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云 作者: 林清玄
生 活
既然死是生的开始、生是死的未来,接下来,请师父为我们谈谈生活吧!谈过了生死,我向师父请法。
我想请师父谈生活,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大师的一生都是倡导、实践“人间佛教”,既是人间,就离不开生活。“人间”是“生活”,佛教是“修行”,因此,“生活的修行”对人间佛教而言,是契理契机的。
二是学佛修行的人很多,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是不懂生活的,有的是生活的失败者,因而遁入空门,有的是一边想往生净土,一边生活过得乱七八糟。
大师笑了,他说:“佛教里三千威仪、八万细行,这威仪与细行,讲的就是生活,如果连生活都不能管理,就不能讲修行了。”
星云大师认为一个人的生活观,与生长的环境、人生的态度很有关系。
“我小的时候,没有机会上学,十岁的时候听到隔壁读国民小学的孩子在念书,读到两句:‘短衣短裤上学校,从不迟到半分钟’当时心时非常震撼,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语言啊!我就对自己说:这辈子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迟到半分钟。”从此星云把“不尽到半分钟”当成人生的圭臬,很专注的去实践。六十几年来,星云大师准时是出了名的,他对时间的把握很严厉,讲经说法一定准时开场。他说如果有三千人,迟到一秒钟,就等于五十分钟,迟到一分钟就是五十小时,那还得了!
天有天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
由于对时间的重视,他认为忽视时间就是“得罪了时间”,由于时空可以转换,得罪时间就是得罪空间,如果时空与别人有关,进一步也得罪了人间,“时间、空间、人间谁得罪得起?得罪了没什么好处的!”
这一生,星云大师都非常忙碌,加上严守时间,使他的“生活”比一般人长得多,也创造了恢弘的志业。大师自豪的说:“我提倡过三百岁的人生,一般人听了都觉得不可能。并不是说真的活到三百年,而是充分利用时间,别人花一小时,我花三小时,如果同样活一百岁,我就有了三百岁的人生。时间就是时机,时机就是机缘,人生有许多可成就的机缘,一旦失去,刹那之时,永不再复,不重视时间的人,就会失去先机!”
“对时间的重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训练、养成和管理,就好像我们到老字号的餐厅,你看人摆碗筷,咻咻咻,几十个碗筷摆得一丝一苟,又快又精确。再看人倒茶拿个大茶壶,壶嘴那么长,只看茶壶在动,水像线一样射入怀中,每杯都是七分满,倒的人不动、茶杯不动、客人也不动,满堂的茶水很快就倒好了。再看那神厨,从刀工开台,到爆炒起锅,简直是神乎其技。无知的人会想;喔!那个是天生来摆碗筷的!那个是上辈子就是倒茶水的!那个是生来命中要当厨师的!那就错了!是因为有的人练了,而且通了,在没练的人看来就很神了。”
星云大师认为,不论小事大事,道理都是一样的,所以早年他在丛林时,师父就常说:“有志无志,就看烧火扫地。”如果连烧火扫地都做不好,谈什么承担如来家业?
