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阐扬净土教法之圣众第二03
阐扬净土教法之圣众第二03
2008年05月07日15:00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486 字体: 繁體

 

明 唐时
作者:

  唐时。字宜之,湖州(浙江吴兴县)人,以秀才身份进入京城的太学。后来出来治理寿阳,接着治理襄国。流贼攻破襄阳之时,唐时跳入端礼门左边的井中,后来被家人扶救出来,死而复活。自己上书诉讼,皇帝上诏交付刑部查究询问,因此还得清白,放回家中。唐时最初参礼莲池大师,大师传授他念佛法门,于是精勤专修净土行业。所有的眷属都能够背诵《金刚经》和《普门品》。白天大家各自作自己的事业,晚上则共集在佛前念佛回向,以此为日常的惯例。唐时曾经说:

  「修习净土的人,以观想之门为最重要,必须无论穿衣吃饭,都常常在观想之中。或者观想神游于莲海之内,身在莲华之中礼拜阿弥陀佛。或者坐着观照七宝的国土,佛光注照于我身上,净土的观想既已成就,往生西方就是必然而不必期待的事了。」唐时平日专修阿弥陀佛的观想。有一天前往南京的长干寺,正在礼拜佛塔称念佛名的时候,见到塔顶放出白色的光,阿弥陀佛现出身相,如黄金色一般地耀眼光明。又有一天,唐时静坐于禅堂,推开禅堂的窗子,忽然看见大海中涌出一座高山,阿弥陀佛坐在山上,金色的光明彻照于四方,禅堂所在的墙壁林木,尽皆空去不见。唐时的精进诚恳所得的感应大多如是。

  唐时专精于诗词文章,在他归心佛法之后,常常随顺世间的语言,演说种种的法要,著作《莲华净土诗》、《如来香》、《频伽音》等书,刻版印行于当世。唐时曾经自己预先准备墓地,后来舍弃而入栖霞寺中,并交待遗言说,死后一定要用火化荼毗的方法。临命终时,现诸种种的瑞相,正念分明而往生。(金刚持验记。净土晨钟)

明 袁宏道、袁宗道、袁登、袁中道
作者: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头居士』,湖北公安县人。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个兄弟先后都中进士,皆好禅宗。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袁宏道为江苏吴江的知县,后来在礼部主理事务,以病缘为理由而辞职归乡。最初学禅于李卓吾,悟解的能力通达锐利,喜欢和人辩论。稍后自我检讨说:「此是空谈,并非实际的境界!」于是回向净土法门,早晚礼拜课诵,秉持戒律。后来广博地采录经教,作《西方合论》,圆融性相,入于不二法门。其中谈论到五种行门,尤其确切简要,其中约略是说:

  「一者信心行,经典云:『信为道元功德母』一切的诸行,皆是以『信』为正因,乃至于成佛时菩提的果德圆满,也只是完成此信根。譬如稻榖的种子堕地,一直到稻榖成熟果实,也不异于最初的种子。又如由幼笋到参天的竹林,仍然是本来的竹子。初发心的菩萨,无有不依靠信力而成就的。净土莲宗尤其仰仗信心为根本。第一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不动智、根本智、与我自己的本性无异。就如同太虚空,日光映照则光明,云雾来时则障蔽,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又云雾日光即是虚空的缘故。第二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无量万亿劫以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种种修行学习之事,我也能够实行。何以故?我们无始劫以来漂流沉溺于三途之中,生也苦死也苦,无论是披毛戴角、铁床铜柱,一切无益的痛苦,都能够忍受之,何况今日行菩萨道的六度万行,济度众生的事,难道不能够做到吗?第三个要相信:阿弥陀佛有无量的智能,无量的神通,以及成就无量愿力等事,我也能够证得,因为诸佛如来自性的方便妙用,具有如是不可思议之事,而我们和诸佛如来又同样具有自体清净的本性之缘故。第四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去不来,我亦不去不来,西方极乐与娑婆此土,不隔于毫端,想要见即可见。何以故?因为一切诸佛,皆以法性为报身及国土的缘故。第五个要相信:阿弥陀佛修行经过无量劫,直到证得无上佛果,不移于剎那之间,我也不移于剎那之间,即可果位齐于诸佛。何以故?所谓的时间分际,是属惑业所摄,而法界海中,求其业相不可得的缘故。如是相信悟解,是入道的初心,深信一切诸佛净土之行。

  第二止观。天台宗的空、假、中三种观法,是开示一心实相的方便工具,是统摄诸法之要领。西方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一一皆具有此三观的妙义。《妙宗钞》云:『本性中的三德,理体上是诸佛的三身,即此三德三身,就是我的一心三观。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则能观的心之外还有所谓的心外之佛,境界也不即是心,如何能够称为圆宗绝待之观法呢?也可以将阿弥陀佛的三身,当作是法身德。以我之一心三观,为般若德。观想成就见到阿弥陀佛,即是解脱德。随举一法即具三德,如新△(音伊)字。观佛既然如是,观照种种的依报正报,理体上应当也不会有异于此三观的其它方法。』详细的说明就如同《疏钞》所说的,在此不能完整地叙述。了解这个道理,则知道念佛一声,当下即具足了三观。了知能念佛的心,不是肉团心,不是六尘缘影之心,此即是空观。了知所念之佛,无论是依报是正报,各各主伴圆融、竖穷三际横遍十虚,此即是假观。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佛绝于对待,双亡双照,此即是中观。又能念者,即是一心三观;所念者,即是一境三谛。能所不二,即是谛观不二。三谛,即是法身德。三观,即是般若德。三谛三观不二,能念的心念与所念的佛相应,即是解脱德。举一即三。如是则念佛一声,能净四种国土,例如随拈一微尘,变大地作黄金,这就是所谓的法界圆融不可思议的观门。

  第三,六度行。《起信论》说:『菩萨甚深的理解现前时,其所修的离相,知道法性的本体远离一切的悭贪之故,随顺修行布施波罗蜜。知道法性无染,远离一切的五欲过患,随顺修行持戒波罗蜜。了知法性无苦,远离瞋恚烦恼的缘故,随顺修行忍辱波罗蜜。了知法性之中无有身心等相,离于懈怠故,随顺修行精进波罗蜜。了知法性常定,本性无有散乱故,随顺修行禅定波罗蜜。了知法性的本体是智能光明,远离于无明之缘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因此修行净土法门的人,当下不必超越念佛这一个行门,即具足此六度之义。念佛时念念离相,即是行于布施。念佛时念念清净,即是行于持戒。念佛时念念寂静,即是行于忍辱。念佛时念念相续,即是行于精进。念佛时念念专一,即是行于禅定。念佛时念念佛号,即是行于智能。当知离相、清净、寂静、相续、专一,必定有事相随缘而起;而这些都是由念佛而流出。如此正修和助修不二,事相与理体不二,是故念佛这一行,能够总摄一切诸行。因为念佛法门即是一心法门,而心外又没有所谓的一切诸行故。如果废弃念佛诸行,即是废弃我们的心性。

  第四,悲愿行。诸佛菩萨,本性之海无量无尽,供养无量无尽,持戒布施无量无尽,乃至饶益众生无量无尽。因此天亲菩萨的净土五念法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除世间之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习五念法门,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难曰:『《维摩诘经》说:菩萨观于众生,如同呼声的回响,如同水中聚集的泡沫等。如是则众生本来空寂,所谓的发愿利益众生,不就如同病眼看见空中之华吗?』回答曰:『《大智度论》引佛陀所说的:所谓的无佛,是为破除执着于佛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佛的断灭相。而所谓的无众生,是为了破除执着众生相的妄想,而不是说要执取无众生的断灭相。因此维摩诘说菩萨作如是观想之后,自己说我应当为众生说无众生之法,是名真实的慈悲。因此可知,菩萨种种度众生的方便,皆是深入通达无众生的义理,若是见有众生可度,即是有我,慈悲心则低劣,怎么能够行如是大慈大悲的饶益众生之行呢?』

