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方式
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五经讲座>>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02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02
2006年06月21日19:1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3367 字体: 繁體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卷第一)02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明古杭云栖寺古德演义

民国华藏莲社净空会本

归命娑婆说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不可思议佛护经。舍利文殊诸圣者。二土六方遍尘刹。过去见在及当来。无尽三宝咸证知。惟愿慈悲摄受我。我今妄以秽土见。蠡测如来清净心。仰承三宝大威神。加被凡愚成胜智。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迩益含灵。见闻随喜悉往生。同证寂光无上果。

【演】偈中初八句。是先皈命。次八句。是正请加。初中又二。初四句。就本经三宝。后四句。指无尽三宝。次中有三。初二句。先出请加所以。中三句。是正求加被。后三句。是回向菩提。

娑婆。此云堪忍。佛具三缘慈名大慈。此经声闻众中舍利为首。菩萨众中文殊为首。故特标出。 二土句。是横遍一切处。过去句。是竖遍一切时。如来清净心者。如来从实相般若流出文字般若。故此经即是如来清净心。寂光无上果者。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证寂光而非无上。唯妙觉一位。乃为无上果也。

【疏】归命。如波罗密例。倒语法也。归义有二。一者归投义。言世人至重者身命。举身命而归依。诚敬之至。无二心也。

【演】归投者。如鸟投林。如客投主。如贫人投大家。

【疏】二者归元义。举身命而归依。即是总摄六根还归一心也。

【演】总摄六根者。六根是别。身命是总。 还归一心者。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今返六和合。还归一精明也。

【疏】娑婆言释迦。西方言弥陀。先释迦者。教所繇与也。孺子封侯。尚不背本。凡夫入圣。岂得辜恩。古有临终焚香先供养释迦者。正此意也。

【演】孺子封侯者。陈平微时。为里社分肉甚均。社老称孺子善宰。平日。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孺子遂以此知名。后魏无知荐于高帝。封功臣时。封陈平为曲逆侯。平曰。臣非魏无知。无由得进。帝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临终先供释迦者。刘遗民临终见佛。乃焚香谢云。若非释迦如来赞扬净土。焉有今日事。拜谢已。乃随佛往生。

【疏】说法主者。说法度生。一土之中。无二佛故。接引者。众生念佛。佛垂接引。喻如行路。弱者接而济之。迷者引而导之也。复有二义。见生接引。则资其道心。临终接引。则摄其神识。

【演】现生接引者。不现身语。冥冥加被。精心阴速。发彼神识也。 临终接引者。现身语意。摄其神识。归于净土也。

【疏】大慈尊者。如母忆子。名之曰慈。慈无以加。名之曰大。尊即主义。交互言之。方可释迦此土之尊。弥陀彼土之主也。兼二如来。是谓佛宝。不可思议佛护念经。此经原名也。是谓法宝。舍利文殊等。闻经众也。是谓僧宝。称之为宝。略有六义。一希有义。二离垢义。三势力义。四庄严义。五最胜义。六不改义。具如要集中说。

【演】希有者。如隋珠卞璞。世所希有。今佛则如优昙华时一现耳。法则如来因中舍身而求半偈。僧则天帝尚发愿为末法比丘。岂非以希有之故。 离垢者。如美玉无瑕。精金出矿。今佛破五住污染。法称离欲。僧离世染也。 势力者。如钱可通神。能使亡者续。死者生。势力也。今三宝能降伏诸魔。制诸外道。何等势力。庄严者。如璎珞严身。七宝严土。庄严也。今三宝现微妙身。成微妙土。说微妙法。化微妙众。何等庄严。 最胜者。世间胜妙无过七宝。今佛称两足尊。法称离欲尊。僧称众中尊。是最胜也。 不改者。精金百炼。愈新愈妙。今佛则法身常住。无有变异。法则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僧则逢魔不退。遇难转坚。是不改也。

【疏】推而极之。极乐娑婆二土。四维上下十方。以至微尘佛刹。则遍一切处。过。现。未来。则遍一切时。于中三宝。横该竖彻。无穷尽也。又三宝者。复分事理。有别有同。如后文辩。今是内外自他悉归命也。古云。佛灭度后。凡诸弟子。所有著述。皆归三宝。良繇圣境高玄。佛言微妙。而欲以凡夫亳末之智。罔自评量。是乃用蠡测海。持管窥天。漫自疲劳。所得几何。故必归命三宝。冥希加被。

【演】事理同别者。住持三宝为事。一体三宝为理。佛不是法等为别。又佛有三身四教。法有教行理果。僧有十圣三贤。四果四向。皆别也。同体三宝为同。内自约理。外他约事。

著述皆皈三宝者。示学有所宗。不敢自用自专也。 用蠡测海者。东方朔答客难云。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挺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浅深。发其音声哉。

【疏】威神者。如经言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贤圣力不可思议。仗三宝力。能使愚衷。忽成胜智。凡口所述。冥通圣心也。遐迩者。兼处与时。处则繇一隅以至周遍十方。时则繇刹那以至尽未来际。皆名自迩及遐也。含灵者。拣非木石。谓一切有情也。见闻随喜者。但于此经。目览耳听。以至暂尔随顺生欢喜者。皆植善根。同生彼国也。寂光者。如来真净土。生彼国已。见佛闻法。悟无生忍。得自本心。寂照不二。名常寂光。

【演】如来真净土者。上三土未为真。而寂光乃为真。然寂光亦有净秽不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居为秽土。唯佛一人所居为净土。今日如来真净土。则是常寂光净土也。名之为真者。妙宗钞云。诸佛如来所游居处。真常究竟极为净土。是也。寂照不二者。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寂即照。即照即寂。 名常寂光者。常即法身。寂即解脱。光即般若。是三点不纵横并别。名秘密藏。诸佛住处。无量甚深法性也。

【疏】无上果者。佛证圆满大觉。超越二乘及诸菩萨。此果之上更无过者。名无上果。是证佛一切种智也。经云。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知但得往生。毕竟成佛。故云同证寂光无上果也。乞求加被。意盖如此。以上通序一经大意竟。

【演】圆满大觉者。离迷曰觉。离小曰大。离因曰圆满。更无过者。天台云。无上士者。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更无过者。是也一切种智者。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也。

经云下。是防伏难。恐有人问。才得往生。何乃便证无上果。故云云也。

二开章释文二  初略标。二详释。

初略标

将释此经。总启十门。一教起所因。二藏教等摄。三义理深广。四所被阶品。五能诠体性。六宗趣旨归。七部类差别。八译释诵持。九总释名题。十别解文义。

【演】教起所因者。圣人言不虚发。动必有由。非无因缘而宣斯典。故首之以起教因缘。佛教虽广。不出三藏十二部。未委此经何所摄属。故受之以藏教等摄。已知此经三藏之中修多罗摄。五教之中属终顿圆。未知顿圆之义深浅广狭。故受之以义理深广。既知义理包博冲深。未审此经被何根器。故受之以所被阶品。已知此经被机普遍。未知能诠何为体性。故受之以能诠体性。已知能诠之体如是该罗。未审所宗尊崇何义。故受之以宗趣旨归。已知此经旨趣冲玄。未审当部等类为有几种。故受之以部类差别。已知部类详略同别。未委译自何时。凡有几译。以至注释持诵有何灵验。故受之以译释诵持。大旨既陈。随文解释。先明总题。使知纲领。故受之总释名题。总义虽知。别又难晓。从如是我闻至终。为何等文。是何等义。使沉隐之义彰于翰墨。故受之以别解文义也。

