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苌国王
作者:
乌苌国王。平日雅好佛法,曾经告诉随侍身旁的臣子说:「我为一国之王,虽然享福受乐,但是不能免于无常。听说西方有极乐净土,可以栖息心志,我现今应当发愿,求生彼国。」从此以后六时精进行道念佛。每当供佛斋僧之时,国王及夫人,都亲自奉持饮食供佛斋僧,如是三十年而不停止。临命终时,颜色容貌欢喜愉悦,现出种种灵瑞的感应。(往生集)
论曰:「自从佛教东传以来,统领国家的君王,能以至诚深心宏扬护持佛法的,代代不乏其人。然而往生时有瑞相感应的,史书传记里面却很少听闻,没有办法去详细考察。过去帝尧治理天下之人民,平定海内的政事之后,前往藐姑射之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之处),拜见四位贤人,到此山之后突然怅然若失其天下,不觉得其天下有什么重要的。如果真的能以极乐净土为归宿的人,其对于天下世间的态度,也应该是如此啊!」
往生王臣第六
七万释种
作者:
七万释种。释迦牟尼佛在迦毗罗卫国的尼居陀林时,命令弟子迦卢,前往度化佛陀的父王。迦卢(陈-东+施-方)夷到了迦毗罗卫城时,以神通力,于虚空中结跏趺坐飞行来到王宫,为净饭王,赞叹如来的希有功德。净饭王于是生起恭敬的信心,率领所有的释迦种族,前往佛陀的住所。佛陀既已为天龙八部各个授记之后,即为净饭王广说三解脱门。又说:「一切诸法,皆是佛法。」净饭王言:「若一切法是佛法的话,一切众生亦应是佛。」佛陀说:「若是能够不起颠倒而妄见有众生相者,当下即是佛。所谓佛者,如实地见众生是虚妄也。如实见众生者,即是见到诸法的实际。实际者,即是法界。一切法无生,此是陀罗尼(总持)门。应当在此法中,而安住其心,不要信仰其它的事。」尔时净饭王等七万释迦种族,听闻佛法解悟其理,得无生法忍。佛陀于是现出微笑,而说偈曰:「释种已得决定智,是故于佛所说法,决定心住于无生,人中命终已,得生安乐国,面奉无量寿,无畏成菩提。」(宝积经)
晋 刘程之
作者:
刘程之。字仲思,彭城(江苏铜山县)人。年少丧父,事奉母亲极为孝顺。擅长老子、庄子的学说,不随便混杂于当时的俗世。最初担任政府的参军,当时的王公大臣皆先后地引荐他高升其它的官职,刘程之都坚决地推辞。当时慧远大师,居住在庐山的东林寺,修习念佛三昧,刘程之于是前往依止。慧远大师说:「官禄显赫,云何不为呢?」刘程之说:「晋朝没有盘石的坚固,有情众生却有累卵的危险,我又何必去作官呢?」当时南朝刘宋的皇帝刘裕因为刘程之不屈服于官禄,因此称他为『遗民』以赞扬他高洁的德行。同时有一些具有清净信心的士人,如宗悫、雷次宗、周续之、张野、张诠、毕颖之等人,也都来庐山依止慧远大师修行。于是大家在西方三圣像前,营建房舍创立莲社,一同修行净土法门,由刘程之镌刻石头立下誓愿,其文章曰:
「因缘变化的道理既已明白,则去来生灭的征兆就很明显了。迁流感生的理则既是相应于事实,则善恶因果之报应就是必然的了。知道人身难得,很快地就失之于交臂之间而沉沦六道,了悟世事无常、生死逼迫的急切。明白三途恶报在急急相摧,知道险难恶趣之难以超拔。此就是那些一同志向的贤者们,之所以于晨朝精勤、夜里警惕,想要仰望有所救济解脱的原因啊!
而所谓的不可思议境界,只可以用感通而达到,不可以形象去追求。如果能够感通于实有的事物,则虽然是幽远的道路也近在咫尺。如果求之于没有实在体性的东西,则渺渺茫茫何有目标。今日有幸能够不谋而得感通,归心于西方极乐世界,作文章于篇幅,以表明我等真实的信心,并将情意志愿发露于天地之间。于是这些机缘迹象相通于睡眠梦境之中,以致于有百余位贤者一起前来共同修行的这种令人心中欢欣之事。群贤如云彩般聚集而显出光明,众人形影相齐犹如天造地设。功业必定要有理则才能和谐,此种殊胜的事情,并不是只由人力即可达到。此实在是天地启运其真诚,暗中运助,使得众贤才能聚集一处啊!