  第五,称法行。法界之海无量无边,修行之海也是无量无边。是故菩萨的一切行,皆是称合于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合于佛法的自性,不是最初发心即得,也不是最后证果才得。现今应当简略地说明其相貌:一者,菩萨广度一切众生,皆令至于究竟无余的涅盘,而众生界并不曾减少。例如登上戏场的傀儡,悲伤欢笑宛然真实的一般,而终究只是一堆泥土,空无所有。二者,菩萨虽行五无间罪,而没有烦恼瞋恚。乃至于下地狱,也无诸罪垢。至于畜生,也没有无明憍慢等过失。例如女子离魂脱出色身,乃至于在外生子,而身体仍然常在母亲之前。三者,菩萨自身入定而从他身起,一身入定而多身而起,有情身入定从无情身而起。例如猛虎咒起死尸,令死尸跪拜作舞,此只是猛虎的意欲,而死尸一无所知。四者,菩萨于小众生的身中,转大法轮,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例如天帝的乐人,逃入小女子的鼻孔中,而此女不知不觉。五者,菩萨如果想要久住世间,即将一念顷的时间延伸为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想要减少住世的时间,即把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的时间,缩短为一念之顷。例如小孩子看走马灯中的走马,想要计算其走马的多少或其开头和结尾,了不可得。

  若是证得如是不可思议之行,于一念之中,三世诸佛的净土,皆能摄入而无余。这就是所谓的菩萨庄严净土之行。这是以无思虑的智能观照才可得见,不是凡夫的情意思量所能猜测定量,何以故,因为自性是超越一切的数量名言的缘故。」

  《西方合论》这一书作成之后,宗道和中道,皆同时发心回向净土。不久之后袁宏道又出任从前的官职,又迁官至稽勋司(考核功绩的部门)担任郎中,后来又再度因病归乡,回家不到数日,入于荆州城,住宿在僧寺,无疾而命终。袁中道,官为南礼部郎中,乞求退休,养老于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礼拜课诵。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公元一六一四年)在一个月圆的晚上,课诵完毕后跏趺静坐,形体心神寂静清爽,忽然间入定,心神飞出屋子之上,飘然地乘着白云。此时有二位童子引导他向西飞行,不久之后下降到地上,童子说:「停!」袁中道随着他停下来,见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净细滑柔润。旁边有水渠,宽十余丈。水中有五色的莲华,香气芬芳异常,并有金色的桥梁跨过水渠,七宝的栏楯交罗排列,楼阁极为整齐美丽。

  袁中道于是向童子作揖问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童子说:「我乃灵和先生的侍者也!」中道问:「灵和先生是谁呢?」童子说:「正是您的兄长袁中郎(袁宏道)啊!他现在正在等您,有话要跟您说,您可以赶紧前去。」接着就依着步道走到了另一个地方,有树木十余棵,池水流动作声,水池上有一个白玉的门扉,其中一位童子先进入,另一位导引袁中道,经过楼阁二十几重,到了一座楼阁之下。此时有一个人下来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云霞,身长有一丈余,见到袁中道后,欢喜地说:「弟弟你来了!」袁中道仔细地一看,原来是袁宏道。

  两人于是上楼作礼交拜,有四五个人前来共坐。宏道说:「此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边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于此地。又称为『懈慢国』。上方有化佛的楼台,前面有大莲池,约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约四十~八十里),其中有殊妙的莲华,是众生的化生之处。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后,则散处在各个楼台,与有缘的净土莲友相聚。因为此地没有淫声美色的惑乱,胜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后,就能进升为净土中之人。」袁中道问:「不知兄长您生在何处?」

  袁宏道说:「我往生净土的愿力虽然很深,但是情执染着的习气未除,刚开始化生于此边地一小段时间!现今已经居住在净土了。但是终究因为以前持戒不够严谨精进,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与大菩萨们一起飞翔于广遍的虚空和七宝楼阁之间,仍需要再进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来智能猛利,又曾经作《西方合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化众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可以游行于十方的诸佛剎土,十方诸佛说法,我皆得以前往恭听,此实在是很殊胜啊!」接着宏道就牵着中道的手向上飞升,剎那之间就飞越了千万里。到了一个地方,光明照耀无所障碍,以琉璃为地,以七宝行树为界,皆散发栴檀吉祥的妙香,并且开着众多殊妙的华朵,皆是奇异珍宝的妙色。下方为众宝莲池,水波中激扬着自然微妙的音声。池中众宝莲华,华叶皆散发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隐隐约约有高楼如丝带般回旋耸立,阁楼则有旁出的道路。到处皆有无量的乐器,演奏着种种的法音。

  袁宏道说:「你所看到的,是极乐净土中依着地上而行之众生的依报世界。经过此地之后,则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为美妙,胜过千万倍于此地,其神通变化也是千万倍于此地众生,我以慧力的缘故、得以游行于其间,但是不能够居住于彼地。再经过彼地则是十地、等觉菩萨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经过十地、等觉的居住地则是妙觉如来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了知。」说完,又到另一个地方,没有墙壁,有栏楯,光明耀眼更胜于前。坐了一会儿,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它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时,生生世世为兄弟,乃至于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会堕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将你摄受至此地,但是净土与秽土相隔,不得久留于此。」

  当时宏道与中道的兄长宗道已经命终,中道因此问其兄长投生之处。宏道说:「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后自然就会知道。」说完之后宏道突然凌空而去。中道行走在水池上,顿时好象坠入水中,突然之间就醒过来了,中道因此自己把此事记述下来。在此之前袁宗道有个儿子叫袁登,年十三岁,得重病将命终,告诉宏道说:「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么才可救我呢?」宏道说:「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国,此五浊恶世,不足以留恋。」袁登于是合掌,称念阿弥陀佛,诸眷属都同声助念之。过一会儿,袁登微笑说:「我见到一朵莲华,颜色微红。」才一会儿又说:「莲华渐渐变大,色彩鲜明实在是无与伦比。」接着又说:「佛来了,相好光明,充满了整个室内。」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说:「你只要称念『佛』字就可以了。」袁登称念佛字数声,然后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论。白苏斋集。珂雪斋外集。狯园)

清 丁明登
作者:

  丁明登。字剑虹,江苏江浦县人。丁明登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受三归依于云栖莲池大师,曾自号为『莲侣』居士。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考取进士。因此担任泉州的推官,后来迁职治理衢州。丁明登所到之处,必定以佛法劝导他人。若遇到刑罚应处以责杖的人,丁明登就裁断以缴米的方式来代替其刑责,并将这些米供给在牢狱中的囚犯。到了夏天的月份,则整修牢狱中的房舍,又煮香 给囚犯们喝以供消暑,并且发给他们葵叶制成的扇子。等到冬天的月份,则给他们辣椒和姜,并找医生来看生病的囚犯。每位囚犯都给他念珠一串,教化劝导他们念佛。

  云栖莲池大师曾经称赞他自己在俗家时邻家的一位老人,平时在家常常念佛,后来临命终时,老人与他的朋友一一辞别然后往生。丁明登因此绘画出老人一一辞别朋友而往生的图像,悬挂在书房中用来自我勉励。明思宗崇祯年间(公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受菩萨戒。清世祖顺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五年)冬天,病重。十一月初一,自己准备疏文禀白佛陀,希望能够求生极乐净土,然后每日焚烧一则疏文。到第十日,饮食仍如平常之时,虽是生病,但是面色带有红色的光泽。同时还一一地劝勉前来探视的亲戚好友,希望他们能修习净土法门,说完之后侧过身来,横卧就枕而往生。(净土晨钟)

清 黄翼圣
作者:

  黄翼圣。字子羽,太仓(江苏)人。黄翼圣一向敬服云栖莲池大师的教诲,精进修习净土法门。于明思宗崇祯年间(公元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因荐举而担任官职,其官职为四川新都的知县,以慈悲德惠来治理人民。黄翼圣曾经于县堂供斋饭僧,亲自摆设饭匙及筷子,以钱财供养僧众,并且恭敬地礼拜。后来,张献忠等流寇侵犯四川而来到新都城,新都城上千位的僧人,因有感于黄翼圣的德泽,于是互相偕同入城,在城中称念佛号,夜半之时,念佛之声震动天地。流寇们都相互警戒不敢侵扰,于是寂静而撤退。后来,黄翼圣因固守新都城的功勋,而升迁调职到吉州(江西吉安县)。明朝灭亡之后,黄翼圣便弃官返回家乡,更加坚定地修习净土法门。

  黄翼圣所居住的楼房其名为『莲(蕊/木)楼』,并自号『莲(蕊/木)居士』。他时常设斋供佛,且每日持念佛号数万声。后来,卧病在床满一个月,其家中四周的墙壁都张贴阿弥陀佛的圣像,并请晦山显公为他授菩萨戒。显公为他深入地讲说唯心净土的观法。因此黄翼圣说:「我的精神愈来愈振奋,誓愿愈来愈坚定,我自信往生西方净土是必然的事啊!」隔天早晨,显公即将辞别离去时,黄翼圣预知八天后必定往生,后来果然如期往生。(现果随录)

清 金光前、龚氏
作者:

  金光前。清族正黄旗人(清代的户口编制,用八种不同颜色的旗子加以区别)。起身于戎伍之间,平日若看见善事一定发心去做。并告诫一切士兵,不得随意杀人,不可奸淫任何一个妇女,不许掠夺任何一件财物,不准烧毁任何一间屋舍。金光前的妻子龚氏,也能识字诵经。清世祖顺治十年(公元一六五三年),随着军队出征到福建,取道经过杭州时,听闻具德和尚讲经说法于灵隐寺。金光前于是偕同妻子前往参访叩问,亲身蒙受具德和尚的开示,从此以后一心念佛而有所得。

  清世祖顺治十二年(公元一六五五年)夏天,返回北方之时,半途驻军于钱塘江的水边。金光前忽然现出病相,妻子龚氏准备为他延请医生。但金光前则阻止她说:「我以前曾经与妳亲自去请教灵隐寺的具德和尚,而今正想作转身西方净土的打算,以求证明和尚所说的,还要医药作什么呢?」龚氏于是大笑说:「没有料想到夫君也修得此种境界。」于是就叫人制造两个棺木,并说道:「我与夫君您一起走,但是要稍晚一些,等到为您办完后事吧!」金光前听完这席话,即合掌而往生。龚氏派遣使者到灵隐寺,请求为他们两人点灯,并且嘱咐要供斋饭僧修习忏法。到第七天完毕后,摒除断绝一切的饮食,日夜不睡觉休息,专志一心地念佛。又经过七天,午后,龚氏看太阳很早就下山了,便靠着棺木而睡。一会儿,睡醒说:「时候到了!」然后端坐,念佛而往生。(果报闻见录)

  论曰:「王公大臣要悟入佛道,是比居士还要难。急求功名的人,必定以进取执着为首要。而沉溺于安逸快乐的人,必然以寂静修行为苦事。若不是宿世种植的善因,并且坚持自己纯正的誓愿,哪里有不于修行之事畏难而退的呢?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诸公,不舍世间的尘劳,而一同归心于西方净土,这可说是现宰官身而说法的人了!至于如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赵子昂等诸位贤人,曾经赞叹归依佛道,净土的因地是具足。但是当临命终神识要脱离色身的时候,其感应的瑞相却很少听到。这实在是因为世智辩聪,而迷惑于种种的思想歧途之中;因为有贪爱执着、割舍不下而产生弊病。读书人的结习难改,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绝对是很难徼幸得以超脱生死的。往后的贤人君子,应当要知道引以为警戒。」

往生比丘尼第四

刘宋 慧木
作者:

  慧木,俗姓傅,年十一岁出家,居住在梁郡(安徽合肥县东北)。每日诵大品的《般若经》,常有种种的灵异感应。曾经梦见自己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到一座浴池,其中有莲华,有很多化生的人,安坐在莲华之中。

  不久之后请师父为她受戒,在戒坛之中,忽然见到天地之间充满光明,皆是黄金色。有一天,和大众一同礼拜无量寿佛,拜倒在地上而不起来。有人用脚踢她、问她何故?她说:「当我拜倒在地之时,突然觉得自己身体已经到了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我说小品的《般若经》,已经说了四卷,因为被踢而觉醒过来,现在实在是很悔恨未能听完经典!」刘宋文帝元嘉十四年(公元四三七年),当时慧木已经六十九岁,后来不清楚她的去处。(法苑珠林)

刘宋 法盛
作者:

  法盛。俗姓聂,清河(江苏淮阴县)人。刘宋文帝元嘉十四年(公元四三七年)时,年纪已经七十多岁了,出家于金陵(南京)的建福寺。法盛才识过人聪敏颖悟。曾经告诉一同修行的昙敬、昙爱说:「我立身行道,志在求生西方净土。」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在佛塔下礼佛,到了晚上突然身体不适,病情每日加重。就在当月月底的傍晚,正在小睡的时候,突然见到阿弥陀如来,从空而下,与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谈论二乘法,光明显著照耀四方,寺里的大众皆感到惊异。法盛把她所见的境界全部告诉大众,说完之后随即往生,时年七十二岁。(比丘尼传)

唐 净真
作者:

  净真。唐代人,居住于长安城的积善寺,每日搭袈裟乞食。曾经诵《金刚经》十万遍,平日专志念佛求生净土。有一天,告诉弟子说:「我五个月来,十次见到阿弥陀佛,两度见到宝莲华上有童子游戏,我已经得到上品往生了!」说完之后,立即结跏趺坐而往生,当时祥瑞的光明照满寺内。(佛祖统纪)

唐 法藏
作者:

  法藏。唐代人,住在金陵。平日精勤专志地一心念佛。有一夜,见到佛菩萨的光明照耀寺内,然后就安然往生。(佛祖统纪)

宋 悟性
作者:

  悟性。宋代人,居住于庐山,平日专志念佛,求生西方。有一天,忽然听到空中有音乐声,接着就告诉左右的人说:「我已经得到中品往生了,而且见到诸位一同志向念佛精进的人,在极乐世界都有莲华等待他往生。」说完之后即刻往生。(佛祖统纪)

宋 能奉
作者:

  能奉。浙江钱塘人,专修净土法门,常常见到佛光照耀她的身体。有一天,毫无疾病,告诉她的徒弟说:「我往生的时候到了!」不久之后,大众听到她念佛的声音极为高亢恳切,于是前往探视,仔细一看,能奉已经合掌面向西方而坐化往生。此时有异香充满室内,又有音乐声隐隐约约地向西方而去。(佛祖统纪)

宋 慧安
作者:

  慧安。浙江明州人,住在小溪的杨氏庵。平日专修念佛法门求生西方,并持诵《金刚经》,无论寒暑都未中断。常常在室内,见到佛光照耀下来。有一天,示现疾病,自己正身端坐,警戒众人不可諠哗。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说:「佛来了!」命令大众唱念佛名,然后迅速地坐脱往生,时年九十六岁。(佛祖统纪)

明 袾锦
作者:

  袾锦。字太素,俗姓汤,杭州人。出家前嫁于同县的沉姓儒生,即是莲池大师也。莲池大师出家时,袾锦年仅十九岁,有人劝袾锦阻止莲池大师出家。袾锦说:「常常听到他说生死事大,阻止他出家,是误了他,不可以的!」袾锦到了四十七岁时也出家,受具足戒。奉持律仪极为严谨,虔诚专修念佛法门。明神宗万历四十二年(公元一六一四年),得疾病。病重垂危的时候,忽然告诉侍者说:「经典说十念就可以往生,赶快扶我起来!」起床之后,则端身正坐念佛而往生,时年六十七岁。(孝义庵录)

明 广学
作者:

  广学。俗姓龚,苏州(江苏)崇明人。年十二岁时,即断肉食,平日受持经藏,朝晚虔诚恭敬地礼佛,自己发愿不嫁人。年二十八岁时,剃度。前往杭州,依止孝义庵的太素(袾锦)法师而居住。专精奉持清净梵行,纯一而不杂乱。广学体质一向虚弱,可是穷尽心力专事苦行,勤劳苦修而不吝惜自己的身体。不久之后得疾病,舍弃医药,一心等待命尽往生,因此气息奄奄体力不振。

  有一日,忽然自己起身,面向西方,端身正坐。庵主为她设立阿弥陀佛的圣像,广学双目凝视仔细地观看,双手合掌至心归命。不久之后,盥洗双手,穿著清净的衣服,手持念珠,端身面对佛像,如入禅定。侍者恐怕她会倾斜跌倒,以两个枕头支撑着她的腋下,广学挥手说:「不用这个!」大众环绕着为她念佛,她又挥手说:「我自己有主,不必劳动大众!」说完后就跏趺不动。经过两个昼夜之后,以低微的声音称念佛名,气息渐渐急促,然后寂然地往生,当时为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公元一六一一年)二月七日,时年三十三岁。(孝义庵录)

明 成静
作者:

  成静。字实修,广州东冈人。从幼年时,即奉持斋戒。后来出家,受具足戒。平日修习念佛法门不曾停止。曾经劝勉大众造栴檀木的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像。到了明年,得了些微的疾病,预知往生的时至。告诉弟子说:「千手千眼大悲观世音菩萨,来此接引我,我去了!」说完即闭目而往生。(观音慈林集)

清 潮音
作者:

  潮音。俗姓金,苏州(江苏)常熟人,嫁给龚姓人士,后来守寡独居严守妇节,与儿子端吾,一同发心出家。端吾既已出家为僧,潮音也到苏州,礼拜比丘尼真如为师。后来回到故里,租屋而在其中修行,日夜六时,念佛的声音浩浩不断。有一天,示现微疾,自己沐浴后披衣,端身正坐在中堂,日落黄昏时,自己计算说:「亥时(晚上九~十一点)就要去了!」。后来把手收入袖子里,端身正坐而往生,年七十三岁,此事发生于清世祖顺治年间(公元一六四四~一六六一年)。(潮音事略)

  论曰:「我收集古代比丘尼修习净土法门而有传闻的,不过是寥寥的数字而已。我想恐怕是流传下来的都散失了呢?或者是女众多随世俗浮沉,自己能自我克制振奋精进的却很少呢?然而留下来可以传诵的大多都能谨慎地持戒诵经,坚定往生的誓愿,临命终时现诸瑞相。现在取录而流传之,以为修行的正确轨范。」

东晋 慧远(莲宗初祖)、慧持
作者: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人,幼年即好学不倦,广博学习种种知识并通达六经,尤其善长庄子、老子。当时道安法师建立寺院于太行恒山,慧远前往归依。在听闻道安法师讲《般若经》时,顿时豁然开悟,因此剃发出家追随学习于道安法师座下。慧远平时精勤思惟讽诵经典,夜以继日精进不懈,道安赞叹说:「使佛法流传于东土中国者,应当就在慧远吧!」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公元三八一年),慧远经过浔阳,见到庐山广阔空旷,可以栖身安住,因此在当地建立精舍,名为龙泉寺。

  当时慧远同门的师兄慧永法师,已经先居止于庐山西林,想要邀请慧远一同安住。然而慧远的同参道友以及归依徒弟渐渐众多,西林过于狭隘无法容纳。刺史桓伊,为慧远再建立寺院于庐山东侧,因此称为『东林』。慧远于是率领大众修行佛道,挖掘水池种植莲花。在水池上立十二叶莲华为计时的刻漏,依循着水流的波动而随着旋转,并分别刻划日夜的时段,作为修道经行的节次。自此之后,四方具有清净信心的读书人,听闻到慧远高风亮节的德行而来归附者,有一百二十三人。慧远说:「诸位君子前来此处修行,难道能够无意于求生净土吗?」因此乃恭造西方三圣形像,建筑房屋结集莲社,令刘遗民作发愿文,雕刻于石头上。

  当时王乔之等数人,也作了念佛三昧诗以表明求生净土的心志,慧远为他们作序言:「所谓的三昧是什么呢?那就是专一心思、澄寂想念。心思专一,则心念一致不令散乱;想念澄寂,则意气清虚、神志明朗。意气清虚,则智能了悟而能清明观照;神志明朗,则没有丝毫幽微玄妙的义理不能通达透澈。专一心思、澄寂想念,这两者是与真如实际相应之凭借,既能悟入一真法界而又能发起度化众生的妙用。

  然而诸佛所开示的三昧,种类名号甚多,求其功效高而容易进入进步的,则以念佛为第一。何以故?因为凡是能穷究一切不可思议玄妙义理、达到最澄寂宁静不可思议之境界者,我们尊称他为『如来』,如来既能悟入本体的神妙又能随顺因缘应机变化,应用无方而无有定法。因此能让入此念佛三昧的人,浑然忘却分别的知见,随着外在所缘之事物而内心如明镜般的现起相映的作用。映现万物的内心既然清明澄澈,则内在的清净与向外的光照互相交融,因此一切万象就随着清净的觉性而影现出来。这不是用耳根、眼根等因缘法所能达到,然而耳闻及眼见之觉性却不断地妙用现行。于是灵明的觉性显露出湛然澄澈、纯一无染的相貌,在清净光明本然具足的体相中,阿弥陀佛这个玄妙本然的念佛音声,叩击相应于圆照清净的如来藏心,此刻一切的挂碍情执顿时消融,本不生灭的真如本性剎时朗现。如果不是天下最玄妙最殊胜的方便法门,怎么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呢?

  所以王乔之等这些依教奉行的贤者们,都能知道要思惟修习这个总摄一切佛法的要门纲领。同时也感悟到人生短暂片刻的寿命随时将要耗尽,恐惧未来了脱生死的资粮尚未积存,因此洗除分别妄想的心念安住于道场法堂,整束行仪、振奋精神,认清了自己未来往生的归向。夜里则精进而淡忘睡眠,清晨起身后即一心一意精进不懈,如此专一心志趋向于理想的修行功业,必然能够相应于佛法中三乘解脱道的目标。向上既仰仗阿弥陀佛接引而顿超三大阿僧祇劫,又借着同参道友的劝发提携而一起往生净土。向下引导怯弱、无信愿心的众生,在他后面警策鼓励,令其向前精进求生净土,以这种观点来阅读王乔之等人诸篇念佛三昧诗的挥毫大作,又怎能说它只是文人流露情感的诗词歌咏而已呢?」

  慧远以江东地区的经藏多缺乏不足,因此派遣弟子远行越过葱岭,请得了许多梵文本的经典,并传入关中一带。在当时所有的经律当中,从庐山流通出来的,几乎有上百卷之多。慧远曾著作《法性论》,以说明涅盘常住的道理。鸠摩罗什大师见了之后赞叹说:「边地未见到大乘了义经典,竟能暗与佛法的究竟义理相合。」慧远大师居住庐山三十年,足迹从不涉入俗世,专一心志修习净土,澄寂思虑专心观想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三次见到西方三圣,皆沉稳厚重而不向人言说。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四一六年)七月底的夜晚,在般若台东边的佛塔,慧远正从禅定中出定,见到阿弥陀佛,广大的身相遍满虚空,在清净的圆光当中,有无数化佛,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则在左右相侍而立。又见到极乐世界的水流光明,分为十四支,上下回流,宣扬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阿弥陀佛告诉慧远说:「我以本愿力的缘故,来安慰你,你在七日后,当生我国极乐世界。」又见到莲社中先化生西方的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阿弥陀佛身旁,向慧远之前作揖问讯说:「大师发心最早,怎么来得这么晚!」慧远告诉弟子法净、惠宝说:「我从最初到庐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之中,三次见到西方三圣的圣像,今天又再一次见到,我往生净土是决定不移的了!」因此自己制定遗戒,到八月六日,端坐入寂,享年八十三岁。

