’。国中万物都使人增上,是为‘德’。国土一切都不穷尽,所以叫做‘广大’。弥陀另一名号是无量清净觉,所以所居佛土是清净国土,心土如一。‘圆满成就’。‘圆’是圆妙。‘满’是具足,一点没有欠少。‘成就’是实现、成功。《往生论注》说:法藏菩萨发四十八愿,今天都真实成功,已成了阿弥陀如来了。由于誓愿自然产生了神力,这是‘愿以成力’,由于你的愿出生了力量;‘力以就愿’,我的愿力就是来实现我的本愿。‘愿不徒然’,愿不是虚发,‘力不虚设’,所产生力量也不是虚设无用。愿必产生力量,力量就是要实现本愿,力和愿是相符的,是一致的,愿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使得本愿能实践能落实,所以法藏大士所发的四十八愿圆满成就。

‘如实安住’前已说过,即是如如而住。‘如实’的意思正同密宗的‘如实知自心’的‘如实’相同。密宗的要领是‘如实知自心’,如实的知自己的心。‘如实安住’、‘如实知自心’,两个‘如实’是一样的。但在本经更进一层,不但是知,而且是安住,也就是安住于自心,也就是安住于真实之际,也就是安住于诸法实相,也就是安住于法身。《往生论》说:极乐国中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既然极乐身土就是法身,法身常住,三际一如。过去现在未来是三际,三际没有分别,打破了空间,这是法身境界。法身真常,所以极乐究竟的国土,叫做常寂光。

‘具足庄严’。法藏大士在发誓修习的时候‘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又《国界严净品》:‘彼极乐界……具足庄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可见极乐乃广摄无量佛国的微妙庄严而成就,所以是‘具足庄严’;又是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的流现,心净则土净,所以‘具足庄严’。

‘威德广大’。可敬可畏叫做‘威’,可尊可爱就是‘德’。‘威’是威力、威仪,令人肃然起敬不敢放肆。‘德’是有德于人,令人尊爱。极乐国土香光音声都作佛事,饶益众生,一毛一尘都是圆明具德,所以有德。再者教化众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折服,一是摄受。折服是威,摄受是德。并且在度生时,往往先须折服,才能摄受。例如与外道辩论,只有在折服他,把他说败了之后,才有可能摄受他作为佛教徒。‘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是‘大’。穷极本体、妙用无穷叫‘广’。‘广大’的含义,可以用近代语言来说明,那就是数学上的无限大,符号是‘∞’。无限大减去任何数仍是无限大,把它分为千分万分亿分,不管是多少份,每一份仍是无限大,因此它就不可穷尽。现在十方佛土中的如来都劝说自国人民往生极乐,这么四面八方永不停止往生极乐,极乐永远也不会容纳不下。极乐人民到十方去供养诸佛菩萨,所须供养之具,永远没有穷尽,就像‘∞’,怎样减,怎样分,结果仍是无限大。

‘清净国土’。经里头说,极乐世界‘清净庄严。超逾十方’,而清净也是佛号,汉译就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佛都无量,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庄严,种种的无量。由于阿弥陀是无量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极乐世界是无量清净。再者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也就是密严世界。《金刚顶经》说:‘唯此佛刹,尽以金刚自性清净所成,密严华藏。’这就是说密严与华藏两个佛刹都是金刚自性清净,不是由凡物所成。又《密严法藏疏》:‘今此密严但于清净如来藏心之所现。’这说明密严国是由于彼土如来的清净如来藏心所现。所以极乐世界是清净国土。

【阿难闻佛所说。白世尊言。法藏菩萨成菩提者。为是过去佛耶。未来佛耶。为今现在他方世界耶。世尊告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成佛以来。于今十劫。今现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

本段大意是:阿难听佛说完以上开示,就问佛:法藏比丘成就菩提了,他是过去佛呀?未来佛呀?还是他方世界中的现在佛呀?世尊回答:‘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从没有所来的地方而来的,去是向没有所去的地方而去的。)这同《金刚经》‘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完全一致。‘彼佛如来’就是阿弥陀佛,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处处是自家,本来是一体,怎么能说从哪里到哪里。灵峰大师《金刚经破空论》说:真如不能从自体以外一个地方到这里来,也没有自性以外另一个处所可以去,只是有缘则现。池水清凉了,天上的月亮就现出来,月亮也没有下来,水也没有上去。回头阴天了月亮又不现了,可是月亮始终是无来也无去呀。不是说看见月亮的时候,月亮就到水里来了,不见时月亮从水里又走了。根本没有来去,这就打破了空间。

‘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这就打破了时间。非生非灭这同于《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也就是《楞严观世音菩萨圆通章》‘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众生在妄,一念一念生灭不停。灭了生灭,所以说‘非生非灭’,但生灭灭已不是就断灭了,而是‘寂灭为乐’与‘寂灭现前’。《观音耳根圆通章》说:‘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种殊胜。’这就是禅宗常说的从冷灰中突然蹦出热豆。正当火灭灰寒的时节,偏偏从冷灰里头蹦出一颗热豆,这常用来譬喻禅宗开悟的情况。现在许多人火不灭,灰不寒,领了一队人热热闹闹扮神扮鬼,只是自欺欺人,大家胡闹一场。这一点很重要:要在一切能所都除消净尽了之后,连能灭所灭都尽了之后,这时才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别有天地。这个无生无灭,不是断灭,而是‘寂灭为乐’。‘寂灭为乐’四字是教眼。‘非过现未来’,现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都懂了,他说,时间是人类的错觉。过现未来,只是因为有妄想,前一念就是过去,现在又有一念这是现在,底下还有一念跟著就要来,就是未来。离开妄念什么是过去现在未来!(入禅定的人,往往不知不觉好多天过去了。先师虚老山中静修,一次大雪封山,大家以为虚老怕是死了,大家用长竿在雪中探路,找到闭关的地方,大家敲引磬叫门,把虚老从定中惊觉了。开门相见,大家高兴极了,虚老说:你们这么远来一定饿,我这儿煮的芋头可以请你们吃。我煮上芋头,就打坐了。谁知打开锅盖一看,芋头长的毛,都长得好长了。多少天了,但只觉得是在片刻之间。)所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信心铭》最后一句‘无去来今’,没有过去,未来与现在。这就表示过、现、未三世,本来没有差别,都不离当人的一念。上面所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表示十方就在当下。世人所执的时空概念全部打破了。

以上所说是法藏大士所证法身理体,也就是本经的‘真实之际’,在这里可以充分看出本经与《金刚经》本无分别。弥陀成佛究竟了法身境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还有什么众生可度。可是理不碍事,在寂灭中正好广显大用,所以寂而常照,理事圆融,加以本愿无尽,所以要广施真实之利,普利众生。

‘但以酬愿度生’,这一句就表明了为什么从法身境界流现了体兼报化的极乐国土,只是为了酬愿度生。‘酬’是酬报。‘酬愿’,就是俗话说的还愿。俗说既然许愿就要还愿,也就是要实践自己的誓愿,所以要酬愿。四十八愿,愿愿都是为度众生,这个大愿成就,当然要酬愿度生。怎么度呢?所以‘现在西方……有世界名曰极乐’。‘现’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极乐世界是从如来的自性清净心所流现,这是‘现’字的意思。(二)是现在的意思,他现时正在说法。‘西方’。专指西方,是密宗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无上殊胜密意。如《法华》所说,佛看众生的根机,‘随所应度,处处自说,名字不同,年纪大小(等等)’。佛已明说了,佛所说法是随众生根器利钝而有种种的不同,佛的名号寿量等等都是随著众生所能接受的水平而说。‘现在西方’就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的殊胜方便。善导大师主张:娑婆众生妄心爆动,指方立相,尚未能专注,况无方无相耶?‘爆’,例如爆炸。众生的妄心,经常狂动,所以要指方立相,使能专注,所以《佛遗教经》:‘制之一处,无事不办。’道理都是一样的。《上都仪》说:‘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不可得,况离相耶?’因为众生的心十分狂乱,要使他的妄心先能专住一处,所以指定西方并建立坛城事相。这样来摄凡夫的心还做不到,你还光叫他离方离相,他怎么下手?并且密教五方佛,阿弥陀佛是妙观察智,也正好在西方,这都是密宗的概念。实际我们老说极乐遍一切处,哪里有定方。小小的地球是圆的,你一直往东走,后来就走回原处了。‘去阎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魏译》、《唐译》都是十万亿佛土佛刹,本经数位比《魏译》大一百倍。这里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佛是随著众生的根器不同,随宜而说,所以不同。(二)‘百千俱胝那由他’本来就不是具体指一个数,例如,百千三昧,不是说一百乘一千,而只是说许多三昧。例如,我们说千万人所不能及,‘千万’也不是一个死数—一千乘一万。所以两译数位不同也没有关系,何况方才说过空间只是妄执,还有什么距离可谈。总之娑婆极乐都在自心之内,经云:‘十方虚空生我心中,如片云点太清里。’说远说近都成戏论。所以《观经》说:‘阿弥陀佛去此不远。’莲池大师《疏钞》的话更好:‘分明在目前。’净土宗跟禅宗哪里有两样。什么十万亿、千万亿国土,只是‘分明在目前’就在诸位眼前。

