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界观】 观四法界的行法。
【四法印】 小乘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印,合称为四法印。
【四法不坏】 正受心、金刚、佛舍利、光音天宫殿。因此四法不会毁坏,故谓四法不坏。
【四事】 1.衣服、饮食、卧具、汤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四事法门】 入禅思门、入智慧门、入总持门、入辩才门。入禅思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入于禅定以观察众生的根机;入智慧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先以智慧照了义理,以令听者生起法喜的心;入总持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诸善法持之不使忘失,对诸恶法持之不使产生,以此心生众生之善及遮止众生之恶;入辩才门是菩萨将要说法时,对一切佛法的义理,辩说无碍,以便开发一切众生的心,共入正道。
【四空】 又名四无色,即无色界的四空处。见四空处条。
【四空天】 又名空处天,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想非非想等四天。此四天但有定果色,无业果色,故无身质,又正报无有色蕴,依报亦无国土宫殿,故曰无色界。
【四空定】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无所爱乐与清净无为的境界。
【四空处】 又名四无色,或无色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乃修四空处定的人所得的正报,因此四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亦即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
【四德】 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四德处】 慧德处、实德处、舍德处、寂灭德处。慧德处是谓由于听闻正法而生出大智慧;实德处是谓有了大智慧才能见到真谛的空理;舍德处是谓见了空理便能舍掉烦恼;寂灭德处是谓舍掉了烦恼心才能得到寂灭的境界。
【四德乐邦】 具有四种德的安乐世界,即涅槃的境界,因涅槃的境界具有常乐我净的四德。
【四禅】 见四禅天条。
【四禅天】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
【四禅定】 四种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见四禅天条。
【四禅八定】 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四圣】 佛、菩萨、缘觉、声闻。因此四者都是圣人,故称四圣。
【四圣谛】 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兹列表说明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四重】 见四重禁条。
【四重禁】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四重罪】 见四重禁条。
【四重八重】 比丘戒的四波罗夷罪与比丘尼戒的八波罗夷罪。
【四重五逆】 四重罪与五逆罪。
【四食】 四种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质的食粮;二、触食,即感官与外境的接触;三、识食,即知觉;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四食时】 一、天食时,即清晨,清晨是诸天的食时;二、佛食时,即午时,午时是三世诸佛如法的食时,过午则非时食;三、畜生食时,即日暮,日暮是畜生的食时;四、鬼神食时,即昏夜,昏夜是鬼神的食时。
【四增盛】 在增劫时期有四种的增盛,即寿量增盛(人寿由千岁增至八万岁)、有情增盛(人口由万人增至无数量)、资具增盛(谷物果实等非常富饶)、善品增盛(人人皆修十善及诸道品)。
【四加行】 四善根的别名。见四善根条。
【四不生】 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不自生是法不由自因生;不他生是法不由他因生;不共生是法不由自他之共因生;不无因生是法不由无因而生。
【四不退】 1.净土门所立。一、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二、行不退,于所修的行法不退失;三、念不退,于正念不退转;四、处不退,生西方净土的人不更退堕秽土。2.法相宗所立。一、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从此不生邪见;二、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从此不入二乘;三、证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证得之法不退失;四、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为和无为之行皆能修持。