【疏】此例华严疏旨。略为十门。前八义门。后二正释。又此与天台五重玄义。大同小异。盖开之成十。束之成五。稍有详略云尔。

【演】五重玄义者。乃能召之名。所诠之体。会体之宗。宗所成用。上四教相。如天台教。今贤首。则有十门差别。大同小异。 稍有详略者。此详彼略也。此中释名。即天台名。此中能诠体性。即天台体。宗趣旨归。即天台宗。所被阶品。即天台用。余五即天台教相也。

二详释十初教起所因至十别解文义

初教起所因二  初总。二别。

初总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演】先明总者。总括一代时教也。一大事因缘者。非三非五为一。称体而周曰大。出世仪则曰事。众生本具为因。诸佛指示为缘。 开示悟入佛知见者。三智圆显曰佛知。五眼圆明曰佛见。诸佛知见。众生本具。住行向地。为开示悟入。开者。如开千年宝藏。示者。一一指陈。悟者。豁然晓了。入者。和身一倒也。

念佛心。即最初事理二持之心。入佛知见。乃最后寂光无上果。即此事理二持。皆从有念而起。念之既久。根尘自空。诸念自落。若复精进不已。和念佛之念亦复脱落。顿入无心三昧。自然五阴俱销。圆明发化。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是之谓入佛知见也。

【疏】大事因缘者。引法华经文。彼经以如来出世。本欲度诸众生。悉皆成佛。不得已故。权说三乘。后至机热。会三归一。方酬本意。故知华严以后。法华以前。虽有种种法门。浅深不一。无非为此大事因缘。除此一大事外。更无二事。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

【演】本欲度生成佛者。法华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不得已权说三乘者。法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后至机熟会三归一者。法华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方酬本意者。法华云。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

种种法门浅深不一者。如阿含保证。方等弹呵。般若淘汰等。何须遍历三乘者。如前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等。

二别

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

【演】悯念末法者。末法。则去圣时遥。圣贤隐伏。邪法炽盛之时。最可悯故。

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

【演】出胜方便者。众生有恒沙烦恼。佛说恒沙法门。皆方便也。唯此法门。方便中之方便。故曰胜方便。

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

【演】激扬生死凡夫者。凡夫出生入死。旷劫沉沦。不知生死可厌。涅槃可欣。如法华经云。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故。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

【演】化导二乘者。二乘。但证偏空。不悟法性。沈空滞寂。中止化城。不信有他方净土故。

五勉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

【演】勉进初心者。初发心菩萨。欲于娑婆世界。救度众生。忍力未充。自他俱溺。有何利益。必须求生净土。亲见弥陀。得忍方可还来故。

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

【演】尽摄利钝者。教小。则不被大根。教大。则下根绝分。今则上自菩萨。下及悠悠凡夫。无机不接故。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

【演】护持多障者。此土业风浩大。尘境粗强。难于修进。今则念佛众生。佛常住顶永无魔事故。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

【演】的指有念心者。有念。即念佛之心。无念。即真如之体。一切法门。无非教人离念。归于真如。今此法门。不必舍念。得入无念故。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

【演】实悟无生者。法本无生。众生迷昧。于无生中。妄见生灭。受大苦恼。纵欲灭生归无。其生转炽。今乃巧示往生。实悟无生故。 梧无生有二。或于此土。理一心成。即悟无生。或往生之后。见佛闻法。乃悟无生。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演】径中之径者。念佛。已是修行径路。而持名念佛。但以四字洪名。直登不退。事不繁。而功极大。故为径中之径。

【疏】释见下文。而生起有序。喻如钩锁。初以众生迷溺。为作津梁。二所以能为津梁者。为有最胜方便故。三何名最胜方便。以能直度凡夫故。四岂独凡夫。亦度二乘圣人故。五岂独二乘。亦度菩萨故。六岂独人中。亦普度一切众生故。七岂独平处度生。偏度障难故。八虽云度生如是广大。实不离众生一念得入无念故。九既即念得无念。亦即生得无生故。十通该前九。知此持名念佛。径中之径故。又繇是径中之径。乃能津梁末法故。则后先次第。终始循环。故云钩锁。

【演】念入无念者。念体本空。因妄故有。今以妄息妄。如以毒攻毒。病愈体平。妄穷真露故。  生得无生者。生无有体。以念为体。念不空。则生不空。念空。则生空故。

初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已当浊世。况今末法。转展陵夷。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神力。救拔余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

【演】为作津梁者。津。济度处。梁。桥也。以一句弥陀。运此岸众生。置于彼岸。是为作津梁也。 佛成道下。虽文有三转。说大悲有三。而正意重在末法。观题中末法二字可知。

【疏】已当浊世者。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释迦出时。人寿百岁。久经浊世。已为可悯。

【演】二万岁时即入劫浊者。以二万岁前烦恼轻微邪见薄少。人天众盛。三恶道稀。寿命久长。时犹未浊故。 释迦出时人寿百岁者。于住劫中。今当第九辘轳小劫。有四佛出。劫初八万岁。减至六万岁。拘留孙佛出。减至四万岁。拘那含佛出。减至二万岁。迦叶佛出。减至百岁。释迦佛出品减至三十岁。小三灾即起。至于十岁。减之极也。又过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金轮王出世。增之极也。过是以后。第十小劫。又过百年减一岁。减至八万岁时。弥勒下生。此后复有九百九十五佛。相继而出。尽二十小劫满。大三灾起。坏世界也。

【疏】正人斗争者。前五百年。解脱坚固。渐次五百。禅定多闻而及塔寺。今当斗争坚固之时。更为可悯。后之又后者。乃至法灭。倍更可悯。故佛说此经。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沈。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

【演】经道灭尽者。始自首楞严经。般舟三昧经。终至十二分教。悉皆灭尽。独留阿弥陀经。住世百年。最后方灭也。 法灭时袈裟自然变白。藏经自然无字。十六罗汉。尽收世间一切经法。贮于铜塔。绕塔经行。叹言。释迦法灭。然后此塔沉至金刚际。则世界法灭也。 滔天之际。大夜方沈者。喻众生烦恼日深。无明日厚。古云痴云叆叆性天昏。识火交煎心鼎沸是也。

【疏】譬之慈父。忧念后昆。心无尽故。置为生计。能使远裔残支。至于家破身贫。犹堪资藉。故曰至极悲心。预垂济度。

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者。入道多门。本无拣择。险夷曲直。难易攸分。则无量门中。念佛一门。最为方便。

【演】入道多门者。如楞严。二十五人。各说圆通方便。净名。三十二士。共谈不二法门等。

略陈有四。一不值佛世。得常见佛方便。

【演】不值佛世。谓释迦已过。慈氏未来。得常见佛有三义。一临终之际。佛来接引。二已生之后。常见弥陀。三禅观之中。得靓圣相。

二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

【演】不断惑方便者。如小乘必断尽见思。方出三界。大乘人直至命根断尽。业识枯干。始出生死。故云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今此念佛。但能伏妄。即得往生故。

三不修余行。得波罗密方便。

【演】不修余行方便者。如布施。必须三轮空寂。持戒。则不缺不破。乃至随定具足。方曰波罗密。诚非易修也。今兹念佛。不出一心。万行具足故。

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演】得疾解脱方便者。依余法修。千生炼性。百劫调心。方得解脱。禅门虽云一生了道。亦乃多劫熏修。如永嘉云。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生诳惑是也。今兹念佛。但称念弥陀。疾登彼岸故。

