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5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5
2006年06月21日19:2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365 字体: 繁體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5

(正释经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净空法师讲述

刘承符居士记

《解》以无漏慧。除四邪命。摄诸口业。住一切正语中。名正语。

此‘四邪命’即知见思想以及谋生方法不正。第一、方口食。‘方’指‘四方’,交际应酬,到处游玩,对豪门权贵谄媚巴结,贪图供养。第二、维口食。以咒术治病占卜吉凶,算命看相看风水。第三、仰口食。仰观星象,作吉凶预言,均属迷惑众生。第四、下口食。自己耕种维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此四种仍存在。中国与印度不同,印度对出家人非常恭敬。出家人托钵乞食,民众供养,而在中国对出家人乞食多易存轻蔑讥笑之心,恐众生造罪业,故行不通。前面曾经提到憍梵波提是一位得道者,他有个毛病嘴巴常常动,恐怕人家讥笑造罪业,佛不准他乞食,受天人供养。树下一宿在中国也行不通,印度高僧来华是我国帝王朝庭礼请而来,中国人尊师重道,那能叫老师在树下度宿。所以中国对高僧饮食起居应受到优遇,岂可令其树下宿。所以印度生活方式一律废弃。中国道场之建立皆有山有田,租与农民,按期交租,寺庙生活,颇为安定,心安则道隆。今日要依*信徒供养,故不敢得罪信徒,所以这四种邪命难以尽除。我们离开这四种邪命,过简单生活,也可以过得去。如不能吃苦,则道业难以成就。佛最后叮嘱以戒为师,又在经典中说,以苦为师。清苦生活可使人有出离想,亦可作一般修行人最佳的榜样。一切放下,一心在道,尤其此法门,成就无比的快速。如真肯修,经上讲若一日若七日就能成就。此经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既为诸佛所护念,则一切天龙八部护法鬼神自然一律护持。我们尽管放心,生活统统交给佛菩萨,不必操心。这种说法初机同修听了可能不会接受,也不敢作。第一是对此法门认识不够清楚,第二是善根福德不够。我初学佛时,章嘉大师对我说,你这一生专心修学弘扬佛法,自己身体生活方面都不要顾虑,一律由佛菩萨去安排,再清苦也无所谓,反正自己不必操心。我对章嘉大师非常尊敬,认真依教奉行,我得到一点好处一点自在,皆是章嘉大师的恩惠。‘摄诸口业’,不说人家是非长短,说话不要粗鲁,不要花言巧语。‘住一切正语中’,亦即本份上的言语。不仅是在净宗道场,即一般寺庙出家人彼此问对皆以阿弥陀佛答之,乃一切宗派法门通用的正语。

《解》以无漏慧。除身一切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

我们在造作时叫‘事’,也称行为,其结果就叫作‘业’,以因果看,行与事是因,业是果,业有善恶,起心动念思惟想像是属意业,意在造业,言语是口造业,身体造作是身业。中国人讲礼节,礼是制度,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节,维系社会秩序,但不能过份,要恰到好处。现在这个时代,儒家的礼没有了,佛门的威仪没有了。我们无力挽救,但是要警觉,保持自己的节操。对人礼让,自卑而尊人,不造一切恶业,利用这个身体,口念佛,心想佛,身拜佛,按仪规专修礼拜,拜中有观想,夏莲居老居士编的净修捷要有拜佛法,只有三十二拜,在早晚课作亦甚好。

《解》以无漏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

所谓‘邪命’是为了名闻利养,即以不如法事以维生活均谓之邪命。现在的话即打知名度,第一、诈现异相奇特。‘诈’是欺骗,‘现’是故意表现与众不同,目的在求得他人对其恭敬供养。第二、自说功德。对自己的修持作不实的表现,亦是为名闻利养。第三、占相吉凶。以看相算命作手段接触大众,希他人恭敬供养,视其为神明。第四、高声现威。大言壮语而现威势,以求利养。听说有出家人喜欢骂人,经常以长者姿态教训人,善知识章嘉大师和李炳南老师对任何人都是和颜悦色,一点架子没有,他教训一个人一定把学生叫到房间,对他一个人训责。教训一个人,乃是真正看得起他。第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以上五种在佛门中称为邪命,我们要以清净心远离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即正常生活维持我们生命谓之‘正命’。最要紧的要勤俭,生活愈简单愈好,所求者少,容易得到,故不必贪求。在此社会保持平安度过,不遭大小横逆之事,必须不造恶业,纵然前生已造恶业,今生诸恶莫作,没有恶缘,不会结果,这不是一句口号。一生中尽量修善,福德天天增长,冤家债主不得其便。为善不必宣扬,免招嫉妒障碍。学佛人全心行善,应三轮体空,一无所求,方是正道。佛在世时,佛的从弟提婆达多想尽方法害佛,自己欲取而代之,佛弟子中亦有专门捣乱破坏僧团者。在中国最明显的例子是五祖传衣钵与惠能时,许多人不服气,不但要把衣钵夺回还要加害于惠能。唐朝时人心淳厚,尚且如此。我们无福无德,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世人所争的名闻利养我们都不要。我们所要的老实念佛,他们不要,各不相碍。

《解》以无漏慧相应。勤行精进。修涅槃道。名正精进。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净念相继’,能作到净念相继自然能够‘都摄六根’。‘念’字是‘今心’二字组成,就是现前的心,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净是清净,清净心中一个杂念都没有,‘不夹杂’即是没有见思尘沙烦恼,‘不怀疑’即是没有无明,此即净念相继。在修学过程中用一句佛号作进修的手段,此句佛号是自性本具性德之总称。换言之,一句阿弥陀佛即可以把我们自性唤醒过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求生净土’即是‘修涅槃道’,此之谓正精进。

《解》以无漏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

莲池大师说,信愿持名是正道也是助道。诸佛菩萨在本经、无量寿经及观经中还有许多修行方法皆属助道法,帮助念佛工夫成就,在日常生活中净土五经一论已经够用了。学的太多反而成了障碍。祖师大德开示教我们以经典为纲,以祖师大德语录为目,就不会乱了。尤以近代印光大师文钞最为契机,因其距离我们年代最近,他所见社会的病态与现在亦相近。

《解》以无漏慧相应入定。名正定。

定有邪正,有究竟不究竟,乃是比较性的。在大乘法中皆属正定,佛家常说有八万四千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皆是修定。佛法修行的总纲领是三学,戒定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在许多方法中之信愿持名是无漏慧,此乃诸大菩萨文殊普贤真实智慧之选择,真智慧的选择,决定没有疑惑,也绝无夹杂,所以他很快就成功了。今天我们的大问题是选择并没有错,但不相应,因为与自己的心不相应,我们心不清净。所以仍有怀疑。一生修行只依*这一部经已足以保证我们一生圆满成佛,如还要多搞其他经典,纵然仍能往生,品位亦不会太高。

《解》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依据天台宗的判教,天台大师将释迦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经典判为‘藏通别圆’四教,最早在印度的结集,只是把佛已往所说的记录下来编成经典流通,并无详细分类,传到中国之后,在隋唐之间各宗各派祖师大德,为了教学方便将经典加以分类,因各人根性不同,由浅而深。藏教是小乘,依佛所讲的经律论,如四阿含经为经藏,毗奈耶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中文所译小乘三藏相当完整,且传至泰国、锡兰等国,所传皆用巴利文,其经典与藏经中小乘经典比较,他们只比我们多了五十几部,可见中国所翻经典相当完整。小乘经在唐朝时曾兴盛一时,后即衰落,因其翻译文字不佳,义理亦不流畅。其次一般出家人多已奠定儒道二家之基础,近乎大乘,不屑于研读小乘经典,且小乘所讲的是生灭四谛,完全由事上著手。通教是大乘的开始,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别圆。别教是纯粹大乘,圆教是究竟圆融。四谛与三十七道品,为一切佛法的纲要,通大小乘。三十七道品即四谛的展开。四谛中有苦集灭道。前面曾提到过,‘苦集灭道’是世出世间一切事理的真相,佛所说一切法无他,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说明而已。世间人无人能说出,虽有不少宗教家对世间因果亦曾道及,惟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世尊不得不出现于世间,为众生说明真相,佛虽详细说明,其目的还要叫我们亲证。佛法修学有四个阶段,信、解、行、证,绝不是只有信就算了事,尚须根据理论方法去作,以行持证明其效果。第一种藏教,依生灭四谛而修。若是讲世间果报,有情众生有生老病死,一般不善不恶的凡夫死了之后四十九天内又托生为人,生死轮回没有止境。其他宗教所说的永生只是生到天上寿命长而已,终将五衰俱现,并非真正永生。‘集’是起惑造业。对事实真相不明了,即生妄想烦恼,因而造业。业有善恶,于是有六种果报,上面三种是三善道,天、阿修罗、人。下面三恶道是地狱、饿鬼、畜生。皆迷惑造业所感得的果报,自作自受,此之谓‘集’。

符按:前谈五衰一词为佛家术语。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涅槃经云:‘释提桓因(忉利天之主,略称帝释),命将欲终,有五相现,一者衣裳垢腻,二者头上花萎,三者身体臭秽,四者腋下汗出,五者不乐本座。’有此五种情况,天人即将命终,随业再入轮回。