【四不可得】 常少不可得、无病不可得、长寿不可得、不死不可得。
【四不可轻】 一、太子虽小,当为国王,故不可轻。二、蛇子虽小,毒能杀人,故不可轻。三、小火虽微,能烧山野,故不可轻。四、沙弥虽小,能得圣而有神通,是最不可轻。
【四不可说】 一、生生不可说,藏教说能生之因缘,所生之诸法,俱为实有,故云生生;二、生不生不可说,通教说能生所生之当体即空,故云生不生;三、不生生不可说,别教说真如不生之理,生十界差别之事,故云不生生;四、不生不生不可说,圆教说真如之理与十界之事无二,故云不生不生。上述四者之所以说不可说,那是因为此四教之理,只可以智证,不可以言说,其理本来是无说的。
【四不可思议】 世界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
【四天下】 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又名四天下。
【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四天王天】 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须弥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四念住】 又名四念处。见四念处条。
【四念处】 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此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此四正勤就是精进,精进勤劳修习四种道法,以策励身口意,断恶生善。
【四正胜】 与四正勤同。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是三十七道品中四正勤所修的行品,也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神足是欲望成就,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四无明】 一、缠无明,缠即缠缚,谓由于此无明之惑的缠缚,使人不能出离生死;二、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长时随逐眠伏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三、相应无明,谓意识缘于六尘之境,识与境相应,而起无明烦恼;四、独头无明,又名不共无明,谓未有六尘之境相对,而意识独缘想六尘之境,因识与境不相应,无明独起,所以叫做独头无明。
【四恶趣】 又名四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四邪命】 四种的邪命食。比丘不乞食,亦不弘法,但作不如法之事,以维持其生命,叫做邪命。一、种值田园,和合汤药,名下食。二、仰观星宿,推测盈虚,名仰口食。三、谄媚豪贵,游说四方,名方口食。四、以咒术呼召鬼神,以及卜卦、算命、看相为业者,名维口食。
【四梵行】 又名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因此四心为生于梵天的资粮,故名四梵行。
【四吠陀】 梨俱吠陀、沙磨吠陀、夜柔吠陀、阿阇婆吠陀。梨俱吠陀是宗教的赞歌,沙磨吠陀是祭祀仪式的颂文,夜柔吠陀是祭祀仪式的歌词,阿阇婆吠陀是俗世相传的咒术。吠陀是明智的意思。
【四阿含】 四部阿含经,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四善根】 1.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著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之时,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于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于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四熏习】 无明熏习、妄心熏习、妄境界熏习、净法熏习。
【四烦恼】 与末那识时常相应的四种根本烦恼,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
【四威仪】 行、住、坐、卧。
【四归法】 归佛、归法、归僧、归戒。
【四识住】 色识住、受识住、想识住、行识住。因上述四蕴为识所依所住,故名为识住。
【四颠倒】 1.指凡夫的四倒,即一、常颠倒,无常认为有常;二、乐颠倒,以苦当作乐;三、净颠倒,以不净为净;四、我颠倒,无我认为有我。2.指二乘的四倒,即一、无常颠倒,于涅槃之常而计无常;二、无乐颠倒,于涅槃之乐而计无乐;三、无我颠倒,于涅槃之我而计无我;四、无净颠倒,于涅槃之净而计无净。
【四摄法】 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布施摄是对于钱财心重的人,用财施,对于求知心重的人,用法施,使双方情谊逐渐深厚,而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爱语摄是随著众生的根性,以温和慈爱的言语相对,令他生欢喜心,感到我和蔼可亲而与我接近,以达到我度化对方的目的;利行摄是修菩萨道者,以身口意诸行皆有利于人,以损己利人的行为,感化众生共修佛道,以达到我度人的目的;同事摄是修菩萨道者,要深入社会各阶层中,与各行各业的人相接近,做其朋友,与其同事,在契机契缘的情况下,而度化之。菩萨济度众生,必须先行此四摄法,使众生爱我敬我信我,然后方能听我劝导,修行佛道。
