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浩瀚星云有情
浩瀚星云有情
2008年03月14日10:27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376 字体: 繁體

 浩瀚星云 作者: 林清玄
           
  有 情


   
  慈惠法师和慈容法师谈起青年时代的星云大师,当时大师气度雍容、俊逸潇脱,常住宜兰之后不久,就已经盛名远播,常有信徒不远千里来看这位传闻中“英俊的师父”。
   
  每当星云大师有事到街上去,商店的人都会奔相走告:“北门口的师父来了!”商店里的老都会暂时停止买卖,跑到亭仔脚看星云大师经过,看到的人,无不心生欢喜。
    
  最有趣的画面是发生在电信局。当时雷音寺没有电话,一般人打电话也都要到电信局,电话尚未有自动转接系统,由许多接线生服务。星云大师要打电话向外联络,每次当到宜兰电信局打长途电话,电信局的接线生都会忍不住跑出来看,使得电话无人接听,暂时“当机”。

  “大师不只是智慧折服人、用佛法教化人,他的威仪自然有一种摄受力,使见到的人都会心生欢喜、想要亲近。”慈容法师说。

 

  爱情的本质与人间的本质


   
  星云大师有这么强的吸引力,又那么英俊不凡,必然也会吸引女性的爱慕吧!这是一般人都想知道的问题,所以我斗胆的问师父:“那时候一定有很多女性爱上师父吧?”
    
  大师大概很少遇到这么直接的问题,笑得非常开怀,说:“我十二岁就出家了,一生没有谈过恋爱,但是这徒遇到婚姻、爱情、子女的苦恼都会来问我,我对爱情的了解可能比一般人还深呢!”
   
  他停顿了一下,说:“爱情的本质与人间有情的本质是相通的,重要的是去了解那有情的本质呀!”
  
  大师在宜兰的时候,二十八岁出版《释迦牟尼佛传》,三十岁出版《玉琳国师》,里面都有一些情感的篇章,我们也从其理解到,青年时代他已经对“人间有情”确立了基调。
  
  星云大师话锋一转:“如果你们喜欢听爱情故事,我就讲一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爱情故事吧!”
   
  在座的弟子都眼睛一亮,大师的目光扫过了每一个人:“这件事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过!”
       
  大师喝了一口茶,时光突然往后拉去,拉回五十年前的宜兰。
  
  “人都是有情众生,大部分的出家人都说要排拒感情、远离感情,我并不赞成这种观点,因为佛教讲慈悲,慈悲的基础就是感情,爱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就是把感情扩大和升华。感情就好像水火一样,水火会伤人,但如果能善用水火,水火也是人间最重要的元素。
   
  众生一旦有了共鸣,就会生出感情,若是男女,就成为情侣、夫妻,但是成了夫妻之后,有的日夜相处,情感却越走越窄,最后同床异梦、势同水火;有的虽然聚少离多,却能异地同情、生死相许。所以,如果能超越的看,感情是没有绝对的,是因为因地不同的,只有能超越情感的观点,路就越走越宽了。”
           
  没想到大师要回到宜兰之前,先来一个开场白,众人都屏息静听,他轻咳一声:

 

  我向往圣情,而不是私情


       
  “我四十一年在宜兰雷音寺讲《金刚经》,每次讲完都要考试,有一位年轻的女士,长得就像天人一样,非常美丽,她每次都会来听经,听完也参加考试,考试成绩很好,可见她非常用心听经。
  
  这是很正常的事,我并没有特别注意,但是听了几次经,她每次来寺里,都会带一些小礼物来送我。那些礼物不像是一般信徒的供养,倒像是男女朋友,例如送个枕头套,下面绣着字‘你的羊’,或者写一些奇怪的卡片。我就问信徒:她是什么人呀?
   
  信徒告诉我:她是一个空军飞行员的遗孀,不久前,丈夫在一个空难中殉职了。
  
  我一听,心里就有了防备,其实我一生对男女俗情就有防备,出家人不是没有感情,而是要舍下俗情、培养圣情。从那之后,我就对那位女士保持了距离,不再有任何的回应。
   
  没有想到,这位女士不但没有退却,反而时常在晚上跑到寺庙附近流连,常常会丢进来一张相片,上面写着‘你出来!’,我当然不会出去。我从幼年出家,每天一旦回到寺庙,就不再外出。佛殿里这么光明清凉,我出去干什么呢?我干脆把灯熄了,在佛殿里念佛。
  
  这时候,窗子响子,叩!叩!叩!敲门,我也不应答,只听到窗外轻声的唤着:‘你出来!你出来!……许多之后,才回归沈寂了。等到天亮完全安静之后,我才打开灯,她那浓烈的感情好像还在窗外敲着。
  
  从那天以后,那位女士就没有再到寺庙里来。隔了两年,她抱着一个小婴儿来看我,原来她又再婚了,来向我辞别,我也祝福她能找到幸福。
  
  当时我很年轻,认为以一个出家人,这样绝然的态度是对的,但是后来转念一想,觉得这么绝情不圆满,我应该让她了解,为什么我不能接受她的感情,应该使她平息,而不是让她痛苦。几十年来我一直惦记着这件事,我应该向她说声:’对不起!对不起你的盛意殷殷,我不能接受你的感情,是因为我向往的是圣情,而不是私情!’
  
