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心月法师传 心月出家
心月法师传 心月出家
2008年05月06日09:38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353 字体: 繁體

 “那就好!”普云说。“我把你带到重庆去,投拜一位高僧。”接着就对他讲说,重庆有座千年古刹名叫华岩寺。执事和尚能仁法师,待人和善,教人耐心。在那里修行最好。松益听了喜出望外。二人当即约定,第二天松益就了结好一切事务,收拾好行李。然后同普云一道去重庆华岩寺。
   
  人生的千般苦难,万般的挫折,使得多少曾经壮志凌云、豪气冲天的人变得心灰意冷,意志消沉,甚至沉沦堕落。于中也有不少人经受住种种磨炼,成为世人尊敬、出类拔革的姣使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艰难困苦,王汝于成”。考究这成与不成的关键,恐怕就在“悟”和“觉”两个字上。能在苦难中“悟”知苦,也就能渐有所“觉”。能“觉”者一定能进一步深“悟”,这样也就能一步步追寻求索,终于明白人生的真谛,明白应该如何作人,怎样做事。因而他们能在有限的人生,做出无量的功德来。李松益也正是这样,在人生道路的重要关口,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定性选择。开始了他不同从前也不同常人的、崭新的人生篇章。

  华岩寺拜师
   
  与普云商量停当,松益即刻走出铁佛寺,顺便在街边小摊上买了几个烧饼,又买了几双单边草鞋。回到家里,就把自己穿的几件衣物取出,收拾成一个小包袱。然后据东家,告诉他,自己明天要出远门,这房子不租了。家里的几件旧厢破柜,锅瓢碗盏全都送给了邻家大婶。安顿好这些,已将近三更天了。
   
  次日天不亮,松益就穿上草鞋背上小包袱直奔铁佛寺。普云也已作好上路准备。前往住持禅房辞行之后,二人便一同离开寺院,顺仪凤街南行,穿过大北街、二府街,绕过城隍庙、学院街,走出大南街、大南门,’过了环子河,上了去重庆的青石古道。这条古道是开辟于几千年前的嘉陵驿道的一段。秦汉时代,这就是西南各族前往关中、中原的必经通道。直到民国年间,它依然是川北各县乃至陕西、汉中各地南下重庆及云南、贵州的主要陆路通道。因为嘉陵瞄行于山丘之间迂遇盘旋。古道便多次横穿江水,时而在东岸穿行,时而在西岸盘绕。古道上担抬、背扛的商贩、力夫,乘马坐轿、坐滑竿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驮运货物的骡马,来来往往。古道边有不少栈房、么店子;山圾处J桥头,常有石凳凉亭供人歇脚。二人走过华兴寺,迎着拂晓晨底,匆匆赶路J天大亮时,就到了30里外的青居场。稍微歇息一会儿。普云就托钵上街化缘。片刻功夫就化来一钵稀饭。二人就着烧饼,吃了稀饭。然后继续南行,过溪头坝、穿羊口场、李渡场,天黑时就到了烈面溪。这一天,他们足足走了120多里。第二天鸡叫时,他们又登上了南行的旅途。
   
  陇中,口渴了,便到河畔溪边,掬水解渴;肚子饿了,便由身披袈裟的普云到庄户人家门前,手敲木鱼,口念经文,募化一点斋饭,然后二人共同分享。天黑了,便在路边寻找一座庙宇歇宿一夜。那时,城乡各地清代留油的大小庙宇众多,对出家人都是广开方便之门的。就这样,经过三天多的辛苦跋涉,他们从南充经武胜、合川、北碚,走到重庆,来到了坐落在大老山麓的华岩寺。
   
  华岩寺是巴蜀十大古刹之一。传说创建于唐代。据《华岩寺志》记载:明朝万历己亥(1599)年,乡民杨益,请来僧人尹无权,兴工重建华岩寺。明末毁于战乱。清康熙甲辰(1664)年,居士杨继芳,出资修房屋数间以住僧人。自甲戌(1694)年,当地居士杨继芳、蒋弘道、李生藩等,与华岩洞洞主性圆共同商定,敦请圣可大师前来说戒。圣可大师嗣法于双桂堂破山海明法师(1597——1666)属临济禅宗,杨歧法脉,他刚从天台山回到重庆,便应邀来到华岩驻锡。经他十余年苦心经营,多方募化,便在华岩洞对面的华岩坪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华岩寺,成为川东第一大寺院。
   