【四寻思】 一、名寻思,即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二、事寻思,即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三、自性假立寻思,即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四、差别假立寻思,即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此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
【四寻思观】 在大乘三贤和十圣的中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者,即修四寻思观,修之能得四如实智。见四寻思条。
【四无畏】 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见佛四无畏或菩萨四无畏条。
【四无量心】 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如上三心,舍之而不执著,或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因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生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又此四心若依禅定而修,则生色界梵天,故又名四梵行。
【四无碍智】 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即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词无碍智、乐说无碍。法无碍智是通达诸法的名字,分别无滞;义无碍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词无碍智是通晓各种言语,能随意演说;乐说无碍是辩说法义,圆融无滞,为众生乐说自在。
【四无碍解】 见四无碍智条。
【四无碍辩】 见四无碍智条。
【四无阂智】 与四无碍智同。
【四种人】 顺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顺流者是顺著生死而流转的人;逆流者是发奋去除烦恼以截断生死之流转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为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于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槃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四种死】 人死亡的四种因由,即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财尽寿不尽死(因贫困而饥死冻死),寿尽财尽死(因贫困与寿命尽而死),寿不尽财不尽死(即各种的横死)。
【四种我】 凡夫妄计之我、外道之神我、三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四种往生】 正念往生、狂乱往生、无记往生、意念往生。正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而得往生;狂乱往生是人在生时作恶多端,临终时见到地狱之猛火一时俱来苦逼,于狂乱中,忽然遇到善知识教他作一声或十声之念佛,即得往生;无记往生是人于平日发心皈命于佛,到临终时,虽然心神衰弱而成为无记(非善非恶),不能念佛,但是乘著他以前念佛的功德而得往生;意念往生是人临命终时,虽然不能出声念佛,但中意念阿弥陀佛,一样可以往生。
【四种念诵】 1.一、音声念诵,即发声念诵;二、金刚念诵,即声在唇齿之间;三、三摩地念诵,即定心一境而观真言之文字;四、真实念诵,也是定心一境而观文字的实相。2.一、音声念诵;二、三摩地念诵;三、金刚念诵;四、降魔念诵。以上三者与上述相同,而降魔念诵是内住悲心,外现嗔怒的一种高声念诵。
【四种涅槃】 法相宗所立。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即虽有种种的烦恼,但其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诸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圣者能亲证,其性原是寂静。二、有余依涅槃,即生死之因与惑业虽尽,但犹余有漏依身之苦果。三、无余依涅槃,即不但生死之因与惑业已尽,同时连依身之苦果亦灭,使之毕竟不生。四、无住处涅槃,是断所知障所显的真如,所知障为智之障,二乘人因有所知障,不明白生死涅槃无差别的道理,所以固执生死为可厌,涅槃为可欣,佛断所知障得菩提之真智时,对生死与涅槃无厌欣之情,因有大智,故住于生死,因有大悲,故不住于涅槃,以利乐尽未来际之有情,故谓之为无住处,利乐之用虽常起,而亦常寂,故称为涅槃。