‘有世界名曰极乐’。‘世’,代表时间,指过去、未来与现在这三世。‘界’,代表空间,指四方上下。时空相合,叫做世界。这个世界的名字是‘极乐’,梵语就是须摩提,可以翻译成安乐国、安养国、清泰国等等。《要解》说:‘永离众苦,第一安稳。’(永远离开诸苦,而且最极安稳)《疏钞》说:‘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是登峰造极的快乐,不是人界和天界所有种种快乐所能相比的。)所以这个国土叫做极乐。

‘法藏成佛,号阿弥陀’。法藏已经彻底觉悟究竟成佛,佛号阿弥陀。《弥陀要解》说:‘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又‘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要解》的话,非常精妙,它说此处的极乐世界是指四土里面的凡圣同居土。但殊胜之处,在于它也同时横具(齐时并有),也就是同时也具有以上的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这正是极乐世界最极殊胜的地方。《要解》又说:这里经文所说的阿弥陀佛正指佛三身中示现在凡圣同居土的示生化身佛,可是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与法身佛。佛有三身:一、法身,居住常寂光土(所谓居住,只是示现令众生可以理解的话,实际是身土不二)。二、报身,居实报庄严土。三、应化身,常示现在方便有余及同居土。又化身有两种,(一)示生化身,示现八相成道的佛身。(二)应现化身,应众生的机而示现的应化身。又可分为:(一)佛界化身,现佛界的身。(二)随类化身,示现与九界众生同类的身。本经正是示生化身,就是在西方同居净土,示现佛身的应化身佛。但应注意同时也就是报身佛,也就是法身佛。佛的三身就像摩尼宝珠,宝珠有珠体、珠光、珠的影子。珠体是本体,是法身;珠光是相用,是报身;珠的影子是全珠所显现,是化身,但是三个不相合离。所以佛的三身也像伊字三点,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所以生到同居,你见到是化身佛,也即是见到报身佛、法身佛。你所居的国土是同居土,但它也横具上三土。所以极乐的同居功德殊胜不可思议。

‘阿弥陀’就是毗卢遮那,也就是大日如来。在《弥陀疏钞》里用密宗的道理来解释:五智成为五方佛,毗卢遮那在中央,表示法界体性智,其余四智现出四方如来,妙观察智就现作西方的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弥陀疏钞》的话:‘一佛而双二土也。’弥陀跟毗卢遮那就是一尊佛,兼领两个佛土—华藏世界、极乐世界。东密又说,阿弥陀佛就是大日如来。日本的兴教大师是密宗的大德,说是大日如来或名无量寿佛,因为不生不灭;又或名无量光佛,因为光明遍照。所以大日如来又名无量寿,又名无量光。大日如来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三字有无量的胜妙密意,无量寿、无量光、甘露王、无量清净,等等等等。而且阿弥陀三个字,每一个字都有无量的密意(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写得较细,请大家参看)。《阿弥陀密释》(也是密宗的书)说:‘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这三个字,可以消灭你无始以来的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专念阿弥陀这一佛,就成就了不可穷尽的福智。‘如帝网一珠’,就像帝释天宫中宝殿上宝网上的一个珠子。‘顿现无尽宝珠’,无量无边的一切宝珠都在一个珠中出现。所以‘念阿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书中极赞专念阿弥陀佛的殊胜,很快圆满无边的自性本具的功德。这个《密释》的无上开示,大开诸佛的秘藏,显示持名一法总摄一切法的功德,只要专念弥陀,就可迅速圆满自性本具的无边妙德。这正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知见。念佛的福、念佛的德,以及殊胜功用,‘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彻底知道。若能了知很小的一部分,已经超凡入圣。一般只彷彷佛佛,迷迷糊糊,将信将疑,似懂未懂而已,因为这个法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成佛以来。于今十劫’。阿弥陀成佛到现在,一共有十劫了。这也是权说,若论实际,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都是久远成佛了。《法华经》说,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都是无量劫前大通智胜如来没出家时的王子,他们本来是弟兄,后来都随父王出家了。释迦牟尼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的尘点数的劫,是不可说不可说的多劫。阿弥陀佛同样早已成佛了,‘于今十劫’只是示现而已。‘今现在说法’,就直指当下了。‘今现在’,表示阿弥陀佛是现在佛,就在我们这个时候,正在给众生说法。再过多少年,有人读到‘今现在说法’,就是说在他正读经,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正在说法。‘有无量无数菩萨声闻之众恭敬围绕’。极乐世界本土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大众,十方无量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圣贤到来礼觐听法,法会广大庄严,都围绕弥陀座下,恭敬听法。

皆愿作佛第十

【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

本品是说,佛答阿难后,法会中有一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都以金华盖供献释尊,并愿自己成佛时,一切都像阿弥陀佛。

本段大意:佛说完了阿弥陀佛在菩萨因地当中,成就了所发弘誓愿海的时候,法会中有一听经的王子,名字叫阿阇,他同五百位年高德重、威望很高的大长者,听佛说法之后,都引发了空前未有的欢喜心,各各拿了一个金质的花盖到佛前礼拜供养。这五百零一人都是在家居士,他们共同行动,又带了同一的供品,可见他们是一同来的。他们把花盖奉献以后,就都回到大众中,在一旁安坐听经,这时每人心中发愿,愿我们成佛时,一切都同阿弥陀佛一样。文中是‘我等’,足见这是共愿。

【佛即知之。告诸比丘。是王子等。后当作佛。彼于前世住菩萨道。无数劫来。供养四百亿佛。迦叶佛时。彼等为我弟子。今供养我。复相值也。时诸比丘闻佛言者。莫不代之欢喜。】

本段大意:阿阇世王子等发起大愿,世尊马上就知道了,所以说我们的起心动念,如来悉知悉见,我们的心和佛心没有一毫一厘的间隔。佛当时就告诉在会的一万二千大比丘:王子等人,以后都要成佛。这也相当在大会中,为这五百零一人授记作佛。佛并对大家说:他们前世一直都修习菩萨的大行,安住于菩萨之道,经过了无数大劫,曾经供养过四百亿(亿最小是十万,最大是万万)佛,广种功德,今天又发起愿如同阿弥陀佛的殊胜大愿,所以都必定成佛。

末后佛再指出这些人与佛的宿缘:在迦叶佛住世的时候,他们是我的弟子,今天在法会上,他们供养我,这是再度相逢了。

当时会上一万二千大比丘听佛所说,没有一个人不替阿阇王子等五百多人欢欢喜喜。经中有三处应该重视:(一)是发愿。阿阇王子等才发愿我们皆如阿弥陀佛,马上就得到授记,将来一定成佛。(二)是因缘。过去生中在迦叶佛时,他们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现在又在法会相逢,又献供养又来听经,又进一步结缘。因为缘法很重要,佛也不能度无缘。当年佛在王舍城的时候,有三分之一人不但没有见过佛的面,根本没有听到过名字。佛这么样的威德,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连佛的名都不知道,就是因为他无缘。(三)本法居士非常相宜。在《德遵普贤品》,文殊、普贤、弥勒之后,就是贤护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萨。在本品中,听佛说完法之后,首先欢喜振奋来献供养,来发大愿,又是阿阇世王子等五百多在家人。正是表示净土法门非常适合于在家人。在家人就更需要这个,因为在家人有工作,有家庭,有负担,有好多事,还想*禅定种种的其他的办法,就是行不通,所以在家人非常相契。

国界严净第十一

【佛语阿难。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永无众苦。诸难。恶趣。魔恼之名。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复无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荆棘沙砾。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自本品到第二十一品,主要宣演极乐的国土庄严。《往生论》的画龙点睛的妙语—极乐三种庄严(一佛、二菩萨、三国土)入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极乐全部只是一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其中万事万物,一草一木,没有一样不清净;没有一样不是真实智慧—甚深般若的显现;没有一样的本体不是无为法身。法身无相无为,也无无相,也无无为,所以繁兴大用,现一切相。昙鸾大师《论注》说:‘相好庄严即法身’,全显事理无碍无上殊胜的离言境界。若专执法身无相,则未免仍偏于执理废事。因此,经中一切妙相,‘当相即道’(这是密宗言语);‘即事而真’,事相即是真如。而且事相体用一切圆融无碍,一毛一尘没有一样不是圆明具德,一一竖穷三际(串彻于过现未三世),横揽十虚(在空间遍一切处),一一都是不可思议。不能以情相见,不可思虑而知,所以处处事事无碍,处处是一真法界。这是我们在研读以下二十品经文前首先应当明白的。