‘灭’是要把三界六道的因灭掉,灭烦恼、灭妄想,灭是出世间的果报,灭又译为圆寂或涅槃,‘涅槃’是梵语音译,意思就是死。‘圆寂’,圆是圆满,寂是寂灭,圆满寂灭了妄想与烦恼,以及生死轮回。小乘罗汉所证得的即谓之涅槃。三界六道之因灭掉,果报当然没有了,于是超越了三界。但其灭尚未究竟,他只灭了三大类烦恼之一的见思烦恼。还有尘沙无明未破,只是超越三界,没有明心见性,称之为小乘涅槃。如要达到灭的效果必须修道,道是灭之因,灭是道之果。简单说道是三十七道品,亦即佛所讲的无量法门。对此无量法门,应依自己的根性、生活条件作为选择的标准。佛说了许多方法,由我们选择,有许多人仍有小乘习气,比较保守,重视事项仪规,大乘往往不拘小节,如南传佛教与中国大乘佛法有很明显的区别。小乘根性依生灭四谛修行即属于藏教道品。第二种通教,大乘的开始,有些人对于小乘甚为向往爱好,对于大乘亦甚羡慕,此种根性的人占大多数。故通教前面通小乘,后面通大乘。其根性比前面的人聪明,领悟力强,他所依据的苦谛,可以随缘放得下看得开;至于集谛,他起心动念均不可得,看世间法比一般人淡薄,对修学有很大的帮助;至于道谛,般若经常讲‘不二法门’,与集谛同样如幻如化;灭谛也没有生灭之相,因为佛为我们所说的菩提涅槃也是如幻如化,念佛人如是此类根机,他一定是依通教道品修学,通教与藏教道品须有好老师,承其指点易于成就。通教最怕走火入魔,流于狂慧。怕其无真实智慧误入恶取空。第三种别教是纯粹大乘菩萨法,不通藏教亦不通通教,含无量无尽的法门,别教内容是无量四谛。苦谛有无量相,十法界果报不同。华严有四谛品,其内容完全讲别教无量四谛,华严是圆教大乘菩萨法,圆教可以包括别通藏。果报既无量无边,其因缘当然也是无量无边。一切众生妄想执著分别烦恼,各各不同,法门无量,故道品亦无量。藏教有藏教佛,通教与别教亦均有佛。惟其果位境界不相同。藏教佛比阿罗汉位高,还不如圆教初住菩萨。初住菩萨见性,而藏教佛未见性,藏教阿罗汉等于圆教的七信位菩萨,藏教的佛等于八信九信而已,故未见性。通教佛亦未见性。别教佛等于圆教十行第二行位菩萨。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别教佛四十一品无明只断了十二品,并未完全断,算已见性,圆教佛四十一品无明全断了。

修净土的大众如果是别教根性,大多数依无量四谛而修,有的偏涉大乘经论,果真是利根,走了一段他会回头。历代祖师们如永明延寿大师,由禅宗回头,相当于通教根性,但他对大乘涉猎甚广,通教讲空,别教讲有,不是完全讲空。又如莲池蕅益以及印光大师年轻时均是涉猎许多大乘佛法,大半都是别教的根机,但是到了晚年根性成熟,把所学全部放下,专学念佛法门,这一专就变成圆教了。由此可知圆教根机是可以培养的。所以莲池大师到了晚年,他说:三藏十二部让与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自己一部阿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蕅益印光亦复如是。回头愈快愈殊胜,将来品位必高。真正知道这个世界是苦,必求出离,除一句佛号外,别无他事,乃是真正觉悟的人。

第四种是圆教,讲三谛圆融,圆修圆证,他看四谛法是无作四谛,真妄一如,性相不二,心地真正清净,自性般若智慧现前,所看宇宙人生确实与他人不一样,所谓‘诸法实相’他看到了。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就是‘用’,用最深的智慧观察宇宙人生。五蕴皆空,一切万事万相皆是五蕴组合,亦即万法皆空。‘空’现的是性,‘色’讲的是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相一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理事不二。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凡夫看到是生死,圆教菩萨看到是涅槃。凡夫看到是生灭,圆教菩萨看到是不生不灭。现在科学发达对于佛经中所讲的境界有某些部份提出很好的证明,科学家讲物质不灭,精神亦不灭。圆教菩萨看一切法是缘聚缘散,大乘法重视缘生,缘聚则有,缘散则灭,其实缘聚也未生,缘散亦未灭,此是事实。譬如这本书,许多纸张订成一本谓之书,书相现前,把它一张一张分散,书没有了,其实未灭,现象不过是缘聚缘散而已,若执著书的相是错误的。金刚经讲世界是‘一合相’,‘一’是基本的物质,佛经称之为‘微尘’,相没有生灭,心性亦无生灭。大菩萨神通示现,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明白这个道理,即能控制环境,可以随心所欲变化,此之谓神通。现在科学家说能与质可以互相变换,能是质之能,质是能之质。心能可操纵物质,甚深禅定中可以得神通,随心所欲控制质能,今天科学家尚未能研究到,未能突破到心能。说到道,它是偏邪皆中正,无道可修,修而无修,无修而修。灭谛,生死即涅槃,无证而证,证而无证。净宗学人如圆教根性,会偏重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可知净土宗包括藏通别圆,各种不同的根性与层次,圆满包括所有一切法门。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圆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半字法门’是比喻,‘半’是不圆满,藏教只断见思,并不圆满,尘沙无明未断。西方净土本来无有五浊,即使在凡圣同居土五浊的现象非常轻微,可以不必用四种道品,惟小乘根性的人,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善知识用这个四种道品迎合他的根性,使他生欢喜心,可以暂时用之,如果不是小乘根性,不必用这个方法。

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声闻缘觉菩萨都要修学的,是一个共修的普通科目。同居净土是带业往生的众生所居,见思烦恼未断,只是念佛工夫得力,把烦恼伏著。故通道品有修学的必要,帮助他们了解这些理论与方法。别道品名‘独菩萨法’,乃大乘菩萨法非三乘共修的,同居土与方便土的菩萨有其专修的学科。而实报及常寂光土的菩萨并不需要别道品。圆道品名‘无上佛法’,大乘经中常说,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说法的音声叫圆音,这四种不同行人同时听佛说法,小乘人得小乘利益,乃至圆教人得圆教利益。此种情况不难体会,譬如学校老师上课,学生所领悟的各不相同。圆道品是无上佛法,无论在那一土皆能听到,因西方世界四土圆融。一切经论赞叹西方世界就专对此一点而说。一切诸佛世界亦皆有四土,而不圆融,如圆道品,只有在寂光土及实报土可以听到,此是他方世界的情况。在西方世界,圆教根性者往生西方生到凡圣同居土,亦能听到无上佛法。释迦佛初成道讲华严也是圆道品,在菩提树下说法,有两个说法,一说二七日中,一说三七日中,为四十一品法身大士所讲,在定中讲华严,热闹非凡。而凡夫只看到佛在菩提树下草堆上打坐,众生没有份。小乘人执著在事相上说大乘非佛说,佛灭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在龙宫里取出华严经。现在人不承认,认为潜水艇南北极都去到了,未发现龙宫。现在人皆知有鬼,人鬼杂居,而人见不到鬼,因我们住在三维空间,他们是在多维空间。佛可以随类化身,亦能变现六尘说法,皆为阿弥陀佛变化所作。这种情况就是经上所说,以生灭心测圆觉海,无有是处。

四种净土,凡圣同居土中四教经典均有,龙树菩萨在龙宫里所见到的华严经,其数量之大在地球上无法容纳,中本亦大,只取下本,下本即提要。传到中国,所译者只有原文之二分之一,并非原来的下本。原华严下本有十万偈,诸位欲知其详可参考龙树传。他是八宗祖师。

《解》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经文有一‘等’字,包括大小乘所有法门,前面三科在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经文中没有,前已介绍过,其他无量法门,也略举几种,如四摄六度等等。‘四摄’即摄受众生,亦即接引众生之义,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布施即予众生以恩惠,慢慢感情深厚,再介绍与佛法,他即容易接受。也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之意。我最初拜章嘉大师学佛,他对我们初学之人非常关心,即用四摄法。他住在台北青田街八号,叫我每星期天到他家去,如有一、二次未去,他即找人向我探询何以未去,这一问我就不能不去。第二是爱语,言语之间对学生真诚爱护使接受的人深为感动。第三是利行,利是利益,世人看利甚重,如有好处,必愿接受教诲。第四是同事,前三项易行,第四同事,自己必须有高度的智慧与甚深的定力,否则必致失败。如某人喜欢打麻将即同他一起去打麻将。此是大菩萨的作为。同事是接引众生最高的方式。‘六度’是菩萨的行法,前面读过。

‘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古译为大道心众生,新译(玄奘的规范)为‘觉有情’。佛没有情,情完全化为智慧。在大乘佛法中,智与情是一个,觉悟了,情就变成智慧,迷了智慧就变成情识。觉悟者处世待人接物,一定要遵行六度,‘度’的意思是说从我们生死轮回的这边度到不生不灭大涅槃的那边,即所谓‘超凡入圣’。此六条第一个是布施,与四摄法布施名词同而意义不同。四摄法布施是与人结善缘,菩萨六度中之布施是度自己。诸位应知烦恼之根是悭贪。烦恼无量无边,归纳之为八万四千,天亲菩萨将其归纳为二十六大类,其中有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再简化之即六个根本烦恼,最后总结为三毒烦恼,贪嗔痴。六度就是度贪嗔痴,大乘断烦恼比小乘来得高明。布施度悭贪,三毒烦恼最后归纳为一个就是‘贪’,菩萨修学方法无他,只有一个‘布施’而已。‘布施’即‘舍’,也是‘放下’,若不肯放下心即不清净,造成障碍。大乘法说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根据其放下多少而分等次,放下多,地位即升高,反之则低,如此而已。我们究竟是凡夫,这个烦恼习气是无量劫养成的,绝非一朝一夕所能除掉,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实在太难,难也要作,且须从最难放下的下手。我最初学佛时,章嘉大师教我把最喜爱的东西先布施,我爱书籍,也很吝啬,不肯借人,后来慢慢把旧书送人,新的留自己用。等我把书籍送光,我的出家因缘也成熟了。章嘉大师最初教我六个字,叫我好好的学六年,这六个字是‘看得破、放得下’。我又向他请教如何下手,他说从‘布施’下手。布施通常分三大类:第一财布施,第二法布施,第三无畏布施。金钱与一切物质均属财,乃一切众生所贪求者。世人求财而不知财由何处来。实在说,一生中有多少财富皆有定数,了凡四训说之最详。既然命定,想多求,求不到;不求,它自然会来。袁了凡先生被云南孔老先生推算一生休咎,最初多年一一皆验,所以他心中安定,不再有所求,后来与云谷禅师对坐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念头。云谷问他如何用功,他说:‘我的命运已经被孔老先生算定,打妄想也没有用。’云谷听后,哈哈大笑,说道:‘我以为你是圣人,原来乃是个凡夫。’于是教他改造命运之法。如何修德修福,他克遵指教,一一行之。尔后了凡后半生的际遇与孔老所算大有出入。我这一生财富不多,生活节俭,有多余的尽量布施,愈布施所得财富愈多。布施也要有智慧,自己虽然发的好心,而钱被人骗去,他以这笔钱去作恶,他是罪魁祸首,施者也是帮凶。