【四种资粮】 福德资粮、智德资粮、先世资粮、现法资粮。福德资粮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即由修习正观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资粮即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资粮;现法资粮即在今生所修习之福智资粮。
【四种轮王】 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铁轮王。在增劫人寿由十岁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人寿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及东胜身洲二大洲;人寿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及东胜身洲与西牛货洲三大洲;人寿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了。
【四种平等】 相非相平等、因果平等、我无我平等、人与所修法平等。
【四种布施】 笔施、墨施、经施、说法施。笔施是见人发心书写经文,以笔施之,助成善缘;墨施是见人书写经文,以墨施之,助成善缘;经施是刊印佛经,送人读诵;说法施是说法使人听了修因证果。
【四种成佛】 又名四满成佛。见四满成佛条。
【四种观行】 观因缘、观果报、观自身、观如来身。这是修行忏悔的人,为了灭除自己的罪业,方便而修的四种观行。
【四种行人】 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
【四种总持】 法总持、义总持、咒总持、忍总持。法总持又名闻总持,即对佛的教法闻持不忘;义总持是对诸法的义理总持不失;咒总持是菩萨依定起咒,持咒神验,袪除众生的灾患;忍总持是菩萨凭著实智,忍持法的实相而不忘失。
【四种缘起】 万法缘起,有四种不同的见解:小乘教主张业感缘起,说一切万法都是由于业力的感应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张阿赖耶缘起,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终教主张真如缘起,说由于真如随缘,才会生出万法来。一乘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说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都尽成一大缘起。
【四种佛土】 1.唯识论立自性身、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变化身等四佛身,而佛土亦有四,即法性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变化土。此中法性土是无色无相的理土,自受用土是实佛自托的报土,他受用土是为初地以上的菩萨所示现的净土,变化土是为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示现的佛土。2.指天台宗所说的四种佛土。见四土条。
【四种庄严】 见四种璎珞庄严条。
【四种三昧】 一、常坐三昧,又名一行三昧,即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趺坐,舍诸杂念,专系念法界,若遇疲倦疾病睡盖等障,当专称一佛名,以求加被,而念念不离此三昧。二、常行三昧,又名般舟三昧,亦以三月为期,绕行念阿弥陀佛,无休息时,由佛威力,三昧力,及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佛。三、半行半坐三昧,即以七日为期,持咒旋绕,思惟实相,或依法华经,于三七日间,或行读此经,或坐读此经皆可。四、非行非坐三昧,亦名随自意三昧,其法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作观,不拘期限,但观自心,念起则加觉照,而除灭之。
【四种三昧耶】 即杀盗淫妄之四波罗夷,因是诸佛所不可越的戒法,所以叫做三昧耶。
【四种阿含经】 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增一阿含。
【四种璎珞庄严】 一、戒璎珞庄严,即以戒律庄严法身;二、三昧璎珞庄严,即以禅定庄严法身;三、智慧璎珞庄严,即以智慧庄严法身;四、陀罗尼璎珞庄严,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即能总持善法以庄严法身。菩萨将以上四法庄严法身,好像世间的璎珞庄严人身,故名璎珞庄严。
