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首页 佛学文章 下载中心 地藏图库 佛学影视 在线礼佛 念 佛 堂 修学日历 莲社论坛 在线经典
 
地藏莲社 》》欢迎您! - dizh>>佛学文章>>弥陀莲社>>莲花山庄>>佛七讲话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佛七讲话一九八五年第一期
2007年12月21日09:33文章来源:地藏莲社作者:佚名访问次数:1155 字体: 繁體

第一天 有想是众生无想是佛

  这次佛七,名义上是“住众佛七”,实际上,参加的居士也很多。因为住众对念佛法门已修得很久了,参加的居士也都是老居士。所以今天想讲得较深一些。
  念佛所修得的定,佛称之为微妙甚深三昧王,连等觉菩萨萨的金刚三昧,都从念佛三昧出。

  念佛三昧,由浅入深,最为究竟。这七天将分别和大家讲述。

  修行念佛法门,第一件事,心中不可有想,一切妄想都不要有。想过去的事,若是好的,不要去想它,想起来,赶紧念阿弥陀佛,把这个“想”化掉;坏的事情,也不要想它,同样地,赶紧念阿弥陀佛,把它化掉。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可以把好的坏的事情都化掉呢?因为一心不能二用嘛。只要一心念佛,无论是好的坏的,一切想念都不会侵犯你,都会自然消灭了。妄想消失后,就是佛了,所谓有想是众生,无想就是佛。由于念一句阿弥陀佛,能使一切好坏想念,不能侵犯你,能破一切好的想念,坏的想念,所以这个法门叫“金刚三昧,从念佛三昧出。”你们可听说过,金刚道后异熟空吗?那就是这个道理。

  从古以来,古德号召念佛人要放下,一切放下。但大家必须注意到一点:当心里一点想念都没有的时候,就容易落入“无记”。无记就是不想善、不想恶,不记善、不记恶。若是这样进修,便成外道法,不得解脱,不出三界。所以住在无想的时候,应一心念阿弥陀佛,这样,就不会落入无记。大家要确实注意,应该这样用功夫。这是念佛法门微妙的地方。

  一心念阿弥陀佛,就没有其他的杂想,这叫念佛法门的“念而无念”;没有其他杂想,正好念佛,叫“无念而念”。还有,没有其他杂想的时候,叫“一念不生”;当一念不生时,佛号念得历历分明,叫“无生而生”。这便是念佛法门的“生而无生,无生而生。”

  初学的人往往想起自己如意的事,心里放不下,不想都不可以;想起不如意的事来,心里不痛快,不想也没办法 。各位居士也有这种情形吗?当你夜晚想起过去、现在、未来事情的时候,就会睡都睡不着,甚至出现失眠的现象,竭力想入睡,不要乱想,但是办不到。那时候你怎么办?告诉你,你不须再硬用力量强制不想啦,就乾脆念阿弥陀佛吧。一心念阿弥陀佛,念到杂念减少,心神安定,就能睡得着了。由此类推,当你起烦恼时,一心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烦恼也自然没有了。

  但是,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见功夫的。用功久了,自然上路。希望大家在心里乱想的时候,就一心念阿弥陀佛,这就叫用功。如果一面念佛,一面乱想,那只是耽误时间,临命终时,不但不能往生,而且还将随着你的“业”走。应该知道,业障会障住你的佛道。什么是业障呢?你心里乱想,自己把握不住,那就是你的业障。

  业性本空,由心所造,心里不乱想,就没有“业”。当命终的时候,因为心里乱想,所以一生所造的善恶业才一时现前;若能一念不生,一念不想,单提一声佛号,善恶就无从现前,那就有往生的希望了。经上说:“临命终时,一生善恶之业俱时现前。”现的是什么东西呢?不是身口业现前,而是意业现前。意业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乱想,大家用功,用力,有乱想。