  松益到达华岩时,正值深秋季节。苍山间点缀着团团如火的红叶。夕阳残照,古柏森森。疏林中时时传出钟磐、木鱼之声。两人精神为之一振,几天奔走的疲劳顿时全消,脚步也不知不觉自然加快,心早已飞人山门去了。他们沿着青石台阶进了山门,来到山门面前。松益一眼望见这巍峨殿宇,庄严的道场,慈祥的佛像,内心深处立刻涌出从来未有过的喜悦和欣慰。
   
  普云领着松益过了天王殿,径直来到客堂里,见到能仁法师。能仁法师年纪大约50开外。中等身材,慈眉善目,和蔼可亲。普云上前,双手合十顶礼,然后将站在旁边的松益叫到法师跟前。不待法师开口,松益便躬身作揖、跪拜。能人法师微笑着,连连点头,口中说道:“请起,请起广接着普云就向能仁法师述说了松益的身世和出家修行的愿望。听完普云讲述,能仁法师回转身来端详着站在面前的这位年轻人。修长的身材,清秀端庄的面容。清澈明亮的眼神中透出一股纯朴稚气。能仁法师问:“松益,你为什么想来出家修行呢?”
   
  “想找出路,找出离苦海的路?’松益恭敬地回答。
   
  “年轻人正是闯天下、创事业的好年华嘛!前程无量,门路很多啊,为啥你选择出家当和尚呢?”法师进一步问。
   
  “现在的生活太苦了。受苦的人太多了。我从小跟母亲上庙,听说过,只有佛菩萨教人脱离苦海的方法,一心济渡众生。”松益的回答令能仁法师深感高兴。一边点头一边站起身来说:“很好!很好!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心胸,很好,很好。普云,你先去禀房住下。我带松益去拜师。”松益紧跟能仁法师身后,到了际云法师的禅房。一见这位远道而来的小青年,际云法师顿生悲悯慈爱之心。听了能仁法师的简单介绍,立刻高兴地点头,决定收松益为弟子。松益喜出望外,高声喊道:“师父厂立即跪了下去,两行热泪夺眶而出。紧接着便在际云法师座前三拜九叩首。从这一天起,李松益便开始了他漫长的僧侣生涯。
   
  松益勤学好问、谦恭有礼,深得师父们喜爱。他主动打扫殿堂、庭院。争着干寺院里的杂活,勤奋习诵佛经。糊进步很快。过了三月左右,他便与lbo多名师兄一道,在当时方丈(华岩寺55届方丈)释性法(宗镜)法师(1935—1939年在任)座下受具足戒,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师父为他赐法名心月,钟镜为他赐法号净慧。
   
  受戒是一种很庄严/隆重的仪式。法会由方丈及执事僧主持,一次几十人到几百人,规模很大。在戒堂里,受戒的人被全剃光了头,身穿僧衣,双手合十跪在依次排列的蒲团上,不停地念诵经文。受戒仪式开始后,先由主持的法师,将用艾绒与香灰合在一起,做成的小绒球用火点着,放在受戒者的头顶上。每人头顶放12粒。那绒球在头顶上燃烧完后熄灭。受戒人头上立即出现12个烧灼后的伤疤。仪式结束后,受戒人每天都要喝豆浆,让它产生轻度的溃疡。大约2个月以后,伤疤愈合,头顶上便留下12个圆圆光光的白色的迹印,终生不掉了。这就是世人所说的“戒疤”。

