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浩瀚星云人间
浩瀚星云人间
2008年03月14日09:59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192 字体: 繁體

 浩瀚星云 作者: 林清玄
           
  人 间


  
  一九八三年,我受到佛教觉悟思想的震憾,辞去了一切的工作,隐居在大溪与莺歌交界的山间。
  
  我每天在山里读经、写作、散步,思维佛教的义理。我舍弃了一切文学的书,只带了几部最喜欢的佛经:《华严经》、《法华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维摩诘经》、《楞严经》。
  
  当时的心情真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的气概。
  
  放在这些经典旁边的是一套《星云大师演讲集》。这一套书一直是我随身书,每次读到经典有疑义不能解时,只要翻开《星云大师演讲集》就会豁然开朗;只要我感到佛教枯寂之时,打开这套书就会使我充满生机;一旦我感到生命是苦海,只要读这套书就会无形的生起欢喜之情。
   
  住在山中的那一段日子,摆在我眼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舍弃人间的俗情,出家为僧;一条是继续写作,用我的写作来弘扬佛法。
  
  我受到《星云大师演讲集》的启示,选择了第二条路。我读到大师说“要先入世后出世”、“要先度众生后度死”、“要先生活后生死”深受感动;也读到大师讲的“如何建设人间的佛教”深受启发。
  
  当我读到“我们接受佛教的信仰,并不是把佛教当成一个保险公司,完全希望佛祖神明一样廉价的给予我们保佑。我所谓的人间佛教,是希望用佛陀的开示教化,作为改善我们生活的依据,使我们过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令我向往不已。我永远记得读到这段话时,我在山中的小屋,冬日冰冷的雾气结在窗上,我用手指头在雾气里写下“人间佛教”四个字。
   
  第二天太阳出来,字化去了。奇妙的是到了晚上,雾气凝结,昨日写的“人间佛教”又在窗玻璃上显现出来。这样过了十几天,那四个字才完全的消失。
    
  我想到,我是个作家,有幸接触佛法,为什么不把我在佛法上的思维与感悟,和更多人分享呢?这样不是“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吗?
           
  于是,我回到城市,开始写佛教文学的作品,写出了“菩提系列”、“身心安顿系列”、“现代佛典系列”、“禅心大地系列”、“人生寓言系列”、“有声书系列”,总共创作了五十几部与佛教有关的作品。这是回为在寒夜的山中受到星云大师的思想的启迪。

 

  佛法是以人为对像


   
  “人间佛教”的思想不是星云大师所创,但自从太虚大师在四0年代大力提倡“人间佛教”以来,虽然有许多人讲人间佛教,但是,使人间佛教思想完备,使人间佛教性格落实,最彻底最深入广大的实践者,非星云大师莫属。
   
  回想起“人间佛教性格”的形成,星云大师说:
   
  “我十二岁的时候,在佛学院读书,长老法师们时常对我们说:‘要好好修行,赶紧去了生脱死呀!’他们的话虽然语重心长,却在我的心中起了一个很大的疑问:‘这什么不鼓励我多闻薰习,将来弘法利生,反而要我赶快了生脱死呢?’后来,我在课余时担任知客师,遇到一些信徒到佛门,经常说:‘三界如火宅,娑婆如苦海,要赶快脱离呀!’我更觉得纳闷不已:‘人间的责任都还没有完成,却争着要去脱离,这样的人生观不是很奇怪吗?’”
  
  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因为出家,赶早认识到“脱离人间这个苦海,寻求究竟的解脱”,虽然因师长居士的耳提面命,早就琅琅上口。但是,人生尚未真正开始,就追寻结束之道,对一个少年僧而言,确实是“人生的不可承受之轻”呀!
  