  直到四十年后,那句对不起才说出口。当时我遇到中国佛教会选举理监事,有一个信徒帮我拉票,介绍一些佛教会的会员和我见面。有一天,那位女士也来了,她是佛教会的会员,我双手合十,诚心的对她说:‘对不起呀!’她会心一笑。当那句对不起送出去的时候,我在心里念了一句阿弥陀佛,感到松了一口气,心里很平安舒坦,对她的盛情致上歉意,我不欠你了!”
           
  师父说到这里,欢喜的笑了。这个故事虽然清淡,却仿佛是一个清澈的湖,照见了我们的面影,里面有着青年僧侣幽微的心事。

 

  提升了人情,就是圣情


  
  师父接着说:“我少年时期读了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很受感动,他虽然出家了,还是在世情中挣扎。其实出家人也是人,不是佛,有人间的情感是正常的,没有爱就不是人了。对父母有感情、对家族有感情、男女之间有感情……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只有提升了人情,才能化为圣情。我这一生中,不论男众,或是女众,我绝不和另外一个人独处,总是在人群之中,那是为了避免那些俗情。俗情就是会嫉妒、会占有,只有佛法才能加以转化。”
   
  “师父讲的圣情,可不可以用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呢?”我问。
  
  大师说:“我以前写《释迦牟尼佛》,写到佛陀证道的时候,回到皇宫,他的妻子耶轮罗非常期盼,却又不如如何是好,不知道她的丈夫完成了修行,还会不会来看她。不久之后,佛陀来看她,也看自己的儿子,佛陀对轮陀罗说:‘对不起!我辜负了你,但是请你为我欢喜,我完成了解脱之道。’后来,佛陀的妻子、儿子都随他出家,修行成就。这是多么美呀!又充满了感情,又不着痕迹,这就是圣情。
  
  还有,像佛陀的大弟子迦叶尊者,他的妻子叫妙贤。大迦叶本来的志向就是修道,但是他家里非常富有,父母亲希望他能继承家业,一直催促他成家。大迦叶为了不想成家,请金匠依照世间最美的标准雕塑了一个等身的金像,对父母亲说:‘除非找到比这个金像更美的少女,我才要结婚!’当然,找了很久找不到,有一天到一个城镇,找到妙贤女,传说她一站到金像旁边,金像都为之失色,最后,大迦叶和妙贤女成亲。
  
  不久之后,大迦叶出家成道,妙贤一气之下信了外道,绕了一大圈,才回到佛教的僧团。但因为她长得实在太美,每次托钵,都会引起众人围观,大迦叶就说:‘以后我帮你出去托钵,带回来给你吃!’大迦叶就每天出去托钵,把得到的食物分成两半,一半给妙贤,当时也引起了讽刺和谣言,说是‘大迦叶是阿罗汉,并没有真的断除情欲’!大迦叶也不能为意。你们看,这种感情多么美,阿罗汉也有感情,凡人看是俗情,但那个境界却是圣情。”
  
  大师说,圣情也不是佛教的专利,只要有慈悲和智慧,以慈导情,以智化情,以众生为中心,以宇宙为中心,以宇宙为中心,而不以自我为中心,就可以在人间创造圣洁的情感。他为我们说了一个茅山三道士的故事:

 

  有情有爱也可以成道


  
  有三个兄弟,一起到茅山修道。
   
  走到半路荒僻的山里,有一户人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三兄弟就借宿了一晚,才知道那户人家只有一个小寡妇带着四个孩子生活,日子非常艰困。
   
  第二天,正要出发的时候,小弟对两个哥哥说:“你们去茅山修道吧!我想留下来照顾这一家人!”大哥二哥虽然不以为然,想到“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就让小弟留下来报恩。
  
  过了三年,寡妇要求弟弟结婚:弟弟说:“你的丈夫才过失三年,我就娶你为妻,心有不安。”
   
  又过了三年,寡妇又要求弟弟结婚,弟弟说:“于心虽安,仍然有愧,希望把孩子养大了,再谈婚事。”
    
  再过了三年,寡妇又要求弟弟结婚,弟弟说:“我为了报答你一的饭之恩,留下来照顾你和你的孩子,现在孩子已经成年,也该是我道别的时间。”
   
  经过了九年,大哥二哥在茅山苦修道,尚未成道,小弟却早就成道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茅道士”的故事。
   
  大师这样了下结论:“俗情是重视形式,圣情却更重视精神意义;俗情寄托于占有,圣情寄托悲愿。绝情绝爱可以成道,有情有爱也可以成道!
           