  第二节 佛学院进修
   
  心月受戒不久,就被送到华岩佛学院读书深造。
   
  重庆华岩佛学院的创始人是觉初和尚。党初(1887 一1935)俗姓曹,法号佛智,四川蓬溪人,早年毕业于法政学堂。1913年受具足戒于成都文殊院。学习律、禅,曾任教于新繁龙藏寺。1923年春在成都倡立“祈祷世界和平佛教会”。同年四月赴日本东、西本愿寺访问,并考察日本的佛教教育。1925年回国,被迎立为华岩寺第54届住持。192bel933年在任期间,倡立川东佛教联合会,被推为会长。经他发起,在绪云山缥云古寺创立汉藏教理院,并举荐大虚大师出任院长。1928年在华岩寺所属报国寺创办川东佛教联合中学,确立学制,拟定课程,奠定学修一体,慧行并重的僧伽教育制度。1932年联合中学迁人华岩寺。这是华岩佛学院的前身。党初和尚也是四川开办僧伽教育的第一人。他为近代四J;!佛学规范教育做出了示范。
   
  1933年川东佛教联合中学易名为“天台教理院”。释党初聘汉藏教理院讲师释印体主持该院。1937年钟镜和尚将其改名为重庆华岩佛学院,下设研究部、普通班(相当于中学)。
   
  佛学院的学习生活是紧张而有序的,两级学员共80人。宿舍和课堂都在寺庙的药师殿里。药师殿的正中供奉着药师佛,又名消灾延寿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佛教中的无上大医王。心月在这里读书,他的一生便与佛法和医学结下了不可思议的道缘。药师殿的两边是大通铺,每边可睡二十多名学员。大通铺前面是上课的讲台,墙上挂着黑板。白天,学员们就盘坐在大通铺上学习,听老师讲课,作笔记。晚上,就在大通铺上参弹打坐和睡觉。

  佛学院的老师有的是本庙的老和尚,有的则是从社会上延聘的学识渊博又精通佛理的社会名人。
   
  王恩洋先生是1937年经钟镜和尚聘请到华岩佛学院来讲《二十唯识论疏》《佛说无垢称经释》其讲义后出有油印本)的。听众以华岩僧众及华岩佛学院学僧为主,释圣观、朱之洪等也来闻法。钟镜和尚约请王恩洋长住华岩寺共办唯识学院,恩洋因父母年高,辞谢。并举荐邱案(晴运)及通能、圣观分任华岩寺佛学院主讲、教务主任。事务主任。
   
  邱络是欧阳竟无先生所办支那内学院的高足弟子,王恩洋先生的同学。
   
  释遍能(1906—1997)俗名许惜光,乐山人,1920年在乐山乌尤寺出家。1923年在成都文殊院受比丘戒,19四年任川东佛教联合会所创办的)!!东佛教联合中学监学。1930年考人北京柏林教理院读书。1932年任重庆北暗给云山汉藏教毗监学、教务主任。1935年任华岩寺天台教理院主任。1937年任华岩佛学院主任。就在这年秋天,心月进人佛学院读书。
   
  学院开设的课程不仅有《唯识学入《佛教概观人《佛学概论人《沙弥律》等,还开设《历代文选入《中国文学》等课程。不仅讲授佛学经典,还讲四书五经人老子入《庄子》及历代散文、诗词、歌赋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开设了书法和绘画课。心月就读期间,聆听了王恩洋先生讲授的“瑜枷师地论”、‘唯识论”;遍能法师讲授的“五蕴论”;邱烯运先生讲授的‘“因明学”。还听过当时全国知名的学者、佛学家来学院举行的专题讲座。两年学习,心月获益甚多,知识水准、道德修为的提高、心性的觉悟都进步得很快。
   
  华岩佛学院不仅师资力量强,管理制度也相当完善,教学制度、学员作息制度、成绩考核制度,系统完备,要求严格。课程设置、每门课教学时间、教学要求都有一定计划。学员们在这里读书学习既紧张、辛劳,又井然有序。心月和他的同学们,每天早上4点起床,漱洗后赶紧整理床被,然后齐集上大殿诵经做早课。6点半吃早饭。休息半小时后就开始上课。全天课程结束后,下午5点至7点又要参加诵晚课。诵完晚课之后才能回住处休息。
   