布施要真正种在福田上,一是孝养父母,二是救济苦难众生,三是供养三宝。以现代话说,推广佛教教育是种在福田上。我自从学佛以来,在三宝中作了不少印经事业,用以布施,似无流弊。有人告诉我,我们印的书籍发现在旧书摊上贩卖。我认为能流通于世也是好事。此外还作些放生及救济病苦,但以印经一项作的最多。近年来儒家的四书亦印了数次,其他如了凡四训、阅微草堂笔记等叙述因果报应之书亦在印赠之列。接受经典善书者,阅后心安理得,变化气质,弃恶向善,有助于社会安宁,实含有三种布施之功用。佛在一切经中常提到布施,四摄六度均以布施为首,确有至理。布施目的在度悭贪,对自己有真实的利益。人的命运五年一转,一生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好运坏运自己可以掌握,走好运时不要享受,移之晚年。年轻时发财应布施作慈善公益之事。钱舍掉,财还在,等晚年再发,晚年幸福是真正的幸福。

第二是持戒。不仅限于大小乘戒律,用现代话说,即遵守一切生活规范。我们独处,一举一动不放逸,儒家称为‘慎独’,属小乘比丘戒。处众与大众相处,应守各种规矩,守礼守法,属大乘菩萨戒。学佛人不仅遵守佛的教训,在任何地区应遵守其法律规章,风俗习惯,以及道德观念。以此行之,说法时必为当地人士所欢迎。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第三是忍辱。忍辱即忍耐义,译经人换一个辱字,因中国人对于侮辱看得很重。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大乘经论中将忍分为三大类:第一是人为的侮辱加害,无论有意无意。第二是自然的灾害,天气酷寒炎热,要能忍受。第三是佛法。佛法的修学需要很长时间,佛教我们许多道理方法,令在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毛病习气,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忍辱最主要的是对治嗔恚。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金刚经说:‘一切法得成于忍。’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可不慎。

第四是精进。精进对治懈怠,懈怠为一般人之通病,别人帮不上忙。尤其是现在民主开放时代,特重人权,稍一不慎,即惹出麻烦。我自己是过来人,在学校读书,骗老师的本领很大,幼时记忆力强,所读之书,看一遍即能背出。所以在学校不读书,考试前十分钟再预备。每次考试能及格就算了,有空时到图书馆看书,所以我的常识很丰富。后来知道讲经也是对治懈怠之一法,于是即学讲经,目的在克服我的懈怠毛病。最初讲一个半小时,要用三十多个小时预备。对付一位老师容易,对数百听众无法欺骗,所以必须力求甚解。过了一年,预备时间减少一半,十年以后可以不要预备。但是经还要看看,恐怕其中有生字,要先查字典。懈怠确是一个很严重的毛病,不比贪嗔痴轻。菩萨善根唯一精进。

第五是禅定。用广义解释,心中有主宰,不轻易为外界所动摇。如在世间必须要专学一、二种技能,以维生活,能专能精必可出人头地,佛法亦如是。在许多法门中专学一门,纵然智慧高强,多学几门无妨,但欲有大成就,仍然要专。心专则心无二用,除某一件事外,没有一点杂念,意志精神集中,专精就是禅定。

第六是般若。般若是真智慧,非世间聪明才智,此为尊重不翻,仍保持梵文音译。世间智慧谓之‘世智辩聪’,世智是由意识思惟推阐出来的,般若真智慧是由禅定生出来的。换言之,由清净心中生出,不需要研究推断思考,自然明了,一接触就通达。整个佛法就是求开智慧。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

古德教我们一方面修定,一方面读诵大乘经典,二法同时并进。从前我在李老师会下,他告诉我用念佛的方法修定,再用研究经典的方法帮助开慧。他举例说:单独修定要开慧需用十年时间,如同时研究大乘经论,可以把开慧的时间提前到五年或六年,此佛家所讲的正助双修。读诵大乘有二法:一、完全读诵不求解,如很多人读法华经,一天念一部约需五小时,读时绝不可研究其文字,一研究就破坏了。若要研究须另外找个时间,但以读经修定为主。研究的再好,讲的天花乱坠,依旧智慧不能开,所得的是世智辩聪,非真智慧。

六度是菩萨在日常生活中处世待人接物的纲领,以布施对治悭贪,以持戒对治恶业,以忍辱对治嗔恚,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散乱,以般若对治愚痴。此六大纲领非度别人而是度自己。贪嗔痴是我们的病根。世尊教我们用六度是药,如果用的如法,药到病除。说的最详细的是大智度论,用很大的篇幅说六度。华严经单讲布施有一百种,财布施分内财外财,内财是头目脑髓,非常详细。同修们如想多学一点,可参考江味农的金刚经讲义与周芷庵的心经铨注,内容均甚丰富,对大小乘术语名词解释极详,可作佛学常识读,甚有价值。

‘十力无畏’,‘力’是‘能力’,大乘经中讲佛有十种果地上所证的特殊能力,如华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即是能力,也是众生的本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两种障碍,一为所知障,一为烦恼障。佛对一切众生之教导不外除二障而已。能力无量无边,为便于解说略举十项。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说明因果相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何因得何果,谓之‘是处’,如作善得恶报谓之‘非处’。印光大师在民国初年说,在此天下大乱之时,要想挽救群黎,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因缘果报的事实教导众生,使其了解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贫富荣辱,均系自作自受,不必怨天尤人,应各安其分。

(二)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业’是‘造作’,正在造作时叫‘事’,造作完了叫‘业’。业有三类,即善、恶、无记。佛能遍知众生三世业缘果报之能力。如念佛一事,佛在本经三次劝导,其目的是希望众生在一生中圆成佛道,乃是善中之善,反面言之,不愿修净业之人,就很难脱离六道轮回。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佛法中有世间禅定与出世间禅定,佛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深浅次第如实遍知。凡夫内有无量烦恼,外有无量诱惑。甚难修得禅定,惟诸佛常赞叹念佛三昧,念佛方法甚多,但以持名所得之三昧属上上乘大定。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佛知一切众生之根性,凡夫遇到佛,听佛讲经说法最为契机,佛说几句话就能令其开悟,论语说:‘性相近,习相远。’儒家所说的习性,即众生过去生中的生活习气,各有不同,必须彻底了解,说法才能契机,罗汉亦有此智力,但只能看到五百世,佛则能知众生无始劫以来的习性根机,故对症下药,恰到好处。

(五)知种种解智力。佛对众生之欲望善恶知见,如实遍知。每人嗜好喜爱不同,如知其今生及过去生中之欲望知解嗜好,即可投其所好,予以指点,必能契机。欲望是时时起变化的,颇不易了解,自己都不知道,与前面所说的业与定同样的复杂,与过去生生世世的习气有密切关系,只有佛看得清楚。

(六)知种种界智力。‘界’是界限,即能力的极限,不能超越。例如小乘根性,如是初果的界限,佛可助其证初果。如其有四果的极限,佛助其修至阿罗汉。佛对一切众生种种差别界限,知之甚详,教化各人均能达到其愿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指果位说。有何业因,将来至何道果,如来均能如实遍知。如世间人未出六道,教学的目标是防止一切众生造作恶业,堕入三途。因恶道甚苦,易入难出。如系人天根性,即说五戒十善,以随其愿,此皆应机施教。由此可以看出,大经所说佛不度众生,佛只作增上缘,指导一个修行之路,只是因材施教,并不加勉强,实在还是自度。

(八)知宿命无漏智力,即智通达行圆满,鬼神亦有神通,其能力极为有限。中国有扶乩之说,灵鬼附乩,能知几个月或一、二年内之事。如来对众生种种宿命,能知一世乃至百千万世,生死状况,如实遍知。

(九)知天眼无碍智力。佛的天眼是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见,无所不知,罗汉亦有天眼通,但须作意,且只能看一个小千世界,以外再仔细看也看不到,因其尚有尘沙无明障碍,只是见思烦恼断了。惟佛之天眼可看到无尽世界以及久远的过去未来。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此即‘漏尽通’。‘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自己知道见思尘沙无明皆断尽,不必再问别人,已成就了圆满的大觉。此十类是自己的本能,本来有的。本能以外无有一法可得。

下面‘无畏’是如来对一切众生的教学,说成四种无畏,即自己的智慧德能圆满,教化众生即能融融自在。第一是一切智无所畏,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任何人都难不倒他,实际上也是自己的本能。有人当时拟测验释迦牟尼佛,问他这一棵树上的树叶共有多少,佛立刻答覆,令人清点,果然不错,类似此种事,经中记载很多。第二是漏尽无所畏。第一个是智慧圆满,第二如来烦恼断尽,德行圆满。佛有大德在一切大众之中没有畏惧。第三是说障道无所畏。世间常说邪知邪见皆属障道,世人无知,邪正不能辨别,所以我们修行时间很长,即因障道的事太多,障碍了自己修持。高僧传、居士传、净土圣贤录能启发我们的道心,人家为什么能成就,而我为什么不成就,如把障碍消除,即有成功之望。佛深知此事,在经中常提到障道的因缘。第四是苦尽道无所畏。三界是苦,三界以外亦有苦,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此亦是苦。用什么方法把苦消除的干干净净,佛知此方法,即说尽苦道无所畏。佛教导众生离苦得乐,包括等觉菩萨在内,佛教等觉菩萨各种法门,其中有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在华严经上劝等觉菩萨念佛求生净土。说实在话,我早年学佛对于净土法门兴趣不大。李老师是学净宗的,我在他会下十年,我尊重他,对净宗不毁谤而已,叫我一天到晚念佛,不肯干呀!一直读到华严会上佛教等觉菩萨修成佛的方法有这个法门,我这才醒悟过来,回头再看这个法门与以前看法不一样。佛教诸大菩萨各种理论与方法,我们凡夫作不到,教念佛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的方法,我们也可以作得到。我们采取这个法门,岂不是一步登天。然后才知道一切诸佛如来都赞叹这个法门,真正大慈大悲呀!