“我这一生恰巧就是从烧火扫地开始的,一生从未讨过巧。譬如在三宝殿摆蒲团,我摆了十几年啊!摆得多快啊!多巧妙啊!例如扫地好了,我也扫了多少年,别人才扫一角的时间,我可以扫一大片。为什么我能扫得多呢?因为动脑筋、有巧妙,像扫到一条沟,里面只有几片叶,有的人就拚命扒、拚命扫,就是不肯弯腰,我弯了个腰捡起来,不就好了。还有,有的人拚命把树叶多的往树叶少的地方扫,那多么花力气呀?如果把树叶少的往树叶多的地方扫,就省很多力气了。”
星云从这些小事得到一个启示:“天有天理,人有人理,物有物理,以理而行,事半功倍。”所以从就喜欢以理来盘算,像行堂的碗筷,不是一个一个摆,而是一次摆开,一次就完成了。像吃饭的碗与杓子的大小先算好,一杓一碗,一次就做好,既准确又公平。甚至于像“坐在什么位置可以听经得清楚,站在哪一个角落比较凉快,坐在何处行堂的添饭才会比较快添到”等等,都是有理的。
“像一般人住房子,喜欢看地理、请风水,这也是物理。物理是有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空气流通、风景优美,那就是好地理好风水,如果说怕相剋,把屋子盖得斜斜的,或者弄得很奇怪,那就违背物理,不会是什么好风水。再讲到人理,有的人信了佛、吃了素,身体变差了、生意潦倒了,就说吃素没有用、佛也不灵,这种说法就不合人理。平时不注重运动、不重视营养、不懂得修持,身体怎么会好?自己不擅经营、不勤劳、不奋斗,事业怎么能顺利呢?地理不如人理,人理不如天理,什么是天理呢?就是‘天理昭彰,报应不爽’,就是因果。因果观念就是世上绝没有侥幸的事,如果所做的事都合乎天理,不但自己会平安幸福,也会使众生平安幸福。”
先要处理人生三间
“我们谈到生活,先要处理人生三间,就是时间、空间、人间,认识到时间失去了,时间不会再来!空间失去了,空间还有别的用途!人间失去了,人间不能回复!接着要重视人生三理:地理、人理,天理,若能处处用心,就会通身是手眼,志业开阔,生活自然就平顺了。
星云大师谈到对生活的管理,他举了一些例子:“就好像舞蹈老师教学生跳舞,一开始是舞步,亦步亦趋;等到会跳了,一边惦记舞步,一边可以用心体会;到完全纯熟,根本就忘了舞步的存在,只是欢喜的跳舞。人生也是这样,学东西只是方法,不是生活的本身,要懂生活的人要会悟,悟了以后,人生的舞步就通了,也不会随着别人起舞了。”
“又好像是做菜,上等的厨师,薪水一个月二十万,因为他一次可以管六个锅;二等的,一次管四个锅,薪水十万;三等的,一次管两个锅,薪水五万,这很公平呀!上等的厨师也是从一个锅学来的,只是他的悟,进展就快。例如,他会悟到煮菜时开水最重要,一进厨房,毛巾一披、帽子一戴,先烧一锅开水,这就省了多少时间?因为如果每次下锅都是冷水煮开,就太慢了。他会悟到全心投入,所以一进厨房,烹小鲜如治大国,全心全意,因为 他有厨师的尊严和价值感。他会悟到时间的重要,同样一个大白菜,如果有一个小时,可以拿来炖;如果三分钟要出来,就用炒的……这样不断的悟,就变成上等厨师;那些不会悟,愿意听师父话的,成为二等厨师;那些既不会悟、又不会听会的,就成为三等厨师。
我觉得每次听师父开示,都令人目瞪口呆,他总是信手拈来,举出让我们难以思议的例子。师父请佛法自是当行本色,讲厨艺也是因为自己有好手艺,但是,师父没有跳过一天舞,怎知道舞蹈的事呢?更令人惊奇的是,他说:“就好像做一个上等的太太,也需要悟,先生的客人要求做客,也需要管理。客人来之前,一切都弄好了,自己漂漂亮亮的和客人一起用餐,而不是客人进门了,说‘大家座,我正在忙’,自已弄得蓬头垢面,客人也不自在。上等的先生,也需要悟,每天除了赚钱回来,还带点幽默回来、带点爱回来、带点赞美回来,不只是赚钱,光会赚钱不是好丈夫。”
这些人间世事,大师都能用心思维,体验,那是由于他心念众生,对众生的生活与心行都有甚深的观照。
深入那宝贵的时刻
“时间、空间、人间都需要创造。时间的创造是要懂得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价值的,在有价值的事物上多花时间,深入那宝贵的时刻。例如念佛念得正好,进入了一种甚深的状态,这时不要停,不管吃饭、休息都不要停,因为你要吃饭的时间一定会有,你要休息,总有一天会永远休息,可是心行处灭的境界就很难再有了。其次,要懂得善用零碎的时间,我在忙的时候,连散步、走路都在办公、车船、飞机都是我的办公室,读书、思考,这样零碎的时间整合起来,就变成许多时间了。