本段大意:佛对阿难说:那个极乐世界,是无量功德所成就,所以国土庄严清净,具足一切庄严,永离种种苦难、三恶趣(鬼、畜、地狱)与魔恼的名字。众苦诸难恶趣魔恼,连个名都没有,何况有实。国中没有春夏秋冬、寒冷暑热、阴雨的现象,也没有海洋、河流、山陵、坑坎不平、荆棘、沙漠、铁围山、须弥山、土石所成的种种山,只是一片平坦整齐、广大无边、以自然七宝和黄金所成的大地。国土是妙中的妙,所以叫‘微妙’,华丽中的华丽,所以叫‘奇丽’。国土的清净庄严超过十方一切世界。以下再把重要文句详细解释一下:

‘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昙鸾大师《论注》说:‘从菩萨智慧清净业起,庄严佛事。依法性入清净相。是法不颠倒,不虚伪,名为真实功德也。’《论注》是说: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说是‘菩萨清净业起,庄严佛事’。这两种说法是完全一致的。《往生论》又说,极乐三种庄严,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现《论注》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法身即是法性身,也即是法性。法藏菩萨庄严佛土,是从法身理体显现清净国土,这也就是《往生论》国土庄严入清净句,即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正因本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是真实之际,‘不颠倒,不虚伪’,所以这样显现的一切事相,‘名为真实功德’,更没有任何另外的一法。盖离开了真实便是虚伪,所以真实功德就是‘无量功德’,自然也就‘具足庄严’。

‘诸难’又叫八难:(一)地狱难。在地狱中闻法很难。(二)畜生难。(三)饿鬼难。(四)长寿天难。寿五百劫,是色界四禅中的无想天。他的无想跟鱼在冰中冻了一样,一旦冰化鱼又能动了。(五)北俱卢洲,那儿佛不去,困难。(六)盲聋喑哑难。瞎子、聋子、哑吧,这都很难。(七)世智辩聪难。自命聪明的人都要警惕,如果你只是世间邪智,再加上能说会道,长于舌辩,会写文章,喜爱外道理论,不信出世正法,就属于这一类,要成道很难。(八)生在佛前佛后难。最后是生到不遇见佛的时候,很困难哪。

‘恶趣’,就是三恶道。‘魔恼’,魔能恼害人的身心,所以也叫魔恼。魔是魔罗的略称,也就是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的另一个名字,这类鬼神有很大的魔力,能恼害修行人。

‘亦无四时。寒暑。雨冥之异’。‘四时’是春夏秋冬。‘寒’是大冷,‘暑’是大热。‘雨’是下雨。‘冥’是阴天。这些都没有了,那就永远在温和晴朗的天气之中。以上是天时。至于地理,也没有大小江海的惊涛骇浪、丘陵坑坎的蜀道难行,荆棘不生,沙砾绝迹,更没有铁围须弥土石等山,只是一片平坦方正的无边大地。须弥山是四大部洲的中心,铁围山是周边。日月围著须弥转,四天王天在这个须弥山的半腰,顶上是帝释所住的帝释天。须弥山以上还有色界天、无色界天,都在空中了。这是一般世界的安立情况。

但在极乐,须弥山、铁围山都没有了。在极乐世界‘唯以自然七宝、黄金为地。’地是七宝跟黄金所合成。‘自然’表示不是造作所成,不因安排而得,所以说是自然。这是由于修德有功,性德的自然显现。七宝的名称各经不同,这无所谓,这些宝只是打比方而已。因为极乐的美妙,世人无法想像,只好用世间的宝来作譬喻。本经七宝是:金、银、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玛瑙。至于地的形态,则是‘宽广平正,不可限极’。‘宽’是宽阔,‘广’是广大,‘平’是齐平、平等,‘正’是正大。地平如掌,没有边际。因为它‘不可限极’,所以《疏钞》说‘分明在目前’。极乐世界的天时没有寒暑阴雨之别,一味是温和晴朗,大地上没有山河险阻,一片是平坦宽广,这都是由于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庄严佛土,所以心净土净,心平地平,心和一切皆和。正如昙鸾大师说‘依法性入清净相’,极乐众相都是依性而入,法性平等一味,无差别相,所以天时地形无有差别;法性广大无有边际,所以极乐国土不可限极;法性普具善美,穷微极妙,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妙’就是胜妙难思,‘微妙’就是妙中之妙、难思中的难思。‘丽’就是华丽,‘奇’是奇特,‘奇丽’就是独超无比的美妙和华丽。《观经》说,极乐大地是七宝所成,每一个宝里有五百色光,这些光就像花朵,像群星,像月亮,悬在空中。极乐世界美妙奇特,最重要之处在于整个极乐都是清净庄严。世间也有许多惹人爱恋喜悦的东西,如诱人情欲的邪香、郑卫之声的音乐、令人狂乱的流行舞蹈,令人心欢,令人中毒。但极乐国中一切景色令人心悦而无染著,境与心都是‘清净庄严’。清净是无染,庄严是具德;清净令人心静,庄严令人心敬。这就因为极乐国土是清净本性所庄严成就,所以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越十方一切世界。

【阿难闻已。白世尊言。若彼国土无须弥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说到这儿阿难就问了:彼国没有须弥山,那么四天王天、忉利天(在须弥山顶),在哪儿存在著?阿难是按这个世界的现况发问。

【佛告阿难。夜摩兜率。乃至色无色界。一切诸天。依何而住。阿难白言。不可思议业力所致。】

佛就反问阿难:我们这个世界,夜摩天(从夜摩以上的天住于空,叫空居天)、兜率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依什么住啊?这些天界住于虚空并不依赖须弥山,你为什么认为必须依须弥山呢?阿难答:是不可思议业力所致。‘业’是造作,例如目前小学生在家中应做的功课练习,叫做家庭作业。俗话中事业的‘业’也是这个含义。行善的业叫做善业,作恶的业叫恶业。善业就有出生善果的力量和作用,恶业就有出生恶果的力量与作用,这就是业力。阿难是说,从夜摩天以上的诸天,不依*须弥山能住于虚空,是因众生不可思议的共同业力所造成的现象。

【佛语阿难。不思议业。汝可知耶。汝身果报不可思议。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故能尔耳。】

佛就对阿难说:不思议业你可以知道嘛?你本身的果报不可思议。‘果报’,总起来说,是指过去所作的善业或恶业所感得的结果与回报。佛接著又说:‘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业报’指业因与果报。《普贤行愿品》:‘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据《俱舍论》恶业势力最为强盛,虽世尊也不能遮免抑制。)所以,‘众生业报亦不可思议’。‘众生善根不可思议’。所以《大集经》说:‘众生之行不可思议,众生境界不可思议。’这两句话很深很深。临济禅师说:‘你欲识佛祖么?只你能听法的便是。’又说:‘每日多般用处,欠少什么?六道神光,未曾间歇。’六道神光: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能尝味、口能说话等等,都是神光作用,从来没有间断。这个是临济的语录中的精华。禅宗古德有一最精妙的偈语:‘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偈语是说:凡人的心总是随著外境而转动,这本是妄动,但是这能随外物而转动之处,实在是幽深奥妙。若能认清了这个转处,那就是随著流转而认识本性了,识了自家本性,当下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虚空都碎了,还有什么叫‘喜’叫‘忧’。以上‘听法的便是佛’、‘六道神光未曾间歇’、‘随流识性’,皆直指众生的善根,实在是超情离见,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知。以上是宗门,若论教下,亦复如是。《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都成佛道了,所以同显众生的善根不可思议。

‘诸佛圣力。诸佛世界。亦不可思议’。《宗镜录》:有五种力不可思议,佛法威德力是五种力之一。佛力不可思议,故成就的佛土也不可思议。昙鸾赞叹极乐世界,‘光’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水’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底下都有,树影子也能作佛事,声也能作佛事,怎么可以思议呀!最后还有一句话,最重要,赞诸往生者‘不断烦恼,得涅槃分,焉可思议’!往生极乐的人没有断烦恼就得涅槃,这样的殊胜方便怎么能思议!这正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