这个念佛法门只要你肯信,肯念,愿意去,万修万人去,其理很深。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已透露无遗,方法巧妙,信愿持名,一生成佛,此是苦尽道无畏。

《解》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

三十七道品是总纲领包含一切法。佛菩萨教化众生时,根性与助缘不一样,因此佛说的法因人、因时、因处而异,作种种展开与归纳,随所欲闻,无不演畅。每人习性不同而本性相同,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无论什么法门均指归于自性,而念佛法门就是自性中之事。所以令众生念三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三宝是自性性德之宝。学佛入门即归依三宝,归是回头,依是依*。三宝之反义是迷邪染,我们现在生活在迷邪染中,学佛从迷惑中回头,依自性觉,谓之归依佛;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自性正,正知正见,谓之归依法;从一切心理、思想、见解、精神的污染回过头来,依自性净,谓之归依僧。三宝是真正归依处,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佛弟子最简单的早晚课即是念三归依,早上提醒自己,晚上反省,今天一天处世待人接物有无错误,思想有无偏差。自己检点自己过失,这样作才管用,非念三归依给佛菩萨听。

发菩提心,即是觉心。大乘佛法时时刻刻劝勉众生发菩提心,众生皆在迷,因想法看法作法都错了,作错了有结业感果,麻烦在此。把本性所现的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乃是由迷邪染变现出来的,迷的轻是四圣法界,迷的重即六道法界,愈重愈下。佛叫我们发菩提心,观无量寿经上说,第一是至诚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回向发愿心。至诚心是体,有体必有用,用分‘自受用’、‘他受用’,深心好善好德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大慈大悲心对待众生是他受用。对己要清净,对他人要慈悲。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的名词不同,意思一样。他说,菩提心是直心是体,即至诚心。深心同观经讲的一样,他受用是大悲心。时时刻刻要想到伏灭烦恼,先要伏然后再灭。依要解标准,等觉菩萨都是伏,到如来果地上才是断。小乘罗汉断见思,而尘沙无明仍在,大乘菩萨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破了几品,只是伏著。我们烦恼断不了,要有能力将其伏著。就通途而言是用定力,在念佛法门是用佛号,净念相继,烦恼不现前,比用定功容易。

《解》灼见慈威。不可思议。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能念即三观。所念三宝。有别相一体。及四教意义。三谛权实之不同。如上料简道品应知。

此系解释念三宝的因缘,前面已将西方净土生活状况及说法的情形作了一个扼要的介绍,最后说出教学的成绩即是念三宝。首先要知道为什么结归在三宝,三宝代表了全体的佛法。在无量寿经经题上所讲‘清净平等觉’,清净心即僧宝,平等心即法宝,觉心即佛宝。又是三学,清净是戒学,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所以三宝、三学包括了全体佛法。全体佛法即是自己性德。我们对佛非常仰慕,有一天能够清楚的见到阿弥陀佛一定非常欢喜。在此世间亦能见到,楞严经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有感必有应,感非用妄念,心清净才有感应。既然能见佛,必能见到一切不同法界之人物,亦即在不同维数空间皆能见到。印度有不少宗教家在定中确能见到天上以及六道情况。定能生神通,其深浅程度不同。虚云老和尚一打坐就是十天半月,定中有境界,虚云年谱记载甚详。他有一次在定中到兜率天内院,听弥勒菩萨说法,这绝非虚构。佛法最特殊的是令行者依照经中理论方法去作,自己可以亲自证到。念佛功夫成片乃初级的定,有人在功夫成片时,见到佛及西方极乐世界。修到事一心不乱,其境界等于阿罗汉、辟支佛。到理一心不乱,定功深了,没有入定出定。

老师教学生,既有慈爱,又有威严,不可偏废。所以学生对老师既恭敬又畏惧。阿弥陀佛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因十方一切诸佛与本师释迦牟尼佛都赞叹阿弥陀佛。世尊赞他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

供佛像之意义有二:第一是不忘本。中国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中国儒家以及大乘佛法均建立在孝道上,生命得之于父母,故父母的恩德至大。其次是慧命,慧命是教育,教育得之于老师。父母过世,古礼守孝三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不穿孝服而已。老师的儿女与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要时时照顾。所以供佛像与供奉祖宗牌位一样是纪念之义,供佛乃是供养第一位老师表不忘恩师。第二是见贤思齐,见到佛像即记起佛在经典上的许多教训。我们平常为人处世,有无遵守佛的教导去作。‘法喜入心,法味充足’。佛现已不在世,而其教训仍留在人间,想接受佛的教训,得到真实利益,必须读诵经典,追忆不忘。对老师必须有信心,你的成就大小与对老师的信心成正比例。如对老师无恭敬心,不如不学,学亦无益。真有智慧之人,不重视名闻利养而重视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求学必须向我最仰慕的老师去学,才会得益,因其所说,必百分之百的去作。古人参学寻师访友,在高僧传中可以看到,有学人参访老师,老师同他谈过之后,就对他说,你的因缘在某处向某师受教,当可获益,此人尊嘱而往,不出数年即开悟。

我从小的思想就相当独立,不大受外界影响,在南京求学时,曾在基督教教会学二年,新旧约全书读过两遍,又在依斯兰教学一年。基督教教会叫我受洗,我不接受。因我对于许多疑问无法求得解答。来台之后,亲近方东美先生,他是我心目中非常仰慕的一位。他说,佛经哲学是世界上最高深的哲学,学佛也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到庙里看经,有许多文句不易解,必须有人指导,何况重要经论,多为意在言外。后遇章嘉大师,非常慈悲,承其指导三年,奠定了我的佛学基础。后来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认识李炳南老师,又跟他学十年。拜师必须至诚恭敬,依教奉行,修学才有心得,脱胎换骨,变化气质,法喜充满,烦恼轻,智慧增,自然欢喜。

在高僧传中慧远大师在庐山建立一个道场,称为东林念佛堂,三十年未曾离开,虽未闭关,实同禁足。他一生见到三次极乐世界,与经上所说无二无别,到临终时才对弟子们说明。所以‘行’才会把妄想分别执著去掉,恢复清净心。若光求解,障碍不会去掉。

‘同闻共禀,一心修证,故念僧’。在阿弥陀佛会下,同修皆属诸上善人,即是念僧。‘能念即三观’,此处说出能念所念不同。‘能念’是讲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作不到。他们修学的成果,我们可以略略领悟一点。天台宗所讲‘三观三谛’,在西方世界完全证得了。我们对于天台宗的思想理论境界,可以说所知有限。祖师大德所引用的不过是几个名词术语而已。念佛法门特别,只要一心称念,其理论方法境界均在其中,不但天台宗,禅密亦均包含在一句佛号之内。

有人问我,我们现在学佛,而家里老人不肯学佛,怎么办?我说:这只怪你学佛不认真,没有成就。香港何东爵士夫人念佛,其家人全信基督教,对母亲很孝顺。老太太临命终时对儿女说:‘我们家信教自由,相处非常融洽。我今天要去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母子一场,你们念几声佛送送我。’说完不到一刻钟就坐著往生了。从此时起其子何世礼将军一家都信佛了。此事在香港曾经轰动一时。

佛法自始至终是求开智慧,能念是三观,三观是真实的智慧,三观是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从三方面去观察:一、空,二、假,三、中。‘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空是宇宙万法的本体,本体是存在的,但是看不见,摸不著,听不到,讲不出来。六根无法接触它,而它是存在的,它能生有,‘有’是森罗万象,一切万法,皆由本体变现出来的。空是性,性是空的,相是有的。行事应用‘中’,儒家谓之中庸,佛法谓之中道。既不偏有,也不偏空。凡夫犯的错是执有,著相,不知本体,落入六道轮回。有是假有,不可执著。体是不生不灭,相是刹那生灭,万法无常。所以说‘能念即三观’。在此现象中应用中。所念的是三宝,三宝有别相,是从现象上说的,烦恼妄想断尽,智慧圆满现前,谓之成佛。佛有大智,成就了圆满的智慧觉悟谓之佛宝;所说一切法,流传下来的经典谓之法宝;出家弟子依经论修行谓之僧宝。‘一体’是从性上讲,即觉正净。正觉是佛宝,正知正见是法宝,清净无染是僧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谓之‘自性三宝’,亦称‘一体三宝’。‘四教意义’即天台家所讲‘藏通别圆’。

《经》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此段经文是恐怕有人听到介绍西方世界还有白鹤孔雀畜生道,则西方与此世差别何在?西方的如是众鸟,并无生命,皆为阿弥陀佛变化所作。整个西方的构造,是由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座下,承佛威神,参考十方诸佛世界的状况,集其美好之大成。不但众鸟说法,乃至宝树流水均能说法,悉为阿弥陀佛所作。我年轻时喜阅聊斋志异之类的书。鬼未见过,狐狸见过,抗战时期我住在湖南衡山一大户人家,已经没落,楼上无人住,听说有狐狸,很多人见过,但我所见是一男性,穿蓝布长衫,惟面目模糊不清。另外,在我家家乡出米,有一位亲戚,装一船米,拟运至南京去卖。在启运时有人看到好像一只黄鼠狼跑到船上,但遍寻无著。遂仍按时启运,到达南京,一船米尽失所在,只遗空袋,乃扫兴而返,到家后发现所运之米,仍存在仓库中。可能此米商得罪它,致有此恶作剧。此是亲耳所闻。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印度很多宗教家有定功,能见到类似事实,对于六道看得清清楚楚,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事情如何发生,后来如何结果,他不知道。惟独佛经说其事理因果至详。阿弥陀佛以慈悲大愿帮助带业往生之人,生极乐世界良好的修学环境与殊胜善缘中,不使其生一妄念,所以极乐世界即等于一个伟大的教室,本师释迦牟尼佛与十方一切诸佛鼓励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原因在此。说实在的,往生西方比生天容易。我在台北住在沟子口,隔壁有一天主堂,神父是方豪先生,他只初中毕业,自修成就,他是宋史专家,中研院院士,政大文学院院长。常向我借大藏经阅读。他说:‘佛经中所说天堂比圣经讲的详细,好像佛真的到天堂去过。’天的层次很多,生天的条件不容易,天的德行比人高。佛说生天的条件是十善业道,此是欲界天的标准,若想生到色界天必须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以及四禅八定。比往生西方难的太多了。