【疏】法门者。道体幽玄。从门始入。为门不同。故云无量。权巧接引。令得入门。名为方便。

【演】法门者。轨生物解曰法。圣智通游曰门。 道体幽玄者。道无形相。无方所。不可凑泊。无容拟议。论语云。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也。从门始入者。楞严云。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要因门入。论语云。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权巧接引令得入门者。此门遍一切处。头头可入。法法堪归。古云。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透长安。其如众生不知。处处逢渠。头头错过也。

【疏】而言胜者。方便中方便也。即观经所谓异也。多门者。或谓门门可以入道。何必念佛往生。而有易有难。不妨无拣择中而说拣择。险者崎岖难行。曲者纡回难到。喻余门也。夷坦则易行。喻念佛人皆可为。直捷则易到。喻念佛速超生死。如韦提希。亦遍观十方世界。而惟愿生极乐也。

【演】崎岖难行者。如前浩博难持。幽深罔措等。纡回难到者。如僧祇积行。旷劫勤修等。韦提遍观愿生极乐者。世尊从顶放光。照十方界。复收宝光。结为金台。其中普现十方佛土。令韦提遍观。韦提独愿生于极乐也。

【疏】得常见彿者。起信论既示真如三昧。及二门止观竟。复云。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难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于佛。如修多罗说。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此经则七日一心。佛现在前。是也。故知灵山已过。龙华未来。无佛世中。而得见佛。是名最胜第一方便。

【演】真如三昧。有正观。有方便正观。即法界一相。一切诸法。平等无二。方便者。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终不可得。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二门止观者。止。谓止一切境界相。有离境。除心。二法。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有法相。大悲。大愿。精进。四行。 是法。指修行五门。谓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五止观也。 初学是法者。指不定聚众生。修信未满者。 其心怯弱。是内心既劣。娑婆不常值佛。是外缺胜缘。故信行难成。将欲退也。 信心有四种。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就者。成就。即信成就发心也。论云。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三种。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习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难者。谓修行信心。经一万劫。方得成就故。         终无有退。约有三种。一如莲花未开时。信行未满。未名不退。但以处无退缘。故称不退。二信位满足以去。华开见佛。入十住位。得少分见法身。住正定位也。三者三贤位满。入初地以去。证遍满法身。生无边佛土。如佛记龙树等。住初地。生净土也。 此经则七日二句。是引本经为证。而四段文中皆引本经为证者。明分此四种。非臆见也。

【疏】得出轮回者。繇惑起业。繇业感报。往来六道。轮转无穷。依余法修。直至惑尽。始得出离。而托质世间。升沈未保。唯玆念佛。带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国。即超三界。不受轮转。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是为最胜第二方便。

【演】直至惑尽始得出离者。思惑不尽。不出三界。尘沙不尽。不出二乘界。无明不尽。不出菩萨界。 带惑往生者。观经上上品生者。断无明惑。中上品生者。断见思惑。乃至中下品生者。始断见惑。若下辈三品。则全未断惑。但稍能伏妄。成就净身。即生彼国。故云带惑往生也。

【疏】得波罗密者。诸菩萨众。有恒沙劫中。修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密。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密。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密。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密。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密。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密。推而极之。不出一心。万行具足。如大本法藏愿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神通自在波罗密多。不取正觉。是为第三最胜方便。

【演】度万行。有大小乘事理不同。而理中。又复深浅。如天台四教所明。不出一心万行具足者。此一心亦分事理。若理一心具足万行。自不必说。即事一心。虽未入理。而于藏教事六度。事万行。亦可云具足也。

【疏】得疾解脱者。智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又十住断结经云。是时座中。有四亿众。自知死此生彼。牵连不断。欲为之源。乐生无欲国土。佛言西方去此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莲华化生。不繇父母。汝当生彼。故大本云。吾萨欲令众生速疾安住无上吾提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是知蚁山风水。迟疾天殊。古谓欲得一生取办。便于是法留心。是名最胜第四方便。

【演】智论中罪即是障。以罪能障道。故复云障也。此念佛乃得灭者。彼佛有不思议威神力故。不思议大愿力故。故此念阿弥陀佛。即大般若。如人从地倒。还从地起也。此疾得解脱之一证。 十住断结经中。死此生彼。皆因欲故。西方无欲。故顿超生死。此疾得解脱之二证。 起精进力听此法门者。听法有三。耳听。心听。及于神听。下士耳听。如风过耳。中士心听。颇能解义。上士神听。深悟实相。今言精进听法。是不以缘心听法。以神听也。 蚁山风水者。莲宗宝鉴云。余门学道。如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似风帆扬于顺水。

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回。旷劫至今。曾无省励。故示苦乐两土。爰开折摄二门。激之扬之。俾欣俾厌。胜心既发。净业斯成。

【演】激扬生死凡夫者。生而死。死而生。万劫千生。无有穷已。故名生死凡夫。激者。激励。令人起厌。扬者。鼓扬。令人起忻。 沉迷自性者。迷者。昏迷。沈者。迷之极也。自性。即注中平等法门。由最初一念无明。生起六粗三细。遂性心失真。颠倒行事。轮回是中。自取流转也。

示苦乐两土者。谓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也。 开折摄二门者。众生耽恋娑婆。佛则极言娑婆之苦以折伏之。众生罔知净土。佛则极言净土之乐以摄受之。是于念佛一法

。具折摄二门也。 胜心。谓勇猛心。精进心。净业所以不得成就。皆由悠悠扬扬。心不猛利耳。果能一日用力。发大勇猛。发大精进。工夫无不成就。故云胜心既发。净业斯成。

【疏】若据平等法门。非垢非净。则欣厌无地。折摄何施。但今生死凡夫。迷心逐境。备历轮回。头出头没。甘心忍受。曾无一念省发奋励。求愿出离。而复遮其欣厌。欲令直悟自心。是犹田蛙井鲋。不与之水。而反责以冲霄。只益沉沦。于事何济。于是无苦乐中。示苦示乐。苦以折伏。乐以摄受。折则激其顽迷。而令起厌离。摄则扬其懈怠。而俾生欣乐。然后久在泥涂。始嫌污秽。乍闻净妙。浚起愿求。此大火聚。彼清凉池。炎烧众生。不得不避此而趋彼矣。方便度生。法自应尔。生彼国已。见佛闻法。得无生忍。方悟此心本来平等。

【演】迷心逐境者。不知心之本空。从始洎终。念念生灭。是谓迷心。不识境之本寂。随逐六尘。对境造业。是谓逐境。 田蛙井鲋者。庄子云。田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墟也。易经井卦爻辞云。井谷射鲋。  于事何济者。谓若是大鹏金翅。搏风九万。水激三千者。可责以冲霄。田蛙井鲋。责之何益。若是上根利智。心游域外。足蹈大方者。可教直悟自心。生死凡夫。教之何用。

得无生忍者。无生指法性而言。无少法生。无少法灭。故曰无生。忍者。指始觉智言。以始觉智。契法性理。心中了了。吐露不出。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无生忍也。

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良以乍得我空。即生耽滞。闻说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故令回小向大。发意往生。

【演】二乘执空者。二乘人单修正观者。但念空无相无作。兼修助观者。多由四空以入灭尽。故皆执空。又复声闻人。多于四谛中。居灭已休。更不前进。成缠空种。缘觉人多于觉明中。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不化种。故多执空。不修净土者。自谓已得涅槃故。又复厌离有为故。