  星云大师的疑团日渐加大,终于在有一天爆发了。
  
  一九四六年七月,星云大师被派去参加中国佛教会会务人员讲习会,会议由当时的佛教领袖太虚太主持,大师在会中讲的就是“人间佛教”。当他慷慨激昂的说:“我们要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这句话却使在座的十九岁青年僧星云的疑团爆破了,当下心开意解。
  
  星云大师说:“听了大虚大师的一席话,我深深体会到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说法在人间,他的一生正是人间佛教性格的体现。佛陀说法的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不是对神仙、鬼怪说的,也不是对地狱、傍生说的,佛法王要以‘人’为对象,所以它的本身就具备了人间佛教的性格。因此,人间佛教不是太虚大师的创说,而是佛陀的本怀;人间佛教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复兴佛法的根本。”
   
  当我们追索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可以说是十二岁早已萌芽,十九岁时听到太虚大师的一声春雷,则开叶抽枝,逐渐成为一棵大树,但历史就是如此离奇曲折的,这棵大树没有在大陆开花结果,却在台湾开花结果,使无数的人分享了人间佛教的果实。
   
  到了台湾后,星云大师经过很多艰辛,才安定下来。这时他已走过许多地方,发现台湾佛教非常没落,佛教寺院和民间寺庙不分;佛教思想不受重视,祈福诵经的法会才受重视;信奉鬼神的风俗盛行,认识人生的态度贫之……这时候,他想起太虚大师的话:“要拯救台湾佛教,唯有建立人间佛教的性格,才足以振衰起敝、挽救颓势。”
           
  星云大师说:“如果我们回到佛陀在世的时候,会发现佛陀有时在皇宫邸和国王大臣说法:有时到乡村陋巷托钵,化导布衣百姓。佛陀告诉玉耶女要孝养公婆、敬顺丈夫;告诉善生要如何支配入、事上待下;教育阿闍世王富国利民、安居乐业之道:劝导波斯匿王多食淡味、强健体魄的方法……佛陀用平易可亲的人间性格,解决大众生活问题,并在解决问题时把佛法的喜悦传播给大家,因此佛陀所到之处,常常万人空巷、人人欣仰。反过来想,现在到寺庙里请求法师开示,他们常会告诉你,夫妻是‘前世的冤家’,儿女是由业而生的‘讨债鬼’,男女一旦有了爱情就是‘业障’人人都是‘罪业深重’,这人生是这么苦呀!污浊呀!要舍弃人间的一切才能了生脱死……这不但不是佛陀的本怀,而是反其道而行!”

 

  人间佛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


       
  由于对人间佛教的思维,初到台湾,星云大师就提倡人间佛教,是台湾第一位大力推展佛教在人间的法师。我们展读他的演讲集,早在民国六十五年,星云大师在台北国立艺术馆帮了两场演讲,题目是“从现实的世界说到佛教理想的世界”、“从入世的生活说到佛教出世的生活”;接着,民国六十六年在台南育乐中心讲了“如何建设人间佛教”。可见早在三十五年前,星云不只是提供人间佛教,他的人间佛教思想也非常完备了。
        
  提供人间佛教不余遗力的结果,早年只要提到人间佛教,人们总是说“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美誉虽隆,谤亦随之。
       
  大师说:“我那时候感到纳闷,为什么大家说‘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呢?为什么不说是‘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印顺导师的人间佛教’呢?他们也是大力提倡人间佛教的。再进一步问:为什么大家不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人间佛教’呢?又为何不说是‘六祖惠能的人间佛教’呢?人间佛教不是某个人所独有的,而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和中心思想。”
        
  回忆起童年时代在楼霞律学院读书,有一天读到“僧侣应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小小心灵里大为感动。星云大师说:“弘法是在人间,利生也是在人间。”每天早课课诵《楞严咒》,每回唱到“愿将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他也每每发愿;“我将来一定要将全部的身心奉献在弘法利生上。”
        
  印证到人间佛教,正如佛经上说:“十方诸佛都是在人道中证悟佛果。”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免角。”太虚大师说:“人成既佛成,是名真现实。”
       
