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学习园地>>佛学知识>>佛学常见辞汇09
佛学常见辞汇09
2007年06月22日09:3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471 字体: 繁體

佛学常见辞汇09
 
(四画~六画)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六欲】 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语言音声欲、细滑欲、人相欲。
 
 
 
【六欲天】 欲界有六种的天,故名六欲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此中四天王天在须弥山之半腰,忉利天在须弥山之顶,因依山而住,故名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因依云而住,故名空居天。
 
 
 
【六欲四禅】 欲界的六欲天与色界的四禅天。
 
 
 
【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因此六者是一切众生乘业而趣向之处,故又名六趣。
 
 
 
【六道轮回】 六道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道的众生都是属于迷的境界,不能脱离生死,这一世生在这一道,下一世又生在那一道,总之在六道里头转来转去,像车轮一样的转,永远转不出去,所以叫做六道轮回。
 
 
 
【六道四生】 在六道之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
 
 
 
【六和】 见六和敬条。
 
 
 
【六和敬】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理 和──证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六和合众】 即僧伽。
 
 
 
【六种因】 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传因。
 
 
 
【六种印】 六种波罗密是证明菩萨的印契。
 
 
 
【六种供养】 阏迦、涂香、华、烧香、饮食、灯明。以上六种依其次第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
 
 
 
【六种决定】 菩萨修六度,能得六种的决定,即一、财成决定,谓由布施之力菩萨一定常得大财之成就。二、生胜决定,谓由持戒之力菩萨一定常生于富贵之家。三、不退决定,谓由忍辱之力菩萨所修之善法一定常不退失。四、修习决定,谓由精进之力菩萨修习善法一定无有间断。五、定业决定,谓由禅定之力菩萨一定成就定业而永不退失。六、无功用决定,谓由智慧之力菩萨不加功行也一定安住于道理。
 
 
 
【六种罗汉】 一、退法罗汉,即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的人;二、思法罗汉,即惧怕会退失所得之证果,便常想方法欲入于无余涅槃的人;三、护法罗汉,即对所得之证果,能自己防护的人;四、安住法罗汉,即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的人;五、堪达法罗汉,即能修练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的人;六、不动罗汉,即根性很殊胜,无论遇到什么逆缘,都不动转所得之法的人。
 
 
 
【六种震动】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六种调伏】 六种菩萨调伏恶法的障碍的方法,即一、性调伏,谓菩萨有善根种性,故修习善法以调伏身心之烦恼障。二、众生调伏,谓菩萨要调伏众生,须先知道其根性,然后说法使之得道。三、行调伏,谓菩萨修六度万行以调伏诸烦恼,为众生修苦行而不后悔。四、方便调伏,谓菩萨以种种方便去调伏一切众生,对初发心的人劝他持戒以离生死,对已发心的人则劝他多亲近善友以及受持经法。五、熟调伏,谓对于无善根的众生说人天的快乐,以使他发菩提心,对于有善根的众生则说出世间法,以使他善根增长,早日成熟善果。六、熟调伏印,谓菩萨自身修行之善法成
 
熟而印于自己之心。
 
 
 
【六种巧方便】 菩萨的六种善巧方便,即一、随顺巧方便,即菩萨顺次教诫众生,令生信乐。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萨先满足众生之所求,然后才次第教化他,使他多行善事。三、异相巧方便,即菩萨教导众生应供养父母及受持禁戒等事而不顺利时,便乖异嗔责,使他畏惧。四、逼迫巧方便,即菩萨遇到有人犯戒等事,便断绝供给,或加以指摘和责罚,以使他舍离恶法。五、报恩巧方便,即菩萨将财物布施给众生,以令他生起报恩的心。六、清净巧方便,即菩萨自天降生人家出家学道,成就无上菩提,使一切众生皆信乐正法,并使所有惑染悉皆清净。
 
 
 
【六种俱生惑】 六种与生俱来的惑,即贪、嗔、慢、疑、无明、不正见。惑是烦恼的别名。
 
 
 
【六斋日】 六个宜行八关斋戒的日子,即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按此六斋日,为四天王视察人间善恶之日,古来皆以农历为准,若月小,只有二十九日,则最后二斋日,当改为二十八日、二十九日。
 
 
 
【六度】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六度万行】 略则六度,广则万行,而六度是包括了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门。
 
 
 