  赶紧用力念阿弥陀佛。这就是用功。

  我们继续止静,止静时就是用功夫。心里不要想,一心念佛。

第二天 随缘不染心

  昨天讲“有想是众生,无想是佛”。今天告诉大家,“想”从那里来。修行人好比捉贼一样,要知道贼在什么地方。

  “想”是攀缘心。要想除“想”,就要除去攀缘心。攀缘什么东西呢?攀缘六个东西:色香味触法。眼攀缘色,耳攀缘声,鼻攀缘香,身攀缘触,意攀缘法。这六种当中,毛病出在哪里呢?毛病出在意。因为眼见色的时候,随缘而不攀缘。怎么知道没有攀缘呢?因为眼见色的时候,随缘而不攀缘。怎么可以知道它没有攀缘呢?因为,我们都知道,眼根没有想,想是在意根。所以眼根是随缘而不是攀缘;入了意根,就是攀缘,而不再随缘了。同样地,耳根没有有想,听到声音只是随缘,什么声音来了,就听什么声音,可是并不攀缘。鼻根、舌根、身根都一样,它们都没有想。产生攀缘而想起的,是意根。

  因此,要除“想”,下手处应在意根。那么,平时应该怎么用功呢?随时要求自己,随缘而不攀缘。眼看到,耳听到,鼻闻到,舌尝到,身触到,都不攀缘啊?都在染心啊?

  眼耳鼻舌身五根没有罪,罪出在意根。因此,平时要使眼见到的不染心,耳听到、鼻嗅到、舌尝到、身触到的都不染心,看了就算,……触到就算。所以说“万般随缘过,不教它染心”。你们大家都是万般不能随缘过,都是以意根去攀缘染心,意根一染,于是佛性就被埋没了。

  意根怎么能叫它不染呢?意根攀缘前五识过去,仅仅在过去、未来、不在现在;如果意根也攀缘前五识过去,未来,不在现在。就是说,意根攀缘前五识过去、未来的影像,它不攀缘现在;如果闻,能够尝,能够触了。

  要意根不攀缘,有一个办法;当五识接触到五尘时,让它随缘过去就算了,不要再忆想它,也不要设想它。忆想是忆想过去,设想是设想未来,都是属于攀缘,是要不得的。时时刻刻这么用功。

  千万不要错会了,认为那是什么都不看、不听、不闻、不尝、不觉。如果你一切都看不见、听不到、闻不到、尝不到、也觉触不到,那不成了傻瓜了吗?应该是,看也看得清,听也听得明,鼻、舌、身都很灵光,只是不染心,能做到这样那你是大智慧的人。

  不相信,请自己想一想:当你们起烦恼的时候,是不是不管看到什么东西,就会愈想愈起烦恼;听到什么声音,也就会愈想愈烦恼?这就是意根一想,身口二业就起,由此,造诸恶业。

  大家记住,从此以后,无论看到,听到,凡是五根接触到的东西,意根要不受,不忆想,也不设想,这样用功长久了,就叫“不受诸法”。可是不要错误地认为五根不用了。五根不用,你就成了傻瓜了。

  心要是不染,心自然清净。心清净可以“随缘不变”五根五尘很自然地起用,那是“不变随缘”我时常和你们 讲“性空缘起,缘起性空”。不染心就是“缘起性空”;五识起大用,就叫“性空缘起”。不染的时候,是法界的“体”;随缘起大用的时候,是法界的“用”。知道用法界的体,是大智;知道阴险随缘起大用,是大悲。菩萨不失大智,所以不失菩提心,不失自性清净心;他知道起大悲,所对敌能够度一切众生。这就是我们佛教徒弘法利生的根本,如果失掉一项就不能弘法利生。

  大家还应知道,随缘不染心,那是自利,可以依靠这个法门自己得度,但是那必须经过多生多劫。我们用念佛法门,念阿弥陀佛,就自然随其缘而不染心。还有,念阿弥陀佛,有佛力加被,是二力法门。由于佛力加被,不需等多生多劫,今生就可“了生死”。

  还应该知道,六根随便缘不染心的时候,那叫成所作智和妙观察智。什么是成作智呢?就是眼等五根虽用而不染心。什么是妙观察智呢?就是意根虽用而不染心。人们天天作人我计较,处处染心,所以失去了成所作智和妙观察智。心不被染是自性清净,那叫大圆镜智、平等性智。

  自性清净的时候,那是佛法身,六根起用,而不受染的时候,那是“佛报身”、“佛化身”。佛的法身是什么呢?是自性清净心。佛的报身,化身是什么呢?是清净不染的六根。所以弥勒菩萨说:“六根清净方为道。”计较人我,计较是非,天天起烦恼,那是教自己的法身轮回六道,如能随缘而不染心,那六根就是法身。