【四十八愿】 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于世自在王佛所建立的誓愿。第一无三恶趣愿,第二不更恶趣愿,第三悉皆金色愿,第四无有好丑愿,第五宿命智通愿,第六天眼智通愿,第七天耳智通愿,第八他心智通愿,第九神境智通愿,第十速得漏尽愿,第十一住正定聚愿,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四声闻无数愿,第十五眷属长寿愿,第十六无诸不善愿,第十七诸佛称扬愿,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第十九来迎引接愿,第二十系念定生愿,第二十一三十二相愿,第二十二必至补处愿,第二十三供养诸佛愿,第二十四供具如愿愿,第二十五说一切智愿,第二十六那罗延身愿,第二十七所须严净愿,第二十八见道场树愿,第二十九得辩才智愿,第三十智辩无穷愿,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土严饰愿,第三十三触光柔软愿,第三十四闻名得忍愿,第三十五女人往生愿,第三十六常修梵行愿,第三十七人天致敬愿,第三十八衣服随愿愿,第三十九受乐无染愿,第四十见诸佛土愿,第四十一诸根具足愿,第四十二住定供佛愿,第四十三生尊贵家愿,第四十四具足德本愿,第四十五住定见佛愿,第四十六随意闻法愿,第四十七得不退转愿,第四十八得三法忍愿。
【四姓阶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婆罗门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权威;刹帝利是和婆罗门同样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农商阶级;首陀罗是被人使役的奴隶。
【四寻思观】 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名寻恩谓推求诸法的一切名字,皆悉不实;事寻思谓推求五阴等事,皆系心识上变似的相分,因缘所成,离识非有,无有自性;自性假立寻思谓不管是名的自性,或事的自性,其独立性,皆不可得;差别假立寻思谓推求诸法名或事的差别相,亦惟假立,悉皆不实。行者对以上四法寻求思察,皆假有实无,名四寻思观,修此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
【四满成佛】 信满成佛、解满成佛、行满成佛、证满成佛。于十信之满位,决定信诸法之不生不灭,清净平等,无可愿求,名为信满成佛;于十住之满位,深解法性,不起生死之想,不起涅槃之想,心无所怖,亦无所欣,是名解满成佛;于十地之满心,能除一切无明诸惑,菩提之愿行皆具足,是名行满成佛;于妙觉之佛地得无分别寂静法智及不可思议之胜妙功德,是名证满成佛。
【四类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即身虽为僧伽,但心犹有顾惜爱恋。二、身在家心出家,即虽在家受用妻子,但却不耽染欲乐。三、身心俱出家,即在任何欲境中心都无顾惜爱恋。四、身心俱不出家,即不但受用妻子,而且深生耽染。
【四事供佛】 饮食、衣服、卧具、汤药。
【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记和实践。
【四如意足】 又名四神足,原系四种禅定,谓修此四者,则能如意开发神通。一、欲如意足,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二、念如意足,谓念念一心,住于正理。三、进如意足,谓精进直前,功无间断。四、慧如意足,谓真照离妄,心不散乱。
【四如实智】 见四如实观条。
【四如实观】 大乘行人在三贤和十圣之间,尚须经过四加行,作为进入初地的准备,所谓四加行,即修四寻思观,能得四如实智。行者对四寻思寻求思察,以此推求之观为因,而生即可决定之智,不惟了知所取所缘之四寻思中的名等四法,是自心所变,假有实无,且也了知能取能缘的名等四法,亦为假有实无,谓之四如实观,或四如实智。如实者,谓恰如真如实性,毕竟不可得。
【布萨】 华译净住,或长养。出家之法,每半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集僧说戒经,使比丘住于净戒中,能长养善法;在家之法,于六斋日持八戒以增长善法。
【布萨日】 每月十五日与廿九日或三十日之两日,是行布萨法之日。
【布施】 以自己的财物,分施给别人。布施有三种,即一、财施,即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二、法施,即以正法去劝人修善断恶;三、无畏施,即不顾虑自己的安危去解除别人的怖畏。
【布施偈】 又名三轮清净偈,三轮是能施、所施、施物,清净是对于三轮无念无所得。心地观经所说的布施偈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布施摄】 四摄之一,即以布施的方法去摄受他人。
【布施波罗蜜】 即六波罗蜜中之檀波罗蜜。见波罗蜜条。
【布袋和尚】 五代梁时浙江奉化县布袋和尚,常露腹欢喜,手执布袋,禅机幽默,所以被称为布袋和尚,相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外凡】 二凡之一。见二凡条。
【外典】 佛教以外的典籍。
【外空】 谓身外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实,为十八空之一。
【外教】 佛法以外的宗教或教法。
【外道】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弘忍】 中国禅宗第五代祖师,湖北蕲州黄梅县人,俗姓周,传法于六祖惠能,七十四岁圆寂,谥号大满禅师。
【外缘】 外在的助缘,亦即四缘中之增上缘。
【外护】 指供给我衣服饮食的亲属檀越,为二护之一。
【外护善知识】 指供给我衣食所须以使我安心修道的善友,为三善知识之一。
【外无为】 谓眼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嗅香,口不取味,身不触细滑,意不妄念,也就是不为外境所动心的意思。