乍得我空者。空有四种。一人空。二法空。三空空。四空空亦空。今但初得人空也。  即生耽滞者。谓沈空滞寂。堕无为坑。饮三昧酒也。

净佛国土教化众生者。净名经云。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宝积。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滔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乃至六度万行等。 心不喜乐者。向由著有。故受轮回。今得人空。轮回乍息。味著偏空涅槃之乐。闻说菩萨广行万行。净土化生。自然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也。

【疏】乍得我空者。小乘但悟蕴中无我。不知蕴亦是空。执境为有。唯欲避境趋寂。故闻净土化生。心不喜乐。如诸声闻。不见舍那神力。不与菩萨大会。以本不赞说十方佛刹清净功德故。

【演】但悟蕴中无我不知蕴亦是空者。空有二。一我空。谓无我。人。众生。寿者。此是二乘所证。二法空。谓无色受想行识。此是菩萨所证。今文蕴中无我。是我空也。蕴亦是空。是法空也。小乘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故悟蕴中无我。若照见五蕴皆空。则是大菩萨境界。故彼不知。 亦是空者。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如诸下。引华严为证。

【疏】古谓小乘无他佛之说。大教有刹海之谈。斯名独善之流。亦号钝阿罗汉。是以教令回断灭心。修净土行。乃知诸佛菩萨。悲智行愿。如是广大。如是无尽。心不碍境。境不碍心。一切诸法。本性自空。终日度生。终日无度。而单修禅定。不愿往生。是为大失矣。

【演】古谓下。引古语为证。 无他佛之说者。小乘但知有释迦。不知十方诸佛。此句影略大教。有他方诸佛。 有刹海之谈者。如华藏世界品。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一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无尽世界。此句影略小乘。唯知有娑婆。

诸佛菩萨。具三缘悲。四种智。涅槃五行。无作四宏。故为广大无尽。 心即境。故不碍境。境即心。故不碍心。 楞严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

本无所有。故云本性自空。一切诸法。不出色心二种。今众生。是色法。度生。是心法。既一切自空。岂非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乃知二字。直贯至终日无度。中有两节。诸佛菩萨四句。应上文净土化生。心不喜乐。心不碍境六句。应上文执境为有。唯欲避境趋寂。大率小乘病根。只在但悟蕴中无我。不知蕴亦是空两句。以但悟蕴中无我。故唯知所证为极。不复知有大乘妙用。闻净土化生。自心不喜乐也。今日回心。乃知大乘妙用。如是广大。如是无尽尔。以不知蕴亦是空。故不知一切浮尘幻化。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遂执境为有。唯欲避境趋寂也。今日回心。乃知本不相碍。当体全空。度而无度耳。

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者。初发心菩萨。大心虽建。胜忍未成。所谓弱羽止可缠枝。婴儿犹应傍母。入正定聚。亲彼世尊。方得忍证无生。终成佛果。乘大愿筏。苦海度生。如智论中说。且夫六心堕落。尘劫声闻。鱼子庵罗。足为明镜。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

【演】初心菩萨有四教不同。藏通两教菩萨。乃至别教初地以前。圆教初住以前皆是。何以故。观经上上品方登初地。此初地者。圆初住也。则此初心菩萨。是别圆地住以前皆是自可想见。又复起信论。十信位人。惧信心难就。当求生净土。及信心成就。而为信成发心。乃是三心圆发。正是圆教初住。则此初心菩萨。是别圆地住以前皆是。更可想见。别圆既如此。藏通益可知。大心虽建者。初发心菩萨。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不同二乘。不求佛道。不教众生故。胜忍未成者。胜忍。无生法忍也。初心菩萨。烦恼未除。无明未破。未证无生理故。

正定聚。指极乐世界说。以彼土人。皆有定力。不退转故。若论断惑。则信成就发心者。方名入正定聚。彼土唯上品上生者是也。忍证无生句。是倒语法。以法忍有三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忍。今谓所证之忍。乃是无生也。

且夫六心下。谓若不求生净土。便欲苦海度生。则有舍利等之覆辙可鉴也。自足者。初心菩萨。必各有所得。往往就所得处。自生满足。即如圆人十信满心。尚有顶堕之病。是知自足两字是初心病根。故此特为指出。

【疏】智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欲生恶世救苦众生。无有是处。何以故。烦恼强故。未得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彼。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以施戒福力。或作王臣。富贵自在。纵遇知识。不肯信从。荒迷放逸。广作众罪。繇此堕落。

【演】注中三引智论文字。自具缚凡夫至由此堕落为第一段。是总证勉进全文之意。具缚缚字。是内为烦恼所缚。声色所缚缚字。是外为六尘所缚。未得忍力声色所缚者。得忍菩萨  视色如盲。闻声如聋。所谓百花丛里过。一物不沾裳。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师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今不然也。

【疏】又喻二人救溺。直入水救。彼此俱溺。有方便者。往取船筏。乘之救接。皆得免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要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苦海救度众生。如得船者。

【演】自又喻二人救溺至如得船者为第二段。是别证正文乘大愿船二句。

【疏】又云譬如婴儿离母。或堕坑井。或渴乳死。又如弱羽。只可依树缠枝。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应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临终正念。决定往生。见佛得忍。还来三界救度众生。

【演】自又云譬如婴儿至救度众生为第三段。是别证正文弱羽缠枝二句。

凡夫无力下。当双合二喻。谓若离弥陀。或堕三途坑井。或渴法乳而亡。又若近弥陀。依净土之树枝。成无生之翅翮。方能飞三界之空。自在无碍也。

【疏】正定聚者。拣异邪定不定。以凡夫邪外已定。初心进退未定。今生安养。无论高下。皆不退转故。聚者会也。即文中诸上善人之会。今谓入此聚中。见佛闻法故。六心堕落者。身子发菩萨心。已证别教六住。因逢乞眼。遂退大心。沉沦五道。

【演】已证六住者。别教七住。方名不退。今止证第六。故尚有退缘。因逢乞眼者。身子因中发大乘心。因天帝化作婆罗门。为之乞眼。身子与之。婆罗门即弃地践踏。由是退失大心。

【疏】尘劫声闻者。有于大通佛世发心。皆因退大。尘点劫来。堕声闻位。故经云。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引此以明初心菩萨。犹宜亲近如来。得所依归。终无退转故。菩萨父者。华严十一经。威光童子。现如来相获十种益。首云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疏谓以念佛三昧。菩萨之父。故首明之。良繇菩萨以方便为父。念佛即真涉事。是方便故。又念佛成佛。是亲种故。

【演】现相获益者。华严云。大威光太子。现波罗蜜善眼庄严王如来成正觉。获十种益。首自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终至得智光明。名一切佛法清净藏。以世人观德人之容尚能意消。况见佛妙相。宁不得益也。

良由下。是明以念佛为父。盖有二义。一方便义。二亲种义。方便者。净名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而今即以妙心。缘历名号。正是最胜方便。故为父也。亲种者。亲传真种。而今即念彼佛。成我自佛。即念本佛。成今始佛。正是亲传真种。故为父也。即真涉事者。念体本空。则念处即真。不妨念佛。则不碍涉事。即真而不涉事。是理非方便。涉事而不即真。是有为之法。与无为隔。亦非方便。今即真而复涉于事。是名方便也。又复真谓真理。事谓念佛。即真涉事者。谓虽即观理。而历念佛事也。此于附法托事从行。三种观中。正是从行历事