‘其国众生。功德善力’。‘其国’,指极乐国。‘善力’,修善所得之力。往生众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正助兼修,有种种的功德善力,于是可以安住在阿弥陀佛大愿大行大业成就之地。安住极乐就是‘住行业地’(住于弥陀行愿成就之地)。进一步据昙鸾大师说:见弥陀身相得平等身业,闻佛的名号得平等口业,遇见光知法得平等意业。住于如来身口意,这就是住于如来行业地。由于往生众生有殊胜功德善力,并且安住极乐学习弥陀所行,更加上导师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所以彼土不赖须弥山。

【阿难白言。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于此法。实无所惑。但为将来众生破除疑网。故发斯问。】

阿难禀白说:这个业因果报不可思议,我没有疑惑。极乐世界以无比殊胜的因,得无比殊胜的果,我没有疑惑。我是为将来的众生,替他们破除疑惑,代替他们提问。

光明遍照第十二

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我自己的心)。所以种种依报、正报、无量寿、无量光、泉池宝树,都说的是自性,不是心外取法。所以先要有这个根本的认识,才是真正信入净土法门。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遍照东方恒沙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若化顶上圆光。或一二三四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惟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本段大意:佛对阿难说:阿弥陀佛的神威和光明,在最尊贵中居第一位,十方一切诸佛都比不上。佛光遍照东方如同恒河的沙子一样多的佛刹,其余南西北三方与上上下下,也都一样是普照。倘若是化现的顶上圆光,可以是几由旬,或百千万亿由旬。至于诸佛的光明,近的照一二佛刹,远的照百千佛刹,唯独阿弥陀佛光明普照到无量无边的佛刹。诸佛的光明所照的远近,根据他前生求道时所发的愿的大小和种种不同,在成佛时各各自然得到不同的佛光的妙果。都是自然成功,不*安排造作。阿弥陀佛光明贤善美好,超世间日月的光明千亿万倍。阿弥陀佛的光明在一切佛光中极为尊贵,弥陀实是佛中之王。

‘佛告阿难。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十方诸佛。所不能及’。‘威’是威德。‘神’是神妙、神采。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在十方的佛中最尊第一,所以佛的光明称为光中极尊,弥陀号为佛中之王。至于佛佛道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出现了最尊和第一的差别呢?日本古德望西师回答得好,他说:‘常同常别。’经常是同,又经常是别。所以这四个字,道理很深。在我初学法的时候,常听见上师说‘于差别中解无差别意,于无差别中解差别意’。经常无差别是‘常同’,经常有差别是‘常别’。现打个譬喻,故宫珍宝馆有许多金器,我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一样的,都是金的。这句话成立。又告诉你这是不一样的,这个是盆,这个是碗,这个是塔,这个是佛像。并且佛像也不一样,这是释迦牟尼佛,那是阿弥陀佛,有种种差别。这句话也成立。刚才我说是同,这话成立;现在又说不同,有差别,也成立,所以‘常同常别’。所以不同于形式逻辑,承认了同就不承认别,承认了别就不承认同。诸佛妙德相证是同;菩萨成佛各有愿力,所以随著本愿的内容不同成就自然不同。发愿有大小,所以光有胜劣。因为法藏大士在因中发愿就是要‘我作佛时。光明无量……绝胜诸佛’。所以成佛后,佛光最尊第一。法藏发这样大愿不是想我要拔尖,要超过一切佛。若有这类思想,那就是魔了。这是为度众生故,要给无量众生最大的真实之利,所以他需要光明无量。

‘遍照东方恒沙佛刹’。佛的光明,可以照东方印度恒河的沙子那样数不清的佛刹(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个佛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就是十方(正有四方,四个犄角又四方,再加上下就十方),佛的光明都能照到。‘若化顶上圆光’。佛顶上圆光的大小呢,‘或一二三四由旬’(由旬这是个里数,是古代印度行军一天的里程。有的说相当于我们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等等。总之是五十里地左右)。佛顶圆光有的是一两个由旬、几个由旬,有的佛是百千万亿个由旬。佛的光明,有的照一两个佛刹,有的照百千个佛刹。唯独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于他前世求道的时候所发的愿的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所以愿不虚发。‘自在所作。不为预计’。等到得道成佛的时候,自然而然就这样形成了,不是事前设计安排的。‘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这光明之善,光明之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亿万倍’。所以他的光是光中极尊,阿弥陀是佛中之王。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隐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

‘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一直到最后‘不思议光’,出了十二种光的名称。这十二光名,也称十二光佛,总之都是无量寿佛的名号。在《首楞严经》这个大势至法王子和其同伦五十二菩萨一起来在佛前说,过去恒河沙劫以前(所以我们说十劫是示现,这个地方又一个证明)‘有佛出世’,名字叫无量光(你看无量光不是恒沙劫前就成佛了嘛)。‘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有十二个如来在一劫中相继成佛。‘最后佛名为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是从恒沙劫以前的无量光佛那里学到了念佛三昧,所以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的初祖,是专纯修持名念佛的。

(一)‘无量光’。昙鸾大师(现在我们净土宗祖师里头遗漏了昙鸾大师和道绰大师,今后必须更正。)在《论注》里发挥净土宗玄旨,非常透彻,是称为大德。他还著有《赞阿弥陀佛偈》对于十二光佛,每佛他都作了一个偈子。赞无量光偈有:‘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这四句话深有意趣。大师这个赞,契合诸佛的本心,指出光明的殊胜体性。我们不要把光明只看成是事相,应知光明就是智慧,智慧跟光明是不二的。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这个无上殊胜的妙义,可以从《首楞严经》得到理解。经中《观音圆通章》说:‘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经中大意是,从耳根这一根返闻自性,达到本源,所有六根同时都得解脱。恢复了闻性,如幻翳的六根顿然销除,外面的六尘同时销灭,显现了圆净的本有的觉性。清净达于极度,本有的光明自然显发,寂而常照,含容十方虚空。)这一段经文说明了恢复闻性,六根解脱,尘消觉净,净极光通,全部显示了智慧与光明的不二和两者的妙用。以下几句经文更有帮助:‘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智慧与光明都登峰造极即是如来。根据所引《首楞严经》文,我们可以理解昙鸾大师偈中‘智慧光明’之义。下说‘不可量’。由于众生六根六尘都成障碍,因此一切都有限制,都是有碍。佛是根尘俱消,觉性圆满,所以一切无碍,不能局限,无法称量!所以说无有量,所以佛号无量光。凡是有量的一切根心世界都因佛光而能开晓,‘是故稽首真实明’啊。这个明称为真实明。所以我们看古人的东西,一个字都不能放过。‘真实明’是说这个光明就是真实,所以要礼敬。本经的特点就是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这里昙鸾说的真实明,佛光也是真实。由此可见极乐的依报正报是纯一真实。

前头讲过弥陀的本愿‘一切皆成佛’,所以光明就是真实就是佛。宋大慧禅师说:‘只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离是光说是法。’极乐世界一切都可以令人增长善根,都可以做佛事。国中万物放香,香可以做佛事。菩提树影能令见者得三种忍,都是在做佛事。可见极乐一切都有妙用,但是唯有光明的妙用无穷。十二光佛都是显示佛光的妙用,佛光是光中极尊,佛是佛中之王。可见佛之功德远胜余佛也,因佛光妙用超过一切。《礼赞》说:‘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唐玄奘大师所译阿弥陀经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经说:‘彼如来(阿弥陀佛)恒放无边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以上引证,足证极乐主要是以光明摄化众生,施作佛事,正与禅宗大慧禅师的‘只以此光宣妙法’完全相合。下一句:‘是法即是此光明’,正显是法与光明本来不二,即智慧与光明不二。‘是法’,指真如与诸法实相,即是真实之际。昙鸾大师称无量光为真实明,真实明就是本经的真实之慧,是真实之际所发的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不离是光说是法’。‘是光’指佛光,清净本体所发的光,不离这个光明来说真实之法。光明是真实之际的照用,本体的照用就是真实之慧,显示光明与智慧的不二。‘只以此光宣妙法’就正是惠以真实之利。正显本经的三真实。本经中说:佛光照到的人‘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又‘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又《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都是给予众生真实之利。所以昙鸾大师偈中说‘有量诸相蒙光晓’。因为这是智慧光明不二的真实明,所以能开晓诸有中一切的相。偈中的‘开晓’,在此处是显现的意思。至于众生,也是诸有中一切相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意思,简浅的说就是开示众生明悟本源。这就是一切众生蒙光晓的真实之利,因此明晓了达真实之慧。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一个众生如果遇见弥陀如来的光,意业上的种种缠缚都可解脱了,‘毕竟得平等意业’。将得到如来究竟的平等意业,也就是自己与佛心心相印了。这就是遇见佛光所得的利益。所以昙鸾大师最后要‘是故稽首真实明’,要向佛光顶礼了。