  童年时代埋下了人间佛教的种籽,经过七十年,星云大师说:“其实,我到这几年才想通了。早知道我从前的著作就应该叫‘人间系列’或者是‘人间佛教系列’,这样就更明确了。”——这是为什么星云大师把最近创办的报纸叫“人间福报”的原因。

 

  佛教应该利益人生


  
  刚抵台湾不久,星云大师的一位师兄弟煮云法师,告诉他一件事情。
   
  煮云法师到南方澳布教,叫当地的渔民应该放弃妈祖的信仰,转而皈依佛教,受到渔民的严重抗议。渔民说:“这么多年来,我们都说自己是佛教徒,但佛教没有一个法师来为我们说法,都是妈祖在保佑我们,现在你一来,凭什么就要我们放弃妈祖的信仰呢?”
  
  星云大师听到这件事,心中感到惭愧,也得到许多启发,他想到:
       
  “最好的弘法,是必须能帮助人们处理生活上的问题,才能感召大家自动来皈依。
  
  最好的布教,是必须带给人们心理上的欢喜,才能带领大家走向更好的境界。
  
  最好的利生,是必须能解决人的痛苦的疑难,使人得到安顿,才能让人真心的信仰。”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后来成为星云大师弘法的主轴,正是有感于佛教应该利益人生而产生的观念。
       
  为了宣扬人间佛教的性格,星云大师总是身体力行、扭转观念。他不只在演讲和著作中不断宣讲,个人也打开了出家人固定的形象,于是,我们看到为人排难解纷的星云大师,看到为信徒主持婚姻礼的星云大师,看到为孩子取名的星云大师,看到为信徒写春联的星云大师,看到为信徒助念往生的星云大师。
       
  议会开议,他去主持开幕洒净,公司股票上市、他去开示;工厂、公司、大厦等等动工、落成,都可以看到星云大师主持洒净仪式。
           
  也由于迈开大步、深入民间,不论是高官巨买或是贩夫走卒,不论是公谊或是私情,许多人都成为星云大师的好友。历任总统、行政院长,或是大企业家、名满天下的知识份子,都会一再的到佛光拜会星云大师。
         
  不明就里的人,会嘲讽他是“政治和尚”,那是因为一般人很难了解,星云大师的眼中,人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他希望佛陀的光明能照亮每个人,照亮小人物的心,也照亮大人物的心;他希望佛陀的法水能润泽各行各业,润泽小生意,也润泽大企业。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筹募佛光大学的经费,星云大师写了几幅字义买,大部分的字都被以一百万元以上买走了。会场有一位小朋友说:“我也想买一幅师父的字!”小朋友张开手掌,手心里紧紧握着一百元,大师当场把那幅字以一百元义买给了小朋友。
           
  “一百元和一百万元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我只看见心意,而不看数目!”大师说。
         
  这件小事很能为大师的行谊作为佐证。他行的虽是人间佛教,他的心境早就超越人间的界限,凡是以人间的界限观看,其实是看不到师父的精神的。但如果说师父看轻大人物,也不正确,师父说:“我很敬重大人物,就像敬重小人物一样的多。”

 

  人间佛教是平等、尊重、包容


  
  一九九八年,星云大师应邀到马来西亚弘法,引起前所未有的轰动。马来西亚的六个部长,连续九天,每场必到。这些部长都不是佛教徒,数万会众也有许多不是佛教徒。在主持点灯仪式、诵念祈愿祝祷的时候,星云大师说:
   
  “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将心灵的灯光献给佛陀;在座的基督徒,将心灵的灯光献给上帝;在座的回教徒,将心灵的灯光献给阿拉……”
  
  这段话使得会场的的听众非常欢喜,深受感动,很多人因此皈依佛教。像星云大师这样公开教人尊重其他的宗佛法师,恐怕是古往今来的第一人。
   
  星云大师说:“其实,我不是第一人,只是效法佛陀的通情达理。佛陀的重要弟子,舍利弗、目犍连原来信奉怀疑论,优楼频螺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原来信奉拜火教,佛陀一样摄受他们,甚至还教他们必须尊重过去的外道老师、奉养外道老师。这不但不会阻碍佛教发展,反而使人更敬佩佛陀!”
   