  大家学佛修道,学的是什么东西呢?要修的又是什么东西呢?简单的说一句,不过是要求得到佛的四智三身罢了。 现在得不到,就因为一念动,妄想起,烦恼生,使四智三身埋没了。

  是谁在作祟呢?是自己。大家记住,平常日用的时候,总要教六根随缘不染心。随缘不染心怎么能作到呢?就是意根里不忆想,不设想,不想过去,不想未来,随缘过去就是了。因为其他五根没有意根作助缘,是不会对五尘染心的。

  大家也听说过这一句话吧?“随缘消旧业,莫更造新殃。”难道说,造新殃的是眼耳鼻舌身吗?不是这样,是“意”造的。“意”要是不动的话,眼耳鼻舌身就造不成业。所以我们知道,绝对不是眼耳鼻舌身造的业,而是意根所生的。

  希望大家放下人我是非,不随缘染心,好好念阿弥陀佛。

  现在开始念佛。

第三天 一念不生般若生

  大家修行很多年,每天都在念佛,不知各位修的对不对?各位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求没有杂念。没有杂念的时候,正好念佛。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虽然无念,不住“无记”。无念而念,虽然是念,但是不住“散乱”。所以说,不住“生死”,也不住“涅般”。

  念佛法门,并不是教大家出生死,入涅般。因为没有生死,也没有涅般。不过是教各位一心无住;心无住就没有生死,也没有涅般。不过是教各位一心无住;心无住就没有生死,也没有涅般。一心无住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念佛没有杂念。大家要好好地记在心里。

  念佛真能念到一念不生的时候,我和大家讲过了,那个时候就是般若生。般若生的时候,你不感觉,因为它好比一粒种子在地下,生芽的时候你不知道,到了你发现,你能感觉到的那一天,它已生苗了,甚至已经开花结果了。所以在那个时候,你才知道。其实,一念不生的时候,般若就已经生了,也就是说,佛性种子已经生了,等它逐渐增长,你会有一种感觉,感觉到听经的时候,入耳明心,看经的时候,入目明心。换句话说,听讲的时候,听在耳里,心里面明明了了,看经的时候,看在眼里,心中也明明了了。在般若没有生起的时候,你听经会听得糊糊涂涂,不知在讲些什么;看经也看得糊糊涂涂,不知在看些什么,味同嚼蜡。若至一念不生时,你再看经,再听经,都会给你作缘,所谓作善缘,作法缘,作增上缘。这种因缘一到的时候,能使智慧开发。你会感学到左右逢源,触类旁通;还有一种感觉,你过去不懂的,可以懂了;还有一种感觉,忽然间能知道很多东西。这些都是自然而然所起的作用,这就告诉你,你心里已经般若种子生了。

  这个般若种子怎么生的呢?就是靠一念不生,它就生了。如果妄念一起,它马上就死。那时候,你又将糊糊涂涂,随着六道轮回转了。所以大家应要求一念不生。

  平常日用怎么能一念不生呢?办法很简单,只要不生起很多的欲求就是了。因为求得太多了,烦恼就多了,烦恼愈多,念头也愈多。所以佛法讲“少欲知足”嘛。世间人也知道“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大家要有没有欲求的心,这样,般若就生了。

  我经常观察大家,见到他们的欲求都太多。几乎每个人都不知道随缘消岁月。你们都是为妄想妄念而活着啊!

  各宗行门,都是从这里入,千佛万祖都是走这一条道路。希望大家特别珍重。现在末法时期,对于这一点,最重要的一点,忽略的人太多了。

  法有四种,所谓教法、理法、行法、果法。一般讲起来,教法是声闻乘修;“理法”虽然是缘觉乘修,但理法通上通下,无论上下,都不离一个理;“行法”是菩萨乘修,念佛就是行门。所以大家念佛,都是菩萨;“果法”唯有佛能证到。实在说,声闻乘虽然是修“教法”,但也具备“理”和“行”,不过入“理”不深,其“行”不广罢了。

  我观察你们大家,有的修经教仅仅死于教下,根本不入佛法,那是入六道轮回的。大家不防演教,不过,在演教的时候,应该就知道入其理,广其行才是。要知道,各宗虽都有行门,而重于行门的,一般说起来,有四宗,如禅宗啦、律宗啦,密宗啦,净土宗啦,都重于行门。它们都是属于大乘教。所以希望大家千万要注意,平时念佛,教他一念不生。如果你的欲求心不停,心处处住着,便办不到这一步,那你就入“生死流”了。

  大家珍重,珍重,要永远记住;“一念不生,般若生”。这是不思议法,不是可以用思议心去测度的。

  希望大家各自用功,好好念佛!