(二)‘无边光’。许多古德把‘边’字解释为边际。‘无边’乃是显示佛光普照、广大无边的意思。唯昙鸾大师高出一著,把‘边’字解成‘二边’、‘边见’的边。昙鸾大师赞佛偈中:‘解脱光轮无限齐,故佛又号无边光。蒙光触者离有无,是故稽首平等觉。’昙鸾大师用解脱来注解无边是比其余的人都殊胜。解脱是涅槃三德(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之一。法身是人人本具,但因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能契合实际,了解真如之法本来不二),不觉起念,于是堕在无明,辗转成为无量烦恼与缠缚。现要解脱,返本归元,认识本有的法身,就须清除一切差别,远离两边,合于中道,契会真如。因此解脱正显离边绝待,所以昙鸾大师用十二光中解脱光来显明‘无边光’的深义。这是第一层,以下还有。‘轮’是圆具之意,例如自行车的轮子,轮是圆的,轮中装有许多根轮条,少了几根条你就不好用了。所以‘轮’是表示圆具,具足。所以解脱光轮,就说明解脱德的圆满具足。‘无限齐’。‘限’是局限,‘齐’是同样,所以‘无限齐’是没有局限,也没有能跟他同等相比的。没有局限所以称为‘无边’。这是第二层涵义。赞中第三句‘蒙光触者离有无’。有是一边,无是一边。人都在边见之中,要不就说有,要不就说无。可是佛光一照,就离开了有无两边,离开了一切边,边和中也都离了,一切不二,契合中道,究竟解脱,所以称为解脱光。这才是无边光的殊胜本意。这也就是《论注》所说:蒙光一照,得到阿弥陀佛的毕竟平等的意业。平等之中当然就没有一切边见的差别了。末后赞云‘是故稽首平等觉’。‘平等觉’就是指阿弥陀佛。汉译的《无量寿经》就称为《清净平等觉经》,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觉就是佛,汉译的本经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又称为无量清净觉。所以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无量清净觉,就是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昙鸾大师这四句偈,粗浅的大意:无边光者就是远离开一切有无等等的边,而得解脱,圆满具足,就是圆证涅槃三德中的解脱德。这个光的妙用是没有局限,一切光都不能同它相等,相比。凡是蒙受此光照触的人都离开有无等边,得到解脱的真实利益。所以我顶礼无量寿佛—平等觉。

(三)‘无碍光’。昙鸾大师偈:‘光云无碍如虚空,故佛又号无碍光,一切有碍蒙光泽,是故顶礼难思议。’‘无碍’是自在无碍的意思。没有障碍,才能自在;相反,处处都受抵制,都有约束缠缚,便没有自在了。世间最无碍的是虚空,阿弥陀如来所放的光或云(云状的光)也都同虚空一样,没有任何障碍,所以佛光又号为‘无碍光’。本师释尊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所以佛光,一切无碍。众生在迷,在缠缚之中,处处都是障碍,这些有碍的苦难众生,若能蒙受佛光的照临,都受佛光的恩泽,消除障碍,足证佛的悲心愿力、佛光的妙用,都不可思议,所以我应顶礼。

(四)‘无等光’。见唐宋两译,魏译是‘无对光’。‘对’是对比,‘等’是等同,都有相等相同的意思。无等与无对只是译者用字的不同,所以可以引用昙鸾大师赞无对光的偈语。偈子是:‘清净光明无有对,故佛又号无对光,遇斯光者业悉除,是故稽首毕竟依。’佛心清净,所以佛光清净。佛的清净的光明,没有任何其他光明可以相等和对比的,所以称为无对光。没有对等,这是绝待,就没有对待了。用语言文字来解释绝待,是说不清楚的,勉强说有点像世间用语中的绝对。绝对,那就没有对待的了。可是大家要知道,你说个绝对早己是相对了,绝对跟相对就是一对,它就有对了。这是语言达不到的,这些道理只有自己真实用功,真参实究。‘从门入者,不是家珍’。大家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从眼耳等门进来的,这不是你自家的珍宝。《首楞严经》佛问文殊:你是不是文殊?文殊大士答:‘我真文殊,无是文殊,若是文殊,则二文殊。’这个意思绝待了。文殊菩萨说:我真文殊,没有什么叫是文殊,倘若是文殊,那就有两个文殊了。真文殊,没有什么是不是,说是说非,早是落二落三。所以无等光,没有对待,正显本经的真实之际。

(五)‘智慧光’。昙鸾大师在无量光佛偈中已指出‘智慧光明不可量,是故稽首真实明’。赞无量光为真实明,显明佛光是从真实本体所发的光明,佛光即是真实之慧,所以智慧光明本来一体无二。这方面前已宣明,所以在本偈中,只赞智慧光的妙用。偈说:‘佛光能破无明暗,故佛又号智慧光。’因能破无明的只有智慧,佛光既能破除众生无明心垢,所以称为智慧光。唐代高丽大德憬兴说:‘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智慧。’憬兴师说佛光从清净心所起,又消除众生无明,所以是智慧。佛光具有消除众生根本无明的妙用,真能给众生真实之利,所以阿弥陀佛赞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六)‘常照光’。见《宋译》,《魏译》是‘不断光’。净影师说:‘常照不绝,名不断光。’足证《宋译》的常照光就是《魏译》的不断光。昙鸾大师偈:‘光明一切时普照,故佛又号不断光。’赞佛光明在一切时中,光明普照,没有间断,没有遗漏。妙光普照,妙用常存,大恩大德,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七)‘清净光’。昙鸾大师说:‘道光明朗色超绝,故佛又号清净光,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脱故顶礼。’大师称佛光是道光,当然远远不是凡情的俗光,火、珠、日、月等等。这是由于道而生的光,与道一味的光,所以明朗,并且妙色超绝,超过一切世间,所以称为‘清净光’。大师又说,这光只要一照到你,罪垢就消除了,都能得到解脱呀,所以我顶礼阿弥陀如来。所以《往生论》说‘极乐世界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么?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清净光就是清净句,就是法身,也正是我们的自心,所以才能有如是不可思议的妙用。

(八)‘欢喜光’。昙鸾大师偈:‘慈光遐被施安乐,故佛又号欢喜光。’遐,是远,是广。由佛慈心而生的光,能普遍照到无极的远方,能把安乐普施一切众生,众生得到安乐皆大欢喜,所以又号欢喜光。

(九)‘解脱光’。见《宋译》,《魏译》只有‘无称光’。从昙鸾大师赞光偈可以看出,无称光的实德,即是会本所选《宋译》的解脱光。赞语说:‘神光离相不可名,故佛又号无称光。因光成佛光赫然,诸佛所叹故顶礼。’‘神光’是赞佛光神妙,凡情是无法推测。神光本是光,但神光是离开相。光离开一切相正显即相离相,当相即道。这个是密宗的道理,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需要除去一切事才是真,事就是真。这同《首楞严经》‘一切事究竟坚固’完全一致,事相并非虚妄,而是究竟坚固。一切事都究竟坚固,正与本经的‘一切皆成佛’同是一真法界,无上大圆满境界。这样的妙光,它的妙德,无法安名,无法称赞。阿弥陀佛的成就,正因如是离相的妙光,所以昙鸾说‘因光成佛’。如是妙光炳赫虚空,十方诸佛都同声赞叹这样不可思议的光明,所以昙鸾由衷发出愿向光顶礼。

大师的赞语也正切合《宋译》的‘解脱光’,解脱德是涅槃三德,只有当相即道,才能不为相累,真正离了相。必须即事而真,才入如来智海,触目菩提,‘因光成佛’,正显智光妙用,照见五蕴都是第一义空,烦恼即菩提,究竟解脱。由般若德而解脱德,恢复本有法身德,圆证无上菩提。正是因光成佛。乃知此光正指解脱德,修德功圆,究竟成佛。可见《宋译》中‘解脱光’正与《魏译》之‘无称光’不二。佛光离相,指出事理之本体;因光成佛,显出解脱光的妙用,所以经中说,赞佛光明,至心不断,即可往生。