  现在,佛光山的道场遍及欧、美、亚、澳、非五大洲,星云大师更是打开了许多人间界限;在回教、耶教国家里,他允许当地人士拥有两个信仰;他规定诵经、集会都要以当地的语言为主;在美国西来寺,他允许美国人参加法会可以不用跪拜;他鼓励学佛不一定要出家,建立了檀讲师制度,确立在家居士也可以领众修行;他不只推动国际化,也推动“本土化”,希望将来外国的道场全部由当地的人来主持;他推行男女平等,打破佛教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让比丘尼与比丘享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星云大师使人间佛教成为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尊重、真正的包容。
       
  他说:“佛经中描述净光庄严国的净宿王佛再三嘱咐妙音菩萨世界晋谒释迦牟尼佛时,看到土地秽恶、人身卑小,仍应心存恭敬,众香佛国的香积如来甚至命彼国菩萨来到婆婆国土时,必须收摄身上的香气,舍去端严的身形,以免此土众生心生羞耻、自惭形秽。可见十方诸佛都十分尊重各地的特性和不同众生的根器,每一个地方也都有独特的社会背景,人间佛教就是对不同的加以包容、尊重、一起携手共建人间的净土。”
   
  早在六0年代,有一次星云大师参加中国佛教会的理事会,当时香火鼎盛的北港朝天宫申请加入中国佛教会,但是不获准许,只要星云大师独排众议。他说:“中国人向来拜妈祖的、拜城隍的,甚至信奉一贯道的,都自称是佛教徒,可见他们都把佛陀当成最高的信仰。佛教应该摄受他们,为他们定位!”这件鲜为人知的事可以看出星云大师有何等非凡的胸襟。
   
  “信仰里的大小好坏,都是自己心的规范,等于给自己一个限制、一个等级;心打开了,限制和等级就消失了。我有信仰,很好!别人有信仰,也很好!信仰就是好!”

 

  黑,世上最美丽的颜色


   
  星云大师举了一个例子,佛光山到非洲盖寺庙,有人告诉他:“师父!非洲人好偷东西!”
   
  等到他到了非洲,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是因为非洲人并没有“你我”的观念。在外人还没有到非洲之前,非洲人在草原上看到动物,抓到就是我的;水里的鱼,捞起来,也是我的;树上的果子、采来也是我的。非洲人有一种“同体共生”的观念,并没有属于个人的东西,到现在还是这种观念,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拿走。在我们看来是“偷”,在他们而言,是自然。
  
  因此,在非洲的寺庙常有东西被拿走,常住的去报警,非洲警察来问清楚了,说:“拿走有什么关系呀!”原来不是一般人没有人我分别,警察也是这种观念。
  
  弟子感到头痛,向大师报告,大师听了却生起惭愧心;“真惭愧,非洲人是多么乐天、潇洒,这么接近自然,不像我们立了一大堆法条、规矩,造成一大堆限制。他们的生活才是原味,我们的生活早就失去了原味了。”
   
  星云大师在非洲布教,对黑人讲的第一课,题目就是:“黑,世界上最美丽的颜色!”
  
  对人间界限的打破,并不是另创一个境界,只是回到人的原味罢了!这原味应该就像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这原味也是达到一体的境界,无二无别。
       
  大师说:“人间佛教不只是人与人间的同体共生,人和一切众生的同体共生也是人间佛教重要的一环。我的人间思想,是从小的时候就养成的。”

 

  天生有深切的慈悲


   
  星云大师的孩提时候,如果有与一般人不同的,就是他天生有深切的慈悲。
   
  “我小时候有一个本事,很会捉苍蝇、蚊子。一般人捉不到,因为掌风先到的关系,我可以文风不动,从它的头部方向一握就捉到了。蚊子吸我的血,我把肮肉夹紧,它动也动不了。捉到了,就把它们放走,别人说:‘蚊子吸你的血,你为什么不打死它呢?’我说:‘打死了是一条命呢!它只不过是吸一滴血,你就杀死它,就像犯了小错判死刑一样!’
   