  现在开始念佛。

第四天 持名念佛各自修心

  今天讲念佛。念佛有两种,一种是心念,一种是口念。我们莲宗初祖慧远大师,他重在心念,二祖善导和尚以后,重在口念。所以心念和口念都可以成功。不过口念的力量比心念的力量要强,因为口念容易理事圆融,容易得到佛与众生相应。

  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指口念。至于心念,那是上根利智的人所修,不能普被三根。古德说,心念没力的时候,口来帮助。自从善导和尚以来,都采取口念,用口出声持念佛名。不过心念也好,口念也好,都有一个原则,就是佛号一起的时候,一点杂念不可有。你要是还计较我是非,那不是念佛的人。

  所以念佛的时候,过去一切事情不要想;假使心里有了其他杂想,就要赶紧念佛。

  过去如意的事情不要想。人往往想起过去得意的时候,嬉笑颜开,“想当年我怎样怎样”,想得得意忘形,这都是通达佛道的障碍。你平时想吧,临命终时它就给你作障碍啦。

  过去不如意的、失意的事情不要想。想起来,会使人悔恨交加。要是涌上心头,就要赶紧念佛。世间有一句话,说:“死不瞑目”。若是有人死不瞑目,记恨在心,这个人,我知道他,一定堕入六道轮回。

  大家可知道,念佛的人应该怎么样呢?念佛的人要活得自自在在,死的洒洒脱脱。换句话说,要活的干干净净,死的干干净净,这样才叫大丈夫。

  如果你成天不是起心碍境,就是引境碍心,这是大愚痴人。这种人,不要说往生不得,就连保往住人身都难以办到。所以大家必须注意:心在没有环境相对时自起障碍,或者心对着环境起障碍,都要赶紧念佛。总教自己活得自自在在。这样临命临时,才能洒洒脱脱,才能往生。否则,起心碍境,引境碍心,都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那是“生死流”。

  我讲这些话的时候,大家想一想,现在你们心里头是不是在起心动念呢?是不是满心是事情呢?是不是满心都是障碍呢,这个不如我意,那个不称我心,是不是这个样子?如果这样赶紧念佛;要不然,就不得往生。不但往生得不到,恐怕连人身都难保住。

  假如过去造过罪业有过错,那怎么办呢?“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过去有过有非,就要至诚恳切对佛忏悔。忏悔时心里要想,口中要把错误罪恶说出来,这样才能至诚恳切。忏悔的时候能痛哭流涕最好,这说明忏悔是从心底里彻底流露出来的。忏悔过以后,心里要不留痕迹,不要把它放在心里天天追悔。要知道,天天后悔,不断悔恨,若是悔箭入心,就会坚不可拔。这一动念的心,在临命终时,就将现境给你看。这个境一现前,就带着你到六道轮回去了。所以这种心不要叫它有,而是要有至诚恳切、求往生、求阿弥陀佛的心,若是求见阿弥陀佛的心强,那末,临命终时,也有境界出现,那是西方境界前,一定得往生了。由此类推,如果其他六道的境界出现,你也就随着六道走了。

  大家知道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往生你自己心中的西方极乐世界,哪里会有西方境界,一切境界都是唯心所现的。你不相信,请看,有人临终时,由于恶业深重,会见到鬼啦,神啦,说是鬼来了,神来了。别人看到了没有?肯定看不到,因为其他的人心里不现,是临终者的心现吗。有人临命终时,说:“阿弥陀佛来迎接我了。”别人不一定能看见吧?因为那是他的心现,其他的人心不现;如果你的心也现,你也可以看见阿弥陀佛来迎接他啦。所以“心如工画师,能造种种色”。都是心造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大家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心中就不应该放东西,要保持清清净净。心要是清清净净,那活也活的清清净净,死也死得清清净净,命终也一定往生清净国土。

  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心里千万不要存放事情。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每天总计较人我是非,计较胜负,计较名利,他不知道那是自己害自已。比如说:“现在的环境不好,我要到别处去,那里有好的环境。”那都是自己害自己,自己找自己麻烦。环境没有好坏,好坏出于你的心,心好环境也好,心坏环境就坏,命终之后,心好,就生天;心坏,就生地狱;心清净,就往生西方。所以经上说,“心净则佛土净”。