(十)‘安隐光’(即安稳光)。见《宋译》,在《魏译》中是‘炎王光’。昙鸾大师偈中是‘光焰王’。《唐译》是‘光照王’。昙鸾大师赞:‘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焰王。三途黑暗蒙光启,是故顶礼大应供。’魏唐两译与昙鸾大师赞中,这个光的名字中都有一个王字,大师赞中又说‘佛光照耀最第一’,正显弥陀光明是光中极尊,乃光中之王。所以称王的原因,就在于最难救度最极苦痛的三恶道众生,在恶道之中蒙光启发,离苦得乐,成就菩提。这是十方诸佛度生大愿登峰造极的地方。显此光德,所以《宋译》此光用安稳为名。脱离三恶道,往生极乐,无有诸苦,但受众乐是安;在彼国中寿命无量,证不退转,一切外缘莫不增上,决定解脱,因光成佛,万修万去,万去万证,极安极稳。足证弥陀悲心、愿力、智慧、方便,圆满究竟,超胜一切,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宗镜录》说:‘安隐快乐,则寂静妙常。’既寂静又妙常,是寂而常照。既妙常又寂静,是照而常寂。可见‘安稳光’正指常寂光,所以魏唐等译光名中都有王字。常寂光是法身弥陀的妙德,所以能令三途众生蒙光离苦,向道众生因光成佛。

(十一)‘超日月光’。昙鸾大师‘光明照耀过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释迦佛叹尚不尽,故我稽首无等等。’《超日明三昧经》中说,太阳的光能照一切有形,生长天地万物,但不能照无形……不能照明人的本心。太阳来了,黑暗取消了,看见东西了。但是自心是什么?自己不知道。在这方面太阳就没有用了。超日明三昧能普照十方,一切不能障碍。对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和六道有情,都能彻照,令明本心。超日光三昧尚且是这样,何况弥陀光明超越一切,具足一切三昧,所以佛光就号作超日月光。

(十二)‘不思议光’。见唐宋两译,《魏译》为难思光。昙鸾大师说:‘此光除佛莫能测,故佛又号难思光。十方诸佛叹往生,称其功德故稽首。’不思议光,偈中指出,佛这个光明除了诸佛之外,大菩萨也不能测。所以本经说:‘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正是不可思,不可议。例如佛的他受用实报庄严土,各地菩萨所见不一样,所现不一样。至于佛的自受用实报土,一切菩萨都不能知。这个光除了佛之外,一切大菩萨莫能测,无法思考,不能宣说,所以称为‘难思光’。这个光,即是唐宋两译的‘不思议光’,不思议就是不可思议。我们《阿弥陀经》的名字就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又《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当时法会上‘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亦不可思议’。这给我们现在能信净宗的人一个证明,一个授记。你只要信,你就是不可思议,你所得的果报也不可思议。以凡夫身,到极乐世界,就是阿鞞跋致,这真是不可思议。这也就是不可思议的果报。因为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于这样难信之法能生信心,所以就有这么大的功德。念一个佛名,一切佛就护念。念佛的人,佛就护念,大势至菩萨首先护念,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菩萨来护持你。再有一句最极重要与殊胜的话—《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说:‘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大师是说,行人如果能够深信切愿持念佛号,你就把佛的功德全都摄受过来了,成为你自己的功德。佛的功德全部摄入成为自身功德,自己就具有弥陀的功德,所以说念佛时即成佛时。这正是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就是本经中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所以印光大师称赞《要解》说:‘理事各臻其极(说理说事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大师说古佛再来亲自注解也不能比《要解》再高了。印光大师真是蕅益大师的知音。所以大家如果真正发无上菩提心,就请多多参研《弥陀要解》。常看看,如教修行,定在‘不思议’光中,全摄阿弥陀如来不可思议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

【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众生。遇斯光者。垢灭善生。身意柔软。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终皆得解脱。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

经文大意:上面说的十二种殊胜妙光,普遍照耀到十方一切世界。佛光虽在十方世界中平等的普照,但能见到佛光的人,仍是十分希有的,所以经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佛光普照,为什么众生有遇,有不遇呢?可以打个譬喻,例如常用的收音机,广播电台播送节目的电磁波遍一切处,东西南北各方都能收到,但是收音机的天线、各种零件出了故障,或没有调好,甚至只有一根线的接触不良,就会收不到。电磁波譬喻佛光的常照遍照,收音机有故障譬喻众生没有遇光。如果遇到佛光,你就尘垢消灭,善根增长,所以经中说‘垢灭善生’,并且‘身意柔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刚强难化,情见牢固,宁可舍命也不舍见,十种见惑,根深蒂固,对于佛陀超情离见的教化,不能信受,所以变成柔软就好教化了。倘若在三恶道里最极苦痛地方,‘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更重要的是‘命终皆得解脱’,在这一期受苦的寿命终了之后,都可以立即得到解脱。否则三途一报五千劫,何日才是解脱时!所以众生若能闻知十二光佛的殊胜光明,以及光明能令众生破暗生明、除障解缚、顿脱生死、证三不退的威神功德(利人为功,归已为德,弥陀内证无上果觉的实德,故能外施究竟解脱的实益),听到之后‘日夜称说’,以至诚的心相续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随你本人的意愿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赞叹光明也可以往生。

寿众无量第十三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数目太大,电子电脑也算不出。还有声闻之众也无数,这些声闻都‘神智洞达’。‘神’,神通,‘智’,智慧,‘洞’者,贯通;‘达’者,通达。并且都威力自在,能够在手掌里头持放一切世界。以上这一小段经文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佛的寿命无量。头两句就是‘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因为佛是法身,就三际一如了。没有什么叫过去、现在与未来,过、现、未是一样,那既然过、现、未一样,未来即是现在、即是过去,过去即是未来、即是现在,这个时间就打破了。所以爱因斯坦就明白了时间是众生的错觉。实际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佛证无生,既然无生,当然也就没有与‘生’对立的‘灭’。佛的法身是这样,从法身所现的一切圣众也都无灭,也就是寿命无量。又佛的无数声闻弟子都‘神智洞达’,他们具有神通智慧,透彻通达事理,并且‘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这样无比的自在威力,能在一个手掌之中握持一切世界,极显这个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维摩诘经》中‘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这就是说,菩萨能把‘一佛土’即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全放在自己右掌之中,飞到十方佛国,显示给其中一切众生。菩萨虽在十方宾士说法,可是并没有离开本处。这又打破了众生的空间概念。《维摩经》同显一掌中持一切的不可思议境界。

【我弟子中大目犍连。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于一昼夜。悉知其数。】

佛又说,‘我弟子中大目犍连’,在弟子中是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星宿众生’,有多少星星,有多少众生,目犍连在一个昼夜之内全部都数清楚,都知道它们的数目。

【假使十方众生。悉成缘觉。一一缘觉。寿万亿岁。神通皆如大目犍连。尽其寿命。竭其智力。悉共推算。彼佛会中声闻之数。千万分中不及一分。】

假设十方的众生,都成缘觉,每一个缘觉都有万亿岁的寿命,神通都同大目犍连一样。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头,都竭尽他们的智力来推算极乐世界有多少声闻,仍是算不清,所计算出的数,达不到实际数目的千万分之一。

【譬如大海。深广无边。设取一毛。析为百分。碎如微尘。以一毛尘。沾海一滴。此毛尘水。比海孰多。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如毛尘水。所未知者。如大海水。】

譬如大海,它的深和广都是没有边的。再假设把一根毛分成一百份,把它碎为微尘,拿一个小毛尘,去大海中沾一点水。这一滴水,跟大海水比,哪个多?哪个少呢?佛就告诉阿难,‘彼目犍连等所知数者’,因为十方众生都假设成为目犍连,所以佛称为‘彼目犍连等’。这样多的目犍连,这样竭尽寿命与智力来计算,所知道的数,就是毛尘上那一点点水,所不知道的是大海水。

【彼佛寿量。及诸菩萨。声闻。天人。寿量亦尔。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

以上显示了极乐国中佛寿无量、声闻之数无量。本段表明,国中菩萨声闻天人都是寿命无量。凡夫往生到极乐的凡圣同居,没有断惑还是凡夫,这就称为‘天人’。‘声闻’也是如此,极乐国中都是大乘菩萨,哪里来的声闻,这是根据他断惑的程度,倘若先断了见思惑,这时的水平等于声闻,也就叫做‘声闻’。国中从菩萨到天人也都是寿命无量,‘非以算计譬喻之所能知’。凡夫若能带惑往生,一到彼土,就不退转,再也不退了。在这个世界,都是进进退退,甚至‘进一退九’,进了一步,退下九步。到了极乐世界既不退转,又是寿命无量,他不成佛,成什么!老不退转,老活著,那不就决定是即生成佛嘛!