《解》征释可知。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究竟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凡情喜此诸鸟。顺情而化。令欢喜故。鸟尚说法。令闻生善故。不于鸟起下劣想。对治分别心故。鸟即弥陀。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无不造故。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

或有人提出这个问题,白鹤孔雀等不是恶道之名吗?何以经中说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世法与出世法之真妄邪正是非善恶都没有绝对的标准,例如善恶邪正,古人标准与今天不一样,古今不同。中外亦不同,所谓见仁见智。凡夫看法,白鹤孔雀是畜生道,而佛菩萨的看法,如华严、圆觉经所说,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不但畜生道,饿鬼地狱也是称性究竟的名号。尤其生在现代社会,交通资讯发达,整个地球仿佛一个国家,但是各国的历史文化、道德观念、生活习惯均不相同。如不互相了解合作,则窒碍冲突在所难免。过去在中国弘扬佛法只限于佛学范围,至多涉及儒道诸子百家思想,如今弘法,对于世界六大宗教之内容,各国民族历史,如不了解,则必有隔阂、矛盾。我到美国先读美国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为利一切众生,弘扬佛法必须现代化、本土化。佛教传到中国在公元六十七年,与中国文化结成一体,完全不能分割。佛教一进入中国即中国化,本土化,与中国人的思想、生活习惯、道德伦理融成一片,所以为中国全民所接受。变成中国自己的文化。有一位美国牧师很感慨的对我说:基督教传入中国大约有一百三、四十年,并派许多人在中国工作,到如今才有一百多万信徒,殊为可叹。他不知道为何会如此失败。因其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他要与中国历史文化背道而驰,中国人以孝道为本,他不拜祖先,已经是忘本,不可能容纳他们的教义,让中国人学外国人,稍有知识者,绝不肯数典忘祖。佛教当初建立道场,采用中国宫殿式,假如用印度式的建筑,恐难推展。佛法的总纲领就是觉正净。觉悟圆满、正知正见圆满、清净心圆满,叫作成佛。为何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说一切众生自性内的觉正净本来是圆满的。宗教家赞美上帝全知全能,大乘经上说,全知全能是每一个人的自性,性德即是全知全能。我们今天因有妄想执著,把全知全能障碍著了,虽有智能显不出来。佛没有东西给人,大乘起信论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本有的当然可以恢复,本无的自然可以去掉。明白这个道理,在修学方面必有信心。一定可以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智慧德能现前,世间人所求的福报乃是鸡毛蒜皮。最可怕是迷邪染,觉正净是性德,迷邪染又何尝离开性德,所以说迷悟不二,染净一如,这个道理明白,这一段经文就容易懂了。任何一个名字,都是诠释如来究竟的功德,极乐世界一切设施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

又有人问:‘化作众鸟何义?’答:‘有四悉檀因缘。’‘悉’是普遍平等,‘檀’是布施。佛教化众生第一个条件是让接受教化的人生欢喜心。其次鸟都会说法,人不如鸟,可以警惕自己。本来轻视禽兽,它能说法,令人起敬,且可断除贡高我慢之心。鸟是阿弥陀佛自性变现之物,使人恍然大悟,明心见性,乃最殊胜的利益。佛说法先观机,其教学方法是最高明的,先观察众生的根机程度、爱好、生活习惯、思想背景,样样了解,然后说法契机必然恰到好处。我们在讲台上讲课或讲经,从佛的教学原则得到很大的启示,总结之有数项:第一、为什么要讲经?例如众生均在迷,佛为使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众生知见不正,思想错误,为其纠正;其心地污染,令得清净。第二、为什么人讲?人有利钝,根性各有不同,必须对人了解。在社会上,读书人想明理,生意人想赚钱,众生之工作事业都不一样,同一部经典有种种不同的讲法,是活用的,无论用在任何行业均受欢迎。宋朝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很有名的典故。宋太祖用赵普作宰相建立政权,后来太宗即位,仍用他为相,他对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以一部论语运用在军事上、政治上乃至于工商事业上。因为经典上所说的都是原理原则,而在应用方面,各有不同,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第三是何时讲?社会治乱不一,国家兴衰亦异,小而至于一年四季,人之情绪亦有变化,必须契机,宜细心体会,应了解时节因缘,以应其机。第个是用什么方法讲?使众生欢喜接受,且能领悟,得真实利益。佛的教学类皆如此。经中提及白鹤孔雀等鸟类,乃是阿弥陀佛顺情而化,令欢喜故。所以佛教在各地区弘法,不破坏原住民的信仰、生活习惯、文化背景,仍保持其旧观,以此方法教学谓之‘世界悉檀’。第二是‘为人悉檀’,即教学的内容成果,助其修善断恶,中国与古印度风俗习惯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中国的道统是建立在孝道上,孝亲尊师,佛法亦如是。地藏经是佛家的孝经,大地含藏无量宝藏,我们要*它生存。‘地’代表‘心地’,心地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才艺,地不耕耘即无五谷杂粮之收获,不开采地下宝藏即不得其用。心地的宝藏是用‘孝敬’开采,孝亲尊师才能将自己的性德发扬光大。‘不于鸟起下劣想’是第三‘对治悉檀’,不轻视众生。佛在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动物是平等,植物矿物亦复平等,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禅家所说,未悟时,处处皆是障碍,悟了时,随拈一物皆是真如本性,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万法平等。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所变现的,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尽虚空遍法界那一样不是自性变现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与法是一,不是二,心是能变,法是所变,例如心是金,法是器,金与器,如何分开?通达此义,乃知生佛平等,情与无情平等,一切万法平等,令悟法身平等。‘无不具’即六祖开悟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无不造’即六祖所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如明白这段经文,悟入这个境界,即与六祖大师无两样。

‘此中显微风树网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如将以上诸义领会透彻,此一小段解文即无须解释。上段文字说鸟是有情众生,此处说无情众生。亦即前面‘无不具’、‘无不造’的一段事实,‘微风’是大气的流动也是我们自性所变现。佛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物质现象,正报是心。心是主宰,一个人一生命运都有一个定数,由心之善恶而来,心善行为必善,必得善报,一生幸福。身是正报,身外之物以及环境、太空皆属依报。太平之世,人民丰衣足食,人心淳厚。动乱之时,人心诈伪,感召天灾人祸。此中有共业与别业。共业中有别业,大众虽均处于恶世,而个人所感受之祸福不同,西方极乐世界纯善无恶,皆修净业,心净则土净,何况有一位修觉正净究竟圆满的阿弥陀佛,在西方主持教化,我们的清净心与佛的觉正净感应道交,所以一切物质环境,一切依正假实,当体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假’是指所变的万法,,‘实’是指能变的心性。阿弥陀佛的‘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法身从理上说即真心本性,从事上说,即一切万法,一切万法就是自己,这个意义非常难懂。比喻作梦,梦中有我自己以及山河大地人物,全是由我意识心中变现出来的,心外无法,宇宙一切万有就是一个自己,你如果认识清楚,你就证得法身。证得法身之后,对于一切人就爱护了,一切众生就是自己,所以爱护众生没有条件。所谓‘无缘大慈’,‘无缘’是无条件的,慈悲即是爱护,爱护一切众生就是爱护自己。报身是智慧,应化身是用,以应化身实行大慈大悲。三身是一体,佛具足三身,我们也具足三身,但是迷了,没智慧,法身虽在眼前,一无所知,我们现在的身体是业报身。‘四德’是‘常乐我净’,‘常’是‘不生不灭’,我们在迷,所感触的都是生灭法,我们用生灭心观察宇宙人生,一切法都是生灭的。佛的心是真心,真心无念,不生不灭,以真心观察宇宙人生皆为不生不灭,所看到的是事实真相。我们心定下来,将妄想执著去掉,所看的境界也与佛菩萨所说的一样。佛所讲的一切境界,都可以叫我们亲证。佛经讲‘我’的定义是‘主宰’,如自己有主宰应为年年十八岁,自在更不必谈,在生活中万事称心满意,有一件事不顺心就不自在。到了明心见性就真得自在,‘乐’是真乐,永远没有苦。没有烦恼,永远清净,决定无一丝毫污染。常乐我净,西方人人圆满具足。回看我们六道,不但人没有自在,天也没有自在。非想非非想天寿命有八万大劫,寿命到了,还是要堕落。所以六道中没有四德。其中最重要的精义是生佛不二,与佛平等,理上平等,事上也平等。现在有一个不平等的假相乃迷悟不同。他是觉,我们是迷,除此之外,无不同,所以佛对众生尊敬,因为他知道众生与佛并无差别。而众生对佛,并非全然恭敬,众生中有贡高我慢者,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对人要尊敬,人家对我们不尊敬是应该的,因为他不明了事实真相,对人不敬就是对自己不敬,也就是对父母师长佛菩萨不敬,特别是遇到不同的宗教。我在美国曾拜会天主教基督教教堂,进教堂要行礼,对他们尊重,他们也欢喜接待我,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上帝是天界国王。我们对其他国家的元首也要尊敬,乃是礼节。儒家说:‘敬鬼神而远之。’以前对于鬼神的情况并不很清楚,故对他们保持距离。佛法无距离,鬼神也是众生,也是心中变现之物,所以就是自己,此处说:‘即是阿弥陀佛,三身四德,毫无差别也。’也就是自己三身四德,毫无差别。如讲到上帝,上帝的三身四德也是毫无差别。心中一点界限都没有,心量扩至尽虚空遍法界,心量宽大就快乐,气量狭小,与这个闹意见,同那个起冲突,苦不堪言,都是自己找的,佛与一切众生万物不划界限,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经》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解》情与无情。同宣妙法。四教道品。无量法门。同时演说。随类各解。能令闻者。念三宝也。念三宝。是从悉檀获益。凡夫创闻。大踊遍身。是欢喜益。与三宝气分交接。必能发菩提心。是生善益。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悟证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初别明竟