  我养了一对小鸡,一黑一白,非常欢喜。有一天下雨,打潮了,我非常不舍,把它们带到灶旁烘干。正在烘的时候,一只小鸡跳入灶里,我心里一急,伸手往灶里掏,它越惊越往火里钻,等到我把它抓出来,我的手烧伤了,小鸡更可怜,全身的毛烧,剩下一个肉球,嘴巴的啄烧掉了,完全不能合起来。我就日夜照顾这只小鸡,把食物磨碎了,一口一口喂它。家人都说这只小鸡养不活了,最后我把它养到生蛋,感到很有成就感。
  
  九岁那年,我养的一只小白合鸽飞失,好几天没有回来,我挂念鸽子乏人照顾,捱饿受革,竟然伤心欲绝,投河自尽,但是命不该绝,被冲到彼岸。我伤心的回到家里,终日优心如焚、食不下咽。
       
  凡是家里养的鸡鸭狗畜,我都不准别人鞭打贩买,或杀煮烹食。”
       
  这种深切的悲心,使星云大师很能感同身受,常念众生之苦,并以众生的喜乐为自己的喜乐——生命是如此可爱、可贵,能免除别人的苦,带给别人喜乐,何乐而不为呢?
       
  “还有一次,我们小时候常点油灯说故事,我母亲说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公公,非常可怜,我听完后躲在桌子下哭泣,求家人一定要去救济他,任由大人劝解,说那只是一个故事,我仍然不肯罢休。一直闹到半夜,家人只好买了一份礼物,陪着我去送给外公,我才罢休!”
 
  从小,星云大师就看不得人间之苦!只要听到有人受苦,总是想办法去救济。
   
  “台湾早年的生活清苦,有一个做僧鞋的人,常背一个布包到寺庙卖鞋子。一看就是生活很艰苦的人。我问他:‘一双多少钱?’他说:‘二十五元。’我说:‘一双算我三十元好了。’他一听怔住了,一般人都会杀价,没有人加价的。我说:‘我这也是为了自己,你如果生意不好,赚不到钱,不做鞋子,我就没有鞋穿了。你多赚些钱,可以改善品质,以后我们就有好鞋穿。’那个人得到了救济,心里也开心,鞋子就越做越好了。”

 

  如果佛法遍照人间


  
  在星云大师的心里,人间是一体的,也是一个循环。不只自己好,别人也好,才会越来越好,如果有一个不好,人间就不会成为净土。
   
  “我十岁的时候,日本人打到扬州,整个城里炮火连天、死尸遍地,我经常睡在死人堆地,眼看着倒下去的、死在路边的人,心里总想着,生命何辜呀!二十三岁到台湾,沿路看到许多死尸,心里也想着;生命何辜呀!生命是多么宝贵,死是多么惨的事!这些人不该死,如果佛法真的遍照人间,许多悲惨的事不会发生呀!”
  
  以人为本,创造一个人本、人道、人文的人间世界,有了这样的存心,许多的想法就会改变,许多的观念也会创新。
   
  星云大师说:“以前有很多信徒为了佛教,出钱出力,出家人就会说:‘感谢你呀!将来阿弥陀佛一定会接引你到西方极乐世界。’我总想;为什么要等到死后才到西方呢?二十几年前,我就在佛光山盖了佛光精舍,奉养一些曾经对佛教有贡献的人,供他们免费吃住,直到终老。老了住在佛光山的极乐世界,死了再去西方极乐界,不是更好吗?”
   