空间的创造,有两个方法,一个是一心一境,心里空间不怕大;一个是一心多用,能量的发展不怕多。一心一境在修行上,是‘心中有事世界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就好像修行者闭关与囚犯坐牢不同,前者因为有内心的空间,世界就自由自在了。在生活上,是‘人生可以自己制造快乐’,吃饭、喝茶里都能自创乐趣,像冬天时,冷饭泡热茶;夏天时,热饭泡冷茶;自己可以制造一些温暖和清凉。如果能一心一境,不论修行或生活,一个人有一桌一椅一床,就乐趣无穷了。一心多用,则是认识到一切众生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不但要修行弘法,还要利益众生、心优国事、排难解纷、奉行环保、教育文化、人道主义,要做的事情可多了。这六十年来,我一人做五人的事,从未停止,这是一心多用。‘一心’是不管怎么用,还是赤子之心,这是个人的密行,没什么可夸耀的,但是禅者如果有了功力,用在各个层面都会是一念三千、法轮大转,空间就是会变得更大、更多、更美、更好了。
再讲到人间,人我之间是最难的,但是化繁为简就容易了解。我先说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子和人吵架,自己满肚子怨气,跑到山谷里,对着山谷大叫:‘我恨你!结果,山谷传来回声:‘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他非常伤心,回家告诉妈妈:‘妈这整个世界都恨我呀!’妈妈问明了原因,带他回到山谷,教他大叫:‘我爱你!’山谷传来回声:‘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妈妈对他说;‘你看,整个世界很爱你啊!你要记住,以恨只能换得恨,用爱才能赢得爱呀!’
这人间就是这样,对别人尊重,回来的就是尊重;对别人感恩,换来的就是感恩。因此,一个人要光明磊落、坦城无私、与人为善、从善如流,心胸要像日、月、星是给人温暖,行为要像阳光、空气、水给人利益。自己给人的,要‘君子施恩,不望报答’;别人给我的,要‘滴水之恩,涌泉以报’。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就是与人相处,要充满正向的能量,这不只是人间的生活,民是通向圣者的境界。”
阿罗汉与菩萨的特质
星云大师举了“阿罗汉”与“菩萨”的特质,来说明内心的光明。
阿罗汉有三种特质
一、光明如日月: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智慧现前,内心断尽了烦恼,如乌云被冲散,显现了太阳的光明。阿罗汉的光明正如日光朗照,处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一样。
二、不染如莲花:证得罗汉果的人,他的说话、他的行事,不会再犯威仪。虽然在没有舍报之前,仍然生活在世间,但是,心不贪住,意不执着,不入于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即不受杂染的环境所熏变。如莲花生长在淤泥中,而仍能保持微妙香洁。
三、安住如大地: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有大禅定、大智慧,身心已安住在微妙的正法之上,寂然不动如同大地一样。大地常受世人践踏、耕种、挖掘,甚至推积垃圾等秽物,但是,大地却分毫不动。证阿罗汉果的圣者,在接触六尘境界时,不论合意的,或是不合意的,都不会再起贪瞋之心了。一切毁誉得失,他都再不会动摇了。
菩萨则有十种特质
一、若闻讥毁,心能堪忍:完全能够忍受别人的讥讽、侮辱、毫不生恨。
二、若闻称赞,反生惭愧:有人称赞你,心里感到惭愧。
三、修道欢喜,自庆不傲:自己庆幸自己修道、利他的成就,但却不因此感到自傲。
四、人之惭耻,不为宣说:对于别人感到惭愧羞耻的事,不加以渲染。
五、不为世事,而做咒术:不要为了世间上的事情,去怀恨、咒骂别人,或者怨天尤人,施放法术。
六、少恩加已,施欲大报:别人对我有些许恩惠,心中念念不忘,所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