宝树遍国第十四

【彼如来国。多诸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唯一宝成。不杂余宝。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根茎枝干。此宝所成。华叶果实。他宝化作。或有宝树。黄金为根。白银为身。琉璃为枝。水晶为梢,琥珀为叶。美玉为华。玛瑙为果。其余诸树。复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种种共成。】

在彼佛国土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宝树。‘或纯金树、纯白银树、琉璃树、水晶树、琥珀树、美玉树、玛瑙树’,是单独一宝所成,没有掺杂其他的宝。极乐世界的树,美好到无法形容,只有拿宝来作比方。还有两种宝、三种宝、以至于七种宝转换共同合成,根茎枝干是某一宝所成,华叶果实就是其他的宝变化所作。例如,有棵宝树,黄金做根,白银做树身,琉璃做枝,水晶做梢,琥珀做叶,美玉做花,玛瑙做果。其余的树又另有七宝,互为根干枝叶华果,组成种种不同形色的七宝树。余经七宝之名称与本经稍有不同,但亦不必分别,总之七宝直是无上微妙的一宝,就是弥陀与读者本人的心宝。

【各自异行。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叶相向。华实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

上段介绍宝树的实质,本段是宝树的排列。‘各自异行’,各自成一行。‘行行相值’,就好像现在咱们练操,大家排成一个队伍,你横著看,人是排成一条直线的,直的看也是排成直线的。人对人,空间对空间,很整齐。‘茎茎相望’,不但宝树行行对正,就是树干彼此也都对称。‘枝叶相向’,一枝一枝都很整齐,相对相向。譬如一颗树在中间,东边的枝叶与东边相邻的树的枝叶整齐对正,其余三方也是一样。‘华实相当’,各树各枝的华、果的位置都有规律很整齐,彼此相当。‘荣色光曜。不可胜视’,繁茂的妙色,光明照耀,令人目不暇接,看都看不过来了。

《定善义》说:‘诸宝林树,皆从弥陀无漏心中流出。’因为佛心是无漏,所以树也都是无漏,所以没有老死、病害、初生、渐长种种变化的相。所以诸树必然同时顿起,等齐划一,井然有序。

【青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是诸宝树,周遍其国。】

清净无漏的德风,应时而发,随人的意乐自然吹来。而且风摇枝叶,自然发出微妙的乐章,宫、商、角、征、羽(这是中国古代乐律的根本,再加变宫、变征就是现代音乐的七声)五音相和,非常悦耳。这些宝树,周遍在他的国土里。

菩提道场第十五

【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金珠铃铎。周匝条间。珍妙宝网。罗覆其上。百千万色。互相映饰。无量光炎。照耀无极。一切庄严。随应而现。】

在佛道场(修道之处叫做道场),有菩提树,这个菩提树就更高了。上述的宝树也很高,在法藏大士第四十一愿,宝树高是百千由旬,要是用一百乘一千再乘上由旬,那将是四百万里,或者更高。看来百千不是直接相乘,就是说很多的千。菩提树高四百万里,树身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向四方分布二十万里。有人挑剔说树太高,这个叶子分布的不够广。这是因为他没有考虑底下还有极高的宝树,又不能把阳光都挡住了,所以树长得细高。这种树是一切众宝自然和合而成。‘华果敷荣’。这个菩提树的华与果,开敷得繁茂旺盛,呈现欣欣向荣的景相,并且放大光明,遍照一切处。复有树上头的庄严,有青、绿、红、白各色的摩尼宝,就用这众宝之王的摩尼宝来做璎珞,悬挂树上。树上还有宝柱,宝柱彼此之间要有联接,这个联接叫做锱,一般是木结构,极乐国的联接是云聚宝。这个有证明,《唐译》说:‘有狮子、云聚宝等,以为其锱。’所以这很确凿。用这种云聚宝所成的锁来庄严宝柱,又把许多金(纯金)、珠(真珠)、铃(铃铛)、铎(铃中木舌,敲铃发声)遍挂在菩提树的枝条上面。又在树上挂了珍妙宝网,周遍盖在菩提树上。摩尼、璎珞所悬挂的金珠铃铎以及珍妙宝网流放百千万的光明,彼此相照,互为庄严,互相辉映,互相作为装饰,放无量光明。光焰明耀,所显妙光及所照之区域都没有极限。一切庄严之相,普应群机,变化不拘,随意而现。

【微风徐动。吹诸枝叶。演出无量妙法音声。其声流布,遍诸佛国。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本段显极乐宝树演说妙法的不可思议功德。‘微风’是清细和缓的风,徐慢的飘动,吹到菩提树的千枝万叶,演奏出无量的美妙音声,都是在宣说微妙之法呀。‘其声流布’。这个音声就流通散布诸方,遍满一切佛国。菩提树所发的法音,清净通畅,‘哀亮’,能引发听者生起悲愍众生的心。好的音乐总是含一点悲意。‘亮’是明亮,响亮,此处是指音乐的节拍鲜明,音调爽朗。‘微妙’,因在音声中宣演妙法,于是音声也就微妙,它的善好到了无法宣说的程度。‘和雅’,指安和雅正。声音安和就令闻者心中安和。雅就是脱俗,正就是离邪,不是郑卫邪荡的音乐。所以极乐世界的音声,在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触其光影。念树功德。皆得六根清彻。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

本段表弥陀大愿的功德不可思议,所成就佛土的殊胜不可思议,菩提树能施之法益不可思议。‘若有众生。睹菩提树’,倘若有众生眼见菩提树了;‘闻声’,耳闻到这个妙法音声了;‘嗅香’,鼻闻到树的香味了;‘尝其果味’,舌尝到所结果子的味了;‘触其光影’,身体接到树的光或影子;‘念树功德’,意根在忆念树的功德,‘皆得六根清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清净无垢,彻辨无遗(例如耳目,对于所闻到的声与色,都能完全辨别,没有遗漏,叫做彻)。《会疏》的话‘耳根无垢曰清’。一个人成见牢固,对于正确的东西听不进去,就由于你耳垢太重了。‘彻听众音曰彻’,对于种种声音都能听到了叫做彻。其余五根可以举一返三:意根是意根无垢为清,彻了诸法为彻。‘无诸恼患’。《唯识述记》说:‘恼是乱义’。所以无诸恼患,就是没有种种恼乱所造成的过患,于是就可以安住于不退转之位,达到圆满佛果。

此下更显菩提树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又因为能看见菩提树的缘故,可以得到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见了树的人,可以得无生法忍,极乐世界的增上,真是登峰造极。三种忍的涵义是:‘音响忍’。《净影疏》:‘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就是说,从声开悟,于是知道一切都如山谷的回响。只是回响而己,根本没有人在说话。于是知道这一切都同回响一样,没有谁制造这个响,所以说没有作者。了解以上的真实义叫做音响忍。这是二地以上菩萨的境界。‘柔顺忍’。‘舍诠趣实’叫做柔顺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义理叫做诠,一切经论、禅宗的公案都是诠,正是指月的标。许多人抓住这个手指头,要从手指头上找到月亮,那就请等驴年。现在言诠都舍掉了,双眼正对月亮,这就是舍诠趣实。所以舍离言诠,趣入实相,得柔顺忍,在四地、五地、六地了。到七地以上,就‘证入实相,离一切相’,这才是无生法忍。证入实相,离开一切相,安住于无生法中,是七地以上菩萨的事情。见到菩提树,就得到这三种忍,足证弥陀的愿力与无上威神功德力,都不可思议。《弥陀疏钞》解释无生忍(无生法忍的略称)有两种:一种从法上说,一种从修行上说。从法上说,种种没有起念,没有造作的实际理体,叫做无生。具有无为智慧的心,在理体上安住,叫做忍。也就是说:无生法就是远离生灭的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这个理体上不动,叫做无生法忍。《大智度论》说:‘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智论》开示得很清楚,对于本无生灭的诸法实相,能够(1)信受,(2)通达,(3)无碍,(4)不退,就是无生法忍。

从行上说,更上一层楼。《疏钞》说:‘报行纯熟,智冥于理,无相无功,旷若虚空,湛若大海。心识妄惑,寂然不起,方曰无生’。文中‘报行’是对有功用的集行而说的。集行指心心精进,念念劝修,加功用力,堕在功用道中。这是七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于是渐增,转为报行,并且纯熟。报行是无功用道,不必起意运心,自然任运流入如来智海,是八地菩萨境界。这时自心真智与理体冥合。理体无相、无为、无功、无相。行无另外之体,只是以智慧为体,智与理不二,所以行与理相同,也无相、无为、无功、无相,都是广大如虚空,清湛似止水。这时慧日朗照,心识种种妄惑自然不起,这才叫做真得无生法忍。