  慧持。是远公同母所生的弟弟,与远公一同奉事道安大师,遍学一切经典,也有高尚的德行,东晋安帝隆安年间,辞别兄长慧远,进入四川,以一起往生净土为两人的约定。住郫县龙渊寺,广大地宏传佛陀的教化,东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四一二年)圆寂往生,年七十六岁。遗言命令弟子,务必严守律仪,专心净土法门等等。

东晋 慧永
作者:

  慧永。俗姓潘,河北河内人,年十二岁出家,奉事沙门竺昙现为师,最初在恒山修习禅定,后来与远公一同归依道安法师。东晋孝武帝太元初年(公元三七六年)到庐山,刺史陶范供养施舍自己的住宅为西林,迎请慧永居住。慧永法师平日粗布为衣饮食清简,专一心志返观自照。面容常常带着微笑,言语从不损伤众生。他在山顶另外建立一间茅屋,常常往茅屋去禅定思惟,到他茅屋的人,往往都闻到奇异的香气,因此被称为『香谷』。山顶有一只老虎与法师一同居住,有客人来访就把牠赶出去。慧永平时严谨行持精进苦修,并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四一四年)得疾病,有一天突然整束衣服找鞋子穿,要起身站起来,大众问何以故?回答说:「佛来了!」说完后就往生,年八十三岁,室内奇异的香气七日之久才消失。(东林传)

东晋 僧显
作者:

  僧显。俗姓傅,北地人,坚定苦修一切善行戒法,讽诵经典修习禅定,常常独处于山林之际,或者数日之间入于禅定。东晋元帝太兴末年(公元三二一年),向南游化到江苏一带,经历各个名山道场,仍然修习以往恒常修持的诵经禅定。后来遇到疾病、沉重缠绵很久,因此才专注忆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由于内心非常精诚恳切,后来见到阿弥陀佛,并且蒙受阿弥陀佛放光照触身体,原本身心所受的痛苦顿时消灭。当天晚上,自己起身来洗澡沐浴,然后为同住的道友及侍奉疾病的弟子们,说明他自己所见所闻的境界,并且陈述告诫大家,老实修行净土法门的因缘果报,绝对是真实不虚的!到了清晨,平稳端坐而往生,室内有特殊的香味,经十多天才消失。(高僧传)

东晋 慧虔
作者:

  慧虔。俗姓皇甫,北地人,年少时就出家,严格奉行戒法,志向操守坚定不移,居住庐山有十多年,东晋安帝义熙初年(公元四○五年),往山西山阴嘉祥寺,克己修行化导众人,自身坚苦精进,以身作则率领大众。五年后,卧病在床,自知将要命终,因而专心忆想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并虔诚祈求观世音菩萨护念摄受。当时山阴北寺,有一位名为净严的比丘尼,宿具德行严持戒法,夜里梦见观世音菩萨从西城门进来,观世音菩萨具有清净的光辉和殊妙的形貌,光明无尽映照日月,随身的种种幢幡香华伞盖,皆是七宝庄严所成。净严比丘尼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并问菩萨曰:「不知道观音大士要往那里去?」菩萨回答曰:「往嘉祥寺迎接虔公。」而慧虔自己也曾事先预睹观音圣相。慧虔此时疾病虽然缠绵沉重,但是精神气色一如平常健壮之时。临命终时,在旁奉侍的人都闻到奇异的香气,不久之后就入寂往生,当时无论出家在家亲见或听闻到的人,无不表示赞叹羡慕。(高僧传)

东晋 僧济
作者:

  僧济。其出身并不清楚,曾经进入庐山,追随远公学习佛法,精通悟入佛法大要,年纪才过三十岁,便下山入城开座讲经,屡次地担任首座和尚教授大众。远公对他赞叹说:「能和我共同宏扬大乘佛法者,想必就是你吧!」后来疾病沉重,于是至诚恳切期愿得生净土,专注观想阿弥陀佛的形像。远公赠送僧济一枝蜡烛说:「你可以专一心志忆想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僧济于是执持蜡烛倚靠着桌子,专注想念毫无散乱,又请大众僧为他诵《无量寿经》。到了五更的时候,僧济把蜡烛交给徒弟元弼,令他执持烛火随众经行。僧济则暂时卧在床上休息,接着就梦见自己秉持一枝蜡烛,凌空而行,见到阿弥陀佛将他接引安置于阿弥陀佛的手掌之中,遍至十方世界,然后突然醒过来,僧济满心喜悦地说:「我只以一夜的时间观想忆念,便蒙阿弥陀佛接引。并自己省悟色身乃是四大假合,疾病痛苦的感觉现在已经全部消失。」隔天晚上,忽然起身站立,眼光迎向天空,好象看到什么东西似的,并告诉弟子元弼说:「佛来了,我往生去了!」然后转身向西方而逝。当时正当极热的炎夏,经过三天而身体毫无变化,奇异的香气浓厚芳香。时年四十五岁。(高僧传。东林传)

东晋 慧恭、僧光、慧兰
作者:

  慧恭。江西豫章丰城人,加入庐山莲社,与僧光、慧兰等一同追随远公学习佛法。僧光等人学习能力虽然不及慧恭,但是对于专心忆想西方净土,却比慧恭更为虔诚恳切。慧兰曾经告诉慧恭说:「你虽然好学不倦学习广博多闻,但是难道不知道经典说:『就如同聋子演奏音乐,虽然取悦别人,但自己却听不到。』」慧恭听完之后不以为然,并不相信慧兰所说的。后来的七年之中,慧兰等人先逝世往生,往生的时候都有奇妙的感应。

  又过了五年,慧恭得了疾病并且沉重危急,因此才感叹地说:「六道轮回徘徊流转,何时才能停止呢?在死生去来之间,我又该以何处为归宿啊!」因此而泪如雨下叩头顶礼,誓愿发心往生净土,心意不曾稍有间断。有一日忽然见到阿弥陀佛,以金色莲台前来迎接,慧恭顿时觉得自己乘坐在莲台之上。又见到慧兰等人在金台上的光明之中告诉慧恭说:「长老你往生净土,已经位居上品,我们忍不住感到喜悦和快慰,只恨五浊恶世的因缘把你耽搁,使我们这么晚才又相见相依啊!」慧恭于是在当天禀告大众这件殊胜感应的事情,然后内心喜悦而精神振奋地入灭往生。当时为东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公元四一五年)(东林传)

东晋 昙恒
作者:

  昙恒。山西河东人。童年时就归依远公剃度出家,佛门以及世间的内外经典书籍,无不通达贯彻。德行清高孤独不群,常常有大群的驯鹿温顺地围绕在他禅坐座位的旁边。自从入了庐山莲社之后,即专一心志忆佛念佛,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端坐合掌,高声念佛而往生。(东林传)

刘宋 道敬
作者:

  道敬。琅琊(山东诸城县)王姓人家的子弟,祖父王凝之出任江州刺史之时,因而亲近庐山,然后追随远公剃度出家。年十七岁时,就广博通达种种经论,每日可以记诵一万字。平日常常感叹戒律难全,为了期愿能够清净六根,因此只专门受持戒律一门而不杂学,以作为度脱生死的根本要门。远公知道他的坚定正直,因而赞扬称许他。道敬平时专心念佛日夜不断,等到远公入寂往生之后,道敬因此进入若耶山居住。刘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四二○年),突然告诉大众说:「远公先师已经来垂示告知往生之时,我走了!」然后正身端坐,念佛往生,大众都见到光明满室,过了很久之后才消失,时年五十二岁。(东林传)

刘宋 昙顺
作者:

  昙顺。黄龙人,幼年出家,跟从鸠摩罗什大师学法。他讲解演说的种种经典,都能奥妙地穷尽色空二法皆不可着的甚深义理。罗什大师赞叹说:「此子真是奇才根器啊!」后来入庐山,修习净土,当时宁蛮地区的校尉刘遵孝,创寺院于江陵,迎请昙顺住持安居,因此而在当地广大地宏扬念佛三昧。刘宋文帝元嘉二年(公元四二五年),告别大众端坐往生,当时奇妙的香气充满了整个房子,享年七十九岁。(东林传)