此段经文内容是行树演法,前面所说众鸟是有情,此段所说的是无情,在极乐世界这个现象非常明显,每人都容易得到闻法的利益。其实六尘说法,在娑婆世界亦不例外,而一般大众,根性闭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果根性聪利的人能察觉到。如历史传记中所记载,苏东坡在庐山听到流水声音,在诗句中说:‘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听起来颇有禅味。聪明人对大自然种种声色能开悟,禅门如是开悟者有之。西方世界有情无情众生流露出来的声音皆是讲经说法,甚至于我们心中有疑惑,无情众生亦能给我们解答,而且皆是纯正无误的说法。

‘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情是动物,无情是矿植物,所有一切万物皆有性,有情的众生有佛性,无情的众生有法性。佛性与法性是一。因为同一个性,有情众生能成佛,无情众生也能成佛。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除大乘佛法外,未听说过。佛在经中说,有情众生成佛,无情众生也连带成佛。禅家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迷的时候所见的是色相,觉悟时在相中能见到性。‘情与无情,同宣妙法’。法尔称妙,令一切人一接触即能明心见性者始称为‘妙’。妙法的内容即‘四教道品’,‘四教’是藏通别圆,‘道品’是三十七道品,为一切佛法的总纲领。道品是理论属解,法门是方法属行。古人将其分为‘教理行果’四大类。同时演说也表演,作个榜样给我们看。‘随类各解’,有人欲听华严,有人欲听法华,每人所听到的均能各满其愿,此实妙不可言。西方世界无量经论法门,一切时,一切处,情与无情均给行者宣讲,不但宣讲还带表演。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即是表演,五十三位善知识,日常处世待人接物,把经典中理论境界皆变为自己的生活行为,可见经不在书本上,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要能把经中理论教训境界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所以佛法重在行与果,‘果’就是享受。今天所说的个人修学、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和平皆属于果,如修学得不到结果,就变成玄学,佛法是使人正确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对一切万法决定不迷,带给人类最高的享受。

‘能令闻者,念三宝也’。此‘念’字是‘今心’,指现在的心是觉正净。真心本性全体显露名果德,经中常说学佛人第一要明白的是因缘果报。一般人只希望得好的果报,而不修因,如何能得到?富贵是果报,而其因与缘皆为布施,过去生中行施是因,今生得财富,继续行施是缘,故来生必富贵。作恶情况,依此类推。佛事门中有求必应。阿弥陀佛创造西方极乐世界,凡生到西方者,一切受用,自然具足,是财布施。西方是平等世界,六尘说法也是平等普遍是法布施。阿弥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一切念佛往生的众生,助其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为无畏布施。因其财、法、无畏三布施皆圆满,摆在我们面前,令人手舞足蹈。未到西方不过听说,到了之后必亲自见到。‘与三宝气分交接’,此指自性三宝,觉正净,心里念念觉悟,正知正见。用现代话说,即思想见解纯正与事实完全相应,身心清净。此时此刻即菩提心,亦即觉而不迷。觉亦有程度上的不同,最大的觉悟是把这个世界真正看清楚。佛说此世界苦空无常,如不觉悟,生生世世必定受苦,而且每况愈下。觉者与不觉者完全不同,不觉者迷在此境界,搞生死轮回。觉者修道,脱离苦空无常之路。世界各种学说、科技、宗教均是找这个道路。如果能解决问题,释迦牟尼佛就不会多事来到世间,因为世人找不到脱苦之道,所以释迦佛才降世,我们必须要警觉到人生一场空,生死轮回,无有止境。觉悟的人为来生打算。佛说许多大乘经论都是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经典的理论与方法难易不同,无始劫来我们的习气根性,生活环境时代背景均不相同,故修行方法不能针对我们自己的个性,这一生必定空过,唯一的办法就是念佛。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对于大乘经教用很长时间研究修学,到最后归到这个念佛法门,其他全丢掉了,几乎没有一位不成就。‘由此伏灭烦恼,是破恶益’,‘伏’是初步的工夫,烦恼虽有而不起作用,‘事一心’是伏烦恼,‘理一心’是灭烦恼。事一心不乱往生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与常寂光土。虽有此阶级之分,而西方四土是平列的,没有障碍,一生一切生,此净土中最特别殊胜的境界。念佛固然是直接的工夫,而在日常行持方面,念念要想帮助他人,在我们能力所及者尽量去作。看看这个世界大众需要什么,我们尽心尽力助人一臂之力。英国有一位历史哲学家叫汤恩比,在二、三十年前有一次在欧洲举行的国际会议上,作学术演讲,他坦白的说,将来若想世界真正得到和平,唯有中国儒家学说与大乘佛法才能负起这个责任。这几句话震撼了人心。当时于斌主教亦在座,他回到台湾提倡祭祖是受汤恩比演说的影响。天主教前任教宗在晚年时特谕令各教区与佛教加强联系,研究佛教经典。于斌主教在台湾创立一个亚洲精神生活研究所,由亚洲主教团主办,在辅仁大学后面多玛斯修道院,多年前请我去讲佛教精神生活,我与他们神父修女相处甚洽。‘悟证一体三宝,是入理益也’,‘悟证一体三宝’就是成佛。此是最后的目标,这必须真正悟入法界是一体,佛门中讲的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没有一丝毫的欠缺。

《经》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重重结示。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即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在佛门中称‘导师’是对佛的尊称,亦称为‘本师’,此处是指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一切庄严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种智所现’,说明其所以能有如此伟大成就者乃种智所现。佛法讲智有三种:第一、一切智,第二、道种智,第三、一切种智。‘一切智’是知宇宙万法之本体,体是空的,相是有的。‘道种智’,‘种’是种种,现象无量无边,‘道’是道理,宇宙万有,森罗万象,什么道理发生的,什么过程发展出来的,这些事完全明确的了解,为道种智,道种智是知有。第三种是最圆满的‘一切种智’。前面二智达到究竟圆满谓之一切种智。所以这一切庄严乃是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智慧所成的,亦即阿弥陀佛一切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所造,我们去了之后,也为阿弥陀佛添了一层光彩,因我们的心性与阿弥陀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故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阿弥陀佛烦恼尽,智慧足,我们虽然是凡夫,今天所修的是清净心,心净则土净。所以觉正净,是佛教的三个门,禅宗由‘觉’门入,必须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才算有成就。禅宗以外的各宗派,称为教下,从正知正见入手,依经典的理论方法修正自己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与想法,教下由‘正’门入。净宗与密宗是由清净心下手,由‘净’门入。此三乃一而三,三而一。得到一个,其余两个也都得到了。修净土者重在清净心,所修的称为‘净业’。净宗只有一句佛号,此外一无所有。其次是助缘,念念绝不想自己,实际上没有自己,一切无常,不但身外之物一样也得不到,连自己的身体也不可得,所以起心动念一切作为均为大众,用一切能力,帮助大众离苦得乐。如为自己,必有得失成败,有所欲求,必有烦恼。如此作虽不能与阿弥陀佛的伟大相比,而我们的愿行是为了一切众生,其气分与阿弥陀佛相似,实是净业所感,西方世界固然是阿弥陀佛众愿所成,种智所现,与我们也有密切关系,阿弥陀佛是种智所现,我们是唯识所变。迷的时候叫识,悟了识就变成智。‘佛心生心,互为影质’,此即所谓感应道交。佛心是圆满的智,我们的心虽然是识,而已开始觉悟了,并非完全是识。对于念佛法门还是欢喜接受,并不是全变为智。佛的智是本质,我们带了智的识是影,如灯下之影。例如众灯在一室中,光光互射,阿弥陀佛之光,周遍法界,我们这一点萤火之光也周遍法界。‘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西方世界依正庄严是事,事一定有理,理是心性,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种智所现’,‘种智’就是真心本性,圆满证得真心本性即是种智,这个是理。‘全理成事’,变成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六尘说法。‘全事即理’,把字换一下,理是性,事是相,全性即相,全相即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此即一切种智所现。‘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现在正助双修,依据的理论就是这两句,用念佛的方法修觉正净,以净为主,一而三,三而一。用清净心真诚心帮助一切众生,处世待人接物真诚恭敬是助修。我们一天到晚念佛,处世待人都是性德向外流露,末后叫我们深长思之。

《解》奈何。离此净土。别谭唯心净土。甘堕鼠即鸟空之诮也哉。初依报妙竟。

此系大师感叹的话,佛门中有些不知道事实真相,对于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并不十分明白,只是一知半解,好高骛远,把念佛求生西方,抛在一边,不肯认真修学而谈唯心净土,自甘堕落,如同老鼠叫,比喻不知妙有,鸟在空中鸣,比喻不知真空妙理,皆属不切实际。诮音窍,讥诮义。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

《解》此经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征释名号。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阿弥陀。正翻无量。本不可说。本师以光寿二义。收尽一切无量。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

佛在经中特为众生指示出持名念佛的妙行,举出阿弥陀佛的名号究竟妙在何处?第一、只要念一句佛号,非常简单,八万四千法门无此容易。一句名号即能使人横超三界了生死出轮回。第二、本经与无量寿经均说临终十念一念即能往生,此乃非常殊胜奇妙。第三、只要往生,即圆证三不退,如只说三不退即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圆证三不退如非等觉菩萨也是法云地菩萨。通常修行人到此地位,从小乘证得初果须陀洹算起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圆证三不退,此真难信。如果要问为什么只念几声佛号即能圆证三不退?答案就是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欲人深信万德洪名不可思议,一心执持,无复疑贰也。我们这一生有幸遇到这个法门,而能否往生,其关键就在能否恪遵‘一心执持,无复疑贰’这条教诫。若能作到,没有一个不往生。