然而众人的背景德行参差不齐,善根功德也不一致,虽然早晨大家所祈求得生净土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到了晚上心意又有所不同,即使是我同一师承的道友眷属也是如此,这实在是令人感到可悲。是以慨然振奋,命大众整理衣襟前往法堂,令大家齐运一心,将心意寄托在不可思议的究竟之处(西方净土)。誓愿和这些一同修行的人,都能优游地往生于极乐国土。而那些超群绝伦出类拔萃、首先往生净土的人,请不要在高耸的云端独自优游,而忘了要兼顾那些仍然在深谷陷溺的众人。
觐见阿弥陀佛绝妙的天容,开启我们的心灵,使其产生真实觉照的作用。迷昧的妄识由真心去启悟,粗重的身形改变为莲华化生的殊胜妙身。依托着莲华于八功德水之间,在七宝行树的覆荫下赞叹阿弥陀佛。于辽阔的天地之间飞行、而飘荡着如云般轻柔的衣裳;在伴着花香的微风中优游、而还忘了时间岁月。低头向三途遥遥地俯谢而去,昂首傲视着天宫而长辞于三界之外。接引众灵以继起往生净土的大道,遥指着阿弥陀佛这个大觉悟者作为归向的目标,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理想,岂不是很宏伟远大吗?」
刘程之后来到西林山涧的北边,自己别立禅修的房舍,专精研究佛法深奥的义理,同时严格地持守戒律,并作念佛三昧诗。居住半年之后,在禅定中见到阿弥陀佛放光照耀大地,皆呈黄金色。又经过十五年,当他正在念佛的时候,见到阿弥陀佛,以白毫相光照触其身,并垂手表示安慰和接引,刘程之说:「怎样才能获得如来为我摩顶,并以衣服覆盖我身。」才说完不久阿弥陀佛就为他摩顶,并且拿袈裟披在他身上。另外又有一天,梦见进入七宝莲池,见到青色白色的莲华,其水池湛然澄澈。有一个人头顶有圆光,胸中现出卍字,指着池水说:「此是八功德水,你可以饮之。」刘程之于是饮用此水,觉得很甘美。睡醒之后,异香从毛孔之中散发出来。接着就向人说:「我往生净土的因缘已经到了!」
于是请僧人诵《妙法莲华经》,将近有数百部。刘程之对着佛像焚香,一再地礼拜并祈祷说:「我因为释迦牟尼佛的遗教,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此香应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其次供养阿弥陀佛。再其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我之所以能够得生净土,就是由于此经的功德。并且愿与一切的有情,能够同生西方净土。」说完之后即与大众告别,睡卧在床上,面向西方合掌,安然地往生。当时为东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四一○年),时年五十九岁。
隋 徐孝克
作者:
徐孝克。性情极为孝顺,每当皇帝请宴的时候,从不食用任何东西,而把食物带回家奉养母亲。平日素食长斋,持菩萨戒,日夜讲说读诵《法华经》。当他做『都官尚书』的时候,官府中常常有鬼怪,每当黄昏夜里之时,无故而有怪声和光线,或者见到有人穿著衣服官帽从井里出来,居住在官府的常常有人死亡。后来徐孝克居住在其中两年,妖怪灾变都止息了。人人都认为是徐孝克真实正直的德行所致的结果。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五九○年),长安发生流行疾病,隋文帝命令他讲《金刚般若经》。开皇十九年(公元五九九年)往生,临命终时端身正坐安然念佛,室内有异于寻常的香气,邻里的人都感到很惊异。(《陈书》(孝友传))
唐 于昶
作者:
于昶。不清楚他居住的故乡。唐武则天当政的时候,担任并州(河北)的『录事』(缮写文件的官职)。白天判决诉讼官狱的事务,夜里则审判阴间的官司。常常事先知道灾变祸事,而暗中为之防备,如是经过六年之久。后来因为母亲过世,每日以持诵《金刚经》为功课,因此而不再担任阴间的官吏。年八十四岁,将要命终时,忽然闻到奇妙的香气,急忙告诉在左右的人说:「西方的圣人来迎接我了!」接着就面向西方,连续的称念佛名而往生。(报应记)
唐 马子云
作者:
马子云。不清楚他居住的乡里。科举时中举人,担任泾县的尉官。有一次官府派遣他把本郡的田赋税捐监督运送入京城,当时他所乘载的船只在半途突然翻覆,将一万斛的米沈入江里,因而被关入牢狱之中。马子云在狱中,专心一意地念佛,如是经过五年,因为遇到特赦而出狱。后来隐居在南陵山的寺院之中,持日中一食的斋戒。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七五一年)命终于泾县。在此之前马子云曾经告诉他人说:「我因为命运坎坷,而能专精地严持佛法,如今西方的行业已经完成,将要往生极乐世界了!」第二天,自己沐浴,穿著新的衣服,端身正坐恭敬合掌,不久之后突然异香满室,马子云说:「佛来了!」说完即安然往生。(纪闻)
唐 韦文晋
作者:
韦文晋。不清楚他的出身。在唐朝做官,官位做到『观察使』(负责审察所属部下行为之官员)。建立念佛道场,专志于净土的行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正在持念佛名的时候,跏趺正坐而往生,当时有异香充满整个室内。(佛祖统纪)
石晋 张抗、翁儿
作者:
张抗。不清楚他的出身。石晋的朝代(公元九三六~九四六年),为『翰林学士』。曾经课诵大悲咒十万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一天,卧病在床,此时张抗只是一心持念佛号。不久之后,忽然告诉家人说:「西方净土,就在厅堂屋子的西边。阿弥陀佛坐在莲华上,翁儿则在莲华池的金沙地上,礼拜嬉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念佛的声音才停止而往生。而所谓的翁儿,是张抗的孙子,当时已经先往生了。(佛祖统纪)
宋 文彦博
作者: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山西汾阳县)介休人。出任经过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个皇朝,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官职做到了『太师』(官名,三公中最高的官),曾经兼任翻译经典的润文使,受封为『潞国公』。文彦博一向归依信奉佛法,晚年时更加努力地修行向道,专念阿弥陀佛,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间,不曾有稍微的懈怠。曾经发愿说:「愿我常精进,勤修一切善,愿我了心宗,广度诸含识。」文彦博居住在京城,和净严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当时的士大夫大多因此而受到化度。年九十二岁时往生。(东都事略。佛祖统纪。佛法金汤)
宋 钟离瑾、钟离景融、钟离松
作者:
钟离瑾。浙江会稽人,母亲任夫人,专精修持净土法门,临命终时,勉励钟离瑾修习净土行业。瑾因此感动奋发,每日行利益众生的善行二十件。后来在浙江西部做官,与慈云遵式大师讨论往生净土的指要,从此更加地努力清修。常在母亲任夫人的栴檀佛像之前,恭敬地礼拜、旋绕。之后钟离瑾在瞻视礼拜之时,眉间忽然迸出舍利子数粒。没多久,就被调职前往治理开封府。有一天半夜,忽然起床,告诉家人说:「老夫人告诉我,我往生的时候到了!」说完就跏趺正坐而往生。在往生前一天,全家人都梦见钟离瑾乘着青色的莲华,在天乐围绕之间,乘空向西方而去。
他的儿子钟离景融,官至『朝请大夫』,常常持诵《观无量寿佛经》,修习念佛三昧。后来舍去官职,结茅屋在仪真的东园之旁,一心一意精进修行。曾经说:「识得弥陀,弥陀弥陀;不识弥陀,奈何奈何。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只在自己家。」有一天晚上,请僧人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燃香听完诵经之后,两手结印而往生。
钟离瑾的曾孙钟离松,居住在苏州,与宝积实公等人,结莲社念佛。有一天,身无疾苦,忽然正身端坐,面向西方合掌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马玗 、马永逸、婢
作者:
马玗。字仲玉,庐州(安徽)合肥人。父亲忠肃公马亮,镇守杭州的时候,慈云遵式大师教授他念佛法门,因此全家都信奉佛教。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一○七八~一○八五年),马玗遇到僧人广初,得到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欢喜的说:「我今天得到我所要归向的地方了!」于是依照慈云大师的十念回向法,修行了二十多年。后来更与王古结交来往,因此更加精进地念佛。平日常常以放生为佛事。曾经治理淄州、新定等地,都以慈悲恩惠为政策。无论课诵经咒、观想西方,每天都有一定的规律。当时荆王的夫人夜里梦游极乐世界的莲池,见到有穿著官服而坐在莲华上的人,因此问此是何人,回答云:「此是马玗、杨杰也。」当时杨杰已经往生,而马玗仍然健在无恙。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一一○二年),得疾病,于是盥洗沐浴更换新衣,然后端身正坐,念佛而往生。当时有一股云气如青色的云盖,腾空而上。后来家中十几个人,都梦见马玗说:「我已经得生净土的上品了!」那年秋天,家中有婢女卧病,也是念佛而往生。
他的儿子马永逸,也修行十念法,学习净土十六观,经过三十余年。后来得疾病,见到阿弥陀佛,以及二大菩萨来接引,永逸结手印而往生,当时香气充满了整个室内。入殓之后,棺木上生出五色的莲华,其光泽灿烂鲜艳。(乐邦文类)
宋 江公望
作者:
江公望。字民表,严州(浙江建德县)人。科举时进士及第。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一一○一年),官拜『左司谏』,不久又出来统理淮阳军。当时奸臣蔡京为政,痛恨那些谏言政事的人,江公望于是被去职贬谪到安南(今越南)。平日与妻子俞氏,蔬食清斋,修习念佛三昧。着有《念佛方便文》曰:
「不论世间或者出世间之法,想要达成而又省力,则莫若专注心念于一个外缘之上。就如称念阿弥陀佛来说,也有善巧方便。不用动口,也不用出声,只要微微地以舌根,敲击前面的牙齿。心念随着相应而念佛,音声清楚了然,声音不离开耳根,而闻性在内融通。心念相印于舌根之机,而舌根之动通达于心念意根。从闻声而入流,反闻闻自性。心念、声音、闻性三者融会,念念圆通。久久之后因而成为唯心识观。若是利根的人,念念不生妄念,心心无有能所。六根安然寂静,诸识自然消除。如是则法法全是真实,门门尽是绝待,只要一念相应便成了真如实观。
初机后学的人,一心摄念阿弥陀佛,乃至于营办家事,以及作种种的事务,也能念佛不相妨碍。只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到十天一个月,便能成就三昧。这就是所谓的自心作佛,自心是佛,自心见佛。」
江公望有位儿子早已经过世了,有一天托梦给舅舅,希望他父亲江公望,能够到天宁寺,转读《宝积经》,祈求他能够得生善处。又说他曾经见到阴间地府中有一个金字的石碑写着:「江公望自居谏言职责之官,心中思慕宣说苦空无常的佛道。努力精进修清净行,心中无有贪爱染污,动静之间不违佛法,语默之际常契宗风。名字已经预先脱离了幽冥世界,身心必定归于极乐净土。」江公望后来遇赦免而得归故乡,命终时无疾苦而往生。(宋史。乐邦文类。佛法金汤)
宋 陈瓘
作者:
陈瓘。字莹中,南剑州(福建)沙县人。在北宋徽宗的朝廷里,为『左司谏』,因为正直不苟的谏言而不被兼容,不久就被外放担任官职。后来又回到京城担任『右司员外郎』,提供谋略给朝廷中央。由于忤逆了宰相曾布,因此又被外放出任泰州知府。徽宗崇宁年间(公元一一○二~一一○六年),被贬谪流放到袁州,后来移往通州,接着再度被贬斥到台州。最初陈瓘喜好《华严经》,自号为『华严居士』。等到遇见明智法师,请益参问天台宗的宗旨,明智开示他上根利智者所修的止观不可思议境界,用本性的工夫取代事相的修行,以成就无作之行,陈瓘听闻后深深有所契入。陈瓘自从到了台州之后,就放下纸笔不再作文章,专修念佛三昧。曾作《净土十疑论后序》云:
「人心无常,法也没有定法。心与法之所以会呈现万千的差别现象,其根本就在于此。如果能够相信这个道理,就能够遍信《华严经》所说的十信;如果怀疑这个道理,就完全怀疑智者大师所说的净土十疑。如果能够出离疑念而入于信心,一入就永入,不离于当下,即能到达究竟之处。所谓的极乐净土,即是究竟之处,此处有说法之教主,名『无量寿』,此佛说法未曾间断。如果怀疑障碍了耳根,则就如同聋人而不能听闻佛法。如果怀疑障碍了我们的心,则愚昧而不能觉悟真理。因为不闻法不觉悟,而安住在恶劣的习气。因此就赞叹不念佛为是,而随喜无知的粗心。于是就任意妄指莲华化生为虚幻荒诞,从来不反省自己分段生死的色身,是从何而得,自何而来?不知道自己受生的胎狱污秽恶浊,其真实性又何在呢?只相信凭借着虚妄的业识,而自己远离于真如实际。在这本来皆是幻境之中,排斥彼极乐净土而执着此娑婆世界。因此生生世世不能觉悟灵知,而永绝成圣成佛之路。
因为如是的缘故,释迦如来,起大慈悲心怜悯众生,在污秽的五浊恶世中,发大音声,赞叹彼西方净土无上美妙之快乐。于生死轮回的暴流中,为大航海家,以法船载度众生,令人趋向净土彼岸,昼夜不断地度化众生,无有停止休息。然而阿弥陀佛的究竟之岸,本来没有彼岸此岸之分;释迦如来的大愿法船,实际上也没有往返来去之相。譬如一盏灯,分照于八个镜,镜子虽有东西之分,而光影则无二无别。阿弥陀佛说法,遍在于所有的光影之中;而释迦如来以方便法,独指西方极乐这个镜子。因此只有到达究竟彼岸的人,才可以舍弃此岸彼岸的分别。尚未悟入于法界的人,那里能够泯除东方西方、污秽和清净的不同呢?
于此净土法门之中,若是未能究竟了知,则不可停滞执着于一方,不要分别彼此,我们只有应当正念谛信而已。此是弥陀、释迦二圣的意旨,而智者大师之所以相信不疑也。信者,万善之母;疑者,众恶之根。能顺其万善之母,则能锄其众恶之根,那么我们前面所说的有障碍因缘的众生,聋者可以再能听闻佛法,愚昧的可以再觉悟自心。未出生死的人,得以出离生死;未往生净土的人,可以得生净土。随顺着释迦如来的教诲,往西方面见阿弥陀佛;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力,回来协助释迦如来教化众生。在此娑婆世界而遍历十方,即彼西方净土而普入诸镜。自从此二圣人建立教化以来,能够达到如是境界的人,有如恒河沙数之多。众生为什么而不相信呢?为什么而怀疑呢?能够自己具足信心,又能够设立方便善巧,令诸未信之人,无不相信净土法门者,此就是智者大师之所以为具足大悲心之圣者的缘故啊!」
陈瓘居住台州五年,又复官『承事郎』。准备移往楚州居住,中途经过庐山,于是定居下来。曾经告诉他所亲近的人说:「我往年遭受患难,所惧怕的唯有一死而已,如今则死生皆置之度外了!」不久之后往生,时年六十五岁,(东都事略。佛祖统纪。李忠定集)
宋 王衷
作者:
王衷。嘉禾(福建建阳县人),居住于浙江钱塘的孤山。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公元一一一一~一一一七年),最初在隐居闲逸之时被推举为官,王衷不出仕任职。后来出任时,官至『朝散大夫』。曾经参究于小本禅师,未有所悟入。有一次,在偶然之间听到僧人念诵《阿弥陀经》,心中有所感悟,于是专心修习净土法门。每日诵《阿弥陀经》超过七遍,佛号一万声,如是十九年未曾间断。把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改为莲社,无论出家、在家,不论富贵、贫贱,都可以前来参与念佛。有一天,身无疾苦,自己沐浴后,面向西方,端身正坐而往生。(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宋 张迪