  人间四大苦是生、老、病、死,对四大苦的拔苦与乐正是慈悲。为了生之救济,星云大师最先创立的是育幼园,幼稚园,然后办了中学(普门中学)和大学(佛光大学),并且编辑杂志、出版书籍、发行报纸、开办电视频道……为了老的安养,办了佛光精舍;为了病的照顾,办了云水医院;为了死的安奉,办了万寿园玫瑰陵。
    
  “像以前在中国佛教会里,有几位老人对佛教很有贡献,如赵茂林在监狱弘法二十多年,三湘才子张剑芬写了许多佛教的文章,还有冯永桢居士,许多对佛教发心出力的人。我心里想;将来我有能力,就代替佛教来报答你们,后来我接他们到‘佛光精舍’直到终老,现在他们的牌位还安奉在万寿园里。还有,内政部次长王平的夫人,早年读到我的著作《无声息的歌唱》,大为感动,买了一千本送人,后来他老了,晚景凄凉、无人奉养,我为了知遇之恩,把她接到佛光山精舍,住了二十几年,直到往生。像卜少夫、续伯雄、欧阳醇,死后家属来找我,希望在佛光山安奉,我说没问题。这些都是对文化有贡献的人,佛光山给他们一个灵位有什么问题呢?”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星云大师认为人间佛教的性格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佛教是我的,佛光山是大家的”、“因缘的汇聚,共缘的成就”、“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小乘佛教有一条戒律,出家人不可以把东西给在家人,给了就犯戒。我才不管这个。我的戒律是‘人家给我,我就要给人’、‘信徒给我添油香,我给信徒添油香’,即使没有什么东西给人,也要给人欢喜、给人微笑、给人赞美。”
  
  我问道:“师父对小乘佛教那些与人间佛教抵触的教理,有什么看法?”
  
  星云大师斩钉截铁的说:“圣人不以为然!那些与人间只抵触的教理,不改革就不能生存,因为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是一个大船的时候,小船过不了大江大洋了!佛法在人间,也要随时代发展。从前弘法是走路、骑脚踏车、三轮车,现在弘法是坐汽车、潜水艇、喷射机,怎么能时代一直进步,佛教却墨守成规呢?”
  
  “前年,我在澳州南天寺养病,看到徒众忙进忙出,我就问常住说:‘怎么不派给我工作呢?’常住听了都说不出话,我说:‘我也有挂一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你们应该分工作给我做呀!’最后才讨到事情做。一般的师父不会这样想,总是想:我做了师父,应该吃好的、睡好的,什么事都不用做。我不这样想,我喜爱参与、热爱奉献,这就是人间佛教的性格。从前百丈禅师不是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吗?就是这种精神,使禅宗免于法难,使禅门光大的!”
   
  对于人间佛教,星云大师在民国六十六年讲的“如何建设人间佛教”里,就有了很完备的阐释:
       
  建设生活乐趣的人间佛教
       
  建设财富丰足的人间佛教
  
  建设慈悲道德的人间佛教
           
  建设眷属和敬的人间佛教
         
  建设大乘普济的人间佛教
           
  建设佛国净土的人间佛教
           
  想想看,如果这个人间,生活乐趣、财富丰足、慈悲道德、眷属和敬、大乘普济,人间不就是佛国净土了吗?也不必等到了西方才有净土呀!

 

  人间之外,没有修行


   
  “但是,如果我们把一切的力量投入人间,怎么会有时间心力修行?培养了人间佛教性格、为人间佛教全心奉献的人,又要怎么修行呢?我问大师。
   
  大师说:“修慈悲观,修尊敬观,修结缘观,修人格与德业,修慈心与悲愿,修持戒、布施、忍辱、禅定、精进、智慧,这些都是在人间里呀!一般人误以为人间之外还有修行,这是错误的观点:一般人误以为实践人间佛教的人就没有心性的修行,更是大错特错。”
  
  他举太虚大师为所例。太虚的一生都是为了人间佛教而努力奋斗,是星云大师最佩服的人物,他常说自己在年轻时候听了太虚太师的一席话:“假如太虚大师要我跳下,火坑,我一定服从,不问什么原因!”
   