【六法戒】 学法女所应受持的戒法,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非时食。
 
 
 
【六著心】 六种执著的心,即贪著心、爱著心、嗔著心、疑著心、欲著心、慢著心。
 
 
 
【六垢法】 六种污垢真心的法,即诳、谄、憍、恼、恨、害等六惑。
 
 
 
【六随眠】 俱舍论所说,即贪、嗔、慢、无明、见、疑。唯识称之为六根本烦恼。
 
 
 
【六妙门】 一、数息门,即善调身息,数息一至十,以摄乱心。二、随门,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三、止门,即息心静虑,心安明净,毫无波动。四、观门,即要观心分明,知五阴之虚妄,破四颠倒及我等之十六知见。五、还门,即转心返照能观的心,知能观的心是虚妄无实。六、净门,即心无所依,妄念不起,不住不著,洞然清净。此六者因其次第相通,能到达真妙之涅槃,故名六妙门。
 
 
 
【六观音】 1.显教的六观音是大悲观音、大慈观音、狮子无畏观音、大光普照观音、天人丈夫观音、大梵深远观音。2.密教的六观音是千手观音、圣观音、马头观音、十一面观音、准提观音、如意轮观音。3.以六观音分配于六道。兹列表说明如下:
 
       
 
    千手────大悲────地狱道
 
    圣─────大慈────饿鬼道
 
    马头────师子无畏──畜生道
 
    十一面───大光普照──修罗道
 
    准提────天人丈夫──人道
 
    如意轮───大梵深远──天道 
 
 
 
【六观法】 本业经所说,即住观、行观、向观、地观、无相观、一切种智。
 
 
 
【六波罗密】 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见六度条。
 
 
 
【六八弘誓】 指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
 
 
 
【六喻般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说梦幻泡影露电等六喻,故谓之六喻般若。
 
 
 
【六群比丘】 佛在世时,有恶比丘六人,结党从事非威仪的事,叫做六群比丘,佛制戒律多是因为他们而起。
 
 
 
【六十二见】 是外道的邪见,以五蕴为起见的对象,依色法和心法为根本。此六十二见是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法为对象,起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等见,如是五四共成二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边际、无边际、亦有边际亦无边际、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四十见;以色、受、想、行、识等五蕴为对象,起有去来、无去来、亦有去来亦无去来、非有去来非无去来等见,如是二十见,连上面共成六十见;此六十见又加上根本的色心二见,共成六十二见。
 
 
 
【六十四梵音】 如来的声音,有六十四种殊胜美妙的相,即流泽声、柔软声、悦意声、可乐声、清净声、离垢声、明亮声、甘美声、乐闻声、无劣声、圆具声、调顺声、无涩声、无恶声、善柔声、悦耳声、适身声、心生勇锐声、心喜声、悦乐声、无热恼声、如教令声、善了知声、分明声、善爱声、令生欢喜声、使他如教令声、令他善了知声、如理声、利益声、离重复过失声、如师子音声、如龙音声、如云雷吼声、如龙王声、如紧那罗妙歌声、如迦陵频伽声、如梵王声、如共命鸟声、如帝释美妙声、如振鼓声、不高声、不下声、随入一切音声、无缺减声、无破坏声、无染污声、无希取声、具足声、庄严声、显示声、圆满一切音声、诸根适悦声、无讥毁声、无轻转声、无动摇声、随入一切众会声、诸相具足声、令众生心意惟喜声、说众生心行声、入众生心喜声、随众生信解声、闻者无分量声、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
 
 
 
【分位】 时分与地位。
 
 
 
【分教】 指大乘始教。见五教条。
 
 
 
【分证】 又名随分觉,即随著一分之断惑而多得一分之证悟。
 
 
 
【分证佛】 菩萨没有完全把无明破尽,就没有完全证得佛,只有一部份证到了佛,所以叫做分证佛。
 
 
 
【分别】 思量识别一切事理。
 
 
 
【分别识】 即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
 
 
 
【分别智】 分别有为事相的智,在佛为后得之权智,在凡夫则是虚妄之计度,凡夫若能离此虚妄之计度,而与真理冥合,则名为无分别智,亦即佛之根本实智。
 
 
 
【分别起】 一切惑障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二种,分别起是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俱生起则是与前六识或七识俱起,而为先天所本有的障惑。分别起就是见惑,易断,俱生起就是思惑,难断。
 