作者:
张迪。浙江钱塘人,官职为『助教』(辅助国子监博士教授生徒的人),依止圆净律师受菩萨戒,专修净土法门。并在佛前燃臂香发誓愿。每当称念佛号时,其声音振奋高亢,往往到了喉咙没声音了,还不停止。曾经在寂静的室内,见到白色的迦陵频伽鸟飞舞于前。又有绿色头发的童子,前来合掌问讯。经过三年后,面向西方称念佛名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胡闉
作者:
胡闉。字达夫,浙江钱塘人,官『宣义郎』。晚年辞去官职,与清照律师交往。有一天,得疾病,胡闉的儿子请清照律师过来看他,清照说:「达夫,你平生与我清照极为熟悉友好,岂可不知道末后临终的大事呢?」胡闉说:「不是说『心净则国土净』吗?」清照说:「你能在一切时中,没有杂念染污吗?」胡闉答:「尚未能也。」清照说:「如此怎么能够心净则国土净呢?」胡闉说:「经典里面说:只要一称念阿弥陀佛,能够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是什么道理呢?」清照说:「阿弥陀佛,有大誓愿,有大威德,具有广大光明无边神力,不可思议,完全如经典所说的。因此只要一称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罪垢自然就消除,就如同炽盛的烈日当中,霜雪怎么能够存在呢?」听了之后,胡闉心中大有感悟,于是一心称念佛名,并请僧人为之助念。如是经过一个月。最后清照律师才来到,胡闉曰:「您来得何其晚呢!已经麻烦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降临很久了!」清照与众僧一同举念佛名,胡闉随即安然往生。(乐邦文类)
宋 冯楫
作者:
冯楫。字济川,四川遂宁人。由太学登进士第。最初参学于佛眼远禅师,有所省悟。接着又参大慧杲禅师,入山中结夏安居,于是深深有所悟入。后来兼修净土法门,作《弥陀忏仪》。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到云南的泸南帅兵,并在当地领导僧俗二众作系念法会,以西方净土为归。当时因为经过高宗建炎年间(公元一一二七~一一三○年)的兵乱之后,许多寺院和藏经大多残败焚毁。冯楫因此捐出他为官的薪水,造大藏经四十八部,小藏四大部经(禅林中以《华严经》、《宝积经》、《般若经》、《涅盘经》等四部八四一卷为四大部经,相对于大藏经而称为小藏。),也是四十八部。分别收藏在各个寺院。曾经著作《发愿文》云:
「我布施经典这件事,一件事而具有两种布施。以钱财造经,是谓财施;以经典传法,是谓法施。财施,将来得到天上人间福德之果报。法施,将来可以得到世智辩聪才华盖世之果报。但是应知此二种果报,皆是轮回之因,苦报之本。我今发愿,愿将此二果报回向临命终时,安详庄严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莲华为胎,托质形体于其中,得以面见阿弥陀佛,听闻佛法,悟得无生法忍,登不退阶,入菩萨位。再回到十方世界之内,五浊恶世之中,普遍地化现身形,而作种种广度众生的佛事。我以今财、法二种布施的因,希望将来能够如观世音菩萨一样,具足大慈悲,游历于五道众生之间,随着众生的种类而化现其形,为其宣说诸佛的妙法,启蒙导引未悟的众生,使他们永离苦道,令其得大智能,普与一切众生悉得成佛,此乃是我布施经典之愿也。」
冯楫后来知理四川邛州府。绍兴二十三年(公元一一五三年)秋天,请求退休,预先告诉亲戚朋友,约定在十月三日告别往生。到了约定的那一天,命令人在后厅设置高座,依然接见宾客一如平时。日影将近午时的时候,穿著整齐的官服衣冠,面向京城的方向恭敬礼拜,请漕使(管理水路运输的官吏)代理邛州府的事务。然后换去官服穿著受戒的衣服,坐在高座之上,嘱咐所有的官吏及僧俗二众,应当各个努力向道修行,以建立兴盛佛法的高幢。然后拿起拄杖放在膝盖之上,安然地坐化往生。漕使在旁说:「知府大人您生死去来,如此的自由自在,何不留下一句偈颂,以表明不可思议的行迹呢?」冯楫于是又张开双眼,要了一枝笔书写道:「初三十一,中九下七。老人言尽,龟哥眼赤。」冯楫亦着有传颂古人的语录,流行于当世。(五灯会元。莲宗宝鉴)
宋 吴秉信
作者:
吴秉信。字子才,明州(浙江)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一一三一~一一六二年),在朝廷任官。因为与秦桧意见相违,被贬斥为平民。于是回到故乡在州城的南边建筑一间小屋,日夜寂然地静坐修行。叫人做一个棺木,夜里则在棺木中睡觉。每到天亮时,就叫童子敲叩棺木并唱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吴秉信一听到童子唱歌,即起来习禅课诵。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秦桧死去,因此又被朝廷召为『礼部侍郎』,不久后又出任常州的知府。绍兴二十六年(公元一一五六年),被召回京城,经过萧山驿站的旅舍时,吴秉信静坐休息,才过一会儿,即叫他的家人仔细静听,大家都听到天乐之声。吴秉信即说:「在清净法界的本性中,因为失念而来到此世间,金台既然已经到了,我也该走了!」说完之后即安然往生。(佛祖统纪)