‘阿弥陀’是梵语,正翻‘无量’,‘阿’译为‘无’,‘弥陀’为‘量’。无量本不可说。释迦佛用‘光寿’两义收尽一切无量。佛只说二种,‘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此即等于今日所说的‘时空’。但光寿二字优于时空,尤其‘寿’字,一切无量,寿为第一,如有无量财富,而无寿命,则财富岂不落空。整个宇宙即是法界体,光寿两字足以代表。由此可以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之伟大,身土不二,色心一如,‘阿弥陀’即是依法界全体而起的,念一句‘阿弥陀佛’即是念法界全体。有些同修问我,从前曾念大悲咒、心经、普门品、十小咒,如今专念‘阿弥陀佛’圣号,其他菩萨岂不要怪罪?此种心态乃是看诸菩萨为凡夫,实大不敬。现在我们了解,原来一句佛号无所不包。华严说,情与无情共一体。众生与佛是一个理性,理是理体,性是真如本性。理体就是法界全体,也是阿弥陀佛,也是诸佛如来,也是一切众生,也是我自己本人。真真的事实,念这句佛号,也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任何经咒均在一句佛号中。‘持名,即始觉合本’,起一个念头,念‘阿弥陀佛’即是‘始觉’。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本觉’。本觉即真如本性。始觉合本觉,即是真实修行,‘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相应’是于理相应,与事实相应,与法界全体相应,法界全体的德号即阿弥陀佛,念念唤醒自己与法界合而为一,与诸佛如来合而为一,与一切众生合而为一,就相应了。

前面提到‘气分’,例如阿弥陀佛慈悲,我们心地也慈悲,即与阿弥陀佛慈悲的气分相应,今天这一段经文真明白了,你就与阿弥陀佛的气分相应。因为始本不二,性相一如,生佛不二,理事一如,念佛时体会契入这个境界,即叫作得佛的气分。理如搞清楚,疑惑断掉,乃是真信,比正信又提高一层,乃契入佛的气分。

《经》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下面两段经文,从一切无量中提出两个纲领,一为光,一为寿。光明是智慧,也是自性本来具足无量智慧,佛的一切业障都消除干净,所以性德圆满的透露,在相上即光明遍照,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照,他有摄受加持的功能,能帮我们清除业障,启发智慧。但我们要有始觉,才能得到佛的加持,假如不具备相应,佛光虽遍照,我们有障碍,拒绝他,排斥他,我们就享受不到佛的加持功能。一心称念,业障必定天天消除,智慧日日增长,心地清净,这是相应的样子。

《解》心性寂而常照。故为光明。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光明无量也。诸佛皆彻性体。皆照十方。皆可名无量光。而因中愿力不同。随因缘立别名。弥陀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有光明恒照十方之愿。今果成如愿也。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则佛佛道同。应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唯阿弥普照。故别名无量光。然三身不一不异。为令众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别耳。当知无障碍。约人民言。由众生与佛缘深。故佛光到处。一切世间。无不圆见也。

心性本来是寂静,寂是定,静是清净之义,其作用是照,指本性而言,一切诸佛如来皆达到究竟圆满的寂静。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破此一品无明后即谓之寂静,寂静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也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乃真清净是佛的境界,一尘不染,中品是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下品即法云地菩萨,尚有两品无明。上品完全清净,其光明是圆满遍照,彻证心性无量之体。就仁王经五忍位菩萨讲,是上品寂灭忍,所起的大用即光明无量遍照十方。佛的光明既然遍照十方,我何以未有感触,此问题不在佛,而在自己,其中以不信为最大障碍。对事实真相完全迷惑,大圣大贤介绍的又不接受。如果深信不疑,老实念佛即能相应,佛力加持亦可接触到。

一切诸佛皆无量光无量寿,在因地上每人学佛愿力不同,目的何在,将来希望得到什么,亦每人不同。在果地上虽然智慧德能全同,而度众生的缘不一样。一切诸佛在因地上修行,佛在大小乘经上说过许多,若作个比较,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发的愿确与众不同,不但大而且具体。不但要成佛而且希望超过诸佛。他之所谓超过不是智慧德能而是在度生方面。‘随因缘立别名’,诸佛的名号亦随因缘而有差别。如在学校教国文的称之为国文老师,教数学的称之为数学老师。因此同名同号之佛菩萨无量无边。弥陀在因地发愿时,曾发光明遍照、寿命无量之愿,如今成佛,故四十八愿皆圆满。‘法身光明无分际,报身光明称真性’,此二者佛佛道同。‘法身’即真心本性,一切法的理体,其智慧光明本来具足无量无边,并无分别与边际。‘报身’是自受用身,无量寿无量光,佛佛道同。佛叫我们修行证果无非是恢复自己性德本具的受用而已,并无其他,也不可能有什么给我们。‘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一切佛各不相同。差别大小悬殊,此完全是缘,而非诸佛能力有大小。例如一位学位智慧圆满者在大学授课,称为大学教授,而他若教小学,即称小学教员。佛度众生在缘,何谓缘熟?某人看透人生苦空无常,急想离开三界,有此真切意念,诸佛皆能见到,与此君有缘之佛必以化身前来救度。如人数甚多,须长时教化,佛以应身前来教化。成佛之后,一尊佛有一个教化范围,称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有的愿大,推至多数大千世界,只要发愿,均能办到。惟独阿弥陀佛所发之愿不同,他在因地中曾经摄受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此二十一是密宗表法的名称,不是数字,乃圆满义,如弥陀经用七,华严用十,均是表法。密宗通常用十六与二十一。可见法藏比丘在因中与众生结的缘,乃尽虚空遍法界,深广如此,其师世间自在王如来,给他讲经说法,将十方诸佛刹土依正庄严善恶因果都与他说。而且以佛神力,使十方世界刹土变现给法藏比丘亲眼见到。他成佛之后,所有一切刹土皆是他的教区。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都劝众生求生净土。

三身,法、报、应,是一体的,一而三,三而一,法身是本体,报身是自受用,应化身是他受用。前已详言之。‘令众生得四益’,此‘四益’即前面四悉檀之益,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种。现代科技进步,使我们知道光有许多种,称之为光度,眼睛能见的度数有限,光度长见不到,光度短也见不到,佛光是圆满的,在任何光度均能达到,故称无障碍。众生与佛缘深,在一生中即能得度,其缘浅者,助其加深,无缘者与其结缘,偶尔听到一声‘阿弥陀佛’,就结上缘了。我们今生幸遇佛法,与佛有缘,而且似有相当深度,已否成熟,尚不敢说,如欲此生成就,应努力加强信愿持名。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见到佛光,亦不能体会佛的真实功德,皆因自己业障深重,不能体会。消除业障方法很多,大乘经典内所说的种种法门与修持,无非助我们消除业障。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念佛。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著作等身,在观经直指书中说,世人业重,所有经忏不能消除者,最后凭一句佛号,能够消除。我们今天若想消业障,断烦恼,灭罪业,不必求其他经咒,念阿弥陀佛就够了。大势至菩萨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依之而行即能收效。只要作到净念相继,自然六根就都摄受了。

《经》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解》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法身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无量寿。应身随显随机。延促不等。法藏愿王。有佛及人。寿命皆无量之愿。今果成如愿。别名无量寿也。阿僧祇。无边。无量。皆算数名。实有量之无量。然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及者。并也。人民指等觉以还。谓佛寿命。并其人民寿命。皆无量等也。

此段经文述说西方世界佛与人民之寿命甚长,均为无量,故称阿弥陀。解文说:‘心性照而常寂,故为寿命。今彻证心性无量之体,故寿命无量也。’此系由理论上说,西方人民为何有无量寿。禅家所讲明心见性,‘见’是‘证’义。佛在大乘经上说,圆教初住菩萨即见性,已证得心性,而未究竟圆满。以月为比,如月亮初见,称为月牙。菩萨见性是一分一分见的,不是一下圆满。阿弥陀佛是彻证,究竟圆满的证。实在说分证亦是无量寿,何况圆满。佛彻证无问题,凡夫与十恶众生往生,业未消,如何证心性之体?在净土三经中亦能明其状况,因西方世界环境殊胜,完全无障碍。天天与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觉菩萨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受其薰陶,纵然下下品带业往生即圆证三不退,此佛的无量功德加持,均为无量寿。法身是心性的本体,实在说不上寿命,无始无终。报身寿命有始无终,可以说每尊佛均是无量寿。今天所讲的阿弥陀佛是应身佛,应身佛的寿命是随愿,依其在因地中所发的愿,同时也随机,他度化众生之机缘,寿命长短不等。阿弥陀佛在因地上发的愿与其他诸佛不同,他发的愿是他将来成佛之后,他的国土人民均为无量寿。现在他成佛了,在果报上也实现了,此乃无比的大愿,一般人想不到。他在因地上参观考察了无量无边诸佛刹土,见到寿命有长短,修行有难易,他才发这个大愿,在一般修行过程中很不容易有这些念头,果地上真兑现了。

‘阿僧祇’、‘无量’、‘无边’,皆算数上的名词。在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自在主童子,他是一位大科学家,也是一位数学家。他向善财说了数字,由基本数字个十百千万算起,一共有一五六个单位,非用十进位法,而是倍倍相乘。阿僧祇是最后十个单位之第一位,阿僧祇乘阿僧祇是一个无量,无量乘无量是一个无边。最后一个是不可说不可说。既然有算的方法,当然可以算出数字,能算出来,仍然有量,此指应身而言,而非法身报身。阿弥陀佛最后化缘尽时,也入般涅槃,将来由观世音菩萨继续成佛以继其位,观音灭后由大势至继位,佛佛继承不断。在如此漫长寿命中没有一人不是圆满成佛,达到真正的无量寿。西方世界确实与其他世界不同。其他世界均有佛前佛后,时间很长,如释迦佛在世仅八十年,将来弥勒降生,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在此期间无佛住世。由此观察,西方世界就殊胜了。佛在大经中说成佛需三大阿僧祇劫,因为在此世界修行有退转,进进退退,进少退多,故难成就,西方人寿长又无退缘,进展就非常快速。经上说:‘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诸上善人’皆是等觉菩萨,他们都是到西方后,在十劫之内修行成佛,佛在其他经典中无如此说。