七、怨恨已者,恒生善心:对于怨恨自己的人,要常想方法对他好,以慈善之心待他。
八、见有骂者,反生怜悯:别人骂我们,不但不因此生气,反而要怜悯他的无知冲动。
九、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对一切众生,都能如同父母兄弟姐妹般看待。
十、拥诸所得,乐于助人:将自己所拥有的,欢喜与人共享。
到了佛的境界,则是“万德庄严,内外明彻”了。
大师说:“圣者的光明境界和凡夫有高下深浅大小之分,本质却是没有差别的,因此,保有内心的光明特质是修行者在生活里最重要的。”
星云大师回想起多年来,曾经在监狱弘法布教,内心时常生起无限的悲悯。他感慨的说:“作恶的人在社会上往往不能安身立命,最后不是在牢里,就是下场悲惨,这是什么道理?我们可以说这是因果,也可以说是天纲恢恢,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失去了内在的光明。就像小孩子对山谷叫‘我恨你’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怨恨整个世界,恨意只会不断的加深,到后来纵使天地无限广大,自己也就寸步难行了。”
中道在不苦不乐之间
“在人间生活,如果能常常思维‘你大我小,你多我少,你对我错,你重要我不重要’,不但自己能安身立命,在大众里也能随喜无碍了。
星云大师对生活无非修行、世间不离佛法的信念,有广大圆融的见解,他斩钉截铁的说:“小乘出家人的思想,并不适宜在家大众的佛教,人问的、生活的佛教里,儿女不但不是讨债鬼,而是法侣道亲;夫妻也不是冤家聚头,而是同修因缘;黄金不是毒蛇,而是利益众生的资粮;富贵也不是罪恶,反而是布施的功德、福报的聚集。所以,我们信仰佛教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快乐的生活、有希望有未来的生活。幸福、快乐、希望、未来的最终极目标就是解脱之道,解脱则是来自中道,所以,佛教徒尽管心中快乐无限,生活还是要合乎中道,这才是佛的教化。修乐行的人,生活热烘烘:修苦行的人,生活冷冰冰的,热烘烘的与冷冰冰都不合乎中道,中道是在不苦不乐之间,因为苦乐都会束缚我们的身心呀!”
“如何才能不被苦乐所执着和束缚呢?”我问师父。
大师说,数十年来,他把生活的佛法化繁为简,大约可以分成五点:
一、以退为进
平常我们总以为前进显耀的人生,才是光荣的,而不知道后退的人生,另外有一番风光。我们寻幽访胜,辽阔无垠的旷野,有时候失之于平淡:峰回路转的溪壑,也别有洞天,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前进的人生,是一半的人生,加上另外一半后退的人生,才圆满无缺。
我们为了跋涉更
遥远的路途,需要休息、养精蓄锐;我们为了完成更繁重的工作,需要含藏、养深积厚。飞机、船舶如果不藉着引擎排气时所产生的反弹力量,则无法前进;农夫插秧、一排一排的退后,退到最后,终于把满畦绿油油的秧苗插好。因此真正的进步是由能退之中养成的。
后退并不是畏缩不前,也不是消极厌世;后退充满着谦逊忍让、积极进取。我们驾驶汽车,碰到红灯,不知道停车,只有人车俱毁。人生道路上,横冲莽撞,不知悬崖勒马,只有损身毙命。有时候慢半拍忍让一些,停一步再想一下,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就化为乌有。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三分何等清闲”!
退步的人生更广大、更自在,因此古德有诗说:“有求莫如无求好,进步哪有退步高!”退步的人生宽广洒脱,但是并不是任何事都后退不管。譬如看到正义被摧残涂地,应当挺身而出,维护真理;看到佛教被破坏,不可退避三舍、袖手旁观,即使肝脑涂地,也要舍我其谁,护教卫法。所谓后退的人生,是对个人功名利禄的追求当退则退,而为教为道的维护则当进当退。退步的人生,并不是要我们懈怠不勤、退失道心,而是在退让之中,培养坚韧的耐力、精进勇猛的忍辱道行。所谓“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二、以无为有