宋 张抡
作者:
张抡。不清楚他的出身。官至浙西的『副都总管』。平日虔诚修习净土法门,曾经请南宋高宗书写『莲社』两个字挂置在他的门前。张抡为此事作文章呈给皇上曰:「臣曾经读天竺的经书,知道出世间有极乐国土这个地方,此国有佛,号阿弥陀。最初时享有国土高居王位,后来舍弃国土不居王位,超然解脱独尊觉悟,悟入本心证得圣果。以广大宏深之愿力,普度一切芸芸众生。其极乐国土皆是以无上殊妙的众宝所庄严而成,土地皆由黄金铺设,没有高山河川丘陵深谷之险阻。气候常年如春天一样地清爽舒适,没有阴阳寒暑晴雨不定的变化。无有饥寒老病生死轮回之苦,也没有五趣杂居之浊恶不净。阿弥陀佛用这些种种的神通,方便善巧地引导众生,使其欢欣喜乐生起信心。只要能够在日用平常之中;能发起一念净心,念彼阿弥陀佛圣号。即此当下一念,清净纯熟,圆满具足,融会真如,同一法性。幻化的色身灭尽时,此本性亦不断灭,一剎那之间,极乐佛土即刻现前,就如同拿着契约,去领取自己寄放的事物一样的容易。
臣恭敬地听闻其说,于是更加努力修行,精进不懈,无有间断。念念之间唯有佛名,如是用功也已经有好几年。全家老少,无不因此而受到感化。因此在我破旧屋舍的东边,挖掘水池栽种莲华,仿效慧远大师结集莲社遗留下的风范,每日率领妻子儿女课诵佛号一万遍。另外又在每年春季、秋季的最后一个月,选择良辰吉日,就在普静精舍,与共信佛道的善人一同修行。于是见闻此事而随喜参与者,如云彩般地聚集、如河川般地会合,唱念佛号的声音,就像潮水翻腾于江河一般持续不断。从慧远大师创立莲社,距今已经经历了数百年,在这些年间,无论僧俗,景仰羡慕其余留下来的高风,推崇追随其高尚胸怀的,历代以来都不乏其人。然而其大多都是隐晦而不被人知,与木石一样地沉寂。臣子我何以独自有幸,乃蒙『太上光尧圣寿皇帝』,亲自挥洒御笔,书写『莲社』两个大字,赐下皇上如云彩美玉般的笔迹,实在是从来未曾有的荣幸。使得万人眼目共同瞻仰,众人的欢喜踊跃实在难以禁制。不只是传示于百官之间,更是千载难遇的盛事。并且真心的期愿天下后世,凡是见闻此事者,皆得念佛三昧,究竟成就无上菩提。皇上此举所饶益的众生,岂可以心思测量得知?今日微臣恭敬地将此事记载于金石之上,用来称赞皇上的伟大圣业、显示皇上福德祥瑞的天命啊!」(乐邦文类)
宋 李秉
作者:
李秉。不清楚他的出身,南宋高宗绍兴末年(公元一一六二年),为宫廷内的官吏,经历三个皇帝,最后在爵位为『武功大夫』,管理皇宫的药院时,乞宫祠以辞去官职。李秉壮年的时候,仰慕禅宗,参净慈自得禅师,有所省悟。后来归心净土,刻印《龙舒净土文》以劝世。平日执持佛号讽诵经典极为严谨坚持。如是修行超过三十年之久。其儿子李元长,邀集一些同好的莲友,结集净土念佛会于传法寺,李秉也参与之。
南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一二○四年)秋天,有疾病,减少饮食拒绝药剂,但是神色却更加的清醒机警。到了冬天,梦中见到阿弥陀佛现出好相。经过七日后,在凌晨时刻,见到金色莲华充满室内,于是赶紧叫他的两个儿子扶他起来,告别亲友。并索笔书写道:「六十一年尽乱道,些儿见处却作好。而今蓦直往西方,万劫长离生死老。」然后放下笔,结手印而往生。(乐邦文类。李秉是以武官的身份而当值于宫廷之内,《往生集》中误以为是宦官,考察宋代的制度,宦官没有乞祠的例子,而且如果是宦官,又怎么会有两个儿子呢?)
宋 陆沅
作者:
陆沅。字子元,浙江会稽山阴人,官职一直升到『太府寺丞』(掌管贡赋货财之官),接着由中央向外调职,担任福建地区管理海港船舶及关税的官员。后来得罪于他人,于是闲居家中,住在明州(浙江)的横溪之上。平日常持诵《法华经》,清晨起来即洗澡沐浴,然后焚香供佛,每天必定先唱偈颂曰:「盥手清晨贝叶(经典)开,不求诸佛不禳灾。世缘断处从他断,劫火光中舞一回。」然后打开经卷而读诵,不缓也不急,声音如同连续不断的珠子,每日读诵一部《法华经》,如是经过三十年。年纪到八十岁时,增加到三部。每日又诵阿弥陀佛圣号,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年八十五岁时,沐浴之后,换着新衣而往生。口鼻之间传出浓郁的莲华香,经过一整天才消失。当时为南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一一九四年)。(渭南文集。法喜志。法华持验记)
宋 钱象祖
作者:
钱象祖。字同伯,台州(浙江临海县)人。最初的官职是『太常丞』(掌管宗庙礼仪之官)。南宋宁宗开禧年间(公元一二○五~一二○七年),官『参知政事』(丞相的助手,即副丞相),与史弥远共同合作计谋,诛杀奸臣韩侂冑,天下的人民于是仰赖之。宁宗嘉定二年(公元一二○九年),官拜『左丞相』,不久之后罢官归乡。最初钱象祖问道于此庵元公,参究宗门的大事,有所省悟。后来归心极乐净土。当他镇守金陵的时候,在乡村和州城建立接待寺(不论僧俗皆可饮食、住宿的接待所)十所,都以净土极乐来命名之。又创止庵,与高僧大德在其中谈论佛法。自从担任丞相管理政事后,修持更加精进。