  太虚大量师童贞入道,十六岁被剃为僧,在西方寺阅藏,阅读《般若经》将毕,“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身在无数尘刹中”。后来在普陀闭关“一夜,闻前寺晚间开大静的钟声时,忽然心断,再觉,则见光明无际,经泯无内外能所中,渐见能所内外,远近久暂,回复根身座舍的原状”。这些都不是无证悟的人说得出的话。开悟以后,文思更广,道心更深,二十七岁就写出了影响深远的《佛法导论》。
  
  太虚大师为了兴隆佛教,办僧加教育;为了佛教国际化,派学僧到世界各国留学;为了推广人间佛教,在大江南北奔波不息。太虚大师的人间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有深广的影响。以台湾为例,星云领导的佛光山、证严带领的慈济、圣严推动的建设人间净土,都是受到太虚大师的启迪。这种修行与证悟,浩浩乎,有如沧海!巍巍乎,有如山岳!岂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修行者能望其项背。

 

  人间佛教的未竟志业

     
  “对于人间佛教,师父还算有什么未竟的事吗?”我问。
   
  星云大师说:“没有完成的事很多,在人间没有成为净土之前,是永远不会完成的。但是觉得最重要的有两项,一项是改善佛教的戒律。戒律虽然成就了佛教,也捆绑了佛教,用几千年前的戒律在现代佛教并不合宜,各地的教团也为了不同的戒条斗争,所以戒条应该改革。唐代的百丈禅师看到这个问题,另创‘丛林清规’来代替古老的戒条,才使得禅门在历史上光大复兴、一枝独秀。到现在,古老的戒律不改真的不行了。”
  
  “另一项是经典的重编,三藏十二部,佛教的经典太多了,使得各宗各派互挑毛病。我希望能把八大宗缩编成八十万字,然后把二十世纪的观念编进去,加起来一百万字,使研究经典的人读完这一百万字,就阅藏完成,也不必皓首穷经,用太多岁月阅藏,就会有更多的岁月修行证悟、利益人间了。”讲到这里,大师突然提高了声量、充满雄心的说:“如果我不死,再给我几年的时间,我希望能完成这两年事!”
   
  我想到师父能完成这么大的志业,是他一向有着“舍我其谁”的气概,他觉得只要无私无着、存心奉献,就勇敢承担。他说:“学习做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佛’,佛之一字,乃‘人’要先‘弗’自私执着,‘弗’无明烦恼,去除人不可有的东西,那就是佛了!”
   
  星云大师笑谈,他每次说要改革戒律、重编经典,总有同修、弟子劝他:“千万不要做这种事,戒律经典何等大事,会给人骂死呀!”他说:“从前怕被骂死,现在已经快死了,骂死又何妨呢?”
   
  大师的幽默,使我们都开怀大笑,笑出了眼泪。我坐在佛光山台北道场,往松山火车站俯瞰下去,看到两列火车在站里相会,当当当当的栅栏放了下来,我想到从前隐居在山上,俯望是大汉溪,溪边也是火车铁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当当当当,夜里的山中格外清晰。在夜雾凝结的时候,窗上的四个字“人间佛教”又浮现出来。
   
  思及大师所言:“长江和黄河两河岔开,活像个‘人’字,长江和黄河才孕育出伟大的中华‘人文’。”这世间,凡是两河交会的地方就是一个“人”字,就会有交流与汇通。人与人的交会不也是这样吗?佛法与人生的共生不也是这样吗?万流齐汇,堂堂奔向无尽法海,正是人间佛教的真谛吧!

上一篇:浩瀚星云禅净
下一篇:浩瀚星云文心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