平常人的观念总以为“拥有”才是富裕幸福,有钱财、有名位、有权势、有妻儿,人生才美满无憾。事实上,拥有了田园美眷的同时,也拥有了牵挂、有限,没有的世界更洒脱、无限。譬如无官一身轻,功名富贵、官运亨通虽然称心如意,但是仕途上的波谲云诡、变幻莫测,有时也让人身败名裂、伤神劳心;没有了官位;则可以享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
社会上的大众,拥有了家庭,一天工作结束了,一定要回到自己的家庭安息,不可以投宿别人的住居,而出家人割爱辞亲,没有眷属,没有自己的住屋,但是“出家无家处处家”,不管林下水边、古刹新寺,都可以楼止,何等的自在逍遥!“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出家人没有自己的亲人,所有的众生都是他的眷属;出家人没有自己的房舍,山河大地都是他的床盖,因为“无”反而拥有更多。
道树禅师和一位道士同住在山林里,道士看到别人来了,就使出神通蛊惑,吓唬他人,而道树禅师则以平常心来接待讲法的人。禅师在岩洞里修行,一住就是十年;道士最后终五黔驴技穷,落荒而逃。道士虽然有神通,而神通有变化,有变化则有穷尽,当神通使用尽净的时候,就无法摄服人。而禅师以“无”——不变来应万变,不管什么样的情况,都能处变不惊,因此“有”是有限,“无”才是无限。
我们常常为了追求有形的东西,而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反被物役;为了锱铢小利,而汲汲于道路上,疲于奔命,而不知道享受“无”的妙趣。太阳是无主的,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它的温暖;月亮是无主的,任何人都能够受到它的照拂。冷气机虽然舒服,但是只能装设在特定的地方,并且要付出昂贵的电费,尤其能源缺乏的现在,更不是一般家庭所能使用。而清凉的和风,不需要付出一分一厘,随时随地让我们享用不尽。我们虽然没有洋房汽车,白云青山任我们遨游;我们虽然没有锦衣玉食,但是明月清风随我们品茗,能够超越有形有相,在“无”上细细咀嚼体味,人生将更扩大、更多采多资!
唐朝的智藏禅师,有一天,来了一位居士向他请教佛法说:“请问禅师,有没有天堂地狱?”禅师回答说:“有呀!”
“有没有因果报应?”
“有呀!”
“有没有佛法僧三宝?”
“有啊!”不管居士提出什么问题,禅师总是肯定的回答:“有!”这位居士听了之后,仍然百思不解的说:“可是我前日请教径山禅师同样的问题,他却回答说:‘无啊!’你们两位,究竟谁的话才对呢?”禅师于是反问说:“你有老婆吗?”
“有啊!”
“你有金银财宝吗?”
“有啊!”
“你有房舍田产吗?”
“有呀!”
“径山禅师有老婆吗?”
“没有呀!”
“他有金银财宝吗?”
“没有呀!”
“他有房舍田产吗?”
“没有呀!”
禅师正色的说:“所以我对你说有,而径山禅师对你说无呀!”
这一段公案里,径山说“无”,是指觉禅悟无限的世界;智藏说:“有”,是指吾人虚妄有限的世界,能够泯除对待差别的假有现象界,真实不变的妙有世界才能呈现。不要而有,才是实至名归的真有!
三、以空为乐
人生活着最大的目的是追求快乐,而快乐的来源有很多种,有人以感官的享受来娱乐自己;有人以从事艺术、文字的创作为人生乐事;有人以追求人类性灵的显露、真理的证悟为最大安乐。感官的享乐,来自外在,在窒碍性,容易产生副作用;艺术文字的创作,是呕心沥血的感情的流露表现,但是多情反被情伤,不知太上之忘情;证悟的快乐是有情而不为情役、闲云野鹤的禅悦,是物我两忘般若空的快乐。
空的快乐是广大无边的,宇宙虚空都涵融在寸心之中,眼不必看而洞悉一切,耳不必听而彻知一切,这是内证真如的快乐。空的快乐是永恒的,世间上的事相,如梦幻泡影,瞬息即逝,而虚空不灭;人生上的恩怨情爱,会离我而去,而虚空不变,若能与虚空契合,则快乐绵长不断。世间的快乐有对侍、不究竟;而空的快乐是超越有无、多少、苦乐的究竟常乐,我们口渴了,喝一杯水,如饮甘露,继续喝第二杯、第三杯、不但不乐,反而痛苦。世间上的快乐是伴随着痛苦的短暂快乐;空的快乐是随缘不执着的快乐,是解脱不企求的快乐。
有了空的快乐,人情的冷暖淡薄,不能动其心;物质的遗乏贫困,不能挫其志:身体的疾痾衰朽,不能伤其情。空的快乐至大至刚、无限富有,拥有了空的证悟之乐,即获得了全宇宙,生命的内涵必能无限的扩大、无限的深厚!