  大家自己可以作一个自我检讨,观察一下你存在的到底是什么心。心里嫉妒太多,愤恨太多,可能要堕三涂;善心多,可能要生人天;心清净,不思善也不思恶,平平正正,那就可能往生西方。

  平时我们的心念总出不了十法界,不是念饿鬼畜生界,(含瞋等恶界)就是念人天界,(不含不瞋恶界)念念都落入六道之中。唯有时时念佛可以进入佛的清净法界,才可往生免受轮回之苦。

  希望大家各自用功,各自修心。

  现在开始念佛。

第五天 净除杂念一心念佛

  今天晚上佛七开始加香,希望大家精进念佛。以前四天的时间,我尽量和大家说修行法门,就是因为我看到大家差不多都是盲修瞎炼。

  真正修行用上功的话,一定能净除杂念,一心念佛。同时,你要是在一心念佛,也可以净除杂念。杂念天天减少,那是证明念佛功夫有进步。这样修,不但可以往生西方,乃至可证无上菩提。

  大家现在可以知道了,净除杂念不在于睡觉不睡觉,如若不能一心念佛,不睡觉也不能作这到这个地步。你们该睡的不睡,结果修行也打瞌睡。作事也打瞌睡。那怎么能用上功呢?你如果真正是上根利智的人,即使七天不睡觉也不妨碍念佛,那你可以不睡觉。我们都是下品凡夫,作不到那个地步。应该知道,修行法门进步不进步,要看杂念除没除,佛号提起得真不真。

  以上说过,看经,演教都是助缘,可以帮助净除杂念,一心念佛。若是看经,演教仅仅境加我见,那就错走了路头了。所以说:“人人不知还家路,可怜年年苦追寻。”就是因为不知怎么修。

  修行除去正修行路,还有许多助缘。这些助缘除去看经、演教,还有拜佛啦、诵经啦……但那不是主要的,只是帮助你净除杂念,一心念佛罢了。如果不能帮助你净除杂念,一心念佛,那就没有用了。

  要使杂念不生,一心念佛,应须戒除很多事情,最主要的是,不可和人家争人我是非。“于人不争胜负,于事不争人我。”我看到你们中间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总是想比别人胜一招,高一寿。我虽然天天和你们讲忍让,忍让,你们到底忍让了几分呢?你不要认为是你高,阎王老爷比你还高呢!所以古德警策自己,说:“要看到别人都是菩萨,都比我高;我确实是凡夫,应该比人低一等。”这样修行,才能杂念清除,一心念佛。如果争人我是非,我知道,你不在修行。

  刚才讲过,修行有正修行路和助缘,今天我就是从这方面讲一讲。

  净土法门正修行路,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三经都说,二尊皆称。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和《阿弥陀经》。二尊就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

  《无量寿经》上面说,若有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死,不取正党。

  《观无量寿佛经》说,下下品的人,临命终时,地狱相观,观想佛,观不想来了,称无量寿佛名号,十称就得往生。

  《阿弥陀经》说,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一天到七天,就得往生。

  大家打佛七,念佛七天,都有往生的因缘。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持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在《般舟三昧经》上也说,欲生我国,持念我名。

  所以说,三经二尊都称持名念佛为第一,为最高。

  持名念佛,也要靠其他的助缘。比如大家拜佛就是助缘。拜佛要注意,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三业清净;身礼阿弥陀佛,口称阿弥陀佛,心想阿弥陀佛。身礼阿弥陀佛,身业清净;口称阿弥陀佛,语业清净;心想阿弥陀佛,意业清净;三业清净,自然能帮助你净除杂念,一心念佛了,假使你拜佛的时候,身起身落,头如捣蒜,心中有佛,佛中无心,那种拜佛是没有用的。

  三业清净才能有助于净除杂念,一心念佛。拜佛功德固然无量,可是有一点,拜佛不能随缘修。你走在路上,可以念佛,不能拜佛;作工的时候,可以念佛,不能拜佛。还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很多很多的处所,你只能念佛,不能拜佛。所以它不能随缘而修。

  现在告诉大家另一个助缘,可以随缘修。那就是持戒。不管你作事,作工,甚而言之,吃饭、睡觉,不管什么时间,什么住所,都能够持戒谨严,那一定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就可帮助你净除杂念,一心念佛了。

  或者有人说:“戒的条文太多了,从那里持起呢?”可能又有人说:“我没有受过戒,能持戒吗”?