 
 
【分段生死】 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为二种生死之一。
 
 
 
【分段变易】 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三界内凡夫的生死轮回流转,有身分形段可见的;变易生死是三界外圣者的生死,已无生死轮回的身分形段,只是在心念的生生灭灭不停,是精神上的生死。菩萨断除根本无明,才无变易生死。
 
 
 
【分段三道】 即惑业苦三道。
 
 
 
【化土】 佛变化身所住的国土,此中有净土与秽土的分别,如娑婆是秽土的化土,兜率是净土的化土。
 
 
 
【化主】 教化之主,即是佛。
 
 
 
【化生】 1.四生之一,即变化而生,如诸天,地狱,及劫初的人类都是化生的。2.指人死后的中阴身,又名中有,它是化生的。
 
 
 
【化佛】 以神通力变化而出现的佛身。
 
 
 
【化迹】 佛陀教化众生的遗迹。
 
 
 
【化现】 佛菩萨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种种的佛身。
 
 
 
【化理】 事物变化的道理。
 
 
 
【化道】 教化人的道法。
 
 
 
【化境】 如来教化的境土,为二种佛境之一。
 
 
 
【化缘】 1.化度众生的因缘。佛菩萨来此世间教化众生,是因为有教化的因缘,当因缘尽了,便离去。2.向人募化以结佛缘。
 
 
 
【化转】 教人转恶向善。
 
 
 
【化仪】 化导的仪式,亦即释尊在一生中教化众生的仪式方法。
 
 
 
【化仪四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为上根顿说别教圆教的大法者,名顿教;对中下根渐次开示,自浅至深,次第而渐进者,名渐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各自领会,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以不思议智慧神通之力量,使听众闻解各异,证果不同,或闻小法得大果,或闻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以上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
 
 
 
【化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应化身,或变化身,即佛为了济度众生而变化出来的身。
 
 
 
【化身八相】 化身佛由降生以至涅槃共有八种的相示现,叫做八相成道。见八相成道条。
 
 
 
【化法】 化导的方法。
 
 
 
【化法四教】 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三藏教即是经律论三藏,部类判然,说因缘生灭之四谛,正教声闻缘觉,旁化菩萨;通教是说即空无生之四真谛,使三乘通学,但以菩萨为正机,二乘为旁机;别教是特别对菩萨说大乘无量之法,不通于二乘;圆教是对最上利根的菩萨说事理圆融之中道实相。以上藏通别圆四教,因是佛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
 
 
 
【化乐天】 自变化五尘,而自娱乐,故名化乐,为欲界六天中之天名。
 
 
 
【化相三宝】 释尊于菩提树下成道后,到鹿野苑去说四谛法度五比丘,彼时释尊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比丘是僧宝,此名化相三宝,谓佛教化众生的相状。又名别体三宝,或真实三宝。
 
 
 
【引果】 众生所得的身体果报,可分为总别二种,其引生果报的主要成分为引果,引生果报的局部成分为满果,例如第八识的总报是引果,五根五境美丑等是别报的满果。
 
 
 
【引业】 又名引因、牵引业、总报业,即牵引众生到五趣四生中去的业因。
 
 
 
【天】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天乘】 五乘之一,是乘十善以生天上的意思。
 
 
 
【天堂】 天上的宫殿。凡所处的地方,能有随心享乐的环境,皆可比喻为天堂。
 
 
 
【天竺】 国名,即今之印度。
 
 
 
【天尊】 佛的别名。
 
 
 
【天道】 又名天趣,为六道之一。天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等诸天,因其依处在诸趣之上,故名为天,身有光明,故名为天,果报最胜,故名为天。
 
 
 
【天趣】 六趣之一。与天道同。
 
 
 
【天眼】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天眼力】 佛所得十力之一,也就是佛所得的天眼,因佛的天眼无能坏和无能胜,所以叫做力。
 
 
 
【天眼明】 阿罗汉所得三明之一,比天眼通更加厉害,天眼通凡人圣人都能得到,但天眼明非圣者不能得。
 
 
 
【天眼通】 六通之一,指修得与色界天人同等的眼根,有了天眼通的人,不论远近内外昼夜,都能得见。
 
 
 
【天魔】 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
 
 
 
【天魔外道】 天魔与外道,二者皆喜欢为害佛道。梵网经说:‘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
 
 
 