  圣情发展到很好的境界,可以说纯粹的善意就是爱,没有一丝染着;只要有一丝恶意,就是刹生!所以在佛光山的弟子都知道,我是严格禁止弟子对人有恶意的侵犯,一草一木都有无限生机,都不可侵犯,何况是待人呢?”
         
  星云大师认为佛教弟子最要的情感素质是“悲愿”,但悲愿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爱心慢慢培养出来的。爱心也要不断的学习,练习不管遭逢什么状态,都要从正向去看,练习欣赏、共有、赞美、成就、奉献,内心里慈悲与美好的愿望就会升华。
           
  师父说:“我这一生悲愿能不断的成长,是因为我和弟子徒众的关系,都能三分师徒、七分道友,不只是我在教他们,大家也在教育我。我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从小就是在僧团,所以我离开僧团之后,所有的教育都来自大众。我对大众有着深切的感恩,也由这种感恩生起悲愿。我向往像《法华经》里说的‘情与无情,同缘种智’的境界!”
           
  幼年在丛林的锻炼,师父说最受用的是,他常会记住一句话:“吾谨记受教!”在在人生理一切情感的学习如果能有“吾谨记受教”的精神,爱就能得到成长,就会“能爱、可爱、爱得适当”!

 

  懂得珍惜,才懂得爱


   
  从这个观点出发,星云大师认为“爱,如果自私,就会成为一种占有、一种污染、一种罪恶。爱中如果有了珍惜,就会变得伟大、恒长、无限。”
  
  他说:“我们中国人很有智慧,将‘爱’、‘惜’两个字合成一个词,使爱有了落实的方向,爱就‘惜情’;爱护才华洋溢的人,就要‘惜才’;爱护彼此之间的缘份,就要‘惜缘’;爱护飞逝的时光,就要‘惜时’;爱护尊重的言语,就要‘惜言’;爱护宝贵的钱财,就要‘惜财’;爱护与我们同体共生的万物,就要‘惜物’。甚至我们要爱护得来不易的福报,因此必须‘惜福’;爱护十方大众成就的生命,因此必须‘惜命’……能懂得珍惜,才懂得爱!”
  
  “懂得珍惜,才懂得爱!”真是一句铿锵有力的话,从大师的口中说出更令人有石破天惊之感。
  
  这句话美言可以相提并论的,是大师曾说:“感动,是最美的世界!”
   
  我从师父言教著作中,体会最深的是师父心里有一个光明美好的世界,这些美好的力量来自何处呢?
  
  师父说:“由于我很容易被一个人、一件事所深深感动,因此呈现在我心里的世界,永远都充满光明美好,从而鼓舞我不断的向前迈进。”
   
  星云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他不只把那些感动放在内心,还放在言行教化上。当他记忆的匣了随意打开,处处都是感动人的故事,随时随地可与人分享,并为之感动不已。
   
  这些人间的感动,使大师洋溢着庄严、欢喜与光辉,与一般印象中贫乏枯燥的出家人,真有天壤之别呀!
  
  大师说:“感动不仅是彼此心意的互相交流,更是佛心佛性的自然流露。披览佛典,佛陀发愿度众生,曾经在因地修行时,为了半句真理而甘愿坠亡,为了救护饿虎而宁舍身命,就是因为‘感动’。诸大弟子投身佛教,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甚至诸佛菩萨之所以和我们感应道交,也是由于‘感动’。
           
  有了感动,我们就能心苦情愿;有了感动,我们就能不怨不悔。所以,时时感动的人,永远知足常乐、精进不懈;面不知感动的人,却有如槁木死灰,非但不能与真理想应,也无法和大众快乐相处。”
         
  生来善于感动的大师,使“爱”以“珍惜”和“感动”的内容而变得丰富而深刻,他甚至说:“感动是人间修行的重要法门。”“如果能够做到自他感动,佛国净土即在眼前。”

 

  佛光山是有情有义的世界


  
  不久之前,星云大师把他生平重要的观点与理念录成有声书,书名是《有情有义》,这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出家人把自己的生平定位为“情义盎然的一生”,这也算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了!
   
  大师说:“我原本只是扬州地方的一个小沙弥,从扬州到台湾,充其量是一个平凡的大陆和尚,但是因缘匯聚,如今有数千名入室弟子分散世界各地、无数皈依的弟子在各行各业、在国内国外都办了大学、有数百个分别院和机构都在全世界做着奉献的工作……这绝对不是星云一人之力,而是遇到了无数有缘人,展现了‘有情有义’的人生!”
   