【尼戒】 比丘尼所受持的戒律。本来只有三百四十一戒,后来南山律师加上七灭诤,便成为三百四十八戒,普通都说尼戒为五百,那是指大数而言,实际上只有三百四十八。
【弘誓】 弘大的誓愿。
【弘愿】 弘大的誓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
【永生】 即涅槃,因涅槃为不生之法,由于不生,所以不灭,而不灭就是永生。
【永劫】 极长的时期。劫是梵语劫波的简称,是计算世界成坏相的名词。
【永不现行位】 在十地中由第八地至佛果之间,无漏心任运,诸烦恼不生,故有此名,又功德刹那增进,所以又叫做刹那增进位。
【末法】 佛法分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末法时期一万年。现在正是末法时期,即佛法进入了微末的时期。见正像末条。
【末那识】 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著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著而生起的。
【本心】 自己本来的心。
【本位】 本来的位子,也就是本来的身。
【本地】 本来的地位。
【本师】 根本的教师。佛教以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教师,其余为受业之师。
【本教】 根本的教法,如一乘教是,为二教之一。
【本惑】 又名根本惑,或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大烦恼,为二惑之一。
【本誓】 诸佛菩萨在因地时所建立的根本誓约。
【本体】 诸法的根本自体,在应身叫真身为本体。
【本愿】 根本的誓愿。
【本识】 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是有为无为诸法的根本。
【本觉】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
【本觉智】 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觉性智慧。
【本觉真如】 本觉是众生心的相状,真如是众生心的心体。又本觉是能证的智,真如是所证的理,此智与理,就是法身如来的全体。
【本地风光】 又名本来面目,是形容自己心性本份的禅语。
【本来面目】 即自己的自性,离开了一切的烦恼和染污,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本来无一物】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空假不实缘生如幻,所以说本来无一物。六祖坛经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正士】 修行正法之士,即菩萨。
【正行】 做主要的功夫叫做正行,若做帮助的功夫则叫做助行。
【正因】 主要的原因叫做正因,若是次要的助力则叫做缘因。
【正果】 学佛人精修有得,叫做证果,因与外道的证果有别,所以叫做正果。果是形容好像果子一样的成熟。
【正受】 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与三昧相应的禅定,叫做正受。
【正报】 指众生的身体,因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为二报之一。
【正见】 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痴颠倒的如实知见,是八正道之一。
【正欲】 又名正思惟。见正思惟条。
【正语】 正确的言语,亦即对人常说真诚和善的话,是八正道之一。
【正业】 正当的行业,以正当的行业来维持生命,不做不道德的事业,是八正道之一。
【正勤】 即正精进。
【正念】 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正定】 正确的禅定,亦即把心安住于一境,不乱不动,是八正道之一。
【正觉】 1.真正的觉悟。2.成佛叫做正觉。
【正觉华】 指极乐世界的莲华,因依阿弥陀佛的正觉而成,所以叫做正觉华。
【正法】 1.真理的道法。2.正法时期。见正像末条。
【正法依】 佛的尊号,因佛能以正法向众生宣说,为正法之所依。
【正法寿】 正法的寿命。
【正法轮】 指真理的教法,亦即如来所说的教法。
【正法眼藏】 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正法明如来】 观世音菩萨过去成佛时的名字。
【正思惟】 正确的思考,亦即思考四谛的道理,以引发正当的欲念,明了世出世间的因果,断集证灭,离苦得乐,是八正道之一。
【正精进】 正确的努力,亦即努力修善断恶,为八正道之一。
【正像末】 佛法共分为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释尊法运期限,各经所载不同,古德多依用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之说。正法时期,正者证也,佛虽灭度,法仪未改,有教,有行,有证果者,是名正法时期;像法时期,像者似也,此时期,有教,有行,但证果的人已经很少;末法时期,末者微也,此时期转为微末,只有教而无行,更无证果者。