【天人】 1.天上的人。2.天道与人道。
 
 
 
【天人师】 如来十号之一,六趣中的天与人无不以佛为教师,故称天人师。
 
 
 
【天龙】 诸天与龙,为八部众中之二众。
 
 
 
【天龙八部】 天、龙、夜*、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
 
 
 
【天台】 中国浙江省的山名,隋智者大师居于此山开一宗,后世因名其宗为天台宗,简称天台或台宗。
 
 
 
【天台宗】 隋智者大师所立,因居天台上,故即以山名其宗,此宗以法华经、涅槃经、大品般若经、大智度论等为主,明一心三观的妙理。
 
 
 
【天台八教】 天台宗所立的化仪四教与化法四教,合称为八教。
 
 
 
【天台三教】 1.顿教、渐教、不定教。2.渐教、顿教、圆教。3.三藏教、通教、别教。
 
 
 
【天台大师】 隋智顗大师,因居于天台上与后入寂于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大师。
 
 
 
【少光天】 色界第二禅天之第一天名。
 
 
 
【少林寺】 在嵩山的少室,梁时禅宗的祖师达摩,曾在此面壁九年。
 
 
 
【少净天】 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一天名,因意识享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因这种净妙之乐在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得最少,故名少净。
 
 
 
【幻有】 虚幻的有,亦即假有的意思。
 
 
 
【幻身】 虚幻的身体,亦即人身无实的意思。
 
 
 
【幻垢】 有情的身心,无实体叫做幻,有烦恼叫做垢。
 
 
 
【幻相】 虚幻无实的相状。
 
 
 
【反忍】 遇到人家侮辱我时,先反躬自问,责备自己定有不是之处,而应得如此报应,心中毫无怨尤。
 
 
 
【仁者】 你的尊称。
 
 
 
【水忏法】 神僧传说:唐悟达禅师,膝上生人面疮,依神僧之告而修忏悔,以三昧之水洗之,疮乃愈。因著慈悲水忏法三卷,名水忏法。
 
 
 
【丹霞烧佛】 邓州丹霞山天然禅师,曾到洛东慧林寺,因天寒,遂取殿中木佛,烧之取暖,院主见之呵曰:为何烧我木佛?师以仗拨灰说:吾烧取舍利。院主说:木佛那有舍利?师说:既无舍利,再取两尊烧之。院主遂悟自性。这是破除世人执外间土木偶像为佛,不见自性佛之弊。
 
 
 
五画
 
 
 
【去执】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执。
 
 
 
【平等】 没有高下贵*深浅等的差别。
 
 
 
【平等心】 对一切众生爱念相同毫无怨亲的分别。
 
 
 
【平等法】 众生平等成佛之法。
 
 
 
【平等王】 阎魔王的别名,因他公平司理罪福之业。
 
 
 
【平等觉】 如来的正觉,因如来的正觉无高下浅深的分别。
 
 
 
【平等观】 天台宗三观中假观的别名。止观说:‘从空入假名平等观。’
 
 
 
【平等性智】 如来四智之一,即转末那识的我见,证自他平等之理所得的智慧。
 
 
 
【世】 1.世界的简称。2.时的别名,如过去现在未来都叫做世。
 
 
 
【世界】 又名世间,即有情众生所住的国土。佛经以过去现在未来为世,东西南北上下为界,由此可见有情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不但有东西南北上下的分界,而且是有生灭的,不是永恒存在的东西。
 
 
 
【世依】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依怙的大圣人。
 
 
 
【世法】 世间之法,亦即因缘所生之法,可毁之法。
 
 
 
【世相】 世间的事相。
 
 
 
【世尊】 佛的尊称,因佛是世人所共尊的人。
 
 
 
【世亲】 菩萨名,或译天亲,为无著菩萨之弟,生于佛灭后九百年间的印度阿踰陀国,造俱舍、唯识等大小乘论五百部,被号为千部论主。
 
 
 
【世谛】 又名俗谛,或世俗谛,是世间的真理的意思。
 
 
 
【世眼】 佛的别名,因佛能开世人之眼,令见真理。
 
 
 
【世间】 时间和空间之谓,说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的时间叫做世;指出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间叫做间。所谓世间,也就是宇宙的意思。在佛教里,不光是指森罗万象的大地为世间,宇宙和人生,统名之为世间,众生所依*的宇宙国土,叫做器世间,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间。
 