菩提树功德,能令看见的人位登八地,正因极乐即是华藏。华藏世界,一真法界,十玄妙门,全在极乐。全体包括一一局部,这是妇人小孩都知道的常识,可是局部包括全体,乃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华严玄门。见树就是见整体的华藏世界,圆满具足一切功德。见树得忍,不算份外,并且这正是华严十玄门中托事显法生解门。从具体事相,可以开佛知见(显法),示佛知见(生解),立即悟入佛之知见。所以释迦牟尼佛当年,在灵山会上拈起华来叫大家看,大众都莫明其妙,独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他开悟了,成为禅宗第一代祖师。这就是托事显法,花是事,迦叶所悟是法。所以极乐世界菩提树,你看了就证无生法忍,也都是托事显法。

【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坚固。究竟愿故。】

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华果树木都能给众生作佛事。什么原因呢?是由于两个原因:(一)是无量寿佛的威神力。阿弥陀佛已经成了佛了。阿弥陀佛有如是的威神,有这个力量。(二)是本愿力。过去发的愿,所以现在实现,能让众生看见树就得三忍。所以本愿力是总,底下满足愿、明了愿、坚固愿、究竟愿,这四个是分别说。(1)‘满足愿’。《净影》说:‘愿心圆备’。发愿的心是圆满具备,所应为众生设想的都想到了。(2)‘明了愿’。光明、智慧共同相应故。(3)‘坚固愿’。是‘无退精进’,没有退心。(4)‘究竟愿’。‘期尽有情法界际故’,所以称为究竟。因为他要度尽法界一切有情,所期望的只是度尽一切众生,所以这一切愿,都必然是以真实之际为体,从真实慧所发生,具足究竟方便,所以他能令众生普得真实之利。

堂舍楼观第十六

【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

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贯,也是楼。‘栏’是栏杆,直的叫栏,横的叫楯),也都是七宝自然合成的。并且也都悬挂了白珠摩尼等等宝作的璎珞,交*悬挂如同网路,互相辉映,互作装饰,光明美妙,没有相比的。诸菩萨众,所居住的宫殿也是一样,显示平等之义。

【中有在地讲经。诵经者。有在地受经。听经者。有在地经行者。思道。及坐禅者。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经行。思道。及坐禅者。】

上一段是境,这一段是极乐的境中人。其中有种种形象,有人在地面上讲经,当然就有很多人在听经,诵经,受经。还有人在地面经行的。经行有两种方式:(一)绕念。(二)是在直线上来回走著念,像织布机上的梭子。也就是要有一点活动,要避免昏沉,所以坐念与经行就交替为用。还有人在地面上思道(‘思道’就是思维于道)与坐禅(就是打坐修习禅定)。极乐世界在虚空中同有上述种种修持的人。

【或得须陀洹。或得斯陀含。或得阿那含。阿罗汉。未得阿惟越致者。则得阿惟越致。各自念道。说道。行道。莫不欢喜。】

在极乐凡圣同居土中,种种修持的人,‘或得须陀洹’,须陀洹初果,以及下面二果、三果、四果,都是指的断惑。若把见惑全断了,就等于证了初果。但是他发心不是只是初果,这是由于对于前生的修习,在这一方面的居多,所以这方面相应的比较快,所以先断见惑,程度等于初果。实际极乐国土一律是发大心的菩萨,《往生论》‘二乘种不生’。初果名为入流,是凡夫初入圣道的法流。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断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还须到人或欲界天受生一次。三果阿那含译为不还,断尽欲界思惑之后三品,不再还欲界,以后受生只在色界与无色界。四果阿罗汉译为杀贼、应供、不生,断尽上至非想处一切思惑,入有余涅槃,不再来三界。

‘阿惟越致’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弥陀要解》说:‘(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是一切种智海,也就是如来果海。须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一念一念都流入到佛的智慧之海,所以这是极高的境界。但是凡夫往生之后,首先是位不退。极乐国内唯演一乘,诸往生者都发大心,所受用者,大乘法乐,所以不堕二乘地,证行不退,极乐国内没有退缘,一切都是增上,寿命又是无量,所以必证念不退。所以《要解》说:‘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都得三不退也。’并极力赞叹说:既是凡夫又是阿鞞跋致,既是阿鞞跋致可他仍是凡夫,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若非自心自性登峰造极的妙德所致,与持名功德之奇特功勋,再加上弥陀的一乘愿海,要不是这三个方面,怎么会有这样殊胜无比的奇迹。

泉池功德第十七

【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

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是极乐的总相。‘讲堂左右。泉池交流’,国中各处都是这样。在讲堂之外,泉池环绕,四通八达,国内到处都是如此,所以是总相。以下‘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标泉池的大小,这是别相。泉池的长宽和深浅有不同的等级,有各种的形式,都是调谐相称的。各种大小形式、各种长度、宽度、深度、浅度都很相配,这是‘皆各一等’的意思。泉池的大小有的十由旬,有的二十由旬,乃至到百千由旬。池中的水,‘湛然香洁’,清湛、芳香、洁净,具有八种功德,所以叫做八功德水。《阿弥陀经》的唐译本中说:‘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长乐受用。’水能除饿,长生诸根,还能增益善根,真是不可思议,极乐众生真是多福。

【岸边无数旃檀香树。吉祥果树。华果恒芳。光明照耀。修条密叶。交覆于池。出种种香。世无能喻。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岸边有无数旃檀香树(旃檀是印度香木,俗称檀香木)和‘吉祥果树’。吉祥果中国没有,形状像瓜篓,中国用石榴代表,一花结许多石榴子,表示吉祥。‘华果恒芳’,华跟果都经常是芳香。‘光明照耀’,花朵果实都放光照耀。‘修条密叶’,很长的枝条,很密的叶子。水边、两岸都有树,树长了很长的枝条,延申相接盖覆在池水上面,‘交覆于池’,放出种种幽香,香气美妙不是世间的种种妙香所能比拟。随著清风散布本体的香馥,沿著池水流送花味的芬芳。境界美妙,文字也美妙。‘随风散馥。沿水流芬’,使人身临清风流水送来的芬芳幽馥之中。

【又复池饰七宝。地布金沙。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牟头华。芬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还又用七宝来装饰这些莲池。池的底部上面铺满金沙。池水上是四种颜色的莲华:‘优钵罗华’,青莲华;‘钵昙摩华’,红莲华;‘拘牟头华’,黄莲华;‘芬陀利华’,白莲华,覆盖池水上面。莲花各放妙光。《阿弥陀经》中‘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说明四种妙莲放出妙光与本经的‘杂色光茂’正好一致。‘杂’字有众、集、和、合的意思,所以此处的杂色是指不同颜色的妙光会集和配,并且光色明亮,所以经文是‘杂色光茂’。

【若彼众生。过浴此水。欲至足者。欲至膝者。欲至腰腋。欲至颈者。或欲灌身。或欲冷者。温者。急流者。缓流者。其水一一随众生意。开神悦体。净若无形。宝沙映澈。无深不照。】

彼国的众生,若要在池水中沐浴、游泳。(我看过敦煌壁画明信片上的极乐世界游泳池的情况,池水中有正在游泳的人,头上都有圆光。游泳池边岸上也坐了好几位,头上也都有圆光)。在池中的人,心中想水到足就到足,到膝盖就到膝盖,到腰就到腰,到腋就到腋,到脖颈就到脖颈,想淋浴就淋浴灌身,想它凉一点就凉一点,温一点就温一点,想水冲得急一点就急一点,慢一点就慢一点。‘其水一一随众生意’,池水对于每一个众生,都能满他的意。试想只是在一个池子里头,许多人都在游泳、沐浴,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意思:你要浅就浅,你要深就深,想它急就急,想它慢就慢,想它温就温,想它凉就凉,各人满各人的意。可是一个池水可以同时满足许多人各别的意,这就彻底打破众生的情见,全显华藏世界十玄妙门不可思议功德。在一真法界中,一根毛、一粒微尘就是全法界。局部可以含摄全体,如同帝网上的千珠,每一珠都映出千珠的光彩。一真法界就是法身,就是佛心,也就是每一个众生的妙明真心。因此,极乐池中的水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无知而遍知一切在水中众生的心意,不须造作安排,自然一一圆满各各众生的心意。同时同地出现各种不同差别境界,妙应无穷,不是有思量分别的凡心所能理解。

‘开神悦体。净若无形’。水不但自然适应每一浴者的心愿,更殊胜的是这水能开你的神明,使你心神爽朗,增长智力,并且洗后身体舒畅安乐。水清湛净洁如同虚空,没有形状,水清见底,池底的宝沙都能彻底映现。水中没有任何一个深处是宝沙映照不到的,所以说‘无深不照’。

上一篇: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06
下一篇: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04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