观理也。

【疏】十地始终者。十地文中。从初至末。地地皆云一切所作不离念佛。又云。远行地菩萨。虽知一切国土犹如虚空。而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故龙树以初地往生。摩差末以得忍往生。至如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发愿往生。莫可胜数。况初心乎。

【演】能以清净妙行庄严佛土者。知空不著空。是名为真空。净名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此证七地念佛往生也。 了知佛法皆唯心量者。悟一切法。皆自心现量也。得随顺忍者。唯心妙理。随顺忍可。此三贤位。比观相应。或入初地。则现观相应矣。龙树初地往生者。佛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刹。摩差末得忍往生者。菩萨生地经云。时摩差末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寿佛国。已上证三贤初地往生也。 至如文殊普贤等。则等觉菩萨。亦欲往生。如华严偈中说。

【疏】永明谓欲托质莲台。永离胎藏。生极乐等诸佛国土游戏神通者。皆能了达自心。无不化往。天如谓汝若悟心。则净土往生。万牛不能挽矣。然则初心菩萨。虽曰了明。去佛尚远。正尔求生不可后也。

【演】了达自心无不化往者论云。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入正定故汝若悟心万牛莫挽者。悟心之士。知净土唯心。生净土者。非生净土。生自己心中也。 虽曰了明去佛尚远者。古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又云。识冰是水。犹赖汤气以消镕。悟妄即真。尚依佛慧而熏炼也。

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者。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是以华藏如盲。萤光增结。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岂不慈门广大。普度无遗。

【疏】如盲者。如来于逝多林中。演大华严。彼时上德声闻。身子目连等。如盲如聋。杜视绝听。乃至积行菩萨。犹云曝腮。明高之则道大机小故。

【演】杜视绝听者。清凉云。高不可仰。积行菩萨曝腮鳞于龙门。深不可窥。上德声闻杜视听于嘉会。今释曝颗者。如禹门三级。鱼跃不过者。曝腮而还也。

【疏】增结者。净名经云。有二比丘犯根本戒。发露求忏。优波离为依律定罪。疑心不释。净名言。汝毋以常法扰乱其心。重增此二比丘罪。永嘉拟之萤光。谓不能开其迷暗。而反增益之也。明卑之则机深教浅故。

【演】常法即是依律定罪。毋扰乱其心者。谓当直谈罪性本空。不在内外中间等也。拟之萤光者。证道歌云。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消霜雪是也。

【疏】他若不净错施炉韝。数息不利冢人。彼此为门。亦复各异。而浅深小大。势不兼宜。椎此念佛法门。三辈九品。悉皆度脱。彻上。则三心圆发。直入无生。彻下。则十念成功。亦生彼国。所谓不离一法。巧被诸根。豪杰无下抑之羞。庸愚有仰攀之益。盖无机不收。有情皆摄者也。

【演】不净数息者。舍利弗教弟子。一修不净观。一修数息观。久之。皆不成。心欲返道。往见世尊。世尊问二人在家何业。修数息者曰。守坟墓。修不净者曰。冶金器。世尊乃令二人易观修之。不久皆证道果。

三心。即观经所云。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圆者圆顿。无次第故。又圆融。无彼此故。又圆满。无缺少故。此是圆人。就圆融三法而发心也。当知发此三心是因。是未生净土时事。是圆十信位中事。直入无生是果。是已生净土时事。是证圆初住时事。三心圆发直入无生者。谓但能三心圆发者。生净土时即直入无生也。

十念旧有两释。一谓但至心称念十声。即为十念。一谓不论句数。但尽一口气为一念。尽十气为十念。又有临终始十念者。如张善和是也。有一生行十念者。如智仙法师是也。成功亦可分事理说。如但得信力成就。稍能伏妄。是事成功。若根器大利。观力成就。疾能破妄。是理成功。大率即此一行。随其根器。随其用心。可分九品也。又当知此句是因。下句亦生彼国方是果。又复当知。此等十念成功者。皆因夙世有大善根。或今现生素习禅观。故一时用力。顿斩尘劳。若根器稍劣。素无质地者。不可图此侥幸。而废专持名号也。

【疏】阿伽陀者。西域药名。能以一药总治诸疾。喻但持佛名。五欲三毒。无量烦恼。乃至偏乘外道。一切见病。悉断除故。

【演】五欲三毒。无量烦恼。是钝使。偏乘外道。一切见病。是利使。但偏乘已断见惑者。则不名使。而亦是病。如楞严生缠空种。与不化圆种。岂不是见病耶。

【疏】巨冶者。一冶之中。陶铸万物。各成其器。喻但持佛名。随彼根行。九品往生。皆不退故。广大者。周易干曰大生。坤曰广生。今无所不度。喻如天覆地载。并育兼容。至慈无择。名普门也。

【演】大生广生者。易经系辞云。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者。末世修行。多诸障难。一亏正见。即陷群邪。彼佛愿力威神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能为护念。直至道场。故知泽图辟怪。宝镜遁妖。正念分明。无能娆者。

【演】正念分明。即后文事理二持。大率根钝者。闻佛名号。常忆常念。以心缘历。字字分明。前句后句。相续不断。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是为正念分明。根利者。闻佛名号。不惟忆念。即念反观。体察究审鞫其根源。于自本心忽然契合。是为正念分明。此正念分明。正是不亏正见。正是愿力威神。正是大光明中。正是直至道场。谁能娆者。 宝镜遁妖。可将王度事说。王度。将宝镜悬树。树即为雷所击。大蛇死于树下。又复以镜照一女子。女子即乞藏镜。愿得一醉而死。醉后卧床。乃一死狐。

【疏】多诸障难者。行人于禅观中。击发阴魔。如楞严开五十种。皆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知正见稍亏。邪魔遂炽。无益更损。求升反沈。繇此浅根布道不学。

【演】禅是禅定。观是观想。今合言禅观。乃举一切三昧之总名也。若分言之。则禅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观有析空观。体空观。次第三观。一心三观。等。阴是五阴。魔谓魔罗。此云杀者。能杀行人法身慧命故。此阴魔若如楞严所说。不出天魔。心魔。见魔三种。击是击动。发是发现。众生有此阴。即有此魔。不修观行。故隐而不发。今既修禅。将破此阴。遂击动诸魔。魔即现也。

【疏】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测。虽有魔事。行将自消。又经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从今发心。直至道场。自始至终。吉无不利。良繇正念分明。纵魔来者。易识易遣。非比耽静著空。中无主宰。逢魔不觉。遂至入心者也。

【演】易识易遣者。正念分明。即般若智照也。识者。智能辨故。遣者。智能破故。如起信云。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又天台止观中。具明识遣之法。检彼自知。

【疏】泽图宝镜者。以此二喻。明非但佛力。即是自己念力也。有神兽名白泽。能人言。辨万物之情。诸邪望影而避。故曰家有白泽之图。必无如是妖怪。又山精野魅。能变形种种。诳惑于人。而不能变镜中之形。喻念佛者。正念现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演】智照精朗魔不得便者。良由正念分明。即是第一遣魔之法。故楞严云。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

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者。心本无念。念起即乖。而众生无始以来。妄想惯习。未易卒遣。今教念佛。是乃以毒攻毒。用兵止兵。病愈寇平。则舍病体更无自身。即寇盗原吾赤子。

【演】心本无念者。心即真心。念即妄念。真心之中。本无妄念。起念念佛。岂不反乖其心。

以毒攻毒用兵止兵者。妄想之念。能害我法身。伤我慧命。乃毒也。兵也。念佛之念。念念生灭。未与般若相应。亦毒也。兵也。然非念佛之毒。不能攻妄想之毒。非念佛之兵。不能制妄想之兵。虽同一妄想。有杂有专。有净有秽。迥不同故。