 
 
【世间法】 指凡夫众生一切生灭有漏之法。
 
 
 
【世间解】 佛十号之一,因佛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情状,故号为世间解。
 
 
 
【世间禅】 三种禅定之一,即色界无色界的禅定。
 
 
 
【世间相常住】 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意谓从法性本位来看,则世间一切法相皆不离法性,诸法相相,无非是常住之相。
 
 
 
【世俗谛】 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世出世间】 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众生的世界;出世间是佛菩萨的世界。
 
 
 
【世智辨聪】 世智是世上凡夫的小聪明,辨聪是用凡夫的小聪明去辨论是非。
 
 
 
【世智辨聪难】 八难之一。
 
 
 
【主宰】 我的意思。唯识论说:‘我谓主宰’。
 
 
 
【乏道】 沙门自谦的话,义与贫道同。
 
 
 
【他力】 佛菩萨的愿力加被于人。
 
 
 
【他心智】 十智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智,在六通中,叫做他心通。
 
 
 
【他心通】 六通之一,即能知他人心想的神通。
 
 
 
【他受用土】 法相宗说佛的报土有自受用土和他受用土两种。见报土条。
 
 
 
【他受用身】 法相宗所立佛三身之一,受用身有自受用和他受用之别,他受用即由平等智所示现的微妙净功德身,系为住十地菩萨所现之身。
 
 
 
【他化自在天】 简称他化天,此天不用自己变现乐具,假下天化作,自在游戏,故名他化自在,居欲界人天之顶,为欲界之主,与色界摩醯首罗天,同为防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
 
 
 
【出期】 出离生死苦恼的日期。
 
 
 
【出离】 出离生死而证涅槃。
 
 
 
【出慧】 出离生死的智慧。
 
 
 
【出要】 出离生死的要道。
 
 
 
【出息】 呼出的气息。
 
 
 
【出世】 1.诸佛为救济众生而出现于世。2.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出世法】 出离世间之法,亦即断惑证真或带业往生。
 
 
 
【出世心】 出离世间的心,亦即无烦恼的无漏心。
 
 
 
【出世果】 出离世间的果报,亦即不生不灭的涅槃。
 
 
 
【出世间】 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不生不灭之涅槃为出世间,如苦集二谛是世间,灭道二谛是出世间。
 
 
 
【出世间法】 又名出世间道,即是出离有为迷界的道法。
 
 
 
【出世间道】 与出世间法同。
 
 
 
【出世间禅】 修次第三观,先从假入空,次从空入假,后乃双离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观,是名出世间禅。
 
 
 
【出世间上上禅】 于一法中,圆观空假中三谛,即空即假即中,非一非异,是名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大事】 佛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
 
 
 
【出世本怀】 释迦如来出现于世的本意。
 
 
 
【出家】 出离烦恼之家,亦即出离在家的生活,去修沙门的净行。
 
 
 
【出家二戒】 出家人所应受持的二种戒,即十戒与具足戒。
 
 
 
【出家四愿】 释迦佛初欲出家时发了四个誓愿,即愿济众生困厄、愿除众生惑障、愿断众生邪见、愿度众生苦轮。
 
 
 
【出缠真如】 二真如之一。见二真如条。
 
 
 
【加力】 佛菩萨的加被力。
 
 
 
【加被】 保佑的意思。
 
 
 
【加行】 修行人准备入修道正位时,须加一段之力而修行,名为加行。
 
 
 
【加行位】 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即于十回向之后,修四寻思观,得暖、顶、忍、世第一之四善根位。
 
 
 
【加行果】 四果之一。大毗婆娑论说:‘加行果者谓不净观,或持息念,为加行故,渐次引起尽无生智。余加行果类此可知。’
 
 
 
【加行善】 指加行方便所得的善心,与方便善及修得善同义。
 
 
 
【加行道】 暖、顶、忍、世界一为小乘之四加行位,大乘行则在十回向后,由加行位进入见道位。
 
 
 
【加持】 指加工持诵,工夫增上。
 
 
 
【加持身】 依加持而显现的佛身,即应身。
 
 
 
【功德】 功是指善行,德是指善心。又世人拜佛诵经布施供养等,都叫功德。
 
 
 
【功德田】 三福田之一,谓人若能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就可以成就无量的福报。
 
 
 
【功德香】 共有五种,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因此五香能显出法身来,所以又叫做五分法身香。见五分法身香条。
 