  学员们回到药师殿,稍事休息便各自打坐在自己铺位上,复习一阵功课之后,便陆陆续续吹灯睡下了。唯有心月,众人安睡后他还在用心阅读经典、参考书,或者背诵经文、诗词,整理听课笔记。为了省灯油,他用的油灯只点一根灯草。为了不影响同学睡眠,他用纸做了一个透顶灯罩,就在这昏黄的油灯光下,他尽力从前贤的典籍中吸取着智慧和营养。大约到11点半左右,夜静更深,他独自到弥勒殿去拜佛求智慧,去忏悔过失以消业障,约摸一小时后忏悔结束,再回去睡觉。不管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心月的书法,也是在这段时期内学成的。开始临摹前如读私塾时一样,先蒙格习字,以后逐渐进到临帖写字,历代著名书法家如欧阳询、苏拭、赵孟脱米茉、董其昌等古人的字帖,凡能找到的,他都想尽办法找来细心揣摩临写。晚上睡在床上,还用手指在被子上写。连走路上厕所,也在手心里练习比划。
   
  寒暑假时,其他学员有的去朝山,有的回祖庙,有的去访朋会友。心月哪儿也不去,继续学习功课,练习书法,每天的作息时间,仍如开课时一样,安排得满满的。他如饥似渴地勤奋学习,探索着佛学及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海洋中的奥秘。
   
  年轻的心月,沉稳好静,平时不多言多语。他学习勤奋,用度节俭爱惜财物。常常将别的同学写后丢弃的字纸拣来,在背面、在天地头或边角上练习书写。有位同学送了一磁土红给他,他就用来代替墨,练习写字。不分寒暑,天天练写,一直写到手上起了老茧,仍不松懈。
   
  在寺庙的日常生活中,心月总是为师友们想得多,夏天上殿时,天气酷热,殿内聚集百余人,大家穿着厚厚的袈裟念经,人人都大汗淋漓。他便用一柄大蒲扇,为上殿的师父们握扇,给殿里送来阵阵凉风,而自己却累得汗流侠背,衣裤俱湿透了,他也在所不辞。每做一件善事,他便感到自己的善根在增长。以后,有其他学员也仿效他夏天上殿时为师父们煽风。而他坚持得最好,始终如一,从不懈怠。
   
  心月的勤奋、好学,关心他人,很受佛学院师友们的称赞、赏识。宗镜老和尚、遍能教务主任等师长,常常在课堂上表扬夸赞他。而他总是难为情地低下头,觉得自己的修行离佛陀的教诲还相距甚远。心里暗暗地发愿,一定要更加修持谨严。
   
  心月在佛学院里受到了高僧名人特殊的熏陶感染。教育启迪,学习非常刻苦精进,各门课程都学得很好。很多课文、经典他都能流利背诵。《地藏经》《弥陀经》《大悲咒凡《楞严经》等,亦能熟记于心,细心领悟经义。
   
  在佛学院短短两年时间里,心月对佛学理论的理解进人了一个特殊的新层次,文化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境界有了更大的变化。他从开佛知见里,求得了清净;从佛之知见里,明白了转烦恼为菩提,像淘金一样不断洗尘,使本有佛性显现;从示佛知见里依法修行、如实用功、开悟人生;从人佛知见里勤谨专修,遇光返照,成就智慧华果。明白了自身如此觉,众生亦同然,始能通达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弘法利生,觉行圆满的道理。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佛光与心光密通冥应。就在心月人佛学院读书期间,妙高法师这位高僧大德,又看中了心月。传授给他神奇的强身之法,为心月一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弘法不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节 妙高师传道
   
  华岩寺是一座十方丛林,常有远近僧人持戒碟来寺里挂单、修行。只要是学识渊博、深悟佛理、品行高尚的大德,也可以作寺庙的方丈。在心月人佛学院读书一年之后,一位年近八旬却精神要缺的高僧妙高法师,住进了华岩寺的僧客素。
   
  妙高法师是个沉默寡言的老和尚。快八十岁了,但看上去神采奕奕,法像庄严,目光炯炯,举止不俗。他时常独自打坐诵经,很少与人交谈。心月的师父际云和尚对妙高法师也十分敬重。妙高法师的衣着十分简朴,他穿的僧袍已很旧了,疤上重疤,补了又补,但却洗得干干净净。人们对他的来历,知道得很少,只晓得这位老和尚是从湖南衡山来的,操一腔外省的口音。妙高法师在华岩寺住了两年左右,就离寺远游去了。
   