病愈寇平者。如妄想既遣。即妄即真。无离妄念。别求真念。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疏】起信论云。心体离念。而起念念佛。岂不反扰其心。佛藏经云。无觉无观。名为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而起念念佛。岂不反背于佛。今谓灭诸觉观。实相念佛。理则诚然。但以心虽离念。而无明染心。念念相续。如七年之病。久乱之民。故曰惯习。

【演】心体离念者。起信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

实相念佛者。离一切诸相方名实相。即所谓直心正念真如也。

【疏】玆欲勉强遏捺。立使空寂。而止动归止。止更弥动。纵粗念暂息。细念犹存。便谓相应。错谬非小。既居凡地。未能绝虑忘缘。何不即缘虑而作修进。

【演】鏖念暂息细念犹存者。即楞严所谓。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又虽觉明虚静。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而生灭根元。犹如野马。熠熠清扰。祖师云。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

即缘虑作修进者。古云。善用兵者。不必别动干戈。即以贼攻贼。用盗杀盗。亦名就路还家也。

【疏】故以念还攻于念。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

【演】念一佛名换彼百千杂念者。杂念因六尘有。离尘则无。念念扳缘。心心不住。乃违真之念。念佛之念虽亦是妄。从信心生。专注一境。近真之念也。古云。如将蜜果。换苦葫卢是也。

【疏】而妄从真起。波逐水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别得菩提。

【演】妄从真起者。谓念佛虽妄。而又离真无妄。妄从真起。如波逐水生者。 即念即空有二义。一是念极而空。即用心之极。和念脱落也。二是念体本空。即终日念佛。终日无念也。 居然本体亦二义。一反妄归真义。谓妄穷则真露也。二全妄全真义。即观相元妄。观性元真也。然此两句中二义。都重前一义。盖以本文题目。的指有念。得入无念故。

【疏】故云万法虚伪。唯是一心。了悟自心。触目吾提矣。喻如病体瘳时。

便名健体。乱民定后。即是良民。去念而求心。是医必灭身而疗病。将必屠国而安民也。岂理也哉。

【演】万法虚伪唯是一心者。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 触目菩提者。头头皆是。法法皆真。明明百草头。明明祖师意。东坡云。溪声即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者。七地仅名现相。八地乃得无生。而亟欲灭生以求无生。弥求弥远。今以求生净土。乃悟无生。入有得空。即凡成圣。可谓通玄秘诀。换骨神丹。

【演】现相者。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七地仅名者。以此地无相观虽已成。分别智虽已离。而现识未亡。于一切色未大自在。故仅得现相耳。

八地乃得者。以此地现识已亡。入一切法。如虚空性。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起无相。初中后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是名真得无生法忍也。亟欲灭生求无生者。古云。大患莫若于有身。故灭身以归无。勤劳莫先于有智。故泯智以沦虚。 入有得空即凡成圣者。求生净土入有也。乃悟无生。得空也。入有为凡夫。得空成圣果也。

【疏】仅名现相者。华严地地皆曰无生。而正得乃归八地。其七地云。净无量身口意。得无生法忍光明。疏谓无生法忍。。八地所得。今玆七地。于彼法忍明相现前。未为真得。如观经疏。以无生即属初住。意略同此。乃至八地。离一切心意识分别。始名真得无生法忍也。故知无生。圣且难之。况凡辈乎。

【演】净无量身口意者。七地菩萨以深净心。成就身业。成就语业。成就意业。所有一切不善业道。如来所诃。皆已舍离。一切善业。如来所赞。常善修行故。

意略同此者。天台教云。初住即得无生。清凉云。初地已去。但得无生法忍明相现前。未为真得。则天台说初住得者。亦得无生法忍光明也。

离一切心意识分别者。了别名识。指第六言。筹量名意。指第七言。集起名心。指第八言。然第八中有业转现三相。今所离者。乃是现相。即楞伽所谓现识也。分别者。此六七八虽粗细不同。俱各有种种分别。今至八地。一切皆离也。

【疏】弥远者。厌生为患。亟欲灭生以归于无。而灭非真灭。只益劬劳。终成轮转。如牛坏车。古有明喻。

【演】灭非真灭者。乃断灭之灭。非寂灭之灭也。断灭之灭乃妄灭。寂灭之灭为真灭。楞严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也。 终成轮转者。如无想外道。五百劫定力已过。中有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落地狱。轮转诸趣也。 如牛坏车者。牛以牵车为苦。倒坏其车。主人复造。如人厌身为苦。速灭其身。不知此身虽灭。复受余身。

【疏】今专念佛。发愿往生。生彼国已。华开见佛。识自本心。本自不生。生亦何碍。所谓炽然求生。而不乖于无生之理。终日生而未尝生者。乃所以为真无生也。有生而悟无生。故云入有得空。生属凡夫。而因生无生。故云即凡成圣。就路还家。潜超密度。难思难议。故云通玄。倏尔转移。如平地升迁。白衣骤贵。故云换骨。舍秘诀而耕空言弃神丹而服狂药。岂不大可哀哉。

【演】求生而不乖无生者。证道歌云。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升仙。如许仙。拔宅飞升。萧史。乘鸾羽化。

骤贵。如虞舜。发于畎亩。胶鬲。举于鱼塭。舍秘诀而耕空言。谓不念弥陀。为寻文索义之教。弃神丹而服狂药。谓不求净土。为捕风捉影之禅。

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此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龙飞。不疾不行。而速而至。径中径矣。

【演】万里迢遥者。渐渐断惑。渐渐证真。渐离生死。 鹤冲鹏举者。古云。百鸟不到处鹰能到。鹰不到处鹤能到。又南华云。北海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骥骤龙飞者。凡马日行不过百里。良骥有追风逐电之能。然不及神龙变化飞腾。人莫能测也。

【疏】二义者。一是较量于多种净业。二是拣别于本部大本。故云径路之径路也。

【演】多种净业。如观经修观。鼓音持咒等。今以持名与之较量。则彼是径路。持名是径中径也。本部大本。即广陈依正备载修持等。今以持名为之拣别。则彼是径路。持名又径中径也。

【疏】径路者。路小而捷名径。小喻念佛为力之简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导大师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是也。故云。余门学道。名竖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在竹。竖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余门之比念佛。则念佛为速矣。

【演】竖出三界者。先断欲界九品思。方出欲界。次断色界三十六品思。方离色界。次断四空三十六品思。方超无色界。又先修根本四禅。方出欲界。次修四空定。方离色界。次修灭尽定。方超无色界。横出者。即不断惑不修禅。但得称名一心。便带惑往生出三界也。

【疏】念佛复有多门者。如后文中所开实相念佛四种。乃至万行回向等实相之佛。虽云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数门。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鹿境细。妙观难成。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坠。唯此持名一法。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古人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故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

【演】重处偏墬者。如前云。以施戒力。或作王臣富贵自在。乃至广作众罪。由此堕落等。

【疏】鹤冲已过凡禽。争如鹏举。骥骤虽超群马。未及龙飞。皆上喻念佛。下喻持名念佛也。不疾不行者。易系词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演】易无思无为等者。凡物有心必有思。惟易无心也。何有于思。何有于为。方其耆未揲。卦未求。辞占象变。隐而无迹。寂然不动矣。及其感而揲蓍求卦也。则受命如响而来物之。遂知通变极数。而爻象之毕泄。遂通天下之故也。盖无思而无不思。无为而无不为。极天下之至神。乃能如此。不然寂则沦于静矣。感则滞于动矣。其孰能寂能感之如此哉。