 
 
【北俱卢洲】 佛经所说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人民平等安乐,寿足千年,洲形正方。
 
 
 
【北拘卢洲】 见北俱卢洲条。
 
 
 
【半斋】 半日的斋戒。
 
 
 
【古佛】 古时的佛。
 
 
 
【古德】 古时的大德。
 
 
 
【叫唤】 八热地狱中之第四狱名,在此地狱中受苦的众生,因不能忍受地狱中激烈的痛苦,无不啼哭叫唤,故名叫唤。
 
 
 
【台宗】 天台宗。
 
 
 
【台教】 天台宗的教门。
 
 
 
【四一】 天台宗开显法华经有四种的独一无二,叫做四一之开显。一、教,法华经所说的教法,只说一佛乘,叫做教一;二、行,法华经所说的修行方法,都是菩萨的大行,叫做行一;三、人,修行法华经所说行法的人,都是开其佛知见的菩萨,叫做人一;四、理,依行而开佛知见的人,所证都是诸法实相,叫做理一。
 
 
 
【四土】 又名四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凡圣同居土是凡夫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方便有余土是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实报庄严土是佛的报身与地上菩萨所住的国土;常寂光土是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
 
 
 
【四力】 自力、他力、因力、方便力。
 
 
 
【四心】 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见四无量心条。
 
 
 
【四忍】 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寂灭忍。伏忍是初心行者,欲忍顺逆境,先须调伏其心;柔顺忍是调伏其心既久,遇境遇缘,不须勉强抑制自然能忍,此时之心,柔和善顺,同尘和光;无生忍是圣位中的人,达一切法本自不生,情与非情,皆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因此于无性法中,忍心不动,亲证无生;寂灭忍是果位圣人,彻证涅槃寂灭境界,动静二相,皆契如如。
 
 
 
【四身】 1.化佛、功德佛、智慧佛、如如佛。其中化佛即化身,功德佛与智慧佛即报身,如如佛即法身。2.自性身、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变化身。自性身即法身,他受用身与自受用身即报身,变化身即化身。3.法身、报身、应身、化身。本来应身即是化身,化身即是应身,这里把它们分开来,是因为应身是指八相成道的佛身,而化身是指一时化现的佛身。
 
 
 
【四劫】 1.成劫、住劫、坏劫、空劫。2.坏劫、成劫、中劫、大劫。
 
 
 
【四有】 生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是指于诸趣中投生的一刹那;本有是在一生的过程中,除去生时一刹那,死时一刹那之外,中间的寿命;死有是指死时的一刹那,其时间仅限于中有未生之前;中有是指在今世已死,后世未生中间的中阴身。以上四有,是欲界色界的众生,在一度生死中,所有的四种有。
 
 
 
【四事】 1.衣服、饮食、卧具、汤药。2.房舍、衣服、饮食、汤药。
 
 
 
【四果】 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
 
 
 
【四苦】 生、老、病、死。
 
 
 
【四恩】 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四位】 律宗对菩萨经三大阿僧祇劫,历五十二位,另判为四位,以统摄之,即愿乐位、见位、修位、究竟位。兹列表说明如下:
 
        
 
    ┌愿乐位  愿乐信解,自利利他,此当十信、十住、十行、
 
  四 │     十回向,为第一阿僧祇劫所修。┐
 
   ─┤见位   为见道位,此当初地。    ├ 为第二阿僧祇劫所修。
 
  位 │修位   为修道位,此当二至七地。  ┘
 
    └究竟位  渐进至于佛地,此当八地至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所修。
 
 
 
【四等】 四平等心,亦即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
 
 
 
【四相】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我人四相条。
 
 
 
【四倒】 见四颠倒条。
 
 
 
【四尘】 色、香、味、触。
 
 
 
【四修】 净土宗所立。一、恭敬修,又名尊重修,即至心恭敬礼念彼佛和圣像,无有懈退;二、无余修,即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缺少;三、无间修,即勇猛精进,无有间断;四、长时修,即数十年如一日,到死方休。
 
 
 
【四智】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慧,此智慧清净圆明,洞彻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2.指罗汉的四智,即悟四谛之智,证罗汉的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是苦谛之智,梵行已立是灭谛之智,所作已办是道谛之智,不受后有是集谛之智。
 
 
 