  心月与妙高,是在一种特殊的契合里结缘的。自出家人寺以来,心月已经养成习惯,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时,一人悄悄到弥勒殿去拜佛求智慧,消业障,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一天晚上,心月照例来到弥勒殿拜佛。摹然看见一个人影,正悄然无声地在弥勒佛前徐徐行走,并不断变换姿态,同时做着各种手势。借助殿上方的那盏四四方方的长明灯射出的幽幽光线,心月看见那位默默行走的老人,正是妙高法师。他连忙上前去,对妙高法师叩头行礼。
   
  妙高法师并未说话,只对心月微微颔首,又径自练他的神奇功夫。心月对长者行礼之后,独自跪在弥勒佛前,虔诚地合十祈祷,诵念经文。自此以后,每晚夜深人静时,心月与妙高法师,几乎同时出现在弥勒殿,各自修行,练功。每次见面心月总要恭敬地向妙高法师跪拜行礼。而妙高法师,总不开口说话,只是微微点点头而已。

  时间一长,年轻的心月在忏悔诵经之后,不免要站立一旁,暗暗留心观察妙高法师所练的功夫。初看那功夫也并无特别之处,不过是绕弥勒佛的四周无声地行走。不过妙高法师行走的步态奇怪.所做各种手势也很离奇。心月渐渐看出有些奇妙。妙在何处他却不十分明白,但从不敢过问Z白天也不向任何人说起,只是留心地观察,感到有一种神秘的激动而已。后来他才知道,妙高法师所练的这种功法叫“般舟行”。
   
  这样过了将近半年的光景。一天夜里,妙高法师练完功后突然开口向心月说话了。
   
  “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啦?”妙高师轻声问道。
   
  心月连忙恭敬地回答:“法师,弟子心月。今年十九岁。”
   
  “俗家姓什么?家里还有什么人?”
   
  “弟子俗家姓李,叫李松益,父母亲已病故了,弟子子然一身地无兄弟姐妹。”
   
  “善哉!善哉!心月啊,我观察你很长时间了,我见你慧根不浅,是可教之材。我想收你为弟子,你愿意吗?”
   
  心月想不到这位平日从不多言、德高望重的妙高法师竟然如此器重自己,愿收自己为徒,真是高兴异常,连忙再次跪拜于地说道:“您老愿意收弟子为徒,弟子真是感到莫大的佛缘,我愿意,非常愿意。”说毕连连叩头。
   
  妙高法师说:“你现在身体还不够强健,首先要把身体锻炼好。我教你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以后才能更好地修行。”
   
  “师父的话,弟子一定照办。”
   
  “以后,每天晚上你来,我先教你一些武术。”
   
  “好的,谢谢师父。”
   
  自此以后,每天深夜,心月都按时来到弥勒殿前。妙高法师便教他武术,教他各种拳法,以后又叫他作了一柄木剑、木刀,教给他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拳等。心月十分用功地认真学习,长进很快。以后,妙高又教给他轻功,使得他的身体日益康健,身姿更加灵活轻盈。妙高法师对心月的传授,都是在夜深人静之后,无人知晓的情况下秘密进行的。妙高对心月说,他的这个门派规定,一代只传授给一人,不可多传。因此要他严守门规,不可向外人泄漏出去。心月谨遵师命,潜心学习。这样口传心授过了近一年的光景,心月的武术、轻功等技艺都学到相当的水平。妙高法师又将世代单传,神秘的点穴、按摩、针灸。中草药治病等绝技,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心月。空闲时间,心月便潜心揣摩师父所教的武术和医术,并不在人前表露或夸耀,只在深夜才在妙高法师指点下练习。由于得到高人传授,心月感到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人生更富有意义。
   