刘宋 佛驮跋陀罗
作者:

  佛驮跋陀罗。华语称为觉贤。印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的后代,从小就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岁时,已经广博学习了种种经典,深入通达禅法戒律。姚秦沙门智严,往西域之后,邀请佛驮跋陀罗和他一起回东土去,于是经海路到达青州,然后到长安。姚秦太子迎请他到东宫演说佛法,并与罗什大师讨论色空的关系,都能深深契合佛法幽玄奥妙的义理。后来又到庐山,加入远公的莲社,翻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经》,以及《修行方便论》等,共计十五部,后来在刘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四二九年)念佛往生。(东林传)

刘宋 道昺
作者:

  道昺。俗姓陈,河南颍川人,年幼出家,为远公的弟子。道 兼通经律,平日言行一致解行相应,用心参究念佛三昧,日夜精进没有间断。东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四一八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致敬拜谒,请道(日+丙)法师继承慧远大师的席位,对于他的德行,大众都衷心仰望之。刘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四四五年),集众念佛,然后就座念佛往生,时年七十一岁。(东林传)

刘宋 僧叡
作者:

  僧叡。魏郡长乐人,年少时就好乐出家修行,到了十八岁时,才获得同意而从心所愿,于是归投僧贤法师而为其弟子。到二十多岁时,已经广博通达了各种经论,到处游历各个名城,随处演说开示。后来鸠摩罗什到关中,因而从罗什大师那里请出《禅法要解经》二卷。僧叡既获此经之后,即日夜精进修习,自此而精通熟练五停心观,善于进入六静。罗什大师所翻译的经典,僧叡也曾参与校正。稍后进入庐山莲社,归依远公修行净土法门。最后来到京城,止住于乌衣寺,讲说各种经典,听者无不推崇佩服。僧叡法师一生清净严。

  持戒律威仪,广大地宏传赞扬经典佛法,并常常回向这些善行,期愿往生极乐世界。僧叡法师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从来不敢背对西方。到了刘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四三九年),毫无疾病,突然集合大众向大众告别。接着入房中洗澡沐浴,烧香礼拜,然后归回座位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当日,同寺的人都看到五色的香气云烟,从僧叡的房中飘出,时年六十七岁。(高僧传)

刘宋 昙诜
作者:

  昙诜。江苏广陵人,幼年时即追随远公出家,精勤修习净土行门,并且善于讲经说法。曾批注《维摩诘经》,流行于当世,又著述《莲社录》,记载往生者的灵验事迹。刘宋文帝元嘉十七年(公元四四○年),集合大众与大众说:「自从庐山东林建寺以来,至今已经五十年了,而今日我往生西行,却是同道中最后往生的。」说完即结跏趺坐,念佛百声,然后闭气入寂往生,时年八十岁。(东林传)

刘宋 慧崇
作者:

  慧通。关中人(今陕西一带),年少即依止长安的太后寺出家,饮食清简奉持咒语,时常读诵《增一阿含经》。跟随甘肃凉州的慧绍禅师,咨问受持禅定行法。于法门中的止观行法,多有留意而修习,平时则常常祈愿归心极乐净土。有一日稍有疾病,在禅定中见到有一个人前来,其形体相貌非常端正庄严,告诉慧通说:「良时到了!」又过一会儿,见到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耀显赫。慧通从禅定中起来之后,将以上全部的事情告知同参道友,说完之后便念佛往生,临终时异香弥漫三日才消散,时年五十九岁。(高僧传)

刘宋 昙鉴、道海、惠龛、惠恭、昙泓、道广、道光
作者:

  昙鉴。俗姓赵,河北冀州人。年少出家,奉事竺道祖为师,饮食清简、粗布为衣,奉行戒律、精进勤苦。后来游化诸方宣扬佛化,所到之处从荆州起,最后止住于江陵辛寺时,已六十多岁了。生平有丝毫的善行,必定回向西方,誓愿往生净土亲见阿弥陀佛。有一日在定境中见到阿弥陀佛,以净水洒在他的脸上说:「洗涤你的尘垢,清净你的心念,使你的身口之业,皆得庄严清净。」又从瓶中生出莲华一枝授予昙鉴。昙鉴从定境中出来以后,即嘱付后事,与寺院的僧人一同叙说世间无常之事。夜深之后,众僧都回房休息,而昙鉴仍然独自步行在回廊之下,一直念佛念到五更,声音反而更加高亢响亮。到了天亮以后,弟子们依照贯例向师父请安问讯,只见师父趺坐在原处不动,靠近仔细一看,原来已经往生了,时年七十岁。

  当时又有江陵释道海、北州释惠龛、东州释惠恭、淮南释昙泓、东辕山释道广、宏农释道光等,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也都有祥瑞的感应。(高僧传。净土传)

齐 昙宏
作者:

  昙宏。黄龙人(今吉林),年少即严修戒行,专精律部的典籍,向南游行到交趾一带(今日越南北部)。持诵《观无量寿佛经》不计其数。刘宋武帝永初年间(公元四二○~四二二年)游化广东番禺的止台寺。晚年又到交趾的仙山寺。日常课诵《无量寿佛经》及(普门品),誓愿归心极乐净土。刘宋孝武帝孝建二年(公元四五五年),在山上聚集木材,暗自在草堆中以火自焚,弟子们知道后赶紧把他抱回来,但是半身已经溃烂。经过一个多月后,身体稍微痊愈,于是再次进入山谷烧身,弟子们知道后又立刻追赶去抢救,但已经命终了。弟子们因此就地添加木材助火焚化,直到第二日天亮火势才烧尽。当日村里的居民,都见到昙宏身黄金色,骑着一只金鹿,向西方急速地奔行而去。此时僧俗二众才知道昙宏一生修持的神异不可测,因而收集遗骨而埋葬之。(高僧传)

齐 慧进
作者:

  慧进。俗姓姚,浙江吴兴人,少年时放纵性情行侠仗义,到了四十岁时忽然心中有所了悟而自我觉醒,因此即出家修行。慧进依止于京城的高座寺,饮食粗简衣着朴素,发愿持诵《法华经》。但由于过度用心操劳苦行,每当执起经卷要诵经时就生病,因而发愿造《法华经》一百部,以忏悔往昔所作的业障。后来募集一些信心人士的布施,造《法华经》满一百部之后,疾病也接着痊愈,因此他对于自身严格的节操更加坚定。慧进常常回向一切的福德善业,期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有一日忽然听到空中有声音说:「你的行愿已经圆满,必定得生西方净土!」齐武帝永明三年(公元四八五年),无疾而终,时年八十五岁。(高僧传)

齐 法琳
作者:
  法琳。俗姓乐,临邛人(今四川邛峡县),年少出家,依止蜀郡裴寺。特别喜好戒律典籍,精心研究《十诵律》。当时隐公正好来到四川,法琳就跟随他学习佛法。法琳在追随隐公学戒律的期间,严以律己坚定志节,日以继夜精进不懈。等到隐公回到陕西,又追随跟从了几年,因此对于各部的戒律,都能洞彻心要。后来又从陕西回到四川,居止于灵建寺,专精修行净土法门。平日时常持诵《无量寿经》及(普门品),每当转经读诵时,常常见到一位相貌端严的沙门,形体非常殊胜高大,高耸直立在前面。齐明帝建武二年(公元四九五年),卧病在床。于是更加专注忆念西方净土,礼拜忏悔亦不停止,过不久就见到极乐世界所有的圣贤都前来迎接。法琳因此向弟子陈述他所见到的境界,并命令死后将身体火化,说完后即合掌而往生。(高僧传)

齐 僧柔
作者:

  僧柔。俗姓陶,丹阳人(今安徽当涂县),年少就有离尘出世的志向。出家后为宏称法师的弟子。严格持守戒律威仪,广博研究经部的典籍。后来进入剡白山的灵鹫寺。还未到达灵鹫寺的前一夜,沙门僧绪,梦见神人执持彩色的旗帜,穿著白色的战甲,满山满谷到处都是,神人们并且说:「法师将要来了。」第二天,僧柔果然来到。在萧道成建立齐朝的时代,僧柔应王公们的邀请,出山林而居住在京城的定林寺,又亲自担任首座和尚教化徒众,远近四方都钦仰佩服。僧柔平日誓愿往生极乐净土,每到了傍晚日轮悬挂在西方的时候,则端正容色摄心合掌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僧柔法师临终之前,身体并没有患病,他告诉弟子们说:「我该去了!」然后铺设坐席于地上,向着西方虔诚礼拜而往生,此时室内室外都闻到奇妙的异香,时年六十四岁。(高僧传)

齐 慧敬
作者:

  慧敬。广东南海人,年少时游学荆、楚(湖北、湖南)一带,广博通达各种经论,常常以修福行善为急务,凡是所到之处就积极建立兴造塔寺佛像。后来回到故乡,又整理修复云岑、永安等各个寺院。慧敬的志节操守严谨清白,并且精通戒律,曾被皇上下令封为僧主,对僧众的教诲领导多有功业。凡是所修的福德善业,都回向往生西方,临终之日,室内充满奇妙的香气,经过很久才散去。(高僧传)

梁 道珍
作者:

  道珍。不清楚他的出身,梁朝初年,居住在庐山中,作《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弥陀观』,观想阿弥陀佛,然而心里尚有疑虑,志向未定。有一天夜里,梦见有一群人乘船于大海之中,说是要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去的,道珍也希望能够上船跟随一起去。船上的人说:「你尚未营造浴室供养众僧,也没有诵《阿弥陀经》,净土的功业仍未圆满,尚不能去。」等到梦醒之后,道珍乃营造浴室供僧沐浴,并且持诵《阿弥陀经》,如是经历数年而不中断。

  后来有一次在房中观想时,见到一个人携带白银莲台而来,并且说:「法师业报已尽,应当升坐此台。」又说:「以法师的功业和修行,应当乘坐金台,奈何法师最初发心时犹豫不决,因此只得此银台而已。」道珍心中欢喜,因而暗自用纸记下此事,把它藏在经典的匣子里头。临命终那天的晚上,半山腰以上,如同排列了数千把火炬一样的光明。附近村子里的人远远望见,以为是诸侯要朝见天子的场面,等到天亮,才闻知是道珍往生了。后来弟子们搜寻整理经匣子,才知道道珍往生前的祥瑞感应。(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北魏 昙鸾
作者:

  昙鸾。山西雁门人,年少时游历五台山,见到种种神迹灵异之事,因而发起信心剃度出家。读《大集经》时,由于经典的言词义理深奥微密,因此发心要为此经作批注。行文批注才过一半,就感得气疾,于是周遍各处去寻求医疗。后来感叹说:「人命危脆,旦夕无常。我听说长命的神仙,常常出现于世间,如果得到长命的神仙术之后,再来宏扬佛教,不也是很好吗?」因此前往江南的道家陶弘景隐居的处所,恳求神仙术,陶弘景授以《仙经》十卷,昙鸾便欢心喜悦地回去。

  回程经过洛阳时,遇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昙鸾问说:「佛法中也有长生不死之法,胜过这本《仙经》的吗?」菩提留支说:「此方东土哪里有什么长生不死之法,纵得长命,短暂的时间内不死,终究归于六道轮转,有什么可以珍贵的呢?真正能够长生不死的,唯有佛道中才有啊!」因此菩提留支以十六观经(《观无量寿佛经》)教授给昙鸾。并告诉他说:「学习此经,则三界之内不用再来投生,六道之中不必再来轮转,丰盈虚损阴阳消长、福祸成败得失好坏等种种事情,不会再来干扰伤害我们。而其寿命之长远,有如恒河沙时劫无量无边,真是没有办法比量譬喻,这就是我佛大觉金仙的长生之法。」昙鸾听了以后心中大喜,因此把《仙经》火化,专修净土的观法,不但自我修行而且教化众生,其影响流传非常广大普遍。他曾经撰写称名礼拜求生净土的十二首偈颂,以接续龙树菩萨所作的偈颂。又著述《往生论注》两卷,流传于世。

  魏朝君主非常尊重推崇他,因此赐号为『神鸾』,并敕令迎请居住于山西并州大寺。晚年移往汾州玄中寺。东魏孝静帝兴和四年(公元五四二年),有一天晚上,在室中见到一名清净僧人告诉他说:「我就是龙树,早已往生居住在净土之中,由于你和我志向一致的缘故,因此特地前来和你相见。」昙鸾自知往生的时候已到,于是集合大众教导警诫说:「大家生生世世奔波劳苦,永远没有止尽的时日。对于地狱无量无边的痛苦,不得不心怀恐惧;而于求生极乐世界九品莲华的净土法门,不可不努力修行。」说完之后,命令弟子们高声念佛,自己则向西方顶礼而往生。当时在寺院的人都看到幡华幢盖,从西方而来,天乐充满了整个虚空,过了很久之后才消失。这些感应的瑞相传闻到了朝廷,皇上于是诏令将昙鸾大师安葬于汾西(今山西平阳)的文谷,于当地建立塔寺和纪念石碑。(续高僧传。乐邦文类)

北齐 慧光
作者:

  慧光。居住洛阳。曾着《华严经》、《涅盘经》、《十地经》等经典的注疏,微妙穷尽地披露权实二智的义理。有一天得疾病,见到天人大众来迎接,慧光说:「我所愿求的,是归向极乐世界啊!」说完之后不久,西方净土的化佛,充满了整个虚空,慧光说:「唯愿我佛慈悲摄受,满我往生净土亲见阿弥陀佛的本愿。」随即弹指而入灭往生。(佛祖统纪)

北齐 道凭
作者:

  道凭。俗姓韩,山东平恩人。年十二岁出家,通达贯摄各种经论,到处参访各个大德的讲座,因此对于佛法的造诣,日渐达到精深微妙的境界。魏、赵两朝年间,讲《涅盘经》、《华严经》以及各种戒律、论典,眼睛不用依着经文读诵,就能够透彻地切中佛法的要旨。平日时常福德、智能两者兼修,袒露肩膀赤着双足,以乞食生活来度日,并发愿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齐文宣帝天保十年(公元五五九年)三月十七日,于河北邺城西南的宝山寺往生,时年七十二岁。临命终时,佛光照耀充满整个屋子,芬芳的异香弥漫于庭院之间。(续高僧传)

北周 慧命、法音
作者:

  慧命。俗姓郭,山西太原晋阳人。出家后,专门修习方等、普贤等忏法,追随投靠恩光、先路两位禅师,后来游化到仙城山。在此之前,有一个叫孟寿的道士,发心归依三宝返邪归正,施舍自己所住的道馆,改建为寺院佛塔。后来等到慧命法师将要到达仙城山之前,孟寿在神志恍惚如梦似幻的情况下,见到鬼神大众严肃地守卫在他原有道馆的两旁。醒后不久慧命法师就到了,因此孟寿又舍掉自己所住的房子改名为善光寺,并以此寺院供养奉事慧命法师,渐渐地众多的修行人都聚集在此地。没多久之后,慧命就辞别仙城山回到原来居住的山林。当时有一位叫法音禅师的人,与慧命相识而且极为亲近熟悉,两人一同到长沙果愿寺能禅师的地方,修学禅定。

  后来两人又一起回到仙城山,居住了五年。当时慧命与法音,都已经自知命终往生的时间,两人携手于松树林下,相视而笑地说:「就在此处,正可以终老一生!」侍者最初听到,并未了悟他们所说的意思。不满十天,两个人同时得病,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公元五六八年)十一月五日,慧命端身跏趺正坐,面向西方称念佛名,这时大家都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慧命随即合掌念佛而往生。大众当中有人梦见天人从天降临,幢幡鲜明亮丽显耀在辉煌的日光之中,又听到房舍之间有清晰的音声唱言:「善哉!」内外到处充满奇异的香气和美妙的乐声,大家所听闻的音声和熏染的香气,都是美妙缤纷而多采多姿。