【疏】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谓疾而后速。行而后至者。物之常也。蓍卦之体。寂无思为。而有感即通。是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妙万物而谓之神也。引此以明诸门念佛。虽同曰往生。而为力稍难。为时稍久。是须行须疾。乃至乃速也。今则不稽岁月。不假作为。七日一心。即生彼国。何其神妙一至是也。

【演】为力稍难。是不甚简易。须行乃至也。为时稍久。是不极迅速。须疾乃速也。不稽岁月。是极迅速。不疾而速也。不假作为。是极简易。不行而至也。

【疏】故普贤行愿品钞云。大藏中数百余本。或经或论。说修彼因。然皆勤积。乃得往生。今但称名。便登不退。岂非径而复径者哉。

二者。无量寿经。广陈依正。备载修持。今此经者。崇简去繁。举约该博。更无他说。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可谓愈简愈约。愈妙愈玄。径中径矣。

【演】广陈依正者。小本依报如池水。则但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大本则广谈池之量池之数。及水之随心作用等。小本正报。如弟子。则但曰声闻弟子无量无边。大本则广谈诸上善人。讲经。诵经。听经。坐禅等。备载修持者。此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大本则备说舍家离俗。而作沙门等。悬缯散花饭食僧众等。

繁简就经文说。博约就行门说。又更无他说。单指持名。正是崇简去繁。但得一心。便生彼国。正是举约该博。

【疏】无量寿经。详见部类译释二门。以对今经。世称大本。盖部同而广略异也。彼为乐广者说。此为乐略者说。然辞简而理益明。事约而功倍胜。

【演】为乐广乐略者。如来说法随机不定。如良医应病授药。楞伽云。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诸佛为众生。随机应量说。

辞简而益明。就能诠之文说。事约而倍胜。指所诠之义说。

【疏】如大本广谈诸福。而此经谓但持名号。即为多福多善。大本犹分三辈。而此经谓但生彼国。俱得不退菩提。是则不独为种种念佛门中之要。又于本部中转更为要。可谓妙中之妙。玄中之玄。径而复径者矣。

【演】广谈诸福。细分三辈。辞繁也。但持名号。但生彼国。辞简也。即为多善多福。俱得不退菩提。理益明也。广谈诸福犹分三辈。事博也。但持名号。但生彼国。事约也。即为多善多福。俱得不退菩提。功倍胜也。

如上别中十义。复以前九为通。后一为别。兼前总义。为此经教起之所因故。

【演】前九为通者。前之九因。通四种念佛。后一为别者。后一径中之径。别在持名。兼前总义者。总一代时教。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也。

【疏】通者。通明净土诸经。皆同此因故。别者。别明此经专重持名。以持名为因故。总者。即前总明一切诸经。皆一大事以为因故。言佛说此经。为教众生念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见。以了此一心大事而已。合之为此经教起之所因也。

【演】为教众生念佛者。不教众生修余行。此句指前九因。犹通四种念佛。 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者。不教众生观像念佛等。此句指后一因。唯持名念佛。 为教众生持名念佛。而入佛知见者。不教众生念佛往生净土而已。此句兼前总义。为入佛知见也。

二藏教等摄三  初藏摄。二教摄。三分摄

初藏摄

已知佛说此经。有如是因。未知此经藏教分中。各何摄属。言藏有二。一。三藏。二。二藏。且初三藏者。一修多罗藏。二毗奈耶藏。三阿毗达磨藏。今此经者。是修多罗摄。诸经亦有互相摄者。今非彼故。

【演】藏教分中者。藏有含摄义。谓含摄一切所应知义故。教有开示义。谓开示众生令得正见故。分有分剂义。谓分剂头数。各各不同故。 各何摄属者。言藏教分三种。各有不同。今在藏中是属何藏。在教中是属何教。在分中是属何分也。

【疏】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名为经藏。解见后释题中。

【演】此云契经者。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群生之机。若契理而不契机。则法不逗机。是闲言语非经也。契机而不契理。如樵歌牧唱。治世语言。不诠妙理亦非经也。

【疏】毗奈耶。此云调伏。即律藏。

【演】调伏者。谓调炼三业。制伏过非。使身口意悉归清净。

【疏】阿毗达磨。此云对法。即论藏。

【演】对法者。法有二种。一胜义法。即涅槃是善是常故名胜。二法相法。通四圣谛相。即体性相状也。对亦有二。一者对向。谓向前涅槃。二者对观。观前四谛。其能对者。即无漏净慧。及相应心所。

【疏】上二俱有多义。非急不引。

【演】俱有多义者。契经。或曰线。或曰席经井索圣教等。对法。或名伏。能胜伏他论故。或名通。能通释经文故。调伏。或名尸罗。此云清净。或名波罗提木*。此云保解脱等。

【疏】修多罗摄者。此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故。互摄者。如华严则经摄而兼律论。以十藏等品显戒律。问明等品显论议故。梵网则律摄而兼经。以心地品之上。广谈菩萨阶位故。余可例知。此经不兼戒律。亦无论议。自始至终。专说念佛求生净土。故云今非彼也。

【演】十藏品显戒律者。第二戒藏。广谈戒律。始从普饶益戒。终至无毁犯戒。明十种戒律故。

问明品显论议者。十首菩萨互相问答。论量妙理。经中始从文殊。以一心种种差别问。觉首以万法体虚显性答。终至觉首复以佛境界问。文殊以生界法界无别答。

二藏者。一菩萨藏。二声闻藏。今此经者。菩萨藏摄。亦有互摄。今非彼故。

【演】菩萨藏。是大乘法。如华严法华所说等。声闻藏。是小乘法。如四阿含所说等。

【疏】菩萨声闻。详见后释文中。藏分二者。以经有大乘小乘。故二藏分摄。若约人有三乘。亦合分三。以缘觉人多不藉教。摄归声闻。故止二藏。

【演】缘觉人不藉教者。缘觉有二。一缘觉。出有佛世。禀如来十二因缘而得觉悟。二独觉。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缘悟道。所谓观物变。而悟非常。靓秋零而入真道。今之所指乃独觉也。

【疏】今菩萨藏摄者。此经演说大乘。如依正庄严。信愿往生等。皆自利利他菩萨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之道故。

【演】自利利他者。始为众生求生净土。终以证忍还来度生故。

【疏】互摄者。如华严菩萨藏摄。亦通声闻。以能包含无量乘故。今经二乘种不生。故云非彼。

【演】华严包无量乘者。清凉序云。若乃千门潜注。与众典为洪源。万德交归。摄群经为眷属是也。盖以华严如大海。诸经如百川。华严如天子。诸经如侯王。无不摄故。二乘种不生者。往生论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疏】或问何得文中。彼佛有声闻弟子。答。此暂有终无。至下释文中当辩。

【演】暂有终无者。小乘临终。回心向大得生净土。以二乘根熟故。闻水鸟树林。说无常苦空等法。顺其夙习暂证小果。而心则已入大乘也。

【疏】又问。厌苦趋乐。似专自利。何名菩萨。答。求生净土。正为见佛闻法。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是菩萨行。非声闻道。如天台十疑论中说。