  就在这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在弥勒殿前,妙高法师教完心月最后一课之后,平静地对心月说:“心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把平生所学都教给你了。明天,我就要离开华岩寺到终南山中归隐去了。你的慧根很深,将来会有所作为的。记住,按我师门的规矩,一代只传一人,你将来只有到了最后的时刻,才可把你的所学,传给你最信任的人。切记,切记广
   
  心月跪在师父面前,正不知说什么感激的话才好,连忙叩头。当他起身时妙高法师已飘然而去了。次日清晨,心月赶到妙高法师所住的僧客禀为师父送行时,室内已空无一人。
   
  心月从师父离去而难受的心绪中,慢慢领悟到妙高法师对他进行的最后一次身教……。

  第四节 研究院深造
   
  一天,心月去拜谒宗镜法师。宗镜法师十分喜爱和器重这位勤学而又有远大抱负的青年弟子。在详细地询问了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后,又关切地问他,愿不愿意到外地具有更高学术水平的佛学院去进一步深造。
   
  心月听了,喜出望外,当即向法师行礼致谢,表示愿去。过了不久,心月和钟洪呜等一道,怀里揣着宗镜法师写的推荐信,从华岩启程,到内江圣水寺东方文教院学习深造。东方文教院是著名的爱国者、儒学家、教育家王恩洋先生创办的。
   
  王恩洋字化中,生于18gr年,四川南充集凤场人,逝世于1964年,世寿67岁。1912年王恩洋进人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创始人张澜先生倡办的南充县立中学学习。1919年进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师从梁漱溪先生学习印度哲学。在北大学习期间,1920年2月为反对卖国贼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辱国权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他参加北京高校Zop多学生举行的示威游行,演讲。北洋政府出动军警镇压,抓去为首的43人,王恩洋亦在其内,被拘禁达3+$月。王恩洋当时是一位胸怀大志,充满爱国热情,富于正义感,不畏强暴的北大学生。
   
  1922年经梁漱滇先生介绍,到南京金陵刻经处随欧阳竟无先生学习佛法,主攻法相唯识。金陵刻经处开办内学院后,又创办法相大学,王恩洋任法相大学特科主任兼教授,主讲法相唯识。
   
  1927年王恩洋回到南充,创办龟山书院,亲自讲学。南洋华侨黄联科;因厌恶人生便产生了自杀念头,后来读了王恩洋的书,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与真谛,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尽管他从未见过王恩洋,却一生都十分敬重王恩洋先生。曾出巨资扩建龟山书院。20年如一日,鼎力支持先生办学育人。1942年2月王恩洋于内江圣水寺创办东方佛学院,后改名东方文教研究院。并出版《东方文教丛书》和《文教丛刊》杂志。这时,王恩洋学术著作也大批出版。东方文教研究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由当时自贡的一位大财主罗被国组织的院董会出资。据说罗波园出生时,其母难产,痛苦欲绝,这时,一红衣袈裟僧人,人室为其母治病,其母乃平安将其生下。罗波园长大成人,感法师恩德,故出巨资支持开办传授儒学、佛学的东方文教院。对此事,王恩洋先生有诗赞日:“多谢袈裟长者身,凭将福慧证前因。布施无住心无尽,法苑优游出世人。”
   
  后来,因为军阀强占了校舍。东方文教院于是搬迁到了成都罗家碾继续办学,学生们除僧侣外,还有不少是在家人。这是一所特殊的学院,它的学生中有的是其他大学的毕业生,来此进一步深造的,也有的是大、中、小学教师来读书听讲的。
   
  在成都的东方文教院,实行的是勤工俭学制度,学校在这儿有几十亩水田。学生们除了上课学习外,还要参加种粮食的耕作劳动。栽秧、施肥、蒋秧、除草、收割、晾晒、搬运等,都由学生们自己动手去做,既生产了粮食,又得到了劳动锻炼。这里的生活条件虽艰苦,但校风谨严,学校清一色的都是男生。

  王恩洋先生办学认真,对学员要求严格,生活上则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学生。他自己的生活清苦、淡泊,对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则是从经济上给予援助。他以身作则,身教言教并重。
   