有时候我们替别人服务,假如我们心中存着希望对方报答的念头,而对方没有回报的时候,一定会耿耿于怀、不能释然。我们希望生活上享受罗绮玉食、亭台歌榭的欢乐,当环境不能尽如心意时,种种的烦恼必随之而至。我们企盼得到某人的青睐,而没有办法得到对方的感情,一定会陷入痛苦的渊薮。如果我能够体认诸法的虚妄、体悟三轮体空的道理,就能从一切的烦恼、痛苦之中超拨出来。《心经》上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空一切假相,因此能得到菩提的快乐。
世间的快乐是爱者、执迷、贪求的快乐,空的快乐是无著、无住、无求的快乐。以空为乐的人,施恩于他,不求回报,因此别人不报答,也不会耿耿于心。以空为乐的人,以虚空为住,三衣一钵不少,岩穴涧旁不差,茅茨土阶如琼楼玉宇一样的舒适安然。以空为乐的人,不企盼他人的爱护、关怀,而只想蒋温暖、慈悲布施予人。心中本来无求,因此不曾失去什么,纵有所得,也是多余的幸福。
空的快乐,并不是要我们矫情排斥一切,如槁木死灰般的生活,而是依然看花赏月,不为花香所眩、月华所迷。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以空为乐的生活是“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欣赏一切,染而不染的禅的潇脱生活!
四、以众为我
人是群众的动物,不能够离群索居,一旦离开了社会,我们的生活所需,马上发生困难。经上也常常告诉我们说:“佛法在众生中求。”修道的人,要以众生为我们修行的道场,从和大众的接触之中,培养忍辱行、增长慈悲心。如果和大众能够和睦共处、水乳交融,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当下就是极乐净土。因此过去有人问:“净土在哪里?”其实众生就是净土。
世间上的许多争乱,最根本的原因是自我中心太强,每个人一味希望大众为我,把自己重要化,凡事只要我快乐,不惜把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学佛的人,要重新以佛法来净化世间,心中存着:你大我小、你乐我苦、你有我无、你好我坏的念头,退让一步,自然能免去争执,改善人生,凡事以大众的利益为前提,自然能捉进社会和谐!
根据佛陀的教示,万法众缘和合。宇宙是一个整体,我们只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小砂石而已,每粒小砂石和谐的融合在一起,宇宙才艰成其大。我们要把自己投入大宇宙之中,不可以和宇宙分离开来,宇宙为宇宙,我为我。佛陀常常强调说:“我乃众生一员。”每一个人都是团体的一份子,离开了团体,就没有个人。好比众缘如果不聚集,诸法则散灭,因此我们和众生不可分开,和世界不可分割。而愚痴的人,总是我对待,和社会大众对立,原因是不能了解“一多相容”的道理。
过去丛林里,举荐住持的时候,端看这个人对大众有没有供养心,而是否有出类拔萃的才华还在其次。因为丛林道场是大众修行办道的地方,一个住持如果悭吝刻薄,不能护持大众安心办道,纵然有过人的才干,也不是适当的住持人才。在禅堂里,悬挂有“大众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顾,罪归汝身”的警策板,这是警惕维那师父主持禅堂的仪礼要如法,不可惊动道者平静的心,所谓“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由此可见,佛教尊重大众,以大众为中心的思想。
五、以教为命
我有一位同学尘空法师,有一次对我说:“今日真的佛教青年,不要想佛教能给我什么,而是要想,我能给佛教什么?”我听了非常感动,终身都奉行这句话。
数十年来,我都秉持“非佛不做”的原则,不论做什么,都是以佛教为出发点,只做与佛教有关的事业,一切都要与佛法相应为原则。
有的人感到很惊奇,我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秘方,能创建这么大的佛教事业,其实,我的秘方就是“以教为命”。我常说:“有佛法,就是办法”,我们不惜一切,要使佛法迈向现代化、国际化、人间化,做事全力以赴,结果随缘无求,生活尽量简单,心志无限广大,许多原来认为不可能的,也就变为可能了。
有一句话说“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做人情”,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由于童年的丛林生活,我对佛法很了解,知道佛法的界限在哪里,在生活里不会跨出那个界限,所以,我从来没有离开过佛法一步,为了佛教的复兴,我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呀!