‘三身不一不异,应身亦可即是无量之无量矣’。这几句话说的非常好,打破了我们在感情上的执著,他说的全是事实,亦如前面所说,我们看到西方极乐世界在十劫之中往生者皆能证得等觉位,即真正的无量,而不是有量的无量,说明我们到西方是有量的无量,而不多久即证得真正的无量之无量。西方世界确是平等世界,等觉以下乃至下下品往生者一切受用均与阿弥陀佛相同。

《解》当知光寿名号。皆本众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也。复次由无量光义故。众生生极乐。即生十方。见阿弥陀佛。即见十方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由无量寿义故。极乐人民。即是一生补处。皆定此生成佛。不至异生。当知离却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何处有阿弥陀佛名号。而离却阿弥陀佛名号。何由彻证现前一念无量光寿之心。愿深思之。显深思之。

下面三段的开示是大师的真知灼见,如果不是真有见地到这个境界,这几句话说不出来。光明寿命所有名相术语均为教化众生方便而建立的假名,虽是假名,而是恰合实际的情况。‘生佛平等’,在此世界,理上平等,事上不平等,而在西方世界,事理均平等,故能令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我们现在还未到西方,一称名号,即与佛相应,念佛是造因,生西是果报。念佛人在这一句佛号中必须有真信切愿以持名才能相应。相应即可以接受佛的光寿感应。往生时是活著时候去的,不是死了才往生。见佛来接,随佛而去,这是一生成就的法门,我常说这是不死的法门。到西方后一生成佛,就是在此一生成佛。

生到西方世界即等于生到十方一切诸佛刹土,见到阿弥陀佛即等于见到十方一切诸佛。这个事实,佛在其他经典未曾说过。‘能自度,即普利一切’,‘自度’即念佛往生。生到西方之后,具足无量智慧德能,能记得生生世世的家亲眷属,超度父母乃世间大孝,自己往生,过世父母无论在那一道,都能见到,亦是对父母尽孝的好机缘。

菩萨最高的果位是一生补处,此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不需要第二生。其他法门成佛须三大阿僧祇劫,不知需要经过多少生死轮回。佛说小乘初果须天上人间七次往返才能证到阿罗汉。到达西方之后一生证得等觉与妙觉。许多古大德在家出家,宗门教下,当其明白此法门之后无不专修专弘。

最后一段开示是结归到心性,叫我们多多想想阿弥陀佛彻证无量光寿的真心本性,起了个名字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真如本性无量光寿的名称,所以说离了真如本性,名号就不存在,无量寿佛、无量光佛、阿弥陀佛都是真如本性的名号,名必有实,有一个实体在,离了心性就没有名号,离了名号怎么能彻证无量光寿的真如本性?此说明名实是一体,名是心性之名,心性是名之心性,是一不是二,这才是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念佛。虽然他有无量光寿,我们得不到受用。念一声,真如本性无量光寿,如闪光一次,念一声就透出来一次,念两声就闪两次,不念,光就没有了。所以古大德叫我们‘净念相继’,必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蕅益大师一再劝勉,叫我们深思之,深思之。

《经》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解》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

就西方世界言,十劫很短,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成就,依正庄严不必说,十方世界带业往生之人皆能证到等觉菩萨之果位,实在不可思议。法身是无始无终,什么都加不上,乃真如本性之本体,无成无不成。‘报身因圆果满名成’,人我、法我两种执著皆尽,三种烦恼,见思尘沙无明,也断尽,圆教佛果亦满,故名成就,成就指成佛而言。‘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物’字指九法界一切众生,为九法界一切众生示现出生,应身的寿命是因众生之缘而建立,缘尽了佛就示现灭度,他的寿命可以用数量来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所谓圆是对于事实真相圆满的了解,所以他无论怎么说法,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法身谁都有,如未修德,法身不能现前,大乘经说,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也可以说成或说时间,前面是依性体而说,此处是从修成而说。报身也是本有的,报身是无量的智慧与德能,本性中具足的,无所谓成与不成。应身是水月道场梦中佛事,‘如月印川’,即水中月,不是真实的。与前面所讲恰好相反,前面是从事上论三身,此处是由理上论三身。

《解》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依玄奘译本为十大劫,十方诸佛成道皆有本,皆有迹。‘本’是他最初证果,‘迹’是讲他度化众生示现出生为迹。例如释迦佛在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示现成佛为迹,那些夜睹明星悟道成佛是表演的,不是真的。法华经上说,他是久远劫前已经成佛。梵网经说,他到此世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故其本实不可思议,无法揣测。阿弥陀佛亦如此,在西方世界成佛也是示现出生。若论其本,佛在法华经说过,无量劫前,他与阿弥陀佛是同参道友,是兄弟。阿弥陀佛在西方示现成佛才十劫,此是阿弥陀佛的迹。不是阿弥陀佛的本,本焉有涅槃。在西方世界是应身,他的愿力宏深不可思议,能住世时间如此之长亦不可思议。我们到西方修行成佛是本,阿弥陀佛示现替我们作本。我们将来到他方世界作佛示现出生是迹。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示现成佛是其迹而非其本。成佛虽示现之迹亦是一而三,三而一。‘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想想前面所说的就能体会,说三身一成一切成是从事上讲的,又说非成非不成是从理上讲的。

‘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未央’是‘未完’义。不但未说完,还早得很,阿弥陀佛有无量寿,如今只有十劫,来日方长,我们今天如生到西方,将来都是元老阶级,所以大师在此地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同时大师亦代表十方一切诸佛异口同音劝导我们。我们现在已经种下了成佛的种子,将来一定会去,当无疑问,但须特别小心,不可大意,万一修不好,一失人身,将来何生何世再遇到佛法,难以逆料,纵然遇到,能否相信接受,亦无把握。

佛三转法轮,示转、劝转、作证转。下段经文是作证,在十劫中,无数声闻菩萨及补处菩萨诸上善人无量无边,证明十方三世往生人数不计其数。

《经》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乘。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是说明西方世界阿弥陀佛的学生,也就是十劫中往生到西方的人数与成就,西方纯属大乘,绝无声闻缘觉,不但大乘而且皆为普贤菩萨。佛在经中说,菩萨如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一切往生西方之人皆修普贤大士之德。依圆教菩萨的行为说,从初信位一直到等觉五十一个位子,皆是普贤菩萨。经上所说人天、阿罗汉、菩萨,皆是比照他方世界而言,如带业往生之人,生到西方世界等于他方世界人,烦恼未断,只可视同圆教六信位以下者,即用人天名称形容他们。见思烦恼断了,达到七信八信位,等于他方世界的阿罗汉,其实他们都是普贤菩萨。

西方四土三辈九品与生西先后有关。早到西方可能已证得阿鞞跋致,即补处菩萨,后去的是法身大士,再后者,也证了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这全是在十劫之内成就的,由此可以断定,在西方修行,因无退缘,不要很长时间,最多十劫即可修到等觉菩萨,等觉亦等于成佛。

《解》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西方世界声闻弟子是假说,如真正是小乘根性,他就不能生到极乐世界。小乘根性若能回小向大,亦可成就。以现代话说,他们都是佛门中之保守派。他们只承认释迦牟尼佛一人成佛,并不承认有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修行最高地位只到阿罗汉。泰国的佛像很多,都是释迦牟尼佛,无第二尊佛,而且排斥大乘,认为大乘非佛说。并不信西方有阿弥陀佛,如其能信,发大誓愿,念佛求生净土,亦可如愿生西,佛亦顺其过去所学应机说法,令其断见思,等于他方世界的阿罗汉。小乘人生到西方都是菩萨,而且皆是阿鞞跋致,圆证三不退菩萨。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小乘一回头,真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不是藏通的根性,若不是圆教根性,至少也是别教根性。无量寿经赞叹西方世界的菩萨具足无量功德,曾经有二十三种比喻,如智慧深广如大海,三昧不动如须弥山。这些都不是藏通菩萨所有的。凡生到西方带业往生者亦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同时又得到大众同修伴侣的加持,西方世界每一位菩萨对新来的都爱护,就是加持。

《经》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此总结经文与前段相同,惟意义不同。前面指西方依报庄严,此段是说西方正报庄严。我们为什么下这样大的决心与坚强的愿望,即因此处所说的是主伴庄严成就,这实际成果展现在我们面前,其成绩即十方世界往生者在十劫中即能证得补处菩萨,此为他方世界所无。佛说在娑婆世界修行,从证得初果须陀洹开始,见思烦恼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由此日开始,修一个阿僧祇劫,可以证得三贤果位,修第二个阿僧祇劫可以证到七地果位,修第三个阿僧祇劫可证到法云地(十地)果位,再往上即等觉。修三个阿僧祇劫才能到达一这个地步,西方世界只要十劫。一生即可达到,不要等第二生。此即‘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佛’是阿弥陀佛本人,‘声闻菩萨’是十方世界往生的人。皆是阿弥陀佛在因地中所发四十八愿之所成就。世间人民上自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能信、能愿、肯念佛者,都接引他们到极乐世界,到达西方皆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得到不可思议的成就。所以在果上说,‘一成一切成’,‘一成’是说佛,‘一切成’是说大众。

‘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以我们现在的智慧常识难以理解,明心见性的菩萨可以懂,等我们到西方后,可能发现这些话都是事实。一切诸佛一切众生,依正庄严,皆是自性变现之物。从自性上说即‘非他’,从相上说即‘非自’。从性相两边去观察,性是一体,我与阿弥陀佛是一,即非他。从相上讲,阿弥陀佛不是我,即非自,他的性德完全流露,我们的性德被烦恼盖覆。自他不二,性相一如。这个道理与事实,若真搞通了,可以把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的功德变成我们自己的功德,因为自他不二。我修行几天即与阿弥陀佛无量劫修行的功德相等。其方法即用信愿持名,信要真,愿要切。世尊在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能念是我们的心,所念是阿弥陀佛。理论与事实搞清楚,转变方法也知道,因缘具足,肯去作乃世出世间第一福德第一善根。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6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04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