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一二一一年),突然得到些微的疾病,于是书写偈颂曰:「菡萏(莲花)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尘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有一天,有僧人问他平日起居时的心念如何?钱象祖曰:「不贪生、不怕死、不生天上,不生人中,唯当往生净土而已!」才一说完,就趺坐而往生。当时有天鼓震动响起,异香浓厚芬芳。郡县中的人都听到空中有声音说:「钱丞相将往生净土,为慈济菩萨。」(佛祖统纪。续纲目。往生传。台州志)
宋 昝定国、计公
作者:
昝定国。号省斋,明州(浙江)人,为州学的老师。平日常修净土法门,结西归社。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一二○一年),于小江慧光建立净土院,建石塔于水池边,为乡民收藏遗骨之处所。每个月的十六日,集合僧俗诵《观无量寿经》并称念佛号。又制作念佛计数图,劝人努力念佛。当时有一位打铁的工人叫计公,年纪将近七十岁,双目失明。从昝定国之处受持念佛图,诵到第四张念佛图时,两眼突然明了开朗。如是经过三年,念满十七张念佛图。有一天,正在念佛的时候,忽然闭目睡着,过了半日才醒过来,计公告诉他的儿子说:「我已经见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佛菩萨了,昝老师是劝导人念佛的首要功臣,应当分六张图赠送给他,并且向他表示谢意。」说完后,面向西方坐着往生。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一二一一年)昝定国梦见青衣的童子告诉他说:「阿弥陀佛叫我来告诉你,三日后你当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到了那一天,昝定国自己沐浴更衣,连续不断地称念佛号,然后端坐而往生。(佛祖统纪)
宋 梅汝能
作者:
梅汝能。江苏常熟人,官职为县令,平日有志于净土法门。有一天晚上,梦见有僧人拿一张纸给他,上面有『二八』两个字,因而以此事去问东灵照法师,照法师说:「二八一十六,这难道是指《十六观经》吗?」此时正好有一位僧人以《十六观经》给他,然后忽然不见。梅汝能自此以后诵经念佛,自己取名为『往生』,以表明志向。破山的出家人道生,提倡制造丈六高的阿弥陀佛像,梅汝能布施钱财百万,设斋供僧礼忏,当时大殿前的水池中,生出双头的白莲华,一华有一百片叶子。梅汝能就在那一年冬天,无疾而往生。(佛祖统纪)
明 朱纲
作者:
朱纲。不清楚他的出身,明朝时为北京城的太学生,最后的官职为知府的副手。平日专修净土法门,每日课诵佛名三万声,如是有十五年之久。有一天,坐在床榻上,手中正拿着念珠称念佛名,此时忽然异香满室,朱纲说:「佛来了!」然后端坐往生。(往生集)
明 陈瓒
作者:
陈瓒。字廷祼,江南(江苏)常熟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公元一五五六年)中进士,官职为『刑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刑部百官的职务)。因为直言规谏而被排斥,免去官职闲居家中,于是一心一意归心净土。有一天,有客人来拜访他,呵斥陈瓒说:「你难道不曾听过六祖慧能大师谈论唯心净土吗?怎么可以厌离垢秽而欣乐清净呢?」陈瓒回答说:「唯心净土,由六祖慧能大师说出,而不是由六祖大师开始。《观无量寿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陀早已经先说过了。实在是因为怕众生以不清净的心求生净土,而不是说国土没有垢浊和清净的差别。况且极乐世界之所以令人快乐,不只是因为清净莲池七宝楼阁、鸟宣法音风吹行树而已。我们能够有幸与成群的圣人来往,蒙受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的照耀,经过无量劫,证得无生法忍,成就无上的佛道,济度无边的众生,实在是一大乐事啊!客人您以您的禅而乐居垢土;而我以我的禅而乐生净土,禅本来就没有客没有主的差异,极乐本身也没有垢浊和清净的分别,客人您本来就不用呵斥我啊!」
明穆宗隆庆初年(公元一五六七年),又起来担任主管官吏选拔考核升迁的官职。明神宗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官至『刑部侍郎』。万历十六年(公元一五八八年)七月,卧病在床,但是称念佛名更加虔诚。当时只要曾经在京城作大臣官职在三品以上的,到了夏天的月份都可以赏赐冰块。冰块放在陈瓒的床前,大众都看到冰中涌出七级的佛塔,其中的栏楯吊着美丽的装饰,窗户的格子玲珑美妙,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冰块渐渐地融化,佛塔的影像也渐渐消瘦。不久,陈瓒气绝往生,而佛塔的影像也消失了。当时京城的人都传闻惊异此件不可思议的事。(明史。乐邦文类。谈荟)
明 严澄、严朴
作者:
严澄。字道彻,江苏常熟人,文靖公严讷的儿子。年少即有清高的气节,因为父亲的庇荫,担任『中书舍人』(中书省缮写文书之人),官至邵武的知府。晚年辞官家居,奉持云栖莲池大师的教化。他的儿子严朴,平日敦厚诚敬乐行善事,年二十五岁,得疾病,将要命终,严澄告诉他说:「不要杂思妄想,只要一心念佛。」严朴回答说:「是!」严澄又说:「从今以后,我也要一心念佛。」严朴欢喜的说:「果真如此的话,儿子我就不再担心了!」说完之后,端正仪容,合掌而往生。严澄于是拿严朴所刻的《龙舒净土文》来印刷出版,普遍地赠送给亲人故友,并附带书信说:「严澄我一经生病几乎就要命终,如今也没有想要再生存。现在虽然苟延生命,但是那里知道来日又如何呢?回首我此生所经营计谋的这些旧事,就如同嚼蜡般毫无味道。这一具臭皮囊,终须败坏,此心则是六尘缘影虚幻不实,有什么是坚牢不变的吗?不如换却凡夫之心,求生极乐净土。称念一句阿弥陀佛,消除罪业无边。姑且奉上劝导之文,用以表示我的诚意。」往生时,年七十八岁。(常熟志。云栖法汇。净土文跋)
明 蔡承植
作者:
蔡承植。字槐庭,湖广(湖南)攸县人。平日个性孤独高远,淡泊于世间的声色名利。年二十余岁,长年持斋奉持佛法。曾经背诵三千佛的洪名,每日记忆三个名字,经过三年才背完,从此以后终身不忘。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一五八三年)中进士,官为绍兴的太守。当官的期间,每日课诵《金刚经》,室内没有其它多余的东西,只有炉、香和诵经的桌子而已。发心重新整修古代的楞严寺,禁止民间杀生来祭祀鬼神。曾经问法于云栖莲池大师,因而专修念佛三昧。
后来官『太常寺卿』(管理祭祀、礼乐的官府之官员)时,请求退休归乡,晚年结草庵为念佛会,引导所有卖菜的菜贩,一同回向往生净土。并作偈颂谢绝宾客曰:「安养思归客,湘江一腐儒,不愁明日事,但觅往生符。斗室随缘住,稀羹信口餬,胸中绝憎爱,一任马牛呼。」将要往生的那一年,自己命名为『不久道人』。等到生病时,令人抬到佛寺,请僧人剃发。回到卧室的时候,见到银台来接引,连连称念观世音菩萨,然后往生。着有净土诗,以及谈论因果的书流行于当世。(金刚新异录)
明 虞淳熙
作者:
虞淳熙。字长孺,浙江钱塘人。生下来就是不闭眼睛睡觉。三岁时,整日唱念佛号不停止。念佛念到莲华和宝树,显现于室内,虞淳熙以此事告诉祖母,祖母说:「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瑞相。」祖母因此教他学习禅定,从此以后就时时闭目端坐。弟弟淳贞,字僧孺,从小就和他心意相投。后来守母丧的期间,兄弟两人一同学习天台的止观。虞淳熙长大之后为乡里中私塾的老师,教导他的小朋友学生学习静坐数息观,因此而忤逆了主人,但是他却毫无恐惧。后来中了乡试的秀才,接着就于毗山教授学生,与同社的朋友一起诵梁皇忏,到了第二天,云中的光明照入屋内,甘露沾湿了墙壁,空中落下金色的小米、玉米、及沈水香。当时正值冬天,可是却万花尽开。虞淳熙因为感应了这些灵异的现象,因此学习禅定更加坚定,后来能够事先预知将来之事。云栖莲池大师听到此事之后而呵斥说:「虞生堕入魔网了啊!」
明神宗万历十一年(公元一五八三年),中进士。后来因为父亲过世而归故乡,在父亲的坟墓旁建茅屋守孝三年,并受归依五戒于莲池大师。守孝住在山上时,每天以菜饭布施给野鹿兔子,若有老虎来则将牠呵斥离去。守孝期满后,又担任『职方司』(掌天下舆籍、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等事)的主管。不久之后,又辞去官职告假归乡,上天目山,坐在高峰禅师修行的死关之前,日夜精进用功。到了第二十一天,极为疲倦,想要就枕休息,忽然看见高峰禅师来斩他的左手臂,顿时豁然有所省悟,于是即刻奔往云栖山找莲池大师印证,大师说:「凡是从梦中睡醒的人,如果不梳洗戴头巾,而又倚靠着棉被枕头,必定很快又睡着。从愚迷中醒悟的人,如果不往生庄严的净土,而又亲近秽浊的世界,必定很快又迷失了。火中的莲华容易枯萎,新长的竹子容易折损。你要为自己思量计划一下,千万不要以暂时一点的悟境,阻碍了进阶修行之路。」莲池大师劝他回向净土;以接续以前的因地,虞淳熙于是依教奉行,终身修习净土法门。如果有人不相信念佛法门的,虞淳熙就告诉他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称之为佛。念佛者,就是念觉悟,念念之间不能常常觉悟,而念念常迷失,这样可以吗?人民居住在城邦田野,鸟群居止在小山丘陵,不止于至善之地,而却止于不善之地,这样子可以吗?」
有人问他要如何念佛?他说:「念佛就只是提醒正念,相续不断而已!无论百千的方便,就只在一个『知』字。如果能够念念无量光,怎么会不能『入佛知见』呢?学佛的人修道之时,专求出离生死,如果能够念念无量寿,又有什么生死可以舍离呢?」后来又回复官职,转职为『主客司员外郎』(负责各藩属国朝聘、接待、给事等事。)又改为『司勋』(掌理功赏之事),接着又请求离职归乡,与弟弟淳贞游玩于湖上。当时莲池大师正好在南屏山,讲说《圆觉经》,并募钱赎万工池,建立放生社。僧俗有数万人参加,讽诵的声音,震动了河川山谷,一时有清高德行的士人,大多参与其盛会,而此事其实是由虞淳熙倡导率领之。因此而恢复了三潭的放生池,筑堤防建楼阁,放生种种的鱼鸟。不久之后,入南屏山修行,不再出来。其弟淳贞也隐居于灵鹫山,因此而终老一生。(德园集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