二教摄

教者。依贤首判教分五。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

【演】判教。谓判释东流。一代时教。亦颇有不同。如刘乩二教。南中三教。天台四教等。今不依彼。乃依贤首所判五教也。但说偏空曰小。初示衍门为始。终归一实为终。一念不生全体现。故谓之顿。重重法界总圆融。故谓之圆。

【疏】五教者。一。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以依六识三毒。建立染净根本。未尽法源故。

【演】人空即前蕴中无我。法空即前蕴亦是空。 纵少说法空者。如经云。无谁老死。无是老死。上句人空。下句即法空也。又曰诸法无有我。亦复无我所。人法亦然。六识三毒等者。小乘不信有八识。独有六识。三毒为能熏。六识为所熏。三毒熏六识。流转生死。为染根本。三毒不熏六识。以戒定慧熏六识。即证涅槃为净根本也。 未尽法源者。尚未穷七识。况八识真如耶。

【疏】二。大乘始教。繇第二时。但明于空。第三时定说三乘。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始。有成佛有不成佛。复名分教。所说则广谈法相。少及法性。其所云性。亦是相数。以依生灭八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诸义类故。

【演】由第二时。但明于空者。法相宗中。以佛初于鹿苑转四谛法轮。说诸法为有。为初时。第二时中。依遍计所执。说诸法皆空。即诸部般若之一分是。然依他圆成犹未说有。为二时。第三时。具说遍计性空。依圆是有。契合中道。方为了义。今贤首。合彼二三两时为始教。以第二时。但明于空。空是大乘初门。第三时。定说三乘隐于一极。皆非至极。故总为始也。 广谈法相者。谓色法十一。心法八。五十一个心所法。二十四个不相应。六个无为成百法。 其所云性。亦是相数者。以六无为是性。既有六种。亦是相数也。 依生灭八识者。法相宗中。真如凝然不动。不许随缘。以依生灭八识建立诸法。如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是也。界为因义。即第八识种子。

【疏】三。大乘终教。繇出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名为终。称理故。复名实教。所说则多谈法性。少及法相。其所云相。亦会归性。以依如来藏八识。随缘成立诸义类故。

【演】中道妙有者。真空妙有。二而不二。空即有故。定性声闻得成佛。有即空故。定性阐提亦得成佛。 方尽大乘至极之说者。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方为尽理也。其所云相亦会归性者。如云。三世五阴法。说名为世间。彼灭非世间。如是但假名。又云。有诤说生死。无诤即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等。如来藏即自性清净心。八识即黎耶体。依如来藏八识者。谓非生灭八识。乃依不生灭心之八识也。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赖耶识是也。 随缘谓真如随缘。如楞伽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成立者。谓此识之中。以不觉熏本觉故。生诸染法。流转生死。以本觉熏不觉故。生诸净法。反流出缠。成于始觉。依此二义。遍生一切染净诸法。而一切诸法。仍不离自性。故云随缘成立诸义类也。

【疏】四。顿教。总不说法相。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无渐次故。

【演】不说法相。唯说真性者。起信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诸法自相可得等。 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者。古云。心有也旷劫而堕凡夫。心无也刹那而成正觉。

【疏】五。圆教。统该前四。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故。

【演】统该前四者。前之四教。前浅后深。不该摄故。不圆满故。 无尽法界者。统惟一真法界。分为事理等四法界。有为无为等五法界。乃至无量法界也。性海圆融等者。性海圆融不碍缘起。法法相即法法相入。如千珠宝网。重重无尽也。以四法界对之。则性海是理法界。缘起是事法界。圆融无碍是事理无碍法界。相即下是事事无碍法界。

【疏】以上详如华严玄谈中。恐烦不叙。言顿教摄者。如后义理中辩。亦通前后者。通前终教。以一切众生念佛。定当成佛。即定性阐提皆作佛故。通后圆教者。亦义理中辩。

三分摄

分者。十二分教。如修多罗祇夜等。今此经者。修多罗。优陀那。二分摄故。

【疏】分者。分齐。以一代时教。别其分齐。各有所属也。祇夜。此云重颂。优陀那。此云无间自说。十二部。恐烦不叙。言二分摄者。一。修多罗摄。以是契经故。二。优陀那摄。以不待请问。自告身子故。

三义理深广三    初摄顿。二分圆。三旁通

初摄顿

已知此经摄于顿教。少分属圆。未知所具义理。当复云何。先明此经摄于顿者。盖谓持名即生。疾超速证。无迂曲故。正属于顿。

【演】所具义理当复云何者。以圆顿二字自是名相。而有名必有实。有相必有体。其中所应知之义。所当证之理。尚未细明。故云当复云何。

【疏】正属顿义者。以博地凡夫。欲登圣地。其事甚难。其道甚远。今但持名。即得往生。既往生已。即得不退。可谓弹指圆成。一生取办。如将宝位。直授凡庸。不历阶级。非渐教迂回屈曲之比。故属顿义。

【演】其事甚难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断难断之惑。证难证之真。   其道甚远者。从初发心直至成佛。经五十五真菩提路。如楞严中说。又起信云。经一万劫成就信心。经一僧祇满足十向。乃至三僧祇满方得成佛。 弹指圆成者。古云。弹指圆成八万门。一生取办僧祇果。

或难。顿教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五法三自性皆空。八识二无我俱遣。今持名念佛。是为有念。云何名顿。答。以一心不乱。正谓无念。若有念者。不名一心。但得一心。何法不寂。

【演】五法三自性等。出楞伽经。一念不生是心体离念。无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故悉空悉遣。

【疏】五法者。谓一名。二相。三妄想。四正智。五如如。

【演】名相妄想。摄尽世间法。正智如如。摄尽出世间法。

【疏】三自性者。名。相。是妄计性。妄想。是缘起性。正智。如如。是圆成性。

【演】名相是妄计性者。妄计。是六七识遍计性。安名执相无有定体。是虚妄计度。故曰妄计。 妄想是缘起性者。妄想指八识自体。此八识仗因托缘而生。故曰缘起。教中云。眼识依九缘生起。耳识依八缘。鼻舌身三识。各依七缘。意识依五缘。七与第八皆四缘生起也。 正智如如是圆成性者。正智即无分别之智。如如即无分别之理。理智不二。乃圆满成就之性。故曰圆成。

【疏】八识者。赖耶。末那。及眼等六。合之成八。

【演】赖耶此云含藏。以含藏根身器界诸种子故。末那此云传送。以此识内则依第八以为我体。外则依第六以为我用。自无体用。故曰传送识。

【疏】二无我者。人无我。法无我。

【演】人无我法无我者。我见为内属人。我所见物为外属法。能性若空。是人无我。所相亦空。是法无我。

【疏】以上亦皆入五法中。详见入楞伽诸经。悉空悉遣。所谓身无为。不墯诸数。一念不生即名为佛者。顿教之旨也。

【演】已上亦皆入五法者。一八识入五法。谓八识自体。入妄想。六识所计属名相。转识成智属正智。所证属如如。二无我入五法。谓人法二执。属名相妄想。二无我理属如如。证二无我之智属正智。

【疏】今言念佛。则所称佛号属名。所对彿身属相。忆念彼佛属妄想。纵使净念相继。入三摩地。亦属正智如如。而复分别是佛。属识情。能念所念。属人法。尚未遣有我。况无我亦遣耶。彼教所空所遣。此皆有之。以其有念。故难非顿。

【演】亦属正智如如下。当配三自性。而文中不言者。以上文三性已入五法中故。若欲配之。则所念之佛属妄计。能念之心属缘起。念力成就属圆成。

上一篇: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03
下一篇: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01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