  学院教师的水平也很高,除了王恩洋先生亲自教学外,还请了许多社会上有名望的佛学专家、教授来院讲课、辅导。王恩洋院长所讲的课程,对学员们的影响最大。他生平著述,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主要著作有:《唯识通论》、《大乘起信论》、《成唯识义》、《佛学概论》、《佛学通释》、《八识规矩颂释论》、《二十唯识疏论入《世间论》、《老子学案》、《人生学》、《论语新疏》、《孟子新疏》、《教育改革论》、《人生哲学与佛学》、《孔子学案》、《五十自述》、《大学新疏》、《苟子学案》、《新人生哲学入《因明人正理论释》、《儒学中兴论》、《人生之路向及人物之类型》、《名学、逻辑与因明》、《周易之哲理》、《论诗经之艺术》、《论世界大战与人类前途》、《论中国建设之道》、《大足石刻艺术与佛教》、《知识与文化评论人人王恩洋诗选》等等共400余万字。
   
  这些著述,为东方文教院的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佛理知识。佛的甘露法雨浇灌和润泽了学生心灵之花,同本有佛性相融合而结出智慧之果,纯洁了学生心灵的这片净土。1945年末,英国远东非洲学院、大英博物馆、牛津烊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先后将恩洋先生所著:好子学案人《孟子学案》、《苟子学案》、《老子学案》、《说无垢称经释》、《金刚经释论》、《心经通释》、《大学论》、《新人生哲学》和东方文教研究院院刊《文教丛刊》各收一套珍藏。
   
  东方文教院开设的课程有:佛学、儒学、历史、文学。书法。心月都如饥似渴地学习、深究,领悟经典中的无量胜义。节假日里,心月哪儿都不去,一人静静地呆在学校里看书,做功课或参禅打坐,或练习武术做到了身体健康,学业精进。
   
  心月就是在这样的学校环境和精通佛理的王恩洋先生以及其他教授们的讲解、辅导中深入了经藏,进人了佛的博大精深的智慧海。东方文教院几年深造,为心月成就一代高僧大德奠定了厚实的佛学理论基础和文化知识基础。使心月在佛法的实修实证中,由文字般苦,进人观照般苦和实相般若,从而明白了人生,彻悟了人生,领悟到了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的诸多因果和缘起本心。深明佛法本是圆融无碍的道理。
   
  心月在东方文教院深造期间,同王恩洋先生结下了永恒的不解之缘。1998年5月18日,重庆华宕寺举办了“纪念王恩洋先生诞辰101周年”活动,心月推心献词寄托他对王恩洋先生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献词》云:
佛说因缘法,怕然化无生。礼失求诸野,唯有大觉尊。
悠悠天地远,发愿报四恩。人生何为者,自宣破无明。
置年多顽钝,顶礼入空门。负发圣水寺,赞见拜先生。
东方文教院,谆谆诲群英。缅学诸圣贤,烛照读群经。
辛勤拯世运,不随世俗荣。唯我王夫子,德教系一生。
声誉传巴蜀,教化起沉沦。东方文教院,现心业识清。
翰墨因缘在,舍妄为求真。百年浑一梦,春风化雨恩。
华岩酬素愿,净行报先生。菩提路宽广,定慧度迷津。
智德长相育,福慧寄师门。湖心留胜迹,化雨满春城。
   
  从这事理兼备,情深意长的献词里,足见心月对东方文教院这段学习生活的感慨之深,以及对王恩洋先生的崇高评价与追思感情之至切。

  1948年秋,心月从成都东方文教院返回重庆华岩寺。方丈演义老和尚(第61届方丈人见心月学成归来,十分高兴,便委任他作华岩佛学院学监兼教师。心月凭着他习断成长起来的智慧和才能,以及他一贯的苦行精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把华岩佛学院的教务和寺务管理得秩序大然。从早到晚上殿、诵经,各种佛事活动以及课堂教学备课、参禅,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各项经费开支合理人目清楚。该当天做完做好的事,从不拖延到第二天去做他的身教与言教使佛学院的僧众都心悦诚服地服从他的管理与教育。方丈、院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上一篇:心月法师传 心月在民间
下一篇:心月法师传 心月降世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