【正遍智】 又名正遍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号之一。
【正遍觉】 真正普遍的觉悟,与正遍智同义。
【正等觉】 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正等正觉】 梵语三藐三菩提,华译为正等正觉,即真正平等的觉悟的意思。
【玄奘】 唐朝的高僧,于唐太宗时曾到印度研究佛学十七年,回国后翻译佛经很多,人称三藏大师,或慈恩大师,为法相宗的开祖。
【玄义】 玄妙的义理。
【玄门】 玄妙的法门,指佛法。
【玄门无碍十因】 诸法事事无碍的十种原因,即唯心所现故、法无定性故、缘起相由故、法性融通故、如幻梦故、如影像故、因无限故、佛证穷故、深定用故、神通解脱故。
【犯戒】 触犯佛所制的戒律。
【犯戒五过】 触犯佛所制的戒律者有五种的罪过,即害自身、为智者所呵、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堕恶道。
【犯戒五衰】 触犯佛所制戒的人会有五种的衰耗,即求财不遂、设得即耗、众不爱敬、恶名流布、死入地狱。
【甘露王】 阿弥陀佛的别名。
【甘露法】 (喻)如来所训示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能令众生解脱涅槃。
【甘露水】 (喻)如来所说的真理教法,因其教法如人在热天喝了清凉的水,热恼消除,心意快乐。
【甘露灭】 甘露是形容佛教所说的涅槃境界,得涅槃而灭生死,叫做甘露灭。
【甘露门】 通达甘露涅槃的门户,即佛的真理言教。
【甘露界】 涅槃的境界。
【生因】 生果的因种,如草木的种子是生长草木之因是。
【生死】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见二种生死条。
【生死岸】 佛经说生死海是此岸,而涅槃是生死海的彼岸。
【生死流】 (喻)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没。
【生死海】 (喻)生死无边际,好像汪洋大海一样。
【生死轮】 (喻)众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不息,好像车轮不停的旋转。
【生死缚】 (喻)生死好像一条绳子系缚著众生。
【生死长夜】 生死如梦,故以长夜作比喻。
【生死即涅槃】 生死即涅槃和烦恼即菩提二语,是大乘家常说的话,从世间有为的相对法说,生死是染污的,涅槃是清净的,两者截然不同,不可相即;若从出世无为的绝对法说,烦恼性空即是菩提,生死性空即是涅槃,非从烦恼生死之外另求菩提涅槃。这是从诸法理性平等说,不是从事相差别说的。
【生死肉身菩萨】 指在三贤位,未登法性,为惑业故,受三界分段生死身的菩萨。
【生相】 生的形相。四相之一。
【生报】 这一生造业要到来生才受果报,为三报之一。
【生佛】 众生与佛。
【生佛一如】 又名生佛一体,或生佛不二,意谓众生与佛的体性平等毫无差别。
【生身】 诸佛菩萨的身体,有法身与生身两种,他们所证得的理体叫做法身,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肉身叫做生身。又佛菩萨以神通力一时变现的肉身,也叫做生身,或意生身,即随意变化而现的身体。
【生身供】 供养释尊舍利的法会。
【生空】 又名我空,或人空,谓众生为五蕴假和合,无有实体,是因缘所生法,当下即空。
【生空智】 观察一切众生都无实在的我体的智慧。
【生空三昧】 观察一切众生皆缘生性空的禅定。
【生法二身】 生身和法身。见二身条。
【生法二空观】 生空观与法空观。这二种观都是大乘菩萨的观法,大乘菩萨不但观人为空,就是观法亦空,以去除我执与法执,而证得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小乘人却不然,他们只修生空观,所以只能断我执而不能断法执。
【生灭】 依因缘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做灭。有生有灭,是有为法,不生不灭,是无为法。根据佛教的中道思想来说,一切有为法的生灭,都是假生假灭,不是实生实灭,若是实生实灭,便是无生无灭。
【生灭去来】 有生有灭有去有来。视一切法有生灭去来,是小乘的妄见,若依中道的正见来说,则生灭去来本是如来藏,因为一切法本是不生不灭不去不来。
【生灭去来一异断常】 即三论宗所说的八迷,如果破除了这八迷,即证得中道。
【生酥】 五味之一。见五味条。
【生酥经】 指天台宗所立五时教中方等时的经典。
【生化二身】 生身和化身。见二身条。
【生即无生】 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是诸部般若经所说的道理。俗谛叫做生,真谛却叫做无生,因为俗谛所说的生本来是无生,所谓生者只不过是因缘一时和合之假生而已,这种生就是依于无生的生,因为依于无生的生,所以说生即无生。
【用】 是与体相对的用。人是性体所表现出来的,都叫做用。就其能力上说,叫做力用;就其功业上说,叫做功用;就其活动上说,叫做作用。
【用大】 三大之一。见三大条。
【用灭】 诸法于毁灭时,它的理体并不亦灭,因为理体是永恒常住的,所谓灭者,只不过是它的作用灭而已。
【目连】 摩诃目犍连的简称。
【目犍连】 见摩诃目犍连条。
【示现】 佛菩萨应众生的机缘而化现种种的身相。
【示寂】 寂是圆寂,涅槃的意思,示寂就是示现涅槃。
【由旬】 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白衣】 指在家人。