  不久之后,法音禅师也在这个月的十七日,坐在同一个地方,念佛往生。往生时所显现的感应瑞相,也和慧命一样的殊胜感人,两人当时都是三十八岁。后来徒众们就在这颗松树下,叠砖建塔而为坟墓。(续高僧传)

北周 静蔼
作者:

  静蔼。俗姓郑,河南荥阳人,少年时到寺院游玩,看到描述地狱种种状况的变相图,内心非常恐惧,因此想要出家修行了脱生死,于是前往瓦棺寺,依止和禅师剃度出家。年十七岁时,受具足戒,严格护持戒律威仪,并通达贯彻各种经论。平日修行大慈悲心的法门,凡是蚕丝绸缎华丽彩绣的衣服,和由众生皮革所制的衣物鞋履,一概都不披戴穿著,终身只穿著由粗布所造的衣服。

  北周武帝将要消灭佛法时,静蔼法师特地前往京城,向朝廷呈递书面的文表,为佛教论理申诉,当面反抗皇上的圣旨,请求皇帝不要消灭佛教。但是他的申诉抗议,终究不被武帝采用,因此静蔼就携带着门徒,进入终南山隐居。后来又潜藏到太一山的锡谷当中,自己披着粗麻做的破衣,暗自地阐扬大乘佛法,他有许多的撰述著作,都隐藏在岩石洞穴之中。

  静蔼悲悼佛陀伟大的佛法已经沦落荒废,因此告诉弟子们说:「既然无益于这个世间,我准备要舍弃身命,往生极乐世界。」有一天,他独自坐在另一个山洞中,命令侍者下山去,明天再早一点上来。侍者离去后,静蔼就跏趺端坐在平坦的盘石上,自己亲自用刀子割下自己身上的肉,一段一段的铺在石头上面。又把肠子拉出来挂在松树的树枝上,五脏六腑都暴露在身外,身上的筋骨、手脚、头部和脸面,都以刀子完整的割碎分解。最后再以刀割下心脏,捧着心而命终往生,当时是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五七八年)七月十六日,时年四十五岁。侍者隔天早晨到达山洞的时候,只见到静蔼还合掌捧着心,就如同他最初入座时一样,向着西方端正跏趺而坐。法师的骨骸之间并没有遗留任何的血迹,只见到白色的乳液大量涌出,凝结于石头之上,又看到用手书写的偈颂遗留在石壁之上。其文章曰:

  「诸位有缘人,无论是在家出家、男子女人,皆应当要好好安住自心,在佛法中不要生起退转的念头,若生退转之心者,则将失去种种善根利益。我以三种因缘要提早舍此身命。第一个是,我觉悟到此身有无量无边过患的缘故。第二是,我无能护持佛法的缘故。第三则是,我想要速得见佛的缘故。」

  其偈颂曰:「无益的色身,不但浊恶不净,而且又烦恼人们去为他奔波劳役。因此我解剖身形将它铺于枯石之上,毁损身体而将它散挂在山岩的松树枝头。无论天、人、阿修罗、山神树神,那些有心追求佛道的人,见到我舍身命的人,祈愿让这一些众生,凡是见到我骨骸的,其无明烦恼的大船,皆能覆没消失。愿令众生,凡是听闻到我舍身命的人,天耳神通皆能成就,菩提正觉究竟圆满。愿令众生,忆念我时,具足一切禅定念力,多闻智能总持佛法。我此报身一旦消灭,则色身四大分散凋零,清澈泉水和幽深山林之间,我曾往来的小径,不久就会埋没了踪迹,原本就寂静的山洞石室,则更将无声无息不见人烟。愿把我色身普遍地布施给一切禽兽,乃至昆虫,凡是食我肉、饮我血的一切众生,皆能善根充满、福慧具足。愿我未来,速成无上正等正觉,身心自在,普遍十方超拔济度一切有情。

  诸有缘人应当觉悟,我们所拥有的这个色身,本来就不清净。身体的下半身,是个屎尿充满的皮囊,九孔常常流出不净之物,就如同残破漏水的水塘堤防。此身令人厌恶,臭恶得令人不敢瞻视观察,此身是由一层薄皮包藏着脓血,尘垢染污弥漫涂满了全身上下。此身恶臭污秽,犹如死狗的尸体。此身是由六根六尘虚妄和合而成,而不是从其它的鬼神梵天创造而产生。应当观察这个恶臭的身躯,终究是被无常所囚困系缚,不得自由,无论进退来去行住坐卧,都总是不免遭受无常之苦。死亡之后如果遇到蝼蚁昆虫,则此身难保。凡是执着身命的人,此生必无所得,终究失去一切。命终之后,不免为狐狸野狼撕裂吞食,终归化成腐肉虫蛆。

  无论天人男女、好丑贵贱,必定为死神之火所焚烧,暂时见到的一切容色相貌,都是如电光火石般,剎那幻灭了不可得。死亡侵扰了所有一切的众生,是种种怨苦中最令人怨苦的。因此我视此身如仇敌,誓愿断除这个生死的根源。此身无可爱乐,具足种种烦恼,就如同充满毒蛇的箱子,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虚幻地围绕而成,百千病苦居于其中交缠困扰。凡是有三界形色执着的众生,终究必定众苦聚集。色身是老病死亡的痛苦深渊,身心之中具足了一切的火热烦恼,有种种无量的过失缺陷。

  此身本来就没有我可主宰,因为一切都是业力的支配、不能自在如意,在本无实体的情况下,众生却颠倒计度妄想执着有一个我的存在。这个虚幻无我的色身,就是凡夫自以为可以自做主宰的『我』,而坚执贪恋不舍的。由于众生久远劫来无明迷惑、颠倒妄想的缘故,因此而隐藏了本来具足一切善法功德的清净自心。虽然自以为在长养色身,却不知道它早就如同死尸一般毫无可乐。无量劫来我们早已弃舍转换过百千万亿不净的色身,所流的血、所饮的乳,就如同大海一样浩瀚无边。过去死去的尸骨堆积起来,有如须弥山那么高,而将来要受的生死,更是几倍于以往所曾遭遇的痛苦。生死轮回当中,根本毫无所谓的利益可言,只是徒劳地蒙受艰难辛苦而已。

  我对众生既没有丝毫帮助,对佛法的衰微又于事无补,因此忍痛舍弃布施色身,希望舍身的功德能无量无边,以期能够誓不退转于佛道,永远出离于四生的苦痛深渊。当我舍此污秽浊恶的身形之后,期愿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于一念间莲华盛开,化生于阿弥陀佛面前。速得亲见十方诸佛诸大菩萨贤圣海众,永远辞别三途之中无量的苦难,于佛的菩提正道决定得不退转。即刻获得五种神通,自由自在飞行无碍,于宝树间饱餐正法,究竟证得无生法忍。既能悟入清净法身的解脱自在,同时又能不失大悲心,不断灭舍弃三界的众生,以消灭魔道护持正法为首要目标。速得超登于十地菩萨的福慧圆满,神通变化无有边际,德行具足四无所畏,号称如来大觉法王。

  期愿舍弃此身之后,早得令此身心自在,既得法身清净自在,更回入种种六道众生之中,随顺因缘地在能够利益有情之处,护持佛法救度众生。大众应当要知道,世间所有的业缘终归灭尽,一切有为的造作亦复如是,就如同梦幻泡影般地剎那幻灭。三界之内悉皆无常,时时令我们不得自在。一切的众生,无论是他杀或自己死亡,终究还是归于三界轮回的无常法里,这是有智能的人所不乐于居处的地方,大家应当常常如是思惟。一切的因缘既然合会聚集如此,所以我的业缘也当灭尽于今日。」(续高僧传)

上一篇:阐扬净土教法之圣众第二04
下一篇:阐扬净土教法之圣众第二02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