【四依】 1.指行四依,即冀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此四种法,是入道之缘,是上根利器之所依止,故名行四依。2.指法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四取】 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欲取是贪欲取著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之境;见取是妄计取著五蕴之法为我见边见等;戒取是取著执行非理之禁戒;我语取是取著发自我见我慢等之说法。
 
 
 
【四洲】 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俘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四界】 即地水火风四大。
 
 
 
【四衍】 四乘。衍就是乘的意思。
 
 
 
【四欲】 情欲、色欲、食欲、淫欲。
 
 
 
【四道】 四条通向涅槃的道路,即一、加行道,谓先于三贤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学之位。二、无间道,谓加行功德成就而发正智,为正断烦恼之位,因不为惑而间隔,故名无间道。三、解脱道,无间道后而生一念之正智,为真正证悟真理之位,因是解脱烦恼之正智,故名解脱道。四、胜进道,解脱道之后更进一步,为定慧增长之位。
 
 
 
【四众】 1.指佛说法时听者共有四众,即一、发起众,发起讲经的人;二、当机众,常时跟著佛的人,如千二百五十人是;三、影响众,如他方来助佛宣扬佛法的菩萨;四、结缘众,如一般下根的薄福众生。2.指出家之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3.指僧俗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四教】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见化法四教条。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见化仪四教条。
 
 
 
【四障】 惑障、业障、报障、见障。惑障就是贪嗔痴慢疑等之思惑;业障就是身口意三业所造成之恶业;报障就是三恶趣所受之苦报;见障就是各种颠倒执著与邪见。
 
 
 
【四漏】 欲漏、有漏、无明漏、见漏。漏是烦恼的别名。
 
 
 
【四曼】 四种曼荼罗。一、大曼荼罗,指佛菩萨之庄严色身而言,如雕刻塑绘之像皆是,若广义言之,则十界有情之身乃至万法色相,都是大曼荼罗。二、三昧耶曼荼罗,指佛菩萨所持之标帜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摄一切器世间。三、法曼荼罗,指佛菩萨之种子及真言等而言,又佛菩萨之名号,经典之文义,推而至于一切言语、文字、名称、记号,都是法曼荼罗。四、羯磨曼荼罗,指佛菩萨之一切威仪动作而言,若广义言之,则吾人乃至万物之业用动作皆是。
 
 
 
【四论】 中观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
 
 
 
【四缘】 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因缘是种子与现行,相薰习义,为生果的原因;等无间缘是前念与后念,必须次第相续而起,体用齐等,而无间断;所缘缘之上缘字是攀缘之义,心识为能缘,境界为所缘,心心所法,仗境方生,即见相二分,俱起为缘;增上缘是谓于此法,增强其力用,使其得生。在这四缘中,色法的生起但须因缘及增上缘,心法的生起,则须四缘具足。
 
 
 
【四魔】 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嗔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四堕】 即杀盗淫妄等四波罗夷罪。
 
 
 
【四机】 人天机、二乘机、菩萨机、佛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人天机;厌恶生死欣求涅槃是二乘机;先人后己慈悲仁爱是菩萨机;于一切诸法观中道实相,以顿断诸惑而出生死是佛机。
 
 
 
【四难】 值佛难、说法难、闻法难、信受难。
 
 
 
【四觉】 本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本觉是众生本来具足的觉悟;相似觉是始觉之初发类似真觉的觉悟,在别教是三贤位,在圆教是十信位;随分觉是随断一分无明而随得一分的觉悟,在别教是十地,在圆教是十住以上;究竟觉是至极究竟的真觉,也就是如来至高无上的觉悟。
 
 
 
【四微】 色香味触四种极微分子。此四微是色法(物质)的元素,依此四微而成地水火风四大。
 
 
 
【四谛】 又称四圣谛。见四圣谛条。
 
 
 
【四谛十六行相】 小乘行者修三贤至四善根的暖位,已彻见四谛真理,更进而达顶位,须观四谛十六行相,每一谛皆有四种行相,要一一观之分明方可。兹将四谛十六行相列表说明如下:
 
 
 
       ┌苦:(观此身是苦)
 
       │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集:(观招集苦果。)
 
四 │    │因:(观苦果之因。)
 
谛 │集 谛─┤生:(观苦果生,相继存在。)
 
十 │    └缘:(观诸缘成就苦果。)
 