  我告诉你,有一种戒,受和没受都能持。这就是以上多次讲过的身不犯杀、盗、淫,口不犯错误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意不起贪、慎、痴。这十条执持住了,一定身口意三业清净。三业清净以后,一定可以净除杂念,一心念佛了。大家在佛七都受八戒斋戒,这几项都在八关斋里头就,因为这十种净戒是一切戒的根本,如能严格受持就是最好的助缘。

  从今以后,各位要知道,真正修行的路子是净除杂念一心念佛。

  大家应该经常审查自己,是不是能够净除杂念?净除杂念的功夫是不是天天有进步?一心念佛是不是能提起佛号,有进步没有进步?这正是修行用功之处。

  现在我们大家就净除杂念,一心念佛。

第六天 不享受不浮华不放逸不懈怠

  时间过得真快,佛七明天就圆满了。我所说的修行办法,大家可以拿来检查、检查;念佛是不是进步了?习气是不是轻了?烦恼是不是少了?看看自己心里的负累还重不重?

  从一般情形说起来,没有念佛修行的人,他的心总是不安宁的。要问他究竟为什么事情?他自己也说不清;不过,他总觉得内心不安宁。在这几天念佛中,大家如能感觉有一点点心安,那就证明念佛是有些进步了。如果有一点点进步的话,佛七圆满以后,平时也应这样用功,以求得进步,进步,再进步。

  我讲过,平时念佛用功,用上力的人,佛七一定打得好。同样道理,打佛七念佛有进步的话,平时念佛也能用上力。大家现在要好好检查自己。检查的要点是:“除去杂想,一心念佛。”其实,说起来,一心念佛就是除去杂想;除去杂想,就是一心念佛。佛在经上说,要使心境不相缘,只要制心一处,就作到了。

  念佛的功夫,就是教你制心一处;那一处才是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你的真心;念佛就是制心于佛,制佛于心,制于一处,处于无处。虽然这么说,可不要再起心动念,分别佛之与心。

  我经常教大家不可串寮,不可杂话,不可游荡,不可攀缘,目的不过是教大家制心一处。可是大家习气很深,我虽然说过再三,但是很少人能够作到。

  今天不得不再告诉大家,平时修行,要忍得饥寒,能忍饥寒那才是修道,忍耐一分饥寒,增长一分道业。这样就没有贪恋心,临命终时,就可有一个‘舍”字。舍离娑婆,就得欣往西方了。若是平时只知道享受舒适安乐,那不是办法,不是道人之心。

  享受一分安乐,增长一分贪恋,这一分贪恋,一定会使人在临命终时有一个“恋”字。一念恋着娑婆,就不得往生。不但不得往生,还要轮回六道。这是大家极须注意的。

  我看你们差不多都是厌苦欣乐,都好享受,好安乐,很少有一个是真办道的。我要提醒你们,安乐来的时候,千万不可贪恋;苦难来的时候,千万不可怨恨。对于乐事不恋,对于苦事不怨,这样,道业自然天天增长。这是真实修行之处,半名理论也不必说,说了也没用。能够作到的话,我保证你一定能得大受用。

  时间过得这么快,不等你办事成就,“无常’就将来临。所以我们应天天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家要把这句话放在心里去想,仔细回味,不可念过就算了。应把古德所说的话,句句都消归自性,这就叫修行。

  我希望大家对平常日用不可贪恋享受,应该不浮华,不享受,一切事情随缘而过,所谓“粗茶淡饭,处处好。”有人不如我意,有事不称我心,也没有问题,因为我是办道的,修道的。

  “道人无财,以法为财;道人无亲,以法为亲。”把贪恋亲缘眷属的心,拿来贪恋于道;把贪恋荣华富贵的心,贪恋于道。所以大家不放逸、不懈怠。不放逸就是六根不贪着六尘;不解怠就是一心办道。希望大家切实记在心里。