【忉利天】 华译三十三天,为欲界六天中之第二重天,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天主名释提桓因,居中央,他有三十二个天臣,分居忉利天的四方,连他自己的宫殿,共成了三十三个天宫,所以叫做三十三天。此天一昼夜,人间已经一百年。
【以指标月】 指喻语言文字,月喻正法,以语言文字说正法,就如以指标月,学者当因指而见月,不当以指为月,见指不见月,也就是说,当因语言文字,而见正法,不应该把语言文字,当做正法,以致只见语言文字,不见正法。
六画
【色】 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内色是指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因属于内身,故名内色;外色是指色声香味触之五境,因属于外境,故名外色;显色是指我们常见的各种颜色,如青黄赤白等等;表色是指有情众生色身的各种动作,如取舍伸屈等等之表相;形色是指物体的形状,如长短方圆等等。
【色入】 十二入之一。
【色心】 色与心。色是指有形的物质;心是指无形的精神。
【色有】 三有之一。见三有条。
【色身】 由四大等色法所组成的肉身。
【色法】 指一切有形的物质。
【色处】 十二处之一。
【色具】 色与心本来是不二的,若说心具有三千诸法,则色亦具有三千诸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里所说的色具,是天台宗至极的法门。
【色相】 一切物质显现于外可以眼见的形相。
【色谛】 天台宗空假中三谛中假谛的别名。
【色境】 五境之一。见五境条。
【色尘】 六尘之一。见六尘条。
【色蕴】 五蕴之一。见五蕴条。
【色界】 三界之一,在欲界之上,因此界的众生,但有色相,而无男女诸欲,故名色界,色界的范围包括初禅至四禅等一共十八层天。
【色界十八天】 在色界中一共有十八层天。
【色即是空】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色无边处定】 简称识处定,即无色界第二天识无边处的禅定,为四空处定之一。
【此岸】 涅槃叫做彼岸,生死即是此岸。
【伏忍】 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叫做伏忍。
【伏断】 伏是制伏,断是断除,制伏烦恼使它一时不生,叫做伏,断除烦恼的种子使它永远不生,叫做断。
【光毫】 佛眉间的白毫有光明,故称光毫,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光明土】 无量光明土的简称,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尊称。
【光音天】 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众生要讲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佛经说劫初的人类,就是由光音天来的。
【光音三天】 二禅天共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共业】 共同的业因,为二业之一。
【共报】 共同的果报。
【共相】 诸法有自相与共相二种,各别不同的相叫做自相,与他共通的相叫做共相。
【共法】 又名共功德,即佛与其他圣者以及一切凡夫所共有的功德。
【共十地】 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所共有的十地,即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
【共不共】 共法与不共法。共法是五乘法,不共法是大乘菩萨法,独一微妙,不与人天声闻缘觉四乘相共。
【共般若】 共通的般若。般若华译为智慧。
【劣智】 下等恶劣的智慧。
【劣应身】 下等恶劣的应化身,如佛应地前凡夫及二乘人所应现的丈六佛身是。
【印】 1.又作印契、印相、契印等,就是用手指结成各种的形相,以作为法德的标志。2.印定之义,佛法的真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实相印来作衡量,凡是合于此等印的,便可以判定是佛法。
【印契】 印是印相,标志之义,契是契约,不改之义。
【印相】 印的形象。
【印明】 即是印相,明是陀罗尼。
【印可】 证明弟子之所得,而加以赞美许可。
【印咒】 1.与印相应的咒语。2.印与咒。
【合十】 见合掌条。
【合掌】 又名合十,即对合左右双掌及十指,以表示自心专一不敢散乱的一种敬礼。
【合莲华】 密教称凡夫的心脏为合莲华。
【同行】 共同修行佛道的人,为三善知识之一。
【同居】 凡圣同居土的简称。
【同相】 六相之一。见六相条。
【同参】 1.同事一师的意思。2.一同研究的意思。
【同分妄见】 众生迷失了真性之后,便在一切虚妄不实的境界上同受苦乐。
【名色】 1.五蕴的总名,五蕴之受想行识四蕴为名,色蕴为色,因受想行识四蕴是心识的作用,只有名而无实体,所以叫做名,色蕴则是由一些极微物质所构成,有质碍的物体,所以叫做色。2.在十二因缘中,人在母胎中渐渐生长,五蕴完具的时候,叫做名色支。
【名相】 1.耳可以听到的,叫做名,眼可以看到的,叫做相。一切事物都有名相,但一切的名相都虚妄不实。楞伽经说:‘愚痴凡夫,随名相流。’2.佛教的名词术语,叫做名相。
【名数】 名目的数字,与法数同义。
【名德】 有名气和有德行的比丘的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