六─┤    ┌灭:(观诸漏已尽,生死断灭。)
 
行 │    │静:(观三毒皆无,此心不乱,有明照作用,故静。)
 
相 │灭 谛─┤妙:(观出离三界,无诸忧患,故妙。)
 
  │    └离:(观一切灾害,皆已远离。)
 
  │    ┌道:(观八正道,可至涅槃。)
 
  │    │如:(道契正理,故如。)
 
  └道 谛─┤行:(由此万行,以趣涅槃。)
 
       └出:(由此圣道,以出生死。)
 
 
 
【四生】 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胎生是在母胎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人类是;卵生是在卵壳内成体之后才出生的生命,如鸟类是;湿生是依*湿气而受形的生命;如虫类是,化生是无所依托,只凭业力而忽然而生的生命,如诸天和地狱及劫初的人类是。
 
 
 
【四生百劫】 谓声闻乘行人,快则四生的加行才能获得道果,慢则要一百劫的加行才能获得道果。
 
 
 
【四向】 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见四向四果条。
 
 
 
【四向四果】 一、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证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二、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证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三、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证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四、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证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四大】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四大种】 四大是地水火风,因它们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种。
 
 
 
【四大分散】 地、水、火、风能造作一切的色法(物质),所以叫做四大,人们的肉身,就是由地、水、火、风之坚、湿、暖、动等性所构成的。此四大种性如果不调和,肉身就会散坏分散。
 
 
 
【四大本空】 四大是地水火风,为一切万法的原素,一切万法均由此四大合成,四大分散,万法即归于坏灭,四大所成的一切法,没有真实的自体,所以说四大本空。
 
 
 
【四大名山】 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此四大山都在中国,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四大不调】 谓身体上地水火风不调和,系生病的别名。
 
 
 
【四大部洲】 在须弥山四周有四个大洲,东边的叫东胜身洲,南边的叫南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西边的叫西牛货洲,北边的叫北俱卢洲。见四洲条。
 
 
 
【四大部经】 禅林以华严、涅槃、宝积、般若四经为四大部经。
 
 
 
【四大弟子】 佛弟子中以舍利弗、目犍连、须菩提、摩诃迦叶等为四大弟子。
 
 
 
【四大菩萨】 文殊、普贤、观音、地藏。
 
 
 
【四分】 唯识宗对于心境的关系,认为由主观的识,用以了别客观的现象,可以分作四分来解释,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证分就是证知见分者;证自证分就是自证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证知其自证分者。
 
 
 
【四分宗】 南山之四分律宗。
 
 
 
【四分律】 即小乘的律藏,初分所明的是比丘戒法,第二分是比丘尼戒法,第三分是安居自恣等法,第四分是房舍等法。第三分及第四分内,又分为二十犍度。兹列表说明如下:
 
        
 
    ┌初分前部──────────────僧戒本───────┬止持
 
  四 │                                                        │
 
  分─┤初分后部至第二分前部────────尼戒本───────┘
 
  律 │
 
    └第二分后部至第四分─────────二十犍度───────作持
 
 
 
【四王】 指四天王。须弥山腰,住著四天王,各护一洲,因称护世四天王天,其天即名四王天,是六欲天的第一重,东为持国天,南为增长天,西为广目天,北为多闻天。
 
 
 
【四王忉利】 四王天与忉利天。
 
 
 
【四行】 菩提、福德、智慧、羯磨。
 
 
 
【四行相】 观苦谛之苦、空、无常、无我等之四种行相。
 
 
 
【四佛土】 见四土条。
 
 
 
【四佛知见】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四住】 四住地的简称。见四住地条。
 
 
 
【四住地】 简称四住,即三界内的见思烦恼。一、见一切住地,是将三界的见惑,汇集为一地,故名见一切。二、欲爱住地,是欲界的思惑。三、色爱住地,是色界的思惑。四、有爱住地,是无色界的思惑。
 
 
 
【四法】 1.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2.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3.指信、解、行、证。
 
 
 
【四法界】 华严宗所立,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世间万法差别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真如平等的理体,为万法所依,名理法界;真如能生万法,故万法即是真如,理体事相,互融互具,无碍通达,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无碍法界;诸法互摄,重重无尽,不相妨碍,一多相即,大小互容,举一全收,具足相应,名事事无碍法界。
上一篇:佛学常见辞汇10
下一篇:佛学常见辞汇08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