  确实,如果常在佛光山派下道场进出的人,就会发现不只是出家弟子,连在家居士都是跟随师父数十年如一日。他们受了师父的情义感动,并以有情有义来回报,最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善的循环。所以,佛光山虽然是清修的丛林道场,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世界。
  
  有一次,听星云大师谈起少年在丛林里的故事,使我深受感动,,想到从林中的高僧也有情义丰盛的一面:
  
  “我十五岁受戒时,母亲跋山涉水来探望我,住在女众的寮房,我趁着晚自习的时间,到女众寮房与母亲会面。一直谈到开大静的时间,母亲仍然依依不舍、泪流满面,我只好留下来安慰她。
  
  第二天,纠察师向女众戒坛的开堂和尚月基法师报告没有回寮就寝,这在寺院里非常严重的事,是可以被迁单开除的。我为了安慰伤心的母亲,竟完全忘记了事情的严重性,我心想:这下惨了!
  
  没有想到,月基法师当众回答说:‘他昨晚在我的寮房里呀!’”
  
  纠察师听了,无放可说,我也因此没有受到处罚。当时我只是一名小沙弥,月基法师可以按规定开除我,但他知道母子的情义,因此为我机智解危,令我感戴莫名。我想‘俗情不比僧情浓’,出家人的‘有情有义’甚至胜过世俗有求有取的感情。”
   
  为了这一次情义,一九五四年,星云听到月基法师在香港无人接济,想尽办法把他迎接来台。这一年,正好高雄佛教堂落成,星云推他担任住持。后来,月基法师晚年多病,星云几次半夜送他就医,付费照顾,直到终老。月基法师过世后,星云亲自将他的骨灰送回楼霞山寺,还为他建塔安奉。
           
  从这件少年时代的小事,就可以看到大师“有情有义”的风范,也可以看到他一生都实践的“滴水之恩,涌泉以报”的思想。弟子们听到他和月基法师的往事,鲜少不动容的,但师父总是云淡风轻的说:
         
  “我只不过是将当年那份报恩‘情’的心思,铭记在方寸之间,不敢稍忘,并且付诸实践行动,成为有始有终的道‘义’罢了。”

 

  再往前一步,就是慈悲


  
  感动、爱惜、有情有义,再往前一步,就是慈悲,因此,没有感动、没有爱惜、没有情义的世界,也就不会有慈悲——这是星云大师人间佛教非常重要的思想。慈悲,并不是舍弃了一切的情义而得到,而是深入了人间的情义,使其广大提升而得的。
  
  大师说:“佛门的寺院常可以看到一副对联:‘莫嫌佛门茶水淡,僧情不比俗情浓’,僧情虽然不像俗情浓厚,却是一种净化的感情,是关心在沈默里、关心在未来里、关心在无染里,是平等的施予欢喜、施予关怀,其实是最崇高、最真挚的感情。所以、僧情的‘无情’是无有情的执着,僧情里的‘有情’是平等的视一切众生都是父母兄弟姊妹,人人都是菩提眷属。”
  
  在佛教的说法里,有情世间是五浊世间、有缺憾的世间、不完美的世间、唯有透过情义的温暖可以洗清污浊,唯有爱情与感动可以弥补缺憾,唯有慈悲能补救不完美使人间趋向圆满……情义、爱惜、感动不能只留给在家人,慈悲也不能只留给出家人,作为人天导师的出家人,更应该识得这种人间的有情,才会识得终极的解脱。

 

  遍及一切的有情


   
  对于有情人间,大师这样注解:
  
  “懂得珍惜,才懂得爱!”
   
  “感动,是最美的世界。”
   
  “与有缘人,共创有情有义的人生。”
  
  “一个人宁可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慈悲。”
  
  这些不只是大师的言教,也是他用生命活出来的源水活泉,作为星云大师的第子,都是点滴在心头,永远难忘。
    
  我想起星云大师曾写一段话,想到这人间的有情不只是对人,而是遍及一切的:
  
  “只要我以慈悲待物,爱护珍惜,花草树木会酬我以繁茂青翠,昆虫飞鸟也会引我以悦耳呜唱。”
   
  “只要我以慈应世,不求回报,荣辱得失都是我的增上因缘,天下众生也成为我的法侣道亲。”
           
  “如果我们能用慈悲的心灵体贴关怀、用慈悲的眼神看待万物、用慈悲的口舌随喜赞欢、用慈悲的双手常做佛事,那么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即使是一无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师父的文笔是那么优美,从他优美的心灵流淌出来,深深的思维,使我深深的感动。

上一篇:南怀瑾先生侧记第一篇
下一篇:浩瀚星云教育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