唐朝的龙潭崇信禅师,跟随天皇道悟禅师出家,数年之中,打柴生火、挑水做饭,不曾得到道悟禅师的一句法要。
有一天,他忍不住对师父说:
“师父!我跟随您很多年了,一次也不曾得到您的开示,请师父慈悲,传授弟子法要吧!”
道悟禅师说:“你跟随我出家以来,我没有一天不传授你法要呀!”
崇信感到非常讶异的说:“弟子愚笨,不知道师父什么时候传授过我法要?”
“你端茶给我,我就喝:你捧饭给我,我就吃,你向我合十,我就回礼;我从来没有一天懈怠,每天都在指示心要呀!”
崇信禅师听了,当下顿然开悟。
只要一心不离法,搬柴运水、喝茶吃饭,都是在指示法要,一旦心里离开了佛法,纵使念佛念经打坐,也是与佛法无涉呀!
人间佛教不离开生活
星云大师说:“人间佛教是不离开世间、不离开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有悟,无一不是明心见性的资粮,我们读古代大德的传记,读的不是神迹,而是以生活为道场的心路历程。生活中的佛法,是将寂静的禅定功夫,摄入日常作务,而达到动静一如的境界。是从琐碎的事务中,也能以整个身心去参透宇宙的无限奥妙,是融伟大于平凡、化高深于平淡的修持。”
听了师父的开示,使我想到从前读师父的著作、听师父的说法,总是可以看到师父向往的人物与道风,是那么活泼那么真实而有伟大力量,那么平淡那么平常而有非凡德操。像“菩提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惠能、像“往住坐卧,无非是禅”的道信,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像“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的庞蕴……我忽然觉得,在那些大德的身上,可以看见星云大师的影子,而在大师的身上,也看到古德的心迹,他们都是“正法以为身,净慧以为命”,正法遍一切时处,生活中也无不是正法的道场。净慧是无量无限,生活的细微处,有了清净的慧观,也充满了无尽的智慧。
我也想到,有一句讽刺的话:“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两年,佛在西城;信佛三年,向佛要钱。”那是因为如果佛只在供桌上,而不是化入生活,只会离佛日远,若依循大师的教示,在生活习惯中深入佛法的体验,深信“人人皆有佛性”,能“自依止,法依止”,那么时时刻刻佛都会在眼前。
“生活的佛法,就是不断开发自己的能量,认识自己的本性。”是星云大师如是说。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师父!是不是有最简单的可以终身奉行的生活原则呢?我问道。
大师举了一个故事。有一天,白居易去向鸟窠禅师请教佛法大意。
鸟窠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说:“这个三岁小孩也晓得呀!”
鸟窠禅师说:“三岁小孩也晓得,八十岁老翁行不得。”
星云大师说:“鸟窠禅师这句话,出自‘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就是生活佛法最简易的原则。从前的佛都是依这个原则成就佛道的,只可惜一般人不能在生活里付诸实践,如果一生不觉不行,就错失了自己的人生!”
当我告辞师父,走出台北道场时,才发现今天和师父谈了整整十个小时,时光如箭,恍如一眨眼,想到大师所言,时间、空间、人间当好好珍惜,地理、人理、天理,应时刻存心,内心涌起浓浓的感动。回望台北道宏伟的建筑,看到一轮明月高悬,想到自己是多么幸运,在青年时候初闻佛法,就读到星云大师的著作,确信了学佛的人应该体会人生的幸福、创造生活的快乐、开展精神的愉快、寻找未来的光明;也确信了,佛教虽然揭示了“一切皆苦”的实相,并不是要让我们在生活里受苦,而是要寻求解决人生痛苦的根本方法;更确信了,佛教是讲求自力的宗教,一个平凡人也可以用自己的手,自己的眼、自己的心去创造更长远究竟的幸福。
随喜、随眼、随口、随手、随心、随时随地,如果身心不离佛法,处处都是功德,时时都是布施呀!
抬头望月,月是多么柔美光明,一阵风吹过,啊!这人间的风多么清凉!使我想起“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