  请想一想,你们发心修道,所为何事?难道是为了享受、为浮华而修道吗?修道应该不享受、不浮华、不放逸、不懈怠,专心致志求出离。

  佛七即将圆满,希望大家精进!大家精进!平时念佛的时候,要以我讲的这个法门去考验自己,试验自己,是不是起对了?要问问自己,烦恼轻不轻?烦恼轻的话,进步了;如果烦恼还是乱飞,那是修道毫无进步。

  佛七眼看就圆满了,所以我从平常日用之处和大家讲,希望大家各自努力。

  现在大家开始念佛。

第七天 念佛要发长远心

  恭喜大家今天佛七就圆满了。

  佛七中,有很多人累的身体不太好,要知道,虽然身体疲困些,可是已消了很多业障了。所以应该起欢喜心。佛七之后会逐渐好转的,因为业障不来了嘛。

  今天要和大家讲,“念佛要发长远心”。

  你们在佛七中学到地很多知识和实际经验,知道怎么念佛,怎么修行,今后回家去念佛也就有进步的正确路径了。

  不要认为念佛很简单,念佛是要长期念下去的。因为修道不是短期内可以成功的,须要一天一天的逐渐求进步,除非你不知道怎么念佛,如果知道怎么念,能够如法念,按步就班念佛,就一定会天天进步的,一天一个样子。因为天天有进步,就知道一定须要长期念佛。

  或者有人说:“经上不是说,临命终时,十声佛号就可往生吗?何必长期念佛呢?”

  要知道,临命终时,十声佛号得往生,那是要有大善根的。这样的人,一千个人中找不到一个。因为,第一,要遇到善知识,第二,自己要能够念佛。否则,没有,没有善根的话,这些条件就不能具备。

  譬如说,坐飞机从飞机上掉下来,摔死了。或者乘船投水被淹死了。或者是大火烧死了,或者是被虎狼咬死了,或者在战乱中被打死了,这些时候不会有善知识,也很难提起念佛正念的。

  临命终时,十声佛号能往生,是的的确确没有错,可是平时不念佛,这时能够安安稳稳念十声佛号的人,可很难得。就算是在家病死,假如病中昏迷不醒,又没有善知识教导,也不能念佛。所以要仰仗临命终时十念往生,那太危险了。千万不要去冒险,一定要平时长期用功。

  平时用功念佛的,不管临终往生不往生,命终以后,这声佛号在第八意识里也会现这些种子的。所以经上说,命终以后生佛前。那就是靠平时用功念佛的功夫了。

  大家平时长期念佛,要力求自己有所进步。怎么是进步的标准呢?应把自已念到成为一个“无事之人”。“无事”并不是游手好闲什么事都不管,而是虽处理事务,但心中无事,不受事物挂碍。如果心里乱七八糟的,什么东西都有,那就难得往生。不要说修净土法门,就是修任何法门都不行。所以一定要心中“无事”所谓作一个“无事道的人”

  心中没有哪些事呢?没有五欲、五盖、十不善。没有五欲,就是不贪色,不贪声,不贪香,不贪味,不贪触。没有五盖,就是心里没有贪欲盖,没有慎恚盖,没有掉悔盖,没有疑盖,没有睡眠盖。十不善,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没有杀盗淫、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贪瞋痴。这样念佛,一定往生,就是修其他的法门,也一定有成就。

  怎么知道呢?佛在世的时候,前十二年,弟子们都是些无事比丘。无事比丘就是心里没有五欲、五盖、十不善。那个时候,他们一心修道,差不多都证到四果阿罗汉,十二年后,众生妄图想多了,烦恼深了,佛才制定戒律。

  没有五欲,五盖,十不善心,心中就没有烦恼。要是说没有烦恼,那就很难短期间收到成效的。烦恼有三种,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要靠大家长期修行,慢慢磨练,才能成功。

  我和你们再三讲过,要把在家那个俗语气逐渐逐渐地改掉,所谓逐渐逐渐地就是长时期的意思,所以要勇猛精进长期修行。这样,修佛道,求往生,才能得到益处。

  今天佛七圆满,没有多少时间了,不多耽误大家。

上一篇:佛七讲话一九八五年第二期
下一篇:慈悲道场忏法
我要纠错】【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地藏莲社 © 2006 - 2010 dizh.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地藏莲社    粤ICP备11035149号    QQ:5981951
网址    www.dizh.com    www.dizh.net
众生渡尽方证菩提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技术支持:易点内容管理系统(DianCMS)